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科技全球化

科技全球化精品(七篇)

時間:2022-10-08 16:43:3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科技全球化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科技全球化

篇(1)

(1)科技研究問題的全球化。隨著跨國界的信息溝通與交流的日益增加,不同國家的科技工作者在探索自然界奧秘方面所關心的問題不斷趨同。在當代,人口、資源、污染、生態、核擴散等所謂“全球問題”的提出,正是全球化的反映。

(2)科技研究資源的全球化??萍佳芯抠Y源的全球化是科技全球化最為突出的表現之一。其主要特征可以從三個不同的層次描述。首先,在研究者的層次上,不同國家科技工作者進行的科學研究方面的合作迅速增加,越來越多的研究成果、發明、論文由不同國家的科學家合作完成。其次,在企業層次上,跨國公司已經在大力推進R&D全球化的進程,在許多高科技領域中,各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內設立不同R&D的機構,爭奪信息,爭奪人才,多方合作,建立戰略聯盟。最后,在國家層次上,各國政府之間以雙邊或多邊形式進行的科技合作也日益增強。

(3)科技活動規范的全球化。與科技活動全球化相關的是科技活動規范的全球化。這是科學制度化和規范化的結果。這種制度安排從本質上說是一種競爭與合作的規則,其中既包含科技活動的學術規范和行為標準,也包括市場規律在科技活動范疇應用的基本準則。

(4)科技活動影響的全球化??萍蓟顒佑绊懙娜蚧簿褪强萍蓟顒蛹捌洚a出的影響遠遠超出國界的趨勢。隨著科學技術應用周期的縮短及其在全球應用范圍的擴大,科技產出對不同社會及文化的影響將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

教育全球化已經成為全球教育發展中的一個普遍趨勢,只是長期以來我們囿于傳統觀念的束縛對此熟視無睹罷了。學者吳華認為,“教育全球化”有三種基本的表現形態:第一種形態是教育資源的跨國界流動,日益壯大的留學生潮是其典型表現;第二種形態是全球性的教育現象,比如義務教育制度;第三種形態是在全球范圍內開展的教育活動,基于互聯網的現代遠程教育使得獨立的跨國教育體系成為可能。“教育全球化”的第一、第三種形態與WTO的《服務貿易總協定(GeneralAgreementonTradeinServices,GATS)》中的四種服務貿易提供方式:跨境交付;境外消費;在服務消費國的商業存在;自然人的流動相契合,第二種“全球性的教育現象”則是一種文化現象,是建立在現代教育基本觀念全球傳播和普遍認同基礎上的文化融合現象。

教育全球化與科技全球化是世界全球化進程中兩股相互支持、相互促進的潮流。首先,科技全球化促進了教育全球化??萍既蚧锌萍假Y源的全球性流動,必然帶動教育資源的全球流動,促進全球性教育合作與競爭關系的發展。其次,教育全球化又促進了科技全球化。教育資源的跨國界流動、全球范圍內開展的教育活動造成了科技資源的全球性流動,提高了世界范圍內各種科技主體的相互依賴性,從而促使各國積極參與各種全球性科技活動,參與各種全球性科技制度安排與規則制定。

2科技全球化與教育理念的發展

教育一向被認為是需要保持本國特色也必須保持本國特色的國內活動,但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深,這些所謂的特色正在逐漸減少,而在各國教育活動中相似和相同的方面卻越來越多。首當其沖的便是教育理念。世界各國雖然社會制度、文化傳統、發展水平、意識形態各不相同,但關于教育的基本理念卻越來越趨于一致。比如教育宗旨,正在形成以“促進學生健康發展”為核心的“人本主義”共識;在其他方面,由生理科學、心理科學、行為科學和社會科學各分支以及自然科學各相關領域的研究進展,正在構筑起關于教育活動的核心觀念:認知發展階段理論、道德發展階段理論、終身教育理論、多元智力理論、教育目標分類理論、人力資本理論、教育產業理論等等。而在理念層面的融合與趨同為制度層面的仿效和教育技術的擴散提供了基礎。

科技全球化對教育理念的變革產生重大的輻射,能否實現教育觀念的轉變,實現教育質量的提升,對于整個民族的創新能力和發展前景將會產生直接的影響。而教育全球化的一個關鍵是教育主體與客體都必須轉換“范式”,即作為主體的教師在教學活動的視野拓展到“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關心、學會共同生活”之后,必須自覺完成從“教書匠”到“合作者”、“指導者”的角色置換,實現教學效果最優化,以精湛高超的教學藝術和教學策略促進學生的發展與進步;而作為客體的學生也應該轉變以往的追求目標,不僅完成對知識的學習和探究,更應該讓自己做一個完全的人、健康的人、具有自我發展意識的人。

究其原因,“范式”的轉換與科技全球化是息息相關的??萍既蚧峁┑沫h境充滿了殘酷的競爭和激烈的爭奪,教師必須對教學活動實施靈活機動的策略,教會學生如何面對復雜多變的外在情境,才能高效地完成教學任務、培養高質量的人才。反過來,學生也應該在教師的指導下,積極尋求自我發展、自我提高、自我提升,實現自我的全面發展。要將這種教育理念物化為現實,應做到:①轉變教育思想,實施全面素質教育。在各層次教育中實施全面素質教育,是全面提高我國人才培養質量的根本戰略措施;②按素質教育要求,加強教育教學改革。按素質教育的要求,重新設計對學生的評價指標體系等,一切著眼于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③堅持因材施教,注重個性化教育;④堅持理論聯系實際,重在實踐能力培養。3科技全球化與教育實踐的發展

在科技全球化背景下,教育活動的全球化亦日趨明顯,這與科技全球化有著某種程度上的天然聯系相關。結合學者郭扶庚、吳巖等學者的研究成果,我們認為科技全球化對我國的教育活動從宏觀到微觀均有著深刻的影響。

(1)教育全球觀的樹立。根據我們在教育服務方面的承諾,我國教育將融入國際教育中,直接參與國際教育的競爭。這就要求我們的教育發展必須樹立全球觀,應特別加強國際理解教育,使公民擁有理解、包容不同文化、習俗的胸懷和品質,樹立世界公民意識。

(2)教育的重新界定。根據我國入世有關教育服務承諾的條款和《中外合作辦學條例》的規定,全球化時代的到來對我國教育并不產生根本性影響。學界一般認為,對外資開放教育市場不需要設置禁入領域,無論是義務教育還是非義務教育,學歷教育還是非學歷教育,一切教育服務領域都可以允許外資進入,但應該根據不同的目標市場設置不同的市場準入規則,以控制市場風險和保護消費者利益。

(3)人才培養模式的變革。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一步融入全球化的進程,對教育人才培養標準提出新的要求。教育應培養熟悉中國國情和傳統文化,具備優良的外語水平和扎實的科學文化知識,具有國際意識、合作精神、創新能力和誠實守信的國際型專門人才以及符合國際職業資格標準的勞動力。這必將促使中國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發生新的變革。全球化背景下,市場必將逐步規范,競爭和人才流動也必將加劇,由于規則透明,投資環境有所改善,個人待遇有所上升,來華投資、就業的外國人及歸國的留學生會越來越多。他們帶來的資金、信息、科學技術和先進的管理方法,會促進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和人才的成長。

(4)課程教材邏輯體系的創新。人才流動全球化、人才標準國際化將要求作為教育核心領域的課程教材改革走上高速公路。教育國際化要求確立全球化課程理念,借鑒國外先進的課程理念,引進、合編、改編、借鑒國外先進的教材,增加國際競爭和國際理解教育的內容。全面改革以應試、升學為特點的課程體系,構建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己任的課程體系,縮短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大力推進課程和教材的國際化程度和水平,以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

(5)教育發展空間的延伸。中國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長期存在需求與供給嚴重不足的矛盾,長期處于“賣方”市場的狀態之中。知識經濟的到來使人們對高等教育的需求不斷升級。中國高等教育市場的潛在價值及發展空間早已被發達國家看好,尤其是中國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的市場價值引起他們的極大興趣,發達國家的教育機構、企業已進入中國教育市場。只要善用這種資源,我們就能面向世界辦學,培養面向世界的人才,對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無疑是有益的補充。這樣,越來越多的人可以在國內學到與國際接軌的知識。在國外教育資源走進來的同時,中國的教育也會積極地走出去。向外國人提供教育服務所需的教育資源,可以來之于國內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也完全可以是國外教育機構和學校;教育服務的實施地點,可以是中國境內,也可以在中國境外,當然,我們更愿意在中國境內向外國人提供教育服務,不但可以增加外匯收入,而且還可以增加國內就業,也更有利于實現讓世界了解中國的傳播目標。應該說,中國發展“外向型教育產業”有著非常重要的優勢。如漢語和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發展“外向型教育產業”取之不盡的特種教育資源,再如遍及中國各地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既是旅游資源,也是教育資源,可以在此基礎上把教育資源與旅游資源相結合,實現教育產業和旅游產業的共同發展等等。

