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27 02:29:2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數控技師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預備技師;論文;指導
G712.3
我院從2008年開始開辦預備技師班,學生為高中起點,學生在完成四年預備技師學制教育,并通過相應職業技師的理論知識考試和操作技能考核后,由國家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批準核發預備技師證書。在四年一期至四年二期,我們有預備技師論文寫作和答辯環節,一般為15周,學生在實習崗位上一邊工作,一邊寫作論文,期間指導老師定期去工廠進行指導和溝通,最后學生回學校參加答辯。畢業論文是預備技師教學的關鍵步驟,是教學過程與企業實踐的結合,是專業知識提升與沉淀的過程。學生通過撰寫論文,可為學生畢業2年后參加技師論文評審打下基礎。通過幾年的實踐和探索,我們總結出了一些好的做法,下面談一談我們在這方面的體會。
一、 做好選題和開題工作
學生的畢業論文從選題開始,題目選得是否合適,對后續寫作工作有很大影響。我們會在《畢業論文寫作》課程開始實施后,安排學生在學校學習2周,在這2周中,安排學生去查資料,指導老師每天都和學生見面,進行選題指導。我們的專業為數控編程,選題范圍主要包括:先進數控加工技術、夾具設計、機械制造工藝編制、先進測量技術等。學生選題確定后,要填寫《畢業論文開題報告》,然后安排統一時間進行開題答辯,學生在開題答辯時,要把自己的畢業論文寫作思路講清楚。
選題初期是學生最迷茫的階段,因為學生以前沒有類似經驗,學生會感覺無從下手。在這一階段,我們會安排幾次專題講課,講課主題有:畢業論文的要求和規范;畢業論文選題方法和范圍;論文寫作方法;往屆學生畢業論文范例剖析;等等。我們還會帶學生下企業,引導學生到一線崗位上選題,比如帶學生到手機和平板電腦外殼加工企業參觀,會指導學生選加工手機外殼和平板電腦外殼的氣動夾具設計做為課題。帶學生到數控機床廠參觀,會指導學生選數控維修方面的課題。帶學生到三坐標測量機企業參觀,會指導學生選精密測量方面的課題。
二、 注意跟蹤指導
學生在通過2周完成選題后,要馬上下企業進行頂崗實習,學生要在利用業余時間撰寫論文。學生在下企業后,允許和鼓勵學生根據在學校的選題和開題經驗,再結合崗位實際情況重新選題。學生盡量安排到擁有技師工作站資質的企業工作,我們要求企業安排一名工程師或師傅帶學生,對學生進行論文寫作指導。學校也安排一個老師跟蹤指導學生,定期下企業指導學生撰寫論文。
這一階段的工作內容為學生在崗位上利用工作之余r間撰寫論文。由于企業工作任務緊張,學生可能會覺得沒時間做論文。為了保證論文質量,我們會和企業協商,頂崗實習階段為學生做課題階段,不宜給學生安排太多工作任務,一般少安排加班和夜班。指導老師每周都要和學生保持接觸和溝通,經常指導督促學生做好論文撰寫工作。
在學生到崗位上工作之后的初期,如果學生在崗位上找到了更有實用價值和更好的課題,能結合學生自己的工作做論文,在經指導老師同意后,我們允許學生更換課題。最好的課題是學生結合工作崗位選的課題,寫的最好的論文也是出自工作崗位一線的論文。比如在技師工作站深圳市緣與美珠寶有限公司工作的學生,他們的工作內容是使用小型五軸數控銑床加工珠寶,編程和加工都是學生完成,有的學生寫出了加工珠寶的夾具設計論文,郵遞學生寫出了珠寶數控加工工藝改進方面的論文,都受到了好評。
三、 做好答辯工作
答辯是一個重要的環節,可以檢驗學生是否對自己的論文能夠說清楚,通過這個環節,可以發現學生是否有抄襲現象。我們提出總的要求是:(1)選題具有科學性、先進性和推廣應用價值;(2) 結構合理、層次清楚,文字(含圖樣等);(3)表達準確通順,字數不少于4000字;(4)內容充實,論點正確,論據充分有效。
答辯時要求指導老師回避自己所指導的學生。我們從選題、結構、文字、內容水平和答辯表現等方面進行評價。一般分組進行,每組安排5個評委老師。
答辯環節能夠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和膽量,要求學生要做好PPT,內容表述要流暢,回答問題要準確。答辯時間一般安排在周六和周日,這樣才不和學生的工作時間沖突,保證學生都能按時參加答辯。
答辯完成后,評委小組要給出評價意見,同時給出結果,分三種情況:通過、不通過、按照要求修改后可通過。
四、 如何做好成績評價
成績評價是重要的指揮棒。畢業成績由幾部分構成:選題階段表現,占20%;論文水平,占60%;答辯表現,占20%。如果第一次答辯論文沒有通過,要求學生修改論文,再給一次答辯機會。如果第二次答辯還不通過,就要安排重修。
成績評價要堅持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答辯時5個評委按百分制獨立打分,最好算出總平均分,作為學生的畢業論文成績。
五、結語
關鍵詞分層教學;數控技術;畢業設計;實施
1高職數控技術專業畢業設計環節分層教學的必要性
1.1學生生源層次不一
目前陜西省高職院校的生源組成有:普高生、中職生、三校生、初中畢業生(五年制);且錄取形式多樣化,有高考錄取、單獨招生考試錄取、報道注冊錄取、中考錄取等。這就造成了目前高職院校的學生生源參差不齊,學習狀態多樣化,學習成績差距大;然而在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定的過程中,培養目標卻是統一的,尤其在專業綜合訓練環節,如何通過畢業設計論文環節來檢驗高職培養目標帶來了極大的難度。
1.2畢業設計選題單一,偏離培養目標
通過近五年我院數控技術專業畢業設計執行情況統計,目前數控技術專業的畢業設計依然是以畢業設計論文形式進行,這種模式已經不符合當前高職教育培養的對象以及培養目標的要求。我院數控技術專業畢業設計內容包括:零件圖繪制、零件圖分析,毛坯選擇、毛坯圖繪制,機械加工工藝路線確定,工序尺寸及公差確定,數控加工工藝裝備(設備、刀具、夾具、量具)的選用,切削用量及工時定額確定,工藝文件的制訂,編程。完成設計內容之后,進行畢業設計說明書、工藝文件、答辯PPT等資料的編制整理,然后答辯。統一的畢業設計模式及要求,無法滿足多崗位、多形式、“零距離”就業的需求。
1.3受提前就業影響,畢業設計輔導監控難、質量差
伴隨著高職就業壓力的增大,就業時間越來越早,高職畢業生基本上在大三一開學就投入到應聘熱潮,一旦學生簽約,大部分學生將面臨立即上崗的要求,往往在就業與畢業設計環節的取舍上,高職院校基本都是以就業作為首選。這樣一來,畢業生只能將老師布置的設計題目帶走,到企業去,邊工作邊搞設計。進入企業,畢業設計的輔導監控就落空,從而造成了畢業設計質量差,答辯各環節成績低,甚至有的同學畢業設計資料無法達到要求,不能順利進行答辯,這樣給畢業生綜合實踐環節的成績評定帶來諸多不便,現在就業與畢業設計之間的矛盾越發凸顯。
1.4畢業設計與頂崗實習脫節
畢業設計是高職畢業生的最后一個專業綜合實踐環節,目前高職畢業設計的形式受到其內容的制約,基本上都是由指導教師給出畢業設計的題目,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在校內完成畢業設計并進行答辯。在人才培養方案制定的過程,畢業設計完成之后,再進行頂崗實習環節。數控技術專業的頂崗實習主要是進入畢業生就業單位實習,隨著學生就業的普遍提前,大部分學生在大三第一學期就已經簽訂就業協議,隨后即進入企業進行頂崗實習,提前就業影響了畢業設計環節的進行,同時學生進入企業頂崗實習,沒有時間、也沒有精力再完成畢業設計環節的任務。
1.5畢業設計環節分層教學迫在眉睫
