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15 18:35:4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立體教學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獨立學院設計專業的學生,就學生自身情況而言,入學專業水平參差不齊。專業基本功相對比較薄弱,素描、色彩等基礎造型能力相對欠缺。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對構成的要求有一定差距,很難避免的讓學生感到難以理解和把握這門課教學目標,加上傳統的綜合材料的教學,會讓學生更加聯系不到生活與設計。在材料的選擇和作品的制作中,一般要花費較大精力,使學生容易忽略形式因素和審美因素方面的滲透,與實際運用相脫離。這和獨立學院教學中要求的高素質實用性能力強的教育思路相脫離,在教學過程中起到了阻礙作用,出現了一定的弊端。
2教學方式的改革
任何教育教學的思想,都應找到適當的操作方式才能詮釋其精髓,因此說到教學的問題,避免不了的要談到“教學方式”。在當今這個素質教育快速發展的階段,如果課堂教育不能夠落實,最根本的原因是教育者的教育觀念還比較滯后,所以我們要看到,教育思想的轉變才能帶動教學方式的改革;教學方式的變革必然會促進教學思想的轉變。所以我們不能等教育思想都有了徹頭徹底的轉變之后,再去改革教學方式。我們其實是應該一邊轉變思想,一邊嘗試新的教學方式。在我的課堂中,通過不斷探索,得出以下幾種教學思路可以推敲,希望能在不斷的實際考察和推敲中引起教學方式的轉變。
(1)自學式。
在教學過程中,自學是最重要的,我們現在的教學方式的主流還是老師說學生聽的階段,那么當教學方式轉變為學生自助學習,老師輔助學生的時候,那么我們可以說素質教育已經走進設計課堂了。自學式學習并不是傳統意義上讓學生自己看課本,并非類似于之“預習”這里所說的自學式是教師給出一定的教學目標,把教學內容分解成單一的個別任務,安排給學生去自行完成。教學除了在安排任務之外,還要給學生提供資料,信息、來源等,還要指導學生學習方法,在整個自學過程中隨時給予指點和輔導。
(2)課題式。
課題式是目前來說比較新穎的一種教學方式,目前使用的人還是少數,但是它是極容易激發學生潛力的一種教學方式。這種方式也可以叫做“探究式學習”或者是“研究學習”。具體實施的方式是一般情況下,教師確定一個課程中的實際問題,組織學生設計解決此問題,從收集資料、進行研究、到得出結論,解決此問題。簡而言之,就是把培養研究生的思路用于基礎教育當中,或者說把每一個學生當作設計師來培養,讓學生在學習中能準確地體驗作為研究者、發現者和設計者的感覺。
(3)討論式。
在設計教學過程中,多數提倡討論式教學。我們在日常課堂中經常運用這一模式。就是老師提出問題,讓學生分組討論,然后發言,氣氛比較活躍。比起傳統形式上老師只傳授,學生只受教的情形來說已經是很大的一種進步。但是類似這樣的討論也只是換湯不換藥。因為這種討論的目的是學生把老師要說的話說出來,并不是學生各抒己見。就整體思路來看,依然屬于灌輸式的。這種討論形式只能是作為點綴課程,活躍課堂氣氛的一種形式。并不是出于學生者本身的需要。學生為了回答問題而進行的討論,并不是為了解決自己的真實疑問而討論,這樣的討論缺乏探究精神。整個過程中老師所擔任的角色不是和學生共同學習,老師是評判學生討論對錯的一種標準,老師布置的討論問題只是一個設問。所以我在教學過程中是有目的的適用討論式。盡量讓學生發現問題,自己提出討論并完成教學進度。把討論中的花樣去掉,讓學生真正的通過討論學到真正的知識、達到學習目的。
(4)因材施教。
