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17 12:36:4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高中生消費情況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知識產權;知識產權消費;上海;高中生
知識產權是指智力創造成果:發明、文學和藝術作品,以及商業中使用的符號、名稱、圖像和外觀設計。知識產權消費是知識產權的衍生概念。綜合相關研究,本文將知識產權消費定義為通過合法渠道為購買受知識產權保護的作品而進行的消費。與西方相比,中國的知識產權法起步較晚,國民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相對較弱。自黨的十報告提出“實施知識產權戰略,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后,國內各大視頻網站相繼推出視頻付費,網易云、QQ音樂等各類音樂軟件提供了付費音頻,App Store也規范了蘋果手機軟件購買渠道……使各種“盜版”和“山寨”橫行得到有效遏制。對知識產權消費及其相關問題,國內外已有一些研究成果,但就青少年知識產權消費的研究還不多見。即使有一些研究會偶然涉及到這個領域,也主要是以成人的眼光設置議題和開展研究。本文是以在校中W生的身份開展的上海高中生知識產權消費情況研究,筆者不僅在設計問卷時就充分考慮了中學生知識產權消費的特點,同時也以一個在校高中生的身份和立場上對調研中取得的信息進行分析,并結合中學生的實際提出了相關建議。筆者希望本研究對各界深入了解青少年知識產權消費的現狀、趨勢、規律、特點及開展青少年知識產權保護教育能夠產生一定的借鑒意義。
一、上海高中生知識產權消費的研究方法與研究樣本
(一)研究方法
在相關文獻研究的基礎上,本文主要使用了問卷調研法和數據分析法開展上海高中生知識產權消費的研究。
1.問卷調研法
圍繞著當今高中生各類知識產權的消費現況、消費傾向及其影響因素、知識產權消費意識的普及等方面,筆者自行設計了一組包括20個問題的《上海高中生知識產權消費調查問卷》(具體見本文附件),并于2016年8月通過“問卷星”這一平臺發放和回收問卷。本次調研共回收到有效問卷為228份,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上海中學生知識產權消費的真實情況。
2.數據分析法
為研究中學生對各類知識產權的消費傾向以及對各類知識產權消費的認同度,筆者對調研中獲取的各項數據進行了量化處理。具體包括兩個方面:
首先,在研究中學生對各類知識產權的消費傾向時,筆者對受訪者的排序進行量化處理。計算方法為:選項平均綜合得分=(Σ 頻數×權值)/本題填寫人次。權值由選項被排列的位置決定。排在第一位為5分;第二位為4分,以此類推。選項的平均綜合得分越高,就意味著某受訪者越傾向于該種知識產權消費。
其次,在研究中學生對各類知識產權消費的認同度時,筆者對答卷問題的選項進行了量化處理。計算方法為:選項平均綜合得分=(Σ 頻數×權值)/本題填寫人次。賦值如下:選項“很合理”為1分;“無感”為0分;“不合理”為-1分。選項的平均綜合得分越高,就意味著某受訪者越認同該種知識產權消費。
(二)研究樣本與調研內容的選擇
1.研究樣本及其的典范性
在研究樣本的選擇上,筆者以228名上海市在讀高中生(受訪者)作為樣本,其中男生為125人,女生為103人。男女比例較為平均,能夠代表中學生知識產權消費的性別差異。
同時,上海是國際化程度很高的大都市,市民容易接受包括知識產權在內的西方文化影響。上海的高中生深受城市文化的影響,具有開闊的眼光和視野,對各種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比國內大多數城市強,并容易形成屬于自己這個年齡階段的價值觀和判斷力,因此,他們的答卷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將上海在讀高中生作為研究樣本,能夠代表中國社會新生代對知識產權消費的認知程度。
2.以著作權消費現狀為對象
本調研的研究樣本為高中生,考慮到高中生的知識產權消費對象基本不涉及工業產權等,因此本調研主要圍繞高中生的著作權消費展開,并結合中學實際情況劃分為以下五類:
A.文學作品
B.電影、電視劇等影視作品
C.音樂作品
D.計算機軟件
E.美術、攝影作品
筆者認為,這樣的劃分有利于對高中生知識產權消費現狀進行重點觀察和系統分析,并有助于了解和總結其消費的特點、規律和趨勢。
二、上海高中生知識產權消費的現狀及分析
(一)上海高中生了解知識產權消費的途徑
關于上海高中生了解知識產權消費的途徑,在228名受訪者中,占比情況依次是:通過互聯網的渠道占比約為85%,排在第一;其次是通過讀書的渠道,占比為49%;排在第三的是通過同齡人之間的交流,占比約為37%;排在第四的是通過與老師家長的交流,占比為32%;排在第五的是通過聽演講或講座,占比為25%。
(由作者根據問卷資料整理)
(二)各類知識產權消費傾向的現狀及分析
消費傾向是指消費開支占收入的比例。對各類知識產權消費的傾向反映出高中生在實際生活中各類知識產權消費支出的相對大小。對此開展研究有利于解釋中學生的消費心理,并在此基礎上探討提升我國高中生知識產權消費意識的方法和策略。
對問卷中各項數據進行整合,可以得出上海市高中生知識產權消費傾向。(見圖2)由此可知,在上海高中生群體中,最受歡迎的知識產權消費是文學作品,其次是音樂作品、影視作品和計算機軟件,而美術、攝影作品的消費傾向最低。
經濟學家凱恩斯認為,影響人們消費傾向的因素可以分為兩類: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主觀因素包括人的心理因素、社會習慣和社會制度。客觀因素有貨幣工資的改變、收入、凈收入的改變等。對于高中生而言,由于經濟尚不獨立、受父母管束等原因,影響他們消費傾向的因素會有所不同。參照相關研究,筆者將興趣愛好、經濟情況、父母管制、閑暇時間列為主要影響因素。原因在于:興趣愛好是影響消費傾向的主觀原因,反映了消費者的價值取向,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會的潮流。經濟情況是客觀因素,限制消費者必須在自己的經濟承受范圍內做出選擇。閑暇時間是客觀因素,限制著消費者的時間、精力。父母管制是客觀因素,這是父母對學生的強制要求,并反映出父母價值取向的影響。在確定了四個主要影響因素后,筆者方面據此進行調查,得到結果如圖3所示:
由圖3可知,在228名受訪者中,有92.54%認為興趣愛好影響了自己的消費傾向;有44.74%認為經濟情況影響了自己的消費傾向;有34.21%認為閑暇時間影響了自己的消費傾向;有14.91%認為父母管制影響了自己的消費傾向。據此可以分析得出上海高中生知識產權消費傾向的基本情況與主要特點。
首先,文學作品最受歡迎無可厚非。讀書符合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在要求。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書是青少年普遍的興趣愛好所在,也符合學校和家長的價值取向。同時,這個興趣愛好的經濟成本不高,不需要大把的時間,隨時隨地都可以讀書。和其他幾類相比,文學作品的消費傾向最高是理所應當的。
音樂作品位列第二。“樂”在中國傳統中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殷商之后,周公以“禮樂”治天下。戰國時孔子更是將禮樂文化發揚光大。在現代社會,音樂是快節奏都市生活中一個很好的興趣愛好。同時它的經濟和時間成本也同樣比較低廉。
排在第三、第四的分別是影視作品和計算機軟件。影視作品和計算機軟件是消費社會的新產物,與中國傳統文化聯系不多。它們是現代文明的產物,對青少年有很大吸引力。與之相關的興趣愛好,如追韓劇、打電腦游戲等,是青少年普遍的興趣愛好。但由于和父母的價值觀有沖突,同時與文學和音樂相比,它們的經濟成本相近但時間成本卻偏高,所以只能屈居在文學、音樂之后。
排在最后的是美術、攝影作品。美術作品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跡可循;攝影作品是一種新興的知識產權消費。它們的主要問題是受眾較小,經濟成本較高,所以在高中生群體中的消費傾向最低。
由上可知,影響上海高中生知識產權消費的主觀因素主要有文化背景、同齡人和父母的價值取向。客觀因素主要有時間、經濟成本,是我們在推廣知識產權消費時需要充分注意的。
(三)各類知識產權消費認同度的現狀及分析
對問卷中各項數據進行整合,可以得出上海市高中生對各類知識產權消費的認同度。
知識產權消費的認同度顯示出消費者認為該項消費是否合理。由圖4可知,在228名受訪者中,文學作品認同度為71%,美術、攝影作品為63%,計算機軟件為51%,影視作品為40%,音樂作品為34%。
為找到消費者認為不合理的原因,筆者設置了以下問題:
您認為付費不合理的原因是?
