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8-16 13:58:0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中學思想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數學思想方法教學的心理學意義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不論我們選教什么學科,務必使學生理解該學科的基本結構。”所謂基本結構就是指,“基本的、統一的觀點,或者是一般的、基本的原理。”“學習結構就是學習事物是怎樣相互關聯的。”數學思想與方法為數學學科的一般原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下面從布魯納的基本結構學說中來看數學思想、方法教學所具有的重要意義。
1.“懂得基本原理使得學科更容易理解”。心理學認為“由于認知結構中原有的有關觀念在包攝和概括水平上高于新學習的知識,因而新知識與舊知識所構成的這種類屬關系又可稱為下位關系,這種學習便稱為下位學習。”當學生掌握了一些數學思想、方法,再去學習相關的數學知識,就屬于下位學習了。下位學習所學知識“具有足夠的穩定性,有利于牢固地固定新學習的意義,”即使新知識能夠較順利地納入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中去,學生學習了數學思想、方法就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數學內容。
2.有利于記憶。布魯納認為,“除非把一件件事情放進構造得好的模型里面,否則很快就會忘記。”“學習基本原理的目的,就在于保證記憶的喪失不是全部喪失,而遺留下來的東西將使我們在需要的時候得以把一件件事情重新構思起來。高明的理論不僅是現在用以理解現象的工具,而且也是明天用以回憶那個現象的工具。”由此可見,數學思想、方法作為數學學科的“一般原理”,在數學學習中是至關重要的,無怪乎有人認為,對于中學生“不管他們將來從事什么業務工作,唯有深深地銘刻于頭腦中的數學的精神、數學的思維方法、研究方法,卻隨時隨地發生作用,使他們受益終生。”
3.學習基本原理有利于“原理和態度的遷移”。布魯納認為,“這種類型的遷移應該是教育過程的核心——用基本的和一般的觀念來不斷擴大和加深知識。”曹才翰教授也認為,“如果學生認知結構中具有較高抽象、概括水平的觀念,對于新學習是有利的,”“只有概括的、鞏固的和清晰的知識才能實現遷移。”美國心理學家賈德通過實驗證明,“學習遷移的發生應有一個先決條件,就是學生需先掌握原理,形成類比,才能遷移到具體的類似學習中。”學生學習數學思想、方法有利于實現學習遷移,特別是原理和態度的遷移,從而可以較快地提高學習質量和數學能力。
4.強調結構和原理的學習,“能夠縮挾‘高級’知識和‘初級’知識之間的間隙。”一般地講,初等數學與高等數學的界限還是比較清楚的,特別是中學數學的許多具體內容在高等數學中不再出現了,有些術語如方程、函數等在高等數學中要賦予它們以新的涵義。而在高等數學中幾乎全部保留下來的只有中學數學思想和方法以及與其關系密切的內容,如集合、對應等。因此,數學思想、方法是聯結中學數學與高等數學的一條紅線。
二、中學數學教學內容的層次
中學數學教學內容從總體上可以分為兩個層次:一個稱為表層知識,另一個稱為深層知識。表層知識包括概念、性質、法則、公式、公理、定理等數學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深層知識主要指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
表層知識是深層知識的基礎,是教學大綱中明確規定的,教材中明確給出的,以及具有較強操作性的知識。學生只有通過對教材的學習,在掌握和理解了一定的表層知識后,才能進一步的學習和領悟相關的深層知識。
深層知識蘊含于表層知識之中,是數學的精髓,它支撐和統帥著表層知識。教師必須在講授表層知識的過程中不斷地滲透相關的深層知識,讓學生在掌握表層知識的同時,領悟到深層知識,才能使學生的表層知識達到一個質的“飛躍”,從而使數學教學超脫“題海”之苦,使其更富有朝氣和創造性。
那種只重視講授表層知識,而不注重滲透數學思想、方法的教學,是不完備的教學,它不利于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真正理解和掌握,使學生的知識水平永遠停留在一個初級階段,難以提高;反之,如果單純強調數學思想和方法,而忽略表層知識的教學,就會使教學流于形式,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學生也難以領略到深層知識的真諦。因此,數學思想、方法的教學應與整個表層知識的講授融為一體,使學生逐步掌握有關的深層知識,提高數學能力,形成良好的數學素質。
三、中學數學中的主要數學思想和方法
