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1-19 03:17:2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電影欣賞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喜福會》影片節奏稍慢,但是線索清晰,也很感人。每一個故事都有讓你為之一震的元素,影片圍繞了四對母女的命運展開,講了多位女人的生活經歷。每一位女人都有著自己曾經辛酸,坎坷,不愉快的過去,在不同的經歷后她們對這個社會,她們的家庭,以及對待丈夫兒女有了更好的經營手段。給我印象深刻的是鶯鶯阿姨還有AnMei阿姨。鶯鶯阿姨,曾在年輕時愛上一位花花公子,在卑鄙的丈夫折磨下,她忍無可忍,奪走了他唯一在乎的東西—他們的兒子,她,溺死了他們的孩子。AnMei阿姨有一個逆來順受、命運悲慘卻毫不反抗的母親,母親要為女兒爭奪一些地位和嚴,她,選擇了結束自己的生命,AnMei也學會了怎樣才能變得更加堅強。
可以說《喜福會》是反映當時社會女性的聲音,她們強烈要求著自己的尊嚴、權利、地位、利益、平等、獨立。通過多位女性的交叉的不同悲慘經歷,深刻地闡述了女性的這種強烈心聲。如今的社會已大不同與以往,女性的地位已經被提到了國家、大眾的議事進程中,女性的權利也在逐漸地增加,可以說二十一世紀是“女性的時代”她們在家庭、工作、社會都會有著平等或者更優厚的待遇。《喜福會》這部電影雖然不會改變當時社會對女性利益、權利的改變,但是它向人們揭示了當時社會女性在社會中的地位,使人們意識到女性對于這個社會的重要性。我想正是千萬部這樣的電影促成了當今社會女性地位的提升!
影片《刮痧》借一件小事反映了中美文化的沖突。電影中許大同的父親的一句話最能說明這個問題。他說,刮痧在中國幾千年了,怎么一到美國就說不清楚了呢?其實說不清楚的何止是刮痧這種傳統的中醫療法。像許大同代替父親承認是自己給孩子“刮痧”,許大同對上司說的“我打孩子是對你的尊重”等等中國的傳統道德規范,在上司桑蘭那里又何曾得到理解和認同。當然,事情最后得到圓滿解決,法庭的撤銷。這種結果的產生,除了人正常的良知以外,更多的是由于相互之間的溝通和理解。我想,《刮痧》中男主人公的名字叫“大同”,其目的或者其象征也就在此吧!如果說這部電影是一個寓言,其寓意也正在與此。
《刮痧》的另一個理解層面是情感,包括父子之愛,母子之愛、夫妻之愛、祖孫之愛、朋友之愛。這幾者又以父子之愛為主要方面。電影中出現了兩對父子,祖孫三代,但他們之間的愛卻是相通的。許大同在法庭上的一段獨白最能代表所有父親的心聲。雖然起初美國人對我們的這種愛有一種曲解的看法,隨著故事的發展,我們看到這種愛逐漸被接受,被認同,影片最后美國人向我們拍手的是時候就是一個最好的回答,向我們暗示了東西方文化的包容性。
一、舞蹈及舞蹈欣賞
舞蹈是以經過提煉、組織、美化了的人體動作為表現手段,表達人們的情感和思想,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藝術。舞蹈是在一定的空間(舞臺或廣場)內,主要通過舞者連續的動作和不斷變化的舞蹈隊型、畫面、音樂、舞臺美術(服裝、布景、燈光、道具)等表現手段來塑造舞蹈的藝術形象。從舞蹈作品訴諸于欣賞者的感覺特點來看,它是一種綜合了聽覺(時間性)和視覺(空間性)的表演藝術。
舞蹈欣賞,是人們觀賞舞蹈演出時所產生的一種精神活動,是對舞蹈作品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的整個過程,但它又不同一般的認識活動,而是一種特殊的對舞蹈作品的認識活動。舞蹈欣賞,是觀眾通過舞蹈作品中所塑造的舞蹈形象,具體地認識它所反映的社會生活、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及舞蹈作者對這種生活現象的審美評價。觀眾在欣賞舞蹈作品的過程中往往會聯系自己的生活經歷,引起情感上的共鳴,激發起記憶中有關的印象、經驗,以及一系列的想象、聯想等形象思維活動,來豐富和補充舞蹈作品中的舞蹈形象,使其更加完整、生動和鮮明、從而能在觀賞舞蹈作品的過程中體會到更加廣闊的生活內容和深刻的思想含義。
二、舞蹈,讓電影電視更具美感
