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27 11:18:0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動態管理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對現有定價方法的改革
現行工程造價的計算方法是和計劃經濟體制相適應的,基本上還是沿用前蘇聯的定價模式,它由政府頒發具有法律效力的概預算定額、工料機預算價格、費率標準等文件來編制工程概預算,確定工程造價。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已逐步由計劃經濟轉變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再以這種定價方法就行不通了,我們的企業是建筑產品的生產者,理應由企業自行定價。執行法定價以來出現的工程造價計價不合理、利潤率太低的狀況,其根本原因在于法定價和市場經濟不相適應。我們從現階段的建筑市場的實際情況可以看到,建筑施工企業不再是單一的國有大中型企業,一些合資的、鄉鎮的、私營的建筑企業不斷涌現,建筑市場競爭十分激烈,但競爭應是公正的和公平的,而法定價(費率標準等)影響了公正和公平的競爭。由于目前建筑市場為業主的單邊市場,一些外資、合資、私營業主甚至有些國有企事業單位,在工程發包時經常是自主定價或者是壓價發包,法定價已變為由市場決定的商定價、議標價、中標價。這些定價往往和政府頒發的法定文件(定額預算價)計算出來的法定價相差甚大,從某種意義上說,法定價只是限制了施工企業的"自",而建設單位(業主)卻不受法定價的約束,這實際上己沖擊了法定價的地位。因此,實行造價的動態管理,當務之急應該改變現有的定價方法。
2、"控制量、指導價、競爭費"是動態管理的基礎
法定價在現實的定價中已逐漸由法定性變為指導性,定額是法定價的根本。定額雖然逐漸失去它的法定地位,但定額在現行的計價方面是必不可少的,它仍然是計價的依據和基礎,合理確定工程造價和造價的動態管理仍然離不開定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建筑經濟還需要定額作指導。但定額必須改革,應實行"量"、"價"分離,將目前的定額消耗量和定額基價分開。定額只作為嚴格控制工程消耗量的標準,對定額基價實行動態管理,變計劃價格為指導價格,變靜態管理為動態管理,和國際先進的管理方式和國際慣例接軌。定額要進一步綜合簡化,合并同類項,取消一些過時的項目,同時增加因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的使用而產生的新定額子目,以適應建筑市場的動態變化。
"控制量"就是在規范、設計和質量標準答應的范圍內,控制住定額的消耗量。消耗量是確定工程造價最重要的因素和基礎,只有把它控制住,才有可能合理確定工程造價,"控制量"也包括統一的工程量計算規則。
"指導價"就是價格放開后,政府不再直接定價,轉向定期公布價格信息,猜測價格變化系數,頒布各類價格指數等辦法來指導市場行為。以此引導企業自主定價。企業是工程項目的業主或是生產者,理應有權確定自己的效益目標和經營策略,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有權根據市場信息和經營管理狀況自主定價。價是動態的,價應該隨行就市,價格要能及時反映市場信息。
"競爭費"就是費率定額標準可以由企業根據自身的經營管理狀況和市場的競爭策略需要而自主確定,政府主管部門可制定按工程類別取費的標準,供合同雙方參考使用,引導企業進行公正、公平、良性的市場競爭。
3、采用工程量清單計價法
對施工企業來說,競爭是必然的,關鍵是我們能否在競爭中站穩腳跟,拿出合理的投標報價。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招投標法》的規定,中標的條件之一是"能夠滿足招標文件的實質性要求,并且經評審的投標價格最低(投標價格低于成本的除外)".采用"工程量清單計價法"進行招標,且遵循"合理低標"的原則,其實質是接近元標底招標,因為標底對評標起不到約束和控制功能,但是標底要有兩個明確的數據,即標底和成本。編制標書和編制標底不同,編制標書要充分體現出市場形成價格的動態性和競爭性。采用工程量清單計價法進行招標,對投標人來講,工作量是減少了,因為不必花費大量的時間去計算工程量,但增大了操作的難度。報價高了,則失去中標的機會;報價低了,則減少或失去了利潤,而利潤又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因此,報價要把握一個"度",就是企業既能中標,又能保證有一定比例的利潤。
在"工程量清單計價法"的招投標中,還是采用工料單價法為宜,因為這種方法有以下兩方面優點摘要:(1)各項費用一目了然在采用子目單價法時,清單中每一分項工程報價所包含的只是直接費、其他直接費和現場管理費,而間接費、利潤、稅金都要單獨列項計算。
(2)報價便于調整假如企業憑借自己雄厚的技術力量和機械設備,并采用先進的技術和施工工藝,合理組織施工是可以降低成本及增加利潤的。因此,在定額規定的間接費率和利潤率的基礎上,可以適當下調其費率,如此既保證了利潤,又增加了競爭力。
4、工程造價動態管理的幾個環節
工程造價的動態管理不僅僅是對設備、材料價格動態因素、人工價格動態因素、工程質量標準和設計變更動態因素、隱蔽工程的動態因素等的動態管理,而且要對項目可行性探究階段、施工設計階段、項目實施階段和竣工結算階段的全過程實行動態管理。
(1)項目可行性探究階段項目在可行性探究階段,要根據概算估價指標和造價指數等價格信息,合理確定投資規模,要對各種影響工程造價的動態因素予以全面的考慮。
(2)項目施工圖設計階段在合理確定項目投資后,應提倡實行限額指標設計,要按項目投資中的工程成本額進行設計,不能占用預備費(不可預見費等),否則設計就成了超額設計。設計時,要留有余地,要根據設計圖紙及時編制出項目投資概算,為設計施工圖紙的審定和設計修改提供價格依據,要認真探究影響工程投資的各種動態因素。
(3)項目施工階段在項目施工過程中,應根據施工設計圖紙按定額認真計算工程量和工料機的消耗量,并根據市場的價格信息和企業經營管理情況合理的自主定價。造價管理部門、建行、咨詢公司等要為建設單位認真審核施工企業的預算報價,及時對設計變更內容編制修改補充預算,進行價格核定和辦理簽證,把握好施工過程中工程造價的各種動態因素。
(4)項目竣工結算階段工程項目竣工后,要嚴把工程結算關,注重搜集和整理好結算資料,要認真審核工程量和套價取費。據測算,某地區目前的材料費約占工程造價的65%,其中材料價差(本地材料預算價對比定額材料預算價)約占工程造價的12%.因此,認真確定材料價格和材料價差的調整,對合理確定工程造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5、工程造價動態管理的幾項辦法
工程造價的動態管理是一項融政策性和技術性為一體的綜合性較強的工作。有效進行工程造價的動態管理,必須采取以下幾方面辦法摘要:(l)要盡快建立和完善一批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的工程建設管理法規,如計劃立項、設計施工、招標投標、工程造價等方面的管理法規。
(2)政府有關部門要建立工程造價動態管理的資料、數據庫,對各種工程類型的工程造價進行測算、分析和探究,制定統一的工程量計算規則和確定先進合理的定額工料機消耗量,為定額的改革提供可靠、準確的數據。
(3)地方主管部門要堅持定期市場價格信息,包括設備、材料、人工價格信息,以及各類工程造價指數等,以指導企業自主定價。
(4)積極推廣和應用電子計算機進行科學管理,大力開發和推廣應用各種定額軟件和工程量計算軟件,利用計算機建立各種數據庫,包括工料機的價格信息、各種類型的工料機消耗量、材料價格指數和造價指數,為工程造價的動態管理提供依據,同時也可提高工作效率。
(5)要大力加強對工程造價管理工作的領導,要重視培養大批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的造價管理人才,定期舉辦專業業務培訓班,積極開展工程造價動態管理的學術活動,不斷提高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造價管理水平。
市場競爭的全球化、以及買方市場的形成,給經營者產生了空前的壓力。業務員在前方拼殺搏得一單,卻又擔心價格太低而賠本攢吆喝,全因當前成本心中沒底;市場的生產資料
與成品的價格波動劇烈,由于銷售訂貨或報價已經確定,不知道生產出來是否還有盈利。
面對如此市場環境,企業急需及時掌握自己生產過程中每個加工單的日成本情況,及時把握銷售訂單的邊際貢獻,以動態地對經營風險進行控制。但是傳統的成本會計無法進行很好的支持,因為傳統成本計只能按月獲得歷史成本,當前市場即時成本很難獲取,標準成本與成本定額制度的建立也多以會計期為調整時點,沒有相應的機制來保證動態即時成本的獲取。作業成本制度的構建則是解決成本項目結構中,特別是制造費用相關項目,分配方法的合理性問題,是部分的改進,而且還是建立在歷史成本核算與會計分期為前提的。
二、 動態成本體系構建的訴求
