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01 23:25:0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開發管理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清代農業生產,就糧食產量而言,雖較宋明時期有明顯增加,但就小農經濟傳統經營方式而言,并沒有根本改變,而清代所面臨的社會問題則比宋明時期更加嚴峻,其中最主要的問題就是人口大增給糧食供應帶來的壓力。清代統治者雖然采取了一些解決辦法,收到一定效果,但付出的代價卻是巨大的。長江流域,作為清代重要財富之區,在農業生產發展的同時,生態環境被破壞的程度十分嚴重,在中國農業發展史上,具有典型性。本文欲在分析長江流域農業開發問題的基礎上,試對清代農業開發與環境保護問題,做一點探討。
清初,由于長期戰亂影響,土地大量荒蕪,人口稀少。長江流域,經濟遭破壞程度很深。就人口與耕地來說,順治十八年,長江流域四川、云南、貴州、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浙江諸省,官方能統計到的僅九百零二萬丁口(如按每丁折五口計算,約四千余萬口)[1],耕地也只有二百七十余萬頃[2]。在農業生產水平不高的社會里,農業生產的發展,主要依賴于勞動力投入的多少與可耕地面積的大小。耕地和勞動力太少,嚴重制約著長江流域經濟的發展。從順治元年起,清政府就頒布了一系列鼓勵和發展生產的政策,其中較有成效者,便是招撫流亡和鼓勵墾荒。清政府要求地方官務必廣招流亡,墾荒拓地,并宣稱對無資墾荒的貧民予以資助[3];且頒布了地方官勸墾考成法,將地方官的招墾成績作為其遷降考核標準。在這些政策的促進下,通過廣大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清代農村經濟逐步得到恢復。據統計,從順治初到康熙末,全國主要省區(不包括邊疆地區)共墾荒地四十三萬八千余頃,其中屬長江流域的四川、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蘇、浙江七省,墾荒約二十七萬二千余頃,占全國總額的62.3%。由于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長期于戰爭,農村經濟破壞嚴重,直到三藩之亂平定后,長江流域經濟才轉入全面恢復發展軌道。安徽合肥縣,從順治初即開始逐步墾復拋荒田地,至康熙三十二年,才將“原額荒田俱經墾足”;四川地區,康熙三十一年以前,幾乎沒有墾荒地畝上報。據郭松義先生依據實錄統計,康熙年間四川共墾荒地十萬七千三百五十余頃,皆為康熙三十一年以后陸續墾復清理升科的。從康熙三十一年至雍正二年,長江流域九省區耕地增加了近百萬頃;同期,人丁增加了約五十五萬丁[4]。人口增長,耕地增加,為增加農業勞動力投入和擴大糧食種植面積提供了保證,促進了清前期經濟的繁榮。但是,人口增加,耕地擴大,不是經濟發展的唯一前提。人口與耕地是否可能同步增長?如果人口與耕地比例失調,會帶來怎樣的社會問題?雖然順康雍時期,清政府無男婦統計,只有人丁統計,但我們仍可推算這段時期人丁與耕地增長狀況。我們發現,到康熙中后期,人丁增長的速度已現出大于耕地增長速度的端倪。在康熙四十九年,玄燁已感到人口壓力。他曾說:歷年來,外無兵革師旅餉饋之煩,內無工役興作之費,但百姓生活卻“未盡殷阜者,良由承平既久,戶口日蕃;地不加增,產不加益。食用不給,理有必然”[5]。但他并沒有采取措施控制人口增長。五十一年頒布了“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賦”的諭令;雍正時又實行“攤丁入畝”。這些政策雖在削弱農民、工匠等封建人身依附關系,減輕人民負擔方面有進步作用,但它刺激人口增長的消極作用亦不可忽視。安徽《無為州志》即稱:該州“自續生之賦罷,丁有定數,征乃可攤;均攤之例行,丁有定稅,審亦可息。民咸樂生,戶口所以日蕃”[6]。雍正帝自己也曾講到:“國家承平日久,生齒殷繁。土地所出僅可贍給,倘遇荒欠,民食維艱。將來戶口日增,何以為業?”那么,該如何來解決人多地少的矛盾呢?在雍正帝看來,最好的辦法就是墾荒。雍正五年,“準云南、貴州二省廣行開墾。凡地方招募開墾及官生捐墾者,按戶數多寡議敘”;同時,再定各地人民前往四川墾荒之例,準其入籍、考試。雍正年間,長江流域九省共墾荒約數百萬畝。清代農業,到乾隆中葉以后,已呈下降趨勢,人民生活越來越艱難。這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人口增長太快。如:乾隆十八年,長江流域九省人口約九千四、五百萬口,到乾隆三十年前后,該地區人口已突破一億;到乾隆五十一至五十六年,人口達到一億五千六百余萬口;嘉慶十七年達到二億,道光二十至三十年間,人口更猛增至二億四千余萬口。百年之間,人口增加2.5倍以上,同期,該地區耕地則只增加了大約三十分之一[7]。如此懸殊的增長比例,使得長江流域人均耕地占有量從乾隆十八年的3.6畝,下降到道光三十年左右的1.5畝按照當時生產力水平而論,南方地區五口之家,至少需要五、六畝耕地,并“佐以雜作”方可免除兇歲之饑。前述長江流域人均耕地占有量,即便是道光末期,似乎也基本合符這一標準。但這只是就平均數而言,沒有考慮各地人口密度不同,以及地主官僚對土地兼并等情況。清初,承戰亂之后,人口稀少,不少農民成為擁有小塊土地的自耕農。清中葉以后,自耕農大批失去土地,他們或為佃戶,或為庸工,有的只好流落他鄉,生活日益艱難。乾隆中葉時,江南佃戶辛苦一年,“盡所有以供富民之租,猶不能足”,生活十分清苦。乾隆初,湖廣地區已是“田之歸于富戶者,大約十之五、六,舊時有田之人,今俱為佃耕之戶”[8]。土地兼并,加劇了人多地少的矛盾。人多地少,農村生活困難,一部分無地或少地的農民便流入市鎮。富余農業勞動力部分流入市鎮,從事工商業經營并不就是壞事,從市鎮經濟方面看,大批農業剩余勞動力投入工商業經營,可以促進以工商業為主的市鎮經濟的發展,從而推動社會進步。如湖南巴陵縣(今岳陽縣),乾隆年間“十分其民工商居其四;十分其農而佃種居其六;十分其力而傭力居其五”。四川嘉陵江沿岸,乾隆末以傭力為生,充當工夫水手者不下數萬人。湖北漢口鎮,地處東西交通要沖,南北交匯樞紐,來此開棧設鋪,以庸力為生者頗多。據民國《湖北通志》載:前夕,該鎮“居奇貿化之賈,比廛而居,輸轉搬運者,肩相摩踵”。晏斯盛《清設商社疏》中亦稱:“楚北漢口一鎮,……(乾隆十年時)戶口二十余萬。五方雜處,百藝俱全,人類不一。日消米谷不下數千〔石〕”[9]。江蘇吳江縣盛澤鎮,因“地產綢綾,商販云集,五方雜處,民戶繁多”,乾隆初不得不將吳江縣遷至此鎮,專司安全管理等事務。一部分農民流入城市,促進市鎮經濟的發展,這是合符歷史發展趨勢的。