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02 04:40:5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地理初中知識總結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1初中地理“副科”觀念的影響
雖然新課改要求進行素質教育,但是芮城縣初中教育仍然是向考試看齊.初中中考時不考地理,所以地理在初中長期被視為“副科”,每到考試前地理課就被語數外等主課占用.而且因為地理在初中不受重視,初中地理的師資力量也出現了薄弱現象.芮城縣高中地理教師師資不足,受過專業地理教育的教師都進了高中.初中地理課大多是由沒有地理專業素養的“主科”教師捎帶上,甚至一些鄉鎮初中都沒有安排地理課.那些初一、初二開設地理課的學校,到了初三因為要應付中考也不再開設地理課.總之,初中地理“副科”使初中地理教學的教學目標無法順利完成,最終造成高一地理教學時學生初中地理知識不扎實,成為高一地理教學中的一個難題.
1.2教師對現行教材要求難以把握
新課改中教材的改版是一個亮點,教材的編寫不再強調學科的系統性,更加貼近生活和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但是由于新課標要求不具體,加上高考方案尚未確定使得教師對于教材的深度、廣度、難度難以把握,導致教師僅僅將課改前原有的知識體系搬到課堂,增加了課時所需,導致課時緊張.又由于高一地理上冊屬于自然地理,它的學科性較強,相對比較枯燥乏味,這也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受到一定的沖擊.芮城縣所使用的人教版地理教材的特色之處在于設置了大量的“活動”,其目的在于指導教師進行活動安排,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可是這卻成為教師處理教材的一個難點,因為學生活動需要安排充足的時間才能達到“活動”效果,占用大量的時間,這使得教學任務無法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出現課時緊張的問題.
2.3普遍存在的“重理輕文”思想的影響
初中地理是“副科”影響了初中地理教學,高中的“重理輕文”思想也嚴重影響了高中地理教學.因為現在高考仍然是3+X的考試模式,高中學生到了高二就要進行文理分科.現代科技的發展對公民的技術要求較高,理化生的學習成為關鍵,所以很多大專學校和大學更多的設置了理科類專業.芮城縣除芮城中學外,博立中學、陌南中學,風陵渡中學都在高一下學期就已經分科,而且文理科班級設置不均衡.如博立中學高一共九個班,只設置了兩個文科班,這樣在高一上半學期大部分學生認為自己會選擇理科,所以對地理學習不積極,到了高一下半學期分科后,已經選擇理科的絕大數學生根本就不學地理了.
2多種途徑提高芮城縣高一地理教學質量
2.1努力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學銜接
在回顧初中知識的過程中并不能把初中所學的知識再重新給學生講解呈現,然后再學習新知識,因為這會使得課時緊張.我們教師在備課時可以通過具體的情境,立足于高中的方法,歸納、分析、總結出對應的初中知識.
如在講氣壓帶、風帶對氣候的影響時,全球氣候分布是學生在初中已經學習過的,所以在高中教師只需引導學生分析不同的氣壓帶、風帶影響下形成的各種氣候特點.但是由于大部分學生初中氣候分布的知識已經淡忘或初中沒有基礎,需要進行復習.
在處理這一節時,教師不必先組織學生學習初中學習過的全球氣候分布,然后分析不同的風帶和氣壓帶影響下形成的各種氣候特點.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分析不同的風帶和氣壓帶影響產生了哪些氣候及其特點,然后根據全球各地區受到哪些風帶和氣壓帶的影響,就可以得出該地是哪種氣候類型.這樣處理既對學生初中知識進行了鞏固復習,又讓學生學會了用高中知識歸納、分析、總結,另外還可以節省時間.
2.2激發學生地理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
地理學科是一門趣味性很強的學科,雖然課本講解地理學科專業知識很枯燥,但是只要教師能夠充分利用學科的趣味性特點:以“奇”引趣,以“新”增趣,以“智”激趣,以“美”誘趣,來設計教學很容易使課堂妙趣橫生,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比如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在導入中設疑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了疑問,學生產生了解決問題的心理需要,從而會萌發對新知識的學習興趣.因為需要是產生學習積極性的動力之一.
如在“氣壓帶和風帶”的學習時,導入設置馬緯度的故事,然后提出為什么30°N附近會出現這種奇怪的現象.這樣學生的好奇心就會被激發,在聽課時就會認真學習氣壓帶和風帶的知識從中尋找答案.總之,教師應多種途徑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積極性.
