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17 20:20:0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改造我們的學習教案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摘要:學生是活活的個體,他們的思維和思考是隨著時間和空間的變化發生變化的,這也就是說,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從學情出發,能觀察到學生的變化,實現既定課堂的動態性。俗話說得好,計劃趕不上變化,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語文教師必須走出課件的束縛和教案的牽制,實現靈活教學。
關鍵詞:學情 變化 主動性 尊重
在以前的語文教學中,我們的上課就是執行教案的過程,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在課堂上最理想的進程就是完成預定的教案,而不是“節外生枝”;教師期望的是學生按教案設想做出回答,否則就努力引導學生直至達到預定答案為止……我們精心設計的教案仿佛成了“看不見的手”,支配、牽動著教師與學生,讓他們圍著它團團轉,課堂于是成了“教案劇”出演的舞臺。
新課程標準所倡導的學生學習方式是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基礎,以合作學習為途徑,以探究學習為目的。在這個學習過程中,學生帶著自己的知識、經驗、思考、靈感、興致參與到課堂活動之中,從而使課堂教學呈現出豐富性和創造性。教學的過程也應成為師生互相配合的過程。作為教師在課前就要有思想準備考慮:課堂節外生枝怎么辦?學生可能提出哪些疑問?預設方案被打亂怎么辦?……
一、教學設計要真正考慮學生
走進新課程,教學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在教學的動態過程會有一些我們無法預見的教學因素和教學情境。課前設定越多,課上學生的自由空間也許就越小。因而我認為教學的預案設計不妨“簡單”一些,為學生創設一種廣闊發展的思維時空。
我曾聽過一堂比較成功的語文課《尊嚴》,她對于第二課時的教學是這樣設計的:
一、默讀課文,引導學生“批注”
師:孩子們,《尊嚴》一文中有許多印刷的空白,這是有待咱們開發的“黃金地段”,咱們可以充分利用,在此批注,寫下自己的理解、感受、欣賞、評價。
二、交流“批注”,教師與學生對話
師:同學們,看了你們書本上密密麻麻的閱讀批注,我知道你們的批注是“豐收”的。下面,大家和我一起交流批注成果,好嗎?
(生:自由交流;師:創設對話情景,主持對話)
三、自由選擇“自助餐”式作業
1.將文中某句話改造成自己的一句格言警句。
2.摘錄文中優美詞句。(當天完成)
3.小組間開展寫字或默寫比賽。(兩天內完成)
4.你可以獨立為自己設計一項作業。(本周內完成)
這位老師教案設計的就是這么“簡單”,可仔細想一想,其中卻能帶給我們諸多的啟發:由于沒有多余的環節,生才會有充分的時間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正是由于預案設計的“簡單”,教師不用拿著設計好的問題牽著學生的鼻子走,可以跟著孩子的思路與學生真誠對話,學生才會真正感受到自身的價值,感受到共享知識的甜蜜,感受到心靈成長的幸福。
二、課堂教學要關注資源生成
葉瀾教授說過:“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線路而沒有激情的行程。”
一、主要工作回顧
1、倡導學習之風
本學期,數學組大興讀書學習之風,讀課標、讀教材、讀理論以促進教師自覺將新課改理念融入課堂,指導教學改革活動。
2、狠抓常規教學管理
