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30 23:00:1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 新課程標準;高中語文;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3.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5-0-01
新課程標準對高中語文教學提出了新要求,它要求語文課堂教學從學習主體方面進行徹底的改革,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教學的學習主體,這個變化幾乎預示著新的高中語文教學改革的來臨。新課程標準下的高中語文教學改革應該注重對學生文學素養的培養,使學生通過語文教學獲得較強的語文學習能力,良好的語言感覺以及思維探究能力等,進而達到提高學生科學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質的目的,為學生今后的學習,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隨著新課程標準的推進,我國高中語文教學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不得不承認目前國內高中語文教學改革還存在一些問題,因此繼續深化高中語文教學改革是十分迫切的。
一、高中語文教學改革中存在的問題
(一)傳統教學思維的限制
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要積極開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但是"從實際的教學情況來看"由于長期受到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目前我國高中語文教學模式普遍沿用的還是過去那種比較傳統的教學模式"即在課堂上依舊沿用過去那種以教師單向性講授為主的方式"學生依然處于被動聽課,被動學習的狀態。這種傳統教學模式過于注重課本知識的講授"但卻忽略了學生自身能力的提高和發展"教師在課堂上處于主體地位"完全主導課堂教學"學生被動式地聽課,學習效率較低,此外,教師對高中語文教學改革的理解就是使用新的教材"但還是沿用舊的教學方法"這種只改變模式,沒有改變實質的的教學模式很難切實推動新課程標準目標的實現。
(二)太注重活躍課堂氛圍,忽視課本知識的講解
為了有效適應新的課程標準,許多高中語文教師在課堂上刻意追求課堂教學氛圍的活躍,教師非常積極地組織課堂討論以及其他課外教學活動,以此來加強學生語文學習的積極性,活躍語文課堂的氛圍。從表面來看"這是一種調動學生積極性的新的教學模式"它的確也改變了過去那種傳統的以教師講解為主的教學模式,但是教師常常引用一些與課文知識沒有多大聯系的內容,導致學生難以從中吸取有用的東西,如果持續下去,雖然課堂氛圍可能會比較好,但是學生實際能夠掌握的基礎知識并不牢靠,甚至有時還會出現一些不應該犯的低級語法錯誤,教師片面地認為新課程標準下的語文教學改革就是保持良好的課堂氛圍,過于重視課堂上師生的互動,而忽略了課堂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幫助學生提升其文學素養。
(三)多媒體技術的不合理運用
新課程標準下的高中語文教學改革一個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加強對多媒體技術的使用,這種使用現代科學技術的十分新穎的教學方法對過去傳統的語文教學模式是一次巨大的沖擊,而有的學校則認為多媒體具有無可比擬的優越性,并且在課堂上完全依賴于多媒體教學,這兩種做法都是不對的,多媒體教學只能作為一種教學輔助手段,它不能完全代替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高中語文的某些課文是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來拓展學生對課本知識的了解和認識的,另一方面多媒體集視聽語言于一體的知識傳播方式對于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具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對于某些課文內容,卻不是能用多媒體來進行教學的,如高中語文中的文言文,古代詩詞等。這些課文非常注重通過朗誦來提升學生的語感和理解,因此在講解這類課文時多媒體只能起到輔助作用,而不能發揮其優勢特點。
二、新課程標準下的高中語文教學改革措施
(一)轉變高中語文教師的教學思維
新課程標準對高中語文教師的素質提出了比較高的要求,要深化高中語文教學改革,首先必須轉變語文教師的教學觀念,語文教師要切實改變過去那種傳統的教學觀念,樹立新的教學理念,要改變過去在課堂上以教師講解為主的教學模式,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體"教師要積極發揮其引導功能,讓學生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引導他們多進行自主學習"要完成這種教學理念的轉變,就需要加強對語文教師的職業培訓,通過特定的教育培訓課程來切實提高教師的業務技能和能力,轉變其教學思維和觀念。使之能夠跟上現代社會發展的潮流"。教師只有真正理解了新課程標準的內涵,才能更好地將新課程標準貫徹到日常的課程教學之中。
(二)更新對新課程改革的認識,選擇正確的教學模式和方法
