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11 20:15:0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中學數學研究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四大難關”的成因
立足于幫助學生順利度過“四大難關”,教材研究的首要任務是應該搞清各個“難關”的成因。對此作宏觀分析,我們容易概括出下面三個方面的成因:
(1)抽象層次的提高
教學內容的抽象性是眾所周知的,但作為數學教材的數學內容,則著意體現由直觀到抽象的漸變過程,以適應學生認識的發展,在這種變化過程中,起伏程度有所不同,各大難關所表現的正是抽象程度的驟變過程,抽象層次驟然提高,這種變化若學生不能立即適應,就成為學習數學的巨大障礙,就成為“難關”了。
如從算術到代數的過渡,其重要標志就是用字母表示數,特別是字母代替的數既是確定的,又是任意的,這種兩重性與小學階段的數學內容相比,抽象程度顯著提高,可以說表現為一次飛躍;從代數到幾何的過渡,其抽象程度的飛躍則表現在由以前的單純的以計算為主到對數學問題的推理論證、大量抽象符號和數學語言的運用過渡;由常量數學到變量數學的過渡,以函數概念的引入為標志,宣布了數學問題的研究由處理相對穩定的數學問題進入處理運動、變化的量與量關系的數學問題的領域,標志著抽象層次的又一次大的邁進;而由有限到無限的過渡,是以極限概念的引入為標志的,其推理方式由對有限問題的處理進入對無限問題的處理,抽象程度又一次發生了質的改變。由此可見,抽象層次的提高,是“難關”的成因之一。
(2)研究對象的轉變
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曾指出:“……純數學是以現實世界的空間形式和數量關系--這是非常現實的材料--為對象的”這給數學尤其是初等數學的本質作出了很科學的概括。圍繞“數”和“形”這兩個方面討論而展開的。而在教材內容的發展過程中,由以數為主要研究對象的內容轉變到以形為主要研究對象的內容時,其角度、特點以及抽象程度都有顯著的變化,這一轉變過程中,學生不能很快適應,就會形成由代數到幾何的過渡--初二平面幾何入門的一大難關。由數到形,又到數形結合,研究量與量之間運動、變化過程中表現出的關系,則又是一類研究對象,這就是函數概念的引進--因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的轉變而導致的不適應,就出現了由常量數學到變量數學過渡的這一難關。而其它幾大難關也不同程度的涉及到研究對象的改變。由此可知,數學內容研究對象的轉變也是“難關”的成因之一。
(3)思維方式的轉變
每一次“難關”的出現,都相應地出現思維方式上大的轉變,都是對前面習慣思維的揚棄。當教學思維從特殊轉入對一般情況的研究時,就是相應的第一大難關的來臨,此時可以說思維進入歸納思維的范圍;而當平面幾何以全新的研究對象出現時,演繹推理--從一般到特殊的思維方式占了主導地位,這種改變又導致了第二大難關的產生,而對辯證思維要求的提高,是導致后兩大難關的重要因素,因為這要經受由相對穩定--運動變化--無限領域的一系列重大變革,數學中的靜與動、有限與無限等矛盾在運動中被一一揭示出來,在思想方向上使中學生經受一次又一次的重大洗禮。由此可見,思維方式的轉變是“難關”的重要成因。
二、對策
(1)廣泛聯系、挖掘量變因素
前面已經指出,“難關”的出現其實質是一個質變過程,它需要量變的積累,如果量變有了充分準備,質變就顯得自然,“難關”也就容易克服。因此,就需要深刻挖掘量變因素,將教材抽象程度加工到使學生通過努力能夠接受的水平上來。在代數關系的研究中,積極注意挖掘與幾何結合較緊密的內容,廣泛聯系,縮小接觸新內容時的陌生度,避免因研究對象的變化而產生的心理障礙。
(2)重點深入,合理設置問題
要將“難關”分散到普通教材中來,就需要注意對普通教材由微觀到宏觀的透徹研究與重點深入。首先,明確局部內容在整體數學教材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其次,運用前文所述的教材研究方法,合理設置問題,使問題的步子與學生的思維水平同步前進,以局部知識的掌握為整體服務,例如,針對某一概念,可圍繞下面幾個角度設置問題:概念的構成;概念所涉及的子概念;概念的外延;概念的內涵;概念的確定與否定;概念之間的關系;概念的應用以及由概念而設計的一些構造性問題等等。當然有些問題可設置一些啟發性的提問以使學生獨立獲得知識。問題與問題之間要有一定的梯度,以利于教學時啟發學生思維。
研究性學習是一門課程,是一種方法,是我們培養學生的重要手段,我們通過研究性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高尚的品德和良好的行為習慣. 這種學習方式的突出特征是以“問題”為載體,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可以自己選題,也可以在教師指定的課題范圍內自由選題;可以獨立完成,也可以是幾個人自由組合;為完成課題,學生有目的地選擇學習內容、收集資料并加以實驗論證. 學生以探究的方式展開學習,通過自主探究和自由創造,獲得知識,掌握技能,提高素質,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二、中學數學研究性學習的目標
1. 獲得親身參與研究探索的體驗. 研究性學習強調學生通過自主參與類似于科學研究的學習活動,獲得親身體驗,逐步形成善于質疑、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努力求知的積極態度,產生積極情感,激發他們探索、創新的欲望.
