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01 06:51:4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中藥藥理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中圖分類號】R-05【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7-8517(2017)10-0128-03
Abstract:
Keywords:
自20世紀80年代初,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在新編的中藥專業教學計劃中正式列入中藥藥理學課程,80年代中期第一本由國家衛生行政部門組織王筠默主編的《中藥藥理學》教科書出版,中藥藥理學科正式形成[1],至今,中藥藥理學學科已走過近40年的歷程。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在其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矚目的成績,但同時,由于其發展歷史尚短,在中藥藥理學的研究中仍然存在著許多方法學上的問題,如中醫“證”的實質尚不清楚,病理機制不明,成為復制理想的中醫“證”的病理模型用于中藥的藥理學研究最大的瓶頸,嚴重阻礙了人們對中藥功效的認識,也造成了中醫藥院校在開展《中藥藥理學》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普遍反映該課程“老師難教,學生難學”的現狀。因此,近年來,全國各大中醫藥院校相繼開展了大量關于《中藥藥理學》課程改革的探討,這些有益的探索推動了中藥藥理學科的發展,也為中藥藥理研究方法學的突破奠定了基礎。
筆者對近12年來(2005~2016年),《中藥藥理學》課程改革的現狀進行了梳理。通過中國知網文獻檢索平臺,以“中藥藥理學”為主題詞,并含“教學改革”,發表時間從2005年1月1日到2016年12月31日,進行精確檢索,獲得文獻169篇,剔除與《中藥藥理學》教學改革無關的文獻后,納入分析的文獻有100篇。
1教學改革數量的變化趨勢
近年來,隨著新技術、新方法在中藥藥理學研究中的廣泛應用,研究內容也不斷深入,《中藥藥理學》課程的教學,無論是教學理念還是教學內容,均已明顯跟不上學科發展的前沿,因此,對課程教學進行改革的呼聲越來越高,從近12年《中藥藥理學》教學改革的數量變化趨勢(詳見圖1)可以看出,數量呈現逐漸上升的趨勢。2012年,教育部了《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應改革教學管理,探索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模式。各中醫藥院校積極響應教育部的號召及要求,對《中藥藥理學》課程進行了內容廣泛的改革,2013年教學改革論文數量呈井噴式的升高,論文的內容涉及了教學方法改革[2-3]、實驗教學內容改革[4-5]、人才培養模式改革[6]等多個方面。
2教學理念的改革是主流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是培養創新型中醫藥人才的需要,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所有高等教育工作者關注的問題。教育改革的重點是對教育理念的革新,通過改革,讓教學不再是教師“滿堂灌”式傳授知識、學生“填鴨式”被動接受的過程。通過對近12年這100篇《中藥藥理學》課程教學改革論文的分析筆者看到,無論是針對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還是對教學內容的改革,其核心均是教育理念的革新,“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已經形成,大量教學一線教師從不同的角度,毫無保留地介紹了自己在《中藥藥理學》課程教學中的教學經驗、對現狀的分析,經過這10多年的思想碰撞,使中藥藥理學學科的教育教學水平得到了整體的、較大幅度的提高。
3教學方法改革是重點
