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1-18 05:29:3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中圖分類號:C207.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進入21世紀以來,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生活質量不斷改善,我國人均預期壽命不斷延長;國務院印發《“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到2030年我國人均預期壽命將達到79歲。此外,受計劃生育和生育觀念影響,目前我國“421家庭”(即四個老人,一對夫妻,一個孩子)模式已基本形成。這兩種新情況交織在一起,造成我國養老問題突出。據2014年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我國老年撫養比已經高達13.7%,并且這一比例仍呈快速增長趨勢。無論對于社會,還是單個家庭,面臨的養老壓力日益加大,養老問題日益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而在相對欠發達的西部地區,還面臨著“未富先衰”的問題,妥善解決養老問題對于西部地區的進一步發展將會產生積極的影響。本文以西安市為例,盡力為突破這一瓶頸提供建議。
一、西安市的養老現狀及問題
(一)西安市人口老齡化趨勢嚴峻
統計數據顯示,西安市60歲及其以上人口占人口總數比例已超過10%,該市已經步入老齡化社會(如圖1)。從2000至2008年, 60歲及其以上老年人口增加了26.68萬人,平均年增長速度為3.9%。自2010年起,老齡人口急劇增長。以2010年和2015年為例,該市人口總數分別為782.73萬和815.66萬,60歲及其以上人口數量分別為106.3萬和135.2萬。人口總數增長率為4.2%,60歲及其以上人口數量增長率為27%,老年人口增長幅度遠超過人口總數增長幅度。可以預見的是,在未來30年來內,老年人口增長速度仍會繼續加快,該市將由輕度老齡化進入重度老齡化。
(二)家庭養老功能受到沖擊
家庭養老是我國傳統的養老方式,目前仍然是大多數老人的現實選擇。然而隨著社會分工日益細化以及家庭結構的不斷變化,家庭養老所依賴的基礎越來越弱化,城市中的家庭養老方式受到嚴峻考驗。此外,由于受現代生育觀念的影響,新生兒數量降低。“雙低”(即人口低出生率、低死亡率)進一步加劇了養老壓力,一對獨生子女夫妻可能要撫養四到六位老人,同時還要撫養小孩,從而使傳統家庭養老模式不能繼續下去(如圖2)。
計劃生育作為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推行的基本國策,它所產生的作用日益顯現,最為直接的表現是大多數家庭只有一個孩子。人口普查結果顯示,西安市自1990至2010年間平均家庭戶規模日益小型化。同一時期,西安市老年人口的家庭戶數卻不斷增加(如表1),這就導致單個家庭的養老壓力不斷加大。隨著社會分工日益細化,女性已經走出家庭進行工作而不能全身心地伺候老人,進而使家庭養老壓力達到不可承受之重。此外,由于子女工作壓力越來越大,他們不僅越來越難以更好地照料老人,反而需要老人幫助自己帶孩子,減輕他們的壓力。這對于低齡老人來說暫時尚可,但隨著老人由低齡變為高齡,家庭養老困境將會凸顯。這對日益小型的家庭而言,必然導致家庭生活水平和老年人晚年生活質量下降。
(三)機構養老難以滿足社會需求
因受社會環境影響,機構養老自身就存在很多問題。首先,養老費用較高。機構養老發展本身就需要大量的投資,養老又是一個投資大,收益慢的行業。許多養老機構為養老服務制定很高的價格,使大多數老人難以承受,往往不愿意入住,從而導致機構養老入住率低。其次,機構養老缺乏人性關懷。家庭有親情,老年人更愿意和孩子們待在一起。而機構養老卻難以滿足這樣的情感性需求。最后,機構養老服務質量參差不一。受條件限制,大部分機構養老目前提供的僅僅是生活照料和簡單的醫療救助。由于缺乏統一養老服務標準,再加上缺乏機構監管,人們對于機構養老的認可度高。
就西安市來說,機構養老與社會需求之間的非對稱性失衡問題突出。根據市民政局提供的統計數據,到2015年底,西安市養老機構98家,擁有床位數21245張。全市每百名老人擁有床位數僅0.55張,養老機構入住老人數占老年人口總數比例僅為3%(見表2)。此外,養老機構在地域分布上也不盡合理,在城區中心分布養老機構數量少且規模小。而處于郊區的養老機構由于交通不便,配套設施不完善,人們又不會考慮,這就造成機構養老一方面擁有大量的床位沒人入住,另一方面卻面臨社會養老壓力日益增大的困境。伴隨 “白潮”的到來,這種非對稱性失衡也將變得越來越明顯。
二、西安市推行社區居家養老服湛尚行苑治
(一)社區居家養老的內涵
社區居家養老作為混合式的養老方式,在當今社會正受到越來越廣泛的歡迎。它既和家庭養老有很大不同,也和機構養老有較大差別。當然,社區居家養老更不是簡單地將家庭養老和機構養老的優勢進行簡單疊加。隨著互聯網和物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互聯網+”已經在大部分行業都產生了積極影響。互聯網的主導思想是開放、平等、創新、分享、免費,它是方便人們溝通和互動的網絡平臺,它以人為中心,充分考慮用戶需求,與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宗旨相吻合,這樣,通過互聯網推行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變得更有現實性。本文所指的社區居家養老是指老年人在家中居住,以社區建設為依托,以物聯網、互聯網、傳感器等技術為基礎,通過社區綜合信息平臺整合社區資源,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醫療護理和心理陪伴等多樣化服務的一種方式(如圖3)。社區居家養老的推行關鍵在于社區居家養老信息服務平臺的構建。它通過其強大的信息存儲、信息分析、數據利用等方面的優勢,借助計算機、服務期、智能設備、傳感器等物聯網的結合,為社區居家老人提供包括生活照料、醫療保障、精神關愛等方面的個性化和人本化的服務。這一養老模式克服傳統養老模式的缺點、借鑒家庭養老和機構養老的優勢,通過對社區內外資源進行有效整合,提高養老服務質量,增加老人的可獲得感,從而破解養老難題。
(二)西安市政府政策保障
在2009年,西安市專門頒布《西安市資助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站)實施細則》,這為西安市推進社區居家養老提供了政策保障。該通知明確指出要加大對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的財政支持力度,建立健全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獎勵機制,積極鼓勵各社區居家養老中心創新服務內容,提高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質量。同時,還強調在充分發揮其在提供老年生活照料、醫療保障、精神關愛等方面的基本作用時,針對不同階段的老齡人特點,盡力滿足他們不同的養老需求。2012年,西安市智慧城市建設正式啟動,市政府在其智慧城市建設規劃中著重指出,通過智慧城市建設,結合新型養老方式為日益嚴重的養老問題提供解決途徑,這為社區居家養老發展提供了一次新的機遇。2014年西安市出臺了《西安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運營獎勵辦法》,該辦法對于社區居家養老運營做了進一步的詳細規定,明確了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對象、標準、后期評估等方面的標準,從而使得社區居家養老模式變得更具操作性。2016年西安市政府報告指出,以社區居家老年人服務需求為導向,以社區日間照料中心為依托,推動社區居家養老快速發展。
(三)信息化基礎設施逐步完善
在智慧城市建設的大背景下,西安市不僅在信息技術應用以及各類政府信息資源整合方面有了重大進展,而且已經著手構建西安市大數據服務平臺。這一舉措促使西安市的信息基礎設施得到了質的飛躍,也為推行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提供了有利條件,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方面,該市在將近40%的社區養老服務中心設立了養老服務熱線,部分社區老人家里還安裝了呼叫服務系統,這為社區老人在需要幫助時提供了便利。根據西安市調查結果,有156家社區養老服務中心設立了老年人信息服務熱線,占總數接近四成。此外,西安市采取社區呼叫系統、965668服務熱線、健康檔案等各種形式,努力為老年人建立現代化的信息服務平臺,實現老年人養老需求和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無縫對接。另一方面,自2005年起,西安市政府大力支持工業和信息化委員會開辦了12345社區便民服務熱線,向市民提供愛心電話咨詢、預約服務、其中包含養老服務項目內容。通過這些已有的熱線、網站等平臺,已經收集了相當多的老年人信息。然而,這些信息大多比較孤立,需要進行系統性整合。
(四)社區居家養老需求市場廣闊
2015年,西安市60歲以上老年人口已達135.2萬,占總人口的15.53%,可以預測的是未來20年,老年人口也必將會達到高峰。巨大的養老需求對于養老產業的發展則是一次重大機遇。由于家庭養老變得越來難以為繼,機構養老發展緩慢,這一切就為推行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提供了廣闊的市場前景。羅文萍教授按照老年人愿意選擇的養老方式分為家庭養老、自立養老、社區居家養老和社會機構養老(見表3)。同時,她認為選擇自立養老的那部分老年人隨著年齡增長,身體機能不斷下降,最終會選擇社區居家養老。而由于家庭規模的不斷縮小,家庭養老也會有一大部分傾向于社區居家養老。
(五)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站點和網絡建設不斷拓展
西安市以社區日間照料中心和專業化養老機構為抓手,通過新建,改擴建和購置等辦法,擴大社區居家養老規模,提升社會養老服務設施水平。2009年以來,通過落實獎勵和補貼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站)的政策,進一步推進社區養老服務中心(站)建設,已建成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站631個。通過在全市建立老年人活動室,圖書閱覽室、老年餐桌、日間照料室、心理咨詢室等功能設施,為老年人生活提供更多便利。通過多年來的不斷努力,西安市已經初步建立起了覆蓋全面、層次分明、功能齊全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網絡,這為西安市進一步推行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提供了可能。
