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09 14:19:0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留守兒童調查報告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近年來,隨著城市化的快速推進和二、三產業的高速發展,我區農村勞動力轉移步伐也隨之加快,特別是xx后、xx后人員外出務工或經商的達xx%以上,農村中留守兒童的數量逐年上升,現已成為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其生活狀況問題也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為進一步了解我區農村留守兒童學習、生活、心理、健康等方面狀況,查找問題,提出建議,指導工作,課題組在全區范圍內開展了農村留守兒童生存狀況專題調研。
一、基本情況
我區農村留守兒童絕大多數分布在xx個鎮,極少數分布在雙龍湖、雙鳳橋、悅來、回興、兩路、王家x個街道。據統計,截至今年x月底,全區共有xx歲以下農村留守兒童xxxx人。從年齡上看,x-x歲農村留守兒童xxx人,x—x歲農村留守兒童xxxx人,x-xx歲農村留守兒童xxxx人,xx—xx歲農村留守兒童xxxx人;從入學情況看,x—x歲的農村留守兒童xxx人已入幼兒園(學前班),x—xx歲的農村留守兒童只有x人輟學。
xx區農村留守兒童基本情況及生活現狀調查匯總表見附件
二、主要問題
(一)農村留守兒童監護力度比較薄弱
從調查統計情況看,我區留守兒童的臨時監護類型主要是隔代監護型和親朋監護型兩種。由祖父母、外祖父母監護的約占xx%左右,由叔伯姑舅等監護的約占xx%左右,由其他親友監護的約占x%左右。監護人的年齡為xx歲以上的約占xx%,xx-xx歲之間的約占xx%;高中文化程度不到x%。
(二)農村留守兒童內心世界比較封閉
調查反映,留守兒童中性格內向的比例要明顯高于非留守兒童,相對于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留守兒童們往往更內向、孤僻、憂郁,親情觀念比較淡薄,以自我為中心,難得關心他人、朋友或親戚。多數農村留守兒童不愿意讓他人了解自己的內心世界,不愿意將自己的想法告訴他人,害怕遭到別人輕視和歧視。只有十分之一的農村留守兒童會把心里話對父母以外的監護人說,另外有十分之一的留守兒童會把心事藏在心里,誰也不告訴。師生關系、同學關系好中差比例約各占xx%、xx%、xx%。
(三)農村留守兒童情感缺失比較嚴重
一是父母家庭教育缺失,父母常年外出務工或經商,缺乏“父親教育”或“母親教育”。二是親情觀念缺失,留守兒童長期與父母分離,沒有時間感受父母的關愛和與父母進行溝通交流,與父母之間的親情觀念淡漠。調查顯示,xx%的留守兒童都渴望父母回到自己的身邊,與父母長期生活在一起,使自己像其他同齡人一樣享有父母的關愛。在問到“什么時候最想念父母”時,大都選擇了“生病或過生日的時候”;在問到“最想對父母說的一句話”時,所有的孩子都選擇了“想和你們生活在一起”或“常回家看看”或“快點回家”。
(四)農村留守兒童學習成績普遍不好
在調查中發現,多數農村留守兒童在校期間學習精力不易集中,學習自覺性不強、行為習慣差,學習成績普遍偏差。學習習慣和成績較好的約占xx%,中、差約各xx%。主要課余生活:多數為在家看電視和玩耍,甚至有xx%左右的迷上打電子游戲。
(五)農村留守兒童行為能力相對較差
多數農村留守兒童的生活能力及行為能力比較差。據學校老師反映,留守兒童衛生習慣不好,衣服經常很臟,不愛洗澡洗頭。只有半數留守兒童能自己做飯洗衣服,xx%左右只能做簡單家務,xx%左右的不吃早餐,xx%以上能堅持洗臉刷牙,xx%左右能早睡早起。
(六)農村留守兒童安全問題尤其堪憂
留守兒童相比其他兒童,更容易受到同學、鄰居的欺負。xx%以上的留守兒童被同學或兄弟姐妹或鄰居或社會青年欺負過。同時,留守兒童正處于心理發展和生長發育階段,人生觀價值觀尚未形成,自我調節能力和自控能力比較差,容易沾染社會不良風氣,出現打架、說謊、罵人等不良行為。節假日更是成為監管盲區,安全存在隱患。
三、原因分析
(一)家長多為生活所迫不得已犧牲子女家庭教育
外出務工或經商人員多為生活所迫,絕大多數的唯一目的依然是謀求經濟收入和改變現行生活狀況,從而不得不以犧牲子女家庭教育為代價。絕大多數外出務工或經商人員把子女放在老人身邊,實屬在生活壓力面前不得已而為之。在調查座談中,很多外出務工或經商的家長說,他們也很想將孩子帶在身邊由自己來照顧,但由于自身素質不強,經濟收入不高(年收入x.x萬元左右的占xx%以上),絕大多數是租房住,有的甚至是幾家人合租,臨時居住的環境較差,如果將孩子帶在身邊,由于自己務工或經商,也無法照顧孩子,上城鎮的幼兒園或學校,費用相對農村也比較高,自己的收入無力承受,因此,無力將子女帶在身邊,只好將孩子長期留在老人身邊,而無暇顧及孩子的生活。這就嚴重地影響了農村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和成長。
(二)臨時監護人教育管理力度不夠
作為隔代監護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都比較溺愛孩子,在監護和施教時,通常是但求物質、生活上全方位的滿足,而少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與引導。另外,祖輩與孫輩年齡相差一般都在xx歲左右,且祖輩大都受教育程度不高,相當部分祖輩在文化知識層次上屬于文盲。因此,無論是從體力還是智力上都勉為其難地承擔起對孫輩的監護和養育的重任,特別是當有幾個孫輩一并交由他們監護時,就更顯力不從心。另外,作為親朋監護型的叔嬸、姑舅或要好的朋友,他們通常是把孩子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其次是學業成績和物質上的滿足,以便更好向孩子的父母交待,而對于孩子行為習慣的養成,對于孩子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卻很少關注。因為,親戚朋友擔心的是,如果管得多管得嚴,萬一孩子半路跑了或出了什么意外,就不好向家長交待;如果不跑不出事,但孩子在父母回家把自己所受“待遇”告訴父母,也影響親戚朋友之間的良好關系。所以,只要孩子平安無事,在物質上不虧待孩子,基本上就行了,如果學業成績也不差,那更是錦上添花。
(三)缺少父母關愛
農村留守兒童的父母常年在外奔波,從事的多是體力活或小生意,收入微薄,生活艱苦,勞動強度高,空閑時間少,因而回家頻率極低,多數是半年或一年才回家一次,基本上是一星期或一個月,甚至一個季度才與孩子通過電話聯系,聯系的內容也僅限于生活方面或囑咐好好學習,很少關心孩子的思想及心理健康。甚至有的父母常年在外不回來,對于孩子的成長缺乏足夠的關注和指導,孩子對父母很陌生,成為某種意義上的“孤兒”或“單親孩子”,親情關系出現了障礙。父母無法了解子女的心理變化,對孩子往往精神損失經濟補償,子女缺少父母的關心,有的對家長有抱怨情緒。從調查數據顯示的情況來看,在外打工父母與子女的親子關系維系松散,且xx%的孩子與父母的關系不融洽,表現出對父母有感情但很不滿意。而留守兒童大多在x-xx周歲,正處于情感、性格變化的轉折時期,長期與父母分離,極易使他們的性格變得內向、自卑、悲觀、孤僻。