在這100篇教學改革文章中,以教學方法改革為主的文章超過80%,提示,近年來對《中藥藥理學》課程教學改革的重點是教學方法的改革。隨著教學理念的更新,大量新的教學方法被引入到中藥藥理學的教學當中。其中,關于“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的研究最多。這種教學方法的特點是一種逆向學習方法,首先由老師提出問題,學生自主解決,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貫穿知識點的學習,整個學習過程以學生為主體,減少了演示性、驗證性教學,而增加了研究性、設計性、綜合性教學,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7]。在《中藥藥理學》的教學過程中,由于本門課程是一門與多個學科緊密聯系、中西醫藥高度結合的新興學科,中藥學專業的學生對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生理學、西醫病理學等基礎科目掌握程度不佳,缺乏中醫思維,而且中醫院校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仍普遍存在過度依賴老師的問題,造成在學習困難。采用PBL教學法,教師和學生的角色發生了轉化和更新,以學生為中心,教師引導學生通過自學提出問題,帶動學生思維,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培養了學生濃厚的學習內部動機,發展他們有效的問題解決能力,訓練出自主學習和終生學習的技能[8]。在PBL教學法的基礎上,根據《中藥藥理學》課程自身的特點,有衍生出了許多高效的教學方法,如“多元化互動式教學模式”[9]、“CBL+PBL”雙軌教學模式[10]、TBL團隊學習模式[11]、案例教學法[12-13]等。通過這些教學方法的改革,對承擔《中藥藥理學》教學的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必須不斷鉆研業務,拓知識面,及時把握本學科的研究前沿,提高業務素質,對學生來說,學習成為一種內在的需求,這對于培養具有較高自主學習能力的創新型的中醫藥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論文摘要】本文主要闡述中藥炮制原理的研究內容與研究方法,研究內容包括:文獻整理及經驗總結、炮制原理及炮制理論、炮制方法、飲片質量標準的研究。研究方法包括:應用文獻學、實驗藥理學、化學、臨床療效觀察、多學科結合的方法進行研究。
1研究內容
1.1文獻整理及經驗總結首先要搞清炮制的歷史和現狀。炮制的歷史文獻比較分散,現代的炮制經驗多數是“師徒相傳,口傳心受”繼承下來,各地遵循不一。每類炮制方法及每藥的炮制方法的起源、發展和臨床應用的關系更應進一步深入研究,分析其演變原因,找出其理論依據,探知其炮制目的所在,從中可以找出一些規律,提出科研思路,做到古為今用。因此,認真進行文獻整理和經驗總結,是開展炮制研究必不可少的一項基礎工作。做這些工作時,應采用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態度。
1.2炮制原理及炮制理論的研究炮制原理是指藥物炮制的科學依據和藥物炮制的作用,即探討在一定工藝條件下,中藥在炮制過程中產生的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以及因這些變化而產生的藥理作用的改變和這些改變所產生的臨床意義,從而對炮制方法做出一定的科學評價。可見,炮制原理的研究是炮制學研究的關鍵問題。
中藥炮制在漫長的實踐中,結合中醫藥的理論,形成自己獨特的理論,這些理論雖然不能作為定論,但大多有一定的臨床意義,因而探討那些規律性的本質,不但有利于炮制原理的闡述,而且將指導炮制方法的改進及創新。
1.3炮制方法的研究中藥的種類很多,品種繁雜,各地炮制方法也不一致。炮制工藝多屬于手工作坊生產,尚難適應現今工業化的生產,因此研究炮制技術,改進炮制工藝是當務之急。在今天,由于科學技術的發展,新技術的不斷應用,很多新的科技成果又可供借鑒,在搞清炮制原理的基礎上,以炮制過程的本質變化為核心,向炮制工藝的機械化、自動化方向發展,最大限度的利用藥材,充分發揮藥效,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1.4飲片質量標準的研究同一種飲片由于生產條件和環節不同,質量差異很大,直接影響療效。當前用以控制飲片質量的標準是各省、市自治區制訂的中藥飲片炮制規范,而規范中的標準多數是依據廣大藥工長期實踐經驗制訂的,主要依據形態、色澤、質地、氣味等感觀來判斷飲片的真偽優劣,比較模糊,不易掌握。為了保證臨床用藥的準確必須進行飲片質量標準的研究。首先要制訂統一的炮制工藝及飲片的質量標準,然后應用現代科學手段逐步以客觀化的指標感官控制的經驗性指標加以結合,建立起更為合理的質量標準,以更好的控制飲片質量,確保臨床用藥的效果。
