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財政體系論文

財政體系論文精品(七篇)

時間:2022-05-03 10:17:2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財政體系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財政體系論文

篇(1)

關鍵詞 :政府債務;債務形式;債務管理;債務風險

一、目前地方政府債務的主要存在形式分析

結合地方政府的債務存在實際,目前地方政府的債務主要存在于以下幾種形式:債券形式、信用擔保形式和信用手段形式。這幾種債務形式,構成了地方政府的整體債務。目前來看,地方政府的債務主要有地方政府從銀行獲得的貸款資金、地方政府利用債權形式從銀行獲得的間接資金支持,以及地方政府自有的融資體系所獲得的資金。在這些債務形式中,地方政府的融資體系成為了重要的債務形式。由于地方政府的融資體系能夠吸納地方銀行以及企業的大量資金,因此地方政府融資體系的存在是地方債務問題的核心所在。

近幾年來,各地為加快推進地方城市基礎設施、工業園區、交通設施、保障性安居工程、重大水利等重點項目投資建設,通過舉借政府性債務籌集建設資金,有力地促進了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但是,舉借地方政府性債務的同時,也帶來了地方財政風險。因此如何加強政府性債務管理,有效防范地方財政風險,已成為當前政府及相關部門需要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

二、目前我國地方政府債務存在的風險研究

1.地方政府的債務規模存在較大風險

從目前已經掌握的數據來看,地方政府的債務規模統計較困難。由于許多地方政府的融資機構相對分散,并且在手續上存在多種形式,給核查和統計帶來了明顯的困難。正是因為統計存在困難,所以地方政府的實際債務規模通常要比已經掌握的要大。

2.地方政府的債務結構存在較大風險

(1)長期以來地方政府在融資渠道建設中缺乏有效的手段,導致了地方政府外借的債務通常缺乏合法的手續及有效的管控措施,導致了對外借款的規模難以得到有效控制。由此給金融機構帶來的風險是比較大的。(2)當前我國地方政府的債務除了顯性債務之外,還包括了一定量的隱性債務。其中隱性債務主要表現在社保資金差額、農村合作基金的虧損、糧食采購中的債務積累,以及地方政府提供擔保過程中存在的債務負擔。這些隱性債務平時受到的關注不多,但是一旦遇到突發事件,隱性債務容易引發地方金融系統的連鎖反應,因此地方政府的隱性債務問題必須得到解決。

3.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的外在表現

按照債務約定,地方政府的債務到期之后應該立刻進行清償。但是考慮到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和債務到期的清償壓力,有些債務到期后地方政府尚不具備能力實現債務清償,這就給地方政府的債務償還能力打了折扣,進而引發地方政府的債務危機,如果該危機得不到有效處理,地方政府將會承擔債務違約責任,不但不利于維護良好的政府形象,同時也會給日后的政府債權發放和融資帶來較大影響。因此,對于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的外在表現,我們要有正確認識,只有加深對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外在表現的研究,才能保證地方政府債務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三、我國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形成的具體原因分析

1.我國經濟體制對地方債務造成的影響

由于我國制定了具體的地方經濟考核指標,地方政府要想完成經濟發展目標,就要選擇短頻快的項目,由此也導致了地方政府熱衷于高投資和高回報的項目。在這些項目中,由于控制不力,很容易造成地方政府的資金出現較大壓力,并形成一定的債務風險,所以,地方債務風險的形成,與經濟體制有著必然的聯系。

2.現有財政體制的影響

目前地方政府的財政制度主要采取了分稅制的財政體制,這一體制的優勢是有些屬于中央政府承擔范疇內的支出,最后分配到了地方。而有些收入項目則從地方政府轉移到了中央政府,使得地方政府在財政收入方面減少,而在財政支出方面較多,客觀上造成了地方政府的債務負擔及債務風險。此外,現有財政體制的弊端,使得地方政府有理由向上級政府爭取政策,并有理由擴大地方債務,以滿足地方經濟的發展需要。從這一點來看,現有財政體制的影響是導致地方政府債務存在風險的主要原因,對地方債務的形成,以及地方債務風險的加劇起到了助推作用。由此可以看出,現有財政體制是導致地方債務風險的主要原因,對地方債務的形成和風險的累積往往造成了不良影響。所以,在分析地方政府債務及債務風險問題時,應正確分析現有財政體制造成的影響,保證現有財政體制滿足實際需要。

3.債務管理分析

目前我國除了對各種轉貸性的債務資金實施了較為統一的管理以外,地方政府其他大量的債務融資分散于眾多的職能部門及其所屬的企事業單位,其中多數具有地方政府提供的擔保,是地方政府的或有債務。但是這些債務卻長期游離于地方人大的監督管理之外,致使債務融資總量難以把握。這種做法的直接后果就是增加了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的隱蔽性,不利于對債務風險進行控制和防范。

四、解決我國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的具體措施與建議

1.對地方政府的職能進行重新定位

考慮到目前地方政府職能存在多元化和復雜化的特點,為了保證地方政府的債務風險得到有效降低,做到縮減地方政府債務規模,我們應立足地方政府管理實際,做到對經濟性權利進行分解,使地方政府的職能實現全面轉變,既保證地方政府的職能能夠得到全面發揮,同時也保證地方政府的職能能夠更加專一和富有成效,為推動地方經濟發展,滿足地方經濟需要,縮減地方債務規模提供有力支持。

2.對現有的財政體制進行積極優化

考慮到現有財政體制對地方政府債務及債務風險造成的影響,在今后的財政制度改革中,應將優化現有財政體制作為重點內容,通過改革現有的財政體制,對政府間的責任和權利進行重新定位和明確,保證地方政府的管理權和所承擔的責任與義務能夠相匹配,達到有效改善地方政府債務情況的目的。為此,在處理地方政府債務以及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過程中,我們應將財政體制改革與優化作為重要措施,實現對化解地方政府矛盾,改變地方政府融資環境的目的。

3.積極改善收入和支出管理

在地方政府債務問題解決過程中,我們不但要重視構建新的地方政府財政體系,也要考慮到地方政府職能的重新定位與轉變,保證地方政府的收入和支出能夠得到優化和保障。為此,我們應積極改善收入和支出管理,保證地方債務規模和債務風險得到有效降低。

參考文獻:

[1]孫哲.地方政府性債務風險研究.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財政學碩士論文,2013.6.

[2]王晨嫣. 我國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審計評價研究.浙江工商大學會計學碩士論文,2012.12.