銷售的控制,無論是按單生產還是現貨銷售,在訂單洽談過程中,到底該訂單是否盈利,訂單的盈利能力如何,不是看歷史成本,而是看當前市場價立即采購材料進行生產加工該產品是否盈利。對于按單設計的訂單,還需要根據實際的bom結構進行成本構成分析。
生產的監控,對于備貨生產,在成品的價格基本不變的情況下,要充分監控生產計劃執行過程中,各種生產資料價格變動對制造單成本構成的影響。
目前實施動態成本管理的企業已不再鮮見,如青島鋼鐵控股集團的“五個日”全控聯動管理思想與管理模式、天津利豐源達日成本核算管理、江西銅業集團的成本要素行情分析、東方希望集團飼料類公司的銷售訂單貢獻毛益分析與禁止無邊際貢獻銷售。
以前的成本管理,都建立在會計分期的基礎之上,進行研究與應用。突破會計分期的束縛,突出強調成本對于決策的時效性,即時獲取成本構成資料,這就是動態成本。
三、 如何實施動態成本
動態成本區別于歷史成本,嚴格意義上講動態成本應該是一種即時重置成本,也就是按當前市場的材料實際價格與當前的工費成本核定的,隨著市場環境的變化而動態變化的。在實際成本項目變化不大的情況下,特別是按單定制的需求下,也可以按標準成本進行動態核算分析。
其構成應該以成本構成要素的行情變化登記為基礎,以動態成本核算為核心,支持是否接單的決策與生產過程的成本監控。
圖1:動態成本的體系結構
四、成本管理進入第四階段
成本管理從傳統的歷史成本核算階段,發展的以成本預測、成本核算、成本控制、成本分析等完整程序所構成,強調標準成本與定額成本管理的階段,再發展到為精確期間費用核算為核心的作業成本階段。但現代企業管理對成本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更精確地指導管理。
圖2:成本管理的發展階段
為更好地支持管理,提高成本管理對管理支持的時效性,作為成本管理的下一個階段,必將是以動態成本管理為主題的發展階段。
論文關鍵詞:安徽省企業,核心競爭力
一、企業核心競爭力的調查分析
本文結合調查數據對安徽省企業核心競爭力做了簡單的分析,本文的數據來源于媒體,獲得的都是可公開的信息。經過整理后得到。企業樣本數為40份,企業年收入在500萬以上現代企業管理論文,主要從企業制度,品牌產品,技術,企業文化,戰略五個方面來分析。
(一)企業制度領域
表一 企業經營領域和經營方式
經營方式
獨資經營
有限責任
其他
經營領域
同行業多種經營
單一經營
多元經營
企業數量
6
32
2
企業數量
8
3
29
占比
15%
80%
5%
占比
0.2%
0.75%
72.5%
目前從企業的制度來看絕大多數(80%)企業都建立了現代企業制度形式,仍然有少數企業(15%)是獨資經營。72.5%的企業選擇多元經營中國學術期刊網。所有的調查企業目前都有著比較好的盈利水平。
(二)企業產品和企業技術狀況
表二企業近三年產品技術狀況
有無新產品開發
有
無
—
有無新技術開發
有
無
——
企業數量
6
32
2
企業數量
8
3
29
占比
15%
80%
5%
占比
20%
7.5%
72.5%
單純的從產品技術的角度來看,企業的創新能力確實不足,僅僅有15%的企業開發了新產品。數據顯示20%的企業進行了技術創新,另有72..5%的企業無法獲得技術創新的數據現代企業管理論文,無法獲得技術方面的數據無非是:企業沒有技術創新,企業未公布相關內容,企業技術屬于商業機密。一般而言商業機密并不多,所以可以判定多數企業的技術創新并不強。
(三)品牌知名度
表三企業主要產品(業務)品牌知名度及市場占有率
知名度
地方性名牌
省內品牌
國內名牌
國際
其他
企業數量
24
5
7
1
3
占比(%)
60%
12.5%
17.5%
2.5%
7.5%
品牌知名度是指潛在購買者認識到或記起某一品牌是某類產品的能力。它涉及產品類別與品牌的聯系。品牌知名度影響企業的銷售量和企業的收入。所以它是衡量企業知名度的主要指標之一。安徽省大部分企業其主要產品(服務)品牌建設的市場范圍局限于地方,占60%,大品牌而言(指國內和國際的)占10%從這一點來看,很可能存在著地方保護的問題,雖然地方保護的問題基本上被人們遺忘,但是品牌的地域性可以很明顯的表明地方品牌受地方扶持。
(四)企業文化培育能力狀況
表四 企業的經營理念和企業的文化精抻
企業經營理念和文化精神
有
無
企業數
17
23
占比
42.5%
57.5%
大部分企業已經具有企業文化建設的意識。從表四可知現代企業管理論文,42.5%的企業有自己的經營理念,57.5%的企業有自己的企業文化精神中國學術期刊網。但是,盡管規模以上大部分民營企業都已經具有企業文化建設意識,但是通過調查企業的企業文化建設往往流于表面,沒有深入挖掘其內涵,也未根據企業自身的特點培育其獨特的企業文化。如這些企業的經營理念集中在以人為本、靠質量、誠信、服務、成本求發展;企業文化精神則體現在團結、開拓、發展、創新等方面。這些都是些大眾化的口號,沒有任何特色。也正因為如此,企業員工的往往表現出缺少歸屬感、人心渙散的風貌。
(五)企業經營戰略
表五企業經營戰略
有、無戰略
無戰略
有戰略1-5年
其他
企業數
15
19
6
占比
37.5%
47.5%
.15%
很多企業沒有自己的戰略,說明企業沒有長遠的發展眼光現代企業管理論文,僅僅局限于走一步看一步的發展狀態。
(六)結論
根據本文的數據顯示來看安徽省企業核心競爭的現狀:當前大部分企業沒有形成核心競爭力,有些企業雖然是世界 500 強,但名次比較靠后而且有些是在政府的保護之下,還有的是我國歷史形成的壟斷行業,這些企業恐怕就難以與世界真正的強手較量。小企業所表現出的弱點就更加突出,小而弱大而散,產品質量相對較差,技術創新能力差,企業管理水平低現代企業管理論文,人員素質偏低,企業戰略定位不夠準確,市場反應能力不強。
綜上所述,安徽省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總體水平偏弱。這主要表現在:1管理體制上很多企業仍然沒能建立現代企業制度。2.技術開發能力非常弱。這主要表現在研發投入很少,自主研發能力弱,缺少專利技術,新產品開發少,易被模仿中國學術期刊網。企業知識技能資源方面未能有效地構建起自己的核心競爭力。3.企業文化培育能力較弱。主要表現在沒有創建獨特的企業文化,員工缺少歸屬感現代企業管理論文,人力資源開發能力不如人意。4、企業影響力較低。企業總體影響力較低,主要體現在其知名度較小。,60%企業的影響力局限于當地或地方,影響面較小。
二、培養安徽省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途徑
(一)培養良好的外部環境
一是政府可以進一步落實國家在技術創新等方面的稅收優惠政策。結合企業所得稅和企業財務制度改革,鼓勵企業建立技術研究開發專項資金,為形成自身的核心競爭力打下堅實的基礎。二是政府在幫助企業解決融資,促進企業發展方面大有可為:一方面,建立以資信檔案為基礎的信用制度,切實解決企業融資難的問題。通過完善信用制度可以科學地規劃有關企業的融資貸款事宜。另一方面現代企業管理論文,政府可以進一步規劃民間的資本市場,有計劃、有組織地按照借貸程序科學管理企業的融資中國學術期刊網。由此,既解決了企業的融資問題,又給民間資本提供一定的科學增值,使企業培養核心競爭力有了物質保障。三是加強扶持,規范市場。一方面政府要規范市場秩序,成為市場的監督者;另一方面,應該加大扶持力度,在明確一部分重點企業的發展主攻方向后現代企業管理論文,通過積極的財政政策進行支持。
(二)培養企業的核心技術
由于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核心是技術核心,所以企業的技術創新是關鍵。通常在以下幾個方面實現企業的技術創新。一是加強企業的創新意識,營造創新的氛圍。二是努力創建創新體系。建立一系列的科研管理制度以及獎勵制度來調動研發部門的積極性,加強與高校以及和科研院所的合作。三是靈活選擇創新的戰略。
(三)制定企業發展戰略
世界已經進人企業戰略制勝的時代。企業離不開發展戰略中國學術期刊網。企業的發展戰略是關于如何協同不同生產技能及整合多種技術的集合知識。它是指企業的研究開發能力、生產制造能力和市場營銷能力.是在產品族創新的基礎上,把產品推向市場的能力;是使企業獨具特色并為企業帶來競爭優勢的知識體系:是一個企業能夠長期獲得競爭優勢的能力。因此,企業發展戰略的制定需要遵循長效性原則、全局性原則、競爭性原則、動態性原則。
(四)建立合理的人才培養與管理機制
一是要加大高等教育的力量,積極調整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結構;二是要規范人才市場運作機制,促進人才的合理流動與合作,以滿足企業發展所需的多方面人才;三是要建立科學的激勵機制現代企業管理論文,努力營造吸引人才的環境,在人才的管理中要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落實“事業留人、待遇留人”的人才政策。
(五)完善知識產權制度
知識產權是企業技術創新、經營運作、開拓國際市場的一種競爭力。政府應鼓勵企業提高知識產權創造能力,把知識產權戰略納入總體戰略;進一步完善知識產權法律和政策;加大對知識產權保護司法和行政執法的力度;保護知識產權權利人合法權益;建立知識產權侵權預警機制;建立完善對重大跨國并購知識產權管理制度和嚴格評估審查管理體系,切實維護企業合法權利;建立健全知識產權社會服務體系。
企業核核心競爭力的培養需要持續、穩定、有計劃的投入,需要國家、地方政府、社會中介組織、其他企業等多個主體之間的配合和扶持,同時企業自身的持續努力是不可或缺的。