這里所說的因材施教其實就是根據學生自身的特點,為其量身打造獨特的教學方案。這個方式實施起來就需要老師平時做大量的前期調查,對學生的理論知識的摸底調查,之后再結合學生自身的個性,制定綜合的發展策略。這個教學方法看似簡單,其中間蘊含了教師的責任心和事業心。把以前單純對書本,對教材的關注的焦點轉移到以學生為主體上來,獨立學院所培養的正是面向社會,面向市場的人才,所以這一點顯得更為重要。因此,我在《立體構成》這門課中的課程講述別注意了加強對學生的基礎的培養,用學生熟悉的素描、色彩等基礎造型能力與課程中的構成理論相結合,目的是訓練學生基本功的能力,尤其是在教學前,必須加強學生這方面的能力,再在課程中加入設計的因素,才能使學生更容易接受,使學生能夠融會貫通,增加知識間的相互聯系。如今的設計課程逐漸由傳統的手工制作轉化為利用電腦進行設計,三大構成課程的技法教學也是從手工制作轉入到電腦教學設計當中,抓住如今學生對于電腦設計的偏愛,我采取了以下的措施。例如,空間混合用傳統技法進行手工制作。這樣在提高教學效率和理解傳統技法的同時,又增強了學生的求知興趣,比起以往的單純的課程教學相比,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作業完成了以后,學生可以通過網絡、光盤或者直接打印出來交給老師,這樣《立體構成》課程作業也就省去了搬運和保存的麻煩,同時教學也能快速及時地掌握不同層次的學生所掌握知識的程度。另一方面老師也能迅速的反饋給學生意見或建議,大大提高了上課和交流的效率,不僅有利于學生的自我評價,更有利于教學及時了解學生的掌握程度,充分體現了學生的個性。為將來的發展做好了新的鋪墊。
3結語
高一數學教學論文高中數學是初中數學的繼續和延伸。在高中數學學習的起始階段,如何引導學生準確把握好學習起點,尋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調整好學習心態,至關重要。為此,在高一新生入學后,我通過問卷調查、訪談等形式,初步了解了學生的初中數學學習情況(特別是與高中數學學習密切關聯的一些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后,針對學生存在的預習習慣和能力缺失、解題的隨意性大、反思意識薄弱等問題,重點采取了以下三項措施:
一、指導預習方法
與初中相比,高中數學知識點更多、知識的抽象程度更強,學習節奏也相應加快,若缺乏有效的預習,課堂學習時就可能處于一種盲目、被動的狀態,影響對知識的吸收、理解和掌握;若課前做了充分的預習,對所學知識有了大致的了解,對重點概念、學習難點等心中有數,課堂上便能夠更深入地思考、有針對性地質疑,更好地內化新知識。正確的預習方法才能保證預習的成效。課前預習時,應要求學生做到:
(1)粗讀,即先把新學內容粗讀一遍,了解所要學習的大致內容。
(2)細讀,即仔細推敲概念要點,找出例題中的關鍵條件、解題突破口、所得結論等,然后自己把例題做一遍,并努力簡化解題過程。對不能理解的概念、解題步驟等,做上記號(如果通過課堂學習還不能解惑,則要請教同學或老師)。
(3)試做練習,即分類型與梯度進行練習,一般來說,基本題1道、變式題1道即可。
(4)將預習結果列表歸類。比如,學習蘇教版高中數學必修5第一章第一節“正弦定理”,可列表如下:
當然,預習可以要求學生獨立完成,也可以讓學生小組合作完成,應視學習內容而定。
二、嚴格解題規范
解題是深化知識、發展智力、提高能力的重要手段。規范地解題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與回顧解題思路,是提高學生思維的邏輯性、嚴密性的必然要求。而且,規范地解題,可以避免考試中的無謂失分。(數學教學論文 )教師應通過親身示范和明確要求,讓學生養成規范解題的習慣。
解題規范主要包括:
(1)審題的規范。審題是正確解題的關鍵,是對題目進行分析、綜合、尋求解題思路和方法的過程。審題的過程包括明確條件與目標、分析條件與目標的聯系、確定解題思路與方法三部分。比如,找出題目中明確告訴的已知條件,發現題中隱含的條件并加以揭示;或從條件順推,或從目標分析,或畫出關聯的草圖并把條件與目標標在圖上,找出條件和目標之間的內在聯系;尋找解題的突破口——解題的實質就是分析這些聯系與哪個數學原理相匹配,然后根據這些聯系所遵循的數學原理確定從哪里人手(當然,有的題目,這種匹配聯系有多種,而這正是一個問題有多種解法的原因),等等。
(2)書寫格式的規范。即運用規范的數學語言,清楚、正確、完整地寫出解題步驟,答案簡潔、一目了然,同時還要注意結果的驗證、取舍以及答案的全面。
(3)解題過程的規范。即解題步驟完整、思路清晰、詳略得當。例如,解關于z的不等式
