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29 07:31:2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外貿年中總結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鐘山說:“近中期目標是201l-2020年,鞏固貿易大國地位,推動貿易強國進程。中遠期目標是2021-2030年,我國要初步實現貿易強國。”
同時,他提出了近中期我國外貿工作的三大任務并對完成這三大任務的可行性作了分析。
第一,保持外貿穩定增長
一是我國外貿增長要高于全球貿易總體增長水平。確定這個目標是可能的,也是必須的,否則我國貿易占全球貿易份額就會下降。二是要高于我國國民經濟增長水平。當前,我國發展正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外貿作為推動經濟增長的三大動力之一,其增長必須要高于GDP增長,否則就會影響經濟的健康發展。根據這兩個“高于”的要求,明年我國外貿應保持兩位數增長。
第二,力求貿易基本平衡
實現貿易平衡是我國外貿政策的取向,我們不追求過大的貿易順差。中國外貿要健康、可持續發展就必須保持貿易的基本平衡。
第三,提升外貿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幾十年來,我國外貿對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成效顯著;未來外貿發展,必須注重質的提高。
關于貿易平衡問題,鐘山講了四個觀點:
一是貿易平衡不僅包括貨物貿易,也應該包括服務貿易。我國現在貨物貿易是順差,服務貿易則是逆差。
二是貿易平衡是相對平衡,而不是絕對平衡。我們講的平衡是基本平衡。
三是我國貿易順差具有階段性、必然性和必要性。首先,從1980年至2010年31年歷史情況來看,我國貨物貿易平衡具有階段性。1994年以前14年中,有5年順差,9年逆差;1994年以來連續17年順差。其次,貿易順差是由綜合競爭力和產業競爭力決定的;另外,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現階段保持合理的順差是十分必要的。
四是實現貿易平衡不能靠壓制出口,而是通過擴大進口、擴大對外投資、調整結構實現貿易平衡。
他認為要實現上述目標,就要以科學發展觀為主題,以轉變外貿發展方式為主線,著力提高“四個能力”。
鐘山說,一是提高我出口商品的國際競爭力,重點要解決質的問題,要從量的擴張到質的提高。二是提高中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重點要提高中國企業參與國際分工的能力,提高企業議價、定價的能力。三是提高中介組織的協調能力。重點要發揮中介組織的作用,提高商協會的協調水平,擴大行業影響力和話語權。四是提高中國政府參與國際貿易規則制定的能力。重點要從國際貿易規則的執行者向國際貿易規則參與、制定者轉變。
在談到未來我國外貿發展的重點工作時,鐘山表示:“推進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的轉變,關鍵在于加快轉變外貿發展方式。要落實科學發展,以‘轉方式’為主線、‘調結構’為重點、‘促協調’為抓手,腳踏實地、切實做好三項重點工作,推動外貿穩定健康發展。”
他強調,“轉方式”是一項長期而又艱巨的任務,要在思想觀念、貿易政策、體制機制、發展模式、經營方式等方面,有新思路、新舉措、新突破。
“調結構”重點要推進“四個優化”。一是要優化主體結構,做強大企業,扶持中小企業發展。二是優化商品結構,穩定傳統優勢產品出口,擴大高附加值產品出口。三是優化市場結構,鞏固傳統市場,開拓新興市場。培育周邊市場。四是優化貿易結構,做強一般貿易,提升加工貿易,發展其他貿易。
對外貿易是指兩個國家之間進行商品、技術、勞務等方面的交換活動,對外貿易包括進出口兩部分,對外貿易的性質和作用由不同的社會制度決定。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和平、發展、合作成為世界潮流,中國順應社會潮流擴大對外開放,積極開展各國之間的友好合作,對外貿易成為中國經濟增長最快的部分之一,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推動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同時也推進世界的繁榮發展。
二、中國對外貿易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及發展
1.中國對外貿易發展背景及現狀
中國自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10年內中國的進出口量增長迅速。目前,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一大出口國和世界第二大進口國,成為世界經濟穩定發展的重要力量。但同時制約中國對外貿易穩定發展的不確定因素和不穩定因素越來越多,在經濟后危機時代,歐洲主權債務風險上升,世界經濟復蘇動力后勁不足,因主要發達經濟體失業率居高不下,消費投資需求疲憊,財政金融政策空間 有限,“流動性陷阱”導致擴張性貨幣政策受到制約,限制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同時,經濟貿易摩擦以及重大自然災害的爆發、局勢動蕩等多方面因素對中國的對外貿易帶來不可預料的沖擊。
