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06 02:28:4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關于清明節的來歷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小學生關于清明節來歷的作文范文一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
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后叩頭行禮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后來,由于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小學生關于清明節來歷的作文范文二清明,在遙遠的周代已經流行。古人很重視這個節日,歷代的詩人詞家都有關于清明盛況的描寫,自古以來人們在清明節留下了很多習俗。
清明掃墓,追祀祖先,由來已久,相沿成習。掃墓,又叫墓祭、祭掃、上墳。清明掃墓是因為驚蟄、春分已過,冰消雪化,草木萌生,人們想到了自己的祖先墳瑩,有沒有狐兔穿穴打洞,會不會因雨季來臨而塌陷,所以到墳上一方面清除雜草,整修樹枝,給墳上添幾锨土;另一方面準備一些祭品,燒幾張紙錢,給樹枝上掛些紙條,舉行個簡單的祭掃儀式,以表示對死者的懷念。
古代二月,三月三有踏青之俗。“二月二日江上行,東風日肝聞吹笙”、“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記述的就是唐人踏青盛景。古代每逢這一天,人們聚親約友,扶老攜幼,乘大好春光到郊外踏青,然后圍坐野宴,抵暮而歸。
人們在掃墓和踏青返家的路上,都愿采幾朵野花戴在頭上,順手折幾根柳條插在房前屋后。據說這種風俗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民祖師——神農氏。后來逐漸發展成為紀念和希望長壽的愿望。戴柳習俗被淘汰,插柳卻盛行起來,成為我國人民春季造林的植樹節。 清明前后還流傳著很多傳統的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如拔河、蕩秋千、放風箏、打馬球、斗雞等活動。清明節的習俗豐富多彩,歷代的記載十分浩繁。詩人懷清明之作更是爭艷奪彩,不可勝記。從這些意義上講,清明既是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的節日。
小學生關于清明節來歷的作文范文三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是唐朝詩人杜牧寫的一首關于清明節的詩。清明節是24節氣之一,是一個傳統的民俗節日。每當到清明節時,人們都會去掃墓踏青植樹等。一提起清明節還得從介子推的故事說起。
清明之時,正值春回大地。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時光。中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游春的習俗。那么你們知道關于2021清明踏青的來歷內容還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準備2021清明踏青的來歷_清明節踏青注意事項,歡迎參閱。
清明踏青的來歷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受漢族文化的影響,中國的滿族、赫哲族、壯族、鄂倫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瑤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個少數民族,也都有過清明節的習俗。掃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題。
清明最早只是一種節氣的名稱,其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與寒食節有關。晉文公把寒食節的后一天定為清明節。在山西大部分地區是在清明節前一天過寒食節;榆社縣等地是在清明節前兩天過寒食節;垣曲縣還講究清明節前一天為寒食節,前二天為小寒食。
清明節是中國重要的“時年八節”之一,一般是在公歷4月5號前后,節期很長,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兩種說法,這近20天內均屬清明節。清明節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明定4月5日為國定假日清明節,也叫做民族掃墓節。