2. 培養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研究性學習通常圍繞一個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展開. 在學習的過程中,通過引導和鼓勵學生自主地發現和提出問題,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案,收集和分析資料,調查研究,得出結論并進行成果交流活動,引導學生應用已有的知識與經驗,學習和掌握一些科學的研究方法,以培養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 培養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在學習中,通過研究性學習,要幫助學生學會利用多種有效手段、通過多種途徑獲取信息,學會整理與歸納信息,并恰當地利用信息,以培養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4. 學會分享與合作. 合作的意識和能力,是現代人所應具備的基本素質. 研究性學習的開展將努力創設有利于人際溝通與合作的教育環境,使學生學會交流和分析研究的信息、創意及成果,發展樂于合作的團隊精神.
5. 培養科學態度和科學道德. 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學生要認真、踏實地探究,實事求是地獲得結論,尊重他人的想法和成果,養成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不斷追求的進取精神,磨煉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難的意志品質.
6. 培養對社會的責任心和使命感. 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通過社會實踐和調查研究,學生要深入了解科學對于自然、社會與人類的意義與價值,學會關心國家和社會的進步,學會關注人類與環境的和諧發展,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
三、研究性學習課程的特點
(一)研究性學習課程內容的特點
1.廣延性是研究性學習課程內容在閾限上的主要特點. 研究性學習作為一種教學形態具有開放性,與之相關的研究性學習的課程形態具有廣延性,即在縱向和橫向上,研究性學習課程內容都具有廣泛延伸的特性. 在本學科內,面對一個課題,學生可以了解它的歷時性發展情況,也可以了解它的共時性發展動態. 在學科之間,學生可以打破學科界限,用綜合知識的眼光分析解決問題. 順藤摸瓜,廣泛延伸,發散思維,觸類旁通,達左見右,這是研究性學習課程的表現形態. 廣延性還表現在研究性課程可以從理論延伸到實踐,再從實踐返回到理論.
2. 問題性是研究性學習課程內容在呈現方式上的重要特點. 區別于傳統教學,研究性學習的課程內容更多的不是預定性的,而是根據學生在學科學習中的問題和現實生活中的問題進行組織的. 教師不是直接給學生提供素材,而是給學生提出問題或啟發學生提出問題. 學生的整個研究性學習內容是圍繞問題生發開來的.
(二)研究性學習課程運行過程的特點
1. 在課程運行的性質上具有親歷性. 在傳統的課程運行過程中,課程的執行主體主要是教師,學生只是課程運行過程的對象. 雖然課程是為了影響學生,但由于學生主要是課程影響的客體,致使他們在一定程度上處在課程運行過程“觀眾”的位置,而不能主動地參與其中以獲得最直觀、最深刻的體驗,也就是說,這種課程缺乏學生的親歷性. 但在研究性學習課程運行的過程中,學生始終處在課程執行主體的位置,沒有他們的主體參與,課程是不可能發生的,也就是說,如果沒有學生的親歷性行為,那么研究性學習課程將是不存在的.
2. 在課程運行的程度上具有差異性. 學生在學習上具有一定的個體差異,這表現在智力因素品質與非智力因素品質兩個方面. 雖然這種差異性早就被人們認識,如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早就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但在現實的教學中,班級授課制卻用同樣的方法教育不同的學生. 研究性學習課程在內容的選擇上一般是由學生自己做主的,在進度的把握上也不是整齊劃一的,而是由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掌握的. 在研究性學習影響的結果上,不同的學生也有所不同.