三、進一步推行西安市發展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對策建議
(一)創新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體制機制
養老服務作為公共服務一部分,政府必須切實履行好保基本、定規劃、強監管的職責。一方面,要從頂層設計入手,逐步形成政府主導、政策支撐、社區操作、社會參與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工作機制。此外,政府通過政策扶持、業務指導、搭建平臺、督促評價等手段發揮其在推動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的主導作用。當前要著力完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工作的組織保障機制,組建社區居家養老工作委員會,形成職責明確、權責清晰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組織管理工作制度;要設置專門工作機構,配備專職工作人員和專項工作經費,專職負責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管理、監督考核、實施信息收集工作。此外,要通過引入第三方評估機制,針對政府購買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項目、社區居家養老機構運行情況以及社區居家養老機構提供的服務質量進行定期監測評估,對評估的結果及時反饋,促使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質量的提高。
(二)加大資金投入,完善養老基礎設施建設
統計,2015年西安市下撥各類養老資金5.6億元。為了確保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得到順利推行,政府必須持續加大對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財政投入力度,將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建設納入年度財政預算,并逐年提高其財政投入比例。此外,在城市建設規劃中,要對所有新建社區強制性規定預留老年服務場所。在提高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站)建設覆蓋面同時,逐步加大對內置設備、器械與運營經費的投入,完善服務功能。為社會力量參與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建設提供必要的物質基礎條件。
(三)破除信息孤島,搭建信息平臺
社區居家養老的關鍵在于信息的共享。政府要從滿足老人養老服務需求出發,以社區為載體,通過協調區域內醫療、法律、教育等政府資源和餐飲、護理、維修等市場資源,將政府和市場收集來的相關信息全部反饋到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信息平臺,通過這個平臺來進行養老供需的無縫對接。一方面,借助互聯網和物聯網技術,充分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及時將老年人需求反饋給政府、社會和企業,同時也把企業和社會組織的相關信息提供給政府和老年人,從而實現老年人、服務機構、企業、社會之間的信息暢通,提高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效率。另一方面,建議為老年人提供購買智能設備的適當補貼,通過這一措施更好地收集老年人健康信息,以便有針對性地為老年人提供更高質量的服務。
(四)推進專業化人才和志愿者隊伍建設
老年人的養老需求主要表現在生活、醫療、精神關愛三方面,尤其在醫療和精神關愛方面更為突出,所需要的專業人才更多。然而目前,專業化人才和志愿者都非常缺乏,有必要從以下兩方面著手解決:一方面,通過高校、企業合作的形式建立職業的培訓機構,為社區居家養老培養大批信息技術應用人才。另一方面,通過直接培養、委托培養等方式,有針對性地培養一批具有專業技能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人才,提高現有養老服務人員水平。此外,可將社區內低齡老人、青少年志愿者等組織起來,努力構建社區自身的為老服務志愿者隊伍,以此來協助專業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隊伍開展工作。例如,可以實行志愿養老服務工時制,對那些為社區做的工時比較多的志愿者設置相應獎勵,可以將這些工時積累,當自己或者家里的老年人需要幫助時,可以用這些工時去充抵,以此來調動志愿者的積極性。
(五)引導社會參與,推進市場化運作
社會化養老是養老事業發展的世界性趨勢。社區居家養老也必須引入多元化的投資主體、促進社會居家養老運行體制市場化。政府需要解放思想,通過政策扶持、制度規范、督促檢查、指導服務等手段,積極引進和扶持新經濟組織和新社會組織,發揮他們在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的重要作用。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可以通過外包服務形式,委托具有專業資質的機構運營。在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運作上,堅持政社分開,指導不包辦,引導不干涉,充分尊重中心的經營自。而該中心要優先保證政府購買服務對象的服務質量。在此基礎上,通過政府搭建的平臺發展有償服務來實現效益。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市場化運作模式,對于吸引社會力量投入養老事業,培育發展養老服務產業都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史文靜.城市居民養老模式變革研究――以西安市為例[J].西安社會科學,
2012(4).
[2]楊繼瑞,薛曉.社區居家養老的社會協同機制探討[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
2015(6).
[3]睢h臣,彭慶超.“互聯網+居家養老”:智慧居家養老服務模式[J].新疆師范
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9).
[4]王雪婭,劉奕.我國社區居家養老模式的研究[J].傳播與版權,2016(8).
[5]羅亞萍,茹斯羽.我國發展城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問題與對策――以西安市
社區老年餐桌為例[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9).
[6]趙立新.社區服務型居家養老的社會支持系統研究[J].人口學刊,2009(6).
[7]Yingying Zhou,Liping Hao,Wei Liu.Extencies-based Study on Evaluation
of Urban Community Home-care Service for the Elderly[J].Frocedia
Computer Science Volume91.2016.
[8]Mu-Hsing Kuo,Shu-Lin Wang,Wei-Tu Chen,Using information and mobile
techonology imparoved elederly home care services[J].Health Policy
and Technology.June 2016.
摘 要 2004年社區養老服務首次被列為上海市政府實事項目,社區各項服務設施和服務內容都得到了不斷地擴大和充實。發展社
>> 完善居家養老服務功能的建議 保定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體系的構建與完善 城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供需狀況與完善路徑 城市社區居家養老的問題及建議 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昆明模式” 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及其評估的借鑒研究 城市居家養老的社區服務探析 關于社區開展居家養老服務的研究 論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模式的構建 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的政府責任探析 推進烏海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工作的思考 城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存在的不足及對策思考 城市居家養老的社區服務現狀及對策思考 探索與思考常州市社區居家養老 政府購買社區居家養老服務 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現狀、問題與對策研究 太原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問題與對策 居家養老服務實施中存在的問題與優化建議 河北省老舊小區居家養老服務的現狀與建議 關于全面開展居家養老服務的思考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10] 新加坡國會. 贍養父母法令[EB/OL]. (2009-3-31)[2016-12-15]. http://statutes.agc.gov.sg/aol/search/display/view. w3p;query=Status%3Acurinforce%20Type%3Aact,sl%20Co ntent%3A%22parents%22;rec=0;resUrl=http%3A%2F%2Fst atutes.agc.gov.sg%2Faol%2Fsearch%2Fsummary%2Fresults. w3p%3Bquery%3DStatus%253Acurinforce%2520Type%25 3Aact,sl%2520Content%253A%2522parents%2522;whole= no.
[11] 任福榮. 國外社區居家養老模式的實踐探索及對中國的借鑒意義[J]. 城市建設理論研究, 2012, 2(28): 1-10.
