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9-01 19:47:3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畜牧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動物疾病指的是養殖動物機體因受到外部或內部因素影響,使其受到侵襲,導致機體受損。動物疾病常見的類型有傳染疾病、普通疾病、寄生蟲病三種。普通疾病所指的就是常見疾病,主要有內科疾病、外科疾病。外科疾病是動物在養殖時所產生的眼病、四肢病等。內科疾病包含的形式比較多,主要有神經、消化、泌尿、呼吸、內分泌系統等疾病,另外還包括遺傳、中毒等。傳染性疾病是因病原微生物所致,其臨床癥狀在初期并無特異性,具備一定階段的潛伏期。傳染源主要有真菌、病毒、細菌等,疾病階段主要表現為潛伏、前驅、發病三個階段。這種疾病既能夠直接傳播,也可經間接方式傳播,若疾病擴散,便難以得到控制。寄生蟲病是因動物受到寄生蟲襲擊所致,大部分寄生蟲都存在長時間的發育期,且有固定宿主,傳播途徑主要為直接接觸,例如食物、水、土壤中含有寄生蟲,都會導致動物患上寄生蟲疾病。
2原因
畜牧養殖動物的疾病產生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如動物生長環境、動物皮膚受損等均有可能導致其受到細菌感染。動物生長環境對其健康程度影響非常大,若動物長期處于對機體有害的空間,則會使其在進行新陳代謝過程中,不能同環境交換能量,使機體生理調節異常,如果動物的機體環境遭到破壞,便會呈現為病態現象。缺乏有效的管理方式。在畜牧養殖動物中,若養殖者管理方式不合理,便會導致很多問題的出現。例如養殖場的建筑與設備不夠健全,大部分養殖人員在選擇養殖地址前,并未對當地環境進行考察,事后才了解到其通風系統與排污系統存在問題,從而導致動物疾病的產生。另外,當發現動物生病后,因養殖者缺乏對動物疾病知識的了解,在用藥時操作不合理,極有可能引發動物中毒,導致其產生不良影響。
3預防措施
在畜牧養殖過程中,若動物產生疾病,對于養殖者而言,將會造成巨大經濟損失,對于普通消費者而言,會對人們的身體健康造成損害。動物疾病問題關系到人們的生活質量,因此,動物疾病的預防工作十分重要。合理選擇養殖場所。畜牧養殖動物的養殖場所是預防動物疾病的基礎,若動物長期處于一個良好的環境成長,則其出現疾病的概率也就降低,由此可見,良好的生長環境對于動物的養殖非常重要。畜牧養殖場地應該處于地勢較高的地方,具備通風、干燥等特點。另外,這個地方還需擁有較好的水源,具備良好的排水設施。畜牧場的建造要遠離居民區,在建造時,注重排污、取暖、通風等設備的引入,給動物營造一個健康、舒適的生活環境。定期為動物進行病檢。在養殖過程中,動物隨時都有可能出現疾病,而有些疾病具有潛伏期,在早期不易被發現,因此,養殖場必須定期為動物進行病檢,可建立病檢制度,通過病檢有利于使動物疾病得到控制。除此之外,還要定期對動物用品消毒,為動物注射疫苗,使其免疫力得到提升,降低疾病發生率。使養殖場動物的出入變得更加規范化,避免因頻繁流動,導致疾病迅速擴散,在疾病多發疾病,更要注重控制傳染疾病的發生,病檢周期可適度調節,這樣有利于控制疾病率。強化動物管理。動物疾病的控制需采取的主要措施就是預防,疾病產生的原因主要受到客觀因素與人為因素影響,根據這一特點,可采取有效措施預防疾病。例如使養殖活動更加合理,建立有效飼養標準,針對動物需求,對飼料進行調配,確保動物體內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使其抵抗能力大大提升。在養殖時,養殖者要經常并動物生長環境進行消毒,確保通風良好,避免滋生病菌,降低疾病發生率。隔離措施。一旦發現動物存在異常癥狀,則需立刻送去病檢,若確診為動物有病,養殖者需根據動物病情,對其進行處理,將確診患病的動物隔離,避免疾病擴散。另外,需對動物注射藥物,了解動物的具體治療方法,規范用藥,有利于促進動物疾病的好轉,降低疾病傳播率。
4小結
1.1促進畜牧養殖人員自身養殖水平的提升
雖然我國的畜牧養殖歷史比較悠久,但是當前養殖的模式以及養殖的環境等方面的因素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使得我國農村地區的很多畜牧養殖人員難以得到有效的技術支持。再加上養殖人員自身養殖技術和知識水平方面所產生的限制,使得畜牧養殖人員普遍都出現了一系列的養殖問題,卻不知道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來加以解決。因此在我國的農村地區推廣畜牧養殖的先進技術,就可以幫助畜牧養殖人員更好的了解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幫助他們掌握養殖的技術,從而促進他們養殖水平的提升,有效的解決在畜牧養殖過程當中出現的問題。此外大力的推廣先進的畜牧養殖技術還可以對養殖技術加以進一步的規范,從而降低畜牧病死的發生幾率,有效的提升畜牧產品的質量,提高農民的經濟效益。