2研究方法
2.1應用文獻學方法進行研究中藥炮制源于古代,所以搞清炮制歷史才能搞清炮制意圖,才能有目的地研究各種炮制原理及其優點。歷史上炮制技術變化很大,其中有合理的,也有不盡合理的,也有誤傳誤用的,現代使用的炮制方法并不完全正確,只根據現行經驗進行研究,往往不能反映炮制的原來意圖,得不到正確的結論。所以通過文獻學研究手段,搞清炮制歷史的原始意圖、炮制方法及其變化,這是炮制研究不可缺少的基礎手段。
2.2應用實驗藥理學方法進行研究中藥的臨床研究由于受到復方用藥和患者對象的制約,一般不易進行,加之很多中藥化學成分研究還缺乏與藥效的緊密聯系,或者上屬空白,因此開展實驗藥理學的研究是最現實的選擇。應用實驗藥理學的方法研究中藥炮制,最好選用適合中醫病理模型的方法和指標來進行。在化學成分不清的情況下,通過實驗藥理學的方法來研究炮制前后的生物活性變化,可達到控制炮制質量和指導工藝改革的目的。
2.3應用化學的方法進行研究中藥的療效,是由其所含的化學成分決定的。中藥經過炮制后,所含的化學成分的性質和含量會產生不同程度的改變,因而藥理作用、臨床療效發生相應的改變,可見,研究中藥在炮制前后化學成分性質和含量的變化是中藥炮制研究的核心,它的研究結果不但能闡明炮制原理,而且能指導炮制工藝的設計和改進,也是制訂質量標準的依據。
2.4應用臨床療效觀察方法進行研究中藥炮制是為中醫臨床辨證治療服務的,目的是保證臨床用藥安全有效。經藥理學、化學等方法研究中藥炮制的結果,最終也必須接受臨床效果的檢驗。由于臨床研究影響因素復雜,不可能用臨床療效指標作為炮制方法優選的手段,而往往都在各項研究指標比較成熟的條件下以臨床療效觀察作為最后驗證的手段。在炮制研究中,一定要注意同一藥物不同炮制品的不同功效,并設法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闡明其科學性,切忌暫時說不清就輕率否定其炮制意義和作用的做法。
2.5應用多學科結合進行研究中藥炮制是一門知識面比較廣泛的綜合性學科,應盡可能借助其他有關學科的新技術、新成就,采取多學科的研究是開展中藥炮制研究的有效途徑。
論文摘要:未來我們將遠離抗病毒、抗腫瘤、抗細菌和抗寄生蟲的研究,而將趨向于改變機體、促進機體防御能力的研究,對疾病采取“親宿主(ProPost)的治療”。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把現代醫藥學稱為分析時代的科學,21世紀將是系統科學時代,亦即中醫時代,并將引起整個科學界面貌的改觀。未來的中藥學也將是中藥系統工程學,對藥材的栽培(養殖)-采收-加工炮制-制劑-成分-藥理-療效實行最佳線形控制和網絡控制。
一、中藥研究的思想史概述
為了說明未來中藥學的發展道路,首先有必要回顧既往在研究思想上的歷程。
從“醫藥俱度論”和“廢醫存藥論”(或美其名為“中藥科學化”)得到證明。產生的思想根源是完全迷信合成藥物的作用,連植物藥都否定了,何況中藥。試圖脫離中醫來研究中藥的療效和有效物質,實踐證明是行不通的。因為僅有少數中藥能找出“有效成分”,其歸宿也不再為中醫所用,而是增加新的西藥。現代醫學的輝煌成就是在不斷發現和糾正自身體系的謬誤中取得的。就在盲目否定中醫藥的年代,西醫“自身中毒論”和“病灶感染論”等理論上的錯誤造成濫施手術,危害甚廣;西藥氨基比林、非那西汀等因毒副作用嚴重而停用,以致我國取締這些藥品退了20~50年;利血平由于引起嚴重憂郁癥、甚至自殺而在某些國家停用,我們卻還未采取措施。這提示我們,分子藥物不論是合成藥還是天然產物所潛在的局限性。中藥研究必須遵循中醫藥理論,擴展自己的學術發展途徑。
二、中藥學發展的趨勢
近年來中藥學的發展趨勢可歸納如下:
1、中藥理論研究系統化沒有理論,中醫藥學不可能存在到今天;沒有理論,中醫藥科研教學等學術機構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中藥理論除了中醫的陰陽、臟象等基本理論外,還包括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歸經、反畏、配伍禁忌以及采制加工經驗所包含的理論知識。現在已進行了文獻方面的初步整理。
2、研究思路多樣化在藥材研究方面大致可以分為:從親緣關系和生物學研究人手,解決中藥資源短缺問題;以傳統用藥經驗和藥性歸類方面研究,產生二十世紀新中藥材,如太子參、菊葉三七、景天三七、貓爪草、白花蛇舌草、川牛膝等的臨床療效得以確認,成為中醫所用的新藥材;從保證中藥質量出發,研究地道、加工、貯存、制劑的系統質量控制;從中醫治則和臨床經驗入手,對攻下藥物和活血化淤等藥物的共性研究。
