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28 13:54:1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課前演講材料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對高中生演講能力提出了明確要求:“學會演講,做到觀點鮮明,材料充分、生動,有說服力和感染力,力求有個性和風度?!倍覐娬{“增強人際交往能力,在口語交際中樹立自信,尊重他人,說話文明,儀態大方,善于傾聽,敏捷應對。能根據不同的交際場合和交際目的,恰當地進行表達,借助語調、語氣和表情、手勢,提高口語交際的效果。應重視指導學生在各種交際實踐中提高口語交際能力,選擇他們感興趣的、貼近生活的交際話題,采用靈活的形式組織口語交際教學?!彼?,研究出一種有效的演講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演講水平,借以提高學生的口語水平,是語文教學必須要面對的一個問題。
卡耐基說:一個人的成功85%是靠他的人際溝通和演說能力,只有15%跟他的專業技能相關。語言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橋梁,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們進行溝通交流的表達符號,人們需要借助語言保存和傳遞人類文明的成果。良好的演講能力與口才,能夠幫助我們減少不必要的麻煩,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發展生活與事業。
在美國,從幼兒園到大學設置了不同級別的演講練習課;而在中國,從小學到初高中幾乎沒有設置演講課。雖然課本中設置了演講單元,新課標對演講也提出了明確要求,但僅僅一個單元的課程很難將提高學生的演講水平落到實處。為了提高學生演講水平,老師們大多采取了“課前三分鐘演講”的模式。但多年以來,這種寄予了語文老師莫大希望的教學模式收效卻不盡如人意。有的課前演講表面熱鬧,卻流于嘩眾取寵;有的上面的同學面無表情,下面的同學昏昏欲睡;有的演講時間過長,影響了主要課程的進行……造成這些現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四點:
一是時間的安排隨意無定。演講的設置往往成為某個老師的個人行為,如果中途換了老師,原來的內容很難進行下去,會讓學生難以適從。
二是內容的安排沒有層進性。不同老師內容差別很大,或是內容相同但前后缺乏一個由淺入深的層進性,不符合學生的接受規律。
三是演講的要求不夠明確。既缺乏對每個階段的具體要求,也沒有演講技巧的點撥,沒有必要的檢驗環節。這樣結果就是演講的同學難以操作,應付了事,最終沒有提高,做聽眾的同學則事不關己,索然無味。
四是目標的設定孤立單一。“課前演講”沒有很好地與作文、閱讀等教學相聯系、相結合。
二、研究現狀
目前,有關高中語文演講的研究成果不多,見諸期刊雜志上的論文不過十幾篇,主要集中在對語文課前演講的作用、開展原則、活動形式等方面的研究。如:房玉清《課前演講的整體效應》,葛成石《課前演講DD奏響在語文課堂上的一段序曲》,王進《課前演講DD聽說訓練的有效途徑》,周寶玲、沈道成《課前演講:作文教學與口語訓練的雙贏模式》等文討論的都是語文課前演講的作用;張洪的《課前演講: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有效途徑》和安光祥的《語文課前演講中的循序漸進原則》重點闡述了課前演講要遵循的原則;彭偉的《課前演講DD提高學生語文素質的重要方式》,桂啟升的《雕蟲也要有好技DD課前演講談片》,王作云、劉淑萍的《課前演講的“分級訓練”法》討論了課前演講活動的形式。 由此可見,在以前的研究中,研究者已經開始意識到語文課前演講對提高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作用,都提及了語文課前演講對擴大學生視野、提高寫作水平、加強思想教育的積極影響。找到一套切實可行、循序漸進、要求明確的教學模式是我們的研究任務。針對演講教學目標不夠明確、要求不夠具體、落實難以到位的現狀,本課題主要想通過行動研究法,分層訓練,對每步教學提出具體要求,注重檢測結果,階段性鞏固升華,從而切實提高學生演講能力。
三、研究目標
(1)使學生學會演講,做到觀點鮮明,材料充分、生動,有說服力和感染力,力求有個性和風度。
(2)提高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組織材料能力,閱讀寫作能力。
(3)提高評價、分析能力,增強競爭與合作意識。
(4)鍛煉發表個人見解的膽魄,培養完善的人格。
(5)培養學生關注生活、關注社會、關注國家發展的意識。
四、研究方法
(1)問卷調查法:研究初期,調查學生演講存在的問題,選擇、確定課題;個別訪談與問卷調查相結合,了解中學生心理表現及演講的現狀及成因。
(2)文獻研究法:明確本課題的研究方向、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價值等。
(3)行動研究法:研究培養高中生演講教學的有效模式。
(4)個案研究法:對不同個性心理特征、不同層次學生的課前三分鐘演講進行長期的成長記錄,及時調整課題研究的思路、方法等。