(三)研究性學習課程實施主體的特點
教師影響的指導性.
研究性學習課程運行離不開教師的指導. “教為主導,學為主體”,但我們現實的教學,教師的行為具有明顯的包辦性,即教師代替學生決定教學內容、教學進程,教師的講解、演示代替了學生的表達與練習. 在研究性學習中,教師對學生的影響表現在對學生研究方法的指導、研究內容(主要指難點問題)的點撥與研究結果的評價上. 如在這種課程運行過程中教師與學生是可以分離的,學生可以離開教師去進行研究性學習.
2. 學生參與的主體性.
學生是研究性學習課程運行的真正主體,他們的自主性、能動性與創造性的充分發揮是保證這種課程順利實施的前提條件. 這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研究課題由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進行選擇;
(2)研究方案由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經過自己的反復思考來確定;
(3)研究過程的進行,如方法的選擇、材料的運用、進程的快慢都由學生自己決定;
新疆高師數學教育專業除繼續開設傳統的心理學、教育學和數學教學法課程外,還應增設突出教師職業技能的課程.比如中學數學課堂教學基本技能訓練、中學數學教學策略、說課與評課、教學組織與管理、數學課件制作、中學數學新課標解讀、中學數學研究型課程教學設計、數學考試與評價等,這些課程體現了師范特色,能提高學生適應中學數學新課程改革的能力,增強就業競爭力.調查列舉了二十多種加強實習(實訓)與實踐教學的措施,供調查對象進行多項選擇.有90%以上的師生認為,到中學去觀摩教學、請中學教學專家作報告、聘請中學教學名師或教壇新星進行示范教學、大學期間熟悉中學數學教材、加強微格訓練等都是提高學生實踐教學能力的主要措施。絕大部分學生和院系領導認為目前的教學雖然重視數學學科的完整性,但是卻忽視了數學學科與其他學科之間的交叉滲透及與學習者的有機結合,與知識應用的銜接;教學方法缺乏靈活性,教學手段滯后,缺乏對學生的學習方法指導;忽視了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以及數學教育的文化價值和德育功能;課程教學模式沒有體現出針對少數民族學生的差異性.
訪談結果與分析
調查采用面談與網絡函詢的方式,征求了6位院系領導的意見和建議.多數領導認為目前新疆高師數學專業課程設置不夠合理,建議增開中學數學課堂教學基本技能訓練、中學數學典型案例分析與中學數學教學設計等課程,以加強對學生師范技能的訓練.同時,要根據中學數學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修訂新疆各高師院校數學教育專業的突出師范性要求的人才培養方案.建議各學校成立由分管教學的院長、院系分管教學的領導、地方教育局局長和民族中學校長及教導主任組成雙語教師教育指導委員會,以完善實習環節,改革實習方式,加強實習管理.采用“請進來”與“走出去”、舉辦師范生技能大賽、高校與中學數學教師合作進行開發研究等方式,切實提高實踐教學效果.對教育實習的時間安排及形式,他們認為實習支教的形式雖好,但管理不到位;分散實習效果最差,應取消分散實習.十五位民族中學校長及教導主任對數學教育專業畢業生的教學能力總體感到滿意,但也尖銳地指出,今后高師數學教育專業的課程設置應更加突出師范性,教學的重點應立足于培養學生的教學技能,讓學生及早熟悉中學數學新課改教材的教法,以便學生畢業后能馬上勝任中學數學教學工作.
