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12 17:50:0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干部提拔考察報告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考察談話是組織部門獲取信息,識別、研判干部的重要途徑??疾煺勗捰涗涀鳛檎勗掃^程中所獲取信息的主要載體,對于后續信息匯總、考察報告撰寫、選人用人全過程紀實乃至選準用好干部都有著重要影響。當前,對考察談話記錄的重視程度還不夠,考察談話記錄的質量和規范程度還有待于進一步提高。為發揮好考察談話記錄在干部工作中的應有作用,筆者認為在做考察談話記錄時要把握以下幾點:
要素完備。要素完備是對考察談話記錄形式上的要求,一份完整的考察談話記錄應當由首部、正文、結尾三個部分構成。首部包含:標題,如“__等x人考察談話記錄”;考察談話組織情況,包括考察談話時間、地點、考察對象、談話范圍、考察組成員、記錄人等;正文,即考察談話內容,一般按談話對象進行記錄,包括談話對象的姓名、職務、分管或負責的工作情況及談話對象所說內容;結尾,正文之后部分,主要記錄本次考察談話中實際參加談話人數,考察談話過程中收集到的有關組織工作意見、建議等內容,記錄人還應當在結尾簽名。
內容完整??疾煺勗捰涗泝热輵獓@考察對象的德、能、勤、績、廉五個方面記錄,同時記錄談話對象對考察對象擬提拔使用的意見??疾爝^程中談話對象對考察對象優點和長處往往多說,對缺點和不足往往回避,為了保證記錄內容上的完整,在考察談話中如遇到談話對象欲言又止、似有言外之意等情況,應先將談話對象談及的可能屬于考察對象缺點或問題的情況記錄下來,再通過其它方式予以甄別。同時,由于記錄速度與談話速度存在一定差距,為避免記錄過程中遺漏、偏差,應當由兩人以上同時進行記錄,記錄完成后對存疑之處進行比對,確保記錄內容完整。
忠于原話。忠實于原話或原意,是考察談話記錄的核心要求,若不能忠實地記錄談話對象的原話,或者說談話對象對考察對象本人及擬提拔使用的真實意見得不到體現,考察談話記錄也就失去了應有價值。忠于原話首先應區分定性與定量內容,如“廉潔自律”屬于定性,“過年不收紅包”屬于定量,定性內容要由定量內容具體化,定量內容要由定性內容概括,不能簡單相互替代;其次記錄語言應因人而異,對語言精練、表達流暢的談話對象可以用邏輯性強的表述來記錄;對部分不善于言辭的基層群眾則應用平簡樸實、通俗易懂的語言表達方法記錄,包括方言、土話;對于特殊行業的專業人士,可采取特定行業術語,然后以進一步追問的方式解釋術語的含義,這樣更能體現記錄的真實自然,為后期撰寫考察報告,生動刻畫考察對象奠定基礎。
詳略得當??疾煺勗捒傮w上是對考察對象的概括、評價和具體描述,就談話對象而言,除個別對考察對象特別了解的要詳細、準確記錄其所談及的內容和細節外,大部分準備不夠充分,加之與考察對象接觸范圍的限制,對考察對象的評價往往不夠全面,描述往往以片段式的回憶方式進行,此時,對于談話對象回憶不清的時間、事情,比如考察對象承擔過什么重要工作任務,獲得過什么重要獎項,可先使用模糊詞語扼要記錄,界定出一定的范圍,如:“崗位調整時、__工作結束時”,“國家級表彰”等,然后通過其他談話對象或待考察談話結束后進一步核實、確定。
為借鑒學習兄弟縣市在城市建設中的好經驗、好做法,6月3日,我縣組團到等地考察了城市建設工作??疾靾F由縣委副書記為團長,縣政府副縣長為副團長,部分縣直單位的主要負責人、部分重點鄉鎮的黨委負責人等共28人參加??疾靾F先后學習考察了等地的城市建設,通過學習考察,使大家開闊了眼界,豐富了見識,學習了經驗,看到了差距,啟迪了思維。現將考察情況匯報如下:
一、學習考察的基本情況
二、主要體會與感受
這次學習考察,我們深切感受到兄弟縣市強勁的發展態勢、濃厚的建設氛圍和大膽創新的實干精神。他們科學務實的城市規劃理念、靈活高效的征地拆遷模式和令人矚目的城市建設業績,發人深思、催人奮進,主要感受有五點:
(二)征拆模式新。把補償當作“了斷”,把安置限于安居,這是目前許多地方開發建設、征拆補償較為普遍的作法。征地拆遷往往是一錘子買賣,一次補償、錢地兩清,開發建設主體總是把利益的天平傾向自己一方,把征地拆遷補償和失地農民安置,作為利益的對立面來看待,很少考慮失地農民的后路,這種利益上的本位主義,使征拆對象和失地農民既傷利更傷心,造成用地方和供地方的情緒對立,導致征拆工作成為“天下第一難”。如何有效化解征拆難題?縣以迎賓大道項目為試點,改革傳統的拆遷安置方式,全面推行產權調換房安置方式,具體來說就是做到“四個一”:
1、樹立了一個好理念。一是拆遷讓群眾說了算。改變以往拆遷由政府說了算的做法,把決策權交給群眾,充分保障群眾的參與權、知情權和監督權。通過走訪群眾、問卷調查、會議座談等形式,就項目規劃建設、房屋征收補償標準等重大問題,反復征求群眾意見,特別是對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補償安置問題,專門召開聽證會,聽取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拆遷戶代表的意見建議最終確定征收補償方案。二是利益讓群眾最大化。在拆遷補償標準和安置政策的制定上,找準政府與群眾利益的最佳結合點,在確保群眾合法利益的前提下,讓群眾在政策范圍內最大限度受益。三是服務讓群眾最滿意。改變以往拆遷工作,政府既當指揮員,又當裁判員的做法,把更多的政府職能轉向服務員的角色,通過與拆遷戶交朋友,真心實意為群眾做實事、辦好事、解難事,切實幫助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困難,做到以誠動遷、以情拆遷。
