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電子信息工程專業論文
時間:2022-12-17 07:00:4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電子信息工程專業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論文摘要:專業特色建設,對提高本科生教育質量,增強社會競爭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課題。本文針對建筑類高校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如何體現專業特色,進行較為細致的探討。建筑類本科院校的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特色建設,不僅要注重符合社會需求、具有實際動手能力和一定創新能力的工程應用型技術人才的培養,還應注重結合建筑類院校的特點和優勢,形成自己獨到的專業特色。
根據教育部1998年頒布的專業目錄,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由原來的十多個本科專業合并而成,可見該專業的涉及面相當寬廣。其業務培養要求中指出,本專業是一個電子和信息工程方面的較寬口徑的專業,學生主要學習信號的獲取與處理、電子設備與信息系統等方面的專業知識,受到電子與信息工程實踐的基本訓練,具備設計、開發、應用和集成電子設備和信息系統的基本能力。在這樣一個基本培養要求的基礎上,各個高等學校如何根據自己的特色與優勢,揚長避短,制訂針對性更強、更切合實際地專業人才培養計劃,十分必要。我們在進行多次調研和討論的基礎上,確定了我院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教育教學改革的方向和重點,力求突出特色,在競爭激烈的高等教育領域站有一席之地。
1人才培養的基本定位
不同層次的高等學校應有不同的培養目標,培養模式也應多樣化。安徽建筑工業學院屬于一般本科地方院校,根據我院戰略發展綱要及人才培養規劃,確立“立足安徽、面向全國、依托建筑業、服務城鎮化”的辦學定位。在學院辦學定位前提下,我們對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培養定位是:具有較寬理論基礎、較強實踐動手能力和創新意識,能夠綜合應用所學專業知識的應用型工程技術人才。
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教育教學改革的目的是:通過加強本科學生培養方案與工程實際的結合,注重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強化實踐環節的訓練,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提供更多的機會,鼓勵學生開展課外實踐活動,實驗室成為學生動手能力訓練和技術創新的主要基地。
2就業目標
比較重點院校,我院學生的入學成績顯然較低,尤其高等學校擴招以后,進入我院學習的生源質量進一步降低,如何適應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轉變,培養符合社會需求、具有實際動手能力和一定創新能力的應用型技術人才,是我們面臨的、急需解決的重大課題。
經過對我院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畢業生就業情況的分析發現,我院畢業生的就業主要集中在全國大大小小的IT公司、弱電公司、設計院等部門,大多數學生從事工程設計、技術開發、系統運行與維護、技術支持等工作,因此就業單位對學生實踐能力的要求較高。針對這樣的就業目標,我們對本科專業的培養計劃和教學大綱做出進一步調整,基本要點是:強化電子電路的設計能力;增設選修課程,拓寬知識面;依托我校與建筑相關的專業,設置智能建筑專業方向;開設其它實踐性較強的課程,特別強調電子綜合設計能力的培養。同時,引導學生積極開展課外科技實踐活動,參加各種科技比賽。從而擴大了我院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畢業生就業面。
3專業特色建設
處在建筑類一般本科院校的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特色建設,不僅要注重符合社會需求、具有實際動手能力和一定創新能力的工程應用型技術人才的培養,還應注重結合建筑類院校的特點和優勢,形成自己獨到的專業特色。
3.1智能樓宇控制專業方向的設立
建筑院校的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如何體現它的專業特色,我們認為應緊緊依靠建筑院校的特點和優勢,設立與建筑相關的專業方向。1998年我們在98級電子信息工程專業設立智能樓宇控制專業方向,如表1所示,經過幾年的建設,已基本成熟。智能樓宇控制(既樓宇自動化系統)屬智能建筑范疇。智能建筑是以建筑為平臺,綜合應用現代計算機技術、電子技術,網絡通信技術及電氣技術等方面的先進技術,使建筑物成為具有遠程通信功能、辦公自動化功能和建筑物自動化功能的建筑。實現建筑物自動化功能的系統稱作樓宇自動化系統(或稱建筑物自動化系統,簡稱BAS)。樓宇自動化系統的含義是將建筑物內的各種機電設備以集中監視、控制和管理為目的,構成的一個綜合系統。智能樓宇控制專業方向適應了現代建筑電氣行業的迫切需要,滿足了建筑電氣行業中從事產品開發、系統集成、工程設計、施工、監理和物業管理人員對相關知識的需求。近幾年,該專業培養的學生供不應求,且大部分學生被分配到建筑行業。
3.2學生能力的培養
培養工程型應用人才的總體特征是“能設計、會操作、懂管理”,綜合素質高、實踐能力強、有創新精神。實踐教學是培養工程應用型人才的關鍵環節。對此,我們除了加大實踐性教學環節,還對實踐性教學環節進行一系列的改革。
(1)建立新的實驗教學模式,激發學生創新思維