(5)經驗總結法:不斷將調查研究得到的數據及信息進行定性分析,將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
五、研究步驟
第一階段(2015年8月-9月):申報準備階段。
一方面,認真選題,制定研究方案,學習新課程改革與實驗的相關理論。
另一方面,通過開學初年級組織的演講比賽,筆者發現學生中除了少數班干部,其他同學很少有當眾演講經歷。再通過問卷調查發現同學們對演講充滿期待,但卻因為沒有經驗和技巧而感到難以操作。
第二階段(2015年10月―2016年11月):實施階段。
第一步:(2015年10月―2016年1月,高一第一學期)初步掌握,大膽表達。
學習內容:語文必修二演講單元,看中外名家演講視頻。
演講主題:“我喜歡的一本書”或“我崇拜的一個人”。
技巧要求:準備時間定為一周;演講時間固定三分鐘;大聲表達,保證在場每個人清楚地聽到演講者的聲音;身體站直,目視前方,衣著得體;能夠清楚表達自己的觀點態度。
點評主體:以老師點評為主,老師點評以鼓勵為主。
鞏固提升:學期末以班級為單位組織“我要當……”的競選演講比賽。
第一步效果:讓每個學生擁有一到兩次當眾演講的經歷,能夠清楚自信地表達自己;同時鍛煉了學生閱讀的能力、搜索信息的能力、積累素材的能力。
第二步:(2016年3月―2016年7月,高一第二學期)熟練掌握,生動表達。
學習內容:給學生放《超級演說家》等視頻,激發學生對演講的熱愛。
演講主題:“時事評論”。
技巧要求:除了第一步的基本要求,還要在某些方面提高學生演講的標準。準備時間改為三天;生動表達,講究聲音的抑揚頓挫,通過聲音增強演講的感染力;眼睛注視觀眾,調動觀眾的注意力和熱情,必要時通過得體的身勢語幫助自己表達;表達觀點有一定深度。
點評主體:老師點評,增加學生打分,評出周冠軍、月冠軍、班級冠軍,代表本班參加學期末演講比賽。
鞏固提升:舉行一次全年級大型演講比賽,同高一入學時的演講水平進行比較。
第二步效果:讓每個學生能夠放松、自信、熱情地表達自己,基本掌握常見演講技能;同時培養學生關注時事、關注生活、關注國家命運的熱情。
第三步:(2016年9月―2016年11月,高二第一學期)熟練掌握,個性表達。
學習內容:豐富學生的演講技巧,教會他們如何開場,如何幽默表達,如何在特定的場景下展現自己。
演講主題:抽取素材庫材料,素材可以是高考作文材料,可以是高校面試演講,也可以是求職競聘演講。因為學生已經掌握了演講的基本技能,本環節重點在培養學生的應變能力。
技巧要求:除了第二步要求,本環節可以讓學生嘗試個性化表達,以便發揮自身的優勢。
點評主體:老師學生共同打分,評出周冠軍,參加學期末即興演講比賽。
鞏固提升:各班舉行即興演講比賽,選手提前二十分鐘抽取比賽題目。
第三步效果:讓每個學生能夠放松、自信、熱情地表達自己,展示自己的個性才華,鍛煉學生的反應速度和應變能力,使學生都能成為演講達人。
第三階段(2016年11月―2017年1月):總結階段。
參考文獻:
[1]高正保.語文教學中學生演講能力的培養[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12).
[2]胡冬玲.精彩五分鐘――課前五分鐘演講的實踐與收獲[J].陜西教育,2014,(21).
[3]王遠征.語文課前演講的問題及對策[J].文學教育,2011,(8).
[4]陳麗娟.高中語文老師怎樣利用課前五分鐘對學生進行能力訓練[J].吉林畫報,2013,(9).
論文關鍵詞:思想政治課;時事政治;演講;做法;素質;能力
在當前學校的政治課教學活動中,如何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切實有效地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是政治課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也是政治教師所要探討的重要課題。開展“課前時政演講”活動,給政治課教學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受到了學生的歡迎,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本文就開展這一活動的具體做法、好處,談談自己的體會和認識。
一、開展“課前時政演講”活動的具體做法
開展“課前時政演講”活動是思想政治課教學與時事政策教育相結合所提出的要求,也是學校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需要。我校在開展“時政演講活動”時采取了兩種形式:一種為“時政播報”,一種為“時政綜述”?!皶r政播報”類似于“新聞聯播”,要求學生把時政新聞按時間順序或性質分類歸納后進行播報。這種形式要求不高,一般在低年級施行,“時政綜述”要求學生在收集、整理時政新聞的基礎上,精心挑選一二條時事,結合過去所學知識用理論觀點對其進行分析評述。這種形式要求更高,一般在高年級各班施行。要開展好這項活動,必須做好以下三個階段的工作:
(一)準備階段:要求學生訂閱有關時事方面的報刊雜志,平時積極利用課余時間多看報,多看電視,多聽新聞,并用心搜集、摘錄、整理時事新聞材料,了解時政和現實問題的內容和背景;在此基礎上,透過現象抓住本質,運用所學過的知識對材料進行分析研究;然后形成文字發表自己的見解,對材料進行評論和綜述。要求教師要加強與學生的聯系,課外多輔導,課前先審閱。
