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09 03:15:3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音樂大學畢業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德國音樂學;博洛尼亞進程;教學路徑;教育模式;人文精神
德國在世界教育史上最先開辟了現代意義上的“研究與教學結合”的大學教育模式,學術自由,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培養學生獨立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德國大學的特色。音樂學這門發源于德國的學科在這樣的一個教育體系中,長期以來處于世界領先地位與它的教育模式與人文背景有著密切的關系。作者結合自己在德國長達17年的音樂學和民族音樂學兩個專業的學習和工作經歷,在介紹歐盟“博洛尼亞教育改革”的基礎上,以筆者學習過的維爾茨堡大學和工作過的埃希施塔特天主教大學為例,就德國音樂學教育模式與理念做一介紹,以此為中國音樂學教育發展提供一些借鑒與反思。
一、“博洛尼亞進程”下的德國音樂學建構制度
1999年歐盟29個國家的教育部長在意大利博洛尼亞聯合推出歐洲高等教育改革一“博洛尼亞宣言”。這一改革的目的是:整合歐盟的高等教育資源,育體制,最大化的推動歐盟各大公立大學的教育合作,提高歐盟與國際的競爭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計劃到2010年實現“歐洲高等教育區”(European Higher Education Area),加速歐洲一體化進程中的整體教育水平和科技發展。由于47個國家的參加,計劃龐大,耗時漫長,因此該計劃被稱為“博洛尼亞進程”(BolognaProcess)。德國作為歐盟的發起國與核心國,深知歐洲一體化的實施為提高歐洲整體與國際抗衡能力的戰略重要性,而教育是提高歐盟實力和推進歐洲一體化的必經之路,對此德國義無反顧地推動“博洛尼亞進程”,并對其教育體制進行改革。這一改革的推出,也是德國自二戰結束后40年里的最大一次教育改革。音樂學這門在德國具有百年歷史的學科隨著改革的推行,無論是學制還是考試制度都做了大幅度的調整。具體的措施是:
(一)學士-碩士-博士三級學位制度
德國的教育猶如它的制造業屬于慢工出細活。在“博洛尼亞進程”之前,德國大學的兩級學制是碩士和博士,沒有學士制,大體分為理科和文科兩種。碩士學位分為初級和高級兩個學習階段,在積攢夠學分后才可進行初級升高級階段的考試,以及最后的畢業考試。通常碩士階段的學習需要4-6年,但一般學生很難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學業,造成延長學習時間的弊端,致使德國勞工市場人才短缺。“博洛尼亞進程”推出的三級學制,既3-4年的本科教育和1-2年的碩士教育,以及之后的博士研究生學習,類似美國的三段式體制。這個改革對于只想掌握專業技能,之后很快進入社會工作的學生提供了快速通道,也有助緩解德國長期以來人才匱乏的市場需要。
(二)歐洲學分互換體系(EUROPEAN CREDIT TRANSFER SYSTEM簡稱ECTS)
為了使歐共體參差不齊的教育水平得到提高。歐盟建立了容易理解的、統一的、可以相互比較、互認學分和學位文憑的體系,其中歐洲學分互換體系就是這一體系的基石。一個ECTS學分需要花費25到30個小時,這其中包括上課時間,課外作業和社會實踐,老師輔導與考試。針對不同的學位對其學分的要求也做出了規定:(1)學士學位三年期180個學分,4年240個學分;(2)碩士學位一年60,兩年120學分;(3)博士學位,沒有具體的學分要求,通常是3-4年的全日制學習。學生在學習期間至少應該在國外學習一學期。
在“博洛尼亞進程”之前,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除了學習一門主專業外,還必須選學與主專業不同的兩門副專業。所選的專業跨度可能很大,即使主專業是音樂學,在一些綜合性的大學里,在沒有特別前提條件約束的專業范圍內,選學理工科作為副修專業的也大有人在,例如筆者的同學主修音樂學,副修數學和哲學專業。通常情況下,以音樂學作為主專業的學生相對選修文科類的專業較多,例如筆者本人主專業音樂學,副專業神學倫理教育和德語作為外語。主副專業只是學習強度和要求上略有不同。這種制度為的是培養復合型人才,通過對不同專業的學習,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培養了學生利用跨學科的研究方法和交叉思維解決問題的能力。由于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決定主副專業,所以每個學生的情況也就不同,開學時學生要自己花一定的時間為其制定本學期的課程安排。完全沒有國內的同班同學和同年級的概念。所有的學習計劃是根據自己的情況量身定做,有很大的自。
由于整個學習以學分制為主,每個學生所學專業又有所不同,所以沒有像國內專門將學士、碩士和博士的課程按部就班的分階段統一安排出來。除了專門給碩士與博士生開設的研討課有要求之外,學士、碩士與博士階段的學生同時一起上課,尤其是同上研討課是非常普遍的現象,只是考試要求不同而已。
“博洛尼亞進程”后,德國各個大學根據自己的情況在以180個學分為標準的制度下,推出了不同的學習方案供學生選擇,例如筆者學習過的維爾茨堡大學就有幾種:(1)將180學分只用于一個主專業的學習,(2)用于兩個主專業,(3)一個主專業和一個副專業的組合。對學士學位需要4年也就是240個學分的學習也做了相應的要求。碩士學位的學習方案也像學士學位一樣,可只修一門120個學分的主專業,也可修兩門主專業或是一門主專業加一門副專業。相對維爾茨堡大學來說埃希施塔特天主教大學的音樂學專業只提供180學分的單專業學習,在這里由于篇幅有限就不在詳細介紹。
通過歐洲學分互換體系可以對不同國家的同一個專業較容易的進行比對,為歐洲高等教育領域引入了競爭機制。學生在這個體系下可以自由的選擇大學,為教師的交流也掃清了障礙。不同國家的高校間也可共同創建一個碩士課程,學生可以同時獲得兩個大學共同頒發的學位證書,為培養跨國型人才開創了一個新的教育模式。
所有必修部分的課程,都可以在選修課部分深入和展開。在1-4學期時建議先選學“音樂史”的基礎課程,以及“體系音樂學導論”和“民族音樂學導論”、“樂器概論”、“文化語境化”、“音樂與媒體”、“音樂與區域”和“音樂社會學”模塊中的課程。對于模塊“歷史句式”課最好在學過調式必修課后再進行學習。
多種多樣的模塊選修課大部分放在3-6學期學習。在對音樂媒體和文化歷史、音樂社會學、音樂心理學、民族音樂學和音樂原理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后,就可以通過應用音樂學提供的實踐課深入到文化實踐和具體的工作中。除此之外還要參加相應的學習小組為畢業論準備。課程中有一半必須有考試分數,剩下的沒有具體分數只是考試通過與否來評定。論文必須是有成績的。在選修課中一共要寫8篇論文,3個有分數的課堂記錄,在那些除了沒有分數要求的討論課上也可以以寫論文的形式代替課堂記錄。如果學生完成了考試要求之外更多的帶有分數的考試,將選取11個最好的考試成績作為總分。至于學士的畢業論文,一般必須在考試中心申請,從申請之后算起8周時間內必須提交論文,畢業論文字數要求在65000到80000字之間。
碩士120學分由必修15學分、選修75學分和最后的畢業論文20學分以及口頭答辯10分組成。前提條件是:(1)大學畢業(通常學士180個學分或者等同的成績)或者即將畢業的學生,在申請時已有120個學分或者最遲在碩士的第三學期入學時出示證明。(2)必須在歷史音樂學,和/或者體系音樂學和/或者民族音樂學領域已有10個學分,在音樂學和/或者音樂教育和/或者在音樂專業(例如,樂器,聲樂和樂理)板塊有20學分。滿足這兩項條件可申請碩士學習,無需入學考試。前3個學期的必修課是研究生專門的研討課。除此之外,在覆蓋24個學科模塊以及一個職業實踐模塊和一個其他專業模塊的總共26個模塊中必須選修15門課程。每個學期要完成30個學分的學習,一般安排是1個模塊的必修課和5個模塊的選修課。第4學期主要是畢業論文的寫作和口頭答辯。24個學科模塊要涉及5個不同的學術視角,既歷史、作曲技術、文化與交叉文化、美學、社會學與心理學,或者也可以按照自己的重點選擇去發展。一個必修模塊。15個選修模塊,一個職業實踐模塊和一個其他專業模塊總共18個模塊都要通過考試完成。其中一個必修模塊,兩個選修模塊的考試必須以有分數的論文形式完成,其余的15個模塊的考試形式多樣,不必有分數。在此也提供機會在必修和選修課部分中可以選擇多個有考分的課,最后的總成績則可選各科最高分來計算。