【關鍵詞】居家養老;社區服務
人口老齡化問題是時展必須要重視的一個問題,隨著老齡化程度的加深,城市面臨居家養老問題。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延續至今,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家庭養老都是最基本的養老方式,但是目前家庭養老問題突出,很多老人得不到良好的家庭照顧,為彌補家庭養老的不足,城市養老社區服務應運而生,通過城市整體科學合理的規劃,為老人提供社會化的服務,從而讓老人享受經濟發展的成果,獲取社會的關懷。
一、城市居家養老服務中存在的問題
分析城市居家養老服務體系,必須要對城市居家養老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行分析,借鑒不同地區的社區服務經驗,分析問題并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
(一)服務資金短缺
開展城市居家養老服務,服務資金主要有四個方面的來源,包括財政撥款、社會捐助、彩票公益金的資助與市場化的運作。這些服務資金可作為服務費用支付給接受服務的老年人,也可作為報酬支付給居家養老服務的工作人員,服務中心的建設也離不開服務資金的支持。但很多情況下,出現服務資金短缺的問題,如服務站需要支付給護理工人工資,但工資額度較低,很多員工不愿意做,或提供的服務明顯不足,但提升工資幅度,服務資金則更加短缺。城市居家養老服務評估機制的不夠健全,也妨礙了資金的籌集,地區居家養老補貼機制建立的同時,沒能帶來有效地評估機制的建立,評估機制需要分析老年人的服務需求、對服務質量與服務效果等相關內容進行調研,以籌集資金進一步有效的提升社區服務質量。
(二)缺乏專業的服務團隊
隨著市場化運作的發展,社區服務大多是政府購買服務,委托公司去執行。但公司運作時,服務得到認可也是一個過程。很多老人對公司服務持較為嚴謹的態度,服務中心提供的服務工作大多是無償的,主要對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進行照料,但論及到部分有償服務,老年人就很難接受,所以此類公司服務業務很難在老年群體中推廣開來,低認可度嚴重影響服務中心工作的開展與推廣。此外,公司提供服務缺乏專業的服務團隊,服務人員分為接受薪水的工作人員與不接受薪水的志愿者,有償的服務人員缺乏專業的培訓,服務意識較差,存在服務內容不完善的現象。而志愿者的隊伍不夠壯大,志愿者參與度不高,嚴重影響了服務質量。專業服務團隊的缺失造成服務中心提供的服務較為單一,服務偏向物質生活服務,缺乏對老年群體精神生活的關懷。
二、發展城市居家養老服務的對策
(一)構建專業人員同志愿者相結合的服務團隊
服務團隊的質量影響服務質量,構建專業人員同志愿者相結合的服務團隊,在提升服務質量的同時,降低了投資建設資金。為了培養專業的服務人員,提出三方面的建議,高校在學科建設方面,可開展一些老年社會學、老年人管理與服務項目的專業或課程,建立老年人員定期培訓機制,構建有計劃的人才培養方案,保證養老服務人員掌握基本的康復、保健與護理的知識,從而提升服務質量,通過公開招聘、定向培養等方式引進養老專業的人才,也是擴充專業服務團隊的有效方式之一。培養專業服務人員的同時,也要構建志愿者服務隊伍,發展社區志愿者,能有效擴充服務隊伍,也能擴大社區服務的宣傳力度,讓更多人參與社區服務中,提高人們對社會服務與關愛老人的重視度。
(二)豐富居家養老服務的內容
由于我國的城市居家養老服務仍處于不斷探索的階段,城市居家養老服務的內容需要不斷得到擴充。通過對老年群體需求方面的調查,具體的老年服務包括家政服務、生活護理與精神慰藉,通過提供多方面的服務滿足老年人不斷發展的服務需求。精神層面的慰藉是提升居家養老服務質量最主要的部分,開辦社區老年學校、讓老年人學習各項新知識、擴充老年人的知識層面是豐富老年人精神世界的主要方式。此外,開展各項社區活動,擴大老年人的社交圈,讓老年人交朋友能豐富老年人的精神世界。部分專職、專業的老年群體,可在退休后繼續發揮余熱,促使老年人自我價值的實現。社區服務居家養老形式需要不斷得到擴充,醫療服務層面,大力擴充家庭醫生,做好老年人健康保健工作,以社區為單位,對老年人定期做好身體方面的檢查,擴充服務范圍,提高社區服務質量。
(三)擴充政府財政投入
為了促進居家養老社區服務整體規格的構建,單靠基層財務補貼與社會募集的資金是不夠的,必須要擴充政府財政投入,利用政府投入構建整體居家養老金預算制度,保證養老資金得以為斷投入。社區服務需要構建多層次的服務體系,在當前社會化思潮的引導下,養老服務離不開多方的參與,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的不斷加深,老齡人口對社區服務的依賴性逐漸加強,社區服務必須要有針對性的開展各項服務項目,才能從根本上提升服務質量,社區養老服務需要不斷得到外部支持,將市場運作融入其中,利用市場進行資源的合理配置,保證服務項目的供需平衡,將有限的資源合理利用,能從根本上改變社區的狀況。企業提供有償服務時,收費要盡量合理,在老年人所能承受的范圍內進行收費,從而促進產業的良性循環,從根本上滿足老年人的服務需求。
三、結語
城市居家養老社區服務體系的構建關乎城市老人的生存發展,良好的服務體系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提高人們對社會的整體認同感,對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
參考文獻
[1] 彭希哲,梁鴻,程遠編著.城市老年服務體系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關鍵詞]政府購買服務,居家養老服務評估
中圖分類號:D669.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5)15-0167-01
當今社會,家庭功能日益弱化,子女無法承擔起傳統的撫養老人的義務。社區作為居家養老的主要承接機構,直接為老人提供養老服務。由此建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評估體系,可以保障承接服務質量,使老人真正享受到社會福利。
1 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評估支撐理論
理論差異性上,首先,從服務管理角度出發。章曉懿、梅強(2012)提出運用新公共管理理論其次,從服務質量角度出發,章曉懿,劉幫成 (2011)提出“根據客戶服務的差異的客戶對服務質量的認可與服務期待感與實際接受之間相差度”結論。陳競,文旋(2014)提出構建和諧的服務供需關系,打造穩定的口碑網的概念。相比之下,前者客觀公正,后者從二者關系出發,減少了評估的實際實施過程中矛盾的發生。最后,從服務時間角度出發,孫文燦(2013)提出評估時間理論。同人同地不同時的評估,分為準入評估和延續評估。
評估技術上,針對評估數據復雜的邏輯關系,劉晶(2005)提出數量化評估。賽明明(2013)提出網絡化治理評估。在評估執行時,增加被評估人的選擇機會。相比之下,后者通過管理技能和先進的數字化溝通使處于網絡中的政府部門,私人組織及社會團體高效合作。
2 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評估實踐經驗
資金需求上,資金投入是所有居家養老服務機構是否能實現正常運營的保障。現今,政府資金投入的不足。學者建議,首先,機構開辦前,孫慧峰(2010)建議政府依據機構規模給予資金作為開辦鼓勵,并優惠稅金、生活費用。然后,服務提供中,董紅亞(2014)建議制定補貼順序及標準進行依分級補助。最后,胡光景(2012)建議評估后,實行資金獎懲,鼓勵先進,督促落后,并二次驗收。此方法實現優勝略汰,激勵機制,機構間的競爭使居家養老服務機構進步的更快。
另外,賽明明(2013)更建議采用網絡化治理模型進行資金評估。共分為三層。篩選非盈利組織;政府出臺正式的招標、評標文件;政府依據業績考核,決定獎懲和是否續約。
服務的科學性上,服務評估方式上,第一,評估問題設計時,章曉懿,劉幫成 (2011),設計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質量評估維度。第二,評估執行時,江海霞,陳 雷(2010)提出根據分數設定服務,以確定機構和從業人員合格率。
此外,對評估者評估過程的監管必不可少。楊金志,萬一,劉元旭(2006)建議應完善監督機制江海霞,陳 雷(2010)建議可以建立專門的評估機構進行評估,以此來降低評估過程中出現的徇私,片面性等現象。
綜述所述,無論是哪一方面的評估,總結關鍵經驗教訓,避免受制于各自的主體利益和行動者的有限理性甚至非理性因素,避免許多地方做法各異,各自為政,產生許多沖突。
3 居家養老服務評估可持續發展
保障機制上,首先,楊春華(2009)提出“標準化”概念。其次,姚軼藍(2014)提出四大標準化保障工作點:確保財政支撐;政府落實補貼、激勵政策;加強評估執行者的職業化素養;評估流程標準化。最后,陳競,文旋(2014)以資金保障標準化為例,提出政企共建,擴大服務資金來源。
方法創新上,孫澤宇(2007)提出,在建立結果導向評估,同江海霞,陳雷(2010)所述,政府開設監督管理和投訴受理部門并追究責任,讓服務接受者運用法律手段維護權益。章曉懿,劉幫成 (2011)構建服務質量模型。然而此方法對服務提供者的評估標準較籠統,缺少可操作性,未能做到因地制宜,維度統籌。
國內外學者思考以“服務提供方為受眾”進行評估創新時,國內學者更傾向于條理性。孫慧峰(2010)把評估過程分為三個步驟:服務前,服務中,事后。運用政府全程監管,避免虎頭蛇尾。陳競,文旋(2014)創新提出社會與義工聯動理論。
國外學者傾向于整體性,建議將各個評價要點匯總成網絡。如Winglam W.L. (2009)介紹香港居家養老社會服務創新點:鼓勵社會組織之間合作,營造競爭間合作機制這些方法不僅提高了被評估者積極性,更有助于提高評估結果的可靠性科學性。
參考文獻
[1]章曉懿,梅強. 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績效評估指標體系研究[J]. 統計與決策,2012,24:73-75.