2.3加強新課標研究,優化教材處理
新課改下課程標準僅僅只是課程教學的標準,教材是課程教學中具體的材料和一個途徑,教師要組織課堂教學必須要熟悉課程標準,在透徹分析教材的基礎上,根據自身的教學特點以及校情、生源再重新設計一套教學流程.地理教師要做好課程設計首先應該改變以前“教教材”的觀念,樹立“用教材教”的新思想,合理選擇使用教材.此外在教學的廣度、深度方面避免過分專業化的處理.對于新教材提供的充足的可供講授的內容和學生自學、課外閱讀和開展實踐活動的內容、資料與方案,教師應該恰當的選擇教學內容并合理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如果教師不加選擇的全部講授,必然導致課時緊張.
此外,教師應該恰當處理“活動”內容,合理安排活動時間.因為人教版教材的特色就是內容大多以“活動”的形式出現.對一些教學價值不大且學生操作起來較難的內容,我們可以大膽的舍棄.如“在茫茫的宇宙中尋找外星人的方向”的活動,地理教育價值相對較小,學生難以操作,應該舍棄.否則既浪費了大量的時間,也沒有一定的教學效益.
一、分析現狀,明確目標
由于分層次招生,所以普通高中往往錄取到的學生的中考成績等級為B~C。這些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是基礎差,對學習沒有興趣,不掌握學習方法,甚至厭學。初中階段地理是副科,不列入中考科目,所以大都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升入高中后,學生還保持著初中時的心態。根據這一情況,高一年級開學的第一節地理課,我們就應該清楚地告訴學生,要轉變這種觀念,改變學習方法,使學生了解高中地理在高考中的重要地位,從這一天起就明確學習目標,確保通過高中畢業會考,尤其是選擇學習文科的學生還必須拓展知識面,為三年后的高考做好充分的準備。
二、研究考綱,制訂計劃
要想提高學生畢業會考的通過率,教師必須要有刻苦鉆研的精神,必須精通教材內容,分析考綱,掌握新一年的考試動態,總結歷年來的考試內容、范圍、各類題型以及各個知識板塊所占的分值。要讓學生明確畢業會考考試的方向,應該掌握哪些知識點,教師再根據各相關情況的分析,結合所教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會考說明和教學計劃,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三、精心備課,培養興趣
教師要在鉆研教材、考綱的基礎上,研究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狀況,精心設計教案,因材施教,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根據對歷年會考試題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光照圖可以說每年必考,并且大多以綜合題的形式出現,賦分為6~8分。而這一內容比較抽象,學生比較難掌握,得分率也最低。如何解決此類問題?孔子說溫故而知新。所以,解決此類問題,較好的做法是先抓好初中階段此類問題的復習,然后做好初高中知識的銜接,再延伸到高中知識,使學生認知知識有循序漸進的過程,從而突破難點,最后能豁然開朗地掌握知識點。例如,經緯線、經緯網這一內容是初中所學的知識,但是初中生往往不重視,而且時隔已久,知識幾乎全忘記。要把光照圖學好,就必須先弄清經緯線、經緯網這一知識點,而這些知識又很抽象,必須有空間想象力才能學好。針對這個問題,為了讓學生更易于掌握知識,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在上課時可以將教室中的座位縱列作為經線,橫列作為緯線,讓學生辨別方向,劃出地理坐標。學生通過參與活動,在玩樂中愉悅地接受了知識。或者通過多媒體展示,地球中的經緯網可由抽象變得直觀、立體,加強學生的記憶,從而引入新課《地球的運動》,進一步分析光照圖的辨別方法。
四、精編練習,鞏固知識
課后練習是鞏固所學知識的重要途徑之一,因此這一環節顯得尤為重要。但是高一年級安排科目較多,學生未必能自覺地完成太多的練習,教師必須有針對性地按照會考考綱的要求精編練習。也可利用上課時間讓學生分組討論,嘗試編制考試題目。教師再對所編試題加以點評,質量好的,還可以編入題庫,并給予學生獎勵。通過這樣的活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就會提高,難點知識更易于掌握、鞏固,教師的題庫也得到不斷充實,迎接畢業會考和高考就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模擬測試,提前適應
高中畢業會考的成績與高考評估有著密切的關系。我們應該高度重視畢業會考的考前準備,教師必須精編模擬試題,既要達到會考考綱的要求,又不能讓學生失去信心。同時,在模擬測試中要嚴明考試紀律。經過幾次模擬測試后,學生在會考時就會充滿信心,發揮出最高的水平,從而使基礎較好的學生取得優秀的成績,后進的學生也能通過會考關。