3、中藥療效評價客觀化這種趨勢表現在兩方面:一是形成了一套根據中醫理論辨證分型,并采用現代科學指標總結中藥療效的方法;二是復方研究成果逐年增多,統計和療效分析規范化。
4、中藥生產工業化飲片和成藥生產的企業化為機械化生產創造了良好條件。目前洗藥機、切藥機、碾壓機、粉碎機、蜜九機、蠟殼機、泛九機、沖劑機、干燥機、包裝機日益推廣,并開始和計算機結合,由電腦自動控制。另一方面,中藥材收購、生產、銷售實行“三證”以后,管理和流通方面一體化加強,對保證和提高中藥質量有利。
5、中藥質量標準化傳統的方法是以地道、采收期、炮制制劑技術來對藥材整體有效性加以控制,而不是針對其中某一成分。“望(形、色)、問(產地、加工方法等)、聞(氣、味)、切(質地)”的特點是快速,而且不需要對樣品作任何特殊處理,但量的標準不明確,需要人腦貯存大量特征信息。色譜和光譜技術以及生物測定引入中藥質量控制中,將使中藥標準化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6、中藥學教材規范化已有中藥化學、中藥藥理學、中藥鑒定學、中藥炮制學和中藥制劑學等五門專業課程和中藥學、方劑學、中醫基礎、藥用植物學等全國統編教材,有利于人才培養。
7、藥典內容現代化我國從63年版開始,藥典分一、二兩部,一部收載中藥。從下表比較中可看出藥典在突出中藥特色和吸收現代科技方面的明顯變化。
8、中醫中藥研究同步化中醫和中藥研究相脫節,醫不知藥,藥不為醫用都將導致中醫整體的消亡。把二者結合起來的途徑是加強臨床中藥學的研究,把提高療效和提高藥材質量統一起來。
9、中藥科研國際化一中藥獨特療效和從中藥中發現新藥的成功例子(如麻黃素、青蒿素等)吸引著國際學者對中藥研究的興趣。
三、未來中藥學的基本特征
未來中藥學無疑要吸收現代科技來武裝自己,但在下述三大特征上必須一脈相承,按照固有的體系來發展。
1、以“氣味論”為基礎的中藥理論不變。中藥的形色氣味是中醫幾千年來用以解釋藥性的依據,并受陰陽五行學說的支配,形成特有的理論體系,今后中藥理論的豐富和、發展取決于對人嗅味覺生理和藥物氣味本質的研究。“神農嘗百草”的分子機理在21世紀可望闡明,與此相關的品質評價,藥性解釋必定有所突破。
2、用于防治疾病的物質形式不變,即使用藥材和中成藥的方式不變。這是區別于“天然藥物”或“植物藥”研究的顯著標志。“天然藥物”是國外針對“合成藥物”而提出的,其實二者本質都是分子藥物。中醫在可以預見的將來,不會丟掉麻黃、青蒿去利用麻黃素、青蒿素。因此,中藥學物質基礎的研究是提供安全、有效、精良的藥材和成藥。在此前提之下,借鑒一切現代化技術來確保“整體藥物”療效的發揮。
3、辨證論治,采用飲片一湯劑的形式不變。辨證論治是中醫精髓所在,與之相適應的是能隨證加減的飲片一湯劑形式。既然如此,湯劑的藥效研究和改進這一難題就是不可回避的。盡管在技術上還存在很多困難,但是到2000年,湯劑的化學成分譜和主要藥效指標可能快速解決;醫院用和家用煎藥電器將普及;服用量也會大大減少;必要的矯味劑亦將研制成功;制備湯劑所需的飲片,即適于炮制和煎煮、能達到最佳煎出效果的片型和厚度的標準將要確定。目前全國有44家重點飲片廠,年產飲片達幾萬噸,這是一種不同于西藥粉體工程的應用形式,而我們要保持和發揚這一特色,而不是拋棄它來另搞一套。
四、小結
【關鍵詞】中藥藥理實驗;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R19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1-0262-01
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方法只要求學生按照已設計好的實驗步驟進行實驗,缺乏對學生能力的培養,無法滿足培養高素質的創新型醫學人才的需要。中藥藥理學遵循中醫藥理論,結合現代醫藥知識,研究中藥和機體相互作用及作用規律的一門學科,由于該學科內容豐富、外延廣博,涉及到的學科較多,信息量較大,僅依靠理論課程講解,內容單一、手段單一,學生難以理解和記憶,因此,中藥藥理學實驗是中藥藥理學課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通過實驗教學,不僅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理論教學的內容,而且是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分析、綜合和解決問題的重要途徑。
1 中藥藥理實驗課現狀
