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異化理論論文

異化理論論文精品(七篇)

時間:2022-09-24 23:28:2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異化理論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異化理論論文

篇(1)

摘要: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以當時的資本主義社會為背景,全面闡述了異化理論。異化理論在當前的社會下已經成為了一種分析問題、考察問題的新角度、新方法。當前的高校人才培養面臨著諸多問題,用馬克思的異化理論看,人才培養出現一定程度的異化。本文就以馬克思異化理論為基礎,分析當前人才培養方面的原因、表現及消解異化的措施。

關鍵詞:馬克思異化理論 人才培養 滯后性

馬克思異化理論是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時代的發展,當前馬克思理論的研究已經融入到經濟學、政治學、哲學等不同學科。在“人才最貴”的21世紀,“異化”也成為理解和分析人才培養問題的一個角度逐漸被人們所重視。從2008年以來,我國各個高校不斷擴招名額。而在市場上,越來越多的高學歷人才面臨“求職難”的現狀;作為需求的一方,用人單位卻苦于無法招聘到能夠勝任工作的優秀員工。本文便是以馬克思的異化理論為切入點,分析當下中國高校人才培養出現異化的現狀、原因以及消解異化的措施。

1.馬克思異化理論簡析

“異化”一詞源自拉丁文,有轉讓、疏遠、脫離等意思。①異化最初是哲學概念,馬克思提出異化勞動從抽象的人的本質轉至現實的物質生產和社會生活,使異化理論脫離純粹哲學意義上的概念,有了現實活力。在《伊壁鳩魯哲學的筆記》和《博士論文》中,馬克思使用“異化”一詞,認為人對自然的依附關系就是異化。而后,他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中認為政治國家和市民社會的分離導致了人的本質的異化。在《論猶太人問題》中,他又指出“金錢是人的勞動和人的存在同人相異化的本質;這種異己的本質統治了人”。② 馬克思在《1844年哲學經濟學手稿》中提出勞動異化理論,把它闡述為“勞動者同他的勞動產品的異化、勞動者同他的勞動活動的異化、勞動者同他的類本質的異化、勞動中人與人的關系的異化”。馬克思認為,從起源看,私有財產是異化勞動的必然后果,從即成狀態上看二者是相互作用的關系?!兜乱庵疽庾R形態》將異化擴展到人類的生產活動、政治活動和精神活動的異化。“自我異化”被人和環境的相互關系取代,人創造的環境和人相異化,異化了的環境反過來壓抑束縛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

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是馬克思整個理論的最終旨歸。目前,我國高校在人才培養雖以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為導向,但在實施過程中的缺陷導致了人才培養中的異化。

2.中國當下人才培養異化情況分析

根據馬克思的異化理論,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我國高學歷人才培養中的異化現象。

2.1高校專業設置異化

改革開放以來,社會格局的巨大調整引起人才需求狀況的變化。由于我國高校的人才培養計劃調整未從根本上展開,部分高學歷人才不能適應社會的需求。近些年來,結構性失業是影響大學生就業的一個重要方面。造成當前大學生結構性失業的因素很多,其中高校專業設置滯后、課程結構不合理、高校之間的惡性競爭是造成大學生結構性失業的主要原因。

滯后性是高校不能準確地對未來的專業需求進行預測,造成大學生的培養相對于社會需求存在一定的滯后性,導致大學畢業生結構性失業。③

2.2學生選報專業的異化

學生選報專業時,本來應以自己的興趣為導向,選擇自己喜歡的專業,從而做好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但由于各種原因,高中生在選報專業時不能隨心所愿。那些對自己所學專業不感興趣而又不能轉專業的學生,會出現種種消極的思想和行動。這樣不僅影響了學生個體的發展,也會造成社會資源的浪費。

選報專業的異化體現在另外一個方面就是學生所學專業知識之間的割裂。隨著教育的推進,專業的細化程度也深入下去。專業的細化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很難有一個博大的胸懷去通盤考慮問題。除了自己研究的那一小片領域之外,高學歷人士不敢輕易聊起自己專業以外的話題。

2.3社會導向的異化

學生選報專業時,往往需要向別人詢問相關信息。而被咨詢人自己本身可能并沒有做充分的了解,會給予盲目的指導。由于家長的觀念:教師和醫生這兩個職業是任何時候都不會消失的,高校文學、數學、英語等專業每年都會有大量的生源,而一些稀缺專業和技術性行業則成為鮮有人知而成為冷門。這種情況導致一些行業呈現出出現飽和甚至過剩狀態,而另一些行業卻因為沒有人才而無法取得進展。

在高學歷人才培養中,社會導向的異化另一個方面的體現就是行業待遇的指導作用。比如說,相對于那些需要耗費很多精力和心血仍然收入一般且沒有保障的行業來說,公務員穩定的薪水和優越的待遇對高學歷人才形成一種無法抗拒的吸引力。

3.改進人才培養的措施

3.1從窗內轉向窗外,認真收集專業及就業信息

在互聯網時代,學生只有在掌握了足夠信息的前提下,才能隨時調整自己的人生規劃,并收到滿意的效果。因此,學生在填報專業時,可以注意搜集各方面的信息,并進行分析比對。選好自己喜歡的專業是第一步,在學習以及找工作過程中,同樣需要足夠的信息。因此,現代的高學歷人才應當從窗內轉向窗外,根據外部情況作出即時反應。

3.2轉變就業觀念,先就業再擇業

“玉在匣中求善價,釵于奩內待時飛”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畢業生要樹立先就業、后擇業、再立業的觀念,走一條面對現實、降低起點,先融入社會再求發展的道路。在目前嚴峻的就業形勢下,應該先首先融入社會,工作一段時間后,可以重新選擇職業。有了工作經歷,各方面的經驗和能力肯定會有所提高,時機張條件成熟時時,完全可以大顯身手。④

3.3設置專業預測系統

高校專業設置與大學生就業之間不是即時性關系,因此設置高校專業設置預測系統,遵照學科分化組合的內在邏輯,結合產業結構調整和科技發展變化的方向,在科學論證的基礎上超前設置社會經濟發展所需要的專業,這樣才能變被動為主動,使高校專業人才培養與產業對人才的需求達到平衡,從源頭上破解我國大學生的結構性失業難題。

3.4平衡資源分配比例

高校畢業生的增多與城市的承載能力和崗位需求的矛盾,越來越多的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問題就越來越成為一個大難題。大學生的就業問題的解決在大學生轉變就業觀念的基礎上還有賴于國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政策支持不僅表現在吸引人才的措施上,更重要的是對農村和中小城鎮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力度的加強。

資源分配的平均問題還涉及到行業待遇的公平。盡管有大量的高校畢業生等待就業,人才市場卻依然有很大需求缺口。排在前列的大都屬于工作條件差、工作時間長、工資待遇低的行業如果能夠提高工資待遇,上述矛盾便可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

3.5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保障勞動者的合法權益

隨著國家法律制度的完善,勞動者合法權益的保障日益被提上議事日程。但在城市里,用人單位和勞動者之間仍然沒有平等的對話權。

用人單位擁有資金和社會關系作保障,而大部分的勞動者只有自己的勞動能力。如果二者產生勞動糾紛,勞動者很少有力量可以和用人單位進行平等的商討。勞動合法權益缺乏足夠的保障,會在一定程度上挫傷其勞動的積極性。這個問題即需要勞動者學法、懂法、守法、用法,更有待于提高相關法律法規的權威性、公平性。(作者單位:1.鄭州大學文學院;2.河南濮陽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楊豹.馬克思異化勞動的思想啟示[J]蘭州學刊哲學研究,2006,(5).

