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9-23 16:52:0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新型農民培訓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新農村,醫療衛生建設,存在問題,建議
根據中國民主建國會黔東南州委會落實社會主義科學發展觀活動實施方案安排第二階段工作要求,我參加了中國民主建國會黔東南州委會直屬第一支部組織的以黔東南民族職業技術學院、貴陽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的醫護人員為主的調研小組,開展了“如何有效地推進黔東南州新農村醫療衛生建設”的調研活動。我們先后到鴨塘、龍場、萬潮、旁海等鄉(鎮)衛生院與衛生院院長、業務骨干座談,聽取他們對當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在我區農村的落實情況及存在的問題的意見及建議。又與參合農戶進行座談,聽取農戶的意見及建議。
現對黔東南州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實行以來存在的問題、原因及各方面的意見、建議總結如下:
一、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1、部分農民的參合積極性不高,基金難以征收。究其原因主要是對合作醫療政策缺乏了解、認識。首先對參加合作醫療表現積極的一般都是經常有人生病的家庭和今年享受了醫療補償的家庭及其鄰居。他們認為“新農合”政策就是好,而目前家人身體健康狀況良好的家庭卻持反對態度,他們說今年一年都沒有發生過打針吃藥現象,明年就不想參合了;其次是壯年群體參合費收繳將會是一大難題,如有村民說他只交老人孩子的參合費,而不交自己的,究其原因是他本人身強力壯不生病,交了不起作用。再有就是低收入家庭醫療消費觀念尚未建立,部分農戶對政策不理解,仍處于等待觀望狀態,對這部分農民收繳參合費存在一定難度。
2、農民思想上依然存有僥幸的心理。部分農戶的醫療保險意識不強,沒有真正認識到合作醫療的意義,怕交了錢而不得病,錢被別人使用,心理上不平衡。用村民自己的話說“我交了錢而沒有得病就要虧了,沒啥意思”。
3、參保期限制了新生嬰兒的享受,在參合費收繳后出生的嬰兒因沒有交今年的參合費就意味著新生兒出生的第一年得不到大病醫療保障,而新生兒患病的概率是比較高的。
4、參保農民期望值較高。對不予報銷部分思想準備不足,造成部分人員不理解;對逐級轉診制,農民認為限制了自由選擇醫院的權利;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原則是解決“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保“大病(住院)”的同時,兼顧“小病(門診)”。部分農民抱怨門診報銷封頂線太低而體會不到報銷的優越性;對費用總額減去自費部分后再按比例報銷不理解,農戶認為既然政府給報銷部分醫療費,為什么還要減去自費部分。
5、基層醫療衛生資源有待進一步激活。論文參考,存在問題。由于各鄉鎮衛生院醫療環境相對較差,技術水平受到一定制約,而農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不能滿足患者的就醫需求;醫院的“轉診證明”具有很強的責任性,醫務人員不能對患者提出的轉診要求給予滿意答復,部分患者家屬不理解,從而對合作醫療政策產生了不滿情緒。
6、醫院認為:次均費用太低,造成患者不能治愈就得出院,然后再住院治療,造成重復檢查,反而增加了患者負擔,由于沒有治愈出院,藥效不能持續,治療效果不佳,造成患者對醫院的醫療技術產生懷疑。
二、根據以上存在的問題及原因提出如下建議
1、通過報銷實例,用事實說話,使其幫助我們宣傳“新農合”政策,讓農民切實感覺到合作醫療的好處。清楚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是針對大病而設,根本原則就是防止農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
2、要抓住宣傳對象做到有的放矢。農民是新農合醫療的主體,對政策的理解程度直接影響到這一制度的推行效果。如僅把統一制定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宣傳提綱》等資料發放到農民的手中,但由于農民生活環境和條件有限,能認真閱讀和理解的農民沒有多少。我們必須采取農民喜聞樂見的形式進行宣傳如利用趕場天在大街上進行宣傳、在村宣傳欄上舉辦特刊、組織醫務人員進村給農民檢查身體、舉辦“新農合”知識競賽等,讓農民真正吃透上級政策,理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
3、改善農村醫療條件,讓農民就近就醫。一是優化農村衛生資源。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動員和鼓勵社會力量參與興辦農村醫療衛生事業。多渠道籌集資金,重點加強鄉、村兩級醫療機構建設,逐步配套必要的醫療衛生設備,合理優化農村衛生資源。二是增加農村衛生投入。對目前部分鄉鎮衛生院醫療設備投入不足,藥品周轉資金短缺狀況,要結合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機遇,積極立項,爭取資金,有針對性地加大投入,改善醫療條件。三是加大醫務人員培訓力度,加強縣、鄉、村衛生機構縱向業務合作,采取上級醫療單位派員幫教,到上級醫院跟班學習等方式,不斷提高鄉、村衛生機構的醫療服務能力和水平,努力做到農民“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鄉,疑難重病不出縣”,盡量減少農民醫療費用負擔,用優質低廉的醫療服務使農民受益,不斷提高農民的滿意度。
4、合理調整補償標準,更大線度讓利于民。一是從實際出發,及時調整補償標準,降低起付線、提高封頂線。二是適當擴大補償范圍,合理提高分級報銷比例,實行二次補償。積極探索大額為主,兼顧小額費用補償方式,盡可能大病大補,小病小補,提高農民的參合積極性。三是逐步降低藥品價格。進一步完善藥品采購制度,在定點醫院設立明白藥房、放心藥房、平價藥房,盡量使醫院藥價與市場同價。
5、取消次均費用限制,應控制費用總額,由醫院根據患者病情掌握費用支出,大病費用高些,小病費用低些。論文參考,存在問題。論文參考,存在問題。全年費用不超出控制總額即可。論文參考,存在問題。論文參考,存在問題。
時代在前進,社會在發展,疾病象毒蔓一樣危害我們的身體,我們應該提高警惕,防患于未然。論文參考,存在問題。有句俗話說的好:治標更要治本,我認為,只有做好防病工作,農民才能更好的安居樂業,創造更多的價值;只有做好防病工作,才能真正的減輕農民的疾苦;只有做好防病工作,才能解脫新農合入不敷出的困境,只有防病才能消滅疾病,這應該是我們的真正目的。
參考文獻:
1、李郁蔥。我國新農村合作醫療體制試點問題與對策探討。《現代商貿工業》2008年第20卷第07期
2、呂蓁。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明年將基本覆蓋全國《中國醫院院長》2007年18期
3、湯敏。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可持續發展的思考《社區醫學雜志》2007年9X期
4、陳竺部長介紹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運行情況《健康大視野:醫術人生》2007年10期
刻苦鉆研 成就夢想
