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22 19:02:1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安全科技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英文名稱: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主管單位: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
主辦單位:中國安全生產科學研究院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673-193X
國內刊號:11-5335/TB
郵發代號:82-379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81
期刊收錄:
CA 化學文摘(美)(2009)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期刊榮譽:
聯系方式
期刊簡介
《中國安全生產科學技術》是由中國安全生產科學研究院主辦的科技期刊,定位于“國家級安全生產科學研究領域的權威性雜志”。
本刊以中國安全生產科學研究院為技術支撐,編委會成員由中國工程院院士(9名)和正高級職稱專家、學者、學科帶頭人及各個行業安全生產領域有較大影響的安全管理專家構成,形成強大后盾的專家隊伍。
本刊是萬方數據資源系統(China Info)數字化期刊群全文收錄期刊、中國期刊網(CNKI)全文入網期刊,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全文收錄期刊、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CAJCED)統計源期刊。
論文格式規范全攻略
(一)題目論文(設計)題目應簡短、明確,把畢業論文的內容、專業特點概括出來。題目主標題字數一般不宜超過20個字,可以設副標題。主標題用宋體三號字加粗;副標題用宋體小三號字,均在文本居中位置。
(二)摘要及關鍵詞(中文在前,英文在后)論文摘要字數要適當,中文摘要一般以300字左右為宜,“中文摘要”字樣為黑體四號字,居中格式。另起一行打印摘要內容。關鍵詞是反映論文(設計)主題概念的詞或詞組,一般每篇可選3~5個,多個關鍵詞之間用分號分隔。摘要內容和關鍵詞與正文字體字號相同,均為宋體小四號字,行距為1.5倍,但“關鍵詞”三個字字樣要加黑,其后要加冒號,左對齊。另起一頁打印英文摘要和關鍵詞,英文摘要的內容應與中文摘要相符,一般以200個英文單詞左右為宜。空一行后打印英文標題,再空一行居中位置打印四號加黑“ABSTRACT”字樣,另起一行小四號打英文摘要。使用的英文應該準確、通順。“KeyWords”加黑并加冒號,左對齊,多個關鍵詞之間用分號分隔。英文全部采用TimesNewRoman字體。
(三)正文畢業論文正文中各級標題順序為:一、(一)、1、(1)、①。畢業設計可采用下列標題順序:1、1.1、1.1.1、①。一級標題即“一”用四號黑體打印,每一部分結束后另起一頁開始下一部分。正文內小標題力求簡短、明確,題末不用標點符號。。二級標題(一)用黑體小四號字。三級標題1后用點“.”,宋體小四號字加黑。四級標題(1),字體字號同正文,為宋體小四號字,行距為1.5倍。文中如有插圖和照片,應比例適當,清楚美觀;插圖應標明圖序和圖題,序號和圖題之間空一格;圖序以阿拉伯數字連續編號,圖題一般居中位于圖的下方。文中如有表格,應結構簡潔,表格應有表序和表題。序號和表題居中位于表格上方,兩者之間空一格。表序以阿拉伯數字連續編號。如果表格引用別處,要注明表格的出處和相關信息。文中一行不占頁,一字不占行。
(四)注釋畢業論文注釋統一采用頁下注的方式,在所需引用或注釋處用上標①、②、③……表示,注釋內容包括作者、出處、出版年份、頁碼等信息。注釋也可是解釋性語句。所有注釋采用小五號宋體。
(五)參考文獻按正文參考文獻出現的先后順序用阿拉伯數字在方括號中連續編號。文獻中如果有三位以上作者時,只列舉前三位作者,中間以逗號隔開,其余以“等”字表示。在正文后另起一頁采用四號黑體打印“參考文獻”四字,空一行,采用小四號宋體打印參考文獻的內容。“參考文獻”字樣和內容均采取左對齊格式。每篇論文的參考文獻不得少于15條,要注重文獻的時效性和權威性。
(六)頁眉論文的頁眉內容為論文題目,宋體小五號字,居中。
(七)附錄(必要時可加,不必要時,無需附錄)對于一些不宜放在正文中,但又具有參考價值的內容可以編入畢業論文(設計)的附錄中。按照文中出現的順序依次列出附錄的內容。
(八)頁碼論文頁碼一律采用頁下居中形式。正文前的目錄和摘要部分單獨編排頁碼,頁碼采用羅馬文字“Ⅰ、Ⅱ、Ⅲ”等標示,正文獨立編排頁碼,用阿拉伯數字“1、2、3、4、5……”等標記。
(九)電子文檔要求畢業論文的電子文檔,學生應存成以學號和姓名為名字的.doc文件,如一個學生學號035272001叫王波的學生,其文件名為035272001王波.doc。
論文格式模板范文:民生科技與第六次科技革命
〔摘要〕近代以來,世界上大致發生了五次科技革命,這五次科技革命具有一些規律性機理:發生領域從單個學科走向學科群,科學技術從分化走向更高層次的綜合;動力來源于科技內部發展需要和社會外部需求;其影響促進人類思維方式、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變革,并使世界科技中心與經濟中心不斷發生轉移;其趨勢越來越走向科學革命、技術革命與產業革命一體化。民生科技作為第六次科技革命的重要領域,解決健康、環保、安全等民生問題是重要動力,將引起人類觀念、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的變革及世界科技中心和經濟中心的轉移,與產業的一體化將成為重要趨勢。迎接第六次科技革命,大力發展民生科技,要樹立以人為本的和諧科技觀,加強民生科技內部發展需要與外部需求的耦合,提高民生科技與相關產業的融合度等。
〔關鍵詞〕民生科技,第六次科技革命,機理,走向,重要維度,現實路徑關于科技革命,學界有三次說、四次說、五次說,比較能夠達到共識的是五次說。“第一次是近代物理學誕生,第二次是蒸汽機和機械革命,第三次是電力和運輸革命,第四次是相對論和量子力學革命,第五次是電子和信息革命。”〔1〕2011年以來,《科學時報》《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學習時報》《中國科學基金》《決策》等報刊發表了一系列關于第六次科技革命的論文、調查報告和人物專訪。根據前五次科技革命發生的機理以及專家學者對第六次科技革命的猜測,我認為民生科技是第六次科技革命發生的重要維度。“民生科技指涉及民生改善的科學技術,是圍繞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社會發展重大需求,開展的科學研究、產品開發、成果轉換和科技服務。”〔2〕為了迎接第六次科技革命,我們必須大力發展民生科技。
一、前五次科技革命發生的機理及其走向