A.別人都不付費,不值得付
B.付費太煩
C.錢不夠
D.其他
從實際的調查結果看,A、B、C的三個選項占比較為平均,其中,選項A占比為30%,選項B占比為23%,選項C占比為30%。“別人都不付費,不值得付”體現了社會氛圍和個人價值取向的影響。“付費太煩”體現了付費繁瑣、付費渠道不便等問題。而“錢不夠”則體現出經濟成本的制約。對此加以總結,影響知識產權消費認同度的主觀因素主要是社會氛圍和個人價值取向。而客^因素方面主要是付費方式和經濟成本。在當前,社會氛圍和個人價值取向、付費程序和渠道、付費方式和經濟成本對高中生知識產權消費認同度幾乎具有差不多同樣的影響力,要切實提高知識產權消費的認同度,需要同時從這幾個方面
抓起。
(四)關于上海高中生知識產權影響因素的比較
人們通常認為,只要消費者認同某商品的價值,就會去購買它。但從上海中學生知識產權消費調研情況看,消費傾向與認同度并無直接聯系,盡管影響消費傾向和認同度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相近。也就是說,由于各種原因,一方面,已經消費的人未必認為該消費是值得的,另一方面,那些認為該產品有消費價值的人也未必會去消費該產品。
根據問卷調研,上海高中生對各類知識產權消費的傾向(從最傾向到最不傾向)排序為:文學作品>音樂作品>影視作品>計算機軟件>美術、攝影作品。而對各類知識產權消費的認同度(從最認同到最不認同)為:文學作品>美術、攝影作品>計算機軟件>影視作品>音樂作品。在這兩項排序中,位置變動最大的是美術、攝影作品與音樂作品。這是因為,對于美術、攝影作品,盡管受訪者認可它的價值,但卻較少消費。這主要是因為美術、攝影作品的價格相對高昂,對于經濟尚不獨立的高中生在很多情況下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而對于音樂作品,受訪者主要覺得花的經濟成本不值得。一方面,這表明付費音樂作品已成為上海高中生的剛性需求。相對于彈性需求,剛性需求受價格影響較小,一般是指“必須品”。換句話說,音樂作品對上海高中生十分重要,即使它從免費(原先的盜版產品)變成了收費產品,也不影響高中生的消費行為。另一方面,受訪者盡管認可音樂作品的價值,但又覺得為之付費不值得,這與整個社會的音樂消費態度有關。據《中國音樂盜版研究、影響、成因及行動》,目前只有12%的受訪者會購買音樂CD,而高達86%的受訪者則直接從網上下載免費音樂。受此影響,在回答“您認為為音樂作品付費不合理的原因”這個問題時,有15人次選擇了“其他”選項。其中包含有“大家都可以享受的東西卻強制付錢才能聽”、“音樂是大眾的”、“不應該付費”等答案。
在我國的文化背景中,書從古至今都能用錢衡量,而音樂與錢的轉換關系就比較曖昧,致使人們普遍不把音樂當作商品,由此形成了雖看重音樂作品的價值但卻不愿為之付費的現狀。其實,早在十幾年前,松巴音樂就將版權音樂的概念引入中國。但由于文化背景和消費觀念的影響,直到最近幾年,國內各大型音樂平臺才出現了付費音頻。而大部分中國音樂平臺的音頻仍是免費的。要真正克服這些問題,不僅需要政府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還需要文化消費公司改變輕視版權的經營方式。
(五)關于上海高中生與其他群體知識產權消費認知的比較
在228名受訪者中,關于“有沒有聽說過知識產權消費”這個問題,有22.81%的受訪者表示“沒有”,77.19%的表示“有”,顯示出上海高中生對“知識產權消費”的概念和實踐并不陌生。(見圖5)2011年,上海市知識產權局曾借助《中國知識產權報》開展過“社會公眾認知度調查問卷”。該調查結果顯示,有51.38%的受訪者表示“一般了解”,有36.19%表示“聽說過”,僅有11.16%“相當了解”。相對于“知識產權”,“知識產權消費”更加專業,這表明地處上海這座現代化大都市,加上比較開闊的知識和信息渠道,上海高中生在知識產權領域的知識和素養并不亞于一般的上海市民。
在228名受訪者中,關于“是否認為某類知識產權消費合理”的問題,認為“很合理”的占比不足77.19%,而認為音樂作品付費合理的占比僅為51.75%。(見圖6)這表明,知道了知識產權消費的概念,不一定就會認同知識產權消費的意義。實際上,這一問題并非只存在于上海高中生。一份《杭州地區大學生知識產權調查問卷》顯示,法律專業學生對知識產權消費的認同度甚至還不如非法律專業學生。在面對“一部你想看的最新大熱的電影,你一般會選擇在哪里看”這個問題時,選擇在“在網上下載免費資源”的法律系學生占比為37.93%,而非法律系專業的學生占比為30.68%。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當前對知識產權消費宣傳的不足,也是相關方面需要認真研究和應對的問題。
三、關于提升高中生知識產權消費的對策建議
結合上海高中生知識產權消費調研及所反映的問題,特別是由于這個調研對中國其他城市高中生具有一定的示范性和參照價值,筆者以此為基礎,就如何深化高中生對知識產權消費的認識,提高其知識產權消費的自覺性提出如下對策建議。
(一)形成“線上”與“線下”相貫通的宣傳教育模式
目前,我國高中生對知識產權消費的認識具有一定的“廣度”,但在“深度”上有較大欠缺。由于高中生課業與升學考試的壓力已經很大,因此在普及宣傳上應采取更為靈活的方式,形成“線上”與“線下”相貫通的新模式。
在“線上”,應豐富宣傳形式,深化宣傳內容。在已有的基礎上,開設新的網絡平臺,增添新的活動方式。比如,創立微信公眾平臺,定期推送有關知識產權消費的內容;拍攝制作相關微電影、公益廣告;邀請有關專家學者,開展線上問答、線上研討會。
在“線下”,以學校為中心開展相關的各類活動,重點讓學生明白知識產權消費的重大意義所在。比如,在日常教學中融入對知識產權消費的介紹,就此內容舉辦辯論、分享交流會;邀請專家學者開設專題講座;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參觀相關企業,調查采訪知識產權受侵犯的人群等。
(二)提升高中生依法依規進行知識產權消費的自覺性
提升高中生知識產權消費的自覺性,關鍵在于提高學生對知識產權消費的認同度。這可以從兩方面入手:一是從文化市場管理上進一步完善法律法規,規范產品銷售的途徑,嚴厲打擊盜版侵權行為,為高中生依法依規進行知識產權消費打造良好的社會環境。二是從市場意識培育上,改變中學生在知識產權上的一些模糊和錯誤意識,樹立健康的知識產權消費觀,培養學生對各類知識產權消費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
在前者,市場上盜版作品唾手可得,正規的產品購買渠道不便利,是高中生知識產權消費的自X性較低的直接原因。以音樂作品為例。在中國數字音樂盜版率超過99%。橫向對比歐洲,數字音樂的盜版率約為18%。因此,完善法律法規,規范商品的銷售,是提高高中生知識產權的第一步。
在后者,主要是要花大力氣培養學生正確的知識產權消費方式。特別是針對文學作品、美術作品的版權意識被認可,而音樂作品和計算機軟件、影視作品等新興消費品認同度較低的現狀,學校應重點加強音樂、計算機軟件和影視作品等的知識產權保護教育,培養學生對各類文化產品的審美情趣,正確認識各類作品的價值,以便發自內心地認同知識產權消費。
(三)運用互聯網+學校的方式創新普及知識產權消費的途徑
由調研結果可知,互聯網已成為高中生培養知識產權消費意識的主要途徑。在互聯網+的大背景下,要更好和更便捷地開展知識產權消費教育,必須利用好互聯網這一平臺。
互聯網傳播的優點是可以迅速獲取相關內容,而問題是這些內容的可靠性和準確性有時會存在各種問題。高中生記憶力強、獲取新知識的動力足,但在判斷和鑒別上存在不足,因此我們不能完全依賴互聯網上的知識。一般說來,網絡與學校是學生接觸知識產權消費的主要渠道。對于高中生這一特殊群體,可以考慮搭建一個“互聯網+學校”的平臺,改變高中生和同齡人、老師交流等占比較低的現狀,充分發揮學校作為宣傳普及知識產權消費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應白雪,蘇茜茜,方芳,李潘迪,曹妤琪.《大學生知識產權保護意識與高校知識產權普及教育――基于杭州若干高校的調查與分析》《新校園(閱讀)》,2016年第4期.
[2]《上海市知識產權局調查顯示上海社會公眾知識產權認知度不斷提高》,法律快車在線,2011-6-28.
