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1-25 22:50:1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社會問題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金融危機引發的社會問題
(一)失業加劇
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國際金融風暴,給我國實體經濟帶來的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大量的企業破產倒閉,大量的工人失業。另一方面,城鄉調查失業率遠高于登記失業率。中國社科院的2009年《社會藍皮書》稱我國城鎮失業率已經攀升到9.4%,中西部地區的失業率超過10%,其中大中城市失業率約10.1%。而在這龐大的失業大軍中,又以農民工和大學生最為嚴重。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陳錫文表示,全國約有2000萬農民工由于此次金融危機失去工作或者還沒有找到工作而返鄉,加上每年新加入到外出打工隊伍的農民,今年共有2500萬農民工就業面臨很大壓力。除了農民工就業面臨困難之外,大學畢業生等新進入勞動者群體也面臨前所未有的困難。據教育部的統計,從需求方來看,受國際金融危機和經濟周期的影響,對大學畢業生的需求有明顯下降,就業崗位嚴重不足。
(二)城鄉收入差距進一步擴大
收入差距問題是在社會現代化進程中所必然出現的問題,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而出現的帶有普遍性的問題。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在打破平均主義的大鍋飯體制之后,由于社會勞動力流動性提高,經濟社會越來越融入全球體系,新技術革命和知識經濟的興起,高端勞動收入的增長速度明顯高于低端勞動收入的增長速度,導致勞動收入差距進一步擴大。而目前我國居民收入差距中最主要的問題是城鄉差距。中國社科院最近的《人口與勞動綠皮書(2008)》指出,過去的17年,我國城鄉居民人均年收入的絕對額差距增加了近12倍。數據顯示,1978-2007年,城鎮居民人均實際可支配收入增加了7.5倍,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加了7.3倍。2007年,城鎮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已降為36.3%,而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為43.1%,后者比前者高近7個百分點;同期城鄉居民人均收入相差高達近萬元。加上金融危機的爆發,導致大量的外出務工的農民工失業,必然導致城鄉收入差距進一步拉大。
(三)社會矛盾增多,社會沖突加劇
2009年3月9日,吳邦國委員長在十一屆中國人大二次會議的工作報告中指出,當前國際金融危機繼續蔓延和對我國實體經濟的影響不斷加深,我國發展的外部經濟環境日趨嚴峻。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情況下,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一些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也會更加凸顯。可見,金融危機導致我國經濟下行,而經濟下行則會使中國長期積累的矛盾浮出水面,隱性矛盾顯性化,顯性矛盾更加尖銳。在前面已經提到,金融危機導致的一個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大量的企業破產倒閉,從而導致失業人數大量增加。而當失業潮和土地糾紛、勞動糾紛等各種糾紛集結在一起的時候,一旦哪個環節沒有處置得當,社會沖突就存在加劇的可能。可見,金融危機時期同時也是社會矛盾和社會沖突的多發時期。
二、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解決社會問題的對策和建議
一方面,確定“就業優先”的經濟發展戰略。
就業問題是當前我國一個帶有普遍性、全局性影響的重大經濟和社會問題,就業乃民生之本,是關系國民切身利益的重大社會問題,是解決人的生存權和發展權的關鍵所在。但是,當前席卷全球的國際金融危機卻造就了大量的失業群體的產生。這些規模龐大的失業群體喪失了基本的生活來源,發生矛盾沖突的風險急速升高,并有可能由經濟危機影響社會穩定。為此,必須把解決就業問題提到重要的議事日程,確定“就業優先”的經濟發展戰略。
傳統經濟理論認為就一國的經濟增長與就業增長一般是正相關的。經濟的較快增長會推動就業的相應增加,因此在經濟增長目標中本身就包含就業目標。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基本上實行的是以經濟增長為中心的經濟發展戰略。事實證明,經濟增長并不必然或自動地促進就業增長。20世紀80年代,我國的年均經濟增長率為9.3%,而年均就業增長率為3.0%,就業增長彈性系數為0.323;90年代,年均經濟增長率為10.4%,就業增長率為1.1%,就業增長彈性系數為0.106,即經濟增長每增長一個百分點,僅能帶動0.106個百分點的就業增長,比80年代吸納就業能力下降了2/3。[1]這表明,經濟高增長并不一定必然帶來相應的就業高增長。為此,我們必須改變傳統的經濟發展戰略,要確定“就業優先”的經濟發展戰略。實施就業優先的經濟發展戰略,關鍵要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扭轉經濟增長和投資對就業拉動作用日益減弱的現狀和趨勢。為此,必須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就業優先為原則,對產業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以此來實現就業結構的改善和就業崗位的增加。
另一方面,加強社會保障制度建設。
