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25 00:23:0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政策管理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森林市場成熟理論是在森林數量成熟、工藝成熟、經濟成熟基礎上,為適應現代林業和市場經濟運行規則而提出的森林經營思想,是對已有森林成熟理論的繼承和發展,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森林成熟理論相結合的產物。
這一理論的內涵是,在市場經濟規則下,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經營者自主確定經營的產品種類、規格、經營方式、經營周期、森林更新方法、樹木品種等,特別強調根據市場即時需求做出經營決策,需苗挖苗,需材采材,需大采大,需小采小,以保證商品林經營者將潛在的獲利機會轉變為現實收益。森林市場成熟理論區別于其他森林(林木)成熟理論還在于其目的產品不僅包括木材,還可以經營苗木、能源材料等產品。同時,森林市場成熟理論不但強調高產出,也注重通過降低經營成本實現利潤最大化。
現實:商品林經營面臨政策束縛
商品林的培育目的在于滿足市場對森林的多元化產品需求,但我國現行的限額采伐制度在某種程度上已經成為落實商品林的經營權和處置權的障礙,削弱了森林經營方案的規范指導作用。森林市場成熟理論則進一步強調了商品林作為商品經營的本質特征,有利于盡快擺脫傳統經營思想的束縛,促進商品林經營管理政策的調整。
1995年~1997年,河北省華北落葉松經營性采伐生產過程中,曾出現過小頭直徑8厘米~10厘米的桿材價格高于10厘米以上規格木材價格的現象。特定的市場需求,要求經營者摒棄傳統思維與決策方式,及時調整產品結構和采伐期。
森林市場成熟理論的實踐同樣有助于保障公益林的發展,推動森林分類經營。截至2005年底,河北省有生態公益林4048萬畝,占有林地的62.16%;商品林2464萬畝,占37.84%。最大限度地提高商品林的經濟效益,有助于生態公益林的經營管護和效益發揮。
核心:市場需要什么就生產什么
傳統的森林經營理論強調林木蓄積生長的最大化和木材永續利用的思想,對降低經營成本與利潤最大化和森林的可持續發展則強調得不夠。這就是為什么在過去的森林經營活動中,林木長輪伐期、大徑材、高質量卻并不能獲得最佳經濟效益的原因。森林市場成熟理論的目的,就是指導商品林所有者像經營工農業產品一樣經營森林。市場需要什么樹種就發展什么樹種,需求什么產品就生產什么產品。通過經營產品多元化,按市場需求生產園林用大規格苗木、圣誕等節日用樹、紙漿與纖維類原料、人造板用原料等,最大限度地規避經營風險。
以塞罕壩機械林場經營的云杉和油松試驗林為例,胸徑15厘米時,單株材積0.072立方米,木材售價僅為56元/株,而銷售園林用大苗的價格達到3000元/株,苗木收益是木材銷售價格的53.6倍。壩上地區、山區平緩地區的云杉、樟子松、油松和平原地區的楊樹、銀杏等采用以育代造模式,初植密度可達到200株~3000株/畝。在經營過程中,不斷地間挖不同規格的綠化苗木,逐步達到最終定植密度要求。如云杉苗高3米時,基本沒有木材價值,而作為園林綠化苗木的價格則高達150元/株。胸徑5厘米~10厘米的毛白楊綠化苗木的市場價也在10元~50元/株。這種培育模式,既充分利用了林地空間,保證了生態效益,又極大提高了商品林的經濟效益。
釋疑:市場成熟不以生態為代價
森林市場成熟理論還突破了原有的主伐期和撫育強度的限制,特別是短輪伐、大強度的經營撫育方法,通過大幅度降低采伐作業、更新造林等經營成本,提高商品林林地的生產力和經營效益。在冀北山地進行了中齡和近熟落葉松林大強度經營撫育試驗,改3次間伐為一次大強度間伐,達到最終主伐密度,此舉節約了50%的撫育成本,使更新費用降低了60%~80%。
有人憂慮,商品林經營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會不會以犧牲生態效益為代價?答案是否定的。森林市場成熟理論強調在森林經營工作中注意保持和增加森林的生物多樣性,減少病蟲害發生,保持和增加土壤肥力,這樣也能達到降低病蟲防治成本和提高林地生產力的目的。
按照森林市場成熟理論進行的冀北山地落葉松林大強度經營撫育試驗表明,在降低撫育間伐成本與提高經濟效益的同時,林下灌草蓋度明顯增加,天然更新效果良好,林地的水土保持和水源涵養功能增強,生物多樣性改善,森林病蟲害發生幾率降低。林分結構的改善充分利用了自然光照,土壤水分的利用效率也提高了,立地條件隨之改善。由此可見,森林市場成熟理論指導下的森林經營,有利于提高商品林的生態效益和可持續經營能力。
關鍵詞:公共政策,價值定位,價值偏離,價值重塑
一、公共政策的價值定位
一般說來,學術界對公共政策的概念性界定主要有以下幾種:其一,認為公共政策是一種政治行為,是政府選擇的作為或不作為。其代表人物是托馬斯.戴伊;其二,認為公共政策是一個復雜的政治過程,是一個有目的的活動過程,而這些活動是由一個或一批行為者,為處理某一問題或有關事務而采取的。其代表人物是詹姆斯.安德森;其三,認為公共政策是對全社會的價值所作的權威性分配。其代表人物是戴維·伊斯頓;其四,認為公共政策是主體與主體以及主體與周圍環境之間的一種關系,它是集體成員之間的一種默契,是鼓勵良性社會期望行為的刺激源,其代表人物是卡爾.弗里德里希等。盡管角度各異,見仁見智,但其核心要素只有兩個:價值蘊涵和利益訴求,無論公共政策是一種政治行為、政治過程、政治關系,抑或是一種政治規范,但它總是和一定的核心價值相關聯,并且總是以公共利益的訴求為旨歸。所謂公共利益就是指在特定社會條件下,能滿足作為共同體的人生存和發展的各種資源和條件的總和,即具有共享性的社會整體共同利益。具體來說,以公共利益價值取向下的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執行應該遵循公正、公平、公開的原則。
首先,公正性是指公共政策的合理性、合法性。理性是現代公共政策的基本概念之一,也是公共政策所追求的基本價值之一。理性而又科學的決策是公共政策決定和政策合法化的基礎和前提。美國政治學家P.狄辛曾描述了公共政策所追求的五種理性:技術理性、經濟理性、法理理性、社會理性、實質理性。按照理性的原則制定公共政策時,要求制定者重視“分析”的作用,占有充分的信息,重視數據和資料,建立數理模型,進行嚴密的邏輯推理,以降低未來預測的不確定性;同時,公正性也反映在公共政策的合法性上。合法性包括內容合法性和形式合法性。內容合法性指公共政策所做出的決定符合社會上多數人的利益,能被公眾認可和接受,而不僅僅是維護一部分人的利益。形式合法性則指公共政策的制定過程嚴格遵守法定程序,.并且是由特定的法定主體做出的,形式上的合法性也是公眾認可和接受公共政策的不可或缺的條件。沒有公正性,也就無從談起合法性,沒有合法性,那當然就缺失公正性,公共政策也就喪失了存在的基礎。
