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06 06:50:5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據最新調查顯示,目前中學生中普遍存在著各種程度不同的心理問題。他們承受著來自學習任務、學校教育和家長期望等方面的壓力,心理健康受到極大影響。
一、中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
第一、學習類問題
1.學習動力不足,存在厭學情緒。表現在:
⑴思想上表現為理想模糊,社會責任感缺乏,求知欲不強。
⑵學習上表現視學習為苦差事,不認真學習,生活上表現為懶散、惰性大,不遵守紀律,對玩樂吃喝情有獨鐘。
2.精神壓力大,考試焦慮癥突出。
第二、人際關系問題
1.與教師的關系問題
主要集中在由于教師與學生不能互相理解引起的困感和煩惱。有一位學生干部談到,現在做班干部真難,兩頭受氣,十分委屈。還有中學生認為教師“處事不公正”的,認為教師“輕視自己”的等,都反映出學校中師生關系的問題。
2.與同學的關系問題
主要集中處理不好朋友之間的關系而苦惱。
3.與父母關系問題
主要是因父母與子女之間缺乏相互理解和溝通,或家庭關系不和造成學生的心靈傷害。
第三、行為類問題
1.打架斗毆
現在的中學生個性越來越強,凡事以我為中心、唯我獨尊、逞強好勝的學生也越來越多。
2.撒謊
大多數學生撒謊是為了逃脫眼前的懲罰。從中學生撒謊行為的背后我們看到,他們的說謊行為是克服自卑感、滿足虛榮心的一種表現,是他們的表現欲發揮作用的一種結果。但這種行為的危害性也是十分明顯的,主要表現在破壞個人聲譽、損壞個人道德品質甚至將自己引向犯罪道路。
3.逆反心理
逆反是指個體在過度接受某種刺激后所做出的逃避反應。目前校園中“體罰”學生的現象已日趨減少,但對一些困難生不能做到積極引導、耐心幫教,而是打入另類,不管不問,一推了之。學習時讓這些學生坐在教室后面,聽不聽沒關系,只要不說話不搗亂就行。活動時讓這些學生站在旁邊,只有看的資格。這些冷落和歧視容易使他們產生自暴自棄和逆反心理。
4.網絡綜合癥
學生通過網絡可以學到很多書本上沒有的知識,接觸社會的另一面,學生可以在網絡虛擬的世界里仿真練習、模擬現實,得到很多信息。但是互聯網并不是一個純潔、健康的虛擬天地,它所傳輸的信息、一些網絡主體的不良行為都會對青少年一代產生負面影響。
二、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徑
1.創設心理素質教育的情境因素
首先,創設良好的校園風尚,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其次要建立德育基地、勞動技能教育基地、體育活動設施、藝術教育設施等。另外要創造心理素質教育良好的外部環境,為學校心理素質教育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2.全面滲透,進行綜合教育
各科教學應以素質教育的總體目標為依據,結合各科教學內容,建立相應的心理素質教育培養目標,促使學生心理素質的良好發展。各科教師要充分挖掘各科教學中蘊含的豐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對學生進行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開發教育,真正發揮各種教學的心理教育功能。在常規的教育活動中滲入心理輔導的內容。
3.通過開展各項活動對學生實施心理素質培養
學校通過組織文化娛樂活動、體育活動、學科競賽、春游、社會實踐等活動,發揮每個學生的特長,給他們創造成功表現自己的機會,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責任感,通過班組聯誼活動,增強學生的協作精神和集體榮譽感。從而使學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發展。
4.開展心理咨詢,重視心理咨詢教師的培養
心理咨詢是解決中學生心理問題的特定形式,是心理素質教育的重要方面。目前中學生的心理問題已成為社會各界十分關注而又為此憂心忡忡的嚴峻問題,學生當中的困惑感、挫折感、焦慮感、自卑感、沖動感、自責感、孤獨感及交往障礙等心理問題普遍存在。針對這些問題, 中學應設立心理咨詢室、心理咨詢熱線電話、心理咨詢信箱,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使個別學生的心理疾病得到治療,不斷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
5.開辦家長學校,爭取家長對心理素質教育工作的合作
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個系統工程,它需要社會、家長、學校三方面的有機配合,才能達到預期效果。學校可通過家長學校,向家長講授有關青少年心理發展規律以及現代家庭教育方法等相關知識,提高家長的教育素質和家庭教育的效果,減少或避免由于家庭教育不當引起的學生心理問題, 鞏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果。
總之,面對當前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只要我們整合各方面的力量,積極地采取相應的對策,就能提高中學生心理健康水平,促進其身心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1999.
2.鄭雪:《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1.
3.滕飛:《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04.
一、教育性與愉悅性有機結合,體現以人為本
所謂以人為本指的是在整個活動中,要將人作為中心,真正做到尊重每個人。在教育中,人是被教育的對象,人也是教育的最終目的。如果教師在教育的過程中完全忽視了人本身所具有的感性及個性,那么這樣的教育是毫無意義的。在心理教育的活動中,教師要圍繞著人來進行,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嚴格按照教育性與愉悅性有機結合的原則來讓學生真正學習到這些知識。教育性指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教師要先對初中生的實際情況進行詳細的分析,在分析之后來評價每一位學生,同時教師需要注意的是在此過程中要培養學生積極進取的意識,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愉悅性指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教師要選用多種多樣的教育方法、利用不同于其他課程的教育形式,以此來營造活潑、輕松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在這樣一個輕松的氛圍下學習到心理健康相關的知識。愉悅的教學活動還可以緩解初中生的心理衛生問題,確保初中生人格的不斷完善,也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心理潛能。換句話來說,教育性與愉悅性這兩者的有機結合可以被看作為教育過程中教育內容的科學性和教育內容靈活性的有機結合,從而可以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以及主動性都調動起來。總而言之,教師要努力營造輕松的、活躍的教學氛圍,讓學生愉悅的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識。
二、預防性與發展性有機結合,彰顯人文關懷
預防性與治療性有機結合指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要將發展初中生的心理素質與預防初中生的心理素質相結合起來。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時候,既要結合初中生的身心發展規律,還要充分考慮到初中生的心理發展需求,以此來培養初中生的心理品質,將初中生的心理潛能開發出來。與此同時,作為一名心理健康教育者,其要發現學生在自身發展過程中所遇到的心理問題,還要預防這些心理問題,減少日后心理問題的發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做到預防、治療與發展相統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可以分為以下兩種目標:第一種目標,消極目標;第二種目標,積極目標。所謂消極目標指的是預防初中生的各種心理問題、治療初中生的各種心理問題。所謂積極目標指的是幫助學生在一定的范圍內達到最良好的心理狀態,最大限度地開發學生的潛能。因此,教師要遵循著這兩個目標,按照初中生的發展特點,堅持人文關懷,確保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順利開展。
三、全體性與個別性有機結合,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
全體性與個別性有機結合指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時候,教師要對全體學生開展教育活動,但是由于每一位學生的實際情況存在著差異,因此教師要關注個別學生,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只有將全體性與個別性有機結合起來,那么才可以推動每一位學生的全面發展。在確定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計劃時,要充分考慮到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確定與每一位學生發展相符合的教育內容。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主要目的就是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初中生的心理素質。因此教師只有將全體學生作為教育對象,才可以順利地實現這一教育目標。在教學中,教師如果僅僅重視個別學生所出現的心理問題,卻忽視了大部分學生的心理發展,這就會導致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這一目標無法順利實現。對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來說,要將全體性與個體性有機結合,通過開展多種多樣的活動來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四、單一性與多樣性有機結合,發揮全社會力量
所謂單一性指的是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時候,學校是開展的主體。然而多樣性指的是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時候,要真正將學校、家庭、社會有機結合起來。要想讓初中生有一個健康的心理,僅僅依靠學校的教育是遠遠不夠,這還需要家庭與社會的幫助,為初中生營造健康、積極向上的成長環境。
