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歷史建筑保護論文

歷史建筑保護論文精品(七篇)

時間:2022-10-12 23:16:4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歷史建筑保護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歷史建筑保護論文

篇(1)

關鍵詞:歷史建筑保護與更新,上海田子坊,石庫門

近幾年,上海提出了一系列保護歷史建筑的方案,并且首先以最急需改造的工業建筑為基礎,為城市形成了第一批創意產業區,為破舊的房屋注入了時尚的元素,使舊建筑在保留其底蘊的同時,也跟上了城市的發展,變為現代城市新景象。

1 歷史建筑的概念

歷史建筑是從英文“historic building”翻譯而來,對于歷史建筑的首次定位是在十五世紀意大利,而在十九世紀以后該詞經常被用來指建筑遺產,其作為在人類歷史上曾經記載歷史性事件、活動的物質載體,是人類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建筑的五種特征,分別是記錄性、不可復制性、完整性、繼承性和多元性。

2 歷史建筑保護與更新的原則

(1)整體性原則

主要體現在保留歷史街區的各種建筑遺跡;完整保護歷史街區空間格局;完整保護歷史街區原有鄰里關系和延續街區生活;完整承接非物質文化遺產和當地藝術。

(2)延續性原則

延續性是指不改變歷史街區中居民原有的生活方式、鄰里關系和社會結構等,并保持街區的風貌特征,只對建筑做一些修復工作。

(3)保護與更新互動原則

歷史建筑需要通過不同方式進行保護與更新,替換原有建筑功能能,可以開發為旅游圣地,或更新為辦公場所等。

針對歷史街區的實際情況,可以將歷史街區內群體建筑的保護與更新分為以下三種主要模式:內部功能置換、使用方式回歸和延續歷史風貌,完善居住功能。

3田子坊改造項目研究

(1)田子坊概況

田子坊作為上海創業產業集聚地,以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各種各樣的建筑形式以及街道中豐富的互動空間和多樣的社區活動,成為時尚設計、人文藝術和創意人才的匯集之地。對于上海而言,田子坊作為城市文化的載體是不可或缺的。田子坊位于泰康路210弄,在原來剛建成時并不叫田子坊而叫志成坊,由著名畫家黃永玉據《莊子》中的田子方篇而改,相傳田子方是中國最早的畫家,春秋戰國人物,是孔子學生子貢的學生。田子坊位于盧灣區中西部,靠近徐匯區,被四條路所包圍,分別為泰康路、思南路、瑞金二路和建國中路。在這塊地區的街區大都是1920年建成的,城市中比較常見的里弄建筑。1890年,該地還沒有被重視,在這里居住的人也不多,只有隨處可見河流和田地,在那時它還仍保留著最初的風光。法租界在1900年進行再次擴張后,越過法租界的邊界修建了瑞金二路、建國中路,1914年法租界第三次擴張后,修建了思南路,又在1926年修建了泰康路。完成修建泰康路后,這塊街區的基本形態已經顯露出來。由于泰康路處于法租界和華人住區,商業居住街區和工業區的過渡地帶,具有復雜的社會背景,泰康路所呈現出的建筑環境,空間格局,社區形態也具有豐富性和多樣性的雙重特點。所以在泰康路上,能看到上層階級居住的住宅、中產階層居住的普通新式里弄住宅和較低社會階層、工人居住的殘破不堪的里弄住宅,以及空間較大的工業建筑。1930年左右,田子坊的路面寬度只有二、三米,三十六家小工廠匯聚在這約一百四十米長的老式里弄里,成為上海別具一格的風貌特色。在當時,田子坊優越的地理位置,吸引了許多名人住在這里。在時期,很多工廠和住宅被炮火摧毀。解放后,太康路居民區基本保持原貌,附近的一個工廠的工業發展是相對穩定的,它是混合與周圍的工業用地,住宅相對獨立。

(2)田子坊的保護與更新

田子坊的建筑類型基本定形于1920年,這是一個商業區、住宅區和工業區的過渡區,具有較為典型的里弄式傳統格局。建筑內部公共空間集休憩、集會、展覽等功能于一體復合化空間。

在空間格局上,田子坊以商業街為主,在把原來的街道改建后,原來狹窄的街道也變得通暢了,道路是居住區的構成框架,它不僅起著疏導交通、組織空間的作用,同時對小區休閑性的展現也起著顯著的作用。在此之后,增加了廣場等公共空間,讓整個街區的空間顯得有疏有密,空間格局的分配看起來也更為合理。從建筑內部格局上看,老廠房原有建筑結構并沒有太大的調整,四面仍舊是青色的墻壁、屋頂懸掛著老式大吊燈,保留了上海二十世紀工業文明的細枝末節,讓這些歷史文化符號能夠被世人所見。而對于老房子來說,商人們根據都市人的生活方式,對其內部空間進行改造,但并沒有對其結構進行改造,主要是由于老式房屋空間不夠大和承重能力也不是很強,所以對內部空間進行改造,主要體現在對空間區域的合理劃分上。從建筑物外部來看,改造主要是重新對建筑將建筑的外立面加以包裝,小面積的鮮亮色彩、大面積通透的鏡面處理,完全融入原有的灰色系色調,自然和諧卻不失青春與活力。古建筑的立面外觀得到保存,內部加以裝修改造,是取得保護與利用平衡點的折中方法。

為了解決火災安全隱患,盧灣區政府出資對田子坊內的消防設施進行改造。消防改造主要是把原本閉塞的四合院通道打通,在公共部位裝了噴淋和滅火器。濕式報警閥、區域機、火災報警主機、報警探頭等消防設施全面覆蓋了田子坊內的幾百家商鋪,所有餐廳的廚房和灶臺上都安裝了自動滅火系統,在重點部位配備了滅火器,甚至對部分煙道也進行了改裝。田子坊在經過此次改造后已有一千三百多只噴淋頭遍布商鋪和居民住宅的公共部位,消防狀況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在改造之后,田子坊演習針對石庫門建筑道路狹窄、大型消防車無法進入的特點,專門使用了消防摩托車進行現場滅火,并且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結語

田子坊是上海近現代傳統建筑發展的縮影,其發展脈絡清晰地顯示在建筑風格的變遷之中,在城市化迅猛發展的今天,在市中心能夠有這樣一片“上海的記憶”,可謂彌足珍貴。不同建筑風格的交替存在,呈現出中西合璧、廠舍同處的獨特風韻。田子坊保護與更新的價值體現在美學價值、經濟與商業價值、文化記憶的價值等方面,正是這種藝術理念,使得田子坊能夠成為擁有海派文化特色的創意產業園,成為具有典型海派建筑美學風范和浪漫人文氣息的文化風情街,一條名副其實的文化長廊。

參考文獻:

[1]唐群峰 城市歷史街區的保護與更新研究.湖南農業大學碩士論文,2011

[2]龔蓉 歷史街區中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法初探.長安大學碩士論文,2008

篇(2)

[關鍵詞]贛州舊城;城市進程化;保護;再利用

贛州舊城區內的歷史建筑,可以以功能置換的形式,不再使這些建筑僅限于居住功能,讓其他人可以感覺到建筑的歷史含蘊和價值,賦予歷史建筑新的功能。空間功能置換是至城市在向前發展中,開發歷史建筑的潛力,使其發揮新的功能。把全新的理念加進歷史建筑藝術中,融合新老建筑元素,形成全新的藝術特征,以此讓以往的建筑或環境發揮新時代的功能。上海此類改造成功案例新天地項目,把建于民國的新式里弄建筑進行整改,賦予新的功能,最終,一條帶著濃郁老上海味道以及城市特色的酒吧一條街成功現世,既沒有破壞場所的文脈,還不影響這些歷史建筑的使用功能。碰到以前舊城區中剛完成的居民房或者另外的公共建筑,一方面能夠學習以往的建筑空間,在如今的建筑設計中,借鑒以往的院落合圍形式、軸對稱形式結構,讓人們察覺到傳統的空間氣息。另一方面,采用傳統的建筑材料以及裝飾格調。建筑形體是由當地的自然地理背景、建筑所選取的材料以及不同地區的人們欣賞建筑的眼光所共同決定的,這就讓各地建筑各具特色,因此就產生了獨具當地特色的歷史街區面貌;建筑材料的選擇也是由不同的地理環境以及人文環境決定的,像西方國家古建筑多用石筑成,而我國歷史建筑多用木制成。這些都隨著地域的不同產生了很多當地特色的材料。建筑細部也是由當地的文化底蘊以及風俗共同決定的,給人多樣的感覺。建筑的外形像以及色彩格調讓人們更加直接的感受到本地的景觀環境。當然歷史的傳承也并不是一味的照搬。歷史與現代結合在一起,在繼承和發揚我國歷史文化的精華的同時,還能滿足現代人對建筑的需要。

