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15 20:21:0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有關會計學的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摘要: 文章從目前成人教育會計學專業畢業論文質量的現狀入手, 在認真分析影響畢業論文質量主要根源的基礎上, 碩士論文進而提出了如何提高畢業論文質量的幾點對策, 為今后提高成人教育本科教學質量提供參考。
關鍵詞: 成人教育;會計學專業;論文質量
畢業論文是成人教育會計學本科教學的最后一個重要教學環節, 是衡量其學業水平的一個重要標志。通過這一環節, 旨在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 獨立完成某項較為完整的專業技術或管理工作的實際能力。另外, 還可以幫助學生學會準確的查閱、分析、整理資料, 形成科學思維方法、嚴謹工作作風、創新意識, 逐步實現知識積累向能力生成的轉化, 真正提高畢業生綜合能力,以適應自己所從事工作崗位的需要。為此, 研究如何提高成人教育本科畢業論文質量問題很有必要。
目前, 成人教育會計學專業本科畢業論文的撰寫, 在時間安排上占本科教育整體時間的 25%左右, 且各環節都有嚴格的要求和具體的規定, 為確保畢業論文質量提供了保證。但是在實際執行中, 無論是指導教師還是學生本身在一定程度上并沒有給予高度重視, 導致論文質量不高。其主要存在的問題如下:
1. 成人教育會計學專業本科畢業論文質量的現狀
1.1 論文選題存在一定的缺憾
首先, 成人教育會計學專業本科畢業論文的選題原則及要求基本是沿用普通高校本科專業全日制本科的畢業論文進行的, 與成教會計學專業的實際存在一定的偏差。如: 成教論文選題多是由全日制本科論文題目篩選而來, 多側重于科研領域的新觀點、新問題; 少有體現會計實踐中的新現象、新業務、新問題的選題。致使學生不知如何入手, 對今后的工作缺乏較直接的指導意義。
其次, 部分論文的選題本身前人已經作過不少的探討, 而且在這些論文已有不少的成果, 但我們仍就沒有跳不出已有的、舊有的模式,老是“ 舊瓶裝新酒”。
1.2 論文創新意識有待加強
成人教育會計學專業本科畢業論文要求學生在已學過的知識基礎上, 進一步學習掌握相關的理論知識, 創造性地運用所學的會計理論、會計專業知識來撰寫畢業論文。新的會計理論的產生, 都來自于會計工作實踐, 但又不等同于會計實踐, 它帶有一定程度的科學創新, 論文中的某些觀點必然反映會計學科的發展趨勢。然而絕大多數學生的畢業論文主要是對書本知識或文獻資料的簡單堆砌, 很少提出自己對已有理論新的闡釋或運用, 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可操作性的方法。
1.3 論文撰寫格式不規范
在論文的寫作過程中, 有的成教學生并沒有圍繞選題認真地進行調查研究, 搜集資料, 閱讀有關文獻。而是只滿足于圖書資料、網上資料、專業教科書, 閉門造車、拼湊論文。結果是表現為撰寫畢業論文技術不規范, 缺乏平易生動的文采和嚴謹縝密的邏輯性, 內容重復, 結構不合理, 格式不規范, 缺乏說服力, 更談不上解決實際問題。
1.4 論文答辯有待夯實
論文答辯是考察成人學生畢業論文的真實性和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環節。按照正規的答辯程序, 答辯人首先簡要介紹論文選題的原因、論文的主要內容、主要觀點及研究價值, 然后答辯委員會人員就論文中的相關問題向答辯人進行提問, 以考核學生運用所學專業知識來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是學生在答辯過程中, 由于前期工作欠扎實, 對論文中的問題淺入淺出, 與論文知識密切相關的深入問題很難回答出來, 答辯委員會人員只能根據答辯者的簡要說明, 簡單地提一、兩個問題了事, 答辯有時只是流于形式。
2. 影響成人教育會計學專業本科畢業論文質量的因素分析
2.1 思想上重視程度不夠
在成人教育的學生中, 有很大一部分是參加工作以后由于種種原因再接受教育的, 其學習目的功利色彩較濃, 部分學生急功近利, 只求結果, 不重過程。至于畢業論文, 思想上只想交差了事,通過網上下載、購買等途徑, 東拼西湊, 匆匆應付, 甚至抄襲別人的文章等。根本沒有把撰寫畢業論文的過程作為提高自身綜合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好機會。
2.2 缺乏足夠的專業訓練
成人教育會計學專業本科畢業論文不一定要求在觀點等方面有全“ 新”的價值, 體現出什么“ 學術進步”, 但論文結構與內容展開要基于會計實踐, 以會計理論和會計方法為手段, 經過縝密論證, 得出科學結論。然而現實是學生學術規范意識淡漠, 平時缺乏必要的訓練, 更談不上學以致用了。從摘要到前言, 從問題剖析到參考文獻, 有的學生只是從期刊上或文獻資料上摘錄一些資料, 然后拼湊在一起就形成了自己的畢業論文。可以想象, 如此形成的畢業論文內容上很難有自己的新意, 形式上也是差強人意。
2.3 部分指導教師責任心和師德意識不強
在畢業論文的寫作過程中, 客觀上存在有的指導教師責任心不強, 面對物質利益降低對學生的要求; 在論文指導工作上敷衍了事, 缺乏與學生定期的交流和必要的指導, 中期檢查公式化, 不能因病施治, 對癥下藥; 審閱畢業論文時, 對畢業論文的內容不求甚解, 重“ 面子”輕“ 里子”, 造成論文破綻百出, 經不住推敲。
3 提高成人教育會計學專業本科畢業論文質量的對策
3.1 引導成教學生正確認識畢業論文的重要性
畢業論文是成人本科教育最后一個正規的訓練過程, 因此,應加強對學生和指導教師的誠信教育, 提高他們對畢業論文寫作重要性的認識。召開由指導教師、學生參加的畢業論文動員會, 從管理部門及指導教師專業的角度, 詳細說明論文的目的及要求,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培養和激發他們設計的動機, 從思想上引起重視, 引導學生在論文寫作上加強自律, 以誠實的態度做論文。通過動員會, 建立起指導教師和學生的聯系, 將學生的畢業論文指導工作落到實處, 另外, 學校還加強監督和檢查, 以利于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確保畢業論文工作的順利進行。
3.2 進一步強化成人教育畢業論文管理措施
在原有制度的基礎上, 進一步加強成人教育會計學專業畢業論文質量管理和規范工作, 對成人教育畢業論文工作的指導思想、過程管理、格式要求、評分標準、組織管理等要做明確細化, 要統一設計封面格式、題目審批表、中期檢查表、指導教師評語表和答辯記錄表等, 明確規定成人教育畢業論文指導教師指責和管理人員職責。
一是, 建立畢業論文導師組, 實行責任追究。規范指導教師的指導責任、管理部門的管理責任, 并建立問責制。指導教師在畢業論文的指導過程中, 要定期通過
--> 電子郵件或 qq 視頻和學生交流, 幫助學生解決畢業論文寫作過程中遇到的一些疑難問題。另外, 還要勤于檢查, 發現問題及時糾正, 掌握好論文的寫作進度, 確保證論文質量并如期完成。管理部門應對畢業論文的整個寫作過程進行督促和檢查, 建立和完善預答辯制度, 及時通報存在的問題。如有瀆職, 追究部門和個人責任。
二是, 嚴格把好命題關, 努力做到論文選題結合會計學專業實際。學生選題時, 要根據本人的基礎、崗位層面和興趣選擇恰當的題目, 確定論文選題要體現“ 教學、科研、實踐”三結合原則, 在滿足教學基本要求的前提下, 盡量結合科學研究、實際工作和現實問題, 要適合成人教育學生的業務水平和業務能力, 鼓勵學生大膽創新。題目確定后, 還要征求指導教師的意見, 避免題目過大難以完成論文, 必要時可由指導教師和學生一起確定論文題目。
三是, 做好論文撰寫過程中的檢查監督工作。可依據既定的見面時間表, 檢查學生的出勤情況和教師的到崗情況; 檢查學生論文進展情況、階段性任務完成情況; 了解學生對教師指導工作的意見、要求; 聽取師生對畢業論文工作組織、管理的意見, 以更好的完善本專業的畢業論文管理制度。
四是, 嚴格答辯程序和評分標準, 同時實施激勵措施。畢業論文導師組要認真地選拔答辯委員會成員, 注重不同研究領域成員的配置, 在認真評閱學生論文的基礎上, 按照既定的答辯程序, 公正合理地進行答辯, 做好答辯記錄, 客觀公正地評定學生的論文成績。對于優秀論文和不及格的論文實行二次答辯和復議制度。同時建立優秀畢業論文指導教師和優優秀畢業論文獎勵制度, 以形成積極的導向作用, 充分調動指導教師和學生的積極性。
3.3 強化成人學生學術規范的訓練
在制定成人教育會計學專業本科教學計劃時, 應把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體現在教學中。比如, 開設學術規范的相關課程, 從選題、搜集資料、確定論點、結構語言到表述方式等畢業論文的各個寫作環節, 對學生進行系統的指導, 使他們掌握畢業論文的寫作知識、寫作規格、寫作要求和寫作方式, 從而為寫好畢業論文奠定基礎。
總之, 要提高成人教育論文的質量, 還要從服務于學生入手,樹立為學生服務的觀念, 要為學生提供很好的條件做保障。比如,從信息、圖書資料、實驗條件、實驗場所等方面為學生提供做論文的條件。另外, 可采取校企聯合共同指導畢業論文。要結合成教生的特點, 可以將畢業論文的開題時間提前, 使學生有足夠的時間準備, 減少學生學習時間與工作時間的沖突。要有適當的靈活性,可對畢業論文篇幅要求適當放寬, 加強質量要求, 避免湊字數而大段抄襲文獻資料。
參考文獻:
【1】袁小勇等.怎樣撰寫會計論文【m】.北京: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
2003.