如何解決高職學生生源層次多樣化,畢業設計論文模式偏離培養目標,畢業設計輔導監控難、質量差,畢業設計與頂崗實習脫節等現實問題,我院通過多方調查研究,成立課題組,探索出分層次教學,數控技術專業畢業設計可以進行畢業論文設計、試件加工、CAD/CAM設計、頂崗實習報告等多種模式的學習方法。多種模式多種題目,既滿足在校生完成畢業論文要求,又滿足頂崗實習學生,專業綜合實踐與就業相結合,解決就業與設計矛盾。在校生也可根據個人學習情況選擇是做論文,還是做CAD/CAM設計,或者做試件加工,從而提升不同層次學生在畢業設計環節的設計質量,指導老師根據不同層次學生針對性的指導,學生專業綜合實踐效果更好,解決了種種矛盾。
2數控技術專業畢業設計分層教學實施的保障條件
分層次教學極大地解決了目前高職數控技術專業畢業設計存在的主要問題,但是要滿足不同層次學生進行不同模式畢業設計需要一定的保障條件,我院在該項目實施過程中,各界領導給予了大力支持,各部門分工協作,為分層教學的實施提供了條件。
2.1設計室
對于學習成績較好、進行畢業論文設計的同學,數控學院提供了足夠容納設計學生的設計室。設計室配備桌、椅、繪圖板、丁字尺等必要的設計工具,以及設計用的機械加工工藝手冊、零件設計手冊、公差手冊、夾具手冊、刀具手冊、量具手冊等設計資料,為設計的順利進行提供條件。
2.2CAD/CAM實訓室
對于軟件應用水平高、進行CAD/CAM設計的同學,數控學院提供了CAD/CAM實訓室。該實訓室有高配置電腦100臺,能快速流暢運行UG、Pro/e等三維造型軟件及仿真加工軟件,為造型仿真加工提供條件。
2.3數控實訓基地
對于理論學習成績一般、動手能力強的同學,畢業設計環節重點訓練其一項專業核心技能,數控學院提供數控實訓基地對畢業設計學生開放。我院數控實訓基地目前有CAK6136數控車床10臺、CL-20A全功能車2臺、XD-40數控銑床10臺、1055VMC加工中心6臺、CTM450電火花2臺、DMWG320T6線切割4臺,這些設備在課余時間全部對畢業生開放,保證試件加工同學進行技能訓練及畢業設計產品制作。
2.4頂崗實習企業
對于因就業參加工作,或進行頂崗實習無法順利進行畢業設計環節的學生,學院積極聯系頂崗實習單位,為學生創造便利條件,通過企業給定題目或者完成頂崗實習報告的形式進行畢業設計。數控技術專業目前擁有校企合作工作站1個、校企合作單位20余家,先后與西安嘉業航空科技有限公司簽訂校企合作工作站協議,與西安華元機械有限公司、寶雞秦川機床發展集團、西北工業集團、西光集團、西安東風儀表廠、陜飛集團等企業簽訂校企合作協議,為學生進入企業進行頂崗實習提供保障,同時這些企業對進入企業實習的學生,都安排專門的技術人員進行工作和設計指導,保證了學生學業的順利完成,同時能盡快完成從學生到技術人員的工作角色轉變。
2.5師資條件
分層次教學,除了必備的硬件條件以外,師資隊伍也是最重要的保障之一,根據學院教學管理規定要求,參與畢業設計指導的教師必須是講師以上職稱。數控教研室目前擁有專兼職教師33人,其中高級職稱17人,中級職稱14人,為分層次教學提供了必備條件。2015屆畢業設計指導過程中,各個環節有專門教師負責指導,參與畢業論文指導教師10人,其中副教授以上7人,講師3人;參與CAD/CAM設計指導教師8人,其中副教授以上5人,講師3人;參與數控加工設計指導教師8人,其中高級技師5人,技師3人;參與頂崗實習聯系指導教師5人,均為講師。
2.6制度保障
在分層次教學實施過程中,嚴格按照教務處、實踐教學管理處、質量監控中心、數控學院各級部分的規章制度執行實施。教務處、實踐教學管理處聯合下發的畢業設計管理規定,明確了畢業設計目標、任務、內容、效果、指導教師要求等內容,實踐教學管理處定期對畢業設計執行情況進行檢查,每年度進行評比;質量控制中心則按周、按月進行檢查反饋,起到很好的督促作用;數控學院不定期進行檢查指導。各部門協調合作,保障了畢業設計環節的順利進行。
3數控技術專業畢業設計分層教學實施過程
2015屆數控技術專業畢業設計環節,共有160名學生,參與指導教師31人,通過項目組成員共同努力,形成了一套分層次教學模式。
3.1畢業設計題目審核
參與數控技術專業畢業設計指導的教師進行選題表填寫,選取畢業設計題目。要求設計題目要符合分層教學要求,突出專項技能特點,設計題目要有新穎性,能調動學生設計興趣。
3.2專業指導委員會審核、公布選題
對教師所申報的題目,教研室組織專業指導委員會審核,通過并在院部備案。選題不合適的,將退回重新選題。并且將通過選題、指導教師名單在第一時間公布給學生,學生可以根據個人特長提前考慮設計方向。
3.3學生選題,院部審核
通過專業指導委員會審核的設計題目、指導教師,以及教師指導人數,將通過學院公共平臺,向數控技術專業畢業生公布,學生可以根據個人的學習情況、就業情況,以及興趣愛好選擇題目,選擇指導教師,完成后交院部審核。院部學籍管理員與教研室共同對選題學生進行成績分析,進行綜合評價。選擇進行論文設計的學生,要求學生綜合知識豐富、機械基礎課及專業核心課成績優良;進行CAD/CAM設計的學生,要求至少有一門軟件應用課程優秀,能熟練進行三維設計及二維設計,有解決復雜曲面設計加工的能力;數控加工的學生,對理論課知識要求低,重在實踐技能的鍛煉;需提前就業的學生選擇頂崗實習報告,進企業聯系企業指導教師,完成企業設計任務。根據審核結果,通過的進入實施階段,不通過的則需要教師指導重新選題。
3.4畢業設計實施
進入實施環節后,各指導教師要嚴格按照學院各項規章制度的要求,分別在不同的設計環節進行指導。論文設計指導教師在設計室進行7周各階段的設計指導,完成論文資料、工藝規程文件;試件加工的學生,則在數控實訓基地,由指導教師進行工藝方案確定、加工指導,完成試件的加工,并保證各項加工精度要求;CAD/CAM設計環節,學生有指導教師在CAD/CAM實訓室進行產品設計、造型、仿真加工等,最后形成動畫、視頻等影像資料;頂崗實習學生在校企雙導師指導下,完成企業題目或者頂崗實習報告。
3.5設計資料整理、答辯
各環節主要設計任務完成后,要求學生按照數控技術專業畢業設計資料要求,完成對應的論文、加工件、CAD/CAM動畫視頻、頂崗實習報告、答辯PPT等資料的整理。所有資料必須按照規范要求,完成設計內容,待指導教師審核簽字后,進行答辯。數控技術專業畢業設計答辯,由專業指導委員會統一組織實施,邀請企業專家、校內外專家共同參與,保證答辯的公平、公正。
3.6成績評定
數控技術專業,分層次教學后,畢業設計環節成績由三部分組成:畢業設計過程占40%,設計資料占30%,答辯成績30%,重點突出畢業論文、數控加工、CAD/CAM造型、頂崗實習的過程訓練,從而提升畢業設計質量,調動設計的積極性、參與性。
4分層教學取得成效
4.1分層教學培養了不同層次、有特長的人才
將不同層次的學生采用單一的模式進行畢業設計這種舊的模式,變為根據不同層次進行多種模式的學習,這種狀態的轉變,有利于發揮學生特點培養專項技能,更符合人才培養目標,有利于培養有特長的專業技術技能人才。
4.2監控組織更到位、設計質量顯著提升
分層次教學避免了一刀切,離校難監控,畢業設計質量差的現狀。通過分層教學,管理部分及企業專家一致認為,學生設計質量顯著提高,加工技能得到鍛煉,造型能力得到提升,促成百花齊放的局面的出現。
4.3緩解就業與設計沖突,畢業生受到頂崗實習單位青睞
提前就業進入企業的學生,通過企業題目或者頂崗實習報告的形式進行畢業設計,減輕了學生的學習壓力,在工作中總結、學習,能更快地融入企業、融入崗位,改觀了以往設計內容與工作內容不符,失去綜合訓練意義的尷尬。通過改革,進入企業頂崗實習的學生,通過這種企業安排設計、指導設計,協調了校企關系,同時縮短學生培訓時間,受到單位的青睞。
5思考與瞻望
學生生源多元化、學習狀態參差不齊是高職學生的現狀,如何解決這種復雜狀況下學生的培養,越來越值得職教人深思。雖然我院數控技術專業在畢業設計環節采用了分層次教學模式,但是在公共基礎課、專業課程的教學過程中仍然是以大班集體授課,如何調動各層次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需要我們繼續探索和研究。
參考文獻
[1]潘冬.高職數控技術專業畢業設計現狀分析及對策[J].亞太教育,2015(27):140.
