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1-10 12:54:5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小數乘法教案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教學目標:
2、能運用這些運算定律使計算簡便。
3、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認真審題靈活運用運算定律簡算的習慣和能力。
教學重點:
學生通過觀察能找出正確的簡便算法。
教學難點:
學生通過觀察能找出正確的簡便算法。
教學準備:媒體等
教學過程:
一、復習準備:
1、口算:
5×0.2
=
2.5×0.4
=
125×0.8=
0.5×0.2=
0.25×0.4=
1.25×80=
0.05×20=
250×0.04=
12.5×0.08=
2、簡便計算:
32×25×125
79×21+21×21
二、探究新知:
1、師:同學們,在整數乘法中我們學過哪些運算定律?用字母怎么表示呢?
2、出示:觀察并計算,下面每組中的兩個算式有什么關系:
0.6×3.93.9×0.6
(0.3×2.5)×0.40.3×(2.5×0.4)
2.8×1.7+7.2×1.7(2.8+7.2)×1.7
3、通過觀察、計算、討論,引導學生自主發現規律:整數乘法的交換律、結合律和分配律,對于小數乘法也同樣適用。
4、揭題:整數乘法運算定律推廣到小數
5、你能用這些運算定律來巧算嗎?
3.8×0.4×2.5
7.9×2.1+2.1×2.1
(1.25+2.5)×4
a.
讓學生獨立思考完成
b.
讓學生匯報:你應用哪條乘法運算定律進行簡便計算的。
三、分層練習:
1、將一個數分解成兩個數的積或兩個數的差:
0.72=8×
(
)
0.72=0.8×
(
)
0.72=0.08×
(
)
9.9=10-
(
)
99.9=100-
(
)
0.99=1-
(
)
2、下面各題怎樣計算比較簡便?
3.2×25×125
6.4×99+6.4
64×0.99
3、判斷下面各題是否正確,并說說理由。(書P17—練一練)
4、你認為怎樣算簡便?4.8×0.25
四、課堂總結:
整數乘法的交換律、結合律和分配律,對于小數乘法也同樣適用。
五、思考題:
判斷是否正確(機動)
8.3×6.2
+
0.83×38
=
8.3×(6.2
+
3.8)
=
8.3×10
=
83
六、板書:
整數乘法運算定律推廣到小數
乘法交換律:a×b=b×a
計算教學是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基本技能教學,它是學習應用題及其他知識的基礎,具有一定的工具性,是數學教學的根本。因此,在數學計算教學中,不僅能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敏性,而且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專注力,細致程度、書寫的工整性和自覺檢查的學習習慣。然而,現在的老師都覺得孩子們的計算能力大不如前,學生也認為計算課太枯燥,做計算題太煩,所以不感興趣。計算能力的培養及提高是今后數理化學習的基石,因此非常重要。如何培養學生計算能力,優化計算教學過程,試述如下。
四、重組教材,活躍氣氛
單純的機械操作容易使學生思想僵化,思維缺乏主觀色彩。計算課,教師不做充分準備,很多時候就可能上得枯燥乏味,學生也不是因為喜歡而學習計算,這樣的學習已經成為一種負擔。設計《小數乘小數》時,關注兩個問題:一個是如何讓學生主動地思考,批判、反思整個計算過程,預測和檢驗計算的結果。適當滲透小數乘小數的計算法則是必要的;第二個問題是如何讓學生學習積極主動,具有很濃的學習興趣。于是,在課前設計時對教案作了適當修改。把3道口算題改成判斷題3.16×2.8=8.844,1.13×26.84=303.292,1.25×3.2=4。第一個判斷題有超過一半的學生認為是正確的,他們把注意力集中到3.16和2.8的整數部分,而忽略末尾上的數字;第二題大多數學生判斷也是正確的,而且對題目進行了分析和解釋;最后一題,還是有很多同學認為是錯的,教師讓學生通過算一算來檢驗自己的判斷,這樣很清楚地發現自己判斷失誤的原因。運用判斷題能讓學生在第一輪學習中就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再出示兩題:2.8×2.2,2.8×0.2,說說它們的乘積比2.8大還是小,并說明理由,第二題的結論還讓學生進行了計算驗證。以往的整數乘法的經驗是一般乘積比因數大,現在在小數乘法中,居然出現乘積比因數小的現象,讓學生探索及分析原因是用數學的魅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過程。兩次練習,使本堂課在輕松活潑暢的氛圍中展開。例題2讓學生說說“1.4×0.6”是什么意思,算算其他家具的占地面積,本題的生活情景讓學生很感興趣,所以都樂意計算,實現了預期目標。
總之,提高學生計算能力任重道遠。教師要精心培養,正確引導,充分發展學生思維,做好學困生輔導工作。對學生計算中出現的普遍問題,要及時加以解決并認真分析錯誤原因,不斷加強鞏固練習,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提高計算教學的實效性。
世紀之交,當中國基礎教育高舉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改革的旗幟,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切實履行“奠基工程”職責的時候,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就必然成為基礎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務,鮮明而緊迫地提到廣大教育工作者和全社會的面前。于是,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世紀之交啟動。2002年9月,我們太平區被確立為省級實驗區,開始進行新課程改革實驗。作為教研員,深知自己的工作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嚴峻性挑戰,一方面著手學習新理念用新課程改革的新思想充實自己,另一方面在新課程實驗中更好地發揮研究、指導、服務的功能。我以高度的責任心和滿腔熱情,積極主動地參與改革,努力發揮專業引領作用,為學校和教師提供切實有效的幫助,并虛心向教師學習,在改革與實踐中不斷地提高自己。
我們區的新課程數學學科教學改革工作得到了領導的重視,廣大教師在課程改革中迸發出極大的熱情,我們在嚴峻的挑戰中,在苦苦的探索又取得到了可喜的收獲。為了實驗的成功,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為了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我們認真學習新課標,仔細分析當前學生的情況,采取五大措施,收到了較好的成效,既減輕了學生的課業負擔,又提高了學生的數學素質。
一、更新觀念,教學“以人為本”,放手讓學生參與數學學習
以前的教學,主要把教材放在第一位,教師圍繞教材把知識傳授給學生,他忽略了人是一個不斷發展的個體。新課標要求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以學生為本,給學生一個廣闊的空間,教師幫助學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與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是數學活動的主人,為此,教師必須放手讓學生參與數學學習的各個環節,以實現數學課堂教學的最優化。
——放手讓學生自己收集信息,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解決問題
——放手讓學生親身經歷體驗的過程
——放手讓學生合作學習、交流心得
——放手讓學生自己設計練習,進行自評和互評
二、建立新型師生關系,創設寬松的教學環境
古人韓愈給為人師者的解釋為“傳道解惑”,幾千年的師生關系定義在“師道尊嚴”里,這樣,教師說什么,學生就學什么,對老師講的問題與結論從不懷疑,久而久之,學生慢慢地就不愛動腦,思維遲鈍僵化,這樣就把“有問題”的學生教成“沒問題”的學生,我們提出課堂教學中的師生關系應該是朋友加顧問的關系。新課程理念強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處于主體地位,教師則應當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促進者。為此,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教師應該考慮的首要問題。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是給學生營造一個民主、和諧、寬松、自由的教學氛圍,使學生的思維和身心都能得以舒展。
三、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好玩
2002年8月,第24屆國際數學家大會在北京舉行,會上華裔數學家陳省身向參加中國少年數學論壇的孩子們贈送了一幅題詞:“數學好玩。”這一充滿童真語氣的題詞其實包含了這位數學家的良苦用心:要用孩子們最能接受的方式,將他們引領進數學的大門。