(四)城市現行的管理制度和居住條件限制了打工人員將子女帶在身邊
受我國城市管理、物質生活條件等制約,打工人員即便有接子女共同生活的愿望,也無力解決子女所面臨諸多實際問題。一是戶籍制度及相伴而生的小孩入學須在當地,不然就要繳較高的擇校費。二是社會接納問題。在我們開展的進城務工農民工調研座談會上,社區代表和家長代表反映:指定農民工子女讀書的學校,雖然比農村好,但指定學校與生活地點較遠,在城市里算是條件較差的學校。雖然政府出臺了相關政策,農民工子女到指定學校讀書辦齊必要的證件后,可以與當地學生執行同等收費政策,但仍有一些不符合要求(本次調查對象有的在指定學校就學仍然交了借讀費,因辦齊各種證件太難,或本人嫌麻煩不去辦),特別是家長代表反映:其中的條件之一“簽定勞動合同”他們就無法辦到,因為他們絕大多數沒有固定的工作單位,所以就只得交借讀費讓孩子就近上學。說明在社會接納上,外來打工人員處于被排斥狀態。
(五)學校對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管理機制不健全
現在有的鎮不是每個村都有小學校,原因是兒童逐年少了,辦不起班,也沒有哪位教師愿意到村校去教學,村上的學校都向鎮中心校和完小集中了,因此造成偏遠村上一部分兒童上學路程較遠,交通不便,并且很多兒童來上學坐的是兩輪、三輪摩托車,安全隱患特別突出。同時,受學校教育理念、辦學條件、師資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約,農村學校很少開設專門的兒童心理輔導課程,也很少有組織、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并且教師負責的學生多,教學任務重,與家長及監護人的溝通不夠,很難為留守兒童提供個性化、針對性的教育,在心理上、學習上、生活上難以給留守兒童更多的關心和愛護。
四、對策與建議
針對上述分析,農村留守兒童最需立即解決的問題是上學出行難、監護薄弱、安全無保障、缺少心理疏導等。那么,我們認為:在農村建設寄宿制中小學、全托幼兒園和在城市增加農民工子女就讀學校,重點解決x—xx歲年齡段的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即寄宿制學校讀書和增加農民工子女進城入學減少留守兒童,是破解這道難題最重要的兩條途徑(x—x歲農村留守兒童的需求主要是吃飽、穿溫、安全問題)。這樣,一是通過把留守兒童集中到寄宿制學校和全托幼兒園中,讓他們共同在集體環境中學習生活,實行學校統一管理和心理輔導,解決留守兒童家庭監護力度比較薄弱、內心世界比較封閉、吃住等生活無規律、課余學習無人輔導、上學放學安全隱患等方面的問題。二是通過增加城市學校容量,使更多的農民工子女能夠進城入學,減少農村留守兒童數量。為此,提出以下解決x—xx歲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具體建議。
(一)加快城區農民工子女就讀學校建設,盡量減少農村留守兒童數量
x、加大貫徹落實農民工子女到流入地就近入學政策的力度。根據xxxx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家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做好進城務工就業農民子女義務教育的意見》精神,教育主管部門要認真貫徹落實流入地為主和公辦學校為主解決農民工子女上學的“兩為主”方針,學校要盡力就近接收農民工子女,并取消一切不合理收費,平等對待每個學生。因此,建議進一步加大城市的農民工子女學校建設力度。在目前全區只有xx所農民工子女指定就讀學校基礎上,建議再新增x所,逐年增加農民工子女就讀學校數量。今年,可在啟動建設城市標準化學校的龍塔實驗小學(正在建)、空港新城小學(規劃中)、冉家壩小學(規劃中)、雙湖小學以及條件較好的漢渝路小學、五星小學納入農民工子女就讀學校。到xxxx年,每個街道應通過現有學校擴容等措施,增加x-x所農民工子女指定就讀學校,為流動兒童接收教育創造條件。
我區已指定的農民工子女就讀學校及
建議新增的農民工子女就讀學校統計表見附件x
x、進一步簡化農民工子女進城入學的手續。目前,區教委對進城務工農民工子女入學手續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了簡化,但任然還需要用工勞動合同、租房合同、流動人口居住證、申請等手續。為此建議進一步簡化入學手續,為外出務工的農民帶出留守兒童創造入學條件,不斷減少農村留守兒童數量。
x、建立健全城市拓展與學校建設同步推進機制。可借鑒上海等地先進經驗,在城市擴展和舊城改造中,規劃部門要嚴格按照城市居住的人口比例和流動人口數量規劃適度規模的中(小)學校,將學校建設納入xx區建設和舊城區改造項目的招投標任務中,由負責投資開發或改造的開發商按要求建好中(小)學校,建設和房管部門要督促開發商嚴格按規劃建設學校,對未按要求建設學校的不予驗收和辦理商品房銷售許可等手續,確保城市里有足夠數量的學校滿足適齡兒童入學需求,逐步全面解決農民工子女隨父母入城就學問題。
(二)加快推進農村寄宿制中小學校建設,優化農村留守兒童學習成長環境
通過加快建設農村寄宿制中小學校,盡快將那些父母雙雙外出務工、家里無人看管、學習和安全等得不到有效保障的農村留守兒童優先送到寄宿學校讀書,過集體生活,同時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彌補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缺失。
當前,我區有農村寄宿制中學xx所,每個鎮已有至少x所寄宿制中學,平均每所中學可容納寄讀學生xxx人左右,但還不能完全滿足初中階段留守兒童的寄宿需求。
我區已建成農村寄宿制學校xx所
xx市育仁中學校 xx區渝興中學校
xx區永慶初級中學校 xx區高嘴初級中學校
xx區天堡寨初級中學校 xx區黃印初級中學校
xx區麻柳沱初級中學校 xx區沙坪初級中學校
xx區石鞋初級中學校 xx區王家初級中學校
xx區華鎣山初級中學校 xx區御臨初級中學校
xx區龍安初級中學校 xx區明月初級中學校
xx區大盛中學(東山點校) xx區沙地初級中學校
建議在每個鎮將現有中小學,通過改造完善,提高寄宿容量,至少再增加x所寄宿制中學和x所寄宿制小學,加上目前部分一般初中學校還可容納少量學生寄宿,就基本能夠滿足初中階段和小學階段農村留守兒童寄宿需求。要實現這一目標,按平均每所初中xxx—xxx萬元,小學xxx—xxx萬元計算,改造完成xx所寄宿制初中和xx所寄宿制小學共需資金約xxxx—xxxx萬元。(即按每所初中平均容納xxx寄讀學生計算,每所小學平均容納xxx寄讀學生計算,每人住宿按平均x平方米、食堂x平方米計算,按每平方米xxxx元計算,各需建設費用為:xxx人×x平方米×xxxx元=xxx萬元;xxx人×x平方米×xxxx元=xxx萬元。若加上征地、環境配套、必要設施費用等,每所初中約需xxx—xxx萬元,每所小學約需xxx—xxx萬元。)
建議新增的農村寄宿制學校名單
新增寄宿制中學xx所 新增寄宿制小學xx所
統景職業中學 華瑩中學 張關小學 華秦小學
統景中學 石坪中學 金安完小 白巖小學
洛磧中學 興隆中學 龍興中心校 洛磧中心校
