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23 09:34:1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消費社會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大學生的消費是社會消費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在現代社會的消費觀念、生活方式、流行時尚的影響下,消費心理和消費行為往往產生彼此間的相互影響,并形成特有的群體消費心理特征。本文試圖通過對當代大學生的消費行為和消費心理的分析,提出與之相適應的消費教育,以使大學生形成科學的消費觀念。
關鍵詞:大學生;消費行為;消費心理
隨著社會經濟的縱深發展,大學生消費行為的外部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他們的消費心理與消費行為與以前相比也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他們已成為引導消費潮流的一股重要力量,因此,關注大學生消費狀況,把握大學生消費的心理特征和行為導向,實行與之相適應的消費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情感與符號之間——當代大學生的消費行為
據美國市場營銷學會(AMA)的定義:消費者行為是“感情、認知、行為以及環境因素之間的動態互動過程,是人類履行生活中交換職能的行為基礎”。[1]在大學校園里情感豐富的學子們的消費行為必然有其諸多的表現:
(一)抑制不住的情感消費
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消費階層,其消費行為體現出追求新潮、時尚、情趣的特點,相對其他群體而言則帶有更多的情感因素。因為他們不僅希望商品能夠在實用性方面滿足人的需要,還希望商品能讓人在使用和觀賞中獲得精神的愉悅與心理的滿足。一般來說,大學生更愿意購買能使自己的情感需求得到最大限度滿足的商品,他們的消費行為更注重感官的滿足。他們憑著自己敏銳的感官來感知、認識世界,而人的感覺包括視覺、嗅覺、聽覺、觸覺、味覺……同樣一件商品,只因為顏色稍有差異或包裝稍有不同,大學生消費者可能一眼看中,進而購買,也可能一瞥過后,再不理會。換言之,他們對世界的認識更多的是感性認識,當外面的某個事物被他們感知并激發起他們的情感時,他們會如醉如癡地緊緊追隨。因此,他們的消費行為更容易受到情感的支配,更容易跟著感覺走。其次,大學生的自主獨立性逐漸增強,依附和從眾心理不斷減低。在這種心理的影響下,大學生在購買商品的過程中,情感和直覺因素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當情感和理智相撞擊時,一般偏重于情感,容易感情用事。同時,大學生在消費中的情感“兩極性”心理也非常明顯,肯定與否定都比較明確,強度也比較大。某種商品只要符合個人需要和興趣,引起肯定的情感,便會形成對商品的偏愛和追求之心;反之,就會產生一種否定和抵觸的情感,對商品厭惡、拒絕。
(二)無法抗拒的符號消費
法國的社會學家讓·波德里亞認為,商品除了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以外,還具有另外一種價值屬性,那就是符號價值。一件商品,它所具有的彰顯社會等級和進行社會區分的功能就是它的符號價值。一件商品,越是能夠體現消費者的社會地位和社會聲望,越是能夠將消費者與其他人區別開來,它的符號價值也就越高。這種“重視商品所傳達的社會和個人信息的消費行為,就叫做符號消費”。[2]于是,人們選擇和消費的產品或品牌成了自我表現、體現個性的工具,成為社會群體文化的符號象征,成了人與人之間相互認同獲取分的標記。因此,符號消費又可以劃分為兩種符號表現形式:一是“趨同”,二是“示異”。所謂“趨同”,就是借助消費來表現與自己所認同的某個社會層或小團體的相同、一致和統一。表現為消費者看到別人購買某種物品時,這一物品自己并不需要,但也隨大流去購買。“購買”的目的,只是為了讓自己保持與社會群體的所謂一致性。同學穿耐克鞋,我也要穿耐克鞋,別人有斯沃奇表,我也要戴斯沃奇表。趨同性的時尚消費讓大學生獲得了一種“群體成員感”,就如同獲得了邁入“時髦社會圈”的入場券,從而擺脫了“落伍”的詬病。所謂“示異”,就是借消費顯示自己與別人的差異和不同。你用傳呼機的時候,我已用上了手機;你剛用上3000元的手機,我卻早已用上5000元的甚至1萬元的,以此來顯示我的與眾不同。
(三)“行不由衷”的形象消費
“消費者在現代社會中代表著什么?什么都不代表。他能成為什么?一切,或者幾乎是一切。因為他孤獨地處在上百萬孤獨者身邊,他受到一切利益的擺布。”[3]
今天的莘莘學子們已不再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儒生,他們追求新穎,需求多樣,引領消費時尚;他們活潑感性,率性而為,消費卻不免沖動。在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豐富多彩的時代里,在表現自我,彰顯個性的今天,他們比任何一個群體,比過去的任何一個時候更重視、在意自己的外表形象,并為此不惜代價。護膚品、美白祛斑用品、修眉、潔牙、豐乳用品、美體保健用品、減肥用品等等方面的消費,在她們眼中已是司空見慣了。一些人甚至不惜昂貴代價來實現“人造美女”“人造帥哥”夢。正如吉登斯所說的:“我們的身體越來越成為自我審視、反思、規劃和改造的對象”。此外,我們還應該看到,人力資源的過剩和就業壓力的加大,也是大學生們重視形象消費的原因之一。在相關法律法規不健全的情況下,一些用人企業和單位采取“年齡歧視”和“相貌歧視”的用人政策。例如,在許多公司和單位的招聘廣告中,公開宣布不招35歲以上的應聘者,有的連身高和長相也有苛刻的、超出工作角色所需要的限制。于是,為了延緩衰老、掩蓋形象缺點、增加形象魅力,身在象牙塔和即將走出象牙塔的大學生們不得不重視形象消費。