新課程標準實施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構建和諧,輕松的教學氛圍,進而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能動性,培養其自主探究和思維的能力,高中語文教學在這個原則基礎上進行改革,以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建立師生平等,互動的良好對話關系,從而能夠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但是新課程標準并不是一味地活躍課堂氣氛就能做到的,課堂過度的活躍,其實是不利于課堂教學順利開展的"要順應新課程標準的規定,高中語文教學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能夠切實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幫助學生獲得豐厚的語文知識的積累,提升學生的語感,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言運用能力和閱讀寫作能力。
(三)設置合理的課堂教學內容
新課程標準下的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設置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知識能力,了解教學過程與教學方法的種類,在教學活動中積極倡導學生自主學習,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與交流,啟發學生探索適合自身發展特點的新的學習方法。同時教師還要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合理的分配,除了要完成特定的課本知識內容的講解外,還要積極拓展課外知識的教學,增加學生的知識積累,提高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特別是在高中語文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多加強學生的寫作訓練,幫助其形成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提升他們寫作的思想性。
參考文獻
[1]趙暢.試論高中語文在課改中的課堂教學[J].安順學院學報.2007(3)
關鍵詞:新課程 人文道德 業務素養
一、人文素養是語文新課程實施的前提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作為中學語文教師要傳承優良文明,要為整個社會的人文素養的提高奠定堅實的基石,必須具備內在的人文素養。
第一,語文教師要具備豐厚的文化底蘊。
教師的文化底蘊深淺是人文素養高低的體現。作為語文教師,應當懂得整個人類的文明史及文化精神。
第二,語文教師要有終極關愛精神。
在新課程背景下,語文教師應當是一個“大愛的人”,既要能理解寬容學生的錯誤行為,又要能贊賞激勵學生,使得學生能夠成長為有健全人格的人。
第三,要有獨特的人格魅力。
身教重于言教。語文教師的人格魅力應當是獨特而鮮明的,使得學生能夠從中汲取成長的資源。用這種人格魅力,震撼感染學生。
第四,要有高貴的審美品位。
體現于教師的儀表、言談、舉止及一切教學活動中,所傳達的是一種氛圍、一種力量,從而達到以美激智、以美冶情、以美育德、以美立人的目的。
第五,語文教師要具有強烈的時代感悟精神。
二、道德素養是語文新課程實施的關鍵
道德素養是教師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教師整體素養的核心,決定并制約其它素養的存在和發展方向。語文教師必須具有優秀的思想道德素養,具備高尚的師德。有著崇高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能夠引導學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有著敬業樂業的師德修養,能夠為了教育“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有著真摯高尚的情感素養,能夠給予學生爭取成功的信心和勇氣;有著貧富不移、富貴不、威武不屈的精神氣概,能夠在利益誘惑面前始終保持自己的人格尊嚴;同時,教師還有著對社會、對他人、對自己強烈的責任感以及勇于堅持真理、追求真理的正義感。只有這樣的教師隊伍才可以真正肩負起為新世紀培育新人的重任;也只有這樣的教師,才會得到學生和家長的信服和尊重。才能真正把新課程的本質目標實現。
三、業務素養是語文新課程實施的保障
語文教師厚實的業務素養,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要具備語文專業知識。
精深的語文專業知識是語文教師知識結構中的核心內容,是完成語文教學任務的基本條件。在此基礎上,語文教師才可能在新課程語文課堂教學中把語言學知識、文學知識駕馭自如,靈活運用,實施有效教學,達成教學目標。
二是要具備語文專業能力。
要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提高學生讀、寫、聽、說的語文能力,教師自己必須具備這四種能力,從理論到實踐上達到一定水平,既能給學生指導,也能給學生示范。常規的“三字一話”(粉筆字、鋼筆字、毛筆字、普通話),一定要符合要求。
三是要具備教育與心理學等知識。
掌握扎實的教育和心理學知識,語文教師才能根據學生群體和個體的特點及心理發展規律,選擇恰當的教學策略,以最有效的方式進行教學,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另外還要具有熟練的專業技能與多方面的愛好和才能。新的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語文教師必須擁有熟練的專業技能和多方面的愛好與才能,語文教師只有具備多種語文教學技能才能更好地進行語文教學。
四、創新素養是語文新課程實施的靈魂
首先,要有較高的現代化教學手段的操作能力。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植根于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化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語文教師要掌握一定的計算機網絡操作技能,學會使用常用的工具性軟件,開發和利用網上信息資源為教學服務。