1.1 全局規劃

歷史建筑保護,特別是針對贛州舊城較大范圍的主城區歷史建筑保護,應該從全局出發,進行整體規劃。這是把握歷史建筑保護的重要方針。在市場經濟利誘下,舊城中的地段往往會因為商業利益而被搶先開發,這樣的做法會犧牲周邊地區的利益,破壞整個區域的歷史建筑。如果沒有做到整體規劃,想開發就開發,那么歷史建筑保護將會陷入毫無次序的狀態。因此,為了舊城歷史建筑未來的發展方向,推進歷史建筑保護與利用的合理化,歷史建筑保護必須做到規劃的整體性。

1.2 與時俱進

歷史建筑保護與再利用規劃是美好的長遠規劃,具體實施辦法則要與當時當地的情況緊密結合。保護與再利用的階段和目標是緊密相連的。贛州歷史建筑保護與再利用規劃必須以舊城物質與經濟環境衰敗的現狀為核心,按照相應的時期制定保護與發展目標,使整個規劃能夠做到與時俱進。

另一方面,舊城中心區歷史建筑保護與再利用更應該腳踏實“地”,從所處地段所在的城市和本身的實際情況來制定保護和更新措施。中心城區歷史街區有風貌保護的要求,在街區內大拆大建是最大的錯誤。歷史建筑保護與再利用發展到現在,每一種保護模式都有自己的特殊性和適用性,都在歷史建筑過程中發揮過自己的作用。贛州歷史建筑在保護與更新的過程中,應對其風貌各異、保護情況不同的歷史建筑,因地制宜,采用最適合本地地域性的保護方法與利用方式。

1.3 分階段保護與更新。

控制規模與分階段保護與更新這兩者也是缺一不可的。以小范圍、分階段的保護與更新可以控制保護與更新的速度,為后面的保護和更新工作積累經驗。同時,這樣的保護與更新模式也體現了對歷史地域文化延續性的尊重,體現了有機更新的思想。控制范圍與分階段更新不但是保護與利用的一種方法,更是一種理性嚴謹的態度。采取控制范圍和分階段更新的方式進行歷史建筑的保護與利用,能夠在出現問題的時候及時改正,盡量避免造成不可挽回的錯誤,同時在出現新思維模式的時候能夠及時根據新思想調整規劃,更加完善新時期的需求。

2.1 傳統借鑒構建建筑地域特性

(1)構建城市肌理

城市肌理依靠建筑來組建,構建怎樣的建筑形式,將同當地區域的歷史風格直接相關聯。贛州舊城主要依靠天井式的建筑樣式來組建的城市肌理,它的一般建有兩層、有著狹小的居住面積。其房頂是有多層次的磚瓦搭建而成,有著不寬的走廊,還有那房屋之間空出的少許地方形成明顯的圖文。弘揚該區域的城市肌理,就必須要保證在改變居住條件之后此類圖底關系還能顯現出來。要想實現這個目標,就要在修建舊城區內建筑時依舊保留之前的樓低屋密的建筑群形式。天井這一構建城市理肌構的核心要素,在具有地區性的居住特征外,也具備了一定的實用價值與生態價值。建設新住宅去時,就需要借助于院宅之間的小宅院與房間之間的天井來再現這類建筑模式,這類底層高密的住宅建筑形式不僅在外形上有著一定的歷史價值,它還要比現在的“火柴盒式建筑”帶來更安逸的生活環境,便于鄰里之間的和諧生活。此住宅樣式也在攀高鋪與曾家巷住區得到了展示。基于該地區內沒有較高質量的房屋,有受到經濟等要素的限制,就在曾家巷住區與攀高鋪住區實行整體重建的方式,然而在重建時卻未將該住宅區內的歷史建筑全部摧毀,而是選取那些結構外形比較保存較好的、具有地方特征的歷史建筑和部分路邊的可能會阻礙交通的民居,進行修建和整頓以確保可將其延續下來,再借助于更換功能的方式來更改歷史建筑的實用性能,確保傳承下來歷史建筑的文脈。此做法的益處有:1,可以保護到地方上歷史價值高的歷史建筑;2,規避了那些未經規則排列的歷史建筑,受到對新建筑的整體規劃建設的影響,進而出現當代的矩陣式的居住空間擁擠的現象。

(2)塑造歷史空間

我們傳承贛州歷史建筑時,不能只限于對歷史建筑的保護,還應想辦法讓這些歷史建筑可以與現代的時代節奏相協調,它也應在時代建筑中有所體現。他要能夠弘揚贛州歷史的民宅空間。設計出天井式的民宅除了要保護老城區的機理外,還考慮到形成贛州區內的民宅空間離不開天井這個關鍵要素,它反映了贛州地區的氣候要素與生活習性。要想地域特性與時代建筑特性結合在一起,就要借助于天井的空間布局。考慮天井的另一層含義是:天井可以拓寬建筑物在視覺上的空間范圍,可以節省地基。我們在確保以往的天井可以與當代單位式的民居相適應時,不再采用了傳統的每戶均配一天井,這中嚴謹的空間對稱的天井形式,而是選用兩戶公用一天井,并且能夠進行自我組合的模式,不再追求結構是否十分對稱,爭取使得天井空間能夠在繼承、交流城市記憶、生態環境上起到作用。還有一層含義,盡管客家文化與徽州民居都對贛州的天井式民宅建筑有著一定的影響,不過客家建筑的風格多在細微之處顯現,而徽居的風格多體現在建筑的空間外形上。想要在贛州民居天井上展示更多的客家文化,就需要多將客家文化運用到一些新建民居上,這樣就可體現出贛南地區是弘揚客家文化的重要作用。整個族群生活在一起,組合擴展性創造了客家民宅的建筑特色,贛州郊縣目前還保留了不少圍屋,就更進一步展示了這種特性,除圍屋外,在閩南還保留了一些圓土樓,五鳳樓、組合式廳堂住宅也分別還存在于贛南北部與閩西地區。歷史建筑的中心便是建筑物中央的堂屋,再在四周建一些多層或單層的圍屋,這些均是組合擴展的表現。特別是南北部的民宅多采用組合式客廳,住宅面積可以依據家族人口數目的增多,而向四周擴建,組建一個形式壯闊的樓南人口中的“九井十八廳的景象”。居住在百家嶺西側的居民也使用了此類組合式廳堂建筑風格。贛州老地委大院西側便是百家嶺,贛州市特殊教育學校在其南面,八境路在其西面,章貢路位于北面。修建房屋還要考察地形,依靠兩類特有平面地型,根據天井與院落相統一的形式,構建成了現在的、占地廣的天井住宅。

3.1文清路商業街改造設計方案

傳承舊城的歷史建筑,我們的責任不僅僅是停留在保護歷史建筑和街區空間肌理的層面上,更應該讓城市歷史文脈適應當代生活要求,這種傳承也表現在當今建筑上。首先,這是對贛州歷史建筑的繼承和維護歷史文化名城的肌理,其實這也是構成贛州地域文化的一個重要元素,在當代建筑中體現其地域特征,塑造其城市名片。

贛州舊城區的傳統商業街巷,灰色青磚為整體街巷的主色調,高大的女兒墻、裝飾繁瑣的門頭、燙金匾額、石雕花窗共同譜就了歲月的靈動與建筑的生機,是記憶與顯現地域風格的重要元素。為了力求體現贛州的歷史傳統,進一步挖掘和再現贛州特有的文化氛圍,帶動區域旅游發展,促進文清路商業街的人氣與活力。2011年底,贛州市委、市政府決定對舊城城區文清路部分街區進行更新提升改造,在厚德路至南京路段打造高品位、高檔次的商業街區,規劃總長度約1200m。此次規劃設計,定位文清路商業街風貌為――贛州風情,宋城印象,規劃深度挖掘贛州人文傳統、歷史景點、地域傳統,融入總體規劃、建筑更新、景觀設計之中。文清路南段總體上從風貌、色彩、披檐、柱式、店招、門窗等多個方面進行控制。在保持原有建筑功能不變的情況下,通過做加法的形式,對兩側建筑立面形式進行改造,重點突出近人尺度,特別是裙樓部分,突出和強調建筑細部做法,在商業街整體風貌及氛圍營造上達到了很好的效果。1)規劃范圍。規劃范圍為文清路北段(章貢路口----建國路口),全長1200多米,立面整治為文清路兩側臨街建筑,共約40多棟建筑(含公園小品),規劃面積為約15公頃。2)與歷史文化名城、街區的協調僅臨與,與郁孤臺、古贛州城府衙等歷史建筑群僅一步之遙。3)建筑質量與風貌――整體質量較好,但風貌缺乏特色,特征不明顯。現狀沿街建筑大多數質量較好,均為上世紀90年代與上世紀末建設的,只有少數幾棟建筑為違章建筑,其從建筑的外立面美觀方面分析,商住建筑的顏色以白色、粉色、粉紅色為主,較雜亂,同時部分商業建筑因為室外空調機位、室外防盜墻、廣告牌匾破舊及污染,建筑整體的視覺效果不是很好。區分現狀建筑的體量、類型、功能等特點,突出文清路特性,強化區域的重點及標志性;規劃提出汲取更豐富、更具體的宋代建筑文化元素進行裝飾性改造。結合現狀建筑的類型、功能、高度、位置等特點,形成官式建筑與民居建筑兩種類型,強化區域的重點及標志性。

四、結語

傳承傳統文化的目的并不是簡單為了傳統而傳統。其一,我們在當今的生活文化中將與歷史傳統文化與當代息息相關的生活相互融合,是為了從博大精深的歷史建筑的優秀傳統中汲取養分,吸收精華,與當今現代建筑和當代人的生活文化相結合,更好為現代建筑的發展服務。其二,傳統文化是發展的、不是靜止不變的,而是隨著時代逐漸演進的,并且在不斷發展過程中,只有領會其傳統文化的精神,將其融入當今文化與設計中,才能使傳統文化持續發展,散發其獨特的魅力。

參考文獻

地方志:

[1]江西省贛州地區志編纂委員會,贛州地區志,新華出版社,1990

[2]嘉靖贛州府志 1982

專著;

[1]吳良鋪.中國建筑與城市文化[M].昆侖出版社,2009.