1.2促進農村畜牧養殖行業的全面發展
在農村地區加大畜牧養殖技術的宣傳和推廣力度可以對農民們的養殖行為加以規范,從而降低生產所需要的成本,促進生產產品質量的提升,滿足社會各界對于產品質量的需求。這樣通過技術的應用和推廣還可以推動整個農村畜牧養殖行業的大力發展,確保畜牧養殖行業的健康運行。
2當前我國農村在畜牧養殖技術推廣過程中存在的不足
2.1畜牧養殖人員對于先進技術在應用方面還存在著一些困難
由于我國畜牧養殖行業的歷史比價悠久,因此農村地區的畜牧養殖人員也在養殖的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形成了自己獨特的一套養殖方式。此外畜牧養殖人員自身的知識文化水平比較有限,這樣就使得他們在先進技術的應用和學習方面還存在著一些困難,不注重對于先進技術的學習。他們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對于新技術不愿意去學習,學習的能力和應用的能力也不高,這樣就給技術的推廣工作帶來了一定的難度。
2.2畜牧養殖技術的推廣方式還不夠完善
當前在對畜牧養殖技術進行推廣時主要是采取宣傳或者是培訓等方式,這些方式的效果十分的有限,停留在說教的層面當中,難以使得養殖人員能夠真正的掌握以及熟練的運用先進的技術。其實每一項新興技術在進行應用和推廣之前,都應該經過一系列的實驗和實踐,只有這樣才能夠取得良好的推廣效果。
2.3所推廣的知識不夠先進
目前我國農村地區的畜牧養殖人員所掌握的養殖技術相對都比較陳舊,甚至很多的知識停留在了幾年之前,這樣就難以適應現代農業對于畜牧養殖技術的實際需求。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受到了經濟方面的限制和制約,推廣的知識不夠先進,沒法讓畜牧養殖人員閱讀到最新的期刊,也沒有能力提供給他們培訓和學習的機會。
2.4投入方面存在著不足
我國政府的相關部門在畜牧養殖行業基礎設施的建設以及人才的培訓等方面都存在著投入不足的現象,投入不足也已經成為了農村畜牧養殖先進技術推廣工作當中面臨的一個主要問題。如果投入的經費不足,那么就會影響到相關書籍和刊物、設施的購置,技術人員的知識也得不到及時的更新,這樣就使得推廣的養殖技術難以真正的滿足畜牧養殖行業的實際需求。要想提升我國農村地區畜牧養殖技術的推廣和應用水平,就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來對上述的問題和不足加以分析,從而采取有針對性的手段來加以優化和完善。
3優化我國農村畜牧養殖技術推廣和應用的建議
3.1提升推廣人員自身的職業素養
對于農村地區畜牧養殖技術的推廣工作來說,一個十分重要的主體和力量就是推廣的人員,因此要想提升技術的推廣水平和推廣質量,首先就需要提升推廣人員自身的職業素養。對于原有的技術推廣人員也要定期的組織培訓,對于那些年齡比較小,文化基礎比較好的人員也要進行一定的培訓,這樣就可以拓寬他們的學習途徑,鼓勵他們投入到自主的學習當中。
3.2政府相關部門也需要加大投入的力度
對于我國的農村畜牧養殖行業來說,一個十分重要的影響因素就是資金的投入,因此這就需要政府的相關部門加大對于技術推廣工作的資金投入力度。特別是基礎設施方面的投入和建設,此外知識的更新以及新技術和新產品的引進等方面也需要政府相關部門的支持和引導。雖然推行全國農技推廣體系建設已經有了五年的時間,也積累了豐富的推廣經驗,但是仍然需要各級政府加大投資,對于培訓工作加大組織和重視的力度,對于所需要的物資也要及時的供應。可以采用印刷和發放科普材料等方式來對先進的畜牧養殖技術加以推廣和普及,還需要購置一些必備的生產和檢驗設施。
3.3豐富和完善推廣的形式
當前我國在農村畜牧養殖技術的推廣和應用過程中所采取的推廣方式沒有及時的更新,這就在很大的程度上影響到了推廣的效果和技術的普及。針對上述的情況和現象,就需要相關的技術推廣人員不斷的采取措施來豐富和完善推廣的形式。首先應該建立起推廣的基地,這樣就可以更好的展開相關項目的實驗以及培訓等方面的工作。此外還可以招收一些學員,在學員完成學習畢業之后,就可以讓他們直接的參與到養殖過程當中,這樣同傳統的說教方式相比較,可以取得更好的普及效果,提升農民的應用水平。
4結語