其次,語文教師還應具備開拓創造能力。
作為生命活動形式之一的教育活動,需要的是教師與學生主體意識的相互碰撞,教師與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相互交流。也只有具備創新素養的語文教師,才能在教學中營造民主寬松的學習環境和學習氛圍,培植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和主動意識,鼓勵獨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學習,激活想象力和創新思維。語文教學貫注著創造教育,語文教師要善于變換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積極思考,鼓勵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相互交流并討論各自的觀點。
總之,具有創造精神和創新意識的語文教師一定會最大化地開發學生潛能,為他們日后的成長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礎。語文教師的創新素養是新課程語文課堂教學的必然要求,也是語文新課程實施的靈魂所在。
參考文獻
關鍵詞:新課標;高中語文;素養教育
隨著新課改的廣泛實施,作為奮戰在教學一線的高中語文教師,應當及時學習新課程改革要求和目標。對語文教學有一個全新的認識,明確具體的語文教學實踐中應采取的方式方法,不僅僅是要提高語文課堂的教學質量,更要注重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一、對語文新課程標準的認識
新課程改革標準對高中語文教學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的能力,使學生在積累整合、感受鑒賞、思考領悟、應用拓展、發現創新等方面獲得突破性的發展。
二、新課標背景下加強高中語文素養教育的重要意義
高中語文素養教學對學生而言,是一件“雙贏”的事,語文素養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做到的,它需要日積月累。《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新課標中已經明確地指出了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是整個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語文教學的目的簡單地來說就是培養學生有正確的價值觀、積極的人生觀,具備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審美情趣。在對學生進行語文教學的同時也是對學生的人文素養進行提高的過程,對整個社會素質的提高,特別是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發揮了重要作用。
三、當前高中語文素養教育的現狀
1.學生語文基礎底子薄
高中生的語文底子薄就會在作文習作中出現錯別字、病句、詞義不明、結構混亂等諸多問題,這說明學生沒有良好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語文素養較差。
2.學生對語文學習缺乏興趣
在語文課堂上,我發現存在這樣一種情況:很大一部分學生除了課上時間外,課下基本不學語文。學習上不是出于對語文的興趣,更多的是采取題海戰術學習語文,這對整個語文學習是十分不利的。
3.學生文化鑒賞力不夠
目前,我們的教育仍然是以應試教育為主,作為社會、家長仍然看重的是學生的考試成績,這就造成傳統教學理念與課改新理念之間的矛盾,很多學生仍然沒有課余時間讀名著,積淀文學素養。
四、提高高中語文素養教育的有效策略
1.提高高中語文教師的整體素質
作為高中語文教師首先必須具備一定的語文素養,要有不斷創新的語文教學新理念。語文教師只有不斷提升自己的文學素養,培養自身的文學鑒賞力,才能為學生提供更好的學習素材。在對學生授課之前必須做大量的準備工作,例如,如何通過背景導入課文、課程的最后如何進行概括總結進行思想的升華等。
2.將語文素養教育滲透到每節語文課堂中
一個成功的課堂應當是學生與教師處于良性互動的狀態。在實際的課堂上,每個學生對新知識的接受能力都是不同的,作為教師必須能夠找到學生的興趣點,因材施教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師必須在課堂上通過聽說讀寫,將語文素養教育滲透其中,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提高文學素養。
3.將語文素養教育延伸到課外
新課標提倡開放的教學課堂,要求學生走出教室,走出學校,走進生活。語文素養教育也應當充分利用課外,培養學生多讀、多看、多寫,從生活中的點滴入手,積淀文化底蘊,提升語文素養。
總之,作為語文教師,要在人教版高中語文新課改的新要求下,將培養高中生的語文素養作為長期工作,堅持不懈地努力才能收獲豐碩的果實,從而使得我們的語文教學更上一層樓,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出高素質的人才貢獻一份微薄之力。
【關鍵詞】新課程標準語文閱讀教學體驗差異寬容
一、引言
教育部《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前言中指出:“新世紀的高中語文課程面臨著新的要求,……要在追求高中教育共同價值的同時……幫助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探尋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給他們提供展示才華的舞臺。”閱讀教學的目標要使學生“在閱讀與鑒賞活動中,不斷地充實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加深對個人與社會、自然、國家關系的思考和認識。”對“閱讀材料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斷,努力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進行闡發、評價和質疑。”“學習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發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促進學生素質的整體提高。”在評價學生學習效果時,“對言之有據的獨特見解,應予以鼓勵。”“鼓勵學生的個性化閱讀和創造性的解讀。”