根據實驗教學基本內容整體優化實驗教學選題,重組實驗教學,增加獨立的綜合實驗課程,構建新的實驗教學體系。整合實驗室和實驗教學設備,最大限度地提高現有教學設備的使用率。激活學生的創新思維,使他們能從實驗中領略各專業學科之間的最本質的聯系和內在規律,更有利于學生知識的綜合運用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如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增設信息電子技術綜合實驗和智能樓宇控制綜合實驗課程,其中信息電子技術綜合實驗涵蓋:《ComputerControlTechnology》、《DSPTechnologyandApplication》、《單片機原理》、《嵌入式系統》等課程的實驗,智能樓宇控制綜合實驗涵蓋:《智能建筑設備》、《安全防范》、《電氣控制與PLC》、《電纜電視技術》、《智能建筑及小區總體方案設計》等課程的實驗。同時,由學生參與組建我院“智能建筑實驗室”的建設,目前,“智能建筑實驗室”已正式批準為安徽省高等學校省級重點實驗室。同樣,其它信息類專業根據各自專業特點,增加相應的綜合實驗課程。
中國-(2)因材施教,以“優生導師制”促進創新人才脫穎而出
為加快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研究和高層次人才培養。挑選優秀學生,創建各種人才創新基地班,并配備具有豐富實踐(工程型)的老師作為他們的導師,指導他們有針對性地學習某些科目,或直接進入老師的科研課題組,接受科研能力的訓練,接受創新意識的熏陶,進行特色培養,以充分發揮高校在人才培養、學科建設和科學研究等方面的優勢,同時積極開展理論研究與新產品、新技術的研發,最終將基地建設成為集教學、研發功能于一體的創新人才培養基地,在信息類人才培養領域起到示范、輻射作用。由于采取因材施教,近年來,我們取得如下成果:培養的學生,分別獲得“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竟賽二等獎一項”、“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竟賽安徽區二等獎一項”、“西蒙杯征文競賽(智能建筑)二等獎一項”、“中國智能機器人大賽銀獎一項、銅獎一項”。
(3)開設綜合課程設計,體現職業培訓技能
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既需要科學家,也需要工程師,但大量需要的是工程師。為提高學生的工程設計能力,在原有的畢業設計的基礎上,開設部分綜合課程設計。如電子信息專業開設信息電子綜合課程設計和智能建筑綜合課程設計等。綜合課程設計覆蓋工程訓練的各個環節:需求分析,系統設計,系統實現,系統調試,系統測試與性能評估;既培養工程能力,又積累工程經驗。職業化素養訓練應訓練學生工作的規范性,綜合課程設計引入一定的工業界規范與標準來進行學生職業化素養訓練,同時,包含一定數量的符合工業界需求的輔助工程工具的使用訓練。
4結語
我們還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通信工程等專業開設與建筑相關和能力培養方面的課程。信息類專業開設與建筑相關的專業方向,是我院在教學方法和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所進行的一次探索和創新,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充分發揮了高校在人才培養、學科建設和科學研究等方面的優勢,同時積極開展理論研究與新產品、新技術的研發,最終為社會培養出綜合素質高,適應能力強的有用人才。電子信息工程專業體現建筑內涵,是建筑類高校的優勢和特色,是其它類型的高校無法比擬的,是電子信息與建筑兩大學科相互滲透的具體實現。它所培養人才,將會占領它所獨有人才市場。
參考文獻
[1]陳怡.教育本質和通識教育.全國高等學校電子信息科學與工程類專業教學協作委員年會論文集.2005.
論文摘要:專業特色建設,對提高本科生教育質量,增強社會競爭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課題。本文針對建筑類高校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如何體現專業特色,進行較為細致的探討。建筑類本科院校的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特色建設,不僅要注重符合社會需求、具有實際動手能力和一定創新能力的工程應用型技術人才的培養,還應注重結合建筑類院校的特點和優勢,形成自己獨到的專業特色。
根據教育部1998年頒布的專業目錄,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由原來的十多個本科專業合并而成,可見該專業的涉及面相當寬廣。其業務培養要求中指出,本專業是一個電子和信息工程方面的較寬口徑的專業,學生主要學習信號的獲取與處理、電子設備與信息系統等方面的專業知識,受到電子與信息工程實踐的基本訓練,具備設計、開發、應用和集成電子設備和信息系統的基本能力。在這樣一個基本培養要求的基礎上,各個高等學校如何根據自己的特色與優勢,揚長避短,制訂針對性更強、更切合實際地專業人才培養計劃,十分必要。我們在進行多次調研和討論的基礎上,確定了我院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教育教學改革的方向和重點,力求突出特色,在競爭激烈的高等教育領域站有一席之地。
1人才培養的基本定位
不同層次的高等學校應有不同的培養目標,培養模式也應多樣化。安徽建筑工業學院屬于一般本科地方院校,根據我院戰略發展綱要及人才培養規劃,確立“立足安徽、面向全國、依托建筑業、服務城鎮化”的辦學定位。在學院辦學定位前提下,我們對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培養定位是:具有較寬理論基礎、較強實踐動手能力和創新意識,能夠綜合應用所學專業知識的應用型工程技術人才。
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教育教學改革的目的是:通過加強本科學生培養方案與工程實際的結合,注重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強化實踐環節的訓練,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提供更多的機會,鼓勵學生開展課外實踐活動,實驗室成為學生動手能力訓練和技術創新的主要基地。
2就業目標
比較重點院校,我院學生的入學成績顯然較低,尤其高等學校擴招以后,進入我院學習的生源質量進一步降低,如何適應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轉變,培養符合社會需求、具有實際動手能力和一定創新能力的應用型技術人才,是我們面臨的、急需解決的重大課題。