[2]楊鴻燕. 居家養老中生活照料評估體系研究[J]. 市場與人口分析,2001,03:61-66.
[3]劉晶. 城市社區生活不能自理居家老人生活質量評估和改善的研究[J]. 人口與經濟,2005,02:67-71.
[4]賽明明. 網絡化治理視角下的居家養老模式之構建[J]. 西北人口,2013,03:107-111.
[5]章曉懿,劉幫成. 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質量模型研究――以上海市為例[J]. 中國人口科學,2011,03:83-92+112.
[6]張國平. 居家養老社會化服務的新模式――以蘇州滄浪區“虛擬養老院”為例[J]. 寧夏社會科學,2011,03:56-62.
[7]楊春華. 城市社區居家養老的困境和出路[J]. 前沿,2009,08:161-163.
[8]孫慧峰. 我國居家養老服務體系中政府的職責定位研究[J]. 蘭州學刊,2010,04:86-89.
[9]楊金志,萬一,劉元旭. 上海:居家養老三大體系[J]. t望新聞周刊,2006,47:25-26.
[10]董紅亞. 我國養老服務補貼制度的源起和發展路徑[J]. 中州學刊,2014,08:82-86.
[11]胡光景.政府購買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質量評估體系研究[J] 山東工商學院學報,2012,05:93-98
[12]孫文燦.力推養老服務評估,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J] 社會福利 2013,19-21
[13]姚軼藍.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評估的系統化與政策保障――浙江杭甬典型社區調查 [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 2014,07:68-72
[14]陳競,文旋. 社會組織在居家養老服務中的實踐[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01:43-47
【關鍵詞】社區衛生;簽約服務;養老;服務體系
【中圖分類號】R93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4)01-0223-01
根據調查,2012年全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19390萬人,占總人口的14.3%,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12714萬人,占總人口的9.4%,是全球老年人口的 21.4%,居世界首位[1]。中國老齡協會的《我國城市居家養老服務研究》報告顯示,目前全國城市老年人空巢家庭的比例已經達到50%,85%以上的老年人有居家養老意愿,而選擇在養老機構養老的只占 6%-8%[2],這與中國傳統文化有關。推廣以居家養老為主體、社區綜合服務為依托、福利機構養老為補充的養老服務保障體系已成為共識,它是以家庭為核心,以社區為依托,以老年人日間照料、生活護理、家政服務和精神慰藉為主要內容,以上門服務和社區日托為主要形式,引入養老機構專業化服務的養老模式[3],居家養老也是最經濟最便捷最現實的養老模式。興安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按照《山東省城市社區家庭醫生式服務工作方案》和《山東省鄉村醫生簽約服務試點工作的意見》要求[4],社區衛生簽約服務以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基本醫療服務、健康評估、轉診服務以及因地制宜的開展衛生工作宣傳、服務巡診制等個性化服務為主。
1內容、對象與方法
1.1調查內容 安丘市社會福利院創辦的“人之緣”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搭建居家養老信息化服務平臺,免費為老年人發放手機,公布服務熱線,提供一鍵緊急呼叫服務、普通呼叫服務、全時定位服務、咨詢維權服務、心理咨詢服務、健康指導以及開展政府購買服務業務等8項無償服務業務,依托家政服務部門開展上門理發、助浴助廚、居家保潔、水電維修、助購陪護、疾病陪護等低償服務,政府給予適當補貼。興安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成立由全科醫師、社區護士、公衛醫師組成的家庭醫生式服務團隊,團隊人員的姓名、業務專長、聯系電話、投訴電話等[5],連同《致居民的一封信》全部公示在服務轄區,且全科醫師服務電話并與居家養老信息化服務平臺對接,具體負責轄區簽約居民中的慢性病患者指導用藥、隨訪(孕產婦、兒童、≥65歲老年人、殘疾人、慢性病患者等重點人群)、電話咨詢、就醫問藥、保健、精神病患者管理、個性化康復指導、中醫健康、規范轉診等基本醫療服務工作[6];社區護士具體負責慢性病患者血壓(血糖)測量記錄、生活指導、家庭護理、協助全科醫師開展相關工作等;公衛醫師具體負責建立、更新簽約居民健康檔案、傳染病防控報告與處置、疾病預防、健康教育宣傳、組織簽約居民集中健康教育講座、簽約服務工作協調等[7]。
1.2 調查對象 安丘市人之緣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和部分居家養老人員 , 興安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工作人員。
1.3調查方法 采用調查表形式,包括居家養老人員的年齡、性別、職業、健康狀況、本人及家屬的經濟來源、對服務滿意度、還有哪些期望等。對老人及家屬發放調查表,收集資料,統計數據;對興安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領導、相關業務負責人及工作人員進行專題訪談,掌握實施簽約服務工作存在的問題及下步打算;對人之緣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工作人員進行訪談,了解開展居家養老現狀。對訪談結果進行綜合分析, 得出結論。
2結果
2.1興安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于2012年開始實施居民簽約服務,開展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和省增補項目,每年為65歲以上轄區居民免費查體一次,并為他們建立健康檔案。社區衛生簽約服務的目的是要把80%以上居民的健康問題解決在社區,為轄區居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務及全程優質的健康管理服務,提高居民的整體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8]。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具有良好的醫療條件,較社會辦養老院、托老院有明顯的醫療優勢,既可以保證老人的基本醫療保健需求,同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周邊的大醫院建立了良好的雙向轉診制度,如遇重大疾病可及時轉至附近大醫院診治,做到早發現、早治療。如遇突發危重疾病可按手機一鍵緊急呼叫服務,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的養老信息化服務人員可及時與當地二級以上醫院聯系,120救護車可及時趕到,這樣可有效避免老人在家中養老由于疾病發現太晚而延誤治療的情況。
2.2居家養老是一種新型的養老模式,雖然我國部分地區已經開展居家養老服務,但是現行提供專業醫療衛生服務和社會服務的機構均按各自系統相互獨立運行,安丘市將社區衛生服務、家政服務通過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搭建的居家養老信息化服務平系起來,將社區衛生簽約服務中老年人的健康保健、社區衛生照顧與康復的等重點工作有效落實,可以解決老人的基本醫療保健需求。家政服務有一批經過專業培訓的工作人員,可以為老人提供家庭照料服務。
3討論
3.1我國于2008年由10個部委聯合發文,要求全面推進居家養老服務工作, 居家養老模式仍然是目前我國的主要養老方式。根據國情,目前我國尚沒有足夠的養老機構來接納不斷增加的老年人口, 況且不是所有的老人都能支付得起這方面的費用,家庭也是老年人感情和精神的重要支柱,所以居家養老是老年人養老場所的第一選擇。發達國家的養老經驗證明,社區居家養老模式具有專業養老機構無法替代的積極效應, 因而養老服務方式正逐步由機構養老向社區居家養老發展[9]。居家養老具有減少國家社會投資、緩解家庭照料護理的困難等優點,同時老人仍可繼續生活在他們熟悉的生活環境中, 更容易得到親情友情的關懷。安丘市人之緣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就是在這種條件下成立的,具體承擔安丘市居家養老工作的專業機構。
3.2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推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健康管理的功能定位決定其在居家養老體系中的重要作用,這也有利于發揮社區衛生機構的優勢,更好地利用衛生資源[10]。居家養老的老年人,尤其是空巢老人面臨著很多身心健康問題,容易產生悲觀、抑郁等情緒;因受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的影響,老年高血壓、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呼吸系統疾病、骨性關節病等慢性病患病率較高,有的老人可能同時身患多種疾病,由于行動不方便或經濟上、陪護等方面原因,沒有及時去醫院診治,造成惡性循環。有著專業知識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醫務人員通過簽約這種方式來承擔這一責任,他們采取入戶或集中宣教等方式進行巡診、慢性病隨訪管理、健康教育、健康干預、健康宣傳咨詢、提供老年護理、采送檢驗樣本和結果等形式,為社區內行動不便的患者、老年患者和殘疾患者就醫提供便利[11],可有效緩解看病難問題,減少居民的醫療費用支出。
3.3目前居家養老服務機構人員不足,專業水平不高,綜合管理能力低下,只是負責信息服務平臺的信息傳遞、工作安排等;社區衛生機構人員配備嚴重不足,居民對社區衛生服務工作還不信任,不愿接受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醫務人員的健康管理。今后應在政府的統一領導下, 加強對養老服務機構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人員的業務培訓,提高服務質量和服務水平,同時加大政府層面的宣傳力度,讓更多的轄區居民了解社區衛生服務內容,積極自愿配合。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建立的以全科醫師、社區護士、公共衛生人員等組成的社區衛生服務團隊,要以簽約的方式落實分片包干責任制,以推廣中醫適宜技術、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生活方式干預等更好地為老年人服務,提高轄區居民的認可度;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與居家養老服務機構密切配合,充分發揮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在居家養老體系中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 郭愛民, 解江林,遲宓宓,等.全國全科醫學培訓工作調查及分析[J].中國全科醫學,2004,1(7):14-16.