課堂教學是一種師生雙向交流的活動,學生是主體,學生的學是根本,是內因。要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是自我發展的需要。教不是目的,而是為了學生更有效地學。因此,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使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知識的探究活動,通過動手、動腦、動口的實踐,讓學生輕松、愉快地學習數學。
如在教學小數乘法(一位數乘小數)時,教師這樣導入:“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小數乘整數和一個數乘小數的計算方法,小數乘法和整數乘法既有相同點又有不同點,我們主要研究它們之間的不同點,即確定積的小數點的位置。也就是說小數點在哪兒安家。”隨后,多媒體畫面展示“揮手致意”的漫畫小數點:“嗨!小朋友們好,我是小數點,我的家在哪兒?”課堂氣氛頓時活躍起來,同時本課的重點和難點也自然凸顯出來。
再如,小學一年級學生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之后,我們安排了一次實踐活動,讓學生利用七巧板進行拼圖,學生非常喜歡。由于有各種不同的拼法,學生拼了一種,總想再換一種,有了一種就想多拼幾種的需求。接著學生在小組內討論自己拼的圖形像什么。通過小組討論、合作學習,使學生善于與他人協作,而且在與他人的相互交流中學會表達自己的看法,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滿足了一年級小學生好奇、好勝、好表現的心理特點。
數學好玩,實質上就是教師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 ,培養學生愛數學,帶領學生做數學,玩數學,從而在探索數學問題的過程中感受數學的奧妙和樂趣,以實現《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強調的“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要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等基本理念。
四、讓學生走出數學圍城,為學生架起“書本——生活”的橋梁
《數學新課程標準》十分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在教學目標中增加了
“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初步學會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早就說過“中國的教育太重書本,和生活沒有聯系。教育不通過生活是沒用的,需要生活的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而教育。”因此在教學中,我們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聯系生活講數學,把生活經驗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體現“數學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體驗到數學的魅力。那么,數學教學中如何體現生活化,如何讓學生走出圍城,教師怎樣為學生架起“書本——生活”的橋梁呢?我們是這樣做的:
1、走進生活,體驗數學
教師要有資源意識,如書報雜志、計算機網絡等媒體,博物館、紀念館、風景名勝等場所,以及日常生活中的重大事件等都有可能成為數學學習中的信息。教師努力利用、開發好這些信息資源,組織學生走進生活,體驗數學,培養學生收集、整理信息,找到有用的信息進行處理的能力,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去思考、去創造。
如,要學習“認識鐘表”一課了,課前我們通過調查和平時的發現,大多數學生其實已經認識鐘表了,會讀出鐘表上所顯示的時刻了,或者至少是會讀整時數了,因此課前組織學生自己了解有關鐘表的知識,收集你看到的鐘表上的時刻,課上學生自己分類,自己試讀,讓會讀的同學有展示的機會,讓不會的同學也隨之進入氛圍,同時也可以暴露出學生學習的難點所在。繼而圍繞難點重點突破,結論也由學生自己來歸納。由于本課中的學習材料從例子到練習都來源于學生課前收集的生活信息,有鐘面的認識,有時刻的讀法,有時、分、秒的關系……學生對于這些覺得十分親切,一堂課不僅認識了鐘表,也收獲了知識以讓學生合作學習、交流心得外的許多東西。
2、結合生活,學習數學
數學和生活的結合并不只是外在的、形式上的結合,重要的是兩者內在的、深層次的結合。因此教師在創設那些發生在學生身邊的現實情境時,不僅應考慮這一情境是否暗示著某種現象或數學規律,還應讓精心設計的生活情境貫穿教學的始終。只要這樣,才能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真正聯系。
目前,我們的數學教材雖然增加了許多彩圖,但有些情節內容缺乏時代氣息和生活色彩,讓學生喜聞樂見的內容還是太少,我們要加強“書本世界”與學生“生活世界”的溝通,改變數學學習生活蒼白無味的狀態。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處理教材,調整教材,重組教材內容,給數學課本增加“營養”,在現實世界尋找生活素材,讓數學貼近生活,用具體生動、形象可感的生活實例解釋數學問題。例如,教學“1米2厘米-6厘米”這道題時,習慣上,人們總是把它當作一道簡單的名數、復名數的互化與計算來對待,而我們卻創設了這樣一個生活情境:“同學們,小明的爸爸原來的腰圍是1米2厘米,經過一段時間的體育鍛煉,腰圍減少了6厘米,你知道爸爸現在的腰圍是多少嗎?”這時學生的活動已不再是單純地為計算而計算了,而是融入生活,更多的是一種積極的情感體驗。這里,教師賦枯燥的數字以“生命”,把教材中缺少時代氣息的題材改編成了學生感興趣的、活生生的題目,使學生積極主動投入學習活動中,同時也讓學生真正認識到數學就在我們生活中間,“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有著無窮的魅力”。
1. 深入生活,運用數學
新課程數學課堂教學改革的口號是“學有用的數學”。因此,教師要創設一切條件,引導學生把課堂中所學的知識和方法應用到生活實踐之中,加強數學教學的實踐性,給數學找到生活的原形,通過與生活的聯系,充分體現數學的價值,從而激勵學生更好的學好數學。作為教師,必須潛心研究每一數學問題的學習價值,從價值出發,從學生的需要出發,為學生設計豐富多彩的課后延伸性活動,引導學生深入生活,運用數學。
例如,學習了三年級“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認識”一課后,指著門窗上的一塊玻璃,問:如果這塊玻璃破了,怎樣才能配到一塊合適的玻璃呢?讓學生充分考慮,用學到的方法解決這一生活問題。學了三角形的穩定性后,可以讓學生觀察生活中哪些地方運用了三角形穩定性;學習了圓的知識,讓學生從數學的角度說明為什么車輪的形狀是圓的,三角形的行不行?為什么?還可以讓學生想辦法找出面盆底、鍋蓋等的圓心在哪里。
再如,在學生學習了“元”、“角”、“分”后,我們就設計了“計劃購物”的活動。學生分成幾組,每組有相同數量的錢,組內同學自己分工,自己計劃購物,自己負責記帳。當同學們參加了活動,親自去買一買東西,算一算價錢后,他們發現:“爸爸媽媽賺錢真不容易”;“做事情要齊心協力”;“處處有數學,買物品也要用到數學知識,用數學知識計算”……這是以學生感興趣的喜聞樂見的活動為手段,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提高運用數學的能力。
五、正視錯誤,解讀學生,資源共享,把學生的問題當成一種課程資源
課堂教學中學生不可避免地會時時發生錯誤,其出現的原因、形式、性質、層次是不一樣的,正如華東師范大學寧本濤教授分析的那樣:總體來看,教師在上課時,一般都不希望學生出錯。因為出錯表示學生未掌握知識或存在能力、技術障礙,這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教師教學的效果。另外,若出現錯誤多了,一直去糾正,原定的教案就完不成了。在不少教師的心目中,完成教案,尤其在“公開”、“示范”課上,比學生是否真的學到要重要的多。于是,課堂成了演出“教案劇” 的“舞臺”,教師是主角,好學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數學生只是不起眼的“群眾演員”,很多情況下只是“觀眾”和“聽眾”;老師把問題提得很小,很碎,讓學生在教師用碎石似的“問題”組成的跑道上小步走,以求步步不出軌,盡量不出錯;當全班大部分同學出錯時,老師用示范的方式給出正確答案或再講一遍,很少去分析研究學生為何錯,如何錯。
在教學中,我們逐步意識到回避、防范學生犯錯,本身是教師教學中的“錯誤”。我們要正視這個錯誤。另外,教師因為有了預設的答案,有了規定的思維行進路線,還可能把學生的不同意見、乃至一些創見當作錯誤而拋棄,其消極的后果更無須多言了。有了對“錯誤”的認識,我們就開始努力培養教師自己這方面的能力:努力從學生發生錯誤的角度,去解讀學生,了解學生錯誤背后的學習障礙。下面的例子可以說明。
教學“乘數是一位數的乘法”時,教師先出示13*3=,請個別同學板演并說出計算過程(這是個位不進位的乘法,已經學過)。接下來,教師把13改成18,問:18*3=這道題你會做嗎?請你試著做在練習本上。學生計算,教師巡視,之后請三名學生把計算情況分別寫在黑板上。
18*3=34 18*3=54 18*3=324
18 18 18
* 3 * 3 * 3
—— —— ——
34 54 324
師:黑板上有幾種不同的答案,對這一道題來說會出現不同的結果嗎?(生:不會)下面就請同學判斷一下,你認為哪些是對的,哪些是錯的,為什么?
全班交流:
生1:18*3=34是錯的,他沒有進位。
生2:18*3=54是對的。
生3:18*3=324是錯的,18*3連100都不到,怎么會300多?