社會保障是國家和社會對社會成員在生、老、病、死、傷、殘、喪失勞動力或因自然災害面臨生活困難時給予的物質幫助,以此來保障每個公民的基本生活需要和維持勞動力再生產而建立的一種制度。它的作用就在于通過救助、扶貧和扶持經濟開發等措施,調節收入的過大差距,以緩和社會成員之間可能出現的矛盾。因此說,社會保障是促進社會安定團結、使社會發展進入良好循環的社會穩定機制的調節機制。享有統一的社會保障,是憲法賦予公民的平等權利。但是,從目前我國社會保障的現狀來看,我國的社會保障很大程度上是在城市實行,而農民卻始終處在社會保障體系的邊緣,甚至可以說,廣大的農民是游離于現代社會保障體系之外的。據有關調查顯示,占總人口20%的城鎮居民享受著89%的國家社會保障資源;而占人口80%的農村居民,僅享受11%的社會保障投入。[2]這一現狀如果不打破,不僅實現不了真正意義上的城鄉一體化,而且還會進一步加深城鄉矛盾,進而影響社會的和諧與穩定。為此,其一,要切實擴大社會保險的覆蓋面,重點擴大農民工、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就業人員、城鎮靈活就業人員參加社會保險。其二,要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國家基于公民人權的需要,對特困居民實施的一種無償救助,它體現的是公民基本的生存權利、國家的當然責任和社會的文明進步。在當前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大量的工廠破產倒閉,造成了大量的失業人群的存在,當他們基本生活難以為繼時,國家有義務對其進行救助。為此,必須切實加強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設,有了這種保底措施,這些社會弱勢群體的基本生活才能得到最基本的保護。
參考文獻
論文摘要:體育社會問題的出現和存在,影響了正常的社會生活,嚴重制約著我國體育的發展。為了維護正常的社會生活秩序,促進我國體育事業的健康發展,需用一系列手段對體育社會問題予以解決和控制。治理體育社會問題的手段主要包括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紀律手段、社會奧論手段。
一、體育社會問題及危害
體育—這一人類社會活動,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在人們生活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我國體育的實際社會效能不僅表現在增強人們體質,同時在加強精神文明建設、促進國家安定團結、豐富文化生活、培養人們良好的個性心理、促進經濟發展、發展國際交往和促進人們之間的友誼過程中也起著重要作用。現在出現了一些體育社會問題,不僅影響正常的社會生活,干擾人們生活,擾亂社會秩序,破壞社會正常運行;同時妨礙體育的正常健康發展,既不利于正確地完成體育的目標,也不能充分發揮體育的各種效能,需要我們認真研究并采取有效的方法予以治理。
所謂體育社會問題是指:以體育運動作為一種社會制度,與體育運動相關聯的社會行為、關系、作用和事實,出現病態或失調,危害了正常社會秩序,并影響體育運動正常運行和協調發展,需動用社會力量解決和控制的社會現象。具體的體育社會問題,有時表現為一種客觀行為,如“吹黑哨”、“打假球”、“濫用違禁藥物”等等;有時表現為一種客觀現象,如“競技體育與群眾體育發展失衡”問題,“我國競技隊伍文化素質普遍偏低”以及“‘體育政治化”問題等等。
綜合起來說,我國體育社會問題的影響和危害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對體育的影響:妨礙體育的公平競爭,站污了體育的形象,_對運動員、教練員及人民群眾身心產生危害,導致體育畸形發展。第二、對社會的危害:干擾人們的生活,嚴重時能擾亂社會正常運行秩序,甚至引起和激化社會矛盾。
二.體育社會問題的治理
1、治理體育社會問題的必要性。
正因為體育社會問題同時具有兩方面的危害和影響,所以要對體育社會問題進行治理。另外,治理好體育社會問題,對消除體育中不公平競爭現象,維護體育原有的純潔的精神,促進體育的健康發展,讓體育更好地為建設我國的“兩個文明”服務,保持穩定的社會秩序,具有現實的意義。同時,我國的某些體育社會問題幾近“瘋狂”,到了非治理不可的地步。如前段鬧得沸沸揚揚的“黑哨”事件,但是我就是不明白為什么有些人要“捂著蓋子”,不敢揭開。當我們為中國足球“沖出亞洲,走向世界”而歡呼時,又有誰知道正是中國的這種“國粹”—“假球”、“黑哨”,耽誤了我國足球運動多少時間。
2、治理體育社會問題的手段。
①行政手段。因為目前我國政府是利用行政力量來對體育實施宏觀調控,那么治理體育社會問題就少不了要通過使用行政手段。采用行政手段治理體育社會問題,是通過制定體育的方針、政策、調撥體育經費、任免體育官員、審批體育社會團體、開展重大體育活動,以及通過對各種體育理論的選擇和評價,組織研究體育的發展戰略,編制體育的規劃和計劃來實現。
②法律手段。法律手段在治理體育社會問題中起著主導性和規定性的作用,如《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和各體育社團的群眾團體法等。它具有明顯的強制性、穩定性和不可違背性,如《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規定:“在體育競賽中嚴禁使用禁用的藥物和方法,禁用藥物檢測機構應當對禁用的藥物和方法進行檢查”,“在體育競賽中使用禁用的藥物和方法的,體育社會團體按照章程規定給予處罰;對國家工作人員中直接負責任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這是對解決“濫用違禁藥物”問題的直接寫照。在運用法律手段對體育社會問題進行治理的過程中,應注意兩點:其一,具體針對某些問題的法律條文,隨著這類具體問題的解決而自動失效,對于這些條文要予以揚棄。其二,對可預見性的新的體育社會問題,應通過立法的手段提前予以控制,以避免這類問題的進一步發展和惡化。
③紀律手段。紀律是國家機關或社會團體為自己的成員規定的行為準則,與法律不同的是,因各組織的性質、目標不同,不同的組織有不同的紀律,所以紀律有多樣性的特點。紀律是法律的輔助手段,也具有強制性和不可違背性。紀律手段在治理行為性體育社會問題中起著重要作用。
④社會輿論手段。社會輿論可以督促某些現象性體育社會問題的解決,特別是對一些行為性體育社會問題具有控制作用。其作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是社會行為的導向。社會輿論往往暗示出特定社會的價值規范和行為準則,以體育這一特定社會現象作為一個社會層面,它的基本價值規范是“更快、更高、更強”,基本行為準則是“公平競爭”。這正是社會輿論一直關注和監督足球運動中的“假球”問題和“黑哨”問題的原因。其二是社會行為的約束。社會輿論是一種公意,反映大多數人的意見,對少數人的與眾不同的言行,特別是越軌行為具有壓力。如“吹黑哨”、“打假球”等是少數人的行為,這些人迫于社會輿論的壓力,往往會改變或放棄自己原來的行為。
⑤其他手段。包括道德、習俗、信仰等手段,它們主要是通過對人的思想、觀念、認識等產生作用,然后再對治理體育社會問題產生影響。如“運動場暴力”問題,不僅影響正常的體育比賽,還對運動員和觀眾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脅,通過對運動員進行“職業道德”教育后,可以適當地緩解或解決這一問題。這些手段雖然不像行政手段、法律手段來得強烈和直接,但在治理體育社會問題過程中,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3、治理體育社會問題的基本要求。