渝漢中學 大灣中學 華瑩山中心校 關心中心小學
渝石中學 古路中學 木耳中心校 石坪中心小學
悅來中學 石鞋小學
(三)加快建設農村全托幼兒園,滿足農村學齡前留守兒童入園需求
建議采取政府投資和社會投資兩種方式建設,力爭明年實現全區各鎮街有x所以上全托幼兒園目標。目前,在我區農村地區,尚無全托幼兒園,如在每個鎮新建x所集教學、游玩、吃住為一體的全托幼兒園即可基本解決學齡前兒童入園問題,共需要資金xxxx—xxxx萬元。即在每個鎮(街)建立x所有x個班規模,容納幼兒xxx人的幼兒園,需用地xxxx平方米,園舍建筑面積xxxx平方米,如按征用土地xx萬元x畝,建筑造價xxxx元∕平方米,加上運動場等設施約需xxx—xxx萬元。xx個幼兒園共需xxxx—xxxx萬元。
x、政府投資修建。將農村全托幼兒園建設納入全區“學校建設年”內容,立即實施,政府建x個以上。
x、引導、鼓勵企業、私人等社會力量投資辦園。由政府出臺優惠政策,對投資修建全托幼兒園的社會人士、企業給予土地、稅收等方面的優惠政策(制定詳細的優惠政策辦法),動員社會投資建x個以上。
(四)探索建立關愛機制,為留守兒童辦實事辦好事
x、教育部門要加強寄宿制學校的管理。在寄宿制學校中設立心理咨詢室、親情電話、投訴電話等,促進留守兒童與家長進行溝通交流,維護好留守兒童權益。
x、婦聯和共青團等群團組織適時招募和培訓志愿者深入農村為留守兒童服務。
x、民政部門要對貧困家庭的留守兒童給予社會救助,給予必要的入學(園)補助。
x、農業部門要結合我區的新農村建設和產業結構調整,創造更多就近就業崗位,使外出打工的農民可以就近打工,減少留守兒童數量。
x、xx部門要預防和嚴厲打擊侵害農村留守兒童合法權益的違法犯罪活動。
這些留守兒童的父母一旦外出以后,他們整日忙于打工,大多沒有時間與精力過問孩子的學習,對孩子內心的困惑、需求、興趣更無法關注。有的即使想關心,限于經濟等條件,他們也無法更多地給孩子打電話或者經常返家看孩子。此外,由于夫妻一方長期外出打工,也造成了不少農村家庭的破裂,影響了孩子的健康發展。留守孩子由于家庭生活和父母教育的缺失,勢必會形成下面一些問題:
1.學習上缺人輔導。留守學生多發生不完成家庭作業、逃學、輟學等現象。成績中等偏下和較差的占大多數。尤其值得重視的是,一些留守學生產生厭學情緒,形成惡性循環。
2.生活上缺人照應。留守兒童的生活主要靠在外務工的父母寄錢回家或者在家的臨時監護人提供。大多農村留守兒童的生活比較貧困,有的甚至失去依靠,生活極其艱辛。更有部分留守兒童的營養嚴重不足,身體健康受到很大的損害。
3.親情上缺少溫暖。留守兒童父母(或一方)不在孩子身邊,缺少應有的關愛。父母在外務工,大部分身心疲憊,與家人聯系較少,骨肉分離,與子女缺乏交流和溝通,親情失落。在調查中,90%以上的留守學生普遍感到父母不在身邊的親情失落和孤獨感。有的父母外出時間長達多年,從未回家,也無電無信,無從談上親情的存在。
4.心理上缺少幫助。留守兒童由于親情的缺陷,與外界不愿接觸或接觸太少,大部分表現出內心封閉、情感冷漠、行為孤僻,缺乏愛心和交流的主動性,對集體漠不關心。大多數農村留守兒童存在或輕或重的心理障礙,生活、衛生習慣差,自卑感重,自理能力差。
5.道德上缺少教育。留守兒童多生長在放任自流、情感缺失的環境中,道德和品格教育得不到正確調教。調查顯示,許多孩子沾染上不良習慣,缺乏道德約束,經不起外界不良事物的引誘,有的脾氣暴躁、沖動易怒,常常將小事升級,打架斗毆。
6.行為上缺少自控。未成年人正處在成長發育的關鍵時期,父母外出,他們無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認識和價值觀念上的正確引導和幫助。一些不良的文化、越軌的行為很容易被缺乏正確判斷的他們接受。他們逐漸養成許多不良行為,有的沉迷上網無法自拔;有的好吃懶做、小偷小摸;有的時常不回家,打架斗毆。
7.安全上缺少保障。留守兒童面臨玩耍、勞動、生活中的安全問題,因其監護人不力或無臨時監護人常發生安全事故。
所以,我認為,為構建和諧社會,緩解留守兒童的教育和成長問題并為解決問題奠定基礎,應該采取如下一些措施:
(一)針對農村留守兒童家庭特點,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在家長的教育素養普遍較低的情況下,學校要主動負起指導親職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重任,正如馬卡連柯所說的:“學校應當領導家庭。”農村學校必須針對農村留守兒童家庭特點,低起點,高效率,靈活機動地開展家校合作。一是利用家長愛子心切的心理提高他們對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認識,更新教育觀念;二是幫助家長正確理解家庭教育的本質屬性,弄清家庭教育不等同于文化輔導;三是幫助家長全面了解孩子的身心特點,理性地去開展家庭教育;四是幫助家長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指導家長如何與孩子溝通,加強情感交融,扭轉留守兒童家長在家庭教育中的劣勢。
(二)遵循孩子身心特點,引導同輩群體的交往和活動
同輩群體雖是孩子自發的組織,但只要引導得當,它會成為不可忽視的教育力量。班主任首先要以持久而真誠的關心贏得孩子的信賴,掌握同輩群體交往的“小秘密”,尤其要與群體的“小首領”交上朋友。其次通過交談、游戲、討論等形式引導孩子們妥善處理群體內的矛盾,正確看待各種社會現象,增強孩子對不良社會誘因的“免疫力”。最后通過開展各種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活動,進行閑暇教育,吸引群體成員投身于集體生活,彌補孩子的親情缺憾,創建健康向上、積極進取的群體文化。
(三)發揮農村優勢,充實孩子的課余生活
學校的社會職能決定了學校在教育網絡中的主渠道作用,除對家庭和同輩群體加強指導外,還應從自身入手,利用本地區的優勢,開發活動課程,愉悅留守兒童的身心,填補他們生活中的空白。
(四)以“手拉手”活動為平臺,構建留守兒童“手拉手”體驗教育互動模式
“手拉手”模式是少先隊組織的經典項目,已有眾多少年兒童從中受惠。農村留守兒童的思想道德建設同樣可以利用這種平臺,構建起兩種“手拉手”的少年兒童體驗教育互動模式。一是在農村學校內部,構建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手拉手”活動。利用同輩群體在少年兒童社會化中的重要功能,班主任或少先隊輔導員帶領和倡導非留守學生與留守學生交朋友,盡量打破原來留守學生一般只和留守學生交朋友的現象,讓留守學生積極融入到班級、少先隊或校團委這樣的大集體中來。二是構建城市少年兒童與農村留守兒童的“手拉手”活動模式。把深刻的教育內容融人到生動有趣的“手拉手”活動之中,用祖國大好風光、民族悠久歷史、優良革命傳統和現代化建設的成就,教育城鄉不同生活環境中成長的未成年人,培養他們相互理解、相互認同和共同的情感。
(五)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優化社區育人環境