(一)開展綜合探究和研究性學習活動
綜合探究課強調讓學生自主發現問題,收集相關的資料信息,通過實驗、觀察、交流等探究活動解決問題。教師可指導組織學生開展辯論賽、手抄報比賽等,比如開展“金錢是否萬能”的辯論賽、唯物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主題手抄報等。有些單元綜合探究的內容可以以研究性學習的形式去開展。研究性學習能促使學生關心了解社會現實,感受課本知識與實踐的聯系,增強愛國愛家鄉的情感,培養與他人合作的精神等。具體做法是由集體備課組共同商定一些研究課題供學生自主選擇,如中學生消費觀調查、高中生職業生涯規劃調查、防城港市就業情況調查與分析、居民投資理財的情況調查等。每位科任教師負責指導一到兩個課題,每個學生都有具體的研究任務。課題的開題、實施和結題由年級和學校教務處統一安排部署,以保證研究性學習活動能真正得到貫徹落實。這樣的活動不僅使學生有所收獲,也有利于教師能力和綜合素質的提高,是教學相長、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
(二)開展政治特色活動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結合社會實際理解、領悟政治學科知識,我們組織開展了一些政治特色活動。例如:利用網絡視頻資源,在政治課堂上給學生觀看時政新聞,并讓學生及時結合課本知識進行評論;結合十精神,舉行十知識競賽;組織觀看有教育意義的電影,參加消費維權科普知識講座,開展“我的中國夢”合唱比賽和詩歌朗誦比賽;等等。這些活動學生參與熱情高,能夠有效提升學生對課本知識的興趣和感悟,提升學生的政治素養。
二、以課題研究為依托,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教學質量
在各位教師的努力下,我們承擔了“高中中等生學習策略指導的行動研究”“新課改背景下高中生高效學習方式的理論與實踐探索”“互動德育模式的實踐研究”等相關課題研究。在研究的過程中,教師必須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一方面,要積極查閱文獻資料,學習各種教育理論,不斷完善自身的知識體系;另一方面,要積極改進課堂教學方式,改進教學策略。教師還得有意識地在教學研究實踐方面進行反思總結,撰寫教學活動設計、心得和教研論文,并且連同教學所用課件素材等匯總起來構建學科資料庫。這樣的過程促進了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例如,政治學習策略課題研究組把課題研究成果做成教育主題網站———中學生學習策略網,并參加了全區的教育教學與信息技術整合比賽,榮獲一等獎。本課題研究結果表明:高中政治學習策略應包含完整學習環節策略、信息加工策略、自我調控策略、專注策略、學習動機策略和互助策略六個方面。這對高中政治教師在課堂內外指導學生的學習策略具有重大指導意義。實踐證明,開展課題研究是全面推進新課改的強大動力,極大地提高了教師參與新課改的積極性、主動性,提高了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教學質量。
三、新課改以來,提高政治教學質量的收獲與困惑
(一)新課改的收獲
1.師生的變化新課改使教師的教學觀念發生了變化,更注重學生的學及其全面發展。政治集體備課活動更加充分深入,教師的合作意識得到增強,自身的教研能力也得到了提高。當教師給予學生充足的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時間和空間時,學生的智慧和能力就能得到全面發展。新課改使得師生之間變成了民主、平等和合作的關系,更親近、融洽了。
2.課堂教學的變化新課改下的課堂教學已經開始由傳統的知識性教學轉向現代化的發展性教學,教學需要設計一些多維互動的學習活動,注重運用問題情境、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思維對話等課堂教學方法來提升教學質量。特別是在課堂教學中適時穿插學習策略的指導,使得學生更會學、樂學,大大提高了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二)新課改的困惑
而在英國《泰晤士報》的世界最佳大學排名中,美國的大學排名三甲為:加州理工學院、斯坦福大學、麻省理工學院。
一目了然,除了《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和《College Factual》,哈佛大學都未能進入前三名。而《經濟學人》所列出的美國大學前三名,大多數中國家長可能都沒聽說過。但我們不能說誰的排名更專業權威,因為它們的評判標準各不相同。
《紐約人》曾以汽車為例探討美國大學排名背后的玄機。你心目中的三款汽車分別是什么?有人說是價格昂貴的勞斯萊斯、蘭博基尼和法拉利,或知名度較高的奔馳、寶馬和奧迪。但美國《消費者報告》的調查中,排名靠前的卻是豐田、本田等日系車。有人覺得駕駛的舒適感和碰撞安全性是最重要的,所以他們更喜歡卡迪拉克等美系車。有人看重車輛的瞬間加速能力,于是寶馬、奧迪是他們心目中的最佳。但《消費者報告》選擇最佳的標準卻是油耗、保修期內的故障率、是否經濟實用等。
大學排名其實也是同樣的道理,因為每個機構的標準不同,排名順序自然也就不同。在很多人看來最為權威的《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的排名,一般采取參數復雜的量化系統進行排名,其量化標準大致如下:本科教育的聲望占22.5%,畢業率(越高越好)和轉學率(越低越好)占20%,教師隊伍的資源(獲獎、論文、科研基金等)占20%,進入這所大學的困難度(越難進得分越高)占15%,學校的財力(哈佛在這方面是無敵的)占10%,畢業生的表現占7.5%,校友對學校的支持捐助占5%。
其他機構的排名,也都有某種不可動搖的標準。比如有的以學校學術成就為考量標準,有的以學生問卷調查的滿意度為核心,有的強調學術質量與“價格”(學費等)的平衡,《經濟學人》則看重本科畢業生的工資(起薪和10年后的收入)。但有些機構會更強調學校的環境、宿舍舒適度、體育設施以及球隊水平等,而按照這種考核標準,哈佛大學當然會被排除在外。位于馬薩諸塞州劍橋市的哈佛大學,治安條件一般,冬季漫長且氣候惡劣,很多宿舍連空調都沒有,雖然籃球、冰球近年磧瀉艽蠼步,但仍然無法和杜克大學、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等抗衡,所以在很多機構的排名中,都不如冬暖夏涼、校園又極為美麗的斯坦福大學。
所以,無論是哪個機構的排名,我們都不應僅僅只看排名本身而不去了解排名背后的標準。一些整體排名低的學校,可能在某些特殊專業上表現搶眼,例如密西西比大學的整體排名向來不高,但是學校的人事管理專業無人能及,這個專業的畢業生,即使在美國經濟低迷時仍然供不應求。本特利大學只是一所東北部地區性大學,但該校的會計專業在很多媒體的排名中都是當之無愧的第一名。
與其過度重視大學排名,不如深入了解各個排名的方法和根據。優秀的中介機構不只會參考某個排名,而是會研究10多種排名后,再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和要求,為其建議最適合的學校(包括夢想學校、現實學校和保底學校)。
一、美國科學教育案例教學資源的應用
(一)美國科學教育案例教學中心網站簡介美國國家科學教育案例教學中心網站是由紐約州立大學在美國教育部和國家科學基金會的支持下創設的,目的在于促進全美范圍內的科學教育案例教學模式和探究性學習方式的推廣。網站目前提供了400多個科學教育案例,涵蓋化學、生物、物理、環境、食品、健康等領域。設有“教學指導”專欄幫助教師選擇和運用案例,對理科教師的有效教學和學生科技素養的培養有很大幫助。除了通過關鍵詞搜索,教師還可以通過設定案例涉及的學科類別、案例適用對象、案例教學具體呈現形式、案例主題領域等來搜尋教學所需案例。(二)網站案例應用示例筆者以“化學”和“高中階段”為檢索詞,檢索得20余則案例,現選取其中一則對科學教育中案例教學的應用加以說明。1.案例:嬰兒奶瓶帶來的困惑[3]Bob和妻子Julia帶著兩周大的女兒Maggie去醫院體檢。Julia在雜志上看到一則報道,提到聚碳酸酯塑料奶瓶會產生一種破壞內分泌系統的物質———雙酚-A,從而有可能危害嬰兒健康。Bob認為,食品藥品管理局和其他機構認可聚碳酸酯很多年了,這種材料具有透明、耐擠壓的特性,長期被用于食品包裝中,應該沒有問題。Julia仍然很擔心。于是,在Bill醫生結束檢查后,Julia提出了關于嬰兒奶瓶的困惑。2.教學步驟一是交代案例背景:案例來自美國學術期刊《消費者報告》論文“嬰兒的危機”,文中指出塑料奶瓶的材料是聚碳酸酯,可能危害嬰兒健康,并建議家長停止使用此類奶瓶。而美國塑料協會和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對該論文所用的實驗方法和提出的建議進行了質疑。二是在案例討論前,將研究論文的引言部分、美國塑料協會及美國食品和藥品管理局對報道作出的回應以及其他相關文獻資料和網站提供給學生,讓學生根據列出的思考題及參考資料,了解高聚物的基本知識。三是針對案例結尾處,由“Julia擔心的是什么”這一開放性問題引發討論。聚碳酸酯是無毒的,而在受熱引發的聚合反應逆反應中釋放出其單體雙酚-A卻是有毒的。由此啟發學生思考“化學品攝入量與有可能產生的健康危害之間的關系”,并開展討論,形成劑量或濃度的概念。四是根據《消費者報告》中檢測出的雙酚-A濃度以及其他文獻中的數據,要求學生在給定數據基礎上計算雙酚-A的含量,最后和美國環境保護局規定的最低有害濃度進行比較。五是在總結階段,學生圍繞“Julia的選擇”展開大腦風暴,以Julia的身份,對聚碳酸酯奶瓶的使用作出自己的決策,體驗在掌握一定信息基礎上進行風險評估的過程。六是引導學有余力的學生進一步查閱內分泌方面的文獻資料,了解雙酚-A引發健康問題的生理學機制。3.案例述評這是一則決策型案例,適用于高中生以及非化學專業的本科生。通過案例的學習,可以讓學生了解有機聚合物基礎知識、有毒聚合物對內分泌系統的破壞、化學定量分析和風險控制等內容,發展學生的辨證性思維和科學決策能力。筆者認為,除如上討論法外,還可結合角色扮演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等等。