結合科技全球化看中國教育發展是全球化時代必須具備的戰略思維能力。一種不設上限的教育發展新觀念正在成為全球化時代確定國家教育發展戰略的新基點。面對全球化的挑戰,我們應延伸思維半徑,以全球主義的精神進行教育觀念和制度上的創新。過去我們已經習以為常的東西,必須加以重新審視,對不適應全球化的教育觀念、制度、內容、方法等辯證地進行變革。

參考文獻

1林慧岳,易顯飛.科技全球化對R&D的影響及對策[R].課題研究報告,2003

2吳華.“教育全球化”與中國教育發展的全球戰略[N].中國教育先鋒在線,2004-01-30

3李如密,孫元濤.新世紀教師教學藝術策略[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2001

4王建平.健康教育:世紀的呼喚[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2001

5郭扶庚.加入WTO,教育事業需主動應對.光明日報[N],2002-01-08

篇(2)

【關鍵詞】全球化;韓國;科技政策

20世紀80年代中期全球化出現,90年代成為全世界共同面臨的一種趨勢。全球化趨勢一方面促進了科技的全球性擴張,另一方面加劇了科技的全球性競爭。韓國在這個時期通過積極調整本國的科技政策,使其在今后發揮重要作用。

1、韓國科技政策的發展概況

韓國的科技政策是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主要是為振興科技建立一系列條件,例如建立科技發展的法律、組織和技術培訓體系等。到70年代,韓國科技政策的重點偏向重工業和化學工業,并擴充了一定的技術和人力,卻忽視了基礎研究。到80年代,韓國科技政策從以“出口驅動”轉為“技術驅動”【1】。90年代,韓國加入到發達經濟體行列中,科技政策強調對科技能力的建設,目標調整為與發達國家展開技術競爭。之后在“2025年科學技術長期發展計劃”中明確提出四個目標:(1)創新體系由政府導向轉向私營部門導向;(2)提高國家研究開發投資效率;(3)研究開發體系從國內向國際發展;(4)迎接信息技術和生物技術挑戰【2】。

2、20世紀90年代以來韓國科技政策的變化特征

韓國科技實行的是與日德相似的集中制,即由科技部負責協調其他各部、企業及研究部門來制定一系列的科技計劃【3】。科技政策的發展路徑是“從模仿到創新”。這一路徑使韓國的科技在短期內取得了巨大成就,但長期下來,也造成了基礎科學薄弱的弊端。90年代以后,韓國在重視技術開發的同時,也特別強調基礎科學研究的重要性,以期修正之前政策產生的負面影響。到21世紀,韓國為了解決之前科技政策產生的一系列問題,例如輕視基礎科學、以大型企業為中心、政府部門之間協調不好和科學投資不善等,開始實施長期穩定的科技政策。例如,在2001年制定了為期五年的《科學技術基本計劃》??傊瑥?0年代起,由于受到全球化趨勢的影響,韓國針對新時期呈現的科技發展特征,不斷調整科技政策,開始將科技能力建設提到重要位置。科技政策既強調基礎科學建設,又強調高新技術發展。

這種轉變體現了全球化背景下,要想在國際舞臺上占一席之地,就必須發展科技。科技政策應注重開發高新技術,培養科技人員,開發科技創新體系,提高研發資源利用率和增強公眾對科技的關心程度等。而基礎科學作為高新技術的根基,高新技術的發展離不開基礎科學的支撐,所以在科技政策制定過程中,更要注重基礎科學的發展。

3、對我國制定科技政策的啟示

我國和韓國同處于全球化趨勢中,由于韓國科技政策在短期內取得了顯著成果,借鑒其科技政策調整的理念和措施,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希望可以為我國科技政策的發展提供一些參考意見。

3.1重視基礎研究

韓國由于資源不足,優先發展輕工業來積累一定基礎,后發展重工業和化學工業,使其在取得成就的同時,忽視了基礎研究,影響了科技的長期發展,帶來諸多問題。我國雖然資源比較豐富,但也存在片面追求經濟發展,而忽視基礎研究的問題。基礎研究是指根本性的或原理性的研究,它是實際應用的根本或出發點。一個國家如果沒有足夠的基礎研究,其工業化也會慢慢衰敗。重視基礎研究,既是知識自身發展的需求,也是知識廣泛應用于實際需求。因為基礎研究的繁榮會給國家和社會的發展帶來長遠利益,所以政府必須重視基礎研究,為其提供足夠的資金支持,并保證基礎研究在探索上的自由。

3.2重視科技創新和核心技術的發展

全球化趨勢的加深,使我們認識到,只有開發新技術和核心技術才是經濟發展的原動力,因此重視本國的科技創新和核心技術開發非常重要。一方面,可通過相關政策來加大科技投入,鼓勵本國科技工作者不斷進行科技創新和核心技術開發;另一方面,可借助國際資源推動科技向前發展,因為全球化趨勢在帶來挑戰的同時,也為科技實現跨越式發展提供了良好環境。通過組織或參加相關的國際科技合作,既實現了本國科技資源的延伸,又分享了部分全球化的科技資源。通過有效地整合對外部資源,創造新的技術,形成自主知識產權,從而建構本國創新科技和核心技術。

3.3加強國際科技交流與合作

如今科技要素可在全球范圍內自由流動,科技成果也越來越多的成為全球共享,科技發展環境在全球范圍內也越來越趨于一致。從20世紀80年代后期開始,不同國家在企業、科研機構、大學之間建立了眾多松散型的合作組織,實現了技術優勢互補,降低了風險【4】。隨著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信息技術這些核心技術的復雜深化,出現了大量國際性戰略技術聯合體。例如2000年,信息技術領域的戰略技術聯盟占整個戰略技術聯盟總數的51.72%,其次是生物技術領域,占40.89%,再次是新材料領域,占7.39%【5】。這種技術聯盟可以很好地應對現代科技周期短、風險大、效率低等特點。為了應對科技全球化的挑戰,我國應積極調整國際科技合作政策,例如,重視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吸引人才、針對不同國家采取不同合作政策、確保國家安全等。

4、結論

科技政策的主要目的是正確認識科技發展,以及科技與社會相互作用的規律,以便采取適當行動來促進科技發展、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所以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國制定的科技政策,既要推進科技自身發展,又要關注科技對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的影響。要想推動科技不斷發展,就必須審時度勢,適時調整自己的科技策略,根據自身的優勢和劣勢,積極利用國際資源,來不斷完善和發展自己。因此,我國目前的科技政策,應在注重科技創新和核心技術開發的同時,更要重視基礎研究,還要加強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未來科技政策的發展趨勢,應是確??萍祭^續為經濟、社會和環境等方面服務,同時最大限度地降低其潛在風險。

參考文獻

[1]牟春光,劉云.韓國科技政策的演變特點及其啟示[J].國防技術基礎,2008,(7):3-6.

[2]金才奉,李紅艷,儲雪琳.中韓兩國科技政策的比較研究[J].華東經濟管理,2001,15 (1):60.

[3]李惠國.中韓兩國科技發展與合作[J].當代韓國,1994, (4):23.

篇(3)

關鍵詞:科技全球化教育全球化教育理論與實踐

一、科技全球化與教育全球化:相互促進的潮流

科技全球化是指科技活動要素在全球范圍內自由流動與合理配置,科技活動的成果全球共享,科技活動的影響超越國界,科技活動的規則與制度環境在全球范圍內漸趨一致的發展過程。進入21世紀大科學、大技術時代,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冷戰的結束,科技全球化更像是一股不可抗拒的潮流迅猛發展,席卷全球??萍既蚧唧w表現有以下幾個方面:

(1)科技研究問題的全球化。隨著跨國界的信息溝通與交流的日益增加,不同國家的科技工作者在探索自然界奧秘方面所關心的問題不斷趨同。在當代,人口、資源、污染、生態、核擴散等所謂“全球問題”的提出,正是全球化的反映。

(2)科技研究資源的全球化。科技研究資源的全球化是科技全球化最為突出的表現之一。其主要特征可以從三個不同的層次描述。首先,在研究者的層次上,不同國家科技工作者進行的科學研究方面的合作迅速增加,越來越多的研究成果、發明、論文由不同國家的科學家合作完成。其次,在企業層次上,跨國公司已經在大力推進R&D全球化的進程,在許多高科技領域中,各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內設立不同R&D的機構,爭奪信息,爭奪人才,多方合作,建立戰略聯盟。最后,在國家層次上,各國政府之間以雙邊或多邊形式進行的科技合作也日益增強。