社區環境對兒童少年乃至成人來說,是最直接、最具體可感、生動形象的社會氛圍。一般農村人包括一部分農村教育工作者都沒有充分認識到社會環境的教育功能,因而優化農村社區育人環境,首要的是轉變人們的思想觀念,強化大教育觀。要提高社區領導(在農村一般是村級領導)對教育的關心程度和參與意識。由學校、村委、家長代表組成聯合教育委員會,校長定期或不定期召集開會,關心留守兒童家庭中出現的問題,在教育力量的整合中起協調作用。通過有線廣播、文藝宣傳等形式,向廣大農村家長宣傳科學的教育知識。爭取人人都成為教育的有生力量。其次是要把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作為抓手,形成科學文明的育人氛圍。結合農村稅費改革,在不增加農民負擔的前提下建好村級圖書室、文化室,用豐富的書籍和科教影片、娛樂活動吸引農民,為留守兒童開辟活動園地。
(六)大力發展農村經濟,構建和諧農村生活
本文以田野調查為基礎,選取云南省大理市洱源縣鳳翔村當地的鳳翔幼兒園、鳳翔中心完小和鳳翔一中三所學校中的留守兒童為調查對象,對鳳翔村留守兒童的生活狀況、心理狀況、學習成績、家庭教育情況及家庭受教育情況進行調查研究,以獲得有效的數據,為解決鳳翔村留守兒童問題提供一些切實可行的建議,期望能為鳳翔村的留守兒童健康成長做一點貢獻。
關鍵詞:
田野調查;鳳翔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
鳳翔村位于云南省西部,洱源縣西南方向,東鄰右所鎮,西靠煉鐵鄉,南接大理市花甸壩,北鄰茈碧湖鎮。該村常住人口98%以上都是白族,是一個典型的白族村落。這里位于亞熱帶高原山地氣候帶,氣候干濕分明,經濟主要以農業生產為主。鳳翔村共有三所學校,其中幼兒園、小學、初中各一所,它是鳳羽鎮在校人數最多,教育最發達的地方。早在2010年鳳羽鎮就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但是旅游業在這里的發展非常緩慢。
一、調查概況
1.各學校整體概況(1)鳳翔幼兒園:學生共118人,留守兒童52人,占44%;漢族3人,其余都為白族。生源主要來自鳳翔村,只有極少數來自周圍的村,比如源勝村。(2)鳳翔中心完小:學生共322人,留守兒童142人,占44%;彝族1人,其余都為白族。生源基本來自鳳翔村,只有少數來自周圍的村。(3)鳳翔一中:學生共1107人,留守兒童688人,占62%,其中鳳翔村共191人,留守兒童91人,占48%。學校學生98%以上為白族。生源來自鳳羽鎮各個村,其中鳳翔村學生人數最多。
2.鳳翔村外出務工人員情況鳳翔村屬于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相對落后,農民的經濟收入水平低(年均收入3000~4000元),生活相對貧困,加上農村人多地少,出現大量剩余勞動力。由于以上原因,這些大量的剩余勞動力逐漸向經濟相對發達的縣城、市區、省城方向流動。筆者根據調查了解到,鳳翔村自2000~2010年這十年間外出務工人員最多,2014年以后,外出務工人員有所減少。如今,鳳翔村依然存在很多的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
3.留守兒童與父母相聚交流情況在我所調查的28名留守兒童中,有20名學生的父母只有過年才會回來;剩下的8名學生父母一般是2~3年回來一次,最久的是4年回來一次。他們與父母的交流非常少,基本只有電話聯系。這些學生的父母大部分都在省內打工,只有3名學生的父母在省外打工。獨生子女只有幼兒園的5名學生和1名初三學生,其余的家里都有2~3個孩子。
4.家庭成員受教育情況筆者通過調查了解到:爺爺奶奶輩的受教育程度一般為沒受過教育或只有小學及初中水平,其中小學學歷的最多,占68%以上,初中學歷者最多,占67%以上。家庭成員總體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5.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的不同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最大的不同就是前者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留守兒童的父母不在身邊,一般都是爺爺奶奶帶,而爺爺奶奶的受教育程度和精力有限,他們不能給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也不能在學習上幫助到孩子;爺爺奶奶只能滿足孩子在物質上的需求,照顧孩子的生活起居。這使得留守兒童相對于非留守兒童無論是在生活上還是學習上都普遍較差。
二、個案分析
A同學,男,13歲,是一個很有個性的男孩子,對陌生人卻顯示出一種很靦腆的感覺。他的爺爺奶奶都是小學文化程度,爺爺在2008年患高血壓,不能出去干零碎的活,只能依靠他奶奶做點繡花的活掙點錢補貼家用。據他爺爺介紹,孩子的爸媽在8年前就雙雙出去打工了,先是到浙江工作了4年,后又轉到昆明工作,他們出去的這8年,就只回來過兩次。孩子在父母出去前非常聽話,學習也比較用心。但在父母出去后,他就變了一個樣,非常調皮,還結交了一些不愛讀書的孩子。(2)B同學,女,14歲,現就讀于鳳翔一中初三年級,有一個姐姐在外面打工。B同學是一個各方面都很優秀的孩子,在學校,她是老師和同學們眼中的優秀學生,在家里,她是親人眼里孝順、善良的好孩子。在與她的對話中,我可以感覺到她很想念自己的爸爸。因為早在六年前她的父親就去麗江打工了,一年只回來一次;而她的媽媽由于身患疾病,一直臥床在家,所以她基本上是由奶奶照顧。(3)C同學,女,13歲,現就讀于鳳翔一中初一年級,有一個同父異母的妹妹。C同學的父母在她1歲時因為感情不和離婚,之后一直跟著爺爺奶奶生活。她的父親在劍川打工有7年多了,母親在昆明,一年回來看她一次。C同學與父母交流非常少,她說跟爸爸不是一個世界的,也不想與他交流。當我問到她想不想考大學的時候,她的回答是:不想。聽她的爺爺介紹,C同學的性格比較暴躁,不愛整潔,有亂花錢的壞習慣。他們都是鳳翔村留守兒童中的典型例子。在我調查的所有留守兒童中,只有30%的孩子較優秀,其余的70%都存在成績差、自控能力差、生活自理能力差、性格怪異等問題。
三、問題與建議
1.存在的問題在鳳翔村,留守兒童非常普遍,而且呈逐年增加的趨勢。筆者通過調查發現鳳翔村的留守兒童主要存在以下三類問題:①缺乏父母的陪伴,對父愛母愛有強烈渴望。缺少父母的陪伴,孩子會因此缺乏安全感,這可能會導致孩子形成孤僻、多疑、情緒不穩定等不利于孩子成長的性格。②心理問題得不到及時疏導。留守兒童因為父母不在身邊,當遇到心理上的問題沒有人傾訴,久而久之,可能會造成孩子有過激行為或尋找不健康的心理寄托方式,影響孩子的正常生活與學習。③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人從一出生首先接觸的就是家庭教育,而且人們在家里的時間遠超于在學校的時間,學校教育永遠不能代替家庭教育。因此,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往往會影響人的一生。