生4:我知道最右邊的同學怎么會錯的,個位上3*8=24就寫下來,十位上1*3=3沒地方寫了,就寫到24的前面去了,所以錯了。
生5:我是用估算來判斷的,把18看做20,3個20是60,所以18*3的得數應比60小一些,這里18*3=54是正確的。
【關鍵詞】優質數學課堂 教學設計 教學過程 教學效果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已經出版發行,廣大教育界同仁又開始新一輪的教學思考與思想交流。面對各種新的理論,我也對自己的教學理念進行了反思,但我對優質數學課堂的認識始終沒有改變。我認為優質的數學課堂應是"三有"課堂,就是指有優秀的教學設計,有和諧有效的教學過程,有良好的教學效果。記得浙江省小學數學教研員斯苗兒老師說過:"簡潔、扎實、快樂"就是上課的最高境界!具體闡述就是:"簡單就是智慧,扎實就會有效,快樂就會前進"。再聯想在溫州市優質課一等獎獲獎教師教學展示活動中,溫州市小學數學教研員雷子東老師在活動總結時講到,一節優秀的數學課應該具有"簡約和靈動"兩個特點。我們對兩位專家的理念略加分析,可以發現他們的想法有一個共同點,也認為一節優質數學課堂應該是"三有"課堂:兩位專家所指的"簡潔"與"簡約"就是指有優秀的教學設計;"扎實、快樂"與"靈動"是指有和諧有效的教學過程;斯苗兒老師所講的"扎實就會有效"點出了優質課堂應有良好的教學效果。從上我們可以發現,我個人對優質數學課堂的認識與兩大專家有異曲同工之妙。下面我就來談談打造優質數學課堂的幾點具體想法:
一、有優秀的教學設計
一場好戲要有好的劇本,一堂好課也同樣要有好的教學設計。何為好的教學設計?我認為好的教學設計:應該是在文本細讀基礎上的教學設計;應該是在讀懂學生基礎上的教學設計;應該是脈絡清晰的教學設計。
1.在文本細讀基礎上的教學設計。我之所以把在文本細讀基礎上的教學設計放在優秀教學設計第一位,是由兩種現象促成的。現象一:社會偏見與學科偏見。以前不少人認為教書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尤其是教小學,只要初中畢業就可以勝任工作了;現在又變成,語文、英語、科學不會教,那就去教數學吧,加減乘除總會懂一點,認為教小學數學很簡單。現象二:由于前一種思想作祟,我們許多數學教師也認為教數學很簡單,很少有人真正地研讀教材,很多人忙于不假思索復制別人的教案,年輕人如此,老教師如此,更為可怕的是我們一些骨干教師也如此。我并非排斥資源共享,但我想說的是,在享受別人資源時要學會思考與取舍,不要出現東施效顰的現象。下面讓我們一起針對二年級上冊《乘法的初步認識》這節課,來領略數學的不簡單與讀懂文本的重要性。
教齡兩年半的翁老師上了這節研討課,她是從課本第44頁單元主題圖計算游樂園各類活動的人數引入,采用書寫50個3相加太麻煩了,引入乘法,最后進行鞏固練習。從課的實施情況來講,應該說翁老師也有自己的思考。課后,我根據個人對教材的理解,與翁老師采用問答形式探討了3個問題:
(1)這節課用不用單元主題圖?
翁:用單元主題圖,讓學生體驗數學來自于生活。
池:單元主題圖可以用,但不是用在這里,應該用于本單元教學任務結束進行綜合練習時,對于二年級學生來說,對于本節課《乘法的初步認識》教學來講,動手擺小棒進行操作比觀察圖片更直觀、有效,也同樣能體現數學來自于生活。
(2)教材第45頁,呈現同學們不同擺法的用意是什么?
翁:體現擺法多樣性,同時為后面多條乘法算式的引出提供素材。
池:你剛才的想法都對,但除此之外,這里計算有些圖形擺放小棒總根數的加法算式可以寫成乘法算式,有些卻不能,讓學生體驗計算幾個相同加數的和可以寫成乘法算式,不同加數的和一般不能寫成乘法算式,教材這樣設計也體現了乘法初步認識的課時特征。
(3)教材為什么先處理6×3這條算式,即先處理6個3的問題,而不是5個4,或3個5的問題?為什么不用50個3相加導入乘法呢?
翁:不是很清楚。
池:其一、先處理6×3(即6個3相加)這條算式,跟5個4、3個5相比,更能體驗乘法的簡潔性。其二、50個3相加,看似更能體現乘法的簡潔性,但已經超出本節課初步認識的要求,對教材的度沒有把握好。50個3相加不能一一呈現,學生不能直觀感受50個3相加是多長的算式,這樣改寫成乘法算式,沒有體現乘法算式與加法算式的對應關系,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不明確。
通過以上三個問題的探討,我們可以知道看似簡單的內容,一句話可以講完的內容,可真正要讀懂它,上好它也是很難的。要想提高自身的教材解讀能力,提議大家多閱讀各種版本的教材(目前小學數學教材有人教版、北師大版、西南師大版、蘇教版、浙教版、青教版等),多思考編者取舍的意圖。
2.在讀懂學生基礎上的教學設計。我們的小學數學課堂很少關注學生的學習起點,沒有進行教學前測,老師往往以想當然的姿態去設計教案。這樣的教學行為放在平時關系還不大,只是苦了自己的學生,但要到大場面也是如此,那肯定會出丑的。
今年4月,在泰順縣舉行的溫州市小學數學優質課評比中,由于很多老師沒有做教學前測,不了解泰順學生的基本情況,教學起點預設過高,第一天比賽的教師紛紛遭遇"滑鐵盧",7位上課老師只有1人獲一等獎。第二天參賽的教師,趕緊利用當天晚上的時間修改教案,調整教學起點,除了上午第一節課的老師,由于時間太倉促,對調整后的教案不熟,效果一般外,其他上課老師都比較成功,均獲得一等獎。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學預設必須要符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要把握學生生活經驗與知識起點。特級教師能在課前談話中了解學生的情況,然后從自己頭腦里的許多預案中,提取出最有效的一種,因此可以上得比較成功。但作為普通教師的我們必須在課前下足功夫,做到心中有學生,這樣才能事半功倍。
3.脈絡清晰的教學設計。現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流行著兩類的教學設計:一類是脈絡清晰的教學設計。這種教學設計,教師能充分研讀教材,有自己的想法,先有基本思路,再進行充實、推敲、磨練,一般設計非常緊湊,有利于提升骨干教師的教學能力。還有一類是拼湊串聯的教學設計。這種教學設計,教師一般沒有充分研讀教材,沒有自己的想法,先到網絡尋找資料,再進行拼湊、串聯,一般比較混亂,脈絡不清,不利于提升骨干教師的教學能力。
在今年溫州市優質課一等獎獲獎教師課例展示活動中,瑞安市實驗小學金文欽老師與溫州一位陳老師的課給我留下深刻印象,他們的教學設計成為這兩種類型的典型。金老師上《小數初步認識》這節課,充分考慮各個版本教材設計特點,推敲各個版本用貨幣單位與長度單位引入的優缺點,最后確定由貨幣單位引入,充分考慮學生的生活起點與生活經驗,同時為了體現長度單位引入的優點,金老師利用把1元換成10角,把10角用10個正方形框上,1角就相當于10個正方形中的1個,直觀的表示出,1角就是1/10元,同樣方式可以得出1分就是1/100元。這樣的設計,既考慮了貨幣單位引入符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又考慮到長度單位引入更具直觀性的特點。整個教學過程也非常有特點,環節之間銜接緊湊,沿著"知識教學--鞏固練習(蘊含新知識)--練習(滲透新知識)"這樣的模式下來,學生學得輕松,也非常自然的把各知識點串聯成了體系。由于思考比較充分,在課后交流環節,金老師表現得揮灑自如。陳老師上《百分數的認識》這節課,讓人有點失望。雖然整節課老師上得比較大氣,語言也比較流暢,應該說演繹得非常好。但我總感覺模仿、拼湊的痕跡比較明顯,沒有自己的思路,這一點在與評委的交流環節,表露的更為明顯,陳老師對于評委的提問,有時答非所問、有時回答不了,這也是沒有深入思考的結果。
我個人認為,這幾年我們溫州市只出現演繹精彩的教師,沒有真正在全省叫得響的數學名師,就是因為我們的新秀與骨干教師功利性太強,追求拿來主義,盲目用名師的教案,只追求華麗的課堂演繹,沒有研究教材,深入思考。這種只追求招式,沒有內力的武功,看上去很美,但碰到真正高手就會一敗涂地。對于新教師來講可以先模仿把招式學得有模有樣,但要成為優秀的教師,必須要兩方面協調發展。因此,我想上課以前要先有自己的思考,磨過課以后,再去參考別人的資料。建議骨干教師用脈絡清晰的教學設計,慎用拼湊串聯的教學設計。
二、有和諧有效的教學過程
好的設計是成功的一大半,但還需要我們去實踐,這就需要有和諧有效的教學過程。這幾年,我們周圍有一批課堂演繹非常精彩的老師,都有自己的心得,我就不進行詳述,但有三點值得我們注意:
1.教師的語言要精煉、恰當。教師的語言要精煉,提問要有啟發性,點評要有激勵性,點撥要在關鍵處。我們老師要記住(或形成)環節過渡語,關鍵問題的提問語,解決問題的關鍵語,還要有激勵學生的點評語。這種具有簡潔的過渡語,啟發性的提問語,師生互動解決問題,得出數學結論(知識)的課堂,一定會顯得非常流暢、和諧。
2.教師要有從容不迫的心態和良好的課堂駕馭能力。我們都說課堂是學生的,但在教學實施過程中,課堂往往都變成教師的,我們很在乎自己的課堂表現,為了達成自己的教學目的,會為學生不切實際的回答而揪心,會為完不成任務而心急。但我們一定要知道,課堂是學生的,只有學生良好的表現,才是精彩課堂的體現,也要記住不是為了完成教學設計而開展教學,而是為了學生學好數學而開展教學活動。因此切記上課不要趕著完成教案,教師要有一份從容不迫的心態。
3.教師的教學方法要符合新課程理念。在教學方法上,要注意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在課堂上提倡學生自主學習,平等地與學生進行心靈的溝通、思想的交流,進行朋友式的合作交流。我們要讓學生學會生活,注重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和經驗的獲得,讓學生在課堂上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富于創新,讓學生在良好的教育情境中健康成長。
要想有和諧有效的教學過程,提議教師:要多上課,多拍錄像課,別人評價是虛幻的,只有錄像中自己的表現才是真實的,通過自我觀摩反思才能更好的解讀自己,分析自己的優缺點,做到揚長避短,真正提高自己的執教能力。
三、有良好的教學效果
良好的教學效果是優質數學課堂的試金石,也是評價課堂差異的一大標準。如果一堂課上下來,過程搞得轟轟烈烈,結束后學生什么也不會,什么也沒給學生留下,這也是白搭,算不上優質課堂。只有讓學生在知識、技能、思想、方法、數學活動經驗等方面有所收獲,才能當之無愧。但我相信如果有優秀的教學設計、和諧有效的教學過程,一定會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正如斯苗兒老師所說"扎實就會有效",就是這個道理。
良好的效果,只有通過練習才能驗證。我們在設計練習時要注意目標定位的準確,要根據教材特點與課時目標設計練習,不要刻意拔高要求,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要注意練習設置的層次性,既要照顧全體學生設計基本練習,檢驗學習效果,又要有所提升,照顧尖子生,真正體現因材施教。通過以上兩個注意,我們就會發現良好的教學效果,不是要求學生什么都會,也不是對所有學生統一要求。而是在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基礎上,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頂,真正體現"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的新課標精神。
新一輪教育思潮即將襲來,作為一線教師的我們,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課堂教學應該從最基本的方面做起,從課前、課中、課后三個方面做起。課前要有優秀的教學設計,課中有和諧有效的教學過程,課后有良好的教學效果,這樣才能打造真正優質的數學課堂。
關鍵詞:主體性;教學;信心
備課時,要求教師心中裝著學生,樹立“為學生的學而教”的指導思想,使“教法為學法”服務。同時通過有效的學法指導,教給學生獲取知識的方法,從“學會”到“會學”。
主體性教學是在教師的引導下以學生為主體,通過學生主動學習促進主體性發展的教學思想和教學方式。其實質體現了素質教育的尊重學生主體和主動精神的要求。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中,實施主體性的課堂教學呢?我主要采取了以下教學策略。
一、變“教案”為“學案”
通過反思自己以往的課堂教學,我意識到:盡管自己在教學中主觀上很努力,但是由于將備課當成“背課”,將上課當成“演課”,將學生當成“容器”,忽視學生作為潛在主體的能動性、自主性、自為性,課堂教學缺乏活力,上課不是為學生的學習服務,而是為教師的教案服務。要轉變這種狀況,必須變“教案”為“學案”。
要變“教案”為“學案”,在教學中就應當不拘泥于教材,要靈活地運用教材,引導學生從不同的側面展開聯想,開拓學生思路,啟發他們探求多種多樣的解答方法,使“教法”為“學法”服務。
例如:六年制小學數學第三冊《6的乘法口訣》一節后有這樣一道鞏固題:元宵節,小明把12盞彩燈平均掛成4行,每行掛4盞,可以怎樣掛?課上我先讓學生自己在本子上用任意符號代表燈籠去畫一畫,學生受常規思維的影響,頓時卡住了。
這時,我說:“這道題如按我們平時想的話,它需要幾盞燈籠?”
“16盞燈籠。”學生不假思索地回答,我隨手在黑板上畫了圖。
“但現在它只給我們12盞燈籠,少了4盞,那該怎么辦呢?”
學生安靜了2分鐘,幾只小手紛紛舉了起來,“把正中間的4
盞燈籠去掉,也是每行4盞,有4行。”這時,有些學生還皺著眉頭,我就讓那位學生上來演示:
他將變成時,其他同學瞪著大眼,個個身體向前傾著,嘴巴張著。當大部分學生以為大功告成時,還有一部分學生的手還舉著:“老師,我跟他想的不一樣,我是去掉四只角的4盞,也就是每行4盞,有4行,并且只需要12盞燈籠。”“老師,我還有方法……”“現在老師給你們5分鐘時間去想一想、畫一畫,
誰的辦法最多?”學生頓時埋頭畫起圖來。5分鐘后,學生紙上最少有四五幅圖,此時此刻,學生的思維非常活躍,解題方法超過十多種,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有意的注重學生解題方法的多樣性,可以增強課堂教學氛圍。
因此,在備課時,心中要裝著學生,樹立“為學生的學而教”的指導思想,使“教法”為“學法”服務。
二、變“學會”為“會學”
課堂教學不僅要關注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度,更要關注學生所掌握的知識是通過教師傳授的,還是自己主動探索獲得的。課堂教學是發展學生主體性的主陣地。因此,應通過有效的學法指導,教給學生獲取知識的方法,從“學會”變為“會學”。
例如:教學《三角形的認識》時,課堂情境創設如下:在學生觀察三角形、房頂架、紅領巾等實物后。師問:它們的大小、顏色、材料各不相同,但從它們的形狀來看有什么共同特征?生答:它們的外形都是三角形。從而引出課題:這節課我們就來認識“三角形”。
小組合作學習用若干根小棒搭出三角形,然后用語言表述出三角形的特征,并驗證用三根小棒一定能搭成三角形嗎?學生通過討論,得出結果,然后用于實踐。如果請你來修椅子,你將把木條釘在什么位置?組織學生評議各種方法,用小棒驗證,得出三角形具有穩定性,讓學生用紙片剪出大大小小的三角形,并試著符合以下條件:
(1)有一個角是鈍角或有兩個是鈍角。
(2)有一個角是直角或有兩個角是直角。
(3)只有一個角是銳角或只有兩個角是銳角。
學生討論:三角形的角有什么特點?如果按角來分類,三角形可以分成幾類?
總之,學生的數學學習是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學生自己的獨立學習及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交流、探討而得到的,凡是學生能思考的,就放手讓學生自己去獲得,凡是能通過小組合作解決的問題,就通過班級適當交流取得共識,當學生獨立思考,合作學習都不能很好解決時,教師再適時指導、點撥,這樣使學習真正成為學生的自主活動。
三、從學生實際出發,為學生發展服務
課堂教學不能成為教師上演“教案劇”的過程,而要時刻關注學生的活動。教學時,不能僅僅是一味地走教案,而要著眼于學生的實際,根據學生出現的問題,隨機應變,及時調整教案,真正成為引導學生發展的引路人。
例如:在我們的義務教育五年制數學第七冊的第八單元小數乘法中的求積的近似值。求近似值是很抽象的,雖然學生多次接觸,但對其知識點很難真正把握。求積的近似值在生活當中運用最多的是在收付現款時,因此這節課可以從收付現款入手進行
教學。
出示例題:一種瓜子每千克5.2元,王成買了1.16千克,他應付多少元?