數學思想是分析、處理和解決數學問題的根本想法,是對數學規律的理性認識。由于中學生認知能力和中學數學教學內容的限制,只能將部分重要的數學思想落實到數學教學過程中,而對有些數學思想不宜要求過高。我們認為,在中學數學中應予以重視的數學思想主要有三個:集合思想、化歸思想和對應思想。其理由是:(1)這三個思想幾乎包攝了全部中學數學內容。(2)符合中學生的思維能力及他們的實際生活經驗,易于被他們理解和掌握。(3)在中學數學教學中,運用這些思想分析、處理和解決數學問題的機會比較多。(4)掌握這些思想可以為進一步學習高等數學打下較好的基礎。
此外,符號化思想、公理化思想以及極限思想等在中學數學中也不同程度地有所體現,應依據具體情況在教學中予以滲透。數學方法是分析、處理和解決數學問題的策略,這些策略與人們的數學知識、經驗以及數學思想掌握情況密切相關。從有利于中學數學教學出發,本著數量不宜過多原則,我們認為目前應予以重視的數學方法有:數學模型法,數形結合法,變換法,函數法和類分法等。一般講,中學數學中分析、處理和解決數學問題的活動是在數學思想指導下,運用數學方法,通過一系列數學技能操作來完成的。
四、數學思想方法的教學模式
數學表層知識與深層知識具有相輔相成的關系,這就決定了他們在教學中的辯證統一性。基于上述認識,我們給出數學思想方法教學的一個教學模式:操作—掌握—領悟。
對此模式作如下說明:(1)數學思想、方法教學要求教師較好地掌握有關的深層知識,以保證在教學過程中有明確的教學目的。(2)“操作”是指表層知識教學,即基本知識與技能的教學。“操作”是數學思想、方法教學的基礎。(3)“掌握”是指在表層知識教學過程中,學生對表層知識的掌握。學生掌握了一定量的數學表層知識,是學生能夠接受相關深層知識的前提。(4)“領悟”是指在教師引導下,學生對掌握的有關表層知識的認識深化,即對蘊于其中的數學思想、方法有所悟,有所體會。數學思想、方法教學是循環往復、螺旋上升的過程,往往是幾種數學思想、方法交織在一起,在教學過程中依據具體情況在一段時間內突出滲透與明確一種數學思想或方法,效果可能更好些。
參考文獻:
[1]布魯納.教育過程.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
2.家庭環境不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往往和社會大環境一樣,與課堂中進行的思想品德教育傳遞出不同的信息,而學生受言傳身教的影響無疑更大,學校的思想品德教育在家庭的言傳身教面前不得不“甘拜下風”。
3.教育者水平有限。教育工作者的道德水平參差不齊,對思想品德教育不夠重視,加之受市場經濟的影響,思想品德教育意識淡薄,在言談和行為中都流露出對品德的輕視,久而久之就會對學生的思想品德形成負面的影響。
4.教育手段的單一,教育內容滯后。我國中學的思想品德教育主要是通過思想政治課的課堂教育來完成的。思想政治教育局限在思想政治課堂上的說教和灌輸,即使搞活動的話,也僅僅是流于形式。整個思想品德教育過程沒有任何挑戰性,也喚不起中學生對思想品德教育的興趣。另外,教科書的內容跟不上時代的發展,從小學的思想政治教育到中學的思想政治教育甚至到大學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大同小異,而且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往往不能與社會現實相連接,使得受教育者對思想品德教育產生逆反心理。
5.中學生的思想品德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容易受到社會、家庭等各方面的影響。中學時期是青少年的道德信念和理想逐步形成時期,開始具有初步的道德評價和道德判斷能力,但是這一時期,學生的思想道德還不成熟,容易受到周邊環境的影響和左右,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環節都可能改變他們的道德信念和道德標準。從而來自社會、家庭的各種負面信息都會給他們的思想品德帶來不好的影響。
6.在思想道德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長久以來,我們都以為,思想品德教育的重點是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言行、判斷是非和衡量得失的標準。但是我們卻忽略了思想品德教育還應該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在品德的形成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學生心理上的接受,如果學生存在心理膩煩現象或者具有病態扭曲的心理,那么是不能接受和形成良好的品德的,良好的品德的形成需要有積極向上的心理。在加強品德教育的同時更應該關注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或者說心理健康教育本來就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思想”即有“心理”之意,品德的發展是與心理健康緊密聯系在一起的。