[2]陳濯.試論馬克思著作中的“異化”概念[J].甘肅社會科學,1985,(2).

篇(2)

關鍵詞:文化差異;文學翻譯;源語(sourcelanguage);目的語(targetlanguage)

隨著全球經濟、政治和科技的一體化,多元文化并存勢在必行,文化在各國交流與往來中變得極為重要。受其影響,文化成為文學翻譯作品中的一個重要因素。在今天的社會中,翻譯已不再僅僅被看作是語言符號的轉換,而被看作是一種跨文化交際的行為。翻譯成為了一種文化模式的轉換。人們用“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跨文化交際)”、“interculturalcooperation(跨文化合作)”、“acculturation(文化交融)”或“transculturation(跨文化交際)”等一系列術語來替代“翻譯”(郭建中,2000,P277)。因此,怎樣更加準確、恰如其分地處理文學翻譯中的文化差異是創造完美翻譯作品的關鍵。本文從不同的角度探討了盡量減少文化差異的四種不同的翻譯方法。

一、文學體裁和文化差異

翻譯實踐是與翻譯作品的文體緊緊相聯的。不同文體的翻譯作品有著各自獨特的語言特征。只有在同時掌握源語和目的語兩種語言的特征且能熟練運用兩種語言的情況下,譯者才能創造出真實體現源語風格的翻譯作品。作品語言風格的不同就意味著所蘊涵的文化因素也各不相同。例如:就科技體裁的文章而言,其所承載的文化因素較少。在這類作品的翻譯過程中,準確如實地將源語信息內容轉化成目的語遠遠比對兩種語言文化的轉換要重要得多。相反,在文學體裁的作品中,如小說、詩歌、散文等,文化就成為翻譯中應考慮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忽略了文化因素,譯作就成了沒血沒肉的、只是由詞匯和句子堆積起來的軀殼。在讀者眼里,失去了文化的譯作也是沒有靈魂的作品。因此,優秀的譯者在文學翻譯實踐中應充分考慮如何處理不同體裁作品中的文化差異。

在所有的文學作品中,詩歌是富含文化因素最多的一種文學體裁,無論是其形式或內容都充分展現了它自身的文化特性。例如:英語的十四行詩和漢語的七律詩都體現了各自濃厚的文化特色。在翻譯實踐中,除準確地再現詩的內涵、風格和原作者的思想外,還應譯出詩的文化特色。許多翻譯技巧,例如增補、注釋、回譯、替代等,都可以用來解決翻譯中出現的文化差異現象,從而使目的語讀者能夠充分體會源語的文化風格。眾所周知,漢語語言重視意合(Parataxis)而英語語言注重形合(Hypotaxis)。漢語意合的典型特征就是語言中有許多無主語句和不完整的句子,但是,在正常的英語語法中,句子必定有主語。因此,在英漢翻譯中,可以通過增加或刪減主語、賓語、關聯詞等來實現語言和篇章的連貫以及解決兩種語言文化差異的矛盾。例如,唐代詩人李白的《靜夜詩》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可譯為了符合英語形合的特征,譯者按照英語“主謂賓(SVO)”結構的語言模式,增加了主語“I”、關聯詞“if”和謂語動詞“see”;譯者采用詮釋的方法,將“床前明月光”譯成了“Abed,Iseeasilverlight”1替代也是通常用來彌補文化差異的一種翻譯技巧。例如:“眾人拾柴火焰高”可譯作”Manyhandsmakelightwork”。這里,譯者根據英語讀者的文化習慣用“眾人干活活不累”替代了“眾人拾柴火焰高”。再如,“膽小如鼠”被譯作“astimidasarabbit”。當漢語轉換成英語后,“兔子”代替了“老鼠”,因為英語國家的讀者在他們的文化氛圍中認為“兔子最溫順”,而不理解“膽小如鼠”。其它類似的例子如下:

如魚得水likeaducktowater

多如牛毛asplentifulasblackberries

一箭之遙atastone’sthrow

水中撈月tofishintheair

身壯如牛asstrongasahorse(陳安定,1998,P271)

翻譯之前,認真研究文學作品的體裁和語言特征是處理文化差異的一個關鍵。譯者應根據英漢兩種語言的特征,采用增加、注解、替代等不同方法盡量減少英漢兩種語言之間的文化差異。

二、動態對等和文化差異

為使源語和目的語的之間的轉換有一個標準,減少差異,尤金·A·奈達從語言學的角度出發,根據翻譯的本質,提出了著名的“動態對等”翻譯理論,即“功能對等”。在這一理論中,他指出“翻譯是用最恰當、自然和對等的語言從語義到文體再現源語的信息”(郭建中,2000,P65)。奈達有關翻譯的定義指明翻譯不僅是詞匯意義上的對等還包括語義、風格和文體的對等,翻譯傳達的信息既有表層詞匯信息也有深層的文化信息。“動態對等”中的對等包括四個方面:1.詞匯對等,2.句法對等,3.篇章對等,4.文體對等。在這四個方面中,奈達認為“意義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郭建中,2000,P67)。形式很可能掩藏源語的文化意義并阻礙文化交流。因此,在文學翻譯中,根據奈達的理論,譯者應以動態對等的四個方面作為翻譯的原則準確地在目的語中再現源語的文化內涵。

為了準確地再現源語文化和消除文化差異,譯者可以遵循以下的三個步驟。第一,努力創造出既符合原文語義又體現原文文化特色的譯作。然而,兩種語言代表著兩種完全不同的文化,文化可能有類似的因素,但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完全展現原文文化內涵的完美的翻譯作品是不可能存在的,譯者只能最大限度地再現源語文化。第二,如果意義和文化不能同時兼顧,譯者只有舍棄形式對等,通過在譯文中改變原文的形式達到再現原文語義和文化的目的。例如,英語諺語“whiteassnow”翻譯成漢語可以是字面意義上的“白如雪”。但是,中國南方幾乎全年無雪,在他們的文化背景知識中,沒有“雪”的概念,如何理解雪的內涵?在譯文中,譯者可以通過改變詞匯的形式來消除文化上的差異。因此,這個諺語在漢語中可以譯作“白如蘑菇”,“白如白鷺毛”(郭建中,2000,P63)。再如,英語成語“springuplikemushroom”中“mushroom”原意為“蘑菇”,但譯為漢語多為“雨后春筍”,而不是“雨后蘑菇”,因為在中國文化中,人們更為熟悉的成語和理解的意象是“雨后春筍”。第三,如果形式的改變仍然不足以表達原文的語義和文化,可以采用“重創”這一翻譯技巧來解決文化差異,使源語和目的語達到意義上的對等。“重創”是指將源語的深層結構轉換成目的語的表層結構(郭建中,2000,P67),也就是將源語文章的文化內涵用譯語的詞匯來闡述和說明。例如:“Hethinksbyinfection,catchinganopinionlikeacold.”