2、制定了一個好政策。一是合理確定補償標準。在制定征收補償方案時,改變以往政府與拆遷戶相互爭利的做法,既考慮到群眾的利益,又結合本地市場行情,在多次調研、征求群眾意見的基礎上,合理確定房屋拆遷補償標準、安置方式、返購價格和市場均價。二是適當出臺優惠政策。實行拆遷店面同等面積安置店面,對在限定時間內簽訂拆遷協議的,除按相關文件規定進行補償外,按其合法有效建筑面積的25%增加獎勵安置面積,產權調換房兩年內自愿轉讓的,可直接辦理到受讓人名下等。三是公平公正執行政策。針對以往拆遷工作中存在“早簽吃虧、晚簽得利”現象,建立了“五公示一監督”新模式,即對政策依據、補償標準、安置方式、獎勵措施等進行公示,成立專項監督審計小組,有效確保了政策執行過程中的公開、公平和公正,消除了群眾對拆遷的疑慮。
3、組建了一支好隊伍。一是黨政領導勇于擔當。成立了以黨政主要領導任總指揮,部分人大、政協副職任副總指揮的項目指揮部,把整個拆遷戰線分成若干個責任段,分別由指揮部副總指揮分段負責,并成立綜合協調、規劃編制、征地拆遷和工程協調等若干個工作組,負責協調解決拆遷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二是抽調人員集中攻堅。從27個責任單位抽調了84名素質高、能力強、具有拆遷工作經驗的干部充實到拆遷一線,所有抽調人員與原單位脫鉤,統一接受指揮部辦公室管理,實行集中辦公、統一簽到,一邊倒開展工作。三是責任單位包干負責。對所有拆遷戶分別落實包干縣領導、包干單位和相關鄉鎮,由包干單位與指揮部簽訂《征地拆遷包干責任狀》,實行“六包”,即包政策宣傳、包安全穩定、包協議簽訂、包棄房、包拆除、包后續工作。
4、建立了一套好機制。一是建立定期例會制。每周三、周五定期召開指揮部副總指揮、工作組組長、辦公室成員單位參加的專題調度會,聽取工作進展情況,協調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問題。二是建立定期通報制。每天對各單位工作進展情況進行匯總,每周按完成工作任務量,對各責任單位進行排名,并將排名情況,以手機信息的方式通報給縣四套班子領導和單位主要負責人。三是建立考核獎懲制。出臺了《縣在急難險重工作一線鍛煉考察選拔干部暫行辦法》,對拆遷任務完成好的單位給予通報表彰,對表現優秀的干部給予優先提拔重用。同時,對未完成任務且排名后3名的單位進行通報批評,對單位主要負責人進行誡勉談話。四是建立倒計時推進制。對各項工作限定完成時限,制定倒計時時間表,明確目標、量化任務和落實責任,實行倒計時推進。五是建立以拆違促拆遷制。集中精力、人力和物力,對金塘返遷安置區77戶違章建房戶進行了強制拆除,徹底扭轉了拆遷拆違工作的被動局面,促進了拆遷工作的開展。六是建立一戶一策制。由包干責任單位負責,對全部拆遷戶建立工作臺賬,全面摸清拆遷戶的家庭基本情況、社會關系、主要訴求,采取“一戶一策”的辦法,有針對性的開展工作。
(四)融資渠道活。如市為破解城市建設和發展的資金“瓶頸”制約,2011年組建了城市發展有限公司,作為城市建設投融資平臺,將收儲土地和其他國有資產打包作公司資本金,以項目為依托向銀行融資投入城市建設,實現融資、投資、資產管理和資本的市場化運作,為城市建設的資金投入提供可持續的來源。同時,還積極經營城市無形資產,采取BT、BOT、TOT和PPP等方式籌措建設資金。目前相關模式已成功運用到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工業污水處理廠項目??h在采取BT模式運作新區開發中,要求項目投資方在項目建設中,首先建設好新區的綠化景觀及部分基礎施設,前期投入資金待新區開發用地拍賣后支付,有效地解決了政府投入資金緊缺的難題。
(五)推進機制實。如縣在項目推進過程中,成立重大項目推進辦,并下發了《縣2013年重大項目建設推進工作意見》。堅持一周一督查。各項目責任鄉(鎮)、單位及時調度項目進展情況、困難、問題,并于每月初將情況報縣推進辦。堅持半月一小結。每半個月縣分管領導召開階段小結會,總結項目推進情況。堅持一月一推進。原則上由縣政府主要領導每月召集縣推進指揮部召開聯席會議,研究部署、協調解決重大項目推進中的困難和問題。堅持一季一調度。由縣委常委會每季度對重大項目的實施推進情況進行分析通報,重大問題不定期向縣委縣政府專報,并將有關信息向社會公布。堅持一年一考核。每年組織一次項目建設考核工作,并進行全縣排名。年內組織一次全縣重大產業項目建設巡回觀摩,在年底前組織一次“看特色、看變化”活動。實行一項目一檔案。逐個建立重大項目臺帳,確保項目情況的真實度;市為加強重點建設項目的管理,專門出臺了《市重點建設項目管理辦法》,從部門職責、項目確定、開工準備、項目實施、工程驗收、資金管理、責任追究等方面作出了具
體的規定,有力地推動了項目建設和管理。
三、幾點啟示和建議
兄弟縣市城市建設的實踐證明,要在更高起點上推動我縣的城市建設工作,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定不移的做美城市,堅定不移地改善民生,堅定不移地加大投入,全面掀起上項目、興產業、促發展的,切實加大重大項目推進力度,有力促進全縣的新型城鎮化建設提質、提速、提效。
(一)堅持先謀后動,規劃引領。堅持規劃先行,要在加強與瑞金都市區規劃融入與對接的基礎上,高起點展開規劃編制,增強規劃的科學性、前瞻性和操作性。加快“東進南擴”戰略,走組團式、片區化的路子,打造月亮灣新區、城南、城北等城市綜合體,快速拉開城市框架,合理優化城市結構,科學布局城市功能。待市人民政府批復后盡快實施好縣城第四輪總體規劃,并在第四輪總體規劃的指引下,盡快完成各項控制性詳細規劃及各類專項規劃的編制工作。
按照省委部署,12月6日至12日,由法棠同志帶隊,13個市(地)和20個省直有關部門主要負責同志參加的省委省政府學習考察團,赴上海市、山東省學習考察。通過走訪滬魯個市、縣(區)及個企業和單位,切身感受了兩地的巨大發展變化,學習了好經驗和好做法。通過對比,進一步增強了推進我省快發展、大發展的緊迫感、責任感和使命感。
