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1-29 04:25:5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故鄉教案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探索文章優美之處,學會圈點批注。
2.品讀課文,體會作者那濃濃的鄉情,培養一顆顆兼善天下的好心。
學習重點:學習用圈點批注的方法來閱讀,精讀“搖花樂”的有關內容,交流評點。
學習步驟:
一、導入:
美麗的大自然中,雨可以說是最能觸人心弦的景物之一了,你們見過哪些雨呢?(學生答:暴雨、小雨、蒙蒙細雨……)今天我們將見識到一種特殊的雨——桂花雨(出示課題)
二、指導朗讀:
體會文章滲出的溫馨的人情。(有重點地指導兩個地方的朗讀:一是“搖花樂”,要讀出“我”問母親時語氣的急切,母親卻說“還早”,這時“我”的心情是失望的。“臺風要來了”,語氣也是急促的。從“這下可樂了”到“好香的雨啊。”充滿歡樂,語氣要略顯夸張。另一處是最后一句話,語速要舒緩,以傳達出綿綿不盡的懷念和遐思)。
三、出示有關桂花的圖片(桂花樹林,桂花朵。讓學生感受桂花的美麗學生在音樂與圖片的渲染中,將會喜歡上桂花。在此情境中,讓學生結合圖片和對桂花的回憶,把桂花的美麗用自己的方式描繪出來,學生描繪的方式可能會有如下幾種:畫畫、朗讀有關句子、回憶有關桂花的詩句。此時,教師應給學生以廣闊的自由描述空間,并一一加以肯定。)
大家所描繪的桂花真美呀,可以想見大家對桂花的喜愛,文中的作者對桂花也是情有獨鐘,我們看看她筆下的桂花是怎樣的?大家試著把描寫桂花的語句找出來看看?(學生回答,教師評點)
四、文章結構
桂花不僅美麗清香,還可以吃呢。文章的第一段(1、2節)為我們介紹的清楚。
第二段(3節)采用倒敘的方式回憶了故鄉的桂花雨,具體描繪了“搖花樂”,大家喜歡“我”的父母親嗎?為什么?(學生大多會回答,“喜歡”,擺出的原因不一而足,老師總結:因為母親敦厚、溫柔,父親儒雅和樂)
最后一段(4、5節)作者還回憶了在杭州念中學時和桂花有關的一段往事。
全文脈絡很分明,銜接上不著痕跡,其中有一句話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桂花,真叫人魂牽夢縈”,什么作用呢?(點2個學生回答,教師總結:起承上啟下的作用。)
五、主旨探究
故鄉的桂花雨,籠罩著一層黯黯的感傷和偶爾跳躍著的淡淡的喜樂,從中我們捕捉到了作者其實想要向我們傾訴什么?(學生分組討論,選代表作答:①對故鄉的懷念;②對親人的思念;③對童年生活的無比懷念。)
六、美點的圈點、批注
1.教師示范:
“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回應文章題目,令人拍案叫絕,贊嘆不已
杭州的桂花再香,還是比不得家鄉舊宅院子里的全桂——“月是故鄉明”啊,表現出了作者的戀鄉情節。
2.學生發言。
七、詞語積累:魂牽夢縈、裊裊、才高八斗、沉浸、淡雅。
八、遷移創新
關鍵詞 教案;教學設計;中學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5)16-0133-02
1 問題的提出
教案在教學活動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對教學思路的顯性化過程,有利于教師對課程設計的梳理。在閱讀中學教案設計大賽的教案過程中發現,中學信息技術教師所編寫的教案普遍存在有悖于教學設計理論的設計點,對這些錯誤點進行歸納分析后發現它們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進一步對中學各個學科的教案集和網絡中所出現的教案進行檢索分析后發現,這種普遍性存在于中學各個學科的教案中。對這種現象所產生的原因進行探索,并相應地提出解決方案,對于提高整個中小學教師編寫的教案質量具有一定的實踐意義。
2 中學教案編寫的現狀及問題
在實際教學中,很少教師會堅持每次課前編寫教案以此來使自己的教學設計思路顯性化。教師會編教案的情況主要有三種:公開課、教師技能大賽和學期教案審核時。鑒于對教案本身對課堂教學的作用持有一定程度上的質疑和教案編寫需要花費很長時間等種種原因,多數教師在平常的教學中不會將其視為備課的必須步驟。缺少教案引導的教學可能會使教學過程發生種種意外,教師偏離教學目標,同時不利于后期教師的自審,阻礙教師本身的專業發展。同時,由于平常缺少教案編寫的鍛煉,關鍵場合(公開課、技能大賽)下,所編寫的教案存在很多的教學設計理論上的錯誤點。
中學教師的受教育水平比較統一,多為大學本科畢業,在大學期間接受過教學系統設計課程的教師比例較高。但從收集的具體教案上來看,中學教師對教學系統設計理論本身的掌握情況不是很樂觀,具體體現在教案中的是設計的不合理和描述性的錯誤。