學生通過計算得出的結果是6.032元,討論得出他應付6元,但少數人認為付6.03元。這時教師不要急著下結論,教師把條件改一下,如果王成買1.26千克,他應付多少元?學生又通過計算得出是6.552元,這時仍有很多學生認為他應付6元,他們的理由是它是以“元”作單位,所以只要付6元,這時教師加問一個問題:“如果王成到你家買,你收他多少錢?”這時就像一顆小石子投進平靜的水里,蕩起層層漣漪,學生議論開了,紛紛說:“要收6.55元”,問其原因“如果我收6元,應去掉小數部分的0.552元,這樣一算,我不僅沒賺錢,而且可能要虧本,這種生意誰會做。為了拉生意,收一兩次可以,但現在不是搞促銷,所以要收6.55元。”……甚至還有學生說:“老師,比元小的單位有角和分,這里‘元’為單位,那小數部分就有兩位,也就是要保留兩位小數。”你聽,學生不是在不知不覺中概括出了知識點嗎?
為了更接近學生的生活實踐,教師又發問:“在生活中,我們已經很少用分了,那對于6.55元,你想收多少?”學生馬上在小組內討論開了,有的說:“應收6.5元”,有的說:“應收6.6元”,有的說:“我有時收6.5元,有時收6.6元。”
“那在什么情況下收6.5元,什么情況下收6.6元。”
“熟人來買收6.6元,陌生人來買收6.5元,熟人不會討價還價,多收點沒關系,陌生人收便宜點下次還會來買。”
“有錢的人收6.6元,不太有錢的收6.5元。”
“平時比較大方的收6.6元,小氣的收6.5元。”
“很有錢的人收6.5元。”
“為什么?”
……
你聽,學生們的回答多符合現實啊,這樣,學生就在自己的思維中學會了知識,并且興趣盎然。
上面的例子不是一個特例,它確確實實發生在我們的課堂上,在教學中,我們班的學生回答的很多問題都很現實,符合生活實際,學生對新知識有強烈的探索欲望,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就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
四、創設多種情境,鼓勵學生主動參與
學習是主動的過程,而不是被動的吸收或接受,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積極參與,是實現小學生主體地位的重要保證和有效途徑。學生在課堂上參與面或參與程度,對學生認識過程中的感知、理解、鞏固以及在此過程中的行為、情感等均可產生影響。因此我注重創設多種生動的情境,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全方位、全過程的參與,如活動參與、思維參與、交往參與,通過參與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好地確立其主體地位。
因此,我們期待課堂上能有意外的生成,有時可能還會為出現精彩的生成而在課前精心預設。可有時,突如其來的生成卻可能令老師措手不及,陣腳大亂。
案例一:“7的乘法口訣”教學片斷
課前教師預設,先讓學生觀察插圖,由圖說出幾個7,再一步步歸納得出7的乘法口訣。可沒想到課剛開始,一個學生就站起來,說:“老師,‘7的乘法口訣’我會背。”
隨后,許多學生都附和著說自己也會,有的甚至還搖頭晃腦地背了起來。這可怎么辦?老師一下愣住了。但他立馬做出了一個決定,拋棄原來精心準備的教案,就從學生的這個實際情況出發,重整教學流程。
于是,他說:“你們真厲害,連7的乘法口訣都會背,不錯,不錯。那——有不會背的同學嗎?”
果然,幾只小手怯生生地舉了起來。
教師抓住挈機說:“還有這些小朋友不會,你們愿意幫他們嗎?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讓他們把‘7的乘法口訣’記得又快又牢呢?”
這下課堂沸騰了。會背口訣的學生,有的站起來指著黑板上的插圖來教;有的用身邊的小棒來教;有的索性拿自己的手指比劃;還有的干脆直接來背口訣……
案例二:《圓的周長》教學片斷
在教學“圓的周長計算公式”這一內容時,教師課前預設了四個環節:猜想,實驗,歸納,應用。第一環節,教師讓學生猜一猜,圓的周長可能與什么有關系?就在學生紛紛提出自己猜想的時候,出現了教師意想不到的小插曲。
一個學生站起來說:“我知道圓的周長和圓的直徑有關系,周長是直徑的3.14倍!更準確的說,應該是3.1415926……”
3.1415926……這個神秘的數值一下子吸引住了學生,他們七嘴八舌地議論起來,將老師的問題拋到一邊去了。
而學生的直言不諱,使得教師原先精心預設的一連串巧妙環節面臨著泡湯的尷尬!怎么辦?老師靈機一動,對課前的預設做了如下調整。
老師說:“知道3.14的同學舉舉手。”
全班竟有小半的學生舉起了手!是啊,學生有著廣泛的信息渠道(包括教材)來獲得這個知識,出現這樣的情況也在情理之中。真是為難了這些學生,上公開課為了配合老師的進度,雖然知道,也還在煞有介事地猜想。
老師微笑著對同學們說:“看來,同學們掌握的知識還真不少。你們怎么知道的?”
“在課外書上看到的。”“我預習課本的。”“爸爸告訴我的。”……
“你們還知道些什么?”老師繼續問。
得到了老師的肯定,其他同學也都躍躍欲試:
“它叫圓周率。”“它是祖沖之發現的。”“它是無限小數。”……
老師一一肯定后,說:“現代計算機已經將圓周率算到小數點后幾千億位了,還沒有算完!”
“啊!?……”學生發出驚嘆聲。
“3.1415926……這么精確的數值是怎么得來的呢?”
老師這一問題問出后,引起了學生的思考,課堂慢慢冷靜下來了。
片刻,一學生站起來說:“好像是用周長除以直徑得到的。”
老師繼續追問:“是用哪個圓的周長除以直徑?是大圓,還是小圓?是祖沖之量的那個圓,還是任意的一個圓?”
學生小聲議論,不敢肯定。
“同學們想不想親手來做一做?”
“想!”學生響亮地回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完全被調動起來了。
老師:“請各小組從帶來的物體中任意選三個大小不同的圓形,準確測量,認真計算,看看大小不同的圓形周長和直徑的倍數關系,填寫實驗報告單。”
學生們興趣盎然地開始新的探索。
反思: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預見到課堂上的所有細節,而在于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中作出相應的變動。”如今的學生,由于信息溝通渠道的日益豐富,使得他們的生命存在并不是白紙一樣的空虛形態,而是具有豐富生活經驗、知識基礎、情感體驗的豐滿形態。作為教師要能正確理解并且尊重學生真實的生命狀態,既不能因為尷尬而刻意回避,也不必為求精彩而一味迎合,被少數學生牽著鼻子走,而是要立足發展,放眼全體,以智慧來啟迪智慧,以“生成”來應對“生成”。
案例一中,我們姑且不去評論這些學生“教”的方法是否可行,教師轉變教學計劃,使學生由“學數學”成為“教數學”,學習熱情直升至極點。就這一點,這就是精彩的一筆。
新學期開始了,為了進一步貫徹實施課程改革,讓學生在輕松的學習氛圍中,掌握所學知識,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特制定了2020年三年級下學期數學教師的工作計劃,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2020年三年級數學教師工作計劃范文,但愿對你有借鑒作用!