五、結語
關鍵詞:學校社會工作;中學生;心理健康;模式與方法
隨著改革的深入和社會的發展,中國在各個方面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同時也出現了被一些社會學家所言的“發展困境”和“類發展困境”。在面對這些發展困境時,中國政府明確提出要關心弱勢群體和加強社會保障工作,這就為社會工作的開展營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作為社會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促進學校社會工作發展,使其更好地服務學校和學生,成為了當前社會工作理論研究和實踐不可缺少的內容。
一、學校社會工作介入中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學校社會工作,是社會工作者運用社會工作的原理、方法和技巧,協助學校改善校園學習環境,幫助學生提高適應學校生活的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行為規范,解決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完善教育功能,促進學生正常成長;幫助少數不良學生克服障礙和挖掘潛能的專業服務活動[1]。“中學生”作為學生群體中較為特殊的群體更需要得到更多的注意和幫助。“中學生”的特殊性主要體現在“中學生”所處的年齡段不論是身體還是心理都處于快速發展的階段,這個時期也被稱為“青春期”。“青春期”是人由兒童到成年的過渡期。在這個時期里,人的體格、性征、內分泌及心理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如何幫助這個時期的中學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幫助他們解決心理發展和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對于中學生今后的人生發展來說至關重要。另外,近年來隨著社會的急劇變遷、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傳統觀念被沖擊甚至是顛覆,對中學中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成長產生了巨大的壓力。中學生心理健康一旦出現問題,就會通過一些不良行為表現出來,具體表現為:逃學、校園暴力、吸煙、厭學等。然而,我國中學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輔導功能已弱化,中學教師說教式的思想教育方法已經不能適應和滿足中學生心理健康成長的需要。而學校社會工作的理論與方法在促進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著一定的優勢,能彌補傳統中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缺陷。
二、學校社會工作介入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優勢
學校社會工作介入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優勢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學校社會工作理念符合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規律。社會工作經過長期發展,逐漸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專業理念,即以人為本、助人自助[2]。學校社會工作在介入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持有的理念更是如此。所謂以人為本、助人自助指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必須以服務對象的具體情況和具體需要出發,采取服務對象可接受的方法進行輔導。第二,學校社會工作的方法易被中學接受。學校社會工作是社會工作的重要實務領域。傳統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單一,形式枯燥,對于學生來說是一種被動的學習過程。而多元的學校社會工作方法不僅更有趣而且更有效。每一種學校社會工作方法都具有自身的特點和作用,采取何種方法或是何種方法占主導需要針對服務對象的具體情況來設計。第三,學校社會工作者易被中學生認同。社工這種非教師的身份能夠讓中學生能夠放下戒備與其交流。同時,學校社工一般是年輕人,相似的興趣愛好和價值觀念為和中學生交流和溝通提供了便利。由此可以看出,不論是學校社會工作的理念亦或是學校社會工作的方法以及學校社會工作者本身,在參與學校社會工作,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等方面具有傳統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和方法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三、學校社會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與目標
學校社會工作是以學校生活為背景的以幫助學生正常學習和健康成長為目的服務。[3]學校社會工作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包括兩個方面。第一方面是針對全體學生的發展性和預防性心理健康教育,同時幫助學生開發潛能,促進學生在各方面健康發展。第二部分是針對處于心理困境中的學生,學校社會工作提供補救性和改善性的服務,幫助學生處理遇到的心理問題和排除其成長過程中的障礙,協助這些學生走出心理困境。學校社會工作的目的是學校社會工作者通過一系列專業的社會工作方法,幫助學生解決面臨或即將面臨的問題,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即協助學生為現在所居住的世界與未來可能面對的世界準備他們自己。[4]具體來說,學校社會工作心里健康教育的目標可以劃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的目標為長遠目標,即:使學生獲得幸福的人生。幸福感是人類自身需要得到滿足以及理想得以實現后的一種情緒,幸福感是人們對于客觀事物的一種主觀反應,體現了人們的價值取向。所以,學校社會工作心理健康教育的長遠目標就是讓學生自身建立起積極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良好的生活態度,以及為實現幸福生活不懈奮斗的堅強意志。第二層次的目標是中期目標。即:幫助學生提高其情商,協助學生積極準備自己去面對當前和未來的世界。具體包括:(1)不斷提升自我的信心。(2)學會與人相處。(3)學會建立自我情緒調節機制,保持良好的情緒狀態。第三層次的目標是短期目標,也被稱為具體目標。包括:(1)幫助學生解決當前面臨的問題和困難。(2)幫助學生疏通負面的情緒。(3)幫助學生正確客觀認識自身的狀態。學校社會工作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想在心理健康教育實踐中彌補當前中學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心理健康理念、健全的心理品質,協助中學生解決其的心理問題,就必須采取科學適用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四、學校社會工作介入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一)愛德森學校社會工作模式本土化分析
美國社會工作研究者愛德森曾經提出了學校社會工作的四種模式,分別是傳統臨床模式(tradi-tionalclinicalmodel)、學校變遷模式(school-changemodel)、社區學校模式(schoolcommunitymodel)和社會互動模式(socialinteractionmodel)。[5]這四種工作模式各具特色,為學校社會工作的開展起到了積極的指導作用。中國大陸學校社會工作必須借鑒國外和港臺地區在學校社會工作開展中的經驗和模式,但也必須結合我國內地的具體情況,探索和發展適合我國大陸地區實情的學校社會工作模式,學校社會工作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如此。相對國外和港臺地區而言,中國大陸的學校社會工作所處的發展現狀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社會工作發展水平還不夠高。在我國大陸,社會工作還處于一個比較初級的發展階段,雖然在深圳、廣州等發達地區,社會工作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也逐漸被大眾所認識和接受,但是在全國普通城市,或者欠發達地區,人們對于社會工作普遍沒有過多的認識,甚至一些地區沒有社會工作組織。(2)社區化程度不高。在一般城市或是欠發達地區,社區的建設不夠完備,社區很難為居民提供比較完善的支持服務。另外社區居民對于社區的認同也不夠高,居民在遇到一些問題時很少會求助于社區解決。(3)中國大陸學校的行政化程度較高。當學校的體系或是教育體系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的情況發生時,學校社會工作對于學校施加影響,改變學校規范和情境的能力非常有限。當前中國大陸的中小學校主要以公立學校為主,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具有一定的統一性。這種狀況使得學校社會工作還不能肩負起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綜上所述,愛德森的學校社會工作四種模式在中國大陸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不完全適用。
(二)“學校-社工-家庭”聯動模式