一、上海、山東經濟發展基本情況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進入九十年代以來,滬魯兩省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成效顯著,實現了歷史性飛躍,開創了嶄新的局面。
(一)發展速度快。2003年,上海市、山東省實現gdp分別達到6251億元和12436億元,位于全國第7位和第3位,同比分別增長11.8%和13.7%,分別實現連續12年和13年保持兩位數增長。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分別為2833億元和4701億元,位于全國第5位和第2位,分別增長22%和22.7%。
今年1-9月,上海市、山東省實現gdp分別達到5305億元和10575億元,分別增長14.2%和15%。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分別為2513億元和4596億元,分別增長23.2%和26.6%。原創:(注:2003年數據中絕對數為年報數,增幅為初步統計數,下同)
(二)經濟效益好。2003年,上海市、山東省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分別達到886.2億元和713.8億元,位于全國第2位和第4位,上海市增幅為32.5%,居全國第一。90年代以來年均增長13.7%。上海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805.7億元,稅金523.5億元,分別增長46.1%和20.7%;山東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920.3億元,稅金685.5億元,分別增長49.6%和28.4%。
今年1-10月,上海市、山東省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分別達到959億元和678億元,分別增長25.2%和16.6%。
(三)開放步伐大。2003年,上海市、山東省進出口額分別實現1123.5億元和446.4億元,位于全國第3位和第5位,分別增長54.7%和31.6%。上海口岸外貿進出口額達2012億美元,增長41.2%;上海集裝箱吞吐量達1128萬標準箱,成為世界第三大集裝箱港。目前上海累計批準外資項目3.5萬個,外商直接投資實際到位資金超過500億美元,世界500強企業入駐上海達280多家,跨國公司地區總部達79家。山東省累計批準外資項目4.3萬個,外商直接投資474億美元,世界500強企業入駐山東達110多家。
今年1-10月,上海市、山東省進出口額分別實現1306.5億美元和488.6億美元,分別增長43.6%和37.1%;山東省實際外商直接投資88億美元,增長56.8%。
(四)內在活力強。到2003年末,上海市大中型國有企業完成改制面達72.4%,國有經濟比重由90年代初的71.9%下降到48.4%;非公有制比重由90年代初的3.9%上升為35.8%,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67%;在滬外商投資企業全年實現銷售收入5400億元,增長56%。山東省有86.7%的國有企業進行了公司制改革,90%以上的國有大中型工業企業實現了投資主體多元化,95%國有中小企業實行了多種形式改制;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占gdp比重為40.3%;規模以上私營工業全年完成增加值594.7億元,增長44.5%。
(五)發展后勁足。2003年,上海市、山東省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分別為2452.1億元和5326.7億元,分別增長12.1%和51.7%,山東省億元以上大項目1868個。今年1-9月,山東省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完成5704.5億元,增長48.7%。
2003年,上海市高新技術產業工業總產值2980.6億元,比上年增長43.5%,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26.5%,比上年提高3.1個百分點。山東省規模以上高新技術工業實現增加值809.4億元,增長23.8%,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19.6%。
(六)居民收入高。2003年,上海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為14867元和6654元,均位于全國第1位;山東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為8400元和3150元,均位于全國第8位。到2003年末,上海市新增就業崗位46萬個,城鎮從業人員582.3萬人,職工年平均工資27304元;山東省城鎮實現就業再就業105.0萬人,在崗職工人數757.8萬人,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12567元。
今年1-10月,上海市、山東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13965元和7822元,分別增長12.9%和12.5%;1-9月,農民人均現金收入分別為6337元和2888元,分別增長9.2%和18.1%。