3 中學教案常見問題分析
教案中涉及的教學系統設計的概念較多,從分析的結果來看,當前教案里出現的概念性錯誤比較多,并且呈現出知識點上的聚集效應。教案在形式上并沒有統一的規定,從收集的教案來看其形式呈現多樣化,但教案所涉及的本質內容是固定的,主要是對教材、教學目標、學生特征、教學方法等進行分析。本文把常見的問題匯總為教學設計知識錯誤點和整體設計不合理兩大方面,對一些常見問題進行舉例和說明。
教學設計知識點錯誤
1)教材分析環節。在對教材的分析中,有些教案不指明所使用的教材名稱和所要講解的章節,只對所要講解的具體內容進行分析,更多的是只說明教材名和課程的章節名,對課程的教學內容不做分析和解釋。
2)教學目標分析環節。
片段一:教案《寫秋抒情――制作模仿寫字效果的動畫》
教學目標:
①知識與技能:學生通過操作,學會對文字進行分離;學生能夠對選定的幀進行翻轉,并理解其原理;使學生認識“橡皮擦工具”,并能靈活地使用。
②過程與方法:能夠通過與同學的交流體驗協作學習的過程和方法;能夠通過自主學習Flash的其他功能,體驗和感悟探究的一般過程;采用任務驅動的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帶著任務去探究學習。
③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夠體會Flash的作用,用該軟件來展示自己的想法,從而產生學習信息技術的興趣和積極性。
上述片段一的教學目標闡述中出現幾種常見的概念性錯誤。教學目標的主語是學習者[1],“使學生認識‘橡皮擦工具’,并能靈活地使用”,此教學目標的主語卻是教師。“過程與方法”闡述的應該是過程方法類的教學目標,但在很多教案中,編寫中不能明確區分過程和結果,易將結果表述為過程。上述教學目標的“過程與方法”第三條教學目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結果而非過程。
此外,對各教學目標的排序混亂也是一個常見的問題,很多教案在對教學目標闡述過程中缺少層次性,沒有遵循教學目標由簡到難、層層遞進的原則[1]。片段一“知識與技能”目標中“幀翻轉”比“認識和使用橡皮擦工具”這一教學目標更具有難度,且對幀翻轉的教學應該是建立在會用橡皮擦工具的前提上的,而片段一對這兩個教學目標的表述違反了遞進原則。
3)學情分析環節。
片段二:教案《我要做策劃――數據的簡單計算、統計和直觀表達》
學情分析:本節課的教學對象為七年級的學生,七年級的學生具有很強的好奇心,具有學會和掌握Excel數據處理的能力。
在對學情的分析中,由于對學情分析的理解不夠,常會出現著重闡述同一年齡或群體的共有特征,而忽視具體對象所具有的特殊性,并忽視對教學前學生所擁有的與當前教學內容相關的知識及環境的分析,即忽視入門技能和從屬技能的分析。上述片段二對學情的分析看似是說出學習者的特征,但并不符合學情分析所要真正闡述的含義,只是對七年級學生進行了特征的概括,沒有具體說明教學班級的學生特征,同時對該教學對象沒有進行教學前的從屬技能分析,即沒有分析這些七年級學生對Excel這個軟件在教學前是否接觸和學習過,以及該學校學生所處的計算機環境如何。
4)教學方法分析環節。
片段三:教案《用數據來說話》
教學方法:任務驅動、示范模仿、小組合作。
混淆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也是教案中常見的錯誤點,在具體的教案編寫中經常出現兩者互相取代。如上述片段三所示,對教學方法的概括中所提到的示范模仿就是一個教學策略而非教學方法。
有些教案的教學設計中會脫離教學內容,對所使用的教學策略做術語解釋。如下片段四所示,對情境―陶冶教學策略做了一個簡明的解釋。教學策略只是一個框架,具體的應用過程會依據教學內容的不同而不同,教案編寫時應著重解釋具體教學時對策略的采用和設計,而不是單純地進行術語解釋。
5)教學策略分析環節。
片段四:教案《故鄉》
教學策略:采用情境―陶冶教學策略,實行創設情境―自主活動―總結轉化三步曲,讓學生在思想高度集中、精神放松的情境中學習。
教案中概括的教學策略和具體應用的教學策略不相同也是教案中常出現的問題。最易混淆的是任務驅動教學策略和拋錨式教學策略。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在教學設計中是一個重難點,很多教師在學習時沒有真正理解其本質和區別,導致在教案中發生相互混淆,影響教案的科學性。
以上幾種教案編寫中常見的錯誤點的本質原因都是對教學設計中的相關理論知識缺乏本質的理解和認識,也從側面反映了中學教師的教學設計理論知識掌握程度不夠。提高中學教師教學設計理論知識水平是提高中學教案質量的一個核心問題,也是最基本的問題。
