時間:2023-02-27 11:19:5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招商證券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論文關鍵詞:長株潭,城市群,建設,國家,區域性
在全國城市群中,長株潭可謂結構獨特,其地理位置呈三市鼎足之勢,彼此相距不足40公里。20世紀80年代后,湖南省委省政府著力推進長株潭經濟一體化,2007年底國務院正式批準長株潭城市群建設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實驗區。顯然,無論是長株潭一體化還是兩型社會建設都離不開金融的支持,而建設長株潭城市群國家區域金融中心是實現金融支持長株潭一體化和兩型社會建設的戰略舉措。但長株潭的金融現狀能否滿足建設國家區域金融中心的基本條件,以及存在哪些約束因素,本子課題將對此進行深入分析。
一、長株潭城市群金融發展現狀
近年來,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金融的市場化程度日益提高,金融業在長株潭一體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強,長株潭城市群銀行、證券、保險行業呈現較快勢頭:信貸增長高位趨穩,銀行效益大幅提升,證券業在牛市行情中發展迅速,保險業對社會經濟的保障能力增強,金融改革穩步推進,服務創新成效明顯。
1.基本形成了齊全的金融機構體系
近年來,長株潭城市群銀行、證券、保險等各類金融機構呈現較快勢頭,已經形成比較健全的金融機構體系。從銀行業來看,除了中國人民銀行長沙、株洲、湘潭中心支行外,三家政策性銀行即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國家開發銀行都在長沙市設立分行,四大國有商業銀行都分別在長株潭設立分行、交通、中信、光大、招商、浦發、民生、興業、郵政銀行等都在長沙設立分支機構,有的還在株洲、湘潭設立了分支機構,另外還擁有匯豐銀行、長沙銀行、株洲湘潭城市商業銀行,農村信用合作社等,至2008年長沙擁有各類市級以上銀行機構20家;株洲12家、湘潭11家。從證券機構來看,財富證券、海通證券、方正證券、國信證券、華泰證券、長沙證券、招商證券7家證券公司在長株潭設產了總部或分支機構,2007年證券總成交金額為13708.16億元;長株潭共有上市公司28家,上市公司總市值達2,511.53億元。從保險機構來看,長株潭三市共有保險機構66家,保險總收入達83億元。另外還有地方金融證券辦、銀行監局,華融、東方、長城、訊達資產管理公司,信托投資公司、財務公司等,已基本上形成了相對集中的金融產業群。
截止2007年底,三市全年各項存款總余額為4354.18億元,貸款總余額為3549.03億元,新增存款與新增貸款總額分別為659.44億元、595.81億元。長沙市各類銀行機構各項存款余額達3267.46億元,同比增長18.52%;新增存款509.60億元;各項貸款余額達2982.40億元,同比增長20.14%;新增貸款469.96億元同比多增43.54億元。湘潭市各項貸款余額262.83億元,新增45.10億元,同比多增12.23億元,增長20.71%。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450.27億元,新增63.50億元,同比多增2.46億元,增長16.42%。株洲市金融機構存款余額達638億元,增長15.5%,各項貸款余額303.8億元,增長19.4%(見表1)。
表12007年長株潭各金融機構存貸款情況