篇(2)

論文摘要:多年來,我國地方財政普遍面臨的一個老大難問題是:地方財政收入遠遠不能滿足地方財政支出的需求。為緩解這種矛盾,各級立法部門、行政部門及理論部門就如何增加地方財力的問題進行過許多有益的探討與實踐,筆者以濟南市歷下區政府在當前地方政府財政資金收支管理問題的案例,認為合理分配上下級財政之間的財力,是緩解乃至解決地方政府財政收支矛盾的重要措施。

1994年分稅制改革以來,我國地方財政支出作為地方政府履行其職能的經濟基礎,為我國地方經濟的持續健康快速發展作出了極其突出地貢獻。但是,伴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各項改革進程的深化,地方財政特別是基層財政普遍面臨一個非常困難的問題,那就是地方財政收入的增長遠遠不能滿足地方財政支出的需求。為此筆者以濟南市歷下區為例,探討合理分配上下級財政之間的財力舉措,從而提高財政管理水平。

一、建立科學的支出體系

近年來,各級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都有了較快增長,相應的財政投入也不斷增加。但是財政支出結構卻存在不合理甚至異化的現象。如何加強和規范地方財政支出,建立科學的支出體系,成為擺在各級地方政府財政部門面前的一個新任務。

筆者認為濟南市歷下區在這方面的探索值得思考和借鑒。歷下區實行區街財政體制改革以前,由于街道辦事處原來沒有實行綜合預算,存在自定政策、自我管理、自己監督的“三自”現象,預算支出剛性不足,預算執行監督乏力,人為因素影響大,急需建立綜合預算管理制度,用制度來制約、管理。為此,2008年年初,歷下區提出要在辦事處中推行綜合預算,4月初區政府下發《關于下發歷下區街道辦事處財政性資金管理規定的通知》文件,文件規定:將街道辦事處及其所屬事業單位的各項財政性資金,全部納入財政監管范圍,實行收支兩條線,由財政統一管理,開設的帳號必須經財政批準,嚴禁私設“小金庫”。并參照《預算法》的規定,實行部門綜合預算,嚴格按照編制的年度預算執行。

辦事處綜合預算編制按照“收入有計劃、支出有標準、重點有保障、鼓勵有結余”的原則安排,支出保工資,保社會穩定、民政、計生、城建城管、社會公共事業等項目,有財力的辦事處逐步加強自身建設,公用經費控制在限額以內。通過對辦事處的綜合預算管理,使其收支更加科學、規范、透明,并逐步引導辦事處對社會公共事業的投入。編制范圍包括:辦事處所有機關、全額、自收自支事業單位全部編制綜合預算。

二、建立了社會公共事業支出審批制度

按照歷下區提出的關于構建“繁榮、和諧、現代化新歷下”的工作目標,為進一步加大基層社會公共事業投入力度,切實保障全區各項社會公共事業和國民經濟協調發展,規范社會公共事業支出范圍和審批標準,區財政制定了《歷下區社會公共事業項目審批程序》,規定辦事處使用年初預算預留的自有資金,在各自行政區域內開展城市公益建設、就業再就業服務、社區教育、社區服務設施、公共安全和公共交通等領域的公益活動產生的支出,應納入社會公共事業支出范圍。具體是:辦事處進行社會公共事業支出于項目計劃開始前一個月填報項目,財政初步審核后轉至區政府有關職能部門審核,通過后報區分管領導簽字同意,區財政再綜合考慮項目計劃的輕重緩急和資金情況,會同有關部門提出建議,上報區政府審批。經區政府研究同意后,由財政于3日內批復到申報辦事處,并按時足額將項目資金撥付到有關單位。若此項經費當年未使用,可結轉下年并于下一年度專項經費合并使用。同時制定了綜合預算監督審核辦法,監督檢查各辦事處管好用好預算資金。辦法要求各辦事處必須按照有關法律、法規,積極組織各項收入。為保證辦事處的用款計劃及時撥付,各辦事處必須計劃安排好下一步工作,提前做好資金使用計劃,及時于財政相關職能科室溝通,確保辦事處資金的正常運轉。各辦事處應嚴格按照年初編制的年度預算執行,未經批準、違背預算安排的資金支出,依法依紀追究有關人員責任,并由財政扣減其撥款額度,直至整改后,再恢復正常資金撥付。通過將綜合預算編制下達到街道一級,歷下區實現了財政資金從撥付源頭到使用終點的全過程預算管理,推動了基層在科學合理編制預算的基礎上,將財政資金更多地用于轄區內公共服務和管理上,用在改善居民生產生活條件上,取得了顯著成效,從基層財政財務管理的角度,為各級地方政府建立科學的財政支出體系提供了經驗。

三、建立轉移支付和激勵政策,進一步理順地方財政體制

地方財政體制的不合理,特別是上級財政對下級財政抽血式的向上集中財力的財政體制,必須逐步改變為各級財政明確收入來源,由上級財政建立對下級財政的轉移支付和激勵政策,促進基層財政的穩步增收和良性循環。以歷下區為例,歷下區目前有13個街道辦事處,由于體制上各種原因的存在,多年來,各辦事處財政收支矛盾不斷加劇,基本保障能力脆弱,大部分街道辦事處財政支出對財政轉移支付的依存度越來越高,有些辦事處甚至保工資都存在困難。

為緩解街道辦事處財政困難,歷下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積極探索建立新型財政管理模式,消除導致各街道辦事處財政困難的體制障礙,促進和保障了區域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具體地說,為切實合理調整區與辦事處的分配關系,促進歷下區財政收入快速增長,保障街道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的協調發展,歷下區財政局牽頭,于2007年下半年開始,抽調精干力量,由分管領導帶隊,分組到各街道辦事處進行調研。通過幾個月的調研分析,在掌握了第一手詳實資料的同時寫出了有實質性的調研報告,制定了《歷下區區街財政體制改革實施意見》。經區委、區政府研究通過了區街財政體制改革方案。2008年4月,歷下區率先在山東省實行區街財政管理體制改革。對街道辦事處財政體制采取“界定人員范圍,核定補助基數,收入同支出掛鉤”的管理辦法,把財政收入情況同辦事處的利益緊密結合起來,充分調動起辦事處抓稅源經濟的積極性。同時,新體制進一步加大了對辦事處的財政支持力度。

從歷下區的改革經驗可以看出,突出制度創新,健全和完善財政體制機制,合理分配上下級財政之間的財力,是緩解乃至解決地方政府財政收支矛盾的重要措施,如能在省、市和區縣政府之間建立類似的財政體制機制,很可能對推動深化當前的財政體制改革起到較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中國財政年鑒》,中國財政雜志社,2007.