論文關鍵詞:我國流通服務業自主創新問題研究進展—基于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的調查
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要發展現代服務業,提高服務業比重和水平。現代流通服務業作為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可以帶動現代服務業的發展,而且可以促進國民經濟總體發展,對于社會就業、國民福利及城市發展也有著重大貢獻。[1]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流通服務業雖然獲得了巨大發展,但是“還不夠快”,并且流通產業集中度低,流通費用高,流通方式陳舊,商業網點布局不合理,流通企業核心競爭力普遍缺失等一系列問題依然存在。流通服務業發展的滯后,帶來了全局性的不良后果,如制造業資本周轉和經濟節奏放緩,城鄉居民消費受到非收入方面嚴重制約等。[2]尤其是近年來,隨著流通服務業對外開放程度的提高,外資在中國流通領域的加速擴張企業管理論文,已經使缺乏創新能力的本土流通服務業遭遇嚴重威脅,而且容易引發政府調控能力弱化、上游產業失控,導致國家經濟安全等問題。[3]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流通服務業的發展面臨復雜而嚴峻的形勢,如何實現我國現代流通服務業又好又快發展已經成為關乎國家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問題。黨的十七大高度重視自主創新,為我國現代流通服務業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但是恰恰當前我國流通服務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普遍缺失,這和該領域理論研究嚴重滯后有密切關系,已經嚴重制約著流通服務業的可持續發展。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已成為我國流通服務業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下生存,打造并保持可持續競爭優勢的唯一砝碼。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嘗試著對國內學者在流通服務業自主創新領域的研究成果進行歸納總結,并梳理分析其理論脈絡,以便更好的了解該領域研究進展和尚未解決的問題,為流通服務業自主創新的理論研究與實踐發展指明方向。
“自主創新”是我國在特定歷史背景下提出的新概念,路風將“自主創新”界定為一個企業或者一個國家堅持技術學習主導權,并且把發展技術能力作為競爭力或經濟增長動力主要源泉的行為傾向、戰略原則和政策方針,但是他也指出世界上不可能存在“不自主”的創新。[4]事實上,對流通服務業自主創新的研究可以追溯到關于服務業創新的研究上。鑒于國內流通研究領域單純以“自主創新”命名的研究成果非常罕見,我們在研究中將流通服務業及其所包含的四個子行業(零售業、批發業、物流業、餐飲業)創新的研究成果均視為研究對象。
二、研究方法
中國期刊網是我國最大的全文現刊數據庫,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連續動態更新的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其收錄的核心期刊對行業的研究現狀很據代表性核心期刊目錄。本文通過以下方式對我國流通服務業自主創新的文獻進行檢索,具體包括:(1)在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上,搜索篇名中含有“創新”,同時
摘要中含有“流通”、“零售”、“物流”、“批發”、“餐飲”“飯店”、“酒店”、“商業”、“商店”的文章,期刊年限選擇2000-2009年,來源類別選擇核心期刊。(2)剔除其中的書評、新聞、會議等非學術論文,并且剔除文章核心研究內容不是流通服務業創新的以及部分非代表性的期刊(如《特區經濟》等)上的論文。按以上標準,共得到論文樣本330篇。(3)分別按照三個標準對論文樣本進行分類,即按研究主題進行分類、按年份進行分類、按流通服務業中零售、物流、批發和餐飲四個子行業進行分類。根據以上三種分類,本文從三個視角對流通服務業自主創新研究現狀進行了分析(圖1)。
圖1 分析框架圖
三、文獻回顧與分析
(一) 研究主題分析
以研究主題為標準,我們可以把研究樣本劃分為9個研究主題,分布結果顯示研究最多的是綜合創新,即涉及非單一創新維度的研究,共105篇;其次是流通模式創新,共55篇;再次是組織創新(以業態創新最多)企業管理論文,共40篇。
1. 綜合創新。該部分共105篇文章,涉及流通服務業戰略創新、價值創新或體系創新等許多摘要用時間消滅空間。[7]
2. 組織創新。該部分共40篇文章,很多文章在充分分析我國流通組織存在問題的基礎之上,從不同角度提出了流通組織措施的對策。關于我國流通組織的現狀,主要觀點認為我國流通組織規范化、組織化程度較低;管理手段、管理技術和管理水平落后;增長模式仍屬于粗放型;專業化分工協作水平低,各自盲目發展;流通組織間的競爭仍停留在低水平的過度競爭,且競爭不充分和過度競爭并存。[8]孟鐵和張殿波總結了流通產業組織優化的政策選擇,即堅決打破行業壟斷、部門分割和地區封鎖;制定適度市場壁壘政策;流通產業有效競爭政策;制定跨區域集團化的催化政策,以培育一批現代大型流通企業。[9]關于組織創新研究最多的是業態創新,如李飛認為零售業態的構成要素就是零售營銷中產品、服務、價格、店址、環境和溝通6個組合要素,并在此基礎上設計了零售業態創新的路線圖,6個要素中24個細節維度的組合變化就是零售業態創新的具體內容。[10]此外,還有一些研究涉及了農產品流通組織的創新,如馮邦彥和段晉苑提出通過建立專業運銷合作組織改革現行的生豬流通制度的建議。[11]
3. 流通模式創新。該部分共55篇文章,研究內容比較分散,包括生產模式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物流模式創新和渠道模式創新等,表明我國的流通模式在許多方面還存在著急需解決的問題。如于奎和文啟湘分析了批發商業模式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批發商業發展模式創新可以通過推進供應鏈管理模式,積極探索電子商務批發交易,向現代物流中心過渡以及發展規模經濟等途徑來實現。[12]
4. 營銷創新。該部分共29篇文章,主要集中在零售和批發上面,大都從企業營銷手段中存在的具體問題入手,探討了如何創新改進營銷方式。很多學者強調零售企業營銷創新是提高企業競爭力的正確選擇。[13]范增認為營銷創新是連鎖超市在激烈的市場環境下,能持續、穩定的發展的必然選擇,營銷方法的創新應包括綠色營銷,情感營銷和導入CIS推廣形象營銷等方面。[14]
5. 技術創新。該部分共24篇文章,主要研究了技術創新對流通服務業的重要性,如何進行技術創新等。如張宏以產品生命周期理論為基礎,提出了改進的A—U模型,流通產業的升級可以是跳躍式的,發展具有可跨越性的,而這都是由又是由技術創新的跳躍性所決定的。發展我國流通產業應從宏觀層面加強技術創新的政策地位,強化對加快發展現代流通產業的政策支持,積極引導第一、第二產業參與流通技術創新,提高流通企業對流通技術的認知和掌握程度,加強現代信息技術物質基礎建設等角度進行改進。[15]
6. 制度創新。這部分有25篇文章,主要從政府企業管理論文,企業以及社會組織等角度探討了如何健全我國流通市場的制度創新。如文啟湘和趙玻指出流通產業天然就是低進入壁壘產業,要防止流通產業過度進入,今后我國必須加快流通產業進入管制制度創新核心期刊目錄。[16]
7. 觀念創新。該部分共18篇文章,如宋則提出要確保流通產業的先導地位, 充分認識流通和流通創新在市場經濟當中的應有地位和作用。[17]黃國雄認為流通是基礎產業,并從流通觀念的創新理論要點出發,對商業的本質、商業城市建設、商業信譽、商業市場、商業利潤、商業文化等方面進行了系統闡述。[18]
8. 服務創新。這部分共18篇文章,主要研究了我國流通業服務中的不足,并提出了適應新時期流通業服務創新的若干措施。如許彩國和柳思維指出零售企業必須不斷提高服務質量,擴大服務范圍,完善服務設施,更新服務內容,通過服務創新才能實現顧客滿意,培養顧客忠誠。[19]
9. 其他。以上的分類方法并不能涵蓋所有流通創新論文,凡是不能歸入以上類別的學術論文歸入該類,合計共16篇學術論文。
(二) 時間序列分析
為了更好了解最近十年國內學者們在流通創新方面的研究,我們對論文樣本進行了時間序列分析,對總的樣本論文以及不同研究主題的論文分別按時間序列進行了統計分析,以便更好的得出學者們研究重點的變化。
圖2 流通創新論文時間分布圖