其次,公平性指公共政策體現出來的公平價值觀。公平是現代社會個人擁有的基本權利,這種權利是與生俱來的,而不受制于政治的交易和社會利益的制約,同時,公平已不僅是一種倫理價值,而且也是法律、社會制度和社會結構的一種理性追求。美國政治哲學家羅爾斯在《正義論》中指出,作為一種公平的正義觀包括兩個最基本的原則,第一個正義原則,每個人對與所有人所擁有的最廣泛平等的基本自由體系相容的類似自由體系都應有一種平等的權利(平等自由原則);第二個正義原則,社會的和經濟的不平等應這樣安排,使它們:在與正義的儲存原則一致的情況下,適合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差別原則);系于在機會公平平等的條件下職務和地位向所有人開放(機會的公正平等原則)。公平在公共政策中是調節社會成員權利與義務、貢獻與報酬的基礎性價值。
再次,公開性指公共政策在制定過程中的開放性和透明度,尤其是公民的參與程度。在公共領域和公共事務中,公民通過自我理性,而不是單純的個人偏好,對公共事務進行關注和公開討論。現代社會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民主政治的發展,民眾政治參與的擴大。公民具有對公共政策的基一切重大社會公共事務的知情權、參與權與監督權。公共政策的公開性價值標準體現了公共政策的“政治性”,民主社會中很少有人全然希望放棄他們在政策制定中的政治作用及其利益。為了保證公共政策的公正性價值標準,我們要在公共政策的制定過程中提高公民的參與程度,具體說來,可以增強公民的組織性,拓寬公民政治參與的渠道等等。總之,只有具備了一定的公開性,公民及公民團體才可能了解公共政策是否合理、合法和合公眾利益。從一定的意義上講,公共政策就是公眾政策,它是公眾的愿望和要求在公共領域上的公開表達。
二、轉型期公共政策價值的偏離
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知道公共政策應該恪守“公共精神”,體現公共利益。然而,由于中國社會正處于整體的轉型過程中,這是是一種全方位的社會轉型。經濟上,逐漸由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過渡;政治上,政府的結構、功能在隨著市場經濟改革的深入不斷調整、轉變;文化上,出現了文化價值多元化的現象,這些既存在沖突和摩擦的一面,也存在逐漸走向整合的一面。在這種背景下,公共政策在和制定執行過程中普遍存在著價值偏離的現象。這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對公正性的偏離。一方面,轉型期的社會環境處在不斷的變化之中,社會環境較之以往更加復雜。因此,政策制定者在制定公共政策的過程中,由于信息的不對稱,很難對社會環境的變化做出正確的判斷。此外,政策制定者往往是根據以前的經驗判斷去制定政策,而對當前社會的現狀缺乏足夠的認識和深入調查,因此,如果沒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政策體制和深入調查分析的情況下,單純從主觀出發制定出的政策往往缺乏合理性。在現實執行中,政策的效力就會大打折扣。另一方面,由于當前我國法制的不健全,政策制定過程中缺乏監督機制和責任機制,造成在公共政策的制定往往具有很大的隨意性,程序不合法的情況屢見不鮮。
第二,對公平性的偏離。公平性在我國當前階段主要表現在“效率”和“公平”的價值權的權衡上。我們當前采取的是“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政策,甚至為了效率而在一定范圍內可以犧牲公平。比如,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政府給與東南沿海地區較多政策優惠,使其自我積累和發展的能力大大增強。這種“政策傾斜”在推動經濟成長的積極作用方面顯而易見。但是東部地區經濟成就是以西部地區繼續沿用計劃經濟體制下的舊政策為前提的,結果是西部的企業和稅收受損從而制約了西部的發展。從長遠看,共同富裕是政府公共政策的目標,政府希望通過東部沿海地區的率先富裕來帶動西部地區的發展,而現實情況是在東部得到發展的情況下,區域經濟發展中的“擴散效應”并未出現。這種由功利主義原則導致的區域間發展的不平衡無疑是對公平的一種偏離。
第三,對公開性的偏離。公開性要求政策執行者和公眾之間有充分的互動,要求一套健全的信息溝通機制來確保公眾對政策的了解和參與。在這個過程中,信息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信息子系統作為現代政策系統的基礎部分,它的主要功能就是通過各種渠道溝通領導者和執行者,政策主體和政策客體或政策執行系統和社會的關系。從信息論的角度看,公共政策執行就是一個信息的發散和匯集的過程:一方面,政策執行者向社會或某些社會團體釋放和傳遞有效的信息;另一方面,也在設法不斷地從社會攝取必要的有利于政策執行的大量信息。溝通在政策執行過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以至于有的學者甚至將其比作“政府的神經”。但當前由于我國信息溝通機制不健全,政策的制定與政策執行時缺乏公眾參與機制,這導致公共政策透明度低,政策接受者在政策實施時往往對政策內容和目標一無所知,或者道聽途說,一知半解,因而難以在短期內認同這一政策,政策執行難度和風險當然加大。
三、公共政策價值重塑的措施
上述問題都是公共政策在制定和執行過程中對其價值的偏離,這種偏離既是公共政策有效執行的一個障礙,也是社會和諧發展的一大隱患。因此,我們必須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來糾正這種偏差,重塑公共政策的價值。
第一,完善政策制定機制。公共政策是對資源利益的調整,是公共管理的手段。因此,制定公共政策不能少數人說了算,而應采取民主集中制,應充分聽取并反映各方意見,這不僅能調動政策執行主體的積極性,也讓公共政策符合客觀實際,有效減少政策歪曲等異化現象。
一是提高數據質量。數據質量是有效實施貿易信貸監管的基礎。優化貿易信貸管理首先應該提高貿易信貸基礎數據的采集。現行貿易信貸管理政策對貿易信貸數據的采集范圍、企業未及時履行數據報告的責任等內容,制定了較為完整的措施,但在如何保證數據的完整及準確性方面還有所欠缺。應將建立、健全貿易信貸數據校驗及評估制度作為進一步提高數據質量、優化貿易信貸管理的重要內容。二是強化監測機制。貿易信貸監測是貿易信貸監管的核心內容,目前的監測機制還存在以下兩個問題:一個是監測指標體系與實際監管重點對接不夠緊密;另一個是目前的貿易信貸監測制度只是整體貨物貿易外匯監測制度體系的組成部分,而并非針對貿易信貸建立的專門的監測制度。因此,在強化貿易信貸監測機制方面,可以通過優化監測指標、完善監測流程兩個方面實施。三是創新貿易信貸管理手段。當前,在我國資本項目仍實行部分管制、金融市場化程度及相關法律體系還不健全的環境下,加強對中長期貿易信貸規模、期限的控制,必要時實施相應的行政干預措施,對完善貿易信貸監管、防范資金借道貿易信貸渠道跨境流動、保障國家金融穩定仍具有積極意義。因此,在完善貿易信貸管理手段上,可以考慮對中長期貿易信貸實施嚴格規模控制,同時輔以必要的行政干預措施。