2015年,全球經濟總體復蘇乏力,發展前景艱難曲折,國內經濟發展壓力較大,對外貿易發展進入新的常態,2015年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達到24.59萬億元,較2014年下降7%,出口額達到14.14萬億元,比2014年下降1.8%。進口額達到10.45萬億元,比2014年下降13.2%,貿易順差為3.69萬億元,擴大56.7%,但中國貨物貿易仍保持全球第一的地位,出口市場額較上一年也有所提高,由此可以看出,在后危機時代背景下,各國對外貿易都受到影響,中國對外進出口總額也有所下降,但中國對外貿易在國際貿易的地位仍處于不敗地位。
2.中國對外貿易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
目前,中國已經是全球第一大貨物貿易大國和第一大出口國,自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全球對外貿易受到嚴重影響,2015年12月17日,商務部召開例行新聞會,根據WTO月度統計,1―9月全球貨物貿易出口額下降了11.1%,其中經濟大國如美國、歐盟、日本、韓國、印度、南非、巴西分別下降了6.2%、12.8%、9.2%、6.6%、7.9%、16.8%,達到金融危機以來國際貿易的最低谷,而中國國際市場份額由2014年的12.4%提升到13%,繼續保持著全球第一貿易大國的地位。隨著世界經濟的持續溫和復蘇形式,國際競爭將會更加激烈,中國在經濟平穩發展的背景下,將不斷調整外貿結構,發展新興動力,力爭保持國際貿易的不敗地位。
3.中國對外貿易發展策略
(1)革新對外貿易增長方式
目前,中國出口以低廉、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隨著經濟的發展,外國對中國商品需求更加注重產品的質量,出口商品由數量型轉變為質量型,中國應順應時代需求,改變出口商品結構;完善對外貿易制度,加快自主品牌建設以提高世界貿易市場競爭力,同時加快自主技術創新,使中國外貿增長可持續發展;借鑒國內貿易增長模式,創新貿易體制,減少資源浪費,保證貿易增長速率與質量。
(2)沖破技術性貿易壁壘
對外貿易中要保持有力的競爭地位就要保證貿易產品的質量,嚴格執行管理標準,從制度上保證產品的質量。同時,要注意產品的知識產權和品牌,提高商品價值,對于技術性產品,要注重產品的檢驗,積極投入研發費用,在保證產品技術的同時注意環保,避免或預防貿易摩擦的發生,當貿易摩擦發生時,需要政府干預,努力取消技術性貿易壁壘,降低企業損失;政府方面要設立預警機制,對我國的對外貿易進行保護,政府相關部門時刻關注主要出口國家的貿易動態,掌握國際經濟金融信息,及時了解貿易壁壘動向,并定期最新動態,提醒相關企業及時做好應對措施,同時政府要制定優惠政策,扶持高科技、先進管理、綠色環保的企業,發展循環經濟,為企業開闊市場提供更多途徑;設置進出口技術標準體系,對外貿易進行監督管理,企業對外出口要在符合國際質量標準的基礎上進行生產銷售,避免貿易摩擦,對內進口要注意產品的質量,對過期、變質產品堅決抵制,保證國民的健康安全。
(3)加強政府管理體制建立
政府要充分利用WTO貿易爭端解決機制,加強與外國的交涉,在對國內貿易進行監督的同時,監督相關合作國家修訂對我國市場經濟的認證標準,避免反傾銷政策措施。同時,加強規范競爭秩序,設置合理經營管理體制,保證外貿產品符合國際質量標準,對貿易發生的摩擦,要據理力爭,確保中國對外貿易的合法權利。
關鍵詞:貿易結構;貿易方向;TPP
一、 問題的提出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加入WTO之后,中國的對外貿易從總量上來看保持了高速增長。據WTO秘書處統計,中國2013年的貨物貿易量達到40.16萬億美元,首次超過美國成為全球貨物貿易第一位的國家。在取得如此成就的同時,以下問題值得考慮:隨著國際生產分工的細化和國內產業結構升級,中國對外貿易量迅速增長的同時,貿易結構和貿易方向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美國致力于與亞太地區國家開展經濟合作對中國的區域貿易地位會產生什么影響?本文使用CEPII BACI數據庫HS96編碼數據對1998年~2011年間中國的對外貿易情況進行詳盡的分析,試圖解答以上問題,并提出一定的政策建議。
本文結構安排如下:第二部分分析中國貿易總量的變動;第三部分揭示貿易結構和貿易方向的變化;第四部分分析美國戰略重心東移可能對中國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造成的影響并給出政策建議;第五部分總結。
二、 貿易總量變動
加入WTO之后的十年,中國對外貿易大幅增長,2011年進、出口總量分別為13 706.37、18 351.23億美元,是2001年的5.56、7.66倍,占世界進、出口總量的比重分別從1998年的2.47%、4.9%增長至2011年的8.62%及11.54%。期間,進口、出口與貿易總量的變動趨勢基本保持一致。1998年~2011年間中國的貿易增長大致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1998年~2001年,中國此時還未加入WTO,貿易量在此階段增長較慢,從1998年的3 661.07億美元增加至2001年的4 377.49億美元,平均增長率6.14%,其中進口增速大于出口,出口平均增長率為4.7%,進口平均增長率為8.89%;第二階段為2002年~2006年,為中國加入WTO的第一個五年,對外貿易迅速增長,貿易總額從2002年的5 273.65億美元增加為2006年的12 251.08億美元,平均增長率達到23.46%,其中2005年貿易總量首次超過10 000億美元。出口年均增長24.61%,進口年均增長21.34%,出口量在2004年突破5 000億美元;第三個階段為2007年~2011年,為中國加入WTO后的第二個五年。2007年中國在WTO的承諾全部放開,對外貿易在這一年顯示了極大的活力,貿易總量達到17 943.44億美元,比2006年增長46.46%,進、出口增長率分別達到58.96%和40.12%,進口總額也突破5 000億美元。2008年由于受美國次貸危機的影響,全球經濟放緩,中國對外貿易雖保持增長,但是貿易總量、進口和出口的增長率較2007年均有下降,分別為15.88%、17.53%和14.94%。2009年經濟危機的影響持續發酵,我國貿易總量,出口量和進口量均出現負增長,分別比2008年減少-14.3%、-11.18%和-16.14%。2010年情況開始好轉,進、出口總量均超過2008年;2011年繼續保持增長勢頭,貿易總量、進口、出口分別比2010年增長21.42%、27.04%和17.53%。