前五次科技革命的發生過程具有一定的規律,把握科技革命發生的規律有助于預測第六次科技革命。(一)科技革命發生的領域從單個學科走向學科群,科學技術從分化走向更高層次的綜合。第一次科技革命發生于16~17世紀,是以日心說、牛頓力學等為代表的近代物理學革命,促進近代化學、生物學、地學等科學的發展,科學逐步從哲學中分化出來;第二次科技革命發生于18世紀中后期,是以蒸汽機為代表的蒸汽機和機械革命,促進了當時英國冶金業、紡織業等產業的發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發生于19世紀中后期,是以發電機、內燃機、電訊技術等為代表的電力技術革命,促進了汽車、無線電、航空等行業的發展;第四次科技革命發生于20世紀上半葉,是以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為代表的物理學革命,促進了天文學、地學等學科的發展。前四次科技革命表征為主體科學技術在發生革命的過程中滲透或帶動了與其相關科學或技術的發展,科學技術從綜合走向分化。第五次科技革命發生于20世紀中后期,是以信息技術為先導包括生物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空間技術、海洋技術在內的學科群革命。第五次科技革命不同于前四次科技革命,它是以某主體學科為先導形成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學科群革命。從前五次科技革命發生的軌跡看,科技革命不僅體現了從某學科革命走向學科群革命,而且體現了科學技術從綜合走向分化,再從分化走向更高層次的綜合。
(二)科技革命發生的動力來源于科技內部發展需要和社會外部需求。科學革命主要來源于科學內部發展需要,技術革命更多來源于社會外部需求。“發達國家的科技需求與科技革命的關系更緊密。”〔1〕蒸汽機和機械革命來源于英國解決棉紡織品質量低劣、競爭力低問題,因急需采用新技術提高競爭力的需求而產生;電力革命起源于歐洲,發生于美國,“原因在于當時美國人少地多,勞力不足,需要發展節約勞力的機械技術。”〔3〕第五次科技革命來源于解放腦力勞動和解決第二次、第三次科技革命引起的能源、生態、環境等危機的需求。美國在20世紀中后期具有人才、資金、技術等優勢,成為第五次科技革命的發生地。因此,科技革命是否發生需要科技內部發展需要和社會外部需求的推動。
(三)科技革命發生的影響促進人類思維方式、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變革,并使世界科技中心與經濟中心不斷發生轉移。一般來講,科學革命引起人類思維方式、思想觀念變革,技術革命引起人類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變革。兩次科學革命產生了機械唯物觀和辯證唯物觀;三次技術革命實現了生產方式機械化、電氣化和自動化,生活方式電氣化和信息化,使人類逐步從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中解放出來。與此同時,科技革命促進世界科技中心和經濟中心的轉移,科技中心與經濟中心的轉移路線基本是一致的,即意大利-英國-法國-德國-美國和日本。
(四)科技革命發生的趨勢越來越走向科學革命、技術革命與產業革命一體化。一方面,科學革命與技術革命發生間隔的時間越來越短,不斷走向一體化。第一次科學革命發生于16~17世紀,第一次技術革命發生于18世紀中后期,相隔近200年;第二次科學革命發生于20世紀上半葉,第二次技術革命發生于20世紀中后期,相隔僅幾十年。另一方面,科技革命與產業革命越來越走向一體化。第一次產業革命發生于1763~1870年,第一次技術與第一次產業革命幾乎同時發生;第三次產業革命發生于1946~1970年,第三次技術革命與第三次產業革命幾乎同時發生。所以,從發展趨勢看,總體上科學革命、技術革命與產業革命走向一體化。
二、民生科技成為第六次科技革命發生的重要維度
第六次科技革命什么時候發生?一些專家認為可能發生于2020~2050年。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何傳啟認為,“第六次科技革命(約2020~2050年)有可能以生命科學為基礎,融合信息科技和納米科技,提供解決和滿足人類精神生活和生活質量需要的最新科技。”〔4〕他提出三個方面原因,每次科技革命發生周期約70年,第五次科技革命從20世紀中后期到21世紀20~50年代近70年,此后將會發生新的科技革命;分子生物學從1953年誕生到2020年近70年的積累,有從量變到質變的潛能;還有2020年有可能是經濟增長周期的一個拐點。中科院通過對300多名專家研究形成“面向2050年中科院科技發展路線圖”指出10~20年很有可能發生一場新的科技革命。通過對科學技術發展趨勢的把握及綜合考慮專家學者的觀點,我認為民生科技是第六次科技革命發生的重要維度,具有相應的動力機制,并對人類觀念、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等產生重要的影響。這種討論具有一定的“科學猜想”性質。
(一)民生科技成為第六次科技革命發生的可能領域。從目前世界科技發展視角看,“許多科學家認為21世紀是生物學的世紀,許多國家對生命科學的投入比較大。”〔1〕生物學發展對人口健康等民生科技發展具有變革力。從我國科技發展情況看,2011年5月,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曾收回108位院士關于迎接世界第六次科技革命看法與對策建議。從統計資料看,“信息和仿生工程的支持率最高,達到72%;部分院士認為,第六次科技革命的主體部分應包括:生命科學、生物醫學、環境科學、防災減災科學等;有院士認為,21世紀人類最重要的問題應該是綠色能源問題。”〔5〕從面向2050年中科院科技發展路線圖來看,圍繞民生的綠色、智能和可持續發展等有望成為第六次科技革命的重要維度。所以,第六次科技革命將以與民生直接相關的生物學為先導,包括健康科技、生態環境科技、公共安全科技、防災減災科技等民生科技在內的學科群革命。民生科技成為第六次科技革命發生的可能領域。(二)解決健康、環保、安全等民生問題成為第六次科技革命發生的重要動力。從科學內部發展需要看,學術界多認為“第六次科技革命有可能主要發生在生命科學領域或者以生命科學為基礎的領域。”〔5〕
從社會需求看,21世紀發達國家及發展中國家把解決民生問題、提高人類生活質量作為國家科技規劃的重要選擇。美國把“改善人民的生活和健康”作為重要維度之一;歐盟把“提高生活質量和生活資源的管理”作為四個主題計劃之一;日本把建設“人民安居樂業且生活質量高的國家”作為科技發展三個目標之一;我國《國家“十二五”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把科技惠及民生作為本質要求,大力發展惠及民生的人口健康科技、公共安全科技、綠色城鎮關鍵技術等。《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中將與民眾健康、環保、安全等民生問題緊密相關的能源科技、環境科技、人口與健康科技、公共安全科技等作為我國科技發展的重點領域。“信息科技、生命科學、能源科技、納米技術和新材料科技,以及與公共衛生、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相關的領域多成為各國重點發展的領域。而這些重點領域往往是多學科交叉的、有廣泛影響的領域。”〔6〕
所以,從科技發展內部發展需要和外部需求看,解決健康環保、安全等民生問題為己任的人口健康科技、公共安全科技、環保科技等民生科技將成為第六次科技革命發生的重要領域。
(三)民生科技作為第六次科技革命發生的重要領域將引起人類觀念、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的變革及世界科技中心和經濟中心的轉移。從觀念變革看,第六次科技革命將體現以人為本的和諧觀。18~20世紀科技發展的重點是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21世紀的科技重點將是人類認識自己、改變自己和適應太空環境,全面提高生活質量,提高人類可持續性和適應宇航時代的需要”〔1〕,體現為以人為本,人類與環境、人類與社會、人類自身的和諧發展。第六次科技革命將使人類生產方式走向人性化,生活方式走向休閑化和創新化,以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發展。