2020年三年級數學教師工作計劃范文(1)一學期,我與學生們一起相處、教學相長過程中,也著實有不少的收獲。為使下一階段的工作更順利地開展,現對下學期的工作情況作出計劃。
一、學生的基本情況分析:
我班共有27人,大多數學生學習積極性很高,上課認真聽講,課后及時完成作業,已經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少數學生 ,學習的自主性差,學習不主動.上課開小差,課后作業完成不及時,做作業速度很慢,準確率不高,有時甚至忘了做作業。這個學期要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態度,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數學教學中要培養和提高學困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能力。
二、教材分析和教學目標:
(一)數與代數
1.第一單元“元、角、分與小數”
結合購物的具體情境初步理解小數的意義,能認、讀、寫簡單的小數;感受比較小數大小的過程;會計算一位小數的加減運算,能解決一些相關的簡單問題;能運用小數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進行交流
2.第三單元“乘法”
會計算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能結合具體情境進行估算,并解釋估算的過程;能靈活運用不同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并能對結果的合理性進行判斷。
3.第五單元“分數”
能結合具體情境與直觀操作初步理解分數的意義,能認、讀、寫簡單的分數;感受比較分數大小的過程;會計算同分母分數(分母小于10)的加減運算,能解決一些相關的簡單問題;能運用分數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進行交流。
(二)空間與圖形
1.第二單元“對稱、平移和旋轉”
結合實例,感知平移、旋轉、對稱現象;能在方格紙上畫出一個簡單圖形沿水平方向、豎直方向平移后的圖形;通過觀察、操作,認識軸對稱圖形,并能在方格紙上畫出簡單圖形的軸對稱圖形。
2.第四單元“面積”
結合實例認識面積的含義,能用自選單位估計和測量圖形的面積,體會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體會并認識面積單位(厘米2、米2、千米2、公頃),會進行簡單的面積換算;探索并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公式,能估算給定的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
(三)統計與概率
第六單元“統計與可能性”。
通過豐富的實例,了解平均數的意義,體會平均數的必要性,會求簡單數據的平均數(結果為整數);根據統計圖表中的數據提出并回答簡單的問題,能和同伴交換自己的想法;能夠列出簡單試驗所有可能發生的結果;知道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對一些簡單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并和同伴交換想法。
(四)實踐活動
本冊教材除了安排“森林旅游”“旅游中的數學”和“體育中的數學”等3個較大的實踐活動外,還在正文或練習中提供了如下的實踐活動:
1.到商店調查3種商品的價格,并做好記錄。
2.找一找生活中的小數,并與同伴說一說。
3.調查自己家兩個月水、電費開支情況,并記錄下來。
通過分析數據把你的感受與同伴說一說。
4.收集一些對稱圖形、圖案和照片在班里展覽。
5.用紙剪出一個喜歡的圖形,通過對稱、平移或旋轉繪制一幅圖案。
6.設計旅游計劃。
7.廚房鋪地磚的設計方案。
8.制作七巧板。
9.調查你和同學的身高,計算你們組的平均身高約是多少。
10.在報刊上找出與平均數有關的信息,并與同伴交流。
經歷以上一系列觀察、操作、制作、調查、推理等實踐活動,在合作與交流的過程中,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獲得并積累更多的數學活動的初步經驗,能夠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解決簡單問題;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三、教學目標:
第一單元“元、角、分與與小數”結合購物的具體情境初步理解小數的意義,能認、讀、寫簡單的小數,感受比較小數大小的過程,會計算一位小數的加減運算,會解決一些相關的簡單問題,能運用小數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進行交流。
第二單元“對稱、平移和旋轉”。結合實例,感知平移、旋轉、對稱對象;能在方格紙上畫出一個簡單圖形沿水平方向、豎直綠色圃方向平移后的圖形;通過觀察、操作,認識軸對稱圖形,并能在方格紙上畫出簡單圖形的軸對稱圖形。
第三單元“乘法”會計算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能結合具體情進行估算,并解釋估算的過程;能靈活運用不同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并能對結果的合理性進行判斷。
第四單元“面積”。結合實例認識面積的含義,能用自選單位估計和測量的面積,體會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體會并認識面積單位(平方厘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公頃),會進行簡單的面積換算;探索并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公式,能估算給定的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
第五單元“認識分數”。能結合具體情境與直觀操作初肯理解分數的意義,能認、讀、寫簡單的分數;感受比較分數大小的過程;會計算同分母分數(分母小于10)的加減運算,能解決一些相關的簡單問題;能運用分數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進行交流。
第六單元“統計與可能性”。通過豐富的實例,了解平均數的意義,體會平均數的必要性,會求簡單數據的平均數;根據統計圖表中的數據提出并回答簡單的問題,能和同伴交換自己的想法;能夠列出簡單試驗所有可能發生的結果;知道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對一些簡單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并和同伴交換想法。
四、教學措施: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對本冊教材的教學,提出以下建議。
(一)讓學生在具體生動的情境中學習和理解
(二)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通過獨立思考、探索和建構自己的數學意義,使學生有機會討論交流他們彼此的想法
(三)加強估算(測)能力的培養,鼓勵解決問題策略與算法的多樣化
(四)重視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與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教材的評價建議
評價的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生的全面發展。評價也是教師反思和改進教學的有力手段。
(一)要結合學習數學的過程評價學生對數學概念知識的理解
學生只有理解例題,結合學生從看懂小數表示的商品單價,到會用小數表示商品單價,進而會比較商品單價(小數表示)高低貴賤的過程,就能評價他們是否初步理解生活中小數的意義及其大小關系,對小數的認識有什么實質性的發展。
(二)要恰當評價學生的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的掌握與發展,為順利進行后續學習奠定必要的基礎評價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不能割裂數學知識與知識、知識與技能,對三年級學生學習數學的情感與態度的評價,要特別關注學習數學的自信心、積極的態度以及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主要通過平時觀察:學生參與班級討論中,試圖解決問題中,獨立或小組學習中,無時不表現出他們對數學學習的情感與態度。觀察是評價的最原始的方法,但不是惟一的方法,從學生的口頭表達、書面作業、實踐作業以及師生課外的交談中也能提供有價值的信息。情感與態度不能進行量化評價,要對學生個體的情感與態度的發展作比較客觀的描述性評價,更需要通過平時的教學過程了解學生的想法與行動的表現。
(三)重視評價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
提出問題能力,主要關注學生的問題意識,對具體情境中數量信息的利用程度,提出問題的新穎性、合理性與復雜性。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主要關注學生能否獨立解決問題、克服困難的毅力與思維策略的水平,能否表達解決問題的大致過程和結果,是否愿意與同伴合作等方面。及時給學生提供評價,讓他們知道老師的期望,明白自己進一步努力的方向。這對增強學生自信心和提高解決問題能力都是十分必要的。
六、教學進度安排
周次 日期 教學內容
1 2.22-2.23 始業教育
2 2.24-3.1 買文具、貨比三家、買書、寄書
3 3.2-3.8 森林旅游、軸對稱圖形、鏡子中的數學
4 3.9-3.15 平移和旋轉、欣賞與設計、機動
5 3.16-3.22 找規律、住新房
6 3.23-3.29 電影院、練習一
7 3.30-4.5 整理與復習(一)、旅游中的數學
8 4.6-4.12 什么是面積、量一量
9 4.13-4.19 擺一擺、鋪地面 綠色圃中小學教育網
10 4.20-4.26 練、分一分(一)、分一分(二)
11 4.27-5.3 比大小、吃西瓜、機動
12 5.4-5.10 練習三、整理與復習(二)
13 5.11-5.17 比一比、猜一猜
14 5.18-5.24 體育中的數學、總復習
15 5.25-5.31 總復習
16 6.1-6.7 總復習
17 6.8-6.14 總復習
18 6.15-6.21 總復習
19 6.22-6.28 總復習
20 6.29-7.1 總復習
2020年三年級數學教師工作計劃范文(2)新學期開始了,為了進一步貫徹實施課程改革,讓學生在輕松的學習氛圍中,掌握所學知識,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特制定本學期數學教學計劃如下:
一、學生情況分析:
本班共有19名學生。同學們基本上對學習和常規等各方面的習慣轉入正規。但由于學生來自不同的家庭,家長的文化水平、道德素質等都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因此還有部分學生的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較差,大部分學生在課堂只停留在認真、專心聽,缺少主動參與的意識和習慣,一部分學生上課紀律松懈,喜歡隨意講話,作業不肯及時完成,喜歡拖拉作業。
所以本學期針對這些特點,在數學課要不但上的內容豐富多采,形式多樣,富有吸引力;而且還要培養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身在其中,才能堅定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增強學生的意志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內容: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兩位數乘兩位數,小數的初步認識,位置與方向(一),面積,年、月、日,復式統計表,用數學解決問題,數學廣角和數學實踐活動等。