大學畢業后,時德吉被分配到農廣校工作。在農廣校的工作時間里,他一邊刻苦鉆研理論,一邊在教學與培訓中不斷總結和探索,這為他在以后的培訓中能夠得心應手打下了堅實基礎。慢慢地,他懂得了綠色證書培訓、陽光工程培訓、農民創業培訓、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等一系列農民培訓項目工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培訓中,他看到了樸實厚道的農民那種渴望擺脫貧困現實的期盼眼神,感受到向往農業科技知識的愿望,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告訴他決不能辜負父老鄉親的強烈愿望。在農廣戰線上他飽嘗了下鄉培訓的艱辛,體驗到了為農民授課的自豪感和成就感。為了徹底弄懂一個生產實踐問題而與人爭論得面紅耳赤,遇到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他主動向書本學、向專家教授學,有時還向經驗豐富的“土專家”、農民科技大戶、致富能手討教。他把培訓后變化較大的農民總結成典型材料,以此來激發學員們的創業熱情。
一分耕耘 一分收獲
在時德吉的指導下,水稻班的學員馬利,成了遠近文明的“莊稼醫生”、中級農作物植保員,經常被聘請到四平、白城、山東等各周邊城市巡回授課。盛豐家庭農場的農場主高俊偉,蔬菜種植大戶李洪文先后都成了遠近聞名的致富能手。時德吉經常與同事一道把在培訓后呈現出的典型事例和成功經驗制作成科技光盤,在下鄉培訓時免費為學員發放。經過多年的實踐與總結,時德吉在2007年與同事制作的《五味子栽培技術》專題片在中央電視臺七套《農廣天地》中播放,光盤也得到了批量發行。他與通化農科院的有關專家一同撰寫的《寒冷稻作區二化螟發生規律及防治技術》的科技論文被通化市評為科技進步一等獎。他自己也多次被評為先進教學管理、農民科技培訓先進工作者。
熱心助農 無私奉獻
一、前言
中小型公共圖書館傳統借閱服務的有效半徑只能覆蓋城市和周邊的農村,由于距離圖書館太遠,邊遠鄉鎮和農村的讀者借閱圖書十分不方便。隨著因特網、手機移動網絡等新媒體的迅速發展,人們開始通過電腦和手機不受時間空間限制地獲取網絡上的信息資源,隨著圖書館業務工作的拓展和信息技術的發展,圖書館從傳統的“文獻借閱機構”朝著現代化的“知識和信息傳播中心”轉型,開展農村網絡信息服務成為中小型公共圖書館擴大服務半徑最有效的方法。
二、開展農村網絡信息服務意義
1.為農村信息化建設做出貢獻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離不開農村信息化支持,農村信息化建設是一項復雜艱巨的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和支持。中小型公共圖書館作為區域性的文獻信息中心,為周邊鄉鎮農村的讀者提供各種文獻信息服務。圖書館不但是信息的收集者和整理者,也是信息的傳播者,在農業信息化建設中中小型公共圖書館應充分發揮自身職能和優勢,在農村信息化建設工作中做出應有的貢獻。
2.提升圖書館的服務水平和服務效益
隨著農村的發展及農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農村讀者對知識和信息的需求日益增長,但中小型公共圖書館規模比較小,受到館舍面積和購書經費的限制館藏圖書數量和種類有限,讀者多層次的信息需求與本館有限的服務能力存在很大的矛盾,農村讀者需求很難得到滿足。開展農村網絡信息服務可以在投入增加不大的情況下,通過現代化的信息儲存和傳輸技術提高圖書館的服務水平和服務效益。
3.縮少城鄉信息化的差距
城鄉信息化建設差距很大,農村地區信息相對閉塞,農民精神生活貧乏。圖書館利用網絡為廣大農民提供喜聞樂見的文化資源,引領農民健康文化生活,不斷充實農民的精神生活空間,培育文明鄉風,有利于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和群眾整體素質的提高,為實現全面小康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文化基礎、知識支撐和精神支柱。
4.實現文化惠農支農政策
中小型圖書館開展網絡通過網絡為“三農”提供服務,健全和完善農村綜合信息服務體系,實現文化惠農支農政策。通過完善農業科技支撐體系,組織特色涉農信息資源,深化對農民的信息服務,幫助農民科學決策、提高生產經營水平,推動傳統農業的升級改造,實現增產增收,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都十分顯著。
三、開展農村網絡信息服務的經驗
開平市圖書館開展農村網絡信息服務以信息服務平臺建設、信息資源建設和信息服務站點建設為重點,建立起覆蓋廣泛、服務高效的農業農村科技信息服務體系,為農民提供及時有效的農業科技、文化生活等方面的信息。
1.資源建設
開平市圖書館對各種涉農信息資源進行收集整理,實現了對農業專題數據庫資源、數字化農業科技文獻資源及多媒體課件資源的整合開發,建立農業科技信息庫、專家論文資料庫,為農村建設和農業生產提供智力支持。開平市圖書館還結合“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開展項目建設工作,充分利用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海量的信息資源,克服農村信息資源質量低、實用性差、信息資源低水平重復建設嚴重等問題,同時解決電子圖書、農業科技期刊、視頻資源的版權問題。公共圖書館服務的對象主要是本地區內的讀者,所提供的信息必須要符合當地自然條件、社會條件以及經濟發展特點, 信息資源建設要強調地方性特點。開平市圖書館根據本地農業的發展實際情況,為廣大農民提供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農業信息資源。
2.網站建設
開平市圖書館以“開平數字文化網”為平臺,整合數字化資源包括擁有農業科技論文、農村各類實用視頻、電子圖書等信息資源,資源涵蓋了文本型、數值型、音頻、視頻、圖片等多種數據類型,此外開平市圖書館根據信息內容的相關性以及農村基層群眾的認知特點和使用習慣,對上述海量信息進行統一組織管理,在網站上構建了科學的知識導航系統。此外為了方便讀者使用網站的資源,開平市圖書館讓讀者的借書證“一證多用”,借書證除了可以具備傳統的借書功能外,還可以實行網上電子資源的借閱瀏覽,當讀者進入圖書館網站利用借書證實行身份認證,通過認證后讀者可以瀏覽電子出版物、多媒體讀物以及各種數據庫、電子出版物。
3.服務點的建設
開平市圖書館通過建設共享工程基層服務點將信息服務推送到遍布各鎮和行政府村,再通過基層站點傳遞給農民。為了加快共享工程基層服務點的建設,開平市圖書館通過與農村黨員遠程教育工程進行合作,充分利用農村黨員遠程教育工程的硬件設備和線路開展基層信息服務點建設,使基層信息服務點迅速覆蓋各個鄉鎮和行政村。同時充分發揮基層信息服務點的輻射帶動作用,使基層信息服務站點步入良性發展軌道。
4.館際合作
受到藏書、人員以及場地等客觀條件的限制,中小型公共圖書館僅靠本館的資源很難滿足農村讀者各種各樣的信息需求。中小型公共圖書館必須加強館際合作和資源共享,爭取大型公共圖書館的資源和技術方面的支持,充分利用公共圖書館之間資源共享的合作機制,這樣才能為農村網絡信息服務工作提供館藏、人才和管理等方面保障。開平市圖書館積極依托"全國圖書館參考咨詢聯盟"這一個由公共、教育、科技三大系統圖書館合作建立服務平臺,向農村讀者提供電子圖書、期刊論文、博碩士論文、會議論文、外文期刊論文、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專利說明書等數據資源遠程咨詢服務,收到良好的社會效益。
5.人員培訓