二、思考
【論文摘要】近年來,我國高校擴招取得了較好的成績,但由于師資力量不足、高校教學經費不足、生源素質下降等原因,最終導致了高等教育質量有所下降。為了保證和提高高等教育的質量,必須加強高校師資建設,擴大高等教育融資渠道,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實現高等教育的健康發展。
1999年以來,我國高等教育進入了高速發展的階段,各高校紛紛大幅度擴大招生,截至2006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達到了22%。隨著數量的擴張,新問題隨之產生,其中質量問題尤為引人注目。能否保證質量直接關系到我同高等教育是否健康發展,有人主張停止擴招以保證質量,筆者不敢茍同,認為應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適當擴招。
一、高校擴招的現實意義
從各國高等教育的發展趨勢來看,高等教育大眾化是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所以,我們首先應當看到高校擴招的積極意義。
(一)緩解就業壓力
擴招使更多高中生進人高校學習,減少社會待業青年的數量,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勞動力供過于求的矛盾。1998年,我國高等教育僅招生215.75萬人,到2006年達到770.28萬人,如果高校不擴招,仍按1995~1998年問高校招生年均增長率4.49,發展,那么1999年招生數為225,44萬人,到2006年僅為306.59萬人,1998—2006年問高校招生數將是2329.64萬人。而實際上,1998~2006年,高校共招生4802.08萬人,也就是說有2472.44萬人因擴招而進入大學。因此,高校擴招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就業壓力。
(二)刺激消費,拉動經濟增長
擴招有利于調動高校辦學積極性,增加教育投資,進而拉動經濟增長。以我國高校歷年所得預算內教育撥款總額為例,1998年僅為329.55億元,截至2005年,教育撥款已達到1189.06億元。
教育撥款的增加促進了高等教育的發展,也拉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高校擴招后,隨著學校人數的增加,必然帶來當地消費能力的增強,據新生代《2005年中國大學生消費與生活形態研究報告》,大學生年消費支出達到9638元,其中學習性消費增長最快,學生每學期付出的學習性消費占到總花費的67%。如此龐大的消費數額,已等于甚至超過城鎮居民人均年收入,高校擴招有利于高校周邊經濟的增長是毋庸質疑的。
(三)增加相關產業就業機會
高校擴招,還帶來了就業機會的增加。由于學生數量迅速增長,對教師數量、后勤、通訊、交通等方面需求也隨之增長。以普通高校教職工為例,為了適應高校擴招的趨勢,各高校都相應增加教職員工,1998年全國高校教職工為102.96萬人,2006年已達到187.26萬人。同時,高等教育促進了人口的流動,對交通、通訊等服務行業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為了滿足人們的需要,相關的服務部門必然增加投入,招聘新員工,這樣就為社會提供了更多的就業崗位,增加人們的就業機會。
二、高校擴招后對高等教育質量的影響
質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線”,在高校擴招的大趨勢下,我國高等教育取得了斐然的成績,但也給高等教育質量帶來了挑戰。
(一)教師數量不足
由于高校大規模擴招,高校教師數量無法滿足當前高等教育的需要。據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統計,發達國家高校生師比一般保持在15:l左右。以德國和美國為例,1995~2003年德國高校生師比均在12:l以內四,2005年,美國高校教師總數為160.8萬人,在校學生為1748.7萬人,高校生師比為10.88:1。而根據我國教育部近幾年來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高校擴招后,我國的高校平均生師比均高于16:1,2002年甚至高達19:1。為了解決師資不足問題,不少院校往往給教師增加教學任務。20世紀90年代中期,高校教師的工作量多定為每周8學時,擴招后,許多學校都有增加。有學校規定教師每周教學工作量為16課時,而實際安排的周教學任務卻超過20課時。超負荷工作量也許能暫時解決師資不足問題,但它是以損害教師身心健康為代價,最終將不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
(二)教育基礎設施緊缺
自從高校擴招后,許多高校的基礎設施就一直處于緊張狀態。校舍、儀器等供不應求,不少本應是學生親自實踐和操作的教學環節也轉化為教師演示試驗。缺乏必須的基礎設施,要保證教育質量的提升就有一定難度了。近幾年,盡管全國高校都在積極解決這一問題,但在招生數迅速增長的情況下,高校辦學資金還是出現了較大缺口,辦學基本設施供應也較緊張,有的還沒達到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招生規模辦學條件標準。截至2007年,教育部公布仍有38所高校未達到國家規定的基本辦學條件四。所以,各高校仍然要重視對基礎設施的投入。
(三)生源質量下降
高校擴招前,我國實施的是精英教育,能進人大學學習的往往是素質較高,基礎扎實的學生,可是隨著高校錄取率的提高,入學條件普遍降低,使原本一些無法進人大學學習的學生也進入了大學,隨之而來的就是生源整體素質的下降。擴招后,教師普遍反映現在許多學生不但知識儲備不足,而且能力也有限。
三、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對策分析
當前的高等教育質量存在一定的問題是不爭的事實,為了更好地推進高等教育發展,就必須努力保障和提高高等教育質量。
(一)增加教師數量
1.加強政府監督
人才培養離不開教師。充足的師資是保障高等教育質量的必要前提。為了保證充足的師資,政府有必要加強對高校的監管力度,嚴格按照普通高等學校基本辦學條件指標的規定監督高校教師數量,對達不到基本要求的學校,堅決停止招生或停止擴招。這樣高校才能從思想上重視教師數量不足的問題,自覺增加教師數量。
2.合理安排教師工作任務
高校不能一味地靠增加教師的工作量來緩解師資不足問題。過量安排教師教學任務嚴重損害教師的身心健康,更不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廣東省教育工會2005年對本省高校教師調查也顯示,七成教師因超負荷工作、壓力過大處于亞健康狀態網。所以,學校尤其是政府部門應當明確規定教師工作量上限。如規定教師周課時不得超過20課時,教授帶研究生不得超過20人等。超過者,即停止招生。在制定了相關規定的基礎上,學校必須根據制定的規定執行,違者堅決懲處,從而保障教育質量。
(二)擴大引資渠道
1.保障國家財政投入
我國絕大部分高校辦學資金主要以國家財政投入為主,因此,提高高等教育質量,依然要重視政府投入的作用,一方面政府應當繼續重視對高等教育財政支持,在實現經濟穩步發展的前提下,繼續加大對高等教育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鼓勵高校與銀行進一步加強合作,使助學貸款等貸款項目順利落實,增加高校資金來源。
2.吸收社會資金,改善基礎設施
隨著高校規模的不斷擴大,各高校的教育教學經費的缺口越來越大,不是光靠政府投入就能解決。所以,高校應積極吸收社會資金,通過政府鼓勵、高校后勤社會化等方式吸引社會力量投資高等教育,改善辦學條件。一方面政府通過相關政策激勵企業、個人等社會力量投資高等教育,推進高校后勤社會化的改革。另一方面,積極鼓勵海內外華人華僑為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貢獻力量,從而產生更多像田家炳、邵逸夫一樣關心中國教育事業的熱心人士,促進高等教育質量的提高。
3.探索合作辦學,增加學校辦學資金
從國外的辦學經驗來看,高校與企業成功合作不但有利于經濟的發展,而且也有利于高校教育質量的提高。以硅谷為例,硅谷的發展離不開周邊高校培養的人才,同時硅谷各企業因發展的需要,積極與周邊高校進行科技研發工作的合作,這樣不但促進科技成果順利轉化為生產力,而且也為學校帶來了大量的發展資金。所以,為了保障高校的辦學資金,高校自身應該積極主動的與相關企業合作,既實現科技成果的轉化,又為學校贏得辦學資金,從而改善學校辦學設施,促進高等教育質量的提高。
(三)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積極發展選修課
1.采用合理的教學方法
針對生源素質下降的現實,各高校應該依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態度等因素進行適當分流,開展分層次教學。由于部分學生學習基礎較為薄弱,因此,應根據他們所學專業的相關特性,對其進行適當補課,探索與少數民族預科教育相似的教育教學形式,使廣大基礎薄弱的同學鞏固基礎知識,獲得深入學習的機會。同時,通過心理咨詢、教師引導等方式使學生明確大學學習的意義,端正學習動機。針對部分學生學習能力不足的情況,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樹立合理的目標,鍛煉其獨立學習的能力,最終適應學習,學會學習。學生一旦適應大學的學習方式,自然教育質量也就有了保障。
“什么是時文?”