要求每位教師要認真制定教學計劃,務必做到:認真備課、上課、布置和批改作業、輔導差生。分管行政加強了全冊教學計劃、課時教案撰寫的指導、檢查和修改督促工作。數學組的常規教學資料從規范和質量上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在教研室的集體視導中也得到了較高評價。下期擬針對其中的不足,進一步給老師們提出完善要求。
3、繼續組織好雙周一次的業務學習。
本學期數學組業務學習的重點是探索如何提高課堂教學實效,不管是教材分析、理論學習、觀摩教學、業務競賽均圍繞目標展開,教師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主動性、參與面仍一如既往,延續了我組教研之風的優秀傳統。
4、繼續完善素質教育質量監控機制,強化質量意識。
重視教學質量分析,鼓勵教師把教學質量分析納入到日常教學工作中去。爭取每次測試后,都進行客觀、全面的分析,縱橫比較。如試題的難易度、學生做題中存在的問題,以及由此反映出教學中的問題進行認真分析,明確改進的方向。畢業會考及三年級監控考試及其它年級期末考試成績較好,班級與班級差異不再明顯。
5、研究實效課堂,深化課堂教學改革。
為了解決教師自己的問題、真實的問題和實際的問題,從而樹立研究課堂、改造課堂、把握課堂、享受課堂,向每節隨堂課要效率和質量的意識,本期我們開展了全體50歲以下教師參與的校際隨堂賽課、展示課活動。本次活動參與面廣,歷時較長,成效較高。此次活動我們邀請全體教師作為評委,發放評分表,統一計算平均分的形式決出成績。此項舉措在提高了活動本身公正性和透明性的同時,進一步提升了老師們的參與積極性和主人翁意識,得到較好評價。為將活動進一步引向深入,賽課活動后,又單獨針對此次賽課活動舉行了診斷分析會,分析會上也是人人發言,坦誠相諫,鄧老師的引領更為分析會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6、大膽走出校門,擴大學校影響。
本期得到學校和教研室提供給的兩次外宣機會,一次是參加在山西長治舉辦的第三屆“杏星杯”教學藝術大賽,一次是5月30日長生學區的課堂展示。兩次活動都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和效果。我在參與這兩次活動的同時,總是不時時機地向兄弟學校、上級業務主管部門宣傳我們的數學組,我們的彈小,也算是為學校建設添磚加瓦。一位長生小學的張主任對我們數學組校本教研工作的印象是“實在有效,不擺花架子”,這是對我們工作的一個側面肯定。
二、主要經驗
常規管理一定要“細”,體現“人性化”。比如教學計劃或教案的修改意見要實,語氣要委婉,督促落實一定要勤,要嚴。這樣做好做實一年或一學期的工作,帶來的可能是幾年的輕松管理。
三、存在的不足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有付出才有回報”,在全體老師們的拼搏、奮斗下我們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同時我們也發現了我們的不足:
1、我們的理論水平仍存在著欠缺,老師對自己的豐富經驗及心得少于總結或是論文缺少生命活力。在下學期我們將更進一步鼓勵教師多多地閱讀教育刊物,多寫寫教學故事、教學反思以進一步提高理論的素質,以理論來指導、武裝我們的實踐。
教了很多年數學課,被別人評論很多年,也評別人的課很多年。有時對非數學課評的還很激烈,現在想起來還很有意思。評課和上課是一樣的,都是自己對課堂教學的一般認識和本節具體課的感受結合在一起,形成對一節課的一種觀點。這;里我主要說說對如何設計一節課的認識。