二、躁動的需求——消費行為的心理成因
現在的大學生年齡大都在20歲左右,不少都是獨生子女,他們從小生活在較舒適的環境、條件下,心理應變及承受能力都較差,外界的變化會對其心理產生較大的影響。大學生消費也是在一定的心理因素作用下進行的。
(一)消費心理、消費行為與大學生
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心理活動是指消費者在購買行為全過程中發生的系列心理活動,它是消費者對客觀消費對象與其自身主觀消費需求的綜合反應,[4]是消費的一個決定性因素。人的心理是非常復雜的,它包括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想象、情感、意志等等方面的因素。這些因素是影響或決定消費者行為的關鍵因素,但這些因素并不是孤立地發揮作用,它們之間實際上存在一種交互作用的關系,其中任何一種因素的變化都可能引起其他因素的變化,任何一個因素也同時被其他因素影響或決定。消費行為就是這些因素之間交互作用的過程。在某一時點上,又可以看作是這些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比如消費者的某種感情反應狀態(如生氣或驚喜),某種認知反應狀態(如對某個品牌的認知度或評價),某種行為反應(如對某種品牌的消費),都是上述因素之間交互作用的結果。而且這些因素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生變化,其中任何一個關鍵因素的變化都可能導致整個消費者行為的變化。也就是說,不同的消費者個體或群體,不同的時期,不同的產品或服務,都可能產生不同的消費行為。雖然消費者消費心理(消費的決策過程)是未知的,但消費者外現的消費行為不僅反映了外部環境對其消費行為的影響,而且反映了對購買決策起決定作用的自身特點,如文化教養、心理素質等。大學生所受教育的經歷和所處的特殊的校園環境,使得他們成為社會上一個比較特殊的消費群體,產生了與其他消費者不同的消費需求,具有比較特殊的消費心理,外現為不同的消費行為。
(二)心理特征指引下的獨特消費心理
大學生正處于人生的青年時期,這一階段的消費心理又有其自身的心理發展特征和發展規律。在青年期,隨著身體的發育,他們的抽象思維能力、記憶能力、感知能力、對環境的認識和適應能力均獲得了較大發展,個性基本形成。與這些心理發展狀況相適應,青年大學生的消費心理也獨具特點:由于自身廣博的知識面,因而在消費時追求知識性;由于對新鮮事物的熱衷,在消費時會追求時尚性、潮流化,強調美觀大方;由于個性強烈,在消費時會情緒行動,即興即買,沖動性購買往往多于計劃性購買;由于富有創造性,也會在消費時注重個性,追求與眾不同。
雖然大學生經濟尚未獨立,但他們已具有獨立的購買能力,在購物時自身意志力較差,只要兜里有錢就會迫不及待地購買自己喜歡的東西。這些特點反映在消費心理和購買行為上,就是:1、追求新奇。大學生雖身在校園,卻有很多的社會接觸、社會實踐時間,有了一定的社會能力,也能自主的對一些事情進行決策,同時又沒有中學生高考的壓力,沒有成年人較重的工作、社會、家庭壓力,真正可以放開束縛隨心所欲的進行一些消費,追求自己喜歡的東西,而新奇的產品最能引起他們的注意,有些學生達到了不奇不要,無奇不買的地步,甚至到了追求怪異商品的階段。2、強調“美感”。即要求商品的美學價值能與自己的審美觀點相一致。但大學生所講的美感與傳統美學所講的美感并不完全一致。在他們的眼中,也許殘缺是美的,不對稱也可以使美的……只要“我”覺得是美的,那“它”就是美的。選“它”沒有理由。3、追逐時尚。生理與心理的漸趨成熟使得大學生開始追逐成年人的社會游戲,而時尚活動莫過于是最接近的生活方式,時尚本身也更能引起他人的廣泛關注,又正好契合大學生想引起他人注意的心理特征。因而追逐時尚,不僅是各種不同類型社會成員的消費特征,也同樣符合大學生的心理需求。
三、個性與文明——樹立科學的消費觀念
在大學生消費問題上,我們已不能再像從前一樣,用簡單的對或錯來作為評價標準,更無法用老一套的教育方式以期達到抑制大學生的個性消費。我們應關注大學生消費狀況,把握大學生消費的心理特征和行為導向,實行與之相適應的消費教育,這樣才能使大學生自覺自愿地做到科學適度消費。
第一,發展個性消費
正如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一樣,世界上也沒有個性完全相同的兩個人。因為個性的不同,所以不同的消費者在現實生活中表現出來的消費行為也迥然不同。更何況是處于彰顯個性時期的大學生們。美國社會學家戴慧思認為:“高速的商業化進程不僅增加了消費者的選擇余地,提高了物質生活水平,而且打破了國家對社會生活的壟斷。”[5]在倡導以人為本的今天,對大學生的消費,也應以學生為本,遵循大學生的個性心理發展特征,尊重大學生的個性選擇,因此,我們不宜壓抑大學生的正常消費,相反,在購買力允許的前提下,我們應該發展其個性消費。
第二,消除不良消費
消費所追求的內心滿足是永無止境的。正如叔本華所說的:“生命是一團欲望,欲望不能滿足便痛苦,滿足便無聊。人生就是在痛苦和無聊之間搖擺。”[6]一種欲望滿足了,又會生出新的欲望,如此層出不窮,永無終止。可有些大學生一味地想得到情感上的滿足和心理上的平衡,而不顧目前個人和家庭的經濟承擔能力去趕時髦、追新潮,這不僅會助長講名牌、好攀比、愛虛榮等不健康的消費觀念,而且還會出現過度消費的情況,帶來不必要的浪費。在消費過程中,大學生們往往從感情、心情出發,喜怒哀樂都能成為他們消費的理由。他們往往有消費的沖動卻缺乏消費的理性,他們有著消費的隨意卻缺乏消費的算計。因此,應該在大學生中倡導一種文明行為,加強自身修養,抵制畸形消費,消除不良消費。
第三,提倡適度消費