二、政策優化的可行性分析
提高數據質量管理的可行性分析。現行貿易信貸報告制度從制度框架、系統支持方面及日常業務管理上為進一步提高數據質量提供了有力保障。貿易信貸報告制度的建立,為外匯局加強數據質量管理提供了制度保障,外匯局可依據貨物貿易外匯管理政策規定,開展相關工作以提升數據質量。新的貨物貿易外匯監測系統以及貿易信貸報告相關功能模塊的應用,為外匯局開展數據質量管理提供了系統支持。現行日常管理模式的建立為外匯局實施有效的數據管理提供了機制保障。強化監測機制的可行性分析。現行貿易信貸報告制度從監測制度框架、系統支持及制度建設上為進一步強化非現場監測管理提供了有力保障。貨物貿易外匯管理改革后,外匯管理建立了一套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監測分析框架,將非現場監測分析視為貨物貿易外匯管理的核心工作。這種非現場監測框架的建立,為外匯管理部門開展貿易信貸監測分析提供了機制保障。監測系統從基礎數據、監測指標等方面為貿易信貸監測提供了技術支持,設置了貿易信貸從宏觀到微觀層面的監測體系。制度建設上,建立了綜合分析工作制度、貿易信貸非現場監測指導意見、貿易外匯收支非現場監測實施指導意見等。創新管理手段的可行性分析。從管理效果、宏觀環境、法律條件方面分析,對中長期貿易信貸規模進行管制、必要時輔以行政干預,在當前宏觀環境等條件下暫不具可行性,但可將其作為應急預案措施,結合外匯管理改革進程及宏觀環境變化,適時啟用。調整貿易信貸報告方式和范圍的可行性分析。通過對2012年8月至2013年7月全國預收預付及北京、大連、煙臺、武漢、重慶、西安、內蒙古七省市延收延付義務性報告的實證檢驗,90%以上的企業年報告任務在100筆以內,只有個別企業年報告任務超過1000筆。綜合考慮,調整報告方式、對大型企業采取總量報告模式暫不具備可行性。鑒此,可以考慮待提高數據質量的措施實施,且貿易信貸數據整體質量進一步完善后,再進行實證檢驗,然后根據實證分析結果再行確定該措施是否可行。通過對優化后貿易信貸管理措施的可行性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一是通過制度建設提升貿易信貸數據質量管理和豐富貿易信貸非現場監測體系是目前最切實可行的優化措施;二是對中長期貿易信貸實行規模管理雖然不存在法律障礙,然而在政府簡政放權的改革背景下,目前不具備實施的外部條件,但可以將其納入應急預案進行規劃,從而實現宏觀審慎監管;三是就調整貿易信貸報告方式和范圍來說,由于調整所產生的收益和投入成本及風險不成正比,目前暫不具備可行性,可以在貿易信貸基礎數據完善后,通過進一步實證檢驗后再行確定。
三、具體實施方案 主要采取分階段、分步驟、分重點的方式有序推進和實施各項優化措施。短期內應以提升數據質量、完善指標體系、優化監測流程、加強應急管理為重點,進一步提升貿易信貸管理的有效性,為后續監管機制的優化奠定基礎;中長期來看,應逐步構建宏觀審慎監管框架,不斷完善監測指標綜合利用體系建設,進一步加強對微觀主體的行為研究。
四、短期政策措施優化目標
以提升數據質量為重點,完善報告制度。總體思路是:通過建立數據質量管理平臺,設立數據綜合校驗機制,建立數據質量敏感企業樣本庫和建立動態評估機制等方法,改進數據質量,最大限度地規避企業制度性因素以外的錯報情況。具體措施包括:一是構建數據綜合校驗機制,包括通過宏觀經濟趨勢指標、進出口/外債/銀行收付匯等宏觀數據進行宏觀校驗的機制,通過行業平均數值比對、企業歷史數據比對、輔助統計信息準確申報校驗以及不同系統間數據比對等方面進行中觀校驗的機制,以及通過財務指標邏輯印證、財務指標替代印證、財務指標延展印證、財務指標關聯印證等方面進行微觀校驗的機制。二是建立數據質量敏感企業樣本庫。可選取現場核查中發現的下述類型企業,建立樣本庫進行跟蹤分析,鎖定報告行為特征,為后續實施差異化管理措施提供依據:(1)貿易信貸報告差錯或漏報金額和比例達到一定規模以上的企業;(2)報告單筆金額和期限極值企業;(3)未通過檢驗的企業;(4)頻繁調整、刪除、修改報告的企業。三是建立貿易信貸數據動態評估機制。將數據校驗機制與綜合分析、非現場監測、現場核查相結合,一方面在宏觀分析中判斷貿易信貸趨勢,借助敏感企業樣本庫及時采取主動干預措施,避免對跨境收支造成沖擊;另一方面在微觀主體監測過程中用于對單個主體報告業務的核實判斷。在上述基礎上,定期總結地區、行業、企業數據質量改善情況,形成對貿易信貸數據定量、定期、定性相結合的綜合評價機制。以完善監測指標為重點,提升監測效率。總體思路是:將綜合分析模塊已有的監測指標移植到針對具體微觀企業的監測,以確保監管體系一致性;同時,在監測系統相關環節進行改造,增設相關指標。具體措施包括:一是在微觀企業監測指標中增加債務類貿易信貸余額、債權類貿易信貸余額指標及比率指標;二是增加債權債務期限結構分析指標,增設中長期債務類貿易信貸余額、債權類貿易信貸余額及比率指標。本文采用抽樣調查法,對新增指標的平穩性及可用性進行了實證分析。結論如下:從全口徑債權指標分布分析來看,微觀主體債權余額具有分布穩定、金額集中等特征。大部分企業集中在小金額區間,隨著金額的擴大,企業數量呈現急劇下降。從監管實際情況來看,理想期望值應為0,即企業不存在貿易信貸資金流出,而金額增加意味著資金流出規模擴大,因此適宜通過設定單邊閾值進行監測,以體現“抓大放小”的管理原則。從微觀主體的債權余額比率指標看,同樣具有穩定、集中的分布。指標取值范圍應為[0,+∞],下限表示企業不存在貿易信貸資金流出,上限表示企業上期發生債權類貿易信貸,而當期既無資金或貨物流出,也無債權類貿易信貸注銷,貿易信貸債權余額保持穩定。從管理意義上來看,應重點關注比率持續擴大的情況,因為其意味著流出規模的不斷增長。在具體操作層面可根據“抓大放小”的原則,搭配債權余額指標共同使用。從全口徑債務指標分布分析來看,微觀主體債務余額指標同樣具有分布上的穩定性。