“時文與我們的生活有什么關系?”
“怎樣寫時文?”
“學習時文寫作對于我們的高考寫作有幫助嗎?”
作為一名中學生刊物編輯,我常常被一些高中生朋友問到以上這些問題,他們說“時文”這個詞聽起來總覺得與18歲不搭調。于是,我就在想:這樣的感覺是怎么形成的呢?盡管,我們每天都在早間的報紙上讀到它;盡管,我們每天午餐的時候都討論它――可大家依然對它視而不見……
于是,我想有必要以一種比較直觀和感性的形式來解答上面的這些問題。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我與湖州第二中學的楊帆老師相識,并且與他談到了這個話題,他說: “為什么不從我們最熟悉、接觸最多的時文形式――新聞評論入手呢?”
是啊,為什么不呢?! 新聞評論以其高屋建瓴的立意、聚向縝密的理性邏輯思維、準確且具有分寸的語言魅力,成為最經典的時文形式。它不知不覺地就讓我們學會了如何更加有條理地思考各類社會生活現象,讓我們學會了怎樣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對于時局的獨特看法……
而作為高中生的我們,不正急不可待地夢想著作為一個成年人參與社會生活嗎?我們不是渴望著像一個成年人一樣大聲地喊出自己的主張嗎?
當然,這不容易!那么,我們就一起假設有這樣一節作文課,在這堂課上,我們僅僅就一個大家都感興趣的社會話題一塊兒來搜集資料、相互討論,學習時文寫作吧!
《作文新天地》時文寫作課話題
2006年7月10日,上海登了這樣一則消息:
在上海松江區新南路的一棟三層別墅里竟然有一所叫作“孟母堂”的私塾。每天,有11名孩子在這里學習生活,他們當中最大的12歲,最小的只有4歲。面對著墻壁上孔子的畫像,這11名孩子每天的學習內容也與一般學校中的孩子不同:中文――背誦《易經》、《弟子規》、《論語》等古代傳統經典;英文――背誦莎士比亞的《仲夏夜之夢》、《十四行詩》等文學經典;數學――以數理讀經教育為主,內容甚至涉及微積分等高等數學內容。此外,“孟母堂”還外聘教練教授瑜珈和游泳來代替一般小學的體育課。
我們提供給你的時文樣本
7月10日的消息一經刊出,“孟母堂”的存在是否合法引起了各方質疑。《東方早報》對此進行了跟蹤采訪,上海教育局相關人士否定了其存在的合法性。翌日,該報刊發了名為《為什么這些教師鐘情于私塾》的評論員文章:
對“孟母堂”屬非法辦學,不具備承擔義務教育的資格,所在區的教育局已明確表態,應該不至于再造成違反《義務教育法》(以下簡稱《教育法》)的后果。但有關報道提到,那位負責人(“孟母堂”負責人――本刊編者注)自己原來是英語教師,送子女上這所私塾的“志同道合”的家長中大多也是教師,倒應該引起教育主管部門重視,也值得我們深思,為什么這些教師反而鐘情于私塾?
照理,身為教師應該熟悉(教育法),知道這樣的私塾不符合義務教育的要求,可是那位負責人至今還認為這樣的私塾可以爭取作為民辦學校,卻不想想義務教育除了辦學條件外,還應該使學校的教學內容符合國家教育方針的要求。
其次,身為教師應該明白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重要性。在這樣一所只有十來個學生、年齡不一的私塾中,教學是不可能做到全面合理的。可是這些教師卻不在乎,只能說明他們教育子女的目標并不是整體素質,或者他們迷信自己有家教能力,或者他們認為只要學了那些“經典”就夠了……對自己的子女都是這樣,這些教師對自己所教的學生,難道會做得更好嗎?
出現這樣的情況無非有兩種原因:一是承擔義務教育的學校積弊太深,以至連教師都不愿意送自己的孩子上這類學校;一是一些教師根本不認同《教育法》,更談不上貫徹執行。無論是屬于哪一種,或兩者兼而有之,都是相當危險的。雖然我無法確定這樣的教師在我們的中小學教師中占多大的比例。但即使只是少數或個別,也是值得引起教育主管部門高度重視的。不過,有幾點是可以肯定的:
首先,一段時間來,對傳統文化、“國學”、儒家經典、“兒童讀經”、蒙學讀物的片面報道和宣傳,造成了某些人的思想混亂。我絲毫無意否定學習傳統文化的積極意義,但任何傳統都不可能百分之可地適合于今天的社會,所以施之于兒童時必須十分慎重,要進行科學的試驗。但有些專家學者或報道只強調優點和效果,閉口不談同時存在的局限和弊病,以至使有些教師和家長誤以為只要讓孩子學“傳統文化”就行,病急亂投醫者更把它當成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
對某些家長的“成功經驗”的片面宣傳,使人產生誤解,以為存在著不依靠學校的成才捷徑。如大量報道某家長不讓孩子上學,親自執教,提前培養出了全國年齡最小的大學生,卻根本不指出這種經驗的特殊性,不可簡單仿效。
對《教育法》規定的義務教育目標,教育主管部門、學校領導、教師、家長和學生遠未正確理解,更沒有取得共識。所以對素質教育、應試教育、升學率、教學內容、民辦教育等問題的認識和做法,不是左右搖擺,就是陽奉陰違,甚至南轅北轍。
具體的“孟母堂”既然已經引起主管部門和社會各方面的關注,相信不難妥善解決。但由此引發的爭論、“孟母堂”的出現所反映的問題,卻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消除的,需要認真對待,更需要耐心細致的工作。
由于《東方早報》的跟蹤報道和評論,“孟母堂”的存在引起了有關教育主管部門的高度重視。2006年7月25日,根據國家相關條例,“孟母堂”被勒令關停。8月2日,《東方早報》再次刊發名為《孟母堂能“遷出”基礎教育嗎》的特約評論員文章,就外界各類有關“孟母堂”是否應該被取締,它的存在是否是一種獨特而新穎的―數學模式的質疑再次進行了評論:
對于孟母堂,現在有兩點可以確定:其一,它現在的辦學形式是不合法的;其二,它的教育嘗試值得深思。對于這兩點,第一點具有優先性。輿論界有不少人甚至有些學者僅僅從“孟母堂”打破了義務教育的壟斷辦學、提供了新穎而富有挑戰性的教學模式等簡單方面著眼,就認為它值得肯定,這是本末倒置的看法。我們認為,義務教育需要大膽嘗試,但是,只有合法的嘗試才能是好的、才可能是對的。“孟母堂”要獲得法律支持,其前提只能是它自身的方式符合法律。
然而,我們更為關心的是,如果在“孟母堂”滿足法律法規的條件之后得到許可,它的辦學理念、內容、模式等等,是不是完全值得肯定?不可否認,現行教育模式存在諸多弊端,尤其充分表現在從義務教育階段開始,孩子們所受教育就與“真正的人”若即若離。相當部分青少年經過多年教育,仍然沒有明確的是非觀,沒有起碼的責任感,沒有基本的人格操守,沒有相應的人文素養,等等,為家庭和社會帶來很多問題。不少家長有鑒于此,對于讓孩子學習傳統經典、棋藝書畫等表現出濃烈興趣。即
使“孟母堂”這樣存在違法辦學的私塾,也有相當家長愿意將孩子送入受教,這無疑表現了對當下義務教育階段學校道德教育和人格培養的疑慮。
從教育的角度看,我們評價現行義務教育體制與“孟母堂”的辦學模式,需要使用同樣的標準――什么樣的教育才是符合義務教育理念的好的教育。顯然,現行義務教育體制最大限度地保障了適齡兒童受教育的權利,井最大可能地督促他們履行接受教育的義務,但由此造成教育的多樣性受到損害,并因此危及相當適齡孩子以適合自身特點的方式成長――比如個性、德行、人格等等的養成。
傳統的私塾教育模式對于多樣性的實現,對于不同適齡兒童特殊性的關注,可能具有對于一部分適齡孩子的優越性。如果類似“孟母堂’這樣的私塾教育模式在滿足資質和條件要求后,能夠得到法律許可,它的確能夠成為實現義務教育的有益補充。但是,如果在現代條件下,僅僅偏重于傳統經典尤其側重在儒家經典上來實現現代教育的理念,我們認為,對于適齡孩子,這不是真正“好”的教育。
一個現時代的適齡孩子,必須接受適應于這個時代自身的教育。經典當然是可貴的,但脫離了當下的現實去對傳統盲目地生搬硬套,只能適得其反。抽象點說,閱讀與學習經典當然有助于培養人文素養,然而,對于究竟該做一個什么樣的人,這完全是一個具體的、歷史的問題。比如,我們要培養一個富有知識、充滿仁愛精神的人,這樣的人在經典(如“孟母堂”讓學生們背誦的《論語》等)中可能是“父母在不遠游”的孝子,可是在今天的時代,我們真正需要的是具有明確權利義務觀念的、具有自主自覺能力的公民。一個現代的公民可能是孝子,但傳統的孝子并不一定是一個合格的現代公民。對于現代公民而言,傳統中的東西不是一種源初性的生命本原,而只是生命的養料。孟母堂的辦學模式中,過分倚重經典,而忽略現時代優秀的文化成分,與培養一個現代公民的方向不相吻合。
當代教育的理念,一個應有之又是能培養可以獨立自主生活在社會中的、具有相應行為與責任能力的社會主體。在“孟母堂”的教育內容及其方式上,我們憂慮地看到,它可能使受教育者遠離這個目標。
我們反省當下義務教育體制的同時,對于新的嘗試,也必須具有批判的眼光。
“孟母堂事件”歷時15天,上海《東方早報》除了不間斷地刊發相關消息之外,在事件發生、發展的關鍵時期,及時配發了特約評論員的時文評論,表現出了一個具有影響力的主流媒體應有的社會責任感和態度,堅持了正確的輿論導向。可見,時文評論的力量和意義。于是,我們希望同學們與我們一起思考這樣一個問題:
――如果在這一新聞事件中,我閃的時文評論不幸缺,情況又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也許你會給我這樣一些答案:
1.可能我的嬸嬸會考慮明天把我的表弟轉到上海的這所私塾,因為她認為我的表弟需要更另類的教育方式。
2.也許因為版面位置不理想,我們都不湊巧忽略了這則新聞,于是誰也不會去關心上海閩行這間小別墅里的事情。
3.我們都熱烈地歡迎這間學校,因為它實在很“酷”,至于它的存在是否合法,它的教育方式是否科學,我恐怕并不知道怎樣判斷。
4.我想――《東方早報》也許錯過了2006年的年度新聞獎!