“人家怎么想他就怎么想,就像人家得了傷風,他就染上感冒?!?劉宓慶,1998,P122)

在此句的英文原文中,原文的內涵并不是靠詞匯的表面意義表達出來的,而是隱藏在字里行間里。

因此,如按照英漢兩種語言字面上的對等來翻譯,原句譯為“他靠傳染來思維,象感冒一樣獲得思想”,這樣,原文的真正意義就無法清楚地表達。事實上,在漢語中很難找到一個完全與英文對等的句型來表達同樣的內涵。于是,譯者將源語的深層結構轉換成目的語的表層結構,即用目的語中相應的詞匯直接說明、解釋原文的內涵,以使譯文讀者更易接受譯作。

根據奈達的翻譯理論,文化差異的處理是與從語義到文體將源語再現于目的語緊密相聯的。只有當譯文從語言形式到文化內涵都再現了源語的風格和精神時,譯作才能被稱作是優秀的作品。

三、異化和歸化

近20年來,越來越多的翻譯者都將翻譯視為交際翻譯或文化翻譯。為處理交際或文化翻譯中源語和目的語之間的文化因素和文化差異現象,產生了異化和歸化兩種翻譯理論,從而為解決文化差異開辟了一條新的道路。

異化,在英語中可稱作alienation或foreignization,是以源語文化為歸宿的一種翻譯理論。美國翻譯家勞倫斯·韋努蒂(LawrenceVenuti)是異化理論的代表。他提出了“反翻譯”的概念,即譯作在風格和形式上應完全保留源語的特色,“不同于”目的語,且忽略目的語讀者是否接受源語的文化意象。

對于贊成異化理論的譯者而言,翻譯的目的是推崇文化交流,是讓目的語讀者理解和接受源語文化。

因此,譯者無需為使目的語讀者看懂譯文而改變原文的文化意象,相反,譯者應將源語文化“移植”于目的語文化中,以讓譯文讀者直接理解和接受源語的文化。在《紅樓夢》的英譯中,楊憲益先生采用了異化理論,保留了源語的文化因素。例如:“真是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Truly,stormsgatherwithoutwarninginnature,andbadluckbefallsmenovernight”(郭建中,2000,P281)

此處,楊先生直接將富含中國文化意象的詞匯轉換到了英語中?!皊torm”和“luck”兩個單詞在漢語中就是“風云”和“禍福”,在英語中卻失去了對等的含義。但為了保留源語的文化特色,楊先生采用了異化的理論來處理不同的文化意象。再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Manproposes,Heavendisposes”(郭建中,2000,P6282)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是一句源于英語的成語。

在英語國家的背景知識中,只有“神(God)”,沒有“天”。然而,《紅樓夢》是一部貫穿了中國佛教和道第5期廖紅如何處理文學翻譯中的文化差異457?1995-2004TsinghuaTongfangOpticalDiscCo.,Ltd.Allrightsreserved.教思想的中國古典小說。為了保留原文的文化氛圍,楊先生在翻譯時根據異化的理論將“天”譯作了中國人信仰中的“Heaven”,而不是西方人所信仰的“God”。

與異化相反的理論是歸化,即adaptation或domestication。歸化是以目的語文化為歸宿的翻譯理論。尤金·A·奈達是歸化理論的代表。奈達認為“翻譯作品應是動態對等的,不僅表達形式而且文化都應符合目的語規范”(郭建中,2000,P79)。對于贊成歸化的譯者而言,翻譯作品時應排除語言和文化兩方面的障礙,翻譯的責任就是消除語言和文化障礙,讓目的語讀者接受譯作。因此,只追求詞匯上的對等是不夠的,翻譯最終的目的還應是通過將深層結構轉換成表層結構或翻譯“文章內涵”來獲得“文化”對等(郭建中,2000,P279)。大衛·霍克斯(DavidHawkes)在翻譯《紅樓夢》時使用了歸化的理論。例如,霍克斯直接將英語成語“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翻譯為成語本身的風格,即“Manproposes,Goddisposes”。他將帶有佛教色彩的“天”譯為西方讀者更為接受的“神(God)”。在翻譯臺灣小說家白先勇的英語小說《永遠的尹雪艷》時,譯者也使用了歸化的方法來處理文化差異?!癓yceum”的本意是指在希臘人們觀賞戲劇、歌舞或交流學術經驗的地方。在英譯漢的過程中,為滿足中國讀者的習慣將其譯為“蘭心劇院”。“蘭”源于中國文化中的“梅、蘭、菊、竹”,是一個極富中國文化底蘊的詞匯,遠比直接將“Lyceum”譯為“劇院”意義深刻得多;其次,四字詞組屬典型的漢語特征。因此,“蘭心劇院”的翻譯是以目的語———漢語作為歸宿的。

在翻譯中,異化和歸化是兩種截然相反的理論,但是它們相互之間并不矛盾,可以同時為翻譯者所使用。通過對翻譯所有因素的分析和比較,譯者可以使用異化或歸化處理翻譯中的文化差異,以達到不同的效果。例如,當譯者想介紹源語文化時,用異化理論來表達源語文化的風格和形式;反之,當譯者打算適應目的語讀者時,歸化應是第一選擇。

四、創造性叛逆和文化差異

在文學翻譯中,譯者經常思考究竟是按照源語規范直接翻譯源語文本還是依照目的語規范再創源語文本使其更像目的語的文本,更能為目的語讀者接受。事實上,創造性本質蘊藏于任何文學翻譯作品中。在某種程度上,翻譯作品不僅僅是源語文本的再現,而且與源語文本相比較是一種再創造。法國文學家、社會學家羅伯特·埃斯卡皮認為“翻譯就是一種創造性叛逆”(埃斯卡皮,1987,P137)。創造性叛逆是一個與文化差異處理直接相關的術語。正是由于它的存在和使用,出現了許多超過原作的優秀的翻譯作品。例如,詩人惠特曼認為弗雷里格拉(Freiligrath)翻譯的德語版的《草葉集》遠遠地勝過他自己的原作。

創造性叛逆廣泛存在于文學翻譯中。它具有兩方面的目的:

一是滿足目的語讀者的文化思維和習慣并使他們較容易地接受譯作。例如,法國小說家巴爾扎克的小說LaCousineBette和LePereGoriot直譯為漢語應是《表妹貝德》或《堂妹貝德》以及《高里奧大伯》,但是為了縮短目的語讀者和原作之間的距離,翻譯家傅雷根據人物性格特征和作品獨特的背景將這兩部作品譯為更符合中國讀者習慣的《貝姨》和《高老頭》。傅雷的翻譯在中國讀者中廣為流傳以至原作的法語標題漸漸為人們所淡忘。

二是用強行的方式向目的語讀者介紹源語,包括源語的語言和文化知識。例如:在翻譯T.S.艾略特的《J·阿爾弗雷得·普魯弗洛克的愛情歌》中的:“ShouldI,afterteaandcakesandicesHavethestrengthtoforcethemomenttoitscrisis!”(謝天振,1999,P150)譯者為了向中國讀者介紹歐化句型,將其譯為:“是否我,在用過茶,糕點和冰食以后有魄力把這一刻推到緊要關頭”(謝天振,1999,P150)

從中國讀者的角度出發,這個翻譯的句子無論是從意義還是從句型結構而言,都與他們所能接受的文化相差甚遠。但譯者使用創造性叛逆的手法再現了源語的風格和內涵。

創造性叛逆的使用為解決許多文化差異上的矛盾和問題提供了一種新的思維方向。然而,在文學翻譯中,值得注意的是創造性叛逆絕對不能毫無止境、不經思索的亂用。在使用創造性叛逆之前,譯者首先還應遵循一定的翻譯標準或原則,例如嚴復的信、達、雅,奈達的動態對等,錢鐘書的“化”等;其次,在處理一些特殊的富含文化底蘊的意象時,用創造性叛逆來滿足目的語讀者的需要或推介源語概念。

另外,譯者應記住濫用創造性叛逆會導致對讀者毫無益處的“壞譯”、“誤譯”或“錯譯”。

從以上所分析的,我們得出結論文化是文學翻譯中極為重要的因素之一,如何處理源語和目的語之間的文化差異直接影響翻譯質量和效果。只要譯作能夠生動、全面的再現源語作品并為目的語讀者接受,處理文化差異的方法就是合理的、恰當的且值得在文學翻譯領域內宣傳和傳播。

參考文獻:

[1]埃斯卡皮1文學社會學[M]1王美華,于沛譯,安徽文藝出版社,19871

[2]陳安定1英漢比較與翻譯[M]1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81

[3]郭建中1當代美國翻譯理論[M]1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1

[4]郭建中1文化與翻譯[M]1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01

[5]劉宓慶1當代翻譯理論[M]1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公司,19991

[6]劉宓慶1問題與翻譯[M]1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公司,19981

[7]謝天振1譯介學[M]1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1

篇(3)

【關鍵詞】物化;異化;克服物化;勞動異化

盧卡奇被譽為西方的創始人,不僅僅因為他率先嘗試對做出一種新的解讀,更重要的是他在《歷史與階級意識》中明確提出物化理論,表達了對發達工業社會的文化批判,而這一批判構成了20世紀后來的各種西方流派的主題。

一、盧卡奇的物化思想

(一)盧卡奇物化思想的內容

在盧卡奇看來,資本主義的物化結構表現在兩個方面:從客觀方面看,物化是指物的非人化和自律化 。即指人之外的整個物質世界包括人類社會及其規律不是作為屬人的東西而存在,而是成了某種與人相對立的非人的存在,世界是一個由客體和事物之間關系構成的世界,即商品世界。盧卡奇指出:在客觀方面是產生出一個由現成的物以及物與物之間關系構成的世界(即商品及其在市場上的運動的世界),它的規律雖然逐漸被人們所認識,但是即使在這種情況下還是作為無法制服的、由自身發生作用的力量同人們相對立。

盧卡奇物化思想主要表現在一下幾個方面:(1)人的數字化,即人的符號化或者抽象化,表現形式人被整合到自律的機械體系中,物化的最重要的表現形式;(2)主體的客體化,即人由生產過程和社會歷史運動的自主自覺的主體淪為被動的,消極的客體和最隨著。(原因:由于生產過程中嚴格遵循可計算的原則,人表現為服從機械的體系中的一部分,人表現為服從人的個性特性,創造性地位。)(3)人的原子化即人與人的隔膜,疏離冷漠人與人之間喪失了統一的有機的聯系。由于人的數字化,客體化,人變為被動的存在,人和人有機聯系被割斷形成孤立的被動的原子。

(二)盧卡奇對物化的認識

盧卡奇認為,要克服物化,從物化中解脫出來就要恢復對于總體性的認識,不再使人類陷入對象化的碎片中去,只有“通過專注于可認識事物、被認識事物的具體的、物質的總體來突破這種陷入支離破碎的形式主義限制時,才是可能”。其首要前提條件是確立總體性的辯證法即總體性原則,這就要求做到總體性的認識,恢復哲學對總體性的認識。即要“恢復總體性原則與主客體統一的辯證法地位”,因為“總體范疇的統治地位是科學中的革命原則的支柱”。

(三)盧卡奇物化思想和馬克思異化理論的異同

盧卡奇的物化思想與馬克思的異化思想非常相似,尤其是相似于馬克思異化思想的第二種表現:即勞動者同自己的勞動活動相異化。此外,物化與異化,分別構成了盧卡奇和馬克思意識形態理論的批判視角,即二人都從物化現象或異化現象的批判入手來批判資本主義現實,而且這一批判都與資本主義的商品拜物教現象聯系在了一起,這也使得二者的意識形態批判理論都具有了鮮明的歷史感和社會實踐性特色。但我認為總體上,盧卡奇的論述沒有馬克思對異化的論述完整而深刻,更重要的是,馬克思把對異化的論述與私有制聯系起來,盧卡奇并沒有看清這一點。并且,盧卡奇混淆了對象化、物化和異化三個概念。除此之外,盧卡奇是從馬克思的《資本論》第一卷中分析的商品及商品拜物教出發,提出資本主義社會的物化問題。盧卡奇是從批判商品拜物教這一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視角開始對“物化”現象的分析的?!拔锘巧钤谫Y本主義社會每一個人所面臨的必然的、直接的現實性”。盧卡奇沒有明確地把消除物化和消滅私有制聯系起來,這是一個重大的缺陷。

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物化現象及原因分析

我國目前仍處于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并存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商品經濟仍然是社會的基礎,所以仍然會出現勞動的異化或者說物化。勞動及其產物不屬于勞動者,且成為與勞動者相對立的一種異己的力量。

(一)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物化表象的分析

1. 市場物化。商品生產是一種物化的生產。在這里,物化表現為“個人力量由于分工轉化為物的力量這一現象”,也就是人們的社會關系表現為物的關系,人的關系被物的關系所掩蓋,物統治著人。市場不是各市場主體自愿聯合的結果,而是各市場主體活動自發形成的結果。不是人在駕馭市場,而是市場在驅使著人。

2. 職業物化。工作的職業化是強迫性分工的結果。職業對人來說是一種外在強制的力量,使人片面地甚至畸形地發展,如馬克思所說:“原來,當分工一出現之后,每個人就有了自己一定的特殊活動范圍,這個范圍是強加于他的,他不超出這個范圍:他是一個獵人、漁夫或牧人,或者是一個批判的批判者。只要他不想失去生活資料,他就始終應該是這樣的人?!?/p>

3. 政治物化。我們的國家政權的權力是人民賦予的,是為人民服務的。但在社會發展特別是在改革開放中,社會矛盾和社會利益的分化必定會這樣那樣地反映到國家政權和黨內來,商品交換原則也會滲人政治生活中。

(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物化原因分析

1. 生產力水平較低是根本原因。“中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也就是說,在生產關系上,我們已經進入了社會主義制度這個比較先進的社會制度,但在生產力方面,我們還有著相當的差距。所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仍然存在物化現象是不可避免的,是生產力不發達的結果。

2. 當前的經濟體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當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生產力不發達的基本國情下,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已經成為迫在眉睫的首要任務。社會主義社會制度建立以來的實踐證明,商品經濟是不能超越的一個社會歷史發展階段,而商品經濟的高級形態就是市場經濟。隨著我國從粗放型經濟向集約型經濟過渡,計劃經濟越來越難以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于是,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就成了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從而產生了我國在社會主義社會制度下實行市場經濟的必要性。這就決定了物化產生的不可避免性。

三、盧卡奇物化思想對中國克服物化現象的啟示

(一)我們應運用馬克思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方法對物化現象進行揚棄,辯證地對待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產生的物化現象。我們應當清醒地看到,物化現象必然地存在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之中。當前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在資源配置中將是長期起基礎性作用的力量,人們的一切活動仍將是處于物的依賴關系之下。我們既要有目的地充分利用物化對市場經濟發展的刺激作用,又要盡最大可能降低物化以及物化意識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負面影響。

(二)我們還應建立科學人性的政治、文化等國家制度,重視文化建設,在社會中倡導總體性的文化理念,避免物化帶來消極影響。物化帶來的消極影響主要表現有兩方面。一方面,在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中,人和人的關系在商品生產中表現為物和物的關系,這種關系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也將必然存在。另一方面,在發展市場經濟的過程中,商品關系必然會得到極大發展,工具理性―一種與商品經濟社會物化結構相適應的、與價值理性相對立的觀念―也將會極速擴展,導致價值理性的現代性失語,引發人的內在精神、內在價值的物化。對此,我們需要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堅持以人為本,弘揚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促進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的平衡發展,建立具體的總體性的文化理念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國家制度,以減少市場經濟中的物化現象對人們思想意識、社會文化等方面的負面影響。

(三)我們應進一步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堅持以人為本,高揚人的價值,實現人的“總體性”的發展,避免人對物的依賴關系過度發展,實現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全面和諧發展。在哲學中,就是要對人類的社會生活進行整體全面的理解,實現人類自由全面發展。其有效途徑是將社會主義關于人自由全面發展的本質要求與現階段市場經濟體系建設有機結合起來,減少物化在市場經濟中的負面影響,實現社會全面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金福,王永山.從異化到自由全面的發展――對人的存在狀態發展之路的解答[J].南京師范大學報,2005(3).

