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02 09:15:2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思想政治教育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健詞:第四媒體青年思想政治教育
所謂“第四媒體”,是繼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三大媒體之后的新興媒體,習慣上被定義為“互聯網”。然而,隨著手機的迅速發展和普及,手機短信媒體又以嶄新的面貌出現在我們眼前,并成為“第四媒體”的又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第四媒體”自產生以來,迅速滲透到了人們生活的各個領域,其對社會的影響是直接和客觀的。青年群體由于其具備一定的知識技能,并存在著好奇性、叛逆性、受壓抑性以及良好的接受性等心理特征,使其一開始就成為“第四媒體”的主要使用群體。因此,“第四媒體”環境對青年受眾思想觀念、道德規范、政治觀點的影響也是直接和客觀的。另一方面,科學技術所具有的“雙刃劍”功能又使得“第四媒體”環境在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因此,在“第四媒體”條件下,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有所創新。
一、“第四媒體”的特征
第一,從“第四媒體”的特征來看,雖然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觀點,但普遍的觀點認為,“第四媒體”的特征可以歸納為五個主要的方面:一是廣泛性和特定性的統一。與傳統傳播媒介需要特定的物質條件、固定的地點、活動空間和既定的時間,受眾在接收信息上受到了諸多限制相比,“第四媒體”要廣泛開放得多,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創新觀念的產生和發展,也造成了受眾在“第四媒體”中行為觀念的差異性;二是虛擬性與真實性的統一。虛擬性可以被認為是“第四媒體”最重要的特征,虛擬的主體在虛擬的環境下進行虛擬的活動,充分顯示了“第四媒體”的虛擬性特征;然而,在“第四媒體”條件下,又存在著真實的一面:虛擬環境的內容是現實生活中的客觀環境的反映;“第四媒體”的用戶在虛擬代號的后面,又是客觀存在的個人或群體;三是互動性與單向性的統一。傳統媒體中的信息傳播是單向流動的,受眾僅僅是信息的接受者。在“第四媒體”中,受眾在選擇信息的同時,還可以利用手機短信、電子郵件、BBS等進行討論。另外,“第四媒體”下的點對點、點對面、面對面的傳播方式實際上就是一種平等、互動的信息交流;四是即時性與易逝性的統一。“第四媒體”的開放性、互動性特征又使其在信息傳播過程中具有了即時性特點。但是,為追求時效性而進行的頻繁的信息動態更新,客觀上就容易形成信息的“瞬時化”和“碎片化”;五是海量性與有限性的統一。與傳統媒體相比較,“第四媒體”傳播的信息內容是無所不包的,但是,信息的選擇最終還是由受眾群體來決定的,受眾群體在選擇信息時會根據自己的愛好和需要來選擇,因此又是有限的。
第二,從“第四媒體”的形態來看,由于“第四媒體”在外延上包含著互聯網和手機短信網絡,因而其形態也有所不同。互聯網的主要形態包括萬維網(即3W網)、電子郵件報刊、電子公告版等;而手機短信媒體的主要形態則可以從其服務功能的形態的分析,它包括普通的短信息服務、增強型短信息服務和多媒體短信息服務,其服務內容包括交易型、資訊型、娛樂型及數據庫型等多種類型。
二、“第四媒體”與思想教育的機遇和挑戰
1.“第四媒體”背景下思想教育面臨的機遇
首先,“第四媒體”的發展提高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質和能力,增強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一是“第四媒體”環境下,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者能夠掌握最新和最全面的信息,了解各門科學的理論前沿,必將大大增強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二是“第四媒體”的出現有利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者即時的、全面的、準確的掌握受教育者的心理動向,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減少了實踐中摸索的時間,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三是“第四媒體”環境下多媒體技術的運用,使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手段有了根本性的改變;傳統單向的灌輸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逐漸被“雙向互動式”與“灌輸式”相結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所取代,思想政治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真正實現了互動,從而有利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者教育手段和方式的改變。其次,“第四媒體”環境下信息的海量和迅速傳播,必然導致新的網絡文化的產生和傳播,有利于青年受眾吸收優秀的文化營養,增強自身思想觀念、政治觀點和道德規范的科學性。一是網絡文化的現代化豐富性,有助于開闊青年人的視野,更新觀念,與時俱進;有助于青年人確立全球觀念、效率觀念和民主觀念;有助于增強青年人的創新意識、自由平等及合作意識;二是在“第四媒體”環境下,信息的海量和即時傳播的,有助于青年受眾道德智商的培養。
2.“第四媒體”背景下思想教育面臨的挑戰