(1)試驗方法: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坡地草地、平地草地進行圍欄內外植被和土壤變化情況的觀測,天然草地圍欄禁牧又分為禁牧1年、禁牧2年以及禁牧3年以上。觀測時間為每年的7月30日~8月15日。在禁牧和放牧草地上各選擇具有代表性的樣地進行定位觀測,樣地面積均為250m×40m。樣方選定采用對角線法,草本測產樣方面積為1m×1m,齊地面剪割,做2~3次重復,分別稱其鮮重和風干重;灌叢草地的小葉錦雞兒冠幅大小均一,在測產時按一個等級標準株叢進行測定,做3次重復,每次均為5叢,剪割當年生枝條及直徑在3mm以下的老枝條,稱其鮮重和風干重,平均算出單株重。(2)觀測內容:禁牧與放牧草地植被蓋度、高度、多度、單位面積地上生物量、土壤機械組成、土壤養分等。
2研究結果與分析
2.1舍飼與放牧養羊對比試驗(1)體重變化情況:通過放牧與舍飼對比試驗可知,放牧基礎母羊的體重隨草地地上生物量的月動態變化而變化。草地植物在4月中旬開始返青,其生物量占一年峰值的6%左右,這一時期的放牧羊主要依靠枯草和補飼來維持生理需要。5~6月份是植物生長季的早期,發育較慢,其生物量占峰值的20%~30%左右,放牧羊在此期間靠吃青草已能滿足維持生理代謝和生長所需營養,體重開始增加;7~8月份為牧草生長旺季,體重快速增加;8月中旬達到峰值;9月份生物量下降,植物進入生長季后期并過渡到牧草枯草期,放牧所獲取的飼草基本還能滿足生理代謝及生長的需要,羊的體重也隨之下降。(2)產毛量:經過試驗,舍飼羊比放牧羊每只平均多產毛1.08kg。(3)產肥量:舍飼羊常年不出圈,糞肥全部產在圈內,經多次測定,每只羊平均日產純肥1kg,而放牧僅能產純肥0.5kg,相差1倍。(4)產羔初生重:舍飼母羊產羔初生重平均為4.26kg,放牧母羊產羔初生重平均為3.9kg,舍飼比放牧羔羊初生重多0.36kg,差異顯著。(5)效益情況。①經濟效益:一只放牧羊的全年牧工工資為12元,冬春季補飼草料為(1kg×0.3元×7個月×30元)+(0.15kg×0.8元×7個月×30)=88.2元/只,一年共需100.2元,而舍飼羊年需精料25.2元,飼草151.2元,共需176.4元。每只舍飼羊投入比放牧羊多76.2元,而一只舍飼羊可使禁牧草地增加生物量506.96kg,直接經濟效益為152.09元。因此,舍飼羊的效益比放牧羊高75.89元。同時,舍飼羊在產毛量與產肥量上均高于放牧羊,由此可見,舍飼羊整體效益要比放牧羊效益大。②生態效益:舍飼養羊,既不減少群眾的牧業收入,又可減少羊只對草地的踐踏和破壞,對恢復草地植被有著重要的意義。
2.2禁牧與放牧草地對比試驗
2.2.1放牧對草地植被的影響經過試驗,禁牧草地地上生物量、蓋度、高度、多度與放牧草場相比均明顯高于放牧草地,特別是生物產量比放牧草地平均高103.05~811.5kg/hm2。草地長期過度放牧利用,使絕大多數優良植物個體發育受到明顯抑制,如羊草、針茅、冰草、糙隱子草等,但對低劣、有毒植物都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如冷蒿、星毛萎陵菜、狼毒等,對小葉錦雞兒、羽茅等植物個體生長有利,但對其種群的發展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由此可見,對區域的草地大規模實行舍飼休牧是恢復草原植被,維持生態平衡的有效措施。
2.2.2放牧對土壤理化性質的影響(1)放牧對草地土壤質地的影響:由禁牧與放牧草地土壤機械組成對比可以看出,放牧草地土壤表層粒徑>0.25mm的土粒比禁牧草地占的比例大,表明土壤質地變粗,草地沙化嚴重。(2)放牧對土壤有機質含量的影響:禁牧草地0~20cm的土壤有機質含量較高,變化在0.846%~3.42%之間,經過過度放牧利用的草地,土壤表層的有機質含量明顯減少,0~20cm僅有0.496%~2.12%。此外,隨著時間的延長,禁牧草地的土壤有機質含量逐年增加,特別是下層土壤表現的尤為突出,但對于放牧草地的土壤來說,表層的有機質含量明顯地逐年減少,而下層土壤變化較少。(3)放牧對土壤含氮量的影響:禁牧草地的土壤全氮含量普遍高于放牧退化群落的土壤全氮含量,前者表土的全氮含量變化在0.044%~0.164%之間,而后者變化幅度較大,在0.03%~0.118%之間。(4)放牧對土壤含磷量的影響:磷是構建生物細胞膜和傳遞能量的重要營養物質,過度放牧會導致土壤全磷含量明顯降低,最終影響到草原生態系統的物質生產能力。
3結論
作者:李萬軍 單位:遼寧醫學院畜牧獸醫學院
強化實踐操作能力家畜環境衛生學的實踐教學內容包括:氣象指標的測定、畜舍通風換氣量的設計與計算、畜牧場環境衛生調查、畜舍采光的測定和計算、畜舍中有害氣體的測定、畜牧場設計圖的識別等內容。在設計性實驗中,我們增加了畜牧場的初步設計、畜舍建筑和設計等內容。在實驗過程中,筆者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在測定舍內有害氣體時,先讓學生考慮自己的實驗方法、步驟,然后與指導書比較,找出異同。若不同,則讓學生設想若按自己設計的實驗步驟進行,會出現什么結果,若條件允許,則鼓勵他們親自動手操作,學生在做實驗時不僅要動手,而且還要動腦,培養了他們勇于探索的精神。實驗中讓每一位學生都有動手操作的機會,并隨時檢查學生操作的正誤,對操作有誤的及時糾正。