正是如此!我們發現時文評論的魅力更多的不是在于寫作的技巧和文字的擺弄,它吸引我們是因為它表現出采的對社會生活密切的關照和積極的參與。它讓問題本身變得不那么簡單,它促使我們去思考事件的意義,它甚至讓思考本身更有深度,它引領我們進人的是一個更加多元的思維空間,讓我們可以理直氣壯地大聲喊出自己的主張――
由孟母堂的倒掉想到的
楊 帆
上海的全日制私塾“孟母堂”被查封后,有關教育選擇自由的爭論達到了白熱化;進入百度搜索引擎輸入“孟母堂”三字進行搜索,獲得的相關內容竟多達76頁。對這樣一個辦學以復興儒學為主要目的,教學手段以誦讀為主的家長教學聯盟(由于其未能獲得辦學資格,主要負責人也一再聲稱只是幾個志同道合的學生家長一起發起并付諸實踐,所以請容我暫時這樣稱呼它),各類評價意見都有,反對、謾罵者有之,以站在教育部對立面為基本立場的無條件支持者有之,幸災樂禍者亦有之,但終歸還是持有限支持態度的意見占了大多數。
這樣一種觀點構成顯然是和當下眾多學校辦學的失敗分不開的。幾年來,教學改革的口號年年喊,可民間對于教育的質疑卻從未停止過,從高分低能現象的擴大到教育無用論和教育致貧論的廣有市場,有關職能部門也是難辭其咎。中國是人口資源最豐富的國家,教育辦得好,在國際競爭中就會成為巨大的優勢。可當教育和政績掛鉤,和創收聯袂,短視就會成為必然:我們的大學擴招一方面是為了多收費,給國家財政減壓,更為了給就業減負;另一方面還成了貨幣政策的輔助調節杠桿,刺激消費,避免通貨的緊縮。而事實上,真正被分給受教育者學習特性和未來人生的關懷則太少太少。哈佛教授約瑟夫?奈說,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含有一項重要的指標,那就是軟實力,它包括一國的文化、價值觀念、社會制度、發展模式的國際影響力與感召力。反觀我們的教育,不論其教學目的被描述得如何冠冕堂皇,其實還是為考試、為文憑、為工作(現在看來,由于教學布局的不科學,教學資源分配的失策等原因,這個目的實現起來也是越來越難了)。培養出的學生注定只能是有知識,沒文化。
筆者并不認為“孟母堂”這樣的私塾沒有任何缺陷,但相比目前的所謂義務教育,前者的教學方法顯然更適合孩子的學習特性。人在5~14歲這個階段是外顯記憶、再認記憶、聯想記憶的顛峰期。難道義務教育小學階段全12冊那130萬字的平庸教材和2000字的常用漢字需要這黃金般的6年才能學完?都說“腹有詩書氣自華”,可一旦過了這記憶的顛峰,就很難再“腹有詩書”了。我是一位高中語文教師,我指導學生背誦時常說要站在理解的基礎上,這其實是無奈之舉,因為這些孩子的記憶顛峰已經過了,有些東西,真的是“過了這村就沒了那店”的。
其實,沒有人會認為“孟母堂”的教學模式能取代目前的公辦教育,這涉及到法統、程序、學籍和教育費用等諸多問題,以中國各地經濟發展不均衡,貧富差距日漸拉大的現狀,要普及根本就不現實。我們這些有限地支持孟母堂的聲音也僅僅是希望這種私塾式教學能作為一種在公辦教育改革進行不順利的背景下的教學試驗為教革提供一些有益的經驗;更希望這樣的試驗能在教學壟斷(特別是教材壟斷,諸多的民辦學校、文武學校之所以能被批準,是因為外語、武術雖然是這些學校的特色,但也僅是副課而已,主課所用教材還是國家指定)的鏈條上打開一個小小的口子,教育界也需要這條能把水攪活的
鯰魚。
好的教育應該是最具包容力的教育,即便它不能給予適合受教育者學習特性的幫助,也能給予其足夠的尊重,甚至只是消極地不去同化他們。好的教育體系則應該給人們選擇的機會。請記住這樣一個事實:1972年年底,美國聯邦最高法院以壓倒多數判決強制實行的教育法規(與我國義務教育情況類似)侵犯了阿米緒教徒的宗教自由權利。審判詞上這樣寫道:“在百分之九十九點九的一致之下,仍要為百分之零點一的異見留下呼吸的空間。”
在閱讀了楊老師的時文之后,相信你也開始躍躍欲試了,你一定也有自己不吐不快的見解吧。正如你所見,任何觀點只要言之成理,都可以在我們的作文課上發表,不必拘于字數多少,不必圃于格式規范,關鍵在于你對這一社會現象有了充分的了解和思考,并且將自己獨特的觀點和評價形成文字,且以這樣的方式參與了社會生活。
可是,高三的同學問了, 時文寫作的學習對我的高考作文有幫助嗎?紹興縣魯迅中學的胡少男老師認為答案無疑是肯定的!在對高三同學進行高考的輔導時,胡老師特別辟出了“時文”一課,指導同學們借鑒時文寫作來復習高考議論文。一起來聽聽胡老師的課吧:
時文原指科舉時代應試的文章,即八股文。今天則可以表述為反映當下的一些文字,更多地表現為議論時事的文章。它關注社會生活,緊扣熱點內容;關注主流文化,注重思辨色彩。這一特點與當前高考作文貼近生活,注重思辨的命題特點正相吻合,因而在寫作中,尤其是議論文寫作中我們大可借鑒時文寫作,
時文求“新”,敏銳地發現當代社會的一些熱點、焦點問題,道他人之所未道。古人云,“唯陳言之務去”,“文章最忌隨人后”。議論文的觀點、材料也當力求新穎、精辟,從生活中汲取源頭活水。有些議論文,論據事例不夠,老例來湊,張海迪、雷鋒、司馬遷、愛迪生、居里夫人頻繁出現,令人望而生憾。
時文重“針對性”,針對社會的某個熱點、焦點問題發表看法。一般先提出現象或問題,然后分析探討之,再提出解決方略,或提請思考。而在議論文寫作中,同樣要有極強的針對性,才能有的放矢。在謀篇布局上這種由現象到本質的方法也值得借鑒。
綜上所述,在議論文寫作中我們可以汲取時文作為鮮活的寫作素材,也可借鑒時文寫作的方式方法。
課后,紹興縣魯迅中學的同學們也都踴躍地把自己的文章拿出來與讀者朋友們一塊兒交流,我們擇其一二,一起來看看:
示例一
我們認為:以下所選的《孝心無價》和《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兩篇文章都選用了當下社會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同學們通過閱讀報刊時文對這些事例也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并都進行了思考,形成了自己的認識。兩位同學或鋪排造勢,或娓娓道來,自然而然地將鮮活的事例用于議論文的寫作,使文章言之有據,觀點自然鮮明。加上語言誠摯懇切,情理兼備,讓人欣慰。
孝心無價(節選)
宋海芳
顧欣在呼喚,田世國無言,他們給了我們異樣的故事,同樣的感動。一封發自肺腑的網絡遺書,收走了多少真誠的淚水;一個至情至孝的謊言,感動了多少有情有孝的中國人。
但是,社會畢竟復雜。有以上這些正面教材,自然有反面人物:三亞一不孝子為逃避贍養責任,竟把老母騙進山洞遺棄;云南一不孝兒將親娘賣給一山東老漢為妻;北京一正常老人被不孝兒女送進精神病院……
這些事情,都太荒唐,令人不齒,我們在這里悲憤。但終有一天,我們也會擔起贍養父母的義務,真真正正地去回報自己的父母。那時,我們是否可以自信地說,我做得很好?未來的事畢竟無人知曉。但我們可以在現在就盡一份心,哪怕是一張簡陋的卡片,一份滿意的試卷,一句別扭的“我愛你”。
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徐 璐
歌德說,責任就是對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種愛。
因為對事業的愛,任長霞把自己深深扎根在登封大地上。對黑幫惡徒,她行事果斷, 巾幗不讓須眉;對父老鄉親,她噓寒問暖,體貼備至。她以行動詮釋了人民警察對百姓、社會的愛,也為“責任”二字寫下了最好的注解。于是,在她生命的盡頭,在萬人揮淚送別的街頭,她的盡職與熱愛,他們的尊敬與不舍,瞬間幻化成為無數黑色的挽歌,在路人胸前白色的絹花上,在掛著淚的眼角邊,在大街小巷穿堂而過的悲涼的風里,在城市上空鉛灰色的云層中,久久不去。