開平市圖書館的農業信息資源服務是直接面向“三農”,資源的受眾是廣大農村讀者。與傳統文獻相比,網絡信息的檢索方式和獲得方式有一定的技術含量,因此對用戶信息能力要求較高,這成為限制農村用戶使用網上信息的最大障礙。開平市圖書館除了做好信息資源建設的工作外,還加強農村用戶信息意識與信息能力的培訓。此外通過建立激勵機制和培訓機制穩定基層服務點信息員隊伍,提高基層信息服務工作人員服務水平和素質、打造一支服務意識強、技術素質過硬的信息服務隊伍。
洞口縣2012年來實施農業部基層農技推廣(養殖業)補助項目,主推品種和主推技術33個(項),培育科技示范戶和科技示范基地408戶,輻射帶動4220戶農戶,舉辦縣級、鄉級養殖業技術培訓班51期,培訓人員5878人次、技術咨詢2285人次,技術指導員和專家入戶服務8895次,解決疑難技術問題487個,發表農技推廣學術論文35篇,為全縣養殖業發展做出了貢獻。并對基層農技推廣(養殖業)工作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對今后工作提出建議。
關健詞:
基層農技推廣;養殖業;實施方案;主推品種、主推技術;工作實效
1制定“洞口縣基層農技推廣補助項目(養殖業)實施方案”
1.1成立了洞口縣基層農技推廣(養殖業)補助項目實施領導小組和技術專家組2012年開始洞口縣實施農業部基層農技推廣(養殖業)補助項目,并成立實施領導小組,由縣畜牧水產局局長任組長,副局長任副組長,局黨組及班子成員為領導小組成員,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由畜牧股股長任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局辦公室工作人員2人為辦公室成員,負責具體的日常工作開展。成立技術專家組,組長:總畜牧師,成員:局水產股股長,縣農產品檢測站站長,縣獸醫局副局長,縣獸醫局實驗室主任,縣獸醫局高級獸醫師1人。
1.2選聘40名技術指導員和6名技術專家在全縣畜牧水產技術推廣人員中選聘40名技術指導員,其中縣級12名,分別是縣局擁有中級以上技術職稱的股室(站)負責人;鄉鎮28名,分別是23個鄉鎮(管理區)動物防疫站站長和洞口、高沙、竹市、石江、黃橋5個大站分管技術推廣的副站長,并在縣、鄉兩級人民政府予以公示。
1.3培育科技示范戶和科技示范基地每年培育100個科技示范戶,4年培育400個科技示范戶,輻射帶動4220戶農戶。每年建設高標準試驗示范基地2個,4年建設高標準試驗示范基地8個,其中水產養殖基地4個,養牛示范科技基地3個,養羊示范科技基地1個。
1.4養殖業主推品種和主推技術養殖業主推品種為:大約克、長白、杜洛克、黔邵花豬、湘南黃牛、波爾山羊、湘黃雞、桃源雞、中華鱉、泥鰍等新品種15個,主推技術為: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綜合技術、生豬高致病性藍耳病綜合防治技術、湘南黃牛和雜交黃牛育肥技術、種草養牛羊技術、波爾山羊或南江黃羊新品種養殖技術、中華鱉高效生態養殖技術、糞污治理以及沼氣發電技術,大水面生態養殖技術、池塘高效增氧技術等18項。
2工作措施
2.1加大對基層畜牧水產技術推廣體系建設在縣畜牧水產局加掛縣畜牧水產技術推廣中心,二塊牌子一套人馬,在鄉鎮動物防疫站加掛鄉鎮畜牧水產技術服務站和鄉鎮畜禽水產品質量監督管理服務站,三塊牌子一套人馬。縣、鄉2級在編人員224人,在崗224人,在崗率100%,在崗人員中,高級職稱3人,中級職稱63人,初級職稱111人,合計177人,職稱人員占在崗人員79.0%。
2.2完善工作制度一是建立農技推廣機構人員聘用制度、推廣責任制度,縣局與每個技術指導員都簽訂了聘用合同和工作責任狀;二是示范戶和示范基地的遴選制度。400戶科技示范戶,其中養豬126戶、養牛39戶、養羊85戶、養禽68戶、養魚82戶,8個科技示范基地。三是實行績效考核制度,建好洞口縣基層農技人員考評制度、聘用制度、培訓制度、責任制度、多元推廣制度五個制度并上墻公示。
2.3做好養殖專家組、技術指導員的進村入戶指導工作技術指導員每月進村入戶指導不少于3次,并把每次服務的內容記錄在《技術指導員手冊》上。技術指導員和專家提供技術咨詢和上門技術服務,排憂解難,4年入戶服務8895次,解決疑難技術問題487個。如2015年11月下旬洞口縣畜牧水產局總畜牧師和獸醫局副局長2位農技推廣專家,深入到月溪鄉養牛示范戶肖和忠的養牛場,進行指導其防寒保暖,加強飼養管理生產時,診斷出牛場由于到吉林調運牛引起的急性牛瘤胃臌氣病,采取套管針穿刺療法和內服制酵劑療法結合方法,對6頭患病牛進行治療,一星期全部康復,減少經濟損失4萬元以上。
2.4加強養殖技術培訓工作一是選派98名縣級專家和技術員參加農業部、省、市級農技推廣技術培訓班,選送8名示范基地法人到湖南農大參加省級科技示范基地技術培訓。二是每年在縣委黨校組織了3次以上縣級養殖業技術推廣培訓班,4年12期縣級培訓班,培訓人員2488人次。主要講授養殖業主推品種和主推技術,由縣級專家和特邀專家(省、市)進行了授課,并對養殖戶提出的養殖難題逐項講解、提問解答,獲得滿意效果。三是開展鄉鎮級農技技術培訓班,在我縣畜牧業主產區的洞口鎮、高沙鎮、石江鎮等主要鄉鎮,邀請縣級專家上課,共組織39期,培訓農戶3390人次。四是組織8期基地觀摩培訓班,培訓人員418人次。
2.5對基層農技推廣工作實行痕跡化管理如2015年共舉辦縣、鄉級養殖業技術培訓班23期,培訓2144人次,技術咨詢1236人次。在中國農業推廣網、農業科技網絡書屋、湖南省畜牧水產局、洞口縣政府網等網絡、媒體上發表養殖業技術推廣報道220余篇,在國家、省級畜牧獸醫、農技推廣雜志上發表學術論文35篇。開展了農業科技網絡書屋學習競賽活動,建立網絡書屋賬號318個,全年全縣共點擊1857508余次,下載科技圖書和養殖技術資料26390份。對農業科技網絡書屋學習積分單位前四名和個人積分前10名,分別獎勵800元和600元。整理裝訂了實施方案、技術培訓教材、網上報道、技術論文、工作總結等7大本資料。
3存在問題
3.1畜牧水產技術推廣站,實際上洞口縣縣、鄉兩級沒有機構和編制洞口縣沒有專門的畜牧水產技術推廣機構和編制的,特別是水產技術人員嚴重缺乏,全縣只有縣畜牧水產局水產股2個水產技術員編制。而全縣有水產養殖面積62500畝,19880戶養魚農戶,全縣每年組織3-4次漁政檢查(主要查麻魚機),都要從局、站抽調非專業人員(沒有漁政檢查執法證)參加,名不正言不順。2015年鄉鎮級防疫站編制166名,其中檢疫員28名,防疫員138名,防疫檢疫任務繁重,兼管畜牧水產技術推廣工作有困難。
3.2養殖業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工作任重道遠2015年1-2月的調查表明:洞口縣養殖業新型職業農民有4958人,其中畜禽養殖工2280人,水產養殖工652人,漁業船員128人,畜禽繁殖工150人,水產動物病害防治員320人,村級防疫員600人,鄉村獸醫350人,獸藥經銷員110人,飼料經營員160人[4]。
4建議
4.1切實解決基層農技推廣機構和制編洞口縣只有224名畜牧水產技術人員,78萬農業人口,比為1:3482,其中2名水產技術員,比為1:390000。建議縣政府解決鄉鎮畜牧水產技術人員編制31名,其中洞口、高沙、竹市、黃橋等8個大鄉鎮水產技術員編制8名。
4.2加強養殖業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培育生產經營型職業農民、專業技能型職業農民、社會服務型職業農民、潛在新型職業農民四種職業農民。建議作為縣局和鄉鎮站2級今后基層農技推廣一項重要工作。
4.3加大基層農技推廣補助項目資金投入洞口縣是養殖大縣,養殖規模戶多,養殖技術需求量大,每年30萬元的補助項目存在著推廣面窄、推廣經費不足等問題。建議農業部加大基層農技推廣補助項目資金投入,省、市、縣財政配備配套資金,建議四級比例為:1:1:0.5:0.5。如農業部支持30萬,配套后就有90萬資金。
參考文獻
[1]唐發鐵.對基層動物防疫檢疫體系建設的探討[J].飼料與畜牧.規模養豬,2015,(10):60-62.