整體設計思想不合理
1)教學時間分配不合理。只提出課時所用時間,不對時間進行過程細分;對教學過程中的時間分配不合理,教學前準備和教學后總結所分配的時間過長;對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的時間不好分配,給不是教學重點的教學難點分配時間過多,給簡單的教學重點分配時間過少,不易強調出教學重點;分配的時間沒有結合實際情況,在實際操作中難以實現。
2)教學過程設置不合理。導入新課時,缺少引導學生將案例與所教新課內容進行聯想的關鍵引導語,使得整個課前引導案例與課程脫離,從而沒有實際性的引導用途;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中所使用的教學案例沒有連貫性,各個環節所使用的案例單獨存在、沒有聯系,使得整個教學過程不完整連貫,教學缺少層次感;對教學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常見情況沒有做估計和提出解決的方案,對整個教學過程的闡述過于理想化,增加了實際教學時的難度;教學任務和教學的次序沒有遵循由易到難的次序,使得教學過程不合理;教學過程中不同的教學階段所教學的內容完全一樣,沒有相應地增加新知識,單純性地鞏固知識,造成教學資源的浪費;教學過程中,對教師引導學生所提出的問題沒有設置解答的教學過程,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探索和構建。
3)教學總結缺少科學性。教師自己做總結,沒有引導學生自己進行總結性思考,從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只讓學生做總結,教師沒有進行總括性的歸納,使得知識的傳授缺少聚焦點。
4 總結
教案中出現問題群聚的現象反映的是教師教學設計能力的不足,提高教案質量的關鍵在于提高教師分析教學任務、分析教學對象、設計教學目標、選擇教學策略、選用教學媒體、進行課堂教學設計評價的能力[2]。學校在教師正式入職前應加強教學設計能力的統一培訓,并在教學過程中設置評價和審核教案的相關機制。
參考文獻
[1]何克抗,林君芬,張文蘭.教學系統設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齊媛,張生.教師教學設計能力述評[J].現代教育技術,2009(1):43-46.
【關鍵詞】 初中語文 多媒體 優化課堂教學
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形式多樣,表現力強,以其特有的優勢進入課堂教學已成為一種趨勢。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恰當地利用多媒體教學,能激發學生興趣,擴大視野;能啟迪學生思維;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現在結合本人在具體教學實踐中的一些做法和體會,談一些粗淺的看法。
1 優化教學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對老師所教的內容感興趣,才能有激情,語文本來是一門最開放的學科,與生活同在,色彩斑斕,但應試教育卻使學生感到語文索然寡味。只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們才能樂于接受。此所謂“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運用錄像、投影、幻燈、計算機軟件等電教媒體,能再現課文情境使課文內容形象化,把學生的興趣激發出來。例如: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本單元共有五篇課文《春》、《濟南的冬天》、《山中訪友》、《秋天》等。選的是描寫四季的散文,向讀者展示了各不相同的四季特征。訓練重點是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領略自然景物的美。課文中有些描繪一副副流動變化的畫面、景物動態和色彩變化的語句和畫龍點睛、躍入眼簾的字詞,學生有的容易讀懂,有的則要仔細觀察,深入研究才能理解,如果借助遠程教育網上的資源能夠把學生帶入情境,提高理解能力。如老師把這幾篇課文中所提到的四季景物特征,如春花與花下的蜜蜂和蝴蝶,春風與唱歌的鳥兒,吹笛的牧童,藍天與白雪,秋色與秋實等,通過用一些生動的動畫、動感文字不斷地展現在學生面前,邊看邊學,讓學生感受四季景色地美麗,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激發了學生熱愛大自然地情感。這種教學方式,學生是自己理解,而不是靠老師講的。從而能激發起情感的共鳴。