從圖2可以看出,近十年里,國內學者在流通創新方面的研究成曲折式上升,在2003、2007年達到兩個峰值。2001年末中國入世之后,外資流通企業進軍中國市場的速度加快,此時的本土流通業迫切的需要創新理論支持,在這樣的背景下,流通創新的研究持續增多,所以考慮到學術成果刊登的滯后性,在2003年流通創新達到一個相對峰值是符合實際的,但是這種研究態勢并未持續。直到2004年底零售業全面對外開放以后,本土流通業面臨外資的威脅和壓力驟然增加到一個更高的程度,這使得通過創新提升競爭力的研究成果應需要而增多,同樣考慮到學術成果刊登的滯后性,所以在2006-2007年間才達到另一個更高的峰值。但是隨后流通創新的成果又出現了下滑的跡象,直到2008年金融危機的爆發,在流通服務業受到沖擊的背景下,自主創新的研究成果才又再度受到關注。總之,流通服務業創新的研究論文數量呈現著波動,這表明學者們在該領域的研究還不夠成熟企業管理論文,并未形成持續穩定的增長局面,同時也表明一直致力于該領域的學者有限,更多只是在某一段時間關注流通服務業創新的發展。
(三)流通服務業各子行業的研究文獻分析
以下我們對流通服務業4個子行業即零售、物流、批發、餐飲的研究現狀進行簡要分析。
1. 零售業創新。零售行業的研究論文有79篇,研究的焦點集中在零售業態創新,服務創新,營銷創新等。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些研究中大多數都是研究城市零售創新的,論文樣本中僅有5篇是專門研究農村零售創新的,主要研究了農村零售業的業態創新和營銷創新等。如汪旭暉和徐健從農民消費行為偏好視角對農村零售業態創新模式進行了探究,通過探索農民消費行為得出了新型業態創新模式“農村現代綜合商場”,這種業態與城市大型綜合超市有顯著差異,融合了農村現行傳統業態——雜貨店、集貿市場等的優勢,并且摒棄了這些傳統業態在商品品類少、假冒偽劣商品多、環境臟亂差等方面的缺陷,在零售組合要素各個方面具有典型的農村化特征。[20]張蓓從綠色營銷、體驗營銷、定制營銷、整合營銷和關系營銷等新型營銷方式出發,對農產品超市的營銷方式創新提出了若干建議。[21]
2. 物流業創新。物流行業的論文有106篇,研究內容包括物流服務模式創新,供應鏈創新以及技術創新等。張光明認為物流服務創新模式主要包括跟隨競爭創新、顧客需求主導創新、物流技術創新、物流網絡創新、增值物流服務創新等,各種創新模式具有不同的優劣勢及風險,選擇何種模式取決于企業環境條件及諸多因素的考慮。[22]魏際剛提出物流技術創新涉及經營管理和工具、裝備、設施等領域,物流技術與裝備的發展趨勢是先進性,信息化,多樣性與專業性,標準化與模塊化,系統性與可擴展性,智能性與人性化,綠色化與節能化。[23]總體來講,我國物流也起步較晚,無論在技術還是管理創新方面都還與發達國家有顯著差異,關于這幾方面的研究還很不成熟,多數的設計和建議還都停留在紙面上,這需要我們一方面加大物流現代化的研究,同時也要結合國情逐步健全我國的還很不完善的物流系統。
3. 批發業創新。研究批發業的論文有27篇,具體包括了批發商業態模式的創新及批發市場的創新。如李芬儒研究了中國農村批發商業的業態創新問題,指出由于農村批發業存在著批發網點組織化程度低,批發商業功能萎縮,批發成本過高,流通效率低下等問題,所以農村批發商業業態創新方向應該是產、供、銷一體化,批零一體化企業管理論文,產銷地一體化,批發與物流配送一體化,貿工農一體化等核心期刊目錄。[24]譚本艷和趙曉飛提出了我國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創新策略,即組建批發商群,擴大農產品批發市場的規模;通過創新模式,實現批發市場間的橫向整合;通過打造龍頭,實現批發市場間的縱向整合。[25]
4. 餐飲業創新。檢索到研究餐飲業創新的文章只有23篇,與其他幾個流通子行業相比,餐飲業創新相對較少,這些論文集中在研究餐飲產品創新和技術創新等方面上。如楊銘鐸對餐飲企業產品創新體系進行了設計,認為餐飲企業產品創新系統可分為菜點創新、服務創新、環境創新三個子系統,各個子系統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內在聯系。[26]于干千從中國餐飲企業“集體創新動力缺失”的現狀及成因出發,分析了不同餐飲企業對自主創新、模仿創新及合作創新三種技術創新模式的選擇。[27]
四、結論
本文在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中,對我國2000-2009年流通服務業創新的學術論文進行了檢索,研究發現可歸納為以下方面:(1)通過研究主題內容分析,發現學者們對現代流通服務業發展的研究已積累了不少成果,但總體來說比較分散,而且大多側重于流通業創新的某一方面,對流通服務業自主創新科學內涵的理解不夠深入,研究主要集中在流通組織創新,流通服務方式創新,流通技術創新以及流通制度創新等有限方面。迄今為止還沒有學者用系統的理論統攬流通服務業自主創新的整個全局,并深入探究現代流通服務業自主創新系統的構成及運作規律,這將成為流通服務業創新研究的重點。(2)通過時間序列分析,可以看到學者們在流通服務業創新的研究論文數量呈現一種上升勢態,有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關注流通服務業創新問題。但論文數量并不是一種持續上升,而是折線上升,表明在這一領域的研究還缺乏系統性和連續性,對某一方面問題的研究往往集中在某些時間段,如何全面,系統并且有層次的對流通服務業創新進行研究,是亟待解決的問題。(3)通過對4個子行業的研究,發現學者們對流通服務業各子行業的側重點差異很大,零售和物流領域創新的研究比較多,而批發和餐飲則較少。究其原因在于零售作為商流的終端企業管理論文,是最終實現企業利潤的環節,理所應當的受到更多的關注。物流在節約流通成本中的作用日益凸顯,也得到了人們的不斷關注,其創新研究也涉及到各個方面。而作為零售商背后的批發業,則很容易被人們忽視,從商業發展的趨勢看,多種現代流通組織的出現如工廠實行產銷一體化,零售連鎖公司實行批零一體化等搶占了批發業的經營空間,使許多人質疑批發業存在的價值,批發業的創新也未得到人們的足夠重視。至于餐飲業創新的論文最少,主要是因為高等院校對餐飲相關專業的設置起步較晚,從事餐飲研究的學者非常稀少,以及餐飲企業長期漠視創新所致,但是隨著餐飲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越來越大,餐飲業自主創新問題將會越來越被關注。此外,需要特別指出的目前零售業創新的研究集聚在城市零售領域,但是隨著城市零售業在城市競爭日益激烈,可以預見未來會有更多的零售商進軍農村市場,而對于農村零售創新的研究將成為一個熱點問題。
參考文獻:
[1]夏春玉.流通概論[M].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6.
[2]宋則.中國流通創新前沿報告[M].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3]宋則,李蕊.外資在流通業超速擴張值得警覺[J]. 商業經濟與管理,2007,(3).
[4]路風.走向自主創新——尋求中國力量的源泉[M].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5]徐從才,李颋.論流通創新與貿易增長方式轉變[J].商業經濟與管理,2008,(11).
[6]趙振民.價值創新:零售企業發展的戰略選擇[J].商場現代化,2005,(12).
[7]晏宗新.物流體系創新——從行政區域組織到經濟區域組織[J].經濟管理,2001,(11).
[8]宋羽.淺析我國流通產業組織創新[J].商業時代,2007,(8).
[9]孟鐵,張殿波.論我國流通產業組織結構優化與創新[J].經濟縱橫,2008,(9).
[10]李飛.零售業態創新的路線圖研究[J].科學學研究,2006,(24).
[11]馮邦彥,段晉苑.我國農產品流通制度的組織創新研究——豬肉漲價背后的制度經濟學分析[J].學術研究,2008,(8).
[12]于奎,文啟湘.談批發商業的模式創新[J].商業時代,2005,(32).
[13]葉敏,蘭昌賢.我國零售企業營銷創新策略思考[J].江蘇商論,2007,(10).
[14]范增.連鎖超市的營銷創新[J].商場現代化,2006,(1).
[15]張宏.技術創新與我國流通產業的發展[J].中國流通經濟,2009,(9).
[16]文啟湘,趙玻.論我國流通產業進入管制制度創新[J]. 商業經濟與管理,2003,(4).
[17]宋則.新世紀新主題:流通現代化——促進流通創新提高流通效能政策研究[J].商業研究,2003,(9).
[18]黃國雄.流通觀念的創新理論要點[J].商業時代,2008,(28).
[19]許彩國,柳思維.我國零售企業的服務創新淺論[J].中國流通經濟,2004,(4).
[20]汪旭暉,徐健.農村零售業態創新:一個基于東北地區農民消費行為的探索性研究[J] .農業經濟問題,2009,(5).
[21]張蓓.論我國農產品超市的營銷創新[J].經濟縱橫,2007,(7).
[22]張光明.物流服務創新模式研究[J].經濟管理,2006,(18).
[23]魏際剛.物流技術的創新、選擇和演進[J].中國流通經濟,2006,(3).
[24]李芬儒.農村批發商業業態的創新與開拓農村市場[J].商業經濟與管理,2004,(1).
[25]譚本艷,趙曉飛.創新批發市場經營模式提高農副產品流通效率[J].宏觀經濟管理,2009,(11).
[26]楊銘鐸.餐飲產品創新系統構建[J]. 揚州大學烹飪學報,2007, (4).