①應具有客觀性。只有對實際問題進行正確、客觀的認識,才能發現問題的癥結,進而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然而,我們的認識往往受到許多主觀因素的影響,不能作到公正和客觀,這要求我們對具體的體育社會問題作具體的分析,有效的治理必須建立在正確、客觀的認識上。
②應具有針對性,或稱選擇性。在治理體育社會問題過程中,無論是采取哪一種治理方式或治理手段,都要針對具體的問題。或者說治理具體的問題時,采取的方式、手段應有選擇性,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否則適得其反。
③應具有靈活性。在治理某一問題時,往往有多種方式或手段可供選擇,在選擇具體的方式和手段時,要依據問題的發展和變化,靈活地變換選擇,才能有利于體育社會問題的解決和控制。
④應具有適時性。體育社會問題都是發展變化著的,因此在治理過程中一定要注意適時性。比如,相關的法律條文一定要適用于現時期的問題,而不應只是對過期問題的鞭答;社會輿論一定是關注現時期的問題,而不應僅是對未來假想問題的譴責。
4、治理體育社會問題的兩個基點。
治理體育社會問題的基點應該放在對現行體育體制和體育法制的改革和完善上。包括體育社會問題在內的任何社會問題的產生,幾乎都與相應的社會制度和體制的失調有關,并且在導致社會問題的各種原因中,體制和法制的失調往往是根源性的。由于我國正處在社會的轉型時期,這一時期社會變遷的廣泛性和迅速性,使得某些體制和法制上的東西存在缺陷或混亂。如我國的足球管理體制,“中國足協”既是民間足球協會又充當足球運動行政管理機關,既是“甲級”聯賽的組織者,又是管理者、經營者,還是執法者。這種體制,與我國球迷痛恨的“黑哨”、“假球”等問題的出現,有著莫大的關系。《體育法》只對體育比賽中的裁判權利義務作了一些規定,但沒有對裁判的違紀違法行為作出相應的處罰。甚至在中國足壇“黑哨”現象曝光后,卻一時找不到適當的法律條款來懲處。
根據以上事實,筆者認為為了有效的治理體育社會問題,應該合理地改革我國的某些體育體制,進一步完善體育法制。具體的說:在體育體制的改革方面,應確實分清行政、管理和經營的性質、權限和責任,不能因體制自身的混亂,而成為體育社會問題產生的“溫床”;在體育法制方面,《體育法》中應該具有詳細的對違反有關規定作出處罰、處理的條文,不能因自身的漏洞,而讓某些體育社會問題的產生有空可鉆。
三、正確認識當前存在的體育社會問題
1、應該充分地認識到體育社會問題存在兩個方面的影響和危害,不能文過飾非,需要我們認真對待和治理。同時應客觀認識到體育社會問題與其它社會問題相比,其對社會的影響力和沖擊力要相對較小,在治理體育社會問題過程中,不要將之盲目擴大化。
2、要認識到體育社會問題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治理這些問題需要一個過程,從理論研究到實際矛盾的解決,往往需要耗費一定的人力、物力、財力。有些體育社會問題的產生背景相當復雜,需要體育部門和其它部門進行綜合治理。
一、標題
題目有三個要點:一是選題要小;二是選題要專業;三是選題要新。
選題太大是很多同學失敗的原因。小到什么地步:本科生,到一個具體條文的立法、司法或執法;碩士生也不要大于三個條文以內的立法、司法與執法。當然,也可以是法律條文中的一個概念。
但無論如何,本科生與碩士生不要來一個制度的設計。在一萬字或五萬字內完成一個制度的設計,一般而言,不可能。網絡法律問題研究、公司資本法律制度研究等,是一本書的題目,太大。題目大了,就避免不了一大二空,就難以實在了。
社會問題與法律問題不是對應的,社會問題不能做論文題目。這就是選題專業的問題。如“人肉搜索”的法律問題研究,這個題目不專業,因為它涉及民商法問題如侵權責任、涉及刑法問題和行政法問題。選這種題目表明,你還沒有確定你想研究什么,你還不知道其中法律問題的復雜性。在法學上,只有具體到部門法上的制度,才有可能成為專業的、詳盡的研討。你應當先將一個社會問題對應于某一個具體部門法制度。
選題最好在新的領域,因為從中容易發現新法律問題與新解決方案。新領域沒有開發過,容易找到空白處,填補空白是最容易的事情之一了。誠實信用原則等選題,至少問題已經老了,你難以發現新的問題,也難以找到新的解決方案。容易開發的已經被人開發了。對新手而言,新領域的選擇是很重要的省力技術。不過,老手不應當太趕熱鬧,東一槍西一炮、專門選熱點問題去寫,是很忌諱的事。老手可能更應當注重傳統領域特別是主流制度的突破。
題目字數不能太多。所有標題都這樣。如果多了,說明你提練得不夠:你還沒能簡明扼要地表達你的問題與解決方案。
二、摘要與關鍵詞
摘要是文章的要點、亮點的摘編。
它與中心思想不同,因為可以是亮點與要點。與中心思想相同的是,它能夠表達文章的中心思想。本選題在當今形勢下如何重要、本文將如何論述或論述什么等,不是摘要,只是選題的重要性與研究思路等,別搞錯。
文章的標題相加,往往就是你的摘要。如果不是這樣,要么是你的摘要不摘要,要么是你的標題缺乏連貫性。摘要為文章提供了框架和指導。老手往往是先寫摘要再寫正文的,因為只有這樣,才做到了先理順宏觀思維,再展開細節。
關鍵詞是文章討論的關鍵性專業詞匯,包括核心術語、制度與理論。
它往往在文章標題之中,如果不是這樣,那么,要么你的標題不準確,要么你的關鍵詞有錯誤。
關鍵詞一般3-5個,多了說明你的文章太雜。注意,即使是創新很大的文章,也最好只有一個新術語和一個新理論。否則,太新了人家受不了。
三、提綱
其格式和內容一般如下:
一、什么現狀與什么問題
(一)現狀(存在弊端的現狀)
(二)既有的文獻(對策)及其缺陷
(三)本文擬討論的問題與思路
二、分析問題(找出對策失敗的原因并尋求破解)
三、解決思路(正面論證自己的模式或路線)
四、實施方案(立法、執法或適用的具體建議)
對此提綱,有幾點說明:
任何人寫論文,必須要遵守這種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基本模式。日后熟悉了論文寫作的方法,可以對此有所變化,但內在的思路總是這樣的。
反對沒有問題就開始寫作的做法。如今寫教材也不能那樣了。
提綱必須有直觀性,即僅僅從提綱就能知道作者的核心思想、邏輯與寫作進路。如果不能這樣,提綱就失敗了。
提綱必須具體,不要用“現狀與問題”之類的題目,而必須寫出具體的現狀與問題,下面也是這樣。論文的標題必須具有特別性,即不是別人能用的,不能用于其他論文的。有同學喜歡用“國內文獻、國外文獻”之類,這種標題任何論文都能用,是沒有特別性的。
注意,將中外既有研究寫入第一部分的文獻綜述中,不搞專門的比較研究,更不作為一大部分。如果你覺得中外研究太多,在文獻綜述中寫不下,那不是寫不下的問題,而是你所確立的問題不明確,以至于自己都不能把握什么是真正相關的文獻。簡言之,文獻太多,說明選題太大,無法把握核心。里程碑式的文獻是極為有限的!