[2]張松.歷史城市保護學導論―文化遺產和歷史環境保護的一種整體性方法[M].同濟大學出版社,2008.

[3]周嵐.歷史文化名城的積極保護和整體創造[M].科學出版社,2002.

[4]李其榮,城市規劃與歷史文化保護〔M].東南大學出版社,2002.

期刊論文:

[1]朱明政.古建筑改造和保護―中歐古建筑改造保護方法比較研究與案例分析[D].天津美術學院.藝術設計學,2008.

[2]王樹聲.徐州古城保護與發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建筑歷史與理論,2001.

[3]于珊珊.乾縣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發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城市規劃與設計,2010.

[4]張楠.延安歷史文化名城保護體系研究[ D].西北大學.城市規劃與設計,2010.

[5]張繼之.在現代城市建設中如何延續古城歷史文脈[D].南京林業大學.設計藝術學,2007.

[6]張曉榮.西安周邊地區小城鎮的歷史保護規劃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城市 規劃與設計,2007.

作者簡介:吳維(1982.12),性別:男、籍貫:江西,職稱:講師,研究方向:中國古代建筑研究文化研究

篇(3)

關鍵詞:歷史建筑建筑改造建筑保護

在幾千年歷史長河中,人類對生存環境的改造和其不斷拓展繪就了一幅恒久變幻的建筑史畫卷,隨時間的脈搏……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產生了風格各異的種種建筑形態。歷史的變遷促使文化不斷的趨于成熟,建筑當然也就隨之不斷出現新的時代風格,而曾經的時代產品就成了所謂“歷史建筑”。它們跨越時空,飽含著逝去歲月的信息留存至今,成為人類凝固的歷史。就建筑這個概念而言,與新建筑相比,顯然,他們具有某種特別的意義,因而關注維護和改造已保留歷史建筑成為全人類的共識。上海展覽中心就是其中一例。

一、背景情況

上海展覽中心原名“中蘇友好大廈”,建成于1954年,是市中心重要的標志性建筑之一。1980年至1990年代初,上海展覽中心在其北面建造了當時上海的高度之最——上海展覽中心北館(建成后一般稱“上海商城”)。

機緣巧合,我搬到上展中心附近,頻繁的接觸使我對這個建筑產生濃厚興趣,并有更深入了解他的沖動。古典味十足,高挑的塔頂,溫和的土黃色調,端莊的外觀,是我對這個建筑的第一感覺。但畢竟隨著歲月的流逝,上展中心的沉降、傾斜、裂縫等現象已十分不均勻,且日趨嚴重。情況最不樂觀的要屬序館,沉降達1.9米。另外,由于上展中心承擔了繁重的會務和展出業務,原來的停車場地已經不堪重負,根本不能滿足場館的要求。

鑒于以上情況,在2001年初,市政府決定對上海展覽中心進行全面的加固大修和局部擴建,并根據上展中心建成與發展的歷史情況與使用要求,提出了“修舊如故”的改造原則。工程的重點任務,是調整,改善功能布局、結構加固和設備更新等。改造設計結合上海展覽中心周圍城市景觀的改變,充滿想象力地提出了將上海展覽中心部分抬高8米的初步構思。但由于種種原因,這個構思最終沒能實現。

二、上展中心的特色改造

1.總體功能改造

上海展覽中心是在解放后不久建造的,由于這個特定的歷史背景,當時上展中心遵循了向蘇聯學習的原則,設計由前蘇聯中央設計院主持,將其功能主要定位為展覽和會務。序館作為展覽空間的核心,是整體建筑群的精華所在,但其上部空間卻設置了對外出租的友誼酒家,不僅兩者使用與管理上互有不便,而且與上展中心的形象不符;噴水池廣場兩邊對稱布置的東西兩館為展覽的主要空間,然而原西一館底層卻以小房間的辦公室為主,不僅其功能與展覽區混雜,而且在展覽主要流線上形成障礙。

所以在改造過程中,必須對其在功能布局上重新定位,理順內部交通,以避免在流線上的交叉。由此,設計人員更加明確了“南展北會”的功能分區原則,將原來西一館底層小開間辦公室的所有隔墻全部拆除,改造成如同東一館的展覽大廳,并與之相通,理順展覽流線;展覽館的功能分區被重新理順,西面兩館的展覽大廳設計了連廊相聯系,以適應擴大展覽空間的需要;又將序館上面原來的友誼酒家部分改造為展覽會服務的辦公樓層等等。這樣既增加了展覽面積,又使參觀流線簡明,流暢。

2.消防改造

由于上展中心建筑年代久遠,其消防設計根本不符合現行的消防規范。當時設計時也沒有考慮防火分區、大部分疏散樓梯的構造不符合防火的要求,并且使用的材料也沒有按照規范進行防火處理。而且現在基本上所有的建筑特別是象上展中心這樣的公共建筑都要設置現代化的火災報警系統與自動噴淋滅火系統。對消防的忽視,使得上展中心發生了好幾次大大小小的火災,與其應有的形象、地位極不相符。

針對這樣的狀況,必須對威脅防火安全的一些問題進行改造處理。其中最主要的任務便是按現行規范控制的面積指標將上展中心的防火分區重新進行劃分。按照民用建筑防火分區來看,展覽建筑每層最大允許建筑面積為2500m2,如果建筑內部設置了自動滅火系統,每層最大允許建筑面積可增加一倍。原來采用的一些未經防火處理的鋼樓梯、木樓梯,考慮建筑均有減負要求,改造中有的保留了下來。原建筑沒有設置的火災報警、自動噴淋與防排煙設備系統均在改造中得到完善的布置。

為了保持上海展覽中心原有的文化特色,這是面臨的最大的困難。由于上展中心所處上海這個國際大都市,每天都在不斷的變化,所以如果要讓這個歷史建筑在這個城市中站住腳,給她定位變得由為重要了。在其周圍聳立著的都是美國、新加坡等著名建筑師的作品,這些高層、超高層建筑的大玻璃包圍了上展中心,不同風格、富有生命力的建筑使得上展中心更顯老邁。到底是加入一些現代建筑的元素呢?還是維持原有的風貌?曾經在維持原建筑立面總體風格的框架下,將面對中央大廳的兩個立面設計成柱廊,靠柱廊的外墻則采用當時流行的深綠色玻璃幕墻,似乎想借此拉近歷史建筑與時代的距離,然而建成后并未取得良好效果。

文化是歷史的積淀,存留于城市和建筑中,融會在人們的生活里,對城市的建造、市民的觀念和行為起著無形的影響。上海展覽中心是在歷史進程中的幸存者,它經歷政治、經濟和自然界的滄桑之變仍能存在,足以贏得人們的尊重,這一形象并不可能以一些表面形式與材料的變化而更改。遵循這一原則,最終確定了延續其文化內涵為改造的主要方向,即對歷史建筑采用一分為二的分析判斷方法,對建筑群中極有價值的俄羅斯古典主義建筑風格的整體形象和細部特點給予妥善保護,盡可能的保留其原汁原味,這是令人欣慰的一點。

3.特色改造

另外,改造工程在技術上也有其獨一無二的措施。那就是在材料和技術的使用上采取了辨證的方法。上展中心中仍有價值的材料和施工工藝,應當受到重點保護,如花樣繁多的內部裝飾等。相反的,建筑中一些沒有特色的輔助建筑構件,類似這樣的將毫不留情的被拆除。上展中心在最初的建造和后來的加建中使用的一些技術與材料從當前來看是比較落后的,所以采用了最新科技成果的建筑技術與新材料。

三、歷史建筑的改造

對歷史建筑的改擴建工程總是比新建工程往往更方便、更經濟,但這些還不是保護的根本原因。由于歷史建筑本身的文化、經濟、建筑等各個方面的諸多價值是人們保護其的主要目的。另一方面,保護最好的結果是將這些建筑更好的融入現在都市中去,發揮更大的作用。這是建筑保護的根本原因和長遠意義所在。