備知識--學科教學內容:在中小學里,課標是規定的和教材是提前選好的,課時分配和每節課的設計方案現在也都給出了參考,所以,在充分的規定和充沛的資源下,備一節課似乎很輕松了。我看其實不然,記得剛上班時,我花巨資(一月工資的五分之一20元)買了一套北師大版的教案集。其對知識的理解之精、習題設計之全、課堂設計程序之有序,都是讓我這個新人如獲至寶,半年下來,評課老師認為我的課非常有深度。可我自己非常惶恐,一是很多時候時候講了很多,但學生根本就聽不懂,教學成績也沒比別人高。特別是有一次,沒帶教案集我居然不能備課。我突然意識到,我不過是一個知識的搬運工,至于這些貨物從哪里來?如何用?用了會有什么效果?它們將到哪里去?我一無所知,只有盲目的崇拜,幾年之后我想我依然是搬運工。我做了一個現在看對我教書生涯至關重要的決定。把教案集送人,我要開始我自己的備課之路,我給自己制訂了一個備課程序:第一步,先通讀教材的整章內容,按照概念、習題類型、解決方法來逐一思考,自己先做一個課時分配,重難點的選擇。第二步,對照教師參考書,反思自己的思考,學習為什么他們對概念那樣分析?為什么他們要設計這些問題來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他們確定的重點和難點為什么和我不一樣?等等,一系列對比之后,我對書本的理解也進一步加深了,特別是“讀一本書就是和一個大師在對話”的效果出來了。第三步,外擴。我找到我能找到的習題及相關高考題,一一加以解決,如果可歸到已有的題型,就可以把它作為練習。如果不能歸入,就把它作為新題型收錄。第四步,把這些素材按照單元的課時安排,分配到各個課時教案中去,選好各部分的作業,一次就解決了一個章節的備課。第五步,分寫每課時的教案。這樣,幾年之后,我自己開始感覺到有了很多自己的認識,開始發現大家說的很多東西不見得都是正確的、很多觀點都是值得商榷的。當然,經常從專業雜志上去涉獵各種理論思考,這也是提高的重要途徑。周圍要是有高人及時指點那更是事半功倍。
備學生---課上學習過程:我們常說的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如何備學生?我至今也覺得很為難?我感覺學生首先是一個學習者也是知識的二次發現者,因此展示所學知識的產生過程就是為學生考慮的。如:既然要歸納出一個概念,就需要把典型素材準備充分(至少3至5個素材)。要讓學生學會用詩詞來抒發感情,就要讓學生聲情并茂的誦讀,或跟名家音視頻學誦,或同學之間品評,直至體味至深,自然上口。其次,我們可以根據經驗,猜測學生的學習中出現的問題,過去做這個事情是怕學生影響課堂的流暢性,其實現在大可不必太上心。我們只需課上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機會和展示機會,我們就能及時捕捉學生的學習脈絡,針對性的來調整教學設計。第三,備學生關鍵是備出所學每部分內容的核心問題,圍繞著他引領學生去思考、討論、闡述、練習。第四,備學生要備老師自己的心態,你以什么狀態進教室,學生就會以什么狀態來學習。一個愉快、平和、友善、好奇、欣賞、豁達的狀態,是多么的重要的。
備教法---師生活動過程:“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沒辦法,只好拷貝老祖宗的話了。怎么教是由怎么來決定的。我們這些年來做了很多的荒唐事。比如對教材的態度,我們上班時提教材是藍本,要吃透教材的每一句話,要挖井。后來中高考離教材越來越遠,教學變成了習題教學,這時有一個說法“教材有影的就是要考的”。到課改了,教材的版本多了,各有特色,各有問題,專家提出用教材,一個老師要幾套教材,學生的教材也就是個資源。結果幾年下來,發現課改后的師生負擔加重了。究其原因,其一,我認為用老的思想完全改造了新的教材,新教材只是被老教學工作者看成一本新的習題集。其二,學生每天不知自己所學的知識結構,不看教材,既沒有預見性也沒有知識的系統性,遇見理論性問題,沒有思考的摹本供學習。我把這種現象稱作”挑食”,其實不管吃玉米面還是吃白面,它的營養吸收好了都夠用,而我們恰恰要不停的在食材中,四處挑揀,而不考慮如何把它做得香甜,讓人們愛吃,而不顧食客的感受,瘋狂用各種食材讓大家強行下咽的做法,就是現在的教學主要問題。所以,我認為學習和教學還是以一本教材為主,輔以適當的內容添加,為學生提供一個清晰的結構。教學中還有一個問題就是理科教學習題化、文科教學理科化、音體美教學文化課化,這些都是拋開了學科特點的趨同化現象,既有應試的影響,也有我們教學管理者課堂評價簡單化的責任,其實這也是一切都校本化的副作用。所以我們還是要有一些原則,讓教學法多樣化。但一些原則還是要有的,如:書上寫清楚的一定要讓學生看。所有的問題,學生必須先嘗試解決后,教師再指點。要留給學生討論和互相幫助的時間等等。不瞎說了。