因為對生命的愛,大連街頭一位普通司機,在生命行將結束的時候,做了三件事:用盡最后的力氣踩下了剎車,把車穩穩地停在了路邊,按下了按鈕打開了車門。然后他趴在方向盤上,停止了呼吸。沒有人計算過,如果司機沒有那樣做,同時消逝的,會有多少生命?!所有人都被那一種對生命的責任與愛震撼了心靈。
因為對祖國榮譽的愛,張丹忍著膝上的劇痛掙扎著站了起來。2006年都靈冬奧會,花樣滑冰雙人自由滑的決賽,當張昊把瘦小的張丹高高拋起,全場觀眾都屏息欣賞這個高難度的“拋四周跳”。可是伴隨著華麗的樂章而來的,卻是骨骼撞擊冰面發出的慘烈的聲音。張丹痛苦地倒在冰面上,正當觀眾為兩人不得不中止比賽而發出陣陣惋惜聲時,張丹與張吳卻手牽手滑回了場地中央。音樂再次響起,托舉、旋轉、拋跳,優美的動作、絢麗的舞步,這真的是那個狠狠被摔落在冰面上的姑娘嗎?當兩人完成比賽,為中國隊添上一銀的時候,全場爆發出潮水般的掌聲。這個清瘦的中國女孩,用干凈澄澈的笑容和近乎完美的動作征服了裁判,更以一顆為國家榮譽努力拼搏的責任心感動了世界。
人從被投進這個世界的那一刻起,就要對自己的所作所為負責。我們不是警察,不是司機,更不是運動員,但作為中學生,對社會對學校對家庭的愛同樣讓我們明白,有一種東西凌駕于生命之上,它叫做――責任。
示例二
我們認為:相比前面兩篇議論文,本文作者的思考更深入了一個層次,已不再僅僅停留在引用時事新聞為論據,而是針對現實問題提出思考,進而深刻剖析,最后又歸結到時事重心,結構完整合理。尤其是結尾發人深思。文章字里行間透射出深沉的使命意識。
失落在何方
高夢琪
外國高等名校和中國清華北大曾聯手搞過一次測驗:請列出你認為最重要的三樣東西。外國學生列出的答案是:智慧、快樂、理想……而大部分中國學生列出的是:金錢、地位、名利……讓外國學者大跌眼鏡。為何中國學生的人生觀局限在這一世俗的觀念中?中國學生的積極人生觀究竟失落在何方?
有識之士陷入了巨大的困惑之中,不得不再次審視我們的教育體系和中國人的思維教育因素。中國的家長普遍認為,讀書是人生的一場交
易,是一種淘金行為。爬得越高,所處的地方越是遍地黃金。在這種狂熱的金錢崇拜中,許多人開始為自己的欲望尋求實現的途徑,將自己的目標定格在個人利益范圍以內,不知不覺中也為自己的民族種下了苦果。學生時代,活動區域在僵化的教育中。工作后,經營范圍在利益的追求中。國家的興亡似乎與個人并無多大關聯。
據調查,半數以上高等名府學生畢業后選擇出國深造定居。是什么致使其背井離鄉,漂洋過海?是什么讓其置國家民族的建設于不顧?是國外優厚的待遇,是國外廣闊的發展空間,還是優越的設備?我想這些都不是最主要的。真正導致這個后果的是中國人的傳統觀念和傳統的教育,是責任心意識的淡薄。盡管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相繼出臺,中國的人才仍不斷地外流。
責任心,這個關系到中華民族興衰的字眼,詮釋了一個民族的尊嚴和凝聚力。古人“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他們將這份愛國的責任心上升到歷史的高度,轉變為自己的使命,甚至將一些并非能夠靠個人能力扭轉的國家興衰也扛在自己肩上。蘇武塞外牧羊,班超投筆從戎,不都是為我們津津樂道、引以為榮的史實嗎?為何脫離了書本就停止了為此實踐的思考?
法國總統曾為自己國家的學生不知道拿破侖是何許人而驚呼“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難道中國人面對這種責任心的缺失不該及時作出反應嗎?
總書記提出“八榮八恥”社會主義榮辱觀,把精神文明建設提高到一個嶄新的高度。我們必須拒絕純個人主義的傳統思想,拒絕陳舊的教育理論,呼喚一種全新的思想教育。
誰能替我們、替我們的民族找回那失落的責任心、使命感?我們期待著回答……
示例三
我們認為:下文所選的《氣球的命運》與《可貴的創舉》兩篇文章就“長春市某中學在全國范圍內首次推行無班主任管理”這一時事焦點問題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從這兩篇文章中我們可以更深刻地感知議論文與時文之間實不可分,多有共通之處,希望讀者朋友們細細揣摩。
可貴的創舉
任盈鋒
據悉,長春市某中學在全國范圍內首次推行無班主任管理,決定由學生執行班主任職權,根據實際成立各自的執行班委。該校崔校長說:“此舉真正體現了素質教育的精神,合乎新的時代對我們中學生的要求,能培養他們的組織協調能力,并能為其提供難能可貴的實踐經驗,更好地理解班主任的工作,對以后走上社會也有莫大的裨益。”然而,此舉引發了社會各界廣泛的爭論,有人大聲叫好,而不少人卻并不以為然,甚至有人說這樣做是一種作秀,要更好地改進班級工作,只需調整班主任與班干部之間的關系即可,此舉純屬無聊荒誕……我們不反對廣開言路,但是,我認為有上述想法的人實在太過苛責,缺乏新思維,頭腦僵化,因為這實在是一次可貴的創舉。
首先,不論其收效如何,敢于開舉國之先河,大刀闊斧,力排眾議地推行先進而又富有創造性的制度,便值得我們用更理性、寬容的眼光看待它。眾所周知,應試教育已難于適應飛速發展的時代,弊端暴露無遺:學生只會死讀書,啃著干巴巴的書本,脫離社會,缺乏社會經驗和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真可謂“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而該中學的做法則適應了社會的發展步伐,順應了歷史發展潮流,是新事物,雖然可能在實踐中困難重重,舉步維艱,但可以肯定,它最終必將發揮或大或小的作用,即便難于推廣,也是寶貴的創舉,需要我們寬容鼓勵的聲音,而非毫無根據的責難。
其次,此舉能更有效地推進我國的教育改革,使我們的學生對班主任工作有更深刻的認識、理解與尊重,實踐出真知。唯有此舉,才能增強學生與班主任之間的互相信任與支持,搞好班級工作。如果此舉能成功試行,便可給我國傳統教育事業以更寬闊的視野,更為合理的管理制度。因為學生,尤其是中學生,由于其特定的年齡階段,尚未成熟的思想,甚至流于幼稚、偏激、情緒化,平時可能對班主任老師的諄諄教誨或善意勸告難于接受,甚至鬧情緒,對班主任心存芥蒂,推行此舉,就有可能使學生更真實深刻地理解班主任的工作,更好地配合幫助,使班級工作蒸蒸日上,同學們也能擁有更良好的學習環境。須知,班級工作,人人有責,缺少廣大同學的支持與踐行,僅靠班主任與班干部,要處理好班級事務,也是難于想象的,只有每位同學親自投身到班級管理中去,班級事務才能井井有條,學校生活才會更豐富多彩,更有助于同學們的全面發展。
誠然,該中學的此次試驗可能不會一帆風順,甚至會半途夭折,但是其敢為人先的可貴創舉和符合實際的合理想法,必將鼓勵更多的人們,特別是教育工作者,思考學校學生管理制度的進一步優化,促進我國教育事業的不斷前進。
氣球的命運
王盛盛
很漂亮的想法,首先應該這么肯定它。畢竟,“執行班主任”這樣一個新名詞的誕生來之不易,不是中國教育改革的“圣人”恐怕未必能想出如此“高招”。老師可以騰出更多的時間致力教研,學生也可以以此培養更多的能力,表面上看無可厚非,該立即實行之。但是且慢,他們忽略了幾個最重要的現實問題,如此一來,中國教育的命運是否也會如同天空中飄浮不定的氣球?