(浙江交通技師學院 浙江 金華 321015)
摘要:師資隊伍建設問題已成為制約職業院校事業發展的“瓶頸”和亟待解決的問題。構建和創新適應我國現代職業教育發展需要的教師培養模式,健全和完善職業教育師資培養機制,是提高教育質量的有效途徑。以培養“三位一體”復合型師資為目標,通過技能達標、專業補缺、脫產進修、學歷提升、企業實踐、教學評價、教學比賽及課題研究等不同途徑進行培養,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關鍵詞 :中等職業學校;三位一體;師資培養;教師素養
中圖分類號:G7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4)09-0079-03
作者簡介:王連英(1971—),女,浙江永康人,碩士,浙江交通技師學院高級講師,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技師培養。
背景描述
我校數控加工專業始建于2004年,主要由原汽車維修類專業的機械基礎教研室組建,多數教師都在近3~8年內引入。目前,我系有專職教師45人,師資來源主要有引、調、聘、留四種。“引”主要是指引入普通工科高校的碩士研究生或本科應屆畢業生和職業技術師范院校的應屆畢業生,占專職教師總數的30%;“調”是指從企業、科研機構和其他學校選調進來的具有高級職稱的教師,占專職教師總數的19%;“聘”是指不占編制的外聘教師,主要由企業的技術骨干、企業退休的高級工程師和部分高校畢業生構成,占專職教師總數的28%;“留”是指留校的優秀畢業生,占專職教師總數的23%。各種渠道進來的教師各具優勢和不足,教師培養培訓和學歷達標任務比較繁重。
從年齡結構上看,我系中青年教師占93%,老教師只占7%,這與我系成立時間不長有關。從職稱構成上看,我系也呈現兩極分化的情況,即“兩頭大,中間小”的啞鈴型結構,高級職稱教師占31%,初級職稱教師占47%,而作為中堅力量的中級教師僅占22%。
綜上所述,在我系的師資隊伍中,年輕教師和從學校到學校的教師居多。他們多數理論知識較好,實際操作技能較薄弱,且沒有企業實際工作經歷。而數控加工專業是工學結合非常緊密的專業,只懂理論的教師很難勝任課程教學的要求,理論教學與實操訓練影響了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和合格人才的培養基礎。
主要目標
為滿足職業教育一體化教學改革的需要,應注重提高教師的專業教學能力、實訓指導能力、德育工作能力等綜合素質,培育一批優秀的教學骨干和學術骨干,建設一支適應課堂理論教學、實訓指導、生產實踐“三位一體”(理論教學、實訓指導、生產實踐)的數控加工專業復合型教師隊伍。
實施過程
我系的師資隊伍培養以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示范學校建設為契機,以《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學校建設計劃項目建設實施方案》、《浙江省中等職業學校教師隊伍素質提升工程實施方案》為指導,以培養“三位一體”復合型師資為目標,制定教師培養計劃,改革教師管理制度,改善教師隊伍結構,極大地提升了教師的整體素質。具體做法如下。
進行師資摸底,制定教師素養提升方案 通過對現有師資情況進行分析、比較、劃分,了解各類師資來源的優勢和不足,根據需要制定教師素養提升方案。例如,普通工科畢業的碩士生或本科生,他們學科知識比較系統、但技能方面明顯不足,并且教育教學相關理論也較薄弱;職業技術師范院校畢業生缺乏對企業的了解,對企業具體工種、工作崗位所需職業能力定位不準確;留校的畢業生技能操作水平較好,但學歷較低,缺乏教學經驗等等。為此,應依據不同的師資來源制定不同類型的培養方案,幫助教師策劃、制定生涯規劃,通過技能綜合訓練、企業生產實踐、學歷提升及教育方法探究等模式彌補其“出身”的短板。
培養途徑 主要有以下培養途徑:(1)技能達標。利用校內實訓設備,我校在暑假期間對從普通高校引進的教師和從科研機構等調進來的教師進行普通車床、數控車床、數控銑床等各類機床的操作技能訓練及計算機輔助設計軟件應用訓練,要求專業教師技能達標,通過訓練后考取高級工及以上的職業資格等級證書。另外,學校通過每年舉辦“技能節”,進行技能綜合訓練,以“賽”促“練”,多位教師實現了多工種的技能復合與提升。(2)專業補缺。不同教師都有自己的短板。兩年來,我們安排教師參加“數控編程操作”、“全國高技能人才師資培訓”、“技工院校職業能力教學管理”、“中職教育中德合作教師培訓”等校外組織的各類培訓15人次。還先后派出3位教師赴德國參加“金藍領”高技能人才培訓、派1名教師赴新加坡考察學習。通過開展各類職后培訓與專題培訓,加快這些教師的知識更新速度,發揮他們的示范引領作用。(3)脫產進修。學校鼓勵教師通過帶薪脫產的形式進入高職院校學習職業教育方法與操作技能訓練。期間已安排3名教師分別前往浙江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和浙江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強化實踐教學方法,提高專業技能。(4)學歷提升。學校積極支持教師學歷提升,并制定了相應的政策,對在職攻讀碩士學位的教師提供15 000元/人的學費資助,期間有3名教師分別考取了浙江大學、浙江工業大學等高校攻讀在職工程碩士,以提高其教學研究水平。對學歷尚未達標的教師,學校以學費全額資助的形式鼓勵他們接受繼續教育,取得相應的學歷證書,期間有2名教師取得本科學歷。(5)企業實踐。除了從企業聘請的技術人員,大部分教師缺少企業實踐經驗。為此,我校主動聯系合作企業通過給予經費補貼的形式,利用假期安排教師進企業鍛煉。兩年來,已有11名教師分別前往金華湯齒機床有限公司、今飛機械集團有限公司、金華湯齒齒輪箱廠有限公司、浙江金輪實業有限公司、浙江科惠醫療器械有限公司、金華市科創精密模具有限公司、浙江固馳電子有限公司等企業開展教師企業生產實踐,了解企業的文化,企業產品的技術含量、生產流程、工藝路線,崗位人員的職責和需求等,提高其實踐生產能力。(6)教學評價。通過組織聽課、教學觀摩等多種形式經常性地開展評價活動。一方面,教師可以了解教學目標的實現程度,教學活動中使用的方法是否有效,從而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為,反思和改善自己的教學計劃與教學方法,不斷提高教學水平;另一方面,教學評價反映著教師教學的質量和水平,適時的客觀的教學評價,可以使教師明確教學工作中需努力的方面。(7)教學比賽。青年教師學歷普遍較高,但具備高學歷并不等于就是合格的教師。如果缺乏必要的培訓和指導,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難以迅速提高。教學比賽用特殊的形式宣示了學校對教學工作的重視程度,營造了一種教師積極投身教學的氛圍,是促進年輕教師快速提升教學基本功的有效形式。我校每年組織說課比賽、技能節比賽,開展與企業的技能交流等,通過各種比賽促進教師成長。(8)課題研究。在校本教研過程中讓教師成為教研的主人,確立了教師在教研工作中的主體地位,通過教研促進教師自我發展。
實施條件
制度保障 (1)建立教師培養推薦制度。有計劃地由系主任、教學副主任、專業帶頭人共同向學院推薦各層次、各類型的教師參加相應的學習、培訓、考察、實踐等。(2)建立教師培養、培訓制度。由系部會同專業組共同制定校內和校外師資培養、培訓制度,完成各層次的培養與培訓工作。(3)建立教師培養考核制度。由系部會同專業組共同制定校內和校外師資培養、培訓考核制度,進行相應的考核。(4)建立教師培育“成長檔案”制度。由系部給全體專業教師建立個人“成長檔案”,編制培養計劃、記錄培養過程、積累培養成果。
經費保障 (1)在系部專業建設過程中,劃出師資培養專用資金用于教師校內培養。(2)學院人事處統一師資校外培養資金實報實銷制度。(3)努力爭取國家或上級主管部門給予的各類師資培養經費。
人員保障 落實師資培養系主任負責制,成立由系主任、教學副主任、專業帶頭人組成的師資培養管理小組,負責實施校內培養計劃,推薦校外培養人選。
實施成果
通過“送出去”、“請進來”、“以賽促教”、“產學研結合”等多種途徑、全方位的培養,兩年來教師的專業教學能力、實訓指導能力、德育工作能力等綜合能力和素質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一批教學骨干、技術骨干和學術骨干迅速成長,形成了一支以省級專業帶頭人、校級專業帶頭人、校級骨干教師為核心的富有職教特色的師資隊伍,學校的教育教學取得了一定成果,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教師素養提升 通過兩年時間的努力,本專業的專任教師普遍接受了新一輪不少于360學時的全員培訓,其中骨干教師培訓數量不少于專任教師總數的30%,專業教師每兩年進行兩個月以上的企業實踐。在這兩年間,機電系新增技師7名,新增高級技師3名,有2人學歷達標,獲得本科文憑,有3人在職讀碩士,還有4人獲得心理健康教育C級資格證書。教師在學歷層次、教學水平、技能水平、管理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提升。
教師科研能力提高 在示范學校建設過程中,專業教師積極參加企業調研和課程開發,參與教研、教改活動,取得了豐碩的成果。(1)論文和課題。我系教師參與并完成省級課題2項,完成校級課題1項,已經立項省級課題2項。兩年內在省級刊物發表專業論文15篇,有10篇論文在不同級別的論文評比中獲獎。(2)一體化教材開發。由骨干教師開發的《數控加工技術》、《數控加工工藝》、《數控編程》、《數控銑工實訓指導書》、《數控車工實訓指導書》等多門一體化校本教材投入使用后,深受學生喜愛。與此同時,我們還開發了“機械設計基礎”、“電工基礎”、“車工工藝”等多門課程的教學資源庫,通過文字、圖片、動畫、聲音相結合,把靜態教材轉化為生動形象的多媒體素材,使機床設備、生產過程等過去看不見、摸不著、講不明的內容,生動、形象、明白地呈現在屏幕上,極大地改善了教學效果。