對于3-4年全日制的博士沒有具體的學分要求,但是在申請論文答辯之前,必須完成6個高級研討課的口頭報告和論文寫作,每篇論文必須在25-30頁之間,口頭報告30分鐘。只有通過后才允許提交博士論文,博士論文被學術委員會認可后可進行論文答辯。當博士論文正式出版后,才可得到博士學位證書。由于很多人博士論文不能及時出版,所以出現即使博士論文和答辯通過也不能馬上得到博士學位證書的現象。由于繁重和嚴格的要求。一般在德國的博士學習3-4年很難完成,通常情況下需要6-8年,這也導致了很多人無法堅持,半途而廢的局面。與國內博士學習不同的是,在德國沒有博士入學考試,學生只需提供碩士學位證書以及提交導師一份非常詳細的課題研究計劃書,如果通過就可入學。
從課程的設置、安排和學分要求上,可以看出選修課在整個學士180學分和碩士120學分的學習中占了主要比重。這充分的說明大學有足夠的實力,提供充足的資源以滿足學生的興趣要求,將培養有個性差異,獨立學術人格的學生放在首要地位。正是由于以科研帶動教學,鼓勵扶持老師以個人興趣為出發點的創新研究,才可以在課程的不斷更新,資源的積累上滿足學生的需求,使得供需環節達到良性循環。
(四)以著作論文為主的學習教材
由于上課的內容以老師的研究為主,所以每門課上很難找到統一的教材,而是做研究必不可少的資料,諸如學術專著和各種論文。通常在課程開始時,老師會發給學生與這門課相關的參考文獻,少則三五十個條目多則百種不等,閱讀書單的范圍并不僅僅局限于課程本身,對這門課有啟發的書籍和論文也會被收集進來,跨學科的特點非常強烈。老師會對參考文獻逐一作出介紹,也會對該領域當前的權威人士,研究水平,關注重點等等進行綜述。
在涉及經典原著的課上都是圍繞問題進行原著選讀,并作課堂討論。一般意義上的材被與之相關的大量針對性強的學術專著和論文替代,一兩本教材的觀點和知識含量被多角度和富于思辨的學術文獻覆蓋。其實這種大量閱讀文獻的要求在中學就以開始,因為德國的中學本身就沒有所謂的全國材,而是各個中學由老師自己從種類繁多的教材中挑選和編寫符合自己學生情況的教材。甚至國內統一的高考在德國也不存在,除了巴伐利亞州統一的高考制度外,其他各州的高考都由中學自己負責出題和考試。
一般來說,如果學生在課下不做大量的閱讀,就無法參與到研討課上的討論中來。所以廣泛大量閱讀是德國大學的特點,課前準備,課后復習是學生必做的功課。由于沒有材,反而擴大了獲取知識面的可能性,調動和鍛煉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學習能力,在每一節課中練習著查找,閱讀和邏輯分析的能力。
(五)從理論到實踐為主的應用轉化
為了教育興國,重整普魯士雄風,洪堡在當年建造柏林大學時。就提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辦學理念。學生不僅要有堅實的理論基礎,學以致用才會為社會做出貢獻,所以提出了“實習”這樣一個由理論向實踐轉化的學習方式。“博洛尼亞進程”更是將培養學生的重心放到應用性人才上來。在筆者工作過的埃希施塔特天主教大學,從2006年起將音樂學專業與音樂教育合并,推出德國唯一一所提供“應用音樂學與音樂教育學”專業的大學。
在這個課程設置中,突出的一點是一方面音樂學與音樂教育專業的結合,另一方面的重點是課程的應用。所謂的應用重點就是學生在學習期間,通過項目實習獲得實際能力的考驗――例如獨立掌握樂譜制版,音樂會的組織策劃,實施介紹音樂的項目活動或者自己創立一個網絡視頻節目等等。除此之外,在第一學年學生就已經與相關的職業實習單位取得聯系,做過一個小實習并且在第5學期的實習學期中完成工作實踐。音樂學和音樂教育的結合不只是為了很多德國音樂廳和歌劇院新近推出的教育計劃或者介紹音樂的節目而顯得重要,學生們在這里一方面從老師那里學習如何將他們的知識有目的的傳授出去,另一方面在掌握了兩個專業研究現狀的基礎上,使之相輔相成的利用起來。
“應用音樂學和音樂教育”這個專業的課程設置中包括:(1)歷史音樂學、體系音樂學、民族音樂學以及音樂理論;(2)音樂教育方法與理論導論;(3)貫穿學習期間的音樂表演;(4)職業實習;(5)交叉學科的補充。課程的設置力求根據學生對音樂相關活動的興趣,結合科學理論,音樂實踐,以及通過對音樂活動的策劃,項目實踐和實踐學期中的職業培訓完成。
除了以上的領域外,學校還為學生配置了自己的電腦音樂實驗室,學習合成器的使用,各種音樂軟件的操作,錄音錄像裝備的使用等等。尤其那些在學校或業余時間一直與音樂表演打交道的學生,可以很好的演奏一種或兩種樂器的學生,讓他們的音樂實踐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為了落實“博洛尼亞進程”中,學生參與教學計劃的制定這一改革措施。老師在學期末時,會對學生發起問卷調查,征詢他們的意見和今后想聽到的課程內容。在整個教學計劃中,還有一項是學生直接參與到科研項目中,例如在筆者2013年開設的民族音樂學課程“傳統音樂與音樂工業”中,就將對巴伐利亞國家廣播電臺傳統音樂頻道的調查項目交給學生負責。學生從資料的收集、整理、到對該欄目的發展歷史和未來走向、收聽率的調查、聽眾的反饋等等做了大量調研工作,并直接參與欄目的播出,整個項目調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學生的積極性極大的調動起來。
同樣維爾茨堡大學在4/5學期也有相關應用音樂學方面的課程,幫助學生參與到與音樂有關的行業領域的實習中。例如廣播電視、網絡媒體、音樂廳/歌劇院、書籍與樂譜出版社、音響工業、文化機構、職業學校和大學。
結語
以上是“博洛尼亞進程”后德國音樂學教育模式的一個簡短梳理。雖然德國作為此項改革的發起國,堅定的推行這項計劃,并對自己的教育制度進行了調整,但之后的反響并不令人滿意。在這項計劃推行后的幾年,歐洲各地大學就紛紛出現了大學生抗議游行的事件。奧地利與德國這兩個原先教育體制基本相同的國家,大學生們對“博洛尼亞進程”的三段式體制提出強烈不滿,認為將原來4-5年的學習內容壓縮到3年,學生疲于應付考試,缺少了自由支配的時間去消化內容。原先一直推行的主副交叉跨學科專業學習越來越被單科學習所取代。同時大部分人質疑這種以市場化為導向,只注重成績和結果的教育是否已經偏離了教育的目的。雖然“博洛尼亞進程”在某種程度上暴露出他的弊端和問題,但就筆者的觀察,這一改革并未動搖承載德國教育體制的核心思想和驅動力――“人文關懷”。
通過對德國音樂學教育模式的分析可以發現,與國內大而全的,單一的通史概論課相比,德國音樂學注重小而精的,靈活多樣的專題選修課;與國內老師講,學生聽的大課相比,德國注重學生參與的研究討論課;與國內教材的統一,全面性相比,德國更注重學習材料的個性化和多元化。與國內注重知識點的學習和掌握相比,德國更重視的是學生綜合研究能力的培養。而這種教育管理制度和學科的建設沒有圍繞個人價值,自我意識,自我超越等等人文思想是很難展開的。正如德國著名音樂學家漢斯?亨利希?埃格布雷特(Hans Hein-rich Eggebrecht)在他的曠世名著《西方音樂》一書的自序中提到的,他書中的音樂史并非是盡最大可能完滿地寫書本里的東西。而是他多年來自己與歷史事件打交道后的體驗音樂史,“最后是體驗音樂史所促發的反思”@。在提到他書中強調主觀介入,也許有人會對此提出異議時,他寫到“科學不允許錯誤,謬誤,出軌,任意和曲解,它們(在科學里)沒有機會,但科學也許容忍有人出來抵制作為最高箴言的所謂客觀”。我想這種尊重研究者特立獨行的人格和思想環境也許是造就德國大學涌現大批影響世界的思想家、哲學家、科學家和藝術家的一個原因。就像中國哲學家鄧曉芒認為的那樣,自由的研究是建立在好奇心上的。當人將自己的好奇心作為探索的目標時。才有自我超越的可能。
除此之外,讓筆者感觸最深的是德國大學老師傳遞給學生的工匠精神,精煉有效的大學行政管理機構,設施一流,服務周到的圖書檔案館,豐富靈活的交叉學科學習,全民讀書,資源共享的社會意識和自我反思的公民責任感等等,這些也都是促成德國教育長盛不衰的條件,也是成功教育不可缺少的環節。
今天,當筆者多次被國內的同道們問及德國的音樂學或民族音樂學的教學模式,課程設置,安排和教材等等問題時,都不能馬上給出一個滿意的回答。因為我的回答是:“沒有統一課程表”,“沒有材”,“沒有學士、碩士和博士統一課程”。這樣的回答都滿足不了同道們的提問,就像沒回答他們的問題一樣。當我多次解釋德國教學管理模式的操作流程之后,不得不開始思考,為什么德國的這種模式很難與中國的對接?問題到底出在哪里?難道只是規章制度及操作環節上的不同嗎?
此書最先是民國二十九年(1940)由國立編譯館(長沙,商務印書館)刊行,線裝本,凡二冊,三卷、附錄二卷、索引一卷。爾后,唐先生繼續增補修訂,1965年由北京中華書局出版了修訂版,又于1979年重印并加附了《訂補續記》(為方便起見,以下所引《全宋詞》,據1986年第三次印本。)
舊版的編纂起始于1931年,至1937年初稿完成(據《全宋詞編訂說明》)。僅一人之手完成如此巨著,定需極大的勞力,想來合作者提供的協助也定然不少。實際上,唐圭璋先生編纂舊版《全宋詞》時,確曾在國外力尋合作者,廣查文獻。我們通過下面資料的介紹,可以了解唐先生這番努力的足跡。該資料便是唐圭璋先生1935年寫給先師中田勇次郎先生(1905-1998)的兩封信,現在連同中田先生生前的心愛藏書一并珍藏于日本立命館大學詞學文庫。
