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16 23:58:1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中國教育史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在男權社會,歷史由男子書寫,女子成為歷史中一個個模糊的背影。為女子立史、尤其是為女子立教育史,似乎成了奇特之舉。女子教育雖然不是教育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卻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筆。 拜讀熊教授此書,發現有如下特點:
一、潛心研究、基礎扎實
作者在撰寫本書前,已與同仁(雷良波、陳陽鳳)共同編寫過《中國女子教育史》一書,積累了編寫女子教育書籍的經驗。在此之后,作者也從未停止過對中國女子教育方面的研究工作,并發表了多篇相關論文:《經元善的女子教育思想》、《中國女子教育的傳承與嬗變》(《華中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3期)、《女子教育對的貢獻》(《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民國前期關于“男女同學”的激烈爭論》。觀看本書后記可知曉,此書是作者嘔心瀝血、經過長期潛心研究之作。
二、結構清晰、體系龐大
《中國女子教育史》以時間為主線,按朝代的更替將內容分為十二章。 此書系統地描述了從遠古到20世紀中葉女子教育發生、發展、嬗變的歷史過程,同時分析了各個時期女子教育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背景。具體到每一章,又結合當時特定的社會背景、主流女子教育思想等進行描述,個別章節還加入了個案研究:“蔡文姬的個案研究”(第二章)與“詞人李清照個案研究”(第五章)。這既可以呈現整體的女子教育狀況,又能捕捉到每一個體的獨特之處,增加了內容的趣味性。
三、史料詳實、理論支撐
“‘史論結合’是治史的基本原則,也是史學的生命線。史料是基礎,理論是靈魂,‘有論無史’只是空洞的說教,‘有史無論’也容易成為史料的堆砌。”該書的編寫查閱了大量的史料文獻,其中不乏有第一手材料。主要參考文獻分三類數目為69,除此之外,文中還多處引用了其他文獻,如:《詩經》、《呂氏春秋》、《名媛詩歸》(鐘惺,萬歷刊刻本)等。
歷史與邏輯相統一是我們研究歷史需遵循的方法,《中國女子教育史》一書的編寫,既尊重歷史事實又結合每一時代的特征,依據政治、經濟等因素,緊密聯系主流教育思想、教育制度進行分塊解析;特殊性與一般性相統一:在中國古代父權社會、男權主義的背景下,教育似乎是男子的特權,女子是被忽略的一方。然而,天賦異凜的女子大有人在,其中不乏有別樣風采的巾幗文人。針對這一特點,作者介紹了蔡文姬、左芬、謝道蘊、李清照等聲名彪炳千史的女子典型,也闡述了平民教育。在“三從四德”、“女子無才便是德”等思想統治下,才女確是鳳毛麟角。
四、視角獨到、注重普及
作者對每一時期的女子教育都做出了分析,提出了獨到的觀點(可參考各章題目與章前語)。例如:第三章以“觀念雜出:魏晉南北朝女子教育的繁茂”為題,初看題目,讀者便可對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女子教育狀況有了大致印象;讀完章前語,更能進一步體會魏晉南北朝在文化多元、社會動蕩境況下,女子教育觀念迭出。作者對每一時期的女性教育都經過了仔細剖析,描寫得入木三分。
“一般來說,學者的社會責任有3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所謂的個人責任,言傳身教,承載和傳遞國家文化和精神;第二個層次是所謂的學術責任,即傳遞和制造社會文化新知;第三個層次就是所謂的社會責任,即向社會大眾宣傳普及學術文化。因此,普及學術乃是學者義不容辭的工作。”清華大學心理系主任彭凱平教授做出了以上陳述。教育史作為一門基礎性學科,普及教育史知識義不容辭。
《中國女子教育史》一書在普及性方面做出了努力。它相較于前人所著同類作品,語言更加幽默、詼諧。如:“更多的是苛責婦女,對婦女橫挑鼻子豎挑眼,設定種種條條框框,以圖使婦女就范――都不是從女性的角度思考問題的。”“1844年,愛爾德賽在寧波創辦女塾,猶如熱油鍋中加了一瓢水,立即炸開來,謠言四起:說她是魔鬼化身,殺死親生骨肉后又來算計人家的孩子者有之;說她辦學是假,為把孩子騙去挖眼珠煉藥水是真者亦有之。”
五、通俗易懂、啟示深刻
通讀全書,可知從起初的《列女傳》、《女誡》到后來的《閨門女兒經》、《閨門千字文》等,女子教材讀物的言語修辭呈現出一個逐漸走向平實、易懂的過程。也因此使教育教化的范圍擴大。這與每一時代的語言文學發展有關;也反映出政治上逐步對婦女教育教化的重視。
從先秦至民國,中國女子教育史是一個曲線發展的過程,起起落落;女子教育與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是分不開的;中國女性長期受到壓抑,被套上“三從四德”的枷鎖,欲求男女教育的平等,必須從女性自身思想上解放入手。女性學者陳衡哲曾說過:“一個人的天性――天才與稟賦――是不能因為他是女的或是男的而發生不同的。”
《中國女子教育史》是一部全面系統地研究中國女子教育的專著,也是集教育、歷史、文學等為一體的學術作品。它兼具學術性與普及性,既可以當作教材補充女子教育史方面的知識,又可以當作常人閑暇讀物增長見識。因此,筆者大膽地向讀者推薦此書,希望對大家有所助益。
參考文獻:
[1]王炳照.加強教育史專題研究服務于當代教育發展―讀江銘、謝長法主編的《中國教育史專題研究叢書》[J].教師教育研究,2009,(3).
[2]王東.彭凱平:學者有義務普及學術[N].中國圖書商報,2011-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