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兩位數乘兩位數、面積是本冊教材的重點教學內容。
在數與計算方面,這一冊教材安排了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兩位數乘兩位數以及小數的初步認識。這部分乘、除法計算仍然是小學生應該掌握和形成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是進一步學習計算的重要基礎。
從本冊開始引入小數的初步認識,內容比較簡單,此時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或用到有關小數的知識和問題,這部分知識的學習,可以擴大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范圍,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使學生初步學會用簡單的小數進行表達和交流,進一步發展數感,并為進一步系統學習小數及小數四則運算做好鋪墊。
在空間與圖形方面,這一冊教材安排了“位置與方向(一)”和“面積”兩個單元,這是本冊教材的另兩個重點教學內容,為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提供了豐富的素材。通過這些內容的學習,讓學生初步形成辨認方向、表達與交流物體所在的方向的能力等。通過現實的教學活動,讓學生獲得探究學習的經歷,探索并體會引進統一的面積單位的必要性,認識面積單位,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公式,進一步促進空間觀念的發展。
在量的計量方面,本冊教材進一步擴大計量知識的范圍,除了面積單位的認識外,還安排了認識較大的時間單位年、月、日及24時計時法。這些內容的教學可以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時間觀念,并通實際操作與具體體驗,培養學生估計面積大小和時間長短的意識和能力。
在統計知識方面,本冊教材安排了“復式統計表”這一單元。讓學生在認識復式統計表的學習中,初步學會簡單的數據分析,體會數據所包含信息的作用,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
“數學廣角----搭配(二)”,繼續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猜測、實驗、推理等活動學習簡單的事物的排列數和組合數,培養學生觀察、操作及歸納推理的能力,培養他們探索數學問題的興趣和發現、欣賞數學美的意識。
本冊教學根據學生所學習的數學知識和生活經驗,安排了兩個數學實踐活動,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探究活動或有現實背景的活動,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體會探索的樂趣和數學的實際應用,感受用數學的愉悅,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和實踐能力。
三、課標對本冊教材的教學要求
1.會筆算一位數除多位數的除法、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會進行相應的乘、除法估算和驗算。
2.會口算一位數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數,整十、整百數乘整十數,兩位數乘整十、整百數(每位乘積不滿十)。
3.初步認識簡單的小數(小數部分不超過兩位),初步知道小數的含義,會讀、寫小數,初步認識小數的大小,會計算一位小數的加減法。
4.認識東、南、西、北、東北、西北、東南、西南八個方向,能夠用給定的一個方向(東、南、西、或北)辨認其余的七個方向并能用這些詞語描述物體所在的方向;
會看簡單的路線圖,能描述行走的路線。
5.認識面積的含義,能用自選單位估計和測量圖形的面積,體會并認識面積單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公頃),會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
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公式,會用公式正確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并能估計給定的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
6.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了解它們之間的關系;
知道各月以及全年的天數;知道24時計時法,會用24時計時法表示時刻。
7.認識簡單的復式統計表,能根據統計圖表中的數據提出并回答簡單的問題,并能夠進行簡單的分析。
8.經歷從實際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體會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9.能找出簡單事物的排列數和組合數,形成發現生活中的數學的意識和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初步形成觀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0.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11.養成認真作業、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
四、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具體措施
1.創設一個自由、開放、安全的學習氛圍,從而拓展學生的思維點擊,學生的創新火花。
2.課堂上引入開放性的例題,使學生在探索中促進發散和求異思維的發展。
3.改革課堂教學的空間組織形式,采用問題式教學與小組合作交流等形式來揭示知識的規律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并在問題與合作交流中學會互相幫助,實現學習互補,增強合作意識,提高交流能力。
4.創設問題情景,鼓勵學生大膽質疑。
5.對學有余力的學生鼓勵他們積極參加拓展練習,課堂上準備一些不同層次的練習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發揮他們的潛力。
五、尖子生的培養和學困生的轉化
1.學困生的轉化
本班學困生劉星露、劉雙平、張宇航、喻琦夢,他們口算能力差,解決問題不會分析,面對以上情況,準備采取如下轉化措施:
(1)課上充分調動學困生的學習積極性,多留心觀察他們,提一些有針對性的問題,讓他們回答。
(2)課堂練習中,督促他們認真完成,遇到不明白的地方要大膽問。
(3)采取“一幫一、一對紅”的措施,共同進步,共同發展。
2.尖子生的培養
(1)課上除完成課堂作業外,給他們留一些有難度、有深度的問題,進一步拓展他們的思維能力。
(2)發展他們的智力因素,開發非智力因素,多舉辦課外活動。
(3)開展爭做小老師活動,每周利用一節課的時間讓他們展示自己。
六、課時安排
教學內容 課時安排 備注
(一)位置與方向 (5課時)
(二)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 (13課時)
1.口算除法
3課時左右
2.筆算除法
9課時左右
整理和復習 1課時
(三)復式統計表 (2課時)
(四)兩位數乘兩位數 (11課時)
1.口算乘法
3課時左右
2.筆算乘法
7課時左右
整理和復習 1課時
(五)面積 (8課時)
(六)年、月、日 (6課時)
制作年歷 1課時
(七)小數的初步認識 (5課時)
(八)數學廣角-搭配(二) (3課時)
我們的校園 1課時
(九)總復習 4課時
2020年三年級數學教師工作計劃范文(3)新學期開始了,為了更好的完成本學期的工作任務根據教師自身特點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要求,改革教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特制定本學期工作計劃:
一、學情分析
我班現有學生43名。他們已經不象剛入學那樣,什么都不懂,經過一年的成長,他們初步有了自己的思想、意識,有一定的控制能力。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教師應改變教學方法,從學生感興趣的開始,初步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使每個學生在自身的基礎上都有一定的提高。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內容:一個因數是兩位數的乘法,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年、月、日的認識,混合運算和應用題。
一個因數是兩位數的乘法和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是本冊的重點。學生掌握好這兩部分計算,就為以后學習小數乘、除法打下良好基礎。 混合運算和應用題也是本冊的一個重點。這部分內容是在前一冊的基礎上,繼續學習三步式題的混合運算順序,繼續學習一些兩步計算的應用題。通過解答所學的應用題,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和掌握一些數量關系,提高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并培養學生檢驗應用題解答的技能和習慣。
在量的計量方面,本冊教材在前一冊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計量知識的范圍,教學較大的時間單位年、月、日以及24時計時法。
三、教學目標要求
(一)會筆算一位數除多位數的除法、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會進行相應的乘除法估算和驗算。
(二)會口算一位數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數,整十、整百的數乘整十數,兩位數乘整十、整百數(每位乘積不滿十)。
(三)初步認識簡單的小數(小數部分不超過兩位),初步知道小數的含義,會讀、寫小數,初步認識小數的大小,會計算一位小數的加減法。
(四)認識東、西、南、北、東北、西北、東南、西南八個方位,能夠用給定的一個方向(東、南、西或北)辨認其余的七個方向,并能用這些詞語描述物體所在的方向;會看簡單的線路圖,能描述行走的路線。
(五)認識面積的含義,能用自選單位估計和測量圖形的面積,體會并認識面積單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公頃),會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公式,會用公式正確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并能估計給定的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
(六)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了解它們之間的關系;知道各月以及全年的天數;知道24時計時法,會用24時計時法表示時刻。
(七)了解不同形式的條形統計圖,初步學會簡單的數據分析;了解平均數的意義,會求簡單數據的平均數(結果是整數);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
(八)經歷從實際生活中發現為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體會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九)初步了解集合和等量代換的思想,形成發現生活中的數學的意識,初步形成觀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十)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十一)養成認真作業、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