篇(3)

(一)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要求政府由建設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轉變

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實現首先需要政府職能的轉變。所謂調整政府職能結構,就是要將政府的主要職能從原來的過分關注經濟建設的建設型政府,調 整為政府職能主要關注基本公共服務的服務型政府。服務型政府是一種全新的政府管理模式,其區別于管制型政府一個最顯著的特征,就是以公民為本位的政府。 [17]

(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要求各級政府構建堅實的公共財政體系

要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必須有四大體制支撐,即公共財政制度、收入分配制度、城鄉協調制度和公共服務型政府制度。從財政體制來講,首先要 向公共財政體制轉變,使其符合公共財政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職能。其次要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加大對目前比較薄弱的基本公共服務領域的投入,同時加大財政轉移支 付的力度,彌合東西部之間在公共服務上的差距,使其達到公開、公平、公共、民主和法制的要求。從收入分配來講,必須按照“保低”(保障并提高低收入者收入 水平),“擴中”(擴大中等收入比重),“控高”(調控過高收入),“打非”(打擊并取締非法收入)的進行收入分配體制改革,使收入差距擴大的趨 勢得到根本性扭轉,從而減輕政府實施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壓力。[18]

(三)加大縣級政府的經濟自主權是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有力保障

有研究認為,中西部地區某些縣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實施困難,原因在于其縣級財政的現狀與公共財政的差距。[19]縣級的財權與事權不對稱,財 政包袱重,“市管縣”的管理體制,進一步加重了縣級財政的壓力財政支出結構不合理,縣級財政負擔過重,財力偏緊使中西部地區縣級政府統籌經濟社會發展時有 心無力。由此,近年各省積極實施“強縣擴權”制度,目的就是為了加大縣級政府在縣域經濟中的自主權。強縣擴權最重要的就是要強化縣級政府的經濟大權,可以 有效實現政府機構的精簡,降低行政運行成本,促使政府職能合理定位,并提升整個社會經濟生活的統籌協調水平。[20]

陜西省于2007年起開始實行“強縣擴權”試點。2008年一季度,15個擴權縣(市)生產總值、工業總產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上年同期 平均增長15.9%、28.7%、28.7%。擴權縣直接辦理的審批、核準、備案類項目大幅增加,發展環境更加寬松。神木抓住機遇,促進了縣域經濟快速發 展,順利跨入全國百強縣行列,從而改寫了陜西省沒有全國百強縣的歷史。

四、總結

西方學者認為公共服務均等化是政府的天然責任,而我國由于經濟條件和社會發展水平的制約,只能將范圍縮小至基本公共服務。隨著理論研究的深入 和各地廣泛的實踐,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理論必將越來越成熟。如何實現民生措施和制度的可持續發展,本文認為只有通過轉變政府職能,構建公共財政體系和擴大 縣級政府的經濟職能,才能實現更大意義上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在研究的過程中,本文認為以下問題還應進行繼續深入地研究。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效果如何評價,隨著理論研究的不斷發展和各地基本公共服務均 等化措施的實行,這一領域必然會引起學者的關注。同時,各地政府積極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出臺了各種各樣的政策措施,這些舉措應切實貫徹落實,使這些 惠民舉措真正為百姓帶來福利,而不是出于各級政府一時的“政績熱情”。

參考文獻:

[1]劉德吉.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理念、制度因素及實現路徑:文獻綜述[j].上海經濟研究,2008,(4):12.

[2]唐鈞.公共服務均等化——保障6種基本權利[j].時事報告,2006,(6):42-43.

[3]錢凱.我國公共服務均等化問題研討綜述[j].經濟研究參考,2008,(42):40.

[4]董立人.論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路徑選擇[j].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學報,2008,(5):83.

[5]王偉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一般分析框架研究[j].東北財經大學學報,2008,(5):74.

[6]周明海.民生的關注與追尋——當前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問題研究的主要觀點綜述[j].蘭州學刊,2008,(4):87-91.

[7]金興盛.讓所有人共享基本公共服務[j].今日浙江,2008,(14):44.

[8]“公共服務均等化”課題赴美加考察團.加拿大和美國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情況的考察[j].宏觀經濟研究,2008,(2):29-34.

[9]國家發展改革委宏觀經濟研究院課題組.促進我國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j].宏觀經濟研究,2008,(5):7.

[10]駱建華.推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n].浙江日報,2007—07—02(11).

[11]金興盛.讓所有人共享基本公共服務[j].今日浙江,2008,(14):44.

[12]遲福林.廣東率先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建議[eb/ol].cird.org.cn/showfruit.aspx?id=772.

[13]陳昌盛.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中國行動路線圖[j].財會研究,2008,(2):16.

[14]井敏.試論推進我國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路徑選擇[j].學習論壇,2008,(10):53-55.

[15]陳文權,張欣.十七大以來我國理論界關于“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討論綜述[j].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08,(5):41-45.

[16]高尚全.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關鍵[eb/ol]. chinareform.org.cn/cirdbbs/dispbbs.asp?boardid=4&id=163606&replyid=&skin=1.

[17]井敏.試析服務型政府的理論基礎[j].學習論壇,2006,(10):47-50.

[18]常修澤.公共服務均等化亟需體制支撐[j].瞭望,2007,(7):48-49.

篇(4)

【論文關鍵詞】增值稅改征營業稅;財政分權;財政收入

增值稅作為中國第一大稅種,于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國范圍內允許所有行業的增值稅一般納稅人抵扣新購入設備所含進項稅額。目前,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已在醞釀之中,上海改革試點方案已于11月17日落地。方案明確,自2012年1月1日起,在上海市交通運輸業和部分現代服務業開展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其中:交通運輸業包括陸路運輸、水路運輸、航空運輸、管道運輸;部分現代服務業包括研發和技術、信息技術、文化創意、物流輔助、有形動產租賃和鑒證咨詢。并且規定在試點期間原歸屬試點地區的營業稅收入,改征增值稅后收入仍歸屬試點地區。試點行業原營業稅優惠政策可以延續,并根據增值稅特點調整。納入改革試點的納稅人繳納的增值稅可按規定抵扣。在此之前,營業稅改征增值稅經過了很長時間的討論。這一決定終于使增值稅改革在政策實踐上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

分稅制改革中之所以形成增值稅和營業稅并立的制度,原因在于為了保證地方政府獲得穩定的財政收入來源。今天,地方政府仍然沒有形成穩定的財政收入來源,營業稅改征增值稅又將如何進行呢?雖然本次試點方案明確規定:試點期間原歸屬試點地區的營業稅收入,改征增值稅后收入仍歸屬試點地區。但這畢竟不是長遠之計,將增值稅推行至全行業,任然面臨著很多難題。

一、營業稅改征增值稅所造成的地方可用財力減少的問題

首先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是地方可用財力減少的問題。營業稅改增值稅是1994年分稅制改革的歷史遺留問題。在目前的分稅制體制下,營業稅是地方第一大稅種,營業稅改征增值稅后,中央分享75%,地方分享25%,營業稅又是地方政府收入,即便稅收收入不變,地方政府收入也會減少75%?;诂F實,中央決定試點期間原歸屬試點地區的營業稅收入,改征增值稅后收入仍歸屬試點地區,暫時擱置了在收入分配上的爭議,而優先考慮了增值稅制度變革目標,但這并不是長遠之計,當試點推向全國,或是要進行增值稅立法時,這一分享比例就不得不塵埃落定了,這是增值稅擴圍將要面臨的最大問題。而此時地方將缺乏能提供穩定收入的主體稅種,雖然從理論上,房產稅能擔當地方主體稅種的角色,但我國房產稅尚處于試點階段,短期內難以在全國范圍內普遍推廣,而呼聲很高的資源稅也不足以在全國范圍內擔任地方稅種的龍頭。或者按照現行試點的方案,改征增值稅后收入仍歸屬試點地區,那么理論上也存在地方財力小幅缺口彌補問題,是開征新的地方稅源,還是加大中央的財政轉移力度,還需要進一步討論。