關鍵詞:創新管理 手段 探索實踐
中圖分類號:C9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5)05-0383-01
本文所指的大型火力發電企業是一個生產設備較先進、機組數量眾多,人員年齡結構輕、素質普遍較高的現代化大型發電企業。因為是由不同的股權組成,該企業10臺機組由三家不同公司實施一體化的管理。這就在企業不斷發展壯大及精益化和一體化管理的過程中,引發了諸多問題,必須通過有效的管理手段來完成這些問題的解決,在對企業的管理創新進行有效的管理之前,員工的主動創新意識不強,對創新工作持有畏懼心理,企業的管理問題遲遲得不到解決,無法實現精益化管理的目標。基于上述情況,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一套卓有成效的創新管理方法應運而生。
一、建立機制,營造深厚的創新氛圍
1.建立明確的管理創新的組織機構
建立上有公司主管領導、中有主管人員、下有實施人員的三級責任主體。設立科技管理委員會,委員會下設經營管理專業委員會,委員主要由公司領導及經營管理專家組成。經營管理委員會有常設辦公室,辦公室設立一名負責管理創新工作的兼職管理人員,并且在各個部門都設置了兼職的管理創新聯絡人。做到人盡其職,保證企業管理創新活動的良好運轉。
2.強化創新人才的培養
人才是企業管理創新中的主體,是整個活動中最活躍的因素。注重人才培養環境的創造、人才成長平臺搭建和人才選拔、任用方法的創新,以培養勝任崗位能力為根本出發點,以培養高技能領軍人才為目標。對于技能人員推行“實操型、模塊化”的培訓及內部取證的形式,提高員工的“安全技能、檢修技能和操作技能。推行“實操型充分利用科學技術中心、試驗室等技術研究的場所”,培訓與研究相結合,提高技術水平,增強科技創新的能力。對于管理人員內部通過部門間的交叉培訓,使員工對公司的各項業務管理有全面的認識,便于業務接口工作的良好開展,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及綜合素質,培養一專多能的人才,更好地提高工作效率。外部培訓通過學習先進的管理經驗和理念,開拓視野、取長補短,為管理創新奠定基礎。“仰望星空與腳踏實地并重”,培育有遠見,有謀略的企業員工。經過有效的實施人才培養策略,樹立管理創新的帶頭人,作為企業創新工作的領路人,帶動創新人才隊伍的形成,才能開展具體的創新活動。
3.實現有力的激勵機制
制定物質激勵的原則調動員工參與創新的積極性,通過制定《科學技術評獎管理辦法》、《科學技術獎勵管理辦法》,加大對管理創新的激勵力度,尤其是加大了對項目負責人獎勵力度,項目負責人獎勵全部金額的60%。通過形式新穎的精神激勵的方式提高員工的自我滿足感。對各個項目及成果負責人進行專題訪問,在廠內電視臺、培訓中心“榮譽墻”以及“每日之星”宣傳欄等進行宣傳報道,這樣會大大提升員工的榮譽感和主動創新的意識,成功打造了員工自主創新、企業經濟創效的良性循環。營造崇尚知識、樂于創新的氛圍,體味著創新帶來的自豪感。
二、科學管理,使管理創新工作有序開展
1.建立管理創新交流的平臺
與時俱進地建立與現代化企業員工相適應的經驗交流平臺。設立QQ群或微信群等員工喜聞樂見的現代溝通交流空間,群里除了管理創新工作的各級負責人外,還有各級的經營管理專家以及歷屆獲獎管理創新成果的負責人,這些專家作為群里的“技術支持”,只要大家在這個過程中有疑問隨時可以找專家解答。此外,凡是有新想法、好創意的員工都可以加入群中,在這里,大家共商“廠是”。創建一個富有活力的管理創新活動的載體,在企業的經營管理及生產管理中發現的問題,以及成功的經驗都可以在此進行推廣交流。
2.暢通管理創新信息通道
與管理辦公室與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各大知名期刊以及在企業管理方面知名的專家學者建立密切的聯系,掌握管理領域最新的情報以及行業內成功的案例,將這些素材上傳至QQ群中,讓大家隨時隨地輕松掌握最新動態。定期組織管理創新的培訓活動,邀請國家管理創新方面的知名老師,到現場為大家講解當前管理創新的形勢和方向,員工們現場拿出自己的選題或管理成果與老師進行交流,老師為大家提出了的詳盡的指導和中肯的意見,為解決管理難題及提升現有管理水平提供了參考。
3.管理創新課題的攻關
自2008年起,企業實現了三家公司的一體化管理,在三家公司的十臺機組生產運營中,在精益化管理的過程中,一個又一個課題擺在人們的面前,托電員工集思廣益、開拓創新,總結出了一套又一套行之有效的好經驗、好方法。就這樣,公司每年會組織一次到兩次的管理課題征集,課題來源于各項經營管理及生產管理活動存在的問題或可以優化的項目,重點在于管理提升、精益化管理、規范管理和價值思維、效益導向以及節能環保、安全可靠生產等方面,課題經專業人士認證及主管領導審批后確定并進入管理創新課題庫,課題優先由經營管理專家選擇,其余課題“實施掛牌招標制”,由員工自由選擇。
4.總結固化成果
一個課題完成的標志,除了已經解決了問題或是達到管理提升的目的外,還要求將經驗總結出來,形成管理論文和管理成果,在廠內推廣甚至在系統內推廣,以供借鑒。并且要在廠內評比,每年組織一次到兩次的評比活動,由專家組成評審團按照嚴格的標準進行評比打分,并對論文或成果提出修改意見,由完成人反復修改完善,這才意味著這個項目的全部完成,對于獲獎的項目由管理創新主管人員及時的兌現獎勵。并將修改后的論文或成果對外推薦發表或參與評獎。
三、持續改進,管理創新成效逐步彰顯
1.創新文化初步形成
員工參與管理創新的熱情不斷增加,2013年管理創新課題征集了20個,2014年到目前征集到管理創新課題43個。員工從理念上認同了企業的創新文化,主動參與到企業創新活動中的積極性提高了,企業的每一個構成元素都逐漸活躍起來,員工的創新思維模式基本建立。
2.創新人才隊伍不斷壯大
現有集團公司級專家人才96人,集團公司雙十大杰出人才2人。中級及以上專業技術資格301人,高級技師和技師206人。集團公司、中央企業及電力行業技術能手51人。
3.企業創新能力不斷加強
企業的技術創新成果獲獎數量大幅度增加,知識產權保護工作取得進展。管理創新成果豐碩,2010年至今,該公司共有34項(次)管理創新成果獲獎省級及以上管理創新成果獎,共有16篇論文獲得全國電力行業優秀管理論文獎,14篇論文入選全國電力企業優秀論文集。僅2014年一年,就獲得電力行業管理創新成果二等獎一項,電力行業五年經典案例一等獎一項、二等獎一項,京市管理創新成果二等獎三項,獲電力行業管理論文三等獎以上得論文有十六篇,對外發表管理論文二十三篇。
4.助力企業盈利能力等指標不斷提高
“發現問題有機制,解決問題有人才”,員工的創新行為由被動變為了主動,在總結經驗、固化成果的過程中,促進了企業的管理水平穩步提升,管理創新帶來的經濟效益近千萬。助力了企業的安全生產及經營管理活動。實現了安全生產周期達到3000多天,未發生人身和重大設備事故,本質安全型企業創建達到管控達標指標,連續七年獲得集團公司“創一流”排名第一。發電能力及利潤水平屢創新高。
四、結語
論文關鍵詞:獨立學院,貧困資助
2007年,根據《國務院關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的意見》(國發[2007]13號),財政部、教育部連續出臺91號、92號兩個文件,國家加大了對高校教育救助的投入,受助學生人數和受助金額都明顯增加。但國家對于助學金的申請,并沒有特別具體、客觀的評定標準,而獨立學院所特有的辦學機制和生源構成更是給界定、資助工作帶來相當的難度。
一、存在的問題
1、資助名額富余,校方強行消化。獨立學院的收費比公辦高校高許多,許多考生都會結合家庭情況慎重選擇報考和入學,因此在讀獨立學院的學生普遍家庭經濟基礎較好。而國家資助力度的進一步加大對獨立學院是一個巨大的誘惑,許多獨立學院每年享有的國家獎助學金資助名額與一般公辦高校無異,有的地方為了扶植獨立學院辦學甚至還有所傾斜。這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獨立學院學生大量“被貧困”了,學生基本只要申請了就會有。校方要求各院系“想盡辦法消化”名額,以免剩余名額影響來年的指標。各院系領導、輔導員往往苦不堪言,使得嚴肅的資助工作蒙上了一層虛假的陰影,嚴重悖離了國家制定資助政策的初衷。
2、評定標準陳舊,有悖社會現狀。目前對高校貧困生的界定在經濟指標方面基本上是將標準定為學生的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300元,而特困生則是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100元,這個標準全國統一,自1999年實施十多年來還沒進行過調整,這使得獨立學院參照執行時也是謹小慎微,與公辦高校的標準相差無幾。國家相關部門對助學資助沒有考慮獨立學院與公辦院校的生源構成差異,貧困生的界定指標也沒有考慮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不平衡這個現實狀況企業管理論文,更沒有考慮學生就讀所在地的物價水平及學生的主觀感受[1]。因此,缺乏有效的動態效果評估,使得國家資助尤其是在獨立學院這一塊出現“供”與“求”失衡,其出發點本是想一視同仁,而事實上卻給評定帶來了較大的困擾。
3、彌補求學投入,滋生偽貧困生。貧困生認定中最重要的環節是出示貧困證明材料,這也是形式上最客觀的一環,材料一般由生源地鄉(村)委會、(街道)居委會、縣鎮民政部門出具。獨立學院學生由于求學成本的高投入,自然希望能從各方面進行彌補,這不僅表現在許多學生有經濟條件也要申請生源地貸款,還表現在爭取國家助學金方面。各級政府部門沒有承擔相應的義務和責任、缺乏監督,又囿于鄉土人情關系,往往出具沒有公信力的證明材料,“生產”偽貧困生。而現實生活中,同學之間了解接觸較多,彼此知根知底,偽貧困生的參評不僅造成同學間、師生之間矛盾,還會滋長造假之風影響班風學風,直接影響貧困資助的公正性,由于利益的驅使,這種現象在獨立學院中最容易出現。
4、量化評定標準,缺乏現實意義。由于貧困生的認定過程比較復雜,許多動態的因素影響著評定的結果,于是許多學者嘗試著建立各種界定模型,試圖以量化的方式解決問題。當前提出的有“BP網絡模型”[2]、“ISM方法”[3]等。但筆者發現這些模型在運用時受許多條件的限制,例如“BP網絡模型”在樣本數據的獲取時,要求樣本量大于500時使用極大似然估計才會顯得比較充分,并且還要配以問卷調查,而現實中貧困生的界定范圍一般情況都是以輔導員所帶的專業或教學班為藍本,其樣本數遠遠小于500值;而使用“ISM方法”的前提也是數量較大的貧困生界定。這些模型的運用固然有其科學嚴謹的參考價值,但與現實存在脫節。因為首先是這些模型的運用不具有簡單易操作的特性,涉及到多學科種類知識的綜合運用,對于一線工作的輔導員、班主任來說有相當難度;其次界定模型的運用最后也只能提供參考,不具有完全的結論性,最終還是要綜合考慮學生的其他因素才能界定,事實上將本就復雜的界定過程再次復雜化了,難以普遍推廣。
二、完善獨立學院貧困生界定的對策
1、建立動態效果評估制度,實事求是,分類資助。職能部門應該針對獨立學院與普通公辦高校辦學體制和生源情況的差異,定期對獨立學院的真實需求進行動態評估,在考慮區域經濟發展、招生情況、專業門類等因素后,有針對性的確定國家助學資助款的比例、流向,避免“吃大鍋飯”、“一刀切”的情況。這并不是指削弱對獨立學院等民辦教育的資助投入,而是讓“好鋼用在刀刃上”,將國家教育的財政投入用到獨立學院真正需要的地方,促進其良性發展。
2、對經濟困難學生的界定標準應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予以放寬。以重慶地區的情況來看,將獨立學院經濟特別困難學生界定在家庭人均月收入150元以下的確不符合實際企業管理論文,若真有此類學生是不會選擇獨立學院就讀的。以重慶為例,國家生源地貸款和高校助學貸款或許可以暫時解決學費、住宿費等大額開支問題,但日常生活消費依然是一筆不小的開支,獨立學院學生基本生活消費月平均值一般在400元以上,因此其特困生的界定標準應適當調整、放寬。
3、構建權利與義務對等的資助模式,完善教育資助體系。我國長期以來形成的救助制度模式基本上都是受資助者只享有權利而不履行義務,在社會文明程度不斷提高和法制日益健全的今天,這種“理所當然”的受助思想必須擯棄,大學生必須明確付出才有回報。學校可以與地方接洽,設立一些社區服務崗位,建立貧困生社會服務體系,將社會服務工作量作為貧困生接受資助的條件之一。由于獨立學院學生一般家境較好,特困生只占極少數,社會服務這一條件必然會極大減少偽貧困生的數量,讓真正需要資助的貧困生既接受了鍛煉又獲得了資助。
4、重視誠信教育,簡化認定程序,實施動態管理。誠信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工作者在貧困生認定過程中應始終向參評學生灌輸這一理念,不僅如此,還應在參評學生中建立相應的風險承擔體系,讓學生明確弄虛作假所要付出的沉重代價。貧困生的認定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很好的教育機會,目的在于通過國家資助的形式讓大學生明確社會責任,奮發圖強,學會感恩。筆者不主張為了達到界定的目的而套用嚴謹的學術框架,但可以通過對貧困生家庭情況信息的定期反饋達到動態管理的目的,讓貧困資助無論在何種辦學模式的高校都成為一件充滿勵志、積極向上的工作。