2.建議針對鳳翔村留守兒童普遍存在的問題,我經過思考分析,提出以下四點應對措施:①應完善國家相關法律,依法推動留守兒童權益保護工作。②由政府出面,制定貧困地區經濟發展策略,大力發展旅游業及優勢產業,從而增加更多的就業機會。③政府與學校共同合作,制作關于陪伴孩子成長的宣傳冊發放到年輕父母和適婚青年手中,并定期舉辦相關教育活動,從而提高村民的家庭教育意識。④大力推進寄宿制學校建設,關注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留守兒童問題在中國普遍存在,尤其在經濟不發達地區。鳳翔村是一個典型的白族村落,由于交通不夠便利,這里的經濟發展一直比較緩慢。隨著社會的發展,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人們的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也在增長。為了獲得更好的生活,他們逐漸向縣城、市區、省會等經濟發達的地區轉移,孩子卻被迫與父母分離,留守在家里。由于父母長期在外,留守兒童非常渴望父母的陪伴和愛。孩子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必然會出現因留守帶來的種種問題。由此,父母一定要深刻認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多站在孩子的角度為孩子考慮,多陪伴孩子,讓他們能夠健康成長。同時,國家和政府也要為我國的留守兒童多做一些努力,出臺相應的政策,以減少留守兒童的出現。
參考文獻:
[1].留守兒童:基于一個村落的人類學研究[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3).
[2]韋俏俏,周曉濤.臨洮縣農村留守兒童生活與教育狀況調查[J].理論前沿,2013,(12).
關鍵詞:巴中市平昌縣 留守兒童 閃光點
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者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農村生活的孩子,他們一般與隔輩親人,甚至父母的其他親戚、朋友一起生活[1]。目前國內對其的研究或者調查報告都主要側重于消極點而談,而對其閃光點則很少提及。為此,此次調查對留守兒童和非留守兒童在學習努力程度、理解父母程度、生活節儉程度、自理自立程度、集體生活適應能力程度、承受挫折能力程度等多方面進行了統計分析,并探究發生此種現象的原因,繼而給出一些建議使更多的孩子能夠吸收其優點,同時鼓勵留守兒童對生活充滿信心。[1]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采取分層抽樣的方法,選擇平昌縣選取小學四、五、六年級,初中一、二、三年級,高中一、二、三年級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其中,小學生248人,初中生275人,高中生252人;男生372人,女生403人;留守兒童464人,非留守兒童311人。
1.2 調查方法:采用匿名調查問卷的方法,調查人員當面講解問卷中的各項問題和填表要求后,由調查對象獨立完成問卷,并當場收回問卷。欲調查800份,實際發放800份,實際回收有效問卷775份。
1.3 統計學處理:用SPSS16.0軟件進行問卷數據錄入和數據分析,所有數據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學習努力程度方面比較 調查顯示,留守兒童在學習方面比非留守兒童更熱愛學習。775份問卷中,有535份問卷顯示熱愛學習,其中334人是留守兒童,201人是非留守兒童;小學生160人,初中生191人,高中生184人;男生228人,女生307人。可看出:無論是小學生,初中生還是高中生,在學習努力程度方面,留守兒童普遍比非留守兒童程度要高,尤其是在初中生階段。留守兒童學習努力程度的高低幾乎不受年齡影響。
2.2自理自立程度方面比較 此次調查顯示,留守兒童擁有更強的獨立生活能力,在調查的平昌縣區域內,有60%的留守兒童小學階段父母就已外出打工,生活方面很多事情都能自己完成,具有極強的自理能力,然而,在調查的高中生非留守兒童中,有70%的人還不會自己做飯,基本依賴于父母。總之,留守兒童的自理自立程度遠遠超過非留守兒童。
2.3理解父母程度方面比較 留守兒童在理解父母方面比非留守兒童程度更高。在調查的775份問卷中,有682份問卷顯示理解父母,其中385人是留守兒童,297人是非留守兒童;小學生214人,初中生243人,高中生225人;男生324人,女生358人,具體見下圖。
圖一 圖二
由圖四可以看出:無論是處于哪一個年齡段,留守兒童在理解父母方面程度均高于非留守兒童。由圖五可以看出: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理解父母程度的高低幾乎無年齡差異。
2.4 集體生活適應能力比較 經過我們的問卷調查發現,大部分留守兒童一直寄宿在學校公寓,而非留守兒童都直接由自己的父母照顧。在學校出游時,80%的留守兒童都比非留守兒童更快適應集體生活,他們能更快的尋找自己或者集體所需要的東西,在遇到問題時,也比非留守兒童更快的想出解決問題的途徑。[2]
3原因分析
3.1 家庭原因 :擁有一個好的家庭環境,的確有助于兒童的健康成長;對于那些居于環境較差的留守兒童來說,本文并不否認他們存在著或多或少的教育缺失和親情關愛,但這并不能說明在他們身上只存在消極的一面。據調查結果顯示,留守兒童在熱愛學習、自理自立、理解父母、集體生活適應能力、生活節儉等方面程度均高于非留守兒童[2]。這一結果可能與兒童的家庭教養方式、家庭環境因素、父母外出時間長短等因素有很大的關聯性。留守兒童在越發艱難的家庭環境下越發磨礪自己,使自己的自理自立能力、集體生活適應能力明顯強于非留守兒童。
3.2 社會原因 :為了幫助留守兒童將來更好的學習和生活,國內外對其也做了不少的研究,這些研究的確使留守兒童得到了社會的關注和幫助,但是研究都主要集中于留守兒童的消極方面,其閃光點很少得到肯定。從表面上看社會層面與留守兒童閃光點沒有關聯,但事實并不如此。從社會層面上來分析,如今社會競爭壓力逐漸增加,留守兒童要想逃出惡劣的生存環境,只能逼迫自己盡快的適應各種紛繁復雜的環境,使自己比同齡人更早成熟,擁有更強的意志力去擊退生活中遇到的種種困難。
3.3 學校原因 :留守兒童長期與父母分離,在學習期間,大多寄宿于學校,因此,造成留守兒童在多方面優于非留守兒童的因素必然包括學校。據可能性分析,這一結果可能與學校寄宿、同學共處等方面有密切的關系。非留守兒童多居住于自己家中,由爸爸媽媽照顧;而留守兒童多居住于學校,當遇到困難或者不開心的時候,非留守兒童可以向父母隨意的傾訴;而留守兒童不想讓自己的父母擔憂,喜歡將事情埋在心里,自己慢慢想辦法解決,正因為這樣,他們擁有了更強的承受挫折的能力。
3.4 自身原因:留守兒童所處的環境更加惡劣,更希望改變自身所處的惡劣環境,他們只能依靠自己的奮斗去獲取,于是便成就了他們現在身上所擁有的閃光點,變得熱愛學習、理解父母、自理自立、適應能力強等。
4、建議
綜上所述,留守兒童身上不僅僅只有人們經常談論的消極影響,他們同樣擁有許多的閃光點,我們應將他們閃光點進行放大,使他們對自己充滿信心,對生活充滿希望,這樣,他們會擁有更加燦爛的人生[3]。
參考文獻
[1] 徐麗麗,尚元東,賈蕊. 牡丹江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研究[J]. 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2(4):96-98.