“第四媒體”是一把“雙刃劍”,它在為新時期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首先,“第四媒體”環境下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者與信息傳播者的相背離性。隨著“第四媒體”的迅速出現和普及,打破了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優勢,表現為傳播者大眾化了。在“第四媒體”環境中,作為信息傳播者的相當數量的人群與真正的思想政治教育者還存在著差距。青年群體由于是“第四媒體”的主要使用群體,因此這種傳播者大眾化必然會帶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性的弱化;其次,“第四媒體”環境下,青年受眾的主動性增強帶來的挑戰。傳統媒體中信息的單向傳遞性特征,使得受眾始終是被動接受信息,處于信息傳遞的客置。一方面,受眾所接受的信息,都是由傳播者經“把關人”過濾之后傳向受眾的;另一方面,即使受眾具有一定的信息選擇能力,但是這種權力是相對的、有條件的,要受到諸如傳媒條件、時空條件的限制;在“第四媒體”環境下,受眾擁有的權利前所未有地增強了,他們不僅可以自由選擇信息,也可以自由信息;信息的重要與否不再完全由傳播者決定,從而可能會出現一些負面的信息;再次,在“第四媒體”環境下,青年受眾對“第四媒體”的信息依賴程度的加強,將會使青年群體面臨被異化的危險。一方面是青年信息需要的異化,另一方面是“第四媒體”的異化,無論是信息需要的異化還是“第四媒體”的異化,都將最終導致青年這一“第四媒體”主要使用群體的異化。
三、“第四媒體”背景下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策略分析
從“第四媒體”環境優化的途徑來看,主要包括技術途徑和非技術途徑。首先,從技術層面來看:一是被動式的技術途徑,主要是“把關人”的信息過濾、刪減、屏蔽和“封殺”有害信息。這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阻止有害信息向青年受眾傳播,從而起到預防和補救作用,保障“第四媒體”環境的青年思想教育的有效進行。但這只是消極的被動式技術手段,不能從根本上保證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健康合理發展;二是主動式的技術途徑,主要是要在應用“使用與滿足”理論的基礎上,讓青年思想政治教育進網絡,包括建立專業的思想政治教育網站,宣揚主旋律;在各個影響較大的網站上,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融人到形象生動的欄目當中;建立相應的網絡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評估機制等。其次,從非技術層面來看,主要是要建立媒介監督制度,加強網絡宏觀管理,獨立運行的“第四媒體”監督組織應具有信息、學者參與、公眾動員等功能。同時,要以法治網,加強網絡法治監管力度;要加強和完善信息網絡立法;加強信息網絡方面的執法和司法;積極參與國際信息網絡方面規則的制定;加強信息網絡管理人才的培養等。超級秘書網:
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質,首先是要使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者具備全面的“第四媒體”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創新的重要性
要想知道如何進行有成效的改革創新,必須先明確創新的重要性在哪。我國是一個政治思想高度統一的社會主義國家,政治思想教育在對青年人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形成的階段,發揮著及其重要的影響和導向作用。高校的政治思想教育課就是打開掌握大學生思想教育著一扇大門的一把鑰匙。重視和保護我們的優良傳統是我黨一貫的政治優勢,當代大學也是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作為衡量一個大學生是否合格和優秀的重要考核標準。我們的大學思想政治教育一直在進行著深刻的改革。改革是一種與時俱進的表現,是高校開拓創新的本質特征。因此在不同的時期階段思想政治教育都有著不同的要求。例如在革命戰爭年代,一切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問題當然是階級斗爭,也就是政權問題。當這一問題解決以后,建設時期又會有建設時期的全新要求,我國進行了30多年的改革開放又進入到了一個攻堅克難的新階段。高校政治教育的改革自然是理所應當的,更是順應社會潮流的。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創新方法
①要樹立大的宏觀思想,正確的認識資源配置。伴隨著社會的不斷向前發展,很多從前不受到普遍關注和重視資源配置,其重要性正在一步步的顯現出來。應當樹立長遠的戰略意識和戰略眼光。提前認識到列入人才、技術、網絡宣傳等等方面的重要性,充分意識到這些因素的發展空間。構筑較為深遠的教育戰略意圖,把握好整體與部分之間的關系。同時更需要高瞻遠矚,緊跟黨的教育戰略動向。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其他諸多方面緊密的結合起來。
②把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體系建設與校園政治文化建設相結合,使校園政治文化建設應當在校園各項文化建設當中起到“領頭羊”的作用,只有把握正確的校園政治文化建設方向其他方面的文化建設工作才可能有一個明確的路線和方向。高校政治文化體系的建設絕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其中應該加強以人為本理念式教育,著重發揮和體現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導向作用。
③為了給高校學生創造更加優良的學習環境和氛圍,黨委應該要發揮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當中的主導作用,不僅要有全局的規劃和管理,更應該將各項工作落到實處,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④資源共享是提高資源利用率的最快捷的途徑,由于高校自身條件的限制,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太過于分散,合理的建立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庫,實現教育資源的共享,保證一定區域內的教育資源的循環利用,有效的整合并實現資源共享。