總之,要備一節個令人滿意的課絕不是一次努力就夠了,他是人長期的實踐、學習、反思的綜合產物,在一個時期內,你不論如何下功夫,應該說水平是一樣的,就像寫文章,有人一揮而就就是美文,有人不停的修改,最終還是不知所云。當然,反復修改和磨好一節課都是人進步的捷徑,不停的修改和打磨會讓技術更加成熟,閑暇時的反思會讓思想更加深刻,與學生的互動會使我們的課堂生成的更自然更豐富。
課堂是教師耕耘的責任田,但更是學生收獲的莊稼地。課堂的主人是學生,你我都不能取而代之。可我們常常看到教師為主角,學生成道具的戲劇時時在課堂上演。我們何必高高在上?我們何必板起臉孔?我們何必去牽著學生的鼻子?我們何必永遠只會說指令性的話語!難道面對前人知識、文化、智慧的精華,教師與學生是不平等的嗎?這樣的教師角色,體現不出教師勞動的創造本質,也貶低了你我的生命價值。其實,在課堂里,老師、文本、學生之間應該是一種平等的對話。我想,學生歡迎這樣的教師:聞道有先、授業有道、解惑有法;學生喜歡這樣的課堂:平等、民主、自由。所以讓我們一起來完成第二種改造:變“教師的課堂”為“學生的課堂”。
“課程標準”指出:“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書中乾坤大、筆下天地寬。”前人早就告訴我們書本和實踐是不能割裂開來的。我們要完成的第三種改造便是:變“書本的課堂”為“生活的課堂”。讓家事國事天下事伴隨著風聲雨聲讀書聲走進寒窗;讓書本上的鉛字,跳躍成大自然的花紅柳綠、鳥獸蟲魚;讓孩子們求知若渴的目光穿越過去和未來,關注個體和社會。不可想象:教育如果遠離了學生鮮活的生活世界,怎能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拋棄那些無聊的讓孩子討厭的練習吧,多讀,多寫,多實踐,讓我們營造一個真正的“大課堂”!
我們在課堂里辛苦跋涉,從冬到春,從秋到夏,且行且思,知道唯有改造課堂才具有生命的活力!
葉瀾教授在“新基礎教育”理論中,早就提出了課堂動態生成的觀點:“教師只要思想上真正顧及了學生多方面成長、顧及了生命活動的多面性和師生共同活動中多種組合和發展方式的可能性,就能發現課堂教學具有生成性的特征”。所謂“預設”,就是緊緊圍繞教學目標、任務及學生的現狀,預先對課堂教學環節、教學過程等作一系列展望性的設計,而“生成”則是指在教學過程中關注學生興趣、學習狀況,根據學情、課堂環境等對教學程序進行調整,進而靈活地因材施教,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新課程非常關注和提倡生成,但并不否定“預設”的重要性。“預設”是“生成”的立足點,沒有事先的“預設”,也就沒有課堂中的“生成”。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應該將這一矛盾優勢互補,有效整合,全面發展,使課堂教學充滿靈動的魅力。
一、預設是生成的基石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預設是教學的基本要求,更是生成的基礎,離開了預設,生成無從談起。
我在執教科學活動《有趣的磁鐵》的課堂上,引導孩子們嘗試用磁鐵去吸不同的材料(很多材料都是課前準備的,也有一部分來自幼兒),匯報交流了,我說:“來,說說你們的結果好嗎?”
幼:磁鐵能吸鐵釘、大頭針、回形針
師:其他組是否也都能吸呢?
幼兒齊說:都能。
師:還能吸什么呢?