《神雕俠侶》中的似舞非舞。有人指責劇中小龍女的武功不是在“武”,而是在“舞”,沒一點像是在打架。練玉女劍法好像是申雪和趙宏博的冰上雙人舞,或者像是跳芭蕾,或是像跳探戈和華爾茲。其實真正的打斗不好看,要是出現在影視作品中一定會被人們說成低俗,能夠體現金庸小說中所描繪的古墓派絕世武功,設計出既有飄逸瀟灑的美感,又舒展大方剛勁有力,可能表現方法和欣賞水平因人而異,但必須使人們看了覺得養眼,又同時感到確實不一般或者叫做看得過癮。欣賞整個武打過程就是一場美麗的盛宴!可謂舞蹈為電視劇《神雕俠侶》更添輝煌。
三、舞蹈,讓電影更有生命力
1.《女人香》――舞蹈讓人重獲新生
電影的每一個畫面,都流露著這樣的寂寞,殺死人的寂寞。直到這段著名的探戈之前,我一直不喜歡阿爾帕西諾飾演的這位斯萊德上尉,他仕途失意,雙目已盲,他脾氣火爆、粗蠻無理,滿嘴污穢,對生活失去耐心,英語論文并打算用一次長途旅行結束自己無所留戀的人生。在我看來,斯萊德上尉因為失望而絕望,因為目盲接著心盲,這不是能鼓舞我的人生態度,或者是我不能體察的苦悶。唐娜小姐的莞爾微笑,能夠喚醒斯萊德對美好生活的訴求,盡管唐娜最后還是尾隨他人而去,可是她在斯萊德和查理心中的短暫停留所激起的漣漪,卻一波一波,回味良久,總有一些像唐娜那樣溫婉的姑娘值得我們等待,總有一些像探戈那樣優雅的事物把我們的失意靜靜舒展,看來,跳跳舞還真不是怡情那么簡單。舞蹈讓主人翁在觀眾視野中重生。
2.《浮生若舞》――生命就像是一場舞蹈
這是對芭蕾舞的世界的一次近距離的觀察,沒有膜拜,只有再現。這是對舞蹈演員生活的一次原生態的描寫,不僅平實,而且生動。通過導演奧特曼的眼睛,我們看到了安靜的、熱烈的、流動的、性感的舞蹈,也看到了舞者們并不如舞臺上一般光鮮的生活,留學生論文看到了他們對情感的渴望,對生活的欲求和對舞蹈的熱愛,看到了他們的遭遇與麻煩、辛酸與無奈以及與同伴之間的關系。這部電影令我想起了許多和舞蹈相關的電影《跳出我天地》、《探戈》、《談談情跳跳舞》都是庸常的生活與充滿激情的舞者與舞蹈,它們讓我想到,舞蹈之于這些舞者,不僅僅是一種藝術、一種謀生的手段,還是情感的一種宣泄,生命的一個出口。就像《跳出我天地》里的小男孩比利,《談談情跳跳舞》里的小職員,他們說的,跳著跳著,我就忘記了一切。
有人說,這部有點紀錄片風格的電影就像是導演奧特曼獻給舞者的一封情書,但我總覺得,七十幾歲高齡的導演仿佛是通過這部電影向我們訴說,生命就像是一場舞蹈,在這個舞臺上,你會遇見不同的人,扮演不同的角色,你會感受到身心的雙重傷痛,也會感覺到釋放時的快樂。而只要全心投入、自得其樂,我們就會愛上這場如舞蹈一般安靜也熱烈、絢美也傷感的人生。
參考文獻:
[1]孫景琛.舞蹈藝術淺談..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7.10
【論文摘要】隨著多媒體教學的普及和教學設施的完善,很多的老師喜歡在課堂上為學生放映英文原版電影,用來提高學生的英文水平。但是據了解,大部分老師和學生都是把看電影作為一種課堂休閑,并沒有起到它應有的作用。為了能夠讓電影發揮其作用,教師在教學中應注意哪些問題,如何人選擇影片,如何利用電影提高教學質量等,都是值得深入的探討的。
一、應用英文電影教學的優勢
電影是最形象的文學作品,也是在細節上最真實的、最口語化的文學作品,它可以極大的彌補我們日常生活中英語環境的缺乏。能讀原著、能欣賞英語電影應該是英語學習所追求的一個標志性的內涵日標。學習欣賞英語電影最好有一定的詞匯最和閱讀能力,這樣可以借助電影劇本深刻的理解電影的思想和細節,通過積累形成欣賞英語電影的能力。
英語電影資料是鮮活的語言材料,同時反映了英美國家的文化,英文電影的學習對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聽力口語學習,豐富精神文化生活和拓展視野都具有重要意義。由名著改編的影片可以使學生更好的理解原著的精髓,得到文學和藝術雙重的審美享受,同時觀看英文影片是學習西方文化的機會。英語電影的語言具有真實性,自發性,直觀性,語感強,無準備性,句式多變等特點。英語電影引入課堂后,可以有效的加強文化教學,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的能力,能培養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寬容性,以及處理文化差異的靈活性。筆者認為電影是英語教學不可缺少的手段,我們應當正確的把英文電影引入我們的英語課堂。