[2] 羅賽.“現代性”批判的兩種不同定向[J].教學與研究, 2005(7).

[3] 寧媛.中西文化視野中的“異化”范疇[J].江西社會科學,2006(7).

[4] 鄭元景,徐夢秋.透視現代性[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 2005(9).

[5] 王小章.現代化求索與現代性反思[J].現代哲學,2005(4).

篇(4)

關鍵詞:企業核心競爭力 產品差異化 時間序列分類比較定位

基本概念的界定

(一)企業核心競爭力理論

企業核心競爭能力是企業能力理論發展的一個新的階段,是現代經濟學和管理學相互交融的最新成果。主要源于戰略管理理論、經濟學理論、知識經濟理論、創新理論對持續競爭優勢之源與邏輯的探索(等,2003)。對于什么是核心競爭力,理論界有眾多不同觀點,1990年美國著名管理學家普拉哈拉德與哈默爾基于整合觀的角度最早提出了核心競爭力的概念,拉法(Raffa)和佐羅(Zollo)從文化觀的角度以及巴頓(Leonard Barton)從知識觀的角度對核心競爭力進行了定義。國內學者陳佳貴、管益忻、芮明杰在國外學者關于核心競爭力的理論的基礎上也提出了各自的理解,如表1所示。從以上論述看,不同學者從不同視角對企業核心能力進行定義,這充分說明企業核心能力是一個內涵極其豐富的新觀念、新思想,它存在于企業資源、知識、文化、技術、管理、組織等各個子系統中,為人們展示了一個全面的企業核心能力概念。

(二)產品差異化理論

產品差異化屬于“定位”的范疇。“定位”一詞是由美國著名的營銷戰略家艾爾?里斯(Al Ries)和杰克?特勞特(Jack Trout)在1969年《定位:同質化時代的競爭之道》提出的,并在1972年以《定位時代》開創了“定位理論”。其認為,定位并非是對產品本身做什么,定位是針對潛在顧客的心理采取行動,即將產品在潛在顧客的心目中定一個適當的位置(易正偉,2006)。產品差異化的過程就是產品定位的過程,傳統意義上的產品定位著眼于消費者,而產品差異化定位則考慮消費者、競爭者及市場的變化對企業產生的影響。

產品差異化來源。西方的微觀經濟理論從廠商競爭角度解釋了產品差異化產生的原因,提出伯川德悖論(B ertrand-Paradox),即兩個以上的生產同質產品的廠商,以不變的規模收益生產同類產品,以邊際成本銷售,會失去獲利空間(張艷輝,2005)。如要防止伯川德悖論的出現,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實現產品差異化。

國內外學者對產品差異化的定義。關于產品差異化的描述最早源自于豪泰林、張伯倫等學者,隨后菲利普?科特勒在《營銷管理》中對產品差異化提出了相關定義,美國學者邁克爾?波特從戰略角度提出了三種卓有成效的競爭戰略,分別是總成本領先戰略、差別化戰略和專一化戰略,并在《競爭優勢》一書中闡述了產品差異化的內涵。我國學者劉志彪和杜朝暉也分別在其著作《現代產業經濟分析》、《產業組織理論》對產品差異化的概念作了定義,如表2所示。

綜上所述,產品差異化的定義主要分成兩類:一是廣義上的定義,從戰略、管理、營銷(4p`s)角度進行定義,如張伯侖、劉志彪的定義;二是狹義上的定義,從產品屬性的角度進行定義,包括產品核心、形式、附加等,如豪泰林、菲利普?科特勒、邁克爾?波特、杜朝暉的定義。本研究將立足于產品差異化的狹義定義進行分析。

(三)企業核心競爭能力與產品差異化的關系

企業核心競爭力是實施產品差異化的基礎與動力。企業要實施產品差異化戰略,一直有一個隱性的假設前提,即企業在多個細分市場均要有較強的核心競爭能力才能實行,一旦這個假設前提不能成立,企業盲目的進行產品差異化,不但不能夠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能力,反而會喪失原有的自身競爭優勢。企業具有強大的核心競爭力,則意味著它具有實現產品差異化和占領新細分市場的潛力。產品差異化促進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提升與發展。企業的差異化表現在企業諸多方面的創新,不管這些創新是否都能成功,它們的經驗累積都將形成企業的專有知識體系(羅永輝,2004)。產品差異化戰略是企業戰略的一種表現形式,實施產品差異化是提升核心競爭能力的重要手段,有助于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培育,企業在不同細分市場取得的成功又是對核心競爭力這一企業最寶貴資源最有效的利用。

產品差異化定位方法

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國內外越來越多的學者為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開始從不同角度研究產品差異化定位方法,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國內外學者菲利普?科特勒、羅杰?J?貝斯特、周建波、格雷厄姆?胡利和約翰?桑德斯分別提出了產品差異化定位的方法,試圖尋找到一種有效的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產品差異化方法,如表3所示。分析表明,現有研究具有以下特點:其一,均以理論模型為主導,在企業實際運用過程中,難以真正實現產品的差異化;其二,多著眼于企業能力,以廣義的角度進行產品差異化,以滿足消費者需求的消費導向定位,從而形成與競爭對手產品的差異,在消費者的選擇性記憶中形成獨特的記憶點。產品差異化的內在含義在于尋求新的消費群體和市場為主導,其次才是以后發制人的模仿取得優勢。因此,采用狹義的產品差異化定義,以多變量進行研究,并具有可實施性,才能實現企業的產品差異化,使在競爭中獲得優勢,不斷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時間序列分類比較法產品差異化實現模型構建

(一)假設與研究邊界

假設為:在一定時期內,特定的成熟市場和產業中,細分市場和競爭成為主導,市場上存在一定數量的具有差異化的產品。研究邊界為:產品屬性(產品特質)、競爭者、消費者和市場四個變量。

(二)模型構建

以產品特質、競爭者、消費者特征、市場四個主變量構筑模型,如表4所示。

(三)模型變量解釋

產品特質是指產品所具有的有別其它產品的屬性。產品的基本特質是市場公認的產品基本屬性,它具有變化性;產品的區分特質是指同類產品中具有獨立特征的屬性,它具有即時性;產品的鼓動特質是指最受市場歡迎的產品屬性,它也具有即時性。因為產品的三種特質存在即時性和變化性,隨著時代的發展,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企業在不斷開發產品滿足消費者需求時,會逐步發現新的鼓動特質,而原有產品的鼓動特質會轉換成區分特質甚至成為產品的基本特質,如圖1所示。

競爭者包含產業產品和品牌兩個子變量。產業產品主要包括核心產品、形式產品和附加產品三個類型,如圖2所示。核心產品指產品基本功能或利益,形式產品指品質、式樣、特色及包裝,附加產品指增加的服務和利益;品牌既代表消費者的認知,又代表市場中差異化產品相對應的競爭者。在動態的市場中,競爭者會不斷采取差異化策略,挖掘出新的產品特點,塑造品牌,滿足消費者需求。

消費者包括消費者特征和行為特征兩方面。消費群體特征涵蓋文化、社會、心理、個人等內在方面,行為特征指消費者外在表現,如圖3所示。 市場是以時間序列進行表述,時間序列又可以代表市場背景。市場背景包括環境與環境變化、消費者需求特征與變化、競爭者策略特征與變化等方面,從而分析市場環境狀況。