二、結束語
開展高職院校創業教育是一項綜合系統的工作,需要高職院校全系統參與,需要建設一支高水平的創業教育指導團隊。一方面要有專門引導學生創業實踐的專業指導教師,還有需要為學生開展思想政治輔導工作的輔導員,這樣就可以形成專業理論學習、實踐實習以及思想政治輔導的創業教育合力。專業指導教師為學生提供較好的創業理論指導,不斷強化他們的創業意識,增強他們的創業的積極性和熱情,尤其是引導學生掌握相應的基本知識和技能,把專業學習和創業相結合,引導學生在所學的專業領域創造一番天地。通過專業老師引導學生進行實習和實踐,在具體實踐當中不斷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為學生創業提供較好的實踐基礎保障。思想政治教師則是消除他們對創業的恐懼,不斷增強他們創業的積極性和熱情,培養創業應該具備的優良品質和職業素養,尤其是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和創業教育的有機融合,讓學生在創業過程中不斷提升政治覺悟,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提升他們的服務意識,培養他們創業發展過程中所應具備的意志毅力。
二、借助心理輔導為大學生提升心理品質
對大學生實施創業教育首先應該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和心理品質塑造,當代高職院校學生的心理素質有待進一步提升,尤其是需要培養創業應具備的各種心理品質,比如開拓意識、創新意識、意志毅力等,還需要不斷培養他們應對各種困難和挫折的心里素質。每一個高等院校的學生都有一種比較強的求穩心理,很多大學生都希望找到一份合適、穩定的工作,因此高等院校開展學生創業教育首先應該破除學生求穩心理,引導學生積極自主創業。很多高質量的學生對創業有一定的希望,但是又抱有一定的恐懼心理,認為創業是一種高不可攀的事情,或者認為創意是一種可遇不可求的事情,因此,很多學生有創業的想法,但是缺乏創意的心理品質。思想政治教師可以通過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對學生心理輔導,開展有針對性的個體咨詢指導。尤其是針對大學生對創業的恐懼,或者對創業的過分樂觀心理進行有效指導,不能對創業有恐懼心理更不能對創業過分樂觀。否則,比較悲觀的學生會在創業面前望而卻步;而過分樂觀的學生一旦遇到挫折,便會失去信心。通過思想政治教育開展心理輔導,培養他們的自我調控能力,增長他們的承受挫折能力。
三、合理設置創業教育課程
高職院校開展創業教育需要設置與之相應的創業教育課程,開展創業教育工作必須結合當前的社會發展形勢,結合學生的實際狀況和專業發展方向,把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與學生的創業教育有機融合,設置適合大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又有利于大學生創業的創業教育課程,以構建創業實踐平臺引導學生積極創業。通過思想政治學習引導學生更好地分析當前的社會發展形勢,認清社會發展所應具備的各種品質,觀察社會發展的方向,經濟發展的趨勢,產業的調整方向;另一方面通過創業教育設計,引導學生在學習思想政治的過程中不斷培養創業所應具備的各種心理品質、綜合素養。在學生具體創業實踐中為學生提供較有針對性的心理輔導和技術支持,尤其是解決學生在創業過程中所遇到的各種困難,認識上的各種問題,政治上的錯誤理解,為大學生的創業提供全方位的服務和保障,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積極引導和鼓勵作用。
四、發揮榜樣的引領作用,開展各種創業大賽
1師生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學科課程的認識
大部分教師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學科課程的態度是嚴肅認真的,同時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學科課程具有一定程度的認可性。思想政治教育學科課程使得大學生對于自身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塑造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通過訪談法,筆者了解到學生對于這門課程的興趣在某種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授課情況。
2思想政治教育學科課程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2.1教師方面。雖然大部分教師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學科課程有著高度的重視,在教學方法上也注意多種方法相結合,但是教師的整體素質還是有待于提高。
2.2學生方面。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正處于人生成長過程中一個關鍵的時期,這一時期也是大學生社會的特殊時期。社會學認為:青年完成社會化的標志是:(1)身體發育健全;(2)心理機能穩定;(3)道德感理性化;(4)人生觀基本確立;(5)奠定知識技術基礎;(6)走上職業道路;(7)經濟上獨立;(8)戀愛結婚成家立業。大學生在學校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學科課程可以完成的社會化主要為其中的(3)到(6)點。現實中,大學生能夠在思想上認識到該門課程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其思想上的不成熟性導致其不穩定性,往往由于教師的授課水平以及教材本身的易懂性而忽略對該門課程的重視和深入學習,從而影響人文知識的積累。
二積極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學科課程