[關鍵詞]地方高校 會計學專業 實踐教學模式
隨著我國人才市場對會計人員的知識結構和綜合能力的要求提高,對會計人員應有的創新能力、應用能力日漸成為必備要素。本科會計學專業是國內目前設置院校和招生人數較多的專業,也是就業難度較大的專業。面對系統內(高校之間)、系統外(不同用人組織)多元素與多因素競爭壓力,地方高校如何辦出行色從而獲得生存,是當前高等會計教育改革的燃眉之急。我們認為,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模式探索與實踐是地方高校教學改革的第一要務。西華大學經過10多年的連續研究,探索出了一套適合地方高校實際且實踐有效的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模式,現簡介如下,以求同行鑒定與斧正。
一、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模式探索的必要性
(一)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
當前,我國地方經濟發展迅速,各地競相挖掘地方特色經濟,甚至組成區域聯盟,尤其需要強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地方對會計人才的需求日益復合化,對會計人才面對不同經濟類型和不同經濟交易的會計事項應用能力的要求大大提高,這些要求都是對人才應用性的要求,是社會經濟發展在高校教育中的實踐反饋。
(二)地方高校會計學專業發展的需求
我國高等院校的分層次人才培養體系已經逐步形成,地方高校大都直接表達了培養人才的“應用性”、“創新性”和“學科融合性”特色。同時市場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需要大量的具有動手實踐能力的創新應用型會計人才,地方性應用型本科大學承擔著這一任務。
(三)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模式創新需求
如何優化會計學實踐教學課程體系,如何銜接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如何處理素質教育與專業教學的關系,如何培養具有創新性的應用型會計人才等問題是當前會計實踐教育亟待解決的問題。這些會計教育中的關鍵問題都需要我們不斷探索和實踐。
基于上述背景,西華大學從1998年開始進行會計學專業理論和實踐教學改革,2000年著力實施會計實驗室建設,2004年就會計教育目標與會計模擬實驗進行了專項研究。2007年會計學專業成為四川省特色建設專業,2010年會計學科成為西華大學重點學科。2009年申報的四川省級教改項目《財務管理專業實踐教學模式創新研究》批準立項建設,2011年四川省高等教育“質量工程”項目《會計學專業綜合改革》批準立項建設,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模式探索的工作不斷深入。
經過十多年的努力探索和實踐,西華大學的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模式不斷創新并付諸實踐,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二、創新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模式內容
(一)創立“七凸顯”為核心的會計學專業實踐教育理念
1.會計學專業教育思想中應用性的凸顯
現代會計教育堅持培養特色鮮明的會計人才思想、培養復合型人才思想、培養應用型人才思想。
2.會計學專業教育目標中實踐性的凸顯
從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出發,以“夯實基礎,凸顯實踐,恪守誠信,服務地方”為宗旨,以特色凸顯的復合應用型工商管理學科會計專門人才為目標。
3.會計學專業教育課程體系中實踐教育的凸顯
會計教育課程體系設置要求以社會需求為導向,滿足培養復合應用型人才的需要;拓寬知識層面,強化實踐教學,加強對學生“兩基兩能”的課程模塊設計。
4.會計學專業教學內容中配合實踐教育內容的凸顯
整合實踐教學內容、建立會計實驗室、完善校外實習基地、提高會計教師素質等。
5.會計學專業教學模式中實踐教育模式的凸顯
經過多年的實踐與探索,創立了“兩中心三結合”的會計課程教學模式。
6.會計學專業教學方法中實踐教育手段的凸顯
有效運用實踐教學方法有案例教學法、課堂討論法、自學指導法、導向式教學法、探索式教學法、情景模擬教學法。
7.會計學專業能力教育中實踐培養能力的凸顯
加強會計學專業人才創新能力、職業判斷能力、職業道德的培養。
(二)創新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方式
根據培養應用型會計人才的要求,加強了會計實踐環節的教學和訓練。在多年的實踐教學摸索中,我們創新了會計實踐教學模式,從高校教學的實際出發,總結內部實踐的可發揚經驗和優勢,運用各種實驗手段建立高效、完善的校內實驗教學平臺。在校內實驗基礎上延展建立穩定、經濟類型豐富的校外實訓基地。在這樣“內外兩兼顧”的基礎上,采取校企聯合培養、課程實訓和綜合實訓結合、專業實踐交叉訓練的實踐教學模式。
(三)創建實踐教學課程體系
會計實踐教學系統是由各個教學環節要素組成的。從整個教學過程分析可知,實踐教學環節要素包括實驗課、校內實習、校外實習、社會實踐、社會調查、畢業等。
1.實驗室教學課程
建立獨立的會計實驗室,是開設會計實驗課的前提條件。會計實驗課是在講授會計學專業主課程以后,按照會計實驗課的內容和要求,組織學生在校內的會計實驗室進行模擬實際會計工作的操作。
2.校內崗位實習課程
根據西華大學管理學院的實踐模式,按照會計學專業課的內容和要求,在課程學習到大三上或大三下后,到學校的校辦企業和有關職能部門(如財務處、審計處)進行實地操作練習。
3.校外崗位實習課程
在專業課學習結束后,按照會計實習的內容與要求,組織學生深入到企業和有關部門,進行會計工作的實習,進一步學習會計理論與方法。
4.社會實踐課程
按照會計學專業課的內容和要求以及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在學校課程學習結束后,組織學生到某個地區、部門和企事業單位進行社會服務和社會兼職的實踐活動。
5.社會調查課程
這是根據教學與社會的需要,有計劃地組織學生根據會計學專業教學計劃的安排采用一定形式對社會進行調查的實踐活動。
6.畢業論文課程
由專業指導老師指導學生進行畢業論文事項,包括選定論文題目、擬定論文大綱、搜集資料、展開社會調查告示。通過撰寫畢業論文的實踐,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為走向實際工作崗位做好準備。
(四)創造“四結合”的實踐教學手段
1.理論教學與單項實訓教學同步相結合。會計課程的“教、學、做”一體化,是將理論教學內容與實訓教學內容有機地揉合在一起,做到了系統性和實踐性的有機統一,將原來的課程同與之相配套的實訓課題有機組合。這種一體化的教學模式可使理論知識的學習與實際操作的訓練在最短的時間內緊密結合。
2.分崗實訓與綜合實訓相結合。崗位實訓以會計職業崗位群對會計核算能力的要求為主線,突出會計核算業務操作。完成內容分崗、組織方式分崗實訓訓練后,獨立進行綜合實訓。