2 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能優化課堂教學,突破重難點
傳統的語文教學中,教師一般只是在教案中注明教學難點和重點,而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并不能直觀地看到這一點。在現代文的教學中,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體味和理解重要詞語的意義和作用,這正是學生難以突破的一關,利用多媒體教學則能直觀地啟發學生的思維,從而使學生攻破學習難關。如在教學七年級下冊《艱難的國運和雄健的國民》一文時,課文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是理解本文中精彩的比喻句中所蘊含的哲理及洋溢的情感。理解含義深刻的一些句子。在多媒體教學中利用課件把教學中的重點語句,如:“走到崎嶇的境界,愈是奇趣橫生,覺得在此奇絕壯絕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種冒險的美趣。”等,一一表列出來,逐一解決,則能更好的實現學生在重點難點上的突破。
采用多媒體手段教學,可以視聽并用,變靜為動,充分刺激學生的各種感官,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能更好的突破重難點,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3 激活思維,提高學生能力
3.1 運用多媒體培養學生觀察能力。語文中作文教學因生活而充滿生機和活力。作文課上學生最感苦惱的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硬著頭皮寫成的文字往往言之無物,內容空洞,沒有時代感。其根本原因是學生沒有走進生活,遠離生活,甚至可說是沒有機會呼吸社會人生的新鮮空氣和時代氣息。而運用現代多媒體技術恰恰能彌補學生課堂上的這一“生活空白”。
3.2 借助音樂,引感共鳴。魯迅的《故鄉》,融合作者豐富的、真摯的感情,文章樸實、凝重,充分體現了作者對離開故鄉的戀戀不舍的感情和追求新生活的愿望。在講課時,可以先請學生欣賞一支歌——《故鄉的云》:“那故鄉的風,那故鄉的云,為我撫平創傷……歸來把歸來喲,浪跡天涯的游子!”,回腸蕩氣的旋律把學生們帶入到一個新鮮而親切的情境中。正當學生們心醉神搖于故鄉時,教師順勢導情:“故鄉,這個令人感懷的名詞,多少文人騷客歌詠過它,多少人產生過‘美不美,故鄉水;親不親故鄉人的’的慨嘆。魯迅先生18歲離開故鄉求學,探求救國救民的良藥,很少回到故鄉,對兒時的伙伴有著深深的懷念。闊別故鄉二十年后,但故鄉已不是記憶中的美麗故鄉,小伙伴也變得面目全非。作者悲涼感憤于故鄉的一切,一年后寫下了經過藝術加工的短篇小說《故鄉》。”在這種情境中,學生的注意力及學習興趣被充分激發,在教師啟發下又產生了不解與疑慮,探索答案的學習欲望也由此產生。
(一)按照教案上課“照本宣科”,忽視學生主體缺少靈活性。
在課堂上有時會發現教師的課前準備很充分,如精心制作的教具、道具、課件等等,但有時是如此精心的準備換來的課堂卻是低效的,這是為什么呢?因為個別教師只是備了教案,卻忽視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也就是解決了怎么教卻沒有解決怎么學,只重視形式、方法的豐富,輕視音樂內容的學習;只重視教學媒體演示、操作,輕視師生之間的教學交流,造成音樂課堂教師一人演獨角戲,學生當觀眾坐船板凳的現象。
例如某教師在教授四年級《我是草原小牧民》一課時,教師先提問,草原在大家的印象里是怎么樣一個景象啊,然后讓大家展開想象自己在美麗而遼闊的大草原。騎上那奔馳的駿馬,馳騁在茫茫的草原,呼吸草原清新的空氣,然后代入本課要學習的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在學唱的過程中,教師聽了兩遍之后就進行兩聲部合唱聯系,而且是唱譜子的練習。雖然教師在備課的時候把教學程序背得很熟練。但是在教學過程中,只是自己把歌曲學唱的步驟給流下來了,表面上看教學環節比較緊湊,連貫,但是教師卻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由教師牽著學生走。
(二)問題的提出過于單一,問題的指向性不明確。