第六次科技革命將引起世界科技中心和經濟中心轉移到何處?從目前國際發展趨向看,誰抓住機遇,搶占第六次科技革命的有利位置和制高點,誰就有可能成為新的世界科技中心和經濟中心。“1700~1950年期間中國從世界強國降為半殖民地國家,從發達國家降為欠發達國家。”〔4〕1950年以來,中國社會生產力(按購買力平價計算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水平不斷提升,1978年中國GDP總值世界排名第15位,1980年第7位,2011年躍升為第2位。第六次科技革命使中國再次面臨選擇,我們是從第六次科技革命中抓住機遇獲得巨大發展,還是付出高額代價,關鍵看我們的行動。我們只有主動解決民生問題,積極迎接第六次科技革命,才有可能創造新的輝煌。
(四)民生科技與產業的一體化將成為第六次科技革命發生的重要趨勢。從前五次科技革命發生機理看,科學革命與技術革命是交替發生的,技術革命與產業革命幾乎是同時發生的。第六次科技革命將實現科學革命、技術革命和產業革命的交叉融合,并走各一體化。原因在于:其一,科學發現到技術發明再到產業化時間越來越短。電動機從發明到應用共用了65年,電話用了56年,真空管用了5年。科學與技術、產業的融合趨勢,預示著科學革命與技術革命、產業革命將走向一體化。其二,第六次科技革命將圍繞提高人類生活質量而展開,它從一開始就同社會需求緊密聯系,一旦有科學或技術上的重大突破,必然會很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總之,第六次科技革命將是一場圍繞解決人類自身健康、環保、安全等民生問題而引發的,以生物學為先導,包括生態環境科技、公共安全科技、人口健康科技等民生科技在內的學科群革命,并將引起人類觀念、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世界科技中心和經濟中心等變革。
三、發展民生科技,迎接第六次科技革命的現實路徑從科技革命發展歷程看,中國錯過了前四次科技革命的機會,第五次科技革命收獲不是特別多。所以,對第六次科技革命倍受學界關注。為了迎接第六次科技革命,我們必須創新民生科技發展路徑。
(一)樹立以人為本的和諧科技觀。科技觀是引領科學技術發展的重要指示燈。蒸汽機革命和電力革命大大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不斷改變人類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在此期間產生了以人類中心主義為特征的科技樂觀主義,科技發展以滿足人類需求為價值取向,不惜以生態和環境破壞為代價。20世紀50年代,隨著科技發展帶來的生態環境破壞、資源危機、人口過剩等問題越來越突出,科技悲觀主義越來越盛行,給世人以警示,喚醒了人們的憂患意識。20世紀70年代以來,環境保護運動不斷掀起。20世紀80年代,可持續發展觀體現了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
進入21世紀,樹立以人為本的和諧科技觀成為科學技術發展應遵循的理念。首先,體現以人為本,即以解決民生問題為根本,以發展成果由民眾共享理念來發展科學技術;其次,體現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及人自身的和諧發展。從世界范圍看,目前生態環境危機、能源危機并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大力發展生態環境科技和新能源科技,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仍是未來第六次科技革命的主要內容之一;進入21世紀,公共安全事件呈上升趨勢,大力發展公共安全科技,實現人與社會和諧發展也是未來第六次科技革命的主要內容之一;隨著民眾對健康需求的不斷提升,實現人自身和諧發展也成為新時期科學技術發展的重要理念。總之,為了迎接第六次科技革命,我們必須樹立以人為本的和諧科技觀。
(二)加強民生科技內部發展需要與外部發展需求的耦合。從科技發展的內部需要看,近年來生物學得到了我國政府和學術界的高度重視。在《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中,生物技術被列入國家科技發展的五個戰略重點之一。在國家“十一五”、“十二五”基礎研究發展規劃中也將生物學列入了重點支持領域。“2002-2012年(截止11月1日)10年間,我國發表的國際論文中有14個學科的論文被引用次數進入世界前10位。其中,藥學與毒物學居世界第6位,生物與生物化學居世界第8位,微生物學居世界第10位。此外,分子生物學與遺傳學居世界第12位,神經科學與行為學居世界第13位,臨床醫學仍保持世界第14位,精神病學與心理學居世界第16位。”〔7〕這些學科多是與解決民眾健康等民生問題緊密相關的生物學與醫學領域。
從民眾需求看,解決健康、安全、環保等民生問題成為民生科技發展的重要外部需求。“”以來以解決民生問題為己任的民生科技越來越得到政府的重視。《國家“十二五”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和《關于加快發展民生科技的意見》對“十二五”期間我國重點發展的民生科技從資金、人才、管理、科普等方面進行規劃,體現了民生科技對解決民生問題的支撐功能。從目前看,科技發展內部發展需要與外部需求是一致的,都集中于解決民眾健康、安全、環保等民生問題相關的生物學、生態環境科技、公共安全科技等,二者的耦合有助于加快民生科技的轉化與應用。
(三)提高民生科技與相關產業的融合度。第六次科技革命將使科學革命、技術革命和產業革命走向一體化。我們應創造條件加快民生科技與其相關產業的融合。一方面,在機制上進一步深化政產學研用一體化,充分建立起以政府主導,企業主體,科研院所、大學與民眾參與五位一體的管理機制,加強不同主體之間的協同性,充分發揮不同主體的功能;另一方面,在產業上加快環保、健康、醫藥衛生、安全等民生科技產業的布局,為民生科技產業發展提供資金、人才、制度等保障。目前我國民生科技產業處于起步階段,資金、人才和制度等支撐都比較缺乏,民生科技學科建設比較滯后,這些嚴重影響了民生科技產業化水平;再者,提高民生科技對傳統農業、工業等改造力度,實現傳統產業健康化、安全化、生態化發展。農業、工業等傳統產業存在能耗高、環境污染嚴重、安全系數低等問題,要實現傳統產業健康、安全和環保發展,必須加快民生科技對傳統產業的變革,實現傳統產業的優化升級。
(四)加快民生科技對人類觀念、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的變革步伐。每一次科技革命都引起人類觀念、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的變革,民生科技作為第六次科技革命的重要領域,它將使人類從觀念上越來越重視健康、安全、環保,人類觀念的變革反過來會成為民生科技發展的重要推動力;民生科技的發展也會使人類生產方式更加注重健康、環保、安全,人類生活方式越來越走向人性化和休閑化。人類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變革往往反映了一個新時代的到來。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在未來隨著民生科技發展的不斷深入,人類的觀念、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將越來越來越人性化,不斷走向健康、安全和環保,引領人類走向更高層次的發展階段。
總之,“科學革命是不同時展的產物。”〔8〕民生科技作為第六次科技革命的重要維度,我們必須樹立以人為本的和諧科技觀,加快解決健康、安全和環保等民生問題,大力發展健康、環保和安全等環保產業,實現人類觀念、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變革。
參考文獻:
〔1〕何傳啟.第6次科技革命的主要方向〔J〕.中國科學基金,2011(5).