但在自給自足的封建自然經濟占主導地位的社會里,解決人口大量增加所帶來的社會問題卻是有限的。在耕地不足,生活日益困難的壓力面前,更多的窮民則涌入山區。他們在那里開荒種地,采礦伐木,摘茶種煙。雍正初,江西、浙江、福建等地,已有大批窮民涌向山區,他們在那里搭棚居住,以種麻、種靛、開礦煉鐵、造紙、種煙等維持生計,被稱為棚民。川、楚、陜三省交界之地,處于長江中上游,重山峻嶺,地形險要,有所謂南山、巴山老林等地,歷來是貧苦農民反抗封建統治者的據點。清初曾下令禁止百姓入此山區。乾隆年間,人口猛增,大批失去耕地的窮民,紛紛“襁負而至,佃山結屋,墾土開荒”。平利、洵陽、白河、紫陽、石泉、漢陽六縣,“俱是荒山僻壤,土著無多”,自乾隆三十七、八年至嘉慶初,川楚兩省“窮民就食前來”者頗多;河南、江西、安徽等省“貧民亦多攜帶家室,來此認地開荒,絡繹不絕”,致使當地戶口“驟增至十數余萬”[10]。據《東華續錄》(卷九六)載,乾隆四十七年九月,陜甘總督李侍堯奏稱:“陜省興安州地形險要,戶口較前增至數十倍”,其中大部分是由外地遷來的。盡管清政府一再禁令百姓進入山區,但“各省生齒日盛,浸有人滿之虞,無業窮民勢難禁其入山”。為獲得更多而又廉價的土地,以滿足人們生計需要,內地平原,則出現了毀塘、填溝、截河、圍陂的拓地潮流,有的甚至墾種江海沙灘地。長江中游地區地勢平坦,湖泊眾多,明代以來,人們便大規模圍湖造田,清代則更甚于明。僅乾隆初的十一年間,湖廣地區就圍墾洞庭湖達十萬零七千余畝。湖南龍陽一縣,乾隆初即先后圍墾“濱湖積水荒地”共五萬三千七百七十五畝。乾隆五年,清政府頒布準許人們開墾零星邊角地政策之后,湖廣地區遂有“傍湖居民,招徠四方認墾之人,復以湖濱各處筑堤墾田,號曰‘民圍’。數十年來,民圍之多,視官圍不止加倍。約計公私報冊堤塍,不下九萬余丈,積八十萬步,當千里稍贏。往時受水之區,多為今日筑圍之所”[11]。乾隆十年,湖南巡撫楊錫紱在《清嚴池塘改田之禁疏》中云:由于政府采取休養生息政策,“乃自滋生日繁,荒土盡辟。愚民昧于遠計,往往廢水利而圖田工。不獨大江太湖之濱,及數里數頃之湖蕩,日漸筑墾,盡失舊跡,即自己輸糧管業數畝之塘,亦培田。一清之澗,亦裁流種稻”。乾隆十四年,曾下令“官地民業,凡有關水道之蓄泄者,一概不許報墾。倘有自恃己業,私將塘池波澤改墾為田,有礙他處民田者,察出重懲”。無奈人口太多,人們需要更多的耕地來養活自己,因此這道命令未能阻止人們向江湖要地。乾隆十七年,湖南龍陽縣又續墾湖田二萬三千九十畝有奇。乾隆二十九年,江西巡撫明德上報該省墾得“官山、田地、洲塘共一千二百九十四頃五十九畝有奇”。安徽合肥縣,“高田為多,最須防旱,地既不近大江,全賴陂塘以資蓄泄”,然而嘉慶時卻有清明塘、小官塘、大豐塘等近十處塘陂被改造成田。清人汪士鐸曾這樣講道:“人多之害,山頂已殖黍稷,江中已有洲田,川中已辟老林,苗洞已開深菁,猶不足養。天地之力窮矣!”。這雖然有些悲觀,卻也道出了清代社會問題的嚴重性。
人與自然爭地,帶來的必然后果,就是自然生態環境的破壞。如川、楚、陜邊界地區,乾隆中葉以前,這里山高水秀,古木參天,遮天蔽日,一片原始森林。自從大批窮民涌入該地區后,他們大規模地砍伐森林,刀耕火種,原始森林大面積被毀。嚴如《三省山內風土雜識》載:涌入這里的窮民,開墾新地,必先伐木,“數十人通力合作,樹巔縛長,下繾千鈞巨石,就根斧據并施。樹既放倒,本干聽其霉壞,砍旁干作薪,葉枝曬干,縱火焚之成灰”,借作施肥。由寶雞經草涼驛、黃牛堡,過鳳縣、古陳倉、留壩廳至褒城縣一帶五百里山路中,乾隆初仍“古木叢篁,遮蔽天日”,然至乾隆末嘉慶初,“為川楚棚民開墾,路雖崎嶇而樹木已稀,惟柴關一處,尚有古木數千章”。長江流域山區的森林,就這樣一片一片地被砍伐,變成了耕地或童山!有學者認為:“人類生態系統實際是一個十分復雜的社會__經濟__自然復合生態系統。”如按此見解,則要求人類必須保持與社會、經濟、自然的有機統一,即保持這個復合生態系統的內部平衡,如果平衡一旦破壞,人類就必然逃脫不了社會與自然所降臨的災難。清代中后期人口過快地增長,本身就已破壞了這一平衡。作為清統治者,本應從發展生產的角度,一方面控制人口增長,另一方面提高農業生產水平。但是,他們沒有也不可能去這樣做,結果造成人們濫墾濫伐,進而破壞生態環境,使已不平衡的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災難便不可避免。森林被毀,土松易失,大量泥沙被雨水沖入江中,造成水土流失,增大災害程度。漢水即是有名的“跑沙”河,“當夏秋漲發,(江)中有跑沙突起洪濤之中,出沒無常,舟人步步留心。……如不能避,則沙壅船頭,頃刻之間,人舟均無蹤矣”。江西九江等地,乾隆時期亦聚集了大量棚民,開荒種地,種植薯、麥、菽、粟、高粱等雜糧,至使“林殘石出。……因而土壤松浮,山多赤露。每逢一雨,沙土兼流。甚則沖塌奔騰,懸崖立潰,溪港淤滯,則溢上高田。濁流入江,而沙洲暴長”[12]。四川巫山縣,僅縣城所依之陽臺山,歷年墾辟,至使水土嚴重流失,“每因驟雨遂至,水石并行,填街塞巷,有時城門不可啟閉”。嚴重的水土流失,不僅使長江逐步變成“黃河”,而且沙石隨水而下,在中下游地區淤積成洲,墊高河床,從而增加了中下游地區洪災的破壞程度。清人阮元指出:長江每年“夏秋間,挾泥載沙渾流而下,幾與黃河無異”;王柏心亦稱:“夫江自岷蜀西塞,吞名山數十,所納山谷溪澗不可勝數。重崖沓嶂,風雨之所摧裂、耕氓之所墾治,沙石雜下,挾漲以行五千里,自彝陵始趨平地”,“十數年來,江心驟高,沙壅為洲,枝分岐出,不可勝數”。同治《枝江縣志》(卷三)“堤防”亦載:“上游秦蜀各處墾山民人日眾,土石掘松,山水沖御,淄挾沙行”,淤于江河之中,在枝江、石首、監利等地形成眾多的洲灘。長江中下游地區,地勢相對平坦,地形比較低濕,沿江湖各州縣,幾乎無縣不設堤塍護城捍田,圩田大量存在。安徽無為州,四境之內“圩居強半焉”,僅靠奧龍河及西門附郭圩田即達二千余頃。長江中游之湖廣地區則更多。湖南龍陽縣,至少有濱湖圍田七萬六千八百八十五畝;湖北監利縣,咸豐九年清丈時,有圩田共四百九十一處,其中“上田三千八百七十一頃三十七畝”有奇。同治時,“南堤之內,有田數千頃,俱作堤塍御水”[13]。這些圩田,一方面需要江水灌田,另一方面又要防止洪水潰堤造成破壞。圍湖墾田,使湖面縮小,湖泊的抗洪能力減弱;濫伐森林,造成嚴重水土流失,泥沙俱下,淤于江湖之中,使河床抬高,江面變窄,水流增激。加上大面積森林被毀,氣候環境日益惡劣,雨晴不常,暴雨成災,從而給長江中下游人民生產、生活帶來巨大災難。自宋至清,長江流域出現過四次特大洪災,清代就占三次,其時間分別是:乾隆五十三年(1788);咸豐十年(1860);同治九年(1870)。每次洪災都給沿江人民帶來巨大災難。以乾隆五十三年洪水為例,湖北被淹三十六縣,鄂西長陽一帶“平地水深八、九尺至丈余不等”;江陵因萬城堤潰,城垣倒塌無數,水深一丈七、八尺,城廂內外淹死者達一千七百多人,房屋倒塌四萬多間57;武昌“學官水深兩丈,二月不退”;“漢川”舟輯入市,民漂溺無數。