在傳統教學活動中,教師滿堂灌,黑板加粉筆,筆記加作業,完全單向式的的導入,學生處于被動,往往興趣不高,導致學習效率低下”將電影英語引入教學將對激發學生興趣,提高教學效率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首先,它能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因為影視作品生動形象,有真實的語境和故事情節”學生可能會因詞匯量小,或是電影的語速太快而不能完全聽懂整個對白”可豐富的畫面和具有極大吸引力的故事情節會給他足夠的暗示,也會給他足夠的信心,讓他盡力去聽,去揣摩,去理解”這種主動學習的效果要遠甚于被動地去接受。所以,筆者認為教師應正確的將英文電影引人課堂。
二、應用英文電影的教學的原則
英語電影欣賞教學是培養學生運用語言及其它相關能力的綜合性訓練方式之一。從相關的教學理論和教學實踐來看,應遵循以下原則。
(1)首先要挑選好的電影。在電影的選擇上,老師要下一番功夫,要特別注意知識性與趣味性的結合,并不是所有的英文電影都可以作為教學內容。有些電影學生雖然喜歡,但是看后他們沒有什么內容可以討論,比如說一些動作影片就不是好的選擇,們的內容太空洞而沒有必要去討論。合適的影片學就可以找到討論的話題,在語言和內容上可以自然地激發起學生內心感想,這樣的影片可以在英語課堂卜或課后激發起學生討論的熱情和動力,在語言表達方面起到很好的肩迪和借搭作用。選擇影片的另外的一個標準就是影片所使用的語言方面。使用英文電影教學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影所使用的語言取材于現實生活,更加生動和規范。影片的語言不僅生動地表現出了語言的重音、連讀、語調等等語言現象,還有觀眾熟悉了的英語的許多成語、習語、地方u肯以及他們經常犯的小錯誤等等。
(2)挑選完電影便可進入教學,觀看之前可扁發性地讓學生做一些的工作,以對故事有一定的背景知識了解。接著可播放電影,這巾間不打斷,讓學生完全憑白已去理解。播放完畢,可將學生分成幾組,就影片的故事情節進行,每組各給出自己對影片的評價或體會。也可以將影片播放完畢后,挑出部分章節,對重點臺詞進行講解、注釋,讓學生反復看,模仿,如難度較大,教師也可在學生反復觀看完畢后,給電影臺詞,讓學生進行練習,甚至可將影片的對話音消除,讓學牛邊看影片邊配音,這種練習無疑對學牛有著極大的吸引力,同時也是極大的挑戰。
(3)要做到積累與重復。選一部或幾部比較好的原版英文電影,重復地看上幾遍,并把電影的文化背景講給學生聽,挑出其中的重點語言并做精彩對話練習。在此基礎上對影片的精彩片斷進行模仿,朗讀,背誦或聽寫練習。經過大量的重復練習,英語VI語的短語或句型就會逐漸積累起來。重復和積累的過程就是培養學生英語語感及用英語思維的能力的過程。另外,通過原版電影小儀對提高大學生的門語聽力非常有效,還能從不同的電影中積累不同的背景知識,以便以后閱讀或觀看其它電影作為參考。有時,一部電影就會反映出很多背景知識,比如《阿甘正傳》就反映出越戰,和平談判,六十年代美困學生運動以及種族歧視等諸多背景知識。
(4)利用原版英文電影進行教學,其實是突出r最新的交際方法,與情景式教學法和句型教學法相比是一重大突破。然而更重要的是,高品質的影片還通過演員的表情和演技,調動了體態語言的作用,實現r非語言交際與語言交際的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作用,使學習者不但如身I臨其境,而且還能察言觀色,增強對感情與心態的理解,促進對語言的表層和內涵之間關系的細致體會。只有這樣,學習者才能將英語的聽力語當成一種技能習得,而不是當作知識去學。另外,電影中的人物都使用常的語速說話,一方面讓學習者習慣并模仿實際場合的正常語言,以使學習致用;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讓學習者充分體會英語I:1語中常用的縮短和弱化形成,養成聽英語的正確習慣。原版英文電影的這些特點非常適合用來教授剛入學的英語專業的學生。
【關鍵詞】高職學生 英語聽說能力 英文電影欣賞課
一、引言
近年來,許多高職院校中都開設了英語視聽說課程,目的是提高高職學生的英語聽說能力,主要側重在基本生活場景和職業場景中英語應用能力。可是,在實踐教學環節中,由于課程教材和教師實踐經驗不足以及高職學生自身擁有的特點等多方面的原因,視聽說課程的教學效果不是很樂觀。如何培養培養學生英語思維,提高高職學生的英語聽說能力,進一步完善聽說環境,是教師面臨的一個重要的教學課題。本論文試圖通過分析高職學生在英語聽說學習中存在的問題,來闡釋英文電影欣賞課對高職學生英語學習產生的影響。
二、高職學生英語聽說學習中存在的問題