二、擴大增值稅征收范圍所要差別規范的各類優惠政策

現行營業稅分交通運輸業、建筑業、金融保險業、郵電通信業、文化體育業、娛樂業、服務業、轉讓無形資產和銷售不動產九個稅目。那么,如果這些項目全面納入增值稅征收范圍后,是統一按現行的標準稅率17%征稅,還是另設一檔稅率?如果另設一檔稅率,稅率水平多高合適?從理論上說,增值稅是中性稅,它不會因生產、經營的內容不同而稅負不同,要求的稅率檔次相對要少。而營業稅是行業差別稅率,體現著政府對特定行業的扶持和引導。若要將增值稅的征稅范圍覆蓋至營業稅領域,則必然面臨這兩種理念的沖突。對此,如何注入產業優惠因子,在擴大征稅范圍的同時按不同稅率征收,以體現對不同行業的優惠策略。若進一步分析企業所得稅政策的特點,則發現企業所得稅的產業導向政策主要集中于優惠領域,而優惠的重點在“創新”和“環保”,比如對企業從事環境保護、節能節水、公共基礎設施項目,購買研發設備,開發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等給予優惠;稅率優惠重點則在于小型微利企業及高新技術企業,這些優惠政策具有普適性,但缺乏針對特定行業的優惠、引導政策。

三、擴大增值稅征收范圍所涉及到的政府間財政體制重構及解決縣鄉財政的問題

縣域經濟的發展狀況如何,直接關系到中國經濟和社會的整體發展狀況?,F行的分稅制是中央先行決定與省以下分稅,然后是省決定與市以下分稅。到后來,特別是農村稅費改革之后,基層政府失去了最重要的財源。目前其實就是要通過“省管縣”的財政體系的調整,來保障縣一級在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上的財力投入。財力是當務之急,用財政體制,保障縣一級在公共服務上的投入,約束縣一級財力的濫用。因此,當我們在研究如何改革和完善省以下財政體制的同時,更應該關注涉及營業稅轉征增值稅的整個財政體制的問題。

從收入的角度來說,五級政府架構違背了“分稅種形成不同層級政府收入”的分稅制基本規定性,使分稅制在收入劃分方面得不到最低限度的可行性,與分稅分級財政的逐漸到位之間不相容,而三級政府可以實現省以下財政收入的規范劃分,解決分稅分級體制和現在省以下理不清的財政體制難題;從支出的角度來說,市政府基于政績的需要,往往集中縣財力建設地級市,從而富了一個地級市,窮了諸多縣和鄉鎮,形成“市壓縣”、“市刮縣”的局面。而縣在市的 行政壓力下,又將財政收支的壓力,通過層層分解,壓到了基層的廣大農村,進而使得越往基層地方政府的財政越是困難。因此,現有的財政體制沒能較好地對各級政府的事權進行劃分,進而導致了縣鄉兩級政府履行事權所需財力與其可用財力高度不對稱,必須削弱市級政府的財權甚至取消才能有效地緩解縣鄉財政困難。

在增值稅“擴圍”后,為了彌補地方財政收入的損失,一個思路是相應提高增值稅的地方分享比例。然而,這顯然會進一步加劇現行增值稅收入分享體制的弊病。鑒于此,希望能夠借著增值稅“擴圍”這一契機,重新構建我國政府間財政體制。這一體制不應僅僅著眼于提高地方的分享比例,而應該能更為科學、更為合理地在中央和省、省和市、縣之間劃分收入。但是,建立這樣一個新的體制對既有利益分配格局的沖擊也是顯而易見的,在這一體制中如何兼顧各方面的利益,從而獲取地方政府的支持,將是增值稅“擴圍”改革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

四、擴大增值稅征收范圍所涉及到的國地稅之間的關系與征管問題

篇(5)

論文提要本文結合城鄉統籌發展的基本內灑,重.x,分析我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在建設和完善過程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以及解決措施.

加快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體現著科學發展觀精神,對于我國未來的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都具有全局性的意義?,F階段,我國城鎮社會保障體系已經形成,但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仍然處于起步階段,保障體系不完整,保障水平低.因此,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首要的任務是建立和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

一、城鄉統籌發展的內涵

城鄉統籌發展,是相對于城鄉分割的“二元經濟社會結構”而言的,它要求改變和擯棄過去那種重城市、輕農村,“城鄉分治”的觀念和做法,把農村經濟與社會發展納入整個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全局之中,通盤籌劃、綜合考慮,通過體制改革和政策調整削弱并逐步清除城鄉之間的差距,在制定國民經濟發展計劃、確定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研究重大經濟政策的時候,把解決“三農”問題放在優先位置,加大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以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為最終目標,統籌城鄉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態環境建設,統籌解決城市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優化資源配置.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城鄉統籌是要把挖掘農業自身潛力與工業反哺農業結合起來,把擴大農村就業與引導農村富余勞動力有序流動結合起來,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與穩步推進城鎮化結合起來,加快建立健全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政策體系和體制機制,形成城鄉良性互動的發展格局。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實質是給城鄉居民平等的發展機會,讓全體社會成員有尊嚴地生活。

在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中,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建設問題己經引起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但在長期實行城市偏向的政策影響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建設還存在許多不令人滿意的地方。

二、農村社會保障制度面臨的主要問題

1、農村社會保障供求矛盾突出。根據國家統計局2008年2月28日的“200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07年末我國農村居民為72 750萬人,占總人口的55.1%。農村人口在群體構成、醫療、教育、就業、老齡化等方面都形成了對社會保障的巨大需求。但與此形成鮮明反差的是,農村社會保障的保障項目發展水平參差不齊。農村五保戶供養制度是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中相對規范的一項,但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社會救助等制度由于建立不久,需要完善和改進的地方比較多: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還處于試點起步階段,僅在全國很小的范圍試行;失地農民社會保障和農民工社會保障等制度建設雖然正在逐步推進,但都有待于進一步的探索。目前,大多數農村家庭還主要是依靠個人、家庭來承擔各種風險,較少感受到國家社會保障制度的安全可靠性,以至于社會保障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城鎮居民的專利。

2、對農村弱勢群體保護不足。由于經濟發展水平和制度自身發展基礎的限制,目前的社會保險制度只保護了一部分勞動年齡人口,社會保障的實際覆蓋范圍遠沒有達到法律規定的覆蓋范圍。由于基礎薄弱和發展滯后,造成現行社會保障制度對農村弱勢群體保護不足。轉移到城鎮中的農村就業人員大多數無法享受到社會保障,而他們多為低收入者,處于低端勞動力市場,勞動關系不穩定,迫切需要基本社會保障。另外,大量農轉非人員因為就業不穩定,也大多沒有穩定的社會保障關系。大量失地農民失去原有的土地保障,而現有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仍不健全.