三、強化學習反思
學習反思,是指學生在完成認知活動后,對自身的認知活動過程以及活動過程中所涉及的有關事物的學習特征的分析、評價和自我調節的過程。它是數學學習活動的重要環節,也是數學學習的主要方式之一。學習反思主要包括:(1)對學習內容的反思。比如,一節課后,要引導學生反思:今天學了哪些知識點,我是否都理解了,其中重點是什么?我能否將今天所學的內容組織起來?是在哪些數學思想和方法的指引下得到這些數學知識的?這些數學思想和方法以前在哪些地方遇到過,它們是怎樣起引導作用的?這些數學知識是怎樣產生的?它們與我以前所學的什么數學知識有哪些本質聯系?等等。一個單元結束或期中、期末時,應要求學生進行階段性反思:這一階段(或這一學期)我學了哪些數學知識?其中哪些是重點內容,它們的層次如何?這些知識我掌握得怎樣,我能否構建知識結構圖?接觸到了哪些重要的數學思想和方法,它們有哪些其他作用?我有沒有完成階段數學學習計劃,有沒有達到預定的目標?等等。(2)對學習策略的反思。比如:哪些是我的強項,我是怎么做到的?哪些是我的弱項,是因為什么原因沒有學好,接下來應該如何努力?我的數學學習目標是否正確,數學學習計劃是否可行?應作哪些調整和優化?等等。(3)對問題解決的反思。在問題解決后,應引導學生對審題過程、解題方法和解題思路進行回顧和思考,分析其中蘊藏的數學思想方法,重新剖析問題的結構,找出問題的本質,并努力將問題推廣到更一般的情形。與此同時,還要讓學生分析自己和同學的不同解題方法的優劣,并尋找最佳解決方案。比如,蘇教版高中數學必修2“立體幾何”一節中知識點比較零碎,為了幫助學生形成知識體系,我給學生出示了這樣一道題:
此題以三棱柱為載體,主要考查空間中的線面平行的判定、棱錐體積的計算,考查空間想象能力、推理論證能力、運算求解能力,難度適中。第一小題,可以通過“線線平行”來證明“線面平行”,也可通過“面面平行”來證明“線面平行”;第二小題,根據條件選擇合適的底面是關鍵,也可以采用割補法來求體積。問題解決后,我又讓學生分析、判斷兩種方法的優劣,它們之間有何聯系。學生在解題時總是用最先想到的、也是他們最熟悉的方法,解題后反思一下有無其他解法,可以促使學生的思維進一步條理化、精確化和概括化。
小學數學教學在新舊知識銜接時運用多媒體能使學生的思維有序展開。教學《圓柱的表面積》時,運用多媒體技術展示長方形轉化為圓柱的過程,發揮了其模擬性強、新穎直觀的優勢,還能創設現實有趣的教學情境。舉個實例提出一個現實問題:“設計一種圓柱形的飲料包裝盒,需要多少的材料?”這樣的情境能調動學生探究的積極性。
在教學重點難點處運用多媒體可以啟發學生的思維。舉個實例教學“相遇”類型的應用題時,教師可以通過投影,直觀演示兩車相會的過程,引導學生突破思維難點,學生對這類題的特征既有感性認識又有理性認識,因而解答起來就會得心應手。
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把握學生的思維導向,要有一定的預見性,在學生思維轉折處采取恰當方法及時點撥提示,盡可能使學生產生發散性思維,提高學生解題的能力。舉個實例,教學立體幾何時,各種柱體、錐體、臺體的認識以及面積、體積計算公式的推導,就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空間圖形的分、合、轉、移、裁、展等多種形式的動畫,再結合恰當的解說和優美音樂,學生就如身臨其境,想象能力會大大提高。同時,教師通過啟發性提問,可以引導學生積極開展思維,本身去探索各個圖形間的內在聯系,本身推導各種計算公式。
動畫模擬不但能徹底改變傳統教學中學生憑空想象、難以理解之苦,而且能充分激發學生學習能動主觀性,化被動為主動,教學效果大大提高。
從教20余年,兼任學校德育主任的賀紅巖始終履行著一個人民教師、普通黨員的義務和責任,銘記德高為師、身正為范,在師生中樹立了良好的形象和典范,在平凡的工作中做出了不平凡的業績。在學校德育管理中,賀紅巖堅持解放思想,更新觀念,不斷去學習豐富知識,提高德育管理的能力,她用一片真情溫暖感召著一批批成長中的孩子,用愛心構建成了一片德育新體系。
絕不讓任何一個學生掉隊
把學生始終放在心上,了解學生才能為德育打好基礎。不了解學生,怎么能教育好學生呢?