認識了到了這點,人們對歷史建筑的保護范圍的逐漸擴大。現在越來越多的歷史建筑被納入保護和改造范圍,保護目的或保護任務不完全相同,保護和改造工作可以分出不同的層次,所以對不同的歷史建筑需采用不同的保護措施與改造策略。而如何針對不同的建筑制定出不同的適合而可行的方案,關鍵在于要對歷史建筑的價值觀要有個合理的判斷。比較有名的改造工程諸如:盧浮宮的改造,煤氣包的改造等等。

四、個人觀點

我作為一個業內人士對歷史建筑保護的也有點小小的認識。我們對歷史建筑的改造保護工作圍繞其生存而來。而對歷史建筑的保護,不應僅僅看作是對過去的單純回憶,而應看作是在一定保留基礎上協調現代生活的一種再創作。歷史建筑特有的歲月余味是它們經歷變遷而保留下來的,也成為他們存在的必然因素。歷史建筑的生存與否取決于其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所以對其進行的改造工作,實現不斷創新是歷史建筑生存發展的動力。因此,從歷史建筑保護的長遠意義和保護目的來看,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改造二字成為必然。

篇(4)

[關鍵詞]贛州舊城;中心區;保護更新;城市規劃管理

一個城市是否有底蘊、有內涵、有可識別性、有個性直接決定著該城市的生命力與形象。歷史文化名城均具有山城的靈活雄偉、江南水鄉的溫婉秀麗、方正嚴謹的特色,城市空間布局形式可以留給他人一個直觀的記憶,它是展現城市特性的最直接的方式。在城市外形幾乎相似的環境下,維護城市特性的最直接可行的辦法就是,保護城市內原有的歷史建筑與環境。保護這個詞也在與時代共進步。當人們不但更新個人思想后,開始增加保護的目標、方法、內容與對象。現在所說的保護歷史說法,其實也涵蓋了一種多元化的發展方式。首先,城市的每個地方都充斥著現代的生活,其次,城市各處都散發著歷史文化氣息。現代的生活代表著現代城市不斷引入新的事物和功能因素,而文化氣息則是城市和諧、有序、平衡發展的前提條件。所以,怎樣評判眼前的城市空間布局和城市文化史,怎樣分配功能因素與新舊物質已成為保護歷史建筑可區分性的主要項目。

1.1 建筑街區質量不高

贛州舊城沒有良好的環境質量的原因有兩個。1,建筑質量不高。由于過多的因素制約,使得贛州舊城區的經濟日漸衰敗,在舊城區生活的民眾大多是下崗職工和年長者,其中不少人都是依靠政府補助來生活。還有產權這類繁雜因素,導致舊城區的建筑未能得到修復,使得調查過程查出建筑質量不高的缺陷。2,除了較差建筑質量外,它還威脅到了歷史街區環境,不少生產與生活垃圾就這樣肆意的扔道路兩旁,還有一些居民,基于有限的房屋面積,而未能購置相關的廚房設備,迫使他們需要在路旁做飯,這在搶占了公路空間的同時也毀壞了市容。

1.2 建筑街區外貌不齊

現在大批量建設的建筑物使得老城的形象發生了改變。從贛州的居民中得知,過去可以在郁孤臺上遠眺四周風景,向北一望無際的青山盡收眼簾,南望全是歷史建筑。 可現在,雖然還能看到青山,去再也看不到歷史建筑,放眼望去全是高達六層左右的鋼筋混凝土時代建筑。時代建筑除了見到了郁孤臺下,在還老城區內四處蔓延,不斷搶占歷史街區空間,使歷史建筑存在的數目銳減。如果你在鄉間小道上,忽見一座于昂樓聳立在眼前,是不是很不合時宜。

1.3 舊城街巷環境衰落

舊城區里面新建的建筑和其附近環境不和諧,他們的建立就損害了原始的街道立體空間的感覺。姚衙巷這個贛州舊城區內最有自己韻味的一個街道,不過在其向鄰近的紙巷,只有部分傳統建筑具有特性,無法在找到其它的與歷史有關因素。此外,有的街巷就只留有虛名了,比如城東的 “寸金巷”,由于接近過去的渡口,獲得寸金寸土的稱號,可是現在就只有支離破碎的殘破的坑洼不平的路面了以前的繁榮景象早都已經人去樓空。

2.1 功能置換歷史建筑的利用

(1)筆者在攀高鋪歷史建筑群設計方案中,主要采用把攀高鋪改成青年旅館與茶室。攀高鋪市場現在位于多個民居小院的中心處,有著較為寬廣的屋頂建筑。熱鬧的菜市場與隨意丟棄的廢棄物破壞了四周的居住環境。于是將旅游作為該地域的主要發展設計方向,想到此地沒有成套的休閑道具,加上市場上使用歷史的建筑框架與材料,營造了不錯的整體空間效果,于是筆者打算對攀高鋪市場進行再生設計,把它打造成一個具有休閑氣息的娛樂酒吧,為地方發展增加新鮮血液,這樣還可方便本地老百姓和觀光者。方案中酒吧要努力保持傳統的結構形式,使用以前的柱網,只但是要另外增加天窗、玻璃外墻等,以便可以保護建筑,對空間做二次隔離,增加需要使用用的手工室與洗手間等設施,在繼承傳統優勢的同時增加流行元素。針對酒吧的特點,我們在市場北面的民居房修建成一個青年旅館,該民居之前是一個織布坊,是一座木質的帶有多層回廊結構的房屋,中心位置有一個方形天井,在本這類建筑在該地比較罕見。現在的民宅由于建筑質量不高,有不少房間閑置著,不過其外面的保護結構幾乎核心的一樣,還帶有濃郁的傳統風格。借助上述設計方案,將民居內部結構進行整頓加固和粉飾改造,再次隔離內在空間,使其具有衛生間和淋浴的實際效能,把它建設成一個青年旅館,給方便游客住宿。完成這兩個建筑的設計后,也會增加此地段四周的商業價值,為發展帶來了新活力。

(2)改造姚衙前民居,方案將修建成民俗博物館。正在被規劃的地處東園古井廣場西面的姚衙前七十一號的四周民宅;是贛南傳統的天井民居建筑還未遭到嚴重破壞,且帶有明顯地域特色,并且還有二組建筑構成,形成一進一退的結構;內設二口天井,在進門的地方的門樓磚瓦,造型獨特,巧奪天工。外部的維護的墻體將用現在材料玻璃進行外部墻體再設計,形成設計上歷史與現在的融合。內部很多木構件例如梁架等結構都還如新建的一般,而對門窗這類裝飾物的制作更是、做工考究,裝飾性木雕的色彩尤為豐富。這系列民宅結合了很多民宅的慣有的風格,它的詳細構建展示了客家民居的特有風格,那就是簡單大方,而精美的木結構特點和修葺風格又展現徽派建筑的風格。特別是在進大門的東南拐角的巷子口,是姚衙前的特色建筑就是門前那顆古樹。擬定推到部分違章建筑的建筑,完善傳統民宅的原始風格,替換成具有最初的居住性能要素,重整立體結構,把它演變成民俗博物館,以模型、圖片和照片等方式來羅列贛州早期的節日禮儀與婚喪嫁娶等習俗,又在兩做民宅的中部內院建設出很多方便群眾參加的文化活動來增加市場人氣。

2.2 郁孤臺街區歷史建筑保護設計方案

在2002年,贛州市政府對郁孤臺的周邊進行了環境治理,在建筑的周邊創造了優美的綠化環境。但經過筆者考察認為,還有很多問題沒有解決:現在郁孤臺下方的南面部位原有的建筑已經被拆除干凈,所以就會留下大面積的空閑空間。而西津到章貢路周圍的沿邊建筑是復合的多層建筑,當人們在郁孤臺站高朝南觀望的時候,景觀并不美好。而在郁孤臺的北面,因為樹木的遮擋讓參觀者的視線受阻,所以體會不到古詩詞中悠遠的意境,而且據觀測從城墻已經不能看到郁孤臺的入口給兩者之間的相互輝映造成影響。

因此,根據現在存在的問題和要實現的歷史建筑目標現狀,筆者對郁孤臺地區的周邊建設提出策略性的方案:對于該地區的文化遺跡和歷史傳統建筑上,可以采用保留和功能性的置換并且以保護修建為主的建設新模式,爭取做到對原有的建筑風格做最大的保留上開發研究新的建筑功能,讓城市旅游更快更好的發展。