3、農村社會保障尚未形成成熟、挽范的運行模式.由于歷史原因,我國各級政府對城鎮社會保障制度的建設非常重視,積累了不少經驗,形成了一系列較為成熟的模式,有效地規范了社會保障中各方的權利、義務關系以及經濟利益關系,促使社會保障制度走向良性的、可持續的發展道路。而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建設由于長期受到忽略,目前還正處于探索階段,其模式及其管理體制還不成熟。農村社會保障很多是通過各種行政性文件的,這些文件缺乏法律權威與制度剛性,具有很大的隨意性,缺乏制度化。

4、農村社會保障管理服務能力不足.近年來,各級勞動保障部門不斷推進管理方式和手段的改革和創新,不斷加大對農村社會保障的重視程度和投入力度。但是,在工作運行過程中,部門之間職能分割的問題仍然十分突出,目前農村社會保障工作分別由勞動保障、民政、衛生、計生等多個部門管理,制度不統一、相互不銜接,致使農村社會保障處于條塊分割、多頭管理、各自為政的狀態,這勢必降低社會保障互助合作的功效。社會保障信息網絡建設是決策與管理科學化的基本條件。但是由于投入資金不足,信息網絡建設嚴重滯后,各項統計數據可信度差,不可避免給社會保障管理和決策造成失誤。社會保障經辦機構管理經費不足,嚴重制約了社會保障事業的健康發展.

三、建立和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思路

1、以科學發展觀作為建立和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指導思想.農村社會保障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政府的發展觀、發展戰略和政治意愿,因此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以人為本,城鄉統籌,逐步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制是必然趨勢。但城鄉統籌不是城鄉統一,城鄉生產力水平和各方面情況不同,城鄉居民在現階段享有的保障項目和保障水平會有所區別,不可能是一個標準。

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的關鍵是農村居民社會保障問題。當前,應當全面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進一步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探索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建立與家庭保障、土地保障相結合的保障體系。要特別注意解決被征地農民的就業和社會保障問題,做到即征即保,確保他們的生活水平不因征地而降低。探索進城務工人員的就業、社會保險制度,確立穩定的勞動生產關系,并盡快在全國范圍內推行社會保障關系接轉制度。

2、科學制定農村社會保障體系規劃.首先,要明確制定規劃的指導思想,要從戰略的高度考慮問題,有效地把農村社會保障建設和我國關于農村發展的一系列重大方針和決策有機結合起來,用積極的社會保障促進農村的發展和現代化。要通過建設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打破城鄉二元結構,統籌城鄉發展,促進社會公平;要使建設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成為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村民生,擴大內需長期的、穩定的、規范的制度安排:要使建設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成為鞏固計劃生育成果,迎接人口老齡化挑戰的重要途徑。其次,要建立和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項目。一個健全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應當包括農村養老保險制度、農村醫療保險制度(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五保供養制度、被征用土地的農村居民社會保障制度、社會優撫制度、社會福利制度、醫療救助制度等內容。要讓社會保障覆蓋到全體農村居民,要讓每一類農村居民都能擁有相應的有效的社會保障。

篇(6)

論文關鍵詞:高等教育大眾化;投資;融資;改進

自從1999年高校大幅度擴大招生規模以來,我國高等教育得到了跨越式發展。截至2004年,全國共有各類高校2236所,其中普通高校1731所;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數已達2000萬人,已經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高等教育,并將繼續擴大;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為19%,比1999年提高了8.5個百分點。標志著我國高等教育已經進入大眾化階段,正向著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逐步推進。

一、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對原有高等教育的經費投入制度提出了嚴峻挑戰

1.源于我國的巨大人口壓力,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兩個無奈的事實:一是由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要求,我們必須建立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二是我國的經濟實力實在難以理想地支撐這個龐大的體系。作為一個發展中的大國,在未來相當長的時期內,都將面臨發展資金不足的問題。其實,并不是我國的經濟實力不能支撐這一規模,核心的問題源于計劃經濟的教育經費籌措體制與市場化背景下的教育發展的矛盾沖突,也即我國目前還沒有建立起基于市場經濟背景下的高等教育投融資制度。

2.我國高等教育成為全球最大規模,是在原有經費籌措體制下實現的,其支撐的投資體系仍然是僅能維持“精英教育”階段需求的基本體制,沒有經過重大調整和變化,缺乏制度改進和新制度的建立,是一種體制內飽和擴張,原有體制的效用已經最大化。一些在“精英教育”階段困擾我們的投入頑癥和制度性缺陷,還將繼續在我國保持并在不斷增加的高等教育規模中存在,在推進高等教育“普及化”的進程中存在。“窮國辦大教育”描述的是我國的現實情況,但事實上,“窮國辦大教育的出路在于制度安排的改進”。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宏觀背景下,探索構建能夠支撐我國高等教育進一步發展的新的投融資體系。這些制度包括公共教育財政制度、高等教育融資制度、高等教育產權制度。

3.我國教育經費的來源主要以財政撥款為主、輔之以征收用于教育的稅(費)、對非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收取學費和對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收取雜費、發展校辦產業、支持集資辦學和捐資助學、建立教育基金(簡稱為“財”、“稅”、“費”、“產”、“社”、“基”)等多渠道。對高等教育而言,主體來源是“財政”、“學費”和“貸款”三部分。

二、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必然要求高等教育投融資制度的改進和創新

現實情況表明,目前構成高等教育經費主體的財政投入不足已經成為“習慣性不足”;收費制度盡管距培養成本尚有較大差距,但總體水平已經不低,接近目前社會收人承擔極限;融資制度尚未建立,融資手段比較單一,但融資風險已開始積聚。從公共教育財政制度對高等教育的投入來看,我們認為存在七個方面的制度性問題需要進行改進:

1.財政投入不足是制度性不足。我國高等教育辦學體制是以政府辦學為主,并且這種情況還將長期存在。這一基本的辦學體制決定了我國高等教育主要依靠公共教育財政支撐。事實上,無論現在還是以后,我國的公共教育財政都沒有能夠完全負擔,目前,不少“2ll工程”大學的財政投入僅占學校經費的20%。我國高等教育的投入不足是兩個方面的。首先是我國公共教育經費總量一直處于嚴重短缺之中;其次是高等教育經費本身一直處于一個較低水平。高等教育經費的財政投入長期處于“減額投入”、“低水平投入”的狀況,經過長期博弈,從財政投入不足,已經上升為制度性的“習慣性不足”;從“少量不足”上升為“嚴重不足”;從短期不足成為長期不足;從部分不足成為全面不足e這正是我國高等教育亂收費長期存在的根本原因。必須從制度設計上予以解決,徹底改變公共教育財政的“弱勢地位”。