理實一體化課堂 通過學校教師下企業與企業技工進課堂的培育模式,學校里培養了一批有企業生產實踐經驗的復合型教師。他們把企業的生產管理、新技術、產品發展特征、人才需求等技術與信息帶入學校,融入教學,使校內教學與校外企業實踐無縫對接。同時,部分教師把這些結果提煉成教學研究成果進而推廣指導學校教學改革。通過兩年的培養,我校的教師基本能滿足理實一體化教學的要求,成為了教學的多面手。目前,機電系有10個理實一體化教室,使每一課題都能講授、示范、訓練同步進行,讓學生在學中做、做中學,融會貫通,提高了學習效果,培養了良好的實踐動手能力。
校企深度合作 通過培育,多數教師不但具有了深厚的理論水平,同時都具有了實踐動手能力,與企業合作后為企業解決了不少技術難題,同時也與企業合作進行了項目開發與合作。在兩年時間里學校教師為周邊企業完成了多個批次的產品加工,幫助解決企業的技術難題。
教師專業結構更加合理 之前數控加工專業的教師隊伍中三分之二的教師負責理論課程,另三分之一的教師負責實習指導課,相互之間少有互通,導致一學期中實訓課教師工作超負荷運作,而理論課教師還“吃不飽”卻也愛莫能助,出現教師數量的不平衡。通過培養,各類型教師加速成熟,成長為既具有理論教學水平與操作技能,又具有生產經驗的復合型教師,人人都是骨干,有效地解決了教師缺口,改變了“一條腿走路”的尷尬局面。
體會與思考
領導重視 師資是一個學校最核心的競爭力。師資培養的過程必定會耗費大量的人力和財力,有時還會暫時影響到教學的安排。領導一定要有“壯士斷腕”的決心。只有領導高度重視,正確認識師資培養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才能做好此項工作。
提前規劃 目前,社會上各類培訓很多,其中也不乏騙錢的機構。術業有專攻,沒必要每個培訓都參加。管理者必須事先有用人的規劃,每個教師發展的方向不一樣,要結合教師的興趣、特長等確定明確的培養思路。有針對性地培養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定位 要根據辦學層次、辦學定位的要求確定師資培養的重點,不盲目追求高學歷、高職稱,應根據職業教育的特點,重點加強職業能力培養與“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
參考文獻:
[1]張建國.中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探索[J].職業,2010(3).
[2]程相波.對高職教師“雙師素質”培養方法的探討[J].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7(l):68-71.
這所職業技術學院主要以培養“高級藍領”為主,優勢專業是模具制造、注塑加工等,校內有大量的數控加工中心、機床、注塑機等。生源是初中生,進來后先讀三年職高,一部分畢業,另一部分經過考試,再讀三年專科,畢業時可申請職業技師資格。該學院的技師資格評審標準是產品自己設計、主體模具自己開發,參與做出樣機。
那天,學生是扛著模具、拿著樣機來參加評審的。
當時,我們學校的畢業答辯也剛剛結束,相比之下,我直冒冷汗。雖然他們學生的草圖沒我們的漂亮、樣機沒我們的悅目,但他們的模具比我們的草圖更實用、樣機比我們的模型更有說服力。
會后閑聊,該學院的負責人對我說,劉老師啊,我們沒法和你們比,我們是專科,玩概念、玩藝術,玩不過你們,我們只能來點實在的。
我聽后無語。
現實情況是,他們的“專科生”早就被各類中小型企業“搶購一空”、而我們正在為“本科生”的就業率“絞盡腦汁”。
從業多年,一直困惑,什么是工業設計?它的殺手锏是什么?它的價值在哪里?
先看教師。
自己在綜合性大學任教,校內整個工業設計專業教師活得都很郁悶,大學最受尊敬的人是誰?是那些有著一堆國家基金、每年發表數篇SCI、EI、ISTP論文的科研“牛人”。
工業設計呢?連個申報課題的口子都難找,報自然科學基金吧,偏文;報人文社會科學基金吧,偏理,兩邊不靠。
工業設計發篇論文也不容易哦,被各高校期刊目錄認可的工業設計類期刊,幾乎沒有,勉強有兩本,一本是《裝飾》,還偏藝術;另一本是《包裝工程》,又偏理工。別忘了,這兩本期刊背后,還有全國數千名工業設計專業教師在排隊等候呢!與其兩邊不靠,不如偏工,畢竟理工科課題廣、期刊多。
再觀學生。
關鍵詞:數控加工技術;項目化教學;教學方法
高職教育主要培養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各類實用型技術人才,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研結合的發展道路。其目標是培養高等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近年來,為更好地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服務地方社會經濟發展,許多高職院校對高職教育教學進行銳意改革,提出了一系列適應高職教育發展的教育教學方法,其中項目化教學方法得到了普遍認同。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在數控加工技術教學中實施的項目化教學取得了良好成效,筆者簡要闡述“項目化”教學法在數控加工技術教學中的實踐應用和成果。
一、“項目化”教學法概述
“項目化”教學法是借助于項目(或課題)的實施來完成一定的教學內容或任務,是以“應用”為主旨和特征構建課程內容,將必要的知識點融于實踐技能培養進程中的一種教學方法,其特點是理論教學與實踐應用相融合、專業技術技能與職業素質培養相滲透。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生學得任何東西最終都是通過自己的建構、內化完成的。”技能學習更是這樣,技能不是教師“教會”的,而是學生“學會”的。它是學習者在一定的環境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方式獲得的。“項目化”教學法充分發揮了教師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使學生有效地掌握各類實踐性和操作性較強的知識和技能。
“項目化”教學法促使學生在教學中進行探究,特別注重學生學習的過程、學生的實踐和體驗、對所學知識的實際運用,通過這個過程,學生可取得以下成果:
(1)獲得親身參與研究探索的積極體驗。學生自主參與發現和探究性的“項目化”學習活動,獲得親身體驗,逐步形成樂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傾向。
(2)提高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針對某個典型零件的加工,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收集資料,討論分析,制定計劃,實施計劃,加工制作,表述和交流,制作物化成果,鍛煉學生操作能力,提高綜合邏輯思維素質。
(3)培養科學態度和科學道德。在“項目化”學習活動中,學生通過認真的探究分析,實事求是地獲得成果,養成尊重他人的意見和成果的正確態度、不斷追求的進取精神、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克服困難的意志品質等。
(4)培養對社會的責任心和使命感。在“項目化”教學中,利用仿真教學,使學生真正意識到每一個工藝、編程、成果和工廠中一樣,都是一件產品,要本著對客戶負責、對公司負責、對社會負責的態度和精神一絲不茍地制作,交一份滿意的產品。從而使學生在學習中,學會關心他人,關心國家和社會的進步,增強社會責任感,提高人文素養。
二、數控加工技術“項目化”教學的實施
1.科學規劃項目
“項目化”教學是教師以企業典型項目為載體,事先給每個學生或每個團隊安排一個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實際項目,將項目的具體實施貫穿在授課過程中,使學生在完成應用項的過程中掌握系統的理論知識的教學方法。在數控加工技術教學中,將數控加工技術這門課程根據典型零件的制作分成若干項目;每一項目又分為三個環節:“數控加工工藝設計、程序編制、數控加工”工作過程環節;每一環節又分為六個步驟:討論(明確任務、獲取信息)、制定計劃、作出決定、實施計劃、監控實施、評定反饋。每個項目、環節由教師和學生討論,制定明確的學習目標、學習任務。教師指導,學生獨立完成工作任務,制作出物化成果。前兩個環節工藝分析和工藝卡片、編程方案和程序清單,要求學生以項目成果報告的形式、密碼提交綜合性強的項目成果報告。三個環節緊密聯系,環環相扣,前一個環節是后一個環節的前提條件和工作依據,后一個環節是前一個環節的目的和必然結果,最后制作出物化成果―零件產品。這樣,項目化教學使學生從理論到實踐、從無形到有形、從技術到技能環環相扣,系統地學習,由過程助長能力,用物化成果證明過程,從根本上提高了高職項目課程的有效性,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
2.認真組織教學
(1)創新數控加工實訓2312組合模式。在數控加工技術“項目化”教學中,為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創新數控加工實訓2312組合模式。
2-數控仿真加工與在線數控加工同時進行。一部分學生在機房人手一機數控仿真加工,另一部分學生用仿真過的正確程序在線操練,能有效提高設備的加工率。3-每臺數控設備始終維持三人使用,一名做“老師傅”指導,一名“學徒工”主練,還有一名“觀摩者”邊學習邊協助工作。三人組合,看得清、聽得清、環境不擁擠,十分便于學生交流,有助于取長補短,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同時也能減輕指導教師的工作量。1-加工一次后,由一名“仿真加工者”頂替“觀摩者”,原“學徒工”、“觀摩者”依次晉級,直至“1”個組(6~7人)循環結束為止。這樣同一個零件,包括教師演示在內,每個學生至少做交流4次,有利于技能水平的提高。2-兩個班為一個輪番大組,便于整體教學安排。