據《湖北省自然災害歷史資料》、《湖北省近五百年氣候歷史資料》統計,清代江漢平原出現水災203個年次,旱災98個年次。其中危害較大者,水災117個年次,旱災17個年次。除有一年水旱并存外(康熙五十三年),清代268年間,江漢平原有133年遭災,平均兩年一次。在這些災害中,水患所占比重明顯高于旱災,占87%,平均2.2年一次。又據雍正《湖廣通志》、民國《湖北通志》、《清實錄》、《清史稿》等記載,僅武昌、公安、石首、房縣、谷城、崇陽、沔陽、荊州、竹溪、枝江、宜城、巴東、通山、黃岡、潛江、麻城、建德、天門、羅田、漢川、京山、鐘祥、監利、均州、黃州、松滋等沿長江漢水及其支流沿岸二十七個府、州、縣城的粗略統計,順治至光緒年間,大水入城、城垣被淹或崩壞者,約有五十九次(未入城之大水在外),其中順治一次、康熙六次、雍正七次,乾隆七次,光緒一次。可見,江漢沿岸,水災愈來愈多,對農村經濟的破壞也愈來愈大。生態環境破壞,自然災害增加,給長江流域農業經濟的發展帶來了巨大困難,制約了該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首先,它破壞了當地正常的農業生產秩序。據《楚北江漢宣防備覽》記載:長江、漢水自“乾隆、嘉慶間,連年潰堤,比歲不登,民困斯極”。湖北天門縣,同光時期,“頻年水患,不漬則潰,不潰則漬,顆粒無收”。漢川縣,濱湖渚垸“苦沖決,兼苦漬澇”。監利縣,“人民托命于一堤”,但由于“江身日高,不能溶水”,堤塍常潰。同治時縣令徐兆英曾說:“予考監利之害,莫江水為烈矣。竭民財力起堤以御之,十歲中,少者決二、三,多者決至四、五,甚者頻年決。悲夫!何斯民之不幸也?今江身日高,不能容水,……堤萬萬不支也。……嗟呼!可不懼哉?可不慮哉?”堤潰頻仍,水患連年,農業生產受到極大破壞。為了筑堤,幾乎耗盡人民血汗。監利縣“版筑之費皆派諸田畝,決與筑相循,征與修無已,民力有盡,江患無窮”。大量人力物力被投放到江防筑堤上去了,哪里還顧得上提高農業生產水平呢?更不要說抵御水患所帶來的災害。其次,水患造成人民大量流亡,既影響農業經濟的發展,又造成新的社會問題。道光以前,江漢平原因水旱而逃亡的現象比較少見,雍正時曾有一例。此后,動輒外逃,“幾成習慣”。道光十四年,沔陽州饑民“什佰成群”,逃往順天府密云、三河等縣;道光十五年,沔陽、漢川等洲縣“逃亡甚眾”[14]。道光二十年九月初一至初十日,湖北大雨,漢江漲水一丈七尺余,“以致鐘祥、潛江、天門、沔陽、漢川等縣晚禾被淹浸”,“被水民人,紛紛逃亡他省”,江夏等州縣逃亡在外者達一萬五千余戶”。光緒八年,監利、沔陽“流民在外者,不下數十萬人”。大量勞動力離開土地,反過來必然影響農業生產的發展。第三,每次災害之后,地方必然向清政府請賑告蠲,從而增加政府負擔,加重社會矛盾。據清實錄統計,江漢平原清代蠲恤共計一百一十二次,所及縣份達一千二百七十四縣次,總數在千萬兩以上。由于清初對四川經濟的大力開發,使川省成為長江流域重要的糧食產區,江漢及江南地區,凡遇水旱災害,大多自四川采辦或調撥糧食賑濟。雍正七年,江浙水災,遂遣員赴川采辦糧食。乾隆七年,撥川谷二十萬石分運江南、湖北備賑;乾隆十八年,撥川谷十八萬石于江南備賑;乾隆四十三年,湖北、江南并旱,四川碾米二、三十萬石赴江南;乾隆五十年,為濟湖北、江南旱災,四川又一次碾米三十萬石以待楚販。伴隨災害頻繁的是糧價不斷上漲。雍正年間,湖廣地區糧價尚維持在七錢至一兩一石之間,乾隆十六年則漲到一兩四、五錢至二兩一石。盡管此后川糧大量調運該地區,但該地區糧價仍大體維持在一兩二、三錢至二兩一石之間。糧價上漲,老百姓生活便發生困難,一遇水旱,生活更加困難,于是清政府不得不大量提供錢糧予以賑濟。湖廣地區本為財富之區,清政府依之頗重,蠲賑增多,影響國家財政收入。為了平衡物價,賑濟災民,清政府在各省府州縣設有常平倉,并規定了各府州縣不同級別的貯糧數量,一般大縣一萬石,中縣八千石,小縣六千石。由于水旱時發,長江流域各府州縣倉貯糧食常常不能飽和。乾隆三十五年,湖廣總督吳達善、湖北巡撫梁國治曾奏稱:“湖北省額設常平倉谷一百二十余萬石,近來糶賑兼施,缺額谷五十余萬石”。[15]此外,長江下游地區在清代受到中上游地區濫墾造成的自然災害襲擊也十分嚴重,使這一地區經濟的發展亦遭受重大影響。圩田居其強半的安徽無為州,從明嘉靖、萬歷時起,便逐步長成數洲,清初沙洲迅速增大,至康熙八年止,先后在江邊筑了五道長堤以護州城。康熙六十年以后,“江之南岸,洲灘日長,以致江水北掃日甚。至雍正八年,所修筑之堤,旋被江水沖激崩裂”[16]。該縣人民不得不常常勒腰筑堤,農村經濟受到極大影響。
長江流域,作為清代財富之區,以不足全國一半的耕地,卻要養活超過全國半數的人口,其經濟壓力之大是可以想象的。清政府為緩解人口太多給經濟帶來的壓力,走的是鼓勵小農開荒拓地的老路子,結果導致和放縱了人們對土地的濫墾,造成自然生態環境的破壞,增加了自然災害發生的頻率和破壞程度,這不但沒有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反而成了農村經濟進步的障礙。事實證明,這條路子是走不通的。在改革開放的今天,長江流域應當日益發揮其重要作用。但要注意的問題是:如何科學地合理開發長江流域的土地、水利、森林等資源,把保護長江流域生態環境與開發放到同等重要地位來考慮,制訂出綜合開發與綜合治理并舉的戰略,長江流域經濟才有可能沿著正確的方向發展。
關鍵詞:嵌入式系統嵌入式處理器實時操作系統仿真器調試器
引言
在計算機、互聯網和通信技術高速發展的同時,嵌入式系統開發技術也取得迅速發展。這不僅表現在從事嵌入式系統開發研究的人員隊伍日益壯大,嵌入式處理器和實時操作系統的性能增強和產品升級換代,更重要的體現在嵌入式技術應用范圍的急劇擴大。
嵌入式系統擁有巨大的市場空間,我國應該抓住機遇,與時俱進,奮起直追,在嵌入式系統領域趕超世界先進水平。要達到這個目標,具有一定的現實可行性,這是因為同PC機系統相比,嵌入式系統更有自身的特征。在PC領域,雖有AMD系列處理器和Linux操作系統的市場沖擊,但是Win_Tel(Windows+Intel)體系架構仍占主導地位;可是,嵌入式系統本身是一個相當分散的工業,典型特征是面向用戶、面向產品、面向應用的,市場應用才是嵌入式系統開發的導向和前提,在當前的嵌入式市場中不存在壟斷的局面。
嵌入式系統包含硬件和軟件兩部分:硬件架構上以嵌入式處理器為中心,配置存儲器、I/O設備、通信模塊等必要的外設;軟件部分以軟件開發平臺為核心,向上提供應用編程接口(API),向下屏蔽具體硬件特性的板級支持包BSP。嵌入式系統中,軟件和硬件緊密配合,協調工作,共同完成系統預定的功能。
對于不同的市場應用類型,嵌入式系統開發中的嵌入式處理器、實時操作系統、仿真器、調試器以及開發隊伍的技術水平和結構比例等要素的選擇是至關重要的。本文參考一些嵌入式系統開發的資料,結合具體的工程實踐經驗,系統總結了進行嵌入式系統開發時,如何全面考慮各開發要素并進行選擇,最后結合一個具體實例進行詳細闡述。