關鍵詞:圓錐曲線,焦點,切線,弦
參考文獻:
〔1〕鄭觀寶.圓錐曲線的一個共通性質[J].中學數學研究,2006,(8):44
〔2〕鄭觀寶.淺議圓的一條性質[J].數學教學研究,2006,(10):39~42
〔3〕胡芳舉.圓錐曲線定點弦的一個奇妙定值[J],中學數學教學參考,2006,(9):32
關鍵詞:中學數學;自主學案;問題
中圖分類號:G6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851(2013)-11-0152-01
我們國家正在實施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將轉變學生的學習觀念和學習方式,轉變教師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作為主要目的。其中自主學習的倡導旨在促使學生形成自主意識、自主探索精神。因此,全國許多地區都開始實施導學案的方式來輔助課堂教學,在看過一些學校設置的導學案后,筆者發現很多都只是教材的改寫,或者練習冊的濃縮,偏重教材內容的梳理,或某些計算技巧和公式的練習。
一、自主學案的含義
自主學案是學生根據自己對數學理解的程度、對自己實際情況的了解,自己初歩設定自主學習的計劃,再由教師根據自己已有的教學經驗和學生們的計劃為全班學生編制設計適合絕大多數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案。它關注學生的自主學習、共同參與、學生之間的差異,不完全是教師獨立完成,也不是完全由學生自主完成。
自主學案與導學案有類似的地方,比如面向的對象都是學生,但在編寫者上,自主學案由教師或教師團隊,連同學生一起共同制定完成;在內容設置上,自主學習材料更具有延拓性、探索性,對學生的要求也更開放,比如學生需要對自己的學習進度、反思有自我監控,學生的主動性更強,也反過來對教師素養的要求更高,在編寫時對學生思維的培養更重視,也對學生未來的發展更具有影響力。根據以上學案編制特點的不同,筆者大致將中學數學自主學案分為以下六類:目標型、閱讀型、生成型、引導型、拓展型、練習型,下面是對這六種類型的自主學案分類的根據、各類的作用、適用的課型等進行的分析。
二、學案與教案、教材、練習冊之間的關系
1.學案與教案。教案是教師在備課階段梳理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流程、板書設計的教師用具。教案的使用很好的幫助教師理清教學思路,對課堂有可能提出的問題、發生的狀況有所預設,有助于教師更有效的把握課堂節奏和效率。教案比學案更注重教師對問題的提升,以及教師對知識所滲透的思想和方法的點明和提煉,學案比教案更注重學生對問題的思考和質疑,以及學生對知識彼此聯系的認識。因此,教案比學案更注重教師對問題的提升,以及教師對知識所滲透的思想和方法的點明和提煉,學案比教案更注重學生對問題的思考和質疑,以及學生對知識彼此聯系的認識。
2.學案與教材。于教材本是前后相連的,所以教材中對每一節所學知識的前后聯系不會給出明確清晰的說明,而對知識建立豐富立體的認識需要教師將過去類似的知識點或學習方法、做鋪勢的知識點、R后所需的知識點等均提煉出來融入到學案中。教材屮對定義、定理、性質、結論等大都是直接呈現,而教師在編寫學案時要一歩一歩啟發學生猜測、推導、歸納、類比等。教材中對知識的思想和方法沒有明顯展示,而教師編寫學案時要把所能滲透的思想和方法逐一在內容的學習和知識的運用中得以體現。
3.學案與練習冊。學案中的知識運用是必有環節,但不少學案把知識點以梳理的方式呈現給學生之后,進行大量的練習,猶如課后練習冊,對知識點進行歸納總結之后,給出大量的練習題目。學案的在學與練中更注重的是學,由此練習的題目就更是教師精挑細選得到的,從這些典型練習題中學生除了運用知識以外,還要提煉出當中的思想、方法,對一類題目進行歸類,以SK校的學案為例,當中的例題各個都有精準的分析,有些還提出新的疑問讓學生解答,當中的練習題也非常注重變式,在同種類型的題目多次練習后,給出一些注意事項和總結性語言。
三、案的共性與個性
針對個人的學案在現行的教育教學中實施起來是有困難的,但不是說不尊重學生的自。筆者所研究編制的自主學案就是在全班學生共有的學案中根據不同的學習個體設計不同的學習任務難易程度、學習任務多少程度,也讓學生個人參與等級的評價、個人的評價、重難點的梳理等。以此學會自己掌握學習進度和時間,這樣的自主學案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學會學習,此處的學習不僅僅局限于中學學習,更多的是日后的大學學習、社會學習。同時筆者通過研究得到的數學自主學案更多的注重了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個人語言表達對知識的認識、質疑、猜想、推廣,對方法的提煉、總結,對思想的遷移、運用。這樣的自主學案試圖傳達給學生“學習的主體是自己”這一意識,力求達到共性與個性的兼顧。
在沸沸揚揚的學案風背后有著很多值得思考的問題,自主學案是否真正做到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是否落實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是否可以確保學生知識上、能力上、思想方法上的掌握和提升,是否引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和追求真理的好奇心等,這些問題都是教師在編制中學數學自主學案時必須時刻意識到的,并且需要教師不斷通過實踐總結經驗,進一歩優化。