(2)數控仿真加工與在線操作加工并舉,錘煉學生技能。在教學中,充分利用數控仿真加工與在線操作加工,錘煉學生技能。數控仿真加工機房布置在數控實訓車間的一角類似于車間技術組,一部分學生在機房人手一機數控仿真加工,學習研究項目的技術問題,特別注重工藝過程的合理性,確保程序格式和工件輪廓的正確性。同時每臺設備至少三人使用,反映速度快、手腳快的學生先做,其它兩位做輔助工作和觀摩學習;加工一次后,觀摩的學生分別操作加工,練過的學生回機房訂正完善技術文件,尚未操練的同學出來接替觀摩、加工,每臺設備始終維持三人,有“老師傅”幫帶,有“學徒工”學習,用仿真過的正確程序進行操作加工技能練習,重手感、重切削用量、重精度控制,有效提高了設備開機加工率,緩解了昂貴數控加工設備臺套數相對較少的問題,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學生操作技能和綜合能力。
3.客觀實施考核
對學生成績進行客觀科學的評價。每個項目都有物化成果,由教師和學生按評價標準考核評價,單一的促成成果由學生互評考核。每個過程都有記錄,由學生和教師依據記錄,填寫“過程考核卡”進行評價。對物化成果,要求每組加工出來的零件在小組內統一展示、鑒賞;然后,每組挑出一件最好作品,附帶項目成果報告,在班集體上展示,供老師和同學們瀏覽鑒賞和點評;最后,將最好的工件上繳系部,定期在系部櫥窗或科技節中展出。
三、數控加工技術“項目化”教學的成效
通過實施數控加工技術“項目化”教學,學校、教師、學生、課程、教材等都取得了明顯成效。
1.學生、教師、企業對項目課程的總體評價較高
調查統計表明,數控專業的學生對項目課程8個指標總體評價持肯定態度的均在89.7%以上,學生項目教學課程的合格率、技能證書獲得率均為100%。授課教師對項目課程9個指標總體評價持肯定態度均在90.4%以上。企業認為學生的頂崗工作能力、系統化的工作過程能力和創造性的工作能力都很強。
2.學生在各級大賽中取得了優異成績
通過項目化教學的實施,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顯著提高,在各級各類大賽中身手不凡,屢屢摘金奪銀。2008年,在第三屆全國數控大賽中,黃可獲第二名;2009年,在首屆全國數控維修大賽中,曹磊、王安銀、李海兵獲一等獎。
3.師資隊伍總體水平明顯提高
通過項目化教學的實施,普遍提高了教師素質和能力。通過“引進來”、“走出去”、“本土培養”三結合的措施,培養教師、工程師、技師“三師”素質,發揮團隊整體優勢,形成高水平的教學資料,開發高水平的教學資源,組織高水平的教學,傳承高水平的教學文化和物化資料,提高了教學做一體化項目課程總體運作水平和教科研能力。不少教師成為國家、省級拔尖人才,數控技術專業教學團隊被評為江蘇省優秀教學團隊。
4.教學成果豐富
我們一邊實施項目化教學實踐,一邊進行科學研究,主持市級、省級重點課題;并編寫教材,撰寫論文。公開發表核心論文25篇;數控技術專業被確定為2010年省級品牌專業建設點;數控編程與加工技術被確定為2008年度國家精品課程、省級精品課程。
項目化教學無疑是一種創新,一種機遇,同時也是一種挑戰,在實踐中,我們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以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為宗旨,大膽改革、銳意創新,加快推進項目化教學改革向縱深發展,為國家、社會培養更多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 周曉慧.“項目驅動”教學法在會計教學中的應用[J].會計月刊(綜合),2007,(9).
[2] 畢蓉.高職項目課程教學設計過程模式的構建[J].職業技術教育,2010,(17).
[3] 冷淑君.關于項目教學法的探索與實踐[J].江西教育科研,2007,(7).
[4] 徐涵.項目教學的理論基礎、基本特征及對教師的要求[J].職教論壇,2007,(3).
關鍵詞:技工院校;雙導師;學制技師培養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16)27-0021-06
一、研究背景
(一)經濟發展與產業結構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中國經濟新常態和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引發對高技能人才旺盛需要。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見》(中辦發[2006]15號)提出,要“完善高技能人才培養體系建設,加快培養一大批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高技能人才”。人社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關于推進技工院校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人社部發[2014]96號)提出,要“突出高端引領,加大高技能人才培養力度”。《首都中長期高技能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提出了圍繞首都產業發展需要,加快培養造就一支門類齊全、結構合理、技藝精湛、素質優良的高技能人才隊伍,明確指出2015年末全市高技能人才達到80萬、2020年達到120萬。“十二五”期間,實現年培養技師、高級技師1萬人的目標,到2020年,力爭達到年培養技師、高級技師1.5萬人的規模。此外,《北京行動綱要》提出聚焦裝備制造、航空航天、生物醫藥、電子信息等行業,形成高技術制造業占比例超過30%。
(二)企業對現代技師的需求
隨著我國產業結構的提升與科學技術的進步,企業對技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勞動保障部于2006年對技師提出了新的概念。傳統技師,主要負責特定崗位具體工件加工、研發;通過在工作過程中,長期地探究、積累經驗成為擁有絕招絕技的“行業大師”。現代技師,負責完成整個生產線的技術維護與工藝整合等任務;不僅僅具備精湛的專業技術,還具備整個生產線的現場管理能力、組織與指導員工技能培訓的能力,運用已有工作經驗和規律解決問題的創造力、不同工作領域的遷移能力以及復雜性溝通能力等非專業性技能。
(三)技工院校人才培養質量的要求
通過院校走訪調研以及“全國技工院校校長培訓會”、“全國技工院校師資培訓班”等途徑,以發放紙質版或電子版調研問卷形式,對京津冀地區、長三角地區以及珠三角地區的10余所重點技工院校(預備)技師培養情況進行調研。
調研中,在被問及“用人單位對技工院校一體化教學模式下技師培養的滿意度”時,用人單位對技工院校學生理論基礎和技能水平滿意度較高,分別占60%和80%。相比較下,學生在職業素養和解決問題、創新能力方面,用人單位滿意度較低,分別占10%和20%(如圖1所示)。
調研“用人單位對技工院校一體化教學模式下技師培養滿意度”后,接著問及到“教學效果影響因素”時,師資隊伍薄弱和缺乏行業企業支持是兩大影響因素,占65%。其中,師資力量薄弱是很多技工院校培養技師效果不佳的主要影響因素。進一步數據分析得出,師資隊伍薄弱主要體現在教師專業技能不足,缺乏企業經驗,教師數量不足等方面。(如圖2所示)
通過對全國重點技工院校學制技師培養模式調查研究得出,目前技工院校在培養學制技師過程中,主要面臨著四個方面的困難:其一,師資隊伍薄弱,教師主要來源于學校,盡管參加過多種培訓,具備一定的企業工作經歷,但是對行業、企業的技術發展、要求以及規范,與行業專家相比依舊存在著一定差距,對企業工作任務的關鍵技術、關鍵能力等核心點的把握不到位,影響技師培養質量。其二,教師教學觀念亟需更新,教學過程中教師更多地重視學生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缺乏對學生職業素養和職業能力的培養。而職業素養是企業對員工整個職業生涯、工作始終的基本要求,員工是否具有良好的職業素養和解決問題能力是企業關注的核心指標。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的理論基礎和操作技能,更需要關注學生良好職業素養的培養以及解決問題能力、創新能力的提升。其三,學校以模擬真實生產任務為載體的教學模式不利于技師階段學生的發展,例如,某學院在培養中級工、高級工學生的過程中,堅持開展以代表性工作任務為載體的項目教學,以行動導向過程為主導的教學組織,既注重學生專業能力的發展,更關注學生非專業能力的培養。但是,對于學制技師階段的學生,僅限于校內培養模式已經不能滿足企業對高技能、多元化、綜合性人才的需求。其四,學校學習環境、文化、組織形式、管理模式與企業差別大,雖然學校實訓室、廠房等一體化教室具備高端設備,雖然技師培養過程基于一體化教學理念,以具體工作任務為學習載體,以培養技師職業能力為核心目標,將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融通合一,專業學習和工作實踐學做合一,能力培養和工作崗位對接合一。但是,校內技師培養缺乏企業真實工作情境(如:企業文化、企業環境、企業管理模式以及企業工作組織形式等)對技師學生能力的歷練。情境學習理論強調,行動是基于情境的。人不是根據內心符號表征行動的,而是通過與環境直接接觸,與互動來決定自身的行動。基于真實情境,默會知識在人與情境的互動中發揮作用。因此,模擬的學習環境以及仿真的工作任務不利于培養學生的非專業能力,在這種情境中培養出來的技師在解決實際生產技術問題的能力、改革創新的能力以及工作經驗等方面是會受到企業質疑的。那么如何來提高企業對技工院校學制技師培養的認可度呢?