[2]龔國斌,劉應高,伍光文.新化縣畜牧水產推廣體系建設現狀及發展對策[J/CD].基層農技推廣,2015,(11):12-14.
[3]曹德國.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1,(14):380-383.
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在河北曲周建立了農業技術推廣基地。基地是宏觀上的概念,其包括示范基地、實驗站、科技小院和科技園區等技術產品的孵化和擴散平臺。基地是多功能集成的實驗基地,它可以實現教授指導,研究生具體實施,農戶參與的農業技術規劃與實驗。這個基地為培養出高層次具有創新能力的研究生提供了良好的平臺。從師資方面來看,培養基地的師資由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以及北京市教學名師稱號的教授團隊組成,他們都是長期工作在教學和科研一線的優秀教師,具有豐富的科研經驗和豐厚的科研成果。基地也正式聘請曲周縣縣長和書記作為第二責任導師,同時縣農技專家、田間植保專家、栽培專家等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農業科技人才都作為研究生的日常協作教師,為培養出具有職業性、應用性、開發性的研究生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從培養經費上看,曲周縣中國農業大學高產高效(簡稱“雙高”)農業技術示范基地的建設是國家985、211、973、863、948等國家重大基金項目、創新群體、國家支撐計劃等的集合,主要經費支持來源于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黃淮海平原中低產土壤綜合治理技術模式研究與示范”,保證培養經費的充足。從科研條件看,中國農業大學在曲周建有實驗站,占地面積73.33hm,其中,基礎設施建設用地6.67hm,總建筑面積6000余m;實驗樓建筑面積1700m,配備有價值近300萬元的儀器設備可供學生開展試驗;教學培訓樓建筑面積1800m,配備120臺計算機和寬帶網,良好的科研條件為學生完成論文研究提供了必要的保證。
2培養方式的創新
基地研究生的培養方式可以概括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學習與服務相結合。首先,基地中研究生的論文選題來源于當地生產實踐中的具體問題,或具有明確的生產背景和應用價值的課程。課題開展過程是逐步培養優秀科研型農業技術推廣員的過程。以“曲周夏玉米高產關鍵性限制因素及技術對策研究”為例,玉米是曲周縣的主要糧食作物,但其產量多年未見提升,但從技術角度講其具備增產的條件。針對這一實際情況,研究生首先通過文獻調研,土地質地分析,農戶調研討論等前期工作,初步確定影響產量的關鍵性技術問題,然后在導師和協作指導教師的指導下,制訂相應的解決方案并逐步實施。試驗方案的實施過程中,導師深入農田示范基地考察調研,實地講解,指導學生解決問題。研究生在科研實踐中,深入田間觀察,記錄作物生長情況,在田間向植保專家和栽培專家學習農業生產技術知識,向農民學習生產經驗,向農機手學習耕地技術等,以此不斷豐富自己的實踐經驗,逐漸把理論與農民的實際需求相結合。同時,學校和縣政府雙方根據農村基層技術人員稀缺,農技知識過時及技術力量不足等問題,把基地的研究生選聘為縣農業技術員,1人負責1個村,以增強他們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提高解決農業實際問題的能力。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后,研究生的論文撰寫能力得到了提升,也能向農戶推廣解決農業生產中實際問題的方案。
3示范基地研究生培養模式的評價
通過運用農業技術推廣為載體的培養模式,研究生的綜合素質得到明顯提升。①提升了研究生理論聯系實際的科研能力,同時也培養了他們將實踐經驗升華到理論的能力。兩年間,研究生共發表20余篇與當地農業生產問題相關的文章,實現了“理論一實踐一理論”的過程。②人際技能明顯提升。研究生學會了如何與地方政府和農戶建立友好關系,如何把自己的研究結果有效地傳遞給農戶,最快地實現科研成果的轉化。③組織管理能力明顯提高。基地的每位研究生都至少獨立組織過一場大型農民技術培訓會和聯誼會,會議中一切資料的準備、會場的布置和培訓的具體過程均由他們自己操作。④增強了研究生參與生產實踐的能力。掌握了農業機械的實際操作,如播種機、施肥機等使用,這為他們在農業領域進行科研和開展農業技術推廣工作奠定了基本實踐技能。從以上可以看出,農業技術推廣實踐為研究生提供了創新和施展才能的空間,也激發了他們從事應用課題研究進行農業技術推廣的積極性。但是,這種培養模式的成功面臨著一些挑戰。①要求項目主題負責人具備優秀的管理技能,這是由于在研究生培養過程中需要搭建大學與地方政府和農戶的友好合作關系,并且要與研究生形成相互理解、相互融洽的和諧關系。②需要教師傾注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投入農村示范基地并且和研究生一起進行論文設計。③導師應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注重細節觀察,科學地收集數據,并不斷進行總結。④選題需要既能滿足農戶的需求又能為研究論文提供數據,只有有效地融合才能保證人才培養的持續發展。⑤需要有效的制度和激勵機制。制度分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如實現目標管理,具體化研究生的目標內容包括:工作日志撰寫,基地網站管理,編輯技術手冊和新聞媒體聯絡,農技員和示范戶培訓,施肥和噴藥技術管理。非正式制度如組織文化,曲周農業技術推廣師生團隊是一支有明確的組織目標,善于學習和總結,有激情、高情商、有責任心、靈活應變的全方位溝通的團隊。在這樣的行動者引導下形成了研究生與地方政府,研究生和農民的有效融合和相互激勵的社會界面。
一、文獻回顧
失地農民再就業是國內外學者在農村研究領域的重要問題。為厘清國內外學者的觀點,本文借鑒美國學者柯亨和阿拉托的相關研究成果,依據國家、經濟領域、市民社會的劃分方法,將社會支持系統劃分為政府支持、市場支持、私人關系支持,并從政府支持因素、市場支持因素以及私人關系支持因素對失地農民再就業的影響展開文獻回顧。