二、上海、山東發展的主要經驗
這次在上海、山東學習考察,總體的感受是兩地的干勁足、氣魄大、作風實。在加快發展的進程中,始終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無論國際國內形勢如何變化,無論遇到什么艱難險阻,都“咬定青山不放松”,全力推進,百折不撓,伴隨著發展的步伐,熱情與干勁不斷高漲;始終把滿腔熱情與科學態度結合起來,實事求是,扎扎實實地開展工作。
(一)堅持把解放思想落到實處,真抓實干,不斷創新。
一是把解放思想落實到更新觀念、創新發展思路上。近幾年,山東提出從發展觀念、市場觀念、效益觀念等8個方面進一步解放思想,不斷創新發展思路。過去上海人認為,中央讓干的就干,不讓干的就不干。通過與深圳的對比發現,這種觀念落后了。目前上海人的觀念是,只要符合“三個有利于”原則,中央沒說不讓干的就大膽放手去干,中央允許干的就千方百計干得更好。上海在國企改革取得階段性成果的基礎上,以新的起點和高度,提出新一輪改革要把重心從以國企改革為中心環節,轉向以國資改革帶動國企改革,以國資布局和結構調整促進資源的優化配置,從整體上搞好國有經濟、搞活國民經濟的新思路,使國企改革穩妥有序的進行。二是把解放思想落實到搶抓機遇上。上海深得機遇之惠,搶抓機遇的意識日益增強。去年,他們準確分析了上海所面臨的國內外機遇,提出要“看勢做事”,全面實施科教興市,牢牢抓住當前世界制造業轉移的機遇,以制造業戰略升級為支撐,打造先進制造業高地。山東在國家實行宏觀調控、全國土地緊縮的情況下,提前運作,爭取主動,做活土地文章。比如,濰坊高新區主動出擊,提前劃出8000畝土地,拓寬了發展空間,爭得了發展機遇。三是把解放思想落實到創新工作機制和方法上。山東創新工作機制,在招商引資工作上,實行制定目標、分解任務、監督考核“三項體系”。各市縣不僅領導干部有指標,而且細化到每個干部身上。同時獎懲分明,領導干部完不成指標,離職去招商,完成后再復職。最近省委書記、省長帶隊,成立聯合檢查組,在6天時間里行程2600多公里,檢查了6個市地,并召開現場會。主要是看落地項目,看經濟發展。從基層解決光說不干的問題,使解放思想化作實實在在的行動。在干部任用上,不拘一格選人才。只要業績突出,就大膽使用。這次聯合檢查組檢查之后,一次就從縣委書記崗位上提拔了10名副廳級干部,大大激發了廣大干部干事創業的熱情。
(二)堅持從實際出發,多種形式推進國有企業改革。上海與山東雖然國有企業所占比重不同,國企改革所面臨的形勢有別,但其推進改革攻關中有著共同特色,即:求真務實,與時俱進,靈活多樣。上海提出了“八個有機統一”,山東實施“六項主要措施”。其核心內容,一是以改革的思路籌措改制成本。國企改革遇到的最大難題是“錢從哪里來”。山東省堅持投資主體多元化,通過轉讓存量資產、吸收外資和民資等,將資產規模較大的企業改制為股份制企業或民營企業。山水集團是以水泥為主導產業的大型企業集團,其前身是山東水泥廠,為國有企業。原來是一個連年虧損、即將倒閉的企業。通過改制重組兼并了濟南水泥廠和東方紅水泥廠,并以“騰籠換業”的方式(即廠址搬遷,土地變現),獲得2億元建設發展資金,又不失時機地對位于市區的所有中小企業進行改制搬遷,實現了集約化經營。企業順勢改制為民營企業。他們用“騰籠換業”籌集來的資金建起了新的生產線,妥善安置和分流了4000名職工。山水集團目前已成為具有2000萬噸水泥生產能力,明年可達3000萬噸,16個子公司遍布全省,位居全國同行業第二位的龍頭企業。二是憑改革的力量鞏固國企的主導地位。上海辯證地看待國有資產進退、國企改革的“破”與“立”問題。不把國企改革簡單理解為“國退民進”,在有些領域“以進為退”,有些領域“以退為進”。山東面對國有企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大的實際,始終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發揮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不片面強調國有資本的全部退出,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作為國家特大型國有企業和啤酒行業骨干企業的青島啤酒曾陷于體制陳規不能自拔。自1996年開始,大刀闊斧地進行了改革,通過高起點發展,低成本擴張,以多種方式收購兼并了全國40家啤酒生產企業,使企業越做越大。借助改革的強大動力,從1996年至今,青島啤酒的銷售總量從33萬噸增長到300多萬噸,銷售收入從15億元增長到70多億元,利稅總額從3.5億元增長到近20億元,品牌價值67.1億元,位居全國啤酒行業之首。通過改革強化了國有企業的主導地位。三是用改革的措施解決好企業的后顧之憂。國企改革的最大包袱是“人往哪里去”。針對這一問題,上海強調抓住國企改革這個關鍵環節,帶動勞動人事制度改革、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等聯動配套。堅持“無情調整,有情操作”,妥善安置富余人員。山東省依法保障職工的合法權益,規范改制企業的勞動關系。青島市積極探索建立政府主導、全社會參與、市場化運作的就業促進機制,通過實施弱勢群體“陽光救助”工程等一系列措施,較好地解決了就業問題,同時為城鄉3.6萬戶、7.5萬人實施了低保,年發保障金5000萬元,保障率100%。