〔2〕科技部《關于加快發展民生科技意見》〔EB/OL〕.中國聚合物網,2011-07-21.
〔3〕張瑞民.世界科技革命的歷史簡介及啟示〔J〕.社科縱橫,2004(5)
〔4〕金振蓉.我國面臨第六次科技革命戰略機遇〔N〕.光明日報,2011-08-06.
〔5〕葉青,何傳啟.迎接世界第六次科技革命〔J〕.決策,2011(8)
〔6〕李正風,邱惠麗.若干典型國家科技規劃共性特征分析〔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5(3).
關鍵詞:安全工程;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實踐
作者簡介:周德紅(1978-),男,安徽宿松人,武漢工程大學環境與城市建設學院,講師。(湖北?武漢?430073)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0079(2012)26-0025-02
近年來,隨著高校教學改革的深化和國家對安全生產的重視,國內開設安全相關專業的高等院校逐漸增多,人們生活、工業生產的各個領域也急需安全工程專業人才,安全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的需求也與日俱增。高校如何培養安全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也就成為目前關注的重點。在安全工程專業教學改革中,辦出各所高校的特色,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應用型人才,滿足市場經濟的發展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安全工程專業人才需求的特點
隨著工業生產技術的進步和發展,人們對安全生產的需求也越來越多,安全科學技術也隨之成為一門新興的獨立學科。安全不僅能夠帶來社會效益,也能夠帶來經濟效益。安全系統工程認為,安全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世界上沒有絕對安全的事物,均在某種程度上具有一定的危險性。[1]隨著市場經濟的改革與發展,安全工程專業人才的需求有如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1.專業需求的廣泛性
隨著國家對安全生產的重視,安全生產工作也逐步社會化、國際化。安全監督、安全監察工作不斷強化,安全生產工作不僅涉及各個工業生產領域,還遍及物業、商貿、交通等行業。
2.安全文化的滲透性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生命安全的關注將越來越多,安全理念的形成也成為人們的迫切需要,安全觀念、處理突發事件的應急能力均是提高國民生產、生活質量的方面,這需要安全教育的普及,形成全民、全社會的安全文化理念,這也關系到社會穩定與和諧、家庭美滿幸福、企業的興衰成敗。
3.安全教育手段的時代性
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安全教育手段不再局限于言傳身教,而更多可以依靠現代多媒體教育手段,給安全教育手段的時代性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安全工程專業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根據目前各大高校安全工程專業人才的培養狀況,仍然存在如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安全工程專業涉及的行業較多,需要學習的課程內容也較多,這樣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量化比例很難得以側重。
(2)安全工程專業帶有行業特點,而各個高校的優勢專業不同,培養出來的專業人才存在知識結構單一、片面的現象。
(3)目前安全工程專業的課程體系基本按照工科專業模式來安排,沒有真正反映成熟的安全科學與工程課程體系結構。
(4)安全工程人才社會認可程度有待進一步提高,由于企業安全管理水平有限,許多用人單位并不了解安全工程專業,這使得安全工程專業人才擇業機會不多。[2]
三、安全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
安全工程的主要任務是防止與工業生產有關的傷亡事故和職業危害,實現安全生產。保護人的生命健康是安全生產的首要任務。安全生產首先是保證生產過程中人的安全,防止發生事故和職業危害,保護從業人員的生命和健康,通常稱作職業安全健康或勞動保護。同時,還要防止重大工業事故的發生,即防止生產過程中發生的事故殃及企業周圍的公眾和污染環境。
安全工程專業人員的工作包括收集、分析解決安全問題不可缺少的資料,判斷是否可能發生事故;根據收集到的資料運用專業知識和經驗,為決策的領導者提供解決問題的方案。安全工程專業兼有技術工程及管理工程的特征。安全工程專業培養的安全工程師屬于管理型的工程師,他們應該是“懂技術、會管理、能創新”的安全管理者。[1,3]
武漢工程大學根據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及辦學條件,安全工程專業設置了化工安全、建筑安全和非煤礦山安全等三個專業方向,專業畢業生就業主要集中在地礦油煤、建筑路橋、化工制藥等行業安全管理。在我校安全工程專業本科課程體系中,加深、加重化工安全、建筑安全、非煤礦山安全等三個方向的專業基礎課。安全工程專業學科基礎課設置包括安全學原理、安全法規、安全工程CAD、安全工程專業英語、工程力學、工程地質、巖體力學、采礦概論、土木工程概論、化工原理等;專業主干課設置包括安全評價、安全管理、安全系統工程、安全工程學和安全檢測技術等;專業方向課設置包括化工安全、職業衛生學、建筑安全、露天礦山安全、礦井通風與安全、防災減災工程、消防工程、工業通風等。其中安全管理、安全評價(現為校級重點課程)作為校級精品課程進行重點建設,為畢業生到企業進行安全管理打下牢固的基礎。
四、安全工程學科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1.著重于實踐教學,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安全工程專業實踐教學包括課程設計、認識實習、生產實習、畢業實習、實驗教學等,實踐教學能夠培養和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創新意識。武漢工程大學安全工程專業針對實踐教學,增加實踐教學的比重,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實際專業工作,熟悉企業安全工程專業工作流程;加強實習、課程設計、課程論文、畢業設計(論文)的質量,培養學生實實在在的實踐能力。
2.加強實習基地和校企聯合模式,創造實踐教學平臺
一、指導思想