模型運用分析

(一)子變量的選擇

由于產業的不同,選擇區分競爭者、消費者的子變量會出現變化。在區分不同產業產品時,一般來說,以核心產品(功能、利益)進行區分;當核心產品出現同質性時,則以形式產品或者附件產品進行區分;當產業產品的三個類型均具有同質性時,消費者在產品購買時會選擇品牌屬性進行區分。模型將消費者分為消費者特征和行為特征兩個子變量,在實際產業中,企業在區分消費者時,一般不會同時運用消費者特征和行為特征進行區分,只會根據產業狀況選擇其中一個子變量進行區分。

(二)資料收集與整理

通過對該產業系統的調查研究,收集本產業競爭者、消費者和市場狀況的全部資料,并對其進行整理,選擇符合該產業特點的競爭者和消費者變量中的子變量,制定出一個完整、準確的模型量表。

(三)制定差異化方案

通過對資料的橫向和縱向分析比較,能夠清晰呈現整個產業的差異化狀況、特征。企業在制定差異化方案是,基本可選方案有兩類:一是跟隨戰略,企業選擇已有的產品鼓動特質和區分特質制定差異化,開發本企業空白產品;二是完全差異化戰略,根據量表的分析,挖掘出新的受消費者歡迎的產品鼓動特質,實現完全差異化戰略,不斷提升企業核心競爭能力。

(四)選擇差異化方案

根據以上分析結果,企業必須在市場中進一步測試可選方案,與企業本身的戰略發展方向和內部資源相匹配,決定選擇采取跟隨戰略或是完全差異化戰略。

實證研究

截止到2011年底,我國洗發水用品的市場銷售額超過300億,洗發水產品生產廠家1600多家,產品種類達3000多種(魏彬,2012)。洗發水市場經歷了從品種單一、功能簡單向多品牌、功能全面的發展過程,市場容量漸趨于飽和,增長速度開始減緩,進入了眾多品牌激烈競爭的時期?,F結合時間序列分類比較法產品差異化定位模型來對洗發水產品的定位進行分析。

(一)子變量的選擇

在洗發水市場中,產業產品的形式和附加產品存在同質性,因此,本研究選取核心產品作為主要變量進行分析;洗發水產品是日常生活用品,價格相對較低,購買次數較多,消費者的行為特征和消費者特征中的文化、社會、心理等因素對于消費者購買選擇影響微乎其微,因此本研究主要基于消費者特征的個人因素中的個性作為主要變量進行分析。

(二)資料收集與整理

通過搜尋相關文獻和實地調查,筆者收集了洗發水產品市場20世紀70年代至今競爭者、消費者和市場狀況的全部資料,結合時間序列分類比較法模型對其進行整理,如表5所示。通過時間序列橫、縱向比較,可清晰呈現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消費者、產品特質、競爭者狀況均發生巨大變化。僅僅30年時間,洗發水產業的品牌種類越來越繁雜,競爭越來越激烈,從20世紀70年代初的蜂花、海鷗以及美加凈,到如今海飛絲,潘婷、飄柔等多種產品并存;產業產品的特點從指注重單一的清潔功能發展到注重去屑止癢、烏發亮發等多樣化的功能,消費者特征從20世紀70年代的只注重洗凈功能到如今追求高品質生活、追求個性等;20世紀80年代中期洗護合一功能和20世紀90年代中期修復功能都是鼓動特質,深受消費者歡迎,但如今洗護合一和修復功能已經成為了眾多產品的區分特質。

(三)制定差異化方案

一是制定選擇跟隨戰略。目前,我國洗發水市場的鼓動特質是去屑止癢、天然成分等,其中去屑止癢市場依舊占據洗發水市場近60%的市場份額,近200億的市場容量(張燕,2012)。消費者特征是追求時尚、個性和高品質生活,洗發水企業可根據以上特點制定跟隨戰略,開展多種促銷活動,搶占市場份額。二是制定完全差異化戰略。隨著工作壓力的增大,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出現脫發現象,許多洗發水品牌的生產配方具有高含量的化學成分,我國消費者一直認為中草藥“健康、綠色、天然”,對中草藥產品情有獨鐘,而市場上生產中草藥型洗發水的品牌很少。因此,洗發水產品新的鼓動特質為中藥去屑和中藥養發、防脫,消費者新的特征個性體為親睞中藥產品,洗發水企業一旦能夠抓住新的鼓動特質,開展完全差異化戰略,無疑暗合了消費者的心理需求和特征,同時避開競爭激烈的非中藥類洗發水市場,從而開辟洗發水市場的“藍海”。

(四)選擇差異化方案

企業選擇差異化方案前,要在市場中進一步測試,根據自身的戰略發展方向、實力和資源,制定出符合自身發展的跟隨戰略或完全差異化戰略,形成企業的持續動態成長力,夯實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使企業規避產品的同質化競爭,保證企業的市場占有率。基于企業核心競爭能力的時間序列分類比較法產品差異化定位研究能夠動態分析不同產業的產品特質、競爭者以及消費者的狀況,挖掘出當前市場產品的鼓動特質,有效地提供一個適合于企業的差異化發展戰略,最終實現企業核心競爭能力的持續提升和動態發展更好地贏得市場,持續保持競爭力。

參考文獻:

1.等.企業核心能力:理論溯源與邏輯結構剖析.管理科學學報,2003

2.肖超強.企業核心競爭力及其培育研究[D].湖南大學碩士論文,2006

3.芮明杰.中國企業發展的戰略選擇[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

4.陳佳貴.培育和發展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大公司和大企業集團[M].中國工業經濟出版社,2002

5.管益忻.論企業核心競爭力[M].中國經濟出版社,2000

6.易正偉.論產品定位的全過程規劃[J].市場論壇,2006

7.張艷輝.差異化競爭的兩種理論解釋及其啟示意義[J].經濟管理,2005

8.王簫.產品差異化與價格競爭[J].延邊大學學報,2004

9.[美]張伯侖.壟斷競爭理論[M].華夏出版社,2009

10.菲利普?科特勒,凱文?萊恩?凱勒.營銷管理[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11.邁克爾?波特.競爭優勢[M].華夏出版社,2011

12.劉志彪.現代產業經濟分析[M].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

13.杜朝暉.產業組織理論[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14.羅永輝.淺議差異化與企業核心競爭力[J].北方經貿,2004

15.菲利普?科特勒.市場營銷管理[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16.周建波.營銷管理理論與實務[M].山東人民出版社,2012

17.雷厄姆?胡利,約翰?桑德斯,奈杰爾?皮爾西.營銷戰略與競爭定位[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篇(5)

關鍵詞:中國;藝術歌曲;文化

一、中國藝術歌曲發展面臨的困境

困境一:市場經濟的浪潮,大眾文化、草根文化來勢兇猛,精英文化日漸式微,無論是詩歌文學還是音樂的創作原動力嚴重缺失。困境二:迫切想改變當今中國藝術歌曲“雅”而受眾小的局面,將“藝術歌曲”等同于“藝術性的歌曲”,仿佛只要對“藝術性”的標準足夠主觀,足夠大膽,便能夠在音樂市場、音樂比賽的推廣中突破甚至規避一些限制而“為我所用”,中國藝術歌曲之名儼然成為了一張廉價的商用標簽。此種做法在國內來講,可謂是五花八門,不一而足。甚至在國內學界,對于中國藝術歌曲的概念與范疇的認知與界定,依然存在較大的分歧。困境三:過于自信的民族文化心態,強調中國藝術歌曲的個性,忽視其文化屬性、藝術特征和美學規范,導致一部分人忘卻對中國藝術歌曲“我是誰?我從哪里來?”的追問。困境四:主張采用發展的觀點看待中國藝術歌曲,其概念和范疇不是一成不變的,應隨著時展的變化而變化,進而導致以“當代藝術歌曲”回避中國藝術歌曲本質文化屬性和藝術特征。困境五:長期形成的政治思維定勢,中國藝術歌曲的思想性與藝術性失衡,導致中國藝術歌曲缺乏能真正引起聽眾情感共鳴的富有生命力的作品。