――賀紅巖
賀紅巖的眼里沒有差的學生,她的世界里沒有愛的荒原,她用愛心在每一個孩子的心里種下一片綠洲。“絕不讓任何一個學生掉隊。我們會持續關注存在問題的學生。有的學生在被糾正之后,還會出現反復。”到學生家里去看一看,可以引導家長一起教育學生。一些少數民族的同學基礎較弱,內心也比較敏感,在學校中可能不習慣與老師直接交流,而“家訪可以多角度地認識學生”。“老師親自來我家,讓我覺得自己很受重視。”一位學生說。
“我們本身文化水平有限,有時教育孩子干著急,使不上勁。和老師聊一聊,我就更了解自家孩子,明白以后該怎么教育孩子。”家長阿勒騰說,“平時我們工作忙,對孩子的關心少,一中的老師可幫了我們的大忙!”
伊曉芳、池夢夢的家離縣城有20多公里,伊曉芳父母早逝,跟著叔叔嬸嬸生活。一走進伊曉芳的家,賀紅巖就四處打量,從她的眼神可以看出,她看到了貧困給這個家庭帶來的壓力和困難。賀紅巖和伊曉芳的嬸嬸聊了起來,她一邊詢問,一邊不時用筆把情況記錄在小本子上。得知這家四口人一年僅有萬把元的收入,勉強維持生計后,賀紅巖對伊曉芳的嬸嬸說:“現在國家有‘兩免一補’政策,孩子上學的事不用擔心,我們也會給伊曉芳盡快安排一位資助者,你可以放心讓她去上學。”從伊曉芳家里出來,賀紅巖又驅車來到池夢夢家。看到有老師來家訪,池夢夢的養父母十分激動。賀紅巖又給他們講了講資助政策,表示會為池夢夢解決上學中遇到的困難。“過去,家訪要靠騎自行車。”賀紅巖說,最遠的地方要騎上4個小時才能到,但她從來沒有叫過苦,也沒有因此退縮過。20多年來,她訪遍了每個學生的家,有的去了兩三次甚至更多。
把德育內容融入學科教學
自然學科與社會學科是相通的,做學問與做人的道理也是一致的,我們可以在講解自然學科規律的同時,浸透人生道理,啟迪學生智慧。――賀紅巖
賀紅巖上化學課,下了功夫,也花了心思。如何把枯燥的化學課上得生動活潑,學生既愛聽,又愛學呢?賀紅巖嘗試把德育內容融入化學課,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高一的時候,在講到“二氧化硫”這課時,賀紅巖很自然地就聯系到環保話題。看到學生們討論熱烈,她干脆組織了一次以“還我綠色”為主題的班會,設計了一個模擬法庭,讓學生扮演不同角色,有的扮演污染企業的老板,有的扮演村民,有的扮演法官,有的扮演環保人士。大家各抒己見,發表不同的觀點,并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和辦法。
賀紅巖動了一個“小心思”,一堂化學課變成了一堂德育課。“這堂課下來,收獲不小,要感謝賀老師為我們搭建了這樣一個可以發表看法的平臺。”學生張東說。
在上“堿工業”這一課的時候,賀紅巖把獲得國際金獎的中國侯氏制堿法融入到化學課中,把我國著名化學家侯德榜的故事講給學生聽,告訴大家中國人同樣可以有令世界矚目的成就。她鼓勵學生要勤于思考,發憤圖強,將來報效祖國。就這樣,一堂化學課,讓學生們聽得聚精會神,還加深了學生對人生價值和人生理想的思考,讓學生受益匪淺。
每堂化學課,賀紅巖都從德育故事開始,中間都要穿插德育內容,她將教學目標與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以及做人的準則、傳統美德等巧妙地融入到教學中。幾乎每個知識點,賀紅巖都有一個德育故事,這樣的課堂怎能不讓學生癡迷呢。
賀紅巖把德育融入課堂的德育課程化、科目化的創新做法,如今在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第一中學全面推廣,她的努力,使得學校把德育課堂主渠道真正落到了實處。
形成開放、立體的德育體系
在活動中注重和學生溝通,發明其在思想認識上存在偏差,要第一時間糾正。至今,我校沒有出現任何破壞民族團結與穩定的事件。――賀紅巖
在擔任學校德育主任后,面對德育的新情況、新問題,賀紅巖努力創造條件整合德育資源,使學校形成了課內外、校內外結合,知識、能力、行為并重,課堂、學校、社會聯動,開放、立體的德育體系。她修改完善了學校班級管理考核制度,出臺了適合學校實際的學生與班主任隊伍管理辦法和全面細致的德育考核細則與方案,使學校的德育工作邁進了更加科學規范化的管理模式。2004年率先在全縣開展了形式多樣寓教于樂的創新型德育主題班會課示范展示活動,受到州教研室和縣德育辦以及全縣廣大中小學教育工作者的認可,在全縣范圍內推廣,實現了主題班會與德育主題教育向多樣化。針對網吧給學生帶來的負面影響,她發出了健康上網、安全使用網絡的倡議,在全校組織開展了拒絕網吧、遠離違紀,勤奮學習,做誠實守信的好學生主題簽名勵志活動,修改完善了《學生安全上阿管理實施方案》,得到校領導的認可,還通過校領導提交給上級部門在全縣范圍內實施。