四、文章第一部分:必須綜述文獻再提出問題
第一部分最前面,可以寫一個選題的緣由。也就是選題的重要性之類。千萬別在這部分說正文的內容,也不將這部分寫得太長(200字以內,最好的50個字左右),也不要在此提出問題。這只是一個引子。
對新手而言,第一部分最好按如下順序寫:現實問題(如銀行存款丟失)、作出的判決書或具體行政行為、相關法律制度(國內外)、關于某一問題的既有觀點綜述(國內外),既有觀點的問題,本文想研究的問題,研究思路。
在以上內容中,要注意的是:
第一,現實問題不等于本文想研究的問題,對策(即文獻)仍然沒有解決的問題才是真正的問題。很簡單,很多現實問題已經有了很好的解決方案,至少你無法提出新的觀點。再說,現實問題可以從社會學、經濟學等其它學科去研究,你無意于此。
注意,現實問題不是真正的問題,判決與執法的問題不是真正的問題,法律制度的問題也不是真正的問題,只有既有解決方案的問題才是你真正的問題。銀行存款丟失不是真正的問題,相應的法律制度有漏洞也不是真正的問題,判決書的問題也不是真正的問題。為什么?可能人家早已給出了上述三個問題的解決方案。往往如是!激動地發現了一個問題,可是這個問題已經被人家解決了,而你卻發現自己沒有可以超越他的新方案。
第二,必須有文獻綜述(即國內外既有觀點、立法、適用等的述評),指出其不足,本文的真正問題才能產生,才有自己論文想闡述的問題。否則,無法得到本文所研究的問題。即使開始了研究,也可能毫無價值。文獻綜述最核心的部分往往是對現實與法律制度問題的既有解決方案。文獻綜述包括簡述、評與轉三方面。述,介紹其觀點;評價,說出文獻的發展脈絡。述要簡潔準確;評要說出后一個文獻與前一個文獻相比,觀點的進步或退步之處。在評價的后面,要對所有文獻作出總結,即轉。這種轉,往往是肯定其貢獻,指出其不足,轉向自己的想討論的問題。
既有的司法、執法文件等,這是必須綜述的。否則,你只是關注了現實問題,而沒有關注它的解決方面的現狀。
法律制度也是文獻。這是立法現狀與歷史方面的文獻。有人將國外的制度與觀點放在后面的比較法研究之中,這是很多學生的做法,比較之后得出啟發。這樣是不好的。國外的做法也會有問題的,也是需要評述的,它不能直接成為我們的標準。
只有你發現了他人解決方案的問題,才找到自己真正的問題,才能開始真正意義上的論文寫作。
文獻綜述是重要的,它可以避免重復勞動和狂妄。蘇力曾經高呼法學論文應當注意尊重前人成果,要作注釋。正是因為這樣,學校往往將文獻綜述作為獨立的附件上交。可是,這些年,我看到了很多無知無畏的做法:根本不作文獻綜述,或者根本不提出問題。這就太可怕了。試想,沒有綜述前人的觀點,你的觀點是什么呢?是前人沒有的觀點,還是重復?只能是傲慢與偏見啊。也有同學作了文獻綜述,但將之放在附件之中,而文章之中沒有,這就無法理解了。還有些同學不作文獻綜述,直接提出問題,就開始寫作,那也太可怕了。更有同學,根本不來文獻綜述和問題,直接像編教材那樣寫作,那就不是論文了。
在上述文獻綜述的基礎上,你應當指出既有文獻的問題,從中選出一個問題作為本論文的問題。恭喜你,你有了自己真正的問題,你的論文可以開始了。你應當說一下下文的研究思路,讓人明白你是如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
于此再次強調,任何沒有認真作過上述文獻綜述的人,他的所謂論文不是真正的學術論文。它無法區分于閑聊與酒桌上的議論。
應當說,任何正規的論文應當如上,但是,從高中的論文開始,我們就學會了橫空出世,這確實是一個根深蒂固的惡習。我愿意告訴我的朋友、學生和后輩:不要那樣,人應當尊重前人的觀點,這是不自欺欺人的基本功,也是我們作為人生存的標志所在。
此后晚輩要討論任何嚴肅話題,都應當知道,你先說別人有什么樣的觀點,他們的觀點有什么好與不好,再談你自己的觀點,你不要將別人的觀點暗暗當作自己的,你是一個獨立的人,你應當有自己的觀點。否則,去做點別的事情吧。
本科生很難指出文獻的缺陷,也不太可能提出自己的觀點?經常聽到如此說。我不太贊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點,這是一種本能。只是現今的教育不重視這種本能的開發,才導致只會記憶。退一步說,局部性建議總會有吧?這也比橫空出世好一萬倍。
科斯曾經說,那些混亂抄襲之作,最好付之一炬。據說杜牧晚年剛剛生病,就將自己的詩作焚燒了大部分。
五、第二三部分:深入的論證
分析人家觀點缺陷或失誤的原因,特別是其后match理論基礎的缺陷;提出自己的解決理論,進行論證。
這就是分析上一部分提出的問題,并提出解決問題的理論(而不是具體方案)。
如果上文提出的問題足夠準確,這兩部分是容易把握的。
具體分析的方法應當找一兩篇好論文來學習。
這兩部分要注意:問題、分析問題、解決理論三者應當對應,不一定一一對應,但必須對應;要運用各種新的、具體的理論來分析和得出你的解決理論,例如程序獨立性價值理論、刑法謙抑性理論、關系契約理論等,要從既有的法理學或部門法理學理論之中推理出你的理論,而不是簡單的“我覺得”、“我認為”,也不能僅僅根據誠實信用原則等過于抽象的理論得出你的結論;最好在每一自然段前面或后面給出中心句;自然段之間必須環環相扣,不能有大的跳躍;從幾個方面論證時,這幾個方面的分類要周延,分類本身要有依據(為什么是這三個理由而不是另外的三個或四個?)
六、最后:具體解決方案
根據上文解決問題的理論,給出法律制度包括立法、司法、執法等上的具體解決方案,寫出方案名稱、內容、特點(與既有方案的比較)、與其它方案的關系(如與現有制度的關系,重新立法還是法律解釋?)、方案的可行性等。這部分要具體。
七、論文的規范性
有注釋且內容規范。作者、作品、所在刊物年期或出版社和時間、譯者、頁碼等。注意查找文獻時一次性記錄下來。
文章內容必須具有可分性,即文章的內容或觀點要么是自己的,要么是別人的,要能區分,反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風。
關鍵詞: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畢業論文(設計);質量
畢業論文(設計)是對本科生大學期間最重要的集中實踐教學環節,是對本科生在校學習期間對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掌握情況、綜合素質和教學效果的全面檢驗,是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訓練平臺,是大學生創造性完成科研或工程問題的重要實踐性教學環節之一。如何提高對畢業論文的教學管理水平和教學質量,是當前高等學校面臨的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一、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畢業論文(設計)概況
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涉及地理科學、人文科學、城鄉建設規劃、地理信息系統管理等多個領域的內容。其目標是培養具備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管理的基本理論、知識和技能,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接受過嚴格科學思維訓練和良好的專業技能訓練,立足于宏觀、中觀區域規劃和土地管理,能夠從事城鄉建設與區域經濟發展規劃的研究、教學、開發或應用的高素質復合型專業人才。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作為應用性極強的專業,在我國處于資源環境問題空前嚴重、城鎮化快速推進的新形勢下,應發揮本專業的強大優勢和積極作用,培養具有較高理論素養和較強實踐能力的復合型人才。而論文(設計)作為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實踐教學環節的重要組成部分顯得尤為重要,它不但可以加強學生對專業知識綜合運用的能力,而且可以針對社會問題達到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目的,為即將走入工作崗位的學生提供專業實戰訓練的平臺,為今后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畢業論文(設計)存在的問題