《歷書》:“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種瓜點豆”之說。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于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后來民間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20_年5月20日,中國文化部申報的清明節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清明節為什么要踏青?清明時節,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清明通常在農歷三月前后,恰是大地春回的時節。經歷了一個漫長寒冬之后,人們紛紛走出居室,來到戶外探尋春天的氣息――或在田野踏青,或在郊外放風,這些郊游活動便被稱為“踏青”。踏青,又叫春游。古時叫探春、尋春等。
傳說,在很早以前就有清明踏青這一活動了。據《舊唐書》記載:“大歷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可見,踏青春游的習俗早已流行。杜甫有“江邊踏青罷,回首見旌旗”的詩句。到了宋代,踏青之風盛行。宋著名畫家張擇端的風俗畫《清明上河圖》就極其生動地描繪出以汴京外汴河為中心的清明時節的熱鬧情景。
由于全國各地春天到來的時間不一,因而踏青節也就有先有后。農歷二月二為福建一帶的踏青節,三月三為陜西一帶的踏青節。北京、東北由于春來得特別遲,到了五月初五才開始踏青。由于踏青是一項有意義的習俗,因此代代流傳。
中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種瓜種豆”之說。
關于寒食,有這樣一個傳說: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著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后,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自去請。可是,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愿見他,已經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索,沒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后,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尸體哭拜一陣,然后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梁堵著個柳樹樹洞,洞里好像有什么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晉文公將血書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
走時,他伐了一段燒焦的柳木,到宮中做了雙木屐,每天望著它嘆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據說就是來源于此。
第二年,晉文公領著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著復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掐了一下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后,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以后,晉文公常把血書袖在身邊,作為鞭策自己執政的座佑銘。他勤政清明,勵精圖治,把國家治理得很好。此后,晉國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對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子推非常懷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還用面粉和著棗泥,捏成燕子的模樣,用楊柳條串起來,插在門上,召喚他的靈魂,這東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每逢寒食,人們即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棗餅、麥糕等。在南方,則多為青團和糯米糖藕。每屆清明,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懷念。
清明節踏青注意事項1.提前觀察天氣
當發現墻縫有滲水、天氣悶熱異常、濕度明顯加大,這種情況說明兩三天內一定有大暴雨,避免外出。
2.量力而行
春游踏青以近郊為好,最多不超過兩天的路程。過遠春游,舟車之累,身心疲憊,既不利于健康,也減少了興趣。另外,要補充各種營養不能樂而忘返,造成過度疲勞。如果出現心悸、乏力多汗、頭暈眼花等癥狀,應盡早休息,切忌勉強。
3.穿戴適當
春天氣候多變,乍暖還寒,要帶足衣服,以防感冒。鞋子應選用輕便、無跟防滑和高彈性的運動鞋,大小要合適,以免影響血液流通,防止腳趾擠傷和腳底麻木不適。同時可準備戴防風鏡和墨鏡。