經常聽到有的音樂教師在課堂上提出一些沒有意義的問題,也可以說是浪費時間的問題。例如,“這首歌曲好不好聽?”“你們喜歡這首歌曲嗎?”“我們今天就來學習這首歌曲好不好?”等等,這樣低層次的提問甚至是流于形式的提問,造成課堂時間嚴重浪費,同時也讓學生總是處于低層次的學習之中,缺乏思考,同時也影響學生正確思維方式的形成,降低了音樂課學習的層次。例如,某教師在教授《故鄉》一課時,是這樣開課的:學生在歌曲《世上只有媽媽好》背景音樂中走進教室,渲染課堂氣氛,快速是學生進入學習情景。一對比導入:(1)導入:今天老師給同學們帶來了一首歌,我們一起來聽一聽。(教師示范演唱《故鄉》,能說說這首歌曲的歌名是什么?板書課題:故鄉);(2)同學們你們會唱這首歌嗎?讓我們隨著視頻來一起唱唱。1.能評價一下你們自己的演唱嗎?好在哪,那些地方需要完善?2.生: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自評;師:根據學生的自評總結學生演唱情況,肯定好的方面,并作出唱歌的姿勢的要生:“坐姿要直,肩頸放松;兩眼平視,面部自然;感情充沛,精神飽滿。”
教師在剛開課階段就讓學生對自己的演唱進行評價,顯然是沒有成效的提問,因為學生對于歌曲僅僅聽了一遍,尚處在陌生的階段,音樂只有熟悉了才有感情,學生也只有在自己唱熟練的情況下,才能對自己的演唱作針對性的評價。
二、提高小學音樂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一)教學設計應更加合理性、體現主體性。
1.教學內容要充分考慮學生實際。課堂教學內容和教科書的內容不一定是一模一樣的。一般來說,教科書是教學內容的主體,但僅僅依據教科書來安排音樂課堂的全部內容會顯得比較死板,不夠靈活,所以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要充分考慮學生以及學校的實際情況,結合《音樂課程標準》的規定和要求,恰當的增加或刪選教學內容,以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
2.教學過程要給學生參與體驗和創造的空間。體驗式的學習是音樂學習的重要方法之一,體驗是在音樂實踐中的體驗,音樂實踐活動是體驗的一個重要渠道,教師要在教學的每個環節盡量多為學生創設了審美體驗的實踐的機會。
(二)提高課堂提問的實效性。
教師是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應通過提問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內容,而提問同時也是教師進行教學反饋有效的手段。提問要有它的目的性、針對性,達到什么目的,解決什么問題,重點是什么。例如:一開始導入部分的提問一般是為引出課題作鋪墊,有的問題可從學生學習興趣入手,有的問題可與學生的日常習慣相聯系。對新授部分的提問,應與所學的重點內容有關。這就有利于把學生的思維集中到新課的重點上去,不致于使整節課重點不突出。
除此之外,作為教師的我們也應考慮到學生已有的知識面及經驗。例如:讓學生欣賞一首大型交響樂曲后,問學生它的第一樂章是什么曲式?肯定是全班鴉雀無聲,沒人敢回答。因為他們并不知道該怎么回答。首先,學生不知道第一樂章從哪兒到哪兒,其次又不清楚曲式是什么?所以,此時的教學還有什么價值呢?為了避免這些問題的再次出現,在課前我們應在吃透教材和學生兩頭的基礎上,精心設計要提問的問題。同時,問題不能提得過泛,過泛的話題,會讓學生不知從何答起。例如:讓學生聽了一首曲子后講感受,是讓學生從音樂4個要素去回答,還是從自我情緒或從聽到這首樂曲產生的聯想來回答呢?因此,象這類問題可化大為小,設計階梯,逐步發問。這樣層層遞進,明確清楚,重點突出,利于整節課的教學。
一、摸清思想脈搏,增強工作針對性
為切實掌握老兵的思想狀況,有的放矢地開展工作,站黨委高度重視,召開專題會議,分析官兵思想,超前預測老兵在退伍期間有可能出現的問題,并制定了10條具體工作措施。政治處抽調專人采取問卷調查、正面談心、座談討論等形式,對身體有病、家庭有實際困難、與干部骨干有矛盾、想改士官改不了、想留留不下、思想一時不通的即將復退老兵進行了一次深入細致的普遍了解和調查;同時通過“三個一”的談心方式,即站領導與退伍老兵談一次心、帶兵干部與退伍老兵談一次心、“三互”小組成員與退伍老兵談一次心,全面掌握思想狀況。勤務中隊充分發揮“三互”小組思想骨干的作用,針對一些焦點、難點和敏感問題,舉辦了一次“我與戰友談談心”活動,了解了老兵真正“想什么、干什么、需要什么”,積極疏導教育,幫助其解決思想疙瘩。10月24日,站黨委召開了征求老兵意見和建議座談會,站領導耐心傾聽了他們的想法,征求到退伍老兵在退伍就業、行李托運、更換駕駛證、組織體檢等方面的意見和困難13件,做到了思想問題早摸底、早預測、早解決,確保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二、加強教育引導,確保思想穩定