1嵌入式處理器
嵌入式系統的功能軟件集成于硬件系統之中,系統的應用軟件與硬件一體化。在嵌入式系統的硬件設備中,嵌入處理器是整個系統的核心部件,其性能的好壞直接決定整個系統的運行效果。
PC機銷售市場中,隨著通用CPU技術的突破和工作頻率的倍增,舊款低檔CPU早已經不見蹤跡。嵌入式系統開發面向具體應用,不同領域的應用市場需要不同款式和性能指標的處理器來開發,于是在嵌入式處理器市場中,中低端的4位、8位和16位處理器依然存在,高性能的32位處理器也有很多產品。隨著超大規模集成電路技術和微電子技術發展,包含嵌入式處理器以及部分電路的微控制器產品也進入市場,片上系統SoC(SystemonChip)產品也開始出現。這些產品的上市,不僅豐富了嵌入式處理器產品,而且也更加方便了工程技術人員進行嵌入式系統的技術開發和擴大嵌入式產品的應用領域。
由于嵌入式系統應用需求的多樣性,市場上基于RISC結構的嵌入式處理器提供商也日漸增多。統計數字表明,1999年底市場銷售額排在前三位的公司分別是ARM、Motorola和MIPS,其中ARM公司的芯片銷售量達1.5億個,市場份額超過50%。
面對這樣的嵌入式處理器市場,開發設計人員應該如何選擇呢?這里有兩個前提條件。
一是深入研究具體的嵌入式系統應用需求,充分的應用需求分析后獲取應用系統的性能指標。面向應用是嵌入式系統的特色,具體的應用需求決定著嵌入式處理器的性能選型。在工業控制等特殊領域,系統需求分析員不僅需要和工作人員、上級主管親自面談,而且要到工作現場獲取第一手信息,收集充分的資料。應用需求分析后,需要定義產品具備的基本功能和性能指標,如系統處理的數據量大小和處理實時性要求、系統正常運行時的工作環境、系統運行過程中可能遇到的突發事件、系統的尺寸大小和功耗指標等。
第二個前提條件是,分析研究市場上各大廠商提供的各款嵌入式處理器的性能指標,如功耗、體積、成本、可靠性、速度、處理能力、電磁兼容性等。這些參數也是各個半導體芯片廠商之間競爭的熱點。
開發人員通過應用需求分析獲取了產品的功能性和非功能性指標,研究了市場上嵌入式處理器的性能參數后,能夠對嵌入式處理器作出較好的選擇。嵌入式處理器選擇的基本原則是滿足具體功能性和非功能性指標需求的、市場應用反應良好的、硬件配置最少的嵌入式處理器。如簡單的智能儀器儀表設計考慮使用4位或者8位低檔單片機8051;和數字信號處理密切相關的選用TI公司的TMX320x系列的DSP(數字信號處理)芯片;如果產品偏重于通信功能,考慮Motorola公司的嵌入式處理器68K系列;如果產品功能比較齊全,可選用嵌入式處理器領域的后起之秀ARM公司的高性能嵌入式處理器ARM芯片系列等。
除了上述的產品性能需求因素,選擇嵌入式處理器時也需要考慮開發人員對此系列處理器的熟悉程度。因為不同公司開發的嵌入式處理器差別較大,從一類處理器轉移到另一類處理器的難度比同一系列不同處理器間的轉移難度大得多,風險多得多。
應用實例解析
在詳細討論了嵌入式系統開發中的幾個關鍵因素后,下面具體闡述這些因素在工作中的具體體現。圖2是個人數字助理PDA和尋呼機二合一的手持式電子產品結構圖。
該產品的基本功能包括:
①個人數字助理--科學計算器、英漢互譯辭典、電話號碼簿、記事日程表等;
②交通信息--列車時刻表的車次查詢和車站查詢、民航時刻表的航班查詢等;
③尋呼信息--接收個人和公共尋呼信息,個人尋呼內容實時語音合成并播放,尋呼方式更新列車和民航時刻表數據等。
關鍵字:多媒體技術虛擬現實(VRML)動態鏈接庫計算機輔助
AbstractThisarticleintroducesawritingtoolthatisamethodofmakingtheanimate。Itisverydifficulttoateacherwhodoesnotunderstandmoreknowledgeofcomputer.。Thismethodisverysimpletouse。Forthemore,ithastwoadvantages。Oneisthatitappliestheteachingsoftwareintheinternet;theotheristhatitisfasterthanthaditionalmethod.
引言
多媒體技術是當今計算機發展的必然趨勢。它集計算機技術、音像技術和通訊技術為一體,具有良好的集成性。它使信息不僅作用于人的視覺,而且也作用于人的聽覺,從而擴大了人對信息的攝入量,使得人機關系更加親近。
虛擬現實技術(簡稱VRML)是一種具有真實感的高級人機界面,人們能夠通過多種感官渠道與它進行實時交互。這種技術的應用前景是非常廣泛的,在醫療、制造業、娛樂和教育等方面的應用也具有很大潛力。可以想象,如果你能夠進入到具有沉浸感的,并且有多種感官反饋的虛擬境界中知識,無疑將使你的學習更為有效。
那么如何來構造這種虛擬現實的境界呢?VRML就是最佳的選擇。什么是VRML,VRML是VirtualRealityModelingLanguage(虛擬現實造型語言)的縮寫。使用VRML,你能設計自己的三維虛擬空間、用你想象的任何東西來填充虛擬的世界。這些僅僅受限于你的想象力。VRML最讓人興奮的特點,是能夠使你創建動態的世界和感覺豐富的虛擬環境;動畫空間里的物體,使它們運動;在你的空間里播放聲音和影象;允許使用者和你的空間進行交互;使用腳本來控制,改進你的空間。
不僅如此,由于VRML文件僅僅是一些數學表達式來描述交互式的3D世界,并且也不需要傳輸大量的圖像文件,接受端在獲得這些表達式之后,將自行進行計算、加工、作色等處理,然后即顯示成3D圖像。因此,它在網上傳送的信息量將大為減少,這樣就解決了網絡傳輸速度的瓶頸問題。這樣就能夠使你在Internet上創建動態的世界和感覺豐富的虛擬環境。
綜上所述可以看到,如果能夠將虛擬現實語言(即VRML模型)應用于計算機輔助教學軟件的開發中將會是我們在教學方法上一次有益的嘗試,但是對非計算機人員來說學習該語言的學習是非常困難的,我們制作這個動畫開發環境就是想讓教學軟件的開發主體-----任課教師使用方便,只需填入參數便可生成需要的動畫了。
1、問題的提出
1.1面臨的四個問題
通過,發現擺在我們面前的問題主要有四個:
(1)如果想使一個VRML模型適應不同的用戶需求,該模型就必須是按用戶要求動態生成的。如根據用戶輸入的長、寬、高生成相應的長方體模型。采用什么辦法?
(2)在模型數量越來越多的情況下,必須具備一種管理模型的機制,能有效的組織和管理眾多的模型。是利用數據庫還是別的什么技術?
(3)為了保持該系統的穩定健康的發展,必須能及時給系統補充新的模型,并對以往開發的舊模型進行及時更新。那么網絡是不是我們最好的答案?
(4)對于按用戶要求動態生成的VRML模型,必須提供一種方法將其應用于教學軟件開發環境中,如VB、Authorware等。這種方法是什么?