4.注意飲食保健
踏春時,體力消耗較大,身體內所需的能量和各種營養物質較多,所以踏青中的飲食是保健的重點。
5.注意場所選擇
踏春宜在田野、湖畔、公園、林區、山區等場所,以攝取較多的“空氣維生素”———負離子,起到健腦驅勞、振奮精神的作用。
6.防止昆蟲叮咬
春天是各種昆蟲滋生的季節,如果你不慎被昆蟲叮咬,切不可搔抓,而應立即涂擦風油精或皮炎平等糖皮質制劑,被松毛蟲、蜘蛛、蜜蜂、蝎子等叮傷后應冷敷處理。
7.防止意外事故
踏春時,應盡量避免走陡峻的小路,不要獨自攀登山林石壁。同時,凡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要隨身帶好常用的急救藥品。
8.預防花粉過敏
春天百花爭艷,要注意預防花粉過敏。首先要找準過敏源,最好先到醫院進行檢查,查出自己的過敏源,如果沒有進行過徹底的脫敏治療,在選擇的春游地點,應盡量回避有花之處。出游前可事先口服撲爾敏或安其敏等抗過敏藥物,戶外活動時不要近距離“拈花惹草”,不要在草地上睡覺,不要用口唇、鼻子及面部直接與花朵或樹葉接觸,以免過敏現象發生。
9.熱水洗腳
踏春時腳部肌肉不停地進行收縮運動,易引起局部肌肉酸痛。熱水洗腳可使毛細血管擴張,促進足部血液循環,還可使皮脂腺的分泌和毛孔散熱作用恢復正常。
10.時刻注意防曬
清明掃墓的由來清明節祭祀掃墓的習俗和喪葬禮俗的演變有著重要的關系。據載,古代“墓而不墳”,即只打墓坑,不筑墳丘,所以也就沒有辦法進行掃墓祭祀,也就沒有相關的記載。后來“墓而且墳”,即埋葬之后在筑起墳丘,使祭祖掃墓的習俗有了依托。到了秦漢時代,掃墓祭祖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禮俗活動。
清明節是一個紀念祖先的節日。主要的紀念儀式是掃墓,掃墓是慎終追遠、敦親睦族及行孝的具體表現,基于上述意義,清明節因此成為華人的重要節日。
清明節是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掃墓活動通常是在清明節的前10天或后10天。有些地區的掃墓活動長達一個月。
清明節紀念祖先有多種形式:掃墓是清明節最早的一種習俗,這種習俗延續到今天,已隨著社會的進步而逐漸簡化。掃墓當天,子孫們先將先人的墳墓及周圍的雜草修整和清理,然后供上食品鮮花等。由于火化遺體越來越普遍,其結果是,前往骨灰置放所拜祭先人的方式逐漸取代掃墓的習俗。
不論以何種形式紀念,清明節最基本的儀式是到墳前、骨灰放置處或靈位前追念祖先。為了使紀念祖先的儀式更有意義,我們應讓年輕一代的家庭成員了解先人過去的奮斗歷史。
清明節掃墓常識——清明掃墓禁忌一、掃墓時不得嘻笑怒罵、相互打鬧
因為墓地是先人陰靈的安居之所,故不可跨過墳墓及供品,大聲喧嘩、嘻笑怒罵,污言穢語,亂跑亂碰,隨處小便,這樣做不單只對自己的先人不尊敬,更且對附近的靈體構成滋擾。更不能踐踏別家墳墓或對墓穴設計評頭品足,會被視之為褻瀆,遇到不好的氣場,那便惹到一身麻煩回家。
二、多加了解當地風俗習慣
中華民族傳承已久,各地都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民俗民風,因此要多向老輩人咨詢了解一些本地的風俗,雖然有些事情可能看起來有些怪異,但我們要知道,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既然存在了很久,就一定有其道理。我們可以在借鑒或遵照實施的同時,將這些風俗習慣牢記并傳承下去。
辭別時,首先要注意防火安全,待香燭點完后可離開。離開時要決然離開,不能一步三回頭,以免將不吉帶回身上或引回家中。拜祭回家后,必要時可以進行凈身儀式,可除去因時運勢較低時,拜祭所招惹回來的氣場入宅。
清明節與七月十五的中元節、十月初一的寒衣節,并稱為中國三大著名“鬼節”,忌諱自然不少,其他忌諱主要有:忌諱探視朋友親人;忌諱選擇清明時期結婚;忌諱搬家入宅;忌諱喜慶類宴請;禁止修建房屋(只適宜修墳、包墳等);忌諱去別人祭掃比較多的山旅游;忌諱說不吉利的話,特別是對亡者不敬的話;忌諱晚上活動不謹慎等。盡信書不如無書,但人有一絲敬畏、多一些顧忌是有益的。
清明節掃墓常識——清明掃墓的通常程序按照習俗,祭掃的順序是首先要先掃墓,就是將墓園打掃干凈。
其次是祭祀,這一程序很關鍵,一是寄托哀思,二是與先人相感,因為山有靈而無主,先人有主而無靈,與先人相感可以更好得到山川的靈氣。
掃墓時,人們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修整墳墓,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還要在上邊壓些紙錢,讓他人看了,知道此墳尚有后人,然后叩頭行禮祭拜。此后圍坐聚餐飲酒;也可放風箏,甚至互相比賽,進行相關活動。婦女和小孩們還要就近折些楊柳枝,將撤下的蒸食供品用柳條穿起來。有的則把柳條編成籮圈狀,戴在頭上,謂“清明不戴柳,來生變黃狗”。
即:修正墓地--上香--上肉--敬酒--拜祭--放炮送別……清明掃墓的時間清明掃墓盡量提前一些,過去有民諺“早清明,晚十一”,清明祭奠先人越早越好,可以在清明前一周兩周都可以進行,不要全趕到清明節這一天,另外最好選在上午七點至下午三點前掃墓,這是這一天陽氣升旺的時間,是我們祭奠先人的最好時間。因為下午三點后陽氣已逐漸消退,陰氣逐漸增長,若是運氣不好的人、身體弱的人在這個時間段,很容易會招惹陰靈纏身給你帶來傷害。