有的學者關注到了政府支持因素對失地農民再就業的影響。如,B. N. Floyd(1982)、Gail M. Shields和Michael P.Shields(1989)指出政府認同和資金扶持直接決定了失地農民所能獲得的就業崗位①;Linda Wong(1994)強調了在解決失地農民再就業問題過程中政府角色的重要性②;Gnanzhong James Wen(1995)通過分析現代中國土地所有權制度和儲蓄、投資機制,認為征地補償制度的完善對失地農民更好地實現再就業有著重要影響③;費淑靜(2006)、周志雄(2007)、胡加榮(2007)通過分析當前失地農民就業現狀,指出政府提供的資金、信息、職業培訓幫扶等對失地農民再就業有重要作用④;Carmelo Mesa-Lago(2009)指出政府可以通過強制失地農民參保以及為他們提供基金和注冊繳費等資金支持,為失地農民就業提供保障⑤;L. Kironde(2002)強調政府征地補償對失地農民再就業的重要性⑥;王洪(2008)、李梅(2010)等學者通過比較貨幣安置、社保安置與就業安置等失地農民安置方式,發現政府提供的社會保障支持不足,指出對失地農民缺乏正確引導是影響失地農民再就業的重要因素,并提出資金與技術支持是解決失地農民再就業問題的關鍵⑦。
有的學者強調了市場支持因素中企業吸收勞動力狀況、職業技能培訓等對失地農民再就業的重要影響。如,Michael P. Todaro(1969)通過分析欠發達國家的勞動力遷移模型,指出就業指導體系建設和職業培訓對失地農民再就業具有重要影響⑧;Juha Kettunen(1997)指出失地農民在原本受教育水平較低的情況下,接受額外的企業培訓會提高勞動力的就業能力⑨;Tito Boeri(1998)認為企業就近吸收勞動力能有效改善失地農民的就業狀況⑩;汪慧玲、王富貴(2009)根據西安失地農民再就業狀況調查,指出應加大鄉鎮企業的勞動力吸收能力,以及對失地農民勞動技能和素質的培養;李鳳蘭、李飛(2009)認為現代教育不足、社會保障缺失等是影響失地農民再就業的主要因素,提出應為失地農民創造良好的就業環境,提供職業技能培訓和以勞動法為主的法律培訓等;胡于成、朱英杰(2009)強調企業的就業機會對失地農民轉型的重要性,提出商業用途占用土地的企業,除了在市場機制的框架內對占用土地進行經濟補償外,還應該對失地農民提供優先就業的機會;劉波、陳夏芬(2011)通過分析失地農民的就業狀況,強調企業提供的職業培訓對失地農民再就業的重要性;Carlos Chiatti和Isabel Shutes(2012)指出了在市場化進程中各種類型的保障就業工作對失地農民再就業的重要性。
有的學者分析了私人關系對再就業的影響。如,Peter Blau和Otis Ducuan(1967)用路徑分析方法探討了社會網對職業方面的影響;Mark Granovetter(1974)強調了個人關系網絡在工作和事業中的重要性,指出關系的強弱決定了個人能夠獲得信息的性質以及達到其行動目的的可能性 ;Nan Lin(1999)等人把結構層面的社會資源、社會關系網絡引入地位取得研究中,指出人們的社會地位越高,攝取社會資源的機會就越多,工具性行動越理想。在此基礎上,有的學者強調了私人關系支持因素對失地農民再就業的影響。如,孟祥斐、華學成(2008)認為私人關系和再就業之間存在著相互影響的關系,私人關系的范圍和質量將直接影響失地農民的各種活動,良好的私人關系狀況能為失地農民提供良好的就業渠道;張青(2010)通過分析二元勞動力市場分割理論中的主要市場和次要市場,指出就業機會取決于個體所有社會資本的質量、特征以及個體在社會關系網絡中的地位訛;周琳琳(2011)認為人脈對失地農民再就業具有重要的意義,失地農民在就業過程中應擴大人脈,彌補二元社會造成的社會資源劣勢;郭素玲(2011)認為就業資本狀況是影響就業的關鍵,會從不同側面影響失地農民的再就業;胡仕勇(2013)認為就業幫助者的職業與個人經濟條件會對失地農民的再就業產生重要影響。
學者們既往的研究為本文提供了研究基礎,但同時需要指出的是既往研究主要以定性為主,較缺乏社會支持系統各因素對失地農民再就業影響的比較研究,也缺乏社會支持系統各因素對失地農民再就業影響的具體定量分析,較難為政策制定提供清晰的參考意見。為此,本文基于湖北省四市2227名失地農民的調查數據,,通過Logistic多元統計數學模型定量分析了社會支持系統對失地農民再就業的影響比較了政府支持因素、市場支持因素以及私人關系支持因素對失地農民再就業的影響力,同時提出了構建和完善失地農民再就業社會支持系統的建議和措施。
二、研究設計
(一)概念界定
社會支持(Social Support)理論產生于20世紀70年代,它最初出現在社會病原學中,用于研究心理失調的社會原因。20世紀80年代,國內外學者開始廣泛關注社會支持領域研究,集中于從社會互動關系、社會資源的作用、社會行為的性質等角度來定義社會支持。一是從社會互動關系來定義社會支持,認為社會支持不僅僅是一種單向的關懷或幫助,它在多數情形下是一種社會交換,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社會互動關系;二是從社會資源的作用來定義社會支持,認為社會支持來自于社會關系的幫助、人們聯系的方式以及支持網絡中成員間的資源交換;三是從社會行為的性質來定義社會支持。基于研究對象的特點,本文從社會資源的角度來界定社會支持,認為社會支持體系是指來自于政府支持、市場支持以及私人關系支持的各種社會資源。
(二)研究假說
基于文獻回顧與概念界定,本文將失地農民再就業的影響因素分為政府支持因素、市場支持因素以及私人關系支持因素。失地農民再就業的狀況取決于社會支持提供的各種就業資源。如果政府支持因素、市場支持因素以及私人關系支持因素提供的資源較多,則失地農民的再就業狀況就相對較好,反之,則比較差。本文建立以下有關假說:
假說H1:社會支持體系對失地農民再就業產生顯著影響;
假說H2:政府支持因素對失地農民再就業產生顯著影響;
假說H3:市場支持因素對失地農民再就業產生顯著影響;
假說H4:私人關系支持因素對失地農民再就業產生顯著影響。
(三)變量設計
本文的因變量為失地農民再就業狀況,用“已實現再就業”與“未實現再就業”來進行測量。失地農民再就業狀況與調查對象本人對新職業的滿意度、家人對新職業的滿意度以及新職業適應的困難程度等進行了信度檢驗,Cronbach’s Alpha值分別為0.863、0.829以及0.894,說明失地農民再就業狀況測量具有較好的信度。