[2] 張杰,田霖,淺談我國居家養老服務存在的問題及解決辦法[J].管理觀察,2009,30(7):174- 175.
[3] 方娟,林梅.社區養老院老人睡眠現狀調查及對策[J].社區醫學雜志,2010,8(11):8- 9.
[4] 孟仲瑩,杜兆輝.某社區開展家庭醫師簽約服務的實踐成效和問題[J].中國初級衛生保健,2012,26(10):26-28.
關鍵詞: 老年人;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平臺;影響因素;電話訂購意愿;上網訂購意愿
中圖分類號: C971 文獻編碼:A DOI:10.3969/j.issn.1003-8256.2017.01.009
0 引言
隨著老年人數量的日益增多,老年人的養老和照料問題日益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門話題,對養老服務的提供方式及現有的養老體系提出了新的挑戰,新的養老設施和服務提供體系的建設迫在眉睫。老年人既希望能夠獨立、自主的在家中養老[1],又希望能夠得到醫療、照護、保健、娛樂、維權等全方位、多方面、專業化的服務,這就要求多個部門、多個單位協同工作才能滿足老年人的養老需求。而利用信息技術就能較好的實現這些目標[2],因此英國、美國、芬蘭等國家提出了遠程照料系統(Telecare system)、遠程照料平臺(TeleCARE platform)[3]、居家照料系統(home care system)[4]的概念,用來解決老年人的醫療保健(health care)和社會關懷(social care)問題。這些遠程照料系統的功能主要包括:1)在家中對老人的安全監測,如跌倒探測器;2)生命體征檢測(monitoring of vital signs);3)通過電話和互聯網提供信息和支持[5]等。
在我國,這種應用信息技術為老年人提供應急求助、便民家政、醫療保健、物業維修、人文關懷、娛樂學習等服務的系統通常被命名為“虛擬養老院”、“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平臺”等,讓老人在家里按下呼叫按鈕、打個電話或上網下個訂單便可以輕松解決買菜訂餐、洗衣送貨、水電繳費、修理水電氣等問題,使老人居住在家中就能享受到機構養老所具有的規范化服務,并且還能較好地克服機構養老無法滿足個性化需求的弊端[6]。然而,這種能夠滿足老年人全方位需求的養老模式是否受到了老年人的廣泛采納呢,影響老年人采納的因素又是什么呢?
現有文獻已經廣泛的研究了遠程照料系統的功能設計[7, 8],遠程照料系統對老年人的生活質量[9, 10]、生活滿意度、健康狀況[11, 12]等的影響,以及遠程照料系統自身的優勢,如降低醫療保健成本、提高臨床診斷結果質量、減少對醫療服務的使用[13-16]等。但是關注影響老年人采納遠程照料系統、養老服務平臺的研究還較少[17-19],而老年人是否愿意采納是決定技術是否成功的關鍵[20],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希望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了解影響老年人對于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平臺的采納意愿及其因素,為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平臺的搭建提供一定的借鑒和參考。
本文在收集了山東省濟南市286位老年人的有效調查問卷數據的基礎上,應用交叉統計的方法分別刻畫出了愿意電話訂購和上網訂購養老服務的老年人角色模型,然后用Logistic回歸的方法找出了影響老年人電話/上網訂購意愿的因素,并根據研究發現給出了相關的建議。
本文的結構安排如下:第二部分回顧了現有文獻中對老年人采納遠程照料系統或養老服務平臺的影響因素,第三部分描述了數據來源,并用交叉統計和卡方分析的方法刻畫出了愿意采納養老服務平臺的老年人角色模型,第四部分分析了影響老年人采納意愿的因素,最后討論了本文的研究發現、意義及不足。
1 文獻綜述
現有研究發現年齡、文化程度、婚姻狀況、收入[21, 22]等因素對老年人選擇社區居家養老方式有著顯著影響。文化程度、職業、收入水平、時尚性[19, 23]等用戶的特征對老年人使用信息技術有顯著的影響。另外,對于技術本身及相關技術的使用經驗[24, 25]以及對系統的新功能和新變化的了解[26]也是影響老年人采納和使用技術的重要因素。
與服務相關的服務安全性、服務質量、服務價格等特征[6, 27]是老年人采納社區養老服務時普遍關注的問題。另外,研究發現老年人對技術的使用意愿強烈的依賴于對該技術的感知有用性[18],在老年人接受遠程醫療等電子服務方面,感知有用性也被證明是一個決定老年人采納意圖的重要因素[28]。而且,遠程照料系統沒有被廣泛應用的原因并不在于技術的失敗,而在于不被用戶接受[20, 29, 30],只有當老年人對該技術感知有需求時,該技術才更有可能被接受[25, 26, 31]。除此之外,感知易用性對老年人采納遠程照料系統也有顯著的影響[18, 26]。根據這些已有研究的結論,我們把影響老年人采納社區居家養老平臺的因素劃分為用戶因素和平臺因素兩個方面,建立了如圖1所示的研究框架。
對上述已有文獻分析可知,針對老年人采納遠程照料系y的影響因素研究中,定性研究的文獻較多而定量研究的文獻還較少;關注技術與用戶生理、心理特征的文獻較多而關注用戶需求的文獻還較少。本文希望在現有文獻的基礎上,綜合考慮個人、技術、用戶需求等方面的因素,探討影響用戶采納社區居家養老平臺的因素。
2 研究方法
我們開發了一份調查問卷來研究老年人對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平臺的采納意愿。由于大多數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平臺既可以通過電話(呼叫中心)接入,也可以直接通過登錄網站接入,因而根據平臺的這兩種不同接入方式,我們將采納意愿分為電話訂購意愿和上網訂購意愿,用0(不愿意)、1(愿意)來衡量被試的采納意愿。
2.1 變量定義
我們將圖1中涉及到的13個問題定義為13個變量,通過Logistic回歸來檢驗這13個變量中哪些因素對老年人的訂購意愿起到了影響作用。
2.2 數據來源
為了探究本文的研究問題,我們于2014年6月間,對山東省濟南市的老年人進行了調查走訪,共發放問卷387份,回收387份,剔除關鍵數據缺失的無效問卷和填寫人年齡在60歲以下的問卷后,共得到有效問卷286份。
山東省濟南市是山東省的省會城市。截至2012年底,濟南市全市共有戶籍人口609.21萬人,其中60歲以上老年人口100萬(全國19390萬人),占總人口的16.4% (全國為14.3%)[32],已進入了老齡化社會(Aging society)的階段。截至2012年底,濟南市城鎮居民人均家庭總收入為36 244元、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2 570元、人均消費性支出為 20 032元[32],這些經濟指標都略高于同期的全國城鎮居民的平均情況(26 959元,24 565元,16 674元)[33],這表明,在一定程度上濟南市城鎮居民能夠代表我國中高收入水平居民的一般情況。另外,為了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帶來的挑戰,濟南市已于2013年9月引入了山東省首個智能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并計劃逐步向全市推廣。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濟南市已經具有了一定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平臺的應用基礎,而要進一步推廣應用就有必要了解老年人的采納意愿如何,該情況也與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平臺在全國的推廣、發展狀況相似,因此,對濟南市的數據調查和研究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全國的整體情況。
2.3 描述性統計
對樣本的描述性統計結果如表1所示,調查者中包括150名男性(52.4%),136名女性(47.6%),其中60-65歲之間的有128名(44.8%),80歲以上的有18名(6.3%),29%的受訪者曾經是工人,32.2%的人擁有小學及以下的學歷,59.8%的人收入在3萬元以下,38.5%的人與老伴兒和子女一起居住,有86%的人表示不需要人照料,31.1%的人表示能跟得上時代的發展,有63.6%的老人家中有電腦,43.7%的老人家中有智能手機。
從圖2-圖5可以看出,已經有近30%的老人表示會上網,接近20%的老人表示對虛擬養老院有所了解,有接近1/3(33.2%)的老人表示愿意接受電話訂購養老服務,有接近1/4的老人表示愿意接受上網訂購養老服務。這些數據說明,已經有比較大比例的老人具備了使用養老服務平臺的相關知識和經驗,虛擬養老院在老人中已經有了一定的知曉度,并且已經有相當比例的老年人有使用養老服務平臺的意愿。
2.4 愿意使用養老服務平臺的老年人角色模型分析
人物角色(Personas)方法是目前人機交互領域比較流行的一種方法,是作為用戶模型能夠代表的具體個體,人物角色的用戶模型不是真實的人群,但他們基于人們真實的行為和動機,并且在整個設計過程中代表著真實的人群。人物角色是在調查收集到的實際用戶行為數據的基礎上形成的綜合原型(Composite Archetype),概括描述了用戶研究的成果,通過刻畫人物角色,設計師及研究者可以理解在特定場景下的用戶目標。