六、及時講評,查漏補缺
1.地球運動規律與地理意義———地球概況、經緯線、經緯度、經緯網。
2.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與應用———地圖三要素。
3.大氣運動與氣候類型成因———了解氣壓的概念。
4.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與差異性———了解主要自然帶的特征與分布。
5.工農業地域類型的分布與區位條件、交通運輸布局及影響、區域生態環境建設、區域自然資源綜合開發利用、區域經濟發展———對世界地理和中國地理有一定的了解,包括地理位置、氣候特征、地形大勢、資源狀況、交通概況等等。但是,高中老師要注意,對初中地理內容的增加與補充,并不是單純地重復,不是在高中課堂上把初中地理再講一遍。如:在高中學習區域地理,著重地理事實的分布和地理原理、地理規律的緊密聯系,和初中學習有很大區別。區域地理的多重應用與考查,是高中地理學習的一個顯著特點,學生較難掌握,初中死記硬背的地理表象沒能在頭腦中形成空間概念,涉及某個具體地方,學生往往在頭腦中沒有印象,更不能靈活地運用地圖中提供的有效信息去分析問題和解答問題。因此,需要教師將初中涉及的區域事實表象巧妙地引入,引導學生學會知識間的橫、縱向聯系,實現初高中知識的有效結合。
二、培養學生良好的認知方法、學習習慣、學習方法,提高其自主學習的能力,促進其更快地適應未來高中學習
學生在進入高中后,教師先要對學生進行心理建設,要讓學生從內心認識到高中地理學習和初中地理學習完全是不一樣的。如果依然沿用初中時上課跟隨老師畫一畫課本,考試前背一背重點題目,這樣的方法肯定是不行的。建議學生可以向高二、高三的學生咨詢一下,先聽一聽學長們的建議,高中地理課程絕對是有一定難度的,也就是要求學生必須認真對待,積極思考,努力付出,才能有所收獲。高中地理的綜合性是比較強的,具有文理兼備的特征。必修一對學生的理科思維要求比較高,必修二又要求學生有文科知識儲備,必修三則是對區域地理的聯系十分密切。總之,要學好高中地理不是件容易的事。這就需要教師要幫助學生盡快地找出適合自己的方法來適應高中地理的學習。這其中,對地圖的識別與判讀是非常重要的。從高中入學的第一天,所有的地理老師都應該向學生強調地圖的重要性。地圖是我們地理的一門特殊語言,如果連這個學科的“語言”你都看不懂,你怎么有可能把它學好呢?所以建議高中老師開學的第一周一定要安排課時,教會學生讀地圖、用地圖的方法與技巧,引導學生從第一課開始,就養成多看地圖、地圖多思考的習慣,為今后的地理學習打好基礎。高中地理必修一的學習,是要求學生要多動腦思考、多動手計算的;必修二則注重區位因素的分析與總結;必修三是必修一和二以及區域地理基礎上的總結,用案例的方式教會學生分析典型問題的方法,旨在引導學生能夠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三、著力研究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教學行為對促進學生學習習慣形成的研究,倡導開展自主性學習和研究性學習活動
優化地理課堂教學,做到教學的系統化學生的認知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由于初中地理涉及到的一些知識,如地球和地圖、氣候的基本知識等很難理解掌握,且剛升入初中的學生的地理知識基本是空白,從而造成地理學習困難。,加上初一地理尤其是經緯線一節和氣候一節地理知識抽象性強,空間想象能力要求高,知識點多而跨度大,因而無形中增加了學生對有關地理知識理解的難度。為此在地理教學中,把初中知識作為一個知識系統來把握,完善地理知識結構,是化解學生學習障礙的良策。讓學生自己設計并動手制造小道具或者收集地理小標本、地理小資料,會使學生從中悟出更多的地理知識。如講到經緯線的分布時,在課前讓學生動手制作一個小地球儀,再進行觀察后完成表格練習,效果比教師費力講解效果好。
初中地理學習了“氣候”的知識時,但知識是膚淺的、不完整的,為此在學習這一知識時,可通過看圖分析,然后在總結成表格來完善地理知識結構。
①梳理氣候分布。
②分析氣候特點。如“熱帶雨林氣候各月平均氣溫在25℃~28℃;從降水量上看,年降水量大都在2000毫米以上。熱帶草原氣候夏季多雨,全年至少有一個月雨量在60毫米以上,一年中有明顯的干濕季交替,最熱月出現在干季之末雨季來臨之前。熱帶沙漠氣候最高月平均氣溫超過30℃以上,常年干旱少雨。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降水量大都在1500~2000毫米左右,且集中在夏季,多對流雨,這里的降水和熱帶雨林氣候降水全年分配比較均勻的情況顯然不同。從氣溫上看熱帶季風氣候長夏無冬,春秋極短,全年高溫,最冷月氣溫一般在18℃以上”。