一、創境動人,穿插生活與德育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有效地運用情境教學法,不僅能夠著眼于“發展”,激發學生愉快的情感體驗,調動學生積極參與的自主性,而且能夠有效地將生活教學與德育教學滲透到思品教學中。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實踐經驗與知識文化背景,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修養,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使思想品德學習變得豐富多元,精彩紛呈。由此,筆者以為,在日常的思想品德教學中,教師應該從所帶班級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與發展需求出發,根據教材內容、教學場地與教學設施的實際情況,創設內容與形式都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巧妙地將思想品德文化知識融入到情境中,讓學生在熟悉、真實的教學情境中,感悟思想品德知識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加深學生對于所學知識的記憶與理解。在教授蘇教版八年級上冊“承諾的分量”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深刻地理解承諾的含義,讓學生以探索和發現的眼光挖掘出生活中的承諾,筆者設計了如下教學情境:首先,筆者在導入環節播放了2010年感動中國信義兄弟———孫水林、孫東林的頒獎詞與感人事跡,激發學生對“誠信、承諾”的情感體驗,幫助學生快速地進入到課堂學習的最佳狀態。在視頻播放后,筆者引導學生就“什么是承諾,什么是言忠信、行篤敬”開展了深入的探討,并邀請學生上臺發言,暢談自己的理解與看法。在討論過后,筆者利用PPT補充了幾則有關誠信的小故事,引導學生從教材和案例過渡到自己的實際生活,談談生活中有哪些承諾?如政府官員對人們的承諾、教師對學生的承諾、醫生對病人的承諾、建筑工人對房子的承諾,等等。通過材料補充、小組討論與班級交流的形式,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引導學生積極地加入到討論中,加深學生對承諾的理解,而且還能有效地滲透德育教學,幫助學生形成言必信、行必果的良好品質。
二、探究塑人,靈動活動與作業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加德納的多元智力理論中指出,教師應針對學生的個性特征施教。因此,教師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學的過程中,要考慮到初中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加速階段,學生之間的發展水平存在較大的差異性。由此,在如何有效地尊重學生之間的個性差異,促進學生之間的優勢互補是廣大思品教師值得思考探索的問題。筆者以為,在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與作業設計中,應該采用問題探究式的教學模式,一方面要創設探究性的教學實踐活動,把課堂的“指揮大權”適當地交給學生,為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品質提供平臺;另一方面,要創造性設計思想品德課后作業,提高作業的探究性與實踐性,適當地布置一些活動合作型作業,引導學生以小組活動的方式,揚長避短,共同完成學習任務,力求共同進步,尋求自身的發展,并以此滲透德育教學,提高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與集體榮譽感。在教授蘇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一課“獨特的自我生命”時,筆者考慮到初一學生對于生命這個話題,并不陌生,大多數學生都已經明白生命可貴、人的生命只有一次這些道理。但是,由于初一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還不成熟,對于“人的生命是獨特的”這個抽象概念還不甚理解。因此,筆者在教學中創設了這樣一個探究性活動,首先筆者“由物及人”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就人和動植物有什么不同展開了探究討論(如人具有語言系統、創造性、想象力,等等),在學生進行探索的過程中,教師就學生的觀點加以評價、鼓勵與完善,讓學生們深刻地感受到人類生命的獨特性。隨后,教師再次深入,引導學生以“個體的獨特性”為主題,引導學生再次展開小組探究活動,深入學生對于人類生命個體性的理解。同時,在課堂活動結束后,筆者還設計了一項特別的作業,讓每個學生設計一張“個性名片”,以文字、圖畫配以剪裁、折紙等創造性形式,亮出自己的特點,發揚自己的個性,并在下節課中進行展示。總之,推進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改革與發展,優化課堂教學與作業設計,以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文化素養、陶冶學生的思想品德修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是每一位思品教師的責任與愿望。筆者認為,作為一名新時代下的思品教師,應該站在時代的端口,做學生與社會生活、前沿知識的橋梁,激發學生對思品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幫助學生塑造健全的人格與正確的“三觀”,促進學生思想品德水平的發展。