(一)學生缺少英語聽說學習的興趣
高職學生中大多數學生的英語基礎較差,對英語學習尤其是英語聽說學習缺少興趣,及格萬歲是他們的目標。
(二)傳統的英語聽說教材的缺陷性
目前高職院校所使用的視聽說教材基本都是單純的分模塊、分話題或者分情景,這些教材中除了一些日常情景話題之外,也涉及面試等工作情景的話題,教學視頻光盤也僅僅是情景對話的小片段。這樣的聽力材料和情景對話毫無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因此無法吸引學生聽的興趣,也不能激發學生張口模仿英語。
(三)學生未來生活與英語聽說關聯性不高
當今就業壓力之大,高職畢業生就業去向嚴重和專業脫節,學生未來生活與英語聽說關聯性不高的窘境讓學生缺少英語聽說學習的動力。
(四)客觀方面的原因
有些高職院校專業實訓室設施齊全,可是基礎英語配套軟硬件還不夠完善,語音室里面的英語資源太少,沒有為學生配置足夠的英語聽說資源。
三、英文電影欣賞課的優勢和對高職學生英語學習的影響
(一)語言豐富生動、難度適宜
在電影的選擇上,需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是要選擇適合當代大學生的英文電影,這就需要了解和把握如今90后大學生的口味和喜好。根據問卷調查,90后學生最感興趣的電影類型前三位分別是科幻動作片、戰爭懸疑片、浪漫愛情片。二是要根據專業班級的具體情況來選擇電影的類型,一般來說男生多的班級或者理科班適合選擇動作、戰爭片,而女生多的班級或者文科班適合選擇愛情、動畫片。三是要選擇健康、積極向上的影片,這就需要課前要對所選的電影或片段進行篩選或剪輯。四是要選擇有文化教育意義,而不應僅僅依據故事的情節。五是最重要的一點,要選擇語言豐富生動、難度適宜的影片,這樣能夠保證學生在欣賞電影的同時有一定的語言接收量,所以長時間的武打動作片不適合在課堂上用作素材。如《電子情書》《歌舞青春》《功夫熊貓》等比較適合英語初級學習者,《泰坦尼克號》《美女與野獸》《音樂之聲》等比較適合英語中級學習者,《卡薩布蘭卡》《傲慢與偏見》《觸不到的戀人》等比較適合英語高級學習者。電影中豐富生動的語言會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自然而然地張開嘴模仿學習其中的單詞、短語或句子表達。
(二)西方文化的魅力有吸引性
中國學生由于受到傳統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方方面面保持著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情愫。在欣賞西方英文電影的同時,也被西方文化深深影響和吸引著。西方的當地風景、建筑風格、飲食習俗、家庭觀、愛情觀、朋友觀、等都讓學生感到非常新鮮。如風靡一時的大片《阿凡達》,除了3D的科幻效果之外,學生可以通過影片了解當地的民族政策、、愛情觀、人與自然和諧統一、平衡發展以及影片所反映的環保意識。
(三)明星、歌曲、舞蹈、歌劇等的吸引力
年輕人大多有自己喜歡明星,歌曲種類,舞蹈類別,以及歌劇。電影中自己的喜歡的明星喜歡看美劇,學生也會喜歡看美劇,電影中自己喜歡的歌曲,學生會把英文歌曲學得非常棒,電影中的精彩舞蹈,學生會在話劇表演和晚會中重新改編,電影中的歌劇情節和故事也會讓學生流連忘返。比如青春偶像校園歌舞劇《歌舞青春》一二三部都非常適合大學生觀看,不僅語言難度適合,話題也都是校園生活,更重要的是電影的男女主角都非常青春靚麗、多才多藝,電影的幾個話題如籃球比賽、升學抉擇、愛情自由都非常接近大學生的生活,電影里的歌曲讓人百聽不厭、大型舞蹈歌劇更是精彩絕倫,許多學生在課后會專門學習里面出現的英文歌曲。
(四)教學形式多樣、教學方法靈活
在播放電影時要保證學生聽到的一定是英文,同時注意中英文字幕的切換,可以中英文間隔交替播放,這樣就可以讓學生看著漢語字幕模仿原音或者翻譯成簡單的英語,也可以讓學生看著英文字幕配合電影畫面翻譯成漢語。可以在電影播放前用PPT播放介紹電影的年代、類型、主要演員、歷史依據和背景等,可以選擇精彩片段或目的片段播放,學生可以分組模仿角色配音,重新演繹精彩片段,可以挖掘電影的主題進行主題演講或者辯論,等等。在所有的活動結束后教師要總結評價學生的活動表現,并對電影中反映的文化、教育意義、主題加以總結,也可以就從何種角度來欣賞播放電影來做詳細介紹。
【參考文獻】
[1]陳奕曼. 電影在英語視聽說課中的應用[J]. 懷化學院學報,2007(2).