以重慶工商大學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為例,雖然歷年畢業論文(設計)取得了一定的成績與經驗,但還有諸多的問題需要解決和完善。
1.面對就業壓力和專業技能的欠缺,學生降低了對畢業論文(設計)的自我要求
由于畢業論文(設計)在時間安排上與學生求職時間沖突,加之當前頗大的就業壓力,使得學生無法全身心地投入畢業論文(設計)的準備中。同時,由于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畢業論文(設計)要求具有較高的制圖軟件使用能力和數據處理能力,部分學生由于缺乏專業技能而降低了對畢業論文(設計)的自我要求。
2.指導教師在畢業論文(設計)指導過程中不夠重視
由于高校教師具有繁重的教學任務和科研壓力,沒有太多精力關注本科畢業論文的指導;一些具有博導、碩導資格的教師,更是由于研究生的培養任務過程以及較多的科研課題,完全淡化了本科畢業論文(設計)在工作中的地位;個別專業教師由于專業水平有限,不能夠有效地進行指導。同時,由于畢業論文(設計)沒有與教師的職稱晉級、評獎評優等掛鉤,缺乏相應的激勵機制導致教師對畢業論文(設計)不夠重視。
3.由于選題的問題,畢業論文(設計)中理論與實踐脫節
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具有較好的理論聯系實際的社會問題,但在選題中,部分題目與實踐相脫節,使得畢業論文(設計)質量大打折扣。
4.管理上存在漏洞,機制上不夠健全
學校及學院雖然制訂了諸多規章制度,但大都是對閱讀文獻、格式等方面的要求,而忽視了對畢業論文(設計)起關鍵作用的指標和標準,嚴重影響畢業論文(設計)的質量。
三、新形勢下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畢業論文(設計)質量提高的途徑
1.加強師生對畢業論文(設計)重要性的高度認識
思想上的高度認識和統一是畢業論文(設計)順利完成的前提。應通過畢業論文(設計)培訓會、宣講會等方式,使師生認識到畢業論文(設計)在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培養方案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大學四年所學理論與專業技能綜合運用的關鍵環節,畢業論文(設計)是學生即將走入社會、與行業對接前的重要實戰訓練。因此,指導教師不但要認識到畢業論文(設計)對于應用性極強的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實踐能力培養的重要性,而且也要認識到畢業論文(設計)是專業培養當中的重要內容。對于學生而言,要認識到畢業論文(設計)不但是順利畢業的重要條件,更重要的是專業綜合能力和實踐能力提高的重要環節,同時,也要認識到,優秀的畢業論文(設計)作品可以作為求職材料中的亮點,是反映一個畢業生專業素養與實踐能力的縮影。
2.夯實學生畢業論文(設計)的基礎性工作
提高畢業論文(設計)的質量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這是由多種因素綜合影響的結果,是大學四年積累的一個過程。(1)在大一新生入學階段,要對學生深入開展專業認識教育,讓學生了解專業發展前景,讓學生知道如何學好本專業,樹立對專業的信心;(2)大二、大三階段要重點培養學生系統的專業理論知識與專業思維,包括專業基礎課、專業主干課、專業選修課等理論課程,同時,要加強基礎課程實驗、專業課程實驗實訓和規劃綜合實習等實踐教學,以及專業技術手段課程的理論與實踐教學,諸如,3S技術、規劃制圖以及3D技術的教學實踐;(3)大三、大四階段還要注重培養學生查閱文獻與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等。只有大學各個階段不斷地積累,才能為畢業論文(設計)質量提供可靠的保證。
3.提高畢業論文(設計)選題的質量
畢業論文(設計)選題是畢業論文(設計)質量的重要保障。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是一個應用性極強的專業,尤其在我國當前社會經濟發展的背景下,要結合目前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資源環境、新型城鎮化以及鄉村發展等問題進行選題,這樣不但問題針對性強,更重要的是通過解決具體問題可以鍛煉學生綜合的專業思維能力。在選題方面要做到以下幾點:(1)要求教師能夠認真負責,并結合自己的研究領域為學生提供畢業論文(設計)的選題;(2)在選題的支撐上,要盡可能與指導教師的科研項目、在校學生創新科研基金項目、規劃策劃大賽以及暑期社會實踐等結合起來;(3)在研究尺度上,以小尺度為主,一方面要通過大量調查問卷的一手數據和官方數據進行實證研究,找出問題,提出切實可行的對策;另一方面收集研究區域的基礎數據,對區域進行規劃設計,制訂研究區域的發展規劃方案。總之,通過對選題質量的把關,進一步提高畢業論文(設計)的質量。
4.制訂有利于提高畢業論文(設計)質量的制度
規范科學的制度是提高畢業論文(設計)質量的基礎。針對目前畢業論文(設計)質量制度存在空白或漏洞的問題,應該積極完善各項有利于畢業論文(設計)質量提高的制度或機制。(1)適當調整畢業論文(設計)的時間。針對目前畢業論文(設計)與畢業生求職時間嚴重沖突的問題,建議對論文寫作的時間期限進行適當地調整,可以考慮在大四上學期的后半學期進行題目選定、開題等工作,寒假前完成初稿;(2)組織專家對選題進行把關。在畢業論文(設計)題目征集后,邀請學院內部專家進行題目篩選,方可允許學生進行選題;(3)嚴格實施二辯制度。對于不能按時保質保量完成畢業論文(設計)的學生,必須實施嚴格的二辯制度;(4)實施指導教師獎懲制度。建立指導教師評價標準和指標,評價結果作為指導教師的晉級和評獎評優的重要依據。
參考文獻:
[1]張欣.高校本科畢業論文質量提升的思考[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13(3):99-101.
[論文摘要]:本文通過運用問題管理及社會問題等理論對我國非營利組織制進行分析,指出目前在政府、市場與社會三者間動態平衡關系形成的過程之中,介紹非營利組織的含義,特點和作用,并分析了中國非營利組織的發展還存在著諸多問題和阻力。最后總結本文不成熟之處,并是指出非營利組織的未來的發展現狀。
一、問題管理的介紹
問題管理:國外關于危機防范管理系統的一個重要模型是“問題管理”,它是由專門的機構負責針對企業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加以發現、分析和論證,并以消除問題為宗旨,以達到化危機于無形的一種管理系統。
(一)問題管理的概念:許多組織雖然制定了許多管理制度,但總其不到多大效果。其實不是制度不靈,而是制定制度必須針對組織的實際問題,現場管理的核心是問題管理(management by problem.向稱MBP),即運用持續不斷地提出問題的方法進而循序漸進解決問題的管理模型。這就需要組織領導者建立一種機制,即提出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機制,把組織最致命、最重要的問題提出加以解決。
優勢:1.可以防患于未然及早解決可能演變為危機的問題和阻礙組織發展的問題;
2.可以打通部門之間或管理專業之間的鴻溝。
問題管理是現代西方公共關關系發展中產生的新職能,他力求盡早確認可能影響組織的潛在或萌芽中的各種問題,然后動員并協調組織的一切資源,對組織現有問題、潛在問題、采取必要的行動,從戰略上來影響這些問題的發展,因此,問題管理代表了一種超前行動的戰略。著名“問題管理”專家,用友集團企業管理研究所所長喻文益博士認為問題管理最重要的特征在于:
第一、它是在拓展全體員工的思維深度,而不是對現狀不聞不問;