[關鍵詞]踏青;清明節;寒食節
[中圖分類號]F06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432(2011)35-0169-02
2008年我國開始施行新的《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把清明節增設為國家法定節假日,放假1天。清明節旅游隨之而興,這對弘揚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起到了推動作用。
1 清明節的文化淵源
從文化淵源上來看,“清明”節氣、寒食節、上巳節三個日期接近的節日(氣)彼此之間的習俗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互相滲透、重疊,漸漸地不再有明顯的民俗活動區分,這就逐漸融合形成了現在的清明節。
1.1 “清明”節氣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天文學家和民眾在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氣候規律,比較適宜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物候、降雨等方面的變化,對人們依時安排農耕、蠶桑等活動有著不可或缺的指導意義。《淮南子》載:“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為清明。”到了清明,氣溫變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農諺有 “清明前后,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所以,清明對于古代農業生產而言是一個重要的節氣。同時,清明時處早春,春光明媚,萬物復蘇,氣候宜人,是人們樂于到戶外郊游、嬉戲的好時光。
1.2 寒食節
寒食節在冬至后一百零五日,寒食節的重要習俗是禁火、寒食。關于寒食節習俗的來歷一般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源于周代的禁火之制,《周禮•秋官•司氏》中有記載:“掌以夫遂取明火于日,以鑒取明水于月,以共祭祀之明明燭,共明水。凡邦之大事,共墳燭庭燎。中春以木鐸修火禁于國中。”另一種說法是為了紀念和祭祀春秋時期的介子推,東漢的《新論•離事》載:“太原郡民,以隆冬不火食五日,雖有疾病緩急,猶不敢犯,為介子推故也。”
1.3 上巳節
上巳節形成于春秋末期,是指以二干支紀日歷法中三月的第一個巳日。“上巳”一詞最早見于漢代的文獻,《后漢書•禮儀志》引《韓詩》云:“鄭國之俗,三月上巳溱洧兩水之上,招魂續魄,秉蘭草祓除不祥。”,說明最初的上巳節巫術氣氛比較濃,節日的主要活動是在水上招魂續魄、祓除不祥。同時,《詩經•鄭風•出其東門》云“出其東門,有女如云”,說明這也是一個有關男女愛情的節日。魏晉之后上巳節逐漸演變為一個純粹郊游宴飲的節日,突出了節日的娛樂性質。
2 清明節旅游的文化價值
清明節氣、寒食節和上巳節在歷史長河中的不斷融合,構成了清明節豐富的文化價值。總體來看,清明節旅游的文化價值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 游春文化價值
“一年之計在于春”,中國傳統文化中歌頌春天,其實是表達對生命的熱愛。這種穩定的內隱文化外顯在行為上,就是人們在自然界生機盎然、萬物復蘇的清明節氣踏青游春,走進自然、擁抱自然,使人心曠神怡,振奮精神,消除疲勞。《論語》云:“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描述的就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們在大自然中郊野縱情游樂愉悅的景象。它既是人經歷枯冬之后生命本能的沖動,也是人與自然關系和諧的體現。游春的文化價值彰顯的是對生命力量的熱愛和認同,是對壓力的心靈和禁忌的釋放和突破,這與傳統意義上的春游不可同日而語。
2.2 強烈的血緣文化價值
在中國,祖先崇拜與血緣關系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血緣關系成為祖先崇拜的基礎,祖先崇拜又是強化血緣關系的紐帶。家族本位在中國人的思想意識中根深蒂固,家是中國人心中生活的宇宙,具有超常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清明時節,中國人都會一把土在祖先的墳上,敬一炷香在祖宗的靈前。清明節成為他們對“認祖歸宗”的懷舊情結、“葉落歸根”般對家的認同的情感的寄托。
2.3 強烈的民族向心力文化價值
大而言之,中華民族統稱為炎黃子孫,中華民族本身就是一個血族集團。這種發端于上古,綿延數千年的炎黃觀念,成為一種反映共同民族感情的聯系紐帶,體現和包容了華夏多民族形成一個統一體的自我意識。附會于介子推寒食節起源以及清明節為革命烈士掃墓折射出中華民族對優秀傳統文化的敬慕。每個清明節,來自祖國大陸和港澳臺海外的華人游客,熙熙攘攘畢恭畢敬的頂禮膜拜,反映了對我們整個民族祖先的認同。這種“血濃于水”的民族向心力指引著我們整個民族在歷史長河中不斷地團結奮進進取。