(3)科技活動規范的全球化。與科技活動全球化相關的是科技活動規范的全球化。這是科學制度化和規范化的結果。這種制度安排從本質上說是一種競爭與合作的規則,其中既包含科技活動的學術規范和行為標準,也包括市場規律在科技活動范疇應用的基本準則。

(4)科技活動影響的全球化??萍蓟顒佑绊懙娜蚧?,也就是科技活動及其產出的影響遠遠超出國界的趨勢。隨著科學技術應用周期的縮短及其在全球應用范圍的擴大,科技產出對不同社會及文化的影響將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

教育全球化已經成為全球教育發展中的一個普遍趨勢,只是長期以來我們囿于傳統觀念的束縛對此熟視無睹罷了。學者吳華認為,“教育全球化”有三種基本的表現形態:第一種形態是教育資源的跨國界流動,日益壯大的留學生潮是其典型表現;第二種形態是全球性的教育現象,比如義務教育制度;第三種形態是在全球范圍內開展的教育活動,基于互聯網的現代遠程教育使得獨立的跨國教育體系成為可能?!敖逃蚧钡牡谝?、第三種形態與WTO的《服務貿易總協定(GeneralAgreementonTradeinServices,GATS)》中的四種服務貿易提供方式:跨境交付;境外消費;在服務消費國的商業存在;自然人的流動相契合,第二種“全球性的教育現象”則是一種文化現象,是建立在現代教育基本觀念全球傳播和普遍認同基礎上的文化融合現象。

教育全球化與科技全球化是世界全球化進程中兩股相互支持、相互促進的潮流。首先,科技全球化促進了教育全球化??萍既蚧锌萍假Y源的全球性流動,必然帶動教育資源的全球流動,促進全球性教育合作與競爭關系的發展。其次,教育全球化又促進了科技全球化。教育資源的跨國界流動、全球范圍內開展的教育活動造成了科技資源的全球性流動,提高了世界范圍內各種科技主體的相互依賴性,從而促使各國積極參與各種全球性科技活動,參與各種全球性科技制度安排與規則制定。

二、科技全球化與教育理念的發展

教育一向被認為是需要保持本國特色也必須保持本國特色的國內活動,但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深,這些所謂的特色正在逐漸減少,而在各國教育活動中相似和相同的方面卻越來越多。首當其沖的便是教育理念。世界各國雖然社會制度、文化傳統、發展水平、意識形態各不相同,但關于教育的基本理念卻越來越趨于一致。比如教育宗旨,正在形成以“促進學生健康發展”為核心的“人本主義”共識;在其他方面,由生理科學、心理科學、行為科學和社會科學各分支以及自然科學各相關領域的研究進展,正在構筑起關于教育活動的核心觀念:認知發展階段理論、道德發展階段理論、終身教育理論、多元智力理論、教育目標分類理論、人力資本理論、教育產業理論等等。而在理念層面的融合與趨同為制度層面的仿效和教育技術的擴散提供了基礎。

科技全球化對教育理念的變革產生重大的輻射,能否實現教育觀念的轉變,實現教育質量的提升,對于整個民族的創新能力和發展前景將會產生直接的影響。而教育全球化的一個關鍵是教育主體與客體都必須轉換“范式”,即作為主體的教師在教學活動的視野拓展到“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關心、學會共同生活”之后,必須自覺完成從“教書匠”到“合作者”、“指導者”的角色置換,實現教學效果最優化,以精湛高超的教學藝術和教學策略促進學生的發展與進步;而作為客體的學生也應該轉變以往的追求目標,不僅完成對知識的學習和探究,更應該讓自己做一個完全的人、健康的人、具有自我發展意識的人。

究其原因,“范式”的轉換與科技全球化是息息相關的??萍既蚧峁┑沫h境充滿了殘酷的競爭和激烈的爭奪,教師必須對教學活動實施靈活機動的策略,教會學生如何面對復雜多變的外在情境,才能高效地完成教學任務、培養高質量的人才。反過來,學生也應該在教師的指導下,積極尋求自我發展、自我提高、自我提升,實現自我的全面發展。要將這種教育理念物化為現實,應做到:①轉變教育思想,實施全面素質教育。在各層次教育中實施全面素質教育,是全面提高我國人才培養質量的根本戰略措施;②按素質教育要求,加強教育教學改革。按素質教育的要求,重新設計對學生的評價指標體系等,一切著眼于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③堅持因材施教,注重個性化教育;④堅持理論聯系實際,重在實踐能力培養。

三、科技全球化與教育實踐的發展

在科技全球化背景下,教育活動的全球化亦日趨明顯,這與科技全球化有著某種程度上的天然聯系相關。結合學者郭扶庚、吳巖等學者的研究成果,我們認為科技全球化對我國的教育活動從宏觀到微觀均有著深刻的影響。(1)教育全球觀的樹立。根據我們在教育服務方面的承諾,我國教育將融入國際教育中,直接參與國際教育的競爭。這就要求我們的教育發展必須樹立全球觀,應特別加強國際理解教育,使公民擁有理解、包容不同文化、習俗的胸懷和品質,樹立世界公民意識。

(2)教育的重新界定。根據我國入世有關教育服務承諾的條款和《中外合作辦學條例》的規定,全球化時代的到來對我國教育并不產生根本性影響。學界一般認為,對外資開放教育市場不需要設置禁入領域,無論是義務教育還是非義務教育,學歷教育還是非學歷教育,一切教育服務領域都可以允許外資進入,但應該根據不同的目標市場設置不同的市場準入規則,以控制市場風險和保護消費者利益。

(3)人才培養模式的變革。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一步融入全球化的進程,對教育人才培養標準提出新的要求。教育應培養熟悉中國國情和傳統文化,具備優良的外語水平和扎實的科學文化知識,具有國際意識、合作精神、創新能力和誠實守信的國際型專門人才以及符合國際職業資格標準的勞動力。這必將促使中國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發生新的變革。全球化背景下,市場必將逐步規范,競爭和人才流動也必將加劇,由于規則透明,投資環境有所改善,個人待遇有所上升,來華投資、就業的外國人及歸國的留學生會越來越多。他們帶來的資金、信息、科學技術和先進的管理方法,會促進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和人才的成長。

(4)課程教材邏輯體系的創新。人才流動全球化、人才標準國際化將要求作為教育核心領域的課程教材改革走上高速公路。教育國際化要求確立全球化課程理念,借鑒國外先進的課程理念,引進、合編、改編、借鑒國外先進的教材,增加國際競爭和國際理解教育的內容。全面改革以應試、升學為特點的課程體系,構建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己任的課程體系,縮短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大力推進課程和教材的國際化程度和水平,以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

(5)教育發展空間的延伸。中國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長期存在需求與供給嚴重不足的矛盾,長期處于“賣方”市場的狀態之中。知識經濟的到來使人們對高等教育的需求不斷升級。中國高等教育市場的潛在價值及發展空間早已被發達國家看好,尤其是中國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的市場價值引起他們的極大興趣,發達國家的教育機構、企業已進入中國教育市場。只要善用這種資源,我們就能面向世界辦學,培養面向世界的人才,對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無疑是有益的補充。這樣,越來越多的人可以在國內學到與國際接軌的知識。在國外教育資源走進來的同時,中國的教育也會積極地走出去。向外國人提供教育服務所需的教育資源,可以來之于國內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也完全可以是國外教育機構和學校;教育服務的實施地點,可以是中國境內,也可以在中國境外,當然,我們更愿意在中國境內向外國人提供教育服務,不但可以增加外匯收入,而且還可以增加國內就業,也更有利于實現讓世界了解中國的傳播目標。應該說,中國發展“外向型教育產業”有著非常重要的優勢。如漢語和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發展“外向型教育產業”取之不盡的特種教育資源,再如遍及中國各地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既是旅游資源,也是教育資源,可以在此基礎上把教育資源與旅游資源相結合,實現教育產業和旅游產業的共同發展等等。

結合科技全球化看中國教育發展是全球化時代必須具備的戰略思維能力。一種不設上限的教育發展新觀念正在成為全球化時代確定國家教育發展戰略的新基點。面對全球化的挑戰,我們應延伸思維半徑,以全球主義的精神進行教育觀念和制度上的創新。過去我們已經習以為常的東西,必須加以重新審視,對不適應全球化的教育觀念、制度、內容、方法等辯證地進行變革。

參考文獻:

1林慧岳,易顯飛.科技全球化對R&D的影響及對策[R].課題研究報告,2003

2吳華.“教育全球化”與中國教育發展的全球戰略[N].中國教育先鋒在線,2004-01-30

3李如密,孫元濤.新世紀教師教學藝術策略[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2001

篇(4)

1 農業科技國際合作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和新要求

1.1 經濟發展更加依賴科技創新和技術儲備,科技創新的速度不斷加快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加快,科技的主導地位日益突出,在新的國際政治、經濟格局中,科技的決定性作用得到前所未有的加強,科技全球化日益成為經濟全球化的重要表現形式。表現在農業科技領域是現代生物技術、轉基因技術和信息技術等高技術迅猛發展并向農業領域不斷滲透,加快了農業科技創新步伐,引領和支撐世界農業發展和農業科技創新格局發生深刻變革。目前,發達國家瞄準國際農業科技前沿,紛紛建立和完善自己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優化科技力量和科技資源配置,加強原始性科技創新和戰略性技術研究,不斷提高農業科技競爭力。

1.2 發達國家和新興經濟大國加快了全球農業布局進程,科技是農業布局的有力手段 發達國家利用科技合作日趨深入和全球化趨勢,積極開展國際科技合作交流,提升自身影響力和科技實力。如歐盟已與 43 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國際科技合作協議,美國僅聯邦政府各主要職能部門就與 110 多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近 900 個科技外交方面的協議和諒解備忘錄等。

1.3 世界發達國家紛紛啟動區域科技創新聯盟和重大科技行動計劃與工程 面對全球氣候變化、能源安全和公共健康等人類共同關注的問題的挑戰,當今世界許多科技問題帶有區域性或全球性,生態與環境、自然資源利用與保護、災害防治和動植物疾病防治,需要多國參與才能解決,全球科技呈現科學研究大合作、多元文化大碰撞和技術創新大發展的趨勢,農業科技資源在全球范圍內的流動和配置加速進行,科學研究的規模越來越大,多學科大規模交叉、相互滲透的特點日益突出。

2 我國農業科技水平判斷與國際科技合作的主要做法

2.1 我國農業科技水平判斷 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我國農業科技發展水平總體不高,除技術的應用供給不足外還突出表現為成果轉化率低。目前,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僅為 53.5%,而美國、以色列、荷蘭等發達國家的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已高達80%,差距十分明顯。對于國際間農業現代化比較,由于國情不同,各個國家資源稟賦不同,要考慮到農業生產的比較優勢原理。目前,國際上通行的指標一般是土地生產率、糧食作物單產水平、總要素生產率和農業總產值增長率等。

2.2 我國農業科技國際合作的主要做法 我國以發展中國家為重點,加大農業生物基因資源的引進;以發達國家為重點,強化高新技術領域的合作研究。注重先進儀器和設備的引進,特別是關鍵部件、工藝的消化吸收和再創新,注重儀器設備的先進性和實效性,使其在科研工作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和效益。鼓勵和支持國內科技人員出國參加學術交流與合作研究,支持其到國外一流大學和研究所開展中短期學術訪問、交流,提高學術水平;積極引導和加強國內優勢單位聘請國際一流專家進行短期合作研究,開展相關學術活動,推動國際合作與交流不斷發展。

3 農業國際科技合作存在的主要問題

3.1 對國外合作伙伴國家的情況調研與了解不足由于不同國家的經濟科技發展模式不同,我國在與國外開展農業科技合作前必須全面了解其社會文化習俗、政治、經濟和法律等各方面情況,并充分估計政治風險和經濟風險,在此基礎上才能做出正確的決策。但是,我國尋找農業科技合作伙伴的過程中,對合作方國家各方面的情況缺乏全面深入的考察和論證,同時,大部分出國考察團組由于受到經費和時間的限制,在國外停留的時間較短,而需要調查的內容和落實的環節又較多,難免掌握和了解情況不全面。

3.2 缺乏頂層設計和全球布局戰略藍圖,低水平重復 一是現有科技體制和機制瓶頸凸顯。國家、省、市科研機構職責分工不明確,創新難以整合,導致投入不能有效集成,研究合力難以形成;部門與部門、部門與地方、計劃與計劃之間依然存在條塊分割現象,使得對外科技合作存在散亂、重復等問題,圍繞國家產業發展重大需求開展的重大國際科技合作計劃偏少;政府多、雙邊合作協議中務虛的框架式合作偏多,真正落實到具體合作單位、具體專家和具體項目的務實性合作偏少。二是在項目支持上,缺乏持續性扶持政策。我國農業科研經費多以競爭性投入為主,而且項目周期較短,導致不少業務骨干整天忙著跑項目。近幾年情況有所好轉,但競爭性投入的比重仍然偏大。

3.3 農業科技合作經費不足,缺乏落實重大合作和布局的手段 我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隨著農業科技實力的增強,農業科技在全球布局有了一定基礎,但仍存在一定差距。如科技部掌握的科技合作經費僅占 R&D 經費的 0.3%,而美國研究發展國際合作經費 1995 年就占政府 R&D 經費的 4.5%,以色列為 12.0%,印度為 6.0%,巴西為 2.1%。由于國內配套經費不足,農業科技國際合作以打工式、受援式為主,往往是接受對方資助,完成對方的工作,存在著資源浪費和流失的現象,在合作交流中體現我方的意志不夠。

4 有關政策建議

4.1 完善部門和地方的國際科技合作統籌協調機制 完善部門和地方的國際科技合作統籌協調機制,形成政府推動、科研聯動、企業為主體、科技與經濟和貿易相結合的運行機制。強化科技合作和對接國內產業發展需求,建立高效的運行機制和管理體制,協調科研院所、企業、中介組織和民間科技組織關系。建立完善國際合作專家戰略咨詢和信息收集與研究系統。加強農業科技信息收集、整理和利用。建立信息合作網絡,對重點國家、重點領域、重點機構和重點國際科學家建立動態跟蹤數據庫,對國內科研單位實行信息資源共享,為農業科技合作提供信息支撐。

篇(5)

一、經濟全球化的內涵

全球化這個概念最早是由美國經濟學家提奧多爾.拉維特1985年在題為《市場全球化》的文章中提出的,意指前20年間國際經濟的巨大變化,即商品、服務、資本和技術在世界生產、消費和投資領域中的擴散。

但究竟什么是經濟全球化,在國內外學術界至今仍是眾說紛紜,大致可歸納為:一足要素優化配置論和相互依賴關系論。例如認為“經濟全球化主要包括世界統一大市場的形成和擴大、跨國公司投資的增加、全球金融市場的一體化、信息交流日趨快速和方便、生產活動的全球化和生產要素的全球配置等等”。經濟全球化實際上是全球范圍的市場經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概括為:“全球化是指跨國商品和服務交易及國際資本流動規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術的廣泛迅速傳播使世界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性增強”;二是資本主義化和美國化。美國學者埃倫.伍德認為,目前人們之所以如此關注全球化這個問題,其原因就在于資本主義正在成為真正的全球性制度。全球化的本質是全球范圍的資本主義化,在我國學者當中也有類似的看法,例如,“美國等西方大國,正是運用世界經濟的全球化、一體化的機會,來推動它們的價值觀念、政治模式和行為標準,即推行所謂的‘全盤美國化’”;三是無國界論和國家管理取消論。持這種觀念的人認為,全球化意味著公司將不再以國別區分,而只有成功與否之別。如德國貝特爾斯曼股份公司董事長托馬斯.米德爾霍夫認為:隨著經濟趨于全球化,在像貝特爾斯曼股份公司和戴姆勒——奔馳汽車股份公司這樣的公司里,管理網絡同國際通用機器公司和可口可樂公司的風格是一樣的。不存在什么德國公司或美國公司,只有成功的公司和不成功的公司之分。還有人認為,經濟全球化就是取消國家對經濟的管理權。丹尼爾.耶金就是這樣分析全球化現象的。他認為,所謂全球化,“這就是24小時相互聯系,極度活躍的、剝奪睡眠機會的、并受電子郵件推動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上,各國政府對本國經濟的影響力將減少”?!叭藗儗κ袌霭l揮公平作用和提品的能力增強,因而不再指望政府管理經濟。這種做法變成取消政府管理和使企業私有化”。四是概念混淆論和概念質疑論。有人認為經濟全球化與世界經濟一體化本質都是一回事?!敖洕蚧簿褪侨蚪洕惑w化,“不是一體化比全球化的層次高,全球化倒是一體化發展的較高階段”。也有些人認為經濟全球化并不是什么新現象。例如,美國經濟學家保羅.斯威齊指出:“全球化不是某種條件或某種現象,而是一種已經持續了很長時間的進程。自四五百年前資本主義作為一種活生生的社會形態在世界上出現以來,這一過程就開始了”。事實上,資本從誕生的第一天起,就在尋求不受限制地最大限度地獲取利潤路徑,即資本主義一直在尋求利潤最大化的過程中推動經濟的全球化。因此,經濟全球化并不是一種新現象,所謂經濟全球化,就其本質來說是由于生產力的迅猛發展,使國際分工達到前所未有的新階段,人類經濟活動開始大規模地突破國家、民族界限,各國經濟逐漸融為一體的歷史過程。