中醫理論實驗課是借助現代科技手段和方法,將中醫理論的有關內容轉化為形象、直觀、可感的形式,并通過實踐性環節教學途經,即實驗課的途經實施教學。其目的是使學生快速而正確地理解中醫理論的含義,從而提高教學效率[1]。
1.1 實驗內容雷同
在抗炎實驗中,一般均選擇的驗證性的實驗如:“秦艽抗炎作用的實驗研究”,采用的實驗方法為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腫脹實驗或大鼠足趾腫脹實驗,在大鼠足趾腫脹實驗中,選擇不同的致炎劑(如角叉菜膠、鮮雞蛋清、甲醛等)進行實驗模型的構建;在鎮痛實驗中,選擇的驗證性的實驗如:“延胡索的鎮痛作用實驗研究”,采用的試驗方法為扭體法和電熱板法進行實驗教學,以上均采用呆板的驗證性試驗。
1.2 實驗內容缺乏設計性
目前,中醫專業實驗課程主要以驗證性實驗為主,缺乏對學生自身的鍛煉,忽略了學生的動手能力,主動學習和獨立學習。部分院校對于中藥藥理學已施行教學改革,重視學生的實踐能力,希望能夠在實踐中加深對中藥藥理學的理解,但是實驗教程多為經典的驗證性實驗,內容單一,再加上實驗設備有限,雖然強調了實踐能力的培養,但是在較少學時里,學習單一的驗證性實驗,學生理解起來仍舊比較困難。
可見,中藥藥理實驗教學不容忽視,目前部分中醫院校已經引入多種方法和手段來強化中藥藥理實踐技能的培養。例如成都中醫藥大學建立新的教學模式[2],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作為實驗課教學改革理論指導基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源于西方教育學家,提倡教學從以往被動的、以教師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的主動、獨立學習;河南農業大學中藥專業采用PBL教學方法[3],該法強調從問題入手,使學生去探索他們需要的知識,并應用這些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新疆醫科大學開展設計性實驗[4],讓學生自主選題和設計,設計的實驗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此法培養學生動手能力、觀察思考能力以及實驗設計能力;這些改革措施均體現了中藥藥理實驗教學改革發展的趨勢。
2 改革思路及方法
我院已于2009年對中醫類實驗、實訓課程進行了整合,前期開設的中醫綜合實驗Ⅰ,主要為訓練學生的基本知識和操作技能,通過中醫綜合實驗Ⅰ,學生已經具備了進行科研實驗的能力。將中藥學、方劑學、中藥藥理學三門課程的實驗課整合為一門實驗課,即中醫綜合實驗Ⅱ。中醫綜合實驗Ⅱ中的中藥藥理實驗教學增設“設計性實驗”,通過給定科研題目,使學生自主獨立完成實驗的整個過程。此次改革結合新的教學方法,采用PBL和Seminar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調動獨立自主的學習氛圍。并結合考核新標準的施行,能夠客觀真實的反映學生的學習操作情況、評價實驗課教學質量。
鼓勵學生自主性、能動性和團隊合作意識,開展“設計性實驗”,使學生養成運用所學知識獨立分析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學會獨立思考,培養團隊精神,懂得聆聽他人意見,進而提高個人素養。
首先由教師設置5個科研題目:如“秦艽醇提物抗炎作用的實驗研究”、“黨參對小鼠記憶獲得的影響”、“ 附子炮制前后致小鼠中毒表現的影響”、“麻黃杏仁配伍平喘作用的實驗研究”及“延胡索和醋制延胡索鎮痛作用的比較”,確定科研題目后,學生進行自主查閱文獻資料,除教材,專業書籍外,登錄學校網站,利用文獻檢索功能查閱中文期刊全文數據庫進行查閱。通過閱讀、分析相關的文獻資料,學生應該獨立寫出本實驗的實驗方案,包括實驗目的、原理、實驗方法、儀器、試劑及藥品、注意事項等。然后組織學生交流各組的實驗方案,進行對比、分析,明確每種實驗方法的優缺點。老師和學生對實驗環節進行討論,最后選出1或2個具有可操作性、合理性的科研題目和實驗方法。確定具體科研目標后進行實驗,此過程中讓學生整理實驗資料,分析實驗結果,之后進行答辯及論文撰寫。
3 小結
創新中藥藥理實驗課的內容及方法對該學科的學習和掌握具有重要意義。傳統教學思想、舊的醫學模式束縛了中醫教學,從而忽視了實驗課對培養學生智能的重要作用,使實驗課處于從屬理論課的地位。今天,中醫教學應加強實驗課的作用并重視學生素質和能力的培養。
參考文獻:
[1] 司富春.用技術方法學的創新促進中醫基礎理論的研究與發展[J].中醫學報,2010,25(6):1097-1099.