3.手工賬實訓與電算化實訓相結合。會計手工模擬實踐是基礎,而會計電算化模擬實踐是對手工模擬實驗的升華。根據社會的這種需求,在手工會計模擬實訓基礎上,利用手工模擬資料開展會計電算化模擬實訓。
4.校內仿真實驗與校外實訓相結合。校內外實訓基地是實訓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校內建立仿真實驗室(工廠化的實訓基地——會計記賬公司), 通過校內具有雙師資格、具有實踐經驗的會計教師,聘請相關企業的會計師、會計工作者共同研究建立校內記賬公司。在校內實驗的基礎上,通過我們穩定的校外實訓基地進一步檢驗我們學生的實踐能力。我們先后建立了如四川化工股份、郫縣現代工業港、天興儀表等實訓基地。
三、創新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模式的主要特色
從會計學專業培養目標“培養復合應用型會計人才”出發,探索會計學專業實踐教育模式,體現“夯實基礎,凸顯實踐,恪守誠信,服務地方 ”的特色,根據模式設計實踐教學課程體系。
(一)創建“兩中心、三結合”的整體教學模式
建立理論教學中心和實踐教學兩中心;“三結合”為課題理論教學和實踐案例教學相結合、校內仿真實驗和校外實訓相結合以及校外觀摩實習和實戰體驗相結合。
(二)創建“雙平臺,三結合”的實踐教學模式
從高校教學的實際出發,構筑校內校外有機結合實踐教育“雙平臺”,在這樣“內外兩兼顧”的基礎上采取校企聯合培養、課程實訓和綜合實訓結合、專業實踐交叉訓練的“三結合” 的實踐教學模式。(見下圖3)
(三)創建獨立的“三板塊”的配套實踐教學課程體系
從學生的知識體系構建的層級出發,第一板塊在基礎課程完成后進行專業認識實習,建立會計學實踐環節的感性認識;發展到專業課程時期完成進入第二板塊專業技術實踐能力的培養,包括專業基礎課程實訓、專業課程實訓和專業綜合實訓;第三板塊更多體現綜合實踐能力的培養,從會計核算和會計管理的高層次和計算機能力的培養,包括計算機技術的應用和投融資實訓以及ERP實訓。
總之,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應從當前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和高等教育發展規律要求出發。要培養高層次的會計學應用型專門人才,必須從實踐教育模式和理論教育模式的雙軌道發展前行中才能找到未來的實踐教育發展方向,理論指導實踐,實踐驗證和豐富理論,只有發展整個會計學教育,才能真正完善和發展會計學專業實踐教育模式。
西華大學“企業管理”四川省重點學科建設項目資助(SZD0801-09-1),“會計學”重點學科建設項目資助(XZD0909-09-1)
[參考文獻]
[1][美]Bruce Joyce and Marsha Weil, Models of Teaching, Prentice-Hall,Inc.Englewood Cliffs,New Jersey,1972.
[1]程臘梅,.本科會計專業課程實踐教學模式探討[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7.10
[2]劉曉輝.關于會計教學新模式的探討[J].會計之友.2007.3
[3]包惠群.不規范會計實踐性教學對會計教學質量的影響分析[J].會計之友.2007.3
[4]段麗萍.談遠程開放教育會計教學社會實踐的形式[J].會計之友.2006.2
[5]郝建平,王成濤.大眾化教育背景下地方高校實踐教學的改革與發展[J].上海工程技術大學教育研究.2006.3
[6]李萍.會計教學模式改革探究[J].溫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2.4
[7]賀彩虹.對構建高校會計實踐教學模式的思考[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07.12
關鍵詞:實踐教學體系;實驗;實訓;實作
自1999年擴招以來,全國600多所高等院校中有500多所開設了會計及其相關專業。伴隨著會計學專業的蓬勃發展,其在人才培養方面存在的問題也逐漸凸現出來。據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完成的《普通高等學校經濟學、工商管理類本科人才社會需求和培養現狀調研報告》來看,人才培養中突出問題就是培養出來的本科畢業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不強、創新能力較差,不適應用人單位的需要。從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意見看,他們對學生的創新能力尤為不滿。
問題出在哪里呢?應該說,致使牛業生實際工作能力與社會需求不對口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教育體制的原因,也有資源配置效率和資金投入能力等方面的原因,但多年來形成的“重理論體系闡述,輕實踐體系探索”卻是最為直接的原因。現代經濟學研究告訴我們,知識是在“干前學”和“干中學”兩個環節獲得的,實踐教學既是課程的延伸,也是使受教育者接受知識、提高能力、體會創新不可或缺的環節。我們在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中,無論是對其體制還是體系研究都缺少理性重視和深入的思考。當前,要培養出社會需要的有創新能力的會計人才,與之相應的實踐教學體系創新勢在必行。
一、當前會計實踐教學體系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會計專業的發展潮流要求教育工作者以人為本,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尤其是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提高。學生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的形成來自于他們親力親為的實踐感受,來自于模擬現實工作環境場景下手與腦的自如配合以及知識的靈活遷移。這些活動的實現,都要依托于科學合理的實踐教學體系設計與安排,而這恰恰是現有會計實踐教學體系薄弱之所在。具體表現在:
1 體系中各環節間的邏輯關系不清晰
從現有資料來看,將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環節理解為由實驗、實習、社會實踐、課程設計、學年論文、畢業論文等環節構成已是共識。但是,這些環節之間并非等量并重的處在同一層面上。就社會實踐與學年論文、畢業論文而言,三者之間是有邏輯上的先后順序的:沒有實踐就難以形成論文,特別是會計學本科論文多要求以當前實際存在的會計問題作依托、體現實際應用價值;而試驗與實習、社會實踐之間可以并列,屬不同的認知途徑。由此可見,將實驗、實習、社會實踐、課程設計、學年論文、畢業論文等環節簡單羅列在一起,是缺少系統性思想作統馭的,邏輯關系不夠清晰。
2 學生主體地位不明確