1.2四個模塊的確立
基于上一小節的分析,我們將該開發環境的設計分解為四個模塊進行處理:
VML(VRMLModelsLibrary)構建機制的設計與實現
VRML代碼引擎的設計與實現
VML網站建設
利用VB或Authorware開發基于VRML的課件
2、首先使用者利用VML將用戶提出的要求(VRML節點的參數)傳給VRML代碼引擎,由引擎生成相應的VRML代碼,再通過VML將生成的代碼返回給使用者。然后使用者將得到的VRML代碼應用于其教學軟件開發環境中。同時,使用者還可以不斷的通過VML網站對VRML引擎進行豐富和更新。2VML構建機制的設計與實現
2.1根據用戶提出的要求動態生成VRML模型
對于這個問題,有三點是值得注意的:
(1)用戶提出的要求應該是合理的要求,或者說是符合客觀的要求
因為顯然如果用戶要求系統為他生成一個上底面半徑為3,下底面半徑為4,高為5的圓柱體,系統恐怕永遠也辦不到。因為現實中,圓柱體上下底面半徑相同。這就要求我們必須為用戶提供一個預定義好的輸入界面。例如對于圓柱體,系統只提供底面半徑和高兩個輸入接口。
(2)動態生成參數輸入接口
在研究VRML時,我們發現VRML本身只是一種描述三維虛擬空間的文件。而實際的三維模型的繪制工作由相應的VRML瀏覽器完成。因而,我們考慮是否可以給出一個參數接口描述文件,由系統讀入、分析,然后動態生成參數輸入接口。通過對VRML的初步學習,我們發現一個VRML模型需要的參數大體分為三種:數字、文本、布爾值。針對這三種參數我們給出了如下的參數描述定義:
數字:N,Caption,MinValue,MaxValue,InitValue
文本:T,Caption,InitText
布爾值:B,Caption,TrueText,FalseText,InitValue
其中各定義的意義如下表:
有了參數描述文件,我們又編制了相應的解釋描述文件并生成接口的程序。
(3)對于生成的VRML模型,用戶是想將其獨立應用,還是組合到其他模型中去。對于這兩種使用方式,最終的VRML代碼是有一些區別的。因此,必須提供對于該問題的選項以保證生成的代碼具有針對性。在我們的系統中具體的實現方法是如果用戶想將生成的模型組合到其他模型中去,他只需要將生成的代碼拷貝到剪貼板,然后再復制到他所在的VRML編輯環境中去。如果他是用于另一種目的,則系統將生成的代碼自動進行包裝并保存到用戶指定的.wrl文件中去。
2.2組織與管理大量的VRML模型
隨著模型(代碼引擎)的不斷開發,其數量也會越來越多。在這種情況下,就要求我們設計出一種能有效地組織和管理眾多的模型的機制。我們首先想到用數據庫來管理。但經發現,如果數據庫能根據用戶的要求返回模型,那這種模型必然是在數據庫中已經存在的靜態模型。如果考慮到用戶的各種要求,這個數據庫必然會無限膨脹以致失去其數據庫管理所具有的任何優點。通過分析決定借鑒當前軟件(例如3DMAX)比較流行的管理機制——插件。這種機制就是將一類模型組織為一個插件(即為VRML代碼引擎)放到系統下。每次啟動系統,系統會自動將其目錄下的所有插件裝載到系統中來擴充自己的功能。可以想象采用了這種機制,肯定會極大地提高系統的擴展性與開放性。我們受到Windows編程中的“回調函數”思想的啟發:一般操作系統都是由系統提供函數,由程序來調用,而回調函數則是由程序提供函數,由系統調用,方向剛好相反。
這樣,我們的插件(VRML代碼引擎)也被設計成能夠提供一些標準的例程(回調函數)來供系統來調用。其與系統協作的機理如下圖
這些例程包括:
getLibName返回該插件所代表節點庫的名稱
getNodeNameList返回該插件所提供的模型列表
getArgs返回當前選中模型的參數描述定義
checkArgs核對用戶的輸入是否正確
processArgs利用代碼引擎生成VRML代碼
根據以上機理,我們編制了系統“諾德發動機(NodeEngine)”;而插件則是制作成DLL(動態鏈接庫)形式。之所以采用DLL這種形式,是因為我們可以利用DLL的輸出例程及其動態調用機制模擬回調函數。鑒于Delphi4集成開發環境是真正的面向應用程序設計全過程的可視化應用程序開發環境,其提供的大量實用工具可以使開發人員很容易地實現和完成復雜的功能。因此我們選擇Delphi4作為我們的系統及插件的開發工具。
最后我們通過實例驗證了上述機制的可行性及實用性。另外補充一點:由于插件開發采用了DLL方式,所以只要其提供了符合規則的例程,至于使用什么開發工具開發則是無關緊要的。因此說,為了在極大程度上得到第三方開發人員提供的支持,該系統在開放性上做出了有效的努力。
3、VML網站建設
只有不斷變化、更新的事物才最具有生命力。由于我們的系統采用了插件機制,因此對于模型的更新與補充是相當方便的。只需將新的插件替換老的插件即可。是新的插件從何而來。最好的途徑當然是利用Internet。這就要求我們首先要建立一個VML網站,其次在系統中提供一個連到網站上的接口。對于后者,實現的非常簡單,只需在系統中提供一個連到VML網站的快捷按鈕即可。
VML網站的建設有兩點是很重要的。第一應使訪問者感受到該網站與其他網站的區別,即應體現出VRML的存在。第二對于眾多的插件,應分門別類加以管理,也就要合理安排超級鏈接。在網站的實現中,我們用Java編制了動態菜單來實現對插件有效的管理。
至于如何體現VRML的存在,我們在網站首頁用VRML編寫一個簡單的三維場景。但是VRML是用VRML瀏覽器播放的,在IE中,三維場景與網頁其他部分會被VRML瀏覽器分隔開,不利于整體效果。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對VRML瀏覽器進行發現其描繪三維場景時使用了Microsoft公司的DirectX技術。在DirectX中有一個組件DirectAnimation是專門用來配合DHTML(動態HTML)制作網頁二維和三維動畫的。
因此我們便直接使用該組件構造用來模擬VRML的三維場景(如圖2)。對于如何在網站上組織管理插件,我們用現今非常流行的Java語言編制了動態菜單來管理。之所以稱之為動態菜單,是因為菜單的所有菜單項均是根據一個外部描述文件來動態生成。生成的菜單(如圖3)。
有了動態菜單的管理機制,當網站中插件有了變化時,維護人員便可以在最短時間內,最有效的對連接插件的超級鏈接進行維護。
4、結束語
該課題是在認知心,教學設計原理的指導下,在多媒體技術、VRML語言、共享交互技術的基礎上開發出來的。本軟件的目的就是為了簡化VRML模型制作過程,以便廣大教師,特別是非機專業的教師應用模型開發課件。是一個永恒的話題,也是一門永無止境的,在眾多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它必將會綻放出更為璀璨絢麗的光芒。
參考文獻
1.[美]AndreaL.AmesVRML資源手冊出版社
2.[美]RichardC.LeineckerVisualJ++寶典電子工業出版社
通過PDM二期工程的實施,江淮汽車建立起了一個以過程為核心、面向產品全生命周期的PDM系統,形成了數字化的產品開發平臺,大大提高了創新產品的開發能力。
武漢天喻軟件有限責任公司
在“CAD應用工程”和國家863高技術發展計劃項目"JAC-CIMS應用示范工程"的建設過程中,安徽江淮汽車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江淮汽車”)甩掉了圖板,實施了PDM一期工程,實現了文檔管理、產品結構管理、工作流程管理和與MRPII系統的集成。“十五”期間,江淮汽車又逐步完成了三維CAD的推廣應用、CAPP系統的升級改造、ERP/CRM的實施等信息化建設工作。現在,隨著市場的變化和企業的發展,信息化建設在工程技術領域中應用的深度和廣度已不能適應公司新的戰略發展要求,因此,江淮汽車在2004年實施了PDM二期工程。
目標和定位
產品的開發和設計是覆蓋企業整個信息流的源頭。江淮汽車的產品開發和設計管理包括汽車新技術研究、新產品研究與開發、汽車產品的延伸和擴展、系列化變型產品的開發、產品試制、試驗驗證及試驗設計、新產品的工藝設計、變型產品的工藝設計管理與產品的制造及管理、產品開發過程中的產品質量管理等。這些過程的顯著特點是設計所采用的手段和方法以及由此產生的結果都是以各種各樣的電子數據為載體的信息為基礎,因此確保由CAD/CAPP/CAE等工程系統所描述的產品信息的可獲取性、可重用性及可處理性的能力就成為信息技術在產品設計中追求的主要目標,特別是隨著業務流程的需要,確保信息在產品全生命周期中的不同階段之間、過程之間、成員之間的完整性、有效性、相關性、準確性、一致性以及安全性。
