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01 01:50:3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教師培訓交流材料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省級遠程培訓學習碼已陸續發放到縣(市、區)和學校。縣、校級管理員要及時將學習碼發至教師手中,并及時組織教師統一網上注冊學習。7月15日前,完成網上注冊、選課工作;8月31日前完成師德和理念、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等必修課學習任務;9月1日后,完成選課學習、精品課堂視頻、網上研討交流、提交作業等工作。按照培訓任務、時間要求,縣、校管理員要對教師注冊進度、學校教師學習率等進行網上督察,輔導教師要對班級教師必修課學習進度、教師學習力等進行網上指導,督促按時完成暑期學習任務。市教育局將強化培訓過程性管理,加大對遠程培訓情況抽查和督查力度,既督查教師培訓情況,又檢查管理員和輔導教師管理、指導情況,確保參訓教師學有所得、學有所長,切實提高教師教學水平,確保遠程培訓取得實效。
暑假期間,國培、省培集中培訓項目將陸續開始,縣(市、區)、學校要督促教師按時參加培訓。對參訓教師要設目標、提要求、壓擔子,增強教師培訓責任心、緊迫感,提高參訓教師主動性,提升培訓效果。培訓結束后,積極組織參訓教師開展專題匯報、研討交流、教學實踐應用等活動,達到“一人培訓、全校受益”的良好培訓效果,增強培訓示范輻射作用。
二、組織提升教師教育教學技能的專項培訓工作
暑假期間,市教育局將征集班主任教師案例經驗材料,精心篩選后,將舉辦市班主任案例分享交流會,提升我市班主任教師隊伍班級管理、學生教育工作能力。市名師工作室主持人要及時組織工作室成員開展研討交流等有關活動,進一步提高成員課堂教學水平,為促進我市整個學科發展打下堅實基礎。各縣(市、區)教育行政部門要積極開展提升教師教育教學技能的專項培訓工作,如新教師培訓、特崗教師上崗培訓、新課標解讀等,通過培訓,進一步提升教師教育教學水平。
線上和線下培訓的對比分析
科學教育主題的線下教師培訓強調參與武培訓,讓學員在培訓過程中親歷科學實踐。但受到培訓經費和培訓人數的限制,無法滿足更多的學員參加線下教師培訓。在線慕課課程培訓成本低,培訓時間和地點不固定,受眾面廣,課程內容較為豐富,可以讓更多的學員受益。通過表1可見,線上慕課課程與線下教師培訓在某些方面各有特色,如果能夠將二者進行有效結合,為科學教育教師培訓探索一種新的培訓模式,會更加符合科技教師專業發展的需求。
“設計與發現”課程
“設計與發現”是一門介紹設計與工程領域相關內容的科學與技術教育課程。該課程改編自英特爾。公司開發的《Design and Discovery》,于2012年引入中國,由中國青少年科技輔導員協會組織進行了本土化的n程開發,并于2012-2014年在全國各地陸續展開了線下教師培訓工作。“設計與發現”2014年被改造為慕課課程,并開始在線培訓。到目前為止,“設計與發現”慕課課程已開課10次,共有1189人報名參加學習,其中283人通過考核獲得結業證書。該慕課課程通過多樣化的案例系統地介紹工程與設計流程,深化對該領域的認識體驗,讓更多的人了解工程設計的流程,以及各個環節的注意事項,從而幫助教師設計個性化的科學教育活動。
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教師培訓
2016年12月6-9日,中國青少年科技輔導員協會委托江蘇漢博教育培訓中心在南京舉辦了“設計與發現”線下教師培訓班,但參與此次培訓的對象,是已經參加過線上慕課課程學習的學員,因此在課程設計上較之以往的線下培訓,有了較大的不同:大幅減少知識點講解的時間,更多地組織學員進行主題研討和參與工程實踐活動。本次線下教師培訓課程內容涵蓋了“設計與發現”的6大主題內容,表2列出了“設計與發現”在線慕課課程與線下培訓課程的對比,從中可以看出二者在課程設置和課程內容上的不同。
通過表2可見,線上課程關注于各個章節的知識點,將這些重要的知識點在線化,方便學員不受地域限制進行自我學習。線下課程是在線上課程基礎上的深化與擴充,更加專注于課程內容在實際應用上的延伸,強調將所學知識運用到解決問題的實際過程中。例如,在“了解設計流程”模塊的線下活動中,通過讓學員動手設計新型紙夾,完整體驗與回顧設計流程的10大步驟。在“工程設計基礎”模塊的線下活動中,學員親歷制作機械手,將線上課程中已經學習到的材料學、電學與簡單機械等相關知識運用到線下機械手的設計與制作上。有別于前2個模塊,模塊3-5,學員們以小組為單位一起經歷一個大型的參與式活動,完整體驗設計流程的10大步驟。首先,運用課程中提及的3種尋找設計機會的方法,圍繞LED尋找設計機會;然后,通過市場調研的方式,了解用戶需求,完善解決方案,撰寫設計簡介;在“模型的制作與測試”模塊,學員圍繞各自確定的LED選題進行材料的選擇、設計圖的繪制,以及模型的制作與測試;在最后的“交流與展示”模塊,各小組制作完成海報,用以產品的交流與展示。