為了對采納養老服務平臺的老年人特征有一個清晰的了解,檠老平臺的提供商和服務商提供借鑒和參考,我們根據描述性統計和卡方(χ2)檢驗的結果,刻畫出了愿意電話/上網訂購的老年人角色模型。為了更清晰的刻畫老年人的特征,在老年人特征刻畫時我們進一步將老年人的特征細分為:人口統計學特征、社會經濟地位、身心狀態和使用經驗等四個方面加以描述。具體的刻畫方法如下:在樣本描述性統計和卡方(χ2)檢驗(見表2)的基礎上,根據卡方(χ2)檢驗結果中愿意訂購的比例顯著的大于不愿意訂購的比例的特征來構建愿意電話/上網訂購的老年人角色模型。發現愿意電話訂購和上網訂購的年人特征分別如下:
2.4.1愿意使用電話訂購的老年人的角色模型
愿意使用電話訂購的老年人通常具有如下特征:中專或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曾經在機關事業單位工作過或者當過技術人員,年收入在5-10萬元間,能夠跟得上時代的發展,家中擁有電腦、智能手機等設備,會上網。具體如圖6所示。
2.4.2 愿意使用上網訂購的老年人的角色模型
愿意上網訂購的老年人通常具有如下特征:中專或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曾經在機關事業單位工作過或者當過企業管理者、技術人員,年收入在三萬元以上,家中擁有電腦、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設備,能夠跟得上時代的發展,會上網,對虛擬養老院有所了解的老人。具體如圖7所示。
2.4.3 電話訂購與上網訂購的老年人特征比較
比較有電話訂購意愿和上網訂購意愿的老年人特征,發現除了電話訂購所擁有的特征外,“企業管理者、年收入在3-5萬元和10萬元以上、完全跟得上時展、擁有平板電腦、對虛擬養老院有所了解”這樣一些特征的老人也顯著愿意采用網絡訂購的形式。
3 老年人采納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平臺的影響因素分析
為了進一步找出對老年人采納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平臺有顯著影響的因素,我們采用電話訂購意愿和上網訂購意愿作為因變量,將圖1的研究框架中列出的13個特征作為自變量,運用Logistic回歸的方法,檢驗自變量與因變量之間的關系。
3.1 皮爾遜相關性分析
為了盡量避免回歸模型的多重共線性問題,在進行回歸分析前我們先用皮爾遜相關分析法對影響老年人電話/上網訂購意愿的各因素進行相關性分析(參見表2)。相關系數R的范圍一般在-1到1之間,當R=1時說明完全正相關,當R=-1時說明完全負相關,R=0時說明不相關,且相關系數的絕對值范圍在0.3-0.5之間為低度相關,在0.5-0.8之間為顯著相關,0.8以上為高度相關[34]。
從表3相關性分析的結果可以看出,選入的自變量中沒有呈現高度相關(即大于0.8)的變量,說明自變量中的共線性問題不會嚴重影響回歸分析的結果。另外,皮爾遜相關分析結果表明X7使用過社區養老服務,X11服務價格和X13感知有用性與電話訂購意愿和上網訂購意愿都不顯著相關,因此在下一步的回歸分析中將其剔除。
3.2 Logistic回歸分析
Logistic回歸方法可以有效的檢驗二分類因變量(dummy variable)與一組自變量之間的相關性,Logistic回歸分析通常通過極大似然估計(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ion;MLE)作為參數估計的方法。因為本文的兩個因變量(電話訂購意愿和上網訂購意愿)均為二分類變量(不愿意=0,愿意=1),所以我們擬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的方法來分析對它們有顯著影響的因素。
分析過程中我們采用了向前條件回歸的方法。表4反映了Logistic回歸分析的部分結果,其中包括了最終引入模型的變量以及常數項的系數值(B)、標準誤差(SE)、Wald值和Sig值。在Logistic回歸中,Wald值越大,表明該變量越重要,Sig值越小表明該值越重要;因為沒有線性回歸那樣的標準化系數,所以只能通過Wald值和Sig值的大小比較該變量在模型中的重要性。從表3的結果可以看出對于電話訂購意愿來說最重要的是會上網、其次是服務安全、再次為了解虛擬養老院;對上網訂購意愿來說最重要的是文化程度、其次為會上網、再次為服務安全。
3.3 模型的檢驗
似然比是判斷Logistic回歸模型與樣本的相似度的重要指標,似然比表示利用已有參數得出觀測結果的可能性,似然比越高說明模型越好,而似然比值的變化說明了變量進入模型與被剔除模型在數據擬和度方面的變化。表4中顯示了模型的似然比檢驗。習慣上,我們用對數似然比值乘以-2來測量模型對數據的擬合度,記做-2LL(-2 Log Likelihood)。好的模型的似然比值要高,而-2LL值要小。每引入一個新的自變量,模型的擬合優度-2LL都減小, -2LL越小表明模型的整體擬合越好[35]。另外,Cox & Snell R Square是Logistic回歸中說明自變量對因變量變異(方差)的解釋度的重要指標。從表4可看出,通過三次篩選后篩選出的因素對電話訂購意愿變異的解釋度達到了16.2%,對上網訂購意愿變異的解釋度達到了21.4%。
4 討論及對策建議
4.1 研究發現
本文通過對286位老人的有效問卷調查分析發現,愿意使用電話訂購養老服務平臺的老人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中專或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曾經在機關事業單位工作過或者當過技術人員,年收入在5-10萬元間,能夠跟得上時代的發展,家中擁有電腦、智能手機設備,并且會上網。
愿意上網訂購養老服務的老人則通常為:中專或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曾在機關事業單位工作過或者當過企業管理者、技術人員,年收入在三萬元以上,家中擁有電腦、智能手機、平板電腦設備,能夠跟得上時代的發展,會上網,對虛擬養老院有所了解的老人。
從回歸分析的結果可以看出,互聯網使用是老年人訂購養老服務的決定性因素之一,這與其他學者的研究結果一致[36]。互聯網的使用之所以成為老年人訂購意愿的決定因素,一方面可能是因為老年人使用互聯網的一個主要用途就是進行信息的搜索[37],會使用互聯網的老人,經常能夠從互聯網等渠道了解到有關養老服務平臺的情況及其他老年人使用養老服務平臺的效果,增進了其對養老服務平臺的了解度,從而增強了其使用養老平臺的意愿;另一方面可能是會上網的老年人會感到上網訂購是一種更方便、快捷的方式[38],從而消除了老年人對使用網上訂購需做出很大的努力的顧慮。
服務安全也是決定老年人訂購養老服務的重要因素,說明在采用養老服務平臺時,老年人最關注的還是服務提供的安全性,這種安全性既包括了對養老服務平臺服務效率和服務功能的信賴程度,也包含了個人的隱私和安全問題[39],這也與其他學者對老年人接受電子服務系統的結論一致[39]。
在電話訂購意愿中,對虛擬養老院的了解也發揮著重要作用,可能是因為現有的虛擬養老院平臺的主要接入方式就是電話訂購,因此,了解虛擬養老院的老人電話訂購的愿意也越強烈。
在網絡訂購意愿中文化程度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主要原因可能是因為文化程度高的老人對技術的態度越積極[40],也越愿意使用互聯網等現代技術,從而網絡訂購的意愿也越強。
4.2 理論意義
本文從用戶特征與系統平臺特征的角度,分析了影響老年人采納社區養老平臺的因素,發現網絡使用經驗、服務安全、文化程度、了解虛擬養老院等因素對老年人的采納意愿發揮著重要的影響作用,這些發現補充和完善了老年人采納遠程照料系統、居家照料技術等的相關研究。
其次,服務價格在皮爾遜相關性分析中被發現與老年人的訂購意愿不存在顯著的相關關系。這一結論與已有研究中發現:高成本是社區居家老年人不采納宅老化技術的一個主要原因[41, 42]的結論相違背。分析其主要原因可能是因為我國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主要是采取政府購買的形式,老年人使用的呼叫器、老年機等很多設備都是免費配備的,老年人支付的服務費用也都普遍的低于市場價格,因此,在這里服務價格并不會顯著的影響老年人的采納意愿。
最后,感知有用性在皮爾遜相關性分析中被發現與老年人的采納意愿沒有顯著的相關關系。這與已有研究中發現感知有用性在影響老年人采納遠程醫療、遠程照料系統等技術中存在顯著的影響[18, 28]之間存在著不一致。從問卷的統計結果來看,有71%的老人表示國家或有關的政府部門應該提供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認為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平臺是有用的,但由于自己的身體還很好或自己的家人就可以照料自己,因此目前還不需要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所以不愿意采納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平臺。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了,只有當老年人對該技術感知有需求時,該技術才更有可能被接受[25, 26, 31]的論斷。
4.3 對策建議
根據本文的研究結果,我們對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平臺的相關方給出如下三條建議:
第一,本研究發現,網絡使用經驗無論對電話訂購意愿還是上網訂購意愿都發揮著重要的影響。因此,社區、老年大學等機構和部門可通過電腦培訓、開設相關課程等方法,讓更多的老人接觸網絡、學會使用網絡,從而提高老年人對于養老服務平臺的采納意愿。
第二,服務提供商應對系統的質量、可信賴度和服務的安全性給予承諾,并建立完善的監督和投訴機制,消除老年人對服務安全性方面的疑慮,提高老年人采納社區養老服務平臺的意愿。
第三,社區等養老服務部門和機構應加強對社區養老服務及養老服務平臺的宣傳和介紹,通過其他老年人使用養老平臺的案例介B等,讓更多的老年人知道并了解社區養老服務的內容,養老服務平臺(虛擬養老院)的使用及操作方法,感受到社區養老服務的便利性、專業性等優勢,從而增強他們的養老服務的訂購意愿。
另外,養老服務平臺/系統的開發商還應根據老年人的生理、心理、認知等特征,開發出簡單、易學、易于操作的系統,消除老年人對于系統操作復雜、不方便等的顧慮。
5 結論
本文在問卷調查的基礎上通過描述統計的方法刻畫了愿意采納養老服務平臺的老年人角色模型,并且運用Logistic回歸分析的方法,發現影響電話訂購意愿的因素主要包括:網絡使用經驗、服務安全性、了解虛擬養老院等;影響上網訂購意愿的因素包括:文化程度、網絡使用經驗、服務的安全性等。服務價格、這些研究發現將會對養老服務平臺的提供商和服務商提供一定的借鑒和參考價值。
但是,由于本文只收集了山東省濟南市一個地區的286份60歲以上老年人的有效問卷,還不能充分代表全國老年人的整體狀況;另外,本文只是采用了Logistic向前條件回歸的方法,對影響老年人采納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平臺的因素進行了初步的、探索性研究,對于影響因素的作用機理及路徑等還沒有進行深入的探討和分析。希望未來能夠將調查范圍擴大到全國,采用結構方程建模的方法,進一步驗證本文發現的影響因素的作用機理及路徑。
參考文獻:
[1] Lanspery S, Hyde J. Staying put: Adapting the places instead of the people[M]. Baywood Publishing Company,1997.
[2] Barlow J, Bayer S, Curry R. Flexible Homes, Flexible Care, Inflexible Organisations? The Role of Telecare in Supporting Independence[J]. Housing Studies,2005,20(3):441-456.
[3] Camarinha-Matos L M, Afsarmanesh H. TeleCARE: Collaborative virtual elderly support communities.[C]. Citeseer,2004.
[4] Mcgee-Lennon M R, Gray P D. Including stakeholders in the design of home care systems: Identification and categorisation of complex user requirements[C]. 2007.
[5] Commission A. Implementing Telecare: Strategic analysis and guidelines for policy makers, commissioners and providers[J]. London: Audit Commission,2004.
[6] 劉紅芹,包國憲.政府購買居家養老服務的管理機制研究――以蘭州市城關區“虛擬養老院”為例[J].理論與改革,2012(1):67-70.
[7] Lee T. Community-Based Home Healthcare Project for Korean Older Adults[J]. Osong Public Health and Research Perspectives,2013,4(5):233-239.
[8] Lin C, Lee R, Hsiao C. A pervasive health monitoring service system based on ubiquitous network technolog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cal informatics,2008,77(7):461-469.
[9] Doughty K, Costa J. Continuous automated telecare assessment of the elderly[J]. Journal of telemedicine and telecare,1997,3(suppl 1):23-25.
[10] Damant J, Knapp M, Watters S, et al. The impact of ICT services on perceptions of the quality of life of older people[J]. Journal of Assistive Technologies,2013,7(1):5-21.
[11] Botsis T, Demiris G, Pedersen S, et al. Home telecare technologies for the elderly[J]. Journal of Telemedicine and Telecare,2008,14(7):333-337.
[12] Barlow J, Singh D, Bayer S, et al.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benefits of home telecare for frail elderly people and those with long-term conditions[J]. Journal of Telemedicine and Telecare,2007,13(4):172-179.
[13] Jerant A F, Azari R, Nesbitt T S. Reducing the cost of frequent hospital admissions for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a randomized trial of a home telecare intervention[J]. Medical care,2001,39(11):1234-1245.
[14] Alwan M, Sifferlin E B, Turner B, et al. Impact of passive health status monitoring to care providers and payers in assisted living[J]. Telemedicine and e-Health,2007,13(3):279-285.
[15] Bayer S, Barlow J, Curry R. Assessing the impact of a care innovation: telecare.[J]. System Dynamics Review (Wiley),2007,23(1):61-80.
[16] Davies B. Securing good care for older people: taking a long-term view[J]. Ageing Horizons,2007,6:12-27.
[17] Peeters J M, de Veer A J, van der Hoek L, et al.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adoption of home telecare by elderly or chronically ill people: a national survey[J]. 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2012,21(21-22):3183-3193.
[18] Huang J. Innovative health care delivery system―A questionnaire survey to evaluate the influence of behavioral factors on individuals' acceptance of telecare[J]. Computers in biology and medicine,2013,43(4):281-286.
[19] 窩Ь玻丁一. 北京市老年人網絡養老服務需求意愿及影響因素分析――基于 “北京市城市老年人網絡養老需求意愿” 調查數據[J]. 社會保障研究,2013,1:17.
[20] Demiris G, Rantz M J, Aud M A, et al. Older adults' attitudes towards and perceptions of'smart home'technologies: a pilot study[J]. Informatics for Health and Social Care,2004,29(2):87-94.
[21] 李敏. 社區居家養老意愿的影響因素研究――以北京為例[J]. 人口與發展,2014(2):102-106.
[22] 張國平. 農村老年人居家養老服務的需求及其影響因素分析――基于江蘇省的社會調查[J]. 人口與發展,2014(2):95-101.