從管理意義上來看,理論上的期望值為0,表明企業債務類貿易信貸均在當期完成,而債務余額增長意味著微觀主體通過貿易信貸渠道流入資金規模增長,因此可以通過設置單邊閾值對企業大額貿易信貸流入進行監測。債務余額比率同樣具有時間和空間上的穩定性,其管理意義和使用也與債權余額比率存在較大的相似性。從中長期指標來看,微觀企業的中長期債權余額分布管理期望值應為0,而金額相對集中則有利于日常監測和分析,通過設定單邊閾值,能夠有效識別異常企業。中長期債權余額比率的取值范圍應為[0,1],0值表明微觀主體不存在中長期預付及延收,1值表示微觀主體預付及延收全部為中長期。從管理目標來看,新的優化方案提出加強貿易信貸管理,因此管理期望值應為0。從實際測算結果來看,數據分布符合理論分析,剔除無貿易信貸業務的企業后,從各區間企業分布來看,82.7%的企業不存在中長期預付及延收貿易信貸,剩余企業中主要集中在[0.9,1)及10%以內兩個區間。根據期望值及分布,相關指標適合設置單邊閾值。從中長期債務指標分布來看,樣本地區98.4%的企業該項指標為0,略低于中長期債權指標測算結果;剔除0值企業后,中長期債務指標分布與中長期債權指標類似,同樣呈現U型分布,同時具有時間及空間上的穩定性。中長期債務余額比率分布分析顯示,樣本地區73.1%的企業中長期債務余額比率為0,剩余企業中主要集中在90%至100%區間內。而在指標內涵及管理意義上,中長期債務余額比率與中長期債權余額比例較為相似,可通過設置單邊閾值對異常企業進行篩選。通過對新增指標統計規律性的分析,初步驗證了指標在實踐中的可行性:一是各新增指標均具有統計上的規律性,且在時間和空間上保持相對穩定;數據集中度相對較好,多呈現U型和L型分布,在實踐中通過設置單邊閾值,能夠實現“抓大放小”,有利于日常監測和分析。二是不同地區差異性顯著,因此在指標設置上應允許各地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相應的調整,以適應特定經濟環境的變化,避免企業篩選數量出現過多或過少的情況。以優化監測流程為重點,提升監測效果。總體思路是:改變過去單純核查貿易信貸真實性的逐筆監管模式,通過將貿易信貸監測核查與貿易收支形勢緊密結合,提升監測核查對防范異常資金跨境流動的效果。具體優化后的貿易信貸監測核查流程包含以下三方面:一是選擇貿易信貸重點監管方向。若分析顯示外匯收支未呈現明顯的流出入時,對貿易信貸的管理以日常監管為主;若分析顯示外匯收支流出入情況較嚴重時,則根據收支流出入方向,選擇貿易信貸重點監管方向。二是選擇貿易信貸監管重點企業。將貿易信貸重點監測方向由中觀層面落實到具體微觀企業。通過對地區、行業等中觀層面的監測分析,尋找貿易信貸監管重點企業。三是對重點監測企業實施分類,結合現有分類措施對貿易信貸規模實施管理,以實現對外匯收支形勢的調控。在監測分析的對象上,可根據行業的特點實行差異化監管。以加強應急管理為重點,完善風險防范。總體思路是:以建立貿易信貸應急管理機制作為現行管理體系的補充,以有效應對突發性外匯收支波動,防范管理風險。具體而言,應急管理啟動的條件基礎是貿易信貸收支流動和存量是否處于“宏觀容忍度”以內。而容忍度的判斷標準,應依據貿易信貸宏觀風險監測指標體系下各項指標的測算結果臨界值而定。可將貿易信貸應急預案的啟動實施與跨境資金流動應急預案相結合,即根據總體收支的變動情況,判斷貿易信貸業務相應的風險區間,進而確定應急管理措施實施的力度。根據措施實施難易程度,應急管理措施大致可分為四類:一是窗口指導措施,指由監管部門約請被監管對象(包括金融機構和敏感性企業)宣傳當前政策意圖和管理目標要求,并提出具體化改進意見,引導市場主體順應外匯管理目標,合理控制其貿易信貸規模。二是規模型管理手段。主要是考慮在一定期限內對企業貿易信貸規模、比例或期限進行總量限制,以推動主體將貿易信貸流入或流出控制在合理水平。三是審批型管理措施。四是市場化調節手段。根據貿易信貸對利率、匯率反應靈敏的特點,運用資金價格、成本等市場化工具,主動對影響國際收支平衡的貿易信貸(貿易融資)行為進行利益引導或預期引導。實際操作中,各項應急措施均可能存在利弊。對此,應著重把握其管理目標實現的時限要求和效果要求。
五、中長期政策措施優化目標
新《保險法》的頒布與實施,給中國保險資金的高效運用提供了法律平臺,隨著保險資金投資政策的調整,將給中國保險業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增添新的活力。但在這方面的細則尚未出臺。當前,保險業受制于資金運用范圍的狹小,盈利水平難以提高,極大地影響了保險公司的償付能力,中國保險業潛在的風險積聚在加快。因此,加快保險資金運用政策調整的步伐,已成為中國保險業發展過程中一個最為突出的問題。
一、保險資金運用政策的調整應當加快
(一)放寬保險資金運用渠道是改善保險業經營環境的需要。一方面,隨著我國保險市場競爭的加劇,經營成本大幅度上升,承保利潤明顯下降,有些財產險業務經營已難以為繼。對于人壽險業務,這個問題更為突出。另一個方面,將保險公司基本排斥在資本市場之外,不利于保險公司培育核心競爭能力。從當今國際金融市場發展趨勢來看,包括保險公司在內的金融機構無不向著大型化和全能化方向發展,能為客戶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務已成為金融機構互相競爭的法寶。保險公司擁有強大的零售網絡和廣泛的客戶資源,開展投資管理、風險控制等綜合性業務條件得天獨厚。因此,對保險資金開放資本市場可使保險公司的客戶資源得到充分利用,這對提高保險公司競爭能力極為有利。隨著中國入世,保險業的開放度也日益擴大,相對于國外保險公司已擁有的豐富的資本市場運作經驗,國內保險公司在資本市場上的投資尚處于起步階段,如不盡快使保險資金同資本市場對接,提升投資管理水平,將使我們一開始便在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
(二)放寬保險資金運用渠道是中國保險業融人國際市場的必然選擇。中國加入WTO后,中國保險業融人國際市場的步伐日益加快,中國保險業與國際保險業的互動加快了這種融合。“9.11”事件后,國際保險業進入了艱難的調整期,而中國經濟的一枝獨秀為中國保險業提供了巨大的市場需求。國際保險業利用其成熟的管理技術,先進的管理方法,面對的是全球資本市場,其投資的領域涉及股票、債券、基金、抵押貸款、房地產、貴金屬等。其投資的方式可以是自營,也可以是委托,十分靈活、方便。而中國保險業在資金運用上范圍狹小,嚴重制約了保險業的國際競爭力,使保險業發展的能量難以充分釋放出來。
(三)放寬保險資金運用渠道是增強保險公司償付能力的必然要求。過窄的投資渠道限制了新的保險業務的拓展,使產品設計過程中價格確定增加困難,市場需求與保單價值之間的矛盾更加突出。放寬保險資金運用渠道,有利于開發更多的適應市場需求的新產品,有利于產品銷售,有利于提高投資收益,有利于化解壽險利差損,增強保險公司的償付能力。
二、目前保險資金運用與管理存在的問題以及政策性困擾
(一)由政策性因素導致的證券市場的系統性風險給保險公司投資帶來一定困難。相對于國際成熟的證券市場來說,我國證券市場尚處于初級發展階段,有很多問題是與國家經濟、金融體制改革相伴而生的,只能在發展中尋求改革與發展的辦法。如占上市公司三分之二的國有股、法人股的流通問題;新股配售問題;銀行資金人市問題;宏觀經濟及貨幣政策問題;A、B股市場統一問題等等。這些政策性因素的變化或不確定性都會對證券市場特別是股票市場產生重要影響,由于保險公司目前已投資于證券投資資金,間接進入了股市,因此這些政策性因素影響著保險公司的投資收益的穩定。
(二)投資工具缺乏既給保險公司投資帶來了巨大壓力,也給保險公司投資帶來了風險。目前保險公司只能在商業銀行存款、投資于國債、金融債、部分企業債及買賣證券投資基金,沒有更多的金融投資工具,使保險公司間接投資股票市場只能在一個上升的市場行情中尋求盈利,一旦國際、國內政治經濟形勢發生變化,引起行情下跌便只能承受投資損失。即使是國債投資,也是品種少,期限短,不能較好滿足保險公司的投資需求。另一方面,我國目前允許保險資金投資的基本上都是利率性產品,而沒有實業投資,一旦利率變化,對保險公司的存量資產及增量資金都有著重要影響。表現在:利率持續走低,保險公司將面臨再投資收益風險;而如果利率持續走高,保險公司存量固定收益債券則面臨投資風險考驗。