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會計學專業也莫不如此。會計學本身就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它既要求學生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同時更注重他們對實際業務的操控能力,而這種實際操控能力來自于學生在實踐教學中的感受和感悟,它不能脫離“干前學”,但它更依賴于“干中學”。它是學生在實踐教學中親力親為的切身感受,是學生對專業認知的必然階段和過程,是不能被代替和剝奪的。在實踐教學中,應由他們自己來設計“該怎樣做?”,他們才是教學的真正主體,這與理論教學中習慣以教師為主導的理念是不同的。然而,目前學生的主體地位尚不明確,教學觀念的改變是迫切的。
3 實踐教學中資源配置不科學
實踐教學中的資源既包括人的因素(如師資情況等),也包括物的因素(如實踐場所、業務狀況等)。在實踐教學思維中,我們往往局限在“高校”層面,而未擴展到整個會計從業環境,都是我們實踐教學的資源。然而,也只有將實踐教學放在更大的從業背景下,培養的學生才可能更貼近社會所需、滿足社會所求。所以,在實踐教學中我們應將現有高校資源與企業資源盡可能的充分組合,使資源配置更趨科學、合理。
4 忽視會計學研究對象的復雜性
自2007年1月1日起,實施新的會計準則。在新會計準則中,更加強調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和對金融及其衍生品的駕馭能力,對企業合并、債務重組、非貨幣易等特殊業務事項的掌控能力,對公允價值的靈活運用能力。新準則的出臺,是應經濟全球化潮流而生,這勢必在客觀上導致會計學研究對象更加復雜和多變。不僅如此,對一名會計從業人員來說,僅僅將這些復雜多變的經濟業務作出專業處理還是不夠的,還要善于與環境溝通:與工商稅務保持良好的溝通界面,與會計師事務所等審計監督部門交流順暢,與生產銷售部門分工協作等。我們相信高質量的會計人才不是在書齋中長大的,也不是通過完善的理論邏輯訓練達成的。從學生成長為一名高質量的會計人才,科學合理的實踐教學體系安排是重要保證。學生只有身臨其境才能真正形成自己的體會和認知,才有可能激發出靈感,創新也就水到渠成了。這也正是社會所期望的。
二、會計學實踐教學體系創新探索
由以上分析可見,實踐環節間邏輯關系的捋順,學生主體地位的凸現,在更寬視角下進行教學資源的配置,用好、用足企業資源,以及重新審視和看待會計學研究對象的復雜性與動態性是當前實踐教學亟待解決的問題。鑒于此,我們用實驗、實訓、實作三大模塊作主干,以專題寫作和畢業設計為輸出形式來構建新的會計學實踐教學體系,如圖。
1 實驗模塊
該模塊是針對會計學專業主干課程(如會計學基礎、財務會計、成本會計等)單科結束后,在校內實驗室進行的基礎性試驗。在實驗資料的選擇上,應首選企業真實業務和數據,盡量減少驗證性實驗的數量。同時,注意學生的主體性,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積極推廣運用虛擬、仿真等技術與實踐的有機結合,廣泛運用計算機等現代工具,提高實踐教學含金量。
為了更好地熟悉會計準則中有關金融業務與產品的規范,應增加適當比例的金融專業實驗課。在實驗中應引導學生之間的相互協作,培養溝通能力,使其盡量適應會計研究對象的復雜性。
2 實訓模塊
在專業主干課程的理論教學基本完成之后進行的綜合性實驗。此時,學生已將升入大四,一方面應鼓勵學生參與教師的科研項目,另一方面也應重視學生與企業的交流,并積極搭建兩者溝通的平臺。在實訓階段,應盡量以企業真實業務為依托,保證實驗資料的鮮活。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地進行試驗程序的設計。針對具體業務處理,要求學生充分發揮其“會計職業判斷”能力,鼓勵學生在實踐中形成開放式的答案和個人見解。
在實訓階段雖然還要依托學校的綜合實驗室,但在指導教師的配備上,應優先選擇有科研項目以及具有雙師背景的教師,同時還應邀請相當比例的企業會計實務專家來共同完成,這也是優化資源配置的內在要求。
通過實訓教學模塊的訓練,學生已基本具備獨立完
成企業一般經濟業務的會計處理能力,為下一步進入企業開展實作做好鋪墊。
3 實作模塊
經過在校的基礎性試驗和綜合實訓后,學生對一般會計操作流程已較為熟悉了,具備了一定的專業水準。為了增強學生的綜合業務處理能力,以及體驗真實的會計工作界面與場景,就必須將其放在更大的專業背景中。因此,在教學實踐中需要安排最重要的環節――實作模塊訓練。
實作,即在真實的專業場所進行實際工作的訓練。學生對特殊業務的處理,與工商稅務界面的溝通,與會計師事務所等審計監督部門的交流,以及與企業內其他部門的協調等工作能力的培養,均是通過實作教學環節來實現的。實作教學模塊的目標決定了該環節只能在校外的專業場所進行,利于學生的實戰鍛煉。
實作教學模塊能否達到預定目標,至少要處理好以下幾個關鍵環節:
首先,高校要主動與企業建立起合作平臺。高校應在與企業溝通中闡明這種合作平臺的搭建,是以雙贏為基礎的,是雙方共建共享的資源。高校對企業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向企業提供受過良好教育的畢業生。為了適應企業需求,高校應主動與企業建立聯系,對專業方向、課程設置、教學內容等做出調整,為企業培養高質量人才。同時,高校提供多種形式的短期培訓和在職教育機會,為企業舉辦員工培訓班,做專題學術講座,以提高員工綜合素質和經營管理水平。相對應的,企業接納學生參與企業會計實作,為高校學生提供實作場所、資料、場景,增強學生的綜合業務處理能力,也培養了學生的協調和溝通能力,使學校教育與崗位需要為零距離。該合作平臺的建立,一方面,高校提高了實踐教學質量,能夠為社會培養所需專業人才:另一方面,企業可以較低的成本擁有高質量的人力資源儲備。
其次,在導師的配備上,要有一定比例的企業會計事務專家與高校教師共同構成。在校實訓期間,要有企業會計事務專家入校對學生進行實踐輔導;在入企實作期間,要由企業會計事務專家與高校教師共同組成實作導師組,共同負責實作環節指導,隨時把握實作新變化。同時,專家與導師之間應加強聯系與溝通,培養友誼,更大限度地產生協同效應,可充分發揮和利用高校教師的特長為企業服務,同時也使高校教師更多地了解企業實際,更好地為提高實踐教學質量服務,使學生、企業、學校均受益。
再次,企業與高校在科研上要合力協作、謙虛互補。單純的高校研究容易脫離實際,單純的企業研究容易就事論事,而雙方結合,可以互補互利,形成互相促進的良性循環。共同承擔課題研究,實作教學基地為高校教師承擔科研課題提供了條件,為科研數據的取得提供便利:企業在與高校的科研合作中,利用高校科技資源,增強了企業會計人員的科研能力。
4 專題寫作與畢業設計環節
一、個人生平簡介
1966年,瓦茨大學本科畢業于澳大利亞的紐卡斯爾大學并獲得學士學位,后分別于1968年和1971年在芝加哥大學獲工商管理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
1960年~1966年間,瓦茨曾在澳大利亞紐卡斯爾的福賽思公司任助理查賬員,后任執業會計師。但瓦茨在1966年被聘為紐卡斯爾大學的會計兼職教師后,即將主要精力用于從事會計教育工作:1969年~1970年,任芝加哥大學商業研究生院講師;1971年開始到羅切斯特大學威廉·西蒙工商管理研究生院任教,1971~1978年任助理教授,1978年~1984任副教授,1984后任教授。在此期間,瓦茨還曾先后出任羅切斯特大學教學委員會主任、西蒙商學院院長遴選委員會主席、金融研究與政策項目主任和院長顧問等職。
此外,瓦茨還到多個學校訪問講學或出任客座教授:1981年與1984年,兩次前往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財務會計系任特派講師與客座教授;1984年,曾任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澳大利亞管理學研究所客座教授;1995年曾到伊利諾伊州埃文斯頓西北大學J.L.凱洛格管理研究生院任訪問學者;1995年受聘擔任香港中文大學兼職教授;1998年受聘擔任廈門大學兼職教授。