(二)實踐階段:利用每堂課課前五分鐘進行時政演講活動。每堂課都安排一位同學參加,保證每個同學都有參加的機會。要求演講者做到膽大聲響、語言流暢、表達清楚,其他同學認真傾聽并積極思考。
(三)評價階段:學生演講完后,由教師進行簡單點評。一是對演講者所講時政材料的中心內容進行簡短歸納,二是對其所運用的原理、觀點進行正誤判斷,三是指出其分析過程的優點和不足之處。最后進行總體評價,并提出鼓勵和表揚。要求教師要真正體現主導作用,要精心評析,切忌“形式主義”。 轉貼于
二、開展“課前時政演講”活動的好處
第一,有利于加深學生對課本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拓展學生的視野,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熱點。美國有句格言說:“我聽到了就忘記了,我看見了就記住了,我做到了就理解了?!彼枷胝握n教學中有許多抽象的概念,只靠教師全盤灌輸、講解,學生是很難理解的。通過開展“課前時政演講”活動,讓學生通過聽、看、說、議等方式參與教學活動,做到眼到、手到、口到、心到,能使學生對所學知識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另外,學生為了搞好自己的小演講,避免泛泛而談、言之無物,就必須查找課外時政材料、時事素材來補充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拓展了學生的視野,擴大了知識面,從而實現了理論與實際的聯系。
第二,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使學生養成善于思考的良好習慣。時政演講要求學生結合教材尋找典型的素材。尋找素材的本身就是一個思考的過程,它要求學生具有一雙慧眼,善于發現問題并發揮想象力,對素材進行加工制作,學會質疑,有所創造。從時事資料中能發現許多問題,這就必然會在一定知識鋪墊的基礎上產生對問題的探究之心,讓他們自主學習,就能真正地實現“要我學”為“我要學”,實現知識向能力的轉化,。
第三,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教學氣氛,使學生的自我表現欲望得到滿足,獲得成功的體驗。學生演講的內容都是他們心理上的“興奮點”,即他們最關心的時政熱點、新聞話題、社會現象。因此,吸引了大多數同學的注意力,使同學們在一種愉快的氛圍中獲得知識,避免了政治課的枯燥無味,大大提高了學生對政治課的興趣,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演講,正好適應學生的這種心理需要,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展現自己才華的機會,這對于學生表現欲的釋放和學習熱情的大增,都大有幫助。
關鍵詞:語文 三分種演講 步驟
現在的高中,特別是農村高中,課堂上很少有同學主動發言,即使發言,要么不敢大聲講出來,要么就是表達不清楚。問其原因,不是膽小,就是怕人恥笑。寧肯不回答,也不讓自己當眾出丑。為了改變這種現象,我開展了課前”三分鐘演講”。
課前”“三分鐘演講””是指在每節課前用三到五分鐘時間,讓同學登臺演講,要求他們態度大方,表情自然,聲音洪亮,內容完整、清楚,以達到鍛煉膽魄、增長知識、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發展健康個性、形成健全人格的目的。
課前演講像作文訓練一樣,要有一個整體計劃,要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因此,在課前“三分種演講”中我主要實施了三學期六步驟的訓練方法。
第一步:背誦詩詞或優秀作文。
學生在剛開始登上講臺或第一次在眾人面前發表演講,難免會不適應,比如有些同學登上講臺不敢面對學生,手不知放在什么地方,結結巴巴說不成一句完整的話。鑒于這種情況,不妨讓學生從誦詩詞或優秀作文入手,激發他們的信心,提高他們參與的意識。
第二步:自我介紹。
學生進校之初,彼此之間還不熟悉,需要相互了解,作個自我介紹就很有必要。學生在自我介紹前,老師要告訴他們介紹的內容,方法,并要求他們盡量做到形式新穎,內容豐富,有特點,有個性,富有吸引力,在你的介紹后讓大家都能記住你,切忌人云亦云。有個同學這樣介紹:“我是一只小小小小鳥,想要飛也飛不高,因為爸爸媽媽總以為我小,不給我獨立的機會。我好想對爸爸媽媽說:請給我獨立的機會,否則我永遠長不大……”
第三步:“我最喜歡的一句話”
這輪演講要求學生談自己最喜歡的名言警句、優美詩句等,這類句子往往對人們的生活起著鼓勵、警示、鞭策或者給人們一些美的享受。我要求學生講他們最喜歡的或者感受最深的。我要求學生演講前先把自己喜歡的句子工工整整地寫在黑板上,還要求學生除了講出喜歡的句子外,演講中還要他們結合生活實例,談認識、談感受、談啟迪。學生為了演講好,往往會選擇很多的句子,進行思考、重組,從中受到不少教益,積累了知識,豐富了語言,同時聽講的同學也獲益匪淺。
第四步:講成語故事。