[23] Evashwick C, Rowe G, Diehr P, et al. Factors explaining the use of health care services by the elderly.[J]. Health Services Research,1984,19(3):357.
[24] 謝立黎. 基于計劃行為理論的老年人網絡使用影響因素研究[J]. 老齡科學研究,2014(4):50-59.
[25] Hanson J, Percival J, Aldred H, et al. Attitudes to telecare among older people, professional care workers and informal carers: a preventative strategy or crisis management?[J]. Universal Access i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2007,6(2):193-205.
[26] Peek S T M, Wouters E J M, van Hoof J, et al. Factors influencing acceptance of technology for aging in place: A systematic review[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cal Informatics,2014,83(4):235-248.
[27] 李敏. 社區居家養老意愿的影響因素研究――以北京市為例[J]. 北京社會科學,2014(1):10.
[28] Sintonen S, Immonen M. Telecare services for aging people: Assessment of critical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adoption intention[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3,29(4):1307-1317.
[29] Levy S, Jack N, Bradley D, et al. Perspectives on telecare: the client view[J]. Journal of telemedicine and telecare,2003,9(3):156-160.
[30] Sixsmith A J. An evaluation of an intelligent home monitoring system.[J]. Journal Of Telemedicine And Telecare,2000,6(2):63-72.
[31] Percival J, Hanson J. Big brother or brave new world? Telecare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older people’s independence and social inclusion[J]. Critical Social Policy,2006,26(4):888-909.
[32] 濟南市統計局. 濟南市統計年鑒[Z]. 中國統計出版社,2013.
[33] 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局. 中國統計年鑒[Z]. 中國統計出版社,2013.
[34] 陳晶璞,閆麗莎. 基于多元線性回歸的上市公司市場競爭力影響因素分析[J]. 統計與決策,2012(24):132-134.
[35] 楊蓬勃,張成虎,張湘.基于 Logistic 回歸分析的上市公司信貸違約概率預測模型研究[J]. 經濟經緯,2009(2):144-148.
[36] 張碩.中國城市老年人電腦/互聯網使用影響因素研究:基于北京市朝陽區的調查[J]. 國際新聞界,2013(7):51-61.
[37] Wagner N, Hassanein K, Head M. Computer use by older adults: A multi-disciplinary review.[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0,26(5):870-882.
[38]Lian J, Yen D C. Online shopping drivers and barriers for older adults: Age and gender differences.[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4,37:133-143.
[39]Walker R H, Johnson L W. Why consumers use and do not use technology-enabled services[J]. Journal of Services Marketing,2006,20(2):125-135.
[40]Wilkowska W, Ziefle M. User diversity as a challenge for the integration of medical technology into future home environments[J]. Human-Centred design of eHealth technologies. Concepts,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2011:95-126.
[41]Cohen-Mansfield J, Creedon M A, Malone T B, et al. Electronic memory aids for community-dwelling elderly persons: Attitudes, preferences, and potential utilization[J]. Journal of Applied Gerontology,2005,24(1):3-20.
[42]Steele R, Lo A, Secombe C, et al. Elderly persons’ perception and acceptance of using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to assist healthcar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cal informatics,2009,78(12):788-801.
(輯:龍蓉)
關鍵詞:政府購買;居家養老服務;問題
2016年2月,早對老齡工作的方面,做出了一項重要的工作指示,他指出,要在應對老齡化方面,政府應當做出有效的應對,因為這件事關系到國家全局的發展,同時也關系到億萬人民群眾的福祉。據老齡委的一項數據顯示,到2008年年底,中國整個老年人口已經增加到1.69億。大約估計到2020年,中國的老齡人口即將到達2.48億的水平,這種情況下,老齡化的水平就將達到17%。必須要去探索一條能滿足大多數老人對養老服務新需求的滿足的新的方式,于是,政府購買城市社區居家養老這種服務形式就應運而生了。本文探討重慶市城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政府購買城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覆蓋面小
目前,除去參加社區組織的休閑、文體、娛樂活動之外,真正接受上門服務的老人較少,因而居家養老服務覆蓋面較小。以渝中區的愛心援助服務中心為例,這個愛心援助中心主要是負責涼亭子社區的居家養老服務工作,它上門服務的老年人就6位,其中就有5位老人是屬于政府購買服務的對象,只有1位老人是通過自費的方式享受到服務的,這位老年人選擇的是每月400元服務費的共計20小時的上門服務。2013年,重慶市民政局做過一項關于城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調查,調查對象是重慶市40個區縣,得出的結論是:除了渝中、南岸、九龍坡、沙坪壩、風度、開縣等少數幾個縣在推進居家養老服務工作外,絕大部分區縣沒有實質性展開這項工作。就算是在開展這項工作的幾個區縣,也只是選取部分基礎條件較好的街道或者鄉鎮在試點。從這點可以看出:城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處于試點實踐階段,政府購買此項服務更是很少,從而,能夠享受到政府購買城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老年人就更是少。
二、政府購買城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專門性政策文件少
重慶市政府在2015年出臺了一個關于政府購買社會服務的文件,其中包括購買養老服務部分,只列了某些大類項目,但是,有兩個特點,第一,大致數量以及細分項目沒確定,第二,總量的分配結構沒體現,說明是至上而下,反映出需求調研工作開展的力度不夠。有相關措施,說明在做這個工作很好,但是,怎么去分配好這些指標,都是需要思考的問題,考驗著執政者的智慧。
三、政府購買城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供給市場培育不足
首先,重慶市政府投入不足造成城市社區居家養老基礎設施不完善,無法滿足養老需求。社會組織方面,截止2015年底,重慶市社會團體7221個,民辦非企業單位8075個,城市社區服務設施合計5214個,其中社區服務指導中心11個、社區服務中心323個、社區服務站2342個、社區養老機構855個、社區互助型養老機構1683個,為老年人與殘疾人提供收養服務的機構642個,床位84454張,這與重慶市城市社區老年人口的差距太大。第二,居家養老服務是要著眼于老年人的實際需求的,為他們提供多樣化的服務是必須的,這些多樣化的服務應該包括提供家政服務、生活照料、醫療康復、精神慰藉、安全援助健康護理、等服務。不過從現實的情況來看,居家養老服務的內容比較的單一,大部分是局限于送餐和保潔等等家政類的服務。第三,居家養老服務工作目前沒有專門的工作經費的保障,導致居家養老服務工作在開展的時候,社區和街道沒有辦法去展開這項工作。因為缺乏政府財政資金的支持,所以基層的居家養老服務工作很難去推進。
四、政府購買城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專業化人才培育不成體系
重慶市政府購買居家養老這項工作尚未形成政府層面多部門聯動的形勢,基本上還是老齡部門和民政局在做具體的事情。這項工作由各個社區具體來承辦,而社區的工作人員本身人手就比較緊缺,所以也沒有專門的居家養老服務的工作人員,某些社區是指定一名社保工作人員來兼任。另一方面,養老產業從業人員水平較低,缺乏專業技能。隨著養老產業的蓬勃發展,對當前的養老服務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基本的職業道德素質和老年護理技術和相應的法律常識,但目前養老服務人員平均技術水平差、理論知識單薄。與此同時,重慶市還沒有專門培訓養老服務人員的機構,養老服務提供者不足,質量不高。而且在實踐中,在多數人的觀念里,老年護理工作的社會地位不高,如果從事這項工作,會受到他人的歧視,所以很難吸納到社會中受教育程度較高的專業人才來從事居家養老服務工作。所以,重慶市現階段在政府購買城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人才隊伍建設方面,缺乏專業化的人才體系。
五、政府購買城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運作及評估機制不完善
在實際運行中,重慶市政府在購買養老服務的程序方面不規范,其主要表現有:第一,資金的投入和使用方式缺乏公開性和透明性。在這方面不僅是重慶市各級政府出現這樣的問題,而且在我國其他地方政府這一問題也是相當普遍,雖然在財政預算編制中將所需的費用作為專項資金列出,但從來沒有向社會公布,因此而造成了政府和民眾之間的信息部隊稱問題。第二,政府的購買過程缺乏足夠的公開性和競爭性。多數情況下,政府和社會組織都是以私下協商的方式,或者根據社會組織以往的經驗和知名度來決定提供公共服務的歸屬問題。這樣一來,容易造成社會組織實力參差不齊。這些問題不阻礙了政府購買養老服務的良性運轉,也不利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同時,監督和評價體系的缺失,服務成本難以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