三、 貿易結構和貿易方向的變化
1. 貿易結構分析。隨著國際分工的進一步細化和各國產業結構的調整,中國在貿易量不斷增長的同時,進出口的行業結構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
我們從進、出口兩個方面對貿易結構的變化趨勢進行分析。首先看進口。2005年之前以及2007年、2009年、2010年,第16類商品的進口量一直排在第1位,該類商品由第84章商品“核反應堆、鍋爐、機器、機械器具及其零件”及第85章商品“電機、電氣設備及其零件;錄音機及放聲機、電視圖像、聲音的錄制和重放設備及其零件、附件”組成。1998年該類商品進口額不足400億美元,占中國商品總進口的32.38%;2007年該類商品進口額上升為1 812.58億美元,占比26.64%;2006年、2008年、2011三年該類商品進口居于第2位,2011年出口額為3 518.31億美元,占進口總額的比重為25.67%。雖然比重下降,但絕對量卻增長迅速,2011年該類商品進口量為1998年的7.86倍,比重下降源于其他產品進口量的大幅增加;2006年、2008年、2011年進口量超過第16大類產品取得第一位置的是第5類產品“礦產品”,而1998年時該類產品的進口量只排在第6位。礦產品的進口量從1998年的84.69億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1 039.21億美元,2011年又增加到3 789.54億美元,占中國進口總額的比重分別是6.91%、25.19%和27.65%,絕對量和占比都呈現明顯增加的趨勢。
1998年進口居于前五位的商品占總進口的69.3%,除第16類商品外,其他四類商品集中在“紡織原料及制品(第11類)”、“賤金屬及制品”(第15類)、“化學工業及相關工業產品(第6類)”及“塑料、橡膠及制品(第7類)”等行業。2011年,進口結構發生調整,居于進口首位的產品為礦產品,第17類產品“車輛、航空器、船舶及有關運輸設備”取代第7類商品成為進口量居于第五位的商品,這一變動可以從一個側面反映中國消費結構的變動,即對第17類商品的相對需求增加。進口較少的行業除第19類“武器、彈藥及零件、附件”外,主要集中在“雜項制品(第20類)”、“鞋、帽、傘、杖、鞭及其零件;已加工的羽毛及其制品;人造花;人發制品(第12類)”及“石料、石膏、水泥、石棉、云母及類似材料的制品;陶瓷產品;玻璃及其制品(第13類)”等行業,可以看出這些行業多為勞動密集型行業,中國具有一定的比較優勢,這一點在對出口商品的行業的分析中可以得到驗證。另外需要注意的是進口量增加較大的行業。相對1998年,2011年進口增長最快的行業為第14類商品“天然或養殖珍珠、寶石或半寶石、貴金屬、包貴金屬及其制品;仿首飾;硬幣”,即奢侈消費品相關行業,2011年的進口量為1998年的51.29倍,反映了中國消費者對國外奢侈品需求的大幅增加;其次為第5類“礦產品”,反映出中國對國外資源需求的大幅增加;再者為第18類商品“光學、照相、電影、計量、檢驗、醫療或外科用儀器及設備、精密儀器及設備;鐘表;樂器;上述物品的零件、附件”,這類商品的科技含量較高,進口量的大幅增加一方面反映了中國對高精密度儀器需求的增加,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國在該類商品的。自我供給能力仍有待進一步提升。
出口方面。1998年~2011年間,中國歷年出口量最大的行業均為第16類產品,出口量從1998年的676.32億美元增長到2011年的8 935.6億美元,增長了12.21倍,占中國出口總額的比重從1998年的27.77%增加到2011的48.71%,占總出口量的近一半。第16類產品包含了大量的中間產品。該類商品多為處于全球價值鏈分工的低端,為勞動密集型產品,在全球價值鏈分割與國際外包的盛行的背景下,富裕的熟練工人、較完善的基礎設施和較成熟的法律環境使得中國生產性外包和來料加工具有比較優勢,因此中間產品出口量巨大,同樣的原因也可解釋該類產品巨大的進口量;第11類商品“紡織原料及制品”的出口量在14年里一直處于第2位。該類產品的出口額從1998年的492.54億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2 259.34億美元,增加了3.59倍,占中國出口總額的比重從1998年的20.22%下降到2011年的12.32%,反映了該商品在中國總出口中地位的下降,但是絕對量的持續增漲說明該類產品仍具有一定的出口潛力。出口前五位的商品中,2011年第6類商品進入前五位,而1998年居于第4位的第12類商品排名降為第8位,說明了中國出口結構的另一個變化方向:低技術含量的商品(如第12類)在出口中所占比重下降,而技術密集度較高的產品(如第6類產品)占出口總量的比重有所上升。第17類、18類產品出口比重的上升及第11類、20類、8類商品出口比重的下降反映了同樣的趨勢。