地區
存款余額(億元)
(增長率)
貸款余額(億元)
(增長率)
新增存款(億元)
新增貸款(億元)
長沙
3267.46(18.52%)
2982.40(20.14%)
509.60
469.96
株洲
450.27(16.42%)
303.8(19.4 %)
86.34
80.75
湘潭
638.45(15.5%,)
262.83(20.71%)
【關鍵詞】 經紀業務 營銷淺析
1 我國證券業發展歷史回顧
自1987年9月中國第一家證券公司——深圳經濟特區證券公司成立以來,中國證券業歷經二十余年的發展,基本形成了遍布全國的組織服務網絡。在歷經了初期無序混業經營后,隨著《商業銀行法》和《證券法》的頒布實施,國內金融服務業基本確立了“分業經營,分業監管”的格局,證券行業也由此步入專業化經營新階段。
從證券公司各項業務開展情況看,由于證券經紀、證券承銷等傳統業務的競爭日趨激烈,證券公司的利潤空間不斷受到擠壓。2001年下半年A股市場步入調整階段,當年行業實現利潤總額和納稅總額為64.99億元和54.26億元,同比減少70.86%和47.74%。2002年開始陷入此后延續四年的全行業虧損慘淡經營境地。
2003年底至2004年上半年,以南方、閩發等證券公司問題充分暴露為標志,證券業爆發了第一次行業性危機,部分證券公司由于資金鏈斷裂、流動性危機驟然增加而被監管層宣布撤銷或托管。2005年證監會推出《上市公司回購社會公眾股份管理辦法(試行)》后股指跌破千點。迫于無奈,政府2005實施緊急救援,才使證券業勉強渡過難關。
2006年中國股市開始逐步走強,在之后十個月中,上證指數最高探至6124點。滬深兩市總市值達30億元,在不到兩年半時間,滬深總市值翻了10倍。證券公司收入迅猛增加,快速實現扭虧為盈。然而隨著美國次貸危機的爆發,中國股市也受到劇烈沖擊,跌幅巨大。過山車似的行情在使得證券投資者虧損不斷擴大的同時,也使得證券公司經紀業務再次受到沖擊。
以經紀業務為主要收入的中國證券公司,在中國股市巨大波動面前顯得很被動,“靠天吃飯”的收入結構嚴重制約證券公司的發展。
從以上分析可看到,中國證券公司贏利能力受股市波動影響很大,其最主要原因還是證券經紀業務在公司所占份額過大,一旦股市下跌,交易量下降,靠交易傭金的經紀業務額隨即下滑,而股市上漲,交易傭金的增加又迅速掩蓋了公司經營過程中的諸多問題。為避免這些不利因素,各證券公司紛紛推出各種解決措施,其中對于營銷模式的嘗試最多,取得的效果也最好。
2 我國證券經紀業務營銷模式淺析
伴隨中國證券市場的起起伏伏,中國證券行業在不斷的發展與成熟。在行業壟斷被打破,證券經紀業務步入微利時代的背景下,證券公司逐漸認識到“營銷”對于業務的推動作用。特別是在證券市場劇烈波動經紀業務收入驟減時,證券公司營銷便會得到空前重視。在我們研究中國證券行業營銷模式前,有必要對營銷模式、證券業營銷模式等概念進行界定。
所謂營銷模式,目前多數學者認識其應是一種體系,而不是一種手段或方式。公認的營銷模式從構筑方式劃分兩大主流:一是市場細分法;二是客戶整合法。
證券行業營銷模式是指證券公司以市場為導向,以客戶為中心,以利潤為目標,整合內部資源,構建營銷上下游結構鏈,為客戶提供滿意服務的一系列運作行為,[1]并以精心設計的證券服務(產品、方法或手段)推銷某種投資理念,并獲得一定收益的活動[2]。
我國證券業營銷模式可以概括為以下六種模式:
(1)聯合營銷模式
2000年左右,銀證通業務在深圳工商銀行與國信證券兩家實現成功應用。此業務有效彌補了證券公司營業網點不足的問題。對證券業而言,有利于培養和擴大投資者規模和降低增加證券機構網點的成本,大大提高了市場效率;對銀行業來說,“銀證通”增加和改善了客戶服務,充分利用既有網點資源,避免資金流失。這種“利潤共享、客戶共享、渠道共享”的營銷模式,迅速得到了廣泛應用。