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在當今大喊素質教育其實還是應試教育的現實面前,誰能擔保這種制度不會對學生的學習產生影響?再說,管理亦是門學問,并不是憑僅有的經驗能夠解決問題的,身邊有許多例子:有些班級學生調皮搗蛋,氣得班主任辭職。連班主任老師都難以管理的事務,就確保學生能搞好?說不定會越弄越亂,影響班風,最終仍會回到班主任制度,這種所謂新制度的推出,就成了一場作秀。但是請問:學生耽誤得起嗎?
[論文關鍵詞]自主學習 大學二年級學生 調查分析 學風建設
[論文摘 要]知識經濟時代教育的主題就是培養人才的創造性思維和知識創新能力。自主學習是當今教育界關注的焦點之一,也是世界范圍內極力倡導的一種學習方式。大學階段是學生全面培養自身能力,為“參與未來”做準備的重要時期。大學生學習行為可視做大學生這一決策主體識別環境選擇目標,進而將目標具體化,并最終實現目標的過程,是學習目標與學習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而大學二年級更是學生選擇和確立發展方向及努力目標的關鍵階段。政治輔導員應當與任課教師共同做好學生的教育工作,促使他們結合自身特點做好思想準備,積極觀察思考,努力掌握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減少心理壓力,培養大學二年級學生良好的自主學習態度,促進學業成績的提高,營造良好學風建設氛圍。
大學生普遍存在著成才的渴望,但由于高等學校的人才培養仍然存在著專業口徑偏窄、人文教育比較薄弱、教學方法手段和教育創新意識相對滯后、學生能動選擇發展空間有限等諸多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學習主體地位的確立和個性的發展,不能完全滿足學生自主學習、自主設計、自主求知創新的需求,也部分挫傷了學生的積極性,影響了學風建設。大學二年級是大學生選擇和確立發展方向及努力目標的關鍵階段,如何培養大二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從無效、低效的學習方法向高效的學習方法過渡,這是每個學生都必須經歷的過程。
1.自主學習能力的內涵
自主學習是一種學習者在總體教學目標的宏觀調控下,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自身條件和需要自主地選擇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和學習方法,通過自我調控完成具體學習內容并達到一定目標的學習模式。
自Holec在1981年提出“學習者自主性”以來,自主學習就一直被眾多的教育工作者所關注。Holec認為自主學習不是一種先天行為,而是一種可以通過后天培養的能力,表現在確定學習目標、確定內容進度、選擇方法技巧、監控學習過程和評估學習效果五個方面。Littlewood認為自主學習主要是“學習者獨立做出選擇的能力和意愿”。龐偉國將自主學習定義為建立在自我意識發展基礎上“能學”的一種方式,建立在學生掌握了一定學習策略基礎上的“會學”,建立在一直努力基礎上的“堅持學”。綜上所述,自主學習既是一種學習態度,也是一種獨立學習的能力。
2.大二學生學習特點及自主學習存在的問題
大學生個體是能動的決策主體,這個主體具有為實現一定的目的而作用于環境的能力。另一方面,作為決策者的個人,不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為實現一定目的,人的行為是受環境中的各種因素制約的。決策的客觀要素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是目的,另一方面是對實現目的起促進或限制作用的物理的社會經濟等環境:兩者性質完全不同,制約兩者相互關系的就是決策的機能。
大學二年級階段,大學生經過為期一年的對大學生活的適應,基本完成了由高中生到大學生的角色轉變,在此階段,他們對自身的了解更加全面而深入,接觸到的來自外界的各方面的信息與知識增多,他們的決策環境發生了變化,變得更加復雜和不穩定。大二階段,學生開始注重理論知識的學習,學習的專業理論知識更加全面系統,并試圖運用這種理論知識進行思維,以理解并識別復雜多變的環境,他們結合自己的興趣、特長、個性等,細化并確立學習目標,并在認識上產生理論聯系實際的需要,希望能在實踐中運用理論,到了大二,許多重要的專業課程開始,從客觀上要求大學生開始注重專業知識的學習。大學二年級學生由于已經在大學度過了一年,大多數已經失去了對大學的新鮮感,對于學習的目的及學習態度有了很大的轉變,而自主學習方式對于大學二年級學生十分重要。
3.調查對象與調查方式
本次調查對象為大連交通大學愛恩國際學院大學二年級學生,調查問卷客觀題25道,主觀題2道,調查主要為大學二年級學生對學習的認識、對待學習的態度、課堂情況及學習方式等方面內容。
本次研究通過調查問卷的方式,采用不記名調查方式進行,共發放調查問卷255份,回收有效問卷236份,有效回收率92.5%。 轉貼于
4.調查結果
4.1大學二年級學生對學習的認識
大學二年級學生認為大學教育對于個人成功重要的占到72%,大多數學生認為大學教育與個人成功有著很大的關系。努力學習決定個人未來的比例為61%。可以看到,認為“大學”和“努力學習”對于自己的未來是重要的占有很大比例,但是,認為大學教育對個人成功不重要、努力學習不會決定未來的比例分別為13%和14%,說明有個別大二學生對于大學教育及努力學習抱有比較消極的看法。
4.2對待學習的態度
大二學生對于學習的動力來源方面,選擇實現自身價值占到了60%,同時,可以看到,父母對學生的學習有一定影響,占到21%,而因為獎學金方面所占的比例較少,只占到了5%,說明通過獎學金增強學生的學習動力,可能效果不明顯。關于學習是一件什么樣的事情方面,我們認為學習是一件快樂的事,只占到28%,而認為學習是一件不得不做的事高達56%,需要通過采取針對措施,對于大學二年級學生進行有效引導,使學生改變對學習的消極態度。
4.3課堂情況及學習方式
課堂對于學生非常重要,而上課期間,學生是否能專心聽講非常關鍵,專心聽講的只占到29%,而被動聽講的卻占到了51%,而這個調查與“學習是一件怎樣的事情”的調查較為符合,通過對問卷的進一步分析,得知“認為學習是一件不得不做的事”和“上課被動聽講”存在很大的正相關性。任課教師、輔導員需要緊密配合,尋求解決辦法,共同營造自主的學習氛圍。大二學生更喜歡在自習室學習,占到了61%,其次寢室占21%,圖書館占15%,喜歡到圖書館學習的比例小主要因為距離主校區圖書館路程遠、到圖書館學習不方便等原因。
5.結語
通過本次調查可以看到,大學二年級學生對學習的認識、對待學習的態度、課堂情況及學習方式等方面總體情況良好,但值得注意的是,有小部分大二學生對于學習的認識存在誤區,學習態度比較消極,不能善于利用學習時間。而自主學習能力在大二的學習過程中至關重要,政治輔導員與任課教師需要積極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確立一切教育教學活動都必須服從和服務于學生自主學習的指導思想,能動地調整教師與學生的關系,努力為學生創造一個自由、平等、信任、合作的自主性學習環境,讓學生自由和諧的發展,從而培養起學生的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必須培養主動性學習的態度和傾向,主動學習應該表現為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積極主動的參與課堂教學。學生與教師共同努力,以對學習的深刻認識為基礎、以積極學習態度的培養為手段、以提升自我為落腳點,全面提升自主學習狀態,培養優良學風。
[參考文獻]
[1]朱祖德,王靜瓊,張衛等,大學生自主學習量表的編制,心理發展與教育,2005,22(3):60-65.
[2]周炎根,桑青松,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差異性分析,黑龍江高教研究,2007,1:14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