優化地理課堂教學,做到教學的活動化
學生認知是一個主動的思維過程,而不是被動地接受和灌輸的過程,傳統的封閉式教學和注入式教學將會導致學生認知結構的封閉,因此在地理教學中必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做到教學的活動化。
(一)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教學中要多采用開放式、活動式、探究式、討論式等教學方法,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參與。例如,關于關于經緯線知識的教學,就可設計一些思考性問題,讓學生討論和總結,以便更好地掌握知識:經線劃分多少度?緯度劃分多少度?經度分布規律是什么?緯度分布規律是什么?溫度帶的分界線是那些緯線?東西半球的分界線是那兩條相對應的經線?通過學生的主動思考和參與,不但能掌握經緯線知識,而且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也能得到很好的鍛煉。
(二)用好地理教材中的“活動”內容。人教社新版初中《地理》教材中,幾乎每課都安排有“活動”教學內容,其活動大致可分為三種類型:課堂作業類(課堂作業類是指以試題形式出現,要求學生結合本課知識聯系實際分析解決問題);課堂討論類(課堂討論類大多是要求學生以尚無明確意義與答案的開放性熱點話題為主題展開討論與辯論);課外調查類(課外調查類基本上是要求學生結合當地社會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進行社會調查和實地考察,分析其產生的原因與危害,并提出的可行性的改進意見)。教學中可因課制宜,用好“活動內容”,讓學生在活動中得到知識的理解、能力的提高。
學生思維能力的高低主要體現在思維品質的差異上,而思維的廣闊性、深刻性、靈活性、邏輯性、獨創性和敏捷性等思維品質的提高有待于知識的規律化、思維的條理化。例如,地球公轉示意圖是學生的學習難點,因此地理教師應該認清學生在課堂上最容易疑惑不解的知識點,準確把握學生在學習活動中認知矛盾的焦點,針對學生學習障礙,巧設問題情境、增加問題層次、減緩問題坡度、提煉知識規律,以引導學生通過層層深入,逐步求得結果,掌握思維和解答規律,以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學生在解答地球公轉圖時,不能抓住圖中的關鍵點,因而難以找到解題的思路和切入點。在教學中應該圍繞總結解題規律來進行教學,只要抓住解答圖的關鍵點,就可化解學生的思維障礙。通過課堂教學引導學生得出的解答規律:
看太陽直射點,當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時,北極圈是極晝,北半球是夏季晝長夜短。當太陽直射南回歸線時,北極圈是極晝,北半球是冬季晝短夜長。當太陽直射赤道時,北半球是春分和秋分晝夜平分。
通過以上規律的總結,不論圖如何變,學生只要抓住圖中的關鍵點,只要掌握了解題的規律,解題難點是容易攻破的。
優化地理課堂教學,做到教學的圖象化
在地理教學中,應該強調以圖帶文,并重視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從而可以突破學習難點。
(一)借助地圖熟悉空間分布
要注意一些重要的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強化地理空間位置,熟悉并掌握它們的地理原理,通過記憶增加空間想象力,理解地理事物的空間聯系與定位。例如,在初一七大洲和四大洋地理教學時,可借助地圖,通過一些重要緯線穿過的大洲來記住所在的位置,來促進對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和空間聯系的建立,從而提高學生的空間概念。
(二)借助地圖找出空間分布規律
【關鍵詞】復習效果;效果頗佳;整體效果
How to improve the review results
Peng Zhaolin
【Abstract】Test the physical system is the total review summarizes the junior middle school physics teaching content in the past two years, to guide students to finish of the junior high school physics knowledge,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and mastering knowledge between each other, so as to establish a more perfect process of junior high school knowledge system.