論文摘要:《中藥學》分段教學是指將《中藥學》的基拙理論部分在臨床課之前進行;在教學過程中將中醫基拙理論、中醫診斷學等基拙理論與中藥學基拙理論有機地銜接起來;在專業基拙課《溫病學》、《傷寒論》、《金魔要略》及臨床課學習后,進行臨床中藥學的教學,使學生能順利地過渡到臨床中藥學的學習,并為臨床實習與畢業后的臨床工作打下良好基礎。
中醫藥學術要在21世紀獲得重大進展離不開一批完整掌握中醫藥理論精髓,且具備現代科學知識、技能的中醫藥人才,而這種人才培養成功與否的關鍵在現代中醫藥人才培養模式的突破。《中藥學》是中醫藥教育的重要課程,培養21世紀合格的中醫藥人才,教學和教材的改革是關鍵,基礎中藥學和臨床中藥學分段教學能使學生更好地將中醫藥理論與臨床實際銜接,也有利于大學后的繼續教育,并有利于中藥學科的基礎研究和臨床各科應用的研究和發展。本文中所述的教學模式適用對象是中醫醫療專業、中西醫結合醫療專業本科或本科以上的學生。
一、《中藥學》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從第一版全國統編教材《中藥學》至今,《中藥學》的教學基本上是在《中醫基礎理論》和《中醫診斷學》后開始,學生尚未接觸到中醫經典著作和臨床學科的學習,對中藥的臨床應用基本上不能理解,尤其是對《溫病學》、《傷寒論》、《金匾要略》和臨床各科中的病名及術語不能理解,如桂枝治療奔豚氣、半夏治療心下痞、葛根治療項背強幾幾、燕白、瓜簍治療胸痹、柴胡治療少陽病、黃荃治療濕溫病等,因而學生對掌握各味中藥的適應癥有較大困難,影響《中藥學》教學的質量。而對研究生或大學后的繼續教育,目前的《中藥學》教材和教學模式又不能滿足較高層次的需求。
二、《中藥學》分段教學的意義
尋求《中藥學》教學模式的突破,提供中藥教學和教材改變的成功范例:現行的《中藥學》教學模式基本上是采取課堂滿堂罐的教學模式,不管學生是否理解,而且從基礎課與專業課的銜接情況看,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一般要間隔一、二年甚至更長時間。而《中藥學》分段教學就是指將《中藥學》的基礎理論部分在臨床課之前進行;在教學過程中將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等基礎理論與中藥學基礎理論有機地銜接起來;在專業基礎課《溫病學》、《傷寒論》、《金匾要略》及臨床課學習后,進行臨床中藥學的教學,使學生能順利地過渡到臨床中藥學的學習,并為臨床實習畢業后的臨床工作打下良好基礎。兩者結合起來學習,還可減少知識的遺忘,節省教學時數,提高教學效率。
培養高質量適合現代中醫藥發展的中醫藥人才,適應醫藥衛生改革的要求:現行《中藥學》教學模式由于其與中藥學術特點、學術水平存在相悖現象,在中藥理論與臨床應用教學方面都存在不足,學生在學習《中藥學》時,上課記筆記,考試背筆記,考完試連常用中藥的藥名、基本功效和臨床應用均忘記的現象普遍存在,更談不上在臨床上得心應手地使用中藥。隨著人們健康觀念的轉變以及醫藥衛生制度改革的深入,中醫藥在我國醫療衛生市場將有更大的需求,通過《中藥學》教學模式的突破,培養高質量的中醫藥人才,也有利于《中藥學》學科的發展研究,有利于推動中藥學術的發展。
三、《中藥學》分段教學的依據
1.《中藥學》的學科特點、發展趨勢
中藥學是以研究中藥基本理論、中藥性能與臨床應用為主的一門學科,屬中醫藥專業中重要的基礎課。它既是中醫學理、法、方、藥體系中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又是大中藥學學科中的核心和基礎,既屬藥,又屬醫;既是基礎課,又具臨床性質。