在每個實驗中我們都增設了一些作業題或思考題,增強實驗效果。注重實驗結果分析討論在整個實驗過程中,學生們難免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如使用方法、測試地點、操作方法不當等。盡管實驗中教師已給予糾正,但由于學生人數較多,出現的問題往往多種多樣。因此,通過對實驗結果的討論和總結,一方面可以指出學生們在實驗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提出糾正的方法。另一方面,也促使學生養成以科學的態度去對待每一個科學實驗,記錄每一個實驗結果的良好習慣。此外,通過對實驗結果的討論,對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在討論過程中,學生們暢所欲言,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敢于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如在畜舍通風換氣量的設計與計算這個實驗結束后,針對目前畜牧生產上普遍存在的問題,及時作出診斷并提出處理措施,把經濟損失如何降低到最低限度。學生們通過討論,不僅鞏固了學過的理論知識,也提高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改革實踐考核方法實踐考核改變過去以文字材料(實驗報告)為主的方式,從實驗操作能力、對實驗內容的理解、對思考題的回答、實驗中提出問題的質量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定。如在學生參觀完各養殖場后,要求學生對所參觀的養殖場存在的缺點進行總結。然后以一個設計者的身份來進行設計,這樣就能考察學生理論知識掌握的程度及理論和實踐是否緊密結合,以此來全面考核學生。考核內容既有實驗理論,又有實驗技能,這樣做能督促學生全面復習、認真準備。通過改進考核方法,調動了學生在實驗、實習過程中的學習積極性,較好地引導了學生注重自身能力的培養和實驗技能的掌握。家畜環境衛生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要提高學生的生產技能、工作能力,除了在學校安排課內實踐教學外,還要充分利用課外時間,開展課外實踐教學,使同學們學到知識,鍛煉能力,增強責任感,提高素質。開放實驗室為了達到培養目標,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創造條件,實驗室一般在每周三、周五下午課余時間對學生開放,以便于學生開展綜合性、設計性實驗,同學在試驗中有問題,教師可隨時進行指導。開放實驗室有效地調動和激發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學生有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有利于個性發展,同時還能提高學生的實驗技能,培養創新意識,促使優秀人才脫穎而出。
進行科研訓練對科學研究感興趣的同學可以參與科研訓練。既可自擬題目,也可參與家畜環境衛生學老師承擔的各項科研課題的研究,獨立或在老師的指導下完成其中的某一部分內容。既接觸了實踐,提高了操作水平,又了解了科研的步驟及過程。開展畜牧場環境調查同學們可在老師的指導下,在學校周邊地區的農村養殖戶、規模化畜牧場進行畜牧場環境調查。使學生了解畜牧場的現狀,區別出不同類型畜牧場的特點,找出其中的問題。讓學生明白哪些條件是能夠改善的,哪些條件由于客觀原因(資金或技術)不能馬上改變,避免學生盲目套用書本知識,以免將來到生產單位遇到實際問題時束手無策。畜禽環境是影響畜禽生產力水平發揮的重要因素,學習家畜環境衛生學課程對培養應用型畜牧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通過對該課程實踐教學的改革,學生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學到的東西更加豐富、更加直觀。使學生的知識、能力、技能等綜合素質得到了全面的提高,從而為我國畜牧業又好又快的發展提供人力支持。
節糧型畜牧業發展是否有益于糧食安全,或者說,耗糧型畜牧業的發展格局是否是導致我國糧食安全問題的主要原因,如若不是,那么發展節糧型畜牧業只能是“一廂情愿”的行為。本文將通過對糧食需求結構、產品需求彈性、城鄉居民消費特征、飼料轉化率以及消費習慣因素的考察來判斷節糧型畜牧業發展模式對糧食安全的潛在影響究竟是怎樣的。