第二、它是由經理人士和其他管理人員執行的管理變成了全員管理;
第三、它造成了一種危機意識,人們不僅要對自身的崗位提問題,還可以讀企業的所有生產經營管理和其他方面提問題。
第四、它將問題的發現變成一種經常性的行動和制度,而不是一時興起的冷熱病;
第五、它將由管理者進行的管理降到了辦公、生產、營銷、后勤等第一線的前沿,使管理的層次扁平化了。
第六、問題管理強化了所有領導和普通員工的權責意識,培養了責任心。
第七、人們常常位子深的學識與見識所局限,為思維定勢所左右,為體能惰性所埋沒,問題管理力促超越自我,給組織帶來活力,又極大地降低了風險等。
許多政府和非營利機構開始嘗試用問題管理來指導日常管理工作,在這個領域中非營利組織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公共問題管理就是在公共問題發展到危機之前,公共權力主體做出決策,改變公共問題的發展進程,維護公共價值和公共利益,實現社會和諧。
二、對非營利組織含義,作用和其特點介紹
(一)非營利組織的含義
非營利組織是不以營利為目的且具有正式組織形式,具有一定的自治性、志愿性、公益性或互益性的非政府系統社會組織。現代社會中,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非營利組織都致力于各種社會問題的解決,并且在權益保護、慈善救濟、扶貧發展、社區服務經濟中介等領域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職能作用,事實上非營利組織已經發展成為解決社會公共管理問題的又一基本組織形式。傳統意義上政府作為公共權力的載體,長期以來一直在公共事務領域扮演著主要角色,甚至被認為是公共事務治理的唯一負責人。但是隨著社會問題的多樣化和社會公共事務復雜化方向發展,政府在公共事務處理上處于一種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狀態中。
(二)非營利組織特點
非營利性特征評價由于非營利組織存在的自身特殊性質,在評價時就要求這類組織在活動中,首先要體現非營利組織的特征,即組織對社會公益性活動的貢獻。在評價中主要考察其收入的用途、履行服務社會的承諾和效率、提品的公益性等。但是非營利組織是接受社會上的資助,依靠這部分財力生存下去,在我國中如何利用好這類服務組織也成為了一個難題,在此從幾個方面論述非營利組織的優勢和劣勢。其優勢有:
1.非營利組織的透明性比較強
特別是問題管理的實效性,對處理問題的機構的效率要求很高,作為問題通常的處理機關政府組織,由于機構人員的臃腫和區域管理的特性,使得其效率很差。相對于政府機構的層級機制和人員眾多現象,非營利組織對社會問題的反映速度比較快,這會幫助政府監管那些事發比較突然的事件。在國外,很多重大事故以后,許多非政府組織,民間團體都活躍在第一線,把社會的捐贈、善款交道災民手中,這可以減小政府對善款的處理,增加對問題處理的速度,在時間就是生命的時刻,沒有比高效處理問題更能體現政府對對待這個問題的態度。
并且實效性這在社會問題處理方面,又有重要的作用,政府不可能監管到社會各個層面,這就需要政府以外的組織幫助政府,對一些問題的監視,及時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把問題遏止在搖籃之中,這樣也就不會出現很多不必要地損失。
2.非營利組織的專業性比較強
一些社會問題具有很強的專業性,不可能要求我們每個領導干部都是每個社會領域的專家,在這方面,非營利組織中的專家力量就起到了很大作用。
如果問題只有政府部門處理,這無形中會加大問題處理的難度,造成很多不必要地損失。也會增加問題處理的成本。
3. 非營利組織的透明性比較強
對很多社會問題的處理,例如,對社會善款的處理,政府部門不便公之于眾的,而非營利組織是不同的,此類組織創立的目的就是服務于大眾的。如果社會善款的處理由此類組織處理,會增加社會共性力,這也符合我們國家政府部門公開、透明的原則。我國政府部門只是監督此類組織對這些善款處理的情況,這也無形中騰出很多精力處理必須由政府處理的政策、方針方面的事情。
4. 非營利組織的貼近社會性比較強
社會問題醞釀,發生和處理,直接的被授予對象都是普通的老百姓,非營利組織中成員他們很多是當地人很多問題也都經歷過,這對找到問題的源頭和分析事件發生有很重要作用。而且他們相比較官員們會更加貼近老百姓,了解百姓的急需的東西,這對安撫群眾有很大幫助,也有利于事件的防范和處理。
同時,非營利組織也存在著很多劣勢,這從兩個方面論述:
1.非營利組織的財力問題
非營利組織的財力大部分來自社會企業的捐助,或某個企業家,他們當初建立這種慈善組織只是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們。例如,在全世界都有很高聲譽的國際紅十字會,它的創始人只不過是幫助在二戰中受傷的戰士,一直發展到現在。
但是,一個重要的問題也擺在我們面前,如何使這類組織生存下去,如果它們的資金出現問題,其還如何幫助別人呢。
2. 非營利組織的監督問題
作為一個組織,它如何處理捐助上來的善款?這成為擺在所有非營利組織面前的一個難題。例如,以某個人的名義,號召成立起來的組織,捐款人如何知道此項捐助會怎樣使用呢?這在國外,例如教堂的慈善活動,政府部門很少插手,可是有專門機構控制。但是在我國對此類組織的監督還不夠完善,應該加大對其財務,設備和人員的檢查力度,防止不必要的問題發生。
三、社會問題管理處理中非營利組織作用
社會問題管理是社會公眾的共同期望不能轉化為現實,公共價值和公共利益遭受威脅,社會發展受到影響。社會問題管理的概念在國外已經十幾年的歷史,但是此類事件在中國也有所發生,例如,中國一月份南部的特大雪災,導致很多在外打工、上學、旅游、公干的人都不能及時回家。這是天災,還是人禍呢?我們可以盡量的預防,相比災難后的危機管理和災后處理,預防工作就顯得格外重要。社會問題處理的實效性、專業性、透明性和社會性都比較強,這也有利于我國政府在防御和處理此類問題的成本,這也便于政府有更多精力處理其他問題,提高其處理問題的效率。
作為國家政權機關和公共事務管理者在社會問題管理中起主導作用。但是由于其結構和權利的局限,往往會造成高成本、資源汲取能力約束、基層動員能力欠缺以及政策執行盲區等“ 政府失靈”問題。社會問題管理領域“ 政府失靈”和“ 市場失靈”的同時存在,為非營利組織介入提供了契機。與政府部門相比,非營利組織在眾多領域且具有靈活性、創新性等特征,以其對民眾需求的敏感而能及時的發現社會問題及不穩定因素;非營利組織多是開放式、網絡式的志愿組織,這種組織結構的優勢之一就是直接聯系社會公眾,有利于整合社會資源,能配合政府落實應對問題的政策措施;第三部門介入社會問題管理是基于志愿精神而不是行政權力,因而能更多的考慮受害者的具體需要,更加及時的動員公益資源開展相關的救助活動。
與企業不同,非營利組織受到“ 非分配約束” (nondistribution consraint) ,所謂“ 非分配約束”,是指不能把獲得的凈收入分配給對該組織實施控制的個人,包括組織成員、管理人員、理事等,凈收入必須完全保留,完全用于為組織進一步發展提供資金。如里賈納·E·赫茨琳杰所說“, 與企業相比,非營利組織承擔著更多的義務,卻少了許多企業難以擺脫的增加利潤的需要, 因而不會像企業那樣在服務質量方面打折扣。”也就是說第三部門不以營利為目的,而是與政府價值取向一致以促進社會公共利益為己任,屬于“ 準公共部門”, 這決定了非營利組織較贏利企業有更充分的動力和立場介入社會問題管理。
四、總結
總之,社會問題管理是社會工作實踐中新出現的一項職能, 同時把非營利組織引入社會問題的防范和處理,顯現出非常重要的作用。國外十分重視社會問題管理工作,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社會環境日趨復雜,研究和參考國外社會問題管理的理論和經驗,對增強我國對各種社會問題防范能力,提高對管理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但是如何對非營利組織的監督,隨著其慢慢加入處理社會問題的行列,越來越得到人們的關注。這不是僅僅是政府的問題,也社會各個階層和其本身的問題,并且此類問題也關系著其能否很好發展的重大作用。
參考文獻