(三)堅持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上海、山東的強勢發展,離不開科技第一生產力的作用。高科技園區是高新技術產業不可替代的重要載體,而發展高新技術園區離不開政府的大力支持。兩地在這方面有共同之處,一是提供優惠政策。上海、山東兩省市都賦予省級以上高科技園區必要的經濟管理權限和相應的行政管理職能,以扶助其做大做強。濟南高新區是1991年全國首批建立的國家高新技術開發區,原規劃面積15.9平方公里。為促進高新區的發展,2001年市委、市政府為高新區增劃面積22平方公里,2002年增加11.3平方公里,2003年又增加10平方公里,拓寬了發展空間。二是引導優勢聚集。為了做大做強張江高科技園區,1999年上海市委、市政府提出了集全市之力“聚集張江”的戰略決策,把全市大部分高科技項目集中到張江,集中優勢兵力突破制高點。如今,“聚集張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果,這里已成為國家級“生物醫藥基地”、“信息產業基地”、軟件產業基地、“科技創業基地”以及國內規模最大的集成電路產業基地和國內首創的銀行卡產業基地。三是強化優質服務。山東省濰坊高新區把高新技術發展與農民利益通盤考慮,通過給農民發放生活補助、建立養老保險、搞好不動產經營,以及把農民的補償費等置換成標準廠房和商業房、把農村的舊村址置換成現代生活小區、把農村剩余勞動力置換成企業職工或個體私營業主等方法,破解了農民“三憂”?!叭齻€置換”,贏得了廣大農民的擁護和支持,形成了助推高新技術產業的強大合力。由于政府的強力扶持,各高新區呈現出強勁的發展態勢。在科技部組織的2003年國家高新區技術創新能力、經濟發展能力及創新創業環境評價中,上海均名列前茅。山東5個園區在53個國家級園區排名中在發展能力方面有3個排在前10位,有1個列為第19位。今年1-10月山東省高新區實現技工貿總收入2985.5億元,財政收入82.97億元,出口47.9億美元,固定資產投資569億元。科技第一生產力的作用在兩地得到了充分顯現。
(四)堅持搞好對外開放和招商引資,原創:不斷擴大經濟外向度。一是高品位、大格局謀劃,加強政策引導。上海強調以完善投資環境,改善政府服務為突破口,突出集聚發展,增強城區整體競爭力。確定了加強滬港全面合作的原則和機制,明確了近期加強合作的8個重點領域。同時,在政策上積極引導跨國公司地區總部、研發機構落戶上海,鼓勵外資參與國有企業改組改造。山東提出了“全黨抓經濟,重點抓工業,關鍵抓投入,突出抓招商”的工作要求,把外經外貿作為經濟發展的“三大亮點”和壓倒一切的三大中心任務之一。首先選準主攻方向,抓住日本、韓國產業轉移的機遇,利用地緣優勢,建立面向日韓的產業協作區。同時從優勢產業中選擇一批競爭力強的項目,面向國際大企業招商。在政策上,建立了“稅外無費區”,降低了項目進入“門檻”。二是多層次、全方位招商,突出載體優勢。各類園區是開放型經濟的重要載體。上海、山東集中精力、集中優勢,努力建好經濟開發區、高科技園區和出口加工區等各類園區,把園區做大、做高、做強,以“筑巢引鳳”。濰坊出口加工區是我國開放度最高、政策最優、機制最活的經濟區域,海關實行封閉監管,具有“境內關外”功能。園區對于出口創匯具有重要作用,去年青島市重點園區引進千萬美元以上大項目占全市50.6%。三是定目標、階段性落實,注重招商成果。上海、山東不是把對外開放、招商引資的目標、任務落實到會上,而是要親眼看見項目落在地上,見到實效。上海招商嚴格挑選大項目、高新技術項目,注重項目落地后對國內自主創新能力和產業鏈的帶動。山東為了抓出實效,各市地專門成立了招商機構。濰坊市有三個招商局,下轄市壽光有五個招商局。各局由黨工委、管委會領導牽頭,組成招商小分隊,分期分批走出進行招商。嚴格落實招商引資責任制,層層分解任務,一月一考核,一月一公布,一季一兌現,到年底按照四個季度計劃進度比率,依據硬性要求實行獎懲。正是由于這些剛性措施,使山東招商引資大見成效,從2001年到2003年全省實際利用外資從42.5億美元上升到112.6億美元。
(五)堅持經濟發展多元化,堅定不移地促進民營經濟的發育成長。上海、山東在堅持公有制經濟主導地位的同時,堅定不移地放手發展民營經濟。一是積極支持中小民營企業發展。上海從1999年開始,將扶持中小民營企業發展當作大戰略來抓,制定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專項政策,市政府出臺了鼓勵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鼓勵市民從事非公有制經濟、鼓勵外地企業到上海創辦企業、鼓勵非公有制企業參與上海市國企的資產重組和公有制經濟結構的調整。全市已有1.2萬戶國有企業被私企、個體工商戶收購、兼并或租賃。目前上海的在職職工中,每3人就有1人就職于私營企業。山東對發展民營經濟實行“四個放開”、“六個一樣”原則,即放開膽量、放開政策、放開領域、放開發展;對民營企業同國企一樣關心、一樣重視、一樣支持、一樣幫助、一樣享受政治經濟待遇、一樣作為各級領導的政績對待。在這樣良好的環境下,山東民營企業迅猛發展,涌現出一大批民營企業名優品牌。2003年,全省民營經濟實現增加值3753.5億元,個體工商戶和私營企業分別達到158.6萬戶和22.9萬戶。二是熱情鼓勵民營科技企業發展。上海、山東都制定了發展民營科技企業的優惠政策,上海民營科技企業以年均40%的速度發展,目前,上海民營科技企業數量已達2萬個左右。同時還通過建立信貸擔保體系和風險投資退出機制,較好地解決了民營科技企業融資難的問題。三是大力扶持民營企業集團化發展。山東省通過扶持科技含量高、加工型民營企業,助推民營企業調整結構,培植特色產業,把150多家骨干民營企業培育成企業集團。涌現出一批象山水集團、晨鳴紙業等在國內外同行業中具有影響力的大型民營企業。目前全省年收入億元以上的民營企業達到1086戶,年收入10億元以上的民營企業達62戶,年收入20億元以上的民營企業達到18戶。