這些留守兒童的父母一旦外出以后,他們整日忙于打工,大多沒有時間與精力過問孩子的學習,對孩子內心的困惑、需求、興趣更無法關注。有的即使想關心,限于經濟等條件,他們也無法更多地給孩子打電話或者經常返家看孩子。此外,由于夫妻一方長期外出打工,也造成了不少農村家庭的破裂,影響了孩子的健康發展。留守孩子由于家庭生活和父母教育的缺失,勢必會形成下面一些問題:
1.學習上缺人輔導。留守學生多發生不完成家庭作業、逃學、輟學等現象。成績中等偏下和較差的占大多數。尤其值得重視的是,一些留守學生產生厭學情緒,形成惡性循環。
2.生活上缺人照應。留守兒童的生活主要靠在外務工的父母寄錢回家或者在家的臨時監護人提供。大多農村留守兒童的生活比較貧困,有的甚至失去依靠,生活極其艱辛。更有部分留守兒童的營養嚴重不足,身體健康受到很大的損害。
3.親情上缺少溫暖。留守兒童父母(或一方)不在孩子身邊,缺少應有的關愛。父母在外務工,大部分身心疲憊,與家人聯系較少,骨肉分離,與子女缺乏交流和溝通,親情失落。在調查中,90%以上的留守學生普遍感到父母不在身邊的親情失落和孤獨感。有的父母外出時間長達多年,從未回家,也無電無信,無從談上親情的存在。
4.心理上缺少幫助。留守兒童由于親情的缺陷,與外界不愿接觸或接觸太少,大部分表現出內心封閉、情感冷漠、行為孤僻,缺乏愛心和交流的主動性,對集體漠不關心。大多數農村留守兒童存在或輕或重的心理障礙,生活、衛生習慣差,自卑感重,自理能力差。
5.道德上缺少教育。留守兒童多生長在放任自流、情感缺失的環境中,道德和品格教育得不到正確調教。調查顯示,許多孩子沾染上不良習慣,缺乏道德約束,經不起外界不良事物的引誘,有的脾氣暴躁、沖動易怒,常常將小事升級,打架斗毆。
6.行為上缺少自控。未成年人正處在成長發育的關鍵時期,父母外出,他們無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認識和價值觀念上的正確引導和幫助。一些不良的文化、越軌的行為很容易被缺乏正確判斷的他們接受。他們逐漸養成許多不良行為,有的沉迷上網無法自拔;有的好吃懶做、小偷小摸;有的時常不回家,打架斗毆。
7.安全上缺少保障。留守兒童面臨玩耍、勞動、生活中的安全問題,因其監護人不力或無臨時監護人常發生安全事故。
所以,我認為,為構建和諧社會,緩解留守兒童的教育和成長問題并為解決問題奠定基礎,應該采取如下一些措施:
(一)針對農村留守兒童家庭特點,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在家長的教育素養普遍較低的情況下,學校要主動負起指導親職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重任,正如馬卡連柯所說的:學校應當領導家庭。農村學校必須針對農村留守兒童家庭特點,低起點,高效率,靈活機動地開展家校合作。一是利用家長愛子心切的心理提高他們對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認識,更新教育觀念;二是幫助家長正確理解家庭教育的本質屬性,弄清家庭教育不等同于文化輔導;三是幫助家長全面了解孩子的身心特點,理性地去開展家庭教育;四是幫助家長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指導家長如何與孩子溝通,加強情感交融,扭轉留守兒童家長在家庭教育中的劣勢。
(二)遵循孩子身心特點,引導同輩群體的交往和活動
同輩群體雖是孩子自發的組織,但只要引導得當,它會成為不可忽視的教育力量。班主任首先要以持久而真誠的關心贏得孩子的信賴,掌握同輩群體交往的小秘密,尤其要與群體的小首領交上朋友。其次通過交談、游戲、討論等形式引導孩子們妥善處理群體內的矛盾,正確看待各種社會現象,增強孩子對不良社會誘因的免疫力。最后通過開展各種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活動,進行閑暇教育,吸引群體成員投身于集體生活,彌補孩子的親情缺憾,創建健康向上、積極進取的群體文化。
(三)發揮農村優勢,充實孩子的課余生活
學校的社會職能決定了學校在教育網絡中的主渠道作用,除對家庭和同輩群體加強指導外,還應從自身入手,利用本地區的優勢,開發活動課程,愉悅留守兒童的身心,填補他們生活中的空白。
(四)以手拉手活動為平臺,構建留守兒童手拉手體驗教育互動模式
手拉手模式是少先隊組織的經典項目,已有眾多少年兒童從中受惠。農村留守兒童的思想道德建設同樣可以利用這種平臺,構建起兩種手拉手的少年兒童體驗教育互動模式。一是在農村學校內部,構建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手拉手活動。利用同輩群體在少年兒童社會化中的重要功能,班主任或少先隊輔導員帶領和倡導非留守學生與留守學生交朋友,盡量打破原來留守學生一般只和留守學生交朋友的現象,讓留守學生積極融入到班級、少先隊或校團委這樣的大集體中來。二是構建城市少年兒童與農村留守兒童的手拉手活動模式。把深刻的教育內容融人到生動有趣的手拉手活動之中,用祖國大好風光、民族悠久歷史、優良革命傳統和現代化建設的成就,教育城鄉不同生活環境中成長的未成年人,培養他們相互理解、相互認同和共同的情感。
(五)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優化社區育人環境
社區環境對兒童少年乃至成人來說,是最直接、最具體可感、生動形象的社會氛圍。一般農村人包括一部分農村教育工作者都沒有充分認識到社會環境的教育功能,因而優化農村社區育人環境,首要的是轉變人們的思想觀念,強化大教育觀。要提高社區領導(在農村一般是村級領導)對教育的關心程度和參與意識。由學校、村委、家長代表組成聯合教育委員會,校長定期或不定期召集開會,關心留守兒童家庭中出現的問題,在教育力量的整合中起協調作用。通過有線廣播、文藝宣傳等形式,向廣大農村家長宣傳科學的教育知識。爭取人人都成為教育的有生力量。其次是要把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作為抓手,形成科學文明的育人氛圍。結合農村稅費改革,在不增加農民負擔的前提下建好村級圖書室、文化室,用豐富的書籍和科教影片、娛樂活動吸引農民,為留守兒童開辟活動園地。
一、留守兒童的現狀
所謂留守兒童,就是指農村流動人口在戶籍地以外謀生時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戶籍地而產生的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具體是指與父母雙方或一方分離并留守在農村的少年兒童。留守兒童問題的出現不僅成為我縣外出務工農民的后顧之憂,而且給正在成長中的兒童身心健康帶來巨大影響。通常情況下,在父母外出打工后,農村留守兒童有四種被監護方式。一是隔輩監護。監護人是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他們是留守兒童的監護主體。他們占監護者總數的90%左右。他們的年齡大都在60歲以上,這些人絕大多數人文化水平較低,文盲半文盲占絕大多數。二是上輩監護。監護的主體是叔叔、嬸嬸,舅舅、舅媽等。這類監護比例不是很大。但是,這種監護方式存在著監護權比較頻繁流動的問題,很不穩定。三是同輩監護。監護者是哥哥、嫂嫂或姐姐、姐夫。這類監護者一般是年紀較輕,文化水平也較高,如果有就業信息或機會,他們隨時都會外出打工。所以,該類監護者也存在著監護權不穩定的問題。四是監護缺失。也就是農村流動父母外出打工后,把監護權交付給了留守兒童自己。這類留守兒童往往除了要自己照顧好自己的生活和學習外,還要承擔起農業勞動力的角色,照顧好自家的農田。