適度消費是指在保證大學生的自然生理需要的基礎上,在不超出家庭的經濟承受能力的前提下所進行的消費。現在的大學生大部分是獨生子女,家長從小把孩子視為家庭生活重要的照顧對象,對自己子女的消費基本上實行滿足供應的政策,再苦也不能苦孩子。而對于遠離家長過獨立生活的他們,基本上都沒有理財的經驗。這就造成有些學生追求高消費,盲目追求檔次、品牌,存在攀比心理,形成了一種不健康的消費方式,甚至個別學生不能體諒家庭的困難,以各樣的借口欺騙家人寄錢用于自己不必要的消費。這些不健康的現象,與學生家長對子女的嬌慣與縱容,使學生養成了亂花錢的毛病關系重大。因而,倡導適度消費,必須對大學生進行國情、校情、家情教育。學校與家長都要對學生的消費加以科學的指導,以使大學生的消費步入健康的軌道。
第四,倡導消費文明
消費文明即強調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反對不健康或有害的精神文化消費;強調綠色消費,反對不利于保護生態環境的消費行為;強調智力性、發展性消費,反對只重視娛樂性、消費性消費,提高消費結構中的文化、教育含量,實現最大的消費效益等等。通過倡導消費文明,陶冶大學生的情操,增加知識與技能。因而,通過倡導消費文明,使大學生建立科學的消費價值觀,弄清什么是正常的、適度的、健康的消費;什么是有害身心健康的不良消費,從而正確地評價和選擇自己的消費行為。
從表面上看,消費是個人行為,但從更深的意義上說,消費心理、消費意向、消費意識、消費嗜好、消費行為是社會精神文明的體現。所以,應該在大學校園里形成良好的消費輿論,幫助大學生樹立適應時代潮流的、科學正確的消費觀。
參考文獻:
[1]甘碧群.消費者行為學[M].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5頁.
[2]王寧.消費的欲望[M].南方日報出版社,2005年版,第41頁.
[3][法]讓·波德里亞.消費社會[M].引合作者日報[N].1965年.
[4]施應玲.大學生消費心理和消費行為調查及分析[N].華東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版,(4):48.
下午好!我是金融學專業***,非常感謝各位老師不辭辛苦參加我的論文答辯。我的畢業論文題目是《拓展農村消費信貸市場的策略分析》,我的指導老師是***老師。下面我就論文的相關情況向各位老師作一下匯報,懇請各位老師批評指導。
首先,我想談談這篇文章的寫作意義。
近年來,我國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高,在國家一系列支農、惠農政策支持下,農民收入連續幾年獲得穩定增長,農村的消費水平也在逐年提高,但與城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當前,農村是擴大內需的突破口,經濟增長的潛力在農村,而農村資金短缺,農民貸款難問題嚴重制約了農村的經濟發展和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阻礙了農村市場的發展。這與我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是相違背的。
本課題通過分析農村消費信貸的現狀,發現其中的問題,并提出拓展農村消費信貸市場策略,可為開拓農村消費信貸市場提供政策建議和理論依據,使我國農村需求潛力得到進一步的開發,農民生活質量得到提高,農村金融市場實現繁榮。
其次,我想談談這篇文章的研究方法和寫作思路。
研究方法:
1.文獻綜述法。在前人的基礎上,全面分析農村消費信貸在農村經濟建設中的作用及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拓展農村消費信貸市場的相應策略。
2.定性分析法。以當前農村消費信貸市場的發展狀況為切入點,定性的研究阻礙農村消費信貸發展的多方面原因。
思路:
從調研農村消費市場和消費信貸情況入手,深入分析新時期我國農村消費信貸市場的狀況,針對制約我國農村消費信貸業務發展的因素和農村消費需求和消費信貸需求的特點,并對相關法律法規進行研究,進而提出開拓農村消費信貸市場的策略。
最后,我想談談這篇論文的結構和主要內容。
本文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通過分析農村消費市場的需求狀況,指出目前農村消費市場缺少足夠的信貸支持,從側面說明拓展農村消費信貸市場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第二部分通過分析我國農村消費信貸市場現狀,提出目前農村消費信貸市場還存在著農村金融服務體系不健全、農村金融服務機構信貸資金投放不足、農村信貸產品創新落后于經濟的變化發展以及農村消費信貸相配套的政策和法律體系不完善等問題;
第三部分針對我國農村消費信貸市場存在的問題,提出加快改革步伐,建立商業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結合,資本充足、功能健全、服務完善,運行安全的農村金融體系;同時農村信用社等金融機構要不斷加強信貸風險管理,開拓創新,推出多樣化的信貸產品;政府部門要進一步加強政策扶持力度,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以改善農村金融的外部環境等若干對策。
與其他文章相比,本文創新的之處是對農村信用社等金融機構消費信貸業務的風險管理問題和金融產品創新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闡述。
本論文經過一二三稿并最終定稿,在這期間,我的論文指導老師——***老師對我的論文進行了詳細的修改和指正,并給予我許多寶貴的意見和建議。在這里,我對她表示我最真摯的感謝和敬意!
以上就是我畢業論文答辯自述,希望各評委老師給予評價和指正。謝謝!
上午好!