本文的自變量為社會體系提供的各種資源,具體分為政府支持因素、市場支持因素、私人關系支持因素三組解釋變量。第一組變量是政府支持因素,主要包含政府征地補償狀況、就業安置制度實施狀況、再就業資金支持狀況以及再就業技術培訓支持狀況等變量。第二組變量是市場支持因素,主要包含企業吸收當地勞動力狀況、企業提供職業培訓狀況等變量。第三組變量是私人關系支持因素,主要包括人脈范圍狀況、幫助者職業相關程度以及幫助者社會地位差距狀況等變量。相關變量的含義、賦值及描述性統計分析結果見表1。
三、數據來源與樣本基本特征
(一)數據來源
根據調查研究的可行性原則,結合抽樣便利性與可操作性原則,調研組以湖北省武漢、襄陽、荊門以及恩施四市為調查地點,開展了對失地農民再就業狀況的調查。為保證樣本的典型性和代表性,調查采取了簡單隨機抽樣和多段抽樣相結合的抽樣方式。首先在湖北省四市內,按照簡單隨機抽樣的方式,對每個縣進行編號,然后通過抽簽的形式獲取樣本縣的代碼。接著,在被抽中的樣本縣中,再次通過簡單隨機抽樣的方式獲取樣本鎮的代碼,再依次獲取村的代碼。最后,在樣本村中,根據抽樣的便利性和經濟性原則,按照整群抽樣的方式抽取片居的農民家庭。這樣的抽樣方式很好地保證了樣本的代表性。
調查員采取結構式訪談的形式,按照問卷內容收集相關資料。針對失地農民發放了2300份問卷,剔除缺乏關鍵信息的問卷以及廢卷,最后共回收有效問卷2227份,有效率為96.83%。
(二)樣本基本特征
樣本的基本特征如表2所示。從性別結構來看,男女性別比分別為58.8%和41.2%;從年齡結構上看,適齡勞動群體(35—55歲)占總體樣本的82.8%;從受教育程度看,初中及以下教育背景占樣本總體的60.4%;從婚姻狀況看,已婚占樣本總體的96.5%;從家庭年收入上看,家庭年收入在1萬元以下的占樣本總體的63.3%。總體上看,失地農民樣本主要體現出適齡勞動群體、低教育水平、有家庭負擔以及低收入等特點,與既往文獻中失地農民樣本結構較一致,也比較符合在農村中觀察的結果,因此樣本數據具有較好的代表性。
四、結果與分析
(一)失地農民再就業描述性分析
從表3可以看出,失地農民再就業總體狀況并不好,認為“已實現再就業”的樣本占總體的23.7%,認為“未實現再就業”的樣本占總體的76.3%。結果表明在解決失地農民再就業問題上任務艱巨,如果解決不好,將直接影響到大量失地農民的生計問題以及城鎮化進程。
(二)失地農民再就業解釋性分析
本文研究所考察的是失地農民再就業狀況,且假定其選擇只有兩種:“已實現再就業”與“未實現再就業”。對于此二類選擇問題,在綜合考慮自變量類型的情況下,本文通過建立Logistic模型對其影響因素進行量化分析。其模型形式為:
其中,Pi為失地農民再就業的概率,α為常數項,χj表示第j個影響失地農民再就業的自變量,m為自變量的個數,βj是自變量回歸系數。失地農民已實現再就業的概率與失地農民未實現再就業的概率的比值為事件發生比,對其進行對數變換,得到Logistic回歸模型的線性表達式為:
為比較不同變量組之間的影響力,國內部分研究選用似然率檢驗(Likelihood Ratio Test,簡稱LRT),但從統計應用范圍來講,該統計方法具有明顯的不足,因為不同模型中自變量的數量明顯不同。目前國外Logistic分析方法在嵌套模型(Nested Model)中,通常采用LRT方法,但是針對類似論文的非嵌套模型(Non-nested Model),通常采用的方法為BIC(Bayesian Information Criterion),其表達式為:
BICk=-G2+DFk*lnN
其中,G2為與虛無模型相比之下的似然率,DFk為模型中自變量的數目,N為觀察值的數目。一般說來,BIC的值越小,模型的擬合優度越好,或者說BIC的絕對值越大,模型的擬合優度越好。
本文利用STATA12.0統計軟件分析,運用二元Logistic模型驗算政府支持因素,市場支持因素以及私人關系支持因素對失地農民再就業的影響。在模型回歸過程中,首先將可能影響失地農民再就業的政府支持因素引入模型,得到模型Ⅰ;其次將可能影響失地農民再就業的市場支持因素引入模型,得到模型Ⅱ;再次將可能影響失地農民再就業的私人關系支持因素引入模型,得到模型Ⅲ;然后將論文設定的全部自變量(包括政府支持因素、市場支持因素、私人關系支持因素)共同引入模型,得到模型Ⅳ;最后為確保數學模型的穩健性,根據估計系數的顯著性水平檢驗結果,剔除未通過顯著性水平檢驗的解釋變量,再重新擬合回歸方程,得到模型Ⅴ。各Logistic模型均以失地農民未實現再就業為參照組,具體結果如表4所示。
1. 研究假說驗證。表4中模型Ⅴ的擬合優度檢驗,反映出社會支持體系對失地農民的再就業產生了顯著影響(Sig.=0.013),社會支持體系中政府支持因素、市場支持因素與私人關系支持因素均有變量通過顯著性水平檢驗。另外通過模型Ⅳ與模型Ⅴ擬合優度的比較可以發現兩者的BIC值相差不大,從而可以得出模型Ⅴ的穩健性較好,社會支持體系為失地農民再就業產生了影響,提供了各種就業資源,即研究假說H1成立。
表4中模型Ⅰ的擬合優度檢驗,反映出政府支持因素對失地農民的再就業產生了顯著影響(Sig.=0.041),即研究假說H2成立。但是通過模型Ⅰ的BIC值(-35.126)與模型Ⅲ的BIC值(-96.457),可以看出相對于私人關系支持因素,政府支持因素對失地農民再就業的影響較弱。
表4中模型Ⅱ的擬合優度檢驗,反映出市場支持因素對失地農民的再就業未產生顯著影響(Sig.=0.067),即研究假說H3不成立,反映出市場支持對失地農民再就業存在著明顯的缺位現象。
表4中模型Ⅲ的擬合優度檢驗,反映出私人關系支持因素對失地農民的再就業產生了顯著影響(Sig.=0.021),即研究假說H4成立。通過與模型Ⅰ的BIC值進行比較,可以發現私人關系支持因素對失地農民再就業影響較強,同時模型Ⅲ中各變量均通過顯著性水平檢驗,而且發生比值較其他組別相對較高,說明目前失地農民在尋找新職業的過程中,主要是通過自身的社會資源來實現再就業。
2. 政府支持因素對失地農民再就業的影響。在政府支持因素中,再就業的資金支持與技術培訓支持通過了顯著性水平檢驗,而征地補償與就業安置制度實施狀況未通過顯著性水平檢驗。
(1)再就業的資金支持與技術培訓支持狀況。再就業的資金支持與技術培訓支持的發生比(eb)分別為1.120和1.223,即在控制其他變量的情況下,政府對失地農民再就業的資金支持與技術培訓支持每提升一等級,實現再就業的概率就相應增加12.0%以及22.3%。由此可見,政府對失地農民技術培訓支持的效能要高于資金支持,政府應更重視失地農民再就業中的技術培訓。