3 清明節旅游的文化傳承導向
3.1 從發展戰略上來講,清明節旅游應堅持“政府為主導、民間為主體”的發展戰略
政府具有強有力的宏觀調控功能,因此,在發展清明節旅游的過程中,應該加強政府的主導作用,充分利用政府的一切優勢來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資源,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營造一個強勢的外部環境。清明節旅游屬于一種傳統民俗節日文化旅游,清明節是人民大眾自發創造、滿足自己需求的一種生活文化。因此,在清明節旅游的發展過程中,發展的主體應該是民間。因為由民間挖掘開發出的清明節旅游文化遺產,可以豐富清明節旅游的內容和強化清明節旅游的文化內涵;可以把注意力從有限的商業利益轉移到無限的文化發展動機上來。
3.2 從文化內涵上來講,清明節旅游應充分體現莊嚴肅穆、祭祀緬懷的苦文化和體現輕松歡快、休閑踏青的樂文化
緬懷祖先,難免傷感。杜牧的《清明》寫道:“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些都是針對苦文化的描寫。因此,清明節旅游應充分體現莊嚴肅穆、祭祀緬懷的苦文化。清明祭祀墳墓的習俗普及民間,經歷二千余年而不衰,祭祀的參與者是全體國民。除了體現苦文化以外,還要充分發展其樂文化的內涵精華。南宋吳惟信的《蘇堤清明即事》中說的:“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就充分體現了清明節期間人們的歡樂之情。宋朝張擇端畫的《清明上河圖》也生動地反映了人們在清明節郊游回來的繁榮景象。因此,清明節旅游發展應該充分體現輕松歡快休閑踏青的樂文化,一來可以增進親朋好友之間的關系,二來也可以借此機會從平時忙碌的工作中解脫出來,緩解壓力,放松心情。
3.3 從文化形式上來講,清明節旅游應充分挖掘極具地方特色豐富多彩的清明節民俗文化
“五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清明節旅游的開發就要充分的利用地方的民俗來開展民俗文化旅游活動,賦予清明節旅游以浪漫色彩,以豐富多彩的形式來充實清明節旅游內容。例如,中原地區有清明節戴柳插柳的習俗,“柳者,留也;”“鬼者,歸也。”我們可以充分利用這種民間習俗開展柳文化旅游活動,來表達對先人的思念和對大家吉祥如意的祝愿。此外,關于清明節還有放風箏、拔河、廟會、舞獅、踩高蹺、參與農事活動等習俗,可以有組織的開發這些民間習俗,豐富清明節旅游項目,與旅游者形成共鳴。
3.4 從行業運作上來講,清明節旅游應著力打造體現親情、友情、愛情的短線旅游產品
盡管旅游市場上已推出了各式各樣的清明節旅游線路,但大部分產品仍是以踏青為主題的常規旅游產品,缺乏清明節的人文特色。因此,在行業運作上,必須考慮更多的注入清明節的文化元素,依據清明節的文化淵源,主要針對家庭、親朋好友、戀人旅游市場,著力打造體現親情、友情、愛情的旅游產品,全面體現凝聚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和情感、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的清明節旅游產品。
4 結 論
作為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豐富的民俗傳統節日是中國文化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每一個節日都有它的歷史淵源、美妙傳說、獨特情趣和深廣的群眾基礎,清明節也是如此。在旅游業高速發展的今天,清明節作為一種獨特的旅游資源融入到旅游發展當中,把握好清明節旅游的文化傳承導向,必將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以及旅游產品的豐富起到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黃濤.清明節的源流、內涵及其在現代社會的變遷[J].新華文摘,2005(3):115-117.
[2]張丑平.“清明”節氣上巳、寒食、清明節日民俗與文學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6,4-10.
[3]高洪興.中國鬼節與陰陽五行:從清明節和中元節說起[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4):132-140.
[4]于汐,唐晉.春游還是游春[J].中華遺產,2008(2/3):35-37.
清明時節,嫩柳垂綠,湖波輕皺、涼爽宜人,正是郊外踏青的好時機。清明時節去踏青,賞花觀景好心情。春風春雨綠大地,大樹成林好遮蔭。原野上的花悄悄開放,召喚著踏青的腳步;藍天上的云慢慢飄散,等候著風箏的眷顧。清明節將至,愿您帶上輕松悠閑,拋掉煩惱忙碌,讓心情清爽一路。下面就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清明節踏青的文章,歡迎閱讀!