以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以貫徹《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企業安全生產工作的通知》(國發號)為核心,以“安全責任,重在落實”為主題,唱響“安全發展”主旋律,把安全文化﹑安全法律、安全科技、安全知識送進企業、社區、校區、家庭、鄉村,使“以人為本、安全發展”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繼續深化“安全生產年”活動,有效防范和堅決遏制重特大事故的發生,促進全鎮安全生產形勢穩定好轉,為實現“十二五”時期安全生產工作開好局提供強大的思想保證、精神動力和輿論支持。
二、活動主題
安全責任,重在落實。
三、活動時間
年6月1日至6月30日。
四、組織領導
成立鎮安全生產月指導領導小組,由領導小組負責指導、協調和組織全鎮安全生產月活動。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設在鎮安監站),負責全鎮安全生產月活動日常工作,組織實施全鎮安全生產月相關活動,并綜合指導各村(居)委會、有關部門(單位)開展安全生產月活動。
五、活動安排
按照全區安全生產月活動安排,結合我鎮實際,組織以下重點活動:
1、舉行安全生產宣傳咨詢日活動
6月12日是全國安全生產宣傳咨詢日。屆時,我鎮將根據區指委會的安排,配合做好相關工作。各村(居)委會、有關部門(單位)根據實際情況舉行咨詢活動。
2、組織安全生產宣傳報道
各村(居)委會、有關部門(單位)要根據自身特點和優勢,充分利用廣播電視、板報、宣傳冊、標語、網絡、報紙等各種傳媒進行宣傳,全方位報道宣傳安全生產工作;各企業、學校、社區要制作安全生產宣傳櫥窗或板報一期。
3、開展職業健康三下鄉活動
針對目前一些企業負責人職業健康法律意識淡簿、管理人員和工人職業危害防治技術、防護知識匱乏的現狀,活動月期間,在全鎮組織開展職業健康法律法規、科技、文化“三下鄉”活動。
4、組織重點企業開展應急預案演練活動
各村(居)委會、有關部門(單位)要結合各自應急管理工作實際,通過組織開展一次應急救援演練,檢驗和完善非煤礦山、危險化學品、道路交通、人員密集場所、消防、建筑施工、特種設備等應急預案。
5、積極參與省第六屆“井岡山安全發展”網上論壇活動“井岡山安全發展論壇”是我省安全文化品牌,每年舉辦一次。各村(居)委會、有關部門(單位)要積極組織人員撰寫論文,踴躍投稿,參加全省優秀論文征文評選活動,于6月22日前將電子版報至鎮
6、繼續開展安全生產六項創建活動
安全生產六項創建在我省已開展了兩年,表彰了一部分企業、工業園區、社區。要積極做好六項創建的申報工作。安全生產六項創建即創建安全工業園區、創建安全社區、創建安全文化建設示范企業、創建安全校園、創建安全鄉鎮、創建安全發展示范城市。
六、工作要求
關鍵詞:生物安全;實踐教學;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2)03-0100-03
近年來,社會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中的生物安全問題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1]外來入侵生物對生態環境、生物多樣性、農林業生產、對外貿易及人類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影響,這些外來入侵生物潛在的危險嚴重威脅著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環境安全。[2]另外,轉基因生物的安全性問題也已經引起世界各國的廣泛關注。[3]因此,根據目前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才市場的需求,生物安全專業人才的培養十分迫切。為了滿足社會需求和學科發展的需要,福建農林大學于2004年申報了生物安全專業,并獲得教育部的批準,率先在全國設立生物安全本科專業。從2005年開始,植物保護學院設立生物安全系加強生物安全新專業建設,2005年9月招收第一屆4年制生物安全專業本科生,2009年6月,首屆畢業生已順利畢業并獲得理學學士學位。自生物安全系成立以來,按照人才分類培養目標制定相應的實踐教學目標,根據不同培養階段安排相應的實踐教學內容,依托國家重點學科(植物病理學)和福建省重點學科(昆蟲學),以“農業部重點實驗室”、“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應用生態研究所”和“益蟲研究所”為依托平臺,以專業實驗室和校外實驗基地建設為重點,進行了生物安全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與實踐,并取得一定成效。現將生物安全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與實踐情況總結如下:
一、實踐教學目標
根據社會發展的需求和生物安全專業辦學的實際,結合福建農林大學的學科優勢和福建省閩臺地域優勢,生物安全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既要獨具特色又要符合教育規律[4]。福建農林大學研究和探索,確定生物安全專業的培養目標:培養具備高尚的健全人格、寬厚的業務基礎、扎實的基本理論和實驗技能、敏捷的創新思維、厚重的社會責任、廣闊的國際視野和潛在的領導能力,畢業后能在學術上繼續深造或進入社會并開展終身學習的復合型人才。按照“厚基礎、寬口徑、強實踐、重素質”的人才培養目要求,結合“研究型”學院建設的實際,福建農林大學植物保護學院在生物安全專業學生培養過程中實行分流培養,并根據培養類型制定相應的實踐教學目標:“研究型”人才培養:強化專業基礎培訓和科研素質培養,通過提供良好科研平臺,爭取使這部分學生能夠推免考試直接攻讀碩士研究生,為生物安全科研方面的塑造后續人才。“應用型”人才培養:重點培養學生的實踐經驗和專業技能,尤其是在生物安全檢測技能、外來入侵生物的檢疫處理技能、生物安全的評估等方面具有生物安全專業特長,爭取獲得國家或行業相關技能認證,為今后從事生物安全專業工作打好基礎。“復合型”人才培養:重點培養學生的實踐能經驗和綜合素質,充分發揮學生個性和優勢,通過提供多樣化的實踐條件,在人文素質、學科文化和綜合素養方面具有生物安全專業特色,調研生產中的實際問題,從解決生產中的實際問題的實踐中完成畢業論文,為今后從事生物安全相關領域工作打好基礎。
二、實踐教學體系
福建農林大學植物保護學院通過整合和優化專業課程實驗和加大實驗教學的學分比例,設立創新性、綜合性和探究性實驗,建立了具有生物安全專業特色的實踐教學體系,依據培養階段和實驗性質的不同培養鍛煉相應的實踐技能。
1.基礎培養階段的基本實踐技能培訓。該部分實踐主要在大一至大二上學期進行,主要是進行基本實驗技能訓練。基礎培養階段,以通識教育為重點學習基礎知識和技能,結合開設網絡教學、自學課程、討論課程、培養和強化學生的自學能力;增設《學科文化》課程,組織師生交流、讀書報告(人文底蘊和表達能力的培養),學術沙龍(學生定期參與校、院的各類學術報告活動),通過總結、提煉、挖掘福建農林大學植物保護學院深厚的學科文化引導學生鞏固專業思想。這部分實踐教學多為專業必修基礎課的實驗教學內容,包括《大學信息技術基礎》上機實習(24學時)、《文獻檢索》上機實習(14學時)、《大學物理III》實驗(15學時)、《植物學》實驗(15學時)、《動物學》(12學時)、《微生物學》實驗(30學時)、《學科文化》討論教學(15學時)等。