第一封信是墨格稿紙一張,蓋有“上海/(民國)廿四年(昭和十年,1935)七月二十一”的郵戳,收件人姓名是“中田勇次郎先生臺收”。第二封信是紅格八行信箋四張,上有“南京/廿四年八月廿二廿一”的郵戳,信封上寫著“八月廿二日”,收件人姓名附有日本式樣,是“中田勇次郎樣大啟”。當時中田先生三十歲,同年三月于京都帝國大學畢業并留在文學部做副手,同時在編于研究生院。唐圭璋先生為三十四歲。
這兩封信,不僅告訴我們《全宋詞》編纂過程的一個側面,而且是記載著近代日中學術交流的珍貴資料。下面我們揭示出全文圖版和原文校點,并加注釋供各位學者參考。
附圖
唐圭璋氏[全宋詞]編纂の一過程
中田勇次郎先生大鑒:
拜讀大示,欣慰之至。所指陸敦信、莫少虛、陸永仲、李長庚四則,尤感高誼。陸敦信見《花庵詞選》,莫少虛見《梅苑》,向皆不知其名(注:陸敦信詞收錄于《唐宋諸賢絕妙詞選》卷八,莫少虛詞收錄于《梅苑》卷七及卷八。唐先生當然早已熟讀了兩書,當時似乎還不清楚陸敦信、莫少虛兩人的原名。唐先生1943年發表的《兩宋詞人占籍考》初稿(原載《中國文學》第二期)里稱陸蘊為“福建省侯官人”,而在唐先生《兩宋詞人時代先后考》中,有“莫將字少虛,宋寧州人”的記述,但是《詞學季刊》第二卷第二號(1935年1月刊)所收初稿中沒有莫將的名字。)。今得先生發明,(注:現存中田先生的京都帝國大學畢業論文《兩宋詞人姓氏考》(1935),里面有“陸敦信《宋史》本傳三五四曰:陸蘊,字敦信,福州侯官人”,“莫少虛《江西通志》[卷]六十七3[葉]/人物曰:莫將,字少虛,分寧人(標點及括號內之文字為筆者所補。下同)”的記載。這篇論文從中文改為日文,登載在昭和十一年(1936)四月《支那學》第八卷第二號上(其后收入1998年創文社《讀詞叢考》第118頁。))亦大快事也。惟據《洞霄圖志》云:“陸凝之,字永仲,號石室,馀杭人。”(注:知不足齋叢書本《洞霄圖志》卷一《陸石室先生》云:“陸維之,字永仲,一名凝,字子才,馀杭人”。)似可與《咸淳臨安志》互訂也。(注:《咸淳臨安志》卷二四《山川三馀杭縣石室洞》云:“隱士陸凝之,永仲,嘗筑室于是,號石室先生云”,還有同書卷六九《人物十方外方士陸維之》條云:“字永仲,一名凝之,字子才,號石室,馀杭人”。唐圭璋先生《兩宋詞人時代先后考》初稿只寫“陸凝之字永仲,號石室,馀杭人。高宗朝,以布衣召見,辭不赴。有詞見《洞霄圖志》”而已,當時唐先生似乎失檢《咸淳臨安志》之記事。另外中田先生的畢業論文《兩宋詞人姓氏考》中有“陸永仲,字維之,一名凝之,字子才,浙江馀杭人,隱大滌洞天之石室,以石室稱之,見《咸淳臨安志》[卷]六十九8[葉],號石室”的記述,所以唐先生說“互訂也”。)又李長庚,字子西。但據陶梁《詞綜補遺》云:“李子酉,號冰壺。”(注:陶粱《詞綜補遺》卷一五云:“李子酉,號冰壺”。中田先生畢業論文《兩宋詞人姓氏考》云:“李長庚,字子西,寧遠人,紹興二十四年進士,號冰壺,見《宋詩紀事補遺》[卷]四十四”。)尚不知孰誤。弟輯《全宋詞草目》(注:這是唐圭璋先生為準備編纂《全宋詞》而按詞人編的目錄。該書預告見《詞學季刊》第二卷第四號(1935年7月16日刊)《詞壇消息》欄。著錄于《詞學文庫分類目錄》七三頁。圖版3是中田先生批點本。),罅漏頗多。尚望先生不吝賜教。茲有詢者數事:
①貴國貞亨初《雙行注:當我國清/康熙初》所刻《事林廣記》(雙行注:宋陳元/靚編)(注:根據長澤規矩也《和刻本漢籍分類目錄》,該書原刊本是元祿十二年(1699)京都山岡市兵衛版,后來有山岡和中野五郎左衛門、中野和今井七郎兵衛之各兩家協同印本。此處所說“貞亨初所刻”,是據況周頤(1859-1926。原名周儀。避宣統帝溥儀諱改名)《蕙風詞話續編》卷一的記載:“日本貞亨初(原注:當中國康熙初)所刻《增類群書類要事林廣記》”(人民文學出版社1960年。另收錄于唐圭璋先生編《詞話叢編》第五冊,北京中華書局1986。)此說是因冠于本書的宇都宮遁庵序文之紀年“貞亨元年”而致誤。附帶說明:中野、今井的后印本,汲古書院《和刻本類書集成》有影印本:山岡、中野的后印本,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有影印本。關于該書,森田憲司先生《〈事林廣記〉の諸版本について一國內所藏の諸本を中心に一》(載《宋代史研究地研究報告》第四集《宋代の知識人》,汲古書院1993年版)有詳論。)內有宋人佚詞。吾國無此書,便乞先生代查一過賜寄可乎?吾國《蕙風yí@①隨筆》中錄得五首(注:今檢況周頤《蕙風叢書阮筆記五種》之《蕙風yí@①隨筆》、《蕙風yí@①二筆》和其他三種,以及同叢書所收的《香東漫筆》、《香海棠館詞話》都未見。下揭第二封信說《餐櫻廡詞話》。這可能是唐先生的誤記。《事林廣記》的“宋人佚詞”“五首”,指引用于《蕙風詞話續編》卷一(人文版第六六條,叢編本“事林廣記多雅故珍聞”條)的《滿庭芳》三首,《鷓鴣天》、《水調歌頭》各一首。況氏此條有云:“《群書類要事林廣記》,西穎陳元靚編,康熙三十九年版行于日本(彼國元祿十二年)。”沒弄錯和刻本《事林廣記》刊刻年代。況氏似乎收藏有和刻本《事林廣記》,夏承燾先生《天風閣學詞日記》中1936年4月17日載:“叔雍(趙尊岳的字)寄來《事林廣記》一冊。此書全十冊,沈寐叟,況蕙風各有一部。叔雍從蕙風只抄得一冊,其卷二文藝類愿成雙令,愿成雙慢,獅子序等,皆正宮曲,有譜而無詞,工尺與姜白石旁譜同,惟無沓二字者。另抄得五詞,可入《全宋詞》”(《夏承燾集》第五冊所收,浙江古籍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刊。),度其他必仍有也。
②吾國明人之《喻世明言》,惟貴國有之。(注:指內閣文庫所藏衍慶堂刊本。最初將該書介紹到中國的,是馬廉翻譯的鹽谷溫論文《明之通俗短篇小說》(1926年10-11月《孔德月刊》第一至二期)。)其間或仍有宋人佚詞,亦仰望先生見示。
③吾國曹元忠云:汲古閣所景《梅苑》,歸諸貴國巖崎氏(注:曹元忠(1865-1923)《箋經室遺書》卷八《重校刊梅苑敘》云:“汲古閣所景,且歸諸日本巖崎氏。無從問津,中流失船,一壺千金”。此汲古閣舊藏《梅苑》是《群賢梅苑》一卷,著錄于《靜嘉堂文庫漢籍分類目錄》第867頁。)。不知視今李祖年刻本《梅苑》(注:李祖年(1869-1928),江蘇武進人。李祖年刻本《梅苑》是一卷。宣統元年(1909)武進李氏圣澤樓活版本。附有李祖年校勘記一卷。筆者未見。)為何如。先生亦得見此書否?
瑣費清神,感荷無極。天涯比鄰,幸希不棄。
此請
著安
弟唐圭璋上
七月十九
附圖
中田勇次郎先生雅鑒:
讀八月五日手示,快慰無似。多累代鈔《事林廣記》中之詞,亦至感歉。陳元靚為宋末元初人,可信也。惟《十萬卷樓叢書》所刊《歲時廣記》為四十卷,作四卷,蓋誤也(注:或指《四庫全書總目》于卷六七史部時令類著錄《歲時廣記》四卷的錯誤。《十萬卷樓叢書》是清光緒中陸心源編刊。)。所鈔九詞(注:詞學文庫中有每頁四百字稿紙(郭外有“京都帝國大學文學”的印字)六頁的研究資料,題為《和刻本詞學資料抄》。此資料收錄的是《事林廣記》(底本是中野、今井兩家協印本)癸集卷一二“玳筵行樂”,從開頭“舉令飲酒”到“誰家女令”的部分;卷一三《花判公案》。(1)《判僧》條的《望江南》詞“江南竹,……”。(2)《建康留守判道士歸俗》條的詞“星冠懶帶,……”。(3)《嘲戲綺語》目《嘲戲輕薄》條《踏沙行》詞“蔥草身才,……”。(4)《花判公案》目《子瞻判和尚游》條的《踏沙行》詞“這個秀奴,……”。(5)同目《張魁從詞判妓狀》條的《花判踏行沙》詞“鳳髻推雅……”。在抄出的卷一二中,(1)《卜shuàn@④子令》(2)《浪淘沙令》(3)《調笑令》(4)《花酒令》四首是詞。可以斷定這些抄錄的資料是中田先生受唐圭璋先生之托留在手邊的資料,匯集卷一二、一三的這九首詞似乎給唐先生回了信。另外,夏承燾《天風閣學詞日記》1936年5月20日載:“按圭璋復,鈔來《風雅遺音》敘跋及《事林廣記》酒令詞”,此稱“事林廣記酒令詞”一定是當時中田先生指示的詞。),《東坡判詞》(注:《判詞》是用詞表示的審判判決書。《東坡判詞》相當于前揭卷一三(4)。唐先生《全宋詞》第一冊蘇軾(三三三頁)據《事林廣記癸集卷十三》錄此詞,案謂:“案《事林廣記》所載,多出傅會或虛構,此首未必為蘇軾作”。此條開頭有云:“靈京寺有僧名了然,……”。),(于)《西湖志馀》(行間補記:靈京寺作靈隱寺,當從《志馀》為是(注:明田汝成《西湖游覽志馀》卷二五。開頭有云:“靈隱寺僧名了然,……。”)曾見之。《張魁判詞》(注:曹元忠(1865-1923)《箋經室遺書》卷八《重校刊梅苑敘》云:“汲古閣所景,且歸諸日本巖崎氏。無從問津,中流失船,一壺千金”。此汲古閣舊藏《梅苑》是《群賢梅苑》一卷,著錄于《靜嘉堂文庫漢籍分類目錄》第867頁。所舉卷一三(5)。),《中吳紀聞》謂是仲殊詞,究未知孰是也。(注:后來,唐先生以這首判詞作為張魁《踏莎行》收錄于《全宋詞》第五冊宋人話本小說中人物詞(三八五頁),斷云:“案此首原為僧仲殊詞,見《中吳紀聞》卷四。《事林廣記》改為張魁判詞,實出依托”。)吾友趙萬里輯仲殊《寶月詞》引之(注:民國二十年,北京,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刊,趙萬里編《校輯宋金元人詞》所收《寶月集》之《踏莎行》詞注云:“案《事林廣記》十引上闋不注撰人,茲并校之”。)