2021年清明節放假安排:
2021年清明時間:4月5日09:51:21,農歷2021年三月(大)初一
2021年清明節放假時間:4月5日~4月7日放假3天。
2021年清明請假攻略:4月1日(周一)~4月4日(周四)請假4天,與周末銜接,可拼9天清明節小長假。
清明節介紹
清明節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之一,為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時間約在每年的陽歷4月5日前后,有時是4月4日,有時是4月6日。
古有清明前一天為“寒食節”之說,相傳起于春秋時期晉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饑”一事,后逐漸清明寒食合二為一。唐代掃墓日期一般在寒食節,宋后移到清明。傳說中“寒食節”的起源地就在山西中部介休,介休一名的來歷即是為紀念介子推“割股充饑”而不圖為報,最終在此被大火燒山而亡,綿山所在地原叫“定陽”,被晉文公更名為“介休”,意為介子推休息之地。現綿山已由當地人民開發為旅游景區,其中一重要景點就是高大的介子推母子石像,介子推成為當地人民效忠兩全的人物的代表。
清明節踏青的句子
1、今天清明節,又是一個思念親人的日子,我自然而然地想起了自己的幾個親人。帶著這種思念,我和姐、妹、弟一行五人去了城區公募,在父親母親、親人的墓前靜靜地守候著,陪伴著,小聲念叨著:“我們看你們來了!”鼻子酸酸的,酸酸的……
2、清明節已經到了,每每看見一束束鮮花插在墳頭,就知道又有一個生命永遠離我們遠去,而他們且可以遠離這充滿險惡的人世間,也未常不是一件好事,唉,人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有時生死并不能由你自己。
3、清明節,我來到媽媽的墳墓,思念之情越發沉重;深呼吸,放松;也禁不住黯然淚下!想將淚水吞到肚子里,比什么都難;難道是對母親想念的一種方法嗎?難道是對母親思念的一種表達嗎?
4、清明自古以來都是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在清明這一天,人們紛紛走出家門,去祭奠已故的先烈與親人。在這一天往往下雨,故有“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之說。
5、清明節是緬懷故人的日子,是充滿悲傷之日,這一天連老天爺都與我們這些失去至親的人們一同哀傷,一起落下思親之淚!
6、馬上又到清明節了,突然有一種想要盡情宣泄的感覺,積攢了許久的思念突然被一種強烈的念想驅動著,靈魂深處隱忍的痛處,還有那總會不由在夢境中出現的回憶,似乎終于可以在某一個日子里,獨自默守著一座刻著親人名字的石碑訴說了。
7、清明再一次帶著哀傷靜悄悄地向我們走來,那一天紛飛的細雨打濕了祭奠亡靈的鮮花。墓碑上那熟悉的名字讓我們忍不住潸然淚下,雨與淚連在一起,流向了我們九泉之下那安睡的親人。
8、清明節已經到了,人們紛紛到去世的祖先或親人墳前祭掃,以表達對逝者的思念。清明祭祖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早在秦漢時期,人們就開始用各式各樣的儀式懷念祖先。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祖先,飲水思源,我們在清明這一天表達對祖先的崇敬和懷念,追思祖先的艱辛。
9、清明時節讓我倍感凄涼和酸楚,本是獨在異鄉為異客的我,每逢佳節倍思親;近日聽母親突然離世,頓覺有些心痛和驚訝,有些不敢相信,因為在春節我帶著孩子去看過他老人家,當時的他是那么的精神和力量,真難想象今天他離開了我們。
10、記得聽過一首詩:有的人活著別人就不能活,有的人活著是為了別人更好的活!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頭想不朽,名字比尸首爛的更早,他活著是為了別人更好活的人,人們將永遠記住他!我愿做一個幫別人更好活的人用我的行動來報答人民。想到這,心頭驟然感到輕松。烈士,一個多么莊嚴的字眼,我們要用無限崇敬的心來讀他!