從以上《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摘要中可以看出,新課標對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旨在通過閱讀提高學生的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健全學生的人格。為此,語文教師要遵循新課標要求,為學生保駕護航,讓他們成為閱讀教學中的主角。
二、閱讀教學要重視學生的自主體驗
自主體驗就要尊重學生主動參與和獨立學習的能力,提供給他們足夠的空間和條件自我創造,要堅持以生為本,以讀為主,加強學生閱讀實踐,珍視學生獨特的閱讀體驗,加深理解和感悟,使學生在情感上受到熏陶和在思想上得到啟迪,獲得審美樂趣,使學生個性得到長足發展。故此,在閱讀教學設計中,教師要自覺“放棄”許多做法,在課堂上努力做到“無為”。讓學生有較多機會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學習中能夠用自己的腦子思考,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聽,用自己的心靈感悟,用自己的手腳體驗,用自己的口提出疑問發表見解。
體驗是新課程理念下一種重要的方法,閱讀的意義及閱讀的教育價值是在閱讀活動中不斷生成的,閱讀教學要向所有學生全方位開放,接通學生的直接經驗,聯通學生的生活世界,觸及學生的心靈世界,讓每一位學生真正進入閱讀,讓閱讀真正實現其啟迪智慧、建構人格的意義。
三、閱讀教學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
每一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不同于他人的生長環境,個性氣質,行為習慣,我們的教育要注意學生個體的差異,不能以一個尺度去要求學生。教師要尊重“學生文化”,發掘自我感知自我體驗能力,鼓勵學生對教科書有自己的理解、個性的解讀,教師要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和個人見解,讓學習過程脫去程式化的窠臼,變成一個有獨特個性化的過程。語文閱讀教學應該培養學生的個性,首先要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在這樣的課堂上,可以沒有統一理解,可以沒有標準答案,只要是學生的感悟,是學生自己探究到的答案,教師都要給予極大的贊賞與肯定而不必去糾正學生,不必非得給學生一個統一的標準的所謂正確的答案,在教學中要創設民主、平等、寬松、自由的課堂氛圍。
語文課堂要讓學生表達真實的思想,說自己要說的話;語文課堂上可以有爭議,讓學生表現出自己的個性;語文課堂要鼓勵創新,不要讓學生臣服于權威;語文課堂要激發學生的想象力,教師不要輕易否定學生的奇思妙想。語文課堂要給大多數學生提供表現的機會,讓大多數的學生得到肯定,讓所有的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收獲健康的心態,擁有美滿自信的人生。
四、閱讀教學要注重學生健康人格的培養
傳統教學的中,教師將自己的理解強加給學生,限制了學生自由思維的空間,剝奪了學生自我體驗的權力。新課標教學理念就是要改變這種狀態,凸顯學習過程中的發現、探究、研究等認識活動,這是本次教學改革的亮點。語文課程要和人的生命活動、精神活動緊密聯系。我們在語文課程中學量的范文,接觸到范文中無數先賢和時代先鋒的情操善行;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用他們健康高尚的心靈世界去影響學生的思想,規范學生的行為。
閱讀經典著作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品味優美生動的語言,感受其高尚的思想、優秀的藝術魅力,發展想象能力,提高審美能力;在閱讀中,體味大自然的多姿多彩,感悟人生的豐富多樣,感受藝術和科學中的美。通過閱讀和鑒賞,要能陶冶學生情操,追求高尚情趣;要能讓學生體會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深化其熱愛祖國的感情;要能用嘉言良行感染學生,提高學生的修養品德,把學生培養成有文化、有道德、有活力、有精神、有尊嚴、有創新精神與創造能力的接班人。
五、閱讀教學要培養學生善良、寬容的精神
作為90后乃至00后為主體的當代青少年普遍以個人為中心,缺少善良的情懷,缺少理解人、寬容人的心胸,缺少與別人合作的精神。要改善這一狀況,語文閱讀教育責無旁貸、任重道遠。首先,語文教學要依托其強大的文本資源,讓學生從古今中外的名著中,從歷史偉人的事跡中,從當代賢者的壯舉中培養學生熱愛自然界一切美好的東西、關心同情弱者、懂得知恩感恩的善良情懷。其次,在教學中,既要注重接受性學習,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同時也要注意以學生為主體的合作學習與探究性學習,教師有責任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根據他們各自的特點優勢,靈活調整學習內容和策略,在合作小組中相互取長補短,探尋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和途徑。鼓勵學生既要獨立鉆研,又要積極參與小組討論,與其他同學合作探究,要學會傾聽,善于吸納他人的意見,要學會寬容和溝通,樂于寫作和分享,學會尊重和謙讓,讓社會更加豐富多彩,讓人性更加美好善良。