二、研究問題及方法
基于國家、社會、市場對新型技師的需求,筆者對學制技師人才培養模式做了大量實證探究。以北京市某技師學院為個案,探究“雙導師”學制技師培養模式。本研究主要研究問題:“雙導師”學制技師培養模式內涵是什么?如何培養學制技師(主要從培養路徑和管理過程兩個維度進行探究)?“雙導師”學制技師培養模式實施效果如何?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獻分析法、訪談法、實物收集法,以企業深入調研為主,理論研究為輔,結合學生學習過程材料從多個角度對校企合作“雙導師”學制技師培養模式深入探究。
三、研究現狀
(一)傳統技師培養研究現狀
傳統技師培養主要采取自學成才或師傅帶徒弟培養模式,雖然培養出技能過硬、有絕活、實踐經驗豐富的技師,但培養時間長、工作崗位受限,不能滿足科技和工藝日新月異的需要。傳統技師主要定位在具體的崗位上,負責單一工件的加工。他們技術和能力的形成主要是在長期的工作過程中,依靠持續地積累經驗。
(二)“校企雙制”技師培養研究現狀[1]
2012年,廣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印發《廣東省學校“校企雙制”辦學指導性意見》(粵人社發[2012]178號)提出:“在全省學校開展‘校企雙制’辦學改革,力爭到2020年基本建立起具有廣東特色的‘校企雙制’辦學制度。”2013年3月,廣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批準廣東省30家技師學院、高級技工學校作為示范學校試點探索開展“校企雙制”辦學。
“校企雙制”辦學是指依據技能人才培養和使用的規律,依托院校和企業雙方優勢資源,通過政府出政策、企業出崗位、院校出學位,校企聯合招工招生、送崗送學、雙制培養,充分發揮院校育人機制和企業用人機制的耦合作用,建立院校和企業共同培養技能人才的新的辦學制度。“校企雙制”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招生即招工的全日制雙制班,主要面向初、高中畢業生開展綜合職業能力為培養目標的技工教育,學員身份主要是全日制學生;二是招工即招生的在職雙制班,主要面向企業在崗職工開展彈性學制技工教育和職業技能提升培訓,培養技能型人才,學員身份主要是企業員工。
“校企雙制”技師培養是通過“企業主導、校企共管”、“十個共同”等形式,開發課程,組織教學與管理,培養師資,運用技師的企業考評方式開展的一種技師培養模式。“校企雙制”的技師培養模式倡導“企業主導、校企共管”、“十個共同”,即“校企共同制訂招工招生計劃、人才培養方案、開展專業建設、開發課程體系、搭建管理隊伍、組建師資隊伍、建設實訓實習基地、實施教育教學、開展考核評價和產學研服務”等。
(三)“雙導師制”技師培養模式研究現狀
國內“雙導師制”的研究起步較晚,有關“雙導師制”的研究相對較少,主要集中在醫學專業、職業院校學生、本科生以及碩士研究生的培養上。2009年以來相關政策陸續出臺后才開始受到較多關注,研究成果的形式以期刊文章和新聞報道居多,論著暫時沒有,學位論文也比較少。
“雙導師制”更多以對策的形式出現在諸如“師資隊伍建設”、“培養質量”、“研究生培養”、“專業學位教育”等研究主領域。在不同的領域、不同的教育層面,對“雙導師制”概念界定有著不同的標準,呈現出不同的做法。近年來,“雙導師制”在職業教育中,運用較為廣泛,主要是為企業培養技術應用型人才,畢業后直接進入企業生產、管理、服務的一線技術工人。對于職業教育來說,“雙導師制”是校企合作的直通車,是以就業為導向“三位一體”的培養模式,是培養企業所需的高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徑[2]。
國外并沒有嚴格的“雙導師制”說法,但是在很多發達國家實施“導師制”培養本科生、碩士生。美國,以“實習教師”、“合作教師”、“學校指導員”三方組成。根據三方各自的角色具體而嚴格的規定各自的責任,合作教師和學校指導員根據實習導師的情況,彼此溝通,共同協商確定學生在單位的實習進度。英國,學生的指導教師分為兩類指導老師,一類是學科教學教師,一類是教育與專業學習教師,這兩類老師彼此協作,共同對學生負責。在職業教育層面,德國“雙元制”是本土首推的一種職業教育模式,由校、企共同實施[3]。
四、研究發現
(一)學制技師“雙導師”培養模式內涵
教授童華強曾提出,“雙導師”指為學制技師班學生配備2名導師,其中1名來自企業在職技術專家,1名為校內專職教師,組成的雙導師團隊,共同指導技師學生的項目學習和企業實踐[4]。這種培養模式確保師資質量,既滿足培養學制技師對教學、管理方面的需要,又滿足對企業核心技術、技能方面的需求。
“雙導師”學制技師培養模式,基于一體化教學理念,由純粹的學校培養轉變成學校、企業共同培養,培養過程中實現了“學校內代表性工作任務”到“企業內真實生產課題”為載體的學習過渡,實現了專業知識、技能與學習工作過程知識的銜接,體現了學習能力和工作能力的雙重培養,由學校單方評價轉變為真實的校企雙方評價,做到了學校、企業學制技師培養的融通[5]。通過將企業真實工作任務引入到學制技師的培養,學制技師在學習中直面研發生產中的難題,通過參加技術攻關、生產校驗等,有效地提升了自身的專業能力、學習和研究能力。
“雙導師”學制技師培養模式是一體化教學模式的延伸和拓展。學生在企業實踐過程中,并不是簡單地把技師學生與企業員工組合起來為完成同一項任務而工作。學制技師與企業生產任務直接接觸,作為實踐共同體的參與者,在企業中扮演一個合法的角色,在工作中具有真實意義的身份和真實的工作任務,從知識體系、技能結構、生產規范、人際溝通、責任意識等多方面進行訓練,不但實現了對技師專業能力和方法能力的組織整理、優化提升,更重要的是在社會能力上實現了“看得見、摸得著”的養成和培育,切實達到了專業技能和核心能力皆優的新時代技師要求[6]。學制技師在實踐的過程中,獲得的知識不僅僅是專業技能知識,還有完整的工作情境知識,包括組織、管理知識和人際交往、合作知識等等。技師學生通過行動與具體工作實踐的反映,領悟、學習企業的社會情境知識,實現技師學生社會能力和方法能力的提升[7]。此外,在技師培養過程中,遵循行動導向原則,將學習者個體活動和學習過程與適合外界要求的“行動空間”結合起來,擴展學習者的行動空間,提高個體行動的“角色能力”,注重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解決問題能力。同時,該培養模式注重以人為本,培養技師主觀能動性、不斷自我優化和自我負責的意識,使技師學生能夠在實現既定目標的過程中進行批判性的自我反饋,在學習、工作過程中自我控制、自我管理,獲得職業行動能力[8]。這才是技工院校技師培養的終極目標,也是學制技師“雙導師”培養模式的深刻內涵。使純粹的院校培養模式轉變成校企合作技師培養模式,使校內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變成真正意義上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
(二)“雙導師”學制技師培養
為規范和推進知識技能型學制技師的培養質量,提升用人單位對技師畢業生的滿意度水平,更好地為企業提供后備高技能人才,諸多技工院校研究學制技師培養方法。下面以某技師學院為個案探究校企合作“雙導師”學制技師培養的路徑和管理過程。
1.培養路徑。通過對該技師學院技師培養深入研究,總結出一條“雙導師”學制技師培養路徑(如表1所示)。
2.“雙導師”學制技師管理過程。在實施“雙導師”學制技師培養過程中,遵循校企協作、工學交替、課題引領、雙師培養、全程監控、多方考核的原則。前期準備階段,“選企業”、“選導師”、“選課題”。實施階段,為了能夠實現對學生企業學習的過程監控,學生需要按時提交工作日志、周記以及工作總結;企業導師需要對學生的學習表現進行周評價;學校導師需要按時到企業回訪,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與學習效果。考核階段,學院遵循“校企雙評,多元考核”模式,考核內容包含學生工作態度、工作素養的考核,占總成績的40%,企業課題學習和完成情況的考核,占總成績的60%。(如圖3所示)