2.保證財政投入需要二項制度的改進。財政投入不足不僅僅是認識問題,而是一個缺乏制度保障的制度缺陷問題。缺陷的核心在于財政教育預算和支出制度的改進,以及建立事權和財權相統一制度。因此,長期存在的財政投入不足。不是不可以徹底解決,解決的切人點在于這二項制度的改進。

3.分級財政體制與高等教育分級辦學體制的沖突,要求中央財政在高等教育上承擔更大責任。我國目前實行分級財政體制。在高等教育的中央投入上,通過強制性下放高校的管理體制改革,表現為中央財政“逃避責任”。截至2004年。全國共有普通、成人高校2236所,其中普通高校1731所。而教育部所屬的“2l1工程”高校僅有73所,加上中央部委所屬高校共120所。也就是說,在分級財政體制中。中央財政以全國2/3的總財力。承擔了1/20的高校財政投入,而地方財政以1/3的財力,支撐了全國高校的95%的高校投入。全國這種財力與責任的不恰當劃分,是促使有限地方財政投入陷入“無錢化”、“低水平化”,并成為“習慣”的又一體制性根本原因。

高等教育這種具有“外溢性”的準公共產品生產本身。表明高等教育不是地方性準公共產品和服務,它要求中央財政承擔更大的責任,改變目前作為高等教育財政投入的一個基本制度轉移支付的制度性空白狀況。因此。建立高等教育財政轉移支付制度是一種制度改進的必然選擇。也是一種較“中央財政上收部分高?!备母锵鄬Τ杀咀钚』倪x擇。

4.義務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財政經費的比例調整,是一個漸進的投入替代過程。在教育內部財政經費的劃分上,一直存在高等教育比例過大的意見,并逐步成為熱點.有其合理性。但必須清楚看到。在目前我國高等教育公辦一體化格局下,在高等學校產權制度和格局沒有重大改變的條件下,任何削減高等教育經費的行為都將對高等教育形成長期損失。義務教育、高等教育財政投入合理比例的調整是一個漸進過程,必須首先理順和解決教育財政投入總量問題和高等教育產權問題。其調整改革的初始條件是產權改革形成的投入替代,而不是無替代的直接減少。

另一方面,必須看到,目前高等教育成本分擔、貸款及融資等正在成為財政減少投入、拖欠投入的“借口”和“依據”。這一狀況的出現,對高等教育的負面影響也將是長期的。高等教育貸款融資等其他籌措經費形式,不能成為財政性逃避責任,調減投入的借口。

5.財政資金投入方向的公平問題。從中央到地方,財政性高等教育投入主體不應是優質的重點高校建設、2l1高校建設,而應作力于高教“公平性”的體現上。即高教資源總量擴大,整體水平提高,一般高校、社區性學院的建設上。優質高等教育應是“選擇性”的,不應成為財政投入的重點方向。

6.發行“教育券”。作為一種政府債券。是政府運用財政手段。在財政投入不足情況下的一種負責任的選擇,也是一種現實選擇。

7.民辦高校財政補貼制度空白。要實現公辦高校和民辦高校共同發展,共同支撐我國高等教育的格局。作為重大制度空白。財政性高等教育補貼制度缺少民辦高校部分。

從高等教育的融資制度建立方面講。我們認為。需要從六個方面進行改進和創新:

1.維持全球最大規模的高等教育。必須依托財政投入和融資“雙重支撐”。高等教育融資是高等教育在市場化背景下出現的新事物。也是提供準公共產品和服務的公共生產企業的可行選擇。事實上,在我國近年來高等教育完成從“精英教育”階段向“大眾化教育”階段的歷史性轉變中,融資,從一開始就扮演了一個相當重要的角色。并且這一角色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背景下。還將繼續扮演下去。有必要強調的是,2003年底。中國人均CDP突破1000美元,但在發展中國家中仍處于中下水平。作為發展中的人口大國。要維持世界上最大規模的高等教育的發展和提高。僅僅依靠公共教育財政體系是難以支撐的。必須是“雙重支撐”,金融體系的支撐作用必須加快建立和充分發揮。

目前。全國高等學校的貸款總量已近千億。風險也正在累積,但對高等教育融資的相關研究和政策指導并不多見;對發揮金融體系在高等教育發展中的作用缺乏理論的系統討論和相關體系的健全;由于高等學校作為我國的事業單位的理論限制。對高等教育利用金融體系的邊界、途徑、方式以及高等教育本身的相應改革、體制建立和完善。還缺乏理論考察和指導。而與此同時,其他諸如新聞、出版等事業單位的改革已經取得成效。

2.融資結構與融資方式多樣化選擇。正是因為高等教育以政府為主的辦學體制,導致了我國高等教育融資的主要方式以信貸資金為主,其中政府擔保貸款是主要形式,并且主要是商業銀行貸款。但事實上。高等教育可以選擇的融資手段是多樣化的,并不僅僅限于此。其他融資方式,包括設立政策性銀行融資、資本市場融資、股權融資、金融租賃、收費權質押等方式。因此,探索建立和完善高等教育的融資制度既是當前的緊迫任務和必然選擇,也將伴隨高等教育從大眾化到普及化的整個過程。

3.建立健全融資體系和相應中間載體。探索市場經濟條件下,金融體系與高等教育體系的“銀校結合,相促發展”關系,我們發現,現行的高等教育在體系上有很多重大缺環,包括如組建教育投資機構、金融租賃機構、相應擔保機構等諸多金融中間載體。探索急需建立并予以完善。

4.理順高校資產管理體制和相應“委托一”關系。探討高等教育的融資體系建立,一個不可回避和必須理順的問題是高等學校產權的管理體制,即高等學校產權所有者存在“缺位”現象。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既是高等學校產權事實上的所有者,又是高等學校運行的管理者。實際上,在高等學校的產權管理問題上,同樣存在“雙重委托一”關系,而且第一重“委托一”關系中,所有者“缺位”。教育行政部門是第一重“委托一”關系的代表,高等學校的資產由國有資產管理部門(舉辦者)委托教育行政部門,第二重“委托一”關系中,高等學校具體運行由教育行政部門委托高等學校辦學者,而教育行政部門僅僅作為管理者存在。而現實情況是教育行政部門既是所有者也是管理者,行使雙重職能,其所有者(國資委或相應基金會)“缺位”,導致高等學校產權管理不順,相應改革難以啟動,融資存在體制性缺失的障礙。

5.加快銀行體系制度創新。嚴格地說,高等學校作為提供準公共產品和服務的公共企業,不能以營利為目的,其公益性大于營利性。因此,在處理高等教育與金融體系的關系時,商業銀行經營目標的利潤最大化,有損于高等教育雙重目標的實行,故盡快建立獨立體系的政策性教育發展銀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就顯得尤為突出。我國現實情況是,金融體制改革目前已經進入攻堅階段,整個銀行體系的改革時間緊迫、壓力巨大、困難重重,在這種情況下,政策性的教育銀行的建立時間只能靠后,必須等待新的銀行體系建立并順利運行后,才能有所動作。