(2)客戶細分營銷模式
2005年國信證券率先在業內成立“金色陽光證券賬戶”,對客戶需求進行了細分,并提供相應投資服務,收費則采用傭金與服務內容掛鉤。國信證券則憑借著金色陽光服務產品實現了遠超行業平均水平的傭金收入。隨后,招商證券“智遠理財服務平臺”、廣發證券“金管家”等經紀業務服務品牌也應運而生,極大地提升了證券經紀業務市場份額。客戶細分營銷模式,使得證券公司單純依靠提供交易通道服務的盈利模式得到改善。
(3)差異化產品營銷模式
在客戶細分基礎上,證券業在不斷進行金融創新的過程中,努力提供多元化服務產品成為市場服務的基本特征。交易規則也趨于多元化和個性化。業務差異化服務體現之一就是具有專業的、完整的、全面的多元化服務產品創新、銷售、維護等綜合服務能力。這一方面能有效指導不同類型客戶進行多元化產品交易操作,從中捕捉到盈利和套利機會;另一方面通過產品銷售和維護換取增量交易資源和傭金收入。
(4)投資顧問營銷模式
采用投資顧問模式轉型的證券公司一般推行全員營銷制度。通過培訓,把公司所屬營業部業務人員轉型為證券經紀人,然后把客戶劃分給證券經紀人,由證券經紀人為客戶提供投資顧問服務。這種模式優點在于能夠更充分發揮經紀人主觀能動性。缺點是對員工的素質要求較高,一些營業時間長,員工年齡老化、學歷不高的營業部有點勉為其難。
(5)數據庫營銷模式
數據庫營銷核心要素是對客戶相關數據的收集、整理、分析,找出消費與服務對象,從而進行營銷與客戶關懷活動,從而擴大市場占有率與客戶占有率,增加客戶滿意度與忠誠度,取得公司與客戶的雙贏局面。2007華泰證券建立華泰客戶關系管理系統,并在2008年3月份上線使用。與此同時中信建投、長江證券也開始建立客戶關系管理系統。券商們不惜花費巨資和大量時間開發信息系統,原因之一是投資者結構日益復雜。券商不僅要滿足投資者交易需求,還要努力創造客戶自身的需求,這就必須進一步細化客戶關系管理。
(6)前臺專業化,后臺集中化營銷模式
廣發證券提出“前臺專業化,后臺集中化”的口號。產品營銷模式偏重的是賣產品,強調銷售能力;而投資顧問模式偏重分析能力,強調對客戶需求的了解。廣發證券很早意識到打造營銷平臺對于經紀業務轉型的重要性,在券商中率先建立CIM企業級客戶關系管理平臺。通過集中化后臺管理,為前臺專業化服務以及為客戶經理提供研究報告、投資策略報告等標準投資組合服務。
參考文獻
【關鍵詞】房產稅;稅制改革;房價
中圖分類號:F812.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78(2012)02-067-01
針對房價的不斷上漲,國家不斷推出限購令、限貸令等一系列的重拳措施,但因樓市宏觀調控其強烈的行政色彩,屢受各方詬病,房產稅的開征大勢所趨。我國的房地產稅收制度主要包括房產稅制度、契稅制度、印花稅制度和營業稅制度等。我國重慶、上海兩大城市也相繼進行了房產稅的試點。開征房產稅,可以規范不動產的稅收,可以優化個人購房結構,使之更加合理。然而在實際操作中,我國的房產稅開征需要解決以下問題。
一、公平稅賦問題
對于房產稅開征前的房屋和開征后房屋的比較,已經在購買時一次性繳納稅費的房屋,繼續開征房產稅不僅存在重復征稅的問題還有失公平。對于自住房屋和經營性房屋,房產稅的征收必須顧及收入水平,稅負能力的對稱性。以納稅能力的不同衡量,前者自住性住房的購買屬于純支出,后者則是通過對房屋的經營取得相應的利潤,如果兩者按相同稅率征收,則會失去房產稅有效調節社會貧富差距的功能,失去房產稅調節貧富差距的意義。
二、房產稅稅制制定的合理性問題