。惟謂《事林廣記》不注撰人,則非是也。判僧《江南竹》一首(注:曹元忠(1865-1923)《箋經室遺書》卷八《重校刊梅苑敘》云:“汲古閣所景,且歸諸日本巖崎氏。無從問津,中流失船,一壺千金”。此汲古閣舊藏《梅苑》是《群賢梅苑》一卷,著錄于《靜嘉堂文庫漢籍分類目錄》第867頁。所舉卷一三(1)。),《留青日札》(以上第一紙》載之(注:明田藝蘅撰,三九卷。有影印書、排印本。《江南竹》一首記載于卷二十一《柳含春》條。唐先生于《全宋詞》用南京圖書館所藏明刊本(據該書《引用書目》)。),惟作方國珍詞。其僧名竺月華,亦非法聰也。(注:《全宋詞》第五冊無名氏(三七四七頁)由羅燁《新編醉翁談錄》庚集卷二錄此詞,并謂“案此首別見。《留青日札》卷二十一,作元人方國珍詞,蓋傅會之說”。)先生所舉九詞見癸集卷十二、卷十三,但吾華況蕙風《餐櫻廡詞話》引其戊集亦有《滿庭芳》、《鷓鴣天》等詞(注:筆者未見況蕙風《餐櫻廡詞話》。《滿庭芳》、《鷓鴣天》等詞相當于上述第一封信中所說“吾國蕙風yí@①隨筆中錄得五首”。),先生可勿須鈔也。又謂卷八(雙行注:未注明/干支)有《音樂舉要》,論譜字頗詳。又謂卷二《文藝類》有言宮拍,與白石詞頗可印證(注:在《蕙風詞話續編》卷一(人文版第一四條,叢編本“宋代曲譜”)有云:“卷八音樂舉要,有管色指法譜字,與白石所記政同。卷九樂星圖譜所列律呂隔八相生圖及四宮清聲律生八十四調,于諸譜字之陰陽配合,剖析尤詳。卷二文藝類有黃鐘宮散套曲,為愿成雙令,愿成雙慢,(已上系宮拍)……三句兒等名。首尾完具。節拍分明。讀白石詞者,得此可資印證”。),則此書信可寶矣。李祖年《梅苑》系自印分送者。現渠已死,無從問得。坊間如有發見,當購奉臺端。《靜(以上第二紙)嘉堂書影》(注:似指昭和八年(1993)刊,長澤規矩也編《靜嘉堂宋本書影》。)已見過,惟無《梅苑》耳。趙萬里以二百金,自貴國寫真,可以假弟(注:此照片想必是《全宋詞》之《引用書目》所舉“梅苑十卷,宋黃大輿輯,汲古閣景宋抄本,趙萬里先生照片”。)。則此本可以見到,至快意也。又《bì@②宋樓藏書志》卷一百二十載宋陳經國《龜峰詞》一卷(注:清陸心源撰《bì@②宋樓藏書志》作為“舊抄本”著錄。)(雙行注:有注云:案陳經國,李伯大,小字定父。潮州海陽縣人。寶yòu@③四年進士。見《登/科錄》。其書《四庫》未收,各家書目罕見著錄),又載陳人杰《龜峰詞》一卷(注:《靜嘉堂文庫漢籍分類目錄》八頁,兩種《龜峰詞》,都署“陳經國撰”。)(雙行注:有陳容跋語及陳合一絕。陸氏謂/陳人杰,仕履無考,與經國顯系二人)后者,《四印齋所刻詞》(注:由與況周頤同稱為“清末四大家”的王鵬運(1849-1904)所編。所收宋金元詞二四種,六二卷。清光緒十四年(1888)臨桂王氏家塾刊。198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已印出。惟前者則無從得見也。令師有一知己在靜佳堂,務懇托之鈔得。鈔值若干,當寄奉也。聞諸橋轍次為(以上第三紙)靜嘉堂文庫代表者,或徑托渠可乎?貴國專究詞學者(或文藝者),尚乞見示地址。此次分筆畫《詞目》(注:按作者姓氏筆畫順序排列的《全宋詞草目》。此書中田先生批注本也收藏于詞學文庫中。參照圖版3。)印成,將再乞貴國學人指教也。弟僅知鹽谷溫在帝大,他不知也。匆此敬上,并請著安。
弟唐圭璋上 八月廿日 (以上第四紙)
字庫未存字注釋:
@①原字為笑去夭加移
@②原字為百加百
@③原字為礻加右
一般來說,大型國際聲樂比賽都是男高音、女高音的天下,男低音拿獎的概率幾乎為零,由于低音聲部曲目的局限,不可能像高音聲部曲目那樣出彩,在人才濟濟的優秀選手中相對處于劣勢。事實上,此次比賽有二十多個國家的選手參賽,共分三輪角逐,最終進入決賽的選手基本都是意大利、羅馬尼亞、韓國、奧地利等國家的男高音和女高音,而張茂林是唯一晉級的男低音,壓力可想而知。
決賽時,評委會主席、意大利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帕斯托雷諾指定張茂林演唱一首選自羅西尼歌劇《塞爾維亞理發師》的選段《誹謗》,張茂林用自己對該作品的獨到理解,用自身優美獨特的男低音音色近乎完美地詮釋了這一片段,在場的評委無不為這位來自中國的年輕人豎起大拇指,給了他全場最高分。最終,張茂林一舉奪得此次比賽的第二名(第一名空缺),還獲得了意大利羅馬國際音樂節演唱金獎。
民歌之鄉種下美聲種子
位于云貴川三省交界處的瀘州納溪是著名的民歌之鄉,張茂林就出生在護國鎮一個普通的工人家庭。在他生活的環境里,到處回蕩著美妙的音樂,那叮咚的泉水聲、清脆的蛙鳴,還有農人勞作時吟唱的一曲曲情意綿綿的“滾板山歌”,這一切都猶如天籟之音,潛移默化地在張茂林心里埋下了音樂的種子。
說起張茂林小時候,至今仍有一件小事被親戚們津津樂道。張茂林去親戚家做客,親戚住的是舊時的四合院,中間有一座大水池,水池邊擺著幾十盆花。那天,張茂林一口氣將幾十盆花全部推到了水池里,為的就是想聽聽花盆落水的聲音。
張茂林對音樂的熱愛一直到上初中時才被音樂老師發現,并有意給予指導。可張爸爸因為下崗,面對兒子高昂的學習費用極力反對。張媽媽深知張茂林的秉性,只要他認定的事情,不管遇到多少阻力都會堅持走下去,她雖然不懂音樂,但她懂兒子、愛兒子,所以她要義無反顧地為兒子撐起一片晴空。
頂著重重壓力,母親一連打了幾份工,并一次次找親戚借錢。無奈,親戚們也不富裕。母子二人為了學習期間的各種費用互相支持鼓勵,那時張茂林只有一個念頭:為了媽媽不再受苦,一定要干出一番事業!
1996年,張茂林報考西南師范大學,卻因種種原因沒有考上,但他沒有氣餒,認真分析原因后,他決定去大城市找專業老師進行輔導,以備來年再考。功夫不負有心人,第二年,張茂林順利考上了四川音樂學院。為了減輕家里的負擔,進入大學后,張茂林便開始做家教,由于他授課認真,學生一天天增多,后來不但能養活自己,還能將多余的錢寄回去貼補家用。
晨霜為他洗征程,月光為他照前路,張茂林就這樣帶著一份孜孜不倦的執著、一顆溫暖的感恩之心奔波在求學的路上。
機遇總是垂青有準備的人
跨入大學校門的第一天,張茂林便將這一天看成了一個全新的開始。別的同學在盡情享受生活,他卻在刻苦練聲、學外語、看原版歌碟。大一寒假,張茂林向朋友借了五千元錢,坐火車去上海找周小燕教授輔導,之后的每個假期,張茂林都會離開學校遍訪國內外名師拜師學藝。剛進大學時,張茂林的成績并不出類拔萃,但經過努力,他后來一直穩居班級第一。
2001年,張茂林大學畢業,品學兼優的他被德國某音樂學院錄取為研究生,并提供優厚的獎學金。作為一名音樂學子,德國一直是他的夢想,可張茂林的哥哥此時患淋巴癌,已被醫院下了病危通知書。張茂林打電話給媽媽,媽媽說:“你去吧,家里有我撐著!”語氣雖堅決,但張茂林仍然聽出了那一份深深隱藏的挽留――媽媽其實是希望他留下來共渡難關啊!張茂林果斷放棄了去德國深造的機會。
張茂林和媽媽開始一起為挽救哥哥的生命和死神賽跑。可哥哥的病不見好轉,一張張病危通知書讓張茂林心都碎了。但張茂林沒有絕望,西醫、中醫、民間偏方,只要對哥哥的病有用,他都會努力一試。然而屋漏偏逢連陰雨,爺爺病逝,年邁的奶奶不堪這雙重打擊病倒在床,父母照顧一老一小兩個病人心力交瘁,根本無暇打工掙錢,所有的經濟壓力像沉甸甸的大山全部壓在了張茂林身上,但他沒有一絲怨言便扛了起來。
與此同時,四川音樂學院面向社會招聘老師,張茂林以本科生學歷與一群碩士、博士生競爭,最終以優異的成績脫穎而出,在母校當上了聲樂老師。那年,張茂林才二十三歲,是川音最年輕的老師,就連有些學生的年齡都比他大,這成了學校里的一大奇觀。
現在看來,那段時間是張茂林人生中的一段嚴峻歲月,所幸張茂林身邊有一群好朋友,在他們的無私幫助下,張茂林就像一個無所畏懼的斗士,一邊教書,一邊掙錢為哥哥治病,一邊還要騰出時間準備考研。在張茂林的不懈努力下,他終于從死神手里奪回了哥哥。最讓人驚訝的是,張茂林還以文化、專業均第一名的成績,考上了上海音樂學院的研究生。
意志剛強的張茂林,生活中卻是個善良、謙遜、低調的謙謙君子。考研時,因沒有任何背景關系,也沒有錢打點,他總是一個人悄悄地準備、悄悄地考。有位同事得知后甚至斷言:“四川音樂學院沒一個人能考上上海音樂學院!”張茂林付之一笑,最終得償所愿。
機遇總是垂青那些有準備的人,張茂林用他的行動證明了自己的音樂實力。
日本舞臺嶄露頭角
2005年,在上海音樂學院讀研期間,張茂林應邀到日本進行了為期一年的學習、演出。當時,他正忙著寫研究生畢業論文,在日本和上海之間忙碌地飛來飛去,辛苦程度自不待言:第一苦是語言關。搞美聲,意大利語、德語、法語、英語、俄語等都要了解,否則就不能完全理解歌劇表達的意思,而對歌劇演員來說,學語言要學一輩子;第二苦是背譜子。張茂林應邀在日本出演威爾第歌劇《法斯塔夫》中的同名角色,譜子一共有五百七十頁,作為主角,他一個人就要唱將近四百頁,而且全部都要用意大利語演唱!一看到那厚厚的一摞譜子,張茂林的頭“嗡”地一下就大了,第一個念頭就是想放棄,但他最后還是堅持了下來,因為所有演員中,只有張茂林一個中國人,他不能丟中國人的臉!
在日本的訓練堪稱“魔鬼”級別,每天從早上九點一直到晚上九點,整整十二個小時都在排練。張茂林原本就有胃病,到日本后由于飲食不習慣,胃病更厲害了,每到這時,張茂林都會提醒自己:“一定要堅持,不能倒下!”