我們發現,“學校-社工-家庭”聯動模式更符合中國實際情況。具體來說就是在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必須以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為主,學校社會工作心理健康教育為輔助,同時,積極發揮家庭對于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在具體操作辦法上,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須根據學校和學生的具體情況和需求,靈活采用多種社會工作方法介入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那么,“學校-社工-家庭”聯動模式在具體的施用中的必然性與可行性如何?這種聯動模式又該如何運行呢?1.“學校-社工-家庭”聯動模式的可行性與必要性。“學校-社工-家庭”聯動模式在我國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一定的必要性與可行性,具體表現為:(1)學校在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心地位。在當前的教育行為中,學校教育無論在國內還是國外都占據著中心地位,心理健康教育也不例外。學校教育具有其他教育形式無法取代的作用。(2)社會工作者作為專業的社會服務提供者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社會工作機構建設以及隊伍建設近年來也越來越得到全社會的重視。學校社會工作者在為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服務中也有著自身強大的優勢。(3)家庭教育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內容。家庭教育是子女成長過程中接受到的最早的教育,其對于子女成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在家庭成員處于中學教育這個階段時,其心理會產生一些變化,家庭教育在此時更要與學校教育和學校社工緊密聯系起來,構建積極有效的教育模式,采取合理的教育方法。為處于中學階段的家庭成員的心理健康成長提供支持。2.“學校-社工-家庭”聯動模式的實現機制。具體來看,我們可以從以下兩個角度入手來推進“學校-社工-家庭”聯動模式的實現:(1)建立基于電信和網絡技術的即時溝通平臺。學校、社工和家庭基于電信和網絡手段建立及時溝通平臺的意義體現在:首先,三方能在第一時間進行信息的溝通和反饋,在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等方面形成共識和合力,避免出現各說各話,信息不暢的問題。其次,及時溝通平臺能夠讓三方中的各個成員能夠單獨溝通和協調,為發現和解決服務對象心理健康的問題提供及時的溝通渠道。第三,大大降低了溝通的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2)建立三方定期會面制度。作為固定的會面溝通制度,具有的優點主要包括:(1)系統全面。固定的會面溝通可以讓家長學校和社工之間能進行系統全面的溝通,對于相關問題可以進行更為深入的討論和分析,從而找出解決的辦法。(2)分享信息。定期會面能夠讓社工學校和家長在一起分享自身在對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遇到的具體問題、取得的經驗和個人的一些感受。(3)提高意識。定期的會面能夠讓學校、學校社工和家長對于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其他方面的教育的重要性有更為深刻的認識。在具體實施中,三方定期會面制度建立應遵循的原則主要有:(1)選取合適的會面時間。在定期會面的時間制定上,首先,要綜合考慮學生家長、學校和學校社工的具體情況,選取能夠讓更多相關人員都方便的時間。其次,確定的時間間隔不能太長也不能太短。如果時間間隔太長,就不能及時解決問題。如果時間間隔太短也會加大相關人員和組織的負擔。(2)采用多樣有效的會面形式和內容。在定期會面的形式上也需要下一定的工夫,不要拘泥于某一種形式。例如選取一定的主題,采取集體討論的方式,或者采取主題講座的方式,或者采取游戲的方式,幫助家長體會學生的心理動態,從中學生的視角來看問題,協助家長消除家長和學生之間的隔閡。
五、學校社會工作介入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合理的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礎。而社會工作如何介入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及采取哪些方法介入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針對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實際情況,在對中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中,可采取以下三種方法,分別是:抗逆力提升方法、個案輔導方法和小組工作方法。
(一)抗逆力提升方法的介入
抗逆力是近年來社會工作領域越來越強調的概念,專門從事于中學生抗逆力研究的學者亨德森和米爾斯坦認為:“所謂抗逆力指的是面對逆境時的回彈、回復和成功的適應能力,在面對當前社會各種壓力時,能發展出對社會的、學術的和職業的競爭力”。[6]也有人認為,抗逆力是一種能力。指的是“抗逆力的核心在于復原,即在接收到來自外界的壓力之后重新回到壓力之前所具有的適應的、勝任的行為模式的能力”。[7]總的來說,在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引入抗逆力提升方法,主要是通過學校和學校社會工作者運用一系列的專業方法,提升中學生的抗逆力,幫助中學生在遇到危機、困難的時候迸發出巨大的能量,調整自我,積極應對,獲得良性發展,避免出現焦慮、扭曲、混亂或者心理瓦解等心理健康問題。在設計提升學生心理抗逆力的操作方法方面,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1)增加關系鏈接,即學校社會工作者通過積極組織各種學生活動,并吸引家長參與,增加同學之間的聯系和增強學生和家長之間的和睦關系,形成良好的朋輩關系和家庭關系。在教育和教學中促進學生和老師之間的溝通,形成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2)教授生活技能。即學校社會工作者幫助學生掌握與人合作、沖突解決方法、溝通和壓力管理等技能。(3)提供關懷和支持。即學校社會工作者要及時介入處于困難狀態的學生,同時,也必須積極關注和鼓勵每位學生。總之,抗逆力的提升有助于中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狀態,在面對困境時能夠平穩反應、積極應對。
(二)個案輔導的介入
“個案工作”是社會工作中傳統的工作方法。個案輔導介入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的是,學校社會工作者通過直接面對面、一對一的方式,利用完整詳細的調查資料,采用專業的溝通技巧,為中學生提供專業服務,幫助中學生解決心理困擾和問題。個案輔導介入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最大的特點和優點就是其具有針對性。在學校社會工作過程中,中學生產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原因往往是多種多樣的,包括個人認識的問題、家庭的問題、朋輩之間的問題、學校的問題、學習的問題等等,甚至有的中學生心理的健康問題的產生是多種原因共同作用的結果。這就需要社會工作者遵循社會工作中區別對待和人本主義的原則,采取個案輔導的方式介入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學校社會工作者進行個案輔導時需要采用的技巧包括:(1)真誠主動的態度。通常在進行個案輔導的初級階段,學生對于個案輔導和社會工作者是比較陌生甚至是排斥的,這就需要學校社會工作者以一個真誠可信、積極主動的態度與服務對象建立良好的專業關系。(2)同理心的溝通。社會工作者在與中學生進行溝通交流中必須尊重中學生的價值觀念和判斷,站在中學生的立場上思考問題并進行溝通。(3)維護案主自決,積極鼓勵。維護案主自決是對于案主的尊重,不僅是社會工作遵循的重要原則,也是有效引導中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技巧。積極鼓勵是通過對案主灌注希望來促使案主對于未來抱有積極的態度。維護案主自決和積極鼓勵兩者是相互依存的關系。案主自決不是簡單的讓什么都由案主自己決定,而是由社會工作通過鼓勵的方式積極引導案主向正面的、向上的方向發展。
(三)小組工作的介入
小組工作同樣也是學校社會工作方法中一種傳統的工作方法和廣泛使用的方法。小組工作介入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的是社會工作者針對具有共同心理健康問題的中學生群體,組成社會工作小組,通過一系列的小組工作方法的使用滿足小組成員的共性需要和發展性需要。因為小組工作形式豐富多樣,具有體驗性、趣味性、創造性和活動性,所以,小組工作工作方法的相對比較適合青少年和兒童。小組工作方法的基本程序包括選題、招募、甄選、實施、評估和跟蹤。正確把握每個環節中的工作技巧對于提升小組工作整體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在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小組工作的開展特別需要注意以下三個方面:(1)創新招募技巧。招募小組成員在社會工作還非主流的校園里,是比較困難的,單一依靠學校層面的命令手段讓中學生加入心理健康教育小組往往起不到很好的效果。在招募小組組員時必須依據中學生的心理特征,采取各種新穎的形式來宣傳小組工作,吸引中學生加入。例如,通過微博、微信、海報等媒介就能起到比較好的效果。(2)準確把握社會工作者的角色定位。在小組工作的不同環節,社會工作者的角色是不一樣的。例如在小組工作開展的初期,社會工作者處于小組工作中心地位,是小組工作的引導者,起到帶領、組織、鼓勵和統籌的作用,而在小組工作的成熟期,社會工作者處于小組工作的邊緣位置,起到支持、協助和調解的作用。所以,作為小組工作中的社會工作者來說,必須準確把握自身角色的轉換。(3)積極跟蹤,鞏固效果。在小組工作結束之后,社會工作者積極跟蹤小組成員,能夠有效鞏固小組工作的效果。積極跟蹤由于各種原因也是容易被大家所忽視的,如果缺少了跟蹤和鞏固,之前小組工作的成果很可能就會白費。面對當前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日益突出的現狀,積極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和方法是很有必要的,社會工作介入中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優勢。引入學校社會工作的理念和專業工作方法,形成“學校-社工-家庭”聯動的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運用抗逆力提升方法、個案輔導方法和小組工作方法是實現良好的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可行和有效的模式和方法。
參考文獻:
[1]紅慶喜,李全彩.學校社會工作介入中學生心理咨詢與輔導的必要性及介入措施的實務研究[J].社會工作,2010(3):49-52.