在從事學校德育工作以來,她堅持以豐富多彩的活動為載體,努力提高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她以創建自治州級德育達標學校和兩基迎國檢為契機,牽頭組織開展了一系列以日常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安全法制教育、文明禮儀與誠信教育、理想信念生命價值和科學人文素質的教育德育活動。通過開展不同形式的主題班會、知識競賽、手抄報、黑板報評比、廣播宣傳、主題班會,法制、安全、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網絡危害等方面的案例講座等形式對學生時時進行交通安全、旅游安全、活動安全、飲食安全、防溺水、防觸電等安全教育,強化了學生的自我保護能力;定期召開家長會,不定期地接待家長來電來訪,增強家校聯系,形成教育合力,充分發揮了學校、社會和家庭三位一體的教育功能。
爭做德育研究學科帶頭人
學校只有把德育工作做好了,就能夠把學校的整體教學工作帶動起來,就能夠為黨的教育事業增光添彩。
――賀紅巖
作為自治縣專業技術帶頭人,賀紅巖老師每學期積極組織班主任進行全校德育論文評比推薦活動,使班主任的德育論文走上規范化科學化,一批同事的德育論文在縣級州級上評比中獲獎并發表。2008年她協助安蓮英老師共同申報了《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在學校德育中的開發與應用》。2009年7月申報自治區級中小學德育科研規劃項目課題《區域德育資源在學校德育工作中的綜合應用研究錫伯族優秀傳統文化在學校德育工作中的開發應用》得到自治區教研室的審批并立項。組織全校教職工參加了在2010年5月舉辦的第八屆全國中小學和中職學校思想道德建設優秀成果展評活動,其中有7篇德育論文獲一等獎,6篇獲二等獎,個人獲先進個人榮譽,撰寫的個人德育論文《淺談學校德育教育的有效性》獲一等獎。2010年4月給全校老師上觀摩講座課《立足實踐提高自我,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積極引導青年教師走專業化道路。同時承擔了自治州級教育科研課題項目:《新課程理念下高中化學實施探究性實驗教學問題研究》課題的研究。2011年5月教學論文《在總結中提高,在思考中展望――教學實踐的幾點體會與感受》參加了全國民族中學論文大賽。
1.單元教學的核心
理解單元目標目標在教學中起導向、激勵和檢測的作用,任何有效的教學活動都必須有明確的目標。單元教學目標是單元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點,是單元教學的靈魂。它決定單元教學的總體方向,影響單元教學的設計、單元學法的確定及單元教學的實施。我們對單元目標的研究主要從“理解單元目標”和“分解單元目標”這兩方面進行。單元目標的正確理解是實施單元目標的基礎,單元目標的理解主要是針對單元學習提示而言,理解的內容有:本單元的訓練重點及其含義、操作要求、學法和與此相關的舊知識等。為了使“單元教學目標”落實得更到位,我們還必須對單元目標進行分解。只有把目標的各個層次、各個方面進行分解,才能做到目標實施分工明確,有的放矢,而不是囫圇一片。
2.單元教學的基礎
分析單元教材現代教學論認為,教師、學生和教材是構成教學過程的三個基本要素。教材在三個基本因素中發揮著紐帶和橋梁作用。它是教師組織教學的基本憑借,是學生獲取語文知識的主要源泉,也是培養語文能力的必要階梯,陶冶情操的重要園地。單元教材是進行單元教學,落實單元目標,進行單元教學設計的憑借,我們對單元教材進行分析,是實施單元教學的基礎。只有對單元教材有足夠的認識,我們才能有的放矢地進行單元教學設計,使單元目標落實到位。單元教材分析主要有小學階段所有單元教材的分析和一個單元的教材分析兩大類。縱觀小學語文單元教材的編排,它具有以下特點:其一,教材編排具有階段性。如三年級主要安排的訓練項目是讀懂一段話,四年級側重訓練的是學生分段和概括段意的能力,五年級側重的是篇章的訓練。這樣的編排體現了單元教學的階段性,使各個階段的教學更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其二,教材編排具有聯系性。小學語文單元教材雖具有獨立性,但各單元之間并不是毫無關系的獨立體,而是相互聯系的粘連體。“單元重點訓練項目分析”是單元教材分析的重點,由“重點訓練項目的內容”、“重點訓練項目的體現”、“重點訓練項目的落實”三部分組成,是單元教材分析的重點。它通過分析“重點訓練項目的內容”,可以清晰地認識到該訓練項目與另外一些訓練項目的聯系,使知識成為一個相互聯系的組塊,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可以掌握單元訓練重點的操作方法與步驟,認識教材安排此訓練的目的,增強教師進行單元重點訓練的目的性。