慕課課程的在線學習為線下培訓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在線下培訓課程的設計上,不需要再花費時間講解線上課程中已涉及的知識點,而是更加強調這些知識點的應用。通過系列性的動手做活動,一方面可以提高學員對課程重難點的認知程度,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將知識點與實際應用相結合,并為后續教師指導學生開展活動提供直接的經驗。
民辦高校青年教師培訓問題對策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民辦高校發展迅速,據統計,截至2013年6月21日,全國普通高等學校(不含獨立學院)共計2198所,其中獨立設置民辦普通高等學校424所,民辦教育已經成為我國公辦教育的重要補充。并為我國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走向大眾化教育做出了很大貢獻。民辦高校為充實師資隊伍,引進了大量青年教師,青年教師不僅是教學講臺上的主力軍,也是科研、行政管理的重要力量。擁有一支素質精良、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青年教師隊伍是學校可持續、健康和科學發展的保障。作為高校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青年教師培訓對于提高學校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以及青年教師自身的綜合素質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通過對山東省民辦高校的200名青年教師調查走訪,發現加強青年教師的培訓已形成共識, 也受到了廣大青年教師的普遍歡迎和支持,但是, 目前培訓工作還存在許多問題。大部分民辦高校對青年教師的培訓機制不完善,在青年教師培訓上還存在一些問題亟待研究解決。
一、民辦高校青年教師培訓存在的問題
1.青年教師培訓觀念落后
多年來,我國高校教師培訓往往流于形式,教師培訓更多地與職稱評定、業務評估、職務晉升聯系在一起受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忽視了高校教師在職學習的客觀需要,過于重視傳承的責任,追求知識的積累,而忽視技能的培養和知識的創新.知識經濟時代的新時期,知識更新和傳播速度明顯加快,新的學科和技術不斷涌現,社會對人才和教育的要求不斷提高,這就要求教師樹立終身培訓的觀念,不斷更新知識,提高教學和科研能力,適應時代和高校自身發展的要求。
2.民辦高校青年教師培訓制度不健全。
在調查問卷中,“近三年來,參加專業進修或培訓情況”,結果顯示,81%教師希望得到進修的機會,但是86%的教師從未得到過進修的機會,72%的教師參加培訓的主要目的是取得證書和應對學校的考核,且80%的教師對培訓不滿,大部分教師反映,學校培訓的對象、內容、地點和方式多是安排好的,教師不能自主選擇,處于被動地位,培訓內容和方式單一。大多以崗前培訓為主,采用簡單的、制度化的方式進行集中培訓,忽視了教師的多樣化和個性化,也沒有考慮學校各個專業的不同培訓需求。這表明高校沒有科學可行的選拔培養制度,缺乏一整套的完整計劃,對教師沒有明確、連續的培養措施,缺乏科學有效的評價機制。實際工作中,高校教師培訓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
3.學校對青年教師的培訓經費比較緊張
“用養結合”是教師培養的一條根本原則,加強民辦高校青年教師培訓,不僅是教師自身成長的需要,更是學校長足發展的首選。調查顯示,92%的教師對參加培訓表現出很強的意愿,但是大部分民辦高校中教師在職培訓的機會是可望不可及的,原因主要是民辦高校師資隊伍建設經費投入不足。學校的大量教育資金都用在了校園建設、開拓生源等方面,花在廣告和招生上的費用則遠遠超過對教師培養的投入,以致用于教師培訓的經費捉襟見肘。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民辦高校的教師流動性很大,致使就算自己出資培訓教師也有可能是在“為他人作嫁衣”,因此很多學校認為這種培訓成本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壓縮。
二、提升高校青年教師培訓效果的策略
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關于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內容中,明確了“完善培養培訓體系,做好培養培訓規劃,優化隊伍結構,提高教師專業水平和教學能力”。以中青年教師和創新團隊為重點,建設高素質的高校教師隊伍。目前,從中央到地方都十分重視民辦教育,并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民辦教育發展的政策,這不僅為民辦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環境,也為民辦高校青年教師培訓提供了堅實的基礎。筆者認為,為了提高青年教師培訓的效果,應采取下面的措施。
1.建立健全科學的青年教師培訓機制
(1)加大青年教師培訓的經費支持和政策扶持