(三)由于投資工具的缺乏,使保險公司投資組合困難,完全做到資產與負債相匹配成為不現實。我國的壽險資金絕大部分是長期性的,其中20年期限的資金約占50%左右,而在保險可投資的工具中卻缺乏與之相匹配的品種。如協議存款絕大部分為5年期,國債、金融債以3、5、7、10年居多,20、30年期限的品種太少,而且價格也不能真實反映期限與價格的變化。在目前限制保險公司投資實業、股市及海外資本市場的情況下,各保險公司要做到投資資產與負債的完全匹配顯然是困難的,這也形成了保險公司的巨大經營風險。
(四)現行投資管理體制及資金運用政策限制了保險公司投資業務的發展。國際上一般保險公司投資管理有三種模式:一種是由保險集團公司或金融集團公司所屬的專業投資公司運用與管理保險資金;第二種是資金由保險公司下設一個具體的投資部門來管理和運作;第三種是保險公司把資金委托給專門的投資管理公司或基金管理公司來運作。從我國的情況看,這方面限制較死,第一種和第三種模式基本上不存在。雖然新的《保險法》已出臺,對保險公司的投資尚留有余地,但有些條款缺乏權威性解釋,亟待有關部門做出詳細的說明。可以說,目前投資管理體制及政策上的種種限制和不明確,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保險投資業務的發展。
(五)國家宏觀經濟政策及資源的配置水平,影響著保險公司的資金營運。主要表現在:一方面國家通過積極的財政政策大量籌集與分配資金,另一方面,貨幣市場、資本市場資金大量閑置;一方面國有商業銀行惜貸,存貸比例偏低,另一方面國有商業銀行又大量認購國債,默默承受著利率風險;一方面企業貸款難、上市籌資難,另一方面,企業發債又多頭管理,限制的太死;一方面保險公司保費收入高速增長,另一方面,保險資金運用卻沒有更寬的出路。這些狀況表明,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缺乏協調機制,這些問題的存在不僅使資金及債券的價格失真,也給國民經濟資源造成浪費,影響著保險資金的有效增值。
三、如何緩解保險資金運用矛盾,確保保險資金安全增值
(一)允許保險資金直接人市。保險資金的直接入市,是利用股市的最有效的途徑。首先,可以避免投資于基金的管理費用和托管費用,節省成本;其次,可避免投資于封閉式基金造成的折價損失;第三,可以避免投資于開放式基金的申購和贖回費用。特別重要的是,保險公司作為機構投資者,在見證中國資本市場發展的同時,已在人才儲備、投資組合、風險控制等方面積累了較豐富的經驗,有能力直接參與股票市場,直接利用資本市場的發展契機,提高保險資金的運用水平。
(二)允許保險資金投資于更寬范圍的公司債券。與美國20萬億美元債券市場的規模及4萬億美元公司債券的規模相比,目前中國債券市場的規模小、品種少,公司債的規模只占全部債券市場規模的4%。可見,中國的公司債券,包括可轉債市場,有著巨大的發展空間,也將為保險資金的運用提供更大的市場。
(三)有限度地允許保險公司參與質押貸款及金融租賃業務。主要包括住房、汽車貸款等。在有效控制風險的前提下,這類投資收益穩定、風險小,特別適合保險資金的安全增值的特點。
(四)項目投資。可投資于市政建設、重大交通設施等風險小、期限長、收益高的項目。
(五)戰略投資和國有股、法人股的投資。應該允許保險公司作為新股配售的戰略投資者,享受一級市場的高收益;同時,應該允許保險公司投資于業績優秀公司的國有股或法人股,獲取穩定的紅利以及通過所投資公司的凈資產的增值,享受以后的流通溢價。
(六)外幣境內外投資及人民幣境外投資。對現有外幣資金除了可以開展結構性存款外,還應允許從事B股交易;應該允許購買中國政府及企業在海外發行的債券;應允許購買美國國債等。目前美國30年期公債收益率在5.04%,10年期公債收益率達4.13%。同時,對現有保險公司人民幣資金,國家外匯管理部門也應該在政策上有所松動,可以根據保險的需求和實際投資管理能力,按總資產的規模核定一定比例允許人民幣自由轉換成外匯資金,投資于海外資本市場。盡管存在一定的匯率和投資風險,但從長遠看,這對于保險公司合理匹配投資組合,完善資產負債結構,提高投資收益是大有裨益的。目前北美和香港股市在網絡泡沫破滅后,價值回歸,已有一定的投資價值。只要機構投資者特別是保險公司在投資時處理好安全性、收益性、流動性三者的關系,控制好風險,應該能夠獲得較高的回報。
四、放寬保險資金運用渠道的同時對保險公司自身的管理及保險監管水平提出了挑戰
(一)放寬保險資金運用渠道后,要求保險公司加強自身投資隊伍建設,不斷完善資金運用管理體制,通過資金的專業化運用,以及有效的內控制度建設,使投資決策更加規范化、科學化,不斷增強風險防范能力。
美國公共政策學者斯圖亞持?尼古認為,公共政策分析就是根據政策與目標之間的關系,在各種備選的公共政策中確定何種政策將最有效地實現一套既定目標的過程。這一分析過程,是政府“政策主張的先決條件”,亦即政府決策、主張及其實施的前提,從而決定了公共政策的性質。可持續發展,是指既滿足當代人需要,又不危害后代人滿足其自身需要能力的發展;是指既實現人類經濟發展的目標,又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資源,并促進人與環境和諧地發展。筆者認為,盡管不是每個具體而微的政策問題都與可持續發展問題有關,但至少從宏觀而言,在公共政策分析過程中,必須遵循“公共”原則,才能使公共政策有利于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一、“公共”原則的內涵
我國臺灣學者張世賢、陳恒均認為,公共政策是政府用來“處理或解決公共問題或公共目標”的。日本學者藥師寺泰藏也認為,公共政策就是為“公共”而制定的政策。可見,“公共”指向的目的性是公共政策的本質屬性。公共政策分析只有遵循“公共”原則,才能真正體現這一本質屬性。這里所謂“公共”原則,一是指政策問題取向的公共性,即在公共政策分析過程中堅持以公共利益的實現為原則。公共利益是一個結構復雜的系統。各利益主體間的此得彼失,影響著公共利益的實現,甚至影響著正常的社會秩序。因此,政府作為“一個國家或社會的機構”,在借助政策手段行使公共權力、承擔公共責任、解決公共問題的過程中,必須謀取公共利益,而不能在私人領域侵犯私權,或為少數人甚至政府自己謀取私利。“公共”原則要求,要以公共利益的實現問題為綱領性的政策問題進行公共政策分析,使政府決策能夠更有效地約束、引導各社會主體,包括政府自己在公共領域內以其秩序化的活動增進公共利益,并“中立”地使之為現實和未來的各社會主體所平等分享。