經過對我院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畢業生就業情況的分析發現,我院畢業生的就業主要集中在全國大大小小的I T公司、弱電公司、設計院等部門,大多數學生從事工程設計、技術開發、系統運行與維護、技術支持等工作,因此就業單位對學生實踐能力的要求較高。針對這樣的就業目標,我們對本科專業的培養計劃和教學大綱做出進一步調整,基本要點是:強化電子電路的設計能力;增設選修課程,拓寬知識面;依托我校與建筑相關的專業,設置智能建筑專業方向;開設其它實踐性較強的課程,特別強調電子綜合設計能力的培養。同時,引導學生積極開展課外科技實踐活動,參加各種科技比賽。從而擴大了我院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畢業生就業面。
3專業特色建設
處在建筑類一般本科院校的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特色建設,不僅要注重符合社會需求、具有實際動手能力和一定創新能力的工程應用型技術人才的培養,還應注重結合建筑類院校的特點和優勢,形成自己獨到的專業特色。
3.1智能樓宇控制專業方向的設立
建筑院校的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如何體現它的專業特色,我們認為應緊緊依靠建筑院校的特點和優勢,設立與建筑相關的專業方向。1998年我們在98級電子信息工程專業設立智能樓宇控制專業方向,如表1所示,經過幾年的建設,已基本成熟。智能樓宇控制(既樓宇自動化系統)屬智能建筑范疇。智能建筑是以建筑為平臺,綜合應用現代計算機技術、電子技術,網絡通信技術及電氣技術等方面的先進技術,使建筑物成為具有遠程通信功能、辦公自動化功能和建筑物自動化功能的建筑。實現建筑物自動化功能的系統稱作樓宇自動化系統(或稱建筑物自動化系統,簡稱BAS)。樓宇自動化系統的含義是將建筑物內的各種機電設備以集中監視、控制和管理為目的,構成的一個綜合系統。智能樓宇控制專業方向適應了現代建筑電氣行業的迫切需要,滿足了建筑電氣行業中從事產品開發、系統集成、工程設計、施工、監理和物業管理人員對相關知識的需求。近幾年,該專業培養的學生供不應求,且大部分學生被分配到建筑行業。
3.2學生能力的培養
培養工程型應用人才的總體特征是“能設計、會操作、懂管理”,綜合素質高、實踐能力強、有創新精神。實踐教學是培養工程應用型人才的關鍵環節。對此,我們除了加大實踐性教學環節,還對實踐性教學環節進行一系列的改革。
(1)建立新的實驗教學模式,激發學生創新思維
根據實驗教學基本內容整體優化實驗教學選題,重組實驗教學,增加獨立的綜合實驗課程,構建新的實驗教學體系。整合實驗室和實驗教學設備,最大限度地提高現有教學設備的使用率。激活學生的創新思維,使他們能從實驗中領略各專業學科之間的最本質的聯系和內在規律,更有利于學生知識的綜合運用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如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增設信息電子技術綜合實驗和智能樓宇控制綜合實驗課程,其中信息電子技術綜合實驗涵蓋:《Computer Control Technology》、《DSP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單片機原理》、《嵌入式系統》等課程的實驗,智能樓宇控制綜合實驗涵蓋:《智能建筑設備》、《安全防范》、《電氣控制與PLC》、《電纜電視技術》、《智能建筑及小區總體方案設計》等課程的實驗。同時,由學生參與組建我院“智能建筑實驗室”的建設,目前,“智能建筑實驗室”已正式批準為安徽省高等學校省級重點實驗室。同樣,其它信息類專業根據各自專業特點,增加相應的綜合實驗課程。
(2)因材施教,以“優生導師制”促進創新人才脫穎而出
為加快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研究和高層次人才培養。挑選優秀學生,創建各種人才創新基地班,并配備具有豐富實踐(工程型)的老師作為他們的導師,指導他們有針對性地學習某些科目,或直接進入老師的科研課題組,接受科研能力的訓練,接受創新意識的熏陶,進行特色培養,以充分發揮高校在人才培養、學科建設和科學研究等方面的優勢,同時積極開展理論研究與新產品、新技術的研發,最終將基地建設成為集教學、研發功能于一體的創新人才培養基地,在信息類人才培養領域起到示范、輻射作用。由于采取因材施教,近年來,我們取得如下成果:培養的學生,分別獲得“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竟賽二等獎一項”、“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竟賽安徽區二等獎一項”、“西蒙杯征文競賽(智能建筑)二等獎一項”、“中國智能機器人大賽銀獎一項、銅獎一項”。
(3)開設綜合課程設計,體現職業培訓技能
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既需要科學家,也需要工程師,但大量需要的是工程師。為提高學生的工程設計能力,在原有的畢業設計的基礎上,開設部分綜合課程設計。如電子信息專業開設信息電子綜合課程設計和智能建筑綜合課程設計等。綜合課程設計覆蓋工程訓練的各個環節:需求分析,系統設計,系統實現,系統調試,系統測試與性能評估;既培養工程能力,又積累工程經驗。職業化素養訓練應訓練學生工作的規范性,綜合課程設計引入一定的工業界規范與標準來進行學生職業化素養訓練,同時,包含一定數量的符合工業界需求的輔助工程工具的使用訓練。
4結語
我們還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通信工程等專業開設與建筑相關和能力培養方面的課程。信息類專業開設與建筑相關的專業方向,是我院在教學方法和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所進行的一次探索和創新,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充分發揮了高校在人才培養、學科建設和科學研究等方面的優勢,同時積極開展理論研究與新產品、新技術的研發,最終為社會培養出綜合素質高,適應能力強的有用人才。電子信息工程專業體現建筑內涵,是建筑類高校的優勢和特色,是其它類型的高校無法比擬的,是電子信息與建筑兩大學科相互滲透的具體實現。它所培養人才,將會占領它所獨有人才市場。
參考文獻
[1]陳怡.教育本質和通識教育.全國高等學校電子信息科學與工程類專業教學協作委員年會論文集.2005.