《中藥學》學科的發展已經是在朝著基礎中藥學和臨床中藥學的趨勢發展,近年來,中藥學基礎理論研究受到重視,已經對中藥的四氣五味、歸經、十八反、十九畏、中藥配伍及炮制等理論進行了初步的實驗研究;中藥學基礎理論的專著如《中藥藥性論》等,已有一定數量的論文;臨床中藥學的研究與應用也迅速發展,并向專科臨床中藥學發展,專科用藥和合理用藥成為中藥學發展的重要方面,如雷載權、張廷模主編的《中華臨床中藥學》、趙學敏主編的中醫藥高級叢書《中藥學》等。作為高等中醫藥教育,應根據學科的特點和發展趨勢,以及21世紀人才的培養需求,調整教學模式勢在必然。
2.臨床中藥學在中醫藥學科中的地位
由于臨床中藥學主要是研討中醫臨床各科所用藥物的如何應用,所以,它又具有與臨床學科密不可分的關系,它是直接根于臨床。臨床中藥學這一學科在近幾十年來,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其表現為:一是藥物數量的增加及新藥的不斷涌現。自漢代《神農本草經》載藥365種,后世歷代不斷增加,至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載藥已達1892種。而《中華本草》收載的藥物達8980種,總結了中國傳統藥學的成績,集中反映20世紀中藥學科的發展水平。二是新藥的研制開發,許多按中醫藥基礎理論組方研制的,如復方丹參片、丹參滴丸等;并對一些臨床常用的老藥,發掘出新的功用,如川茍用于治慢性腎炎氮質血癥、新生兒硬腫癥、功能性子宮出血;天麻治腦外傷綜合征、神經衰弱;以及肉從蓉可治氟骨癥、仙鶴草治腫瘤、白及治肺結核、砒霜治白血病等等。還有從中藥中提取有效成分而制成新藥者,如川芍嚓、青篙素、丹參酮、魚腥草素、靛玉紅(青黛中提取)、康來特(惹茵仁中提取)等等;同時對人參、黃蔑、麻黃、附子、大黃、當歸、丹參、川芍等常用中藥進行了系統的藥理研究,揭示了傳統功效活血祛疲、扶正補虛、通里攻下、清熱解毒等中藥功效的若干機理。臨床中藥學研究離不開臨床學科,臨床學科的發展促進中藥學科的發展;臨床中藥學的發展又為臨床提供有效的治療方法。臨床中藥學的發展已經為基礎中藥學和臨床中藥學分段教學提供了充分的條件。
四、《中藥學》分段教學的模式探討
通過對基礎《中藥學》和臨床《中藥學》分段教學的試教和研究,摸索出分段開設該課程的最佳時機,以及實施的具體方案,實現21世紀中藥學的教學模式新突破。
1.內容
基礎方藥學和臨床方藥學分段教學的教學方法研究、教學大綱的研究、教材編寫的研究、教學課件、多媒體的研究等。
2.方法
(1)文獻研究法:收集編寫資料。
(2)調查研究法:在充分收集資料的基礎上,分析現行中藥學教學存在的問題,并進行廣泛的調研。
(3)實驗研究法:通過對基礎中藥學和臨床中藥學分段教學實驗班的研究,摸索出分段開設該課程的最佳時機,以及實施的具體方案。
3.特色
從中藥學的學科特點探討基礎中藥學和臨床中藥學分段教學的教學模式,尋找教學研究的突破口,該教學研究實用性強,有運用和推廣價值。并結合現代中醫藥人才培養的模式,從學科特點探討課程和教材、教學方法、方式的改革,使教學真正與學生的知識發展水平相適應,有較強的創新性。
4.教學模式探討
(1)基礎中藥學的教學模式:基礎中藥學是指中藥學中的三基部分,即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具體內容包括總論部分的中藥的形成和中藥學的發展、中藥的名稱和分類、中藥的產地、采集和儲存、中藥的炮制、中藥的作用、中藥的性能、中藥的應用等,重點是在中藥的藥性理論;各論部分包括概說部分(各章節的定義、性能特點、功效、適應證,分類、使用注意等;單味藥物的性味、歸經、性能特點、基本功效、主治病證等;基本技能包括常用藥物植物、飲片的基本知識與識別。
中藥的應用是以中醫學理論為基礎的,有著獨特的理論體系和應用形式,要學好臨床中藥學,必須有扎實的中醫基礎理論知識;而要教好《中藥學》這門課,更要求教師能熟練地掌握和應用中醫基礎理論。要在《中藥學》和《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的教學過程中,探索將基本理論加以融匯貫通,有目的地將之有機結合起來。