[1]賈西津,非政府組織對突發性公共危機管理的意義[ DB/OL]
[2]卡爾·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75
[3]李亞平,于海,《第三域的興起》[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8,17,5
[4][英]邁克爾·雷吉斯特,朱迪·拉爾金,風險問題與危機管理,謝新洲,王宇,魯秋蓮譯[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關鍵詞 公務員考試 行政管理專業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近幾年來,中國的公務員考試熱度不斷攀升,報考人數多、錄取比例低、受社會關注程度高等各方面都超過了其他現行考試,儼然成為“中國第一考”。 行政管理專業基本定位是為國家各級各類行政事業單位培養行政管理人才,但目前我國行政管理專業學生參加國家公務員考試以及地方公務員考試并沒有發揮出優勢。行政管理專業學生在公務員考試中要能體現出優勢,行政管理專業教學必須進一步改革。
1 公務員公共科目考試及特點
行政管理專業基本定位是為國家各級各類行政事業單位培養行政管理人才,但要進入國家各級各類行政事業單位尤其是進入中央、地方國家機關成為公務員必須參加公務員公共科目考試。2000年公務員公共科目考試主要包括《公共基礎知識》、《行政職業能力測驗》和《申論》三科。2002年,公務員筆試公共科目取消了《公共基礎知識》,將該科目的內容壓縮作為常識判斷部分放在《行政職業能力測驗》科目中加以考查。這樣,從2002年開始中央、國家機關公務員錄用考試的公共科目調整為《行政職業能力測驗》和《申論》兩科。
行政職業能力測驗通過數量關系、判斷推理、常識判斷、語言理解和表達、資料分析等客觀化紙筆測驗方式考查考生與公務員職業密切相關的生活、學習和實踐積累形成的穩定心理特征,測試考生在履行政府管理職能和崗位職責時的綜合判斷、組織和人際協調能力及資料分析等較高層次的職業能力。
申論考試,是具有模擬公務員日常工作性質的能力測試。申論是多種能力與素養的綜合考查,主要考查應試者閱讀理解能力、綜合分析能力、提出問題能力和文字表達能力,其核心是考查考生的寫作能力和思辨能力。
綜上所述,無論是行政職業能力測驗還是申論考試,雖然考試涉及的內容廣泛,考試的形式靈活多樣,但考查的目標非常明確,主要是考查考生運用所學知識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可見,公務員公共科目考試的共同特點是對考生潛在能力進行考查。
2 公務員考試中制約行政管理專業學生發揮優勢的原因分析
在公務員考試熱度攀升之時,行政管理專業,這個被社會大眾認為是未來公務員培養搖籃的專業被寄予更多期望。但目前我國行政管理專業學生參加國家公務員考試以及地方公務員考試并沒有發揮出優勢。公務員考試中制約行政管理專業學生發揮優勢的原因有以下方面。
(1)行政管理專業課程設置存在的問題。“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是行政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圍繞該目標制定的行政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培養出來的學生似乎什么都懂,但又什么都不精通,成了“萬金油”,在公務員考試以及錄用方面并沒有體現出自己的優勢。①依據行政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開設的行政管理專業課程片面追求知識的全面性、理論體系的完備性,基礎理論課講授偏多,技術性、應用性課程開設太少。同時一些基礎理論課程交叉、重復,比如“管理學原理”與“西方行政學說史”、“公共管理學”與“行政學”之間內容重復部分較多,而一些培養學生能力方面的課程開設得不夠,如“邏輯學”、“公共政策分析”、“公共管理案例分析”、“公文寫作”、“公務員行政職業能力測試”、“申論”、“電子政務”等課程在一些高校的行政管理專業沒有開設或沒有全部開設。(2)行政管理專業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目前行政管理專業課程教學仍沿用“傳授知識”的套路,以“灌輸式”為主,基本上局限于教師講、學生聽,沒有師生之間的雙向互動,教學內容多以概論性、介紹性、原理性和原則性內容等為主,這種課堂教學無法與公務員考試的“能力測試”接軌。傳授知識無可厚非,但傳授知識僅僅是教師職責的一個部分,作為教師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完成從知識到智力和能力的轉變,培養其潛在的能力。(3)行政管理專業課程考試存在的問題。行政管理專業課程考試一般是在授課結束后由任課老師命題進行考核。考試形式有開卷和閉卷兩種,只有極少數的專業選修課可以采取開卷考試的形式,大部分課程采取閉卷考試的形式。考試的題型一般有選擇題、判斷是非題、名詞解釋、簡答題、材料分析題、論述題等題型。任課老師命題時做好答案,交由學校考試中心。閱卷計分時平時成績占30%,卷面成績占70%,最后算出綜合成績。平時成績主要以學生的出勤情況來衡量。可見,目前行政管理專業課程考試傾向于知識的再現,而不是綜合判斷、組織和人際協調能力的考查。
3 公務員考試中發揮行政管理專業學生優勢的教學改革思路
3.1 以培養行政職業能力為核心,設計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
公務員公共科目的考試內容涵蓋了政治、經濟、法律、教育等社會問題的諸多方面,如《行政職業能力測驗》涉及的知識點較多,但知識只是一個載體,更重在考查考生的臨場反應能力。而申論考試材料中所反映的社會問題都是在公務員實際工作中會遇到和必需解決的各種社會問題。十幾年相對封閉的校園生活,造成了行政管理本科專業的許多學生只習慣于接受書本知識、課堂教學,而對“窗外”的事情反應淡漠,表現得不敏感、不關心、不激動、不震撼。直接的社會實踐空缺,間接的社會感知未能得到及時的補充或未能轉化為能力,這是應屆畢業生在申論考試中又一個硬傷。②因此,我們應當以國家公務員能力考試的內容為現實參照,把行政職業能力作為行政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以公務員考試科目及特點為指導,設計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教學內容的設計從“教育”取向轉向“方法”和“行為”取向,從著眼于“應知”轉為著眼于“應會”。緊緊圍繞提高學生的行政職業能力為核心進行課程設計,擴大行政管理專業實踐性課程比例,使學生通過課程學習、實習、方案設計和專題討論會,提升學生具備從事公共管理工作所需的包括知識、技能以及必要的價值觀在內的基本素質,從而使行政管理專業學生在參加公務員考試時具有較強的專業優勢。尤其是在社會調查報告、課程論文、畢業論文寫作方面應嚴格把關,因為進入網絡時代,很多學生通過網上搜索,采取復制、粘貼的方式,將社會調查報告、課程論文改頭換面就變成自己的。如果教師不嚴格把關,這樣的社會調查報告、課程論文訓練怎能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3.2 改革課堂教學方式方法,優化行政管理專業教學方法
行政管理專業教學應提倡擯棄滿堂灌的單一教授方式,利用電化教育設施和計算機等多媒體手段展開教學,利用網絡資源、搜索大量的行政實例,運用案例教學法、情境教學法等教學方法,使教學的知識與實踐密切結合,讓學生在對實際行政管理問題的分析、探討與解決中去自我體驗、自我提升,這樣才能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使學生能有效應對申論科目的考試。