從對進口及出口的分析中可以看出,除第5類商品之外,第16類產品為進口量、出口量最多的商品,即中國的第16類產品存在大量的產業內貿易。具體到HS96四位編碼,可以看出中國對該類商品的進口與出口的差異。分析1998年與2011年中國第16類產品HS96四位編碼商品進出口量排名前五位的行業及凈進口、凈出口排名前五的行業,可以看出,進口與出口量最大的行業有相同的部分,也有不同的部分。商品“8548”在1998年、2011兩年的進口與出口量中均居于第一位,不同的是占貿易總量的占比有所變化。從中國數據來看,該類商品主要為電氣的零部件,該商品占貿易總量比重的下降說明中國零部件出口在出口中的地位下降,但在進口中的地位上升,這一變化趨勢為中國成為“世界工廠”做出了一個很好的詮釋,即進口零部件貿易占比增多,而出口成品貿易的占比增加。表2中能夠說明這一問題的還有以下兩組數據。一是在1998年數據中,排名第4位的進口商品“8529”為出口居于第四位的商品“8527”的零部件部分,而2011年數據中進口居于第二位的商品“8542”(集成電路及微電子組件)及“8542”(二極管、晶體管及類似的半導體器件;光敏半導體器件,包括不論是否裝在組件內或組裝成塊的光電池;發光二極管;已裝配的壓電晶體)均為出口居于第2、3、4位的商品“8471”“8525”及“8517”的組成部件。即在第16類商品中,中國主要從國外進口科技含量較高的零部件商品(如“8542”類商品),經過組裝加工后,出口組裝成品(如“8471”類商品)。
2. 貿易方向變動。此處的“貿易方向”是指貨物貿易出口的地區變動及進口來源的地區變動。隨著各國在全球貿易中分工的變動及區域貿易協定的簽訂,以及中國加入WTO,在全球貿易中中國對各個地區的貿易方向發生了一定的轉移與變動。
一是與中國貿易量最大的國家較為穩定,但各國所占比重有所變動,中國向各國的出口量集中度下降。從出口來看,1998年與2011年出口居于前五位的國家相同,且進出口總量均有大幅增長;從進口來看,出口居于前四位的國家(地區)沒有變動,但相對位次發生了變化,從韓國的進口量由1998年的第四位上升到2011年的第2位,從美國的進口量位次下降,而從德國的進口量位次由第6位上升到第5位。從進出口所占比重來看,隨著時間推移,前幾位國家所占中國進出口總量比重均有所下降。
分別就1998年和2011年中國進出口量居于前十位的國家,以及與該國家的貿易量占中國總貿易量的比重進行分析可以看出:從出口來看,與1998年相比,排在前三位的國家在2011年占中國總出口的比重均明顯下降,而向居于4位~7位國家的出口量占比有所上升;另外,1998年出口居于8位~10位的三個國家在2011年均居于十名之外,中國對印度出口居于2011年中國出口國家的第7位;與出口情況類似,中國從各國貨物進口的集中度也有所下降,并且從韓國的進口量位次上升,從澳大利亞、沙特阿拉伯及巴西的進口量進入中國進口量的前十位。這反映了中國對外貿易方向的地區變動,更多的貿易向亞太地區轉移。從進出口所占比重來看,隨著時間推移,前10位國家所占中國進出口總量比重均有所下降。從出口來看,與1998年相比,排在前三位的國家在2011年占中國總出口的比重均明顯下降,而向居于4位~7位國家的出口量占比有所上升;另外,1998年出口居于8位~10位的三個國家在2011年均居于十名之外,中國對印度出口居于2011年中國出口國家的第7位。與出口情況類似,中國從各國貨物進口的集中度也有所下降,并且從韓國的進口量位次上升,從澳大利亞、沙特阿拉伯及巴西的進口量進入中國進口量的前十位。這反映了中國對外貿易方向的地區變動,更多的貿易向亞太地區轉移。
四、 TPP的影響及對策
美國自2008年9月加入TPP談判以來,就開始主導其進程,試圖將TPP打造成符合新時代經濟發展要求的高標準的區域經濟合作平臺,將其作為全面介入并主導亞太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戰略布局和遏制中國崛起的經濟手段(中國沒有被邀請參加TPP談判)。TPP12個成員國所構成的國際分工布局不利于中國貿易地位的改善,TPP談判完成后將形成的貿易規則也會給中國的對外貿易帶來負面影響。
一方面,TPP如果達成高標準的自由貿易協議,美國、加拿大的農產品將大量進入越南、馬來西亞等農業生產效率低的國家,將會給這些國家的農業生產造成沖擊,解放出大量的勞動力,這些從土地上解放出來的農民將成為潛在的低端制造業的勞動力儲備。美國將越南、馬來西亞拉入TPP,客觀上抵消了中國勞動要素成本低的比較優勢,從而避免對中國低端制造業的過分依賴,壓制了中國制造業工人工資增長空間;而美國、日本和韓國又有大量從事高端制造業的工人,擠壓了中國由低端制造向高端制造轉換的國際需求。這樣一來,中國在國際分工中就會一直處于為發達國家打工的位置;另一方面,TPP推行的勞工、環境保護和清潔能源等高標準將對我國企業的出口形成沖擊。
作者認為我國應對TPP挑戰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發展職業教育,大量培育勞動效率高的技術工人,在勞動力的效率和技能上形成越南、馬來西亞等國不可替代的比較優勢,為制造業的轉型儲備人力資本。
(2)加大基礎研究的投入力度,使研究成果轉化為生產力;鼓勵企業進行創新轉型,走高端制造業的差異化道路。
(3)保障工人生產安全,改善工作環境,提高居住、飲食福利待遇;大力發展綠色制造業;與發達國家在清潔能源的生產與輸送、電動車及電池、碳捕捉技術等領域開展產業合作,促進新能源產業的發展。
(4)尋求TPP之外的貿易空間,加強與俄羅斯、東盟、印度和巴西、南非等新興經濟體的貿易往來。
(5)制定符合國家長遠發展利益的區域合作戰略,積極參與并推進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RCEP)進程,應對TPP挑戰。
參考文獻:
1. 劉晨陽.“跨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協定”與美國的亞太區域合作新戰略.國際貿易,2010,(6):56-59.
2.盛斌.美國視角下的亞太區域一體化新戰略與中國的對策選擇――透視“泛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關系協議”的發展.南開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4):70-80.
3.盛斌.亞太區域合作的新動向――來自競爭性構想的調查.國際經濟評論,2010,(3):122-137.