2.專業培養階段的專業實踐技能培訓。該部分實踐主要在大二下學期至大三下學期進行,主要主要是進行專業實踐技能培訓。將專業基礎課提前到二年級進行,將專業課的實驗課獨立開課,并提前到二年級下學期和三年級上學期執行,在三年級下學期即開展綜合性、創新性和探究性實驗,通過系統化培訓全面掌握專業實踐技能。這部分實踐教學內容主要為綜合性、創新性和探究性實驗教學內容。綜合性實驗課程主要包括《基礎化學實驗》(80學時)、《生化實驗》(45學時)、《分子生物學實驗》(15學時)、《農業昆蟲學實驗》(36學時)、《普通植物病理學實驗》(36學時)、《植物檢疫學實驗》(45學時)、《生物安全檢測技術》(45學時)等。同時,為開展科研素質和科研文化的培養,學校、學院設立科技創新項目,鼓勵學生申報國家、省、校級各類創新項目,學生雙向選擇導師,自主選擇申報創新性實驗項目開展創新性實驗,要求學生在實驗設計、研討的基礎上,撰寫創新性實驗項目結題報告。由指導老師組成的評估專家進行評分,合格者計入學分。
3.綜合培養階段的綜合實踐技能培訓。該部分實踐主要在大三下學期至大四下學期進行,主要是進行綜合實踐技能培訓,重點是培養效果的提升及定位,強化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工作。在大三下至大四上(3月15日~10月15日),開展形式多樣的綜合畢業實習。在大四開設《科研實踐》(3周2學時)、《綜合實踐》(3周2學時)、《工作實習》(4周3學時)等綜合性實踐教學。本階段強化實踐教學,實行寬口徑專業教育,因材施教,分流培養。對于“研究型”,進入導師實驗室,參加導師主持的科研項目,持各類創新項目,開展研究性工作。在完成創新項目的基礎上,提前完成畢業論文,撰寫學術論文、參加相關學術活動,提前做好保研和考研準備。對于“應用型”,進入校實驗中心、動檢局、檢測中心和相關企業,主要涉及入侵生物診斷和鑒定、生物安全檢測,服務社會,鼓勵取得相關技能認證證書,開展專業技能綜合訓練并完成畢業論文,提前做好報考公務員和企事業單位招聘準備;對于“復合型”,通過科研院所、企業、基層單位聯系,指導學生開展野外科學考察、社會實踐、社會調研工作,調研生產中的實際問題,鼓勵將實際問題帶回學校進一步探討,從解決生產中的實際問題的實踐中完成畢業論文。
綜合以上安排,福建農林大學植物保護學院生物安全專業實踐教學環節進度安排(表1)。
三、保障措施
1.校內實踐教學平臺建設。經過幾年的新專業建設,生物安全專業已建成“生物安全專業綜合實驗中心”,先后投資150多萬元,對4間實驗室進行改造,建成符合現代教學的多媒體實驗室,添置了一批現代化教學儀器設備,諸如人工氣候箱、超低溫冰箱、基因擴增儀、酶標儀、電泳圖象分析系統等高精教學設備。依托農業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國家和省級重點學科,應用生態研究所,益蟲引進與利用研究所等,為該專業的人才培養提供了良好的實踐教學平臺。目前已在校內建成了生物安全綜合性實踐基地并且安排專職指導教師負責指導,主要包括農產品安全(殘留)檢測、轉基因生物檢測、病原微生物檢測、檢疫性有物預防與控制研究基地等(表2)。
2.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經過幾年的新專業建設,福建農林大學植物保護學院生物安全專業與省內外生物安全專業相關單位聯合建設了一批校外校外實踐教學基地(表3)。在省內的實踐基地主要包括指導教師科研基地,福建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技術中心和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福建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福建省農業廳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和全省各市農業局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等。在省外的實踐基地主要與從事生物安全研究的科研院所開展合作,如與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浙江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云南省農業科學植物保護研究所、上海市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等多家單位建立了聯合培養實踐教學基地。
表3 福建農林大學植物保護學院生物安全專業校外實踐基地
3.實踐教學的組織管理。①采取多樣化的實驗教學考核方法。生物安全專業實驗教學考核采取多樣化考核方法,分別按照實驗報告、考察報告、專業論文、畢業論文等的質量和水平,參考實驗過程中的表現來分三類綜合評定:對于研究性實驗與論文(報告),主要以揭示生物安全相關規律、機理,具體技術的應用效果和技術集成等為主,重點評價其研究內容和實驗方法的創新水平;對于應用性實驗與論文(報告),主要以生物安全相關的檢測、檢疫等為主應用性研究,重點評價其以其設備使用和實驗技能水平。對于實踐性實驗與論文(報告),主要以解決生產中的實際問題的調查報告、考察報告為主,重點評價其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水平。②采取雙導師制的實踐教學管理方法。在生物安全專業的實踐教學過程中,通過與合作單位開展合作研究,采用雙導師制,促使學生的畢業實習與崗位工作相結合,頂崗實習,學生的實習、論文工作與崗位銜接,在場地與時間上實行彈性處理;強化學生的實踐和崗位適應能力,為學生畢業后從事相關工作奠定基礎。
經過四年來的實踐,生物安全專業實驗教學取得了顯著的效果,學生專業思想穩定,學習積極性高,自覺學習文化知識,主動鍛煉實踐能力,積極塑造高尚品質,努力提高綜合素質等已在學生中蔚然成風,綜合素質培養效果明顯,畢業論文質量提高顯著[4]。在后續的培養中,生物安全專業實驗教學繼續按照人才分流培養目標要求,通過多樣化的實踐教學支撐體系,加強實踐技能培訓。對于“研究型”培養對象,創造條件讓學生主持或參加大學生科技創新實驗計劃項目,鼓勵同學在畢業前公開發表學術論文,鼓勵應屆本科畢業生推薦或考取國內外碩士研究生;對于“應用型”培養對象,指導學生獲得相關技能認證(檢疫員、檢驗員等),在技能方面有生物安全專業特長,讓畢業生能比較順利地獲得能夠發揮其技能優勢和專業特長的工作崗位;對于“復合型”培養對象,充分發揮學生個性和優勢,通過提供多樣化的實踐條件,在人文素質、學科文化和綜合素養方面具有生物安全專業特色,使畢業生具有繼續發展的潛能和優勢,為今后從事生物安全相關領域工作打好基礎。今后,我們根據社會經濟與生物安全科技發展的需要,結合福建農林大學的學科優勢和福建省閩臺地域優勢,進一步加強對外聯系與合作,進一步加強實踐教學的組織管理與考核,不斷完善實踐教學體系,使其在生物安全專業人才培養中發揮更大作用。
參考文獻:
[1]萬方浩,郭建英,張峰.中國入侵生物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2-24.