成語來自古代寓言、歷史故事,它經過實踐的千錘百煉,言簡意賅而又形象生動地表達特定的復雜的意義。學生收集成語故事,把它們講給大家聽,并說出成語的應用和在應用中應注意的問題,這樣可以豐富學生的成語知識,使講的人和聽的人都有收獲。這輪演講,既豐富了語言,又得知許多成語的來歷,加深對它們的理解,運用起來也就自如了。
第五步:精彩片斷賞析。
魯迅先生曾說:“大可以看各樣的書”這樣正“象蜜蜂一樣,采過許多花,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了。”在中學階段,如果僅僅讀好教科書是不夠的,在讀好教科書的基礎上,課外的書也要廣泛閱讀,并且通過課前演講來展示自己閱讀的效果。我首先要求學生從教科書上所選的著名作家的作品讀起,同時還要求廣泛涉獵古今中外文學名著和當代文學、科技期刊,如語文書上“名著導讀“中提到的《家》、《論語》、巴爾扎克《高老頭》、雨果的《巴黎圣母院》等,又如《讀書》、《隨筆》、《讀者》、《青年文摘》、《散文》、《世界博覽》、《奧秘》、《科學畫報》等。把自己在平常閱讀中最喜歡的精彩片斷或文章背誦出來和大家一起欣賞,并說出自己欣賞的原因。學生精心選擇的文章,有的能深深地打動學生們的心靈,從中受到啟示,激起學生們做一個高尚的人的愿望,感覺到社會的美好,人類心靈的美好。這一輪演講,既增加了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也培養了學生的閱讀興趣,擴大了閱讀面,提高了閱讀量,聽的學生也受益匪淺。
第六步:主題演講。
這一輪演講中,教師提前兩三天給學生布置演講內容和要求,學生自己搜集資料和素材,寫好演講稿,并熟悉演講內容,到時進行演講。這輪演講難度較大,要預先給學生演講指導,要求學生從選擇材料,確定主題,安排結構到命題精心構思,巧于提煉;在語言方面層層切磋,句句推敲,字字斟酌,做到準確簡練,富于表現力,盡量口語化,曉暢明白,不致產生歧義和誤解。這一輪由于準備的時間較充分,有的學生演講得很好:“一滴水和一塊巨石看上去不成比例,可是如果水滴不斷地落在巨石上,經過一段時間,你會驚奇地發現水滴之處已成了一個水坑。這是什么道理呢?有恒。”這樣既提高了學生的寫作能力,又進一步提高了學生的演講水平,還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可謂一石三鳥。
課前演講,要及時對學生演講的內容、語言、思想、技巧、創新等方面進行適當評價,并做好記錄,每一個階段完成后,評出“演講之星”、“最收歡迎獎”等,給學生以肯定和鼓勵。課前“三分鐘演講”,成效明顯:
㈠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剛進中學時,有很多學生上課時不愿說,有的學生想說但又說不好,上課時發言的積極性不高。經過一段時間的課前演講,上課時發言積極了,學生已經克服了“想說又不敢說,敢說又不能說,能說又不會說”的毛病。而且,學生在演講中,已經能通過不同的語氣,不同的發音效果表達不同的感彩,說話時情動與衷,感情飽滿,并能恰當運用面部表情、眼神、姿態和手勢,取得口頭表達和表情動作的和諧統一。三個學期下來,學生們已經基本達到了階段性目標?,F在,每一堂語文課的課前“三分鐘演講”,學生都滿懷期待。它已經成為學生們積極參與的一項語文活動。
課前演講,在英語課堂上又稱Daily Report,是眾多中學英語教師每節課前必有的環節。雖然學生對演講的程序和要求都了然于心,但如果演講內容單一,就會使學生產生倦怠心理,再有意義的活動最后的收效也不會很好。為了讓學生課前演講達到實效,教師在設計整個活動時就要統籌規劃,將三年學習內容系統化,演講話題序列化,以期真取得以下成效:演講人積極準備,同時鍛煉學生的口語、膽量,并豐富知識;聽講人從每次演講內容中能有收獲,同時鍛煉聽力。
語言與文化有密切的聯系,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教師應處理好二者的關系,努力使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了解英國文化,幫助他們提高理解和恰當運用英語的能力。同時要靈活設置教學活動內容,內容要密切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提供具有時代氣息的語言材料或話題,設置盡可能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內容或話題的選擇和安排應充分考慮不同年齡段學生的興趣、愛好、愿望等學習需求和心理需求,要有一定的開放性和靈活性。因此,筆者認真翻閱、總結三年新目標課本的話題,結合學校引進英文原版教材《新機遇》的內容,確立了以課本話題為主線,“多條輔線”并行的規劃原則。所謂多條輔線是指以名著評論、經典英文故事、時事報道等其他內容為輔線,穿插并行。下表是筆者總結和制訂的三年演講內容計劃及要求:
■■
三年課前演講人,大體上可分三個階段:第一,培養興趣,養成習慣。剛開始學生演講時有一股新鮮感、陌生感。學生不知道這個活動是怎樣的一個流程,對于同學分享的話題內容,也不知道自己能收獲什么。這個時候一定要為學生營造輕松愉悅的環境,讓學生想說、敢說,同時知道自己可以說什么。讓學生由最初的機械背誦,慢慢發展成能講出情趣,講出熱情,講出自信、勇氣和膽量。所以明確演講要求、話題內容很是重要。同時要鼓勵學生敢于表現,激發學生去獨立寫作,養成為課前演講準備和表現的習慣。第二,展示風采,豐富課堂。隨著學生認知能力和心理素質的發展,到第二階段,學生課前演講的難度要提高。學生經過第一階段的鍛煉后,在臺上展示時會更加自如。第三,學習佳作,提高自我。到九年級,中考即將來臨,作文在中考中所占比重很大。因此,在九年級下半學期以背誦中考滿分作文為主,讓學生儲備資料庫,這樣面對不同類型的文章要求,學生都有話可說,有內容可寫。這對英語水平較低的學生的幫助更為直接,學生可以仿寫。對英語水平較高的學生,鼓勵學生在優秀作文的基礎上加以改進,寫出美句。