從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換
1教材體系與教學體系
教材體系是指用于教學目的的由各種載體所表現的材料,如文字的、影像的、實物的、多媒體的等。在實踐教學當中,思想政治教育學科課程的教材大部分是以文字性的教科書來體現。教學體系是教學過程的知識基本結構、框架、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方法設計、教學過程設計和教學結果評價組成的統一的整體。包含:教學順序、過程、方式、方法、形式、內容、反饋、評估、總結、比較和推導等一系列教學要素。所以要想真正實現教學的理想效果,必須進行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換。
2影響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換的因素
2.1主觀因素。許多高校教師認識到了思想政治教育學科課程的重要性,但是還沒有上升到應該著手于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換。大學生的思維比較活躍,同時大學生出于特殊的年齡階段,有時對問題的看法也容易偏激,沒有體現出濃厚的學習興趣。
2.2客觀因素
2.2.1缺乏體系轉換的環境。、教育部在教社科[2008]5號文件中明確指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以教材為教學基本遵循,在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上下工夫,真正做到融會貫通、熟練駕馭、精辟講解”。要想實現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換,必須添加現代化的教學設施。
2.2.2評價課程好壞的標準不統一。一堂課到底上的好不好究竟由誰來評價?是教師自身還是學生或者是學校督導相關部門?這些都是相關的因素但都不是絕對的。所以評價課程好壞的標準應該多元化。
2.2.3學生考核方式有待改革。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學科課程在大部分高校的考核方式還是通過試卷,這并沒有體現出該門課程自身的特點。學生的考核方式如果局限于傳統的試卷,很容易抹煞一部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三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換的途徑
1整合教材———模塊化教學
現代社會學研究的特點是系統化。所謂系統,就是由若干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的部分(要素)組成的具有特定結構和功能的有機整體。基于社會學的這個觀點,我們隊教材在通讀和理解的基礎上將知識點整合進行模塊化教學。依據思想政治教育學科課程教學大綱的要求,針對學生的認知規律、成長特點、專業特色和實際需要,歸納出學生在特定時期應該掌握的問題。
2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思想教育隊伍
教師的個體素養及其人格特征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師必須具備高尚的師德和良好的教育價值觀。另外需要重視備課、因材施教、創新教學方式。
3完善考核方式
社會學中關于評分提出了及格/不及格評分辦法、默契評分法和不評分等。對學生采取哪種考核方式可以從實際出發,但要想實現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變,傳統的考核方式必須予以改革。
4教學資源合作
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換不是一兩個教師努力就可以完成的,它還需要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氛圍。
四結束語
(一)隱性政治教育的內涵
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施重點在于“隱”字上,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強調將思政教育內容蘊藏在社會實踐活動中,通過開展活動使學生們感受到實踐活動本身,而不會意識到其中蘊含著的思政教育內容,學生們在社會實踐中,不知不覺地在潛意識中感悟到活動背后的思政教育內容,此為隱性教育之“隱”性。在教育內容上,隱性思政教育不同于顯性思政教育,顯性思政教育以理論灌輸作為教學形式,學生們能夠明顯地感知到教學的內容。而隱性思政教育的教學內容蘊藏在學生所在的周邊環境中,以不同于顯性思政教育的方式影響學生們,而學生們不會明顯地感知到隱性思政教育對自己思想的滲透。在教育方法上,隱性思政教育主要以非思政教育(但蘊含思政教育目的)活動為主,充分利用各種教育資源,使學生們不自覺地吸收教育資源中所蘊含的思政教育內容,達到思政教育目的,以克服顯性思政教育易引起學生逆反心理的問題。例如利用看電影這一方式來對學生進行隱性思政教育。總之,隱性思政教育是指在高校思政教學過程中,利用和開發思政教育課程外的教學資源,通過隱含暗示的教育方式使學生無意識中對思政教育內容有所感知,從而達到思政教育的目的。
(二)隱性思政教育的特征及作用
隱性思政教育的“隱”之功能,是由其自身特征決定的,而隱性思政教育的重要作用也是與其特征緊密結合的。隱性思政教育的特點:第一,在于承認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主性和自我教育能力,學生們有自主學習的能力,有通過思考、反省等主觀思想活動來形成自身思想觀念和道德觀的能力,學生們也是思政教育中的主體,有表達自己觀點的權利,有選擇接受、異議或否定外來觀點和思想的權利。隱性思政教育中,教師的作用更側重于引導、調控活動。而參加隱性思政教育活動的學生們,也充當了自我教育甚至教育他人的角色,正如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所說:“教育的目的是為了達到不教育”[1],隱性思政教育側重于在保證學生在教育過程中主體地位的前提下,提供學生們進行自我教育的機會、互動項目及外部環境。第二,隱性思政教育特征還表現在教育形式的多樣性,不僅時間地點可以靈活設定,根據學生們不同的特點來設置豐富多樣的教育活動,例如趣味比賽、參觀訪問、社會服務等等。