6.積極探索產權融資方式。產權融資是企業融資的基本方式,也是公共企業融資的一種成熟的主要方式,而在我國現行的高等教育的融資方式中,基本沒有引入和采用。我們認為,在市場化背景下,作為提供準公共產品和服務的公共企業,有必要從現階段開始,進一步放寬管制,加快股份制等產權融資形式的探索步伐。

從高等教育產權改革和多元化辦學方面講,我們認為,需要從四個方面進行改革探索:

1。 宏觀經濟體制環境要求和呼喚高等教育產權進行相應改革。減少政府財政壓力、吸引社會資金參與辦學的一個重要途徑是大力發展民辦教育。

目前,我國高等教育多元化辦學的基本格局已經形成,各種形式的民辦高校已經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的一個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但和國外相比還有較大差距。目前日本高等教育中,私立高校和私立高校在校生人數分別占全部高等教育相應比例的72%和73%。我國目前非國有經濟對GDP的貢獻率已達63%.對工業增加值的貢獻已達74%,民營經濟已滲透到國民經濟幾乎全部領域。但我國高等教育多元化辦學的實際狀況與現實可能之間仍然存在較大差距。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我們必須對高等教育的辦學格局進行重大調整,從建立公辦與民辦共同支撐我國高等教育的新格局的高度,重新審視和認識民辦高等教育的地位和作用,進而進行政策調整。

另一方面,在公共財政普遍支出膨脹和發展中國家總體財政必然短缺的雙重壓力下,解決問題的唯一出路是依賴產權問題上的制度創新改革??梢哉f,中國高等教育投入的根本改善進程就是中國高等教育產權的改革進程,兩者是密切相關的因果關系。

2.多元化辦學需要制度性保障。盡管在促進民辦高等教育的發展上、從中央到地方已經出臺了一系列優惠的法律法規、政策措施,但必須有制度性的保障,包括探索建立實行對民辦高校一系列財政補貼的制度;放寬高等教育管制,放開高等教育產業,允許部分公辦高等學校進行改制試點,形成一批公辦高校通過改制成為混合體制或民辦高校。準公共產品和服務的提供,可以是公共企業提供,也可以是私人企業提供,還可以混合提供。無論是公立高等學校,還是私立高等學校,只要是為社會提供準公共產品和服務的,財政都有責任予以投入和補貼,不同的是額度的差異。

篇(7)

一、經濟法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論文的寫作特征

1.學術性與現實性相結合

經濟法是調整國家在管理和協調經濟運行過程中產生的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經濟法的突出特征就在于對現實經濟問題的及時反映,經濟法碩士研究生的畢業論文普遍關注社會經濟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但畢業論文是學術論文,學術性、先進性、獨創性是學術論文的基本特點,學術性是其根本和生命力所在。因此,要注意保證畢業論文中學術性和現實性相結合,既可以是直接對一些具有重要社會意義的現象和問題進行學理探討,也可以是在宏觀的現實背景下對一些純學術問題的新發現、新探討和新拓展??紤]到經濟法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論文與學科專業論文的區別,其對現實的關注和聯系并不是直接為現實問題的解決提供具體答案,而是通過對一些現實問題的探討推進理論創新和學科發展,或是對一些現實問題的解決從學理上探尋對策和給出一個較為理性的思路。經濟法專業碩士生在選擇畢業論文研究方向時,一方面要敏感認知現實經濟關系的法律需求,另一方面要考慮論文的理論水平高度。

2.專業基礎與法學前沿問題相結合

作為經濟法專業碩士的畢業論文相較本科生論文而言,對論文的學術性要求更高。碩士畢業論文是對所學專業知識的綜合檢測,但不是對所學知識的簡單總結和復述,是以所學的專業知識為基礎研究并且探討學科發展中的學術問題,或是為一些現實問題的解決提供理論支撐。一句話,作為學術論文,它旨在考查學生初步的學術研究能力。畢業論文實質上是學位論文,因此,畢業論文的選題應當與學生所學專業和所要申請的學位掛鉤,要在本專業領域內選擇具有一定理論意義和應用價值的論題。因此,經濟法碩士畢業論文選題不僅要立足于專業基礎這一根本,而且要通過了解和把握經濟法學術研究動態來確定研究方向和課題,把對法學前沿問題的把握與所具備的專業基礎相結合。

二、經濟法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論文選題中的主要困惑

畢業論文的選題過程是一個發現和提出問題的過程,這一過程真正實施起來并不容易。在一定意義上,發現和提出問題要比解決問題困難得多。論文選題并不是憑一時的興趣、湊熱鬧、趕時髦就能做好的,而是需要認真地思考和論證,以明確自己的興趣所在、有無能力、基礎如何。

1.不能正確理解創新標準

有些碩士研究生考慮到寫作時間有限和自身的理論基礎,在短時期內往往很難形成新的理論,為符合畢業論文創新的要求,于是在選題是一味求創新,選擇自己根本不熟悉的經濟法前沿問題,結果在實際寫作中無法把握選題,也很難找到相關資料作為幫助,最后只能放棄選題。這些問題的出現,是因為對論文創新標準的理解不準確。其實,創新從根本上講就是人們對某些問題的認識能有所拓展、深化,其具體表現是多種多樣的,并非只有推翻現有學說,另創一個新的學說或體系才算新,也不一定非得成一家之言。只要對某一問題的解決有推動、有幫助,對人們的認識有啟發、有拓展,能對學科發展增添“一磚一瓦”,都稱得上創新。因此,創新不僅是推陳出新,提出新學說、新觀點,也是在已有研究基礎上發現和補充新材料,開啟新視角,做出新論證,引進新方法和新手段,以及做出新概括和新的語言表述。即使能較為系統地提出和闡述一個未被注意的新問題,一時又未能解決,也算是有新意。

2.不能正確判斷選題的價值

在當前這個利益多元化的時代,經濟關系紛繁復雜,經濟法所涉內容也十分廣泛。經濟法碩士研究生在選擇論文選題時,有時很難判斷所涉問題的重要性。例如:有學生因為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工作,計劃寫“企業工商登記法律問題研究”。這個選題表明上看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是個可行的選題。但仔細推敲,在這個制度中如果是探討工商登記的內容,則成為具體的經濟技術規范的推敲,容易寫成工作報告:如果從工商登記的程序探討,則偏向于政府的行政管理體制,與經濟法研究內容有所偏離:如果從企業行為角度分析,則偏向于律師實務研究。很難從理論高度進行發揮,提出有學術價值的觀點。只有從企業的市場準入一般規則角度探討企業工商登記的相關問題,才是比較好的選題。但這樣的話,論文選題變成了“市場準入一般規則研究”。因此,經濟法研究生在做畢業論文選題時,首先應該注意考慮選題的理論基礎,能否有適當的理論可以用來分析該問題;其次再考慮選題的現實意義,是否值得花時間去深入研究來滿足現實的需求。只有這樣,才能正確判斷選題的價值。