瓦茨也曾多次出席美國會計學會的年會和世界各地召開的會計學術會議。 此外,還受聘擔任許多著名會計學專業期刊的編委及審稿人:1978年至今,一直擔任《會計與經濟學雜志》的創刊聯合編輯之一; 1972年~1978年, 任《會計研究雜志》副主編;1983年~1985年, 任《當代會計研究》編委會成員; 1995年~1997年, 任其發起建立的社會科學研究網(簡稱SSRN)和《會計研究網絡》的主編等。
瓦茨因其學術成就而多次獲獎:他與杰羅爾德·L·齊默爾曼教授合作發表在《會計評論》1978年第1期和1979年第2期上的《決定會計準則的實證理論》與《會計理論的供給與需求:理論解釋》兩篇論文,連續獲得1999年、2000年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AICPA)頒發的會計文獻杰出貢獻獎;1985年,他與齊默爾曼教授因《實證會計理論》一書對會計理論發展的重要貢獻獲得當年的Alpha Kappa Psi會計獎;1996年5月,獲羅切斯特大學威廉·西蒙工商管理研究生院授予其杰出教授稱號;2000年,美國會計學會授予其美國杰出會計教育獎;2004年,他與齊默爾曼教授合作的著名論文——《決定會計準則的實證理論》,獲得美國會計學會(AAA)自1986年開始設立的一個特殊獎項——會計學術文獻重大貢獻獎。
二、理論與實務主要貢獻
幾十年來,瓦茨的著述頗豐,曾在《會計評論》、《會計與經濟學雜志》、《財務經濟學》、《會計研究雜志》、《亞太會計雜志》和《英國會計評論》等著名專業學術期刊上獨撰或與人合撰了近60篇論文。當然,最著名的則是他與齊默爾曼合作的《決定會計準則的實證理論》和《會計理論的需求與供給:市場解釋》兩文,以及兩人于1986年合著的《實證會計理論》一書。
三、主要論著簡析
(一)《實證會計理論》(1986) 20世紀60年代,由于受到經濟學和理財學對有效市場假說(簡稱EMH)和資本資產定價模型(簡稱CAPM)進行大量經驗性檢驗的影響和啟發,以及當時芝加哥大學著名經濟學家、1976年諾貝爾經濟學獲得者米爾頓·弗里德曼所開創的實證經濟學研究范式的影響,美國一些年輕會計學者在研究方法上另辟蹊徑,開始嘗試實證會計理論的研究。早期從事實證會計研究的年輕學者,多數來自實證經濟學和財務學研究較強的芝加哥大學,這其中就包括雷蒙德·約翰·鮑爾、邁克爾·C·詹森、威廉·亨利·比弗、羅斯·L·瓦茨和杰羅爾德·L·齊默爾曼等人,都是在芝加哥大學取得博士學位。
1986年,瓦茨和齊默爾曼合著并公開出版了《實證會計理論》一書,該書不僅全面、系統、深入地回顧、總結和評價了實證會計研究的經典文獻,而且提出了實證會計理論的初步研究框架,為實證會計理論的發展和普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書中詳盡介紹了有代表性的實證研究領域所取得的進展和成果。此外,還就信息披露的管制理論、契約理論在審計中的應用、會計研究的作用等進行了較為全面的評述。《實證會計理論》一書共分為四大部分,設15章,各章大致內容如下:
第1章為“會計理論的作用”。作者明確指出,會計理論概念具有一套與之相聯系的研究方法,這套方法是注重實際經驗的研究人員在多年理論研究探索中經驗累積的結果。會計理論概念不僅范圍較廣,而且與財務會計教科書中的側重點也不盡相同,構成了日益增多的以經驗為依據的會計文獻的基礎。該書是為了增進人們對以經濟學為基礎的經驗性會計文獻中重要理論與方法的認識,而增進這種認識的關鍵是掌握方法論對會計理論演變的影響。
第2章為“有效市場假說與資本資產計價模型”。該章主要解釋有效市場假說和資本資產計價模型,以及如何影響會計研究者提出的問題;介紹了有效市場假說和由它引發的對會計盈利與股票價格有相關性,以及會計程序的變化對股票價格產生影響的研究;解釋了資本資產計價模型以及它如何促使會計研究者,提出會計數據能夠提供與計價模型的變量有關的信息;在沒有稅收效應的條件下,會計程序的變化不會影響股票價格;以及我們能夠限定會計盈利和股票價格的特殊關系等假設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一定的材料,閉門造車,難于撰寫出有價值的文章。搜集與占有資料、整理資料,是研究工作的起點,同時也貫穿于撰寫財務會計論文的始終。
(一)資料搜集的范圍。搜集資料時,首先要明確哪些資料是有用的,不可或缺的;哪些資料是必需首先了解的、急需的等。只有這樣,才能有目的地進行資料搜集。寫作論文一般應收集以下幾類材料:
1.論題的核心資料。它是指所研究對象本身的資料。例如:《知識經濟對財務會計的沖擊與挑戰》這一選題,其核心資料是圍繞知識經濟和財務會計學的相關知識,如《21世紀社會的新趨勢:知識經濟》、《會計理論》、《會計計量理論研究》、《財務會計基本理論研究》、《國際會計準則》、《論財務會計概念》等書籍。核心資料,往往是“參考文獻”所列的書目、篇目。
2.背景資料。它是對核心材料起參照、比較、深化作用的資料,包括已有研究成果資料和與論題相關的參照材料。學術發展是一個長期漸進積累的過程,后人通常在前人已有成果的基礎上繼續前進,因此,要重視已有成果資料的收集。可以編制已有成果目錄,從標題上掌握論題研究的線索,收集具有代表性的各派觀點的資料,以便尋找新的角度,提出新的見解;有些資料還能用于行文中的理論探討,以增強文章的理論性。
3.具有方法論意義的理論資料。專業論文不能停留在就事議事的層面,而要用科學的思想方法和學科理論來分析和闡述問題。因此,必須注意這方面的理論資料收集。
此外,還要熟悉國家有關方面的政策。
(二)搜集資料的途徑。面對如山似海的資料,怎樣才能迅捷地獲得我們所需的資料呢?這需要了解搜集資料的途徑。
1.社會調查。這是獲取第一手資料(包括親身體驗)的主要方式。大量實用的富有價值的第一手材料存在于人們的社會實踐中,有的尚未被人們用書面的形式記錄下來,這就需要我們通過實地調查去獲得。業務部門和企業的規章制度、經驗總結、分析報告、憑證賬簿及報表內容格式等等,都是重要的實際業務資料。雖然這些資料比較零散,但它是論文寫作的第一手資料,能給人們深刻的感性認識。寫作論文時可重點進行深入的調查研究。
社會調查具體方式有:
(1)普遍調查。它是對論題所涉及的一定范圍內的有關情況,作出全面性的調查。例如,探討我國國有企業財會人員的整體素質水平等問題,就要對各地區、各單位作全面的了解,對其人員管理體系和管理機制、隊伍建設的狀況,作系統的調查分析,了解其全面情況,掌握各種有關數據和事例,在此基礎上提出如何提高財會人員的素質的管理方案。這樣普遍的調查,難度會大一點,需要花費較多的物力和人力。
(2)專題調查。它是針對某個問題作專門的調查。例如,對證券市場上紡織類股票進行比較研究,就要對滬深兩市的所有紡織類的股票的股本結構、財務指標、市場價格、政策傾向等資料進行橫向、縱向的比較;對各股票市場價格高或低的原因作重點的剖析,預測各股票的未來走勢,并進行技術分析。
(3)典型調查。這是根據調查目的,在對被研究對象進行全面分析的基礎上,有意識地選擇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單位,進行深入細致的調查,探索其內在規律性,然后以調查結果推論全面情況。“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從典型可以看到共性,即一般面上的情況。因此,典型一定要注意有代表性,可以選取上下兩頭,也可以選取上中下三類。例如,要研究如何降低成本,提高經濟效益的問題,可以選取非常成功的邯鄲鋼鐵制造廠的“模擬市場,成本否決”的典型調查,分析其降低成本的方法、原因、經驗,然后總結出降低成本的一些切實可行的方案和設想。典型調查單位數目少則一兩個,多則三五個,屬小型調查,能節約時間、人力、物力。