通過三年的準備,學生厚積薄發。相信這個活動不僅鍛煉了學生的能力,提高了學生的心理素質,使他們養成了讀書的習慣,而且為學生找到了自身更多的閃光點。
一、重視初中語文課前三分鐘的必要性
對于初中生來說,他們平均每天有兩節語文課,一個星期總共十節左右的課,但這其中有兩節作文課,因而真正上課的時間少之又少,然而語文的課程內容卻很多,包括課文、課外誦讀欣賞、口語交際等,所以為了趕課程進度,多數教師幾乎放棄了課外誦讀欣賞和口語交際,只講課文。在講課文的過程中也只更多地關注知識的傳授,忽略了課文的情感教育和知識性。所以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課前三分鐘的時間來進行口語交際訓練或者介紹課外知識進行積累,這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由于語文課時少而不能兼顧除課文以外內容的缺失。
另外,現在的初中生普遍知識面狹窄,對課外知識的搜集和整理也并不在意,因而寫作水平低下,很多學生都對寫作很頭疼,一說寫作文就眉頭緊鎖,肚子里一滴墨水也倒不出來。寫和說的能力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不會寫作文,學生們的口語表達能力自然是極差的。課上回答問題組織不好語言,說不出自己想要表達的感受,課下寫作結構混亂,語言也沒有特色。“一周一新”課前三分鐘新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甚至消除了這種問題,學生要在短短的三分鐘內學會充分展示自我,需要下很大的功夫,對于老師規定的新主題,學生需要從網絡、書籍等多方面收集信息和資料,預測聽眾的興趣,選擇材料,字字斟酌推敲,想方設法讓自己的展示既新穎又意義深刻。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培養了閱讀興趣,還提高了信息搜集能力,寫作能力,說話能力,無論從當前還是長遠來看,實施課前三分鐘都是百利而無一害的。
對于教師來說,首先從課前三分鐘活動前的準備以及活動的表現中可以看出各個學生的不同特點,更好地了解學生。例如,有些平時上課活躍的同學上了講臺卻變得局促不安,說話磕巴,很沒有自信,作為教師就應該對學生給予鼓勵和表揚,在以后組織的一些語文課外活動中給他們機會再次嘗試,幫他們樹立自信,這樣不僅能讓他們對語文持有無限的興趣,而且能更加積極主動的去學習和前進。其次,課前三分鐘的活動可以拉近師生距離,增強師生互動的有效性。教師要及時鼓勵消除學生的緊張心理,同時引導其他學生做文明的傾聽者,材料演講結束后,教師要引導學生簡潔地表達自己的見解。教師對學生親切適時的鼓勵,不僅可以建立友好和諧的師生關系,有助于學生成績的提高,更重要的是還可以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發展學生的健全人格。最后,課前三分鐘的活動可以幫助教師做一名有特色、有創新的心靈導師,而不是一板一眼的教書匠。學生對一個老師的喜愛程度往往決定了學生這門功課成績的高低。每個老師,尤其語文老師更應該身體力行,創新教學方法,課前三分鐘活動提高了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老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表現適時對授課內容進行調整和增補,讓語文課堂變得饒有趣味而又高效實用。
二、“一周一新”課前三分鐘新模式的實施策略及意義
(一)定義
每周由老師規定一個主題,學生課下搜集整理資料,在語文課前三分鐘進行成果展示,每周的主題應符合語文課程標準、中學生認知水平、身心健康發展,不脫離實際。通過這種形式,讓中學生充分展示自我,主動參與課堂教學,陶冶情操。
(二)特點
一是自主性,即從演講內容的傳播,到演講過程的實施,再到簡要評析,均是學生自主進行。二是短時性,即為了不影響正常教學進度,保證演講語言的精煉和評析質量,演講過程要進行時間的限制(通常都是三分鐘)。三是廣泛性,即本體活動是全班學生全體輪流參與,并不是一個學生在講臺上演講,與其他學生無關,雙方可以展開一定程度的互動。四是多樣性,即內容豐富多彩,每周一個主題,如新聞評論、經典誦讀、動人故事等都可作為一周的主題,同時在形式上,也可以鼓勵學生大膽創新,不必拘泥于傳統的演講,還可以進行表演,借助多媒體解說等方式完成自己的課前三分鐘成果展示,并與同學們進行互動。
(三)內容及實施意義
經過筆者思考和實踐,可以嘗試實施的主題有以下幾個:
(四)實施要求
1.課前準備,課后積累,雙管齊下
不僅學生要根據主題認真準備,老師也要提前檢查學生準備的內容是否脫離主題,是否符合中學生當前的認知水平。三分鐘展示結束以后,利用課后時間,由展示的同學將內容抄寫在黑板上,其他同學也要整理在筆記本上。