針對今年老兵普遍存在的“對走留問題考慮多,退伍后的出路憂慮多”的現象,政治處召開教育準備會,對老兵退伍工作作出安排,抽調專人編寫教案,深入開展了“四項教育”,一是10月20日,開展了“站好最后一班崗”專題教育,從自我心理調適,發揮軍人素質優勢,堅定成功信心等方面,教育引導老兵要堅決服從組織安排,站好“最后一班崗”;二是10月23日開展了“當兵為什么、現在干什么、走后留什么”的專題講座,引導退伍老兵顧大局、講奉獻,自覺把期望值擺到與自身條件相適應的位置,理性對待組織決定;三是廣泛開展了“學老兵、贊老兵”、為老兵送溫暖活動,基層干部主動為退伍老兵拆洗被褥,做好事,機關干部為退伍老兵提供就業信息和渠道,使退伍老兵在離開警營前感受到部隊大家庭的溫暖;四是開展了以“弘揚‘七種精神’做忠誠可靠的國門衛士”為主題的優良傳統教育,10月21日,組織退伍老兵參觀國家名優企業——中國天然彩棉集團,觀看革命歷史題材影片《東京審判》,引導他們牢固樹立大局觀念,發揚優良傳統,展現高尚的革命精神。
三、主動為兵服務,解除后顧之憂
牢固樹立為兵服務和“三個第一”的思想,將解決思想問題與實際困難相結合,針對老兵給站黨委提出的13條意見和建議,切實為他們排憂解難,解決實際困難。一是開展為退伍老兵警營生活錄影活動,政治處把老兵們的訓練、工作、學習、生活、娛樂等風采進行全方位錄像,刻制光碟,人手一冊留作紀念;二是10月31日,組織老兵們進行了一次全面體檢,進一步完善了戰士個人健康檔案,充分體現了部隊的關心和愛護;三是認真做好復退老兵的評功評獎工作,提前整理檔案,核實有關資料,防止遺漏材料;四是對執勤一線的退伍老兵,及時發放了夜餐補助,確保及時將執勤夜餐補助發放到了每個老兵手中;五是收集就業資料,拓寬信息渠道,與主動地方單位聯系組織召開了一次就業交流座談會,為擬復退老兵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六是為方便退伍老兵順利返鄉,站黨委主動與郵電局聯系,將老兵的行李物品通過郵寄的方式托運回個人家鄉。退伍老兵們普遍反映,站黨委和機關的同志在心系基層方面更務實、更深入了。
對于這個“活”字,我們可以理解為兩層含義:一是“教活”,二是“活教”。把課“教活”是我們的目標和理想,“活教”則是達到目標,實現理想的手段,也就是教師、學生、教材三者融合為一體的和諧境界。如何結合具體教學達到這種境界呢?這就需要教者照顧到教材、學生和自身這三個要素的具體特點來靈活施教。
一、 教學案設計“活”――凸顯導學功能
陶行知先生說:“與其把學生當作鴨兒填入一些零碎知識,不如給他們幾把鑰匙,使他們可以自動的去開發文化的金庫和宇宙的寶藏。”而要使學生真正掌握點金術和“自漁”的本領,學案的作用在此尤為顯著。
1. 教案的設計
教案的設計要根據教材和學生實際情況明晰教學思路、明確教學流程、確定教學活動安排、指導學生學習方法、設計反饋途徑與方式,引導學生進行知識建構和促進學生能力發展等。
2. 學案的設計
學案設計的著眼點和側重點在于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內驅力,引導學生獲取知識。學案要以問題來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要起到“以問導讀、以問促思”的作用;突出知識的整理和歸納,引導學生逐步學會獨立地將課本上的知識進行分析綜合、整理歸納;還應有適當應用與練習,起到檢測反饋和培養學生能力等作用。
問題設計是學案的核心,是學生自主學習的抓手,要體現導讀、導思的功能。因此教師在設計學案時要注意“活”,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材的不同特點來精心設計問題。問題的設計在精不在多,要有助于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把握,有利于學生思維的發展,從而逐步教給學生一套學習、分析課文的方法。
3. 鞏固案的設計
鞏固案的設計要著眼于鞏固教學效果、提升學習能力來進行設計。要在一課時或一章節(單元)教學完成后,及時發放鞏固案,讓學生獨立完成鞏固案,教師及時批閱、矯正。設計內容要精選針對性強的習題與練習;注意知識網絡的重建與完善;布置聯系實際的或實踐性的問題與作業;讓學生有個性化的收獲與體驗等。
二、 角色轉換――教師的主導“活”
教師善講,這是教師職業的特點,而語文教師更是如此。我們已經習慣于對課全面細致的分析,力求面面俱到,唯恐漏失了一個知識點。然而,你的不厭其煩、連篇累牘,只能換來學生的昏昏欲睡、毫無興趣。