牢固樹立“人才是第一資源”的觀念,把建設高水平的師資隊伍作為學校科學發展最關鍵的戰略任務,領導重視,政策到位是青年教師培訓工作的關鍵。各級領導要有人才憂患意識,對加速青年教師培養的必要性和緊迫性要有充分的認識,支持或責成學校師資管理部門制定培養工作方案,培養政策要反復宣傳,廣泛征求意見,讓全校青年教師形成共識,培養工作就能得到各職能部門及廣大教師的支持。同時在經費等條件上給予保證,加大對青年教師培訓的經費支持力度。適當減輕青年教師的教學任務。
(2)實施分階段培訓方案
基于教師發展要求,結合文獻研究及民辦高校實際調查,實施符合青年教師成長特點、科學合理的分階段培訓方案。
將教師培訓劃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崗前培訓階段,是對剛入職教師,通過基本的教育學、教育心理學和教學理論知識的學習和培訓,幫助新任青年教師盡快適應教師角色,安排有經驗的教師傳、幫、帶,幫助青年教師在進入崗位前就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念,并掌握有一定基礎的職業水平。了解基本教學過程,掌握基本的教學方法和技能,培養其良好的師德修養。并完善聘用制度與建立科學的報酬制度來讓青年教師安其所在。
第二個階段為正式工作階段,實施校外培訓計劃,提高青年教師學術、科研能力,學校提供青年教師深造提升的機會,例如參加課程進修班和高級研討班,以及在職攻讀碩士學位教師進修班等,進一步發展并提高青年教師的教學能力和科研能力。
2.拓寬培訓渠道,培訓形式多元化
針對民辦高校青年教師在職培訓的要求,采取靈活多樣的培訓方式,借鑒外國多元化的教師培訓機制,比如德國的高校會針對青年教師教學工作中存在的專門問題不定期地舉行講座。這些講座不是泛泛的講枯燥的教育理論,而是根據教師在教學中遇到的實際問題進行具體的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的探討。美國的高校建立各種旨在幫助提高教師水平的教學、科研獎金和學術休假,鼓勵教師走出校門參加各種學術、教學交流活動。針對民辦高校青年教師特點在培訓的形式上,除了系列講座和專題講座外,還要多采用同行介紹經驗、教學展示、共同研討型的培訓方式,通過觀摩名師課堂、實地考察,使教師積極參與到培訓的過程中。設立短期、長期的教師資格培訓班,既有全日制,也有非全日制;既有脫產培訓,又有業余時間培訓;既有校內培訓,又有校外進修。構建開放型的教師培訓網絡。鼓勵教師參加國內外互訪活動,增進學術交流,促進教師接受新的學術思想,注入新的血液。
3.搭建高校教師教學交流平臺,共享優質教學資源
首先,搭建教師遠程培訓平臺,可有效實現教師教育教學能力的提升。有效解決目前教師培訓中的培訓設備匱乏、優質指導教師少、訓練環境不足和無法開展個性化培訓等問題。打破時間與空間限制,提供教師 BBS討論區,教師開通博客,實現教師間及時交流與學習。其次,學校定期召開教研活動,以教師講課、說課、科研為主,以供大家學習交流。同時,積極推進高校間開展優質教學資源的共享和精品課程的開放,將資源影印本、教學視頻、網絡教學等教學資源上傳到高校教師教學網絡平臺,實現共享與共同提高。
4.建立科學有效的青年教師培訓評估體系
教師培訓評價具有鑒別、信息反饋和改進培訓模式的功能,是提高培訓質量的有效手段。高校應通過選派青年教師的學習成績和考核鑒定材料,考察參訓教師培訓計劃是否按時完成、培訓經費是否合理有效使用、是否達到預期培訓目標等,并對青年教師受訓后在教學、科研等方面的工作績效,如教學方法是否得以改進、學生滿意度是否提高、工作效率是否提高等進行綜合測評,保證培訓質量。
總之,民辦高校教師培訓工作是一項長期復雜的系統工程,是一項事關學校生存與發展的大事。學校應把師資隊伍建設擺在高校建設重中之重的位置,把教師培訓工作作為一項長抓不懈的任務,創新培訓模式,完善培訓體系,多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加強和改進青年教師培訓工作,為廣大青年教師的茁壯成長和全面發展提供機會和創造條件。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數據統計.
[2]顧明遠,石中英.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解讀[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3]于海濤.高校青年教師培訓體系建設的研究與探索[J].人力資源管理,2012,(5).
[4]湯全起.美國高校師資管理機制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5(l).
以區教育局、教師進修學校的教師培訓總體工作任務為目標,以教師專業化發展為方向,以新課程改革為中心,以教育科研為先導,以全區教師實施新課程能力和新舊教材接軌能力為重點,培養反思型、研究型教師,注意發揮骨干教師的示范輻射作用,工作重心下移,加大科研培訓的力度 ,加強教師培訓模式、方法、管理以及規律的研究,注重理論學習與行動研究的結合,充分發揮網絡在教師培訓中的作用,增強教師教育科研培訓工作的質量和效益,為新課程和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奠定堅實的人力基礎。
二、培訓內容、目標。.