參考文獻
[1]吳宏秀.高中數學自主學習教學模式的實踐研究.2010.蘇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徐九延.高中數學自主學習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2005.東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關鍵詞】中學數學;創新教學
通過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談談對中學數學教學創新談幾點理解。
一、營造中學數學創新教學的良好氛圍
每中學學生具有潛在的創新才質,要把其潛能轉化為現實的創新能力,應營造良好的適宜創新教學的環境、氛圍,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是培養中學數學教師的創新精神。這是中學數學教學中培養中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因素。中學生數學知識的獲得、能力的成長,應重視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的創新精神會極大地鼓勵中學生的創新激情。為此在中學數學教學實踐中,教師需不斷探索、創新,不斷提高、豐富自己,努力提高其的創新精神、創新能力,使其教學方法更靈活的、更現實。二是創設適應中學生求知欲的教學環境氛圍。在中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精心設計適宜的教學環境。讓學生隨著教學情境的發展,自然地進入教學情境,體驗情境,從而喚起中學生學習的激情,激勵學生積極思維與主動學習,讓學生在無意有意間感受教學氛圍之美。每個中學生生活在現實生活中,如能引導學生結合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實際中一些問題,這將會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
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研究指出,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學習將會扼殺學生主動學習的欲望。創新的過程需要興趣來維持。興趣是學習的原動力,是創新的重要動力。在教學過程中,可利用中學生渴求未知的、力所能及的問題的心理訴求,培養學生創新的興趣。在中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提出問題難度適中會吸引學生,可激發學生的認知矛盾,引起其認知沖突,引發中學生學習數學的求知欲、興趣。這樣,學生就會因興趣而主動學習并自覺地去解決問題。同時,教師需合理滿足學生的好勝心理,培養創新的興趣。中學生都有些好勝心理,如果在學習中經常失敗,會對學習失去信心。教師在教學中應創造合適的機會使學生感受成功的快樂,這對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是很重要的。如針對不同的學生集體開展幾何圖形設計競賽、數學沙龍、數學海報設計、數學演說等,讓學生展開創新想象的翅膀,發揮其優勢專長。在活動中充分展示自己,找到數學與生活的結合點,感受成功的心理感受,培養他們的創新的思維和興趣。在教學中,通過利用數學中幾何圖形的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們熟知,在生活中大量的圖形就是幾何圖形本身,一些是依據數學中的重要理論產生,它們具有較強的審美價值。在中學數學中充分利用圖形的色彩美、線條美,讓中學生體會、感知幾何圖形給生活帶來的美感。教學中盡量把課堂教學與生活中的圖形聯系起來,把生活空間的設計、美術創作與圖形設計結合,使其產生創造美好圖形的愿望,以增加學生對中學數學的學習興趣。
三、重視對教材的鉆研,活化教材,培養學生創新思維
在課堂教學到底是圍繞教材、教師還是學生而展開的問題的認識上,傳統課堂教學價值觀的不足之處是,認為課堂教學應該圍繞教師與教材而展開,學生是被動的知識接收者。這把學生局限為一個非能動的個體,把教學局限于單向的灌輸,把知識的掌握局限于靜態的積累。而實際上,“學生是能動的個體,教學是能動個體之間的溝通和合作,知識的掌握是動態的構建”。
因此,如何協調傳統教學價值觀與現代課程與教學價值觀的分歧,是擺在教師面前的一個課題。
課堂教學中的師生互動過程,是指在課堂教學中發生于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過程。在新一輪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對數學課堂教學中的師生互動進行研究,有利于教師開展更有效的教學,學生進行更生動的學習。
本研究旨在通過對中學數學課堂中的師生互動與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實證的探析,考查數學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與學生學習效果的關系,以期為如何提高中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提供實證的參考。
二、研究對象和方法