1.1糧食需求結構轉變可能導致節糧型畜牧業發展與糧食安全之間的內在沖突。
1984年以來,我國人均谷物消費呈下降趨勢,消費結構發生明顯轉變,即人均谷物消費大幅下降,而人均肉食消費、水果、植物油、蔬菜、蛋、奶、魚類等消費大幅上升,對畜產品消費帶來的間接糧食消費對直接糧食消費具有替代作用。糧食直接需求下降,但間接需求日益上升,間接需求又主要體現在對飼料糧的需求上,而飼料糧的供需缺口在近些年呈現日益上升的趨勢,尤其是大豆和玉米的進口依存度不斷提高,再加上工業用糧的增長,結果我國糧食自給率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不斷下降,從100%以上降低為2012年的97.7%,于是就產生了飼料糧需求不斷上升的壓力導致糧食安全問題惡化的認識。糧食需求結構的轉變使得對糧食總量需求上升,不斷地逼近和突破糧食供需平衡點。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國城鄉居民對動物食品需求的增長主要由豬肉與禽蛋等耗糧型畜產品構成,這就意味著糧食安全就表現為如何滿足居民對這部分增長的間接糧食需求,換言之,滿足了該部分糧食需求糧食安全才有保障。以肉雞為例,數據顯示,從1996年到2009年,我國肉雞的國內產量由618.4萬噸上升至2009年的1210萬噸,而與此同時,肉雞的進出口貿易逆差由4139噸上升至573374噸,也就是說肉雞產業存在較大的供需缺口。因此,發展節糧型畜牧業結果只能使糧食供需缺口日益擴大,因為消費者需求的是耗糧型畜產品,而社會卻要提供更多的節糧型畜產品,某種程度上說,這是種資源浪費與要素錯配;政策之于現實只能是“南轅北轍”。
1.2通過降低耗糧型畜品種的養殖數量,的確可以減少對飼料糧的需求,從而使口糧得到保障。
正是畜牧業的快速發展及由此產生的對飼料的大量需求帶動了種植業的發展,在未來糧食增產的大部分將主要作為飼料,并且后者將成為帶動糧食生產發展的主要推動力。一方面,我國節糧型畜牧業發展存在嚴重的飼料來源瓶頸,在我國節糧型畜牧業如牛羊的養殖主要以牧為主的飼養方式,而農區草原面積又呈逐年下降趨勢,再加上禁牧等因素,導致節糧型畜牧業發展受到嚴重限制。盡管近些年提倡通過發展牧草、苜蓿等種植業來擴大牛羊等的養殖規模,但是,目前這些產業在我國尚處于起步階段,方興未艾,各方面發展十分不成熟,尤其是市場發育不充分,因此比傳統農作物種植的市場風險還要高,對于傳統的糧食作物而言,由于既可用于口糧、亦可用于飼料糧或工業糧,種植戶可以根據市場行情的發展進行自由處置,或是滿足口糧需要,或是換為貨幣需求,對產品具有自由選擇權,顯然這些優勢是牧草產業不具備的:另一方面,由于種植業的高風險、高投入和低產出特征,種植業的比較利益日漸減少,農民種糧積極性日益消減,如果畜牧業對種植業的帶動作用再進一步減弱,這對種糧積極性和種植業的發展無疑是雪上加霜。此外,據資料顯示,盡管人口在不斷增加,但居民對直接的糧食消費在逐漸減少,尤其是城市居民尤為明顯,隨著城鎮化的發展,這一趨勢只能進一步得到增強。所以,盡管人口增加產生糧食剛需,但現有人口對直接糧食消費需求的降低以及糧食間接消費對直接消費的替代可以彌補新增人口對糧食直接消費的需求。
1.3從城鄉居民對食品消費的特征來看,城鎮居民對食品價格的敏感度較強,即價格小幅度的上升(下降)會帶來需求量的大幅下降(上升)。
節糧型畜牧業發展的結果必然降低耗糧型的豬肉、禽蛋產品供給,那么,這些產品價格上漲,考慮到敏感的需求彈性,產品需求將大幅下降,結果畜產品需求下降導致對飼料需求下降,最終負面影響將傳導至種植業。同時,城市居民對間接糧食的消費彈性表現為正常品需求,也即間接糧食消費相對于直接糧食消費能產生更大的經濟效應。因此,在我國居民對耗糧型畜產品消費偏好短期內無法改變的條件下,也即不同畜產品之間缺乏替代彈性時,人為地限制耗量型畜產品產量會降低對飼料糧的需求和糧食總產量,不僅對糧食安全造成負面影響,而且由于畜產品價格上升,居民生活成本增加,消費者福利惡化。所以,提倡節糧型畜牧業發展必須考慮相關產品的自價格彈性以及交叉彈性的影響。另外,從對飼料及其能量和蛋白質的轉化效率來看,生產奶牛、魚、肉雞、蛋雞是最經濟的,生豬居中,而肉牛、肉羊是最不經濟的。以飼料轉化率為例,效率較高的是魚和肉雞分別為62.5和41.7,而肉牛和肉羊分別僅為11.1和12.5。反芻動物對牧草、秸稈等農作物的副產品有很高的質量要求,如果品質較差,這些飼料難以維持反芻動物的需要,還必須補充一定量的飼料糧。這說明牛羊等所謂節糧型家畜,由于其對飼料、能量和蛋白質的轉化率較低,對資源的浪費更嚴重,因此其對糧食的節約程度可能是有限的。再考慮到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牛羊等反芻動物對前者的負面影響較之禽類及其他牲畜更嚴重。因此,在綜合考慮經濟效益、資源利用率以及生態環境效應之后,對節糧型畜牧業發展方式應進行更細致和深層的考量。