[2]宋宗水.外來物種進入與生態環境變化[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04,25(1):11-14.
[3]陸群峰,肖顯靜.中國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政策模式的選擇[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9(2):68-78.
[4]侯有明,艾洪木,楊廣,黃居昌,等.生物安全新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福建農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12(增刊):15-19.
關鍵詞:安全工程;專業認證;實踐教學;虛擬仿真;基于問題學習
1某高校安全工程專業實踐教學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1.1某高校安全工程專業概況
山西大同大學安全工程專業由原煤炭工業部大同煤礦學校的礦井通風與安全專科升本科而成,于2010年開始招收本科生,2013年10月被確立為山西省高等學校服務轉型綜改試驗區專項特色專業。該校安全工程專業以煤礦安全為特色,不斷拓展領域范圍,分為煤礦安全和建筑安全兩大方向,已逐漸形成了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注重產學研結合、開展多元化實踐教學、為企業培養應用型人才的辦學特色。隨著國家《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的,該校以改革創新的精神將辦學思路轉到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上,轉到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上,轉到培養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上,轉到增強學生就業創業能力上,全面提高學校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創新驅動發展的能力[4]。目前學校安全工程專業共有五屆畢業生,共540多人,年均就業率達90%,且主要集中在考研繼續深造、煤礦單位和建筑施工單位,這說明本專業就業的專業相關度較高,社會需求上升,具有一定的發展潛力[5]。
1.2安全工程專業實習實踐教學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目前山西大同大學安全工程專業執行2015版人才培養方案,其課程體系采用“三平臺一環節”模塊,由通識教育平臺、學科與專業基礎教育平臺、專業選修教育平臺和實踐教學環節組成。該校安全工程專業最低學時要求為2200學時,最低學分要求為169.5學分,其中實踐教學環節學分要求為54.5學分,占比達32.15%,可見實踐教學在應用型人才培養過程中的占比較高,作用十分重要。實踐教學包括專業實驗、專業社會實踐、認識實習、生產實習、課程設計、畢業實習及畢業設計(論文)等環節。為了確切掌握目前該校安全工程專業實踐教學的效果和存在的問題,本文設計了一份調查問卷,向參加過實踐教學活動的大二、大三、大四學生發放問卷共計199份,收回有效問卷174份,問卷回收率為87%。通過對問卷數據進行統計與分析,將安全工程專業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歸納如下:(1)實踐教學效果亟待提高。目前,盡管安全工程專業實踐教學能正常運轉,但是實踐教學的質量管理監控較薄弱,對于目前該校的教學實習實踐教學方式和效果,仍有30人(17.24%)不太滿意,90人(51.73%)基本滿意,54人(31.03%)很滿意;有23人(13.22%)認為通過教學實習對學生自身實踐能力的提升程度不明顯,105人(60.34%)認為提升效果一般,46人(26.44%)認為提升效果明顯;學生在整個實踐教學過程中積極性不高,有126人(72.41%)認為實習流于形式,外出實習好像“工廠參觀一日游”,只能起到開闊視野的作用,對提高分析和解決現實復雜問題的能力及培養創新性思維能力等幫助不大。(2)實踐教學設施投入不足。目前該校的實驗設備只能滿足基本的演示性和驗證性實驗,綜合設計性實驗和開放性實驗很難開展[6],且部分大型儀器設備的配套措施還有待進一步完善;目前該校安全工程專業未涉及VR教學方法,有129人(74.14%)未接觸或未體驗過VR技術,表示對此很期待;根據安全工程專業認證補充標準,該校還缺少安全監測檢測、電氣安全和防火防爆方面的實驗室[3]。(3)校外實踐教學基地領域不夠寬廣。目前該校安全工程專業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大多為煤炭行業,學生實習受限[7]。有122人(70.11%)認為學校應拓展實習基地,優化實踐活動,提高活動的參與度和挑戰性。(4)實踐教學缺乏科技創新。其原因是:有91人(52.35%)認為是學生自身參加安全科技創新活動的積極性不高,53人(30.23%)認為學校對學生需求的關注度不夠,30人(17.42%)認為缺乏老師的有效指導。
1.3畢業設計(論文)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本文統計了該校五屆畢業生的畢業設計(論文)選題情況,根據選題內容分為煤礦一通三防類、建筑施工類、安全評價類、安全管理類、消防設施設計類和軟件應用類。該校安全工程專業的畢業設計選題類型逐年增多,基本上每年都會增加選題范圍,尤其2018年使用BIM、Pyrosim等軟件進行可視化研究的選題數量增多;煤礦一通三防類的選題比例逐年減少,建筑施工類和消防設施設計類的選題比例不太穩定,選擇安全評價和管理類的選題比例穩中有升。這與學生畢業當年的就業形勢有很大的關系。畢業設計(論文)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為:①畢業設計(論文)選題的范圍有待拓展,應結合當下社會需求的熱點問題進行研究;②學生在選題時存在避重就輕的現象,多傾向于選擇重復性課題,缺乏選擇新穎性題目;③每屆學生在畢業設計過程中都存在(且是大部分)按部就班地套用設計過程和程序的情況,學生的自主探究和思考能力無法得到鍛煉。
2解決措施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培養應用創新型人才,使我校安全工程專業盡快順利通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經深入學習教育教學基本理論和教育改革方法,本文從關注學生的需求、提倡教師終身學習、虛擬現實仿真實踐教學方法和基于問題學習的教學模式四個方面提出了如下具體解決措施:(1)關注學生的需求和興趣點,激發學生求知欲,處理好“魚”、“漁”、“欲”的關系[8]。“魚”指固有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學生可以通過多種渠道靈活獲得;“漁”指可有效獲得知識的學習方法、策略和習慣,教師要在課堂講授過程中重點指導,并注重訓練學生的思維,尤其是批判性、創新性思維;“欲”指學生內在的學習欲望和動機,直接影響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學習效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做到引導和因材施教,留給學生思考、探索的時間和空間。(2)提倡專業教師要踐行終身學習的理念,為學生提供全方位的指導。專業教師要多聯系實習場地以開闊學生的視野,擴大畢業設計的選題范圍及就業范圍;以學科競賽和創新創業競賽為契機,結合新工科建設和安全產業發展的要求,指導學生為安全生產、防災減災、應急救援等安全保障活動提供技術、產品和服務。