參考文獻
[1]鐘一彪,賴東菲.國家助學貸款政策對學生的影響效果分析[J].中國青年研究,2005(9)
[2]劉善槐,張飏基于BP模型的高校貧困生界定研究[M].數學的實踐與認識,2010(12)
[3]陳明,郭維,鄒琦ISM方法在高校貧困生界定中的應用研究[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3)
論文關鍵詞:原創性高新技術產業,創新效率,測度,創新鏈,兩階段分析
1 問題的提出
21世紀高新技術發展突飛猛進,高新技術產業已成為當代經濟增長的核心,世界各國都在搶占高新技術的制高點。我國在“十一五”規劃中更是把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作為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的重要手段。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工業產值從1998年的7110.66億元,增長到2007年的50461.17億元,年均增長24.1%,成為我國經濟中最有活力的一部分。2007年,我國高新技術產業保持較快發展,高新技術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進一步提高。全年規模以上高新技術產業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51207億元,比上年增長20.4%;完成增加值11551億元,比上年增長17.8%。當年,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貿易總額為3478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3.6%;高新技術產品出口貿易占全部商品出口貿易總額的比重達到28.6%[1]。目前現代企業管理論文,我國高新技術產業規模迅速擴大,成為拉動國民經濟增長和促進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力量。
然而,在我國高新技術產業中,一些核心領域缺乏原創性技術,導致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較為薄弱,缺乏自主知識產權。近年來,中國政府將“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立創新型國家”作為新時期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試圖通過技術創新、科技進步來提升產業結構。數據顯示,近年來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創新投入持續攀升,R&D經費從1998年的56.45億 元,增長到2007年的545.32億元,年均增長28.44%;R&D人員總量也有大量增長,從1998年的70879人年,增長到2007年的248228人年,年均增長14.94%。但與此同時,新產品銷售收入從1998年的1207.254億元,增長到2007年的10303.222億元,年均增長只有26.68%,比R&D經費年均增長率還低[1]。由此可見,增加創新資源投入只是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中國在原創性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過程中,不僅要注重創新資源的總量投入,更要注重其效率問題,特別是在相對于發達國家,中國科技創新資源嚴重不足的情況下,效率問題就變得更為突出論文提綱怎么寫。
如何設計一個高效的R&D測評系統現代企業管理論文,國外學者做過相關研究。Brown和Svenson(1998)提出了最著名的R&D系統框架模型——B-S模型,認為R&D系統方法由輸入、處理系統、輸出等八個主要的單元組成[2]。Kerssens-van Drogelen(1999)從影響R&D績效的權變因素、測度方法和技術等構建了R&D績效測評系統[3]。Bourne(2000)等認為,實施一個完整的績效測度體系應包括績效測度的指標設計、測度指標的選取等四個步驟[4]。Begemann(2000)提出一個動態的績效測度體系框架[5]。近年來,國內不少學者運用參數或非參數方法從不同視角對高新技術產業效率進行了測度。余泳澤(2009)基于價值鏈的視角,將高技術產業的技術創新過程分為技術開發和技術成果轉化兩個階段,并利用DEA模型分別對各階段的效率及其影響因素進行了實證研究[6]。官建成、陳凱華(2009)綜合運用數據包絡分析的松馳測度和臨界效率測度模型,對中國高技術產業技術創新效率進行了測度[7]。朱有為、徐康寧(2006)利用隨機前沿生產函數測算了中國高技術產業的研發效率及影響因素[8]。
綜上文獻,國內學者從不同側面探討高新技術產業的績效測評及影響因素,對完善高新技術產業創新理論與實踐有不同程度的促進作用。遺憾的是,專門研究原創性高新技術產業創新效率的測評,并分析其效率高低的關鍵影響因素的文獻很少。原創性高新技術產業如何界定?創新效率如何測評?其關鍵影響因素有哪些?找準并有效解決這些問題,對提高高新技術產業的原創性,并提高原創性高新技術產業創新效率,加快發展原創性高新技術產業起不可或缺的作用,為政府的產業結構優化決策提供科學依據。本文通過界定原創性高新技術產業的范圍,基于創新鏈視角,運用DEA方法從兩階段測度原創性高新技術產業的創新效率,并分析影響效率的關鍵因素,在此基礎上針對性提出有效提高原創性高新技術產業創新效率的政策建議,以期為政府和企業提升我國高新技術產業核心競爭力的決策提供參考。
2 原創性高新技術產業范圍界定及創新效率的測度方法
1. 原創性高新技術產業范圍界定
在創新的產出方面,專利是一個被經常采用的指標(Griliches,1990[9];池仁勇等,2004[10];官建成、何穎,2005[11];劉樹、張玲,2006[12])。在發明、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三種專利中現代企業管理論文,發明專利技術含量高且申請量很少受到專利授權機構審查能力的約束,更能客觀反映一個地區原始創新能力與科技綜合實力(Liu & White,2001[13];Guan & Gao,2009[14];劉鳳朝,2006[15] ,白俊紅等,2009[16])。新產品銷售收入是衡量創新產出的另一個指標,但其中的新產品,若源自于三種專利中的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其技術含量沒有發明專利高。鑒于此,本文放棄“新產品銷售收入”而以“發明專利”相對近似衡量高新技術產業的原始性。
由于原創性產業的界定在國內尚無先例可循,到目前為此,學術界難以找到比發明專利更好的反映原創性替代指標。本文認為“高新技術產業的擁有發明專利數占三種專利申請總數的百分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相對較好地反映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的原創性水平。為研究問題的方便,考慮數據的可獲得性和樣本容量大小對實證結果的影響,以及中國目前高新技術產業原始創新能力較弱的現狀。本文從1999-2008年高新技術產業里以“發明專利占專利總數百分比(臨界值暫定為70%)”從高新技術產業的17個行業中篩選出反映相對原創性較高的中國原創性高新技術產業的12個行業。需要說明的是,原創性是個相對概念,如果是原創性相對發達的國家,臨界值可適當放大。
2.創新效率的測度方法
DEA(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數據包絡分析)方法是測度同類型決策單元(Decision Making Unit, DMU)相對效率最為常用的方法之一,它由著名運籌學家Charnes、Cooper和Rhodes于1978年首先提出[10],現已廣泛應用于銀行、高校、醫院、保險公司以及制造業、服務業等諸多領域的效率評價。現有文獻中,有關區域創新效率的測度亦基本上是基于DEA方法展開的,本文利用DEA方法中的CCR模型,以我國原創性高新技術產業的每個行業為基本決策單元測度其創新效率。對于任一決策單元DMU0,其對偶形式的CCR模型可表示為
式中:為決策單元的個數,和分別為輸入與輸出變量的個數,為投入要素,為產出要素,為決策單元DMU0的有效值。若且,則決策單元DEA有效;若,且或時,則決策單元為弱DEA有效;若,則決策單元非DEA有效[17]論文提綱怎么寫。
3 原創性高新技術產業創新效率的兩階段測度及其分析
完整的技術創新鏈包括:研究、開發、成果轉化和生產四大環節。由于生產環節涉及的要素太多,由于篇幅所限,為簡化起見,本文只研究原創性高新性高新技術產業創新鏈的兩個階段,即:技術開發和成果轉化兩個階段(見圖1),分別測度兩階段的創新效率。
3.1 兩階段的變量選取與數據說明
1.技術開發階段
技術開發階段的投入指標:R&D經費,R&D人員。產出指標:擁有發明專利數,屬于一種中間產出現代企業管理論文,它是指將研發投入轉化為知識產出的能力,從某個角度反映了原創性科技產出。
數據處理方面,主要考慮三個因素:數據的缺失導致采樣不全面;技術投入和產出之間的時滯性;價格因素導致數據的虛增或虛減。(1)在技術開發階段的投入產出指標數據處理方面,本文采用了移動平均法和線性插值法彌補了部分產業在某些年份數據缺失的問題。(2)科技從研發投入到新專利通常需要一定的周期,同時各種創新活動周期存在較大差異性,例如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的幾個月到醫藥制造業和航空航天器制造業的幾年不等,且時有交叉,使得投入和產出數據不對應。本文選擇滯后期1 年,投入數據選擇1998-2007年,產出數據選擇1999-2008年。(3)有關研發經費的平減方面,首先是要確定R&D價格指數來將當年價格核算的經費總值折算為可比價格,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09)的有關數據,構造R&D價格指數如下:R&D價格指數=0.75*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0.25*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其中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和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的基年均定為1998年。然后計算出R&D經費1998-2007年的年平均增值率,即,關于R&D存量的折舊率,參考已有文獻通常采用的折舊率,基年1998的R&D存量,這里用所有時期的R&D支出的年平均增長率代替1998年之前的R&D支出的平均增長率,則1998的R&D經費存量用公式表示為,以后各年的R&D經費存量通過永續盤存法的方法推導得:。
2.成果轉化階段
成果轉化階段的投入指標:技術投入為技術開發階段產出,即擁有發明專利數(反映原創性科技產出),經費投入為技術改造經費,人員投入為科技從業人員。產出指標:考慮到要求能直觀體現高新技術產業的創新成果在商業上使企業獲利的能力,以及市場通過吸收技術創新而帶來增強競爭力的能力,因此選用新產品銷售收入和新產品出口銷售收入作為成果轉化階段的產出指標。
數據處理方面現代企業管理論文,數據的缺失、時滯性的處理方法與技術開發階段相同。價格指數方面,成果轉化階段的技術投入指標技術改造經費選用的平減指數采用R&D價格指數,而在產出指標新產品銷售收入和新產品出口銷售收入的平減指數的考慮上,將高新技術產業劃分為兩類,一類是醫藥制造業中的三個細分的產業;另一類屬于機械電子行業即其余的四大產業。因而在這兩個產業的指數選取上也是有所不同的,前者選用化學工業1998年為基年將當年價格核算的經費總值折算為可比價格,后者選用機械工業1998年為基年將當年價格核算的經費總值折算為可比價格。技術改造經費的數據處理在年平均增長率,折舊率以及基年和以后各年的存量處理方法都同研發經費的處理。
3.2 實證結果及分析
1 .我國原創性高新技術產業創新效率整體分析:基于技術創新鏈視角
根據原創性高新技術產業科技活動的投入產出數據,運用DEA測算兩階段創新效率值(如表1).