而且隱性思政教育活動中,教師們的工作重點在于調控活動中出現的問題及引導活動發展,隱性思政教育較于顯性思政教育,是相當靈活的,而且能夠囊括大學生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立體全方位覆蓋式的教育方式。第三,隱性思政教育具有潛隱性及浸潤作用,隱性教育在實施過程中,是不能明確表明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的,而應通過采用各種活動和教學資源的運用,將教學內容蘊含在活動中,使學生們不知不覺受到思政教育的浸潤,潛意識中受到了隱性教育的熏陶和影響。第四,隱性思政教育具有結果的持久性和彌散作用。隱性思政教育往往在實踐中、在學生的思考中達到教學的目的,教育成果是受教育者自我主觀思考后形成的,可以說是屬于學生自己“親身經歷并思辨”得來的結論,所以會形成穩定深刻的道德觀念和思政品質,隱性思政教育成果自然具有持久性,而且一旦這些內在價值觀成型,就會指導以后的社會實踐活動,形成了教育成果的彌散作用。
(三)高校思想隱性政治教育的實現機制
隱性思政教育的實現機制應當秉持“教師的有意暗示”和“學生的無意識接受”這兩個工作重點,來指導隱性思政教育的實施。具體實現機制主要有:第一,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教師應當隱藏教學目的,隨機應變地調整教學方案,避免學生對說教式思政教育的反感,教師應采取靈活多樣,甚至帶有一些娛樂性的教學方案,采用隱蔽的方法,使學生們無意識接受思政教育內容和行為規范,創造影響學生潛意識的教育空間,使學生們在無意識中受到啟發。第二,隱性思政教育同樣應當遵循思想品德自身的形成發展規律。人的思想品德是自身在社會實踐中通過學習并主動反思、反省中形成的,所以隱性思政教育應當注重學生們自覺自愿地通過自我思辨來接受思政教育內容,而不是靠外界灌輸得來。第三,隱性思政教育強調“以人為本”的教育方式,應當將學生們樹立為教育中的主體,使學生們以平等的身份與教師交流,對思政知識進行主動探究,成為獨立思考并積極進行自我教育的人。
二、我國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現狀及問題、原因分析
(一)我國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現狀
目前我國隱性思政教育被日益加以重視并應用,成為了高校思政教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很多高校思政老師積極引用思政教育來協同傳統的思政教學,隱性教育被作為教育方式日益受到重點開發。尤其是在信息時代的大學教育中,我國大學普遍將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與信息網絡相結合,使大學生在校園網絡中不知不覺接受正統思想的影響。可以說目前,我國大學隱性思政教育已經全面實施,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顯性思政教育的不足。
(二)我國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問題
雖然我國高校目前已經開始大力推廣應用隱性思政教育方式,但是總體上看,目前我國隱性思政教育尚處于起步階段,仍然存在很多不完善、不成熟的地方,本文總結并分析如下:
1.應用中存在重形式、輕內容的理念上的問題
目前我國隱性思政教育在實施過程中,存在著理解不到位而導致教育效果流于形式的問題,表現在有的教師將隱性教育作為教學任務完成,側重組織“隱性”形式的教學活動,然而卻沒有在其中蘊含思政教育內容,例如課外實踐活動出現了過分娛樂化、休閑化的錯誤,很多實踐活動過于機械化,使得學生們缺乏新鮮感。或者走向另一個極端,隱性思政教育活動不“隱”,學生們很容易發覺有灌輸式思政教育的意向,這導致原本應“隱性”的思政教育活動失去了本質特征,效果大打折扣,而且教師沒有重視學生在活動中的思想變化和反饋,使得隱性思政教育沒有及時調整,而沒有達到預期效果[2]。
2.對思政課程以外的其他專業課資源沒有充分利用
1989年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就提出過:高校德育教育要與其他專業課程教育相結合,要在其他專業學科教育中滲透德育教育,高校教師應當具備跨學科教育理念,在所教授的專業課中結合德育教育,在備課中就應當考慮到這一綜合性要求。然而目前我國高校思政教育,僅靠專門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來實施,這顯然是不夠的。使得其他專業課教育與思政教育割裂開來,而各學科都有自身專業的倫理和專業素養要求,例如會計專業強調會計職業道德、建筑專業強調環境保護問題、醫學強調社會倫理等等,我國這些專業學科中隱含的倫理道德教育并沒有與思政教育相結合,其他專業課資源沒有得到充分利用[3]。
3.隱性思政教育的信息化應用水平不夠
目前我國高校在隱性思政教育中應用信息網絡的程度還不夠,仍然存在很多不完善之處,例如對網絡上不利于培養大學生正確價值觀、道德觀的負面信息,沒有做到完全過濾;對于應用社交網絡工具來開展隱性思政教育工作做得遠遠不夠,甚至沒有利用網絡社交工具開展教育活動的理念;也缺乏利用網絡工具來了解大學生們的思想狀況、內心想法等。而現如今,新時代的大學生們在生活和學習中大量利用網絡工具,網絡社交也占大學生日常娛樂相當大的部分,網絡信息的開放性、交互性和即時性,還有網絡上各種價值觀、世界觀、各種理論的泛濫,使得大學知識理論在新時代大學生心中其權威性被大大削弱,在此形勢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如果不順應網絡時代的發展積極使用網絡工具,那么思政教育將難以得到新時代大學生們的認可,思政教育效果將大打折扣[4]。
(三)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隱性思政教育在我國高校應用的程度還不夠深入和廣泛,其背后必然存在理念上根深蒂固的原因,本文對此進行深入分析,以期從根本上改進我國高校隱性思政教育應用工作。高校隱性思政教育之所以存在這些問題,主要是由于以下幾方面原因:
1.隱性思政教育理念尚未真正確立