2實證檢驗
基于上述理論分析,本文將以統計數據為基礎,通過構建一般可檢驗的計量模型對節糧型畜牧業發展模式與糧食安全的關系進行實證研究。
2.1關于糧食安全的測度
目前,關于糧食安全的測度與評估有很多種方法,比如FAO的營養攝入評價法、朱澤的4指標簡均法、徐奉賢德5指標簡均法、馬九杰的5指標加權平均法以及高帆的“橫縱聯合法”等,但總體而言,學界對糧食安全的理解多側重于供給層面,而需求面往往被理解為糧食安全的影響因素同時作為解釋變量進入實證模型中,顯然這是有失全面性的。因此,在借鑒已有文獻基礎上,同時結合本研究目的,本文選取糧食產量波動系數(0.3)、人均糧食占有率(0.2)、恩格爾系數(0.3)以及糧食進口貿易依存度(0.2)四個指標,其中前兩個指標用于測度糧食供給安全水平,而后兩個指標則反映糧食需求安全,括號里的數據代表每個指標的權重值。
2.2解釋變量的選取
核心解釋變量包括耗糧型畜產品比重(主要指豬肉、禽肉及禽蛋產量占全部畜產品產量的比重)和耗糧型畜產品的需求彈性。之所以選擇耗糧型畜牧業相關指標作為核心解釋變量,是因為如果本文能夠證實耗糧型畜牧業比重的上升能夠為糧食安全帶來積極影響,那么其比重降低就必然給糧食安全帶來相反的影響,進而,節糧型畜牧業發展就會不利于糧食安全。同時,采用耗糧型畜牧業發展指標還可直接觀測其對糧食生產及安全的數量影響。根據前述理論分析,耗糧型畜產品產量比重應與糧食安全正相關,因為前者可通過對飼料糧的需求拉動糧食生產;而耗糧型畜產品需求彈性與糧食安全負相關,即彈性越大,當價格出現一定程度上升時,需求以更大程度下降,結果產品總收益下降,打擊畜牧業生產者的積極性,從而可能對糧食需求及其產量水平產生負面影響。價格彈性計算公式為:價格彈性=畜產品消費增長率/畜產品零售價格指數。在對模型進行估計時,分別采用全國樣本和地區樣本進行檢驗,對于后者的具體劃分,通常的一種做法是將我國畜牧業生產劃分為六大區域:華北、東北、東南沿海、華中、西南、西北,本文依據不同區域對耗糧型畜產品的需求特征和糧食產量高低將這六大區域進行合并,組成兩大類區域,即將華北、華中和東南沿海合并為同一類區域,這些地區不僅對耗糧型畜產品需求和生產集中,而且也是糧食作物的主產區,三大地區糧食產量占糧食總產量的比重接近70%;該區域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東、河南、廣東、福建、浙江、江蘇、上海、江西、安徽、湖北、湖南,共15個地區;余下的西南、西北和東北地區合并為一類,陜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廣西、四川、貴州、云南、、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由檢驗結果可知,所有變量均通過顯著水平檢驗,并且各變量對糧食安全的影響與理論預期基本一致。具體而言,第一,從全國來看,耗糧型畜產品產量比重每提高1%將對糧食安全產生0.21%的積極影響,即耗糧型畜產品產量提高有利于保障糧食安全;由耗糧型畜產品的需求彈性系數可知,該因素對糧食安全的影響大小為-0.1247,即需求彈性每增加1%將導致糧食安全水平下降0.12%。這說明就全國整體而言,耗糧型畜牧業產量下降將不利于糧食安全。從各控制變量的影響來看,所選四個變量均在1%的顯著水平上通過檢驗,并且與被解釋變量正相關,其中,城鎮化水平的影響最大,影響因子為0.14,這說明隨著城鎮化水平的提高,居民對糧食間接需求的日益增加不僅沒有對糧食安全造成負面影響,而且為后者提供了更有力的保障。第二,從劃分區域情況來看,對于一類區域而言,耗糧型畜產品比重對糧食安全產生了顯著而積極的正影響,該比重每上升1個百分點將帶來糧食安全0.3個百分點的提高,畜產品需求彈性對糧食安全的影響為-0.14。另外,控制變量的影響與全國樣本的估計結果十分類似,均表現為與糧食安全正相關。不僅如此,通過與全國樣本比較,發現大部分指標在對一類區域中的影響更大。第三,從二類區域的估計結果來看,與全國和一類樣本估計不同的是:其一,耗糧型畜產品比重系數為負值,說明對于該類地區,降低耗糧型畜產品比重更有利于糧食安全,換言之,在該區域發展節糧型畜牧業將對糧食安全大有裨益。其二,在二類區域中,城鎮化與糧食安全負相關。這說明,在該區域面臨資源瓶頸下無法滿足城鎮化發展帶來的日益高漲的糧食間接需求,從而導致該區域面臨糧食安全惡化問題。
3結論與政策建議
內蒙古鄂托克前旗畜牧業向著現代畜牧業轉變過程中應該高度重視地區基層畜牧業體制建設,強化內蒙古鄂托克前旗地區在發展過程中的技術服務能力、物資儲備能力和畜牧業信息化服務和建設能力。應該始終堅實科學技術為先的發展理念,并對內蒙古鄂托克前旗內動物品種進行不斷的更新和改良,將提供優良的改良動物品種作為畜牧業服務的突破口。同時在發展本地區動物改良品種之外,還應該積極的引進國外優秀的牛羊品種,通過雜交育種培育出更加優質的牛羊新品種,逐漸形成完善的牛羊品種改良和推廣的全新體系。
