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志愿服務工作經(jīng)驗總結
時間:2022-05-28 09:19:4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志愿服務工作經(jīng)驗總結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chuàng)作。
關鍵詞:失獨老人;知行易徑;心理社會服務;新希望家園
中圖分類號:C9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34-0097-03
隨著計劃生育政策實施時間的延長,中國獨生子女的父母們逐漸步入老年。由于各種原因,一部分獨生子女先于其父母去世,形成了中國當代社會的一種獨特的處境不利群體:失獨老人。以北京市為例,2013年失獨老人的數(shù)量已達8 781人[1],且處于不斷增長的趨勢中。這其中的絕大部分并不在福利院,而是居住在社區(qū)之中。《中國人口與計劃生育法》規(guī)定:獨生子女發(fā)生意外傷殘、死亡,其父母不再生育和收養(yǎng)子女的,地方人民政府應當給予必要的幫助。許多學者也認為,失獨老人的社會服務應以政府作為主導和第一責任人[2-5]。
社區(qū)是政府這個龐大神經(jīng)網(wǎng)絡的末梢,是指由居住在一定地域里的人們結成多種社會關系和社會群體,從事各種社會活動所構成的相對完整的區(qū)域社會共同體[6]。英國社會學家吉登斯說:“全球化進程的推進使得以社區(qū)為重點不僅成為可能,而且變得非常必要。”[7]一項調查表明,有86.0%的失獨老人在“有困難時,我希望社區(qū)能夠及時幫助”題項上選擇了“同意”或“非常同意”[8]。因此,社區(qū)有責任承擔對失獨老人的心理社會服務工作,這將直接影響到失獨老人們的晚年生活質量。
北京市作為失獨老人心理社會服務工作開展得較早且較好的城市,在市內的許多社區(qū)中建立了專門服務于失獨老人的“心靈家園”,他們在緊急救助、經(jīng)濟幫扶、親情牽手、志愿服務、走訪慰問和宣傳倡導等方面為失獨老人提供服務[9]。由于對失獨老人的心理社會服務缺乏可以借鑒的經(jīng)驗,這些機構的工作可以說是摸著石頭過河,在取得了許多成績的同時,也暴露出一些問題。例如,某機構在清明節(jié)為數(shù)十位失獨老人舉行“孩子的追思悼念會”,致使失獨老人的心靈傷疤被揭開,場面幾乎失控。類似的事例提醒我們,對失獨老人的心理社會服務一定要建立在了解他們需要的基礎上。否則可能會收到適得其反的效果。而要更加全面、準確地了解失獨老人們的需要,僅僅靠經(jīng)驗總結猶顯不足,最好有相關的“需要理論”作為支撐。
加拿大學者曾家達(Tsang Ka Tat Adolf)提出的知行易徑理論是一套特別適合老年人的心理社會服務理論[10],它的核心觀點包括了“強調在提供心理社會服務時,應該從服務對象的需要入手”。只要了解到這些需要,就可以和服務對象合作找出更有效的策略和技巧來滿足他們,讓他們可以無須再依賴過去的問題行為[11]。知行易徑理論將需要概括為生理、行為、認知、情緒、動機、環(huán)境六個方面,如圖1。
由于知行易徑模式在老年人心理社會服務方面已有數(shù)十年積累,在世界各地的相關實踐中取得了許多成功的經(jīng)驗,本文以其作為理論參照,來評估實踐中的失獨老人心理社會服務是否做到了“以失獨老人的需要為出發(fā)點”,希望能借此發(fā)現(xiàn)相關實踐經(jīng)驗中的閃光點,并改善其中可能存在的不足。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考慮到研究對象的典型意義,本研究選取北京市首家授牌專門服務于失獨老人的心靈家園――展覽路街道新希望家園作為研究對象。2006年,西城區(qū)展覽路街道即開始探索特扶群體生育關懷和及時救助機制。2009年,展覽路街道計生辦與計生協(xié)會、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聯(lián)合成立了全市首家以關愛失獨家庭為目的的新希望家園,其服務對象涵蓋街道的所有120多位失獨老人。家園有專門的活動地點和工作人員。每周一至周五都有固定活動,周末或節(jié)假日也組織各種活動。總體而言,新希望家園多年來的工作得到了政府主管部門、轄區(qū)內失獨老人,以及其他失獨老人心理社會服務機構的好評。