我是**專升本**班的***,我的論文題目是《企業保持持續盈利能力研究》。這篇論文是在我的指導老師***老師的悉心指點下完成的,在這段時間里,*老師對我的論文進行了詳細的修改和指正,并給予我許多寶貴的意見和建議。在這里,我對她表示我最真摯的感謝和敬意!下面我將這篇論文的寫作研究意義、結構及主要內容、存在的不足向各位老師作簡要的陳述,懇請各位老師批評指導。
首先,我想談談為什么選這個題目及這篇文章的研究意義。
我當時之所以選擇《企業保持持續盈利能力研究》這個題目是因為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信息技術的發展,企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中國很多企業都因為不能適應這種變化而走向衰退。如何使企業既能保持目前的發展,又能在未來依然取得良好的發展勢頭等持續發展問題,引起各界越來越多的重視。因此,我們無論從社會財富創造、國民經濟發展、國家財政收入、充裕就業機會、提升市場競爭力等哪一個方面去進行考察,都需要對其不斷地進行研究,以不斷提升企業持續、穩定發展的能力,從而促進我國經濟更快的發展。
其次,我想談談這篇文章的結構和主要內容。
我的論文主要分為以下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概述了企業的盈利能力的涵義,之后又從企業的生命周期角度闡述了企業一旦失去持續盈利的能力,根本就無法維持生命,突出了持續盈利能力對企業發展的重要性,持續發展已成為企業生存最基本的保障。我們應在企業消亡和終結前,盡可能地延長企業的壽命,使其在有限的生命周期內實現其最大的價值。這既是對企業的盈利能力概念的補充和完善,也為下文進行深入論述打下了基礎。
第二部分,著重分析了哪些因素影響了企業保持持續盈利的能力,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一、惡心競爭;二、戰略規劃缺失;三、缺乏現代企業制度和科學管理體系;四、企業家浮躁的心態。
第三部分,主要從外因和內因兩個方面分析了我國企業保持持續盈利能力的現狀,并對企業中存在的問題做了原因分析,指出外因只是對企業的發展存在一定程度的影響,并不是制約企業發展的決定因素。而真正制約企業發展的瓶頸還是在于企業內部,并且具有普遍性。
第四部分,主要是針對前文所提到的影響企業保持持續盈利能力的因素和現存企業中存在的幾個主要問題,提出了相應的解決對策:1.不斷創新,回避惡性競爭;2.加強企業的戰略規劃,制定可持續發展戰略;3.建立完善的核心制度和科學管理體系;4.企業家要具有企業家精神和良好的心態;5.塑造優秀企業文化;6.高瞻遠矚,樹立遠大發展意識。同時,也將論文的結構作了最后的收尾和完善,使論文整體結構完整,論述合理。
最后,我想談談這篇文章存在的不足。
【關鍵詞】體育消費體育人口曲靖教師人群
消費是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重要行為和過程。而當今的消費已經不是局限在為需要而消費了,已經發展成為一種時尚,或者說成為一種流行的社會活動。而體育消費作為體育經濟系統和推動體育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是群眾體育發展的重要標志。[1]
體育消費是指人們用于體育活動及相關方面的消費(體育消費主要包括用于購買體育服裝以及運動器材,購買體育期刊、書報等實物型支出,用于觀看各種體育比賽、表演、展覽等所進行的觀賞型的消費以及用于參加各種各樣的體育活動、健身訓練、體育健康醫療等參與型消費)。
體育消費是現代生活消費的一部分,是指人們在體育活動方面的個人勞務消費支出。一定的體育消費支出,是人們參與體育消費活動的前提,也是體育運動得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和保證,還是體育市場和體育產業得以發展壯大的社會基礎。[2]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曲靖市城區部分學校的在職教師體育人口為研究對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獻資料法
根據本論文研究的需要,進行資料收集,查閱有關體育消費的碩士論文和期刊論文。
1.2.2問卷調查法
對曲靖市城區教師人群中的體育人口發放問卷48份,收回46份,回收率96﹪。
1.2.3數理統計法
運用excel對有效問卷的數據進行輸入、統計、分析。
2結果與分析
2.4影響曲靖市城區教師人群體育人口體育消費的原因分析
1.余暇時間:在46位教師體育人口中認為余暇時間非常少和比較少的教師,占總人數的43.5﹪,接近半數。余暇時間是否充分,直接影響教師參與體育活動的頻率,體育活動時間少將導致參加體育消費方面的時間減少,對各種體育消費的需求量也就下降。
關鍵詞:現代性;“禁言之物”;城市書寫
在全球化語境和社會現實的雙重背景之下,有關都市現代性的探討與爭論層出不窮。關于“大都會”(metropolis)生活的描述――無論是西美爾所指涉的公共空間比例的大幅增加、波德萊爾及本雅明筆下“漫游者”的舞臺,抑或是馬克斯?韋伯所強調的“不同個體能夠共同進入的最無個體性的生活形式”――都突顯出了其迷一般的特質。作為中國都市現代化最早的發端之地,上海的現代性問題一直以來都是學界關注的焦點。光陰荏苒,日月如梭。上海的一顰一笑、一舉一動,都情長意深,傾國傾城。多少傳奇,寫不盡她的風姿;多少寓言,變作了她的胭脂。上海,到底是一種真實的存在,還是一個幻化的迷夢?