2.依據實際,適時調整
從以上表格中筆者所列的主題綜合考慮來看,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主題內容也是學生們熟悉和感興趣的,課后準備、查閱資料以及課堂展示都不會存在太大難度,學生們也一定能從這些主題中獲得知識,培養興趣。但是每個學校有不同的教學要求,每個老師有自己的教學方法,學生之間也存在不同特點,因而主題的內容和時間可以根據學校、老師、學生的實際進行更換,重復或者創新。教師可以增加新的主題,更改主題或者重復主題,學生們也可以及時給老師反饋信息,向老師建議想要展示的主題。這樣,“一周一新”課前三分鐘新模式就真正成為了學生的舞臺,短短的三分鐘不僅是老師的創新,更是學生學好語文的搖籃。
3.持之以恒,積少成多
“一周一新”課前三分鐘新模式從第二周開始實施,開學第一周對于剛剛升學的學生來說更主要的是適應環境,熟悉周圍同學和老師,實施過多的活動收不到有益的效果;對于已經熟悉了的學生來說,剛開學,普遍沉浸在假期的悠閑美好之中,還不能很快進入學習狀態,因而也不適宜開展“一周一新”課前三分鐘活動。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任何成果的取得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好習慣的養成更是需要長時間的堅持,課前三分鐘活動也是如此。一個星期或一個學期的時間肯定不能那么快收到預期的成效,所以要將“一周一新”課前三分鐘新模式堅持下去并不斷創新,這樣長期的積累,才能讓學生真正受到熏陶,培養較高的語文素養。
(四)實施步驟
每周的主題都應該提前幾天給學生布置下去,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查閱資料。學生查閱資料的過程就是知識增長的過程,同時也是能力鍛煉與提升的過程。
接下來是學生自我構思與組織表達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有自己的想法和風格。但是有些想法可能與主題不相符合,這個時候就需要教師的參與。因此,在展示自己的成果以前,要求學生將準備好的資料交給教師進行檢查(這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程序),若符合主題,就將有價值的材料允許展示,不符合要求的或者方向有偏差的,給學生指出問題和解決方向,讓學生重新查閱與組織。這樣就確保每個站在臺上的學生所呈現的內容是有價值的。
接下來是學生的自我展示。在展示的過程中,教師不僅對展示者有要求,還應該對聽眾有一定的要求。教師要求下面的學生應該認真地傾聽,在聽的過程中積極思考,并發現演說者在演說過程中的優點和存在的不足,可以是演說的內容,也可以就演說的語言等方面。這樣才不至于造成演說僅成為演講者參與的活動。而教師,在這個過程中也是一名傾聽者,在聽的過程中更進一步地了解和認識學生,發現其不同于課上的另一面。
展示結束后是點評,這里的點評主體可以是教師,也可以是學生。教師應該給予學生表達想法的權利,學生可以在聽完演講之后,做一個簡單的闡述,這個闡述可以是贊同演講者,也可以想法不一致,但是原則上應該是個人化的。而教師的任務則是做一個總結性的評價,原則上是以鼓勵、表揚為主。最后要求所有學生將當天的內容整理到專門的筆記本上,積累下來。
通過開展“一周一新”課前三分鐘活動,教師會逐漸發現學生的優點和不足,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在課后有針對性的進行指導,慢慢地學生們學習語文的興趣就提高了。同時學生們在課前三分鐘開口說話,接下來的課堂氣氛也會相對活躍。另外,學生在課余接觸到了很多新鮮的素材,這樣對寫作來說也是大有裨益的。學生演講的很多內容直接作為寫作素材用在作文中,這樣就搭建了從說到寫的橋梁。
三、“一周一新”課前三分鐘新模式的創新與發展
總而言之,“一周一新”課前三分鐘新模式是值得實施的,但是如果一味重復、借鑒,不去創新開發新的內容,而且只有課前三分鐘這樣單一的內容,語文的學習和語文素養的形成必定是緩慢而艱難的過程。因而,在新模式的基礎之上,還可以增加更多的新內容。例如,由“經典誦讀”主題周衍生出的詩歌朗誦比賽,“名著推薦”主題周延續的讀書交流會等等。這些活動的舉辦可以由那些在課前三分鐘活動中表現優秀的學生來組織、主持,這樣又給了學生再次展現自我、樹立信心的機會,策劃的詳盡、組織的有序、主持的得體,都是可以培養的技能。
除了活動的衍生,新模式的創新還可以體現在“主題”的擬定上。老師可以根據學生年齡的增長、認知水平的變化、時事潮流的更迭,來改變主題或者組織形式。語文的學習不應該有一成不變的、程式化的東西,而是要隨時創新更改,這樣才符合這門學科的性質,才能讓學生取得長足的發展。
三分鐘的時間看似很短,但它既可以成為展示自我的小天地,也可以成為獲取知識、培養人格的小搖籃,更能是萬千變化、豐富多彩的大課堂。通過“一周一新”初中語文課前三分鐘這一形式新穎的教學設計,可讓學生在搜集資料、組織語言、口語表達、提高語文學習興趣等方面都有長足進步,并讓學生在思想認識領域受益良多。巧用課前三分鐘,讓每個學生都有所期待,有所收獲,這是每個教育工作者,每位語文老師都應該去發掘和創新的。
參考文獻:
[1]錢方.每課三分讓自信飛[J].綜合天地,2011,(10).