三、對經濟法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論文選題的幾點建議

1.選定一個比較明確的方向

選題,就是選擇什么樣的專題作為自己學習、研究的具體方向。經濟法所涉內容比較繁雜,學科之間差異性也較大。例如:市場管制法律制度和宏觀調控法律制度研究的重點和基本思路就有很大差異,而每個人由于各種主客觀條件所限不可能精通一切。因此,要確定自己的選題,首先要對幾年學習所積累的知識作簡要的整理,總結一下自己究竟在哪些方面有所得、有所思、有所長,對哪些只是一般了解,從而將注意力凝聚到最能體現和發揮自己知識特長的某一點上,以此為基點通過了解和把握經濟法學術動態,找到合適的研究課題。

2.結合學界研究主流方向來判斷選題

不同時期學術研究的注意力、側重點等總會不同,相應地在法律研究過程中會有一些相對研究集中的熱點問題。畢業論文要合理選題,應盡可能全面了解和把握學術動態,對經濟法領域所討論的各種問題及其代表性觀點、學說均應有基本了解,同時又要結合自己的專業基礎和興趣有所側重,突出重點。這樣能夠保證自己的論文有足夠的資料來分析論證。經濟法學術研究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存同求異”的過程:“存同”,才能建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統一平臺。對經濟法碩士研究生來說,先準確理解經濟法的基本理論、基本學說,才有可能正確運用理論解釋現實經濟問題;而“求異”是在論文寫作過程中不能人云亦云、拾人牙慧,這樣才能體現自己論文研究的價值,才能推動學術發展。特別是對學界研究的熱點問題不必要一味跟風作為選題,因為如果是熱點問題,許多學者都從多方面對該問題進行了比較深入全面的探討,對碩士研究生而言,選擇這樣的題目風險比較大,很難發現新的思考角度或者形成新的觀點,容易造成最后寫作的困難。

3.選擇合適的角度建立選題

論文選題是對平時所學知識的一個梳理過程,也是對平時所思考的問題的梳理和總結過程以及二者的綜合過程。經濟法研究領域中許多問題都可以從不同角度進行分析和討論,學生可以在對所學課程有了基本了解和興趣的基礎上,從自身的角度綜合運用各種思維方法來進行選題。例如:在財政制度領域,長于理論抽象思維的學生可以考慮研究財政法的本質、財政法的基本原則、財政法律制度在經濟法中的法律地位等問題;偏愛實證研究的學生可以分析具體財政制度,如轉移支付制度的分析、預算法的完善、財政體制的改革等等問題:擅長比較研究的學生可以通過歷史分析中國財政法律制度變遷、結合其他國家財政法律制度進行比較研究……無論在經濟法的哪個領域選題,都存在一個怎么思考和總結的問題。需要綜合運用同向思維和逆向思維、聚合思維和發散思維、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形式思維和辯證思維等各種方法,以明確自己的知識儲備與能力、興趣與所長,以及當前學術動態中的定論、爭論、未論所在,并從中找到需要研究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要查閱大量文獻,提煉選題,形成自己的見解,這本身就是一種能力的訓練和基本功的培養。

4.查閱相關文獻來輔助選題

選題的判斷必須建立在大量查閱文獻的基礎上,特別是在確定研究方案時,需要考慮論題是不是有相關資料來加以鋪墊?!扒蓩D難為無米之炊”,沒有大量文獻資料的參考很難寫出高質量、高水平的論文。在經濟法研究中確實有一些領域研究學者很少,這樣導致相關的文獻資料也很少。例如:對我國特殊形態的一些企業的現狀以及法律調整,如集體所有制企業、建設兵團等方面研究資料就非常少。由于畢業設計環節在研究生培養過程中設在畢業前夕,很多同學將絕大部分時間放在找工作上,大部分同學都很難有時間和精力進行原始資料現場調查和研究,只能進行二手文獻的查閱。因此,在選題時應該考慮現有文獻的基礎,對文獻進行初步的查閱,這樣可避免最后寫作過程中因資料來源的單一而削弱了畢業論文的說服力。

總之,論題選得好,可以使畢業論文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實用價值;論題選得不好,不僅會為收集整理資料、提煉論點、安排文章的結構和動筆寫作帶來一系列的困難,而且有可能造成論文寫作半途而廢,即使勉強完成寫作,論文質量也堪憂。經濟法碩士研究生選題時要廣泛閱讀相關經濟法學文獻,及時與論文指導老師進行溝通,通盤考慮自身的興趣愛好、思維習慣、時間精力等因素,適當選擇畢業論文的選題。

【參考文獻】

1.董鵬、王濱,孫業全:碩士畢業論文選題來源與論文質量關系的探討[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7(12)

2.揚立新:法學院學生怎樣寫作畢業論文,2006-11-02

3.王霞:經濟法學[M],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杜,2006

4.李普亮:高等院校本科畢業論文選題的探討,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2)

5.王曉敏:政教專業畢業論文選題應注意處理的幾個關系[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J],2002,15(3)

6.陳維平,馬義飛:經濟管理類本科生畢業論文選題質量保證體系研究[J],科學教育,2006年第3期(第12卷)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卡一卡二卡三| 少妇高潮太爽了在线观看免费| 亚洲 丝袜 另类 校园 欧美| 少妇spa推油被扣高潮| 国产精品视频免费播放|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无码久久| 永久免费av网站可以直接看的 | 精品伊人久久大线蕉色首页| 精品久久人人爽天天玩人人妻| 999久久久精品国产消防器材| 亚洲色欲色欲大片www无码| 成年免费a级毛片免费看无码| 国产娱乐凹凸视觉盛宴在线视频 | 丝袜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无码永久中文字幕| 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 厨房玩丰满人妻hd完整版视频| 黑鬼大战白妞高潮喷白浆| 无码人妻少妇久久中文字幕| 色一情一乱一伦一区二区三区 | 大伊香蕉在线精品视频75| 好男人在在线社区www在线影院| 亚洲av无码精品色午夜果冻不卡| 国产高清自产拍av在线| 亚洲的天堂av无码| 99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 性久久久久久久| 四虎影视永久免费观看| 日日躁夜夜躁狠狠久久av| 怡红院av一区二区三区| 又色又爽又黄又无遮挡网站| 88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毛片| 夜夜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性xxxxx欧美极品少妇| 亚洲精品99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极品老师腿张开粉嫩小泬| 国产精品中文久久久久久久| 老师喂我乳我脱她胸罩| 亚洲综合激情五月丁香六月| 无套内射视频囯产| 污污内射久久一区二区欧美日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