論文摘要:多模態話語是指運用聽覺、視覺、觸覺等多種感覺,通過語言、圖像、聲音、動作等多種手段和符號資源進行交際的現象。在數字化時代,多模態性是現代社會各式各樣語篇的一大特色。而電影是集多種符號資源為一體的多模態語篇,合理有效地利用影視作品有助于外語學習,使學習者立體式地感受英語、體驗英語、模仿和使用英語,使學習者在愉快的環境下自覺學習,從而激勵學習興趣和動機,提高學習者的聽說讀寫和英語思維能力。同時也能幫助外語教學走出以文本和教師講解為主的藩籬。
本文以多模態話語理論為基礎,以英語電影為語篇語料,以大學英語聽說和讀寫為著力點進行研究,以期大學英語教學走出單一教學模式的藩籬,為英語聽說教學提供新的研究視野,為提高學生聽說能力提供新的路徑。
運用電影進行外語教學研究的文獻甚多,而且研究視角各異、異彩紛呈,例如魏琦(2011)運用范例教學理論探討了電影課教學中如何把語言教學和德育教育有機結合起來;李莉(2011)從文化視角探討了英語原版電影進行教學的實用性;張晶(2010)研究了英文原聲電影在英語視聽說教學中的具體應用等等。其實,電影語篇是典型的多模態語篇,因此本文運用多模態話語理論對電影在外語教學中的應用進行研究。
一、多模態話語理論
多模態話語(multimodal discourse)研究興起于20世紀90年代,是指運用聽覺、視覺、觸覺等多種感覺,通過語言、圖像、聲音、動作等多種手段和符號資源進行交際的現象。在數字化時代,多模態性是現代社會各式各樣語篇的一大特色。國外瑞斯和勒文(Kress &Van Leeuwen)開創了這個領域,主要把系統功能語法理論運用到視覺藝術的分析,第一次系統解釋了視覺語法。然后, Kress (2001)、Norris(2004)、Baldry和Thibauh(2006)、David和van Leeuwen(2006)、O’Halloran(2008)等成為目前多模態話語研究的領軍人物,他們從交互社會學、認知視角、語體學和功能符號學等視角形成了不同的研究范式。
國內多模態話語研究異彩紛呈,路徑各異,從微觀到宏觀,從理論探討到實證研究都有所涉及,而且研究范式也呈多樣化態勢,逐步形成了較為完整的多模態話語研究體系。首先以胡狀麟(2006)、張德祿(2009、2010)、朱永生(2007)、韋琴紅(2009)、曾方本(2010)等為主的多模態話語分析理論之探討和研究。這些理論研究主要是在韓禮德的系統功能語言學理論與符號語言學理論的觀照下展開的。其次,諸多專家學者在多模態話語分析理論視閾下對不同語篇進行的實證或個案研究,李妙晴(2008)、謝賢春(2009)等運用多模態話語分析理論對電影以及電影海報進行了研究,這些研究給電影分析提供了新的視角。把多模態話語分析理論運用于外語教學研究的主要有張德祿(2009、2010)、龍宇飛、趙璞(2009)等,總之,這些路徑各異的研究對多模態話語分析研究在我國的發展功不可沒,同時也為本研究提供了豐富的理論基礎和寶貴的經驗。
二、電影的多模態性賞析
既然電影是典型的多模態語篇,那么我們在賞析的時候也就應該多維度、立體式地進行賞析。由于電影話語分析涉及到圖像、音樂、語言、聲音、文本等多種符號模態,以往人們常從文學評論、電影評論、心理學、美學等宏觀角度出發對其進行探討,而較少用以語言學為切入點的語篇分析方法探討,多模態話語分析理論為電影研究者提供了一套同時分析電影圖像、音樂和文字相互兼容的方法。下面以《國王的演講》為例進行簡要說明。 轉貼于
音樂在電影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國王的演講》在音樂方面影片巧妙地選用莫扎特與貝多芬的作品作為配樂,與人物刻畫、影片主題相得益彰。影片一開始就響起古典而優美的音樂,在配上一直古老麥克風的干凈畫面,使觀眾能夠體驗到一種在吵雜的現代社會中少見的古典美,這也給該片奠定了歷史傳記片的基本基調。
該影片在圖像顏彩方面主要運用了黑白和灰色,灰蒙蒙的天空,幽暗的房間,微微閃著火光的壁爐,還有那雍容但并不華貴的宮廷,處處充滿著二戰大背景下的那份英倫色彩。電影中的圖像選擇也頗具特色,大多數圖像表現了倫敦灰蒙的天、稠濕的霧、灰色的雕塑以及古建筑,還有紳士們的風衣、禮帽、雨傘,在霧都上空被云層遮掩的逆光中,但是極具魔力地呈現出賞心悅目的美感。色彩的變化在影片中也體現了敘事的進展和變化,剛開始的灰蒙蒙一直到最后國王成功演講后出現的明亮的色彩也暗示了整個故事的發展軌跡。影片最后國王的那段的演講將影片推向了,期間的畫面特寫鏡頭也為演講增色不少。
影片的語言也值得欣賞,從中不僅可以學到地道的英語,更重要的是在具體語境下如何理解地道英語的表達。更進一步從語言學角度進行分析,對影片的理解大有裨益。
三、以電影為語料的多模態外語教學設計
電影在外語教學中的作用和重要性已經得到了諸多學者的研究,實踐表明,運用電影進行外語輔助教學具有可行性和實用性。雖然具體教學設計不盡相同,但我們應該遵循運用電影進行外語教學的有效性、多樣性、科學性和創新性。利用影片輔助外語教學絕非在課堂里播放電影讓學生觀看而已,而應根據具體的教學目標合理設計教學活動。
在運用電影進行外語聽說教學時,除了像模仿語音語調、角色扮演等教學設計之外,還應該讓學生學會動手能力,進而激發學生的創造性,使學生保持聽說的興趣和動機。
從目前文獻看,現有的運用電影進行外語教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外語聽說方面的研究,其實應用電影于外語寫作和翻譯教學也很有必要和實用性。筆者認為在大學英語翻譯教學中也可以充分利用電影語料。翻譯能力的培養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具體在運用電影進行翻譯教學設計時,可以通過軟件把電影里的字幕去掉,然后在觀看電影時進行同步翻譯,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反應能力和翻譯實踐能力。因為學生在校期間沒有多少翻譯實踐的機會,這樣就可以使學生在具體語境下進行練習。
當然,在運用電影進行外語教學時應該注意一些問題。首先是如何選擇影片,我們在選片原時應該選擇經典影片、與學生生活相聯系、有利于學生培養正確價值觀、有利于情感教育和德育教育的影片。從而使學生在學習中自覺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
參考文獻:
[1]龍宇飛,趙璞.大學英語聽力教學中元認知策略與多模態交互研究[J].外語電化教學,2009,(3): 58-62.