二、中國藝術歌曲發展需要厘清的幾個問題

1.藝術歌曲的文化屬性

藝術歌曲因其意趣深邃、格調典雅,集人文性、思想性和音樂性于一身而聞名于世,并且有其特定的受眾階層。文化屬性應當是藝術歌曲的根本屬性,也是遵循藝術歌曲發展規律的前提條件。想要清楚回答這一問題,我們還需從藝術歌曲的基本藝術特征入手。第一,藝術歌曲的歌詞通常選自著名詩人的詩歌,詩歌的文學意義先天就賦予了藝術歌曲高層次的文化品質。因此,與民歌及其他創作類歌曲相比,藝術歌曲的歌詞在美學要求上,需要有更深刻的文學內涵和更獨特的詩情畫意,更能激發作曲家的創作靈感和創作欲望;第二,藝術歌曲的音樂包括聲樂旋律與器樂伴奏兩部分,作曲家在創作藝術歌曲時往往會運用音樂的整體性思維對二者同時進行構思。通常情況下,器樂伴奏以鋼琴為主或者少量樂器的組合,它與聲樂旋律處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富有歌唱性,常常可以作為獨立的作品而存在;第三,藝術歌曲的演繹往往活躍于音樂會和某些沙龍性的小型室內場合,一方面它要求演唱者具備較高的藝術修養與演唱技巧,包括演唱者對于詩歌意境的理解力、聲樂技巧的控制力,以及與鋼琴伴奏的融合力。(國際聲樂比賽中,通常設置藝術歌曲的演唱環節,主要目的就在于此。)另一方面,它要求伴奏者與演唱者同樣具備較高的藝術修養與演奏水平,二者能夠“心意相通”,共同演繹音樂。因此,藝術歌曲理想的表演境界,是詩人、作曲家、演唱者與伴奏者之間的“心靈合一”。通過上述藝術歌曲的基本藝術特征,可以看出,藝術歌曲在文化屬性層面屬于精英文化,這一點毋庸置疑。藝術歌曲作為一種面對精英群體的小眾藝術,它是詩人、作曲家富有強烈個性的、真摯而又細膩的情感抒發,旨在表達他們的審美趣味、價值判斷以及社會責任。因此,個體感性美與詩化意境美就構成了藝術歌曲的基本美學特征。藝術歌曲這種美的由來其實就是其歷史和文化屬性的由來。各國藝術歌曲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基本都沿襲了這一基本美學特征。對于受眾而言,他必須具有相應的文化底蘊、音樂修養和音樂鑒賞水平,才能夠真正走近藝術歌曲。

2.“我是誰?我從哪里來?”

--中國藝術歌曲與藝術歌曲關系之追問中國藝術歌曲的創作始于“五•四”之后,它是伴隨著西方音樂理論、作曲技法以及浪漫派音樂的傳入和“西體中用”思潮的興起而產生。初期代表人物是青主和蕭友梅,二人均在德國有過長期的音樂學習經歷,而且青主的夫人華麗絲就是一位德國音樂家。因此,二人所創作的藝術歌曲深受德奧藝術歌曲的影響,包括20年代趙元任的藝術歌曲創作也是如此。也正是在此時期,中國藝術歌曲的先行者們開始走上了一條“借鑒、運用西方和聲并使之中國化,嘗試旋律音調與漢語言特點的結合”的道路。從中國藝術歌曲的整個發展進程來看,20至40年代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時期,某種程度上,它甚至影響了整個20世紀中國藝術歌曲的創作與歌唱。因此,從本質上講,中國藝術歌曲是西學東漸的產物,是歐洲藝術歌曲的“舶來品”,更是東西方文化融合所產生的體裁形式。中國藝術歌曲與藝術歌曲的關系其實類似于中國歌劇與歌劇的關系。一方面,中國藝術歌曲符合前文藝術歌曲的文化屬性特點及三個基本藝術特征,這是二者的共性,必須遵循。正如陸在易先生所講“藝術創作的規律之一就是限制。如果沒有限制,也就沒有體裁之分了……”1另一方面,因為我國自身文化特性的緣故,藝術歌曲自傳入中國之日就開始了中國化的進程,走上了一條與我國民族語言、民族氣質和民族情感表達方式相融合的道路,進而形成了自身鮮明的藝術特征與審美特質的中國藝術歌曲。這是中國藝術歌曲與藝術歌曲的不同之處,也是中國藝術歌曲的個性之處。其主要表現在于三個方面:就歌詞而言,“中國詩歌一字一音的漢語言文字,天然地具有詩歌的節奏韻律之美、排列整齊的形式之美,使中國詩歌富有聲色雙繪、意境深遠的美學風范。”2以音樂來看,中國藝術歌曲是作曲家們在借鑒西方作曲技法,運用民族傳統音樂元素,探索創作符合富有民族風格的、中國人審美情趣的音樂作品的最終結果。具體來講,聲樂旋律上注重與我國漢字語言特點的結合,展現五聲性民族旋律的線性美;結構上多采用較為傳統的二段式、三段式等結構,歌曲段落的劃分常以詩歌作為依據;器樂伴奏的和聲配置上多采用較為傳統的大二度、小三度和聲音程以突出民族五聲性風格。中國藝術歌曲“中國化”的風格特征也正是由于它的個性之處才予以顯現。因此,追求中國藝術歌曲的個性和特色,乃是中國藝術歌曲發展的根本之所在。