這個歷史過程發端于地理大發現,加速于產業革命以后,戰后科技革命和跨國公司的大發展,使生產要素在世界范圍內得到更大范圍的流動,各國之間的經濟貿易技術交流更為密切。而20世紀90年代以后微電了技術和通訊技術的革命,社會主義國家由計劃經濟體制轉為市場經濟體制,實行對外開放,使經濟全球化進入了一個新階段.生產要素流動的全球化、市場規則的全球化、金融運作的全球化、科技開發利用的全球化,構成了當前經濟全球化的主要方面。

二、經濟全球化的特點及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態勢

經濟全球化的特點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

1.經濟全球化表現為高度的流動性和高度的開放性。這主要體現在人才流、物流、信息流、資本流和知識流在世界范圍的涌動日益廣泛,已不可逆轉。如目前世界上每天大約有60000億美元在不停地流動。高科技和信息網絡化,也支持了經濟全球化的這種高度流動性。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由閉關自守,從不自覺到自覺地打開國門,匯入經濟全球化的洪流。不論是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乃至最落后的國家,勢必都將被經濟全球化浪潮所席卷。

2.經濟全球化表現為高度的滲透性和高度的互補性。這主要體現在人才流物流、信息流、資本流和知識流的時空約束減少、成本降低及資源互補,發達國家的資本、技術、管理、文化等將迅速向發展中國家及落后口家滲透,使世界經濟呈現出一體化特征資本、知識、資源等也將在全球市場流動并趨向合理配置。這有助于不同國家和地區在資本、知識、資源等互補,從而有助于全球化問題的緩解以及全球性行動的協調,使人類的可持續發展成為可能。

3.經濟全球化表現為高度的集約性和高度的壟斷性。這主要體現在經濟全球化的基本單元和行為主體跨門公司及國際金融機構的經營業績。一個跨國公司的銷售額大約相當于一個中等發達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跨國公司及國際金融機構的經營活動幾乎涉及世界經濟生產活動的所有領域,而且大約控制了世界上80%26#37;的新技術、新工藝專利,70%26#37;的國際直接投資,60%26#37;的世界貿易,30%26#37;的國際技術轉移。

4.經濟全球化表現為高度的依賴性和高度的異步性。這主要體現為世界上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的經濟、技術、資源的依賴性增強。發達國家通過控制核心技術,可以有選擇地輸出先進技術、先進管理和先進設備,甚至直接將純物質生產外殼轉移到發展中國家,進一步強化其對輸出資本的控制,從而形成不對稱的依賴性。發達國家資本、技術的流向首先是工業化基礎條件、資源條件、環境條件、市場條件相對較好的國家及地區,尤其是流向國的沿海地區和中心城市,從而在一定時期內出現發展的嚴重不平衡;同時,也表現為資本、技術流入國家及地區首先進行經濟響應,而在政治、文化諸方面的響應和變革相對滯后。經濟全球化的高度異步性,使世界在一定時期內會出現后工業社會、工業社會、農業社會乃至原始社會并存現象。

5.經濟全球化表現為高度的風險性。這主要體現在資本、技術、管理的快速流動和思想、文化的滲透,給發展中國家帶來程度不一的經濟安全、信息安全、科技安全、政治安全等問題。20世紀90年代后期的亞洲金融危機從一個側面表明了這一點。經濟發達國家資本、技術、管理流向的選擇性,勢必使一部分發展中國家處于邊緣化.甚至經濟發達國家也不乏對經濟全球化的反對之聲,其原因也在于經濟全球化的高度風險性。

經濟全球化是現代經濟、科技、政治高速發展的必然產物,也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趨勢。對世界而言,經濟全球化己不是一種選擇問題,而是一種現實問題;不是要不要經濟全球化的問題,而是怎樣經濟全球化問題;不是如何游離在經濟全球化以外的問題,而是如何實現平等、公正、互惠、共贏、共存、共同繁榮的經濟全球化問題。

經濟全球化將是科技的全球化。這種科技的全球化主要表現為科技活動的全球化、科技傳播的全球化、科技目標的全球化和科技影響的全球化。舉世矚目的人類基因組研究計劃,在全球內有16個實驗室、1100位科技專家參加,涉及到美、英、日、德、法和中國等國家。在科技全球化過程中,通過“市場換技術”和“技術換市場”的動因將使國際技術轉移明顯加快。經濟全球化將是服務的全球化。這種服務的全球化,主要表現為社會服務能力在世界范圍內遠距離的充分體現。如銷量高居全球首位的零售帝國沃爾瑪,在世界各地的分店超過4000家,并通過衛星網絡實行動態管理,每周接待并服務的顧客高達1億人次,其送貨車平均每年為9200萬戶家庭送貨服務15次。經濟全球化將是生產的全球化。這種生產的全球化,主要表現為新型網絡企業模式使生產過程突破了時空的限制并使其產品為世界范圍的消費者認同。如耐克公司在美國本土沒有生產廠家,只有研究開發中心和管理中心,其產品生產廠家則遍布世界上許多國家,耐克品牌具有巨大的無形資產價值并被世界各地的眾多消費者所青睞。

三、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

l.經濟全球化對世界經濟的正面影響

首先,經濟全球化加速國際競爭,促進全球經濟的增長。由于經濟全球化使各國在空間上的距離大大縮短,任何一個國家都失去了地理上的優勢,都成為彼此潛在的競爭對手。面對日益短缺的自然資源、資金以及市場,各國都參與到了激烈的競爭中來,利用自己本國的比較優勢,制定相應的政策措施,努力開發新技術,開拓新市場,促進了全世界生產力的提高,因而全球經濟也得到了長足的增長。其次,經濟全球化促進了國際貿易的增長,貿易結構也發生了變化。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貿易量的平均增長率超過世界經濟平均增長率.根據聯合國有關統計,1977年世界各國出口總額占全球國民生產總值的11.4%26#37;,1990年為16.2%26#37;,2000年為20%26#37;。其中,服務貿易的增長速度明顯高于商品貿易的增長速度,顯示出強勁的發展勢頭。在制成品貿易中,技術密集型產品增長速度和所占的比重都高于勞動密集型產品。這些都依賴于以技術發展為基礎的經濟全球化這一大背景。再次,經濟全球化促進國際資本流動加快,并呈多元化趨勢。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國際資本流動一直呈現出不斷加速的趨勢,到1980年業界對外直接投資總額已達到了5119億美元。1985年-1989年國際直接投資年平均增長率為21.6%26#37;,其中1985年和1988年分別高達30.81%26#37;和30.50%26#37;。國際投資不僅表現為直接投資,還表現為間接投資,如購買外國公司的股票及進行證券投資、信貸等。隨著西方發達國家日益放寬對金融的管制,國際資本流動的規模更加擴大。最后,經濟全球化有利于世界和平發展。山于經濟全球化帶來了激烈的國際競爭,因此各國政府把較多的精力從軍事上轉移到了經濟建設上,從而大大降低了引發世界性軍事戰爭的可能性,促進了世界和平與發展。