四、教學措施
(一)以學生經驗為基礎,設計富有兒童情趣的學習素材和活動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二)充分利用教具和學具進行直觀教學。
(三)加強導優輔差工作,讓每個學生都得到發展。
(四)設計一些探索性操作活動,培養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五、教材的重點、難點分析
本冊教材的重難點是: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兩位數乘兩位數、面積以及簡單的數據分析和平均數。
六、教學任務、達標情況
本冊教學內容:位置與方向、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統計、年月日、兩位數乘兩位數、面積、小數的初步認識、解決問題、數學廣角,力爭在本學期使學生在自身的基礎上有一個新的提高。
七、培優輔差
本班現有的學生中,依然不可避免地有學困生的存在,學困生往往缺乏自信心,知識欠賬多,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家總是迷戀電視,好玩,不愛看書,注意力不易集中。對這些學生要傾注愛心,重點輔導,鼓勵自信,結合教學中出現的問題,不失時機地加以指導,由淺入深地為他們彌補缺陷,扶起他們逐步趕上其他的同學。
根據學校工作計劃安排,培優補差工作是其中的一項工作要點。現對學困生輔導采取如下對策:
(一)優生協助法。
為差生配一名優秀學生同座,讓優秀生協助差生學習。
(二)當一回“小老師”。
當差生有了一些進步,或對某一知識掌握得比較好時,為了滿足其表現欲,可以讓他們當一回“小老師”。這樣,他們會更加積極地參與學習活動。
(三)課堂提問。
差生在學習過程中,常常是既不懂也不問,不問就更不懂,于是學習越來越差。為此,在每堂課中,留出時間,讓學生發問。如果差生不提問,則老師加以啟發:“你沒有問題嗎?那么老師問你一個問題好嗎?”以促進他們動腦,主動提出問題。
(四)彈性作業。
學生在完成基本練習之后,可根據實際需要選做彈性作業,老師可在學生做練習時,騰出時間輔導差生,當其學有余力時,鼓勵他選做一兩道彈性作業。
(五)及時鼓勵。
對于差生取得的每一點進步教師都及時予以鼓勵,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進一步提高成績。
(六)家長配合。
對差生的學習情況及時與家長取得聯系,以便共同幫助孩子。
八、特長生培養
及時發現學生的特長,培養學生的特長發展,使學生全面發展,創造展示的機會,使學生增強自信心,激發學習興趣。
九、德育滲透目標
(一)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提高全民族的素質。
(二) 在學習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鍛煉克服困難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三) 培養愛國主義情感,提高其能力,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十、具體措施
(一)要從整體上把握教學目標。不光憑經驗,過去怎樣提,現在也怎樣提;也不能搬課本,凡是課本上的有的內容,都作統一的教學要求,而應該根據教學指導綱要,結合教學進行適當的調整。要防止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
(二)要尊重學生,注重學法滲透。在學習中,教師不要包辦代替和以講代學,要把課堂中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探索、交流和練習。
(三)要注意培養學生的數學概括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要重視學生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
(四)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和解答應用題的能力,還誚鼓勵學生動用所學的知識解答日常生活和學習中的簡單實際問題。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以致用的意識。
(五)要注意適當滲透一些數學思想和方法,有利于學生對某些數學內容的理解。
(六)要注意教學的開放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課本中的一些例題和習題的編排,突出了思考過程,教師在教學時,要引導學生暴露思維過程,鼓勵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
(七)要精心設計教案,注重多媒體的應用,使學生學得愉快,學得輕松,覺得扎實。
(八)要滲透德育,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獨立思考、克服困難的精神。
2020年三年級數學教師工作計劃范文(4)從上學期成績分析看, 成績較理想但還需繼續努力,本學期要因材施教,分別對待。對于自己認為聰明得很,平時懶讀、懶寫、懶做題,成績也不會好到哪兒去的學生,可以引導多自學,自己悟出道理,小組展開討論,比教師苦口婆心的說教會更有效。對于基礎很差、干勁更差,上課不遵守紀律,作業叮囑再三都不能完成的同學,更要認真對待,發現他們思想、學習中的閃光點,鼓勵他們的點滴進步,與家長聯系溝通,與優生結對子,力爭使他們成為砌墻的磚頭——后來居上。
一、學生情況分析:
三年級三班共有學生38名,大部分學生學習態度端正,掌握基礎知識比較牢固,學習目的明確,上課專心聽講,遇到不懂的問題能主動問老師。有部分學生在課堂只停留在認真、專心聽,缺少主動參與的意識和習慣。但也有小部分學生基礎比較差,上課聽到的知識,課后又不會運用,作業的正確率低,個別學生不肯及時完成,喜歡拖拉作業。所以在本學期的數學課上,要培養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善于思考,樂于思考,不怕錯誤,具有問題意識,培養學生快樂學數學的心態,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二、教材分析:
本冊內容包括萬以上數的認識;進一步理解四則運算的意義,能進行一位數乘、除兩位數和簡單的兩位數乘、除三位數的口算,會筆算三位數乘兩位數及兩、三位數除以兩位數能計算含有兩級運算的四則混合運算,能結合實際進行估算;結合生活經驗認識年、月、日了解它們之間的關系,知道24時計時法;認識直線、線段、射線,了解平面上兩直線的平行和相交的位置關系,會過一點作已知直線的垂線和平行線;能通過實例進一步認識條形統計圖;結合生活經驗能辨認從不同方位看到的組合物體的形狀,能根據看到的形狀擺放物體。
本冊教材通過優化單元知識結構,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將乘除法的口算、筆算、估算有機結合在一起,便于學生理解計算策略的多樣性;通過解決問題學習新知識,體現知識的生成性,在學習“平行與相交”中,由“怎樣畫設計圖”問題引入,通過探索實踐使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倡導多樣化的教與學方式,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探究空間,引導學生積極參與,主動獲取知識。
三、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景,能認、讀、寫小數,能比較小數的大小,并能進行一位小數的加減運算;
能認、讀、寫萬以上的數,了解十進制計數法,會用萬、億為單位表示大數;結合現實素材感受大數的意義,并能對較大的數進行估計。
2、在現實的情境中,進一步理解四則運算的意義,會進行一位數乘、除兩位數和簡單的兩位數乘、除三位數的口算;
會筆算三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及兩、三位數除一兩位數的除法;會計算含有兩級運算的斯則混合式題;能結合現實素材進行估算,并解釋估算的過程;能借助計算器進行較復雜的運算,探索簡單的數學規律。在探索、交流的過程中,了解解決問題的策略是多樣的。
3、結合生活經驗,認識年、月、日,了解他們之間的關系;
知道24時計時法。
4、結合實例了解兩點確定一條直線和兩條直線相交確定一個點;
區分直線、線段和射線;體會兩點間所有連線中線段最短,知道兩點間及點到直線的距離;了解平面上兩直線的平行和相交(包括垂直)位置關系,會過一點作已知直線的垂線和平行線。能綜合運用平等與相交等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發展初步的創新意識和動手能力。
5、結合生活經驗,能辨認從不同方位看到的組合物體的形狀;
能根據看到的形狀擺放物體。
6、通過實例,進一步認識條形統計圖(1格表示多個單位)。
能初步用數和形來描述現實生活中的事物,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體驗學習數學的作用。
7、在實踐活動中,初步了解分析研究問題的方法。
在探索、解決具有一定挑戰性問題的過程中,初步學會表達自己思考的大致過程和結果,積累與同伴合作的經驗,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
四、教學措施:
1、在活動情景中發現大數的過程,能用大數表示具體的事物,發展初步的觀察、分析、抽象、概括能力,建立初步的數感。
2、經歷探索兩位數乘除兩、三位數計算的過程,初步形成獨立思考和探索的意識。
結合具體情景,在估算的過程中,初步形成估算意識。
3、在用混合運算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體會分析問題的思路和方法,能進行簡單的、有條理的思考。
4、在探索平行與相交的過程中,提高初步的觀察、想象和動手能力,發展空間觀念。
5、通過實驗,初步體會統計的工具性,培養初步的統計意識。
6、課前做好備課工作,不但備教材,還認真備學生,做到有的放矢。
主動學習新課程標準,結合自己實際情況和學生實際情況展開教學工作.
7、關注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鼓勵“吃不飽”的學生向更高的層次邁進,可以做一些有難度的題。
8、充分利用教材的特點,將計算融于解決問題的情境當中,讓數學知識變得有味,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讓他們感到學有所用,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
多列舉一些實際生活中常見的事例,比如:買東西和賣東西的例子,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會算賬,但出現在課本上時就不知道如何處理了。
9、補差內容:有些內容是難點,但教材中安排的習題與課時明顯不足,在課后要及時反饋,讓學生多做相應的練習,鞏固所學的知識,達到預測的目標。
培養他們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
10、在課堂上多下功夫,練習有層次性,課后個別輔導,利用自習課集中輔導,班內建立優幫差小組,努力使他們的數學成績有提高
五、課時安排:
教學內容 課時數
一、大數知多少——萬以上數的認識 8課時
二、走進天文館——年、月、日 5課時
三、家居中的學問——小數的初步認識 5課時
四、泰山黃金周——計算器 2課時
五、奧運——三位數乘兩位數 12課時
六、走進商場——觀察物體 3課時
七、農田里的數學——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 12課時
綜合應用——紙與我們的生活 1課時
八、我跟爸爸學設計——平行與相交 4課時
九、長大了我也去航天——統計 3課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