在PDM一期工程實現基于文檔的開發業務管理的基礎上,江淮汽車要通過PDM二期工程的實施建立起一個以過程為核心、面向產品全生命周期的PDM系統,形成數字化的產品開發平臺,建立產品知識“孤島”之間的聯系,促進公司產品開發體系的建設和發展,提高創新產品開發能力。
PDM系統功能要求
1、企業建模
提供一系列建模工具來定義江淮汽車的產品開發管理模式,并使之能夠隨江淮汽車產品開發管理工作的不斷完善而方便地調整。主要包括:組織機構設置、角色定義、生命周期定義、權限控制策略定義、編碼規則定義、流程模版定義、文檔類型定義、零部件類型定義、屬性集定義、數據物料存儲策略定義和數據分類組織策略定義等。
2、產品開發管理
產品開發管理的主要功能包括基礎功能和應用功能。產品開發管理基礎功能包括版本管理、協同消息管理、權限管理、數據查詢、應用工具集成、三維模型的輕量化等。產品開發管理應用功能包括文檔管理、產品結構與BOM多視圖管理、產品結構比較、可視化智能產品配置、工藝管理、平臺產品開發管理、快速產品設計管理、產品開發流程管理、產品數據狀態和生命周期階段遷移管理、工程變更管理和項目管理等。
3、資源管理
包括知識庫管理(企業標準、法規、工藝資源、設計手冊等)、典型零件庫、標準件庫(包括企業標準件)、汽車情報庫(包括情報管理的內容)等,支持標準化人員自定義各種資源庫。
系統結構及特點
1、體系結構
傳統的客戶/服務器(C/S)體系結構是基于“肥客戶機”結構下的兩層結構應用軟件。這種體系結構的優點是與客戶交互性好,執行效率較高,其缺點是系統的可伸縮性差和安裝維護困難,且不能跨局域網使用。考慮到大型企業級PDM對分布式協同工作的需求,純粹的C/S體系顯然不滿足大型PDM的功能需求。
目前較為流行的瀏覽器/服務器(B/S)體系結構是基于方興未艾的三層/多次結構的軟件體系結構,具有可伸縮性好、可管理性強、安全性高、軟件重用性好、節省開發時間、能更好地支持異地數據存儲共享和管理等優點,但它的缺點是與客戶機上的應用軟件交互集成不夠,另外服務器承擔了過于繁重的數據處理任務,執行效率較低。
針對這些特點,按照江淮汽車產品數據規劃和網絡發展規劃,天喻軟件公司在PDM二期工程的IntePDM中采用了一種新的體系結構方案——C+B/S(見圖1),即基于先進的多層次體系,采用最新的WEBSERVICE技術,一方面在被封鎖了本地數據交互能力的瀏覽器客戶端增加客戶端插件或Java小應用程序,另一方面自主開發了基于傳統windows風格的客戶端工具。這樣就保證了PDM系統既支持異地設計與共享,又支持與客戶機應用軟件緊密集成,滿足PDM應用的長遠發展。
2、產品數據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建立面向產品全生命周期的數據管理平臺的關鍵之一就是建立全生命周期的產品信息模型,即在現代設計方法學的指導下,以一定的數據模式定義和描述在開發設計、工藝規劃、加工制造、檢驗裝配、銷售維護直至產品消亡的整個生命周期中關于產品的數據內容、活動過程及數據聯系的一種信息模型,由各活動的定義及其全部過程實施的知識所構成,包括與產品有關的所有幾何與非幾何信息,用來為產品全生命周期各個階段和各個部門提供服務。全生命周期產品信息模型將整個產品開發活動和過程視為一個有機整體,所有的活動和過程都圍繞一個統一的產品模型來協調進行。
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最終都落實在產品的不同階段、不同狀態下的產品數據管理,其中對于產品數據的生命周期的認識,一般是單純是從零部件設計制造的角度,包括從設計到工藝再到制造的各個階段,強調各階段的應用如CAD、CAPP、CAM等的信息交換和集成的一維串行模型,但從企業全局的角度關照整個產品從概念到市場的過程,產品開發與設計的過程包括了開發設計、定型生產、售后服務及產品變型等不同階段,每一個階段都需要綜合地考慮設計、工藝、制造的問題,因此,必須建立產品數據全生命周期模型的二維管理模型(如圖2)。
在產品生命周期的每個階段中都有大量的產品數據產生,而且產品數據管理的特點和策略各不相同。例如新產品的開發要經過多輪次的設計和整改,而數據管理的挑戰就在于數據的變更修改頻繁而變更過程控制手段不力,對變化的數據不能有效追蹤,過程的記錄不到位或沒有形成可操作的管理規范,因而難以避免大量的反復和重復設計,也無法充分利用已有的設計資源,開發周期和質量都難以有效控制。這就需要PDM系統提供很強的變更控制、數據一致性維護管理的能力。
3、基于三維的數字化設計環境
(1)產品開發設計管理模型
江淮汽車面向產品全生命周期的產品開發設計過程包括面向產品族的平臺產品開發和變型產品設計,這兩個過程的目的和任務不同,但具有十分緊密的聯系,相應的管理模型如圖3所示。
(2)三維CAD系統的集成和產品特征參數管理
產品開發和設計是以模型和結構為基礎、面向功能和性能的多學科協同優化過程。在江淮PDM二期工程中使用主模型的策略建立PDM的產品模型,保持數據的一致性,在PDM和CAD之間雙向地修改對象和文件的屬性,實現了與三維CAD應用的雙向集成(如圖4)和三維數據管理的要求,并實現了基于事務特性表的特征信息管理,為產品全生命周期中應用系統的功能集成和數據融合奠定了基礎。
(3)可視化產品配置管理
在產品結構與產品配置功能方面,支持自頂向下的產品結構建模,也能實現從二、三維CAD系統直接導入產品結構,并實現了基于輕量化模型的可視化配置功能。
(4)CAPP集成和工藝信息管理
由于CAPP系統的個性化特點,目前大多數的PDM系統面向工藝的數據管理功能欠缺。IntePDM實現與CAPP系統的緊密集成并在PDM系統中建立了專門的工藝信息模型,有利于實現工藝管理能力的整體提升和PDM的產品數據全生命周期管理。
實施效果及效益分析
通過數據規劃和業務藍圖設計,江淮汽車建立了平臺產品開發和變型產品設計的管理模式和數字化的管理流程,建立了相應的基礎管理技術規范。
下面筆者就費縣雨水集蓄工程建設經驗進行總結,探討一下雨水集蓄工程類型、開發方式,以及雨水集蓄工程開發建設的重要性。
1.充分認識雨水集蓄利用的重大意義,增強緊迫感
費縣山區面積大,約占全縣總面積的76.4%,已建大、中、小型水庫95座,總流域面積1017.5km2,其中,縣境內面積801.6km2,也就是說水庫工程僅能攔蓄降雨所形成徑流的42%,尚有58%的徑流白白流入大海。因此,要在全縣范圍內,廣泛進行雨水集蓄宣傳,樹立憂水意識,使全民認識到發展雨水集蓄工作不是一個簡單的任務,不是單純的技術或行業工作,不是一個眼前利益問題,更不是權宜之計,是一個關系國民經濟發展的大問題。為此,應把雨水集蓄工作當作生命工程來抓。
2.在雨水集蓄形式上堅持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
不同的地質、地形條件,具有各自的優缺點,我縣在大地構造上屬魯南臺隆、斷裂結構發育、巖性條件較復雜、地表巖石出露較多。石灰巖地區主要分布在祊河以南,朱田、新莊以東,探沂、劉莊以西大部地區,面積761.67km2,為奧陶系、寒武系地層。火成巖、變質巖地區主要分布在北部蒙山,西南老虎山,面積684km2。碎屑巖地區主要分布在蒙山前的上冶、薛莊、胡陽、新橋等鄉鎮的局部地區,面積78.6km2。
在工程形式選擇上,我們總的思路:一是石灰巖地區因存在溶巖滲漏,在雨水集蓄上主要采用水柜、水窯、水池;二是在火成巖、變質巖區主要采用筑壩蓄水,充分利用其特點;三是在筑壩方式上,充分考慮地形、地質特點,合理采用拱壩、重力壩、提升閘、人字閘等工程形式。
3.在雨水集蓄工程規劃上,堅持綜合開發,合理布置,積極創建立體集蓄網絡工程
在雨水集蓄工程規劃上,堅持綜合開發,連片治理,集中利用原則,充分發揮坡、溝、路、梯的作用,截溝道明流攔蓄,集坡面散流、路面徑流、梯田漫流為集中流,集中引蓄。在工程布置上積極營造立體集蓄工程,力爭做到溝相通、池相連、渠管相接,即在平面上利用人造溝渠把溝與池、池與池、溝與溝連接起來,充分考慮優勢互補的原則,合理利用地形特點,把富水區與貧水區連接起來;在立面上做到層層開發,節節利用,以充分集蓄有限的雨水資源,變“廢”水為活水、豐收水、幸福水。在水的利用上,建設網絡工程,做到綜合開發,科學使用,把集蓄工程利用渠管連接起來,形成渠管網絡,充分利用地形特點,合理采用噴灌、滴灌、管灌、滲灌、窖灌等節水灌溉措施,按照先難后易、先重點后一般的原則,科學分配、合理使用有限的雨水資源,把每滴水都用到“點”子上,提高水的利用率和利用價值。
自1996年來,費縣已建設連環池1250處,蓄水能力達1220萬立方米,建設人造溝渠2萬米,鋪設管道2.4萬米,發展微噴面積0.18萬畝,滴灌0.2萬畝。