蔡翔先生的論文《城市書寫以及書寫的“禁言之物”――關于〈城市地圖〉的文本分析和社會批評》選擇系列文章《城市地圖》作為文本分析的對象。他以上海想象的生產轉換為一個現代性的“民族寓言”為切入點,分析了上海兩種記憶的歷史對視、“風景”與“本土”的對立,空間生產、“禁言之物”與文化等級制度建構,從而提出都市的現代性想象,與被書寫遮蔽/遺忘了的底層記憶和地理的命題。其論文涉及三大領域:記憶、人文地理和城市研究。整篇論文不但試圖在文學文本和社會文本之間尋找其內在的關聯,而且同時采用了文學批評與文化研究的方法,顯示出了一種獨特的學術視野和跨學科研究的特征。
論文第一部分《兩種記憶的對視:上海的歷史》追述了作為上海“底層”和“上層”象征的以蘇州河南北為界的城市人文地理區劃的形成過程。指出上世紀90年代以來有關“上海”的“集體性敘事”實際上“無視”了其“底層”代表――蘇州河以北的生活敘事。而這一被城市主流話語所遮蔽的“外部”卻在諸如《楊樹浦》、《浜北人》和《虹口軼事》等文學文本中無意識的“復活”,從而使我們得以見到一個同上海的“集體性敘事”形成“對視”的與電車、高樓、街道、人群、酒吧、霓虹燈等象征著都市現代性的物象所截然不同的“本土化”的上海。在這樣一個充斥著“棚戶區”的下層空間里,個體沖不出“家庭生活式”的聯結,他們被邊緣化卻又極力想進入城市中心生活;他們被城市的上層階級拒絕――在這個以消費為最主要特征的社會里,貧困使他們成為最卑微的“他者”。誠如西美爾所言,現代性的歷史就存在于貨幣經濟的發展之中;是貨幣經濟,而不是資本主義引起了現代社會關系的轉化,而且貨幣經濟也是現代都市生活風格的主要根源:它主宰著都市里現代人心態和氣質的微妙變化,并決定著他們的精神生存境遇。置身于消費社會之中,底層階級無法擺脫金錢對他們命運的宰治,同時也無可避免的會產生身份置換以及上層化的愿望。就深層意義而言,這體現出的是一種“政治無意識”,即:就某個政治群體(如階級、政黨、集團等)中的政治個體來說,他們作為個人所應該具有的那些有個性的思想意識,被無個性的、統一的政治意識形態所代替。在這個時候,這些個體的政治行為,實際上主要是被他們的思想意識中那些無意識因素所支配著的。作為被主流話語所“遮蔽”的存在,下層階級渴望著來自城市中心的認同;在尋找自身意義的過程中,他們是需要被上層社會所表征與建構的“他者”――意識形態強大的收編作用由此可見。
論文第二部分《意義尋找和“禁言之物”的出現》進一步展示了社會底層和上層之間的對立。文章指出,“在某種意義上,由于地理隔絕的原因,空間往往會演化成不同的階級形態乃至階級的生活形態。” [1]然而這種“底層”與“上層”之間的對立在空間上卻又不是永遠壁壘分明的。在城市的中心地帶仍然居住著不計其數的貧民;在高樓林立與優雅的人性背后隱藏著的是黑暗骯臟、狹窄不堪的底層居住空間,以及一種隨之而來的“羞恥”感。這便是底層生活殘酷的真實寫照:它與上層社會并存卻永遠被其排斥,而成為敘述的“他者”,淪為主流話語中的“禁言之物”。“風景”與“本土”的對立也隨之產生:亦即“文化上和政治上占統治地位的人的空間”和“被剝奪了資源的,無權無勢的當地人的空間” [2]的對立。這種對立源自人在城市中的意義尋找,而意義的產生顯然已經由“政治無意識”而意識形態化了。因此,底層階級無論這樣努力都始終是都市里的“異鄉人”,孤獨、焦慮、寂寞以及彷徨時刻伴隨在他們關于身份置換與上層化的想象之中。
論文第三部分《“街道”的重現與職業化的空間想象”》指出“城市下層生活的記憶淡化乃至消失,在某種意義上,或許與‘家庭’在敘述中的退出有關。”[3]而當家庭或是下層生活已成某種“禁言之物”的時候,意義的尋找,亦即敘述的中心便理所當然的開始向城市中心轉移。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一大批年輕的有著職業身份的非專職白領作者的出現,“街道”開始大量的在敘述中涌現。敘述者對“街道”的成功進入意味著“風景”與“本土”對立的消失:由于職業的原因,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涌向城市中心;他們尋找自身意義的同時也隱含著對占統治地位的文化資源的空間爭奪。然而,先于這種成功“進入”之前發生的是他們的身份置換:即將自身轉化為消費主體――這也是他們成為消費社會“風景”的最根本前提。由此,依據一個人的出身、門第而對其進行身份劃分的傳統模式在消費時代宣告徹底破產;取而代之的是以消費方式與內容為劃分標準的更為不公平的社會關系。于是,在這種巨大的現代性力量面前,人們內心中的否定性、批判性、超越性的向度被成功地壓制和扼殺,整個社會成為單向度的社會,而生活于其中的人成了“單向度的人”;這種人喪失了自由和創造力,不再想象或追求與現實生活不同的另一種生活。就此而言,現代性已由制度層面轉向社會層面,即從宏觀轉向了微觀。
論文最后指出,有關“上海”的集體性敘事的某種起源來自于對現代性的“塑造”或者“構建”。而現代性在當下的中國尚處在一個未完成的狀態,因此“城市書寫”會生產出更多的“禁言之物”,也會有更多殘酷的真實存在被遮蔽;與此同時,在意識形態作用下的文化等級制度也成為“城市書寫”所無法彌補的“先天不足”。
(作者單位:四川外語學院)
注釋:
[1] 蔡翔《城市書寫以及書寫的“禁言之物”――關于〈城市地圖〉的文本分析和社會批評》,《視界》2004年第14輯,215頁,河北教育出版社.