幼:還能吸桌子鐵的部分
幼:還能吸一元的硬幣和五毛的硬幣
……
幼:還能吸一毛的硬幣。
我一愣,一元的硬幣是鎳,都能吸,五毛的有些行,有些不行,可是一毛的硬幣都是鋁做的,課前自己也試過了,都不行。于是我不假思索就否定了他:“不會吧,你自己搞錯了吧?”話剛說出我就后悔了,應該讓他驗證一下。其他的孩子也都喊起來:不會的,不會的,一毛錢的硬幣吸不住的,我們早就試過了!因此在我的教案中早就確定一毛的硬幣屬于不能被磁鐵吸引的一類物體。沒想到他居然也絲毫沒有退讓的意思,大聲說:“一毛的硬幣的確能吸,你們瞧!”他舉起用磁鐵吸住的一毛硬幣的一霎那,我的尷尬使我一句話也說不上來,怎么辦?教師的威信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沉默幾秒之后,我才回過神來,情不自禁地鼓起了掌:“科學就是需要這種實事求是的精神!謝謝這位小朋友!”我走到這位同學的身邊,拿起他的一毛硬幣一看,原來是二五年新版的一角硬幣,也是鎳幣,我還沒在市面上看到過呢!看來我的準備還不夠充分啊。
在這個片段中,幼兒有這種敢于質疑的精神,這是我最感到欣慰的,因為科學教育中很重要的一個目標就是培養幼兒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從教師的設計意圖看,只要幼兒通過自主探究,知道鐵一類的物質能被磁鐵吸引就達到了預定的目標,然而,意想不到的情況發生了,教師的預設與學幼兒的探究出現了矛盾,根據教師的準備,一角硬幣是肯定不能被磁鐵吸引的,此時如何處理?最好的辦法當然就是讓這位幼兒在大家面前驗證。雖然最后的結果證明教師的觀點是錯誤的,但是我從幼兒那里懂得了:我們備的不僅僅是教案,更應該備好學生;路培琦老師說過:不要把我們的科學課上成假裝幼兒什么都不知道!有時侯幼兒比我們知道得更多!我們鉆研的不僅僅是教材,更應該好好鉆研不斷發展變化的社會生活,因為自己原來的知識和經驗可能隨著時間的推移已經過時了。在充分的備課和備學生的基礎上,才能游仞有余處理課堂中出現的生成性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說,預設和生成并不矛盾,充分的預設準備正是很好地處理生成性問題的前提。
二、生成是預設的提升
生成的教學過程是一個漸進的、多層次和多角度的非線性序列,常會生成一些新信息、新情境、新思維和新方法,其中既有教師預設的成果,更多的是預料之外的“生成”,當師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得到充分發揮時,這種意料之外的“生成”要比預定的、計劃的更加生動、活潑、豐富。
科學課堂是煥發師生生命活力的開放場,它不完全受教師事先的主觀設計所框定,在課堂上,我們會遇到這樣的現象,教學任務要解決這個問題,可有人非要解決另一個問題,這說明他們被更重要的問題所吸引,迫切希望先解決那個問題。這時如果轉而引導幼兒圍繞他們的問題去探究,讓他們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興致必然高昂。幼兒在學習過程中發生的種種疏忽失誤,很多是教師難以一一預測的,而成為課堂教學生成的重要內容,教師對于幼兒的認知錯誤,用欣賞的眼光看、聽,適當加以點撥,敞開心扉,與學生進行談話,讓幼兒全身心地投入交流。
在科學活動《各種各樣的葉》一課,我在讓幼兒想辦法比較葉子時,巡視發現他們的比較方法有很多,有的比較顏色的、有的比較形狀的,還有比較大小。活動中,孩子們都在擺弄自己的葉;有的認真地端詳著,靠視覺分辨葉的大小、顏色;還有的組在量葉的寬窄以比較大小;更多的組則將幾片葉子重疊起來進行排列……在匯報的時候有一小組提出了疑義:“老師如果我們在野外沒有工具,那我們怎么觀察呢?”對呀,這得想一個好辦法。幼兒對這個問題很感興趣,紛紛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說用手比劃,有的說用手去量,有的說撿些石頭什么去量,有的說用指甲蓋去量。幼兒的回答真叫老師驚喜。是的,科學課學習以來,幼兒已逐步養成了觀察的習慣,他們隨時隨地地進行觀察,如果沒有工具就要自己想辦法去尋找身邊的材料去觀察比較。課堂緊緊抓住這一生成資源,鼓勵幼兒向他學習,這要求我們正視這每時每刻不斷生成的東西,漸漸地積累、改造和更新,從而建構起幼兒的科學素養。教師也只有時時保持著“非預期”和“多種可能性”的意識。
三、預設與生成的整合
【關鍵詞】課程改革;校本教研;教學反思