[2]姜峰,易綱,李傳玲.學校社會工作介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探討[J].河南社會科學,2008(4):195-196.
[3]王思斌.社會工作導論: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11.
[4]許莉婭.學校社會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9.
[5]ALLEN-MearesP,WashingtonRO,WelshBL.SocialWorkServiceinSchool.3rded.NeedhamHeights[M].MA:Allyn&Bacon,2000:41.
[6]NANHenderson,MikeMilstein.ResiliencyinSchools:MakingItHappenforStudentsandEducators[M].CorwinPress,Inc.2003:7.
面對時下中學生問題日益增多,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應引起我們認真重視的一個課題。
一、將心理健康教育引入課堂
近年來,因心理方面的問題而導致的身心疾病已成為中學生休學、退學甚至違法犯罪的主要原因。因此,為了解決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積極探索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徑和新方法是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社會意義的。
面對中學生學習出現的心理健康問題,作為教師應加強對心理健康教育的宏觀指導,使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必修課納入學習課堂中,向學生傳授心理健康的有關知識,努力使學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時,又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發展心理品質,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而所謂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心理教育工作者運用心理學、教育學的原理以及心理咨詢理論和技術等對受教育者施加一定的影響,幫助他們化解心理矛盾、減少心理沖突、緩解心理壓力、優化心理素質,使受教育者的心理過程得以正常發展,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形成良好的個性和思想品質,并培養學生堅忍不拔的意志和艱苦奮斗的精神,增強學生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維護和增進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學生心理素質,促進學生各方面健康地發展。
同時,教師在上課時應保持樂觀、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教師的心理狀態和情緒直接影響整個課堂氣氛,在教學中,教師要用真誠的微笑、友善的目光、親切的贊語營造和諧熱烈的教學氣氛,讓學生在良好的氛圍中學習,在愉快中求發展,用對教學的熱情喚起學生積極的情緒共鳴,激發學生愉悅、興奮的狀態。
二、增進學生心理健康的途徑
1.增加學習興趣,正確面對學業壓力
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強烈的求知欲望是學生心理健康的表現。具有強烈求知欲望和濃厚學習興趣的學生,不僅僅局限于對已有知識的學習,而且還樂于接受其他學科的新思想、新知識,從而把“要我學”變成“我要學”、把被動的學變成主動的學。學生應積極主動發展自身各方面的能力,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需要。
2.保持和諧人際關系在學習與生活中人際關系與人的心理健康之間具有著密切的聯系。積極健康的人際交往有助于學生培養與他人同心協力、合作的能力,有助于學生與集體保持協調的關系,有助于學生群體意識和親和力的提高,有助于學生心理適應能力的增強。同時學生還應樹立正確的情感觀念,對情感問題合理認知,在積極健康的交往中不斷發展自我、提高自己。 3.樹立正確自我意識,培養良好個性品質自我意識是學生對自己身心活動的覺察,即學生自己對自己的認識,具體來說自我意識包括大學生對自己生理狀況、心理特征以及自己與他人的關系等方面的認識。學生若過高評價自己,就可能會自負甚至狂妄自大;而如果過低評價自己,就可能會自卑甚至自暴自棄。從中我們不難看出,自我意識和大學生的心理健康之間具有著密切的聯系,是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學生應在積極開放的人際交往中,樹立正確的自我意識培養自身良好的個性品質,不斷以積極樂觀的態度完善自我。
4.正確面對挫折,保持樂觀情緒挫折是指人們在有目的的活動中,遇到無法克服或自以為無法克服的障礙或干擾,使其需要或動機不能得到滿足而產的障礙。在心理學中,挫折主要指個體有目的的行為受到阻礙而產生的緊張狀態與情緒反應。在人的一生中,挫折人人都會遇到,重要的是如何面對它。學生應正確面對自己在學習、感情、交往等方面可能遇到的各種挫折,悲傷和憂愁時既不壓抑自己,也不放縱自己,通過運動、放松、轉移、幽默、升華等多種方法調節情緒,適度控制,合理宣泄。不斷提高自己的耐挫能力,對學習和生活充滿信心和希望,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和愉快開朗的心境。
三、營造中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環境
發揮學校的力量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構建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并且以這些活動作為培養學生積極向上、健康發展的有效載體,使學生們在活動中陶冶情操、凈化心靈。
目前,一些社會上方方面面的不良風氣,給學生的心理素質造成惡劣的影響,對學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健全人格的塑造極為不利。另外,某些宣傳媒介的輿論導向發生了傾斜,如報道大款大腕多,而報道艱苦創業少,報道港臺明星多而報道英雄模范少,報道個人奮斗多而報道互助合作少等。以上原因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某些學生追趕時髦、盲目攀比、孤僻自私等現象。因此,就必須進行社會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以穩定學生的社會心理,使他們有正確的心理選擇和取向。并且,中學階段對于其的學習生涯中還只是處于初級階段,對于心理健康的教育尤為重要。由此,提出心理健康教育是必須的。也是發展的必然趨勢。
總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僅不能離開學校,家庭的教育和輔導,而且也離不開社會環境的熏陶。環境育人,不良的社會環境回直接影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社會各界和社區應關心青少年的成長,支持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并促進其發展,形成一個有益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會氛圍。同時加大社會對青少年健康的心理宣傳和教育,這樣我們才能培養和造就二十一世紀人格健全的創新人才,促進社會的進步。我們相信,只要全社會普遍重視心理健康教育,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就一定會有很大提高,而健康的心理則是學生全面發展的基礎,這樣才能真正地培養出德智體諸多方面全面發展的新世紀人才。
參考文獻:
[1]健康教育任重道遠。中國成人教育,2006,(02)。
關鍵詞:中學生心理健康人際關系
學校教育家庭教育
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國與國之間的競爭將是人才的競爭。因此,各個國家的教育工作著,都必然要思考在新的形勢下的教育應如何辦?