[2] 同上,218頁.
[3] 同上,219頁.
參考文獻:
[1]蔡翔:《城市書寫以及書寫的“禁言之物”――關于〈城市地圖〉的文本分析和社會批評》,《視界》2004年第14輯,河北教育出版社.
[2][英]弗里斯比:《現代性的碎片:齊美爾、克拉考爾和本雅明作品中的現代性理論》,盧暉臨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3][美]馬爾庫塞:《單向度的人》,劉繼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
背景:隨著科學的發展及社會的進步,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在日常生活中所占的份額越來越重。旅游已經成為現代社會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組成部分,旅游業也成為了一個重要的行業。旅游活動要順利進行,交通是影響旅游活動的眾多因素中最重要的一個,沒有交通的發展,旅游就無從談起。便捷迅速的交通署旅游活動得以順利進行的充要條件。旅游過程一般以景點為節點,以交通路線為連接而形成閉合系統,其中包含了食、宿、行、游、夠、娛等各種活動。從旅游業的發展里程來看,交通始終起著支配作用,是旅游業發展和產生的先決條件,同時,世界旅游業的發展也促進了交通的發展。不管旅游活動是以什么為目的,達到什么樣的等級水平,若要完成這樣的閉合系統運轉,驕傲同是充分必要條件;換言之,就是既要有交通路線通達、交通工具運輸,又要有交通路線,交通活動將素有旅游內容串聯起來,設計出一個較優化的旅游計劃。可以說,沒有交通就沒有旅游。各種各樣的交通工具發明、應用、和普及,可以看成是交通發展的標志,所以研究交通、交通工具與旅游業的關系的非常必要的。各種不同交通方式的出現,也帶來了旅游方式的轉變。
研究意義:旅*業雖然興起的時間不長,但是在這一課題的研究,國內國外都已經取得了很多成果。例如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論、旅游經濟學理論、旅游社會學、旅游中心地理論、旅游心理學等等眾多理論成果和學科。雖然這一課題的研究已經取得了眾多成果,但是我認為,對這一課題的繼續研究還是非常必要的。旅*業畢竟是一個興起不久的行業,而且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民旅游需求的增加,旅游業也必定會快速的發展變化。各種各樣新的問題,新的情況都需要我們去繼續研究,繼續應對,所以社會日新月異的今天,這一課題仍舊沒有過時,仍舊有其研究意義。
旅游業作為第三產業中的朝陽產業,它與經濟發展有著密切的影響關系。從理論上講,旅游業并不直接增加和創造社會財富,它只是通過旅游者的旅游消費使社會財富在不同地區、不同行業進行再分配。如何讓財富進行高效,合理的分配,交通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合理高效的交通是合理高效分配的基礎。旅游業是人民經濟發展狀況的標志。旅游消費不屬于人們的基本生活消費,它是社會經濟實力、人們收入水平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可以說,一個地區旅游業的發展狀況是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狀況的的標志。同樣一個地區的交通發展狀況,也代表著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狀況。
大眾旅游時代的到來,使旅游日益成為現代人類社會主要的生活方式和社會經濟活動。隨著社會生產力不斷發展,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以及人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和帶薪假期的增加,旅游業將持續高速度發展,成為世界最重要的經濟部門之一。據預測,未來10年間,我國旅游業將保持年均10.4%的增長速度,其中個人旅游消費將以年均9.8%的速度增長,企業、政府旅游消費增長速度將達到10.9%;到20xx年我國旅游總收入占GDP的比例達到8%;到20xx年中國將成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國和第四大客源輸出國。作為新興消費熱點行業之一的旅*業,在我國將迎來巨大的發展機遇,很多省區和重要城市都把旅游業作為支柱行業和重點行業來發展。如何處理發展機遇與其帶來的交通壓力也是一個重要的問題。
國內外相關研究狀況:旅游交通的理論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旅游交通的概念(保繼剛、楚義芳,1999;關宏志等,20xx;卞顯紅、王蘇潔,20xx;吳剛等,20xx),普遍認為旅游交通是指游客所使用的交通基礎設施、設備以及運輸服務。孫有望、李云清(1999),指出交通是旅游的重要組成部分比較深刻地揭示交通在旅游中的作用和地位。另外,在旅游交通規劃、旅游交通需求研究、旅游交通管理和政策效力分析研究等方面國內學者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國外旅游交通的研究狀況主要集中在交通與旅游目的地發展關系研究、旅游佳通安全性研究、旅游交通的能源、環境、可持續發展研究等方面。
參考文獻
Byung-WookWie,DexterJ.L.Choy,Trafficimpactanalysisoftourismdevelopment.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93.
I.B.F.Kormoss.FuturedevelopmentinNorth-WestEuropeantourism:Impactoftransporttrends.TourismManagement,1989.
PaulPeeters,EckhardSzimba,MarcoDuijnisveld,MajorenvironmentalimpactsofEuropeantouristtransport.JournalofTransportGeography,20xx.
崔利。旅游交通管理。清華大學出版社,20xx.
杜學。旅游交通概論。旅游教育出版社,1995.
來逢波。區域交通與旅游的關聯性探析[J].交通企業管理,20xx(11)。
李偉。旅游學通論。科學出版社,20xx.
孫有望,李云清,論旅游交通與交通旅游。上海鐵道大學學報,1999,(20)。
譚穎青。從羅定市旅游交通規劃看區域旅游交通網絡的規劃原則。社會科學家,20xx.