六、結語
語文閱讀教學既是知識的傳授,又是方法的培訓,還是觀念的更新。順應時代日新月異的潮流變化,培養與世界接軌的現代化人才,給語文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只有緊緊把握時代脈搏,及時改變觀念,更新知識,不斷進取,心中裝著社會,心中裝著學生,為學生的未來著想,才能無愧于這個偉大的時代,才能無愧于自己的職業稱謂。
參考文獻
[1]孟華.語文素養與語文閱讀[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2(10)
關鍵詞:語文 教學 信息技術
所謂信息技術與高中語文新課程整合就是指在實施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的教學過程中,把信息技術、信息資源、信息方法和語文新課程內容有機結合,以實現新課程教學目標,完成相應的語文新課程教學任務的一種新的教學方式。筆者通過近幾年的信息技術與高中語文新課程整合實踐,取得了一些經驗,但還不夠成熟,希望各位同行批評指正。
第一,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是信息技術與高中新語文課程整合的理論基礎。
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建構的方式而獲得的。它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要求學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知識的灌輸對象轉變為信息加工的主體、意義的主動建構者。
新課程要求教師把眼光從關注知識轉移到學生身上,著眼于促進學生認知、情感、態度與技能的和諧發展,著眼于學生潛能的喚醒、開掘和提升,著眼于學生的生活世界和獨特需求。這些教學目標無疑可以通過建構主義來實現,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得到了快速發展的信息技術的強有力的支撐,因為它可以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教學資源,所以信息技術與中學語文課程的整合得以廣泛運用。
信息技術與高中語文新課程整合,有助于充分體現教師是學習的指導者和首席學習者的地位;有助于學生成為自律的學習者,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有助于課堂學習更有意義,使學生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以及主動建構、多向互動、自我反思,最大限度地按照自己的個性發展。
第二,教師進行以“學”為主的教學設計是實施信息技術與高中語文新課程整合的前提條件。
信息技術與高中語文新課程整合要求教師在進行課程教學設計工作中,密切注意教學系統四大要素――教師、學生、教學、教學媒體的地位和作用。在這種結構下,教師不再是教學過程的絕對權威,也不僅是學習內容的傳播者,而成為學生的學習導師、合作伙伴和學習顧問。教師的主要作用是指導學生如何選擇學習方法、篩選信息、判斷信息,教會學生怎樣合作學習、研究性學習和進行自主學習策略的設計等。因此,教師在課前必須進行以“學”為主的教學設計。
因此,以“學”為主的教學設計有一個很重要的教學步驟――信息資源設計,它是實施信息技術與高中語文新課程整合教學設計的前提條件。教師在確定教學目標后,就要根據不同的教學目標設計信息資源,它可以是演示型的課件,也可以是交互型的課件,還可以是網絡資源型的積件,不論哪一種信息資源,都要考慮到與情境創設、自主學習等其他步驟的銜接,設計好課件出示的時機,并抓住契機組織教學。
第三,信息技術為高中語文新課程開拓了研究性學習的領域。
研究性學習是國家教育部2000年1月頒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試驗修訂稿)》中綜合實踐活動板塊的一項內容。它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活動。從2004年起研究性學習正式編入高中語文新教材。
以前的研究性學習實施起來很困難,學生要查閱各種書籍,花費大量的時間。信息技術的介入、互聯網的普及極大地方便了教學,信息技術為研究性學習開拓了廣闊的時空,信息技術條件下的研究性學習可以在課程教學中把信息技術、信息資源、信息方法、人力資源和課程內容有機結合,共同完成課程學習任務。信息技術為語文研究性學習提供了最有力、最便捷的支持。如:網絡上無限豐富的不受時空限制的信息資源,方便快捷的查詢功能或快速靈活的信息獲取功能,能幫助學生解決研究性學習所需的大量資源,網絡的開放符合研究性學習的主動性和探索性要求等。
第四,信息技術與高中語文新課程整合有利于培養語文創新型人才。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高中語文;角色定位;主體作用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08-0150-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8.097
面對著新課程改革下高中語文課堂教學形勢的不斷發展和更新,越來越多的教師感受到自己肩上的擔子越來越重了,我們只有冷靜思考,抓住機遇,認真研究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積極探索、更新自己的教學方法,才會跟上時展的步伐,才不會被現代教育所拋棄。下面我將就如何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有效提高高中語文n堂的教學效率談幾點自己的認識。
一、教師要轉變高中語文課程的教育理念
(一)要具備明確的目標意識