(2)征地補償與就業安置制度實施狀況。征地補償狀況沒有通過顯著性水平檢驗,說明政府應更重視失地農民自身的“造血”功能。失地農民領取征地補償等經濟補助,更多用來消費,而不是用于就業與投資,這給失地農民未來生活保障帶來了很多的隱患。在湖北四市的個案訪談中,項目組發現了不少因過度消費征地補償而淪為貧農的個案。同時,就業安置制度實施狀況變量未通過顯著性水平檢驗,說明政府工作中還存在有待改進的地方。
3. 市場支持因素對失地農民再就業的影響。盡管市場支持因素對失地農民再就業的影響未整體通過顯著性水平檢驗,但是在模型Ⅱ與模型Ⅳ中,企業吸收當地勞動力狀況通過了顯著性水平檢驗,而企業提供職業培訓狀況未通過顯著性水平檢驗。
(1)企業吸收當地勞動力狀況。企業吸收當地勞動力狀況的發生比(eb)為1.097,即在控制其他變量的情況下,企業吸收當地勞動力狀況每提升一等級,失地農民實現再就業的概率就相應增加9.7%。雖然發生比值相對較低,但是引入企業規模變量進行偏相關分析可以發現,企業規模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吸收勞動力能力。這與汪慧玲和王富貴(2009)、廖正濤(2009)等人的研究結論較為一致。
(2)企業提供職業培訓狀況。企業提供職業培訓狀況在模型Ⅱ、Ⅳ中均沒有通過顯著性水平檢驗,但是通過頻數分析可以發現,調查樣本中企業提供職業培訓的比例僅為8.27%,說明企業提供職業培訓狀況本身就存在較大問題。
4. 私人關系支持因素對失地農民再就業的影響。在私人關系因素中,人脈范圍、幫助者職業相關程度以及幫助者社會地位差距變量均通過顯著性水平檢驗,而且呈現正向相關。表4中模型Ⅳ、Ⅴ顯示,幫助者職業相關程度變量的比率比值(eb)最大。
(1)人脈范圍對失地農民再就業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人脈范圍變量在模型Ⅲ、Ⅳ中通過顯著性檢驗,且系數為正,表明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失地農民人脈范圍越大,再就業效果就越好。但通過模型Ⅲ、Ⅳ中eb的比較發現,人脈范圍的比率比值均小于幫助者職業相關程度與幫助者社會地位差距,表明在社會資本中,社會資本的質量比數量更重要。
(2)幫助者的職業相關程度與社會地位差距對失地農民再就業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幫助者的職業相關程度與社會地位差距在模型Ⅲ、Ⅳ中均通過顯著性檢驗,且系數為正。這表明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幫助者的職業相關程度越高、社會地位差距越大,失地農民再就業效果就越好。在社會網結構中,幫助者的職業相關程度表示“經度”,社會地位差距表示“緯度”,呈現出社會網絡的兩個維度。幫助者的職業相關程度越高、社會地位差距越大,則意味著失地農民社會網結構的“經度”與“緯度”值越大,社會網絡質量越好,失地農民從社會網絡中獲取的就業機會就越多。
五、小結與對策
基于湖北省四市2227名失地農民的調查數據,本文通過比較的方式,運用二元 Logistic模型分析了社會支持視角下失地農民再就業的影響因素。研究結果表明:(1)私人關系支持因素對失地農民再就業產生顯著影響,并且私人關系支持對失地農民再就業的影響大于政府支持與市場支持的影響。(2)在政府支持因素中,再就業的資金支持與技術培訓支持通過了顯著性水平檢驗,其中技術培訓對再就業影響的發生比相對較大,而征地補償與就業安置制度實施狀況并未通過顯著性水平檢驗。這表明再就業保障狀況對失地農民再就業發揮了一定的作用,而經濟補償未對失地農民再就業發揮明顯作用。(3)市場支持因素對失地農民再就業的影響未通過顯著性水平檢驗,表明企業對失地農民再就業的吸納作用未發揮明顯作用。
基于以上結論,我們認為在完善失地農民再就業的社會支持體系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強化政府責任,落實就業安置制度,建立完善的失地農民再就業促進機制。政府在解決失地農民問題過程中,應轉變支持觀念,從原有“輸血”支持轉變到自身“造血”支持,強化失地農民再就業責任意識。政府應從資金落實、技術培訓與幫扶以及稅收政策上,落實失地農民就業安置制度,促進失地農民再就業。同時,應建立起以政府為主導的科學工作機制,以及失地農民再就業服務鏈。可在政府層面建立失地農民再就業工作委員會,同時發揮農村社區的樞紐作用,建立聯動平臺,構建動態性、系統性的失地農民再就業服務鏈。
第二,改善企業缺位狀況,增強企業吸納勞動力的能力,并針對失地農民進行職業技能培訓。實踐證明,中小企業在解決和吸納勞動力就業方面有著較大的優勢。企業、集體經濟組織等應切實履行其在失地農民再就業實現過程中的責任及義務,改善企業缺位狀況。另外,企業應憑借有利的區位優勢,加大吸納周邊地區失地農民的力度。同時,企業還應加強對失地農民人力資本的支持,針對性地開展教育和培訓,幫助失地農民掌握新的職業技能、適應新的生活方式、形成新的價值理念和行為方式,以實現失地農民充分就業。
第三,提高失地農民職業培訓質量,完善職業培訓體系。首先,政府應豐富培訓內容,積極開展引導性培訓、職業技能培訓以及開發式的創業培訓,加強對失地農民開展基本法律知識、權益保護、擇業就業觀念等方面的培訓,培養失地農民良好的再就業意識。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根據失地農民的性別、年齡、文化程度、求職愿望和預期收入等,有針對性地開展分類的職業技能培訓,因人制宜地幫助失地農民提高自身的人力資本。其次,應在失地農民比較集中的地區全面推開創業培訓,為失地農民向土地富余區域農業產業轉移提供技能支持。再次,應通過整合教育培訓資源,完善失地農民再就業培訓體系,形成以政府為主體,縣、鄉鎮為重點,村、社區為責任部門,同時配有專業組織進行決策與業務指導的失地農民再就業培訓服務基地。
注釋:
① B. N. Floyd, The Rain Forest and the Farmer, Geo Journal, 1982, 6(5), pp.433-442; Gail M. Shields and Michael P. Shields, Family Migration and Nonmarket Activities in Costa Rica,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1989, 38(1), pp.73-88.