從房產稅的兩地試點的情況來看,征收范圍過于狹窄,納稅主體僅限于二套以上新購房和高檔別墅等增量房,這部分業主屬于富裕群體,對于稅收缺乏敏感度。這種情況下房產稅具有商品稅的特征,房產稅作為一種財產稅是對社會財富存量的征收。比如上海的規定,房產稅開征前擁有的房產無需納稅,這違背了房產稅征收的宗旨。房產稅的征收到底以土地和房屋合在一起交稅,還是分開交稅;是按照買時原值、租金、余額、面積等交稅,還是按評估值為計稅依據交稅。如何合理的評估房屋的價值,免稅區間如何設定,所有這些問題,在開征前,都必須妥善加以解決。
三、房產稅的征收成本的問題
房產稅是財產稅,它的開征建立在對征收對象房產全面掌握的基礎之上,要實現以家庭為單位認定第二套住房,就需要全國各地的房屋主管部門建立全面、實時和動態的居民個人房產購買和保有情況數據庫。根據國外普遍經驗,房產稅征收是以房產價值為依據征收的,需要對房價進行評估,確定房產的地段、位置,核算出所屬位置的稅率標準。征稅條件必須具備需要良好的土地和建筑物記錄,但在國內,這些房地產登記信息往往是不完整的,評估機構從業人員數量和素質遠遠跟不上市場需求。
雖然國家出臺各種抑制房價過快上漲的政策,但在我國未來住宅市場上,房價仍然面臨持續上漲的壓力,房產稅的征收將起到關鍵的作用,房產稅的征收會帶動投資成本的增加,投資成本的增加會抑制投資性的需求,促使房價理性回歸,實現房價的軟著陸。然而,針對房產稅在我國重慶、上海兩地的試點中所表現出的問題,對房產稅的改革有以下建議與思考。
(一)擴大征稅范圍,實行統一的計稅依據
目前,從試點情況看房產稅征稅范圍比較狹窄,僅限于城市、縣城、建制鎮和工礦區。但是,伴隨農村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完全應該將農村的非農用生產經營化用房和企業化的事業單位納入房產稅的征稅范圍。我國應借鑒國外的經驗,將實質上已經符合征稅條件的房產納入征稅范圍。實行統一的計稅依據,現階段我國房產稅的計稅依據主要是房屋余值,但房產余值并不反應房產目前的市場價值,更何況針對同一房產使用兩種計稅依據會造成稅負不公。因此,將計稅依據統一改為房屋的評估價值或者現值較為合理,評估時應依據房屋的用途、地理位置、使用年限等因素并借助技術手段,公正、合理地對房屋價值作出評估。
(二)明確改革目標,建立合理稅率體系
房產稅的改革目的是為了抑制需求,影響供求關系從而調節房價,它的最終目的是完善我國的稅收制度。所以必須從完善稅收體系的宏觀角度來設計房產稅。建立合理的,符合我國國情的稅率體系。我們不僅要借鑒國外一些國家在房產稅上兼顧社會公平的經驗,又要吸取海外一些國家房產稅率缺乏彈性,導致稅收無法跟上社會進步的教訓,建議在我國未來住宅市場上,可以采取有差別的浮動稅率體制。
(三)降低稅收成本,建立房產信息數據庫
建立以云計算、云服務為基礎的龐大房產信息共享庫。記錄從土地拍賣到誰購得房子、以及房屋的轉手和買賣,可以為房產稅的征收帶來高效率和可靠的依據,有了完整而準確的房產信息數據,才有條件去執行有差別的浮動稅率體制。從目前技術角度分析,建立全國統一的房產信息共享庫是完全可行的,關鍵是要在制度上、流程上為房產信息共享庫掃清障礙。
(四)完善房產稅的相關配套政策,建立價格評估制度和稅收征收監管制度。
為保證房產稅的有效征收,需要設立健全不以營利性為目的的官方房地產估價機構來評估房產的價格。確定評估標準,公布評估方案,建立獨立運作的監管機構,對稅收征收進行監管,以避免出現逃稅、漏稅現象的發生。
參考文獻:
[1]錢津.如何遏制房價過快上漲[J].中國流通經濟,2010(5): 27-30.
[2]趙彬.中國當代房地產研究專題之十四:中國土地制度分析[N].招商證券,2010-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