(三)“雙導師”學制技師培養模式實施效果
1.技師培養規模增大。該技師學院“雙導師”學制技師培養模式開始于2013年,最早試行于數控加工專業,以數控加工專業為例,從已畢業技師人數上看,“雙導師”學制技師培養規模不斷擴大(如圖4所示)。
課題組成員在分析數據背后的原因時,通過對學生家長滿意度調查發現,學生家長對學院技師培養質量以及孩子就業去向滿意度高達95.8%。該學院技師培養規模不斷增大,培養質量高,贏得學生家長的信任與認可。
2.技師優質就業。以數控系為例,目前為止“雙導師”學制技師畢業生共計136人,技師考評通過率100%,就業于航天二院、航天三院、航天五院、北京機床研究所、CAXA、清華大學等單位,實現優質就業。(如圖5所示)。
數據表明,該技師學院數控系“雙導師”學制技師畢業生就業去向非常樂觀。70%技師學生優質就業,就業于航天三院-159廠、航天二院25所、航天二院-283廠等航空航天企業,北京機床研究所、北車集團、精雕科技等高端設備制造企業,清華大學工程訓練中心、鋼鐵研究總院等科研院所,留校從教。技師們進入企業和院校后,主要從事導彈、衛星零件加工,導彈裝配與調整,機床零件生產、數控加工、精密檢測、擔任學校一體化教學等核心工作。除此之外,還有一部分學生進入了民營企業、私有企業和部分合資企業,主要從事設備維修、零件裝配、機床裝配與調試以及機床維修與售后等工作。
3.企業對技師認可度增高。在課題組對北京市49家企業所進行的問卷調查中,在被問及到雙導師技師學生在工作中的優勢時,企業對“雙導師”培養模式下技師的“專業技能、吃苦耐勞精神和良好的職業素養”滿意度高達80%-85%,對“與人溝通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解決問題和創新能力以及專業理論基礎”滿意度高達60%-65%(如圖6所示)。
綜合數據表明,“雙導師”培養模式下,該學院學制技師培養質量得到提升,技師“吃苦耐勞、良好職業素養、專業技能強”等特質得到就業單位認可。
4.技師離職率降低。通過對該技師學院近幾年技師畢業生進行追蹤調查發現(以數控系為例),學生離職率不斷下降,企業對學生滿意度不斷提升。尤其實施“雙導師”學制技師培養模式后,學生的離職率降低至14.29%,42名學生中僅有6名學生出現離職離崗現象(如表2所示)。不僅有利于學生的職業成長,也有助于企業后備人才的儲備。
“雙導師”學制技師培養模式是一種可借鑒、可傳播、可推廣的新型學制技師培養模式,有效地解決目前學校教學資源局限性的困境,如:實訓設備、場地不足,師資力量薄弱等,提升技工院校教學效果。能夠解決校企合作存在的諸如:頂崗實習學生學習質量無法保障,學生學習權利被剝奪成為流水線工人等問題,提高了學生培養質量。同時,在相關行業、企業內已經具有一定的影響力,成為首都裝備制造業和汽車修理行業高技能人才培養的重要孵化器。“雙導師”學制技師培養模式有利于學校自身發展,不斷擴大技師培養規模;有利于技師職業能力的發展,提高企業認可度、滿意度;有利于企業人才儲備,實現校、企、生共贏。
參考文獻:
[1]何士林,辜東蓮,李宗圓,等.廣州市技師學院“校企雙制”技師培養研究[M].中國廣州科技和信息化發展報告(2015),2015.8.
[2]鄧明陽.基于校企合作的“三位一體”雙導師制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職業技術教育,2013(20):57-59.
[3]姜大源.當代德國職業教育主流教學思想研究――理論、實踐與創新[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4]童華強.院校學制技師“雙導師制”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J].職業,2014(Z1).
[5]趙志群.職業教育工學結合一體化課程開發指南[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5.
[6]萊夫(Lave, J.),溫格(Wenger, E.).情景學習:合法的邊緣性參與[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4-5.
[關鍵詞]工程訓練;以學生為中心;訓練體系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6)12-0137-04
工程作為實際的改造世界的物質實踐活動,具有建造性、人文性、生態性、整體性和協調性等本質特征。因此,高等工程教育必須克服目前存在的學術化、學科化傾向,擔負起工程自己的教育使命,回歸工程本身。或者說,高等工程教育要超越“科學范式”(強調工程科學與理論分析),確立“工程范式”(強調工程教育的實學性、集成性和創新性)。
為此,我國參照《華盛頓協議》,按“國際實質等效”的要求,從2006年開始試點工科專業的國際認證,并于2013年成為《華盛頓協議》的預備會員。《華盛頓協議》是國際工程師互認體系6個協議中最權威、國際化程度較高、體系較為完整的協議,該協議提出的工程教育國際認證通用標準對工科專業學生畢業時的能力要求,正是對工程本質特征的反映。
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實踐表明,“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對于工科高校工程訓練中心的建設和發展具有很好的推動作用。
一、工程訓練面臨的問題
工程教育的核心特征在于其實踐性。我國工程教育實踐教學主要包括實驗教學(理論課程的實驗和獨立開設的實驗課程)和集中實踐教學(工程訓練、認知實習、生產實習、課程設計、畢業設計)兩大部分。然而,在我國本科工程教學體系中,存在重知識學習、輕能力培養的現象。2009年,中國工程院了一個調研報告,對國內高等工程教育的現狀提出了批評:一是一些本科院校不能根據自己的實際,盲目爭辦“綜合性、研究型”大學,導致學校建設目標趨同,人才培養目標單一;二是工科院校的實踐教學被不同程度地削弱,使工程訓練達不到最基本的要求;三是教師學術化傾向十分明顯,學生創新能力不強,重論文、輕設計、缺實踐。
由于高校與企業聯系不密切,企業難以容納大批學生實習等問題,生產實多是走馬觀花,學生很少有動手和提高實踐能力的機會。因此,工科高校工程訓練中心的建設就顯得尤其重要。雖然我們在不斷進步,改革的步伐從未停滯,但與國外相比,我國高校工程訓練中心的建設還存在諸多不足,如:
(一)功能定位單一
以教為中心的教學功能幾乎是所有高校工程訓練中心存在的核心要素,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和能動性。這種教學理念及相應的教學方法,不利于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不利于培養學生主動實踐的能力。
(二)訓練目標不明確
訓練目標與工科專業培養未來合格工程師的要求有差距,目標仍然以驗證理論知識和掌握加工工藝為主,對培養學生的工程觀、組織管理、團隊協作等方面的要求比較模糊。
(三)專業課程體系設計不合理
專業課程體系設計盲目,訓練目標模糊,導致訓練體系層次偏低,訓練內容與理論教學和其他實踐環節脫節。對學生認識工程對于客觀世界和社會的影響,考慮經濟、環境、法律、安全、健康、倫理等制約因素,綜合運用理論和技術手段設計系統方案與思路創新等方面的訓練不足。
(四)師資及硬件資源投入不足
師資隊伍無法滿足工程訓練要求,軟硬件資源投入不足。真正的工程師只有由工程經驗豐富的教師,在一個充滿活力的工程環境中才能培養出來。而我國工科教師學術化傾向十分明顯,大部分教師熱衷于申請課題、,對教學工作,特別是實踐教學投入不足。
造成上述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以學生為中心”的工程教育核心理念未能深入教育管理者和教師心中則是最主要的。由此,需要回答的問題有(但不限于):
1.什么是以學生為中心的目標導向?
2.如何設計訓練體系?
3.訓練體系如何與專業培養計劃中的理論教學和其他實踐環節貫通?
4.如何建設工程訓練所需的師資隊伍?