[2]姚秋霞.對“課前三分鐘”活動的認識[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3,(50).
[3]鄒留根.初中思想品德課前三分鐘演講教學活動的實踐[J].基礎教育研究,2015,(08).
關鍵詞: 初中語文 實用性 有效性
新課標要求初中語文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強調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注重學生審美情趣,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語文學科具有很強的實用性,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但是由于每節課都有既定的目標,在課堂中語文的實用性往往被弱化。有些看似語文基礎比較好的學生,離開課本一無所知,書寫能力、朗讀能力、表達能力差得很遠,甚至連一張請假條都不會寫。課前三分鐘的有效利用能很好地彌補語文課堂的不足。抓好課前三分鐘,語文將會大放異彩。
我們發現很多用心的語文老師都會在課前候課,有些老師會安排學生朗讀課文,背誦文言文,也有安排學生演講、講故事的,但是更多的是一種形式,目的是讓學生靜下來,為上好本節課服務。其實抓好這三分鐘可以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更好地進入課堂做好準備,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那么如何有效地抓好課前三分鐘呢?
一、精心組織,多元化呈
有些班級組織了演講,學生剛開始認真準備,但是慢慢就失去了興趣,采取應付態度。演講完沒有點評,組織比較渙散,往往是演講的同學在上面演講,其他同學在下面“演講”。其實,要想讓演講真正有效果,剛開始組織時老師必須身體力行,精心組織,首先保證紀律。其次,要有具體的要求,比如演講,為什么演講,演講什么,怎么演講,時間多長,幾人演講,如何評價??梢远ㄆ谠O置特定主題,進行講故事比賽,也可以即興演講,充分提升學生的表達水平。老師應從聲音、表情、內容、情感各方面進行有效評價或打分,剛開始老師評價,慢慢地可以讓學生互相評價。初中三年,如果一直演講學生就必然失去興趣,就不利于學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可以開展美文朗讀,培養朗讀能力,朗讀自己的日記,每天課前積累一成語,一首詩,一名言。還可以進行書法欣賞、書法練習,加強書寫訓練。課前準備的安排有很多種,我們可以讓學生想,充分發揮孩子的主動性,再考慮是否可行,加以甄選,然后精心組織,這樣既可以集思廣益,又可以博采眾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演講豐富多彩,多元化呈現。
二、將趣味性與實用性緊密結合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留給了后世寶貴的財富,其實生活中的語文無處不在。課前三分鐘活動的準備要接地氣,有趣味。每年都有很多節日,可以結合節日安排一些特定的小活動,比如元宵節可以猜燈謎,端午節講屈原,春節對對聯。針對國家發生的一些時事,網絡上的一些焦點問題可以進行討論,比如“神舟”“嫦娥”“奧運”等可以激發學生愛國熱情,通過比爾?蓋茨、馬云、俞敏洪等人的成長經歷談談名人成功的秘訣,通過“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最美媽媽”“最美鄉村教師”“最美司機”等內容搜集相關材料進行分享,既可以做到情感教育,又可以為寫作積累素材。日常生活中學生經常要寫的請假條、書信、邀請函等,這些應用文體的格式讓孩子自己搜集學習并進行講解,嘗試寫作,進行分享學習。充分利用課前這三分鐘時間可以彌補課堂的不足,能更好地讓語文融入孩子的生活。
三、教師做出表率,使之成為一種習慣