唱歌劇的人都知道,歌者的聲音要穿過幾十、上百人的大樂隊,演出一場就要兩個半小時乃至三個小時以上,對體力、耐力和精神消耗極大,但張茂林堅持住了。《法斯塔夫》在日本公演期間,所到之處都引起了轟動。那時候,他多想有親人在身邊分享自己的喜悅和激動啊!當地華僑激動地說:“沒想到我們中國人唱意大利歌劇這么棒,沒想到我們中國的音樂藝術如此突飛猛進,太吃驚了!”為了表達敬意,感謝張茂林為國爭光,當地華僑專門從北海道空運來幾箱大閘蟹為他開慶功會,日本電視臺和報紙也對張茂林進行了大篇幅的報道。
歌劇《法斯塔夫》頗有點魯迅筆下阿Q精神勝利法的意味,法斯塔夫是一個年老的落魄騎士,靠喝酒打發時光,經常受到別人的捉弄折磨。面對這些屈辱,他卻說:“沒有我,你們就沒有取樂的原材料了!”言外之意是大家的快樂都是他帶來的。張茂林憑著自己對人物的深刻理解,將法斯塔夫演活了。有位女觀眾看完張茂林的演出后忍不住哭了,她對張茂林說:“我丈夫去世九年了,我一直很消沉。法斯塔夫面對如此的屈辱都能勇敢地活下去,我還有什么活不下去的呢。感謝你給了我活下去的信心和勇氣!”她成了張茂林的忠實粉絲,張茂林在日本巡回演出期間,她帶著一群粉絲追隨一路,場面十分壯觀感人。
>> 一代大家的百年孤寂 百年名茶一脈香 百年楊絳:一代才女淡定背后的風華 百年名院 歷史豐碑 明星設計師 新一代頂級大牌從百年老牌中孕育 “富一代”的金色年華退休規劃 百年百代 只有一名居民的百年小鎮 百年名校赤壁一中的教育傳奇 百年原創 先鋒光芒 一代名編張季鸞 一代名艦――中山艦 一代名臣的憫人情懷 被小偷訓斥的一代名臣 張之洞:一代名臣以退為進 一代名臣顯英豪 三朝碩士一代名臣 一代名飲:懷念不如相見 一代名臣晁錯的悲劇 百年名院的新跨越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中國 > 政治 > 百年華西名院 一代醫學先鋒 百年華西名院 一代醫學先鋒 雜志之家、寫作服務和雜志訂閱支持對公帳戶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魯長國")
申明:本網站內容僅用于學術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告知我們,本站將立即刪除有關內容。 2008年第一屆中國腫瘤分子靶向治療大會上,大會主席畢鋒教授致開幕辭。
在歷史文化名城成都市的錦江畔,有一座聞名遐邇的醫學城――四川大學華西醫院。作為西南地區醫學科學研究的國家級診療中心,華西醫院承擔著我國西南地區疑難重癥診療的重要任務,為患者減輕病痛,為千百萬家庭送去歡笑。
融匯了西方現代科學精神和中國傳統文化的百年華西醫院,形成了獨具華西特色的物質文化遺產和精神文化傳統,陶冶著一代又一代華西人。畢鋒,這位在燕趙大地上成長、從三秦煙塵里走來、沐浴過北美陽光的青年學者,已經在華西工作了近十個年頭,現任華西醫院腫瘤內科主任,無疑是一位老華西人。他醫術精湛、醫德高尚,堅守在醫生崗位上,正在用行動詮釋華西文化和華西精神。 梅香苦寒來:醫師成長之路
畢鋒永遠也忘不了高中最后半年的那段時光。從河北井陘縣山村里出生的他,為了未來穿皮鞋的樸素理想,在當時不得不放下摯愛的文學,毅然決然選擇了并非最愛的理科。在這個不起眼的太行山區的偏遠中學,年輕的畢鋒奮力苦讀,立志提升自己落后的理科成績。深夜的煤油燈沒有白亮,畢鋒的汗水沒有白流,那年高考他終于以全區(五所中學)第一名的優異成績被第一軍醫大學(今南方醫科大學)錄取。
從山村走進大學,他一下子就被浩淼的書海深深迷住了。在繁重的醫學課程之外,他擠出時間廣泛涉獵,哲學、人文、英語、音樂……
他常常陶醉在知識的海洋。他說自己的大學生活過得緊張卻愉快,書給了他樂趣,也給了他快樂的生活。在與醫學的接觸中,他也漸漸愛上了這條艱苦又富有挑戰的道路。
說到畢業打算,那時的他,想法很單純:做一名救死扶傷的醫生。一次聚會,一位學姐的話讓他發現原來世界上還有比大學生更高一級的學生――研究生,而這個神圣的稱號讓從來都不服輸的他憧憬神往。于是,他開始下定決心,一定要走進研究生的隊列,走醫學生―研究生―高級醫生之路。但是當時的政策規定報考臨床研究生的至少應有兩年的臨床工作經驗。于是在大學畢業后,他懷揣著自己的夢想,在軍隊一所醫院(五一七醫院)一直工作了4年才終于獲得考研的機會。
四年的時間可以改變很多事,但是畢鋒的那個夢想卻一點也沒有動搖。四年里,他幾乎天天讀書到深夜,看到興起踱步思索。臨床工作中他始終兢兢業業,被評為醫院唯一的“學習標兵”。他說:人生就是有所得必有所失。但是這個得與失、堅持與放棄之間卻充滿了對未來的謹慎權衡。
1988年的初秋,畢鋒又以第一名的成績被所報考的專業錄取,他帶著自己的夢想,來到位于古都西安的第四軍醫大學,師從我國著名消化病學專家張學庸教授學習消化道腫瘤學,從此步入了醫學研究的新天地。3年后他以優異的成績畢業并留校工作。他一邊工作一邊再次向科學高峰攀爬,4年后又考取該專業的博士研究生。由于畢鋒在胃癌靶向HER2分子治療的應用基礎研究中成績突出,在整個消化病研究所36名研究生的考評中名列第一,其畢業論文被國際知名期刊《Cancer Gene Therapy》接受,且未畢業就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這在當時的研究生中非常罕見。 2013年4月11日,畢鋒教授在華西醫院腫瘤中心向前來考察的教育部副部長杜占元介紹改革成果。(照片中陪同的人員有:四川大學校長謝和平院士、楊泉明書記、華西醫院院長李為民教授、敬靜書記)
雄鷹展翅沖霄漢,天高海闊任翱翔。取得博士學位后不久,畢鋒就被美國研究腫瘤細胞信號轉導的著名專家選中。1998年他跨過茫茫太平洋赴美國留學,從此開啟了更為壯麗的人生篇章。
到美國后,他對美國先進的科研條件驚嘆不已,希望充分利用這些條件多做工作。他不分晝夜抓緊工作,每天都是深夜一兩點以后才回家,周末也在實驗室加班工作。在田納西大學醫學院分子科學系從事博士后研究期間,畢鋒在癌基因研究中獲得重要突破,他提出的proto-Dbl癌基因分子內自我抑制學說在國際分子細胞生物學領域的權威雜志MCB上發表,獲得同行的一致好評。
2001年,第四軍醫大學西京醫院的樊代明教授很欣賞他的工作和才干,積極向校院領導推薦,后經過校院職稱評定委員會的特殊人才專項評議,使他雖然人在美國卻得到四醫大從講師到教授、博導的破格晉升。盡管美國和加拿大幾位教授都發來邀請,給他提供待遇優厚的崗位,但他抱著報效祖國的赤子之心,依然放棄了美國嶄露頭角的事業,帶領全家老小五口一起回國。
回國后畢鋒迎來了人生的重要機遇。在四醫大的全軍消化疾病研究所,他一邊做臨床,一邊帶領研究生繼續工作。他結合中國的腫瘤疾病譜,在Rho家族分子與胃癌的研究上取得了重要進展,發現了這類新的Rho家族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在胃癌發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先后在《Clin Cancer Res.》《Int J Cancer》等國際著名雜志上發表了6篇論文。獲得了一項國家“973”課題的子課題和兩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的資助,在2002年被總后評為科技新星,2003年獲得業界青年科學家夢寐以求的、被稱為院士準備基金的國家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畢鋒的學生們也都很出色,他所指導的博士研究生畢業時都在國際知名期刊發表了高水平的SCI文章,都在畢業1年內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求實更創新:詮釋華西精神
為了更好地發揮自己的所學,登上更高的學術舞臺,2005年畢鋒來到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工作。當時華西醫院為延攬頂級人才,為他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和待遇,除了任命他為腫瘤化療科主任、分子靶向治療研究室(400平米)主任(直接隸屬于醫院)外,還調撥了包括設備費、人員聘用費、安家費在內的一系列款項,便于他開展工作。
畢鋒到華西以后,頭頂著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的光環,別人都認為他會馬上向院士發起沖擊。出乎人們的預料,他卻將主要精力投入到臨床工作和學科建設上。他認為,院士是可遇不可求的,要順其自然,自己首先是一名醫生,以醫為本,首先抓好臨床學科建設,使之在強大科研的支撐下成為全國的強勢學科。因此他積極配合醫院推動以疾病為中心(以患者為中心)的學科重組,即原先腫瘤中心以舊的治療手段為基礎分科的化療科、放療科、生物治療科重組為以疾病系統分科的腹部腫瘤科、胸部腫瘤科和頭頸腫瘤科。這樣每個科都有多種治療手段,比如他目前負責的腹部腫瘤科就有化療、放療、生物治療、介入治療等多種手段。病人不必轉科或也不會因為住錯科室就可以享受到最好的、最優化的治療模式,從而避免了過去哪個科收到病人就用哪種手段先治療的不規范行為。這種新的模式為腫瘤患者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益,許多外地患者紛紛慕名而來。畢鋒領導的科室在2008、2009年連續兩年被評為華西醫院先進集體,他也被評為四川省科學技術帶頭人。現在,對每一例新入院的的患者,他們科室都會在早交班后組織多學組討論,為患者量身定做最佳的治療方案。這種以疾病為導向的按部位分科的大膽改革得到了全國許多醫院的響應,成為符合當代潮流的新的治療方案。
2008年,畢鋒敏銳察覺到,腫瘤治療即將進入分子靶向治療時代。為了推動我國相關領域的發展,在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的支持下,他利用在腫瘤細胞信號轉導及靶向治療方面多年潛心研究的優勢,創建了中國第一個腫瘤分子靶向治療專業委員會,同時創辦了中國第一種以腫瘤分子靶向治療為主題的雜志《腫瘤分子靶向治療時訊》以便及時傳遞國內外的相關資訊。腫瘤分子靶向治療專業學會的宗旨是“梳理進展、交流經驗、追蹤動向、引領規范”。現在,每年一屆的中國腫瘤分子靶向治療大會已經成為我國腫瘤分子靶向治療領域最高規格的學術盛會,連續6屆擔任大會主席的畢鋒已經成為了業界著名的領軍人物。
盡管我們不能十分清楚,藝術究竟是什么?但我們依然承認藝術是存在的,且是人類的重要活動之一。大多數的人不能肯定地自謂懂得「藝術,但又不稍遲疑的認為自己或多或少也能欣賞一些「藝術或「偉大的藝術品。那么,先不論不懂藝術的人到底可不可能欣賞藝術,或他們欣賞的到底是什么;藝術之包含主觀成份是沒有問題了。它既沒有數學的準確性,也缺乏物理學的驗證性;它容許某些「誤差,容許獨特的個性,并以此為其基本的質素。如果「藝術不為「獨特,那便容許被取代,則其似乎只能算是一種技術;也可以被完全的分析,亦即我們全然的掌握它的構成,或者可以控制它的效果、影響;如此,則「藝術是可以預期的,可以被精密計劃的,且有理由為求取群眾間最廣大的感動而制作;這樣說來,藝術并不需要獨立個性,而是以群眾心理為依皈。那么,便只能說是一門實用科學。
但則,藝術容或是一種主觀的認知,卻又絕非如此單純。當我們承認某作品為「藝術品時,藝術已經具備了客觀的普遍性了。如果說,藝術是全然獨特的,絕對的不與人同,則藝術不單背離了文化,也并非人「類活動,這樣,它便消失于人群之中,而我們竟無法承認藝術是存在的了。因此,盡管我們不認為完全取決于大眾口味的作品可以構得藝術的資格,也贊同「獨特才是藝術所在,但這種「獨特是必須他人可以,或可能感知的;這毋寧說是對于所見、所感的一種不落俗套的見解。
不過,這里出現了一個問題,既然「獨立個性是所謂「藝術的基本質素,這就是說,藝術雖然不能脫離人類文化,但它的精義正在于能(無論我們是否為此目的)超脫并提升人類文化,它的地位必得處于高過「普遍性之上的境界;那么,我們當研究的,是否應該僅是其價值所在的此種「獨特,而非它的客觀原則?這卻是一種含混的意解,「獨特并非就不能具有客觀原則,如果我們從它的相對面來探討的話,將可更容易明白,而不致為詞意所誤。「概念并不是一個單獨的存在,如果我們有了一個概念,那必是因為它不同于其它概念;如果我們要辨明什么是「獨特的,至少要對什么是「一般的,求得一個明確的概念。「獨特不能舍「一般成立,假使「一般并不存在,則所有的造型、符號皆為「獨特,亦皆可稱為「藝術,則我們實在并不需要「藝術這個詞匯,但這顯然是荒謬的。而我所說的藝術的「客觀原則并非在說明它的「一般性;相反的,正在基于「一般性來探討藝術所以「獨特的原理,把「其所以為獨特從我們所見的表象由概念中抽離出來,看看它們的性質維何。在「不外于所見的表象中「為什么這是藝術?,「為什么那是藝術?,如果這些的「為什么具有相類或呼應?睦礪?所謂「客觀原則),則「什么是藝術?就并非不可以概念化。
我們已經知道,「獨特,是可以用來區別藝術與非藝術的,但是我們還是不明白,「藝術指的是什么?