剛剛走出校門的畢業生想走進公務員隊伍,“申論”往往成為他們難以跨越的“門檻”。 在申論考試中要求考生以一個“準公務員”的身份去解決行政管理過程中的社會問題。申論考試材料中所反映的社會問題考生根本沒有實際接觸過,甚至是根本不了解。在這樣的情況下,考生勢必難以提出對該社會問題的理性認識。案例教學法和情境教學法旨在營造人為的行政管理事務環境或情境,讓學生扮演不同的行政管理崗位角色,開展具體的行政管理工作,使學生在虛擬的情境中學習從事行政管理實踐必需的知識、技能和能力。同時,通過這樣的教學可以培養學生關心國家大事、心系百姓冷暖、洞察社會變革的大局意識,以及處理一些具體問題的實踐經驗。作為未來的管理者,尤其是從事公共事務的管理者,需要培養其關注國內外大局,洞悉社會矛盾的發展演變及解決之道。進入網絡時代,學生了解國內外時訊非常方便、快捷,應引導學生多閱讀有一定新度和深度的媒體雜志,這樣既可以激發學生關心國家大事、心系百姓冷暖,又可以提高學生的申論考試水平。
3.3 改革知識再現型內容的考試,探索反映學生能力水平的考試設計
考試能否起到評價教學質量的作用,關鍵在于考試內容和形式是否與培養目標一致。傳統的傾向于知識再現型內容的考試不能準確檢測行政管理學生綜合管理的潛在能力,因此,考試要想成為學生綜合管理的潛在能力的評價手段,也必須改革知識再現型內容的考試,探索反映學生能力水平的考試設計。首先應減少客觀性命題的分量,擴大開放性命題的比例,給學生個性發揮留有空間。其次,擴大學生平時成績的比例,一般高校將學生平時成績定為30%,很多老師主要是根據平時上課的出勤情況給平時成績。筆者認為,學生平時成績不僅僅體現在出勤方面,更應體現在課堂討論和師生互動方面,同時學生平時成績的比例可以進一步擴大,至少應擴大到40%。教師在講授過程中,可以設計一些問題,隨機選取一些學生參與討論,也可以鼓勵一些學生主動參與討論。這樣,既可以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又可以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這些能力的培養和提升非一日之功,需要任課教師一以貫之。從某種程度上說,這更能考驗和提升學生的能力素養。同時,這些能力的提升無論在學生的申論考試,還是在公務員面試中都大有益處。
注釋
課題名稱: 儒家孝道與現代家庭養老
學生姓名:
系 別: 政治與法律
專 業: 思想政治教育
指導教師:
一、綜述國內外對本課題的研究動態,說明選題的依據和意義:
研究動態: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養老問題成為一個日益突出的社會問題,各國學者開始對這個古老的研究領域給予新的重視,尋求各種解決方法,以面對老齡化社會的挑戰。目前國內外的研究主要有二個方向,一是以美國,英國等發達國家多數學者選擇的希望通過發展社會養老即建立高福利的社會保障體系來解決老齡人口的養老問題,一是希望健全現有的家庭養老體系,輔助以社會養老體系,中國目前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這,主要希望發揚中國傳統的尊老、敬老的思想來促進家庭養老的健康、和諧發展,這方面較為突出的論文有有蕭振禹主編的《養老,你指望誰——中國面臨人口老齡化的困惑》等,張懷承主編的《中國的家庭與倫理》等。他們提倡目前中國應繼續以家庭養老作為主要的發展方向、通過對儒家傳統的孝道思想的繼承和發揚來達到家庭養老的健康發展。
選題的依據
孝道思想是儒家及儒家思想核心之一,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這種孝道思想的影響,中華民族才形成了尊老愛幼,孝敬老人,贍養老人的傳統美德。據有關資料統計,2000年底,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已達1.3億,占總人口的11%,根據科學預測,到2025年底老年人口將達2.8億,約占總人口的20%。顯然,我國正以驚人的速度進入老齡化社會。而且,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與發達國家不同,是在經濟相對落后的情況下進入的,時間短,速度快,指望在短期內用社會保障和敬老院來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樂,老有所醫。老有所終不太現實。家庭養老在今后相當長的時間內仍是我國養老的主要途徑。在這種背景下,探討儒家的孝道思想尤其是其中的敬老原則與現代家庭養老的關系,對于現代社會的進步發展,解決老齡化社會中的一系列問題,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深刻的現實意義。
選題的意義
a 從理論上看,豐富和深化了儒家“孝道”思想的研究,有助于我們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建立健康的養老體系
b 從實踐上看,對于加強家庭道德建設,推進家庭文明以及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研究的基本內容,擬解決的主要問題:
基本內容
儒家“孝道”思想與現代家庭養老
1儒家“孝道”的基本內容
2儒家“孝道”原則的糟粕和精華
3現代中國的家庭養老
4儒家孝道的現代轉承
擬解決的主要問題
1、重點:在現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對儒家“孝道”的轉承
2、難點:理論分析,實證分析儒家“孝道”的糟粕和精華
三、研究的步驟、方法、措施及進度安排:
步驟:
1、收集資料
2、歸納整理資料
3、編寫寫作提綱
4、寫作論文
5、修改文章
6、完善定稿
方法:
1、文獻研究法;
2、歷史分析法;
3、演繹歸納法;
4、分析綜合法。
措施:
1、充分收集資料
2、對資料進行閱讀,分析和綜合
3、制定寫作計劃表
4、主動多與指導老師交流
進度安排:
1、2005年12月20日前確定選題
2、2006年1月16日前提交開題報告
3、2006年4月10日前提交論文初稿交指導老師審閱后進行修改。
4、2006年5月20日前交定稿
四、主要參考文獻:
[1] 李宗桂:《中國文化概論》,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88年版
[2] 劉澤華:《中國傳統政治思想反思》,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7年版
[3] 劉翔:《中國傳統價值觀詮釋學》,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上海三聯書店,1996年版
[4] 劉再復、林崗:《傳統與中國人》,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年版
[5] 辜鴻銘著,黃興濤、宋小慶譯:《中國人的精神》,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年
[6] 杜漢生:《中國精神》,長江文藝出版社,1998年版
[7] 蕭振禹主編:《養老,你指望誰——中國面臨人口老齡化的困惑》,改革出版社1998年版
[8] 武寅、石竣主編:《家庭倫理與人格教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版
[9] 呂平主編:《孝經》,新疆青少年出版社1996年版
[10]《中國人口報》,1999年2月5日1版
[11] 張懷承主編:《中國的家庭與倫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年出版
[12] 高成鳶主編:《中國的尊老文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3] 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4] 雜志:《中國哲學史》、《哲學研究》、《中國傳統文化》、人大復印資料《中國哲學》等有關中國哲學、儒學網站
五、指導教師意見:
簽名:
六、教研室意見:
簽名:
注:此表由學生本人填寫,一式三份,一份留系里存檔,指導教師和學生本人各保存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