【Key words】To review the effect; Have a good effect; The overall effect
中考物理總復習是系統總結初中物理兩年來的教學內容,指導學生對整個初中物理知識進行整理,加深理解和掌握知識之間的相互聯系,從而建立一個較完善的初中知識體系的過程。也是釋疑解難、查缺補漏的一項必不可少的工作。總復習的時間緊,內容多,因此研究總復習的有效方法,對提高總復習的整體效果非常重要。多年來,我們在中考物理總復習中把初中物理知識分成六個專題進行復習,效果頗佳。
1 物理概念、規律專題
中考物理試題中填空題和選擇題這兩種題型重在考查基本概念、基本規律的識記、理解及簡單應用的能力。因此,要重視基本概念和規律的專題復習。由于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基本概念爭規律的教學是零散的,那么在總復習時,必須指導學生系統地進行歸納分類,便于理解記憶,增強記憶效果。如分為概念類、規律類、公式類、單位類等進行復習。通過這一專題復習,要使學生真正理解每一個概念的含義,每一條原理、規律的物理意義、內涵和外延,還要注意各概念、規律之間的聯系以及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的區別,如要注意影和像的區別、慣性與慣性定律的區別、溫度與內能及熱量三者之間的聯系和區別等等。
2 看圖作答專題
初中物理教材中有許多的插圖,這是教材的特點之一:以圖代文,以文輔圖,圖文并茂。這些插圖形式多樣,趣味性強,它們是物理教學內容的必要組成部分,大部分插圖形象生動地給出了物理知識內容。這類插圖有的是表示物理現象,有的是顯示物理過程,有的是介紹實驗儀器的結構、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有的是說明實驗的裝置、過程和方法。這些插圖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物理概念和規律,開發和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因此,在各地的中考物理試題中都采用了插圖,不少試題就是從物理課本中的大量插圖變換而來的題。所以中考物理總復習要重視教材中的插圖的復習。
3 “想想議議”專題
初中物理教材中,“想想議議”數量很多,內容豐富,涉及面廣,提問角度靈活,絕大多數問題提得精巧,有很強的思考價值和教學價值,在教材結構中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想想議議”中,有些提出了一些似是而非、模棱兩可、學生很容易產生模糊觀念和錯誤認識的問題;有些有不少啟發性強、思維密度大、思維要求高的問題;有些提出的不少問題,與社會生活和生產、科技發展聯系緊密。復習中,讓學生充分地想和議,澄清模糊觀念,深化對物理概念和規律的正確認識,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和創造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用所學物理知識解決生活、生產中實際問題的能力。
4 作圖專題
中考物理作圖題,主要考查學生的識圖和畫圖技能,以及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初中物理作圖可以分為:力學作圖、光學作圖和電磁學的作圖三大類。光學的作圖必須注意兩點:(1)深刻理解光學問題的兩個理論依據,光的反射定律和光的折射規律;(2)掌握各種光學元件如平面鏡、凸透鏡和凹透鏡等對光線的反射或折射作用,能熟練畫出光線經過它們反射或折射后的走向。電磁學的作圖常見題型有設計并畫出電路圖、連接電路實物圖、填電表、判斷電路的正誤并改正、標出磁極、磁感線、小磁針偏轉等方向和安培定則類的作圖。對于每一類作圖都要通過訓練,然后總結出其作圖的思路方法和規律,以及應注意的問題。
5 實驗專題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許多物理概念和規律都是在實驗的基礎上分析總結得出的。中考物理實驗題源于教材,高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它靈活多變,新穎別致,考查基礎知識與考查能力并重,在試卷中占重要地位。因此,總復習時要十分重視實驗專題的復習。