所謂「藝術(Art)一語,源自拉丁文Ars,原意近于「技藝之屬。大凡意指手工、冶鐵、外科手術、雕塑、制器等等的技術。亞理斯多德(Aristotle)說:「藝術是自然的模仿,這里面含有一種「根據規則(Rules)的意思。在希臘、羅馬時代,人們還沒有與技藝不同而我們所稱之為藝術的觀念。
到了中古拉丁語的Ars,則類似早期英語的Art,指任何型式的書本學問。例如莎士比亞(WilliamShakespeare)劇作“TheTempest”(或譯「暴風雨)中,潘魯庇羅(Prbspero),脫下法衣時,說道“Liethere,myart”(躺下吧,我的法術);到了十八世紀,蘭姆姊弟(MaryLamb與CharlesLamb)作「莎士比亞故事集時,也還把Art這個字當作「學問來使用(如:theknowledgeofthisart)。可見當時,藝術只是隱藏、寄托在其它的學問之中,并未被充分的認知、探討。遲至十八、九世紀,「實用藝術與「優美藝術的分野愈趨明朗,最后,藝術在理論上,終于完全從技藝中分離出來了。
所以,我們當清楚,「藝術的意義,不在它原來是什么,因為它原來也并不是什么。「藝術不像花、草、樹等,經由觀察、歸納而賦予的名稱。它是純然人為的,我們用它特指一種我們所要指稱的意態;然而,它雖然可以是一種「概念,我們又無法分析它的構成(如前所言),則我們竟無法說明「藝術是什么么?亦不至于此,誠然我們不能解剖「藝術的內蘊,但且讓我們像偉大的達芬奇(LeonadoDaVenci)所做的,微笑的蒙娜麗莎是可描摹的;至于她的微笑,讓畫中的蒙娜麗莎自己表述罷!
藝術與藝術媒介
當一件作品發生「非藝術與「是藝術的爭議時,通常我們是在說,這個形象或意象的建構,只是一種技藝的完成;或是它并不代表技藝本身,而是另有所指。我們認為精良的技藝絕非藝術,但我們又為何常常須要在這當中將之區別開來呢?可見技藝與藝術間確有某種重要的連系。
藝術為何總是不能擺脫與技藝的糾葛呢?或許是我們誤解了,其實它與技藝之間的關系不如我們想見的曖昧。
克洛齊(BenedettoCroce)在其著作「美學原理中提到:
審美的全程可以分成四個階段:一,諸印像;二,表現,即心靈審美的綜合作用;三,的陪伴,即美的,或審美的;四,由審美的事實見到物質的現象翻譯(聲音,音調,動向,線紋與顏色的組合之類)。任何人都可以看出真正可以算得審美的,真正實在的,那首要點是在第二階段…。
------第十三章
審美的事實在諸印像的表現工夫之中就已完成。我們在心中作成文字,明確地構思一個圖形或雕像,或是找到一個樂調,這時候表現就已產生而且完成了,……藝術作品(審美的作品)都是「內在的,所謂「外在的已不復是藝術作品。---------第六章
這個看法是實在的,但只說明了部分的事實,我們承認藝術本身是「內在的,但不能同意「藝術作品也是「內在的。「作品的本身就是外在行為,是一種傳達藝術的媒介。
豐子愷謂:「藝術品尚潛伏在藝術家心中而未曾表現于外部時,叫做『內術品。表現于外部,稱為『外術品。是。
「藝術是獨立的意象,如果不經傳達,雖不為人所知,卻也不能就說它是沒有的。而「藝術品并不等于「藝術,敷于造型,它只是石塊、泥團或鐵堆而已;敷于音樂,它只是具有某些規律的一串聲響而已;敷于文學,它只不過是一些紙張、墨水而已;敷于戲劇,又不外是一群活動的人偶。它們的價值全在忠實的模仿或傳達藝術,所以它們的價值可上擬藝術,但終究不是藝術本身。
如果米開蘭基羅(Michelangelo)已然斷臂,或貝多芬(Beethoven)在失聰之后,并不將他的感受再度化為具體形質(這里是說聲響)表現出來,亦不因此就說他們已經失卻了「藝術,這是極容易明白的。
因此,藝術是藝術,要將藝術近于真實的傳導出來,就得依賴精湛的技藝為之,藉由一個技藝的表象--我們所制造的藝術媒介,來傳達藝術。
英人科林伍德(RobinGeorgeCollingwood)曾對技藝與藝術之關系作過一番明白的剖析,他認為:
稱一幅肖像是藝術品時,我們所指的東西比這幅肖像更多。我們除了指畫家屈從于描繪逼真任務的藝術技巧之外,還指高于逼真任務的進一步的藝術性。
---------藝術原理.第三章.第二節
這就是說,技藝與藝術是全然不同的兩回事,然而技藝卻可以為藝術服務。經由藝術的主導,借著技藝的表象完成藝術創作。因此,技藝是達成實用目的的手段,且我們將「藝術的傳達看做一種實用目的,并由技藝負責執行。
這里,我節錄羅丹(AugusteRodin)的遺囑來闡明技藝對藝術所做的供獻:
藝術就是感情。如果沒有體積、比例、色彩的學問,沒有靈敏的手,最強烈的感情也是癱瘓的。最偉大的詩人,如果他在國外,不通其語言,他能做什么呢?不幸在新一代的藝術家里面,有不少拒絕學習怎樣說話的詩人,所以他們只能含糊其詞了。
要有耐心!不要依靠靈感。靈感是不存在的。藝術家的優良品質,無非是智慧、專心、真摯、意志。像誠實的工人一樣完成你們的工作吧。
你們要真實,青年們;但這并不是說,要平板的精確。世間有一種低級的精確那就是照相和翻模的精確。有了內在的真理,才開始有藝術。希望你們用所有的形體,所有的顏色來表達這種情感吧。
------------------PaulGsell筆記
在這段話里,羅丹把藝術叫做「情感、「內在的真理,而「體積、比例、色彩的學問、「靈敏的手、「學習怎樣說話、「像誠實的工人,這不是在說「技藝么?這不正在說明技藝的重要,與技藝及藝術之間的關系么?且「最強烈的感情也是癱瘓的(只是癱瘓,不是沒有)、「他能做什么呢?、「來表達這種情感吧,又不正表示藝術的傳導正是一種實用目的么?至于「平板的精確、「低級的精確,實在就在說技藝之所以為技藝,技藝之所以不為藝術。
但是,我們應當注意,所謂的「技藝、「實用目的等,只發生在「傳達之過程--即藝術的創造過程與藝術欣賞的實現。例如作詩,我們已經有了一個意象,甫一構思,便流入理性,亦開始了傳導的過程,直至得句、推敲、完句(此時亦可能得到更多意象),乃至他人吟哦諷誦,這些都包含在藝術活動當中;但自從「甫一構思開始,到「他人吟哦諷誦的這一串內、外行為,都應算是傳達的過程,它們不是藝術,而是技藝。至于被傳達物--「藝術則非如此。藝術的位置在本初的意象,衍生的意象,及「吟哦諷誦后產生的意象。
現在,我們已經清楚「藝術、「藝術品與「非藝術(技藝)的區別及關系,將這些經常混跡于藝術概念中的雜質廓除后,便可對于「藝術是什么?好好的探索去。
托爾斯泰(LeoTolstoy)在他的「藝術論里說道:
祇要視者聽者能感到創作者同樣的情感,這就是藝術。
藝術行為是引出自己所受的情感,而借著行動、線、顏色、聲音以及語言所顯出的樣式,來傳達情感于他人。藝術是一種人類行為,其中一人以一定的外部標準傳達所受的情感于他人,他人對這種情感也同樣的感受起來。
-----------第五章
藝術真是這樣的嗎?果是如此,則藝術可以「感同身受一語括盡。托爾斯泰認為,藝術不但與「美無關,也并非人類疲勞余暇的游戲、情緒的發散、快樂等,而是「為人類生命及趨向幸福宜有的一種交際方法,使人類得以相聯于同樣的情感之下。
這的確是藝術的一個重要特質,但這只能說明藝術之可以傳達與藝術傳達的目的;重要的是,他厘清了其余心理活動對于藝術涵義的不必要聯系;不過,這猶不足以描摹藝術的形貌,且立論也嫌粗略。讓我們來考察一下,這段話的意思即「藝術是感情的精確傳達,并引發相同感受。他又說道:「區分藝術真偽的唯一標準是它的傳染性。(「藝術論,第十五章)然而,有時我們有些簡單的情緒或浮淺的感受,未始不能透過既有的、俗套的型式清楚傳達。例如「你是我見過最美的女人,設使這句話真是一名男子的心聲,同時,作為對像的女子也感到「我真是他見過最美的女人,此時是否就構成了藝術?如果這對男女的心意都是真誠的,我們可以承認這當中的確帶有某些類似藝術的成份,但真正的藝術則遠較為深刻。我們在前面說過,藝術必須是獨特的、不可取代的,否則便落入現實生活的實用性,而非較高的精神層面。在這一方面,叔本華(ArthurSchopenhauer)有比較深入的發揮:
藝術家當作描寫的目標的藝術對象,從柏拉圖的立意來講,說穿了就是一個理念,再不是別的了。對藝術對象的認識,必須在藝術家的作品以前,而形成為它的根本、它的來源;這個對象不是特殊的事物,不是普通體會的對象,也不是概念--那科學與理性思考的對象。……概念是抽象的、反省的,在概念的領域內它自己完全不能被決定,……理念,或許可以當作概念適切的代表來定義,它是絕對屬于知覺方面的,……只有那把自己超然高舉越過了一切意志活動、一切獨立個體性而達到了純粹認知主體的人,才把它認知(理念)。……藝術作品中體會出來重復出來的理念,只按照每個人自己智能高低的水準,而對他有或多或少的吸引力。
-----------意志與表象的世界--49節
藝術是「理念,但他所說的「理念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據他自己的解釋,「概念是綜合的思維及判斷,像個死板的容器,除了你放進去的,再也不能產生其它什么。「理念則像有機的生命,自己發展,并孕含創造力。模仿者、講究形式的人,從概念來制造他的作品,他們注意到什么是討喜的、感人的,并將之固定在概念中,故其作品是沒有生命的,且無法消化,其雜質總是存在,只能是時代的產物。「天才正為相反,他透過知覺的印像(理念)來轉化所吸收的東西,創造新的出來;最高度的文化熏陶也不致干擾他的創造性、原始性,這樣的藝術可長可久,永遠保有新鮮的吸引力。
例如我們常言的「空、有義。設若杯為「空器,水為「有物;當「空、「有為「概念時,它只是一種相為對待的關系,即空則不有,有不為空;我們以為這已經明朗清楚了,就「概念(這是「物象)而言,是的。「理念(此為「物情)卻不從此見;「杯中無水是「空的「物象,但其「物情則同時包含「空、有;杯中無水固成其「空,但因此「空恰為盛水之因(空才有盛水的可能性),故已具「有性,而若執此「空不令為「有,其與「有同,失去「空性,亦落「有;亦即執「空不使水入,此與「水滿不復得入同,皆為「水并不入,故稱「已有。「有性亦是,如水旋入旋傾,則此杯等如空杯,因其保持「可令水入的狀態;若執「有不令水入,其性又與「空同,「空為水不入,「有則水不得入,二者水皆不入,為同一「物情。是故,以理念而言,「空、有的概念只是對「現象的一種淺薄認識而已,且所有的概念亦都是一種浮淺的「計執。