二是指政策目標取向的公共性,即在公共政策分析過程中堅持以代際目標的實現為原則。從一個歷史過程來看,“公共”原則要求,通過公共政策分析,使政府決策得以把政府的行為目標,規范、約束在既立足當代人的利益要求,又確保未來人可發展的基本條件的取向上。唯有如此,才能體現政府行為在代際之間的公共性、公平性,而不是偏執于當代的自私性、狹隘性。“發展才是硬道理”。從某種意義上講,只有當代和未來連續、不間斷的發展,即持續發展,才能真正確保全社會公共利益的實現。這種代內和代際的持續發展,是當代人和未來人公共利益的根本體現。因此,從另一角度也同樣可以說,以代際目標為取向的公共政策分析,同樣是在公共利益實現意義上的“公共”原則的體現。
三是指政策問題范圍取向的公共性,即在公共政策分析過程中堅持以整個發展系統全面、協調的發展為原則。根據前面的結論,持續發展問題也應該是當代政府綱領性的政策問題。持續發展是整個發展系統內各因素的全面、協調發展。目前,全球范圍內形成的威脅著持續發展的資源短缺、環境污染、人口劇增、生態破壞等嚴峻問題,正是由于當代政府違背“公共”原則,默許甚至鼓勵人們對公共資源“各取所需”式的無節制開采與利用,才造成了發展系統內部各因素之間,尤其是人與資源、生態、環境之間關系的失調,使符合持續發展需要的公共資源的供給呈現出間隙性,甚至短缺或中斷。因此,從政策問題認定的范圍來看,“公共”原則就是要求政府就所有制約持續發展的問題,包括從自然界到人類社會、從當代人到未來人的各種有關發展問題的有序而系統的解決,既尊重人類的利益,又尊重自然界的利益;既尊重當代人的利益,又著重作為利益主體目前尚還缺位的未來人的利益。
還需提及,如上所述,公共政策分析中的“公并’原則,實際上已內在地與持續發展問題聯系在一起了。可持續發展既是一種持續發展的狀態,又是當代人類在發展問題上的一種價值取向。可持續發展問題與公共政策分析中的“公共”原則之間,是內在相連的。可持續發展理應成為人們透視公共政策分析的“公共”原則的基本角度。
二、當代公共政策分析對“公共”原則的偏離
從可持續發展這一基本角度看,當代公共政策分析在若干環節上的局限,使公共政策難以真正體現公共利益要求,實現代際發展目標,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發展系統內各因素之間的關系,偏離甚至違背了“公共”原則。
(一)公共政策分析理念對“公共”原則的偏離
20世紀70年代以來,以美國哲學家約翰?羅爾斯為代表的新自由主義者提出的個人利益先于公共利益的思想,一直深深地影響著現代政府的決策理念,以致于發展為約瑟夫?雷茨自由主義的國家中立原則,認為縱使公民的所作所為為社會上絕大多數人所不贊成或違背了絕大多數人的愿望,只要不侵犯他人權利,國家也不得干預。美國諾貝爾經濟獎獲得者肯尼思?阿羅甚至專門論證了“不可能定理”,認為社會一般不可能形成某種一致的選擇,或對事物進行一致的優劣排序;即使這里的所謂“一致”僅理解為“多數決定”,也是不太可能的。按照這樣的邏輯,根本就不存在什么公共利益,至少,不存在一種能夠明確定義,在現實中能夠實際起作用的公共利益。這種否定公共利益的存在,片面強調國家中立,而不得干預所謂不損害他人利益的個人利益的決策理念,無法使公共政策分析體現“公共”原則,必然損害公共利益,當然也影響著體現了公共利益的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二)公共政策分析過程對“公共”原則的偏離
不少學者認為,“公共物品生產的資源配置問題不能通過經濟市場來解決,而要通過政治市場來解決”。因此,當代政府的政策分析過程,多是憑借政治市場進行博奕的過程。一方面,公共選擇理論認為,盡管政治市場在起點上具有一人一票的平等性,但在終點上受“少數服從多數”的主導,表現出了“多數”強制“少數”的不平等。并且,“國家在過去被看作是大公無私的,現在則被當成參與政治活動者進行交易的市場”。因此,作為有“經濟人”特征的選民與政治家,其政治市場上的價值取向,不能不受組織良好或力量強大的利益集團的影響,使政府常常不得不制定有違“公共”原則的政策,把公共資源的利用導向對公共利益的破壞,或者反過來,借公共利益之名,據公共資源為非“公共”之用。另一方面,受認知能力的局限,當代政府還不具備足夠的能力,按政治市場的要求去準確地收集信息,并形成與整個社會的公共要求相一致的偏好。這就使政府與其各個部門之間難以獲得有效的溝通,形成對公共利益的共識所需要的充分信息。其結果是,政府及其部門之間政出多門,難以協調發展系統內部諸因素間的矛盾,誤導出包括政府在內的各社會主體對公共資源的無序利用,最終使發展失去其可利用的資源而被迫中斷,無法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三)公共政策分析的公平目標對“公共”原則的偏離
公共政策分析的公平目標,是指“政策執行之后,政策的標的團體,所分配到的社會資源,所享受到的效益,所負擔的成本等公平分配的程度”。公平應該是代內公平與代際公平的統一,是政府維護經濟、社會發展秩序,滿足社會公共利益要求,提高自己的合法性及其政策權威的重要目標。它既是一種客觀狀態,又是一種主觀判斷。從倫理上講,公平是指未來各代人與當代人分享資源與環境利益的平等權利。然而,當代人的認知局限及其難免的功利主義傾向,使他們難以克服代內公平的目標偏好,很難理性、自覺地從未來人的角度,要求公共政策分析能著眼于在代內和代際之間公平地分配公共資源,并使之成為其政策訴求的主要取向,謀求從當代指向未來的持續發展。
1、機械產品現代設計技術
包括建立機械工程數據庫;開發動態分析和動強度設計技術;CAD應用技術和局部集成的接口技術、網絡技術及建庫技術;并行工程技術、動態仿真技術、快速原型設計技術、工業設計技術、反求工程設計技術。
2、機械產品可靠性技術
重點開發可靠性工程管理技術、產品和系統可靠性設計技術、失效分析技術、可靠性實驗評定、運行監測、故障診斷等技術。
3、熱加工清潔生產技術
包括熔煉自動化、利用爐廢氣預熱和除塵等鑄造清潔生產技術;高效燃氣無氧化加熱、溫鍛塑性成形等鍛造清潔生產技術;切割及焊接清潔生產技術;可控氣氛多用爐、連續爐和真空熱處理爐等熱處理清潔生產技術;電鍍、涂裝等表面處理清潔技術。
4、精密成形技術
重點開發以實模精密成形、剛型、準剛型精密成形、高緊實度造型(芯)等精密鑄造技術;精密模鍛、輥鍛、熱軋、熱擠壓多向分模鍛造、熱鐓鍛等精密熱塑性成形技術;冷溫擠、冷擠、冷軋、超塑性等溫成形、冷精整及復合成形等機械構件精密焊接與切割技術。
5、表面功能覆層技術
包括少無污染、高效、高性能的表面功能覆層技術與裝備;重大工程裝備表面功能覆層制備技術;高能束表面覆層制備及應用技術;新型復合表面處理技術;表面功能材料及涂層技術。
6、數控技術
重點開發開放式體系結構的新一代數控系統;車削中心、加工中心、數控磨床、數控鍛壓機床、電加工機床、數控重型機床等六類主機配套的數控系統。
7、工業過程自動化技術
研究開發工業過程自動化的管理控制集成技術;工業通訊網絡和現場總線協議的開放式自動化系統。
8、工業機器人系統技術
開發點焊、弧焊、裝配、搬運、噴漆五大類工業機器人的機械結構、傳動機制、伺服驅動、傳感控制及系統成套的設計和制造及工程應用技術。
9、機械制造柔性自動化基礎技術
研究開發適合我國國情的柔性自動化技術、信息管理技術及自動化單元和部分集成控制技術,開發車間級自動化系統和FMC·P-FMS、FMS三個層次典型柔性加工設備。
10、面向中小企業的綜合自動化技術