汪正元。論我國旅游交通的幾個特性及其發展方向。旅游學刊,1989(03)。
2.本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和擬采用的研究方案、研究方法或措施。
本論文深入探討交通與旅游業的關系,分析交通工具的發展對旅游業發展的影響以及旅游業的發展對交通的反作用。通過對比、類比、以及數據分析,交通與旅游業的發展展開研究。根據以上思路,我的研究方法如下:
1)仔細研讀相關著作、作品,使自己對課題有一個透徹的認識。在閱讀的過程中隨時將個人心得記錄下來。
2)大量查閱國內外關于交通與旅游業發展的專業文獻,總結他人的觀點,并與自己的觀點相比較,從而得到新的看法,并改進自己的觀點。
3)借助互聯網了解中外專家學者、各界人士、對于對于交通與旅游業的觀點和看法,充實完善自己的觀點。
4)和論文指導老師保持密切聯系,尋求指導,為文章潤色,力爭出色。
3.預期成果形式。
4.本課題研究的重點及難點,前期已開展工作。
重點:交通的發展對旅游業帶來的積極意義,和應對消極影響應采取的策略難點:具體分析交通對旅游業都產生了那些影響,如何產生的。以開展工作:查閱相關資料,草列提綱。
5.完成本課題的工作方案及進度計劃(按周次填寫)。
第七學期第7周:確定選題,與指導老師見面。
第七學期第8-9周:完成開題報告。
第七學期第10周-第八學期第9周:撰寫畢業論文。
第七學期第14周:完成中期報告,參加中期檢查;
第18周:完成一稿。第八學期第4周完成二稿。
實踐時間:20___年___月___日
填表日期:20___年___月___日
結題題目
關于大學生經濟理念與消費觀念的調查報告
姓名
小風
電話
123
郵箱
123@qq.com
學號
321456
身份證號碼
12345
指導老師
老師姓名
結題報告方式
畢業論文
專業班級
報告主要內容:
對問卷調查反映出的數據進行了細致的分析,結合自身觀念以及第三方觀點做出中肯的評論。對當代大學生的經濟觀念以及消費理念做出了較為合理的剖析。
論文創新之處:
特地調查了當代大學生對于理財這一概念的理解與看法,更有預見性地調查了大學生的經濟觀念。
結題報告的獲得:
對于大學生的經濟理念與消費觀念做了一個比較全面、合理的分析,使得對未來5年內國家青年一代的經濟消費行為有一定的預見性,對于未來的社會市場、經濟市場也有一定的預測根據。同時反映出了部分存在的較為嚴重的問題,可以為糾正提供基礎依據。
關鍵詞:房產價格;居民;投資行為
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使得國家在經濟層面更加關注可持續性發展,但是近年來由于房價過高而引起的投資與消費不足成為制約我國經濟可持續性發展的一大障礙。本篇論文將著眼于房產價格與居民投資消費行為的關系,分析房價變動對居民投資消費行為的影響。
一、關于財富效應和擠出效應
研究房產價格變動對居民投資消費行為的影響會提到財富效應和擠出效應,這是經濟學中的兩個常用的概念,只有對相關經濟學的概念理解清晰,才能對本篇論文的中心論點,房產價格變動對居民投資消費行為影響有更深刻的認識與分析,所以論文接下來的一部分將分別詳細的介紹財富效應和擠出效應。
(一)房地產的理論性介紹
對房地產市場上房價波動的研究,第一步要明白房地產的相關理論性概念。房地產是指建筑物,土地以及依附在土地和建筑物上的不可分離的各個部分和其附帶的各種權益。房地產分類可以根據很多不同的標準,根據房地產的用途來劃分,房地產財富可以分為商用房地產財富和民用房地產財富,其中住宅類即民用房地產財富是房地產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與居民投資消費行為聯系最為密切的一個層面。為了有針對性的分析房地產市場上房產價格波動對居民投資消費行為的影響,本篇論文的研究對象就選為狹義的房地產市場,也就是上文提及的民用類房地產市場。
(二)關于財富效應
財富效應并不是很早就存在的經濟領域的經典概念,而是隨著現代社會的不斷發展,為了適應社會,市場的需要而產生的一個新的理念。財富效應是指某種財富累積達到一定規模的時候,會產生對相關領域的控制效應或者傳導效應。
其次,財富效應是因某些貨幣政策的實施,引起貨幣存量的增減,因此會對居民手中持有財富產生影響。居民手持資產越多,消費和投資的欲望越強烈,這是非常自然客觀的規律。所謂的財富包括兩種形式,一是金融資產,比如貨幣,另外一個就是實物資產,其中包括房產,提到房產,就與本篇論文的論點有關,房產作為財富的一種存在形式,是適用于上文提到的財富效應的,也就是說以房產這種形式的財富體現會影響居民消費和投資需求。
(三)關于擠出效應
擠出效應簡單來講是一種政府行為對私人產生的影響,具體是指政府投資消費增加會對私人投資消費產生一定程度的擠占,進而導致由于政府擴大投資而產生的國民收入可能會因為擠出效應使得私人投資消費減少或者有一部分被抵消掉甚至被全部抵消。
這一過程具有一定的傳導性,具體解釋就是,由于政府的消費投資增加,也就是政府擴大支出,就會使商品市場上購買勞務與產品的競爭加劇,這從價格上就表現為物價的上漲,當然延展到房地產領域就是具體指房價的上漲,在此種情況下,假設市場上貨幣的名義供給量保持穩定不變,實際的貨幣供給量就會因為價格的上漲而縮水,理解為實際貨幣供給量的減少,實際貨幣供給量減少必然會導致人們抑制消費和投資的意愿。
二、研究房產價格變動對居民投資行為影響的意義