2.經濟全球化對世界經濟的負面影響

首先,經濟全球化加劇了國際間的不平等。從本質上來看,經濟全球化是西方發達國家追求全球利益的產物,它是山發達國家所制定的制度和政策所推動的,因此經濟全球化充滿了不平等。雖然,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中各個國家都得到了一定的利益,但各國間的利益分配卻越來越不公平。在過去的10年中,世界上最貧窮的5個國家的收入占全球收入的比例從2.3%26#37;降到了1.4%26#37;。世界最富有的3個家族的財富總和比最不發達的國家6億人口的年收入還要高。發展中國家在財富分配中處于嚴重不利的地位。其次,經濟全球化導致國際經濟波動風險加大,其中最明顯的便是金融領域。由于各國金融業的對外開放,金融業已呈全球化趨勢,并逐漸成為一個相對獨立的經濟系統。在國際外匯交易中,大量的資金用來投機牟利,加上金融衍生工具的產生,加速了全球范圍內投機資金的形成和流動。據統計,20世紀90年代中期國際外匯市場交易額超過了10000億美元,而其中用于國際貿易的交易額不足2%26#37;。一些發展中國家缺乏對金融業實施有效管制的經驗,導致國際金融炒家有機可乘,東南亞金融危機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另一方面,隨著各國經濟聯系的加強,每一個對外開放參與國際分工的國家的國內經濟隨時都會受到外部各種因素的沖擊,那些國內的劣勢企業和產業可能會面臨更多被淘汰的經營風險,即使是具備優勢的企業,由于國際競爭加劇,所要考慮的風險因素也會增多。再次,經濟全球化引起全球范圍內的生產過剩。世界經濟近幾年的增長速度已逐年下降,這是由全球性的生產過剩引起的。經濟全球化推進了全球市場的發展,但卻將資本主義的矛盾帶入了全球市場。在國際間貿易中,發展中國家的產品優勢在于勞動密集型產品、初級產品和原材料。但隨著加入全球化浪潮的發展中國家越來越多,產品制造業的生產率不斷提高,勞動密集型產品價格下降。而發達國家憑借它們在技術上的優勢生產技術密集型產品,為保證這種比較優勢,它們不會將新技術轉讓給發展中國家。這種技術密集型產品價格高,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都難以承受,從而造成了發達國家的高科技產品過剩,事實上,也造成了全球的生產過剩、社會動蕩、失業量猛增,經濟蕭條也將隨之而來。最后,經濟全球化使全球生態系統遭到破壞。長期以來對地球資源的過度開采、環境保護的不到位、大量污染產業的排污量達不到環保標準,造成了資源短缺,環境嚴重污染,制約著世界經濟的發展。一些發達國家將高度污染的產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應進一步擴大了環境污染的范圍。

四、經濟全球化給我國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經濟全球化給我國帶來的機遇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經濟全球化給我國帶來了更多引進、利用外資的機遇。事實上,按照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統計,流入我國的外國直接投資在改革開放之初(1979年-1982年)累計為1166億美元,以后逐年上升,進入20世紀90年代迅速增加,1997年達到452.57億美元(占當年中國利用外資總額的70%26#37;),實際利用外國直接投資超過英國、法國居世界第二位。OECD最新統計數據表明,在過去20年,中國共吸引3000億美元的外國直接投資,占所有發展中國家吸引外國直接投資的30%26#37;。經濟全球化進程將使我國能夠更多、更好地利用外資,從而加快我國的發展。

2.經濟全球化給我國帶來了更多引進世界先進技術并消化、吸收和創新的機遇。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在眾多技術領域之所以能夠在短期內縮短與世界水平的差距,甚至在一些技術應用方面能夠與世界同步,在很大程度上以經濟全球化以及相關的科技全球化為背景。經濟全球化將使科技人才的全球性科技活動日趨活躍,使跨國公司的全球性科技活動加速發展,使國家之間的全球性科技活動不斷深入,使民間的全球性科技交流得以加強。經濟全球化能有效地促進我國技術水平的提高。

3.經濟全球化給我國帶來了更多引進世界先進管理并實現管理創新的機遇。從整體上看,我國的管理從理論到實踐都相對滯后,甚至比技術的差距更大。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人才流、資本流、信息流、知識流和物流的涌動過程,我國能夠引進、吸收世界上的先進管理,并根據我國的國情進行管理創新。事實上進入我國的跨國公司在經營管理方面已給我們很多啟迪和借鑒。

4.經濟全球化給我國帶來了更多拓展海外市場,增加就業的機遇。一方面,進入我國的跨國公司所生產的產品是全球性的,為世界范圍的消費者所認同,有助于我國“借船出?!?,另一方面,經濟全球化能夠影響和刺激我國跨國公司的發展,使其盡快走出國門并形成基于全球經營實績的真正競爭力。海外資本、技術、服務諸方面的流入,無疑能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并拉動國內收入總體水平的提高,對促進內需不無裨益。

5.經濟全球化給我國帶來了加快產業結構調整的機遇。經濟全球化使我國為更快地納入世界經濟,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強化經濟競爭力。一方面,我國必須加快傳統產業的改造和更新;另一方面,我國必須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及知識服務業。從策略上講,在經濟全球化浪潮中接受發達國家技術先進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的轉移,不失為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過程中的一種現實選擇。

我國加入WTO的漫長經歷以及亞洲金融危機已給我們深刻的啟示,經濟全球化工使我國面臨嚴峻的挑戰:

l.經濟全球化對我國國家經濟安全產生消極影響.作為現代化啟動晚的發展中國家,西方發達國家在經濟、科技方面給我們很大的壓力。經濟全球化帶來的人才流、資本流、信息流、知識流和物流,特別是發達國家在科技、金融、管理等方面的優勢和強勢,使我國可能面臨經濟依賴性和技術殖民地的風險,對我國的國家經濟安全構成了潛在的威脅。

2.經濟全球化會對我國的產業結構優化產生消極影響。經濟全球化將迫使我國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接受發達國家越來越多的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產業的轉移,其中不乏部分對生態環境產生不良影響的產業項目。盡管這種轉移使我國的產業結構得到一定的調整,但會對產業結構的真正優化產生負面效應,尤其是可能加劇我國生態環境的惡化,使資本緊缺更為嚴重,也無助于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及知識服務業的發展。

3.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均衡性產生消極影響。經濟全球化進程的異步性規律,可能會加劇我國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的綜合國力大大增強,但同時表現出各地發展的明顯不平衡,尤其是貧富差距問題日漸凸現,不論是按基尼系數還是歐希瑪指數計算,我國目前的貧富差距已超過美國。經濟全球化帶來的人才流、資本流、信息流、知識流和物流,具有很強的選擇性,無疑會加劇我國經濟發展的不平衡。

五、適應經濟全球化發展,我國應采取的對策

面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機遇與挑戰,我們必須采取相應對策:

l.強化國家利益、民族意識教育;努力提高國民科技文化素質及民族創新能力。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相比有明顯差距。在面向未來的國際競爭中,面對經濟全球化不可逆轉并勢必席卷世界各國的發展趨勢,我們必須強化中華民族的憂患意識以及知難而進的頑強斗志,積極創造競爭優勢。在提高國民科技文化素質方面,我們必須實行社會塑造與自我強化觀管齊下,使我國最豐富的人力資源得到真正的開發。在提高民族創新能力方面,我們必須著力于創造知識的創新和應用知識的創新兩個層面,真正激發蘊藏在廣大人民群眾中的創造潛能,使創新成為中華民族進步的靈魂,成為我國興旺發達和可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

2.依法做出有利于實現經濟發展的制度安排,以有所為有所不為實現技術跨越。經濟全球化強化了我國發展的緊迫感,我們既要適應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又要加快自己的發展速度,因而相關的制度安排顯得非常重要。科學、合理、可行且具有前瞻性的制度安排,是我們迎接經濟全球化挑戰的重要保證。經濟發展競爭實質上是科技發展的競爭,科技發展又取決于一個國家的科技能力.面對經濟全球化的挑戰以及我國科技能力的現實,我們必須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舉全國之力,以有所為有所不力的方針實現某些領域的技術跨越。

篇(6)

關鍵詞:國際;營銷;經濟全球化

一、20世紀90年代經濟全球化的興起和原因

1.冷戰結束為經濟全球化的興起創造了政治和社會條件

20世紀80年代,特別是90年代以來,完全意義上的經濟全球化,即涵蓋國際流通過程和國際生產過程,亦即世界經濟再生產過程的全球化日益興趣。其主要表現,即貿易全球化、投資全球化、金融全球化和跨國公司生產經營全球化,包括了國際流通過程和國際生產過程的全球化。

從根本上說,經濟全球化是商品經濟發展到資本主義階段,出現的國際分工和生產國際化發展的必然趨勢,是由資本向全球擴張來推動和發展的。20世紀80年代,特別是90年代以來,隨著國際分工和生產國際化的高度發展和產業資本向全球擴張(其具體表現是工業跨國公司的全球擴張),世界范圍內便興起了經濟全球化的浪潮。具體而言,90年代高新科技突飛猛進、國際分工深入發展、跨國公司的全球擴張、席卷全球的市場化改革和冷戰結束,為經濟全球化的快速發展創造了經濟、政治和社會條件。

2.現代高新科技突飛猛進,推動現代生產力快速發展

20世紀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以來,現代高科技取得一系列突破和進展,主要有信息技術、新材料技術、生物技術、空間技術、海洋技術等。隨著現代高科技日新月異的發展,從科學發明到技術創新再到生產中應用的周期大大縮短,幾乎是同步進行的,即所謂“科學一技術一生產”一體化,表明科技轉化為生產力的進程極為迅速。有關資料表明,科學研究的成果轉化為工業產品的周期,在18世紀約為100年,19世紀為50年,20世紀初期為30年,20世紀中期為10年,20世紀80年代以來高新技術產品的轉化周期已經縮短到5年以內。據發達國家的測算,手工業、傳統工業、高新技術產業的勞動生產率之比為1:10:100,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在20世紀初占5%~20%,在50~60年代占50%,在80年代占60%~80%。現代高新科技的迅速發展和擴散,大大推動了生產力和世界貿易的發展。