結合前文和贛州舊城現狀,本課題提出如下建設性意見。第一,將原有的廣東會館功能進行添加和設計;將贛州舊城歷史文化的變遷進行展出成為展示性的博物館;第二,將原有的贛州市電影院建筑改變為可以表演傳統采茶戲、地方戲劇等展示民間特色的民藝劇場;第三,拆除影響美觀的田螺嶺路西段的老舊爛建筑,加強東段地區的建筑修建力度,對其進行經濟功能調整使其成為現代化的商業街,方便旅游者消費和購物和客觀望城墻。第四,為了盡快的恢復贛州原有的古城風貌歷史景觀,體現古城建筑的氛圍,方案設立有代表性的歷史標志建筑,一個是歷史上盛名遠揚的城墻外的接官亭,將其修建成為水上游玩和陸上游覽的獨特的連接點。第五;恢復原來的標志性建筑,讓軍門樓形成明顯的另一個有著相互聯系的觀賞節點。第六;對于郁孤臺南側的建筑,則是沿著等高線統一度量,完全依據該地區傳統建筑樣式重新建造新的商業建筑和旅游建筑。通過建筑上的高高低低的空間格局,喚起人們在過去登臨郁孤臺向南遠望時看到的屋頂層疊起伏接連天日的城市景象。

2.3 百家嶺街區歷史建筑保護設計方案

本課題規劃選擇了百家嶺地區作為舊城更新中間階段的主要設計方案。在贛州城區原來的地委大院東就是百家嶺地區,其北面現在有市級的特殊教育學校,東面有繁華的八境路,南面則是緊靠章貢路。總的占地面積是三點三九平方公里,雖然不是很大但卻是危舊房高度密集的地塊之一。

筆者在實地考察中發現,在白家嶺地段的東側大多是現代化的高層建筑,而西側則是傳統的一兩層的居民建筑。而且在這些居民建筑中還有少量的明清時期特有的天井式民居建筑,剩余的建筑大多都是五六十年代建立的平房,其建筑的質量和居住環境都是比較差的,居住條件需要及時的進行改變。因為在歷史街區保護中白家嶺地區是不再其中的,所以對于風貌的要求和保護較低。

本課題對百家嶺歷史街區保護設計方案認為可以對區域內的質量較差的建筑進行拆除,對重要的體現傳統和歷史的建筑則可以保留并賦予新的用處;而白家嶺以東地區可以新建多層高大建筑與原有的建筑一起構成性能齊全的多層住宅區。而在這些新建的建筑底層則可以開辟百家嶺路,讓其擁有商業經濟性能同時兼有歷史文化游覽散步的功能;對于百家嶺路以西的地區進行建設,則是采用傳統的民間元素和現代元素的融合,在傳統的院落結構和天井組合模式中,大膽的添加更多的新式天井結構住宅。

2.4 姚衙前街區歷史建筑保護設計方案

姚衙歷史街區是贛州的核心街區,也是河套老城區的中心區域。它是在群巷穿雜之中建立的,全長二百七十一米,寬約三米左右,與多個巷道都有聯系并相通。因此連接了多數巷道形成了獨有的贛州舊城區特有的街巷分布。而且其分布的面積范圍大,小巷連接多獨有風味,因此姚衙前街區已經被贛州市政府明確文件確立為歷史文化名城建設中的保護重點區之一。但是和贛州其他歷史保護地區一樣,姚衙前歷史街區也存在者人口數量過大,房屋建筑質量低舊、市政基礎設施短缺、歷史風貌被破壞等一系列問題。

為了讓城市化進程加快推動歷史街區的保護工作,本課題設計方案采用了兩個措施方案,一個措施方案就是推進政府的廉租房建設,讓本地區的有困難的群眾可以有新環境居住從而降低本地區的人口數量和人口密度;第二個措施方案就是有目的的設計規劃導則,逐步的對房屋產權進行下放,積極的引導和鼓勵街區的住戶在規劃導則的指導下,對屬于自己的房屋進行適當的修建。這兩項措施可以分為建設的初期和中期的實踐,當具有了一定的建設基礎。隨后就可以對姚衙前街區的空間環境進行治理和規劃,讓整個街區納入完整的文化中心和歷史行程中獨有的文化散步街道。這樣該街區的經濟活力也將得到重新的煥發,城市更新也將加快。

而在推動保護和建設的過程中,本課題采用的設計方法如下。第一,對設計規劃導則內容的執行力加強。對不同的對象進行分類保護、適當保留、完成修繕和整治,也可以采用拆除的方式對街區內的建筑進行統一更新。第二,對姚衙前街現有的鋪地材料、建筑的立面風格進行治理,將沿街現有的建筑功能中加入商業經濟行為,促進經濟的發展和居住環境的改善。第三,在街道的重要地區進行空間方面的環境治理,提升整個街區整體的歷史建筑形象。

四、結語

贛州舊城中心區保護與更新是一次具有重大意義的實踐。一定要立足于贛州舊城中心區的實際情況,既要注重物質條件的改善,又要考慮到文化精神的傳承;既要從贛州城市未來發展的方向出發,同時又要滿足廣大市民的現階段要求;既要著眼于城市整體規劃發展,又要考慮城區局部特色的保留與改造;以城市發展的眼光來看待贛州舊城市中心的完善,才能在保留自身特色的同時,最大限度的協調好各方面的沖突和問題,達到贛州舊城中心區保護和更新的理想狀態。

參考文獻

地方志:

[1]江西省贛州地區志編纂委員會,贛州地區志,新華出版社,1990

[2]嘉靖贛州府志 1982

專著;

[1]吳良鋪.中國建筑與城市文化[M].昆侖出版社,2009.

[2]張松.歷史城市保護學導論―文化遺產和歷史環境保護的一種整體性方法[M].同濟大學出版社,2008.

[3]周嵐.歷史文化名城的積極保護和整體創造[M].科學出版社,2002.

[4]李其榮,城市規劃與歷史文化保護〔M].東南大學出版社,2002.

期刊論文:

[1]朱明政.古建筑改造和保護―中歐古建筑改造保護方法比較研究與案例分析[D].天津美術學院.藝術設計學,2008.

[2]王樹聲.徐州古城保護與發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建筑歷史與理論,2001.

[3]于珊珊.乾縣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發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城市規劃與設計,2010.

[4]張楠.延安歷史文化名城保護體系研究[ D].西北大學.城市規劃與設計,2010.

[5]張繼之.在現代城市建設中如何延續古城歷史文脈[D].南京林業大學.設計藝術學,2007.

[6]張曉榮.西安周邊地區小城鎮的歷史保護規劃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城市 規劃與設計,2007.

作者簡介:吳維(1982.12),性別:男、籍貫:江西,職稱:講師,研究方向:中國古代建筑研究文化研究

張洪(1964.12),性別:男、籍貫:江西,職稱:副教授,研究方向:人文地理學客家文化研究

篇(5)

關鍵詞:芙蓉街;文化承載;傳承;維護

中圖分類號:J50 文獻標識碼:A

一、芙蓉街改造的得與失

(一)芙蓉街改造之得

隨著社會的發展,老芙蓉街區也出現了功能混雜、歷史建筑年久失修、基礎設施薄弱、泉水遭到污染、居民生活混亂以及商業層次低等一系列的問題。為了恢復和保護老濟南的傳統歷史風貌,解決街區存在的問題,濟南市歷屆政府對于芙蓉街道保護整治的工作給予了極大的關注,分別在80年代開始,至今推行了一系列的保護改造過程。比如,1989 年濟南市編制了《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方案》,其主要內容可概括為“一帶三片三街坊,五十二點一個網”。其中提出要對芙蓉街―曲水亭街地區(珍珠泉地區)進行重點保護。分別在1999年,清華大學與濟南市規劃院合作完成了《濟南市芙蓉街―曲水亭街保護整治規劃》。2003 年《濟南市城市總體規劃(2006 年-2020 年)》中提到:“芙蓉街―曲水亭街傳統歷史文化街區,位于古城中心,南至泉城路,北至明湖路東至縣西巷,西至貢院墻根街和省府前街。將芙蓉街、府學文廟、百花洲、后宰門、珍珠泉、王府池子、曲水亭等街區,統一規劃,保護其真實的歷史遺存和傳統風貌,體現‘家家泉水,戶戶垂柳’的地方特色,逐步改善基礎設施條件和環境。”

改造后的芙蓉歷史文化街面貌煥然一新,功能混亂的現象得到遏制。芙蓉街北部環境整體改造比較成功,其中主要以關帝廟和文廟保護較為完整,隱約透露出芙蓉街歷史文化街區當年的繁華景象。逐步實現了芙蓉街以保護商業旅游為主與曲水亭街居民居住為主的功能定位;以關帝廟和文廟為重點的歷史文物建筑得到保護;生活基礎設施得到逐步改善,泉水污染的現象實現改觀;居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二)芙蓉街改造之失

芙蓉街的保護歷程是曲折而漫長的,由于受某些急功近利思想的影響,該區域在整治保護中也存在著歷史建筑被破壞、歷史風貌削弱等問題。正如報刊所評論的那樣,“修門面、大拆建、鋼筋水泥混凝土、幾天拆一棟老房子、兩層三層的仿古小樓競相建起……5個月來芙蓉街就這樣改造完成過半,一條濟南獨有的古商業街正在變成仿古建筑一條街……芙蓉街里有很多泉景,其自然條件和歷史文化條件在全國是獨一無二的,可是現在的改造追求的是有商業利用價值的門頭的擴大,很少顧及其他。”由此看出,改造后的芙蓉街雖然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歷史遺留的問題,但隨著傳統建筑的拆除與舊建筑膚淺地穿衣戴帽式改造,加上某些大型綜合商業建筑的侵入,一定程度上破壞了街區歷史文化脈絡,削弱了歷史文化風貌。