通過分析“重點訓練項目的體現”,不僅能使單元重點訓練內容在單元各課中的體現一目了然,而且通過前后文聯系,還可挖掘出已學課文所包含的重點訓練內容,使學生對單元重點訓練內容的理解做到融會貫通。“重點訓練項目的落實”分析能使單元各課所承擔的訓練任務分工明確,使訓練不盲從,不走過場。“單元內容分析”由“課文分析”、“習作分析”、“練習分析”三部分組成,通過這三個內容的分析,可使教師對本單元課文的寫作特點、習作任務和練習內容及意義有全面的了解,從而在單元設計時能把單元內容統籌于胸,不會顧此失彼。
3.單元教學的關鍵
設計單元教學簡案,簡稱單元簡案,它主要是針對單元重點訓練項目在各課中怎樣分層落實這一問題而設計的。它主要解決單元中每篇課文落實的是什么層次的單元重點目標,實施這一層次的目標會出現哪些情況,這些情況怎樣妥善處理這幾個問題。單元簡案由“單元學習提示的理解”(單元目標理解),“單元重點目標的分解”、“單元重點目標的實施”這三部分內容組成。在“單元學習提示理解”中要寫清本單元的訓練重點內容以及對該重點的理解情況。如理解第八冊第六單元的用“摘錄法”概括段落大意,就應寫清一般的段意概括有什么要求,“摘錄法”概括是什么意思,這種概括法又分哪些情況,各是怎么樣的,用這種方法概括段意的學法怎樣操作等。只有對以上內容進行分析,才能對單元學習重點有個全面細致準確的了解,為正確施教打下基礎。“單元重點目標的分解”如前所述,這里不再例舉。“單元重點目標的實施”主要解決單元重點目標在各課中的實施情況,寫出每篇課文對落實單元重點目標的操作步驟。特別是要將實施中學生可能出現的問題一一列出,并寫出解決對策,使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應付自如。設計單元學習方案,簡稱“單元學案”,是在單元教材分析的基礎上,根據單元學習目標和單元教學簡案制訂的。單元學案是學生進行單元學習的拐杖,是培養學生單元學習能力的重要手段,單元學案以單元目標為導向,分課分塊編排,注重單元學法的得出、鞏固、運用,使單元學法清晰可見,便于學生對學法的操作和掌握。單元學案由“單元學習目標”、“單元學習重點”、“單元學習過程”、“單元學習檢測”四 本論文由部分組成,“單元學習過程”可逐課按“學習目標”、“學習重點”、“學習過程”這三個內容進行編排,也可分“生字詞學習”、“課文理解”、“單元重點”這三方面把單元中的幾篇課文組合在一起分塊編排。
4.單元教學的保障
實施單元教學教師設計出切實可行的單元教學方案之后,就可以實施單元教學了。單元教學實施中,不僅要注意單課教學實施的原則和策略,還應特別注意單元目標的落實和單元學法的掌握。在首篇課文中應注意引導學生“了解”單元目標和“初步學會”學法;在次篇課文中注意引導學生“理解”單元目標和“學會”學法;在末篇課文中注意引導學生“掌握”單元目標和“運用”學法。剛開始,教師對單元學法的得出、操作要不厭其煩地使每一個學生明白,待學生形成習慣,掌握其要領之后,教師就可以從“繁”中解脫出來。教師變得“簡之后,學生則由“簡”到“繁”,在課上就可運用所學方法自能學習課文,真正實現主體地位。
關鍵詞:信息技術;課堂教學;學生興趣;注意問題
隨著科技的發展,信息技術進入中職語文課堂的條件已經成熟,用信息化教育帶動教育現代化,實現中職學校基礎教育跨越式發展,也就是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提高中職語文教學實效性,使信息技術課能夠與中職語文教學進行完美的整合,讓學生認識語文學習的重要性,培養他們的語文能力以適應求職就業的要求,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和激情,提升中職學生的人文素養。下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就信息技術進入課堂有效地改善中職語文教學的問題談一下自己的看法,僅供參考。