表1 技術開發階段和成果轉化階段效率
行業
技術開發效率
成果轉化效率
化學藥品制造
0.324
0.209
中成藥制造
1
0.055
生物、生化制品的制造
0.54
0.104
飛機制造及修理
0.099
0.501
航天器制造
0.042
0.282
雷達及配套設備制造
0.128
0.531
廣播電視設備制造
0.53
0.266
電子器件制造
0.434
0.557
電子元件制造
0.288
0.516
電子計算機整機制造
0.554
1
醫療設備及器械制造
0.99
0.103
儀器儀表制造
0.659
0.157
平均值
0.466
0.357
由表1知,技術開發階段效率(0.466)的平均值大于成果轉化階段(0.357),說明我國原創性高新技術產業的成果轉化效率已落后于技術開發效率,科學技術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效率亟待增強。
綜合表1的技術開發階段和成果轉化階段效率(行業)的數據結果,得出各個產業技術創新效率中技術開發階段和成果轉化階段的二維分布圖,如圖2所示。
圖2 兩階段原創性高新技術產業技術創新效率矩陣圖
從圖中可以看出,12個行業中只有電子計算機整機制造1個行業處于高技術開發效率高成果轉化效率的C區域;落在高技術開發效率低成果轉化效率B區域的有5 個行業:中成藥制造、醫療設備及器件制造、儀表儀器制造、廣播電視設備制造和生物與生化制品制造;位于低技術開發效率高成果轉化效率D區域的有4 個行業:電子器件制造、電子元件制造和雷達及配套設備制造、飛機制造及修理;其余的2個行業都落在低技術開發效率低成果轉化效率的A區域。
由圖2可進一步看出原創性高新技術產業效率的原因及其相應的調整方向,具體如下:
A類行業——低開發低轉化
航天器、化學藥品制造,這些行業的研發階段投入了大量資金但收效卻不顯著,同時在成果轉化階段盲目投資,對投資的質量(消化吸收、技術引進等)重視不夠。對于這類行業應該兩階段同時加強,既要提高技術開發效率又要提高成果轉化效率。
B類行業——高開發低轉化
儀器儀表、醫藥類、生物與生化制品制造行業等,屬于國家相對比較傳統行業,有一定的技術積累,并且近幾年國家加大研發投入,技術開發效率高;但由于經濟不可行,技術不確定現代企業管理論文,缺乏轉化資金等,導致成果轉化率低。這類行業應當在不降低技術開發階段效率的前提下,重點加強成果轉化階段的效率。
C類行業——高開發高轉化
這類行業屬于發展比較成熟的行業,其技術開發階段的效率和成果轉化階段的效率都比較高, 是其他類型行業發展的目標。這類行業的資金、人才和技術投入與產出發展比較配套,經濟發展基礎好,屬于我國原創性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先鋒論文提綱怎么寫。
D類行業——低開發高轉化
電子類、飛機與雷達類,說明此類行業的發展基礎比較弱大多是引進后轉化,缺乏技術開發,技術開發效率不高;在成果轉化階段,技術比較成熟,實現了較高的成果轉化效率,總體上限制了技術創新能力的提升。這類行業應在不降低成果轉化階段效率的前提下,重點提高其技術開發階段的效率。
圖2 整體可看出,我國原創性高新技術行業除了電子類產品外,大部分行業都存在科技成果轉化效率偏低的問題。可能的原因是:1、研發項目缺乏市場導向,導致技術轉化比較困難。高校、科研院所許多研發成果技術含量高,但生產成本很高,缺乏市場競爭力,或者不具備行業生產能力,導致轉化困難。二是許多技術不成熟、不穩定,不具備產業化的基礎條件,在技術轉移中存在很大的風險。2、技術轉移對接程度不高。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是為了“科研”而不是為了企業的需求,成果無法迅速轉化,科研的重復和浪費現象比較嚴重現代企業管理論文,導致成果轉化效率偏低。3、企業的技術吸收能力不強。我國相當一部分企業的技術屬于落后技術、傳統技術和限制技術,從而嚴重制約了企業的技術轉移。3、企業技術轉移的資金不足。技術成果轉化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通常是技術開發的10倍。目前我國企業普遍存在資金不足問題,高新技術產業由于高風險性,很難取得商業銀行貸款支持。由于受條件限制,獲得政府專項資金扶持的也很少。5、缺乏有效的技術轉移機制。一是缺乏相關的法律法規。二是缺乏政策扶持。三是缺乏合理的評估機制。四是缺乏風險投資。五是雙方信息不對稱[18]。
針對以上四類不同的行業,可以采取不同的提升渠道:單邊突破式提升:。即在技術創新過程中,針對各個行業不同的情況,保持住原先的效率高的階段,以其效率低的階段為突破口,加強投入和產出的配比,以提升B、D類行業的技術創新的整體效率。
漸進式提升:例如或者。對于A類行業的效率提升方式有多種渠道,就是先集中精力將某一項優勢發揮至最大,同時再極力彌補劣勢,通過B或D區的過渡,最終成功進入成為C類行業。
跨越式發展:,A類行業需要具備雄厚的經濟基礎,并且在發展過程中要注重技術開發效率和成果轉化效率兩手抓,在條件具備的情況下,實現的跳躍式發展渠道是有可能的。
2.技術開發階段的效率分析及投入與產出分析
用DEA方法測度的技術開發階段的創新效率及投入冗余與產出松弛情況如下 (見表2).