我們當明白,「概念是死的,是「執著的,它是一種「理性的了別,盡管工夫做到極端的細密,至多能讓我們組織一個「物理式的心理結構,它能助我們初步的掌握物象,但也就是如此了。「理念的看待世界則是「了然對境,可以無入而不自得;可以終日隨緣,終日不動。因為「理念是對物的一種超脫「自我意志的觀察及覺知,它用「世界的意志來看世界,所以能夠盡得其情而無所偏頗;也唯有心靈的「自我意志泯滅凈盡,才得一見「純然的理念。
定論藝術
因此,藝術是一種心靈高度的、純凈的發揮;它是一種對事物超然的感受,一種完全脫離社會觀點、理性思維的觀照;它之所以「獨特,在于斷然去除一切人類習性的沾染,它只是把事物本身,干凈的還給我們而已;它既不在意既成的概念,也不屈從于普遍的誤解。如果我們能感受到純然的藝術(無論是原創或被傳導。就另一個角度來看,感知只能是相類的;在這個意義之下,「感受事實上也正在創作。),這個時刻,我們是清凈無瑕的,是卸去「原罪的;道家的「能嬰兒乎與佛教的「直觀可說是相類的境界。正如華格納(RichardWagner)所言貝多芬的「第九號交響曲是「通往天國之鑰。然而,這樣的陳義,是否太高,而自絕于群眾?縱使真是這樣,也是無可奈何的。堪稱「藝術的,原本不多,能達到藝術頂峰的,更是難得一見;這是為什么絕頂的藝術總是不被了解,甚至不能為其時代所認同。只是,我們要說,藝術其實是有程度等差的,絕對純然的藝術可說是絕無僅有,若不是相攘的心靈也無從判斷起;且藝術也不應被賦予「難、易的概念,只能說是心靈如何,便感受如何。一個心靈高渺的人,當他接觸到較近于通俗的藝術時,通常感知到較多的雜質干擾,便不易感動起來;這是因為此藝術純化的程度原本較少。而凡夫日日浸于此類雜質之中,亦不能覺其不妥處,對于其中偶有的數筆超脫處反能認真的咀嚼一番,領略一番,而覺其頗堪玩味。反過來說,一個俗子不意進入藝術殿堂,由于彼此心靈相距太遠,至于完全不能契合,便得入寶山空手回而不自知;這中間的信道是截然不通的,并沒有難易之別。而具此心靈的人則自能領受不盡,亦沒有難易。
事實是這樣的,我們的心靈越能純化、凈化,則達到的藝術境地也就越高;我們的心靈越明澈,我們的直覺就越不受到雜質的干擾,越能讓事物的本相不經扭曲的照入,即是,不受「自我意識的擾亂,例如我們以為玻璃是完全透明的,不知它正造成折射而我們并不自覺,這就是「觀的障礙;此時,我們與外界其實是隔絕的,觀察不清的;當我們越能打破這層層障礙,就越能認清世界;果能徹底破盡此種障蔽,便與萬物打成一片,水融。所以,藝術是什么?藝術就是我們擺脫固有的或被形成的個性(意志)的一種成就。是以,我們且不要過度注意藝術作品的外在面貌,如梵谷(VincentVanGogh)的熾烈,拉斐爾(Rapheal)的靜謐,這當然是感人的或可喜的,且這是他們為人們揭示藝術秘奧與自然真理的方法,我們固然贊嘆這些方法運用得如此高妙,但這還只是意志的一種表象,柏拉圖(Plato)說:「人們應該觀察的,并不是那些被稱之為美的個別對象;而是美。藝術也一樣,一幅畫作,就是一個畫家的心血所寄;就像一個學者的文憑,文憑或許是我們評判的標準,但重點是,所以造成文憑的學識究是那些?這才是價值所在,我們能夠追究出來么?「藝術作品是我們觀察的對象,我們要是能夠觀察到它的「藝術所在,也就是對于我們的心靈做一番洗滌了。
盡管藝術外顯的形貌依著人文發展而時時變動,它卻始終是人類對于洗凈不絕沾染、累積的塵垢所做的努力。
余瀋附筆
藝術不同于試圖將人性「類化的倫理學,也不是準備開啟「上帝之門的形上學,更不是操作情緒反應的心理學。我們不否認這些形形的哲學(或科學)體系對藝術心靈的探究多少有些幫助,但藝術只是一種獨立的現象,不當與其它科目混同才好。
論文摘要:日本教師教育具有完善的課程體系,規范的實踐教學環節,嚴格的教師資格認證制度。這對我國重構教師教育課程體系,改革實踐環節,修訂教師資格制度提供了借鑒。
教師教育質量直接關系到教師素質的培養,影響著教師上崗后的育人質量。近年來,隨著我國教師教育培養機構的開放化和高師院校發展的綜合化,教師教育質量已經成為人們關注和研究的主要內容。明治時期,日本就提出了教師持證上崗的規定。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日本《教師資格鑒定合格證書》的實施,使教師教育走向更為規范化的道路,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這對我國教師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提供了借鑒。
一、日本教師教育的主要特征
(一)完善的教師教育課程體系
課程是教師教育活動賴以開展的主要依托和重要載體,完善的課程體系是確保教師教育的基本前提,日本不斷加強教師教育課程種類和課程結構的改革,突顯出以下特征:
一是課程類型多樣化。20世紀70年代,日本就已經形成了由基礎教育科目(普通教育和學科專業課的混合)、共同教育科目(相當于教育專業課)和專修專業科目(類似專業課程)組成的教師教育課程體系,為教師教育提供了依據。目前為止,日本大學教師教育課程主要由九類構成:(1)有關教育的本質及目標的課程,如教育原理、教育理論、教育基礎論、教育哲學等;(2)有關青少年身心發展及學習過程的課程,如教育心理學、發展與學習心理學、教育一青年心理學等;(3)有關學生指導、教育商談指導的課程,如生活指導論、教育指導論、學生指導一心理輔導等;(4)有關教育方法及技術(包括靈活運用情報機器及教材)的課程,如教育工學、教育媒介論、視聽覺教育、學習指導論、教育實踐論等;(5)有關學科教育法的課程,此類科目沒有特別規定,由各學校根據各自學科自行設定;(6)有關教育與社會、制度、經濟有關的課程,如教育史、教育法學、社會教育、教育經濟學等;(7)有關特別活動的課程,此類科目沒有特別規定,由各學校自行設定,但要進行課外活動的研究;(8)有關教育實習課程,如教育實踐研究、教育設計等;(9)其他課程,主要用于學生選修。如終身學習論、人權教育研究、教師表現法、環境教育、社會教育、教職演習、視聽覺教育等。
二是教育類課程比重不斷加大。1997年7月,日本教育職員養成審議會通過了《關于面向新時代的教員養成改革策略》咨詢報告,加強教師教育課程改革,加大教育類課程的比例,增設了“與執教學科或教職相關的科目”,進一步完善教師教育課程體系。1998年以來,隨著日本《部分修改教職員許可法》《關于在與教育有關職員研修中推進活用衛星通信》《積極活用碩士課程的師資培養,推進現職教師的再教育》等政策、條例的頒布,教師教育的課程結構得到調整,減少了學科專業課程,加大了教育專業課程的比重。以初中教師教育專業課程增加幅度最大,由原來的19學分增加到31學分,高中教師教育專業課程學分也增加了4學分。教育專業課程的增加,使學生有充足的時間進行教育類課程的學習,教師教育的職業特點進一步加強。
三是針對教師未來就業取向的不同,調整課程結構。培養小學和幼兒園的教師比較注重教育技能、技巧等教學藝術類課程的比例,培養初中和高中的教師比較關注專業課程以及教育理論課程的設置。為培養具有全球行動能力的教師,日本教師教育還開設了屬于“綜合演習”課程。這類課程是基于全球化時代所面J臨的地球環境、多元文化、地域糾紛、人類生存等人類共同關注的課題所設置的課程,通過相關內容的學習和虛擬情景的設置,使學生對國際環境及不同國家的教育現象有所認識,為今后開展相應教育莫定基礎。
(二)規范的實踐教學環節日本十分重視教師教育的實踐環節,在教育職員養成審議會的咨詢報告中,曾多次增加教育實習的比重和各類教師資格培訓課程的教育實踐學分,并明確規定,要取得小學和初中教師的資格證書,必須取得5個教育實習學分,占課程學分總數的20%;要獲得高中教師資格,則必須取得3個教育實習學分,占課程學分總數的13%。在內容上,已不局限于專業知識的運用,而更重視教師能力的測試、人品的考察、個性的評價,音、體、美、外語、計算機等技能水平的測驗,以及處理教材、板書、編寫教案、課堂教學等實際教學能力的考核。日本教師教育實踐時間一般為15周以上,其中見習時間一般在7周左右,實習時間一般在8周以上;主要采取分散式和連續式兩種方式進行。分散式通常安排在學年末,主要進行集中的強化式職業技能訓練。連續式一般安排在學期末,依據課程內容進度進行階段性的職業能力訓練;日本愛知教育大學提出了“四年實習制度”,即由原來的在第三年為期五周的教育實習,改為由第一年為“體驗實習”、第二年為“基礎實習”、第三年為“教育實習”、第四年為“研究實習”構成的實踐教學體系,并相應增加了教學實踐時間。
為確保實踐教學質量,日本教師教育機構十分重視與中小學實踐基地的交流與溝通,共同成立教師教育實訓研究組織。高校研究者可以隨時深入中小學,及時了解中小學的需要;中小學也能及時得到高校信息或指導,共同提高實踐教學質量。在實踐教學評價上,注重評價的全面性,內容上不僅評價學生的學科專業知識,還對學生的教學組織、教學管理、教學創新等方面的能力進行評價;方法上不僅采用考試的辦法,還采取觀察、座談、測評等靈活的評價方法;結果是既有數量上的嚴格評判,又有文字上的定性描述。
(三)嚴格的教師資格認證制度