5.1 教材實驗的重現: 中考實驗題中有些是教材內容的重現,一般是重要儀器的操作、實驗步驟或現象,要求學生通過回憶、再認識、比較、辨析解答問題,考查學生對基本操作及實驗原理的掌握。復習時一定要以教本為本,對教材中典型的和重點的演示實驗、學生分組探究實驗以及“想想做做”小實驗都要引起重視。
5.2 實驗方法的探究: 對于這類實驗題,最重要的是要確定實驗研究的對象,明確實驗方法,注意控制變量。
5.3 實驗數據的分析: 這類實驗題往往是教材實驗的變形、重組和綜合應用,在組合中突出創新,在變形中實現擴展,實現了多個操作或方法的銜接。考查學生對實驗從知識到能力的遷移。
5.4 實驗現象的分析: 這類實驗題側重考察學生對實驗原理以及實驗過程的認識與理解,考察對實驗中相關因素與無關因素的鑒別能力。對這類實驗題的分析,要注意落實物理情景,尋找狀態差異,明確已知條件。挖掘隱含條件。
5.5 開放性實驗的設計: 開放性實驗的設計能全面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敘及語言文字的表達能力。設計開放性實驗是在一些特定的要求和條件下,自行設計實驗方案,靈活運用物理知識進行創新性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6 計算專題
理知識進行計算以及解決生產、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要求學生掌握密度、壓強、浮力、電功、電功率等概念,掌握同一直線上二力的合成、二力平衡的條件、杠桿平衡條件和歐姆定律等。初中物理計算題可分為力學計算、熱學計算和電學計算三大類,但是涉及的題型很多,如果教師不對題目進行篩選和處理,把各個類型的題目混雜在一起,學生會感到內容散亂,重點不突出。不要搞題海戰術,應根據中考的要求,讓學生有針對性的練習。選擇好的題目是復習成功的關鍵,我認為選擇題目應具有以下特點:
(1)典型性:對這類題目教師要進行重點講評,認真分析解題思路和方法,及時總結解題規律。通過一題多解、一題多變、多題歸一等形式,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目的。
(2)實際應用性:縱觀近幾年中考試題,聯系日常生活、生產實際方面的試題所占比例逐漸增多,要鼓勵學生關注生產、生實際,關注社會,關注焦點事件,用所學到的知識和能力從多角度、多方位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3)開放性:開放性計算題可分三大類:
1)條件開放:這類開放題的特點是已知條件不充分,要求根據題意補充條件后求解。補充條件時應注意兩點:一是科學合理,二是便于計算。
2)待求量開放:這類題要求根據題設條件對涉及的物理量進行設問探求。在設問探求的過程中要認真分析,全面思考。
一、歸納整理地理知識,形成體系
研究表明,建立完整的知識結構體系要比掌握大量具體的零散知識更具價值。在傳統的學習過程中,比較偏重于掌握知識的細節,而忽略了對知識結構整體上的理解和掌握。由此而帶來的直接的危害是降低了知識的智力價值,使獲得的知識難以成為今后深入探究的可靠基礎。
在知識整理加工的過程中,伴隨一系列思維活動,如分析、判斷、歸納、演繹、比較、分類、總結、概括、推理等,可以說這個過程也是思維綜合訓練的過程。經過這一過程可以加深知識的理解、強化記憶,同時也可以發現問題、彌補漏洞、糾正錯誤。在對基本原理、規律的探究、發現、歸納和應用的過程中,還要注意多思、敢問、善問。可準備一個問題本,真正弄懂、吃透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規律,既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達到舉一反三的目的。
二、初高中知識有機結合,突出主干
在重點復習高中系統地理知識的同時,必須做到初高中地理知識的有機結合。初高中地理知識是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只要高中地理中涉及到的初中地理知識,都應該掌握,決不能回避。要正確處理好高中系統地理與初中區域地理之間的關系,以高中系統地理為主,兼顧初中地理,當涉及到相關初中地理知識時要進行串聯復習,并落實到區域圖上。只有把具體的地理事物或現象落實到具體的區域中,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它產生的原因、特點,預測它的發展變化趨勢。如復習“地球運動”時,就應把初中的“時區和日界線”融入其中,復習“地殼運動”時應一并復習初中“地形和地形的變化”等等。