(1)效率分析
表2 1999-2008年我國原創性高新技術產業技術開發階段的平均創新效率與差額值
效率
差額
行業
crste
vrste
scale
規模效應
擁有發明專利數
R&D人員
R&D經費
化學藥品制造
0.324
0.324
1
-
100
0.0
中成藥制造
1
1
1
-
0.0
生物與生化制品的制造
0.54
0.738
0.731
irs
6139.5
飛機制造及修理
0.099
0.099
0.991
irs
1131
0.0
航天器制造
0.042
0.307
0.136
irs
23
8883.5
雷達及配套設備制造
0.128
0.396
0.324
irs
14
52
0.0
廣播電視設備制造
0.53
1
0.53
irs
0.0
電子器件制造
0.434
0.435
0.999
-
25944.0
電子元件制造
0.288
0.288
0.997
irs
241
0.0
電子計算機整機制造
0.554
0.563
0.985
irs
91780.1
醫療設備及器械制造
0.99
1
0.99
irs
0.0
儀器儀表制造
0.659
0.66
0.999
irs
2622
0.0
平均值
0.466
0.568
0.807
3
346
11062.3
從表2可看出原創性高新技術產業技術開發階段的創新效率(crste):
中成藥制造和醫療設備及器械制造的創新效率分別為1,0.99,創新效率較高;而飛機制造及修理、航天器制造、雷達及配套設備制造3 個行業的創新效率分別為0.099,0.042,0.128,創新效率較低論文提綱怎么寫。生物與生化制品的制造、航天器制造、雷達及配套設備制造、廣播電視設備制造、醫療設備及器械制造5 個行業的規模效率分別為:0.731,0.136,0.324,0.53,0.99,分別小于相應行業的純創新效率現代企業管理論文,無效率主要來自規模無效率,可能的原因:這5個行業規模擴張過快,內部協調管理能力不足管理費用增加幅度大于規模擴張帶來的成本降低的幅度。其它行業(除中成藥制造外)的規模效率分別大于相應的純創新效率,無效率主要是源于純技術無效率。我國原創性高新技術行業技術開發階段創新效率平均值僅為0.466,創新效率較低可能是因為這些行業過多追求技術開發的投資規模而忽視了技術開發效率。這為各行業技術開發階段效率低找準癥結所在,并提高其效率提供科學依據。
(2)投入冗余與產出松弛、規模效應分析
為了探討1999-2008年間我國原創性高新技術產業技術開發效率的特點并且尋找未達到有效值的根源,用基于產出導向的DEA模型CCR度量了各個原創性高新技術產業的特點。
從投入角度看,生物與生化制品的制造、航天器制造、電子器件制造、電子計算機整機制造這4個行業都存在研發經費冗余,分別為6239.5萬元, 8883.5萬元, 25944萬元,91780.1萬元;相對而言,研發人員顯得不足。化學藥品制造、飛機制造及修理、雷達及配套設備制造、電子元件制造、儀器儀表制造這5個行業都存在研發人員冗余,分別為100人,1131人, 52人,241人,2622人,相對而言,研發經費顯得不足。中成藥制造和醫療設備及器械制造的創新效率分別為1,0.99,效率最佳,不存在投入冗余和產出松弛。從產出角度看,航天器制造和雷達及配套設備制造產出松弛分別為23個,14個,存在擁有發明專利總量不足。這些行業需要加大技術開發的原始創新力度。這為進一步調整科技投入產出方向和幅度,提高技術開發階段效率提供準確的科學依據。
從規模效應來看,除了化學藥品制造、中成藥制造、電子器件制造這3個行業處于規模效應不變外,其它行業處于規模遞增,這些行業可進一步增大研發資源的投入以提高技術開發階段的效率。
2.成果轉化階段的效率分析及投入與產出分析
用DEA方法測度的成果轉化階段的創新效率及投入冗余與產出松弛情況見(表3)
(1)效率分析
表3 1999-2008年我國原創性高新技術產業成果轉化階段的平均創新效率與差額值
效率
差額
行業
crste
vrste
scale
規模效應
新產品銷售收入
新產品出口銷售收入
擁有發明專利數
技術改造經費
年平均就業人員
化學藥品制造
0.209
0.222
0.904
irs
0.0
586274.6
221151.2
62714
中成藥制造
0.055
0.17
0.322
irs
0.0
211811.9
39
0.0
生物與生化制品的制造
0.104
0.69
0.15
irs
0.0
18150.0
27
0.0
飛機制造及修理
0.501
0.534
0.938
irs
0.0
906360.1
390404.7
102711
航天器制造
0.282
1
0.282
irs
0.0
0.0
0.0
雷達及配套設備制造
0.531
1
0.531
irs
0.0
0.0
0.0
廣播電視設備制造
0.266
1
0.266
irs
0.0
0.0
0.0
電子器件制造
0.557
0.565
0.985
irs
1415025.5
0.0
264215.0
114122
電子元件制造
0.516
0.533
0.968
irs
918319.9
0.0
235985.1
464750
電子計算機整機制造
1
1
1
-
0.0
0.0
0.0
醫療設備及器械制造
0.103
0.4
0.258
irs
0.0
54444.3
16
0.0
儀器儀表制造
0.157
0.184
0.855
irs
0.0
188935.1
0.0
10241
平均值
0.357
0.608
0.625
194445.4
163831.3
7
92646.3
62878
從表3可看出原創性高新技術產業成果轉化的創新效率(crste):
電子計算機整機制造的成果轉化效率(為1.000)達到最佳外,其它行業效率都較低;而中成藥制造、生物與生化制品制造、化學藥品制造、醫療設備及器件制造和儀器儀表制造4 個行業的成果轉化效率較低,分別為0.055, 0.104, 0.103, 0.157。生物與生化制品制造、航天器制造、雷達及配套設備制造、廣播電視設備制造、醫療設備及器械制造5 個行業的規模效率分別為:0.15, 0.282, 0.531, 0.266, 0.258,分別小于相應的純創新效率,無效率主要來源于規模無效率;其他行業的無效率均主要來自純技術無效率,純技術無效率可能是因為這個行業既定的投入資源提供相應產出能力比較弱。我國原創性高新技術產業在成果轉化階段創新效率平均值僅為0.357現代企業管理論文,創新效率低,可能是因為這些行業過多的追求投資規模,不注重投資效率造成的。這為各行業成果轉化階段創新效率存在的問題找準癥結所在,為有效提高其效率提供科學依據。
(2)投入冗余與產出松弛、規模效應分析
從產出角度看,電子器件制造、電子元件制造2 個行業的收益性產出不足,相應的新產品銷售收入松弛分別為:1415025.5萬元, 918319.9萬元。化學藥品制造、中成藥制造、生物與生化制品的制造、飛機制造及修理、醫療設備及器械制造、醫療設備及器械制造6個行業的競爭性產出存在不足,新產品出口銷售收入松弛分別為:586274.6萬元,211811.9萬元,18150.0萬元,906360.1萬元,54444.3萬元,188935.1萬元。這些行業要加大科技成果商業化,同時加大新產品出口的競爭性力度。從投入角度看,造成我國高新技術行業成果轉化階段效率低下的原因主要集中在投入冗余上。中成藥制造、生物與生化制品的制造、醫療設備及器械制造,擁有專利發明數與技術改造經費的冗余分別為39個,27個,16個;相對而言,技術改造經費、年平均就業人員顯得不足。儀器儀表制造中年平均就業人員的冗余分別為:10241人,相對而言,擁有專利發明數的技術性投入、技術改造經費顯得不足。這為進一步調整其科技投入產出方向和幅度,提高成果轉化階段效率提供準確的科學依據。
4 結論與政策啟示
4.1 結論
本文運用DEA方法測度了1999-2008年我國原創性高新技術產業各行業創新效率、規模效應、投入與產出的冗余與松弛狀況。研究結論可概括為以下幾點。第一,我國原創性高新技術產業的成果轉化效率已落后于技術開發效率,科學技術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效率亟待增強論文提綱怎么寫。第二,我國原創性高新技術產業除了電子類產品外,大部分行業都存在科技成果轉化效率偏低的問題。第三現代企業管理論文,技術開發階段,中成藥制造和醫療設備及器械制造的創新效率較高,飛機制造及修理、航天器制造、雷達及配套設備制造業的創新效率較低。相對于研發人員和研發經費投入,技術開發階段的原創性產出(擁有發明專利數)不足。第四,成果轉化階段,電子計算機整機制造創新效率最高外,其它行業效率較低。化學藥品制造、中成藥制造等行業的競爭性產出存在不足。第五,從投入產出角度看,兩個階段的不同行業創新效率低的原因各不相同,有的源于規模無效率,有的源于純技術無效率。從規模效應看,兩階段的大部分行業都處于規模遞增階段。
4.2 政策啟示
其一,各個行業應根據本行業創新活動是否達到生產前沿、兩個階段的實際投入產出的冗余與松弛、規模性等進行改善,有針對性調整各行業的兩階段的科技投入或產出的方向與幅度,使創新效率盡可能向生產前沿移動。
其二,不同行業根據本行業目前技術創新鏈的不同階段創新效率狀況,分別單邊突破式、激進式、跨越式渠道提升各自創新鏈的不同階段創新效率。
其三,為有效提高原創性高新技術行業的成果轉化率。可從以下方面著手:提高研發項目缺乏市場導向、技術轉移對接程度、企業的技術吸收能力。加大企業技術轉移的資金,加大風險投資。完善缺乏有效的技術轉移機制的法律法規、政策扶持、合理的評估機制、雙方信息的對稱化程度。
參考文獻:
[1]國家統計局.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年鑒1999-2008[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
[2]Brown,M.G., Sevenson,R.A.Measuring R&D Productivity[J].Researchtechnology Management,1998,41(6):30-35
[3]Kerssens-van Drogelen,Cook. R&DPerformance measurement: more than choosing a set of metrics[J].R&Dmanagement,1999,29(1) :35-46
[4]Bourne M.,Mills J.,Wilcox M.,Needly A.,PlattsK. Designing,Implementing and Updating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system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al& Production Management[J].2000,20(7) :754-771
[5]Begemann C. Dynamics of Performance measurementsystem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 Production Management,2000,20(6):692-704
[6]余泳澤.我國高技術產業技術創新效率及影響因素研究[J].經濟科學,2009,(4):62-74
[7]官建成,陳凱華.我國高技術產業創新效率的測度[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9,(10):19-33
[8]朱有為,徐康寧.中國高技術產業研發效率的實證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06,(11):38-45
[9]Griliches,Z..PatentsStatistics as Economic Indicators:A Survey[J].Journal of EconomicLiterature,1990,(4):1661-1707
[10]池仁勇等.我國東西部地區技術創新效率差異及其原因分析[J].中國軟科學,2004,(8):128-131
[11]官建成,何穎.基于DEA方法的區域創新系統的評價[J].科學學研究,2005,(2):265-272
[12]劉樹,張玲.我國各省市專利發展有效性的DEA模型分析[J].統計研究,2006,(8):45-48
[13]Liu Xielin, White S. An exploration intoregional variation in innovation activity in chin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Technology Management,2001,21(1-2):114-129
[14]Guan J C ,Gao X.. Exploring the H-index atPatent Level[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Technology,2009,60(1):35-40
[15]劉鳳朝.基于專利結構視角的中國區域創新能力差異研究[J].管理評論,2006,(11)43-47
[16]白俊紅等.應用隨機前沿模型評測中國區域研發創新效率[J].管理世界,2009,(10)51-61
[17]劉和東.中國工業企業的創新績效及影響因素研究[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0,(3)6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