教師資格認證是教師專業化的重要體現,是教師教育質量的重要保障。嚴格、科學的教師資格認證是日本教師教育的又一特征。其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具有較高的教師任職標準。日本《教師許可法》對教師任職學歷作了明確的規定:中小學教師必須是大學畢業者,且要經過國家規定標準的考試,合格者才能取得教師資格。1983年,日本《關于改善教員的培養和許可制度》對教師任職資格提出了新的要求:與高中教師許可證一樣,給幼兒園、小學、初中和聾啞校、盲校、養護學校的教師增設以“碩士學位”為基本資格的教師許可證,促進了日本教師學歷層次的提高。二是建立了明晰的資格等級制度。20世紀40年代至80年代初,日本的教師許可證分為“普通許可證”和“臨時許可證”兩種。“普通許可證”又分小學教育、初中教育和高中教育三種,每一種又分為一級和二級。1983年日本首相中曾根在國會總選舉中提出“教育改革七條設想”,把教員許可證分為三種,即“標準許可證”、“初級許可證”和“特修許可證”。1989年4月,日本頒布的《教育職員許可證法》中將教師資格證書等級劃分為三種類型:“專修許可證”、“一種許可證”、“二種許可證”;其中獲得“專修許可證”的基礎是達到研究生院碩士課程結業程度,目的在于促使研究生院結業者任教,并鼓勵在職教師進修。“一種許可證”的獲得要求是大學本科畢業者;“二種許可證”的獲得者要求必須是短期大學畢業者。同時,為實現適應學校教育多樣化,新設“特別許可證”,目的在于招聘有社會經驗者任教,主要集中于小學音樂、圖畫、體育和高中電子計算機等課程。一種資格證書則是一種標準資格,二種資格證書的獲得者則必須不斷提高,方能獲得標準資格。這種清晰的資格層級制度,可以遴選出適合某一層級的優秀教師,同時也激勵教師向高一層級努力。
二、日本教師教育對我國教師教育的啟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日本教師教育的成功經驗,給我們以下啟示。
(一)重構教師教育課程體系
重構課程體系,就是對目前教師教育課程體系進行革命性調整,從根本上改變以“老三門”為標簽認識教師教育的滯后理念,重新建構教師教育的課程模塊及其運行機制。要以系統的觀點,加強教師教育的獨立性思考,建議加快確立“教師教育”二級學科的地位,實施重點建設。借鑒日本教師教育的成功經驗,實施“寬、精、新、強”的改革應成為目前教師教育課程改革的主要著力點。
寬,一是專業基礎知識寬,加快建立與學科內容密切相通的基礎課程體系,培養學生寬厚的專業基礎。每個專業的建設要首先明確專業知識的構成體系,厘清其間的內在邏輯、主次關系,依次確立相應的課程和內容。二是綜合文化素質課程涉獵要寬,對于理工類的學生要加強社會學、文化學的課程設置,對人文類學生要加強數學、科學學科等相關課程建設,做到文理相通、相容。
精,一是專業主干課程要精選,以構成專業基礎的核心內容為主線,重構課程內容,去除重復、交叉部分,精簡課程門數,精選課程內容;二是對于核心課程、重點內容要做到教師精講、學生精練,“講”、“練”結合,把學科專業知識和教師必備的教學素養融會貫通。
新,即課程名稱與課程內容要緊跟時展,要反應學術研究的最新成果,陳舊過時、“正確廢話”的內容要予以刪除。尤其是教師基本功的練習,在傳承傳統“三字一話”的基礎上,應加強現代教育技術運用技能的培養,充分發揮現代教育技術的教學促進作用。
強,是指強化教師教育類課程設置,在優化傳統教育類課程的基礎上,突出教師職業養成、職場中的職業道德、教師職業及其使命等課程的開設,提高教師的專業綜合素養。
(二)加大實踐教學環節改革
一是調整實踐時間。目前我國教師專業技能實踐環節時間一般在12學分,占總學分比重不足lO%,且集中在第七或第八學期。由于第七學期學生面臨考研、撰寫畢業論文,第八學期學生要參加考研復試、就業等學生密切關注的事項,結果使應有的實踐時間既得不到保障,也不能使學生安心實習,學生在實習中得不到真正的鍛煉,專業技能不能切實提高。學習日本的經驗,建議進一步增加教師教育實踐環節比重,力爭使實踐環節學分達到總學分的15%左右,約20周。時間分布上采取分散與集中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把實踐環節融入每個學期。
二是加強實踐基地建設。做好高校與實踐基地的協調與溝通,增強實踐的計劃性和目的性。把實踐基地建設納入教學基礎建設,堅決消除“這是實習基地的事情”的偏頗認識,加強投入和溝通,多思考、多運作。不斷加大實踐基地硬件投入,尤其是微格教室、教學研究室以及相關教學設備、場所的建設,搭建師生交流實踐教學體驗的空間和平臺。
三是完善并落實好實習考評制度。學生教學實踐成效考核的主體理應包括教師教育機構的指導教師、實踐基地指導教師、實踐對象、實踐學生自身四大主體,而目前只是關注了前兩者的評價。實踐效果如何,應該由實踐對象(實習基地的學生)進行評價,而在實踐考核制度上,該主體評價一直處于忽略狀態;同樣,實習學生的自我評價也沒有重視起來,學生主體反思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完善多元化主體考核機制,加大考核的客觀性、規范性,抵制隨意性。
(三)修訂教師資格證書制度
一是提高任職教師的學歷要求。我國《教師法》規定,取得小學教師資格,應當具備中等師范學校畢業及其以上學歷;取得初級中學教師、初級職業學校文化、專業課教師資格,應當具備高等師范專科學校或者其他大學專科畢業及其以上學歷;取得高級中學教師資格和中等專業學校、技工學校、職業高中文化課、專業課教師資格,應當具備高等師范院校本科或者其他大學本科畢業及其以上學歷。值得肯定的是,《教師法》的頒布規范了教師資格認證制度,對于提高教師學歷層次起到了很大的推進作用。十多年來,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推進和三級教師教育制度向兩級教育制度的順利轉變,目前新任教師的學歷層次已遠遠高于法律規定。在學歷上要求上,《教師法》對教師任職資格的制約作用已經不大;相反,由于較低的門檻,使部分臨學歷界值的人員占據了較多崗位,造成多數高學歷畢業生難以上崗。為此,加快修訂教師法,提高教師學歷的準入條件,勢在必行。
二是明確教師實踐教學技能任職標準。我國《教師資格條例》對非師范院校畢業生從事教師職業,提出了進行“面試和試講,考察其教育教學能力;”以及“補修教育學、心理學等課程”的要求,然而對實踐教學經歷和應達到的學分和等級要求沒有做出明確的規定。在教師遴選上,實踐教學技能考核成為彈性最大的部分,公立學校比民辦學校更加明顯。學習日本的經驗,教師上崗以前,有必要增加“臨床”教學經歷的考察內容,強化教師職業的實踐生成性;對不具備教師任職條件的人員,不能進人教師行列。
1 基礎教育
計算機的基礎教育工作十分重要,雖然社會進步,計算機普及,但畢竟有些偏遠山區學生并未接觸過電腦。或者有些同學只是略知一二。因此在基礎教育中應該采取分級教育的方式。在實際課程中教師應該做到及時發現相應基礎較差同學,在進行全班授課的同時對基礎較差同學相應提點。而為了照顧全體進度在前期教育中可突出互聯網和電影娛樂等多媒體等興趣教學,即為基礎較差同學提供了學習機會又提升了基礎較好同學的學習熱情。
為了應對這些問題,在課程設置中應該重視基礎教育,但也應該切實注意到現行的基礎教育教學內容過深過廣,計算機的基礎教育可以適當跳過硬件和軟件的基本原理,如在學生并未接觸計算機的前提下,在一節課的時間內大量灌輸CPU原理,制程,二進制代碼、單片機、GPU并行計算等看似基礎的問題往往會失去重點,學生也會產生一定的畏難情緒,困惑迷茫。應該取而代之的采取重點了解電腦Windows操作系統,實踐電腦的多媒體功能等較為實用且能夠引起學生興趣內容。教育中應該發揮校園網、課件多媒體、機房的示范效果對基礎過差學生產生示范效果,在不知不覺中將學生帶入計算機的應用中,使之成為一種生活習慣。為以后的學習提供興趣,達到自主學習的效果。在實踐過程中,發現此類教學效果明顯好于傳統的課本教述如何開機關機建立文件夾等枯燥內容。
在此基礎教育環節中還應該注意到對從未接觸到計算機的同學設置相應的補習,例如基礎的Window操作,打字練習、甚至不會使用鍵盤鼠標等。我們的主張是對此類教育一定要單獨輔導,在實際教學中發現此類學生并不多,并且比例呈逐年下降。因此要求相應的教師一定要具有耐心和職業道德,對此類學生進行基礎的手把手教育,實際過程中可以利用全班上機自由操作時間對相應同學進行輔導。
對于具有一定計算機基礎但并未精通的學生,這類同學的特點是能夠熟練的使用QQ、瀏覽網頁、下載歌曲電影、玩游戲等娛樂功能,但是對計算機原理、硬件知識、編程原理等一無所知。此類學生應該對其給予指導,從計算機硬件入手,講述計算DIY的基礎知識用于引起學生學習硬件知識的熱情。并以互聯網安全等人人都會碰見的問題等為切入點引起學生學習互聯網知識的興趣。
教學中還經常碰見一些能力很強,對信息技術、硬件知識掌握很深,甚至能夠完成簡單編程的同學。傳統的計算機基礎教育對此類學生完全沒有吸引力。這些同學現在掌握的知識基本可以做到免修。但為了更好在基礎教育環節盡可能多的讓學生掌握相關知識可對此類同學采取任務驅動的方式。諸如讓他們設立一個項目組,構建他們真正感興趣和具有挑戰性的課題。這些課題應該做到既蘊涵了學生應該掌握的知識與技能,也留思考和發揮的余地,諸如讓此類學生聯合起來建立一個年級或班級的網站,經營一個論壇,開發一些具有針對性如學生選課課程表之類的小軟件等。既起到了相應的教學作用又能夠引起學生的成就感和自豪感。能夠極大的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
2 應用軟件強化
在當今社會中,應用軟件才是計算機基礎教育的重中之重,才是最貼近應用為學生提供競爭力和適應能力的核心。但是由于教材的陳舊和相應教學思想的保守,現行的教育方式存在很大的弊端。例如很多學校的教材甚至是2005年之前的面向21世紀教材系列,里面有些相關軟件早已被社會所淘汰、甚至相應軟件公司都已經倒閉。例如97版Office,Windows95操作系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