3.國際水平分工深入發展,加強了各國間經濟的相互依賴性

國際水平分工是在第3次科技革命(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而現代高新技術的發展則進一步擴大和加深了國際水平分工。一般說來,當達國家之間、新興工業國之間在工業生產上的分工,屬于水平型國際分工。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在發展民族工業的過程中,也逐漸參與了工業生產的國際水平分工。例如,現代波音客機(約有450萬個零部件),就是建立在國際水平分工基礎上的高科技產品。有7個發達國家的1500家大企業和分布更多國家的1.5萬家(其中包括中國)中小企業參與協作制造。目前全球有40%的產品是由跨國公司生產的。國際水平分工是當代各國之間進行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的基礎,是當代世界市場不斷發展和擴大的基礎,它將各國生產過程密切結合起來,使國民再生產過程向著國際再生產過程發展。這是20世紀90年代經濟全球化興起的根本原因和堅實基礎。

二、國際營銷對世界經濟的影響

1.對世界經濟的影響

促進世界經濟增長。經濟全球化的本質或核心是生產要素和資源在全球的優化配置和使用,必然會促進世界生產力和世界經濟的增長。隨著現代科學和技術在世界范圍內的流動、轉移和擴散,會改造和優化生產力的各種要素,推動各國經濟和世界經濟的發展。科技進步在今后世界經濟增長中的作用將越來越顯著,是世界經濟增長的根本源泉。各種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意味著世界生產力布局和產業結構隨之改革,使國際分工日趨合理,促進國際分工。各國經濟的市場化和國際化,推動統一的世界市場的形成和國際競爭的發展,優化世界資源的配置,可提高世界經濟的整體效率,還可優化國際經濟關系結構。

2.推動世界經濟有序運行。

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各國的國民再生產過程向著國際再生產過程發展,從而要求生產要素和資源在各國之間進行合理配置,要求在國際范圍內按照經濟合理的的原則組織生產和經營,要求有關國家協調它們之間的生產和經營活動。但是,在當代這種再生產過程的國際化,又是建立在民族國家利益基礎上的。這樣,便產生了再生產國際化過程中的國際共同利益和民族國家利益的矛盾。正是為了緩解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的這種矛盾,于是,以國家和國際機構出面組織的國際經濟協調便應運而生。在當代世界經濟領域中,國際市場活動受到3種機制的調節:市場機制的自發調節;各國政府單獨制定的自主經濟政策和措施的調節;在國際協商基礎上若干國家政府的聯合調節,即國際經濟協調。在這3種調節機制中,國際經濟協調機制在當代世界經濟運行中具有重要地位,因為市場機制自發調節的缺陷需要國際協調機制予以矯正,而各國的調節政策也需要國際協調機制予以協調(如關稅政策的協調等)。國際經濟協調的核心和目標,是要調節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國際共同利益和民族國家利益的矛盾,實現世界經濟和各國經濟的有序運行,促進世界經濟和各國經濟的增長。由此可見,在當代國際經濟活動中,由于矛盾和利益同在、競爭和合作并存,而國際協調成功與否,則制約著各國經濟的興衰。

三、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國際營銷和國際經濟的發展趨勢和特點

1.世界經濟進入全球競爭。

80年代以后,特別是9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正處在兩大潮流之中。一是現代高科枝的蓬勃發展,成為推動現代生產和現代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充分顯示出當代世界經濟競爭本質上是科學技術的競爭;二是世界各國,包括不同社會制度、不同發展階段的國家,都在進行經濟結構調整、經濟體制改革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以適應前一個潮流即現代高科技和現代生產力發展的需要。因此,冷戰結束以來,國際社會和各國政府都把注意力集中在謀求高新技術的發展,特別是發達國家之間展開了一輪高科技發明權、領導權和控制權的爭奪戰。這都表明,80年代以后,特別是冷戰結束以來,世界各國相繼卷入了爭相發展高新技術的國際競爭的大潮之中。展望未來,21世紀上半葉這種國際競爭將會更加發展、深化和激烈。

2.世界各國在競爭中求合作。

在國際競爭日益激烈的同時,各國在經濟上的相互依賴性和相互合作的關系也日趨增強。其根本原因是現代高科技、國際分工、生產國際化、產業的國際轉移的迅速發展。在國際分工日益發展和深化的基礎上,各國民族再生產過程日益向著國際再生產過程發展;同

時,任何一國都不可能擁有發展本國經濟所需要的全部資源,不可能掌握所有的先進技術,也越來越難于壟斷技術,一國科技進步、經濟發展、生產要素配置越來越需要通過國際合作和國際交流才能實現。這就要求世界各國積極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按照比較優勢和比較利益原則來決定取舍,充分發揮國際分工和各國技術、經濟互補性的國際經濟效益。因此,在現代科技和國際分工深入發展的基礎上,各國之間的相互依賴性不斷加強;同時矛盾和利益同在,競爭和合作并存,而國際協調的成敗則制約著世界經濟的沖突和合作、停滯和發展。這可以說是當代和今后一段較長時期內國際經濟關系發展的基本趨勢和基本特征。

四、國際營銷對資本主義國家和發展中資本主義國家的影響

1.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中的發達國家和不發達國家

資本主義是一個世界體系。在這個體系中,資本主義各國處于不同的發展水平、階段和地位。發達國家和不發達國家的劃分是這個體系的基本特征。從資本主義發展的幾百年歷史來看,發達國家只是極少數,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則處于不發達狀態。

根據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有關資料劃分,在現代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中,屬于發達國家(市場經濟工業國)的僅有22個:美國、日本、德國、法國、英國、意大利、加拿大、澳大利亞、奧地利、比利時、丹麥、芬蘭、愛爾蘭、荷蘭、新西蘭、冰島、挪威、盧森堡、西斑牙、瑞典、瑞士、葡萄牙。而不發達國家則是原來經濟落后、現在正逐步發展(民族經濟)的國家,一般稱為發展中國家,其中絕大多數是過去受帝國主義統治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屬國。據世界銀行有關資料統計,這類國家和地區共有160多個(社會主義國家包括在內)。

2.經濟全球化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影響

從一定意義上講,經濟全球化實際是市場經濟全球化。市場經濟是競爭型經濟,是利益和風險同在、機遇和挑戰并存的經濟。所以,從總體上看,全球化對世界各國發展經濟既帶來機遇,也帶來挑戰。全球化給各國帶來的共同機遇主要有:第一,提供了各國共同發展的機遇。因為全球化使商品、服務、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在全球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促進各國生產和經濟發展。第二,給各國提供了提高經濟效益的機遇。第三,給各國經濟體制趨同帶來了機遇。這是因為,全球化實際上是各國國內市場與世界市場接軌,建立能夠相互融合的市場經濟體制,促進各國共同發展。全球化帶來的共同挑戰主要有:第一,優勝劣敗的挑戰。既然全球化實際上是市場經濟全球化,也就是世界各國卷入和參與全球競爭的過程,有競爭就必然存在優勝劣汰的法則。第二,金融動蕩的挑戰。金融是國民經濟的神經中樞。經濟全球化的一個重要方面是金融全球化,是各國間的金融活動的關聯度日益密切,一旦某個國家金融市場出現問題,其他國家便會發生“多米諾骨牌效應”,導致區域性,乃至全球性的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

3.發達國家在貿易、投資、貨幣金融領域的斗爭與協調

篇(7)

摘 要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中國已成為了一個經濟大國,中國經濟在受國際經濟影響的同時也影響著世界經濟的發展。本文首先闡述了經濟全球化的概念,隨后對經濟全球化給中國帶來的影響進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中國應對經濟全球化的對策。

關鍵詞 經濟全球化 中國經濟 經濟發展

21世紀以來,經濟全球化發展更加深入,這也給我國經濟發展帶來了諸多不確定因素。對于當前經濟全球化的復雜性與多變性,在抓緊機遇加快發展的同時,必須審時度勢,規避風險,從而使中國經濟成為更重要的經濟體。

一、經濟全球化的概念

經濟全球化是指世界經濟日益成為一個緊密聯系的整體,世界經濟活動通過對外貿易、資本流動、提供服務、技術轉移、相互依存與相互聯系而形成的超越國界的全球范圍有機經濟整體。經濟全球化是指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自由流動,跨越各國、各地區的界限,相互融合成整體的過程。經濟全球化一方面在全球范圍內各國與各地區的經濟互相交織、影響以及融合而成的統一整體,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全球統一市場”;另一方面經濟全球化在全球范圍內建立了規范的經濟行為規則,經濟運行的全球機制也以此為基礎建立起來。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對全球范圍內的生產要素進行優化配置,并使生產要素在世界范圍內自由流動。經濟全球化作為世界經濟的重要特征之一,適應著世界經濟發展的趨勢。