4.拓寬投資渠道,確保雨水集蓄工作開展
4.1深化小水利改革
雨水集蓄屬小水利開發建設范疇,應當堅持“誰投資,誰所有,誰受益,誰管理”的原則,鼓勵戶辦、聯戶辦股份合作興建雨水集蓄工程。
如,在工程建設上,早在1996年費縣縣委、縣人民政府就下發了《關于改革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和管理使用制度的意見》,明確規定對新建工程要以明確產權、放開建設權、落實管理使用權為重點,可以由集體興建,再拍賣,承包、租賃到戶;也可以本著“誰建、誰有、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鼓勵單位和個人采取戶辦、聯戶辦、股份合作的形式投資建設。凡戶辦、聯戶辦和股份合作的工程項目,一律要堅持有償占用的原則,村集體可根據工程占地面積和開發利用價值大小,合理收取土地占用費,對攔蓄量較小,農戶自建自用為主的工程設施,可以少收或不收;對多戶爭建的,要公開競標拍賣建設使用權。在工程規劃和質量,上要堅持統一規劃設計原則,根據工程規模大小分別由縣、鄉水利部門進行測量、規劃設計,提出工程建設設計方案,明確標準質量和時間要求,負責施工質量監督。工程完成后,由村集體和水利部門共同組織檢查驗收,出具工程合格證后方可投入運行。在使用和管理上,以戶辦、聯戶辦或股份制興建的工程設施、土地所有權歸集體,工程所有權、受益權、管理使用權歸工程建設者。使用期限可根據工程投資回收期和壽命期的長短,由村集體和工程建設者協商確定。在使用期內,工程建設者享有繼承、轉讓、轉包、轉賣權,任何單位和個人無權變更和收回,對國家和集體用地或責任山(田)調整,確屬變更調整的,要合理作價,有償轉讓,保護農戶投資權益。
4.2政府引導,社會建設
以政府為依托,建立節水基金,實行以獎代補,發放“引子”資金,吸引農民和社會投資。費縣在開發過程中節水基金的籌集,一是大、中型水庫灌區每畝年增收2—3元;二是向社會募集。
費縣先后在原郝家村鄉、大田莊鄉、馬頭崖鄉等鄉鎮搞試點,大田莊鄉黨委、政府為了鼓勵廣大農民自辦工程,還出臺了激勵政策,規定:凡人均完成0.2個工程砌體方的,鄉里就按照完成砌體方總數,每個砌體方獎勵水泥30kg。人均超過0.2個砌體方的,再按超過的砌體方總數,每方追加獎給水泥10kg。政策出臺后,97年4—5月份在2個月內,全鄉就有200多戶農民遞交申請書,鄉里就拿出100噸水泥用于獎勵扶持,共完成戶辦工程172處。全年新建拱壩722處,等于前38年的總和,新增蓄水能力218萬立方米,使全鄉人均占有蓄水量由原來的不足72立方米升到176立方米。
4.3協調銀信部門,發放集蓄工程貸款,保證工程投入
費縣以百萬農戶致富工程為依托,積極協調銀信部門,發放集蓄工程貸款,保證工程投入,先后發放貸款100余萬元,保證了雨水集蓄工程建設的順利進行。
4.4成立水利合作社,保證了工程資金和勞物投入
在各類小型水利工程建設上,費縣積極鼓勵農戶以資金、物資、勞務投入為基礎,成立水利合作社,農戶在建設小型水利工程時,可根據平時投入合理動用合作社資源進行建設,解決了工程建設應急難題。
5.成效
5.1通過小水利改革調動了群眾投資辦水利的積極性,雨水集蓄工作得到了空前發展
水利改革使廣大農民對待興修水利同對待家庭責任田一樣,看作是自己份內的事,農戶投入少則幾千元,多則幾萬元,彌補了國家、集體投入的不足,如大田莊鄉,1996年率先改革,到目前全鄉群眾自我投入2600萬元,新建小型蓄水工程1945處。95%的果園實現了水利化。該鄉小寨溝村,多年來僅有一座拱壩,農水專管機制改革后,實行戶辦、戶有,群眾自發投資辦水利積極性空前高漲,不到兩個月的時間,這個僅有25戶農民的自然村就建拱壩20座,幾乎戶戶有了當家水。
5.2促進了高效優質農業的發展,加快了農民致富的步伐
新的投入機制帶來了辦水熱,雨水集蓄工程技術的應用,更進一步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使費縣高效農業由平原開始向山區延伸,實現了以水促效,以效帶水的良性循環。目前,費縣北部的大田莊鄉、薛莊鎮已涌現出了一大批果、菜、西瓜專業村和致富帶頭人。如大田莊鄉,由于有當家水,全鄉年發展西瓜7000畝,僅此一項全鄉收入1400萬元。
5.3解決了人畜吃水困難,使吃水困難的群眾吃上了幸福水
在一些分散的山村,由于資金缺乏,農戶分散,人畜吃水問題很難解決,通過建設雨水集蓄工程,投入很少的資金把雨水蓄集起來,稍加處理,就能飲用,甚至依靠地形優勢通過管道把水引入農戶,使農民吃上真正的自來水。目前,全縣共利用雨水集蓄建成自來水工程320處,鋪設各類管道13.8萬米,解決吃水4.1萬人。
6.幾點啟示
6.1充分利用典型示范效應做好試點工作,力爭做到建1處,富1戶,建1點,連一線帶1片,富1面,扎實有效地開展雨水集蓄利用工作。
6.2只有扎實有效地搞好小水利產權制度改革,才能增強農民投入雨水集蓄工程的積極性,確保雨水集蓄工作的順利進行。
從理論上來看,地理空間數據庫是GIS工作的一個基礎條件。它必須得到計算機軟、硬件支持下,對地理空間相關數據進行采集、輸入、管理,并且再對其進行編輯、查詢、分析、模擬和顯示。此外,為了使GIS技術得到充分地利用,同時采用了空間模型分析方法,這使得房地產管理信息變得更加靈活,適用性更加滿足工作需求。GIS是實用性比較強的一種應用系統,是為信息組織研究和決策服務應運而生的。它集計算機科學、地理學、數學、管理學等為一體,是一項新興的技術學科。它有許多特點,比如數據管理能力強,空間分析強,以及高效的多要素綜合分析和動態監測能力。目前。絕大部分房地產企業采用GIS技術管理信息。另外,GIS在別的領域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比如城市土地管理、環境監測、防災減災等項目,事情證明其實用性強。為了更好地了解GIS的工作狀態,本文對它的體系結構進行了分析。
1.1數據輸入
數據輸入十分簡單,就是將信息輸入到系統中以便記錄房地產的實際信息。理論上,數據輸入的定義是將表征空間位置的圖形數據和描述它的對象特征的屬性數據,通過一些輸入設備輸入到計算機中,同時,建立相關的數據庫來對這些數據進行分類管理。GIS的關鍵組成部分是地理數據庫,可以這樣描述數據庫的重要性:數據庫的完整性直接關系到地理信息系統功能的發揮,影響房地產信息的決策。地理數據庫的數據形式并不是單一的,它可以以多種方式呈現,比如樓盤建筑設計圖件、所在位置地形圖、統計資料、照片等,都能夠將房地產的管理信息良好地表現出來。
1.2數據庫管理與數據空間分析
數據庫管理部分是GIS不能漏掉的一個重要環節,它的主要功能有存儲、編輯、顯示、更新空間數據和屬性數據等,具有良好的實用性。與普通數據庫管理系統(DBMS)相比,存在一定的差別,具體表現為:除了管理普通的屬性數據庫之外,它還能管理具有空間位置坐標的空間數據信息,內容十分詳細具體,以便房地產企業及時、迅速地了解房地產信息。數據空間分析部分與數據庫的管理是不同的,具體來說,數據空間分析部分,是根據用戶的需求對房地產信息,進行數據的拓撲疊加分析等,這種分析的靈活性強,同時存在著相當大的潛力,在以后房地產信息管理的應用中將會更加廣泛。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在進行房地產開發初期的樓盤選址時,對于之后的房地產的價格評估以及居住人口生活便利程度分析的評價,可以先建立起一個完整的評價因子體系,其中要考慮自然、社會、政策等多個方面的因素。在完成評價因子數據庫的建立之后,可以帶入一些計算,以便更好地加強房地產信息管理,比如對最大服務半徑、空間地租地價分析等信息進行模擬計算,并將評價結果直觀地顯示在樓盤的分析圖上,以便用戶更好地掌握房地產信息,做出正確的選擇。
1.3數據輸出
這個過程十分簡單,就是將前面做好的信息數據,以不同的形式表現出來,可以采用圖件、報告、表格或者統計圖。
2在設計和開發房地產管理信息系統中應用
由于房地產信息需要處理的數據多,對其相關數據的處理是一項巨大的工程,管理起來相當困難。作為一種先進的技術,GIS以其強大的功能,對房地產信息進了有效的管理,輔助企業的信息決策,在房地產管理信息系統開發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
2.1房地產信息管理與查詢