在新課程的課堂教學中教師的功能角色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這樣一種理念,實際上并沒有貶低教師在新課程的課堂教學當中的地位和作用,甚至是,教師的作用還得到了加強。大部分教師已經在實踐當中深深地感到現在的課堂教學中老師的責任以及任務比過去重了,因為你自己要想講什么東西給學生聽是一回事,應該說是一件比較容易的事,對很多教師來說是駕輕就熟的事。但你要想讓學生自己想辦法弄懂這些事情,你就要去不斷地引導他,組織他開展活動,不斷地給予點撥給予啟發,這比教師自己講清楚一件事情可能更難。
因此,我們應摒棄對課繁瑣的分析這一陋習。應少講、精講,大膽取舍。要根據教材內容采取靈活多變的教法,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哪怕一節課只講一點,只要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把課堂留給學生,讓他們主動參與到學習當中,就是一堂成功的課。要盡快完成自己的角色轉變,要變自己的“演員”身份為“導演”身份。不再要求你“演”,只要求你會“導”,指導學生“演好”一堂課,你就是一名成功的教師。這是新課標對教師角色的要求。
三、 課堂教學環節設計――學生的主體“活”
課堂教學“六環節”指:自學質疑、交流展示、互動探究、精講點撥、矯正反饋、遷移應用。從這六個環節,我們不難看出,學生在其中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1. 營造“活”的氛圍
教師要為學生提供材料支撐和方法指導,要注意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因材施教,分層指導,尊重學生人格,鼓勵大膽質疑,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探究氛圍。學生展現自我,需要自由輕松的氛圍。有關研究表明,學生的思維活動和情感參與緊密相連。當學生的情緒處于一個積極振奮的狀態時,學生的思維才不會壓抑,一個個奇思妙想,才會如泉噴涌。傳統的“師道尊嚴”下的課堂氛圍嚴肅而呆板,抑制了學生的思維,新型的師生關系不再是傳統的講授與聽講,主動與被動的關系,課堂上師生互動,相互鼓勵與啟迪,共同研究與成長,學生是主角,教師是導演,教師應該走到學習小組中去,走到學生中去,師生共同演出一場又一場豐富多彩、鮮活生動的成長話劇。面對學生有時出現的一些奇特甚至有點荒誕的想法或回答時,教師應保護、鼓勵學生這種創新意識,切不可將其扼殺在萌芽狀態,從而培養學生大膽說的習慣,在自由言論中進行語言實踐。
2. 安排“活”的環節
在具體的教學環境中如何運用“六環節”,也是我們每位教師應靈活對待的。我們不能把這六環節簡單的看成是六個步驟,認為每節課都要按照這六個步驟進行教學,這樣的理解是機械的。由于語文學科的特殊性,我們往往可能在“自學質疑”、“交流展示”、“互動探究”等環節上占用較多的時間,這樣在一節課我們就不可能完成這六個環節。這就需要我們根據教學情況靈活選擇,這節課是六個環節,下節課可能只是三個環節、四個環節。教師應靈活運用,存乎一心。
比如在教學《成功》這一課時,由于這篇課文篇幅短小精悍,教師完全可以把這六個環節在一課時的教學中都能一一完成。但如果是像魯迅先生的《故鄉》這樣篇幅長、內容多的課文,恐怕在第一課時只能完成前兩個環節了。
關鍵詞 教學藝術 提問 教學方案 教學組織
課堂教學是整個教學過程最主要、最基本的環節,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也是最能展示教師才華、體現教學基本功的重要環節。教學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而且是一門特別細膩、高超的藝術。因此,課堂教學藝術是教師的終生追求,以下是我對課堂教學藝術膚淺的看法。
一、課堂提問的藝術
課堂教學提問藝術是教師教學的重要手段和教學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是教師根據教學內容、目的、要求設置問題進行教學問答,在課堂教學中經常采用的一種教學形式,所以課堂提問的技巧在教學中發揮重要作用,在設計問題時應貫穿以下幾個原則:
(一)提出的問題要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師的問題應能抓住學生的學習興趣點,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思維。如在教學《濫竽充數》一文進,如果向學生提出“為什么南郭先生后來要逃跑”這樣的問題,就能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他們會認真地看書以尋求答案。