本學期主要以《中小學教師教育科研》、《科研與教研》等為校本培訓主要內容,結合學校實際專題培訓學習,并及時選擇、補充具有前瞻性的內容,提高教師的人文、科學、教育科研素養。與此同時加強教師網上交流、搜集教育科研資料的能力培訓及軟件制作能力,擴大學校的資源庫,達到資源共享。通過教育科研培訓的開展,進一步培養廣大教師的終身學習意識,牢固樹立新課程理念,初步實現教育教學方式、學習方式和教研方式的轉變,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提高教師新課程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努力打造一支符合課程改革需要的、高素質的創新型、研究型教師隊伍。
三、培訓形式
教育科研培訓采用在“自修—反思”方式的基礎上,充分運用親驗式、案例分析式、參與分享式、合作交流式、研究性學習等方式,與遠程培訓方式有機結合。從實踐中學習,在反思中進步。經驗加反思使教師專業成長的最佳途徑,倡導采用教師運用“診斷性”反思研究方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促進教師學習、工作、研究的一體化。
四、培訓原則。
1、分層推進原則。堅持全員、青年、骨干三個層面的培訓,充分體現培訓的層次性。充分發揮骨干教師帶頭作用。
2、學研結合原則。培訓重心下移,植根于教學活動中,緊貼教學實際,找準教師適應新課程的成長點,確立研究的專題。專題培訓,專題總結。以“新三課”(全體教師上研究課、青年教師上探究課、骨干教師上創新課)為載體,以研促學,以學促改,以改促創,以創促變,突出培訓的實效性。
五、分工與管理保障措施。
教育科研培訓領導小組:
組 長:曲正波
副組長:張玉生
成 員:王敏 于詠 沈秀梅 孫剛
鳳凰衛視中文臺每周一至周五23:00―0:00首播《鏘鏘三人行》節目,由主持人竇文濤與傳媒界的精英名嘴,一起針對每日熱門新聞事件各抒己見,主持人引導嘉賓發表具有個人色彩的大膽言論,有時又營造平民化的形態、談笑風生的氛圍,力求談話輕松有趣,達到融匯信息傳播,制造樂趣與辨析事理三大元素于一身的目的。反觀教學領域,現代教學理念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避免“一言堂”,同樣地,教師培訓活動也不能總是做成“一言堂”的形式。深圳市寶安區教育科學研究培訓中心(下稱“區教科培”)基于《鏘鏘三人行》的形式,創新性地推出“教壇三人行”,通過同行之間即時的交流互動構成培訓的主要內容,創造出一個廣闊的人際傳播空間,為教師談話互動式培訓提供了新的范本。
二、“教壇三人行”的相關概念
(一)教壇三人行是由一位主持人、兩位或多位嘉賓以及觀眾組成,在兩個半小時里對某個教學理論思想、教學熱點問題或案例進行深入的現場評論的談話互動式教師培訓。
(二)“教壇三人行”的培訓理念是:搭建教育理論與實踐融合和互動的平臺,在主持人、嘉賓、觀眾的多方位交流中,讓全體參訓教師產生思想上的碰撞,同時又能從中學習處理各種教學實踐問題的方法和策略,從而克服傳統教師培訓模式中單向傳輸的弊病。
(三)“教壇三人行”的特點
1.主題鮮明
在談話過程中,主持人拋出課程改革或課堂教學中的熱點、重難點問題,讓嘉賓們緊緊圍繞主題,以相關理論為基礎,以教學實例為媒介,展開討論或辯論,著力于解決一個個小問題,連帶思考一片大問題。
2.互動性強
在活動開展中,談話不局限于主持人與嘉賓、嘉賓與嘉賓之間,還包括所有的觀眾。展現的形式不只是談話,還包括課件、教學和相關視頻、音樂以及特設的參與性活動。互動也不只是觀眾當場提問,還可以有短信、小紙條、微博。活動結束前,留一定的時間選擇共性問題進行討論。活動結束后,利用微博或QQ群繼續交流,發揮余熱的作用。
3.操作簡便,經濟適用
主持人事先制定好談話提綱,嘉賓只需把平時在教學過程中的見聞和感想表達出來即可。該模式適用于任何學科,也適用于任何層次的培訓。整個培訓所消耗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都比較少,根據參訓人數選擇合適的學校會場,主持人和嘉賓選擇當地一線教師,不會產生請專家或知名人士的出場費,實現培訓資源本土化。
三、“教壇三人行”在體育學科中的實踐(以筆者參與為例說明)
(一)實踐背景
2012年10月,區教科培將“教壇三人行”培訓模式在全區中小學的教師培訓中推廣,每周一系列活動,涉及領域包括語、數、英、音、體、美、地理、歷史等學科,也涉及德育、班主任工作、教研等方面。區教科培每組織一批教師赴外地培訓,如中國人民大學德育主任培訓班、華南師范大學語文骨干教師培訓班等,安排其中參與的教師開展“教壇三人行”活動,對教育管理工作或學科教師進行培訓的同時,檢驗外出培訓效果。筆者正是參加了華南師范大學體育骨干教師培訓班的學習,承擔了2013年4月的小學體育學科“教壇三人行”的主持工作,參與培訓的老師來自本街道石巖街道和兄弟街道福永街道的90多名體育教師。