房地產信息管理必須做到合理、科學,只有這樣,GIS才能發揮其作用,為房地產信息提供存儲、、查詢、運算、顯示和更新等功能,房地產信息的決策才會更加合理,滿足企業的需要。在信息管理與查詢中,我們可以利用空間的拓撲關系顯示與查詢,進而可以制定范圍內的一些開發樓盤的地理位置,找出它們的分布范圍。完成以上工作之后,需要對這些信息進行處理和評估。通過GIS技術,房地產部門可以對房地產具體規劃和現狀布局情況了解得更加具體,可以及時掌握房地產的最新消息,防止決策失誤。
2.2房地產信息專題制圖
強大圖形和文本編輯功能是GIS的一個突出優勢,這樣方便企業直觀地得到信息,同時,房地產的數據維護相當便利,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出圖的成本,拋棄了傳統制圖的繁瑣工序,提高了工作的效率。GIS的圖形數據庫與一般的數據庫不同,為了方便操作,它是采用層存儲的方式。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它將行政區劃圖、道路交通圖、用地現狀圖、產業分布圖等疊加在一起。這樣,除了給用戶輸出要素圖之外,根據用戶的要求,它可以調出專題圖,方便用戶了解到的信息更加具體。另外,GIS還可以對城市同一房地產樓盤的多個不同的社會經濟影響因素進行特征疊加,然后再分專題建圖,用戶還可以了解到自己周邊的環境信息。一般而言,這種地圖不僅可以顯示原有地理位置的數據,比如無級放大、漫游等,還能對小區的發展情況以及人口因素等外在環境進行分析,掌握到的信息將會更加全面。
2.3輔助房地產管理決策
房地產管理的手段非常多,因此管理起來涉及到的要素也多。具體而言,它是運用經濟、技術、行政、教育等手段,來對房地產進行規劃的。它的一個主要目的是通過全面規劃管理,協調城市與社會、城市與自然的發展,使它們處于一個和諧的狀態。房地產信息具有一定的空間地理特性,因此,在房地產管理和決策中,GIS的空間分析功能得到了充分的利用。GIS的拓撲疊加功能可以綜合各個要素,可以對房地產開發區域的各個要素層,比如自然條件要素以及社會環境要素等,疊加樓盤小區的環境評價圖。通過這種方式,可以確定出城市中的最合適的住宅,對于存在缺陷的房地產開發區域。企業可以優先進行環境治理。值得提出的一點是,通過與數學分析模型的集成的方式,GIS的空間分析功能也能得到利用。比如將城市資源評價模型、經濟需求預測模型、投入產出效益模型等模型可以同時放在GIS輔助的信息系統上,這可以簡化房地產部門的管理工作,提高其決策的水平。
3房地產管理信息系統邏輯結構設計
在現階段,我國大部分的房地產管理沿用的方式還是傳統的模式,科學化程度不夠,這是受經濟條件影響的,一方面,企業的管理技術水平不夠高,另一方面,缺乏管理方面的人才。一旦管理不善,就會導致房地產管理和開發的出現問題。所以,如何在房地產管理和決策中利用好GIS,是社會房地產企業關注的一個焦點,決定著企業競爭力的大小。建立房地產管理信息系統的優勢十分明顯,首先,它對于提高房地產管理和決策的現代化管理水平有著積極的作用。其次,它方便了房地產管理部門的工作,為其決策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持,提高決策的合理性。同時,這加強了房地產管理信息網和數字城市建設,有利于實現企業之間的資源共享,加強房地產開發商之間的交流。從技術的角度上說,GIS相當成熟,它是靈活地,可以采用多種計算機語言進行設計,因此可以充分利用,進行二次開發。綜上所述,作者基于GIS的房地產管理信息系統,對其邏輯結構設計進行了探討與研究。
3.1房地產基礎信息數據庫
這個數據庫涉及的領域比較廣,因此建立起來要設計到多方面的內容。建立房地產信息數據庫包括:房地產開發建設基礎數據,這就需要對其開發的歷史進行一定的研究;同時,樓盤的地籍管理數據、房屋建筑幾何圖形圖紙信息也是數據庫中必須包含的重要內容。隨著GIS技術的深度應用,它在房地產信息管理發揮的作用越來越重要。
3.2房地產數據GIS使用管控層
完結以上的數據的編排、增添等基礎控制。除此之外,還要完成GIS查詢、解析,這能夠使工作變得更加方便。
3.3房地產管理和開發決策支持層
這主要要建立一些模型庫,例如知識方法庫,評價庫和預測模型等,這些模型涉及的內容比較多,需要對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在進行合理的決策。
4結語
設計階段是房地產項目成本控制的重要階段,其對工程造價的影響最高可達65%左右。由此可見,設計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建安費用的多少和建設工期的長短。科學合理的設計,可降低工程造價10%左右。但在工程設計中不少設計人員為了防止產生質量事故時承擔首要責任,在設計時隨意提高結構安全系數和設計標準,而對成本費用考慮得較少,因此從根源上就加大了建安成本的支出。為了在設計階段更好的做好成本控制,在選擇設計單位時,采用公開招標的辦法。在招標文件中提出建筑方案與經濟方案相結合的設計招標要求。在評標過程中,組織有經驗的專家進行綜合評比,這樣既可優選出好的設計單位,又可促使設計方在設計時能最大限度地優化設計方案,在保障使用功能的前提下,不但在整體布局、建筑造型上開拓創新,在降低成本上也能有很好的理念。在設計過程中,房地產開發企業的工程技術人員和造價人員應與設計部門積極配合,及時明確項目開發的定位、工程建設成本范圍、質量及整體效果,準確提供可靠的工程基礎資料,分析設計概算,并與當地同類型建筑工程的技術指標進行科學合理的比對,優化設計方案,從而降低工程成本。
2招投標階段的成本管理
招投標階段的成本管理包括施工招投標、監理招投標和設備、材料采購招投標。這一階段的招投標,對項目的成本、質量和進度的控制都有著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招標過程中的成本管理,主要從如下幾方面進行:
1)審查投標單位的資質和資信,必要時進行實地考察,避免出現中標后轉包或無施工能力的單位中標。這樣不但會加大成本,而且對質量也會造成一定的影響。
2)做好招標文件的編制工作,尤其是清單工程量,一定要準確,避免投標單位不平衡報價或秋后算賬,從而增加成本。
3)做好評標工作,在保障合理低價中標的同時,要嚴格審核投標單位的標書,避免投標單位在標函中對某些條款打埋伏,如預付款的支付、進度款的支付等。還應對施工組織設計的合理性進行審核,措施項目的報價要與施工組織相呼應。避免施工單位中標后索賠。絕對不采用低價中標。以避免投標單位以低于成本價惡意競爭,中標后又要以各種借口追加投資。
4)做好中標后的合同簽訂工作。對合同中的每一條款都要精斟細酌,增強合同條款的嚴密性。尤其是索賠條款、結算方式、違約責任、工期、質量、安全、風險等,都應有明確的約定。合同草擬后,最好由專業律師和各對口專業人員進行會審,避免在施工中出現合同糾紛,從而加大投資成本。
3施工階段的成本管理
施工階段是項目成本控制中的另一個關鍵階段,這一階段對工程造價的影響程度可達10%左右。這一階段是項目具體實施的階段,人力、物力的投入都很大,而且事務繁瑣。本階段的管理應以合同為依據,以專業法律法規為準繩。所以要做好以下幾點:
1)加強合同管理,嚴格控制合同變更,保證合同的順利履行,有效預防合同糾紛的發生,減少、避免施工索賠,從而減少工程費用。減少工程索賠在施工階段成本控制的關鍵是對工程變更實行有效控制。另外,在避免乙方索賠的同時,也要根據合同條款及時提出反索賠,使成本得到有效控制。
2)建立監理機制,讓監理的功效發揮到最大。在實施過程中,嚴格按照監理規定和實施細則,各專業人員分工明確,責任到人。健全的監理體系,對項目的成本、質量和進度的控制都有著重要意義。
3)加強施工現場管理工作,優化施工組織設計,選擇技術先進、經濟合理的施工方案,同時盡可能減少設計變更及嚴格控制現場工程量變更簽證工作。
4)制定嚴格的工程量簽證制度和程序,要求所有的現場簽證必須經項目經理、總監理工程師和房地產開發方三方代表共同簽字方為有效。簽證內容必須與實際相符,特別是隱蔽工程的簽證更應加強。另外,開發商可以指派工程造價專業人員常駐施工現場,隨時掌握、控制工程造價的變化情況,進行跟蹤控制。
5)切實把好設備、材料的質量及價格關,作為房地產開發商,要及時了解材料、設備的價格變化情況,從而能較好的控制材料、設備的質量和價格,以降低工程成本。
4竣工結算階段的成本管理
該階段的成本管理也是比較重要的。開發企業的工程造價人員應根據合同條款、竣工資料以及國家或地方的有關規定等,公正合理的審核施工企業的竣工結算。開發企業也可選擇優秀的咨詢公司,對最終的竣工結算進行復審,使審核后的結算更加合理。
5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