(4)抽樣調查。它是按照科學的原理和計算方法從所要研究的現象的全部個體單位中,按隨機原則抽取部分個體單位作為樣本進行調查,取得資料,然后推算出全體數量特征的一種方法。它一般是在總體數量龐大時運用。例如,對證券市場上紡織類股票進行比較研究,由于紡織類股票家數較多,要想對所有股票的情況一一進行調查,實際上工作量很大,有時也并不需要這樣做,這時就可以運用抽樣調查法,將其進行分類,每一類選擇一兩家有代表性的股票進行分析比較。
(5)重點調查。它是在被調查對象的全部單位中選擇一部分重點單位進行調查,以求對總體狀況有一個大致的了解。所謂重點,單位是指在所研究的內容方面數量比較大,占有較大的比重,而不一定要求有典型性的單位。
(6)個案調查。它是對某一具體社會單位進行全面深入的調查研究的方法。它與典型調查有許多共同特征,是一種定性研究方法而不是定量研究方法。其缺點是主觀隨意性較大,優點是耗費的人力、財力相對較少,可全面深入細致,方法多樣,得到的資料十分豐富、生動、細致,是其他方法不能比擬的。
進行上述調查,可以通過觀察、開會、問卷等調查方式,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進行。其中,觀察是獲取信息的最基本的方法,它是根據研究課題,有目的、有計劃地利用自己的感覺器官和其他科學手段(如照相機、錄音機、錄像機等),對所研究的對象進行考察、搜集資料。開會,是指調查主體(調查者)通過召集一定數量的有關調查對象(被調查者)舉行會議,或直接參加有關部門舉行的一些相關會議、報告會,利用開會這種形式來搜集資料、分析和研究某一社會現象(調查內容)的一種調查方法。此種調查方法比較方便,與會者彼此可以相互交談,相互啟發,相互修正,從而獲得比較完整的資料信息;問卷,是指采用郵寄,直接詢問等方式,依據調查設計的問題(亦稱調查問卷),經調查對象作答而進行分析從而得出結論的一種調查研究、獲取資料的方法。問卷的設計要鮮明、準確、易于填答人理解,才能提高回收率。
2.文獻資料搜集。文獻,通常是指具有歷史價值的圖書文物資料。但我們寫財會論文,所指的文獻,是廣義的文獻,即與論題研究對象信息有關的一切書面文字材料。財務會計方面的文獻資料有許多,如,《財務與會計》雜志,側重于介紹會計法規、會計實務工作經驗;《會計研究》雜志,則側重于對財務會計中理論問題的研究與探索;中國會計學會每年編制的《會計學論文集》,則選擇了當年有代表性的財會論文。各省、市、自治區有關學會的刊物、文集亦可選讀。
有關財務會計書刊資料名稱,可以參考本書第三部分的“參考文獻索引”。
總之,搜集資料既要豐富又要適度,要有重點地閱讀與選題有關的內容,而不要漫無邊際地閱讀。文章要根據自己的需要,有的可精選,有的可精讀,有的只需大致瀏覽一下即可。
(三)搜集資料的方法。檢索資料的方法主要有:充分利用論文撰寫者自己的藏書,善于利用圖書館、檔案館、書店、書展等。每一個研究者都應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研究方向,建立自己的藏書系統。可以直接在資料上做閱讀記號,或者插上若干紙條,隨時備用,這可節省大量抄錄時間。此外,圖書館、檔案館收藏有大量專著、報刊、統計報表、歷史資料和技術檔案,而且經過整理開發,以其資料齊全、檢索方便的優勢,吸引著研究工作者。到圖書館查閱是獲取文獻資料的基本途徑。當然,經常逛書店、看書展,往往也可以獲得最新的圖書資料信息。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利用圖書館、檔案館、單位的資料室、側重于平時積累,經常做卡片、記筆記、剪貼(復印)報刊。是書,注明作者或編者(譯者)、書名、出版單位、發行年月;是報紙,注明作者、篇名、報名、第幾版、年月日;是雜志,注明作者、篇名、雜志名、年月(期號),以便附錄在論文的后面“參考資料”項,也便于文中注釋引文的出處(是書最好還要加上頁碼)。
怎樣才能快速地查檢到所需的資料呢?
①要熟悉圖書分類法。一般來說,圖書館都是把所藏圖書資料按內容的科學性或其他特征,以一定的標準劃分類型,有規律地排列出來。開架圖書,我們可以自己查找;對于閉架圖書,我們可以查看圖書館編制的目錄。目前使用得較為普遍的是中國圖書館圖書分類法,此法把資料分為五大部類二十二大類,一級大類目下,根據圖書屬性又劃分為若干二級類目,其下再分為三四級類目,并采用“八分法”和“雙位制”編碼。比如,要查找財政、金融方面的資料,就要先找經濟大類,它屬于社會科學大部類的F項目,然后找到政治經濟學項,再下找至“8財政、金融”,在此項目下就可查找到你要找的相關論著,用專門紙條寫上編碼、書名交給管理員就可以了。
此外,有些圖書館還同時使用書名目錄、著者目錄、主題目錄,讀者可以按其中的一項進行查找。總之,如果不熟悉圖書分類法,可以選一本簡明的“圖書分類”瀏覽一下,掌握這方面的知識。我們在翻檢圖書分類目錄時,可編制參考書目。每本書名用一個單獨的卡片,既便于借閱,又便于保存,還可以從書的標題中估計與本論題的關系,然后“按單索驥”,借閱圖書。
會計論文的寫作程序與要求:
完成會計論文的準備工作后,開始動手撰寫論文,會計論文寫作程序一般包括確定論文題目,草擬論文提綱,寫出初稿,反復修改直至定稿等內容。
(一)選定論題范圍
選定論題范圍簡稱選題,是論文寫作的起點,即要選擇確定所要研究論證的學術問題,或在實際工作中碰到的需要解決的問題。要本著將客觀上的需要和主觀上的可能相結合的科學的選題態度。
論題不同于論文題目,論文題目是論文的標題,是從論題范圍中選擇出來的,研究的范圍比論題小。選擇論題范圍不是一件復雜的事情,因為論題范圍一般比較大,比較廣,是就某一領域、某一方面加以研究、探討。作者在寫作之前,應該先確定論文論題的范圍,具體的論文題目可以在整理、加工資料后再加以明確。
1.論題的來源。正確恰當地選擇論題范圍與論題的來源是密不可分的。論題可以從理論研討和社會實踐兩方面得來:
一方面,來自社會實踐中出現的新現象、新業務、新問題。
財會人員在實務工作中常常遇到各種各樣難以解決的問題,需要對此進行研究,進行探討,提出解決這些問題的新辦法。比如,企業的存貨大量積壓,從而造成會計報告中的存貨的信息嚴重失真。再如,隨著企業股份制改造力度的加大,原有的企業內部會計制度需要進行改革。這樣一系列的問題,都需要解決,由此圍繞著“會計信息失真”、“企業會計制度設計”、“現代企業制度下會計人員的職責”、“企業股份制改造”等展開了討論。
隨著會計環境的不斷變化,一些新事物、新現象層出不窮。比如,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現,股票期權業務的開展,以知識資本進行的投資,資產重組概念的提出,通貨膨脹的加劇等等,這些都對原有的會計理論、會計實務提出了挑戰,也迫切要求有新的理論去指導實踐。
另一方面,來自科研領域中出現的新觀點、新問題。
人們在了解、研究已有的研究成果時,又發現了新問題,從而需要使原有的理論更加完善或擴展。例如,在探討研究受托責任會計時,財會人員往往只重視提供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信息,而忽視了對企業現金流量的反映,于是在1999年出臺了具體會計準則《現金流量表》,該準則實施后,在理論界和實務界都掀起了一場關于現金流量表研究討論的熱潮,而《現金流量表》準則,也在2001年進行了修訂。由此可以看到,一些新問題需要研究、探討,形成比較成熟的理論,然后以理論為指導,在實踐中去實現它。