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本國文字,豐富語言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教師要具備明確的目標意識,除了要引導學生掌握語文教學的知識與技能目標,之外,還要明確過程與方法目標以及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目標。這些目標并不需要每節課都面面俱到,而是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恰當處理。
(二)要有一定的文本意識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要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張揚學生的獨特個性,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這些新的教學理念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被曲解,于是語文課堂上成了政治課、美術課,熱鬧異常的課堂氛圍背后是浮躁的、無效的。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進行感悟,教師就必須具備文本意識。只有有“感”才能有“悟”,教師要注重學生對文本的閱讀,通過閱讀激活和培養學生的人生感悟,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使學生真正走進文本,與作者產生共鳴,對學生的健康成長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二、教師要轉變自己的角色定位,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
隨著網絡信息技術和大眾傳媒的飛速發展,學生獲得知識信息的途徑越來越多,他們能夠從電視、廣播、報刊雜志、互聯網上獲得大量的信息,甚至在某些方面,有些學生掌握的信息知識比教師還多。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不能與時俱進,增加新鮮有趣的知識,就不可能讓學生感受到語文學習的樂趣。基于這種情況,我們教學工作的重心不再是引導學生掌握語文基礎知識,而是幫助學生學會發現、探究和管理知識,教會學生獲取語文知識的方法和手段,成為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引導者和促進者。課堂教學過程中涉及到某些方面的知識,若學生知道的比教師還要多,教師也可以從學生身上學習到很多知識。因此,教師要學會賞識學生,尊重學生,引導學生,扮演好一個亦師亦友的角色。在學生想要傾訴時,教師就是一個可以耐心傾聽的聽眾;在學生取得成功時,教師就是一個分享喜悅的朋友;當學生存在困惑時,教師不是直接解惑,而是引導學生找到解決的辦法;當學生出現畏難情緒時,教師要能夠挖掘出他們內在的學習動力,鼓勵學生勇往直前。
三、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作用
現代教育思想認為教師開展各項教學活動都要以人為本,學生才是整個課堂教學的主體,而要發揮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性,教師必須和學生站在平等的位置。只有有了師生平等的意識,教師和學生之間才能進行零距離的對話和交流,才能激發學生暢所欲言的熱情。教師要把課堂學習的主動權交到學生手中,如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可以故意把一些容易出錯的多音字、難記字拋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帶著相關問題去查找答案,也可以在介紹文章的作者和創作背景時,有意識地介紹一些作者的其他文學作品,鼓勵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增強學生的自主性,拓寬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和思維的活躍性。另外,要增強學生的自主性,教師還要培養學生在生活中發現語文、學習語文的能力,任何有價值的知識都是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的,語文尤其如此。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盡量運用貼近生活的教學內容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能夠聯系生活實際,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四、教師要創造性地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和手段
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是學生質疑問難,通過討論交流探尋語文知識、生命真理的地方。要實現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就要為學生創設一種和諧、寬松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被充分調動起來,這種積極的心理狀態是通過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相互交往發展起來的。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平等自然的對話、積極和諧的合作,能夠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對于學生而言,合作交流意味著一起理解和分享,是學生實現共同成長、自我提高的過程。在整個過程中,教師和學生都在享受著交往的快樂。因此,教師要轉變思想,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變“滿堂灌”式的教學為啟發、引導式的教學,由重視學生的探究結果轉變為重視學生的探究過程,變單兵作戰為團體合作,讓學生在交流中學會合作與分享。
