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12 21:23:0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荷花淀教案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種別具一格的教學活動——龍南中學校外輔導員工作小記
收心聚心盡心——訪龍南縣教體局局長賴陽升
在關注學生的未來發展中拓展綜合“藝教”——北京市朝陽區安慧里中心小學藝術教育發展之路
閱讀教學中“讀”的指導——倡導個性化朗讀
主體性與引導性要相得益彰
不妨換一種朗讀法
朗讀訓練須“神形”兼備
用導語導讀飛揚童心
讓語感培養走向“以內養外”
努力提高數學新授教學的有效性
《江西省重點中學大全》大型畫冊出版項目啟動
如何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
情境須與實效同行——談有效情境的創設
不斷反思設計有效情境——有感于“倒數的認識”情境導入的設計
多樣化情境助推學生由淺表走向深刻——《石壕吏》情境創設片段分析
紅歌唱響校園
點滴“感恩”潤心田
巧借平臺提高特校教研水平
鷹潭市舉辦第二批中小學骨干教師培訓活動
短波
有效情境才能成就精彩課堂
在把握規律中運籌帷幄——談高中地理的教與學
高考考場作文的寫作技巧
營造厚實的語言場——張康橋《林沖棒打洪教頭》教學片段賞析
有效導入讓“情”“思”更久遠——特級教師導入教學片段賞析
貼著地面飛翔——全國青年教師閱讀教學觀摩活動特等獎教學片段賞析
大雅若俗的“程式幽默”——程少堂《荷花淀》教學語言賞析
潤物細無聲——鐘海華《》教學片段賞析
學習因需要而發生——“確定位置”教學片段賞析
巧導妙引潤物無聲——小學數學名師課前導入片段賞析
在整合中提高復習課的有效性——咼蓓霞老師“水的性質與水的作用”教學賞析
讓錯誤生成美麗
給學生多一次成功機會
用模仿訓練寫作能力
一個讓我后悔的眼神
我的歷史老師
懷念我的老校長
初入教壇的那份青澀
無言的愛
開啟心靈的鑰匙
《江西教育》為我架起愛橋
歡迎訂閱“新課程小學數學‘空間與圖形’備課指導及典型教案設計”專輯
江西省上饒市實驗中學校長劉飚
班主任風采
堅守屬于自己的那一份教育責任
堅守屬于自己的那一份教育責任
情寄碧水深山中——采訪萬安縣庫區學校教師記
情寄碧水深山中——采訪萬安縣庫區學校教師記
高效的即時評價應具備四個要素
高效的即時評價應具備四個要素
抓住即時評價的關鍵節點
抓住即時評價的關鍵節點
即時評價不妨"三心二意"
即時評價不妨"三心二意"
《爭論的故事》即時評價案例及其解讀
《爭論的故事》即時評價案例及其解讀
"菱形"即時評價案例及其解讀
然而冷靜思考,作為學習的主體――學生在多媒體教學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學到了什么呢? 下面筆者就談談自己對多媒體教學的幾點思考。
第一,多媒體教學模糊了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具有目標性,都有重點、難點。多媒體教學中,教師們為了體現教學的重點、難點,都無一例外地安排了教師提問、學生討論回答這一教學環節。但問題是教師提出來的,答案是教師給出來的,也就是說,在多媒體教學中真正的思考都由教師完成了。而學生則成了教學活動中的配角、受動者,被教師們“牽著鼻子走”,失去了主動思考、主動提出問題的機會,也就失去了主動學習的樂趣。
教師們都卯足了勁比誰的課件好,在這種情況下,多媒體電腦越是先進,就越被多媒體捆住了手腳,就越成了多媒體的“奴隸”,成為了束縛學生的工具。同時,語文學科又和其他的學科不同,數學教學可以利用多媒體演示函數的拋物線的變化;物理教學可以通過多媒體推論出物體受力的大小和方向;化學教學則能在多媒體中直接演示化學實驗的全過程;而語文課需要發揮學生的最大限度的想象力,去感受漢語言文字的藝術魅力。母語教學的規律告訴我們:語文能力的培養必須通過傳統的“咬文嚼字”的方式來實現。“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包含的詩意,只可“意會”,是很難用聲音和畫面來表現的。試想一下,如果一個語文的多媒體課件把什么都解釋得明明白白,如同一杯白開水,如何能讓學生去感悟漢語言文字的藝術魅力呢?