4.張捷.中國APEC二十年――TPP銜枚疾進APEC或臨拐點美國欲重構資源版圖與信用體系.環球財經,2012,(1):32-47.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亞洲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趨勢、影響因素及戰略”(項目號:11AZD036)。
我國在改革開放三十年中的迅速發展之后,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發展階段便由生存型的階段逐步發展轉到了發展型的新階段中來,在金融危機的巨大沖擊下,使我國的經濟的增長因素和外部條件的因素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中國外貿經濟就是在這種背景下,逐步發展,現在已經有了新的變化,即已經開始轉到了轉型期階段。
一、我國轉型期的外貿經濟所面臨的環境
在二十一世紀初,金融危機逐漸削弱,各個國家的經濟慢慢的恢復,但是金融危機所留的殘渣仍然存在,所以我國的外貿經濟雖然有所改善,但是,仍處于緩慢復蘇階段,所以仍然面臨巨大的挑戰。
根據我國國內現在的具體國情,我國正在采取促進經濟結構的調整的等等一系列的措施,因此,這樣就會給進出口貿易提供以中國更廣闊的發展空間,而且,這樣還會對出口產品和外貿的結構的調整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另外一方面就是,我國在2009年對于加工貿易累的出口放寬了政策等等一系列的措施,這些政策和措施對于進出口貿易的發展具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但是,我國的轉型外面經濟還有一部分的缺點,我國的引資的新優勢現在還應該進一步的提高,在產業方面我國的產業結構和國外的投資結構不匹配,所以還應該進一步的提高我國的國際資本轉移的能力。
二、轉型期我國外貿經濟發展的特點
根據我國近幾年的外貿經濟的實際發展情況,為了擴大外貿的市場環境并且提高新的外資的外貿方式,我國在轉型期的外貿經濟具有以下幾方面的特點:近幾年的外貿出口量逐漸呈下降的趨勢,但是外貿的結構卻是有了優化,我國的外貿出口產品比內資企業相對較好,隨著改革開放的結束,之后的外貿規模的逐漸也隨之擴大,尤其是國外的直接投資給我國國內的經濟發展有很好的促進作用。其次,大項目在轉型期的外貿來源中有明顯的帶動作用。
還有就是三產分布在不同的地域和外資產業中。最后就是,對于境外的投資和開發成為了轉型期我國外貿經濟發展的熱點。
三、我國外貿經濟的發展機遇
目前的經濟企業的回升的趨勢并且同時有很多的發展機遇,盡管我國在利用外貿經濟來發展的工作還存在很多的不足。比如:全世界各個國家都是放寬了投資的政策,為投資能夠走出去創造了很多的機會。各國為了應對金融危機,使本國不在金融危機中受到嚴重的打擊,便紛紛出臺了振興經濟的計劃,這樣就為我國外貿市場的開拓帶來了很好的商機。第二就是我國在世界經濟出現積極變化的同時有了回暖,并逐漸走向了復蘇。第三,我國經濟的不斷進步為外貿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很好的保障作用。
四、轉型期我國外貿經濟的運作特點
最近幾年,我國外貿經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外貿的發展環境,很注重在外商資金的引入方面,并擴大了外貿環境,是外貿環境向國際市場上邁進了更大的一步。
轉型期我國的外貿經濟運行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上:一、外貿出口的總量有些停滯不前,甚至是下降了,我國外貿規模在改革開放之后擴大了很多,尤其是在國外的投資對國內有很大的影響作用。
五、在轉型期我國外貿經濟發展的新突破
如果我國的外貿經濟不能適應具體的國情,不能為國內的發展而服務的話,就不會談及到國家的發展上,所以,在立足國情的基礎上,在一方面要鼓勵跨國公司的進入,這樣,就會充分的利用到國外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以及資本;而另一方面就是要鼓勵我國國內的企業進入國際市場中去,從而在激烈的競爭中擴大我國企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力。
具體采取的主要措施有:要有正確處理引入的新的技術,要本著好的利用,不好的舍棄的原則,而且要考慮是否符合國內的產業的發展水平,在自然資源一定的條件下是否能夠引入。就是把自己的資源和技術“帶出去”這樣會更有利于在國際國內中發展我們的高新技術產業,會有利于形成我們的跨國品牌,從而增加企業參與國際合作時競爭力。
另外,要積極的開拓國際市場這樣是我們外貿經濟發展的重要一部分。在鞏固以往的傳統市場的基礎上要加強市場的開拓力。要積極豐富外資的利用方式:首先要搞好內資,,要增加金融商品的種類,從而增強市場的活力,拓寬投資的渠道,并能夠得到合理的利用和配置。
六、總結
本文分析了在當前國內外形勢存在的種種不利的因素和積極的條件,我國轉型期外貿經濟所面臨的環境、特點、發展機遇、運作特點和外貿經濟在國內外的新的突破等等方面,分析了盡管我過的外貿經濟有很多的機遇,但是同時也面臨著很大的挑戰性,比如,市場經濟制度還不是足夠的完善,市場體系不是很健全,沒有足夠健全的社會保障體系、以及在教育、科學等改革體制不能完全社會發展的要求等等等問題。
因此,我們要做出更大的努力在轉型期的外貿經濟方面,才能讓我國的外貿經濟更加的健全,為我國在國際市場中贏得一席之位。
參考文獻:
[1]劉傳江.論中國城市化發展的制度創新.理論與改革[J],2001;5
[2]劉戈青.新加坡和我國城市規劃法之比較.城鄉建設[J],2000;10
[3]沈鴻,達紅.我國城市十地收購儲備法制建沒現狀,閥題和對策.城市問題[J],2005;1
賽迪智庫中小企業走勢判斷課題組全面總結了上半年中小企業基本情況、特點并分析了其面臨的主要問題,同時對下半年的形勢做出了基本預測和判斷。
制約創業活力的因素
依然存在
商事制度改革和稅收減免等創業扶持政策進一步激發了中小企業的創業活力,掀起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熱潮,但是創業服務體系不完善、創業生態尚不健全和創業制度缺失等制約因素的存在,使中小企業創業活力未能全面激發。