英文名稱: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主管單位:中國藥學會
主辦單位:天津藥物研究院;中國藥學會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天津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0253-2670
國內刊號:12-1108/R
郵發代號:6-77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70
期刊收錄:
CA 化學文摘(美)(2009)
CBST 科學技術文獻速報(日)(2009)
Pж(AJ) 文摘雜志(俄)(2009)
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榮譽:
中科雙獎期刊
Caj-cd規范獲獎期刊
第二屆全國優秀科技期刊
第三屆(2005)國家期刊提名獎期刊
聯系方式
期刊簡介
【關鍵詞】 乙型病毒性肝炎 中醫藥治療 藥理作用 臨床應用
1 中藥抗乙型肝炎病毒作用
有關臨床研究還表明[13,14],聯合用藥比單味藥物的抗病毒作用更強。應用疏肝健脾益氣藥物,如柴胡、木香、炒枳殼、青皮、香附、雞矢藤、沉香、佛手等;應用活血化痰藥物如:昆布、海藻、瓜蔞、法夏、藿香、萊菔子、山楂、陳皮、枳殼、佛手等;應用調補肝腎藥物,如羊藿、冬蟲夏草、枸杞子、鹿角、紫河車等,可達到增強清除乙肝病毒的作用。
2 中藥降低血清膽紅素作用
肝炎出現黃疸,逐漸加深,是肝炎病情加重的重要標志之一。高膽紅素血癥,會加速肝細胞的變性和壞死,而且是膽道系統繼發感染的誘發因素。因此,肝炎有黃疸者,當先利膽退黃,促進膽汁排泄,降低高膽紅素血癥。中藥消退黃疸,療效可靠,副作用小。吳建等[15]將87例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46例,對照組41例。治療組每天予常規護肝降酶退黃中西醫結合治療同時予中藥保留灌腸,1次/d,方用參三七、生大黃、茵陳、蒲公英、赤芍等。對照組予常規護肝降酶退黃治療。結果顯示,治療組6周后總膽紅素下降幅度大于對照組(P<0.01)。 ALT,AST,γ-GT的改善,治療組優于對照組(P<0.01)。袁惠芳等[16]用茵陳五苓散加減治療急性乙型黃疸性肝炎。方中重用茵陳清熱利膽退黃;茯苓、豬苓、澤瀉淡滲利濕,引濕熱之邪從小便出;大黃、梔子、白花蛇舌草清熱燥濕解毒,共奏清泄濕熱、利膽退黃之效;白術、山藥健脾燥濕;內金、焦三仙消食化滯,調理脾胃之功能;黃芪、太子參、枸杞子健脾益腎,扶助正氣;血淤是乙肝的主要病機之一,故用丹參、益母草活血解郁通絡;甘草調和諸藥。
退黃的途徑主要有利小便和通大便兩法。利小便重用茵陳蒿、黃柏;通大便重用大黃。對黃疸較深、濕熱久滯者,為濕熱內伏血分,可用瀉下逐淤法,藥用茵陳蒿、大黃、丹參、赤芍、紅花等,對減輕癥狀和消退黃疸都有效果,對膽汁淤積型肝炎更好。茵陳蒿配大黃,瀉下退黃,蕩滌熱毒,減少膽紅素的肝腸循環和腸道有毒物質吸收,防止腸道氨進入血內,有利于保護肝臟,還能止血消瘀。除此之外,急性黃疸性肝炎,還可選用黃芩、龍膽草、柴胡、山梔子、郁金、金錢草、虎杖;慢性肝炎膽汁淤積癥,可選用柴胡、丹參、赤芍、丹皮、澤蘭、益母草等,重用赤芍,退黃效果更好。如果殘留黃疸,久不消退,可用青黛、明礬、黃連研末裝膠囊服,效果頗佳。這些藥物除有利濕退黃外,還有清熱解毒、活血化淤、調節免疫、消炎、抗過敏作用。
3 中藥降低血清轉氨酶作用
4 中藥抗肝纖維化、改善肝功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