論文摘 要:處于相同的文化語境下的觀眾可利用其所知的文化背景激活圖示而起到連貫上下文的作用,但在跨文化背景下由于觀眾認知文化背景的缺省,字幕的翻譯就起到了對影片內容的連貫性進行重構的重要作用,從而幫助觀眾更好的理解、欣賞影片。從分析Newmark與王東風的翻譯重構理論出發,試圖探討以文化缺省下的連貫重構為目的的電影字幕翻譯的問題。
1 文化缺省的連貫重購
最早的關于連貫的研究是從Halliday開始的,一般認為Halliday和Harson合著的《Cohesion in English》標志著銜接理論的建立。Halliday(1994)認為連貫有五種銜接方式,分別是:照應、省略、連詞以及詞匯銜接,他還列出了替代。但此后眾多學者對此理論的缺陷進行了批評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胡壯麟在其《語篇的銜接與連貫》中認為除了語篇內部“上下文”(co-context)外,語篇產生時的周圍情況和因素即“情景語境” (situational context),以及文化和風俗人情的“文化語境”(cultural context)都有助于理解語篇的意義和交際意圖,從而使語篇保持連貫性。
由于人們在交際中又遵循省力原則,即在不降低話語準確度的情況下盡量減少話語的量(胡壯麟《普通學教程》)。說話者在交際過程中會省略一些此類默認共息,以提高交際的效率。王東風(1997)認為這種被交際雙方作為共享的背景知識而加以省略的部分叫做“情境缺省”(situational default),如果被缺省的部分與語篇內信息有關,就叫做“語境缺省”(contextual default),而與語篇外的文化背景有關的,便就是“文化缺省”(cultural default),語境缺省和文化缺省都是情境缺省的副類。
如果在文化缺省的情況下,聽話者沒有對所需要的信息進行及時的填補,即相應的記憶圖式沒有被順利激活,那么,就不能順利對話語所負載的信息進行解碼,不能把語篇內信息與語篇外知識和經驗結合起來,也就不能建立連貫。在對外國電影欣賞的過程中,我們常會碰到由于文化差異而導致的理解障礙,所以字幕翻譯在文化缺省下進行連貫重構會幫助觀眾的理解,有效的接收影片的“情”和“意”。
2 文化缺省下電影字幕的翻譯案例
字幕是為了便利觀眾而對電影臺詞的輔助形式,這樣無形中就對電影字幕的翻譯有了一個很高的要求。因此,當出現文化缺省,本國觀眾會的社會風俗圖示很自然的被激發出來,從而跟前后文連貫起來。但是,如此自然的情況在外國觀眾那里卻很可能不能發生,因為,兩國觀眾的社會文化知識結構并不相同,所以,同樣的文化缺省卻不能激活相同的理解圖示,從而前后的連貫出現了斷層,觀眾對影片的畫面和對話往往覺得摸不著頭腦。在美國看臺的肥皂劇,每每演員說上一句俏皮話,觀眾們當即捧腹大笑。我們這些不是母語者往往不得其意,一無表情。這是由于不諳美國的歷史文化和風土人情,難以從語篇中獲得連貫的語義,表現得便有些木然了(胡壯麟 《語篇的銜接與連貫》)。
例如:在美國非常賣座的一部電影Meeting the Parents(《拜見岳父母大人》)講述了忠厚的男主人公為博取岳父的歡心所遭遇的一系列糗事,以其極為生活化的語言和幽默吸引了無數的觀眾,這部充滿美國社會風情和文化色彩的喜劇片在中國也受到了相當一部分觀眾的喜愛,但是其中某些地方的字幕翻譯卻有待商榷。以下是筆者收集的和大陸三個版本的翻譯,對白發生時的情景是男主人公因為早上起床起晚了,頭發凌亂,并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見到了眾人,他十分想在眾人面前說點俏皮話但又遭遇了冷場。
原文:
演員A:Oh, look, somebody had a visit from the hair fairy.
(眾人一陣善意的哄笑……)
岳父:Good. Let's all finish up and get ready to go because we have a pre-activity briefing in about thirty-two minutes.
男主人公:You know what? In that case, I'd better get upstairs and pay a little visit to the shower fairy.
(男主人公極力想說些俏皮話挽回面子,但是卻言語笨拙,遭遇一片冷場。)
例1 (臺灣版翻譯1)
演員A:喔,頭發像烏鴉窩一樣。
演員B:好。那我們現在就準備走,因為預演要持續三十二分鐘。
男主人公:那么,我要先上樓洗個澡再下來。
例2:(臺灣版翻譯2)
演員A:哦,有人見過發型神啦!