目前我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對顯性思政教育仍然特別重視,在教育過程中更傾向于采用顯性思政教育方法,由于顯性思政教育工作易完成且見效快,容易得到學生們的反饋(哪怕是敷衍性的),所以很多高校思政老師習慣于采取顯性教育的方式開展工作,使得隱性思政教育在推廣應用上比較困難。另外很多教育者雖然應用了隱性教育模式,但是在其中卻使用顯性思政教育方式開展工作,例如創建文明寢室、開展專題講座等本應屬于隱性思政教育活動,卻直接明了地灌輸思政教育內容,使隱性思政教育失去本質意義。而且很多思政教育工作者還存在著對隱性思政教育理念理解不深刻,應用隱性思政教育方式的能力不強,簡單將隱性教育模式理解為寓教于樂、寓教于行的實踐活動,忽視隱性教育的導向性,沒有系統、全面、靈活地運用隱性思政教育方法。
2.隱性思政教育資源開發工作不到位
目前我國高校思政教育的載體主要集中在思政課堂和相關談話、講座中,而隱性思政教育模式下,校園文化、文體活動、黨團活動、志愿者活動等社會實踐活動,高校中各規章和管理辦法和組織紀律等制度、傳播媒介、網絡信息等都可以作為開展隱性思政教育的資源,可以說隱性思政教育可利用的載體日益豐富,然而現今我國高校仍然較多采取辦講座、開班會、辦板報等方式來開展隱性思政教育,對這些相關資源利用不足。
3.隱性思政教育的方法應用不夠全面
隱性思政教育的方法,從根本上講,有自我教育法、榜樣示范法、實踐鍛煉法等,在應用這些方法的過程中,還要注意語言的使用,教育表現的藝術,對教學活動開展程度的把握等。但由于顯性思政教育在我國高校開展已久,老教師們對顯性教育方式的應用傾向及相關理念已經根深蒂固,這導致隱性思政教育方法的研究與開發工作沒有得到重視,很多青年教師也缺乏大力應用隱性思政教育方法的勇氣,更難以做到適應并熟練運用隱性教育方法。最根本的問題是缺乏對隱性思政教育實施方法的研究與開發,使得在實踐中應用隱性教育方法時乏善可陳,更難談及提高隱性教育的技巧和相關應用創新[6]。
三、提高高校隱性思政教育水平的對策及創新策略
要提高高校隱性思政教育水平,應當從隱性思政教育的內涵及特點出發,認識到其重點在于利用和開發思政教育課程外的教學資源,并通過隱含暗示的教育方式使學生無意識中對思政教育內容有所感知,并通過自我思考甚至反省來實施主動自我教育,并在隱性教育環境中受到熏陶,所以隱性思政教育的重點在于通過暗示的方式引導受教育者主動進行自我教育。在應用隱性思政教育時應當時刻注意把握這一要點。本文基于隱形思政教育的內涵和特點,提出一些創新性的隱性思政教育方法,以期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主要應用策略有:
(一)大力推廣應用具有實質意義的隱性思政教育實踐活動
應抓住隱性思政教育的本質意義,設計并實施能取得實質性教學效果的隱性思政教育活動,在其中要注意引導學生們自發進行價值觀、道德觀上的思考。例如在觀看具有愛國教育意義的電影活動,不能僅局限于看電影這一娛樂活動本身,應當通過寫觀后感等方式讓學生們挖掘影片中的積極正面的價值觀;還有辯論活動中,應設定好辯論主題,應當與思政內容相關,或者能積極聯系思政內容,應要求學生們從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這些高度來思考辯論主題并展開辯論,這樣更易激起學生們對自身價值觀的思考。可以舉辦與社會道德模范一同展開公益活動等社會實踐項目,這樣的活動能起到榜樣示范和實踐鍛煉的作用,對于大學生們,能與社會名人一同參與活動,是件榮耀的事情,在社會實踐中,應多安排與思政教育內容相關的訪談、參觀、勞動等具體項目,使學生們在實踐項目中所蘊含的思政思想和價值觀有直觀的感受,親身體會以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活動之后,應當讓學生們總結社會實踐報告,寫出自己的親身感受,總結對自身價值觀的影響。總之,這些活動的舉行,應注重采用暗示、引導等方式,使學生們自覺開展價值觀層面上的思考,并在隱性思政教育環境中耳濡目染,受到潛移默化地影響,以達到隱性思政教育的目的。
(二)積極利用思政課程以外的教學資源
除了先進寢室評比、優秀大學生評選、才藝比賽等比較常見的隱性教育方式外,還可以采取以下創新的隱性教育方式:根據前文的分析,隱性思政教育應當多與其他學科教學相結合,積極利用思政課程外的教學資源。本文建議在其他專業課程教學中增加學科歷史方面的內容,以史為鑒,借古喻今。例如在經濟學專業課程中增加經濟學各流派的研究歷史,增加經濟學家理論背后的歷史淵源等教學內容,讓學生們在學科歷史學習中,了解各經濟學家經濟理論背后所蘊藏的價值觀、道德觀,了解物理學家、經濟學家等學術偉人們為攀登學術高峰而付出的艱辛心血,對大師們的吃苦耐勞、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等偉大學術精神自然而然地產生欽佩之情。同時思政課程教學中,也應當加入各個領域著名科學家、經濟學家和文學巨匠等歷史著名人物的名言典故,以生動活潑的案例教學來吸引學生們的注意力,引導他們對著名人物的偉大成就、生平典故等進行思考,從而被這些偉大人物的光輝精神所激勵,達到隱性思政教育的目的。高校校園環境建設也是隱性教育資源的一部分,例如遍布在校園各處的標語,以隱性教育的理念來看,采用說教式的制度規定作為標語內容是不大合適的,如果換成能夠發人深省的、富有情感性的內容,效果會更好些。例如校園食堂中號召節約糧食的標語:“杜絕浪費”、“浪費可恥”等過于直白、硬性的規定,這樣的標語就容易引起大學生的逆反心理,容易導致他們對其視而不見。而如果替換為:“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并附上農民辛勤工作的照片;或者替換為:“中國每年餐桌食物浪費相當于2億多人一年口糧”,并輔以圖片說明。這樣富有情感和暗示的內容,易引起大學生們對浪費糧食的愧疚情感,從而達到了隱性思政教育的目的。
(三)大力應用信息網絡工具來實施隱性思政教育
高校應大力應用信息網絡工具來實施隱性思政教育,例如目前正流行的微信這一社交工具,高校可以注冊專門用于隱性思政教育的公眾號(在命名上不要讓學生們聯想到思政教育),通過這些公眾號來關注大學生們,對大學生們發的朋友圈動態積極進行關注,并加以點評,以引導大學生們對自己的學習、生活狀況加以改進。這個微信公眾號可以通過朋友圈動態,充滿正能量、能激勵大學生們積極向上的“說說”、“博文”、“多媒體視頻”內容,來營造大學生隱性思政教育的網絡環境。也可以通過設立微群來提供大學生們對社會問題加以討論的平臺,并由思政教師在微群里積極引導,并對大學生創作的優秀內容進行鼓勵,實現隱性教育的目的。總之,高校應當積極利用信息網絡工具來創造與大學生網絡互動的平臺,通過網絡的便捷性、快速性、交互性,創新使用網絡工具來實施隱形思政教育。