(二)研究方式
本研究通過參與式觀察和半結構訪談對新希望家園進行全面考察。其中,參與式觀察是指研究者作為志愿者長期參與到新希望家園的日常工作中,使用非結構性的觀察方式,對組織的環(huán)境、工作的內容和形式,尤其是工作人員與失獨老人互動的情況進行觀察,并做觀察筆記。研究者也會從工作人員那里獲得機構的相關資料來作為觀察筆記的補充材料。半結構訪談是對新希望家園的1名領導和2名專職工作人員進行的訪談,內容主要包括機構的基本情況、機構對失獨老人開展的具體工作內容和工作方式等。
(三)研究過程
本研究的資料搜集和整理是以下三個步驟的循環(huán)過程:(1)研究團隊成員每周通過參與式觀察和半結構訪談來搜集原始資料,并做好研究記錄;(2)研究團隊每周定期召開討論會,由資料搜集者對搜集到的原始資料和研究記錄進行報告,并與團隊其他成員進行討論,從中提煉和歸納出有意義的主題,并對下一步的具體研究計劃進行討論和修正;(3)研究者帶著整合后的研究主題和修正后的具體研究計劃,開始新一輪的原始資料搜集。
二、研究結果及討論
(一)新希望家園的失獨老人心理社會服務
新希望家園從“每一位失獨老人都是獨特的個體”的理念出發(fā),給轄區(qū)內的所有失獨老人建立了個人信息數(shù)據(jù)庫,并制定出“一戶一策”的幫扶工作方案,與每個失獨家庭建立了相對穩(wěn)定的跟蹤服務關系。具體服務內容如下:
1.提供基本生活照料方面的幫助
由于失獨老人沒有孩子的贍養(yǎng),在生活中可能遇到諸多不便,家園通過建立醫(yī)療、家政等服務隊,為目標家庭提供健康咨詢、電器修理等基本的生活照料服務。
2.提供心理疏導服務
由于部分失獨老人的情緒狀況令人擔憂,家園引入專業(yè)心理服務機構,對他們開展必要的心理干預。同時,考慮到大部分失獨老人有著旺盛的精神需求。家園通過舉辦舞蹈、書法、攝影等各類培訓課程,培養(yǎng)和發(fā)展失獨老人的興趣愛好,豐富他們的精神生活。
3.幫助失獨老人重建社會支持系統(tǒng)
一方面,家園有意識地組織失獨老人同質性群體,滿足他們抱團取暖的需要;另一方面,家園也積極引入社工、志愿者來參與失獨老人的活動,以促進他們的社會融合。在組織這些活動的過程中,家園充分重視老人的自主性,舉辦的各項活動都有失獨老人參與籌劃和舉辦。
4.落實現(xiàn)有的失獨老人幫扶政策,并以實際調研為基礎,提出政策幫扶建議
政府制定的社會政策對于失獨老人的關懷具有重大影響。家園一方面重視相關政策的落實,如幫助符合條件的失獨家庭辦理居家養(yǎng)老券、聯(lián)系志愿單位與老人簽訂幫扶協(xié)議、幫助少數(shù)民族失獨老人入住民族養(yǎng)老院,等等;另一方面,家園也根據(jù)實際情況開展研究,嘗試提出失獨老人幫扶方面的政策建議。
從知行易徑的理論視角來看,新希望家園提供的上述服務基本能滿足失獨老人的生理、行為、認知、情緒、動機、環(huán)境六類需要。但新希望家園的服務模式主要是基于工作經(jīng)驗,若能引入知行易徑理論的支撐,將會更具科學性。
(二)知行易徑理論視角下失獨老人的心理社會服務
從知行易徑“從服務對象的需要入手”的理念出發(fā),我們將對失獨老人的心理社會服務劃分為評估需要、歸集需要、滿足需要三個步驟,具體如下:
1.評估失獨老人的需要