清明節踏春的作文
今天是清明節,媽媽帶我去姥爺家。姥爺的家在農村。我們騎著電動車。一路上到處充滿了春的氣息,和煦的春風吹在我的臉上暖洋洋的。綠油油的麥苗一望無際,風一吹好像在對我們點頭招手。金燦燦的油菜花隨風飄舞。
地里的小草也從地底下探出了小腦袋,好似要看看春天是不是已經來到了。我們到了姥爺家,附近鄰居家的菜園里,種著綠油油的菠菜、蒜苗、韭菜。菜園里還長著兩棵大桃樹,粉紅的桃花開滿了枝頭,看上去就像一只只蝴蝶翩翩起舞。勤勞的小蜜蜂正在花朵上采蜜。田埂上開著一朵一朵的小黃花,那是蒲公英花再向你問好,多美的田園風光啊!我最喜歡去姥爺家村頭的小河邊玩。吃完午飯,我就和我的表妹一塊兒去河邊玩,河邊的樹木都換上了新裝,看那高大的楊樹嫩綠的葉子在太陽光的照射下泛著綠光。榆樹上結滿了一串串的榆錢,令人垂涎欲滴。河邊的柳樹抽出了新枝,綠色的枝條隨風擺動,遠遠望去就像一個小姑娘在水邊梳洗它的長發。小河里有一群小蝌蚪在歡快的游來游去,看上去真像一群會游泳的“逗號”。河中的蘆葦也呈現出了嫩綠色。幾只鴨子在河面上游玩兒,還不時的潛入水中像是在抓小魚吃。我看著這美麗的景色,不由的想起我學過的一首詩,竹外桃花三兩支,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啊!春天的景色真美呀!我喜歡著生機勃勃的春天。
清明節踏青的日記
時間勝似流水,當冬天的最后一片雪花融化時,當我脫掉厚重的棉襖時,才發現清明節已經到來,春天也已經悄然來到。清晨,我走出家門。清新的空氣迫不及待地飄到了我身旁,使我心曠神怡。空氣中,似乎參雜著一絲花香,四周全是一片綠的海洋。小草軟綿綿,濕漉漉,我情不自禁躺了下來,聞著泥土的芳香,我陶醉了。
朝山上望去,山色空蒙,此時最耀眼的是映山紅,它們點綴著整個山體,這里一叢,那里一片,團團簇簇,在青山翠竹之間環繞,美不勝收。我和伙伴連忙上山采映山紅。來到山邊,眼前忽然一亮,一簇粉紅色的映山紅正笑吟吟地綻放著。我連忙將它采下來,嗯,真香!
遠處的草叢中突然傳來一陣呱呱的叫聲。我扒開草,發現一只拳頭般大小的青蛙正奏著圓舞曲。見到我,青蛙立刻跳開了,我也跟著青蛙跳。他跳一步,我跳一步。“撲通”青蛙跳進水里不見了。
在鄉村的春天會有許多植物,野芹菜,野香菜,野草莓花爭芳斗艷,可最招人喜歡的還是一種俗稱“草籽花”的小花了。這種花是紫色的,指尖一樣大,嫩嫩的,葉子是心形的,成千上萬簇擁在一起,成了一片花的海洋。
我愛春天,我愛踏青!
清明節踏青的周記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每年到了這個節日,我都會在心里默默地吟誦這首唐代詩人杜牧寫的詩句,來表達我們對先人的思念之情。
1、嚴格執行“三清三齊”制度
本學期,我鎮各學校嚴格執行“三清三齊”制度。中心小學校長室成員采取“值日制”。每位副校長和中層教干輪流負責一天的日常管理,從考勤到“三清三齊”檢查,到兩操管理,到路隊評比,每周進行一次總結,每月進行一次考評。對“文明班級”進行獎勵,評比出“優秀班主任”。
2、開展“特色之星”評比活動
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優秀的學生。本學期,我鎮繼續開展“特色之星”評比活動,期中和期末各評比一次。“美讀之星”、“故事大王”、“書法之星”、“閱讀之星”等評比,讓學生找到了自信,品嘗到了成功的喜悅。
3、 開展多種形式的德育活動
(1)掃墓。4月4日,我校組織全體師生到烈士陵園祭掃烈士墓,感受幸福生活來之不易。
(2)傳統習俗教育。清明節、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我鎮把“清明節習俗”、“端午節的來歷”印發給學生,讓學生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3)開展向汶川地震災區捐款活動。5月16日,我校開展向汶川地震災區獻愛心活動,師生踴躍捐款,共捐出善款17927元。
(4)開展向地震遇難同胞哀悼活動。5月19日,是國家哀悼日。我校組織全體師生在操場上為地震災區遇難同胞默哀三分鐘活動,同時降半旗致哀。
(5)加入校“紅十字”會。5月8日是世界紅十字日,我校響應上級號召,舉行加入校紅十字會儀式,同時,積極繳納會費,弘揚國際主義精神。