(二)組建團隊
區教科培擬定“教壇三人行”的任務按街道和培訓內容輪流執行。當石巖街道和福永街道明確任務后,兩街道的體育教研員商定了主持人和嘉賓的人選。在整個培訓過程當中,主持人除了發表自己的意見之外,最重要的是讓雙方的對話緊緊圍繞于主題。主持人必須具有總結嘉賓觀點、拋出問題和圓場的綜合能力。邀請的兩位嘉賓必須是同一學科或者相關學科內具有一定教學影響力的一線教師,他們既要有一定的理論素養,又有要豐富的教學經驗,其觀點既可以對立,也可以趨同。
(三)選擇主題
為了達到好的培訓效果,教研員兩次召集本街道去華南師大參訓的九名體育教師開會,商議主題的選擇和討論提綱。一個有意義的主題是培訓效果的關鍵,選擇的主題既要與實際教學緊密相關,又要稍許高于實際,對絕大多數一線教師有直接用處,從而激發教師的參與熱情。主題的選擇既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太大將使整場對話變得漫無邊際,太小又往往過于集中讓嘉賓的對話難以深入。主題主要包括三類:第一類是能使老師獲得關鍵經驗的問題;第二類是老師感興趣的問題;第三類是實際教育教學過程中遇到或感到困惑的問題。鑒于此,我們以“上好一節體育課之我見”為題,分如何制定教學目標、如何選擇教材、如何選擇組織與教法、如何安排場地與器材、如何安排練習密度和運動負荷、體育教師自身能力應在哪些方面提高六個方面進行討論。
(四)搜集素材
主題和提綱確定好后,將內容提供給福永街道的兩位嘉賓,嘉賓根據培訓所學和自己的實踐、所感、所想,搜集相應的素材。從內容上來講,需要收集與主題相關的教學理論、專家講座、教學案例等;從形式上來講,需要準備視頻、課件以及文本材料等。預設好現場可能提到的問題,為觀眾提問做好充分的準備。
(五)模擬培訓
為了圓滿完成培訓任務,教研員安排了半天時間,從九名體育老師中選兩名作為嘉賓,剩下的為觀眾,進行預演,從主持人的形象、語言、素材內容、時間控制以及課件效果等方面提出改進意見。
(六)正式上臺
我們在兩個小時的時間里,按事先準備的提綱完成下來。其中,組織與教法、場地與器材這兩部分結合視頻進行討論,效果相當好。最后的半小時是互動時間,觀眾提出的第一個問題是“課課練如何安排才合理?”,第二個問題是“如何保證特異體質學生的身體鍛煉?”。最后根據手機短信提問,選擇了一個比較典型、集中的問題是“體育教師如何防范與應對課中的安全事故?”,除了嘉賓的回答外,其他老師也踴躍表達了自己的觀點。
(七)后續工作
根據區教科培的安排,整理一份文字材料(談話全過程),與課件、素材一起刻盤上交,作為資料保存。文字材料由主持人和嘉賓配合完成。
四、結束語
關鍵詞:教師培訓;學校發展;培訓評價方式
中圖分類號:G4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3)19-003-2
在培訓實踐中,我們深感到教師培訓效果的評價可以激勵培訓――無論是對參訓者還是培訓者,培訓效果評價能夠使他們更加明確培訓的目標和努力方向,更能激發他們的凝神聚力,朝著既定目標努力的意愿。培訓效果評價在給參訓雙方帶來壓力的同時,更能使他們把外在壓力變為自覺動力,進而保證培訓的效果;可以診斷培訓――通過培訓效果評價,可以掌握培訓對象是否滿意,檢測培訓方案是否具有成效、培訓目標是否實現、培訓方法是否恰當、培訓內容是否適宜等。如果沒有科學嚴謹、操作便捷的培訓效果評價體系,培訓工作的效果就很難得到保證;可以引導培訓――通過培訓效果評價,可以發現培訓系統各個環節中存在的問題,為后續培訓工作的改進提供依據,以便引導我們不斷完善培訓工作,提升培訓質量。
為把培訓評價落到實處,我們開展了一些評價嘗試――
在評價標準方面,依據教師專業發展和教師作為成人學習的基本特征,借鑒企業績效評價理論,特別是柯克帕特里克的評價四層次模型,結合教師培訓實際,在評價維度上要具有全面性、系統性,應從學員反應、學習結果、應用行為、組織影響、學生反饋、培訓機構等六個方面進行培訓效果評價。其中既有對參訓教師的評價,也有對培訓機構的評價;既有對參訓教師培訓過程中的評價,也有參訓后的職場跟蹤評價。
具體評價方式有以下幾種――
一、現場觀察式。現場觀察是培訓效果評價的重要參考,是培訓效果的直覺反應。通過觀察學員的參訓狀態,如提問狀況、研討交流狀況、生成性資源狀況等,觀察學員的表現,了解學員的心理狀態。
二、問卷調查式。滿意度問卷是培訓效果的重要體現,因為是無記名問卷,所以具有一定的客觀性。進行滿意度問卷一般應采取授課教師回避的方式,以保證問卷的客觀效果。如在培訓結束前發放《培訓效果評價表》,讓學員及時填寫,了解培訓效果。
三、學員訪談式。通過對學員的個別訪談、集體座談等,也可以獲得一定信息,把握培訓的動態,聽取學員的心聲。例如,我們在2013年上半年進行了為期兩個月的區教育系統師德培訓活動,在這兩個月里,12名培訓員兵分三路,奔波在全區各個學校,各宣講7次,共21場,他們給全區的教師們送去豐盛的精神大餐。培訓后,我們及時進行訪談,許多老師認為,這樣的活動,用身邊活生生的案例教育大家,規避空洞的說教,很有震撼力,很受教育。