摘要:加強專業特色建設是高校在高等教育大眾化形式下的必然選擇,也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切入點和立足點。本文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整合優化、學生工程實踐和創新能力培養三個方面闡述了凸顯“航空電子”特色的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建設的具體措施,為應用型大學的專業建設教學改革提供了經驗和范例。
關鍵詞:專業建設;電子信息工程;航空電子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13-0126-02
隨著電子信息技術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電子信息產業獲得了飛速發展,國內外高新技術企業對具有綜合電子信息分析和設計能力的創新人才需求旺盛。沈陽航空航天大學是一所以航空宇航為特色,以工為主,工、理、文、經、管等學科協調發展的多科性高等院校,是教育部、中航工業集團公司與遼寧省三方共建高校,是國防科工局與遼寧省共建高校。根據學校的具體定位和辦學宗旨,我校電子信息工程專業以航空航天、國防企事業單位和東北老工業基地經濟建設為主要服務對象,以培養“航空電子”特色人才為目標,探索出了一條特色鮮明的專業建設道路。下面將從專業建設的人才培養方案改革、課程體系優化、學生工程實踐和創新能力培養三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體現“航空電子”特色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結合我校的總體發展目標與定位,對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培養目標與能力標準進行廣泛調研和討論,了解社會與行業需求,認真考慮用人單位的反饋意見,聘用企業、研究所等多單位的高級技術人員作為本專業兼職教師,參與培養計劃的制定。秉承“重視基礎、強化實踐、突出特色”的教育理念,從人才培養方案的頂層設計入手,制定了體現“航空電子”特色的電子信息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重視數理知識及學科基礎理論,依托學院優勢課程、實驗教學基地、科學研究平臺與師資隊伍,聯合航空航天和電子領域的企業,強化實踐教學體系。
以省級精品課、省級精品資源共享課和校級精品課為基礎,以質量工程建設為指引,探索以“工程認知―工程實驗―工程設計―工程實施”能力培養為主線,設計了“核心課程+專業模塊”的理論教學體系,設置了“航空電子”方向模塊,構建了“多層次,多類別”的實踐教學體系,制訂了相應的人才培養管理運行機制,構建了突出“航空電子”特色、通才與專才相結合、共性和個性相結合、個人發展與行業需求相結合的電子信息類工程創新型、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
二、突出“航空電子”特色的課程體系優化整合
1.優化課程設置,加強核心課程群建設。授課內容緊跟新技術發展方向,定期組織教師討論教學大綱,去兄弟院校進行調研,保證培養出來的學生能夠緊跟社會發展的需求。結合電子類企業需求,歸納出所需知識點和相應的技能要求,在此基礎上組建相應課程群,目前確立了四大課程群:信號處理課程群、電子系統設計課程群、計算機類課程群、航空電子課程群。
2.與企業需求接軌,緊跟新技術發展開設課程。與用人單位密切聯系,認真研究電子信息領域的發展趨勢,增加了《嵌入式系統設計》、《虛擬儀器技術》、《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導論》、《軟件開發綜合實訓》、《專業工程設計》、《專業工程實習》等產學研課程和課程設計,保證了課程內容與電子信息領域發展的一致。將電子技術類課程、單片機課程前移,確保學生盡早感知專業、步入專業。在專業教育選修平臺加入業務和前沿知識模塊,緊跟行業發展的趨勢及企業用人需求,確保學生就業后上手快。實踐教學環節采用先進的電子元器件、先進的實驗儀器設備和實驗裝置、先進的現代設計工具和設計方法,使學生在得到實踐鍛煉的同時,與新技術、社會需求和學科發展接軌。
3.設置“航空電子”方向模塊,突出“航空電子”特色。在保留原有信號處理方向的基礎上,新開設“航空電子”方向課程,開設“衛星導航原理與應用”、“雷達原理與系統”和“航空電子系統”等體現航空電子專業特色的課程。另外,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本科生在大四開始可自主選擇專業方向。
三、強化學生工程實踐和創新能力培養
關鍵詞:卓越工程師;教學模式;課程體系
作者簡介:徐達文(1981-),男,安徽安慶人,寧波工程學院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講師。(浙江 寧波 315016)
基金項目:本文系寧波工程學院高教研究課題(NG12019)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4)02-0024-02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是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項目,也是促進我國由工程教育大國邁向工程教育強國的重大舉措。[1]
在國外,以德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早在近一個世紀前就已開展了工程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研究和實踐工作,形成了一整套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理論和實踐體系。例如,德國應用科技大學已形成從辦學理念、培養目標到教學內容、課程設置都比較完善的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對我國實施“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 有很多值得借鑒的地方。[2]
由于我國工程教育所處的歷史階段與西方發達國家完全不同,我國工程教育面臨的國家使命與西方發達國家完全不同,只能走建設中國模式工程教育之路。文獻[3]指出保證卓越計劃應做好五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創立高校與行業企業聯合培養人才的新機制;二是創新工程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三是建設高水平工程教育教師隊伍;四是擴大工程教育的對外開放;五是制定“卓越計劃”人才培養標準。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改革是成功進行卓越工程師培養必須完成的一項至關重要而又具有挑戰性的關鍵工作。文獻[4]面向卓越工程師的培養,分析和研究相應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改革,提出采用模塊化結構進行卓越工程師培養課程體系的設計和構建,形成一個“厚基礎、寬專業、重實踐、強個性”的課程體系。文獻[5]研究了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的教學模式,包括研究型專業課教學模式、研究型實踐教學模式、產學研結合教育模式。文獻[6]從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方法與手段、企業實習等方面探討了電子信息類專業的教學改革。