1.研究對象
福州某中學隨機抽取一個班級38名學生和1名數學教師。
2.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
查閱了課堂教學社會學的相關書籍,為本研究的選題提供理論來源和分析視角;在中國知網上分別以“提問”“回答”為關鍵詞,查閱了相關的論文4篇,以了解該研究思路的研究現狀。
在研究數據的測量和收集方面,本研究主要查閱了關于社會網絡分析和關系數據測量的相關書籍,為本研究提供數據收集和分析的技術支持。
(2)錄像觀察法
為了進行本研究的數據收集,本研究O計了《中學數學課堂中的師生互動觀察量表》,并根據觀察量表,采用錄像觀察法,對20次數學課堂中的提問與回答情況進行實時的記錄。
(3)實驗法
①實驗設計
由于實驗研究者與授課教師為師徒關系,研究者可以指導授課教師的教學,因此,本研究具備進行雙盲教學實驗的參與者條件。基于此,采用雙盲實驗方法,即學生和授課教師都不清楚本實驗的內容與方法。實驗的實際控制者為實驗研究者本人。具體的實驗設計如下:實驗組:前測O1――實驗處理――后測O2。
②實驗指標的選擇
由于師生互動的形式較為多樣,教學中的探討、提問、回答、質疑、作業布置、表演、對話、眼神交流、肢體語言等,都屬于師生互動的范疇,如果全盤考慮如此之多的因素作為本研究的自變量,將使得本研究難以進行。因此,本研究以“提問”與“回答”作為師生互動的自變量觀察指標,以學生的數學學習成績為因變量,開展本研究。
③實驗過程
在本實驗開始之前,對學生進行數學成績測試,把該測試成績作為本實驗的前測成績數據,之后開展本教學實驗:對被試班級實施基于“提問與回答”的師生互動的教學干預,并于本實驗結束時,再次對學生進行數學成績測試,把第二次測試的成績作為本實驗的后測成績數據。對前測成績與后測成績進行差異檢驗。
④實驗數據的收集方法
學生數學學習成績的數據收集方法:于實驗研究之前與結束時,分別進行對應教學內容的數學成績測試。
教學實驗開始前,于教室的隱蔽處設置了攝像頭,拍攝錄制常態下數學課堂的課堂實錄10次課。10次課后,對授課教師進行基于“提問與回答”的師生互動教學方式的指導,并于指導后讓授課教師采用該教學方式開展為期20次課的教學,拍攝錄制該教學方式下的數學課堂的實錄20次課。實驗前后30次課的拍攝均在學生和授課教師不知情的情況下進行,把30次課的課堂實錄作為后期分析和提取課堂中以“提問”與“回答”為特征的數學課堂師生互動情況的資料。
(4)數據統計法
使用Ucinet6.0forWindows軟件對本研究所測得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三、數據的預處理
根據社會網絡分析的要求,對被試班級數學課堂師生互動的前后測得數據進行計算機編碼,導入Ucinet6.0軟件,得到相應的被試班級數學課堂師生互動的數據矩陣,具體結果見圖1。
四、結果與分析
1.實驗前后被試班級基于“提問與回答”的師生互動情況的差異檢驗
為了了解被試班級在實驗前后師生互動的情況是否具有差異性,對師生互動前后測的數據矩陣進行密度檢驗,具體結果見圖2。
從圖2可以看出,在實施基于“提問與回答”的師生互動的教學方式后,被試班級的師生互動較實驗前具有顯著的差異性,即實驗后的師生互動明顯比實驗前多。
2.實驗前后被試學生數學學習成績的差異檢驗
為了檢驗基于“提問與回答”的師生互動的教學方式是否促進了學生的數學學習效果,對實驗前后被試學生的數學成績進行差異檢驗,具體結果見表1。
從表1的分析結果可以看出,被試學生在教學實驗前后的數學成績之間的差異具有顯著性(P
3.基于“提問與回答”的師生互動教學方式提高學生數學學習效果的原因分析
“溝通和合作是一切教學過程的基礎、手段和媒介。”
基于“提問與回答”的師生互動,是教師就教學過程中的問題,與學生發生的溝通與合作,在這樣的溝通與合作中,教師把欲傳授的數學知識,通過風趣、啟發性的對話,激發學生積極的思考,促使學生更自覺地掌握知識;同樣,通過教師啟發性的提問,促進學生良好學習態度的形成,從而能更主動地構建知識,提高學習效果。
五、結論與建議
1.結論
在中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與學生多進行互動,能促進學生更多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更多地就課堂教學的知識點進行思考,從而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提問與回答是教師提高學生數學學習效果的有效互動方式。
2.建議
在中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可根據自身的教學風格、學生的接受性以及具體教學內容的特點等,有意識地引導課堂多進行師生互動,促進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參與度,從而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鐘啟泉編著.學科教學論基礎[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292.
2.吳康寧等著.課堂教學社會學[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195.
3.陳興.社會網絡分析視角下撫寧縣業余體校運動隊人際關系研究[D].金華:浙江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