② Linda Wong, China’s Urban Migrants—The Public Policy Challenge, Pacific Affairs, 1994, 67(3), pp.335-355.
③ Gnanzhong James Wen, The Land Tenure System and its Saving and Investment Mechanism: The Case of Modern China, Asian Economic Journal, 1995, 9(3), pp.233-260.
④ 費淑靜:《城市化進程中山東省失地農民再就業問題》,《理論學刊》2006年第1期;周志雄:《論建立失地農民的就業保障制度》,《探索與爭鳴》2007年第5期;胡加榮:《城市化進程中失地農民就業實證研究》,《北京農學院學報》2007年第3期。
⑤ Carmelo Mesa-Lago, Social Security in Latin America: Pension and Health Care Reforms in the Last Quarter Century, Latin American Research Review, 2009, 42(2), pp.181-201.
⑥ L. Kironde, Comments on Management of Peri-urban Land and Land Taxation, Kampala: The World Band Regional Land Workshop, 2002.
⑦ 王洪:《失地農民再就業問題研究——以無錫市錫山區為例》,同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3月;李梅:《推動失地農民“可行能力”建設——政策視角下的失地農民再就業問題研究》,《華中師范大學研究生學報》2010年第1期。
論文摘要:按照新農村建設的要求,解決農村成人教育存在的問題,轉變思想觀念、強化成人教育法治和信息體系建設、改革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加強農村成人教育的師資隊伍建設、加大對成人教育的投入以及加強農村成人教育理論研究已是迫在眉睫的當務之急。
圍繞“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目標,新農村需要大批有文化、懂科技、會經營、善管理的新型農民。這就對農村成人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所以,有效解決農村成人教育存在的問題,加強農村成人教育,使之成為新型農民,是建設社會義新農村的重要基礎。
一、農村成人教育現狀與問題
1.觀念滯后
具體表現在:一是一些地方黨政領導對經濟工作十分重視,而對農村成人教育卻認識不足,他們擺不正農村成人教育與地方經濟之間的關系,導致農村成人教育發展緩慢,跟上不經濟發展的步伐。二是由于農村的文化、交通、通訊、信息、科技等相對落后,使得農民的思想觀念也相對落后。農民作為受教育者,大多數存有小富即安的思想,滿足于自給自足的農業生產方式,小農意識比較強,不愿花錢學習,認識不到科學知識對農業生產的推動作用。這種陳舊觀念嚴重制約著農村成人教育的發展,影響了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
2.沒有政策和制度作保證
長期以來,由于以普教為中心的格局和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存在,人們更多關注的是普教和城市成人教育,對農村成人教育的發展重視不夠,無論是教育經費的投入,還是教育資源配置、機構設置、信息服務等,都沒有相應的制度作保證,致使國家規定的許多發展農村成人教育的政策與措施得不到貫徹落實。致使大多數農村成人教育基礎設施陳舊、辦學條件差、教學手段落后,嚴重影響了教育教學質量,這是制約當前農村成人教育發展的重要原因。
3.師資隊伍水平不高
沒有一支高素質的農村成人教育師資隊伍是農村成人教育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目前,農村成人教育教師嚴重匱乏,而且專業化水平不高。大多數教師都是由普教轉崗或是由剛走出校門的年輕教師組成的,他們對成人教育的工作方法及農業科學知識掌握不足,缺乏實用性教學經驗和成人教育管理經驗,嚴重影響了農村成人教育的質量。
4.成教理論研究滯后
長期以來,我國農村成人教育理論研究和農村成人教育實踐嚴重脫節,在研究內容上,存在忽視我國基本國情和基本農情的現象,因而缺乏具有實踐意義的研究課題和成果,所以也難以實現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
二、應采取的對策
面對當前成教的困惑,筆者認為,必須采取如下幾個方面的對策:
1.切實轉變思想觀念
一是黨政部門的思想觀念。各級黨政部門在考慮地方經濟發展時,必須充分認識農村成人教育是解決農業增收、農民致富、農村人口生活質量提高的重要舉措,同時也是農村經濟結構調整以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有生力量和重要陣地,在此高度認識的基礎上,積極創造條件,提供有力保障,為農村成人教育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二是農民自身的思想觀念。農民的觀念直接影響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要發揮成人教育善于培訓的功能,讓農民走出安于現狀、不思進取的誤區,逐步在農村形成科學、文明、健康向上的好風尚,這樣,才能改變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落后狀況。
論文關鍵詞:成人教育;新農村建設;困惑;對策
論文摘要:按照新農村建設的要求,解決農村成人教育存在的問題,轉變思想觀念、強化成人教育法治和信息體系建設、改革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加強農村成人教育的師資隊伍建設、加大對成人教育的投入以及加強農村成人教育理論研究已是迫在眉睫的當務之急。
圍繞“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目標,新農村需要大批有文化、懂科技、會經營、善管理的新型農民。這就對農村成人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所以,有效解決農村成人教育存在的問題,加強農村成人教育,使之成為新型農民,是建設社會義新農村的重要基礎。
一、農村成人教育現狀與問題
1.觀念滯后
具體表現在:一是一些地方黨政領導對經濟工作十分重視,而對農村成人教育卻認識不足,他們擺不正農村成人教育與地方經濟之間的關系,導致農村成人教育發展緩慢,跟上不經濟發展的步伐。二是由于農村的文化、交通、通訊、信息、科技等相對落后,使得農民的思想觀念也相對落后。農民作為受教育者,大多數存有小富即安的思想,滿足于自給自足的農業生產方式,小農意識比較強,不愿花錢學習,認識不到科學知識對農業生產的推動作用。這種陳舊觀念嚴重制約著農村成人教育的發展,影響了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
2.沒有政策和制度作保證
長期以來,由于以普教為中心的格局和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存在,人們更多關注的是普教和城市成人教育,對農村成人教育的發展重視不夠,無論是教育經費的投入,還是教育資源配置、機構設置、信息服務等,都沒有相應的制度作保證,致使國家規定的許多發展農村成人教育的政策與措施得不到貫徹落實。致使大多數農村成人教育基礎設施陳舊、辦學條件差、教學手段落后,嚴重影響了教育教學質量,這是制約當前農村成人教育發展的重要原因。
3.師資隊伍水平不高
沒有一支高素質的農村成人教育師資隊伍是農村成人教育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目前,農村成人教育教師嚴重匱乏,而且專業化水平不高。大多數教師都是由普教轉崗或是由剛走出校門的年輕教師組成的,他們對成人教育的工作方法及農業科學知識掌握不足,缺乏實用性教學經驗和成人教育管理經驗,嚴重影響了農村成人教育的質量。
4.成教理論研究滯后
長期以來,我國農村成人教育理論研究和農村成人教育實踐嚴重脫節,在研究內容上,存在忽視我國基本國情和基本農情的現象,因而缺乏具有實踐意義的研究課題和成果,所以也難以實現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
二、應采取的對策
面對當前成教的困惑,筆者認為,必須采取如下幾個方面的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