2010年,寧波工程學院成為教育部首批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高校,其中“電子信息工程”為卓越工程師培養試點專業。為切實增強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工程設計能力和工程創新能力,學校以實施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為契機,不斷深化校企合作的電子信息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本文結合本校的客觀實際,主要從課程體系和實踐教學兩方面探討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卓越工程師培養的教學模式。
一、構建適于“卓越工程師”培養的模塊化課程體系
課程體系是大學人才培養的主要載體,是大學教育理念付諸實踐和人才培養目標得以實現的橋梁。[4]作為“卓越工程師”試點專業建設內容,通過對國內相關高校先進教學經驗調研的基礎上,對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進行相應的調整、充實和更新,同時與企業聯合開發課程和實踐環節,優化課程體系結構,突出電子信息類“卓越工程師”的知識交叉和復合型能力結構的培養,并有機地滲透到本科四年課程教學里。
課程教學體系實行模塊化設置,包括通識教育(30.5%)、工程基礎教育(35.2%)、工程專業教育(29.6%)、素質拓展教育(4.7%)等4個課程模塊,如表1所示。課程設置以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為主線,注重工程系統的思維訓練,協同業界一同參與,充分考慮行業(企業)對人才培養的需求,體現針對性、實用性。在按照模塊化結構進行卓越工程師培養課程體系的設計和構建時重新修訂相應課程大綱,適度縮減理論教學學時數,加大實踐教學環節的比重。例如,根據“卓越計劃”的人才培養方案及工程人才的培養特點,“數字信號處理”課程作了以下幾方面修訂:教學減少“理論性”,突出“做中學”的教學理念,以實現工程能力的培養;增設了“數字聲效”章節,分析了混響、均衡、回聲等數字產生原理,培養學生綜合運用前面章節所學的數字信號處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去設計實際的信號系統的能力和過程。教學采用大作業形式,通過團隊協作、討論等方式鍛煉工程能力。目前,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實踐教學環節的學分分配比例已達到33.1%。
二、構建全程步進式實踐教學體系
在實踐教學環節的學時得到加強的基礎上,為充分培養、拓展學生的專業實驗技能和綜合素質,學校構建了由各實踐環節層次推進、縱橫結合、環環相扣的立體化、層次化、開放的實踐教學體系。在縱向上由認知實習、驗證實驗、綜合型實驗、設計探索型實驗(開放實驗)、畢業設計等層次漸進,實現專業技能及設計、創新能力的由易及難、由簡單到綜合的訓練和培養,同時輔之以思維和方法的訓練。在橫向上由課程實驗、課程設計、企業實習、第二課堂等輔助拓展和強化知識點,達到與應用型本科電子信息類專業理論教學體系緊密結合的改革目標,確實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設計能力和創新能力。
1.搭建豐富的實踐教學平臺
具體的實踐教學平臺由基礎實驗教學平臺(包括外語、計算機應用能力訓練、物理實驗和相關的基礎課程實驗等)、工程基礎訓練平臺(包括金工實習、電子實習、認識實習和電子設計工程師考證等)、綜合運用實踐平臺(包括畢業實習、綜合設計或學年論文、畢業設計、學生科技創新項目和科學研究訓練等)、素質拓展與社會實踐平臺(包括社會實踐、社團活動和參加各種知識技能競賽等)構成。
采用“3+1”培養模式,即3年在校學習+1年企業學習,培養過程中引入行業和企業的深度參與。在校內,加強校內公共基礎實驗室、實習實訓基地建設,加強公共共享的教學實驗配套設施建設,加大校內實驗、實習場所的開放力度。同時按照相關規范和行業標準,統籌考慮不同課程體系實驗教學和科研訓練的需要,積極推動與企業合作共建的專業實驗室,為學生核心應用技術能力培養創造更為真實的工程環境。目前,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已建成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電子技術實驗中心、計算技術實驗中心)、市級重點實驗室以及校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等。這些實踐教學基地教學設備完善、開放性好,已成為學生課程實驗、開放實驗、學年論文、部分課程設計等專業實習的主要場所,并能夠滿足專業實習教學要求。在校外,學院聯合行業企業建立工程實踐教育中心,已經選擇5~6家電子信息企業作為重點實習基地,每年選派試點專業本科生到企業進行實踐環節的培養,包括認識實習、生產實習、畢業實習和假期社會實踐等內容。
為促進學校工程教育國際化特色的形成,還實施“海外實習計劃”,通過多種形式組織學生接受海外工程教育,分批、分期組織學生赴國外境外實習。深化與現有國外簽約院校的合作,互派“專業實習團”等聯合培養工程技術人才。嘗試將試點專業“3+1”培養模式中的一年實習環節放在海外友好院?;驀馄髽I進行,擴大對海外境外專業實習的宣傳力度,增強學生的海外境外專業實習意識。加強學生外語應用能力培訓,鼓勵試點專業開設“國際班”,培養卓越人才的國際化素質。
2.改革實踐教學模式
在實踐教學環節的設計上應與工程實際緊密結合。一是實驗課,整合實驗課教學內容,大幅增加設計性、綜合性的實驗比例,增加前沿技術、工程技術的應用性實驗,并將相關較為成熟的科研成果引入實驗內容中。專業基礎課程實驗中的設計性實驗的比例達到30%~40%,專業課程實驗中設計性實驗的比例達到60%以上。二是課程設計。通過課程設計,訓練學生的基本工程技能。通過改革,每個課程設計環節全部由多個綜合性、設計性的課題組成,每個課題分為基本要求和拓展要求,供不同層次學生選用,每個學生可選擇一個或多個課題選做。三是實習。通過生產一線的工程訓練增加學生接觸社會的經歷。四是畢業設計。畢業設計(論文)是學生在專業學習四年知識的綜合運用和檢驗,也是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最后一個環節。畢業設計(論文)選題來自于教師的研究項目,企業的開發項目和技術革新,切實做到與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結合。五是課外實踐活動。通過產學研合作、參與教師科研項目及校園各種科技活動營造濃厚的工程實踐氛圍。實踐環節(含企業學習)采用“工程項目驅動”培養方式,通過一系列適合教學的典型工程項目強化培養學生的工程能力、設計能力和創新能力。
三、結論
電子信息產業是國家和各級地方政府重點發展的高技術產業,對于促進社會就業、拉動經濟增長、調整產業結構和轉變發展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白吭接媱潯钡膯訛殡娮有畔㈩悓I應用型人才培養提供了良好的機遇,為加速培養造就一大批創新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質量各類型工程技術人才奠定了基礎。結合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特點,對電子信息類的教學模式進行了探討和研究,構建適于卓越工程師培養的模塊化課程體系和全程步進式實踐教學體系,以滿足卓越工程師培養的需要。
參考文獻:
[1]林健.談實施“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引發的若干變革[J].中國高等教育,2010,(7):30-32.
[2]劉建強.德國應用科技大學模式對實施“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的啟示[J].中國高教研究,2010,(6):50-52.
[3]王寶璽.關于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思考[J].高校教育管理,2012,6(1):15-19.
[4]林健.面向“卓越工程師”培養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5):1-9.