開發面向中小企業的綜合自動化單元技術和系統;以GT原理為主線的車間級、單元級自動化成套技術;管理信息系統;產品設計與制造自動化系統;單元技術間的集成技術;質量控制技術。
11、傳感器技術
研究開發力敏、磁敏、熱敏、光敏、氣敏、濕敏等類傳感器、工程傳感測量系統及基礎共性技術。
12、自動測試技術
開發VXI總線、GPIB總線、RS485串行總線三類自動測試系統,VXI總線結構的電機、發動機、工業泵、印刷板產品自動測試系統;GPIB總線結構的環保自動測試系統;RS485串行總線結構的氣象自動觀測系統;大氣污染、水質污染分析儀器和智能數字采集系統。
13、電力電子技術
研究開發新型高頻、大中功率變頻裝置和電源、諧波抑制和無功補償技術、新型IGBT器件生產技術,以及為重點工程配套的電力電子器件、電力半導體應用裝置。
14、精密、超精密加工技術
以高效超精密加工車床、CNC型超精密復合加工機床、超精密平面和外圓磨床為重點,開發超精加工技術及應用工程,帶動開發出一批精密、超精密的基礎功能元器件,如超精密主軸軸系、超精密的伺服進給系統、超精密的測量系統和誤差自動補償系統等。
15、高能束加工技術
開發光加工應用技術、千瓦級二維激光切割技術;激光加工機配套設備及元件;多維激光加工機及機器人;激光焊接工藝;大型復雜零件激光表面處理工藝和汽車發動機缸體激光熱處理生產線。
16、高性能機械工程材料生產及應用技術
開發軸承、密封件、模具等機械基礎件用新材料及應用技術;電力設備、石化設備等重大裝備的自動化儀表材料和專用功能材料及應用技術;汽車工業用精細陶瓷、專用功能材料、工程塑料、新型復合材料及應用技術。
17、系統管理技術
重點研究開發精密生產技術、虛擬制造技術、企業級信息管理系統技術和設計、制造、質量、銷售等方面的有限集成技術;資源管理信息庫;并行工程技術、信息交換和接口通訊技術。
18、重大工程成套裝備制造技術
重點開發國民經濟重大工程成套裝備的總體設計、大型構件加工、系統優化、參數匹配、在線監控、故障診斷、綜合管理及系統可靠性等關鍵技術。
19、環境保護工程裝備相關技術
重點研究開發煙氣脫硫脫硝和除塵、工業廢水和城市污水處理等成套設備和技術;電子輻射照氨法處理工藝;厭氧生物法處理模塊化技術;柴油機電控燃油噴射技術。
20、節能節材技術
研究開發風機、泵、電焊機等量大面廣產品的應用變頻調速技術;發電設備燃氣--蒸汽聯合循環技術、超臨界技術、循環流化床和加壓流化床技術、抽水蓄能技術;余熱余壓利用技術;高效、節能和智能化的能源管理和控制技術。二、產業化技術
1、典型數控機床計算機輔助工業造型設計技術
造型設計效果模糊綜合評價系統、小型機與工作站計算機輔助造型系統、工作站及超級微機輔助工業造型設計系統軟件。已在10多個企業應用,效果顯著,在機床行業有重要推廣價值。
2、加工中心加工系統動態穩定性分析和計算軟件
適用于機床整體靜動態特性預測和結構的軟件包,包括八個功能程序段及相應的接口程序。已用于6個單位,效益良好,適宜在機床行業推廣。
3、樹脂砂鑄造成套技術
包括連續式和間歇式混砂機系列及樹脂砂再生設備。對提高鑄件質量、降低產品成本、提高國際競爭力有重要意義。適用于質量要求高、批量大的鑄鐵件生產。
4、鋼水凈化技術
適合國情的鋼水精煉及保證鑄鋼件內部純凈度的全套裝備及工藝。已用于十幾家企業,適用于核、火、水電及石油化工設備中的各種鑄鋼件生產。
5、典型精密鍛造件生產線成套技術
根據企業提供的典型件和生產綱領,提供生產線交鑰匙工程及單項技術、裝備或軟件。對節材、節約工時、節約投資、提高鍛件精度有重要意義。已在4家企業使用。
6、先進模具選材、設計、制造成套技術
包括高性能模具材料及應用技術、模具的現代設計加工技術和模具的配套技術。已在4家企業使用。適用于汽車、摩托車、輕工、儀表等行業所需的各種模具制造。
7、熱壁加氫反應器內壁、大型水輪機轉輪及寬帶極高速堆焊技術
包括熱壁加氫反應器內壁、大型水輪機轉輪的拼焊及耐氣蝕堆焊和寬帶極高速堆焊技術。在焊材及工藝方面有節約外匯的效果,已在3家企業示范,適用于加氫反應器、尿素合成塔、電鉆鍋爐等設備的內表面堆焊。
8、激光焊接及切割加工裝備成套技術
包括激光器、激光焊接及切割成套技術。對提高焊接強度和質量有重要意義,經濟和社會效益顯著。適用于刀具、工具等各種材質的薄板焊接。
9、氮基氣氛保護加熱淬火與微機控制系統
包括CNC系列變壓吸附制氮機組、TC-89系列微機控制系統、保護加熱淬火工藝技術。有節約投資、提高質量的功效。適用于多種碳鋼、低合金鋼的熱處理,軸承、齒輪等零部件淬火、滲碳生產等。
10、可控氣氛真空熱處理成套技術
包括密封箱式多用爐生產線和連續可控熱處理生產線、真空熱處理設備和工藝成套技術。經5個廠試點效益顯著。用于汽車齒輪、軸承和標準件、高合金鋼、不銹鋼、低合金結構鋼、軸承鋼的滲碳及淬火等工藝處理。
11、先進刀具、工具系統
用于車床和數控鏜床、銑床和加工中心。經企業試用,對提高工效、節匯創匯有重要價值。適用于機械加工企業。
12、自泳涂料涂裝生產線成套技術
自泳涂料是由活性高分子乳液、活性添加劑及顏料組成的新型水性涂料,與現用的電泳涂裝工藝相比,具有工藝簡單、穩定、節能、節材和省投資、涂層性能好等優點。可提供工藝設備設計、制造及調試交鑰匙工程。用于汽車車身及家電部件的底漆涂裝。
13、車間物流自動化、立體庫及關鍵技術
車間物流自動化立體庫的系統設計、成套設備、控制軟件。適用于機械汽車大中型企業的物流管理,經多廠試用有節省占地和投資、工作效率高等優點。
14、可編程序控制系統成套工程技術
包括系統設計、成套設備和編程控制及監視軟件,適用于機械、汽車制造業的控制系統,經多廠試用有節約投資、縮短維修時間之優點,經濟效益顯著。
15、普及型和經濟型機床數控成套系統
包括以工業PC機為基礎的總線模塊化、開放型體系結構和以步進電機驅動的經濟型數控系統,適用于機床配套及現役機床改造。經多家工廠試用效果明顯。
16、超聲波渦流在線自動探傷設備
將超聲波探傷和渦流探傷技術相結合,組成成套機組,可同時檢測內部和外表缺陷及幾何尺寸,可用于機械零部件、管棒及鍋爐制造廠檢測,試用效果好。
17、企業計算機輔助管理系統CAPMS
該系統吸收國外MRP-Ⅱ之精華,按職能部門、業務分工數據處理方法、等分為18個模塊,集產、供、銷、存、人、財、物管理為一體,各模塊既可獨立運行,又可集成,還可作CAD/CAM/CAPP信息集成通訊接口。適用于多品種、大小批量及單件生產或混合制造。經企業試點,對提高管理水平和經濟效益有重要價值。
論文關鍵詞:安徽省企業,核心競爭力
一、企業核心競爭力的調查分析
本文結合調查數據對安徽省企業核心競爭力做了簡單的分析,本文的數據來源于媒體,獲得的都是可公開的信息。經過整理后得到。企業樣本數為40份,企業年收入在500萬以上現代企業管理論文,主要從企業制度,品牌產品,技術,企業文化,戰略五個方面來分析。
(一)企業制度領域
表一 企業經營領域和經營方式
經營方式
獨資經營
有限責任
其他
經營領域
同行業多種經營
單一經營
多元經營
企業數量
6
32
2
企業數量
8
3
29
占比
15%
80%
5%
占比
0.2%
0.75%
72.5%