(3)采用虛擬現實仿真實踐教學方法[9-12]。為了進一步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發展“互聯網+”教育,本文提出安全工程專業VR實踐教學方法,結合學校煤礦安全和建筑安全兩個模塊,通過VR仿真系統模擬真實的生產環境和事故現場(如煤礦安全事故、建筑施工安全事故、火災等),讓學生如身臨其境般地學習,這種教學方法既可以解決實習經費不足、實踐教學設施不全、實踐基地受限的問題,也可以滿足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要求,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不斷學習和適應發展的能力。(4)采用基于問題學習的教學模式。PBL教學法由美國神經病學教授Barrows于1969年在加拿大的麥克瑪斯特大學醫學院首創,以后逐漸被推廣[13]。PBL教學法是以學生為中心、教師做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模式,其強調把學習設置于現實問題中,讓學生通過查閱資料、小組討論,獲得解決該問題的方法;教師通過提問和引導,不斷地激發學生去思考、探索,從而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和學習的能力,達到用以促學的目的。
3安全工程專業基于虛擬仿真和問題
學習的實踐教學新模式本文綜合考慮以上四個方面的解決措施,針對安全工程專業實踐教學提出了安全工程專業基于VR+PBL的實踐教學新模式,其具體實施路徑案例分析和效果評估如下。
3.1實施路徑
(1)在實踐教學課程進行前,指導教師根據教學大綱、學習進度和學生基礎布置相應的任務,學生根據自身興趣選題,5~6人一組,明確任務分工。(2)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學生根據自己的任務,通過查閱文獻,到安全工程專業VR實驗平臺或現場參觀學習并收集資料,與現場指導人員交流,按照進度完成實踐教學內容。(3)實踐教學結束后,學生提交實踐成果,并對實踐教學效果進行考核評估,包括學生自評、小組成員互評和老師點評。
3.2案例分析
本文選擇山西大同大學2016級安全工程專業本科生的認識實習進行基于VR+PBL的實踐教學探索案例分析。該年級學生已學習的專業課程有安全科學導論與原理、安全管理學、安全系統工程及安全心理學。在實習進行前,根據認識實習教學大綱要求和學生基礎,老師給出6個方面的實習題目:①煤炭生產過程中危險有害因素辨識及控制;②建筑施工企業事故類型及安全措施;③某企業的安全管理、應急救援現狀及改進措施;④某企業員工的不安全行為調查及控制;⑤某商場的消防安全現狀調查和評價;⑥某煤礦工人的職業病現狀、原因及應對措施調查。學生根據興趣自由選擇實習題目,并形成實習小組,指導老師根據學生選擇的實習題目準備相關材料并聯系實習場地,實習小組內成員共同完成調查工作和實習報告的撰寫。
3.3效果評估
通過虛擬場景和現場實際的感受及調研,學生認為本次認識實習提升了自己的實踐能力,為專業課程的學習奠定了基礎,同時也培養了自己的責任感、社會交往能力以及團結協作精神,但相比以前的實習更累。教師通過評閱學生提交的實習報告,發現學生反映的內容不再空洞和雷同,但實習小組內成員的分工還不夠明確。
關鍵詞:環境工程專業;培養方案;應用型人才
一、調研過程
圍繞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分別對13家環保研究院、環保企業和10所高校進行了調研。通過調研發現:(1)環境工程的工作領域由傳統的污染控制逐漸擴展到環境修復新方向,如廣西地勘院、云南地勘院、北京建工環境修復公司等開展了土壤修復;(2)在具有行業特色的高校中,環境工程專業開設一些和行業相關的特色課,如西安石油大學開設“石油工業污染與控制技術”課程,遼寧工程技術大學開設“礦山環境修復與治理”課程;(3)一些高校除了傳統的污染控制類的課程外,逐漸開設一些相關領域的課程,如河北工業大學開設了“建筑給水排水”課程,遼寧工程技術大學開設了“環境生物修復技術”課程。
二、培養方案的框架
(一)依據與思路
環境工程課程體系的構建基于“基礎適度、口徑適中、特色突出、實踐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的人才培養要求,依據“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工程教育認證標準”、環境工程就業方向、學校特色和環境工程校級重點學科具備的基礎,構建思路主要有:在保留污染控制方向基礎上,增加生態修復方向選修課模塊;滿足專業核心知識和能力的培養;重視實踐能力的培養;加強課程、實踐的整合與銜接;融合學校行業特色。
(二)培養體系
1.素質培養。通過開設思想政治類課程、軍事體育類課程、語言文學類課程等,培養學生具有正確的理想信念、較好的人文科學素養、較強的社會責任感和良好的職業道德;通過開設安全科技概論、安全法律法規、大學生心理健康等特色課程,培養學生具有較強的安全意識與安全素質。2.知識培養。通過構建“通識教育、學科基礎、專業基礎、專業方向及專業前沿”四大模塊課程,培養學生具備環境工程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掌握環境保護工藝及工程的設計、設施運營與管理、環境監測等方面的知識和技能。此外,開設“環境生態學”、“環境污染修復技術”、“場地污染風險評價”、“礦山生態修復”等選修課,擴展生態修復領域的知識。3.能力培養。通過系統的實踐性教學環節,包括集中實踐教學、自主開放實驗、科技創新活動、社會實踐活動等,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工程設計及表達能力、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綜合實驗能力、工程實踐及工程綜合、自學能力等基本能力,具有一定的創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
(三)課程體系
課程體系由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兩部分構成。理論教學包括通識教育模塊、學科基礎模塊、專業教育模塊。實踐教學有教學實驗、課程設計、畢業設計(論文)、實踐訓練、科技活動、認識實習、生產實習、畢業實習和社會實踐等形式。其中,必修課中實驗(上機)的總學分為12學分,因此,實踐總學分為42學分,占總學分比例為26.3%。
(四)課程與實踐的設置
應用型專業的課程體系需要突出實踐能力的培養[2]
(五)培養環節
1.課堂環節。理論課堂教學是高校本科培養的主體環節,應充分利用現代化教育教學方法與手段,同時探索慕課、翻轉課堂等新型教學模式[3],提高教學效果和培養質量。理論課堂教學的學分總數為118學分,其中必修94學分、選修24學分。2.實驗環節。構建了“普適基本技能、學科專業技能、專業技術應用與綜合技能”3大模塊、15門課程的實驗訓練,倡導每門含實驗的課程開設綜合類、設計類實驗項目。實驗環節的學分總數為12學分。3.實踐環節。集中性實踐教學環節主要包括認識實習、污染源調查實訓、環境工程識圖與繪圖實訓、生產實習、課程設計、畢業設計等,學分總數為30學分。目前,已建立三河環境監測站、常青污染源治理有限公司、唐山陡河電力實業總公司、北京高碑店污水處理廠、北京市環衛集團二清分公司五個校外實習基地。4.課外環節。課外活動是本科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有自主開放實驗、社會實踐、科技創新、各類競賽等,學分數為4學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