近幾年,我國也在對以往教育觀念思想改革的基礎上提出了素質教育的觀念,素質教育在我國正在迅速發展。中學生在教育者的心目中歷來被重視,社會的發展依靠他們成人后的才智發揮,他們是未來的生力軍,是時代的主宰,培養合格的中學畢業生,是每個教育工作者的天職。故而,在中學生的成長過程中,教育者傾其心血,人們對中學生投入的最多,期望也最大。
學校如此,家庭如此,全社會亦如此。
然而,長期以來,關心中學生成長的熱點大多集中在孩子的飲食,身體,學業成績以及升學就業等問題上,忽略了與每個中學生發展息息相關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面對時下中學生問題日益增多,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應引起我們認真重視的一個課題。
我國青少年心理問題十分令人擔心,表現在:其一,有心理問題的人群在擴張。
據有關資料顯示:80年代中期,南京市15.7的中學生有心理問題;90年代初武漢市有近20%的中學生有心理健康問題;1999年11月22日,《中國青年報》刊登文章〈三成中學生心理有問題〉。其二,青少年包括不少家長對心理健康問題有回避,恐懼的心態,缺乏科學的認識態度,往往把心理偏差同精神疾病聯系起來,有問題不看心理醫生,不解決,導致青少年心理問題加劇。其三,教師,家長缺乏心理健康意識,在我國許多地方,心理健康教育尚處在萌芽階段,成人心理健康教育意識淡漠,忽視對學生健全人格品質的培養。與此同時,家庭結構的變化,社會變革同許多傳統習慣的矛盾致使青少年的心理問題的產生遠比健康教育的發展來的快。
一、中學學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
1、學習帶來的心理壓力大,對挫折承受力差。在高手如林的高中,學習競爭十分激烈,每一次考試,學生心情十分緊張,總擔心考試會失敗,失掉“尖子”地位,受到老師、父母的責備,同學的冷眼,產生高焦慮,而一旦真的考試失敗,就立即恢心喪氣,情緒十分低落,這種現象在高三更為突出。在咨詢中不少學生傾說“想到壓力來自四面八方,既難以接受又不能擺脫”,“一旦成績不好,不能升入大學,哪有臉見人”,“我自認為我學習是努力的,但中期考試又是班上的尾巴,這樣下去還有什么意思”,“我是學校保送來的,學習不好,我無臉見老師和校長”,“有時真想一死了之”,于是挫折感“油然而生”,表現為焦慮、失意、注意力不集中、對老師和同學的言行敏感、失眠、神經衰弱等癥狀。
2、人際關系不協調。由于初中學習成績好,常受到老師和家長贊揚,加之是獨生子在家多為“太子”“千金”,自我中心意識強,人際交往能力弱,不善于處理與同學、老師、父母的關系,顯得人際關系不協調。學生在咨詢中向教師傾述:“我真不知道怎樣與人建立好朋友關系”。一些學生的日常安排就是“家——學校”,“家是吃飯和睡覺的地方,學校是學習的地方”,最愛做的事就是“關在屋子里聽音樂”,自閉的心態使這些學生完全忽略了人際關系,以至于終于有一天發現自己“不能和別人多談”,“我總加入不進同學們的談話中”,“我感到孤獨、寂寞”,到最后“沒有人愿和我一起做操”。這些學生常產生焦慮不安,甚至恐怖感。有的學生因嫉妒心理而與同學搞僵關系。
3、自信心不足。由于家長、老師(主要是班主任)對學生的期望質過高,表現出對學生(特別是優生)的缺點看多優點看少,拿家長和有些老師的話說,“要常敲打才能成才”,消極評價多于積極評價,使學生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常因一次考試失敗“老覺得自己智力不高”,“自己老是失敗,考大學肯定沒有希望了”于是恢心喪氣,“前途渺茫”,失去自信心。
4、早戀問題的困擾。高中生自身的生理發育日趨成熟,對異性的渴望不斷加強,導致“早戀問題”,高中這種現象也較突出,在我們的咨詢中略占1/7,“總是想看到他”“我總想和他在一起”“我和他說話心情總是很興奮”,甚至于“我愛上了我的語文老師”,由此感到“煩燥不安,吃不下,睡不香”,成績開始下降。由于走進了戀愛的誤區,心理沖突加劇,產生種種心理病態反映。
二、學生不健康心理的成因分析
1、教育者對學生心理健康注意力不集中。
青年學生對新生事物特別敏感,好奇心強,喜歡追求與眾不同的需要,探索出奇的問題,并以標新立異為自豪,不愿意恪守“老一套”,不愿意聽“老生常談”,看問題往往容易片面和偏激。
教育者在施教的全過程中,僅以為“授業”,“解惑”方能讓學生有知有識,于是一概地以一種固定模式去傳業,去釋惑,惟此而已,對那些“不違章守法”實際上是欲脫離自己設計的模式而另僻思路的學生則視為“差生”,“調皮”,“不規矩”。的確,由于中學生閱歷淺,思想混亂,有些行為讓人看不下去,容忍不了。為師者單以次為憑,不尊重學生,挖苦諷刺或懲罰。這樣,就使學生喪失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學生社會情況出現障礙,學生中膽大的,逆反心理支配他們,無論教育著用心如何,學生均以抗衡的心理對待,膽小的雖不言語或直接反抗,但消極的反抗是明顯不過的了。
學生希望有知心朋友,能互相傾訴,相互理解,相互安慰。如果不重視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則會使學生覺得非常寂寞,逐漸產生孤僻心理。
教育者往往不能正確理解和認識學生的這種需要,在實際教育中往往出現順從教育者為“優”,反之則認為“差”的現象,這實際上是把教育和權力以及力量結緣。
中學生自由奔放的世界是令人驚嘆的,但教育者因為沒有切身的體會,可能對此感到不安和無法容忍,還企圖把自己的固定觀念強加給學生,所以必然會形成學生與教育者之間的這種差距,從而造成學生的“反抗的萌芽”。
那種只根據自己的經驗而不能適應社會多樣化的老師,是不可能理解在多樣化社會中的學生的心理的。這是學生產生心理障礙的重要原因。
2、家長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普遍是盲點。
家庭是學生社會化的最初的重要場所,是家長把品質行為傳給下一代的地方。家長的品質行為是影響學生在學生乃至社會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學生們知道的許多知識不是在學校里學到的,而是從爸爸媽媽那里學來的,現在許多家族缺乏文化氛圍,有的家長工作之余忙于喝酒,賭博,或忙于發財致富,放松了對孩子的教育,導致孩子放任自流,走向墮落;有的家長品行不端,行為放縱,對孩子起了一定的負面影響;更有許多家庭對獨生子女采取嬌寵態度,使孩子嬌生慣養,受不得半點艱辛,遇到挫折便不知所措或心理失衡,出現偏激行為。即使對小孩嚴格要求的家長也有不少總想把自己的期待強加給子女,而對于子女在情感,需要,意志,性格等等心理素質方面的培養置之不理。其結果是,中學生階段不少學生對家長采取的能騙就騙,能瞞就瞞,結果是受害的是學生,心靈情感必然不健康。轉貼于中國3、社會環境污染。
由于現在社會公德意識的低落,人們對許多有違道德的行為已經習以為常,并因此導致教育的誤導,使少年兒童對行為正確性的認識模糊,引起說謊,欺騙,偷竊,破壞,對抗等品行障礙的發生;其次社會上的某些文化娛樂設施成為誘使青少年蛻變的場所,如青少年是電子游戲廳里實際消費的群體,尤為嚴重是社會上的一些影視公共場所,為了追求票房價值,經常播放兇殺,等影視片,不少青少年中毒以后,便開始行兇,打架,尋求刺激,屢禁不止的黃色書刊也是使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主要原因。
三、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施對策。
對于廣大教育工作者而言,重視和加強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應成為當務之急的重要任務。根據心理學發展的規律和要求,依據當前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加強其心理健康教育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全面滲透、全方位推進。加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建立適應青少年需要的心理素質教育模式。