創業服務體系不完善。以中央財政投資51億的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網絡為例,雖然平臺網絡現已覆蓋35個省、市、區以及計劃單列市,但由于建設基礎差、地方資金配套不到位、宣傳力度不足等原因,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網絡還存在服務功能不健全、服務水平不高、特色服務缺失、可持續性差等問題,制約了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網絡在創業創新方面作用的發揮。
創業環境尚不健全。創業文化尚未全面深入人心,尊重創業、保護創業、包容創業失敗的創業文化不夠濃郁;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尚未實現無縫對接,科技成果轉化通道不通暢,影響科研人員的研發熱情;同時,機關事業單位、大企業、中小企業之間的人才流動機制不健全,制約了人才的自由流動;創業資金獲取渠道有限,創業金融資源獲取難度大,制約了創業進程。
創業配套制度缺失。盡管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推動創業的政策措施,但仍在許多方面存在制度缺失。例如,針對不同群體的創業培訓支持體系、針對創業期企業的特殊稅收、社保政策體系、創業失敗救濟制度、企業退出機制等方面還不完善。
動力不足 轉型升級步伐較慢
2015年上半年,國際市場不景氣,國內市場需求不足,人口紅利逐步衰減,倒逼中小企業轉型升級。但是,由于資金短缺、技術短板、人才不足等因素的制約,轉型升級整體步伐較為緩慢。例如廣東東莞自2014年6月開始推進企業“機器換人”行動計劃,截止到2015年6月,該地區只有200多家中小企業成功完成“機器換人”計劃,完成“機器換人”計劃的企業僅占全市中小微企業的4%。
2015年上半年我國宏觀經濟增速趨緩,“三駕馬車”動力不足,加上企業成本居高不下,使中小企業處境不容樂觀。截止到2015年4月,我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累計同比較3月份下降0.2個百分點,其中私營企業累計同比下降0.4個百分點。同時,中小企業內發展動力不足,主動發展意愿不強。中國人民銀行的銀行家調查問卷顯示,盡管一季度大、中、小型企業貸款需求指數較2014年第四季度略有上升,但上升幅度較小,中小企業融資需求依然較弱。
產業結構調整 處境維艱
盡管我國5月份制造業PMI小幅提升,但仍處于低位運行階段,民間固定資產投資、社會零售消費品總額同比增速呈下滑趨勢,CPI連續10個月處于“1時代”,PPI連續38個月負增長。各種經濟數據顯示,宏觀經濟下行壓力依然較大,形勢不容樂觀。預計下半年,宏觀經濟依然處于企穩階段,短期難以大幅提升,中小企業面臨的局面也將依然艱巨。
經濟“新常態”背景下,市場、環境和資源壓力倒逼產業結構調整升級。適應時代需求的新興產業將保持快速發展。2015年一季度,戰略性新興產業27個重點行業累計實現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1.1%,其中,戰略性新興產業工業營業收入增長10.1%,增速是工業總體增速的5倍;實現利潤同比增長17.7%,遠高于負增長的工業總體利潤增速。與此背景相適應,處于戰略性新興產業中的中小企業發展迅速,而一些高能耗、高污染的傳統產業市場環境嚴峻,該行業的中小企業繼續依靠傳統路徑不僅難以為繼,還將面臨被市場淘汰的后果。可以預見,未來伴隨著產業結構的進一步調整,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中小企業發展勢頭將持續強勁,中小企業發展分化趨勢將進一步延續。
扶植政策發力
大眾創業邁入新階段
商事制度改革、稅收減免等一系列支持創業的政策已經取得顯著效果。2014年3月1日到2015年5月底,全國新登記企業和個體工商戶1600多萬戶;2015年一季度為高校畢業生、失業人員、殘疾人等創業人員創業就業共減免稅39.23萬元,安置就業近50萬人。下一步,國家將繼續優化創業環境,為創業者打造“最好的創業時代”。一方面,商事制度改革的深入推進將進一步降低創業門檻;另一方面,《設立國家新興產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助力創業創新和產業升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發展眾創空間推進大眾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做好新形勢下就業創業工作的意見》、《關于支持開展小微企業創業創新基地城市示范工作的通知》等政策文件作用也將逐步顯現,從資金、服務等方面優化創業環境;此外,清理規范涉企收費、下調燃煤發電上網電價和工商業用電價格、確定加快建設高速寬帶網絡促進提速降費的等推動創業便利化的措施也將逐步開展,政策紅利將進一步釋放,進一步推動大眾創業進入新時代。
下半年,融資支持、外貿便利等一系列中小企業扶持政策都將逐步顯效,為中小企業注入新活力。
融資方面,央行有望繼續降息降準,貨幣政策有望繼續保持較為寬松的局面。盡管穩增長政策效果已初步顯效,但當前制造業增長動力不足,整體融資需求偏弱,仍需要寬松貨幣政策護航。此外,我國在推進利率市場化以及降低企業融資成本方面存在需求,預測下半年政府有望繼續推出定向寬松政策。
關鍵詞: 高職商務英語 校內模擬實習 思考與總結
高職商務英語專業,主要是培養從事經貿和其他涉外企事業的管理和實務工作的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受美國金融危機的影響,2008年中國的股市暴跌,需求下降,人民幣升值,原材料和勞動力成本上升,這給我們的外貿出口造成嚴重的沖擊,許多外貿公司倒閉,失業人數大量增加,由此導致高職商務英語專業面臨嚴重的就業問題。