在國際上本科教育向更注重培養學生應用能力的大背景下,在我校向應用型大學轉型的環境下,電子信息工程專業作為本學院的重要專業,教師如何在教授過程中順應學校的發展方向,培養基礎扎實、知識面寬、適應性強,能從事應用電子技術、信息技術、通訊工程等領域內的軟、硬件設計,以及相關產品的開發、生產、銷售、技術管理、技術服務等方面的高級應用型人才成為重要研究課題。本文從理論教學及實踐教學方面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
電子信息工程;應用型大學;理論教學;實踐教學
20世紀80年代以后,在高等教育方面,國際上出現了新的發展方向,即培養應用能力高、實踐技能強的大學生。因此,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培養實踐能力強、創新能力高的學生成為了新的培養目標。應用型本科教育重在“應用”二字,以體現時代精神和社會發展要求的人才觀、質量觀和教育觀為先導,以新的高等教育形勢下構建滿足和適應經濟與社會發展需要的新的學科方向、專業結構、課程體系,更新教學內容、教學環節、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全面提高教學水平,培養具有較強社會適應能力和競爭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我校是全國獨立建制的8所高等職業技術師范院校之一,目前已步入應用型大學轉型進程。機電學院如何能夠在轉型初期跟上學校的步伐,甚至成為學校轉型中的成功案例,成為了機電學院每個老師的教學研究重點。
一、注重實踐教學
應用型大學是相對于研究型大學和教學研究型大學而言的,它是按照中國大學培養的特點,在中國經濟建設現代化和高等教育大眾化推動下產生的一種新類型的本科教育,它要求各專業緊密結合地方特色,注重學生實踐能力,培養應用型人才,從教學體系建設體現“應用”二字,其核心環節是實踐教學。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旨在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掌握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具有創新、創業能力和專業基本技能,能夠在電子技術、信息處理、通訊工程等從事各類電子設備、通信工程的研究、設計、開發工作的國際化應用型高級工程技術人才。目前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課程設置存在理論課程偏多,實踐課程偏少的現象,而實踐教學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重要環節,也是提高學生社會職業素養和就業競爭力的重要途徑。因此,適當增加實踐教學課程,能夠提高學生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的能力,增加學生動手機會,更加順應應用型大學的培養目標。
二、課程改革
在目前課程設置條件下,如何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課程改革迫在眉睫。1、理論課程改革1)課堂上使用計算機輔助教學軟件計算機輔助教學(ComputerAidedInstruction,簡稱CAI)是在計算機輔助下進行的各種教學活動,用計算機幫助或代替教師執行部分教學任務,向學生傳授知識和提供技能訓練的教學方式。有效的使用輔助教學軟件,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參與度,并在合作中提高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1]。如自動控制原理課程,通過課堂上使用輔助教學軟件MATLAB,不僅可以使學生更加直觀的理解知識點,而且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2)實驗中展開綜合性實驗以往的驗證性實驗存在實驗知識點單一,難度低等問題,不足以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因此,在基礎性實驗后,開展難度更高知識點更加全面的綜合性實驗是提高學生應用能力的有效方法。2、實踐教學改革1)專業綜合性實習的有效開展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對新時期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基本要求。專業綜合實習是在相應課程理論及實驗教學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專業知識,分析總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重要實踐性教學環節,是前期所學知識的一次全面綜合訓練[2]。使學生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掌握所學專業的基礎理論和基本技能,熟悉企業單位現狀,面向實踐、拓寬視野、增強動手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制定具體教學計劃,有針對性的開展實習,設置使學生感興趣的小項目,學生可以單獨或者小組完成,以使學生掌握實踐基本技能為目標。2)畢業設計的有力實施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培養目標是能從事應用電子技術、信息技術、通訊工程等領域內的軟、硬件設計,以及相關產品的開發、生產、銷售、技術管理、技術服務等方面的高級應用型人才。因此,打破以往畢業設計強調理論的思想,更注重學生的應用能力,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水平,是應用型大學轉型過程中關鍵的一環[3]。從畢業設計選題至學生組團、過程指導、論文寫作及答辯都應進行相應的改革,如設計題目可大可小,學生可以獨立完成也可以結組完成等,以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并能有所收獲為目的。
三、結束語
在理論教學方面,通過引入教學輔助軟件可以更大程度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好的掌握理論知識;實驗中加入綜合性實驗,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在實踐教學方面,使專業綜合實習類實踐課程有效開展,學生切實完成每一個小項目并有所收獲;畢業設計有力實施,每一個學生均能根據所學專業知識完成課題。相信這一改革必定能使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在應用型大學轉型的過程中起到良好的模范帶頭作用。
作者:王楓 包長春 劉艷東 單位:河北科技師范學院機電工程學院
參考文獻
[1]趙凡計算機輔助教學的現狀及發展[J].科技信息,2011(23).
關鍵詞:電子信息工程 特色專業 就業
2007年年初,教育部啟動了“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1],提出要把高等教育重點放在提高質量上,特色專業建設點即是質量工程項目之一,目的是引導各級各類高等學校大力加強本科專業建設,發揮自身優勢,努力辦出特色。我校電子信息工程專業于2007年年底被批準為教育部特色專業建設點,結合自身發展優勢,突出專業特色,開辟了3個專業方向,分別側重于片上電子信息系統設計、嵌入式網絡多媒體通信、數字圖像和視頻處理,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進行選擇。其中,“片上電子信息系統設計”方向具有專業口徑寬、應用面廣的特點,學生通過專業課學習可掌握通用微處理器軟、硬件系統設計方法,初步具備實現信號采集、計算與處理、控制、顯示等工程實踐能力,拓寬了學生的就業面,增加了學生的就業機會。