通過這樣處理,不僅使初高中地理知識緊密結合,形成一個有機整體,而且便于提高綜合分析地理知識的能力。可見,抓住多角度觀察地理事物的空間性質,綜合分析地理系統內部與外部物質、能量和信息的運動與轉化這些大問題,一方面能使地理知識學習更加透徹、完整,另一方面又能提高形象思維水平和邏輯思維能力。
高考試題往往通過大量引用課外知識和豐富的社會素材,形成新的問題情景,構成新的問題角度,從而考查學生的能力。但是無論如何,其考查的落腳點仍然是地理學科的基礎和主干知識。所以我們必須抓住各部分的基礎和主干知識,尋找各部分知識與其他知識的內在聯系,形成綜合的思維方法,才能在高三地理復習中取得較好的效果。
三、注重空間思維訓練,拓展深廣度
空間思維能力的考察主要有這幾項內容:大氣的運動和變化,地球的自轉與公轉,世界和中國區域(大洲、大洋、地區、國家)中的重要經線、緯線,各類地圖的判讀,各類重要地理分界線(自然地理界線、人文地理界限)等。培養地理學科的空間思維能力,一定要講求方法。如對空間概念和物體空間運動的理性思維分析可選取一些條重要經緯線(赤道、南北回歸線、南北極圈、本初子午線、180°經線、20°W、160°E、120°E),通過它們,在腦海中形成完整經緯網,并想象地球運轉起來線與線之間相互位置關系及晨昏線的動態關系。
通過有效的空間思維訓練,才能達到當給出世界上某一點或線時,腦海中會出現一系列相互關聯、相互影響的地理事物。而有了這樣的水平,無論命題角度如何一切問題都會迎刃而解。可見,抓住多角度觀察地理事物的空間性質,綜合分析地理系統內部與外部物質、能量和信息的運動與轉化這些大問題,一方面能使地理知識學習更加透徹、完整,另一方面又能提高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能力,拓展思考與解答地理問題的深度與廣度。
四、抓住地理科學核心,統攬全局
目前大多數地理綜合復習課的基本教學程序為首先進行專題知識的全面梳理,其次是典型例題講解,最后是少量隨堂訓練,可以用“專題”“系統”“全面”“少練”四個詞組來概括。然而地理學科內容多,考試范圍廣,“求全”“求保險”的復習思路,似乎面面俱到,但實際上只能是淺嘗輒止,最后什么都不能落實。“求全”的復習過程必然擠掉“能力訓練”這一重要環節,考生吃的多為“夾生飯”,綜合能力培養是建立在不扎實的根基上的。所以,與其“求全”導致不落實,不如化繁為簡,突出重點、難點,就某些核心問題舉一反三,不斷訓練,或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現在一套綜合能力測試卷的有限題量,使得命題者一般會從核心知識與能力上設計題目。考生若能將地理學的核心問題真正領悟并能熟練運用,就能以不變應萬變。地理科的考試以高中地理必修教材的內容為主。高中地理知識的核心應圍繞“人地關系”這一主線。譬如關于“宇宙環境”這個單元的核心是人類生活的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以及地球的形狀、質量、自轉與公轉運動所帶來的晝夜更替、地方時差、晝夜長短的變化、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四季的更替和五帶的劃分。尤其是地球運動帶來的自然現象更是與人類的生活、生產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至于諸如恒星與星云、彗星、流星等恐難進入核心之列。
五、理清地理地圖脈絡,事半功倍
地圖是地理知識的載體和學習地理最重要的工具,運用地圖記憶地理知識是最準確、最牢固、最有效的記憶方法。地理內容紛繁復雜,但幾乎所有的地理知識都源于它在相關圖上的位置。學習時要做到看書與看圖相結合,將地理知識逐一在圖上查找落實,熟記;平時要多看地圖(還可以填圖、繪圖),“圖不離手”(每次看幾分鐘也行),把地圖印在腦子里,并能在圖上再現知識。這樣,當我們解答地理問題時,頭腦中就能浮現出一幅形象、清晰的地圖:“地球運動”“大氣分層”“山河分布”“洋流流向”“國家位置”“鐵路干線”“工業中心”……于是,我們就可以從中準確而有效地提取需要的信息,從容作答。有的同學可能會認為,看圖太費時間,不如看書來得快。殊不知落實到圖上的知識印象深刻,經久難忘,便于運用,避免了死記硬背文字造成的多次重復耗時,枯燥無味,知識容易張冠李戴等弊病。因而從整體效果上看,圖