芙蓉街區的保護整治過程也正是我國轟轟烈烈的歷史街區保護改造中的一個縮影,這一過程與中國社會經濟發展息息相關。改造后的弊端大體總結為以下幾點:

1.過度重視街區“硬性”物質文化景觀,忽略“軟性”非物質文化內涵的挖掘

在芙蓉街區的整治改造中,單純強調對于歷史建筑的保護,通過對歷史建筑體簡單的進行修復,甚至對于近代建筑穿衣戴帽式的改造,把街區做成一條“仿古街”而忽略了建筑所蘊含的深層次文化意義;比如太廟所代表的儒學文化,瑞蚨祥絲綢店、燕喜堂百年飯店等老字號所蘊含的古濟南商埠文化,以及濟南泉水文化及名士文化等都沒有得到體現。

2.過分強調單一商業功能,忽略居民居住、休閑娛樂、辦公等其他功能

芙蓉街區的建筑形態是多樣的,不僅有商鋪、洋行還有府衙、文廟和民居。因此,不僅有商業功能,而且有居住、辦公、公共等其他功能。然而在整治的過程中,政府重點強調的是恢復其商業功能,并沒有嘗試改善居民的生活條件,也沒有進一步延續、拓展街區功能形式,從而限制了街區的發展。芙蓉街區應積極提倡歷史文化街區的多元化,多種功能并存,給街區劃定功能分區,比如打造商業片區、藝術產業區、居民區等,從而提升街區功能,給街區注入活力。

3.管理混亂,缺乏統一管理

芙蓉街區經過連續幾次的保護整治,雖然從外觀上有了很大的改善,但這些僅限對芙蓉街道兩側的建筑或修復或復古式的整治;內部很多內容根本沒有改造,所謂的街區改造僅僅停留在表面上,根源問題依然沒有得到解決。同時,芙蓉街整治后缺乏統一管理,總體環境依然較差。改造后的芙蓉街以餐飲為主,餐飲檔次不高,多為小吃,衛生條件較差,小攤販侵占道路,致使街區污水橫流。特別受這些人為和客觀因素的影響,芙蓉街越來越不能滿足居民活動的需求,節假日往往人群高度集中,人影攢動,喧囂嘈雜,街道擁擠不堪。街道兩側招牌雜亂無章,環境污染嚴重,歷史人文環境造成極大的破壞,百年古商業街淪落成“小吃街”的混亂境地!這些極其不利于城市人文環境的協調發展。

雖然芙蓉街在改造后存在一系列的問題,但總體改造是成功的。存在的后續問題集中反映出芙蓉街區在整治的過程中,改造不徹底,功能定位不明確,致使功能結構混亂,社會網絡格局遭到一定破壞。依據問題對癥下藥,本論文試圖在重視街區的歷史文化價值前提下,依據現狀問題探討出切實可行的關于芙蓉街文化延續與保護的策略來實現街區的復興,增強街區的生命活力;使歷史街區真正健康可持續發展。

二、芙蓉街文化延續與保護的策略

目前,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多種文化在歷史街區并存,如何協調處理各文化之間的關系,把握文化精髓,突出重點;首先要做的是理清歷史街區的文化脈絡,是實現歷史街區的文化延續,提升城市的個性品質的前提。

(一)芙蓉街的文化延續策略

1.物質文化保護與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并重

1987年由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在華盛頓通過的《保護歷史城鎮與城區》提出歷史城區的概念,并將其定義為:“不論大小,包括城市、鎮、歷史中心區和居住區,也包括其自然和人造的環境。它們不僅可以作為歷史的見證,而且體現了城鎮傳統文化的價值。”由此可以看出環境與文化在歷史街區中的重要地位。歷史街區的環境包括客觀存在的物質的“硬”環境和人的生活習俗等參與其中的非物質的“軟”環境兩部分。那么,從文化層面上分為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兩大類。物質文化是滿足人類生存和發展需要所創造的物質及其所表現的文化。在歷史街區表現為建筑本體及裝飾、園林、交通、居民的飲食、服飾、商娛生活設施、重要藝術品、文獻、手稿等。芙蓉街區的物質文化以地域環境、建筑風貌、民族風俗與傳統工藝為載體,形成泉水文化、儒學文化、名士文化、商埠文化等文化內容外,另外還有老濟南油旋、梨花大鼓、面塑、兔子王等各種獨具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對于泉水地域文化環境與對于關帝廟及文廟有比較完整的保護外,非物質文化幾乎消失殆盡,除了芙蓉街北部區域僅存一家油旋老店,但在芙蓉街頭很難尋覓到面塑及兔子王等非物質文化的蹤跡。(面塑泥人等傳統手藝偶爾在銀座商城出現過,終究形不成氣候,引不起足夠的重視。)建議相關部門在芙蓉街區專門設立芙蓉街非物質文化展示保護區域,來突出街區特征,提升街區品味,以吸引游客,增強街區功能。因此,如果把街區的物質文化稱之為硬件,那么非物質文化就是給歷史街區注入活力的軟件,兩者并重,缺一不可。

2.歷史文化挖掘與現代文化發展和諧共存

挖掘歷史街區歷史文化,對延續街區文脈、維護街區特色,提升城市品質有重要意義。歷史文化是記錄已經發生過的事件、傳奇故事或名人軼事等,具有不可再生性。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新思路新觀念新文化的融入,歷史文化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是不斷遭受新文化的沖擊,并不斷將其消化的產物。芙蓉街區的泉水文化、名士文化、老字號商埠文化及民俗文化等,這些都是經過一代代歷史文化與時代文化相互消受并積累沉淀的結果。如何把握芙蓉街歷史文化與現代文化和諧共存下去,建議以史為鑒,在尊重街區歷史文化的前提下,用現代文化理念去把握歷史再現歷史痕跡,從而融于歷史。

因此,歷史街區文脈的形成是歷史文化與現代文化碰撞相融合的產物,完全割斷歷史痕跡的街區也是不可能存在的,脫離時代完整保留特定歷史時期的文化也是僵死的缺乏活力的完全不可能實現;只有歷史文化與現代文化的發展和諧共存才是符合規律的發展。

3.街區文化個性與城市文化共性有機融合

歷史街區是屬于城市的街區,街區文化與城市文化的關系,是部分與整體的關系。芙蓉街區文化是濟南泉城文化的一部分,比如芙蓉街的泉水文化及名士文化是泉城文化的一個分支;而街區的儒學文化也是齊魯文化形成的主要元素之一;芙蓉街文化為樹立泉城濟南文化特色做貢獻,但同時又隸屬于濟南文化。因此,在芙蓉街區保護過程中,應當站在濟南城市設計的角度,要符合濟南市城市的總體發展策略。歷史文化是提升城市文化個性品質的一個興奮點,脫離城市的歷史街區的文化保護是孤立的。突出街區文化個性,把握城市文化共性,城市文化的總體發展為歷史街區文化發展提供保證,兩者有機結合,和諧共存才是歷史街區文化發展的根本。

(二)芙蓉街保護策略

芙蓉街區的保護與整治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到多部門、多學科、多領域的協同運作。依據剖析芙蓉街區存在問題的原因,制定芙蓉街區保護的策略主要從歷史街區運作的復合型空間結構模式,芙蓉街區歷史建筑的保護與更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鼓勵公眾參與模式四個方面展開。

1.維護芙蓉街區空間結構功能模式,突出歷史街區的文脈延續性

第一,盡量復原芙蓉街上原有的交通空間系統。在芙蓉街街區的整治過程中,由于過多的人流量極大的破壞芙蓉街區的肌理。采取合理組織歷史街區的交通空間,鼓勵行人采用步行方式;特別在芙蓉街北部區域通過限制機動車數量,延續和修復原有的以曲水亭為主體綿延的古街巷空間系統。同時改善街區的停車設施,鼓勵自行車等交通的使用,實現機動交通與步行交通的空間轉換。

第二,構筑芙蓉街區成為多元目標和諧共生的載體。芙蓉街區的建筑體、街道和公共空間構成了芙蓉歷史文化街區,它們又都是街區的一份子,如何構筑芙蓉街區成為多元目標和諧共生的載體,需要突出歷史街區公共空間界面和尺度的延續性。其中街區中不同年代和各具形態的建筑界面提供了“場域”和“時間”感并確立芙蓉街區的物質空間特征。街區原有的歷史建筑與新建或改建的建筑在界面位置上,必須通過設計或控制的手段使原有的街道界面實現連續和完整,避免遮擋原有建筑;特別是芙蓉街北部區域,新建筑不要破壞文廟的所構筑的文化氛圍和關帝廟營造的民俗特色。因此,在建筑物的布局上要綜合考慮原有街道的空間特點;特別在街區的垂直界面上,控制街區輪廓線,使界面的形式在保持原有建筑特點的基礎上,盡量不要破壞芙蓉街區的天際線。