(6)開展感恩系列活動。繼感恩父母、感恩教師活動之后,我鎮開展了感恩自然活動。組織學生走上街頭,進行環保宣傳,開展清理白色污染活動,為建設文明灌南做出自己的貢獻。
(7)開展“講文明、樹新風、迎奧運”征文活動。我鎮在高年級中開展主題征文活動,共評選出優秀征文60余篇,參加市評比。
(8)堅持升旗儀式。每周一是我鎮固定的升旗儀式。我校圍繞時代主題,結合重大節日,安排中隊輔導員輪流進行國旗下講話,鍛煉了老師的膽量,培養了老師的口才,凈化了學生的人格。
(9)開展“四個一”活動。四個一”是我校特色項目,連續三年獲得縣第一名。我校結合實情,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及特長開設學生藝術特長興趣小組活動,紙塑、泥塑、兒童畫、版畫、書法、聲樂、鋼琴、舞蹈都是學生喜愛的項目。學生的美術作品在縣小學生美術作品比賽中,獲一等獎3件,二等獎5件,書法小組有16人在國家書法比賽中獲獎;今年五月,在縣委宣傳部等八家單位組織的“國稅杯”小學生聲樂、器樂比賽中,我校有3名同學獲獎,學校獲得“優秀組織獎”;在由郭欣艷、張平編排的《洗衣舞》獲得縣第一名;鄒紅老師輔導的《健美操》代表教育局參加縣比賽獲得特等獎。我校獲得市體育教育工作“先進學校”;市體藝衛工作“先進單位”。
后天就是五月初五,也就是我國的傳統佳節——端午節,關于它的來歷,民間流傳的大約有四、五種說法,但迄今為止,影響最廣的是紀念屈原說,我想不少同學都有一些了解,老師再簡單介紹一下它的來歷。
據《史記》記載,戰國末期楚國大臣屈原,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聯齊抗秦,卻遭到其他貴族的反對和排擠,屈原被迫離職,還被趕出都城。他在流放期間,寫下了《離騷》、《天問》、《九歌》等憂國憂民的不朽詩篇,后來,秦軍攻破楚國都城,屈原眼看著國破家亡,百姓流離失所,悲憤之下,于五月初五,寫下絕筆《懷沙》后,投汨羅江而死,楚國百姓得知消息后,劃船拯救,將飯團等食物投入江中,希望魚吃飽了,不要吃掉屈原,以后,每年的五月初五被定為端午節,端即是"初"的意思,人們也以吃粽子,喝黃酒來紀念屈原。
也許,這古老的傳說你早已聽過無數遍,今天也無法讓我們非常感動,但是,一度炒得沸沸揚揚的中韓端午節"申遺"之爭恍如昨日剛發生的事,最后以韓國成功申請為"人類傳說及無形遺產"而告終。雖然專家稱"人類傳說及無形遺產"是全人類共享的,我們的文化傳統被別國認同,并非壞事。但畢竟"端午節"一詞還是被別國搶先一步給端走了。
這件事情無疑給國人敲響了保護中華文化的警鐘,祖先留給我們的燦爛文化,有很多正瀕臨消失,有的甚至已經失傳,如世界三大藝術門類:西班牙的舞、意大利的歌、中國的戲曲。而中國戲曲現在有很多劇種已經失傳,我國有著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赫哲族目前只有4000多人,能掌握自己民族語言的已不足幾十人,整個赫哲族都在瀕臨消失,更別說民族文化了。我們的祖先發明了造紙術,而現在我們不得不向日本人購買高質量的宣紙。試問,將來我們連過節都是要過別人國家的節日,我們還有何顏面去見我們的祖先。
所幸近幾年,國家也越來越重視文化遺產的保護,將一些重要文化遺產納入國家保護單位加以保護,2008年國家將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設定為國家法定節假日,國家教育部還對中小學音樂課進行改革,在20多所學校嘗試京劇進課堂的做法。剛剛過去的6月11日也是我國文化遺產保護日。但這些做法都還只是杯水車薪,甚至還引起各種爭議。
傳承中華文化需要廣大民眾的共同支持。在經濟日益發展的當代,傳統文化并非是已經過時的東西,相反更是我們這個時代所必需的,它為提高整個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有著巨大的意義,是一個民族堅強的精神支柱,孔孟思想的指導價值對世界文明都有著巨大的貢獻,時下,一些消極頹廢的文化把人們引向歧途,道德缺失、人情冷漠、心靈空虛已成為社會的癥結,富士康員工連環跳、歹徒砍殺學生這些悲劇的發生更加向人們昭示社會精神文明的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