除此之外,我國良好有序的市場經濟正在逐步建立,而且我國也已經加入了WTO,全球經濟一體化,要求我們的財會工作也要和世界接軌,接踵而來的一些新的經濟業務、經濟關系勢必要求我們的會計理論先行一步。比如,跨國企業會計、海外投資業務處理、金融保險會計、戰略管理會計等問題,都值得探討、研究。
2.選題的一般原則。客觀上講,要選擇有科學價值、有現實意義的論題;主觀上講,要選擇自己感興趣,有利于展開研究,自己可以駕馭完成的論題。
這里所說選擇有科學價值的、有現實意義的論題,主要是指:其一是要有理論價值,就是指那些對本專業、本學科的建設與發展能起先導、開拓作用,對各項工作起重要指導、推動作用的重大理論問題。其二是實用價值,就是指那些經濟發展實踐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即選題應該著重考慮的是人們在社會生活和工作中的重點、難點、疑點和人們關注的熱點、爭論的焦點問題。
具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1)創造性原則。即在財會專業的研究中、業務工作上有新的發現、新的創造。選擇會計建設中迫切需要解決的理論問題或會計工作實務中的新問題來研討。因為每一項新的發現、新的方法,都將使該領域科學的發展、改革、業務工作向前邁進一步。
(2)現實可行性原則。就是要根據自己的專業優勢、興趣愛好,并考慮基本的實際研究能力、資料積累,以及可能爭取到的指導、協調等條件去選題。愛因斯坦有一句名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們應該在自己熟悉或有濃厚興趣的業務領域內選題。
(3)補充性原則。可以去選擇那些在財會學科的研究中、工作實踐中被忽視的領域和被忽視的環節,經過研究提出見解,填補空白。
(4)前瞻性原則。根據個人的能力,盡量去選擇那些尚無人問津,或是前人研究的成果或經驗,在未來經濟的發展中不再適用的問題,經過研究,將其發展、完善,使之更為豐富、完整。
3.選題的方法
(1)觀察事物,尋找問題,發現矛盾,探討解決方法。論文選題主要來源于三個方面,即從會計實務中選題、從會計理論中選題及從會計實務和會計理論發展形勢中選題。在選題中尋找問題,發現矛盾,如從新事實與舊理論的矛盾中,從不同的觀點和流派的爭鳴中,從別人失敗的經驗中,從前人的不足、缺陷或漏洞中探討解決問題的途徑,選擇自己研究的課題。
(2)多方面探索和一方面選擇相結合。選題要將橫向空間考察和縱向時間考察相結合。根據財務會計專業的特點,所謂橫向空間考察,就是說要樹立科學的整體觀念,尋找與會計學科相交叉的學科領域,如會計學與管理學、會計學與其他經濟管理類學科、會計學與數學等,研究邊緣學科、交叉學科,找出學科結合部,探索用別的學科理論和方法去研究財務會計,運用多學科理論和方法來研究財務會計學科領域。所謂縱向時間考察,就是要認識財務會計知識的層次性和不斷抽象上升到新的具體會計理論和實務水平的無窮性,樹立不斷開拓和追求新知識的科學態度,不斷提出財務會計新的研究課題。
(3)想象、聯想、直覺選擇的方法。直覺是科學上重大發現的先導,是經驗事項通向概念或假設的橋梁,研究重大課題大都是通過直覺選擇出來的代表創造成果的概念或初步假設。直覺是創造之母。愛因斯坦的科學創造原理模式為:經驗──直覺──概念或假設──邏輯──理論。
4.選題注意事項
(1)虛實結合,以實為主,既要有理論分析,又要有業務方法的探討。擬定的選題,必須結合實際,針對現實,以第一手資料為基礎,必須符合事物發展的規律。最好是自己在學習上、工作中、生活里經常關心的問題,或是時常思考的問題,這十有八九會成功。
(2)難度適中,量力而行,即要探索新問題,又要考慮自己的專業基礎。
選題切忌過大、過難、過舊。選題過大,一是難以完成,二是不好駕馭。要選與自己的知識、能力結構、地位角度、業務專長相吻合的題目。選題難度過大,會受到時間、精力和資料的限制,是很難寫好寫完的,若無可奈何,臨時換題,時間更緊迫,不可能寫好,所以要選與自己的工作性質、工作環境、工作條件相一致,或者是相關相近的題目。選題過舊,別人嚼過的饃,沒有味道,還會讓人覺得有被抄襲之嫌。
選題最好是略有點難度,難易適中,選擇具有時代感的題目。總之,選自己熟悉、有興趣,經常關心研究,有思想準備的題目。
(3)要有自己的見解,中心明確,避免綜合論述,拼湊成章。
選題時,要掌握前人和今人的研究成果,要了解該選題研究的現狀以及發展的趨勢。若是他人已解決了的問題,可以不必花力氣重復進行研究。另外,不要人云亦云,湊熱鬧找“熱門”,要經過深入研究,冷靜地考慮,確有新見。
此外,還要考慮個人的時間、資料和研究能力。盲目選擇論題,一般說來是不會成功的。選擇自己獲取信息、尋找圖書資料方便的題目,考慮自己能利用哪些社會關系,到哪些單位調查研究,獲取哪方面的文書檔案、統計報表、數據資料比較方便,這樣有助于資料運用起來得心應手,有助于寫作的成功。
選題只要是自己有濃厚的興趣,結合工作實踐,能發揮業務專長,有占有資料的條件,能得到指導,就一定能獲得成功。
總之,寫財會論文,首先要找資料,看文章,了解別人已有的觀點、目前存在的問題,啟發自己思考。關注并了解財務會計學科領域的學科帶頭人,著名的理論著作及最新研究成果,對于論文的寫作必不可少;其次,對各種材料必須消化吸收、融會貫通,針對實際工作中的矛盾和經驗,重點研究,形成自己的觀點,提出獨到的見解。看材料、寫文章,猶如春蠶吐絲,先吃進桑葉,經過咀嚼、消化,排除廢物,然后吐出蠶絲,做成美麗的蠶繭,進而織成五光十色的錦緞,切忌搞大拼盤,進行簡單的組合裝配。
本書第三部分列示了關于財會論文的一些選題,可供參考。
(二)草擬論文提綱
提綱是文章的骨架,體現作者的總體思路,以及全文的邏輯性和結構框架。通過草擬提綱,可以規劃基本內容,搭好基本框架,使自己的思想明確、條理清晰,還可以發現構思的缺陷、材料的不足、論據的不充分、思路的不清晰,使論文寫作少走彎路。論文提綱一般應包括文章的基本論點和主要論據,反映文章的體系結構。簡單地說,提綱要列出一級題目、二級題目,如有需要,再作一些說明。有的人不習慣于寫提綱,提起筆來就寫初稿,結果由于構思不成熟,往往費時更多。
提綱寫好后,要不斷修改、推敲。一是推敲題目是否恰當,是否適合;二是推敲提綱的結構,是否能闡明中心論點或說明主要議題;三是檢查劃分的部分、層次、段落是否合乎邏輯;四是驗證材料是否充分說明問題。這些工作完成后,再開始動筆寫初稿也不遲。
1.結構層次安排方法
(1)并列法。即表現為幾個觀點或幾個問題、幾類事情或若干事件并列在一起,形式上彼此獨立,內容上共同為說明主題服務。這些內容(任務、原因、措施、成績、經驗、體會)沒有誰先誰后,誰主誰次的區分,但須注意的是,各層次之間必須有內在的聯系,不能互相矛盾、重復、包容,分類的標準、角度要一致。
(2)遞進法。說明主題(問題)的各個層次的內容,或者是按照事情發展過程的先后次序,或者是按照事理逐層深入的關系來安排層次。用遞進法安排層次,有明顯的邏輯上的嚴密性,人們容易理解和接受。要注意的是,事情和整理的先后順序必須是確實存在的,而且是實質性的,否則,也不能很好地說明問題。
(3)因果法。任何問題的發生總有其原因,任何做法、事態的發展總有其結果。層次的安排可結果在前原因在后,也可原因在前結果在后。
2.論文提綱的形式
論文提綱按照詳略程度大體有以下幾種形式:
(1)標題式提綱。用簡要的詞語概括內容,以標題的形式列出。在正文中一般可以作為主線、大的框框來處理。這種寫法簡明扼要,一目了然。
(2)句子式提綱。用一個能夠表達完整意思的句子概括內容,該句子可以帶有標點。
(3)段落提綱。是句子提綱的擴充,常用來編寫詳細提綱,故又稱詳細提綱。有時,當論文邏輯構成單位的內容不能用一個句子概括時,就寫成一段話來進行表述。
上述三種形式可以綜合運用。論文寫作者可根據內容和篇幅的需要加以選擇,只要用起來得心應手即可。
3.編寫提綱的方法與步驟
(1)先擬標題。擬定標題時,力求簡單、具體、醒目,或揭示論點,或揭示論題。需注意的是,編寫提綱的標題一般是最后確定的標題。
(2)用主題句子列出全文的基本論點,以明確論文中心,統領全綱。
(3)合理安排論文各大部分的邏輯順序,用標題或主題句的形式列出,設計出論文的結構和框架。
(4)對于論文中的各大部分,逐層展開,擴展深化,設制細項目,結合搜集使用的材料,進一步構思層次,形成近似論文概要的詳細提綱。
(5)對于每個層次分成各個段落,寫出每個段落的論點句子,并依次整理出需要參考的資料,如卡片、筆記等,標上序號,排列備用。
(6)檢查整個論文提綱,作出必要的修改,即增加、刪除、調整等。
(三)編寫初稿與定稿
俗話說:“七分材料三分寫”。會計論文執筆前重要的準備工作,為論文執筆成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如何把會計領域中好的研究成果,形成創造性的見解和觀點,落實在書面篇章中,這是會計論文寫作的關鍵環節。
1.起草初稿。根據編寫的論文提綱,撰寫論文初稿。初稿撰寫有兩種方法:一是從頭到尾、不間斷、不停頓,一氣呵成寫完初稿,然后再從頭仔細推敲加工修改;二是根據文章的層次結構,一部分一部分地撰寫、推敲、加工修訂,全文分部分寫完后,再合并起來通讀、統稿完成。
財會專業的學生撰寫畢業論文時,在搜集材料充分的前提下,撰寫論文初稿應適度掌握論文寫作速度,不宜求快,應始終保持充沛的精力和敏捷的思維,做到綱舉目張,順理成章,井然有序,詳略得當。
2.文稿修訂。一般說來,好文章是修改出來的。論文初稿完成后,往往存在不成熟、疏漏、重復、有誤、用詞不當等問題,需要反復推敲修改。修改前,應重新閱讀有關參考文獻和資料,虛心聽取論文指導教師的意見。修改論文,也是培養嚴謹的治學態度和良好學風的難得機會,因此要認真、嚴肅、不厭其煩地反復修改。修改要注意精煉,簡明。
思維屬于人類的理性認識,它是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借助于語言材料對客觀事物間接、概括性的反映。思維方法則是指思維的基本程序和使用的基本手段。會計理論是關于會計的一種理性認識,它同其他的理論研究的思維方法一樣,一般有三個層次:
(一)方法論。方法論是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它是會計理論方法的最高層次。的認識論是會計理論研究的指導。具體地說,就是要把辯證唯物主義、唯物主義和革命能動的反映論當作會計理論研究方法的方法論。同其它學科一樣,方法論在會計理研究方法體系中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方法論是哲學思維或哲學方法論在會計學家意識中的體現,又是從哲學角度對會計現實和會計理論的審視,是提供會計學家認識會計的方法模式,這種模式被潛移默化地內化為會計學家的思維方式或方法意識,構成他們觀察、思考會計現實情況的視野,最終凝固成為會計學家對某種理論的思維習慣。另一方面,唯物辯證法、唯物史觀和認識論轉化為方法論并不是互不相關的,而是互為條件、互相依賴、互相滲透、互相轉化,共同形成為把哲學轉化為方法論的“合力”。可以這樣認為,每一個會計理論工作者總是有意或無意地在其工作中接受一定的方法論的指導。
(二)基本方法。基本方法是我們認識會計時所運用的最一般的思維方法。思維方法按照其特點和階段的不同,又劃分為思維的基本方法和思維的技術方法。
1.思維的基本方法。包括觀察法、形象思維法和抽象思維法。在進行會計研究時,首先必須按照具體的會計科研課題進行調查和搜集有關的資料,并通過觀察到的事實來判定調查地點和資料渠道的取舍。由于觀察一般要從感性認識開始,通過感性認識對事物作出判斷和評價,上升到理性認識。只有在占有了大量的、豐富的資料后,才能為會計理論研究打下堅實的基礎。從這點來看,觀察法是思維的最基本的方法。在此基礎上還要進行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形象思維法,包括聯想法和想象法。聯想法是指由一事物而想到另一事物的方法,具有表面性、隨意性和猜測性。想象法是指在原有形象的基礎上加工改造而形成的思維方法,具有形象性、概況性和創造性。會計理論研究同樣需要創造性的想象力,即不局限于現有的會計描述,而獨立地創造出新形象的想象。抽象思維法,包括形式邏輯和辯證邏輯法。形式邏輯方法是一類程序化很高的方法,一般包括比較、分類、類比、移植、歸納、、綜合、概括、證明和反駁等一系列方法。這些方法在人們的意識中以高度抽象的方式固定下來,具有普遍有效的公理性。辯證邏輯方法是形式邏輯方法的與深化,它是從客觀對象的內在矛盾入手,來分析和解決思維的矛盾運動。辯證邏輯方法不僅承認分析、綜合、歸納、演繹等方法在人類思維中的重大作用,而且將它們看成是具有對立統一的關系的方法,將每對關系看成是一個矛盾的統一體。抽象思維方法在會計研究活動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在會計研究的各個領域運用得最為普遍。會計研究成果的提出,或是從大量具體的事實和資料的研究中得出(歸納),或是為解決具體問題而運用一定的會計學知識推出(演繹)。會計研究成果,除了要接受會計實踐的檢驗外,還要在邏輯上前后一致。此外,分類與比較、分析與綜合等方法在會計研究領域大量采用,在許多會計學術刊物中,隨處可見這些研究方法的蹤影。
2.思維的技術。包括數學法、假說法和系統法。數學是關于量及其關系的,是抽象、推導和的工具。從思維角度上說,數學又是嚴密的思維體系。活動同樣離不開數學方法的運用,即運用數學概念、邏輯和方法對會計實踐的運動,進行定量化的研究,將會計領域中的相互關系、相互制約的因素用數學模型表示,仿照數學的邏輯思維方法構建會計理論及方法體系。例如會計理論中的資本資產計價模式,會計收益與股票價格的關系,均需采用一定的數學方法,即建立數學模型來表達。假說是對的一種測性或可能性的說明,它適用于一切進行理論研究的領域。假說的提出,不僅了、綜合、比較等邏輯的方法,而且更突出的是應用聯系想象的方法。在其完成階段,則演繹推理的作用十分突出,即從已確定的觀點出發,通過演繹的程序,廣泛地解釋已知的經驗事實。假說法從一定意義上講也是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得以全面運用的方法。將假說法引入會計研究領域,便形成了會計研究的實證法。實證法要求先提出一定的假說,然后通過綜合運用其他研究方法,如數學法、調查法和演繹法等以證明假說的現實性。在西方會計界,實證法的運用十分廣泛,這種實證的運用,拓寬了會計研究的領域,從而豐富了會計理論的,同時便會計研究也具備了可以核查驗證的特點。系統法在科學研究領域有著極其廣泛的應用,在研究會計實踐與會計環境的相互關系、會計實踐各組成部分的關系、會計實踐與會計理論的相互關系、會計學與科學及會計學與科學各學科的相互關系等方面,系統法具有其它研究方法無法比擬的優越性,是其它研究方法無法代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