四、作業反饋式。培訓后,利用作業加以跟進,這是培訓機構引領學員強化成果意識,升華培訓感悟,形成專業成果的重要措施,也是培訓機構衡量培訓效果的重要依據。因此,我們在培訓后經常布置學員撰寫學術論文、教育教學案例、教學設計等作業。如我們在教學校長教學“課堂評價”培訓時,在大家對評課標準討論之后,安排了四個整合,運用升華作業――
1.綜合各組匯報情況形成完善的評課標準,用PPT的形式呈現。
2.綜合各組交流情況,對今天所聽課再次評價。
3.談談對今天體驗式培訓的感想,用思維導圖呈現。
4.就回校進行二級培訓設計一個體驗式培訓方案。
五、效果檢測式。這是培訓機構經常采用的評價方法,測驗結果往往成為培訓后結業發證的依據,也成為培訓效果的標志和象征。例如,我們在區骨干教師培訓結業前,針對培訓內容,結合工作實際,對學員進行筆試檢測――
1.簡答素質教育的基本內涵。
2.簡答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
3.簡答教學設計的一般步驟。
4.簡述加德納多元智能理論的啟示。
5.王老師在朗讀課文時把“蝙蝠”(biān fú)念作biǎn fú,經學生指正后,她承認了錯誤,并表示“下次如果再念錯,你們罰我一百遍好嗎?”沒想到第二天默寫生字時,王老師又習慣性地把biān fú讀成biǎn fú了。為了兌現對孩子們許下的諾言,王老師決定念一百遍,當她說“請同學們在心里幫我數數”時,孩子們紛紛站起來表態,有的說:“一百遍太多了!”有的說:“念十遍就可以了。”最后孩子們一致說:“我想王老師這回肯定記牢了。記牢了,一遍也不用罰讀了。”王老師被孩子們的寬容深深感動,她想起自己平時曾經無數次地用罰抄、罰讀、罰掃地來對待犯錯的孩子,不由暗自慚愧。自己早該站在孩子的立場設想一下他們被罰“重復百遍”時的內心痛苦,自己教育犯錯孩子的做法早就該改一改了。請你對上述案例中的王老師進行簡要評價。
6.請你談談對浙江虐童事件的認識和看法。
7.請你談談如何對大班幼兒自然角活動進行指導(該提供哪些材料及如何指導觀察)?
六、參訓感悟式。讓學員撰寫對培訓的印象和收獲,這是近年來培訓機構經常采用的一種評價辦法,參訓感悟也往往成為培訓機構展示培訓效果的重要依據,也是培訓機構引導學員及時反思、總結、升華培訓收獲的重要措施。在2013年新教師崗前培訓中,我們組織了一次“學習行知精神,追求教育夢想”的城市穿越培訓活動,對活動式培訓的評價,我們采用了感悟式,一是活動中感悟,讓學員在活動中完成下列體驗卡,評選“突出表現獎”――
二是活動后感悟,要求學員圍繞活動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分組進行展示匯報,分享交流。我們組織評委用下列評價表評選“最佳團隊獎”――
教師培訓是一種特殊教學活動。教師培訓教學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有其規律,教師培訓教學活動動力在于“教學問題”驅動。教師培訓中的“教學問題”,應是培訓教師的實際問題在培訓內容中的反應。“教學問題”驅動下的教師培訓教學為:在培訓教師對“教學問題”的“前理解”基礎上,進行相關培訓內容講解與學習,然后對教學問題的“后理解”“,問題解決”與“知識學習”兩個軌道有機配合,促進培訓教師參與思考討論。
關鍵詞:
教學問題;教師培訓;教學;教師專業發展
教師培訓效率不高,多數研究者歸結為,培訓目標和內容沒有針對性,培訓教師(即受訓者,下同)積極性不高。究其實質,沒有把教師培訓視為一種教學活動,缺乏一定的規范性,沒有必要的問題誘導,不能激發培訓教師的內在學習動機;沒有遵循教師培訓教學的規律,不能真正提高培訓教師的學習效率,缺乏必要的培訓教學管理以及外在評價監督。
一、教師培訓教學
(一)教師培訓是一種特殊教學活動
教學是有目標、有組織、有內容的傳授者與接受者互動的活動。而教師培訓無論采用什么形式,都是在培訓目標指導下,培訓者引導培訓教師借助學習材料,進行信息相互交流的活動過程。也就是說,教師培訓本質上是一種教學活動。教師培訓教學的對象是成人,他們具有一定的學習能力和實踐經驗,對一些現象或問題具有自我獨立判斷力。具有不同經歷和背景的學習者,具有不同培訓需求,但少了未成年的向師性。培訓目標,就是學會更好地教書,但對不同培訓教師應有不同具體目標;培訓內容,從邏輯來講,就是“能夠更好教書”所需要的知識、技能和能力,離不開理論知識學習思考和實踐教學模仿探究,但大多培訓內容不能臨場隨培訓教師水平而調整,因為成人不愿意暴露自己的水平和能力;培訓形式,決定于具體培訓目標和培訓內容,或者集中授課,或者現場示范,或者小組討論,但都離不開專家或培訓者的組織引領;培訓評價,無論是對培訓者,還是培訓教師,都是一些定性的描述,難以量化體現,因為培訓場面大多缺乏有水平的“教學問題”,也就反映不出各自水平。有時會出現講者滔滔,聽者暈暈的現狀,必要的教學管理也就只能靠檢查出勤解決了。因此,教師培訓是一種比較特殊的教學活動。為了實現培訓目標,不僅要了解培訓教師需求,還要做好培訓方案,確定好培訓內容和實踐場地,更重要的是如何調動培訓者積極思維,設定培訓知識和技能,給培訓教師一定的挑戰問題,規范培訓教學,做好培訓教師評價。這些都需要培訓者遵循培訓教師的教學規律,發揮培訓者教學水平。