有些老師規定了孩子課前準備,要求的很多,但是落實的不多。起初親自參與,但是往往堅持不住,孩子的自控能力比老師要差得多。要讓學生做好,老師首先應當做出表率,課前三分鐘必須到班,精心組織這些活動并積極參與。無論是演講還是朗讀老師都應當以最好的狀態為學生作出示范。記得學生剛上初一的時候,為了訓練學生的書寫能力和表達能力,我任意在班里選了10名學生,讓這些學生在黑板上寫下自己最喜歡寫的字,可以是一個,也可以多寫幾個。學生寫完以后歪歪斜斜,大小不一,大多很潦草。我認認真真一筆一畫用楷書在黑板上寫下了我的名字,足足用了一分鐘,寫完后教室里響起了掌聲。接著我用行書、隸書、草書、小篆分別寫了我的名字,學生驚訝地睜大了眼睛,尤其是小篆,很多孩子不認識,寫完后很多孩子感嘆原來漢字是這么美。最后我把孩子在黑板上寫的所有字用自己的語言有序連在了一起,也很好地講完了學習書法的精髓,學生又響起了掌聲。老師的示范會讓學生很欽佩你,更強烈地喜歡語文。一個月、兩個月、一年、三年,慢慢地課前的這種準備就成了一種習慣,一種享受,一種成長。
四、巧妙設計,自然過渡進入新課
部分老師的語文課前雖然有準備,但是效果不佳,尤其是與課堂學習直接割裂,導致課前準備與課堂學習脫節。針對這種問題,課前幾分鐘可以這樣安排,每天讓孩子在黑板的一角寫上一個成語或者是一句名言,課前準備從積累成語和名言警句開始,讓孩子齊讀背誦。一方面能夠為學生夯實基礎,另一方面能夠讓學生很快進入狀態,安靜下來。接著進行演講或者其他活動。課前準備結束后如何與課堂對接呢?認真思考你會發現很多課前準備與課堂授課內容有很多相關內容,這樣可直接導入課文,活動的安排也可以將時事與課堂成功對接。比如“嫦娥三號”成功發射登月這是家喻戶曉的熱點話題,正好初一學生要學習《月亮上的足跡》,上課前可以來一段激情演講,也可以播放“嫦娥三號”發射的視頻,這樣既是課前的準備,又是課堂的導入,二者合二為一。可以用過渡語言實現對接,語文課堂最大的特點就是語言運用能力,從課前到課堂其實也是一種過渡,老師在組織學生演講等活動時,就可以根據學生的活動內容思考過渡語言,活動結束,自然胸有成竹,水到渠成。
五、設置一些有效的獎勵措施
案例一:老師提前兩天發下預習學案,然后課上前五分鐘先由學生在講臺上演講成語、同義詞辨析或佳作鑒賞等,其他學生邊聽,邊記,老師在一邊傾聽,最后點撥總結,然后檢查、點撥預習學案的完成情況。
案例二:老師在發預習學案的同時有計劃地布置一定量的基礎知識或作文材料讓學生熟背。在上課后的前五分鐘,老師先讓學生們有計劃地溫習以前所學的有關知識點,與此同時再找4名同學上黑板,以小紙條的形式檢測前一天布置背誦的相關知識點,然后老師依次檢查每個學習小組的語文檢查員,了解組內成員預習學案和背誦內容的完成情況,同時每個小組抽查1—2名同學的筆答作業和背誦作業的完成情況,最后師生共同點評上黑板的四個同學的完成情況。
在這兩個案例中,案例一的課前延伸內容僅局限于一份預習學案,課前五分鐘學生只是聽了、記了、了解了主持演講的同學所介紹的內容,它的知識容量就是五分鐘的知識容量,老師只起了一個點評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演講學生霸占著課堂,老師學案的檢查也只能拖到演講結束之后。
案例二中,學生課前延伸的內容不僅有預習學案,還有老師布置的其它知識點,在這五分鐘內,絕大部分學生在忙著溫習加固已學知識點,老師通過讓學生上黑板、檢查語文檢查員、抽查部分學生等措施,在較短時間內最大限度地加大了老師檢查學生的力度,狠抓了課前延伸的落實,這短短的五分鐘就像冰山一角帶動了學生課下大量時間的語文學習,這五分鐘的知識承載量不僅僅局限于五分鐘了,這是寸秒寸金的五分鐘。
通過上述案例分析,我認為要想在新課改的形勢下,讓語文的學科能力得到長足發展,就應刪除浮皮潦草的環節,去掉浮光掠影的花架子,擯棄“給人看”的作秀,強化課前延伸的計劃性、豐富性、多樣性,借助課前五分鐘構建一個落實課前延伸內容的平臺,從而牢牢控制住學生的課外語文學習。為此應做好如下工作:
1.營建課前延伸的知識庫,讓課前延伸系統化、序列化、持久化。老師在高一時可讓學生建立起規范的課堂筆記本、摘抄本,建立語文講義夾,鼓勵學生購置《語文基礎知識手冊》《成語小詞典》《語文學習報》《語文報》等資料,從而營建一個屬于學生自己的材料庫。
2.完善課前延伸落實的檢查體制。老師劃分合作學習的小組,然后在每個小組中選出有責任心的一名學生為語文檢查員,先對其進行培訓,讓其成為自己的得力助手,檢查本組預習學案及背誦的完成情況,了解本組的作業難點,上課時如實向老師匯報。
3.構建落實課前延伸的平臺。案例二中的老師沒有像其他老師一樣將課前五分鐘變成學生個人的表演,而是讓其成為檢查落實課前延伸的平臺,短時間大密度的檢查,必會督促學生課前按老師要求保質保量地完成規定的內容,這五分鐘確實起到了四兩拔千斤之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