目前從企業的制度來看絕大多數(80%)企業都建立了現代企業制度形式,仍然有少數企業(15%)是獨資經營。72.5%的企業選擇多元經營中國學術期刊網。所有的調查企業目前都有著比較好的盈利水平。
(二)企業產品和企業技術狀況
表二企業近三年產品技術狀況
有無新產品開發
有
無
—
有無新技術開發
有
無
——
企業數量
6
32
2
企業數量
8
3
29
占比
15%
80%
5%
占比
20%
7.5%
72.5%
單純的從產品技術的角度來看,企業的創新能力確實不足,僅僅有15%的企業開發了新產品。數據顯示20%的企業進行了技術創新,另有72..5%的企業無法獲得技術創新的數據現代企業管理論文,無法獲得技術方面的數據無非是:企業沒有技術創新,企業未公布相關內容,企業技術屬于商業機密。一般而言商業機密并不多,所以可以判定多數企業的技術創新并不強。
(三)品牌知名度
表三企業主要產品(業務)品牌知名度及市場占有率
知名度
地方性名牌
省內品牌
國內名牌
國際
其他
企業數量
24
5
7
1
3
占比(%)
60%
12.5%
17.5%
2.5%
7.5%
品牌知名度是指潛在購買者認識到或記起某一品牌是某類產品的能力。它涉及產品類別與品牌的聯系。品牌知名度影響企業的銷售量和企業的收入。所以它是衡量企業知名度的主要指標之一。安徽省大部分企業其主要產品(服務)品牌建設的市場范圍局限于地方,占60%,大品牌而言(指國內和國際的)占10%從這一點來看,很可能存在著地方保護的問題,雖然地方保護的問題基本上被人們遺忘,但是品牌的地域性可以很明顯的表明地方品牌受地方扶持。
(四)企業文化培育能力狀況
表四 企業的經營理念和企業的文化精抻
企業經營理念和文化精神
有
無
企業數
17
23
占比
42.5%
57.5%
大部分企業已經具有企業文化建設的意識。從表四可知現代企業管理論文,42.5%的企業有自己的經營理念,57.5%的企業有自己的企業文化精神中國學術期刊網。但是,盡管規模以上大部分民營企業都已經具有企業文化建設意識,但是通過調查企業的企業文化建設往往流于表面,沒有深入挖掘其內涵,也未根據企業自身的特點培育其獨特的企業文化。如這些企業的經營理念集中在以人為本、靠質量、誠信、服務、成本求發展;企業文化精神則體現在團結、開拓、發展、創新等方面。這些都是些大眾化的口號,沒有任何特色。也正因為如此,企業員工的往往表現出缺少歸屬感、人心渙散的風貌。
(五)企業經營戰略
表五企業經營戰略
有、無戰略
無戰略
有戰略1-5年
其他
企業數
15
19
6
占比
37.5%
47.5%
.15%
很多企業沒有自己的戰略,說明企業沒有長遠的發展眼光現代企業管理論文,僅僅局限于走一步看一步的發展狀態。
(六)結論
根據本文的數據顯示來看安徽省企業核心競爭的現狀:當前大部分企業沒有形成核心競爭力,有些企業雖然是世界 500 強,但名次比較靠后而且有些是在政府的保護之下,還有的是我國歷史形成的壟斷行業,這些企業恐怕就難以與世界真正的強手較量。小企業所表現出的弱點就更加突出,小而弱大而散,產品質量相對較差,技術創新能力差,企業管理水平低現代企業管理論文,人員素質偏低,企業戰略定位不夠準確,市場反應能力不強。
綜上所述,安徽省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總體水平偏弱。這主要表現在:1管理體制上很多企業仍然沒能建立現代企業制度。2.技術開發能力非常弱。這主要表現在研發投入很少,自主研發能力弱,缺少專利技術,新產品開發少,易被模仿中國學術期刊網。企業知識技能資源方面未能有效地構建起自己的核心競爭力。3.企業文化培育能力較弱。主要表現在沒有創建獨特的企業文化,員工缺少歸屬感現代企業管理論文,人力資源開發能力不如人意。4、企業影響力較低。企業總體影響力較低,主要體現在其知名度較小。,60%企業的影響力局限于當地或地方,影響面較小。
二、培養安徽省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途徑
(一)培養良好的外部環境
一是政府可以進一步落實國家在技術創新等方面的稅收優惠政策。結合企業所得稅和企業財務制度改革,鼓勵企業建立技術研究開發專項資金,為形成自身的核心競爭力打下堅實的基礎。二是政府在幫助企業解決融資,促進企業發展方面大有可為:一方面,建立以資信檔案為基礎的信用制度,切實解決企業融資難的問題。通過完善信用制度可以科學地規劃有關企業的融資貸款事宜。另一方面現代企業管理論文,政府可以進一步規劃民間的資本市場,有計劃、有組織地按照借貸程序科學管理企業的融資中國學術期刊網。由此,既解決了企業的融資問題,又給民間資本提供一定的科學增值,使企業培養核心競爭力有了物質保障。三是加強扶持,規范市場。一方面政府要規范市場秩序,成為市場的監督者;另一方面,應該加大扶持力度,在明確一部分重點企業的發展主攻方向后現代企業管理論文,通過積極的財政政策進行支持。
(二)培養企業的核心技術
由于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核心是技術核心,所以企業的技術創新是關鍵。通常在以下幾個方面實現企業的技術創新。一是加強企業的創新意識,營造創新的氛圍。二是努力創建創新體系。建立一系列的科研管理制度以及獎勵制度來調動研發部門的積極性,加強與高校以及和科研院所的合作。三是靈活選擇創新的戰略。
(三)制定企業發展戰略
世界已經進人企業戰略制勝的時代。企業離不開發展戰略中國學術期刊網。企業的發展戰略是關于如何協同不同生產技能及整合多種技術的集合知識。它是指企業的研究開發能力、生產制造能力和市場營銷能力.是在產品族創新的基礎上,把產品推向市場的能力;是使企業獨具特色并為企業帶來競爭優勢的知識體系:是一個企業能夠長期獲得競爭優勢的能力。因此,企業發展戰略的制定需要遵循長效性原則、全局性原則、競爭性原則、動態性原則。
(四)建立合理的人才培養與管理機制
一是要加大高等教育的力量,積極調整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結構;二是要規范人才市場運作機制,促進人才的合理流動與合作,以滿足企業發展所需的多方面人才;三是要建立科學的激勵機制現代企業管理論文,努力營造吸引人才的環境,在人才的管理中要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落實“事業留人、待遇留人”的人才政策。
(五)完善知識產權制度
知識產權是企業技術創新、經營運作、開拓國際市場的一種競爭力。政府應鼓勵企業提高知識產權創造能力,把知識產權戰略納入總體戰略;進一步完善知識產權法律和政策;加大對知識產權保護司法和行政執法的力度;保護知識產權權利人合法權益;建立知識產權侵權預警機制;建立完善對重大跨國并購知識產權管理制度和嚴格評估審查管理體系,切實維護企業合法權利;建立健全知識產權社會服務體系。
企業核核心競爭力的培養需要持續、穩定、有計劃的投入,需要國家、地方政府、社會中介組織、其他企業等多個主體之間的配合和扶持,同時企業自身的持續努力是不可或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