上海、山東民營經濟的快速發展,促進了財政增長和農民增收。2003年上海市非公有制經濟稅收約占全市稅收總額的40%,比1997年增長3倍。山東省2003年非公有制經濟稅收占全省地方財政收入的52.8%;民營企業提供的工資性農民人均收入達1395元,占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的44.2%。
(六)堅持大項目牽動戰略,加快培育壯大新的產業集群。一是圍繞主導產業升級抓大項目。上海突出發展具有強大牽動作用的優勢產業和重大項目,重點扶持電子、信息、汽車、石化、鋼鐵、成套設備、造船等重點行業發展。山東大力實施“三個一批”戰略,發展大產業、大項目、大企業,取得顯著效果,全省工業實現利稅、大型企業數量都居全國第一。年銷售收入超過10億元的工業企業達到230家,過百億元的21家,過200億元的10家,涌現出“海爾”、“魯抗”、“如意”、“濰柴”、“晨鳴”、“山水”等一大批大企業和大項目,其中“海爾”成為入選世界100個知名名牌的唯一中國企業。二是圍繞培育新興支柱產業上大項目。上海、山東兩地在新一輪競爭中瞄準產業定位,加快培育自己新興的支柱產業。上海以浦東為龍頭,加大項目招商力度,其中的張江園區以生物醫藥、信息產業為兩大支柱,近三年已引進項目369個,相繼引進和投資組建了集成電路企業70家、軟件企業近200家、生物醫藥項目130個。到2015年張江園區將成為全球最大的芯片基地之一。三是圍繞基礎設施建設上大項目。上海先后興建了“三港兩網”工程、國際航運中心工程、洋山深水港一期工程、港區、東海大橋工程、臨港新城一期工程、高速公路網、軌道交通網建設工程等,為工業高新地提供多方位支撐。山東全力打造半島制造業新基地,大搞項目開發,帶動總量擴張和傳統產業升級。山東的濰柴動力堅持技術創新,做強做大主導產業,已占領國內外市場,今年銷售收入100億元,預計明年銷售收入實現200億元,是全國同行業排名第一。四是圍繞國際產業轉移上大項目。上海、山東抓住國際產業向中國轉移的機遇,以大企業、知名品牌和雄厚的實力承接大項目。山東抓住日韓產業轉移多以汽車、造船、石化、鋼鐵等重化工業為主的特點,以本省優勢產業相對接,項目落地后,使生產環節向上下游延伸,形成完整產業鏈的良好態勢。青島高新區引進了朗訊、帝科化工兩家世界500強企業的研發中心。威海高新區以三星電子為紐帶,吸引26家配套企業進區,同時還引進國內25所重點高校、21所科研院所進區創辦高新技術企業或與企業開展產學研合作。使山東對外招商和利用外資工作三年邁出三大步。
(七)堅持城鄉統籌,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一是強化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上海按照“市區體現繁榮、郊區體現實力”的總體戰略,堅持不懈地推進郊區工業向園區集中、人口向城鎮集中、土地向規模集中,加快城鄉一體化、農業現代化、農村城市化和農民市民化,把郊區建設成了促進發展的新空間。山東確立了以青島、濟南、荷澤三個中心城市為牽導的東、中、西三大經濟圈,中心城市的輻射效應、帶動作用非常明顯。目前,以青島為中心的膠東半島城市群經濟迅速掘起,gdp占全省66.5%,進出口占90%,人均gdp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0%。二是因地制宜,發展有特色的區域經濟。山東省大力支持和鼓勵各地方發揮獨特優勢,唱好自己的“拿手戲”。被譽為“中國蔬菜之鄉”的壽光市積極發揮蔬菜種植產業的傳統優勢,做大做強花城菜鄉這個品牌。目前已發展無公害蔬菜60萬畝,50多種農產品獲國家無公害農產品標志,10多家世界知名種業公司在壽光建立研發基地,已成為聞名海內外的蔬菜基地。特色產業的壯大有力拉動了區域經濟的發展。近三年,壽光市國內生產總值、財政收入年均分別增長15%和20%以上。連續七屆進入全國農村經濟綜合實力百強縣。預計今年國內生產總值、財政收入可分別完成150億元和11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可達到4500元。其中僅蔬菜一項就達3000元。三是堅持促強扶弱,發展壯大縣域經濟。山東實施“抓兩頭”戰略,一手抓強縣帶動,一手抓弱縣扶持,以強帶弱、協調發展。30個強縣和30個弱縣互派縣級領導,強縣派到弱縣的擔任縣委副書記、常務副縣長,有職有權,簽訂責任狀,一幫幾年,視幫扶效果兌現獎懲。對經濟強縣擴大經濟自,下放審批管理權限,可自主設置縣級行政機構。30個弱縣的企業所得稅、營業稅收入比上年增長部分,由省市財政全額返還。
(八)堅持強化政府服務功能,打造優良經濟發展環境。一是加強透明政府建設。上海推出以政務公開為核心,包括政府信息、政府公報、政府采購等系列板塊的政府“陽光行動”。浦東新區自2000年建政以來,嚴格按“陽光行動”推行政務公開,政府設立信息網站和多媒體觸摸屏政務公開系統,公開1700多項政務目錄,特別是與招商引資相關的內容,如監督投訴、投資咨詢、服務導航、用戶中心等統一聯網公開,他們認為這是勤政的“催化劑”,廉政的“反腐劑”。二是精心打造和維護政府品牌。山東提出“誠信山東”、“法制山東”,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知名度。濟寧市打造出“平安濟寧”品牌,大力加強法制環境建設,近幾年,85%以上的鄉村和基層單位做到常年不發生刑事案件,未發生一起重大安全事故,優良的法制環境成為吸引投資者的一大亮點。今年以來,共吸引內資項目3037個,資金到位300億元;吸引外資到位3.5億美元,增長2.6倍,世界500強項目已達14個,這個昔日落后地區正努力向“山東第一方陣”邁進。三是強化政府人性化服務。上海對外來投資者在購房、購車、子女入學等多方面提供政策優惠。煙臺市為解決外來投資者子女入學難問題,專門提高了27所涉外小學的設施和配套水平,選擇了一批縣以上醫院作為外商就醫定點醫院。在韓日商人云集的威海市,當地規劃建設了兩個配備國際學校、醫院和娛樂健身場所的外國人生活小區。