作者:邢春 單位: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楊港初級中學
關鍵詞:中學 思想政治教育 美學
前言:
美學教育越來越受教育專家所重視,他們關注青少年的成長,重視青少年的煩惱與困惑。所以,在教育中,特別是作為青少年成長關鍵時期的中學教育中,在作為德智體美勞教育重要環節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師應該通過不斷的滲透美學教育,通過發掘政治教學中的美,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思想政治的積極性和興趣,使學生在感悟美、欣賞美、體驗美的同時,培養學生美的能力,將美內化為學生自身的素質和修養,將美外化為學生的生活實踐和行為舉止,真正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讓學生成長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
思想政治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環節,學校教育的目標在于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綜合性人才,而美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關系又非常密切,美育可以培養高尚思想情操的人才。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滲透美學教育是培養學生道德素質的有效途徑,只有將美學滲透在思想政治教學中的每個環節,才能完成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完美結合。
一、美學在中學思想政治教學中的現狀
1.教學實踐輕視美育
美學教育的主要作用在于用提高學生美的能力來完善學生人格、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但是,就我國目前的教學現狀來看,美育并美育想德育、智育、體育等教育完善。不僅沒有開設專門的美育課,而且,在其他學科中也缺乏美學教育的滲透,美育至今都沒有能在大部分學校中占據應有的一席之地,也沒有在教育中發揮其應有的功能。而且,有些學校甚至將美育降級為工藝訓練。
思想政治課是德育的主要陣地,應該充分滲透美學教育,注重提高學生思想政治素質,讓學生學會做人的道理。但是目前的現狀是,學生普遍認為思想政治課程既枯燥又單調,這是因為學生還沒有發現這門學問的美。如果教師能夠在思想政治教學中加入大量的美學滲透,改革原本枯燥的思想政治課程,讓學生學會欣賞思想政治的美、享受思想政治的美、追求思想政治的美,讓學生愛上思想政治教學,真正發揮德育和美育的應有的作用。
2.課堂教學與美育割裂
美學教育作為素質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應當滲透到每一門學科,每一個課堂上。而思想政治教育作為德育的主要陣地,更是發揮美育作用的良好基地。思想政治課除了交給學生法律、哲學、社會發展的基本常識等,還應該充分開展美學教育,讓學生發現思想政治學科中深刻的美。
但是,就目前中學思想政治教學的現狀來看,思想政治課堂教學并沒有充分滲透美學教育,課堂教學與美育仍舊處于割裂的狀態。這樣既不能改革思想政治課堂,讓學生對思想政治學科感興趣,也不能充分發揮美育的作用。只有將思想政治教學與美育充分結合,才能真正培養出具有豐富情感和高尚精神的人才。
3.學生缺乏對美的認知
目前,教學實踐對美育的輕視和課堂教育與美育的割裂都反映了一個問題,就是我國教育中美育的欠缺,而這個問題必然會影響教學的對象,那就是學生。由于美育的缺乏,中學生普遍存在審美能力不足或是審美情趣低下的問題。學生缺乏對美的認知,也就更談不上在行為上體現美,創造美了。
二、思想政治的美對學生培養的影響
1.可以培養學生的感知力
思想政治教材中匯集了大量的勵志故事、名人名言、好人好事等,這些都為學生展示了他們應該理解的哲理。例如,教會學生團結、教會學生努力、教會學生快樂學習等,這些都可以培養學生的感知力,為學生感知世界的美奠定基礎。
2.可以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美育可以豐富學生頭腦中的表象,為想象奠定基礎,因為審美的對象是美的事物,這些美的事物為學生的想象提供了范本。另外,審美欣賞的再創造性和審美創造的自由性更是直接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同時為學生的想象提供了廣闊的天地。因此,美育可以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是培養學生想象力的一條重要途徑。