第二,多媒體教學缺乏對通用性的考慮。
通用性是考察多媒體教學效率和效益的最重要的標準。許多教師用多媒體上課,其出發點不是為了整體的教學服務,而是為了偶然上公開課的需要。課要好看,要充分顯示出“運用了最先進的教學手段”――這就是許多人運用多媒體上公開課的心態。因為這節課從一開始就是為了某一特定的課例而設計的。這就決定了這樣搞出來的課,大部分都是好看的。這種課我們最常聽到的評語是:課件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課堂氣氛很好,信息量很大,效果比傳統教學方式好。“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這能說是好處嗎? “課堂氣氛很好”,學生不是天天在多媒體教室上課,一年才上這么一次兩次,感覺新鮮,又加上是公開課,有那么多的老師來聽課,注意力能不集中嗎?課堂氣氛能不好嗎?“信息量大”,“效果好”,大多數的多媒體公開課課例,信息量是大的,這是事實;可是,這節課是花了幾十甚至上百個小時弄出來的,這就等于效率和效益高了嗎?何況,一個人能有多大的精力? 整個學期都在為一節課努力準備, 其他的課肯定打折扣。因此,這對學生、對學校都不是好事。
第三,多媒體教學簡單地以電腦代替一切。
電腦確實是功能十分強大的工具,但有必要讓電腦來代替一切嗎?而且“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例如,黑板,作為傳統課堂教學的象征,有許多地方仍是現代教學媒體無法取代的,首先是黑板即時重現力強,隨寫隨看,內容還可以方便地增刪,教師如果有突然而至的靈感,可以借助黑板得到充分展示。另外,好板書有提綱挈領的作用,有體現教師風格的作用,有無形感化的作用,學生抬頭一看,便對本節課的重點一目了然。
當我們在設計課件的時候,不能一心想著什么環節可以用電腦,那很容易覺得每個環節都可以用電腦。我們的思路應該反過來,運用多媒體只是輔助教學,教學中不能為了使用多媒體而去使用多媒體,應針對教學內容選擇與之相適應的教學方法、方式,合理地綜合利用各種教學媒體,發揮各種媒體的各自特長,優缺互補,交互使用。這樣才能發揮各種教學媒體的綜合功能,取得最優化的效果。如果只是把教材、教案、圖片簡單地“搬”到電腦上,和放幻燈片有什么區別?
“四”代表:合作、討論、探究、實踐。
“四”代表:能參與,能表達,能合作,能質疑。
“五”代表課堂教學的五步驟:自主觀察,自主探究,自主合作,自主消化,自主評價。
教學上的改革與創新應當是與時俱進的,任何事物從萌芽、發展到成熟都是一個漸進過程。只有有了理論指導的實踐才不會陷入盲目的泥潭。
任何教學模式,若沒有學生的積極參與,只有老師灌輸,那課堂大概只會是一潭死水,這也與我們教育中所提倡的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與實踐精神相左。因此,我們“四四五”模式的課堂改革就是以強調學生的課堂積極參與為突破口,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進行的理想課堂教學模式的探索。
那么,什么樣的語文課堂是理想的呢?討論起來可能見仁見智不會有一個終極的答案。但筆者認為:理想的語文課堂,至少應該帶給學生快樂的享受,思想的啟迪,情感的升華。在對一個問題的討論時,老師相機行事地點撥,來激發起學生思維碰撞。這些火花可能是只言片語,可能是一個樸素的觀點,可能是一場觀點相左的激烈論爭,也可能是一個讓老師都感到棘手的問題。比如在《項鏈》中,按照固有的觀點,瑪蒂爾德是個愛慕虛榮的女人,后來的遭遇都是她的性格使然。難道資本主義的社會女人愛慕虛榮,社會主義社會的女人都安貧自守?人性是共通的,而用意識形態來解釋人性無疑是可笑的。再如《雷雨》中周樸園對梅侍萍有沒有愛情?《鴻門宴》中對劉、項羽結局的假設等。這些問題交給學生討論,老師只需要設疑、點撥,歸納、總結。總之,只要能啟迪智慧發展能力提高素養的課堂,都是求新的課堂,都是向著理想不斷完善的課堂。
米盧曾用“享受足球”的理念去激勵隊員。隊員在綠茵場上奮力搶拼是競爭的享受,那種舍我其誰的霸氣是快樂的享受,“沖出亞洲,走向世界”理想的實現更是難得的精神享受。可見,快樂與興趣有種神奇的力量!而承載著傳道授業解惑使命的課堂,一旦被我們津津有味地枯燥化,支離破碎的概念化,墨守成規地教條化,自命不凡的經驗化,就剝奪了學生享受語言魅力的權力。筆者聽過程少堂老師講《荷花淀》,課堂上充滿了笑聲。一是程老師的語言幽默風趣,二是程老師點撥睿智,能小中見大,給我們一種峰回路轉豁然開朗的感覺。學生學的輕松,老師教得舒心,何樂而不為呢?我們的語文課堂由過去的以教師、教材、課堂為中心,重講解重分析,轉為以學生為中心,重參與,重探究,這就是一個質的飛躍。要想讓語文課堂充盈著愉悅的氣氛,讓學生享受著文字的魅力習得知識增加能力,這需要老師營造一個平等、自由、寬松的課堂環境。老師要導之有法、有度,要善于啟發靈感,活躍智慧。