三、學習借鑒上海、山東經驗,加快我省經濟發展的意見
耳聞目睹上海、山東巨變,在深感震撼和壓力的同時,也深受啟迪。尤其是他們把解放思想做為一切工作的先導并貫穿始終,以思想大解放、觀念大更新,促進經濟大發展和社會大進步,是其成功的真諦。與他們相比,我們落后的差距歸根結底是思想觀念上的差距。我們要正視這些差距,認真學習新經驗,樹立新觀念,推出新舉措,謀求新發展。
(一)進一步解放思想,以改制為中心,不拘一格推進國企改革,增強國有經濟的控制力。上海、山東國企改革的主要經驗是,以發展為核心,以調整為主線,以改革為動力,突出戰略重點,大氣魄、大手筆、大力度做活做好資產這篇大文章。國企改革是我省經濟工作的重頭戲,難度大,壓力大。但同時還要看到,國有企業是我省經濟發展的主要支撐,基礎好,資產大,員工素質高。尤其是在振興老工業基地中,國家相關政策支持和項目投放還主要向國有大中型骨干企業傾斜的情況下,發揮國有大中型骨干企業的龍頭帶動作用,盡快做大做強并進一步解放其潛能,仍是我省經濟提速的重要途徑。一是在思想上要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堅持“國強民上”,推動優勢資產向龍頭企業集中,優化國民經濟布局,鼓勵支持國有大中型骨干企業向管理要效益、向技改要后勁,向存量要增長,向國家要政策,向有序改制要社會和諧。二是方式上要堅持多樣性和靈活性。學習借鑒山東“騰籠換業”的經驗,以企業整體搬遷為契機,加快企業重組、改造、合資、改制,骨干企業集團化,優勢企業股份化,中小企業民營化。三是在難點上形成重點攻堅。要加大力度盤活土地資產,按照城市發展規劃,推進地處城市中心企業搬遷改造,實現土地增值變現,支持國企改革。加強政府與銀行、企業與銀行的合作,爭取加快處置不良資產;幫助企業提高信用等級,爭取更多信貸支持。
(二)進一步解放思想,做大做強主導產業,構建起支撐我省經濟快速發展的脊梁。上海、山東發展主導產業的突出經驗是,主導產業要精,如上海確立的“兩個優先”,即優先發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原創:山東確立的農產品加工、電子、裝備制造和石化“四大優勢戰略產業”;主導產業要準,要體現國際化、市場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要求,還要有大項目、大企業支撐,有產業鏈延伸、產業聚集要求和功能。我省也必須舉全省之力發展主導產業。一是突出重點,大力發展潛力大,優勢明顯和牽動力強的產業。依據國際產業分工和我省產業及資源優勢,我省應突出發展裝備制造業、食品工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將其從六大基地,六大產業群中突出出來,集中力量推進,形成跨躍式發展勢態。尤其要高度重視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從總體上看,我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滯后,但在部分領域和項目上我們有優勢,有產業基礎,尤其是振興老工業基地需要高新技術提升傳統產業,有很大的內需市場,只要積極創造條件,完全能夠抓上去。二是加強產業園區建設,加快產業聚集。要重點抓好哈爾濱、大慶兩個國家級園區建設,立足國際先進,國內一流,招大商,引大資,成為我省發展六大產業的中堅載體,發揮好示范和引導作用。要加快特色園區和哈大齊工業走廊建設,建立完善社會服務體系,以骨干龍頭企業和優勢產業為牽動,實現中小企業由分散向集中連線,由單體規模向群體規模轉變,向專業化、協作化、集團化方向發展。三是高度重視大項目建設。上海張江科技園引進中芯公司一個集成電站項目,跟進上下游企業80多家,投資近百億美元。項目是產業的載體,是核心,是龍頭,引進一個好項目,就可迅速催生和膨脹一個大產業。我省要認真規劃、培育、推介、爭取大項目,特別是圍繞六大基地和主導產業引進和爭取一批大項目,重點項目要實行領導負責制,全程跟蹤服務,及時協調解決突出問題。
(三)進一步解放思想,把擴大對外開放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以加強對俄科技經貿合作為突破口,全面推進對外開放戰略升級。兩省市經驗表明,在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中,一個地區經濟發展越來越取決于這個地區的生產要素聚集能力,在國有資本逐步從競爭性領域退出的情況下,更多的投資要靠大規模招商引資。為此,我省必須把對外開放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以更大的膽略,更靈活的方式,舉全省之力形成總體攻堅之勢,積極推進對外開放戰略升級。目前要抓住“三大機遇”,叫響“一大品牌”?!叭髾C遇”:一是抓住全球經濟增長呈現溫和回升,世界經濟結構新一輪調整和國際制造業向中國轉移的機遇,爭取在3至5年機遇期內,加大力度推進以亞太地區為重點的對外開放。二是抓住中俄兩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持續升溫,俄羅斯以發展消費品工業和農業為主要目標的5至10年經濟結構調整期的機遇,全面推進對俄科技經貿合作戰略升級。三是抓住國家宏觀調控,東南沿海發達省市受能源、土地、材料等生產要素制約,“南資北上”和國家支持老工業基地振興,以及香港活動周的機遇,加大對內開放力度。叫響“一大品牌”就是打出“雙贏互動,南聯北開”的對俄合作的品牌。我省有對俄的地緣優勢、人文優勢、通道優勢、地方政府及企業間良好合作基礎等,面對日、韓、美、歐盟及國內發達省市紛紛登陸俄羅斯的巨大挑戰,我們必須發揮優勢,搶占先機,以對俄科技合作的巨大品牌效應,提高對外開放的知名度、美譽度和聚集能力,構筑吸引國內資金、港澳及東南亞地區資金的“洼地”,推動全省對外開放戰略升級。支撐品牌運作要突出抓好對俄投資能源原材料加工、出口加工、農產品生產加工和科技合作“四大基地”建設,積極整合黑河、綏芬河、東寧對俄資源,向國家爭取建立國家級出口加工區。