學校方方面面的工作,都有一個重要屬性,那就是教育性,因此,調動學校各個方面的力量,全面滲透、多渠道,全方位推進心理健康教育應是學校首選策略。首先學校領導和教師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緊迫性給予高度重視,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納入學校教育工作系統。只有得到了高度重視,該策略才有實施的基礎;然后將心理教育分布在學校教育的各個方面,構建一個專門渠道與非專門渠道有機結合的教育網絡。專門渠道就是要開展心理教育專業課,實施心理輔導、開展心理咨詢、和實施心理治療;非專門性的就是在學科教學中、在德育活動中、在課外活動中、在勞技課中、在學校的各項管理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此外,還要構建一個學校、家庭、社區教育相結合的教育網絡,多角度,全方位共同實施心理健康教育。
學校素質教育的主渠道是課堂教學,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于各科教學之中,教師通過不同的教學途徑,變換多種教學方法,運用每一教學步驟,在傳授知識,訓練技能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心理素質。有利于學生心理素質培養的課堂教學模式在近十來年,通過教學改革已有很多可以借鑒,如上海黃浦區教育學院和嶗山中學、濰坊中學在教改實驗中設計的三段式課堂結構:第一段: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習動機,喚起高昂、飽滿的熱情,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第二段:利用創設的氣氛,提出問題,在學生的好奇的思索中,注意力最集中的一段時間里,教師控制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動力作用和智力因素的操作功能,使其達到最佳狀態,完成新課教學任務;第三段:鞏固擴展第二階段學習內容,強化心理品質訓練。實驗結果,不但提高了學習效率,而且學生非智力因素得到了相應發展。又如在教學中確立情感目標,進行有效的情感教育,教師有意識地把情和知統一于教學之中,使學生的識記能力、欣賞能力、情感陶冶同時活躍起來。語文課中的表情復述、課本劇排練,數學課中對數學美的鑒賞,都能達到此目的。我校青年教師毛波在講“長江三峽”一文時所創設的“創設情境——美讀感知——品味理解——想象創造”四部課堂教學模式就是在探索學科教學中如何滲透心理教育的成功范例。
班主任工作既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工作,學生健康的人格,優良的心理品質與班主任工作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從現有教學體制看,班主任既是教育者也是管理者,班主任對學生進行心理方面的輔導至關重要,但現實中,班主任大多數缺少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和心理咨詢技術,還不能勝任對學生心理健康指導。加強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識培訓,使班主任人人能勝任這項工作,這是學校的當務之急。
2、加強家庭教育,家長注意引導孩子身心全面發展。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每一個孩子的成長都離不開家庭的教育,每一個因心理不健康而患心理疾病的事例也同樣有著家庭的成因。父母的教育觀念,教養方式,家庭的教育環境都直接影響著孩子的心理健康,影響其健全人格的形成,作為家長應從下面幾個方面注重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孩子真正成為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人才。
(1)轉變只重智育,忽視德育,體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觀念。
(2)以身作則,率先示范。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特別是在心理要求方面,只有父母心理健康,孩子的心理才會健康。
(3)重視對學生精神生活的引導,加強家庭精神文化的投入。
鼓勵樹立建功于國家和自立自強的觀念意識,注意鍛煉孩子的吃苦耐勞,戰勝挫折的意志和堅強的品德,有意識地創設一些困難,障礙,曲折,讓孩子去經歷,增強其自信,磨煉其意志,培養其獨立的人格。特別是培養和發展孩子的興趣和愛好,使孩子做自己喜歡的事,從中培養孩子觀察,記憶,分析,創造,審美的能力。
(4)尊重孩子,不走兩個極端。
孩子是父母的希望,作為家長,應該從感情上,心理上尊重孩子,不能把他當作私有“財產”,愛之則寵,恨之則打,使孩子的心理健康受到嚴重影響,溺愛型和打罵型的教養方式可直接導致青少年心理疾病的發生。所以家長要尊重,理解孩子,和孩子進行思想交流多給以鼓勵,這樣孩子在被愛,被尊重的環境中成長,他也必然知道怎樣去愛他人,尊重他人,幫助他人。
(5)家長要經常和學校聯系,取得與學校教育的一致性。
家長要克服單純依賴學校教育的思想,而且要積極參加學校對孩子的教育活動。如家長會,家長學校,座談會等。對學校老師反映的意見,要正確對待,既不要袒護孩子,也不能拳棒相加。對孩子進行的教育內容要與學校一致,對孩子進行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教育,進行理想教育,不能給孩子灌輸不健康的內容,如金錢至上,甚至對社會陰暗面當著孩子的面橫加評論。
(6)對孩子出現的心理問題,家長要及時分析,及時引導,及時解決,以免積少成多,日久天長,釀成大禍。
3、營造一個寬松,健康,向上的社會環境,培養學生一個完整的自我,一個人格健全的“我”。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僅不能離開學校,家庭的教育和輔導,而且也離不開社會環境的熏陶。環境育人,不良的社會環境回直接影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社會各界和社區應關心青少年的成長,支持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并促進其發展,形成一個有益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會氛圍。據調查某校30%的初中生認為社會不良現象對其健康有不同程度的影響;湖北某縣有一個中學生因看到過多的社會陰暗面心理承受不了而自殺身亡。所以,我們的社會必須加強措施,減少不良思想和文化對青少年的腐蝕和滲透,減少影響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事件發生,如向未成年人出售不健康書刊物,出售香煙及不合法藥品,開放“三室一廳”等等。只有為青少年的成長建立一個全社會的“保護網”,過濾社會有害物質,還青少年一個潔凈的藍天,同時加大社會對青少年健康的心理宣傳和教育,這樣我們才能培養和造就二十一世紀人格健全的創新人才,促進社會的進步。
參考資料:
姚本先、方雙虎:《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導論》,東方出版中心2002年版
林崇德等:《學校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關鍵字】 中學生 社會 家庭 學校 心理健康教育
一、引言
近期央視今日說法報道,某地三名初中生相約自殺,其中兩名女生經搶救無效死亡,一名男生搶救后雖留下了生命,但也留下了一輩子難以忘卻的夢魘,給各自的家庭帶來了不盡的痛苦,面對兩位少女生前如花的照片,面對著逝者親人撕心裂肺的呼號,我們不禁掩面深思,是什么導致了本應前程似景的生命戛然而止?是什么使純真無邪的少年一步步走上了不歸路?筆者從初中生自殺事件產生了幾點關于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二、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態中存在的問題
世界衛生組織曾提出過一個響亮的口號:"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良好的心理狀態是現代社會對人的素質要求的基本條件。然而, 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令人擔擾。
(一)、學習類問題:
1.學習動力不足,厭學情緒。一些學生對學習沒有興趣, 注意力分散,上課不認真聽講, 情緒消極,作業拖拉敷衍了事學習效率低下。厭學是目前學習活動中比較突出的問題, 不僅是學習成績差的同學不愿意學習, 一些成績較好的同學亦會出現厭學情緒。
2.考試焦慮。學生學習的心理壓力越來越大, 壓抑學生的理智反應, 加劇學生緊張恐懼情緒,遇到較為重要的考試時焦慮更為嚴重, 甚至出現焦慮泛化現象,例如一看到教師嚴厲而貴備的目光就驚得不知所措。
(二) 人際關系問題:
1. 與父母的關系問題。通常情況下家是一個人最溫暖的依靠和累了可停靠的港灣, 但是有的家庭中父母與其子女之間不能進行正常的溝通交流, 造成子女孤僻或蠻橫的性格,自私狹隘, 虛榮心強,不僅把自己當成"小皇帝""小公主" ,與父母交流時還采取不合作的對抗態度,如對家長的勸導進行頂撞。
2. 與教師的關系問題。學生對教師工作的不理解、不信任會使學生產生對抗心理, 以及教師對學生的認知偏差等也會使學生產生情緒波動, 如異常激動, 舉止魯莽, 態度生硬, 脾氣急躁, 不聽勸告,攻擊行為等問題。
3.同學間的關系問題。中學生除希望得到家長老師的理解與支持外, 也希望在同學間有被接納的歸屬感, 尋求朋友的理解與信任。由于同學關系不融洽, 甚至關系緊張, 有的同學甚至流露出孤獨感。
(三) 青春期心理問題:
1.青春期自我封閉。青春期自我封閉使得一些學生變得異常自卑,對人對事產生一種害怕的情緒, 膽小自卑, 畏首畏尾, 消極畏難, 言行緊張, 在膽怯情緒支配下, 學生變得孤僻執拗, 自暴自棄。
2.情感波動較大。青春發育期的生理劇變, 必然引起中學生情感上的激蕩。這一時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發育迅速成熟與性心理相對幼稚的矛盾。有些學生對異性產生好奇從而早戀。
3. 不良嗜好。一些學生沾染上吸煙, 嗜酒等不良行為習慣。有很多青少年犯罪都是觀看電視片模仿電視中的情節, 強烈的好奇心驅使他們以身試法,萌生了作案想法,或是上網,打游戲錢不夠,為了不勞而獲而走上不歸路。
(四) 挫折適應問題:
1. 心理承受能力弱。人的一生不都是一路平坦,就算遇到坎坷和挫折也很正常,可是有些學生對復雜艱難的現實生活缺乏心理準備,或是盲目自信,因此一旦遇上困難, 心理防線容易崩潰,情緒容易低落。
2. 缺少毅力,不能堅持。現在, 中學生獨生子女多, 有的從小過著"眾星捧月"式的生活,缺乏毅力, 難以善始善終, 意志軟弱,缺少戰勝困難和挫折的勇氣和信心決心。
三、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預防與解決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一份報告中這樣預言: "從現在到21 世紀中葉, 沒有任何一種災難能像心理危機那樣帶給人們持續而深刻的痛苦。"解決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為此, 我們應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家庭教育:
1.了解自己的孩子。家長應充分關注子女的成長情況, 及時了解孩子的情緒、情感、思想等,加強交流溝通,給孩子充分傾吐和宣泄心理感受的條件和機會, 與其建立真摯的情感,要特別注意監護孩子的心理發展。
2.尊重自己的孩子。創造平等和諧的家庭氛圍,這樣溫馨氣氛下的孩子往往活潑、外向,懂得尊重別人, 好奇心強, 富于創造性, 相反, 父母對子女的虐待、專制、忽視、放縱、溺愛和過分苛求, 都會影響學生的人格發展。
3. 合理培養孩子。培養孩子的自立自強精神。關心孩子的心理需求,深刻了解到光給孩子物質關心是不夠的,一味溺愛也會產生負面影響,從小注重子女心理承受能力的培養,教會他們自立自強的精神, 懂得尊重他人和自己, 富有進取精神和不屈不撓的毅力,始終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狀態。
(二)、學校教育:
1. 加強教師師資隊伍建設和心理素質的培訓。要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教師首先要有良好的健康心理。除了要有淵博的知識和良好的教學藝術外, 還要有健全的人格, 只有這樣, 教師才能充當學生心理健康指導的角色。教師樹立新型教學觀, 改進教育方法。教師從與學生接觸開始, 要時刻考慮自己的育人職責, 如為人師表, 公正平等地對待學生, 教育學生端正學習目的, 及時發現和糾正學生的不良思想和作風; 創造寬松的學習氛圍, 耐心啟發學生刻苦學習, 鼓勵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 根據學生的氣質、性格、興趣、能力來培養學生。
2.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學校要針對不同學生開展適應他們特點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 幫助中學生掌握心理發展的基本理論, 了解個性心理的基本結構, 克服成長中不斷出現的學習、生活、生理、交往等方面的心理問題, 完善人格, 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
3.建立健全心理咨詢機構建立學生心理檔案。心理咨詢機構配備專門經過訓練的心理咨詢人員, 根據心理學的原理, 運用科學的方法, 對發現的心理問題進行指導和幫助, 促使中學生正確的自我認識和自我調節;建立心理檔案,便于教師從內到外把握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個性特點,做到有的矢,易于開展心理工作。
4. 在學生家長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學校利用家長會等形式開設心理知識講座, 也可用個別交流的方法宣傳, 讓家長了解學生心理發展的特點, 指導家長掌握科學的家庭教育方法。家庭的教育環境都直接影響著孩子的心理健康, 作為家長,既要轉變重智輕德的思想觀念,也要以身作則,
(三)、社會、家庭、 學校齊心協力,保障中學生健康成長: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含苞待放的花蕾,一個孩子就是一個家庭的寄托,每一個孩子都是祖國的未來,每一個孩子更是民族的希望,讓孩子健康成長不是靠家庭、社會、學校某一方的努力就能實現的,而是要靠全社會的共同努力。目前國家對這個問題也非常重視,將以前的應試教育逐步改革為全面素質教育,國家廣播電視總局新下達的禁廣限娛令也是在著力打造一個清新和諧的社會環境,學校也要改變以前填鴨式的教學方法,不斷創新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要加強學生的德育培養,要合理開設課程,設立恰當的考核要求,不要唯分是論,做到德、智、體均衡發展,教師要更關愛學生,不能機械育人,讓學生切實體會到你對他的關愛,幫助學生們樹立正確的學習目標,注意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訓練,培養學生自尊自信,誠信友愛,互助雙贏的好品格,使學生們有愛心,懂感恩,能擔當,會堅耐,從而使老師們真正成為學生人生路上的良師益友,建立起平等、友愛、和諧的師生關系,家長也要樹立起自身的良好形象,做好孩子的人生榜樣,多給予關愛,少添加壓力,給孩子樹立正確的,恰當的人生目標,讓孩子們先成人,再成才,遇有挫折和失誤,不要一味的批評、訓斥,要細心耐心的幫助他們找原因,想對策,多鼓勵,多交流,幫助他們一起面對,使他們遇有困惑或問題時,能暢通向家長求教救援的渠道,而不至于有問題就手足無措,一籌莫展,只能孤身獨斗,甚至走向極端,讓家庭成為孩子們心中寧靜溫暖的港灣,讓學校成為孩子們學習的天堂,讓社會成為孩子們用武之地, 社會、家庭、 學校通力合作, 形成青少年健康成長的良好環境。
俗話說澆樹要澆根,育人要育心,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大家齊心努力,切實關注學生們的心理變化,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共同打造一個有理想,有道德,講誠信,多友愛的和諧社會使廣大學生們身處一個良好的社會氛圍,使每一個學生都能擁有健康的身體和心靈。讓我們共同努力,擦亮中學生的心靈之窗。
參考文獻
[1] 馮江平、安麗娟 《青年心理導論》 [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 王在偉. 中學生心理問題的積極應對策略[J]. 教育革新, 2008,(04) .