3.可以培養學生鑒賞美的能力
中學生已經具備了辨別日常生活中美丑的能力,但是,著還不是完整的鑒賞,中學生需要的是更高層次地、更完整的鑒賞能力。中學思想政治教育的美學滲透就是要讓學生不僅能夠鑒賞美與丑,還要能夠鑒別美的種類和程度。只有通過思想政治教育的美學滲透,才能讓學生發現身邊的美,讓學生對生活充滿熱愛。
三、怎樣在思想政治教學中滲透美學
1.提高教師的審美素養
教師是知識的傳播者,同時也是美的播種者。教師是學生的榜樣,教師只有提高自己的審美素養,才能按照美的規律來開展教學活動,才能更好地在思想政治教學中滲透美學,讓思想政治教育領域充分展示美。
政治教師應當提高自己的審美素養,因為教師的審美素養關系著是否能夠開展思想政治教學的審美化,關系著是否能夠成功創造教學藝術,因此,教師必須提高自己的審美素養。
2.創設美的教學內容
思想政治課程是智育課程,同時也是德育課程,不僅要培養學生堅實的科學文化素質,同時要培養學生的正確政治思想素質和良好的道德素質。因此,教師應當根據美的規律來開展教學活動,創設更多美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從道德認知走向道德意志和道德行動。
3.營造寬松的教學氛圍
新課程理念倡導教師為學生營造寬松的教學氛圍,給學生以人文關懷,讓學生在良好的氛圍中更好的接受美的熏陶,這也是在思想政治教學中滲透美學的要求。
具體來說,在思想政治教學中滲透美學教育需要的教學氛圍必須具有和諧的師生交流方式和思維活躍的意境,這樣,能夠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喜愛主動參與教學,提高審美能力。
4.創造美的教學過程
教育本身就具備著無處不在的美,教學過程就可以處處體現美,創造美。中學思想政治教育要實現審美化,就必須在創造美的教學過程,結合教材和學生實際,精心設計安排好教學過程,讓美學無時無刻不在滲透,讓課堂活動在美中開展,讓學生在美中感受思想政治知識,提高自己的審美能力和綜合素質。
結語
美是人類的永恒追求,而追求美是人類精神活動的永恒課題。只有用美學的眼光來審視和思考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學思想政治教學中不斷滲透美學教育,將教學過程轉換為審美過程,讓美學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發揮作用,才能增強教學效果,真正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讓學生成長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
參考文獻:
[1] 陳亞東.《中學生讀寫》助我成長[J],中學生讀寫(初中),2004(01)
[2] 郎小青.讓美滲透在思想政治教學中[J],貴州教育,2006(13)
一、在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學會探究、學會合作、學會學習
第一,樹立學生主體意識。擺脫應試教育思想的左右,樹立新課程理念,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主動地去學習知識。第二,創造平等和諧的課堂氣氛。教師作為課堂的組織者、引領者、參與者,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要在民主、平等的氣氛中進行課堂教學活動。第三,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會學生學習方法,才能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在課堂教學中,要相信學生的能力。
二、緊密聯系時事熱點
思想品德課的教學要緊密聯系時事熱點問題,準確把握時事熱點與教學重點的結合之處。引導啟發學生在課外搜集社會時事信息,并對這些信息進行整合對比,取長補短,在修訂出教學的目標,計劃和側重點,并滲透到課堂教學之中。要有意識地開闊學生視野,培養學生關注時事的能力。提示學生多看新聞,多看“社會關注”欄目,注意觀察社會上的一些典型現象,用教材中的理論觀點去評析,去判斷,不斷提高學生用所學知識去分析時事的能力。
三、實施情境教學,激情、明理、導行
在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具體教學內容,巧設活動情境,激發學生感情,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探索活動之中,通過探索活動,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感悟、理解思想品德價值的要求,從而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和良好的行為習慣。在教學中,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認知規律和已有的知識來設計活動情境,讓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活動中觀察、思考、探究、交流,使他們在活動中輕松愉快的學習,使各類學生獲得不同程度的提高。