1 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培養方案
專業培養方案是開展專業教學工作的依據,體現了專業教育理念和特色,必須適應技術發展和社會需求的變化。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具有寬口徑的特征,其主干學科包括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這些學科領域技術發展十分迅速,并在一定程度上出現了相互融合的趨勢。盡管技術發展很快,但該專業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還是相對穩定的。按照教育部要求,高等學校尤其是國家重點建設高校要淡化專業意識,拓寬基礎,加強素質教育和能力培養。在考慮到就業需要的情況下,高等學校可以在寬口徑專業內靈活設置專業方向[2]。我校電子信息工程專業課程設置以培養目標和專業特色定位為依據,以專業主體知識為線索,將主要課程分別歸入幾個知識模塊之中,課程之間相互支撐與銜接,課程體系突出專業基礎,并設置技術應用方向,滿足應用型人才培養要求。該專業必修和限選課程體系結構如圖1所示。
專業課程體系按照知識模塊和支撐關系可分為公共基礎、專業基礎和專業應用模塊。其中公共基礎模塊主要包括數理和人文知識基礎。專業基礎模塊是本專業知識的核心,分為4組課程群,分別是電路基礎、信號與信息處理、電磁場與通信和計算機基礎,由12門必修課程組成,課程群內以知識線索貫穿,課程群之間學生從三年級開始在教師指導下結合自身特點來選擇。未被其選中的限選課程可作為任選課,其中限選組一側重于嵌入式網絡多媒體通信,限選組二側重于片上電子信息系統設計,限選組三則側重于數字圖像和視頻處理,三個限選組分別以嵌入式系統、FPGA和DSP為技術應用平臺。由于承擔本專業課程的教師分布在全校多個學院,因此,以本專業教學進程教學為線索,建立了跨學院的教師協調與溝通機制,定期召開本專業授課教師交流研討會,使培養計劃的設計思想在教學實踐中得以貫徹[3]。
2 “片上電子信息系統設計”方向的專業課程設置與特色
我們將電子信息工程專業設立了3個方向,專業課程體系按照知識模塊和支撐關系分為公共基礎模塊、專業基礎模塊和專業應用模塊,3個專業方向的公共基礎模塊和專業基礎模塊是一致的,主要區別在于專業應用模塊。學生通過公共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的學習后,進入第五學期,開始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學習方向。“片上電子信息系統設計”方向的專業應用模塊限選組課程群的構成如圖2所示。從下到上代表專業課知識梯度的增加。將該方向所需的專業知識層次及結構逐步展開,箭頭右側為該課要求的先開課程。
傳感技術主要以模擬電路為基礎。為了解決信號的采集問題,介紹了各種典型傳感器的工作原理,每種傳感器均以應用實例來描述,不僅使學生了解傳感器的基本工作原理,還訓練學生具備初步設計傳感器的能力。我們采用自編教材并且全部實例均來自于教師的科研或生活實際,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講授電渦流式傳感器時,以給首鋼設計的板材厚度的實時監控為例;講授壓磁式傳感器時,以電梯負荷測量為例;講授熱電式傳感器時,以科研課題貼片元器件封裝裝置設計中室溫自適應熱電偶溫度測試方法為例;講授光電式傳感器時,將教師科研課題“兒童視力保護器設計”中涉及的硅光電池和紅外發射接收對管的應用介紹給學生;在講授霍爾傳感器的應用,將北京站火車測速系統的工作原理教授給學生;在數字式傳感器一章,將應用在首鋼方坯連鑄機切割控制系統中的光電編碼器使用方法加以介紹……這樣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另外,我院有一支科研隊伍多年來一直致力于電氣安全性能測試技術的研究工作,其中有關絕緣電阻、接地電阻、泄漏電流等概念以及最新的IEC(International Electro-technical Commission—國際電工委員會)國際標準等內容會適度在緒論部分和傳感器一般特性中予以介紹,使學生能夠緊跟教師的科研進程并有可能參與其中。
現代電子技術及應用將模擬電路和數字電路中的內容進行綜合運用,實現了信號的放大、濾波、隔離、電平轉換、電流/電壓轉換、阻抗匹配等,解決了傳感器信號調理的問題。
可編程邏輯器件設計采用自編教材《復雜可編程邏輯器件及數字系統應用》,講授了各類基本組合邏輯電路模塊、時序邏輯電路模塊的設計,以及數字系統的設計方法與技巧。該課程授課時間占整個課時的1/2,絕大部分內容講解應用實例,甚至涉及科研中遇到的問題及解決方法、結果等。該課程最大亮點在于將科研成果引入綜合設計實例,例如,在科研“晶體頻率標定系統設計”中利用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現場可編程門陣列)設計了計數比較電路;在北京分析儀器廠設備國產化改造中,利用CPLD(Complex 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復雜可編程邏輯器件)替代了標準集成電路芯片,既提高了設備的可靠性又降低了成本;在科研調試中發現開發軟件中有關三態門的仿真存在缺陷,與廠家溝通促進了軟件的完善等。這些實例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該課程實用性強,與諸多電子公司數碼產品的研制技術直接掛鉤,每年都有學生以此為特長進入工作單位。
片上電子信息系統以單片機原理及應用和可編程邏輯器件設計為基礎,目的是實現數字系統的單片化集成,為實現設備的小型化奠定基礎。
3 通用微處理器系統設計理念的建立
開設上述專業應用課程,目的是為學生建立硬件系統設計基礎。圖3所示為通用微處理器(測—控—信號處理)硬件系統的構成,利用傳感器將被測量信號轉換成可用電信號(傳感技術一課所講授的內容),通過信號調理電路(現代電子技術及應用所解決的問題)將電信號轉換成A/D轉換器所能采集的信號,再進入微處理器(很多微處理器內都會集成A/D)。微處理器包括PC機(微機原理及應用專業基礎課、必修)、CPU(單片機原理及應用專業基礎課、選修)、PLC(可編程邏輯控制器原理及應用專業基礎課、選修)、ARM(嵌入式信息系統專業應用課、選修)、DSP(DSP原理及應用專業應用課、選修),數字邏輯全部集成在FPGA中(可編程邏輯器件設計所學習的內容),程序存儲在存儲器中,存儲器既包括常規的數據存儲器和程序存儲器,也包括Flash,再加上輸入輸出設備即構成了通用的微處理器硬件系統。通過C語言、VHDL語言等的支撐,該系統可實現測、控、信號處理等各種功能。
我們要求學生至少精通一種微處理器,并以此奠定就業方向。例如,有些學生對PLC掌握較好,其就業途徑為工業控制類企業或公司;有些學生對DSP感興趣,就業于數碼產品研制單位;有些學生喜歡FPGA,最終成為FPGA工程師;有些學生精通單片機,去了華為等著名大公司;有些學生對ARM情有獨鐘,具有更大的就業空間。
4 畢業設計題目注重與實際項目相結合
學生在完成全部課程學習(包括課程設計和專業綜合實踐環節)后,進入大學的最后一個教學環節—畢業設計。在該階段,我們讓學生深入教師科研(教師根據所進行的科研項目擬定畢設題目)或進入公司課題(學生進入公司實習,完成符合畢設要求的實際項目),并最終提交調試通過的軟硬件系統。每年都有一定數量的學生參加畢業設計成果展覽,展示自己的作品。
每年都有部分學生在相關單位做畢業設計并最終就業,這些單位有些是教師推薦的,大部分是學生自己應聘的,畢業設計期間他們在教師指導下動手能力在短期內獲得較大提升并被用人單位認可。由于從專業應用課程到畢業設計,我們始終堅持訓練學生掌握通用微處理器系統的設計方法,所以學生的畢業去向非常廣闊,在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的現狀下獨樹一幟。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Z].教高(2007)1號,2007.