經濟全球化受到很多因素的推動,目前已經成為生產社會化與經濟關系發展國際化的客觀趨勢。其最根本動力就是社會生產力以及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科技革命成果以信息技術為核心飛速轉化為生產力,跨國公司發展的蓬勃之勢,是經濟全球化的重要載體,對世界經濟發展影響力日益加強,涌現了大量的服務業和新興產業,縱觀世界范圍,貿易投資自由化已經成為主流的經濟政策,大量的區域經濟合作更是對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推動。

二、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一)對中國經濟的積極影響

1.有利于吸引外資

對于發達國家來說,我國的發展無疑是提供了巨大的市場給他們。在新興市場中,中國是主要的外資接收國,這與跨國公司對我國增速快的新興經濟體投資的增加有很大的關系。中國對外資的吸引力反映出我國經濟的快速成長,大量引入外資,有利于滿足國內資本需求,提供了中國現代化建設的資金,是對我國調整產業結構和發展生產力的促進。外商進行投資的同時,一些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也被引進,推動著我國企業的發展,進一步促進著中國經濟的發展。

2.對貿易的影響

我國的對外經濟貿易是國民經濟的重要增長點。隨著經濟全球化進一步深入,中國目前成為全球第一大出口國,從1994年起對外貿易順差開始連年增長,即便是中國加工業在2008年受到金融危機的重大影響,2009年后我國許多企業的出口量仍達高位,率先使中國經濟復蘇,在經歷了全球性的打擊后,一批有實力的企業推陳出新,升級換代,反而提高了企業的競爭力。

3.有利于勞動力分配

中國巨大的農村人口和剩余勞動力始終是在努力實現工業化的過程中有待解決的問題。但隨著經濟全球化深入,對外貿易加工等企業吸收了大量的農村勞動力,這些剩余勞動力被充分利用起來,推進了中國的工業化的發展,更有利于農村城鎮化的進程。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人才的有效利用受到重視,新型的技術工人以及服務人才充實到企業中,為我國經濟提供高水平的勞動力。

(二)對中國經濟的消極影響

經濟全球化不單單會帶來積極的影響,同時也會使我國面臨一系列的問題。

1.受發達國家的制約

目前,少數幾個發達國家仍處于經濟全球化的主導地位,在制定國際經濟規則上,他們從自身利益出發明顯偏向于發達國家。當世界市場接收他們的巨額投資之后,他們可以通過貿易自由的口號,對我國貿易堡壘發起攻勢,來保證他們獲得超額經濟利潤。而當他們的國內市場受到中國廉價商品的沖擊,本國一些產業的行業利潤受到阻礙的時候,他們就以貿易保護為借口,或者通過環保壁壘、技術壁壘阻撓中國產品的進人,根本不會考慮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利益。

2.產業轉移帶來的影響

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發達國家保護本國的自然資源與環境的同時充分利用資金優勢將高污染、高消耗產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濫用資源,破壞發展中國家的環境。經濟全球化下,發生產業轉移現象不可避免,但為了參與更多的國際竟爭,我國只能接受發達國家傳導過來的高能源消耗與高污染耗能,成為發達國家的生產基地。輸送給發達國家數量龐大且價格低廉的有形物質產品的同時,造成了一定的環境問題和社會問題。

三、中國應對經濟全球化的對策

中國經濟無法回避經濟全球化發展的趨勢,因此必須勇于接受挑戰。我們要充分抓住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機遇,不斷完善自己,發展自己。我們更要警惕并防范經濟全球化可能會帶來的沖擊,盡可能的降低消極影響。

(一)完善市場經濟體制

改革開放后我國不斷努力,初步形成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但在資源配置以及經濟結構調整仍不夠完善,需要進一步加強。我們應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根據市場經濟規律與規則,實行真正意義上的政企職責分開,政府為了給企業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應注意完善國有資產管理,深化國有企業的改革。從本質上轉變企業經營機制,使經營管理體制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科學、規范并且富有生機和活力,從而使企業參與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得到提高。我們還要創造開放、競爭、公平、有序地多元市場環境,從而進一步對市場體系進行完善。

(二)積極參與國際競爭

我國是一個貿易大國,更是經濟大國,在國際市場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要注重吸引外商資本,但更重要的是提升國際投資的質量。通過引進競爭的辦法,燃起我國民族工業的競爭意識。國家應該引導有條件的產業和部門直接參與國際經濟競爭,從而使相應的企業追求新技術具有更大的動力,積極完善企業管理方式,提高生產效率,在國際市場獲得更大的利潤。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國際市場來獲取原料、制成品以及半制成品,使我國經濟運行成本降低,在吸收技術與經驗的同時,提高自身創新能力,自力更生,提高我國民族工業的經濟層次,提升品牌影響。我們要在能夠保證立足國內市場的前提下,積極參與國際競爭,向國外發展,爭取走向國際產業鏈的更高端。

(三)關注產業轉移帶來的問題

我們應該時刻關注國際產業轉移帶來的可能對我國環境、資源以及就業帶來的負面影響,避免在國際經濟產業鏈中一直處于低端的位置。在開放規模被擴大的同時,應密切注意國際游資的動向并加強經濟監管,避免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漏洞從而對我國經濟造成影響。目前,我國雖然是一個經濟大國,但是我國的外貿依存度卻非常高,這與經濟大國應有的本范并不相符。我國要在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加大力度開拓國內市場,提高管理水平,使我國的有效需求與供給能力都得到提升。就目前經濟全球化的形勢來看,我國市場已經成為全球市場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企業的發展空間勢必會受到國外經濟勢力的打壓,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們首先要搶占和堅守住本土市場奠定未來發展的堅實基礎,在此基礎上再實行“走出去”的戰略。

(四)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

科技的進步與不斷創新是經濟全球化的條件和基礎。因此中國應加速科技的創新,堅持科教興國的方針戰略,大力發展科技,運用現代科技手段,不斷創新,提高科技含量,從而使中國對外經濟貿易上更具國際競爭能力。我們應運用先進技術以及高新技術使傳統產業技術含量得到提升,從而促進發展生產力,使中國實現技術發展的跨越。

四、總結

經濟全球化的飛速發展,為我國經濟發展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諸多不確定因素。經濟全球化有利于我國對外資的吸引,有利于我國的對外貿易發展,還有利于剩余勞動力的分配,但是與此同時,我國經濟發展仍受發達國家的制約,還要承擔產業轉移帶來的不良影響。為此,我們應該完善市場經濟體制,積極參與國際競爭,避免產業轉移帶來的影響,并且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從而使我國經濟適應經濟全球化,更好更快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吳念魯.經濟全球化與中國經濟面臨的挑戰.內蒙古金融研究.2010(3):3-5.

[2]呂延方.經濟全球化與中國經濟發展.沿海企業與科技.2009(07):10-14.

[3]劉樹本.經濟全球化與中國經濟發展分析.科技向導.2011(12):60.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文字幕人妻偷伦在线视频| 欧美亅性猛交内射| 新国产三级在线观看播放| 成全电影大全在线播放| 人妻av无码系列一区二区三区| 蜜臀亚洲av无码精品国产午夜.| 真人无码国产作爱免费视频| 久久精品夜色噜噜亚洲a∨| 日韩欧美亚洲综合久久影院ds| 成人影片一区免费观看| 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无码| 野花香视频在线观看免费高清版| 日韩中文字幕免费视频| 国产乱子轮xxx农村| 国产99在线 | 亚洲| 狠狠色综合网站久久久久久久高清 | 最近免费中文字幕| 日本大片在线看黄a∨免费|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无码四虎| 亚洲av无码久久寂寞少妇|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www| 女人被狂c到高潮视频网站|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不卡| 久久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浴池| 曰韩内射六十七十老熟女影视| 国产无套乱子伦精彩是白视频| 无码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人妻斩| 国产成人艳妇aa视频在线| 国产熟女露脸大叫高潮| 国产无夜激无码av毛片| 成人夜色视频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综合无码一区| 国产精品午睡沙发系列| 亚洲av无码精品色午夜app| 欧美男生射精高潮视频网站| 国产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小雪第一次交换又粗又大老杨| 午夜伦情电午夜伦情电影| 乱中年女人伦av一区二区| 天天躁日日躁狠狠躁欧美老妇小说| 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情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