(二)教師培訓教學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規律
教師專業發展離不開專業知識積累,而專業知識的有效學習在于教學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融合和作用。職前教師教育階段,在學業壓力促動下,大學生基于以往學生經歷的教育教學感性認識來學習比較抽象的教學理論知識,以形成一定教學技能;入職后,經過入職培訓,觀摩他人教學活動,參與校內教研活動、同事之間交流,以及自主學習等,通過實踐性知識與理論性知識的碰撞和糅合,在工作壓力和實踐新鮮感激發下,教師專業知識和能力得到了發展。沒有必要的理論知識鋪墊和引領,教學能力提高是不可能的。隨著新課程推進,教師觀念、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改變,更需要理論知識的指導,但離不開實踐經歷和經驗作為其理論知識發生發展的生長點。教師培訓視為一種規范的教學活動,要利用教師的實踐性知識,與工作相關的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做誘導,并做好必要的培訓評價,才能夠使教師專業得到有效發展。教師培訓教學的中心目標就是引導或誘導“培訓教師學會用理論思考教學、學會從實踐經歷反思教學、逐步形成自己個人隱性理論,科學地指導教學,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有效培訓是一個“理論學習+實踐案例+經驗反思”的過程,更是教學問題驅動下的基于理論和實踐知識探究問題的過程。
二、教師培訓教學活動動力———教學問題
(一)教師培訓中的“教學問題”意義
教師培訓中的“教學問題”,由培訓者和培訓教師設置,來源于培訓教師實踐教學或理論思考,指向于培訓者將要進行的培訓內容。設置教學問題對于搞好培訓具有重要意義。
1.解決教師實踐問題是教師培訓的出發點
教師每天要面對許多教育教學實踐問題,問題有效解決需要教師專業素養和經驗積累。教師培訓就應該基于教師實踐問題,促使教師教育教學知識學習和個人素質能力全面提升。利用教師培訓,集中培訓教師的共性實踐問題,對參訓教師構成了一個共享問題空間,促使培訓教師共同參與問題探究,在問題解決中了解他人經驗,反思自己不足,進而學習了相關教育教學知識。
2.思考實踐背后理論問題是教師培訓落腳點
教師面對的教學問題顯性表現為實踐問題,是看得見的、可操作的,但是這些實踐問題的解決,需要背后隱性理論知識或個體理論知識。而個體理論知識與科學理論知識有時一致,有時不一致,這就需要培訓者促動培訓教師思考這些與實踐問題相關的理論問題,進而提升或糾正自己的個人認識,同時提高教師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利用教學問題引導培訓教師專業多樣化發展
《教師教育課程標準》提出,在職教師教育課程要滿足教師專業發展的多樣化需求,充分利用教師自身的經驗與優勢,進一步深化和發展職前教師教育的課程目標,引導教師加深專業理解、解決實際問題、提升自身經驗,促進教師專業發展〔1〕。專業提升和前沿學習都需要深度,離不開問題驅動。這一目標的實現,需要培訓者利用培訓教師的實際問題,設置自己教學問題,引領教師專業發展。
(二)教師培訓中的“教學問題”設置
1.教師培訓中的“教學問題”設置類型
培訓教師對教育教學實踐問題,有時自己能發現,有時自己發現不了,需要同事或專家的提醒,甚至學生的反饋。而教師培訓時,就應該將這些問題轉化為培訓的“教學問題”,引導參訓教師探究學習。培訓中的“教學問題”,也不是教師實踐問題的簡單轉化,而是以教師問題為契機,展開培訓中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知識的學習。所以,培訓中的“教學問題”可分為:理論教學的“教學問題”、實踐教學的“教學問題”。每一種培訓教學或其“教學問題”都含有理論和實踐成分,只是側重不同而已。例如,在進行“理論教學”時,進行“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的核心概念解讀”講座,培訓者提出如下問題:為什么新課程數學中要提出“核心概念”?傳統的數學課程內容有“核心概念”嗎?目前,你在實踐教學中如何實施“核心概念”教學呢?為了提高理論認識,基于以往知識和經驗,提出“為理論而實踐”的問題,以此啟發培訓教師探討,合作思考,發表意見。又如,在進行“實踐教學”時,進行“語文課例賞析”活動時,培訓者提出:該教學各環節基于何種理論基礎展開?對于這種教學,其優點和不足是什么?你認為如何處理更好呢?為什么?為了提升培訓教師的專業技能,基于自己或他人教學片斷或案例,提出“為實踐而理論”的問題,以此引領教師利用教育教學理論來審視和思考、并反思自己的教學實踐,在交流中得到提升。