一、信息技術進入課堂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新時期的中職學生有個共同特點就是語文基礎薄弱、學習目的不明、學習興趣不濃、學習能力不強。為此必須創設良好的教學情景和氛圍才有可能吸引住學生。傳統的中職語文教學,教師所能使用的備課資料及展現給學生的學習資料少之甚少,中職學生更不愿意接受灌輸式的教學,而現代信息技術給教師提供了大量的備課資料:全新的教學理念、多元化的教學設計、豐富的教學內容和習題資料等等。這些由文本、動畫、視頻、音頻等構成的多媒體信息,經過教師的篩選與組合,可以不受時空限制地有機統一起來,制作成課件生動地再現于課堂。讓課堂變得生動形象、立體多樣,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在教學《科學是美麗的》這節課時,筆者借助多媒體優勢,打破了時空的限制,讓學生多角度多場景看到了宇宙黑洞,電子云,葉綠素,隨著畫面的出現,加上播音員的配文朗誦,學生的興致油然而生,學習效果大增。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同一事物同一問題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面觀察分析,結果是不同的。教學中要培養學生多角度、多層次探究分析問題,對于社會生活中的一人一事一物,都持審視、懷疑的態度,對于學習中的問題敢于質疑問難,大膽假設猜想,樹立“懷疑―批判―修正―創新”的思維理念。教師可通過多媒體等手段創設情境。利用學生原有的認識水平與情感狀態同課文所提示的深刻道理及情感之間的差距和矛盾,促使學生產生疑惑,從而引起學生探究問題的動機和興趣。
二、信息技術進入課堂培養學生人文素養
在課下之余,筆者把大量名人名言、優秀作文、精品笑話、生活小常識之類的內容上傳到博客或者全球空間上去,自己撰寫的一些教學論文、人生故事、散文隨筆等內容也作為日志出來,逐漸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學生在我本人的內容后面寫留言、寫感受,學習上、生活中遇到什么問題也向本人提問,都一一作了回復。在QQ空間里,可以看到學生寫的日志,若有寫得好的,我便大加贊揚,征得他們同意后,打印出來拿到課堂上去交流;這樣不但提高了學生的課外閱讀能力而且提高了他們的寫作水平,寓教于樂,同時又培養了他們的人文素養。
三、信息技術進入中職語文課堂要注意的問題
1、信息技術進入中職語文課堂要有“度”。目前現代信息技術進入中職語文教學的技術是成熟的,并且很多方面的優勢是傳統教學無法比擬的。但是這不等于說這種整合是完美無缺的,只能是輔助教學,輔助到位學生有興趣、有激情,語文教學就會有效果,否則過分運用就會突破度的界限,就會讓課堂教學失敗。所以說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提高中職語文教學的實效性,既是教育科學技術發展的必然要求,又是中職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關鍵是要把信息技術當作學生獲取知識、摸索問題、協作討論、解決問題、增進師生情感交流的工具;其目標是革新教學模式,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學生人文素養。只有明確這一點,才能避免產生“唯信息”的誤區,使信息技術更好地服務于教學。
2、語文教師不可“本末倒置”。信息技術進入語文教學課堂不但要求語文教師備知識、備學生,還得學習計算機操作知識、網絡管理知識、多媒體課件制作技巧等內容。這就使得許多老師花在電腦上的時間甚至比語文教材書本上的時間多得多,出現了主次顛倒的局面。
3、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得以弱化。新課標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是教學過程的設計者、組織者、實行者,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要靠教師來設計、引導和造就,其主導地位是不能被代替的。而大量現代運用信息技術,使這種作用明顯被弱化了,教師成了計算機操作者,只是不斷點擊鼠標,讓學生如看電影般混過一堂課!大量的信息使學生思維處于疲憊狀態,教學方式成為一種新形式的“注入式教學”。這樣的整合,教師不僅沒有把課上好,就連基本的教學任務都很難完成。
【關鍵詞】新課改 終身體育 轉變
學校體育是國民體育的基礎,《全民健身計劃綱要》提出:“要對學生進行終身體育的教育,培養學生體育鍛煉的意識、技能和習慣”。面對21世紀的挑戰,學校體育教育的任務是:增強學生體質,提高身體素質和生活質量;提高運動成績,培養高水平運動員和大批體育骨干;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觀念和習慣,為學生終身體育打好基礎。因此,我們對體育教育的認識也應有所轉變,應以終身體育觀為出發點,對體育教育的認識從低級走向高級,由封閉走向開放,由單一走向多元,由局部走向整體。因此,教師在課改當中應注意以下幾個轉變:
一、認識觀的轉變