理想的語文課堂應該是詩意的、靈動的,貴在學生、教師與文本的三方心靈對話。
語文本身就是一首“詩”。經史子集、詩詞歌賦中彰顯著上下五千年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語文課堂因特有的文學性而詩意盎然、浪漫溫馨。學生披文入情,讓思想的野馬馳騁在文學的千里沃野上,采芳飲露含英咀華,這不失為學習的一大樂事。面對文本,老師要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美好的情感想象,而不去約束桎梏學生思維。從而讓讀者與作者在心靈上共通,促成作者、讀者與文本在心靈上形成對話,產生共鳴,這樣才能獲得無窮的樂趣和教益。在講古詩文的“煉”字時,就可以引導學生馳騁想象,比如:“三影郎中”張先“云破月來花弄影”的“弄”字,“紅杏尚書”宋祁“紅杏枝頭春意鬧”的“鬧”字等等。一個“弄”字把詩人欣賞的月下花枝在輕風中舞動的美寫出來了,一個“鬧”字把詩人心頭感到的蓬勃春意寫出來了。還有杜甫詩句“四更山吐月,殘夜月明樓”,“吐”字使畫面富有動態,寫靜似動,寫景如畫。
法國的左拉的一段話就頗令人深思,他說:“在讀者面前的不是一束印著黑字的白紙,而是一個人,一個讀者可以聽到他頭腦和心靈在字里行間跳躍著的人。”我們常說的“形象大于思想”,就是讀者對文本形象(意象)再揣摩解讀,再創造與評價的結果。文學之美如春風化雨,在悄無聲息中滋潤心田,在潛移默化中提升素養。要臻于這種化境的確不易,要求老師有著深厚的文學素養和較高的美學品位。
理想課堂的基礎在于課前精心準備。對教材游刃有余的駕馭,對教法收放自如的掌控,對學生情況敏銳洞察都是必不可少的。一堂課的完成是師生的合力創造,精彩往往更多的是“節外生枝”、“不經意的點染”,是一剎那間的靈感閃現。在講《孔雀東南飛》時,有學生就問:“既然劉蘭芝美麗聰慧、勤勞能干、善良孝順,那為什么焦母一定要逼著兒子休妻呢?她難道沒有想到讓兒子夫妻離散后,自己將來老無所依的結局嗎?”學生有問,老師就要答疑。這樣合作討論的語文課堂就不是呆板的說教與“填鴨”,而是被激活的一池春水。這才是真正的由關涉教材、教案,走向關注學生,關注課堂。這樣老師才能脫掉一身的“匠氣”,教出一點語文的味道來。
理想的語文課堂是實效的。我們曾一度迷茫,不知道語文課該怎么上。于是就盲目地照抄照搬,機械地邯鄲學步。現如今課堂上活動泛濫,花樣翻新、層出不窮,弄不好會適得其反。就像一山野村婦硬要充大家閨秀,一不小心就露出了粗手大腳般的尷尬。正如于漪老師所說的“語文課堂的魅力在于內在的氣質”一樣,如果不分主次、濫竽充數、表面化、形式化、熱鬧化,忽視了課堂的“教學”價值,熱熱鬧鬧搞“創新”,踏踏實實走“形式”,那收效肯定微乎其微的。所以,我們無論采用什么樣的方法,只是一種手段,最終都應該為教學目標服務。語文課程論專家王榮生就強調一節課的成功與失敗與教學目標的達成度有直接的關系。語文課堂要自主、要自由,要打破陳規大膽創新是不假,但應張弛有度,開合自如。所以應當加強知識傳授和學法指導,既提升學生能力,又豐富學生情感。這樣才能把握住語文工具性人文性統一的特點。
每節課后,我們都要進行反思,反思優劣得失。可以針對教學內容設置,可以是教學方法運用,可以是教學環節的處理,還可以是整個課堂的管理;這既可以是經驗總結,也可以是教訓汲取;這可以是自我反思,也可以是“異質同構”課的對比反思。在話題作文“距離”評講后,筆者就想為什么學生寫不出有內涵的文章,是少了對話題由淺入深由現象到本質的開掘,還是他們的日常積累不夠無“米”下“鍋”?是命題立意上的偏差,還是文體選擇上的失誤?只有通過課后反思才能達到揚長避短的目的,否則坐井觀天一葉障目,那只能是夜郎自大式的自我封閉。正因為有了正確歸因,才能使“四四五”課堂更理想,更高效。才可能創而有致,才可能創而有得。
客觀上講,任何一種教學策略(模式)都不是十全十美的,最高的境界只能是無限的趨近一種理想。“四四五”的課堂模式也會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被不斷地創新、充實、豐富。既然我們要求學生在課堂上放飛思想合作探究,那么我們教師在課下更應該多探究,在課堂上多磨練,才能讓創新和進取的精神常駐課堂。但如果我們一味地被條條框框所束縛,或東施效顰邯鄲學步,或畫地為牢固步自封,其結果只能弄巧成拙貽笑大方了。
參考文獻:
[1]方智范.高中語文必修課“閱讀與鑒賞”目標解讀(一)[J].語文建設,2003,(11).
[2]于漪.語文教學談藝錄[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