基于這一目標與現狀,高職必須加強對學生的職業技能及綜合應用能力的培養。由于校外實習時間長,聯系實習單位相當困難,組織控制也有一定的難度。許多企業為了保護自己的商業秘密,不愿意讓本企業以外的人員直接接觸其業務。即使同意也是讓學生干一些跑腿打雜的事情,很難接觸它們的核心業務。因此,做好商務英語的校內實習工作尤為重要。商務英語校內模擬實習是學生學習質量的檢驗與總結,是學生進行校外實習與求職前的重要準備階段。
目前,各個高職院校比較流行和成功的做法是利用模擬軟件進行國際貿易實物的網上模擬操作。本校英語教研室已經組織了商務英語2005級、2006和2007級的校內實訓,進行了一系列成功的探索與創新。本人作為實習指導教師之一,對此進行了思考與總結。
1.實習目的
本次實習的目的在于以國際貿易實務運作程序為主線,以國際貿易實務各環節操作規程和技術為基礎,通過詳盡的模擬訓練讓學生在仿真的業務環境中全面系統地熟悉和掌握國際貿易的程序、環節和做法,使學生在較短時間內快速熟悉并掌握國際貿易實務運作的程序和技巧,為以后從事國際貿易活動打下堅實的基礎。
2.實習內容
(1)交易前的準備環節(國際市場調研、確定經營方案、建立業務關系)。
(2)交易磋商與合同的簽訂(交易磋商、買賣合同的簽訂)。
(3)出口合同履行(出口合同履行程序、備貨、催證、審證、改證、出口裝運、制單結匯)。
(4)進口合同履行(進口合同履行程序、申請開證、租船定艙與投保、審單付匯、報關報驗與提貨)。
(5)業務善后(出口收匯核銷與出口退稅、索賠與理賠)。
(6)綜合業務模擬(彩電出口業務綜合模擬、白卡紙進口業務模擬)。
3.實習的必要條件
3.1硬件設施
必要的設施和設備是開展進出口仿真操作的基礎和前提。本校配備的設施和設備主要有(1)操作室兩間,一間為電腦房,以便學生在電腦上制作各種單證,特別是通過國際貿易仿真操作軟件能在電腦上實現操作;另一間為樣品陳列兼洽談室,作為進行看樣和模擬洽談的場所。(2)投影儀、VCD、電視機作為宣傳企業和介紹產品的工具。(3)業務流程展示板。(4)已經填好的樣板單證實務展示臺。(5)空白單證存取柜。(6)傳真機一臺。(7)電話機一部。
3.2軟件環境
首先應該重視國際貿易流程仿真模擬操作軟件的開發與任務指導書的編制。我校已經與某軟件公司共同開發利用了操作軟件,并且根據此軟件編制了模擬實訓指導書,內容包括:函電撰寫、合同訂立、信用證審核以及進出口業務流程。參考指導書并通過電腦操作,學生就能學會進出業務的整個程序操作,學會各種單證的制作,還能測試自己業務水平的高低。
其次是相關材料的準備,如出口業務總的流程圖、作為樣本的全套已經填好的報關單據、出口結匯的單據以及相關的合同和信用證;全套出口業務的空白單證或光盤;模擬的背景材料及有關文件。
4.實習特色
本次實習較其他高職院校商務英語專業實習相比具有以下突破:
(1)師資配備上,打破常規,安排具有不同專業背景的指導教師。該實習綜合運用了《市場營銷》、《外貿函電》、《商務談判》、《國際商法》、《國際貿易》、《外貿制單》等多門學科的知識。單一的英語專業教師或者專業教師很難勝任全部的實習指導任務。我校商務英語的校內實習共安排了四名指導教師:一位具備多年外貿公司工作經驗并熟悉法律知識,一位國際貿易專業并具備多年英語教學經驗和兩位非師范院校畢業的具備一定外貿知識和經驗并分別教授《報關報檢》和《外貿函電》的年輕教師。四位教師形成一個相互學習的團隊指導學生的實習。
(2)實習的最后階段安排了一次對學生的實習答辯,目的在于檢測學生實習的成果。答辯小組通過提問的形式類似學生畢業前的實習答辯和用人單位的面試。此舉起到了很好的總結和提高的作用,對學生的實習與就業很有幫助。
(3)實習作業主要以電子版的形式上交。學生第一周實習期間的作業全部在電腦上完成。事實證明,這一方法從一方面使所學知識得到了真正應用,另一個方面有效提高了學生操作電腦的能力和利用網絡資源的能力。
(4)小組討論。將班級劃分為若干小組,每組選出一名組長。所有實習過程全部通過小組討論進行。事實證明,該方法有效激發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鍛煉了他們的團結協作的能力,大大提高了指導教師的工作效率。
(5)組織編寫了商務英語專業實習任務書與實習指導書。兩本指導教材以國際貿易的流程為主線,綜合了《市場營銷》、《外貿函電》、《商務談判》、《國際商法》、《國際貿易》、《外貿制單》等多門學科,具有極強的指導性和實踐性。
5.幾點建議
(1)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倡教師的自我終身教育,培養“雙師型”教師隊伍。雖然外貿企業的外聘教師實踐經驗豐富,但由于他們工作時間的限制及管理的難度,導致外聘教師往往不能很好地和本校教師展開密切的交流與合作,很難從根本上提高我校的教學質量。本校教師授課能力較強,責任心強,但是缺乏相關的實踐經驗和最新的行業知識,理論與實踐嚴重脫節。因此,學校應該重點加大中青年教師的培養,創造條件引導和鼓勵我校教師到外貿企業或物流、海關等單位參觀學習。
(2)加強商務英語校內實習基地建設,充分利用現有教學資源多媒體、語音室、圖書館、微機室和教室建立模擬實驗室,仿真模擬公司和談判會議室,增強模擬訓練的真實性。商務英語教學應重點培養學生在真實場景中的語言和商務知識的運用能力。教師要運用理論聯系實際的辦法,開展個人報告、小組討論、案例分析、社會調研等多種形式的實踐活動,創設各種真實的商務語境,在教學方法上要以突出實踐的任務型、項目型為主要教學方式,適時輔以交際法以培養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在今后的實習過程中,在商品推介、價格磋商和談判環節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對學生進行商業實戰模擬。
(3)積極為學生打造第二課堂。鼓勵所有上本課程的學生,利用業余時間到親戚朋友的外貿公司、企業進行調查,盡量收集到一些真實的英文往來信函及具體單據。除此以外,也可以通過網絡尋找一些合適的內容,缺失的部分材料可以由教師予以提供,這樣,學生就會對撰寫、翻譯各類英文業務信函有十分深刻的印象,學習興趣與動力也會隨之提高。
(4)加強對畢業生的實習和就業情況的跟蹤調查,隨時調查了解外貿行業的最新動態改進商務英語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
參考文獻:
[1]何相榮. 加強實踐教學突出高職教學特色[J]. 北京:中國培訓,2000,(8).