社區(qū)在對失獨老人提供服務之前,要先評估他們的需要。評估需要的途徑主要有以下四種:(1)失獨老人自行提出;(2)第三方告知(如親朋好友、鄰里、志愿者等);(3)工作經(jīng)驗總結,即社區(qū)在為失獨老人提供服務的過程中,隨著雙方關系的發(fā)展而獲知的信息;(4)利用測量學技術,即根據(jù)心理測量學的相關理論,設計出專門的問卷來評估。在上述四種途徑中,有科學理論支撐的問卷評估法信效度最高。但由于社會贊許性等因素帶來的測量誤差,使用問卷搜集到的信息并不完全可靠,還需要與通過其他三種途徑獲得的信息相互印證。
2.歸集失獨老人的需要
在搜集到失獨老人的需要信息之后,社區(qū)即可以根據(jù)知行易徑的需要理論,將失獨老人的需要歸集到生理、行為、認知、情緒、動機、環(huán)境六個方面的需要類別中。失獨老人的需要可能會主要在于但不限于下述情況中:
(1)生理需要。失獨老人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的各項機能逐漸退化,常出現(xiàn)心腦血管、骨關節(jié)等各種疾病,由此產(chǎn)生出一些生理方面的需要。
(2)行為需要。失獨老人常見的問題行為有哭泣、離群索居、過度活動、無所事事、不善于繼續(xù)處理和伴侶的關系等,并有應對這些問題行為的需要。
(3)認知需要。在中國“傳宗接代”文化的影響下,許多失獨老人在喪子之后相當長的時間里,面臨著重新尋找生活目標的任務。他們需要重新審視世界的安全性,并重建人際信任和自我價值,最終重新樹立起生活的意義。
(4)情緒需要。失獨老人在喪子之后可能會產(chǎn)生悲痛、憤怒、內疚、焦慮、孤獨、疲倦、無助、驚嚇、苦苦思念、解脫、麻木、擔憂等消極情緒。他們有應對這些消極情緒,并逐漸培養(yǎng)出積極情緒的需要。
(5)動機需要。許多失獨老人希望被別人尊重而不是居高臨下地同情,他們有得到關注、平等對待以及有所依靠以便能及時解決困難的需要。
(6)環(huán)境需要。失獨老人需要與其他失獨老人以及關心他們的人建立關系的活動空間,也需要一個關注和愛護他們的社會大環(huán)境。
3.滿足失獨老人的需要
滿足失獨老人六類需要的主要方式如下:
(1)針對生理需要:一方面提供體檢、就醫(yī)、大病陪護等方面的服務,以維護失獨老人的身體健康;另一方面,對健康狀況不良的失獨老人提供一些日常生活的照顧,例如在飲食、家務、出行方面提供必要的幫助。
(2)針對行為需要:對經(jīng)常哭泣的老人提供陪伴、傾聽、心理疏導;與離群索居的老人逐步建立相互信任的關系,慢慢引導其走出封閉的內心;對過度活動的老人,不可輕易戳破其心理防御,而要逐漸引導其注意休息,在較長的哀傷過程中慢慢整合喪子的創(chuàng)傷經(jīng)歷;對于無所事事的失獨老人,可以給他們提供參加文娛活動的機會;對于不善于繼續(xù)處理和伴侶之間關系的老人,可以以家庭為單位提供心理疏導,對遇到婚姻危機的老人,可以在必要時提供法律援助。
(3)針對認知需要:可以通過心理和社工的干預來幫助失獨老人,一方面建立與逝者的恰當連接,另一方面也為投入新生活做準備。尤其重要的是,幫助他們找到恰當?shù)膯首託w因方式,重構對生活世界的穩(wěn)定信念。
(4)針對情緒需要:社區(qū)工作人員要具備一定的創(chuàng)傷心理學知識,能夠對正常的哀傷與延長哀傷進行區(qū)分,一方面,為處于正常哀傷過程的失獨老人提供空間和必要的幫助;另一方面,也為哀傷時間過長或程度過重的失獨老人提供專業(yè)心理干預資源,例如與醫(yī)院、高校、社工機構、志愿單位等開展合作,為老人建立心理健康檔案、提供針對性的心理疏導服務等。
(5)針對動機需要:一方面,可以通過提供經(jīng)濟補助、爭取政策幫扶的方式滿足其養(yǎng)老方面的基本需求;另一方面,通過尊重和平等對待失獨老人、在組織活動時體現(xiàn)他們的自主性、引導他們發(fā)揮余熱來幫助他人,來協(xié)助他們重新建構社會支持系統(tǒng),并逐漸恢復自尊和自我價值。