關鍵詞:初中地理;學習方法;學習策略;全面發展
一、熟練掌握地理學科的工具―地圖
我們在學習地理的過程中經常使用的一種工具就是地圖。地圖是將地圖按一定的比例縮小后,直觀的呈現在我們面前,使我們能夠更好的理解抽象中的地理知識。初一的地理知識是最基本的地理常識。【1】針對初一的學生來說,在課堂上高效率的利用地圖這個工具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那如何將地圖的使用與日常上課相聯系呢?首先,上課之前,請務必準備地理課程的基本工具,也是一個常用的工具-地圖集。然后,在聽老師講課的同時,將課堂上老師所講授的知識和地方在地圖上找出來并標記好。比如,學習亞馬孫的熱帶雨林氣候時,我們可以在地圖上找到亞馬孫,知道他的經緯度和周邊的地區環境。接著,學會辨別各種各樣的地圖,學習將地圖進行分類,比如:原理圖,日照統計圖,地形剖面圖,地質圖,地理景觀圖,地理氣候圖等等。【2】然后,學習利用地圖。通過地圖所呈現給我們的知識,捕捉地圖提供給我們的信息,通過這些信息反饋,了解信息背后所涉及到的知識點。比如看經緯線圖時,要學會觀察經線和緯線各自有怎樣的特征,從所給圖中知道他所截的一部分是哪一部分,在整個地球上的大概方位,延伸出在這個方位上具有怎樣的地理特征等等。最后,學會看地圖時以點概面。做到觀看地圖的時候,腦子里呈現出與該地有關的所有知識點。比如,學習美國知識點時,要在地圖上找到美國的地理位置,同時,腦子里要有美國的所涉及到的知識點,美國的地形地勢圖、美國的氣候、美國的風土人情等等。
二、熟練把握教材,將教材的知識點理解透徹
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依據是初中地理課本,教師教授地理課也是以課本為依托,我們學習地理知識的理論順序,知識體系等都是根據課本一步一步走過來的,因此,吃透地理課本非常重要。首先,拿到課本,將目錄理解透徹,一本書的目錄通常會概括出整本書的編輯內容,并且從目錄中可以看出整本書的框架體系。根據目錄來看書,心中就會形成固定的先后順序,通過看書的進程,填補心中的框架,最后使得知識體系達到完整。讀課本,首先要學會將課本“讀厚”,在閱讀課本的過程中,不僅要將課本里面所包含的內容理解透徹,還要將課本知識點有關的其他課外知識進行補充,使得課本不僅涵蓋原本的內容,還包括很多與之有關的課外知識,不知不覺中,課本也就自然而然的被我們“讀厚”了。其次,要學會將課本“讀薄”。那怎樣將課本“讀薄”呢?比如,在期末總復習的時候,由于復習時間有限,已經沒有足夠的時間將課本一頁一頁的仔細的把課本里的所有知識點都過一遍,這個時候就要學會將課本“讀薄”了。打開課本目錄,將整本書的框架體系梳理一遍。可以現在心里構架一個大的支架,然后根據目錄的提示,將大支架進行細分,再根據記憶力里的內容,將細分的支架下的知識點也補充完畢。【3】因此,將課本“讀薄”,關鍵在于將課本的理論框架構建起來,梳理架構。
三、善于連接不同的地理事物
在不同的地理對象之間建立聯系之前,我們必須先問“為什么將這些地理事物進行聯結?”這種提問方式將導致良好的地理思維習慣。例如:中國大部分是季風氣候,但是,中國為什么是季L氣候而不是非季風季候呢?中國的季風氣候是怎樣形成的呢?我們可以尋找有關工具進行查找答案。比如根據地圖,根據經緯度的位置分析,首先查詢季風氣候形成的條件,然后再查詢中國的地理條件是否符合季風氣候形成條件,就可以解答之前的疑問了。其次,我們要學會在理解地理原則的概念上,抓住關鍵點。學會掌握地理原則和要點,地理學科不像物理,數學那樣準確,有唯一的答案。學習地理的過程中只要抓住關鍵,就很容易理解和把握。最后,學習態度非常重要,好的學習態度能夠使學生養成好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以積極的態度學習地理知識,養成勤學好問的良好習慣,相信你會在地理知識的海洋里,找到屬于自己的一片小天地。
四、總結
本文主要從三個方面對“初中地理學科學習方法與策略”展開詳細論述。首先,本文強調了要熟練掌握地理學科的工具―地圖,學會看地圖,捕捉地圖給我們提供的信息。然后,學會熟練把握教材,將教材所涉及的知識點吃透。學會將書本“讀厚”和“讀薄”,補充課本中沒有涵蓋的知識點,并且理順整本書的框架體系。最后,要學會善于將各個不同的地理事物連接起來,找到他們之間的聯系。相信從這三方面出發,學生們能夠學好地理學科。
參考文獻:
[1]徐曼.學好地理,掌握地圖[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