我校針對于校本教研專門召開了“我在校本教研中成長”教育科研報告會,聽過幾位優秀教師代表的報告,深有感觸,以前對校本教研只是大概了解,并沒有深入地、系統地學習過,如今看出校本教研對一位教師的專業成長確實有很大的幫助。為了使自己的專業水平得到成長,在校本教研活動中得到提高,我專門學習了校本教研相關理論知識,結合平時自己的教學,反思如下:
一、校本教研促使我加強理論學習
剛走上工作崗位時,渾身充滿了激情,對什么都感興趣,業余時間也非常注重自身理論的提升。隨著教學年限加長,對學習的熱情逐漸減退了。當新課程的改革浪潮掀起,頓時讓我手足無措,就在我彷徨之際,學校開展了各項校本教研活動,如教師自主學習,課題研究,集中探討,教學反思,“四標、五讓、六環節”示范課,案例分析,技能訓練等。通過參與活動,讓我重新找到了自身努力的方向。
俗話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可見良好的讀書習慣對一名教師的重要性,我校近幾年每學期都給每位教師分發幾本書籍,有關于課程改革、校本教研方面的。只是平時自己忽視了它們的存在與重要性,現在重新撿起這些書本,認真仔細閱讀起來,感覺自己的視野也就沒有之前的那種狹窄了,對教學理也有了新的想法,對校本教研有了更深的理解。
二、校本教研促使我形成良好的反思習慣
有了一定的理論支撐,在實踐中要及時注意應用,即自我反思。有人說,教師的成長=經驗+反思,教學反思被認為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及有效途徑,它使教師對自己的教學適時進行總結,及時找出教學中成敗與不足,從而優化教學。
我校教師備課教案紙上專門設計一欄就是讓教師寫下每節課教學反思,每次學校檢查教案時,對教學反思模塊尤其關注,會及時通報檢查情況,對評選出的優秀教學反思還要進行展示。我們的教師,如果在平常的教學中,以教學反思小結為基礎,就反思出的問題提出新的假設,并再次到教學實踐中進行檢驗,不斷的反思自己,記下自己的教學感悟、教學心得、聽課評課交流心得,從而不斷更新教學觀念,改善教學行為,使自己在教師專業化發展道路上快速成長。
三、校本教研促使我養成撰寫論文的習慣
近幾年隨著職稱的評定而懶于動筆,即使平時有些想法與見解,也就是在腦中閃過,并沒有真正靜下心寫下來。通過校本教研的活動參與,在教學中會有更多的反思與心得,若將它們撰寫成文,一方面可以把散亂、無序的教學信息形成系統性、條理性的專題,鍛煉了自己的寫作能力,還可以再吸收更先進的、前衛的教育思想,摒棄錯誤落后的教育觀念,加強了自己的教育科研能力。
1.撰寫論文能讓我們不斷學習與思考
作為二十一世紀的教師,社會、家長對我們要求都很高,學生對我們的要求更高。要給學生一碗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如果我們教師不努力學習,不勤動筆,就不會成為能“教”會“研”的研究型教師,寫作的過程中,我們會舍棄過時的、錯誤的東西,繼承、發揚傳統的有益的東西,還必須學習相關新理論、必須思考現實問題、必須搜集相關經驗資料,在這個過程中,不僅可以提高應用語言文字、語文水平的能力,而且有可能會創造出自己的新的東西,自然會加快自己的專業成長。
2.撰寫教學論文有助于鍛煉我們的邏輯思維能力
教學論文是教師通過自己教育實踐中的現象進行分析而總結得出的經驗。善于撰寫論文的教師,說明了他在其教學中做了有心人,經常在研究、思考教育教學中的各種現象,這對自己無異是一種提高。因為我們在思考的過程中,得到了審視自己的機會,可以審視自己的思想和行為符合不符合社會道德、歷史潮流,是真、善、美還是假、惡、丑。這樣我們也就有了更多的改造自己、提高自己的動力與機會。
四、校本教研促使我養成與他人合作的習慣
校本教研中提倡的“同伴互助”,是校本教研有效開展的基石。合作應該是“真合作”而不是“假合作”。由于教學評價體系的不合理,導致教師一味追求升學率,為了能夠在學校、年級中脫穎而出,不是互相幫助,共同進步,而是互相防備、互相拆臺,教學方法、教學經驗相互保留,誰也不肯暴露自己的不足,也不肯告訴別人自己的經驗、收獲。影響了學校和教師的全面發展,也導致了學生成績兩極分化,嚴重阻礙了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可見教師之間的團結合作對一所學校是至關重要的。
校本教研作為一種新的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方式,伴隨著新課程的改革已經深入到我們的校園,融進了我們的生活,成為了教師的自覺行為。在今后的教學研究中,我們仍然會扎扎實實走好校本教研之路,讓校本教研之花永開不敗!