體育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如醫療保健等生物功能和教育、政治、經濟的社會功能。因此,應根據體育學科特點,從知識技術的傳授,身體素質的鍛煉以及情感教育入手,采取科學的方法對學生進行教育。在教學中,不但要強化體育知識,還要注意強化社會知識、人文科學、自然科學;不僅要鍛煉學生的身體,還要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非智力因素 ;不僅要教會學生學會知識、技術、技能,還要教會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如何生存。
二、教師觀的轉變
1.掌握有關當代自然和人文兩方面的基本知識,具有工具性學科的扎實基礎,并能熟練運用。
2.更多地了解和熟悉信息科學、生命科學、環境科學等知識,從社會發展來揭示、認識學生素質發展的規律;提高人際交往中語言、文字的表達能力,具有計算機一般知識和操作技能。
3.對學科專業知識和技能的深刻理解和熟練掌握,花更多的精力去設計教學,在課堂上更多地關注學生和整個教學進程狀況。
4.應注重現代教育理論和思想、教學目標、教學策略、教學活動設計、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教學評價、現代教學手段及教學科研等知識和技能的學習。還應結合教學進行教育研究,每學期都應寫一些教學論文。
所以,新時代的教師除了注意完善知識結構、提高教學能力、專業技能之外,更應該注意培養良好的個性和心理品質,從政治、道德、知識、能力、心理、審美等諸方面提高自己,使其全面發展和綜合提高,成為全能型、開拓型、創造型的教師。
三、器材觀的轉變
在體育教學中,器材因素對教學效果、學生能力和技術水平的提高與發展,都有很大的影響和限制。如果我們在體育教學中適當地改進或變換一下器材的重量、高度、大小等,那么教學效果會截然不同。如在籃、排球教學中,將籃圈的高度適當降低些,籃球變小些,那么學生就能像美國“NBA”明星那樣能扣籃;同樣,將排球網的高度適當降低些,學生扣球、攔網效果會更好些,戰術更豐富。學生既能體驗到先進技術帶來的樂趣,又能激發和調動學生對籃、排球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如果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采用適當降低重量的器械,加強學習先進的技術動作,如鉛球的背向滑步或旋轉式投擲技術,并在考核中,增加技評考核的方法,那么學生就會增強對鉛球技術動作的學習和練習,在動作質量上下功夫,更有利于學生自覺地鍛煉和學習。因此筆者認為,在中小學的體育教學中,適當降低器材標準,將主要精力注重于學習先進的技術動作,利大于弊,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課堂教學觀的轉變
學校體育的目的是增強學生的體質。然而在當前的體育教學中,教學過程因內容膨脹而無法實現目標。筆者認為,想通過兩節課就增強學生體質的目標是不現實的,要學會在體育教學中抓主要目標。如果想要面面俱到,那么在目前課堂教學設備的條件下,技術教學只能處在低水平上,教學容易出現因內容空乏而產生的“游戲化”和“活動化”傾向,很多時候只能是讓學生參加活動,根本達不到體育教育的目標。
美國教育家林格倫把課堂上的師生交流分為四種。第一種是單向交流,教師講、做,學生聽、跟;第二種是雙向交流,教師問學生答;第三種是多向交流,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相互問答;第四種是綜合交流,師生共同討論、研究、做實驗。但是傳統的課堂教學是一個教師面對全體學生講解、示范,學生模仿跟隨練習,基本上是教師――學生之間的單向傳遞,這已遠遠不能適應當今體育教學的需要。因此,現代體育課堂教學信息傳遞方式應由“單向”轉向“多向”,即學生――教師,學生――學生,學生――社會;課堂――課外活動――家庭――社會,形成多渠道、多層次、多方位、多手段的綜合性立體化的教學模式。這樣,就可以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提問題,找思路,做實驗,分析錯誤動作,讓學生主動地接受知識,真正體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通過幾年的教學實踐活動,筆者認為以上幾個方面的轉變是影響當前體育教育的重要因素,值得我們進一步探索,值得我們重視,然后加以改進,才有利于學生提高身體素質,從而也有利于體育課堂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