[3] 蘇忠強. 淺析影響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與策略[J]. 西江教育論叢, 2008,(04) .
[4] 林洪華. 談談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工作[J]. 西江教育論叢, 2007,(02) .
[5] 盧杰, 李秀娟.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保障機制構建[J]. 校園心理, 2011,(05)
關鍵詞:心理健康;輔導;中學生;班主任
根據中小學生心理發展特點和身心發展規律,在班主任工作中運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和方法,有針對性地對學生實施心理健康教育,開發學生心理潛能,這對于培養中小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預防學生的心理疾病,促進他們身心全面和諧發展,有重要作用。在班主任工作中,我把心理健康教育貫穿在班級的教育教學活動之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以心理健康教育為基點進行學生的素質教育。
一、親近社會角色,為孩子們營造積極的心理場
在當今這個社會轉型期,各種社會問題層出不窮,歸根結底是人的精神、人的心靈的問題。怎么解決?靠法律嗎?筆者認為法律解決不了,軍隊也解決不了,還是要靠教育,靠千百萬教師,靠成千上萬個班主任。
作為一個初中階段的班主任,我認為這一時期是學生發展成長最急劇、最不穩定、最叛逆的時期。一個好的班主任一定要依托學校,竭力通過社會途徑對正處于生理心理驟變期的學生施加積極的影響,為學生營造積極的心理場,從而讓學生能正確認識社會,明辨是非,健康成長。
(一)親近警察,理解什么是法律法規。邀請派出所、司法所等有關部門人員到校給學生做法制報告,帶學生去“少管所”去聽現身說法,通過這種方法讓學生獲得知識、受到震撼,起到警示作用,從而明辨是非,驅除金錢至上、好逸惡勞的不良心理。
(二)親近成功者,理解什么是奮斗。邀請退伍老軍人、社會成功人士到學校演講,憶苦思甜,說成功路,行報國志,讓學生受到熏染,懂得守紀明責,感恩回報,不再處處以自我為中心。
(三)親近勞動者,理解什么是勤勞。現在學生大多嬌生慣養,很多都沒有體驗過勞動的苦樂。因此我組織學生深入農村實際,觀察訪問工廠村企,讓學生親身參與家務農活,體會勞動的甘苦,認識到勞才有獲,勞者才能生存,勞動是人的本分。重要的是增強學生的生活本領和生存能力。
學生通過參加以上的體驗活動,明辨是非,明確目標,明白了如何當一名合格的中學生,班主任營造積極的心理場收到了效果。
二、走進孩子家庭,指導家長做好家庭心理疏導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良好的家庭環境有利于促進孩子人格的形成。一個優秀的班主任也應該能帶出一個優秀的家長團隊,因此我走進每一個學生的家庭,進行家訪,與家長合作,共同為孩子們構建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讓家長明白家庭教育的重點是品德教育,習慣培養,成人為本。我和家長相約做到一下幾點:
(一)培養孩子良好的做事學習習慣,保障孩子成才。犧牲高分,也要養成良好習慣,這是孩子成才的有力保障。
(二)營造和諧理想的家庭環境,促進孩子成才。寬容孩子成長中的失敗,允許孩子犯錯誤,把孩子當作孩子;把自己當做孩子的朋友、智囊、助推器,而不是孩子的主宰、主人、代行器。
(三)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幫助孩子成才。天生我人必有才,天生我材必有用,只要方法得當,每個孩子都可以成才,都可以優秀。方法不當,再多再濃的愛也無濟于事,甚至成為孩子成長的毒藥。
(四)形成教師、家長、學生三位一體,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努力。班主任、學生、家長成為朋友,互相傾聽,多包容。構筑學生內心的安全。
三、班主任一崗雙責,關注學生健康成長。
一個初中生三年學習中最直接的管理者、責任者是他的班主任。一個班的班風、學風的形成取決于班主任的管理。在目前條件下,接觸學生、了解學生、指導學生最多的教師是班主任。一個優秀的班主任不僅是學生學習的老師,更是學生的心理輔導師。
(一)讓心理輔導活動走進課堂。心理輔導活動就是以培養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為目的,以學生為主體,在教師指導下進行的專門活動。班主任可把自己的課堂教學和心理輔導活動結合在一起,也可以與班會或其他班級集體活動或團體活動結合在一起。也可以通過專門的心理輔導活動課進行。
(二)讓經典著作進入學生生活。閱讀名人傳記、名著佳作,讓學生在榜樣的熏陶下,感知更廣闊崇高的人生,讓心靈得到沐浴,使心靈更強健。班主任培養起學生讀書的習慣,相當于在每個學生心中安下了成長的助推器。
(三)讓悄悄話構建學生和老師溝通的橋梁。有些學生內向,不敢咨詢或主動找老師幫助,班主任就以這種暗中往來的方式去幫助他們打開封閉的心房。班主任可以接受學生的悄悄話、便條、信箋,班主任更宜主動給學生寫便條、便箋,噓寒問暖。大愛可無疆,能融化心靈的冰墻;大愛無痕,可潤物細無聲。
四、構建自助體系,讓學生學會自己解決問題
陶行知老先生說:“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學。”葉圣陶老先生也說:“教的目的是為了不教。”讓每一個學生擁有心理健康自我調節的能力,才是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終極目標。雖然學生有其局限性,不過當今時代的學生畢竟思維活躍,知識面寬,獨立性強。班主任應充分調動發揮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自己完善和調整心態,讓大家教育大家,讓學生幫助學生,這樣心理健康教育會更有效果。常見的方法有:
(一)給自己寫信,教孩子們學會關懷真實的自己。班主任、語文教師可以日記、周記、月記形式定期讓學生自己給自己寫信。既可以完成自我反省,也可以實現自我教育,自我調整,當然也方便老師因材施教。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學著自己長大。
(二)表演給自己看,教孩子們學會反思。當班主任發現學生在學習、生活中,有某種不良的傾向時,因勢取材,編一個情景劇,讓學生合作表演,在表演中完成角色互換,明辨是非,心理成長。這種方法為學生喜聞樂見。
(三)找朋友幫忙,教孩子們學會互助。我們都有這樣一種經驗,學生叛逆家長,叛逆老師,但他們不叛逆同齡人(朋友),他們之間往往心貼心,無話不談。班主任要做好媒介,指導、組織學生互助,這樣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很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