1.豐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內涵
微博、微信的廣泛應用,豐富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育元素與手段。與傳統媒體相比,微博、微信更加靈活、快速,微博、微信的廣泛運用進一步拓寬了大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使得微博、微信成為大學生獲取外部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學生不再局限于書本與老師傳授,逐步從“說教式”“灌輸式”“第一課堂”向“以學生為中心”“第二課堂”“去中心化”等方向轉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與形式通過聲音、視頻、圖形、圖像等技術的應用而不斷豐富與完善,大大增強了思想政治教育對學生的吸引力與感召力。
2.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
微博、微信的傳播特性可以讓教育者與被教育者“零距離”接觸。在傳統教育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往往面對的是一個整體,很難及時地發現個別學生中存在的心理或思想上的波動。而在網絡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微博、微信及時掌握學生思想動態,可以有效地對“問題”學生進行心理疏導和思想教育,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不必“面對面”地與學生本人溝通,代之以“心對心”的交流,拉近了主客體之間的距離,增強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使思想政治教育有的放矢,有效地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正能量。
3.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
微博、微信傳播的交互性、海量化、開放性、碎片化等特點給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極大的挑戰。美國等西方國家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的傳播特性,形成了新的“文化輸出戰略”,個人主義、利己主義、消費主義、新自由主義、等思想和西方思潮大行其道,使得我國的“文化安全”面臨日益嚴峻的挑戰。目前的大學生由于成長特點及規律的制約,心理及心智不夠成熟,信仰不夠堅定,對客觀事物認知存在偏差、片面,對“網絡大V”的盲從,直接沖擊了大學生的主流價值觀,意識形態受到嚴重挑戰。不良的新媒體文化,諸如網絡暴力、人肉搜索、蓄意誹謗等現象層出不窮,不斷挑戰大學生的道德規范和法律意識,嚴重影響傳統價值觀念教育。同時,新網絡時代的到來也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與目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既要學會利用微博、微信,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還要加強高校微博、微信平臺建設,旗幟鮮明地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動在信息傳播、輿論引導、思想引領等方面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利用微博、微信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探析
1.利用微博、微信學校政治思想教育的權威信息,增強教育的準確性
當我國互聯網對全世界開放時,5年獲得了5000萬受眾群體,而微信則只用了3年就成為了“大眾傳媒”(根據美國對大眾傳媒的定義:有5000萬受眾的傳媒即為大眾傳媒)。強大的受眾群體為信息的和大范圍接收奠定了基礎。通過對在校學生的調查,學生中有90%以上都使用微信軟件,70%左右的學生都有個人的微博。通過官方的微博、微信平臺,可直接實現學校與學生之間的政治思想教育的信息通道,這樣就減少了每天召集學生干部傳達各種學校信息的繁重工作,更為重要的是去除了多級傳達帶來的信息失效和謬誤,增強了信息的及時性、權威性和準確性。
2.利用微博、微信了解學生個人思想,進而實現因人施教的政治思想教育方式
“90后”的大學生從小就在父母的精心呵護下長大,他們的自我意識強,思想活躍,個性張揚,往往喜歡在群體中標新立異表現自己。根據武漢大學的調查:64.8%的同學認為自己心態開放,愿意在大眾面前發表自己的觀點和想法。結合這個特點可創建“公共微博廣場”,允許學生發表個人觀點,表達個人思想,既可以讓同學們有一個可以公共宣講的場所暢所欲言,避免私下形成小道消息,道聽途說,捕風捉影,變成一些別有用心人的利用工具。在此基礎上,通過微博、微信留言還可了解每個學生思想上的特點和存在的問題,進而實現因人施教。根據每個學生的不同情況,提供個性化的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內容,有的放矢地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加強了教育的說服力和感染力,使政治思想教育工作落到實處。
3.利用微博微信,實現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從“傳統說教”向“互動對話”的轉變
微信軟件作為一種時時通信軟件,其特點滿足了使用者的所有溝通要求。利用微信軟件可以說,也可以寫;可以長,也可以短;可以通俗,也可以深奧;可以有聲,也可以有像。微信還可以愿意說的時候說,愿意聽的時候聽,愿意看的時候看,愿意想的時候可以屏蔽所有外來的聲音,這就使微信成為了人人可參與,人人能參與的平臺。傳統的說教式教育方法往往將聽眾和講述者分離開,形成了教與學的界限,而利用微博、微信卻可以將所有同學都納入到交流空間中,形成對話式教育氛圍。通過老師有意識的指導,可在這個對話空間中不定期地提出一個有意義的話題讓同學們討論,每個同學都有參加的權利,每個同學都有發言的機會。通過參與可以加強主動學習的能動性,通過發言可以增強同學們的主人翁意識,而通過在微信圈里交流又可以相互學習,共同進步,這種參與式的學習往往比說教式的教育效果要好得多。