(6)針對環(huán)境需要:一方面,為失獨老人提供固定的活動場所,組織唱歌、跳舞、各類比賽、興趣課程等活動,并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組織失獨老人外出游玩,在重要的節(jié)日對他們進行探訪和慰問等,為他們營造良好的物理和人際環(huán)境;另一方面,通過媒體宣傳等各類倡導方式,營造社會對失獨群體的關愛氛圍。此外,社區(qū)還可以利用自身政府背景,協(xié)調各部門為老人入住養(yǎng)老院提供方便。
滿足失獨老人的上述需要主要有如下四種途徑:(1)利用社區(qū)自有的資源;(2)與其他心理社會服務機構開展合作;(3)橫向聯(lián)系并利用社會資源,如志愿單位的資源;(4)招募志愿者,通過志愿者的活動來滿足失獨老人的部分需要。
三、研究結論
第一,新希望家園為所屬社區(qū)的100多位失獨老人提供服務,其工作理念是以老人的需要為出發(fā)點,這與知行易徑的心理社會服務理念相一致。
第二,“新希望家園”為失獨老人提供的服務包括基本生活照料、心理疏導、重建社會支持系統(tǒng)、落實幫扶政策并提供政策建議等,這些服務基本上能夠滿足失獨老人的生理、行為、認知、情緒、動機、環(huán)境六類需要。
第三,知行易徑理論為失獨老人的心理社會服務提供了更加清晰的視角和更加明確的操作方法,是社區(qū)進一步改進相關工作的重要理論參考。
參考文獻:
[1]于麗爽.失獨家庭需要養(yǎng)老保障[N].北京日報,2014-01-15.
[2]劉振華.我國“失獨”家庭幫扶制度的反思與重構[J].廣西社會科學,2014(7):156-161.
[3]王勇.關于構建失獨家庭社會支持體系的思考[J].人口與計劃生育,2014(5):24-25.
[4]宋強玲.老齡化視域下失獨養(yǎng)老問題及對策[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4,34(15):4403-4405.
[5]劉亞娜.中國失獨者貧困狀況及救助體系建構[J].社會科學輯刊,2013(5):46-50.
[6]吳忠觀.人口科學辭典[M].成都:西南財經(jīng)大學出版社,1997.
[7][英]安東尼?吉登斯.第三條道路[M].鄭戈,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0.
[8]方曙光.社會政策視域下失獨老人社會生活的重新建構[J].社會科學輯刊,2013(5):51-56.
[9]北京市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北京“心靈家園工程”實施方案[EB/OL].北京網(wǎng)社會保障頻道,[2015-08-17].http:///syzx/n214135716.shtml.
[10]Tsang, AKT, Chu M,Liu KY, Ip LCF, Mak NS. Managing sexuality and intimacy issues among seniors: The SSLD approach[M]. Toronto: Yee Hong Centre for Geriatric Care.
[11]曾家達,游達裕.知行易徑:基礎與應用[M].香港:策馬文創(chuàng)有限公司,2010.
Research on the Mental and Social Services for Lost Only-Child old Man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SSLD
――Taking the new hope home in the exhibition road of Beijing City as an example
YANG Yuting, ZHANG Yudi, JIA Xiaoming, GUO Puyang, HE Guojun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Beijing 100081,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