一、與國際貿易相關的法律問題調查分析
1.調查問卷反映的問題
(1)企業對法學教育的要求
企業對涉外法律知識迫切需要。我們的調查目的是了解企業的法律需求,從中找出法律教育與企業的關系,為此向企業發放了調查問卷。從回收的問卷情況看,調查對象主要是中小民營企業,這些企業在問卷中表現出對法律知識的迫切需求。
我們發放調查問卷發放調查問卷320份,獲得有效問卷280份。統計結果顯示,在“貴企業需要涉外法律知識嗎嗎?”一題中,有78.38%選擇“需要”,21.62%選擇“不需要”。對此,我們根據其填寫的企業名稱和性質及人員規模分析,選擇“需要”的大多是中小型民營企業,選擇“不需要”者大都是國營企業和人數很少、不太正規的超小私營企業。國營企業在用人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是一般大學畢業生包括研究生的首選,對于培訓涉外法律知識的需求不大。
(2)企業很難招聘到所需法學人才
當問及“貴企業在招聘法學人才方面是否很滿意”,有70%選擇“一般”,20%“不滿意”,10%“滿意”。分析這些招聘較滿意得企業亦是國營大型企業和超小私營企業,原因同上。認為一般或不滿意的企業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類:有65.3%的企業填寫:具有既懂對外貿易,又懂法律的雙料人才太少。這些回答讓我們吃驚:法學畢業生就業困難,找不到工作單位,而與此同時企業卻在大喊:“人才缺乏、人才難求、人才斷層”!這反映了法學專業教學脫離實際。12.2%的企業填寫:畢業生經驗不足,缺少貿易實踐,眼高手低等;還有2.03%提出“證書多,但外語口語能力不夠”。4.05%人為要求工資高;看來,法學教育與外貿需求的“供需不一致”,從而造成企業很難招聘到所需人才,而院校畢業生“就業難”的雙方都困難的局面。
2.重點調查反映的問題
重點調查我們主要運用訪問面談的形式及問卷調查,接受訪問的是石家莊民營企業神威藥業的某負責人。對我們的問題提出了他的真知灼見,而且很有代表性:
3.重點調查反映的問題
重點調查我們主要運用訪問面談的形式及問卷調查,接受訪問的是石家莊民營企業神威藥業的某負責人。對我們的問題提出了他的真知灼見,而且很有代表性:
(1)法律環境與企業的關系
負責人: 新浪財經曾全程報道過第三屆中國留學人員回國創業發展與交流大會情況。關于中國競爭力在瑞士世界經濟論壇上的排行榜, 2005年中國排列第45名,2006則排在第54名。閻蘭認為中國的宏觀經濟的發展令人看好,十幾年以來GDP一直是以兩位數在增長,我國的競爭力下降的原因其中之一很重要的就是法制的問題。
(2)企業所需的法學專業人才
負責人:企業更歡迎復合型的法律人才。不僅要懂法律,還應當也懂業務,尤其是涉外貿易這一塊,外語還要好。
這個問題在調查問卷中也有反映,只因為問卷中沒有把“復合型人才”單列出來,企業有的自己寫上了,有的就選擇了“獲得報關員資格證”,這是我們問卷設計的失誤。綜合該負責任的談話可得出結論:企業需要人才, 需要的是復合型人才。
(3)企業需要相關法律知識培訓迫切
負責人:我們已取得了澳大利亞GMP認證證書,出口貿易會進一步加大。違約金條款的簽訂至關重要。經你們的介紹,兩大法系關于違約金制度存在較大差異,對于企業來說,及時掌握這種差異可以規避風險,與法學院校的合作是非常重要的。
關于企業是否需要相關法律知識培訓的問題,我們也做了問卷調查,答案是一致的,答“需要”的100%。
(4)企業對法學科學研究充滿期望
對此,該負責人打了一個新穎而形象的比喻:企業是運動員,法學研究是運動員的保健醫生,企業能否跑在國際貿易的前面,保健醫至關重要。
二、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