演員B:好。那我們趕快準備行動吧,因為預演要持續三十二分鐘。
男主人公:真的!那么我還是上樓,探探沐浴神好了。
例3:大陸翻譯版:
演員A:哦,快看,有人見過發型仙子啦!
演員B:好。那我們快點行動,因為預演要持續三十二分鐘。
男主人公:那么我還是上樓去見見沐浴仙子。
演員A所說的“visit the hair fairy”是調侃男主人發凌亂的俏皮話,來自植根于美國人中關于“小孩換牙”的一個信仰,即若換牙的小孩把牙齒用信封裝好放在枕頭底,善良又慷慨的“tooth fairy”便會用錢跟他換牙齒,這是父母用來鼓勵小孩子拔牙善意又美麗的“謊言”。對與“tooth fairy”有相同詞源的“hair fairy”和“shower fairy”,美國觀眾會自然而然的利用“tooth fairy”的文化圖示進行解碼而抱以會心一笑。但對于外國觀眾即使是受程度較高的觀眾來說,這一文化習俗可能較為陌生了。故因此出現了由于文化缺省所造成的電影字幕翻譯的障礙和問題。以上三個版本的翻譯都可圈可點,不能完全把影片的文化內涵、幽默及影片意圖很好的傳遞出來,筆者以此為例在下文進行了具體分析。
[1]
3 缺省下字幕的連貫重構
3.1 跨文化交際翻譯中的四種方法
3.1.1 直譯源中的形象
如果源語言所激活的形象為目標語言的讀者所接受,或者一些在任何語言內比較通用的意義,可嘗試直譯,如 “golden hair”可譯為“金黃色的頭發”。但要確保兩語言所表達的意義具有相同的內涵,如對動物翻譯,雖然動物外延是相同的但要留意它們所關聯的不同內涵。
在例2和例3中,譯者都使用了直譯的策略,保留了濃厚的美國風土人情,如將“hair fairy”和“shower fairy”直譯為“發型神”、“發型仙子”、“沐浴神”、“沐浴仙子”。但這種俏皮話在中國的文化中并不存在,即是受過高等的中國觀眾也很可能并未聽說過美國文化中 “tooth fairy”的由來,故此處的直譯就不能在中國觀眾的腦海中激活可以建立有效連貫的圖示,而是出現了真空或斷層,使大多數中國觀眾短時間內都摸不著頭腦,不能把字幕與影片的場景相聯系,更別提體會其中隱含的幽默效果了。所以直譯雖不影響觀眾對影片全局的把握,但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讓觀眾勉強把字幕與影片的場景相對應,“連猜帶蒙”地欣賞外國風情和文化風俗。 這種歸化式的翻譯比較常用,可以使語言洗練、通暢順達,便于觀眾理解。如譯者在例1中把“visit from the hair fairy”譯成了本國觀眾所熟悉的“烏鴉窩”,伴隨著畫面,觀眾馬上領會到了臺詞輕松幽默的意味。
3.1.3 刪除
由于文化缺省而對翻譯重構造成巨大障礙,許多譯者無奈的選擇了刪除原文的富文化色彩的語句,來獲取表面上的“通順”和“連貫”。它最大的弊端就在于阻隔文化交流,使讀者無法了解本應了解的文化信息,但由于這種譯法刪去了含有文化缺省并可能造成意義真空的內容,從而使譯文語篇處于較好的連貫狀態之中,因此具有一定的欺騙性(王東風《文化缺省與翻譯中的連貫重構》)。
如在以上例1的翻譯中,“fairy”被刪除不譯,其所隱含的有趣、善意的“tooth fairy”的文化就喪失了,觀眾也根本體會不到這句玩笑話所蘊含的獨特的外國文化和幽默,影響了外國的欣賞。所以,在電影翻譯中“刪除”策略是一種不可取的翻譯策略,應當極力避免。
3.1.4.意譯文化缺省下的濃厚文化色彩的語句
意譯是歸化式的翻譯策略,此做法在作品翻譯和非文學性作品翻譯中都比較常見,可以使字幕易于理解,達到通順與連貫,但是同時也會損失原文中的外國文化色彩。
但此翻譯策略在電影翻譯中文化缺省的連貫重構中卻不是屢屢奏效的。意譯源語言的過程很可能使其喪失豐富的文俗、幽默色彩,變為平淡的目標語語句。
3.2 兩種補充方法
除了Nermark以上這四點外,王東風在《文化缺省與翻譯的連貫重構》中所分析的兩點翻譯方法,也可以對我們電影字幕的翻譯起到借鑒作用,同時作為Newmark翻譯方法的補充。
3.2.1 文外作注:即文內直譯,有關文化缺省的說明則放在注釋之中
此種異化的翻譯策略在文學翻譯中是比較常見的,因為可以保留外國文學作品的文化色彩和異國風情,通過文外作注的方法又可以讓讀者明曉文化背景,建立上下文的連貫。電影字幕具有瞬間性的特點,電影字幕屏內作注的情況相對較少,但也不失為一種可借鑒的方法。
例4演員:It's called black-gulf farm:Catastrophe
字幕:是叫做黑灣農場:Catastrophe (災難)
譯者的原意是想突出“Catastrophe”與黑灣農場的聯系,在強調“catastrophe”的同時又保留臺詞的暗示意義,故在此用一個括號對“catastrophe”進行了加注。如果沒有此注解,那觀眾的理解就會出現一個斷層并影響臺詞表達的效果。
3.2.2 文內明示:即文內意譯,或直譯與意譯相結合,不借助注釋
此翻譯方法也能比較好的解決在文化缺省的情況下連貫斷裂問題,不僅保存了原文的異國風情也可避免由于跨文化而產生的文化誤讀現象。但是,原文含蓄的效果也會因譯文透明式(Transparent)的處理方式而受到削弱(王東風《文化缺省與翻譯的連貫重構》)。如在例1中的翻譯,可以把“我要先上樓洗個澡再下來”的這種完全意譯改為“我要先上樓洗個神仙澡再下來”的直譯與意譯相結合,既避免了前者外國文化、幽默的缺損,又避免了完全直譯所帶來的觀眾理解障礙或文化誤讀。
參考文獻
[1]Brown,G.,& Yule,G. Discourse Analysis [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2]Halliday,M.A.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2nded.)[M].London: Edward Arnold,1994.