此外,還要做好動物產品加物流配送和品種改良地的建設。在動物養殖過程中要強化動物檢驗檢疫工作,保障畜牧業動物制品及其副產品的安全性。做好動物檢疫接種服務工作,對于新引進的牛羊品種進行隔離觀察,一個月后在不出存在任何傳染病的前提下,才能將其混入到牛群和羊群中。做好強制免疫工作,全面實施免疫標志制度,經過免疫的品種都應該打上耳標,提高畜牧產業動物養殖的疫病防治質量。同時還要完善內蒙古鄂托克前旗動物免疫防治體系建設,建立完善的疫情預警監督機制,做好動物疫病的各項監督工作,通過不斷對疫情管理人員進行專業技能、培訓提高是,提高整個專業對舞蹈額質量,保證內蒙古鄂托克前旗畜牧業生產的安全化和有序化。
2內蒙古鄂托克前旗要發展畜牧養殖新模式要保證科學化養殖
內蒙古鄂托克前旗在發展畜牧業過程中應該及時的轉變發展模式,將過去的那種依靠經驗養殖的模式及時的摒棄,轉變為科學養殖。首先,動物飼養過程中應該由原來的自然放養向著集中化和規模化養殖方式轉變,積極的發展當地的草產業資源,對草產業資源結構不斷進行調整和優化,這樣不但能夠為動物規模化養殖提供充足的材料,同時對于保護當地草場生態多樣性有著顯著的作用,最終能夠降低動物養殖的經濟花費,提高畜牧業養殖的經濟效益;其次,畜牧業的經營方式應該有粗放型向著專業化方向轉變,實現內蒙古鄂托克前旗畜牧業經營發展的規劃化和產業化;再次,改進生產方式,提高動物養殖的質量和品質。
1.創新符合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畜牧產業模式。
充分依托京津資金、技術、市場、消費需求等方面的優勢,充分發揮河北土地、勞動力、飼草飼料等方面的相對資源優勢,創新畜牧業發展模式,迎合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需要。加快調整空間布局。在緊鄰京津的張家口、承德、唐山、廊坊、滄州、保定等市的23個縣(市、區)統一規劃,分類指導,培育環京津特色產業帶;推行屠宰加工企業與養殖戶訂單生產,合同收購的養殖模式。平原區加強對現有中小型養豬場標準化改造,引導發展年出欄5000頭以上適度規模養豬場,重點發展存欄1萬~2萬只的蛋雞標準化規模場,推行標準化規模養殖。燕山、太行山山區縣以肉羊和肉禽為重點,發展適度規模肉羊、肉禽養殖,推行綠色無公害畜禽生產,進一步增強京津市場供給能力。加快調整畜禽品種結構。生豬養殖方面,將原定的瘦肉型改變為肥瘦兼用型,延伸瘦肉型豬出欄時間提高脂肪厚度,適應京津大眾消費者口味。蛋雞養殖方面,將原定的白殼蛋雞和褐殼蛋雞改變為粉殼蛋雞,增加粉殼蛋雞養殖數量。培育河北柴雞新品種,發展山地放養型柴雞,生產高品質柴雞蛋,適應京津消費者的喜好。在肉牛養殖方面,大力發展乳肉兼用型牛,開發高檔牛肉產品,滿足京津高端消費需求。在奶業方面,大力發展有機生態奶、草原牧場奶、巴士消毒奶,提高乳脂率和乳蛋白率,搶占京津高端奶業市場。打造全鏈條畜牧經濟。創新“龍頭企業+基地(合作社)+合同銷售”模式,大力發展新興養殖經濟體,完善利益聯結機制、穩定供求關系、延伸產業鏈條。在環京津生豬主產區,以唐山雙匯為核心,帶動玉田、遷安、撫寧等縣發展100個標準化養豬基地,帶動4000個養殖戶,與京津合資改造提升5個現代化屠宰場,將單體每年供應京津冷鮮肉能力從2.5萬噸提高到4萬噸。蛋雞養殖以滄州萬雉園為紐帶,帶動100個蛋雞存欄1萬只以上的標準化規模養殖場,采用噴碼、清洗技術,生產高檔產品供應京津高端市場,通過提供飼料、獸藥、疫苗、養殖技術等方式建立蛋雞養殖合作社,帶動中小規模養殖戶建設100個生產基地,生產中檔產品供應京津大眾市場,擴大京津市場占有量;以大廠福華為核心,在張家口、承德壩上半牧區,利用國家肉牛產業政策,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大力推廣地理標志牛羊肉產品,搶占京津市場,滿足市場需求。
2.建立適合京津市場需求的優質畜產品基地。