第三,修補芙蓉街連續性的開放空間,改善原有的基礎設施。芙蓉街區中最具活力的部分是南北路口節點的空間,是最能體現建筑空間的結構性與時代連續性的開放空間體系。因此在改善原有基礎設施的基礎上,通過控制建設的容積率、建筑密度等指標嚴格控制建設強度,規定建筑的紅線等手段,使街區內留出足夠的開放空間,以實現對原有公共空間體系的修補。

2.芙蓉街區歷史建筑的保護與更新

歷史建筑是歷史街區不可缺失的文化資源,然而,芙蓉街很多有歷史價值的建筑在改造過程中被拆除了,僅剩山東省內除曲阜孔廟之外最重要的濟南府文廟,珍珠泉院內的巡撫大堂等,對于歷史建筑的保護和更新大致有三點看法:

第一,采用“修舊如舊”的方法,設法保護民族建筑的原生空間生態;歷史街區是有單體建筑組合而成,那么對于歷史性單體建筑采用保護性修復技術,通過對于建筑造型處理,建筑材料選擇以及建筑色彩搭配等來恢復其原有的歷史風貌。比如,對于燕喜堂、瑞蚨祥、亨得利等老字號可以考慮保護性修復,來增強芙蓉街的商埠特色。

第二,新建筑的融入設計不但要具有其自身的美學完整性,還要采用與原有建筑文脈呈現并置關系,賦予歷史街區以新的特點。如恒隆廣場大型商業建筑體的融入具有強烈的時代感,與芙蓉街區遙相呼應,增強街區的時代性而不是破壞街區機理。另外,新建筑的融入要注重建筑設計的傳統文脈符號詮釋,為歷史街區接收新的設計理念,從而營造和諧環境。

第三,注重對芙蓉街區建筑使用功能的優化與調整。歷史街區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發生變化的,原有的建筑功能已經很難符合現代的需要了,只有調整和優化建筑功能,才能激發歷史街區的活力。而芙蓉街區前期一系列的改造大都集中在街區建筑外觀的改造整治上,建筑內部,特別是居民建筑內部沒有進行任何改善,建議注重對街區建筑內部使功能進行優化和調整,改善現存的功能不完善基礎設施欠缺等問題,從而本質上改善舊環境。

3.保護芙蓉街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

芙蓉街區的保護整治過程中不但要注重對街區的空間組織結構、歷史建筑及基礎設施等物質因素進行處理,還要重視充分挖掘自身歷史文化資源,積極挖掘和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產業化,突出街區的人文特色風貌,拓展城市旅游經濟。如何使街區泉水文化、儒學文化、名士文化與商埠文化等文化財富更好的傳承下去,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產業化發展是一條出路。建議借鑒周村歷史街區保護的案例,按照功能來劃分區域,比如劃分商業片區、藝術產業區、居民區等,從動態發展的角度來審視街區,提倡歷史街區多元化。既可以傳承非物質文化,又可以與現代生活相融合。

4.保護文化街區的社會網絡,鼓勵公眾參與模式

居民是歷史文化街區傳統文化的主體,要保護歷史街區,必須要保護原有芙蓉街區的社會網絡,鼓勵公眾參與的模式。要形成相對穩定的社會網絡,必須構建和諧的鄰里關系、合理的經濟結構、正常的生活方式及交際方式等。如今,芙蓉街區南部環境幾乎完全被外來餐飲文化破壞,比如陜西秦鎮涼皮、西北拉面、南京鴨血粉絲湯等等外來餐飲的融入,致使原有芙蓉街區傳統文脈機理被打亂,要恢復原有社會網絡需要:首先,要保留原居民生活狀態,改善他們的生活環境,是保護歷史街區的重要手段。其次,鼓勵原著居民主動參與到街區保護中,原著居民大都有著相同的文化背景,相互之間有著千絲萬縷聯系,都熟悉當地的風俗和生活習慣,也都適應原有的空間格局。

篇(6)

關鍵詞:武漢;老房子;里份;保護措施

一、武漢老房子里份的背景

有人說“一座城市沒有歷史,就如同一個人沒有靈魂。老房子承載著城市的歷史,是不可再生的珍貴資源。”作為一個歷史文化名城,武漢在經歷了百年風霜后,沉淀下了許多珍貴的歷史回憶。如同北京的胡同,上海的石庫門,武漢也有本土居民建筑――里份。這些民居形成于特定的歷史時期,它們鑒證了時代的變遷,蘊涵了這座城市獨特的文化底蘊與地域特色,是展現這座城市個性魅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里”這一概念最初是指民戶居處,鄉里故里、里巷由此源之。“份”是武的方言,意思是小范圍的居住區域。

二、武漢老房子里份的特色

在總體布局上,里份較之傳統建筑,更講究土地利用率,廢除了傳統的院落,將廂房和堂屋之間的院子壓縮成天井,減少了住宅的幅面,將廚房等輔助用房和后天井居住部分隔離,后天井成為過渡性和通風的空間。二十世紀30年代之后,里份型住宅出現了新特點。如江漢村、六也村這些新式建筑對裝飾的講究注意到了大門、窗戶和山墻,且裝飾頗有洋化的格調,房間的層高亦根據住戶需要,不盡相同,公用交通部分層高較高,屋頂形狀也隨之變化。除了門窗之外,其他的構件基本采用鋼筋混凝土,現澆鋼筋混凝土的樓梯也已出現。里份中鄰里關系非常密切,公共空間就像一個個小家的延伸,大家長年在那里互幫互助,娛樂休閑,形成了融洽不可分的大家庭。里份因為其“西方低層聯排式住宅和中國傳統四合院式建筑”的結合形態而一直被稱做“中西建筑文化交融的標本”。一座建筑建成,就將長久存在,屹立在那里,幾十年上百年美化著或丑化著這座城市。所以建筑不僅是只關系到建筑師的事,也不僅是業主的事,即使它的產權完全屬于私人。”

三、武漢老房子現狀和保護措施

武漢建筑劃時代的變革正是由漢口開埠拉開序幕,許多建筑被列為優秀歷史建筑。在發展武漢這個中心大城的同時,人們卻忽視了那些賦予武漢獨特的文化內涵和人文精神的歷史產物。一些承載著歷史滄桑和延續著老武漢文化的老街區、老房子被推倒了,一些很有歷史文化韻味的老建筑被鏟平了,這無疑是對武漢歷史文化的踐踏和摧殘。有些建筑依舊風貌依舊,得到很好的修葺和保護。可是有些建筑卻常年無人問津,有的因為常年失修變得殘破不已,有的甚至被限令。一批建成較早的里分由于近一個世紀超期服役使用和失養失修,目前的居住條件嚴重劣化,配套設施簡陋,有些甚至幾百戶居民長年共用一個大廁所,急待更新改造。還有很多里分不堪重負不得不被拆除或重建,如仁壽里、如壽里、華中里等里分。

四、武漢老房子現狀和保護措施

用今天的可持續發展觀點來看,現階段武漢老街區的保護更新過程還留有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大規模改造的烙印。這種改造實際上是一種“不可持續”的發展模式,它反映的是一種大工業時代的發展觀和發展模式。這種方式在短期效益上具有許多“優點”,如:便于統一規劃設計、統一施工、見效速度快等。但是同時它也存在天生的弊端。綜合本節所述,我們可以分析總結目前武漢市老房子保護與更新的弊端和不足,為武漢老街區的復興找尋對策。

僅僅針對零星幾棟老房子的保護和更新對于城市老街區的整體保護更新是起不到一點作用的,必須以社區為基本單位進行成片的規劃、整治。從環境、基礎設施入手,落實到每一棟建筑,該維護的要維護、該保護的要保護、能利用的就不能隨意拆除,一定要要講究環境和建筑的品質,否則做了還不如不做。老街區活力的復興不僅依靠硬件的更新完善,更應運用“經營城市”的理念,對昔日繁榮的老街區進行合理的經營維護,營造宜人的城市人文環境。以社區為單位,從環境衛生的維護到社區文化活動的開展,街區任何一個方面的事情都能找到相應的部門處理。處處從居民的利益出發,使人人安全感和歸屬感,這樣才能使老街區環境宜人、氣氛和諧、持續充滿活力和吸引力。

五、結語

對老房子保護措施要以恢復老街區的活力為宗旨。它需要有政府參與、居民義務、專家職責,以及來自社會各方的資金及技術等方面的投入共同協作完成。老房子的保護它所形成的城市肌理、空間環境、生活形態、文化傳統等,應該能夠通過梳理、保護和再生,找到它在現代城市發展中可持續性的土壤。老房子的生存抉擇并非是單向度的只是為自身尋求生存空間,而是與現代城市建設更健康、更和諧的人居環境的目標之間有著良性互動。老房子不是城市發展的負擔,而是獨一無二的、不可再生的寶貴資源。采取怎樣的策略,以協調和引導各方利益、規范法制、建立科學有效的政策執行過程,使老街區能在新的城市文脈環境中煥發獨特的光彩,使它們與新的城市元素編織、交疊成多元復合的新的城市文脈,這是我們應該緊迫地思考和實踐的。

參考文獻:

[1]武漢城市規劃局.武漢市城市規劃志[M].武漢:武漢出版社,1999.