二、留守兒童現狀產生的根源
(一)農民工問題是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產生最直接的根源。我縣農村青壯年約有80%以上常年流向各地,但城鄉二元結構使進城打工的農民工無法長期將子女帶在身邊給予照顧。原因在于城鄉隔離的戶籍制度以及與這種戶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費或低收費入學、必須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壘,直接推動了留守兒童這一群體的產生。
(二)從農村家庭認識來看,在經濟收入與子女教育之間取舍失衡。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來越多的農民選擇了離開土地,到沿海地區、到城市里務工謀生。他們希望自己的生活越來越好,也希望給下一代成長提供更充裕的經濟支持。但在外出務工與子女就學、教育之間產生沖突時,他們往往選擇前者。
(三)從農村家長自身來看,家長的教育能力與孩子教育需求之間形成落差。外出務工的家長整日忙于打工,沒有時間和精力來過問孩子的學習,對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興趣的關注就更少了,在家里的父親或母親忙于操持家務,對孩子的教育關注僅限于讓孩子完成作業,家庭教育基本處于空白狀態。正處于身心迅速發展時期的中小學生,對學習、生活、自身的變化有太多的問題需要解決,但家庭不能充分給予他們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識上的解答。
三、留守兒童存在的突出問題
在親情長期缺失的狀態里,這些孩子已經產生了一系列心理、道德、學習等方面的問題,歸納起來主要有:
(一)安全問題。留守兒童雖然有一定的監護人,但父母所委托的監護人如長輩家屬、親戚以及家長等,由于年齡、經濟、生活等等各方面的原因,無法對孩子進行有效的監管。而且他們往往認為只要讓孩子吃飽穿暖就算盡到了監護責任了,至于其他的事情則是孩子學校的事情。因此在課余和節假日等老師無法監管的情況下,留守孩子則成了絕對自由的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們知道孩子往往缺乏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父母不在身邊,沒有他們直接的關愛和教育,孩子往往易成為某些不法分子的攻擊對象,如我縣就曾經發生過“留守”女孩被的案件。
(二)心理問題。由于留守孩子缺乏與父母溝通交流的機會,存在嚴重的“親情饑渴”,而其他監護人替代不了父母應該要履行的完整的監護職責。所以留守孩子在遇到成功、失敗、進步、憂郁、悲憤、孤寂等不同的情形時,沒有自己信賴的長輩可以傾訴和指導,往往只能自己處理。尤其當他們遭遇挫折時,他們不愿意與監護人交流,在心理、性格上很容易走上極端,多出現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一是自卑封閉、自暴自棄、缺乏自信,上進心不強。不愿意與人交流、性格內向,不開朗。老師找其談話容易掉眼淚。二是自尊心過強內心較敏感對老師親友等的管教和批評容易產生較強的逆反心理。總感覺有人在欺負他,斤斤計較,不合群。三是對父母產生怨恨情緒認為父母為了賺錢而拋棄了自己,對父母的外出不理解,父母回家了甚至故意疏遠他們。
(三)品行問題。留守兒童一般為學齡前兒童、小學生、初中生,正處于心理成長的關鍵時刻。如果是由祖父母來隔代撫養教育,往往意味著大多數由文盲半文盲來撫養孩子;而托付親戚照管的,親戚普遍認為不便過多管教或經常盤問 ,畢竟不是自己的孩子。所以留守孩子由于長期處于這種狀況中,在行為習慣上容易發生消極變化,且難以及時得到糾正,有的甚至出現了較為嚴重的違法亂紀的現象,嚴重影響了他們的健康成長。
(四)學習問題。那些由祖父母隔代撫養的孩子,由于
爺爺奶奶的文化水平較低,無法在學習上得到幫助和指導。而雙親有一方在家的孩子同樣很難得到父母在學習上的輔導。因為留在家的父親或母親一個人承擔了全部的家務和田間工作,沒有時間去關注孩子的學習。絕大多數農民工選擇背井離鄉外出打工是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家人的生活越來越好,讓孩子能有條件上好學,接受學校好的教育,日后有出息,不再走自己的路。但往往事與愿違,留守兒童大多數成績中等或中等偏下。當然一部分留守孩子學習認真,但外出父母的期望值過高,孩子學習壓力大,一旦遇到挫折就容易一蹶不振;一部分兒童由于自控力差,無人督促學習,再加上受外界的影響,認為學習與否都一樣,對學習毫無興趣。
四、對策與建議
留守學生是當前的一個社會問題,全社會都要關心、關愛留守學生,關注留守學生問題,學校更應該站在對學生負責、對社會負責的政治高度,扎實解決好留守學生問題,為社會培養出一代合格的接班人。學校有義不容辭的責任,要努力探索促使留守學生健康發展的工作思路,對他們要嚴慈相濟,使留守學生享受到同其他學生一樣的教育和關愛,利用“留守”這一資源,教育留守學生學會自理、自立、自強,自律,鍛煉他們的意志,培養堅韌、獨立的個性,形成健全的人格,促使他們健康的茁壯的成長。
第一,建立健全留守兒童檔案,增強學校和教師對留守兒童的關愛。班主任要做好留守兒童的摸底工作,將其在校的各方面表現記入檔案,及時向監護人和外出務工家長通報其成長情況,形成學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教師應承擔起家長或監護人的部分責任,多與留守兒童交流談心,提高親密信賴程度,給予更多關愛和正面引導。
第二,為留守兒童溝通提供方便。在學校開通親情熱線電話,為外出務工家長與子女溝通提供方便,并使外出務工家長可隨時與班主任取得聯系了解子女學習情況;設立心理健康咨詢室,安排有經驗的教師擔任心理醫生,及時幫助“留守兒童”解決心理上的困惑。
據調查統計,××市義務教育階段留守兒童共28765人,占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總數的28.5%。從父母外出打工情況來看,父母一方外出的有9426人,父母雙方外出的有19339人;從學生就讀情況來看,在小學就讀的有20352人,在初中就讀的有8413人;從學生寄宿情況來看,在校寄宿的有10094人,非在校寄宿的有18671人;從年齡結構來看,6-11周歲的學生有16504人,12-14周歲的學生有7513人,15周歲及以上的學生有4709人。