一是提高畜禽品種質量。充分發揮京津畜禽種業優勢,加強與京津畜禽種業科技合作,加快技術成果轉讓,重點突出骨干品種,提升現有生豬、蛋雞國家核心育種場和繁育場建設水平,共同指導培育一批基礎設施健全、畜禽品種優良、技術水平先進的種畜禽場,盡快達到國家核心育種場和繁育場要求,提高畜禽原種場、擴繁場的供種能力。充分利用京津地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技術優勢,共同培育大午金鳳褐殼蛋雞羽色自別新品種,提高市場占有率,共同培育優質乳肉兼用品種種公牛,提高后代母犢單產水平和乳成分、提高后代公犢的產肉性能。二是推進標準化規模養殖。充分發揮1010個部省級示范場和21個示范區的示范帶動作用,積極開展設施達標、健全制度、規范規程、標準化示范、嚴格執法、全覆蓋培訓“六大規范化管理行動”,將示范區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提高1~2個百分點。充分利用畜牧業生產扶持項目的調節作用,引導生豬、蛋雞、肉雞、肉牛、肉羊散養戶和中小規模場加大資金投入,通過改造提升,擴大生產規模,實施標準化生產,淘汰落后的養殖方式,將河北規模養殖比例提高5個百分點。加強督查指導,推廣先進典型,規范投入品控制,規范養殖行為,規范檔案填寫,將規模養殖場備案率由76.3%提高到80%提高,提高畜禽生產能力和水平。三是強化畜產品品牌建設。加大河北特點畜產品宣傳,將培育畜產品品牌作為提升畜牧業競爭力、提高畜產品附加值和京津冀協同發展的主要內容來落實,爭取將石家莊君樂寶、徐水大午、滄州萬雉園、唐縣國富唐堯、唐山中紅三融等31個省內知名養殖品牌企業,打造成5個全國知名養殖品牌企業,河北畜產品在京津市場的占有率提高5個以上百分點。
3.構建滿足京津冀協同發展的一體化市場。
京津冀要破除限制市場資源優化配置的各種體制障礙和行政區劃藩籬,對標珠三角和長三角,加快建設京津冀畜產品統一市場的步伐。充分挖掘無形市場的潛力。發揮市場“看不見的手”的無形調節作用,引導農民專業合作社、涉牧企業、養殖大戶利用河北畜牧獸醫綜合信息平臺,按照京津市場供求信息組織生產和銷售。發揮政府“看得見的手”的宏觀調控作用,各級畜牧獸醫部門要科學分析研判京津市場畜產品供求的現狀和趨勢,根據現代畜牧業發展規律和市場波動規律,針對京津高端畜產品消費需求趨勢,組織各類養殖企業、專業合作社開展市場需求和營銷培訓,利用各類扶持政策,引導養殖戶實行標準化生產,開展有針對性的特色養殖,提高抵御市場風險能力,提高京津市場占有率。充分發揮有形市場的主導作用。加大河北畜產品直接進入京津賣場,引導農民合作社、涉牧企業、養殖大戶與農貿市場、超市直接對接,建立京津社區直營店,周末開展京津社區大篷車服務,減少中間環節,提高銷售收入,實現畜產品精準銷售。發展網絡配送和網絡銷售等新興業態,引導和組織有條件的專業合作社、大型養殖企業開通電子商務網站構建京津配送體系,通過網絡推介和銷售畜產品,爭取相關部門對在京津開設網營店,提供直送業務的配送公司給予稅收優惠,增加養殖效益。著力培育經紀人隊伍。加強畜產品交易經紀人行業自律,提高信譽度,組織開展研究京津畜產品市場內在規律和質量要求,及時反饋市場信息,積極對接京津市場,最大限度提高京津畜產品市場占有率。引導經紀人充分利用北京農產品批發市場外遷的機遇,組織養殖戶、合作社與新建市場發展訂單養殖,優化養殖結構,建立緊密利益聯結機制,減少生產的盲目性。建立京津冀三地畜產品檢測監測結果互認機制。建立健全京津冀畜產品市場準入制度,統一人員培訓、統一檢測參數、統一檢測設備、統一檢測方法,實現畜產品檢測監測結果互認。充分利用畜牧獸醫綜合信息平臺,完善畜產品生產、運輸、銷售等要素信息,加快與京津信息聯網進度,最終實現畜產品二維碼檢索全覆蓋。
4.搭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信息資源共享平臺。
要順應京津冀協同發展這一場大變革,在動物疫病、畜產品質量安全聯防聯控體系上實現率先突破。構建重大動物疫病聯防聯控機制。強化華北五省區市重大動物疫病聯防會議制度,在京津冀統一時間進行強制免疫、防治人畜共患病和動物常見多發病工作,同步實施動物疫病風險評估與分級管理,每季度交換疫情信息,爭取對防疫物資實行統一調配,實現防疫物資在京津冀充分有效利用。構建畜產品供求信息共享機制。按照京津畜產品信息收集工作機制和時間節點,科學調整河北畜牧獸醫綜合信息平臺的信息收集、工作機制,初步實現每周交換畜產品供求信息,最終實現當日信息共享。半年召開一次京津屠宰加工企業、畜產品交易市場與河北省基地的對接會。季度研究分析京津市場對畜產品品種、質量的需求變化情況,及時調整河北省供京津畜產品基地的品種結構、飼養方式和飼養規模。構建畜產品檢驗檢疫認證信息共享機制。每季度將河北無公害畜產品產地認定和產品認證情況通報京津。協調農業部,統一京津冀動物及動物產品檢疫出證工作,將京津冀三地跨境調運按同一省對待,打破現有三地通關兩證壁壘,實現一證通關。構建預警預報信息共享機制。每年召開2次京津冀畜產品質量安全風險監測預警和動物疫情專家解析預警會議,統一確定范圍、參數,規范樣品采集和檢測程序,全面摸清京津冀動物疫情和畜產品質量安全狀況及主要風險,評價動物疫情和畜產品質量安全總體水平。
5.健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聯動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