篇(7)

從世界范圍來說,隨著后工業社會的迅速崛起,工業社會的日漸衰退,出現了“逆工業化”(Deindustrialization)的現象。首先,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城市中的傳統制造業比重日益下降,新興產業逐漸取代傳統的產業門類。制造業、倉儲業與運輸業逐漸衰退和退出,而科技、信息、金融、貿易與文化等方面的功能日趨成為城市、尤其是大都市的主要職能。其次,隨著生產技術、運輸方式和生活、工作方式的轉變,導致城市局部地區的建筑、環境以及基礎設施條件相對滯后與老化,出現功能性的衰退。

因此,我認為在當今時代的大背景下,在建筑節能減排設計和建筑可持續利用的趨勢中,應該更多的將研究方向設定在對產業類歷史建筑遺產的保護性建筑設計與改造的方面。希望通過這次學習論文的機會,能夠學到一些指導后工業城市更新中建筑設計方面的一些指導原則。通過研究一些后工業城市改造的經典案例,學習西方發達國家的建設經驗,以期有朝一日能在國家的后工業城市更新改造建設中得以運用。

在中國,伴隨著城市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第三產業發展戰略的全面推進,很多城市的空間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大量工業生產機構與倉儲設施被廢除或被轉移到城市新區,而遺留下來相當數量空置的工業建筑和荒廢的工業用地。再者,原先位于城市邊緣的工業建筑,由于城市的擴張,現在占據了新城市版圖的重要位置,造成對城市環境的污染,同時由于土地區位價值的變化還造成級差地租現象,表現為城市用地在經濟和環境方面的不合理性。因此,無論是城市中衰敗的工業區還是衰敗的工業城市都勢必面對城市更新的趨勢。

隨著人口的增長,城市交通、住宅、商業區、社會公共場所等等一切都變得日漸擁擠、狹小和短缺,城市往往向其內部與周邊尋找空間以增加密度和體積的方式容納更多的人口和更多的行為,這是城市面臨全面更新的原因之一。

在工業遺產的保護的實施層面,巨絕大部分工業遺產不是文物,不能通過文物保護的途徑去實現,所以工業一場保護在我國當前是缺乏法律依據的。怎么講他們保留下來?工業遺產是附著在工業用地之上,所以現在許多工業城市是通過規劃的手段來實現對有價值的工業建筑物的保護。在現狀調查的基礎上先確定有價值的構筑物和建筑,制定保護名錄,把保護建構筑物比較集中的區域,參照歷史文化街區劃定的方式,劃定為工業遺產保護區。并將此作為今后城市開發建設的前提條件,在土地一級開發室將工業遺產保護成本,土地污染成本計算在其中。比如首鋼,北京焦化廠的工業遺產保護都是采取這樣的方式。這樣的方式考慮到工業企業搬遷之后,將以往的工業用地轉化為滿族城市新功能的用地,雖然還是以開發建設為主,但希望在開發建設的工程中通過有效手段留下一些有價值的遺產。上海對于工業退出城市中心區后,推行的工業用地更新模式是“3個1/3”的政策――1/3保留,1/3改造,1/3開發。正是這個政策的引導下,上海才出現很多利用工業廠房改造的創意產業園,大大小小已經有70多個,對上海創業轉型和升級創造了良好的物質空間。

通過查閱資料可以發現,目前國內工業用地更新的實例中,幾乎各種產業都有。例如機械制造廠,紡織廠,食品廠,印刷廠。在城市中心的企業以食品廠,印刷廠,弄堂工廠這類小規模的工廠居多。城市周邊則以焦化廠,化工廠,鋼鐵廠這類的大型工廠居多。

這些場地更新的原因一方面是城市發展的需要,城市在不斷擴大,原本位于城市邊緣地帶的工業區,隨著城市的發展逐漸變成了城市的中心地帶。工業用地的土地利用強度雖然不高,占地面積又很大,很多城市道路無法穿過,對城市的交通影響很大,污染對城市的影響也很嚴重。從城市的發展角度來講,企業也希望有更大的空間去發展。來自城市與企業上方面的需要,促使了這些工業企業的搬遷。

我國目前在工業一場方面面臨著嚴峻的困境,其中最主要的問題是沒有的法律法規。首先大量的工業遺產不是文物,本身沒有法律身份。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的工業遺產只有13處,還有一些“優秀歷史建筑”或“優秀近現代建筑”中的工業遺產,受到法律的保護。但還有大量的工業廠房價值沒有那么大,無法列入各級保護當中去,但從科學發展的角度看,應該提倡工業建筑的改造利用,這就需要在工業用地更新中通過城市規劃和產業發展政策來引導。

其次,目前廠房改造多處于“違章”的狀態。因為土地原有的用地性質是工業,但建筑被改造之后,建筑用途,規模都改變了,與目前土地和城市規劃管理政策存在矛盾,無法辦理相關的手續。其次是目前的改造多是由藝術家自己設計施工的,沒有按照相應的建筑規范來執行,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

典型案例分析

坐落于美國賓夕法尼亞州伯利恒市中心的伯利恒鋼鐵廠改造工程是后工業城市景觀改造的一個突出工程實踐。該項目是一個綜合項目,其設計融合了伯利恒鋼鐵公司舊廠區的特點,極具工業氣息,是近年來美國工業重建工作的典范。該項目的設計人員對占地約80937平方米的一期工程進行景觀設計,將場地濃厚的工業背景與當代設計相結合,打造一處全新的城市娛樂中心項目。

鋼鐵廠舊址中大部分廠區位于利哈伊河南岸,緊鄰活躍的城南地區。廠區內磚結構的老式廠房林立,高爐,辦公樓,龍門吊,支架燈遍布其間。設計方著眼于鋼鐵廠的歷史,并力圖使其在最終的景觀中體現出來。早在20世紀初期,美國就擁有眾多的搞產能的原料加工廠。伯利恒鋼鐵廠就是其中的一個。20世紀初期,全球性的競爭給工業發展帶來了挑戰,企業出現了大規模的倒閉停產現象,經濟開始蕭條。那些一度曾經蓬勃發展的工廠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打擊,鋼鐵廠也是隨之不景氣,直到最后被廢棄。

這個項目圍繞著兩大目標展開。首先,盡可能地利用并改造現有的建筑。其次,通過為新建筑注入適當的工業設計語言,保護鋼鐵廠的工業遺產,實現美學上的統一。在設計上,對現有建筑及材料進行適應性再利用,使之融入新的發展規劃,從而將這一即是地標改造成新興的娛樂中心。娛樂中心內設有賭場,酒店,綜合零售店以及美國工業遺產歷史博物館。

該方案著力體現工廠的歷史,之前被用于從鐵道及河流處搬運原料的大型礦石起重機位于工廠的南部,在這一標志性建筑周圍加筑了石籠擋土墻,碩石及石塊,這一切都致力于模擬歷史上曾在這里進行的鋼鐵萃取過程,植物的栽植也遵循簡單,低維護成本的原則。

建筑的再利用乃至整個項目的景觀設計無不體現出可持續的特點。鐵礦的萃取及運輸使場地內土壤的酸度極高。針對此種情況,設計方案采用了易成活的植物,借此改良土壤,以便于灌木,樹木以及其他植物在酸性土壤里生長。景觀沉降區內設有生態調節溝,用于雨水補給。這些調節溝可作為雨水滲入裝置,凈化過濾水體,并將其輸送到蓄水層。

現在,一度蕭條的地區已經發展成為娛樂中心,并且為周邊地區注入了新的活力。該項目的設計成功之處在于講歷史保護與當前開發結合在一起。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丝袜人妻久久久久久|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子伦|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人妖| 4hu四虎永久免费地址ww416| 亚洲美女图片| 第九色区av天堂| 美女高潮喷水40分钟全程露脸 | 国产在线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自拍图片区| 久久99久国产麻精品66| 亚洲热线99精品视频| 激情第一区仑乱| 999久久久免费精品国产| 亚洲av无码一区东京热蜜芽| 久久午夜神器|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婷婷| 国产精品亚洲成在人线| 日韩欧美群交p片內射中文| 狂野欧美性猛xxxx乱大交| 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播放| 男人下部进女人下部视频| 亚洲男人第一天堂| 国产激情久久久久久熟女老人| 少妇极品熟妇人妻| 亚洲av成人片无码网站网| 国产成人午夜高潮毛片| 亚洲午夜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观看精品字幕 | 国产乱码精品一区三上| 侵犯人妻教师波多野吉衣| 天天色影网| 国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无码人妻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电影成人 |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18 | 亚洲人成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午夜无码福利伦利理免|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妞妞| 午夜裸体性播放| 国产一区日韩二区欧美三区| 精品国产午夜肉伦伦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