[3]Nida,E.A.,&Taber,Ch.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M].Leiden:E.JBrill,1969.
[要害詞]電影色彩情感表達
色彩表現是電影作品中的重要要素,它能夠沖擊人的視覺,感化人的精神和靈魂。意大利電影攝影大師維托里奧?斯托拉羅曾說:"色彩是電影語言的一部分,我們使用色彩表達不同的情感和感觸,就像運用光與影象征生與死的沖突一樣。我相信不同色彩的意味是不同的,而且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對色彩的理解也是不同的。”各個時期的電影作品由于受時代環境和題材的影響,影片中的色彩表現也是千變萬化的,呈現出異彩紛呈的色調,色彩藝術和影片內涵有機地統一,從而表達出創作者的思想和影片的主題。電影中的色彩表現能客觀地再現現實生活場景
色彩作為一種視覺元素進入電影之初,是為了滿足人們在銀幕上復制物質現實的需要。電影藝術來源于生活,它的逼真性和再現性,使觀眾有身臨其境的感觸,這樣觀眾就很容易被打動,產生共鳴。影片《可可西里》中采用了紀實的影像風格,使用了大自然固有的色彩,白雪、清流、戈壁、灘涂、羊骨、流沙、鮮血……客觀地再現了普通的巡山隊員現實生活狀態,襯寫作論文托出人物的精神面貌,這些自然景色的再現,比起經過藝術加工的色彩更賦予了一種樸素而震撼人心的真實感,觀眾由此產生對那些普通的巡山隊員由衷的敬佩和對偷獵者的憎恨,在心靈上產生震撼和共鳴。電影中的色彩表現能表達出濃厚的思想感情電影作為一種藝術,凝聚著藝術家的審美意識和思想感情。維托里奧?斯托拉羅認為色彩是一種情感,一種感觸,通過象征來表達出自己或影片中人物、故事的含義。色彩是一種客觀存在,其本身并不帶有人的主觀情緒,但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人們對色彩產生了不同的感觸,因而也就賦予色彩不同的寓意,從而通過色彩表現表達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境界。例如:人們看到紅色、黃色,就會聯想到火、太陽等火熱和溫暖的物象,人們就感觸到了熱度。看到藍色、青色就很自然地聯想到大海、冰川、天空等冰冷的物象,同時感觸到了寒冷。阿恩海姆指出“:顏色的面貌和表情是受題材制約的,一定的紅用于畫血跡、面孔、馬、天空和樹,
看起來卻不是同一種色,因為我們是把它和對象的常態色聯系起來或者這種色彩所揭示的情況的涵義來進行觀察。”如茫茫雪原,通常人們總認為是清冷的,然而當改變其色調,在白色中摻進紅或黃造成陽光照射雪地的效果,卻使觀者頓時感到暖意。當色彩經過提煉、加工、改造就被賦予了不同的寓意,也就更能強烈地表達了思想感情和精神境界。電影《紅高粱》以紅色為主基調,利用色彩本身對于人的視覺的美感效應以及色彩的象征意義,刺激觀眾的視覺,激發起觀眾的聯想。影片中的紅色就是賦予了思想感情的,也是被藝術加工了的色彩。紅絨花、紅蓋頭、紅轎子、紅兜肚、紅高粱、紅太陽、紅天空,這些紅色的色彩都不是客觀存在的,而是經過藝術化了的。通過影片的紅色象征,表達了我們民族無比堅韌不拔,頑強的生命意志和面對外來侵略的英勇不屈和頑強抵抗的精神。意大利影片《紅色的沙漠》,導演安東尼奧尼勝利地運用了假定性的色彩造型,他把影片中大片的沙漠都變成了紅色,使畫面具有強烈的象征性和隱喻性。色彩表現形式是電影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可以給欣賞者帶來視覺上的美感,更能表達出藝術家審美意識和思想感情,從而形成多樣化的電影風格。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