參考文獻:
梅花香自苦寒來
—— 一名教師的專業成長之路
張仁豐
從大學畢業走上講臺到今天,接近十四年了。這十幾年見證了一個人一生中最能打拼也是最精彩的日子,記載了一個人一生中最具絢麗多彩,最為激情燃燒的那段歲月。談不上什么名師,我把自己在專業成長中的幾點經驗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這十幾年,我把它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對工作充滿激情,上好每一節課,厚積而薄發。
第一次走上講臺,上第一節的情形歷歷在目,自己也不時的重溫那份激動、緊張的心情。第一堂課是最令人難忘的,因為那是你真正成為人師的開始。也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你將你的滿腔熱情都投入到工作中去。我從事英語教學工作是從2001年開始,那時候的實驗小學應該是我們章丘市最早開設英語的學校。因為我們小學英語起步比較晚,從2002下學期才開始我們全市才正式開設英語。因此,那時候各種教學競賽活動也比較少。小學英語課究竟怎么上,我們都在摸索。就是在這段時間,憑著對工作的滿腔熱情,憑著年輕的充沛精力,奠定了以后成功的基礎。記得在實驗小學的時候,一個級部六個班,自己上課的聲音從一班到六班就沒有改變過,而且每上完一個班后,都對教案有一個新的認識,不斷修改教案,直到教學過程很完善了為止。盡管是同樣的內容重復上六遍,但是自己從沒有覺的枯燥,相反從每一次課堂教學中不斷完善自己的教學,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就是在這樣一節節的常態課中,一點一滴的積累,才能厚積而薄發。
第二階段:千錘百煉,形成風格。
一、抓住每一次教學競賽活動的機會,在實踐中形成風格。
從2004年開始,我們小學英語的各類教學活動逐漸多了起來,這也給我們每位英語教師提供了展示自己的機會。“成功總是青睞于有準備的人”,經過三年的不斷摸索與實踐,自己的課堂教學已經有了初步的風格。2004年10月我參加了章丘市小學英語優質課評選,獲得了一等獎。之后又參加了教師全員創優活動,后來演變為教師素質大賽;教學能手比賽、濟南市優質課等等。每次比賽,都感覺自己的教學又上了一個臺階。這樣的教學競賽活動,對一個教師的成長是及有幫助的,因為在準備這節課的過程中,他會考慮到方方面面,對教材的把握和理解、對學情的分析、教學方法的使用甚至是每一句話該怎么說,有什么目的。經過這樣一節課,你會發現自己的優點和不足,你會從中學到很多,那么你的課堂教學水平也就會上一個臺階。所以說,我們每位老師都要珍惜這樣的機會,并且充分利用好這樣的機會,因為它是你的得意之作。無論是什么樣的公開課,哪一級的公開課,我們都要認真對待。
二、堅持學習,不斷鞏固自己的專業知識,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學理念和課堂教學水平。
對于我們英語教師來講,學習是至關重要的,尤其是對英語專業知識的學習,對自己英語知識儲備的更新。像口語、聽力以及一些比較流行的英語現象等等。專業知識是我們教師的立身之本,由“一桶水”到“源源不斷的活水”,就是對教師的專業素養提出的新的挑戰。
那么另一方面的學習就是關于課堂教學的。我們現在外出學習的機會很多,尤其是聽課的活動。那么我們要學習他人的長處,但是我們也不能盲目的全盤接受,而是要吸收符合你自己的特點的那一部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教學特點,所以你要了解自己的特點。本來你是屬于比較內秀的那一類,而非要學蹦蹦跳跳,很煽情的那種,那效果可能就不會好。因此你的課堂,你做主!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