通過調查留守兒童,走訪他們所在的學校、家庭,了解到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學習成績不夠好。留守兒童對學習缺乏熱情,進取心、主動性不強,學習目的不明確,甚至有明顯的厭學情緒,遲到、早退、逃學、輟學現象時有發生,導致成績一般或較差。
——性格發展不健全。留守兒童內心封閉、情感淡薄、性情浮躁、情緒消極、寡言少語,甚至存在抑郁自卑、自暴自棄、憤世嫉俗等心理障礙,部分留守兒童或養成了嬌氣任性、放縱隨意的不良性格,或養成了亂花錢、擺闊氣的不良習慣。
——道德行為存危機。留守兒童是非觀念淡薄,思想道德滑坡,榮辱意識差,目無尊長,待人不誠實;部分留守兒童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偏離了正確方向,甚至存在金錢主義、享樂主義思想,模仿成年人抽煙喝酒、拉幫結派、打架斗毆、敲詐勒索等。
究其原因,主要有:
1、家庭自身因素。一是監護人監督責任意識不強。監護人認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邊,應該對孩子更多的愛,不能對他們要求太嚴格,否則會使孩子產生對抗心理,結果導致寵愛、溺愛。二是監護人自身素質較低。監護人大多數是老年人,自身文化程度不高,缺乏科學的教育理念,不能在學習、心理上給予幫助和指導。三是父母的親情關系淡化。留守兒童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平常只給孩子寄幾件新衣服,買些好吃的,很少給家里打電話、寫信、與孩子進行親情和思想上的溝通,忽視了孩子的思想道德、行為習慣等方面的教育。
2、學校因素。家庭生活的不完整,使留守兒童在心理發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與問題。他們需要學校給予更多的幫助與疏導,需要教師、集體的溫暖,以因彌補親子關系缺失對其人格健全發展形成的消極影響,但由于學校教育觀念、辦學條件、師資力量、管理機制等多方面的制約,學校和教師往往力不從心。
3、社會及其他因素。一方面,文化市場的開放,各種先進的文化傳播手段的投入使用;另一方面,學校、家庭、社會監管不到位,加之留守兒童的自律能力較弱,導致留守兒童無法抵擋外界的誘惑。例如:有些娛樂場所、網吧等違反國家規定,接納未成年人的現象還未能得到有效制止。
此外,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和管理工作機制不夠完善,青少年校外活動場所嚴重匱乏,外出務工人員的教育培訓工作不到位,社會公眾對留守兒童的關注和責任意識不強等等,也是導致留守兒童產生種種問題的原因。
留守兒童的教育不僅關系到他們自身的健康成長,也關系到農村教育的改革和發展。關愛留守兒童,保障他們健康成長,應該成為學校、家庭、社會的共同認識,成為全社會協調配合的綜合工程。
(一)從家庭教育方面來看,要著力創設溫馨的家庭環境
家庭是兒童成長的重要陣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其言行往往是孩子學習模仿的對象,對孩子的健康成長具有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家庭應努力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外出務工的父母及留守兒童的監護人員,應盡量創造條件,彌補家庭教育缺失對其留守兒童造成的不良影響。其次,加強與監護人、學校的聯系以及與留守兒童的交流和溝通。良好的親子關系是一種無法替代的教育資源。外出務工的父母應通過打電話、寫信等方式,經常利用返鄉的機會,多向老師和臨時監護人了解孩子在學校和家里的學習、生活情況,與子女進行情感交流,傾聽子女的心聲,積極鼓勵他們的點滴進步,真正關心他們的成長,使他們能夠充分感受到父母的關愛。再次,轉變育人觀念。要徹底轉變“孩子大了打工也能賺錢過日子”的思想,牢固樹立科學的教育觀和育兒理念,并將其有意識地融入到自己的教育行為中,提高家庭教育的科學性,提升家庭教育的效果。
(二)從學校教育方面來看,要大力加強對留守兒童的教育與管理
學校是直接教育和管理留守兒童的實體,教育和管理的措施應包容更多的關愛幫助留守兒童的內容,在學習和 生活上給予給留守兒童更多的關懷和呵護。
一要建立健全留守兒童檔案。學校要以班級為單位建立留守兒童的檔案,摸清留守兒童的家庭地址、監護人情況和留守兒童父母打工地點及聯系方式等,記錄留守兒童在校的各方面表現,并及時向監護人和外出務工家長通報留守兒童的成長情況,形成學校、家庭共同教育的格局。
二要建立與留守兒童信息交流平臺。學校要設立“留守學生心理健康咨詢室”、“留守學生視頻聊天室”、“監護人客座”,開通親情熱線電話,舉辦留守兒童教育管理論壇,定期召開留守兒童座談會、留守兒童家長會,開辟留守兒童教育專欄等,構建親情通道,為與留守兒童情感溝通提供方便。
三要廣泛開展有助于留守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的各類活動。學校應以重大節日為契機,并側重留守兒童開展一些扎實有效的活動,如舉辦法制安全教育講座、主題班會、聯誼會、集體生日晚會等,引導學生互動互愛,讓留守兒童充分感受到來自集體的溫暖,從而消除他們孤單、悲觀的陰影,使他們愉快生活、安心學習、健康成長。
四要大力實施“特別關愛工程”。學校應建立關心留守兒童工作委員會等機構,全面負責留守兒童的教育管理工作,并建立“代管家長制”,發動教師、黨員、團員、少先隊干部與留守兒童進行結對幫扶,對留守兒童在生活、學習等方面給予特別的照顧,對家庭困難的留守兒童給予經濟扶助,使留守兒童感受溫暖、充滿自信。
(三)從社會職能方面來看,要致力形成全社會齊抓共管的格局
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僅靠學校、教育行政部門難以解決,需要各職能部門和社會各界積極配合、齊抓共管。
一要加強輿論宣傳,引起全社會關注。要充分發揮媒體的作用,引導和爭取社會各界對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關注,調動全社會力量,共同參與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和管理,特別要加大對《義務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強化外出務工家長對子女成長的監護責任和教育責任,引導他們正確處理打工致富與子女教育的關系。
二要加大對兒童教育事業發展的扶持力度。各級政府要高度重視農村留村兒童問題,加大對農村留守兒童生存發展環境改善的投入,尤其要在服務福利項目上進行投入,如醫療保健、生活保障、青少年校外活動設施建設等,為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三要大力推行寄宿制學校建設。各級政府要因地制宜,科學調整布局,加強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不斷完善學校基礎設施,積極改善辦學條件,最大限度地滿足留守兒童的生活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