(四)進一步解放思想,不斷發展壯大民營經濟,激增經濟發展活力。近幾年,我省民營經濟取得了長足發展,但與上海、山東相比,差距很大,民營經濟占經濟總量還不到1/3。我們必須認真學習上海、山東兩地抓民營經濟的經驗。一是更新觀念,堅決破除影響民營經濟發展的思想障礙。觀念上的差異,無疑是我省民營經濟落后半拍的一個重要因素。我們一些領導同志對發展民營經濟特別是個體私營經濟思想上重視不夠,民營經濟規??偭科?、產業層次不高、管理水平落后,品牌優勢不大;我省的一些私營企業經營者,普遍存在“小富即安”的思想,缺乏干大事業的雄心,怕政策變、怕露富,“走出去”的很少。對此,我們一定要大膽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把民營經濟發展作為全省的一項重大發展戰略來實施。左己同志在今年11月份的全省領導干部會議上,提出把明年作為我省“民營經濟年”,我非常贊同,希望各級各部門要圍繞這一課題,認真研究謀劃,切實抓出成效。二是要加大對私營企業的支持、扶持力度。要放手、放膽發展有市場、有效益的民營企業,堅決廢除一切限制民營經濟發展的歧視性政策,革除一切落后的管理手段和行為,在扶持政策、市場準入和監督管理等方面,都要與國有企業和外資企業一視同仁。要加大對民營企業的技術支持力度,建立私營企業創新人才培訓和激勵機制,協調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和企業之間產學研的有機結合,提高私營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的內在素質。三是要拓寬融資渠道。要通過建立信貸擔保體系,有效解決民營企業融資難的問題。政府要加大力氣整治社會信用環境不良狀況,商業銀行要擯棄對私營企業的歧視做法,在貸款期限、貸款額度及貸款利率方面給其同等的待遇。要指導私營企業拓展融資方式,通過間接融資、直接融資和風險投資等多種途徑籌集資金。
(五)進一步解放思想,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全面打牢縣域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海、山東兩地都把發展縣域經濟作為區域經濟結構調整的重中之重,從多方面、多角度采取措施,增強縣域經濟活力,促進本地區整體上實現跨越式發展。我省作為農業大省,在土地和資源上較上海、山東有很大的比較優勢,要充分發揮比較優勢,抓住關鍵環節,挖掘發展潛力,在縣域經濟發展上實現新突破。一是要突出抓好特色優勢產業,走特色農業之路。要繼續全面落實中央關于農業稅改費的優惠政策,進一步減輕農民負擔。在引導和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的同時,充分利用政策、信息、服務等手段,引導農民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則,堅持“打綠色牌、走特色路”,迅速擴大特色產業的經營規模,集中力量建設若干特色知名農副業產品,創出龍江綠色農業品牌。要圍繞農民增收加快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在保證糧食安全的前提下,對那些有利于農民增收的、效益好的經濟作物,都要積極支持。要繼續實施“主輔換位”戰略,按照標準化、規?;?、集約化和良種化的方向,加快發展畜牧業,鞏固乳品大省地位。二是要突出抓好重點龍頭企業,走“工業興縣”之路。堅持把加快工業化進程作為發展縣域經濟的做“強”之舉,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和農民增收。要大力扶持農業龍頭企業的發展,堅持快中求快、大中求大、好中求好,大、中、小龍頭企業一起上,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要積極創造條件,促進龍頭企業和國際市場接軌,增強我省農副業產品出口創匯能力和國際市場競爭能力,促進農產品增值增效。三是要突出抓好分類指導,走縣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之路。實施“抓兩頭、帶中間”戰略,一手抓強縣帶動,一手抓弱縣扶持。重點培養10個經濟強縣,爭取3-5年內有2個以上進入全國百強縣行列。全面落實10強縣各項獎勵政策,在財稅政策、分配制度和領導干部提拔任用等方面給予傾斜,最大限度地調動各地發展縣域經濟的積極性。選擇10個弱縣,由省市領導和省直部門對口包扶支援,指導幫助弱縣加快發展。四是要突出抓好資源型城市轉型,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我省資源型城市比較多,在抓縣域經濟發展中,要把經濟轉型作為一個重要方面突出出來。各有關部門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理清思路,搞好規劃,幫助資源型城市抓好轉型項目落實。要瞄準產業發展趨勢,延長產業鏈條,發展循環經濟,形成資源型城市新的經濟增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