2.教師培訓中的“教學問題”設置原則
教學問題需要培訓者根據培訓目標、培訓內容、培訓對象和培訓形式等因素來設置,促使培訓教師投入學習,使培訓順利進行。設置“教學問題”需考慮如下原則。一是針對性。培訓者設置的教學問題,必須是教師心中所想而又不得其解的問題,或針對教學理論理解的問題,或新課程課堂教學實際問題,并且是大家目前共同面對的問題,以吸引大家參與探討。二是概括性。培訓者設置的“教學問題”,應該是培訓者所講內容的概括,抑或是培訓內容理解思考的入口,它能幫助教師理解所講內容,尤其是對實質性精髓理解。這樣的“教學問題”能概括反映出培訓者所進行的教學活動和教學內容。三是啟發性。培訓者設置的“教學問題”,能驅動教師思考教學和反思教學,能從理論到實踐思考,也能從實踐到理論反思。同時,設置問題能啟發教師對教育理論和教學實踐有問題意識,提升教師質疑和批判能力。四是開放性。培訓者設置的“教學問題”,要明確清晰,而不是那種模棱兩可的,應具有一定邊界的。同時,還具有一定的開放度,引起大家討論,甚至爭論,能讓不同程度的教師參與研討,并能有所發言。五是主體性。培訓者設置的“教學問題”,要體現尊重教師的理論水平和實踐經歷,即體現人本主義理念,不可超越教師的接受水平,變成了學院書齋式的高深問題,那樣有可能將教師拒之千里之外。同時,還應具備一定挑戰性,能夠發揮教師潛力,使教師參與發現問題或制定問題,激發教師的創造性。
三、教學問題驅動下的教師培訓教學
(一)布置培訓“教學問題”,啟發培訓教師“前理解”
培訓者根據不同培訓內容、教師程度和培訓時間來確定理論教學的“教學問題”、實踐教學的“教學問題”,引起培訓教師注意。對于理論教學而言,講座前布置一個相對簡單問題,如數學概念教學的有關理論知識學習,提出“什么是數學概念”、“數學概念有幾類”等簡單問題。針對簡單問題,培訓者做簡單的回應后,在此基礎上培訓者再布置一個相對復雜“教學問題”,并且與本講座密切相關的問題,或者是那種理論思考,如,數學概念教學的理論基礎是什么?”讓大家進行一些討論,形成一個伽達默爾所謂的“前理解”〔2〕。隨后,培訓者進行開講。對于實踐教學而言,培訓者在借助案例或現場教學時,意欲培訓教師學習操作技能或者嘗試體會某一理論的操作,提出一些相關的實踐問題,如“二次函數概念如何教學?”等,供大家討論,同樣形成一個“前理解”,然后在培訓者引領下進行二次函數概念的案例教學活動。
(二)圍繞培訓“教學問題”,操作培訓內容材料
在理論教學中,所有的教師在培訓者的“教學問題”驅動下,都指向培訓者的授課內容,尋找或思考比較滿意的答案。在培訓內容展開時,培訓者圍繞著“教學問題”進行闡述、修改或深化、批判或質疑,將教學活動逐步推向深入,并與教師進行互動探討,啟發教師利用理論知識思考以往的教學或設置的教學問題,甚至利用大家的觀點修改教師自己的認識。在培訓者與培訓教師共同創設認知情境和認知方式的同時,還需要關注培訓教師之間的深層互動,相互啟發,碰撞出思維火花,形成和諧共進的群體。此外,還要允許和鼓勵培訓教師發表意見和看法,以此表明或證明其作為群體中的一員的存在性,以此激發其內在的培訓參與性。
(三)回顧培訓教學問題,融合培訓教師“后理解”
當理論學習或實踐探索這一環節結束后,為了進行總結提高,回顧先前布置的教學問題,集思廣益,形成一個伽達默爾所謂的“視界融合”,即“后理解”〔2〕。所以,在理論教學內容結束前,培訓者應留出時間,引導培訓教師開始討論講座前提出的比較復雜的問題,即“數學概念教學原理、原則和方式”的理論探討。要發動教師發表意見,激發教師創造性,由此帶領教師進入理論思考和實踐反思的地帶,以此培養教師自主學習或研究的方法。充分發動教師參與,不要怕場面失控,討論越深入越激烈越有效,因為教師對理論指向的實踐都有經歷體驗,聽到培訓者深入探討,肯定有所觸動,想盡快把這些感慨、質疑和批判,交流出來,以此得到共同提高。對于實踐教學,在案例或者現場教學后,針對先前“教學問題”或就此教學案例提出思考問題,如針對“二次函數概念的同課異構”的案例,供大家討論其理論背景或者成功之處或者不足之處,與教師探討教法以及由此引起的學法,如探究“函數概念教學在內容處理、學生啟發和合作學習等方面的具體策略”,做到進一步完善自己的函數教學。在培訓教師發表意見過程中,根據其積極程度和技術含量,可以計入教師評價檔案袋。可以說,問題設置需要水平。問題的“前理解”基礎上進行相關培訓內容講解,最后進行問題的“后理解”,兩個軌道得到了有機配合,促進了教師參與思考討論。教師能夠集眾家之說有所思,基本就達到了培訓目標。此外,規范培訓教學,是教師培訓有效達成目標的保障條件。
作者:李靜 王秀蘭 單位:廊坊師范學院數信學院 廊坊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