針對上文提到的財富效應可以得知,資產價格波動與消費和投資的關系在近階段以來收到了學界和政府與社會廣泛關注,其中表現最明顯的領域就是股票市場,炒股熱潮在我國已經不是近期出現的事情,而社會都對這一領域有著很多的研究與關注,但是對于房地產市場上價格的波動對消費與投資的影響,或者說對于房地產市場的財富效應卻并沒有得到像股票市場那么多的關注與重視。但是近年來,股票市場連續蕭條,情況低迷,而房地產市場反而表現出持續繁榮的發展態勢,這一現狀使得房地產市場上價格的波動對居民消費和投資的影響成為了不容忽視的一個問題。
(一)研究房產價格波動對投資行為影響的必要性
由于房地產市場上價格變動對居民消費投資帶來的影響,政府開始重視這一問題,從現實背景來看,房地產市場日趨繁榮,但是也日趨復雜,房地產市場上房價的變動對消費投資的巨大影響受到理論界和社會各部門的重視。近幾年來,政府對發展房地產市場采取了一系列的積極措施,有意識有目的地促進房地產業的發展以拉動消費,帶動經濟的增長,這是因為對房產的消費也是消費投資的一種,這種情況在房地產行業的發展初期表現為一種好的態勢,因為政府的鼓勵政策和社會上對此種行為的認可確實會有利于在房產領域刺激消費需求從而帶動經濟的增長。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房地產行業的發展,逐漸成熟的領域中出現了很多弊端,很多地方把城市經營轉變為土地財政和房產財政,這使得各個地方的房地產市場呈現一片繁榮的景象,但是這逐漸演化成一種非理性的繁榮,這樣的發展態勢將會慢慢脫離開始時對房地產行業寄予的拉動經濟增長的期望,反而會因為過度的繁榮對除房地產之外的居民消費與投資行為產生負面的影響,因此關注與研究房地產領域房價的波動對居民消費與投資行為的影響就顯得意義重大。
(二)研究房產價格波動對投資行為影響的意義
政府工作報告多次提出并著重強調了調控房地產市場上房價的波雍屠缶用襝費投資的重要性,以此作為當前政府部門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各政府部門應該協同房地產行業中的領頭人考慮如何更好的調控房地產市場,實現房地產市場穩定健康發展,與此同時又不影響到居民消費投資行為的增長和國民經濟的持續健康增長。因此,深入研究房地產市場價格波動對居民消費投資行為的影響既有助于對房地產市場與消費投資的內在聯系形成全面的認識,認識到房地產行業的發展對居民消費投資和國民經濟產生的正面影響和負面影響,還為政府的相關管理部門利用房地產市場調控居民消費投資,監督管理房地產市場等工作提供了理論性的指導和實踐性的支持,所以,在當前房地產市場價格過度波動,住房消費成為居民難題,國內消費投資不足的現狀下,對這一問題的深入探討對我國的房地產市場的管理和處于經濟穩定性的考慮都具有前瞻性的意義。
三、對房地產市場當前現狀分析的政策建議
我國的房地產市場幾乎吸納了居民因經濟發展而增長的絕大部分收入,但是卻對實體經濟的投資減少,這種情況對我國的經濟持續穩定發展是及其不利的,所以論文接下來的部分將針對房地產行業這種不健康的發展態勢給出一些政策性的建議。
(一)建立抑制房價上漲的機制
面對當今房地產市場上房價持續攀升,居高不下的現狀,政府的政策是抑制房價過熱增長的重要手段。政府應該有針對性的出臺一些法律法規或者相關文案,建立有效抑制房地產市場房價過熱的長效機制,抑制房價的過快上漲。將房價控制在合理的水平群屠蠊內居民消費并不矛盾,在房地產市場發展的早期,將房產投資作為刺激居民消費投資的一種重要的手段,也在當期產生了一定的積極影響,刺激了消費投資需求,帶動了經濟的發展,但是在當今現狀來看,應該保持房地產業的穩定性發展,使居民消費投資合理的像多方面發散式延展,以此實現國民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
(二)保持房價調控政策的連續性
以往有結論稱房地產行業是經濟發展的標識性領域,房價的波動是一國經濟發展程度的重要參考,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多元化經濟和新經濟體的出現,房產價格的波動并不會在宏觀領域對經濟的發展產生很大的影響,前文提到的房地產市場上的擠出效應表明,抑制房價的過熱增長有利于擴大居民的投資消費,因此,政府應該堅定的實施對房產價格的調控政策,保持房產價格調控政策的連續性。
四、總結
由于社會經濟發展,為了適應發展現狀,對房地產行業應該進行相應的調控,尤其是對房產價格波動的調整是保證居民投資消費行為像更加健康穩定方向發展,使國民收入實現可持續性發展的重要舉措,政府相關部門應該堅定的實施對房地產市場各方面尤其是房產價格的調節與控制政策,使房地產行業為促進國家經濟健康發展貢獻積極的力量。
參考文獻:
[1]陳赤平,黃龍.公共債務、房產價格與宏觀經濟波動[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06).
[2]杜莉,潘春陽,張蘇予等.房價上升促進還是抑制了居民消費――基于我國172個地級城市面板數據的實證研究[J].浙江社會科學,2010(08).
[3]常寶瑞.房產價格與固定資產投資效率的空間集聚關系研究[J].產業經濟評論,2015(01).
[4]郭汝奇.經濟生活中房產價格的影響及對策[J].致富時代(下半月),2010(07).
[5]田利輝,王可第.我國房產價格、居民收入與財富效應的實證分析[J].廣義虛擬經濟研究,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