微信的朋友圈已經成為現代人主要人際交往群落,在朋友圈中互相分享美文、圖片,互相討論、交流,互相影響,朋友圈已經超越了一般網絡技術給人們生活帶來的片面作用,而改變了人們生活,或者可以理解為它已經成為了人們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樣的空間中,可以將專業教師、黨政工作者、學校領導都納入進來,形成全校同學或全系同學的“大朋友圈”。通過不同層次的學者、專家參與,利用文章、圖片、動畫、影像、聲音等多種形式,建成立體全方位的教育新模式,通過圈內豐富而有層次性的知識,可從不同層面引導、幫助學生,將教育融入生活,將管理滲透于日常工作,最終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政治思想觀念,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三、結語
“所謂生態倫理教育,是指教育者在教育哲學和生態倫理學的理論指導下,從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相互依存的倫理觀念出發,通過對受教育者進行尊重自然、愛護自然和保護自然的道德觀念和責任意識的培養,使受教育者形成符合生態倫理學的自然價值觀和權利觀,從而引導受教育者為了人類的長遠利益,自覺養成生態環保意識和相應的道德行為習慣。”它是通過教育手段,提高人們的生態道德意識和思想觀念,培養人們自覺應用生態道德標準規范自己的行為,“善”待自然,能夠主動地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保護生態環境,使人類和生態環境能夠可持續發展。
二、生態倫理教育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目前,我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往往只涉及大學生政治信仰、理想信念、職業道德、誠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價值觀形成及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等,忽略了生態倫理教育。但是,大學生作為我國社會未來的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他們面對的是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等一系列生態問題,這將直接影響全人類的生存與發展。為了培養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與時展變化相適應,不斷更新教育的內容,培養符合我國現階段發展需要的人才,所以,將生態倫理教育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已成為必然。
(一)構建和諧社會需要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需要我們徹底扭轉長期沿襲的生產生活觀念和行為,消除發展中的不和諧因素,而這種對行為方式和思想觀念的變革和揚棄,意味著一種有別于傳統的文明形態的建立。”長期以來,一些地方濫砍濫伐,過度消耗自然資源,導致各種自然災害經常發生,使貧困地區更加貧困。這種只顧人類自身生存與發展,沒有限制的開發、索取自然資源,結果必然遭到自然界的報復。有學者提出,構建和諧社會,必須保證生態平衡,生態可持續發展,這是建設和諧社會的基礎,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選擇。大學生肩負著我國經濟建設的重任。他們的生態環保意識、生態道德水平高低將直接影響我國的前途和命運。將生態倫理教育納入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態價值觀。教育學生懂得尊重生命、保護自然,樹立人與自然之間和睦友好的理性關系。另一方面,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與人之間的道德關系。人們出于私利對大自然進行掠奪、嚴重消耗自然資源,造成了人類生存發展上的不平等,也制約了人與自然的諧調發展。因此,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態價值觀,提升人們的道德意識,是促進人類自身發展以及人與他人、社會、自然共同發展的需要。
(二)大學生全面發展要求納入生態文明教育“人的全面發展的核心是人的素質的全面發展,人的素質具體包括思想政治素質、科學文化素質、道德素質、審美素質以及內潛素質(沉淀在心理深層的文化潛在意識)與外顯素質(外部表現出來的從事各項社會實踐活動的能力)等。”生態文明教育應屬于人的思想政治素質、道德素質范疇,對社會發展起重要作用。我國高校現階段推行的是素質教育,這就要求我們在將學生培養成為具有較高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的同時,還要將學生培養成具有生態文明觀,生態倫理觀的全面發展的人。但是目前,生態倫理教育不成體系,導致大學生生態倫理素質缺乏,教育的結果很不理想。通過生態倫理教育,使大學生學會判斷人與自然關系中的是非善惡,從而正確選擇、調節自己對待自然的行為,幫助大學生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當他們懂得尊重自然時,就能夠尊重自然進化的內在規律,發自內心的關愛自然、熱愛自然;當他們面對享樂主義和物質主義的誘惑時,能夠依照生態倫理理念對自身的行為進行自律,形成簡樸、健康的社會風氣;當他們在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時,能夠摒棄“個性膨脹、競爭至上”的思維定勢,形成相互支持、相互幫助、相互協作的新型人際關系以及人類可持續發展的責任感和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