五、教師要努力優化語文課堂教學的過程
新課程標準對語文教學提出的三維目標是“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要真正實現這一目標,最終還是要落實在優化課堂教學上。因此,教師要深入研究教材教法,了解每一個學生的實際水平,精心設計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努力調動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參與熱情,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總之,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高中語文教師肩上的責任更重了,我們必須立足于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具備與時俱進的教學思想,敢于大膽實踐,整合各種有利的教育資源,不斷優化語文課堂教學,把學習的主動權真正交到學生手上,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
參考文獻:
[關鍵詞]語文 學習動機 普通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
學習動機是直接推動個體進行學習活動,維持已引起的學習活動,并使學習行為朝向一定目標的一種內在過程或內部心理狀態。研究表明,無論在小學、中學還是大學,學習動機與學業成績之間存在著明顯的正相關。因此,教育界高度重視培養和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國家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在教學實施建議中從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維持學生學習動機和強化學生學習動機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有效性建議,下面就其合理性進行分析。
一、培養學習語文的興趣,激發學生學習動機
1.突出語文學科特點,培養學生的學習動機。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就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在如何讓學生切身感受到語文作為一門工具性學科的實用價值時,《普通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以下簡稱為《新課標》)提出:“在口語交際教學主要應在具體的交際情景中進行,努力選擇高中學生關心的、貼近生活的交際話題,采用靈活的形式組織教學,不必過多傳授口語交際知識。鼓勵學生在各科教學活動以及日常生活中鍛煉口語交際能力”,“鼓勵學生組織文學社團,創辦文學刊物,積極向校內外報刊投稿”,“鼓勵學生創造性地設計多種形式的活動,例如,學做節目主持人,給初學普通話的人正音、開設文章病院、舉辦語言的疑難雜癥征答活動等”。通過開展這一系列的活動,學生感受到語文學習不意味著死記硬背一些詩詞、段落文章,語文離他們的生活也不那么遙遠,而是與他們的生活學習息息相關,使他們產生一種對學習語文的需要,變“要我學”的思想為“我要學”的心態,從而激發學習動機。
對于如何讓學生體驗語文的人文性、感受語文蘊涵著豐富的人文精神的問題,《新課標》也提出了一些相關措施。例如,“閱讀文學作品,應引導學生設身處地、身臨其境地去感受,重視對作品主體形象和情感基調的整體感知和直覺把握,關注作品內涵的多義性和模糊性,鼓勵學生積極地、富有創意地建構文本意義”,“應在教學中加強詩文朗讀和誦讀,在朗讀和誦讀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情感的體驗、心靈的共鳴、精神的陶冶”。高中學生正處于半成熟半幼稚的人生階段,他們面臨著許許多多的迷惑與困難,他們可能因學業成績的不理想而痛苦彷徨,他們可能因人際關系的不良而悶悶不樂,他們可能因向往一份美好的感情卻不能擁有而心煩意亂,他們也可能面對自己的未來而迷惑。這時語文就是解開這一系列的心結的金鑰匙,因為很多優秀文章中蘊涵著豐富的精神營養和人生哲理,學生通過閱讀一系列的優秀文章和名人傳記,領悟人生的真諦,感古今文人墨客,體中外名流大家,使之在情感上戀戀不舍。
2.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求知欲和好奇心是內部動機最為核心的成分,他們是培養和激發學生內部學習動機的基礎。教育實踐證明,創設問題情境是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的一種十分有效的方法。創設問題情境是指提供的學習材料、條件、實踐能使學生產生疑問,渴望從事活動,探究問題的答案,經過一定的努力才能成功的解決問題。有效的教學在于形成一種使學生似懂非懂、一知半解、不確定的問題情境,由此產生的矛盾、疑惑、驚訝最能引起求知欲和學習興趣,產生學習的愿望和意向。《新課標》中就提到“教師要為學生的閱讀實踐創設優化的環境,提供良好的條件,充分關注學生閱讀態度的主動性、閱讀需求的多樣性、閱讀心理的獨特性,而不要以自己的分析講解來代替學生的獨立閱讀。應鼓勵學生敢于批判質疑,在討論中發表不同意見,要尊重學生的個人見解”。這就告訴了廣大教學者要善于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進行情境的創設,惟有在這設定的情境中,浮想聯翩,思接千載,視通萬里,如骨鯉在喉不吐不快,要是離開了這具體可感的情境,也就無話可說,那閱讀課也就只能變成干巴巴的講授課了,出現“老師在上面自我陶醉,下面睡倒一大片”的悲哀情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