(二)提出的問題要具有針對性
針對性就是強調教師的提問要緊緊圍繞教材的重點,難點,問在關鍵之處,如在教學〈最后一課〉時,如能針對小弗朗士上課前后的心情,態度有什么變化?什么原因使他發生了這么大的變化?學生會在讀課文的基礎上,找到問題的關鍵,這對文章主題的挖掘起到了拋磚引玉的效果。
(三)提出問題要注意循序性
就是說提出的問題應先易后難,由簡到繁,層層遞進,而不能東一榔,西一棒槌,如在《故鄉》中講到少年閏土的肖像描寫時,為回答“通過肖像描寫,可以看出閏土是一個怎樣的孩子”的問題,可精心設計三個臺階式的問題:A、“紫色圓臉”說明了什么?(日曬,雨淋,健康)B、“頭戴一頂小氈帽”說明了什么?(農村孩子)C、為什么“頸套銀項圈”?(父母疼愛他)經過這樣三個層次的提問,一個小英雄的形象躍然紙上,教師要解答的問題水到渠成了。
二、課堂教學方案的設計藝術
教案設計的“靈感”,來自于對教材的深度挖掘和廣度把握,沒有對教材及相關教學資料的“懂、透、化”(懂,即對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一個字、每句話都弄清楚;透,就是對教材非常熟悉,能夠運用自如;化,即教師的情感性和教材的思想性、科學性融化在一起),就不可能有一個精彩的總體方案及其個案設計。對于我們年輕教師來說,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參閱大量與本門課程有關的書籍,根據教學要求和授課對象,進行比選,博采眾書之長,先編寫出最佳講義,最后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教案。
三、課堂教學過程的組織藝術
教育學、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注意力的吸引與保持維系于吸引源的生動性、奇異性。如何凝聚學生的注意力,達到教學過程中的師生和諧互動?組織教學貫穿于課堂教學的整個過程中,是課堂教學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堂課中要把課堂教學開頭組織好,教學的亮相幫學生把精神轉入課堂,可能教師溢于言表的語言,會被學生所覺察并產生一種神奇的力量,轉化到學習中,其次,適當掀起課堂教學的小有利于學生對教學的消化。在教學中掀起,可以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活躍課堂氣氛,有助于達支教學目的,同時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催化劑。最后要講究結課藝術,也就是說要善始善終,切不可虎頭蛇尾。
具體來講,要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一要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教師要面向全體學生建立融洽師生關系,在學生中樹立良好的威信,進而產生“親其師,信其道”的心理效應,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要優化教學內容,提高講課藝術。教師對教學內容的重新整合,以及對學習客體價值的肯定和褒揚,非常有利于調度學生的注意力。在教學中,應對學習客體進行合理“剪裁”。
三要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手段,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針對不同的課程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手段,即給學生充分創造出一個圖文并茂、有聲有色、生動逼真的教學環境之外,還要凸現基本公式的推導、基本作圖的再現。
四要注重課堂語言藝術,活躍課堂氣氛。語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是知識信息的載體,教師在提高自己專業素質的同時,必須不斷提高自己教學語言的水平,研究探討教學語言過程中的作用及其規律,努力做到語言的情感美、形象美、音韻美、哲理美和趣味美。因此,教師要有淵博的知識,廣泛涉獵各種知識,不斷拓寬自己的知識面,豐富自己的語言,使它生動形象,撥動學生的心弦;為了使教學語言具有美感,具有意境美,形象美和音韻美,要求教師必須具有較高的文學修養,便于將教學語言加以文學化和哲理化;要通過演講訓練,掌握朗誦的技巧,能恰當地處理話語的輕重緩急,使語言流暢,清晰,富有感情和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