關鍵詞:協同創新;電子信息工程技術;模塊化;課程體系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46-0260-03
一、引言
目前,國內外對校企協同的人才培養已有了一定的研究,探索出了一些校企協同的新路子和新方法。在研究校企協同的文獻中,絕大多側重于研究校企協同的意義、校企協同的原則、校企協同的困境(問題)、校企協同的政策建議等等。這些極大地推動了校企協同的人才培養實踐,但是對于更深層次的課程體系協同以及如何建立起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校企協同的良性循環等,都缺乏更多的系統性探討,對具體某個專業基于協同創新的課程體系研究與實踐方面的探索尚不多見。
從課程體系改革的發展趨勢來看,西方國家在職業教育教學質量和課程體系建構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我國高職教育發展時間較短,在課程體系構建上一直處于在摸索中實踐,在實踐中完善的狀態。在高職教育課程體系構建的過程中,國內和國外都在克服學科體系中理論與實踐分離的弊端,都在試圖以工作任務為載體,以工作過程涉及的知識為核心,將課程內容與工作過程進行高度整合建立適合時展需要的課程體系。
模塊化課程體系的思路就是按專業設置職業基礎課程模塊和職業方向課程群模塊,并根據技術變化和市場對各職業方向人才的需求情況,動態修改、增加或減少部分職業方向課程群模塊。模塊化課程體系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課程開發理念,適應學生因個體差異性、自主性對課程的要求,滿足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和特長進行專業方向的選擇,有利于學生的成長與發展。
專業課程體系開發作為人才培養活動的一個重要環節。從微觀層面看,它是一個“教育系統”,需要遵循教育自身的規律;從宏觀層面看,它又是一個與產業相聯系的“社會系統”,需要行業的指導、企業的參與。因此,需要校企雙方協同人才培養理念,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統籌協調相關課程資源,共同開發形成一個適宜開展工學結合人才培養的開放的模塊化課程體系。
二、基于校企協同創新的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專業模塊化課程體系研究的現實意義
1.協同創新是當前高職電子信息技術專業培養高級技術技能人才的必然選擇。2011年4月24日,同志在清華大學百年校慶大會上發表了重要講話,明確提出“要積極推動協同創新,通過體制機制創新和政策項目引導,鼓勵高校同科研機構、企業開展深度合作,建立協同創新的戰略聯盟,促進資源共享,聯合開展重大科研項目攻關,在關鍵領域取得實質性成果”。在此基礎上,教育部啟動了“高等院校創新能力計劃(2011計劃)”。作為高等教育生力軍的高等職業教育,肩負著培養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一線需要的高級技術技能人才的重任。因此,協同創新成了當前高職電子信息技術專業培養高級技術技能人才的必然選擇。
2.基于校企協同創新的電子信息技術專業模塊化課程體系的研究,是落實“五個對接”,提升專業服務地區電子信息產業發展能力的客觀要求。“十二五”時期,國家“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產業轉型升級對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據調查,目前東莞電子信息產業轉型升級對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呈現出中端人才需求量大,低端人才需求在萎縮,高端人才需求在逐漸增加的趨勢。未來幾年,隨著東莞電子信息產業升級與高端化發展的需要,對高級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將越來越大。產業轉型升級對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為了符合這一要求,高職院校的課程體系需要進行改革,但改革不是孤立的改革,需要學校同行業企業等主體協同創新進行改革。因此,必須依靠協同創新,引領多方合作,通過對專業課程體系的深入研究和具體落實,才能真實提高學生的崗位職業能力和就業競爭力,為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和經濟社會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持和人才支撐。
3.探索基于校企協同創新的電子信息技術專業模塊化課程體系,為高職工科專業拓展專業建設思路,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指明了方向。目前高職院校在合作培養人才方面面臨著諸多困難,校企合作人才培養脫節,合作主體找不到利益相關的結合點,人才培養協調機制不完善,人才培養與企業發展定位不緊密。因此,把握“協同是方法,創新是手段,高級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是目的”這一協同創新的精髓,深入探索基于協同創新的模塊化課程體系,已成為今后高職教育課程體系改革與創新的重要思路,也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切入點和突破口。
三、基于校企協同創新的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專業模塊化課程體系的構建
構建基于校企協同創新的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專業模塊化課程體系的主要工作集中在職業基礎課和職業方向課程群模塊的校企協同建設方面,其主要建設步驟如下。
1.校企協同成立校企協同及專業指導委員會。在校企協同及專業指導委員會的平臺中,深入研討獲得人才市場、學生就業和行業企業現狀,并總結出表1所示的東莞市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專業就業所對應的主要職業方向,每個職業方向典型的工作任務以及應具備的職業能力。
2.設計職業方向模塊。確定每個職業方向模塊所開課程,確定職業方向模塊對應的職業資格證書。因此,制定出表2所示的職業方向模塊、開設課程和對應的職業資格證書。
3.構建課程體系。將政治理論課、公共基礎課模塊、職業基礎課程模塊、職業方向課程群模塊組合起來就形成了基于校企協同創新的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專業模塊化課程體系。
四、結束語
基于校企協同創新的電子信息技術專業模塊化課程體系符合當前高職院校培養高級技術技能人才的理念,體現了高職的辦學特色,吻合了國家在《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中提出的“形成對接緊密、特色鮮明、動態調整的職業教育課程體系”的精神,是對多年來教學改革實踐工作的提煉,是傳承中的創新,為高職課程體系建設探索出了一條新的道路。
參考文獻:
[1]肖炎根.高職應用電子技術專業“三元學分制”模塊化課程體系[J].職業技術教育,2007,(17):20-21.
[2]李昌,包新華.高職電子信息專業“寬基礎、活模塊”課程體系的構建[J].職業教育研究,2008,(5):94-95.
[3]劉繼平.高職模塊化課程體系構建[J].中國高等教育評估,2008,(1):46-49.
[4]劉濤.高等職業教育課程設計的技術路線[J].職業技術教育,2005,26(34):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