二、以目標為導向,進行訓練體系的反向設計
以學生為中心的目標導向就是用期望全體學生獲得的學習成果,反推出所需的培養過程、培養要素和培養環節,以及對應的持續改進機制。
(一)培養目標
培養目標是指教育目的在各級各類教育機構中的具體化,它是由特定社會領域和特定社會層次的需要所決定的。在工程教育國際認證語境下,培養目標可表達為學生畢業5年左右,成為所工作領域的合格工程師,即解決“能做什么”的問題。而在“科學范式”教育模式下,通常是教師(強調工程科學與理論分析)根據自身的認識,主觀設定學生需掌握的知識,制訂課程體系,課程體系實際上決定了學生畢業時掌握的知識,這會造成畢業生能力與培養目標脫節,更與社會需求脫節。
(二)畢業生的能力要求
畢業生的能力要求是指學生完成學業時應該取得的學習成果,即學生產出,實質上是學生畢業時“能有什么”的問題。本文對畢業生能力要求的參考體系是《華盛頓協議》的通用標準,具體為:
1.具有人文社會科學素養、社會責任感和工程職業道德;
2.具有運用工程工作所需的相關數學、自然科學以及經濟和管理知識的能力;
3.具有運用工程基礎知識和本專業基本理論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系統的工程實踐學習經歷;了解本專業的前沿發展現狀和趨勢;
4.具備設計和實施工程實驗的能力,并能夠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
5.掌握基本的創新方法,具有追求創新的態度和意識;具有綜合運用理論和技術手段設計系統和過程的能力,設計過程中能夠綜合考慮經濟、環境、法律、安全、健康、倫理等制約因素;
6.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及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獲取相關信息的基本方法;
7.了解與本專業相關的職業和行業的生產、設計、研究與開發、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的方針、政策和法律、法規,能正確認識工程對于客觀世界和社會的影響;
8.具有一定的組織管理能力、表達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以及在團隊中發揮作用的能力;
9.對終身學習有正確認識,具有不斷學習和適應發展的能力;
10.具有國際視野和跨文化的交流、競爭與合作能力。
(三)訓練體系的反向設計
訓練體系的反向設計是指:調研內外需求,由需求確定培養目標;然后,由培養目標決定對畢業生的能力要求,把畢業生能力要求分解、落實到培養計劃的各個環節(包含工程訓練),形成課程體系。這里的課程體系是廣義的,即為各個教學環節。尤其要注意的是,課程體系的改革,要改變講課、實驗、實習相分離的傳統做法,充分利用工程訓練中心的條件,實現講課、實習、訓練一體化。這樣,在新生入校后,執行該培養計劃,在質量保障體系(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是質量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的作用下,就能保證學生在畢業被授予學位時實現各能力培養要求,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成果導向,解決“能有什么”的問題;進而有效達成培養目標,解決“能做什么”的問題。培養目標、畢業要求、能力達成、訓練體系之間的關系如表1所示。
三、訓練模式的重構
重構訓練模式與其他實踐環節的貫通,是學生能力培養的實現手段。在學生產出導向視角下,機械工程訓練教學體系必須摒棄“金工實習”的傳統觀念,樹立“大工程觀”。按國際工程認證通用標準劃分訓練層次,即認知、基本制造技術訓練、先進制造技術訓練、機電綜合訓練。隨著科學的發展與技術的進步,現代機械產品已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純機械產品,而是機電一體化產品。因此,要開發以機械、電子、控制一體為核心,以工程性、綜合性為特點的訓練項目。
為滿足專業補充標準的要求,還要對機械類專業的訓練進行特殊設計和創新訓練,設置課外創新訓練課程。創新訓練分為初級、中級、高級三個層次。對初級訓練階段的學生開展機械創新設計基礎知識、機械運動方案創新設計、電路板設計等基礎性的專題培訓,夯實其基本理論與基本技能。對中級訓練階段的學生開展原理方案創新設計、機械系統創新案例、DSP系統設計、傳感器應用技術等提高型專題培訓,增強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對高級訓練階段的學生開展大團隊創新項目訓練,引導學生自主研究,充分挖掘學生的創新潛能。
這樣,就縱向形成了“認知、基本制造技術訓練、先進制造技術訓練、機電綜合訓練和創新訓練”為主線的遞進式、五層次訓練體系。
機械工程訓練中心的訓練還覆蓋能源動力工程、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土木工程、水利水電工程、環境工程、輕化工程等工科專業,訓練中心還要按專業模塊劃分訓練環節,以滿足不同專業的需要,橫向形成多模塊訓練體系。
訓練時間的安排要靈活,可實施分段訓練。如,對安排4周工程訓練(金工實習)的機類專業學生,可令其先進行一周的認知實習,再用2周時間與工程材料及熱成型工藝、機械制造技術基礎等課程結合,在完成圖紙設計、教師審核后,分組、分批在一個學期內完成,最后一周則可與現代制造技術實習結合,完成工程實戰。
根據以上思路,訓練資源必須重新配置。要淘汰老舊落后設備,大量增加先進制造技術訓練、機電綜合訓練、創新訓練所需設備。
四、師資隊伍的建設
“以學生為中心”的工程教育理念對工程訓練中心的師資隊伍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我國博士研究生的培養機制基本上屬于研究導向型,缺乏工程實踐經驗方面的培養,很難勝任“工程范式”下的教學模式。因此,為了培養具有工程創新能力的工程人才,必須完善工科教師的培養機制。一要大力推動對工程博士的培養;二是利用省部共建引入的先進設備和技術支持,組織教師參加新技術培訓;三是大力推進產學研合作模式,引導教師校企聯合開展工程應用研究,提高他們的工程能力。唯有如此,才能將高質量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傳授給學生。
當前,重科研、輕教學的傾向在高校中是十分嚴重的。口里重視教學,實則以論文、科研項目為教師評價體系權重的最大指標,廣大教師怎么會安心教學?所謂“教學出題目,科研做文章,成果進課堂”,講的是教學以科研為基礎,科研為教學服務。科研不為教學服務,以“學生為中心”就是一句空話。要以教師愛崗敬業、安心教學為前提,改革對教師的評價體系與職稱晉升機制,能很好地調節教師在教學、科研和其他方面的投入。
工程訓練中心需要教授、博士,更需要工程師和高級工程師,現場操作技師也是必不可少的。目前高校工程訓練中心指導教師普遍存在職稱、學歷低,年齡老化,人員嚴重不足的現象。必須解放思想,打破事業編制的限制,大力實行人事制,從企業招聘全職工程師、技師;也需要從學校相關院系聘請機械、電子、材料、管理、自動化等專業的教授、博士,兼職幫助工程訓練中心開展教學設計與建設工作。
五、典型訓練環節的實例與推廣
為探討校外實習的部分環節在校內訓練中心完成的可行性以及工程訓練與理論教學貫通的可行性,2013年,我們對長沙理工大學機制專業2010級學生現代制造技術實習進行了改革試點。該級學生第四學年秋季學期開設數控技術、現代制造技術實習(時間為2周)。數控技術任課教師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指導學生完成零件的編程,并通過數控仿真系統的虛擬制造考核(到工程訓練中心)。實習環節在訓練中心進行了1周,每個學生完成了3個零件的加工(線切割1件,數控機加工1件,快速成型1件),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剩下一周時間再到大型先進制造企業參觀,整體實習效果好,解決了到企業不能動手的問題。
在試點成功的基礎上,我們對機制專業安排在機械工程訓練中心的為期4周的實習進行了調整,實施過程及主要時間節點如下:
1.第一學年夏季學期機械工程導論與認知實習同時進行,時間1周。也為第二學年春季學期工程材料及熱成型工藝課程教學做準備。
2.第二學年夏季學期進行2周的基本制造技術訓練和先進制造技術訓練。
3.第三學年秋季學期開設機械制造技術基礎A、機械設計課程;隨后進行機械設計課程設計,由課程任課教師與專業教師聯合指導,完成正確的CAD圖紙。在此過程中,數控技術任課教師介入,選擇適合線切割、數控車、數控銑和加工中心加工的零部件重點指導。
4.第四學年秋季學期開設數控技術,在課程教學過程中完成零部件的編程,并通過數控仿真系統的虛擬制造考核(到訓練中心),要求理論教師先期熟悉訓練中心的虛擬制造系統;在現代制造技術實習環節(2周)時到訓練中心完成零件的加工,時間1周。以上分段完成了4周的訓練。現代制造技術實習的另一周時間要到大型先進制造企業進行參觀實習。
該實例的流程及與學生能力培養的關系如圖1所示。
對2015級學生,可全面實施圖1所示的計劃,學生將得到系統的工程實踐經歷。這使學生從2013年試點時只能完成3個零件的加工,發展到現在能完成機械部件乃至系統的設計制造,并得到綜合運用理論和技術手段實施工程的能力訓練,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認識專業責任和專業倫理。
[ 參 考 文 獻 ]
[1] 袁廣林.高等工程教育的理性回歸――基于工程本質屬性的思考[J].遼寧教育研究,2008(9):18-21.
[2] 李曉強.工程教育再造的機理與路徑[D].杭州:浙江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