3.中國藝術歌曲的概念與范疇的界定

學界目前對于中國藝術歌曲的概念與范疇界定尚未取得較為明確的共識,可謂是眾說紛紜。國內各類研究著作、論文、中國藝術歌曲集,各級有關藝術歌曲比賽和研討會,分別存在將中國古代歌曲中的文人自度曲與琴歌、近現代創作歌曲、群眾歌曲、合唱歌曲、電影歌曲、流行歌曲、民歌改編曲等納入中國藝術歌曲范疇的現象。仿佛只要對“藝術性”的標準足夠主觀,足夠大膽,便能夠在音樂市場、音樂比賽的推廣中突破甚至規避一些門檻和限制,許多歌曲便可以“隨心所欲地”地收入藝術歌曲之囊中,中國藝術歌曲之名儼然成為了一張廉價的商用標簽。為此,學界也有學者對中國藝術歌曲的概念與范疇界定主張采用審慎的態度。例如,對中國藝術歌曲有突出貢獻的著名作曲家陸在易先生,在學界普遍將他創作的歌曲《祖國,慈祥的母親》歸屬于中國藝術歌曲的情形下,陸先生卻表示:《祖國,慈祥的母親》是否屬于藝術歌曲,他自己還不敢確定。上述情況,充分說明了關聯問題的復雜性,顯然不利于中國藝術歌曲自身的發展與與創新,這也正是筆者繼續對此問題作一闡述的必要之所在。竊以為,對于中國藝術歌曲的概念與范疇界定,需要遵守一個前提條件,那就是:對藝術歌曲的文化屬性,中國藝術歌曲與藝術歌曲關系一定要有一個科學、理性的認知。否則的話,藝術歌曲最基本的藝術特征、美學規范和創作規律終將被打破。無論是將某些流行歌曲、抒情歌曲等劃歸到藝術歌曲,還是將“藝術歌曲”等同于“藝術性的歌曲”,其實質都是在泛化中國藝術歌曲的概念與范疇,是以犧牲藝術歌曲獨有的美學范式為代價來迎合文化娛樂市場的需要。它最終的結果是淡化甚至抹殺中國藝術歌曲的精英文化本質屬性,進而導致中國藝術歌曲這種精英文化的異化。根據法蘭克福學派馬爾庫塞的“文化的異化理論”,異化后的精英文化在大眾文化的影響下朝著通俗化、娛樂化的方向發展,追求感性娛樂,不論在內容、目的等方面均已經具有了大眾文化的特征,反過來侵蝕著精英文化,同時吸引著更多的精英知識分子轉變為“明星”。異化后的精英文化與它本身又存在著不可調和的矛盾。這正是中國藝術歌曲的發展進程曲折、緩慢的癥結之所在。因此,對于中國藝術歌曲的概念與范疇的界定及創作發展,沒有必要也沒有理由去降低標準迎合大眾,那樣做,不僅不會有助于中國藝術歌曲的發展,相反,只會帶來傷害。事實已經很清楚地說明了這一點。正如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樓宇烈先生所言:“藝術最根本的責任是去不斷地去提升人們欣賞的水平和欣賞的趣味?!痹诂F今價值多元化的時代,藝術不是要去迎合大眾口味,仿佛只要迎合了大眾口味,什么都可以去做,其實是忘掉了藝術最根本的責任。藝術家要做的恰恰不是去迎合,而是去培養和提高欣賞者的水平。綜上,筆者以為,關于中國藝術歌曲的概念與范疇界定及創作發展等問題,離不開也不應該離開四個條件之語境。第一、文化屬性方面,中國藝術歌曲作為藝術歌曲的一個分支,符合前文藝術歌曲的文化屬性及三個基本藝術特征;第二,出現的時間上,中國藝術歌曲的創作始于“五•四”之后;第三,體裁的界定上,中國藝術歌曲由專業作曲家創作并且與民歌和流行歌曲相區別的、具有嚴肅藝術意味的歌曲;3第四,情感表達上,中國藝術歌曲系個人情感的抒發。即使是表現集體意志,也是通過個人體驗的方式來完成的。

三、中國藝術歌曲的發展

當下中國藝術歌曲需要發展,但路在何方?怎樣發展?這是每一個中國藝術歌曲人所面臨亟待解決的問題。絕不是僅僅加了“當代”二字就可以掩蓋其本質文化屬性和藝術特征的。我們需要為中國藝術歌曲這種精英文化做些什么?首先,中國藝術歌曲的發展應該也必須正視其精英文化的屬性,而不應回避它作為小眾藝術的存在。社會主義的文化藝術是為人民服務,但社會主義文化藝術的發展卻應該是多元的,它既要有大眾文藝的繁榮,也應有精英藝術的發展。二者是相輔相成,而不是割裂對立。正如強調:“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文藝工作者要志存高遠,隨著時代生活創新,以自己的藝術個性進行創新。要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發揚學術民主、藝術民主,營造積極健康、寬松和諧的氛圍••••••”從民族文化心態來看,要如先生所講,處理與異域文化相接處的人的態度,要有廣大的胸懷和對他人的理解,同時要對自己的文化懂得反思,明白它的來歷,這樣才能取長補短,促進世界的大同。5從接受美學角度來看,中國藝術歌曲無論是對于詩詞作者、曲作者還是演唱者和伴奏者,都需有較高的文學修養和對詩詞較高的鑒賞水平。國家層面應該積極培育有利于中國藝術歌曲發展的土壤。其次,當代中國藝術歌曲發展的核心是創作,即詩歌文學的創作和音樂的創作。二者同等重要,缺一不可。當代中國藝術歌曲發展原創力不足的原因,與作曲家的文學修養不足,當代優秀文學詩作的匱乏也是重要原因。恰如楊燕迪所說,“‘藝術歌曲’的理想境地──起點是文學的優秀詩作,終點則是音樂的獨特詮釋?!?實現詩歌與音樂兩大元素在其藝術本體形態中的彼此依存、相互滲透和高度融合,需要文學界和音樂界的聯手合作,目前來看,依靠文學界和音樂界的自覺是遠遠不夠的,更需要政府層面的積極引導和促成,要在年輕人中擴大藝術歌曲的創作隊伍與欣賞群體。一方面加強音樂院校作曲系人才培養中藝術歌曲創作能力的提升;一方面注重各級各類學校中欣賞群體的培養。文學家和作曲家應該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優秀民族傳統文化中,尋找藝術歌曲的創作元素,使中國藝術歌曲在藝術歌曲共性化的創作規律之下,文學內涵更加深刻,音樂更加優美、色彩更加豐富、個性更加鮮明、風格也更加多樣。從而使中國藝術歌曲在走向世界、與國際藝術歌曲文化的對話和交流中,真正呈現出自己的價值和魅力,并為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養和精神境界做出不懈的努力,也為中國走向現代化的歷史實踐注入持久的文化支撐力。再次,普通聽眾對一門藝術形式的接受和喜愛程度,不完全取決于該藝術品質的高低,它與時代的審美趣味,審美者的水平、習慣、流行元素以及趨同心理等諸多方面有關。因此,勇于拋棄不屑大眾文化的偏見,既不要高高在上,“高處不勝寒”,也不要急于降低標準,迎合大眾,喪失其藝術本質特征,進而導致藝術歌曲體裁的最終消失。我們應當俯下身子,積極積極培養聽眾,不斷提升聽眾欣賞的水平,提供有益于中國藝術歌曲成長的土壤。大眾的文化藝術修養上來了,中國藝術歌曲自然就可以接受了。金湘先生有一個很好的比喻,“好的藝術作品就是要讓觀眾跳起來摘桃子。首先至少要讓觀眾知道這是桃子而不是其他,至少不要對他產生誤讀與偏見,這就需要藝術的引導人,讓他們知道這是一只甜潤可口的桃子,才能調動觀眾的積極性。因為觀眾群體就是藝術所賴以生存之根。沒有觀眾的藝術是失敗的藝術,這種藝術充其量僅僅只能作為孤芳自賞的一種形式。”7精英文化的現代使命,繼承和發揚優秀民族文化傳統的,加強現代人文精神與科學理性的培育和輻射,培養和提高欣賞者對于中國藝術歌曲的音樂審美情趣。

相關文章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综合天堂av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aa毛片| 美女裸体18禁免费网站| 欧美日韩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国产电影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丰满熟女一区二区哦| 偷偷色噜狠狠狠狠的777米奇| 精品福利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摸进她的内裤里疯狂揉她动图视频|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成人精品优优av| 久久99精品久久水蜜桃| а√天堂www在线а√天堂视频| 丰满熟妇乱又伦| 日韩中文字幕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极品少妇小泬50pthepon| 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色| 夜夜爽夜夜叫夜夜高潮漏水| 国产内射老熟女aaaa | 肌肉男同巨大超爽gay网站| 国产又a又黄又潮娇喘视频| 国产中文字幕乱人伦在线观看| 人妻洗澡被强公日日澡| 国产人成视频在线观看| 免费无码av片在线观看播放| 一区二三国产好的精华液品牌介绍| 亚洲狠狠婷婷综合久久| 国产高潮视频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精彩视频| 国产精品欧美亚洲韩国日本久久|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免费| 熟女自慰30p| 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一区在线观看| 欧美俄罗斯乱妇| 亚洲av伊人久久综合密臀性色| 麻豆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 | 久久精品国产99久久无毒不卡| 熟睡人妻被讨厌的公侵犯| 亚洲va久久久噜噜噜久久天堂| 日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