四、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和勇氣
在思想品德教學中,必須建立平等、民主、和諧的關系,營造寬松的氣氛,放手讓學生自由的學、思、疑、問,這樣學生才會在課堂上敢想敢說,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使學生盡可能的動腦、動口、動手,以最佳的心態投入到學習活動中。教學中應努力克服學生羞于開流的不良習慣,使他們積極參與師生之間的互動活動。教師對于學生的進步要及時肯定,用表揚和鼓勵的話語,激勵學生,使學生能夠大膽地表現自己。在課堂中,盡量創設情境給學生表現才能的機會,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和感悟成功的喜悅,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和勇氣。
五、教學有法,教無定法,集中學生注意力,提高教學效率
思想品德的教學方式、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教材的具體內容等情況,靈活運用,創設出適合學生的教學情境,使學生的思維速度提高。初中學生的有意注意時間較短,注意力分散,若教學方式方法呆板,就會是學生注意力不集中等現象出現。課堂中,教師應抓住學生注意力的短暫時機,選擇學生能接受的節奏,靈活地變換教學方式方法進行課堂活動,如,說一說、議一議、想一想,競賽搶答等,促使學 生在緊張活波、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這樣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不會感到疲倦,使注意力不分散,學到的知識印象深刻,提高教學效率。
六、建立小組合作學習形式,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
在思想品德課上,組建學習小組,實行互幫互學,一般三至四人一組,對各組組長進行培訓,提高他們協調、組織小組活動的能力。在小組長的組織下,學生很快就能適應小組合組學習的形式,并逐步養成了學習習慣。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學生的自主意識和合作意識得到了顯著提高。當然,小組合作學習并不是不需要個人學習,而是把二者結合起來,把個人學習作為合作學習的基礎和前提,合作學習又是個人學習的鞏固和深化。現代社會是一個合作與交流的社會,讓學生學會分享與合作這也是思想品德課的目標之一。
七、想方設法激發學生學習品德課的興趣
在思想品德課上進行“時事報道評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當學生有了進步老師就及時的表揚及認可,使學生倍感自豪和自信。當學生學習遇到困難時,想方設法的給予鼓勵,渡過難關,便可以使他們提高學習興趣,增強自信心。同時,以靈活多樣的課堂組成形勢,設置情境,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等。
關鍵詞:生活化;思想政治;人文性
一、中學思想政治教學生活化的內涵
中學思想政治教學生活化是在中學思想政治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以及生活背景作為出發點,將政治與生活相聯系,使生活問題政治化,政治問題生活化,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夠使用政治哲學思維來觀察、分析現實社會,解決生活中的現實問題。中學思想政治教學生活化要求教師為學生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使他們能夠從生活中學習政治,感受到政治課堂就在周圍,感受到政治的作用和趣味。思想政治教學生活化的目的在于充實學生的生活經歷,豐富學生的情感,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中學思想政治教學生活化實施的必要性
1.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現狀呼喚“生活化”
由于受到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中學思想政治教師在課堂上一般都是照本宣科,機械、呆板地講解課本上的知識,而教材的編寫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具有一定的滯后性,這就造成了中學思想政治課與學生實際生活相脫離,學生感到學的東西缺乏實用性。久而久之,學生就喪失了學習的動力,更多的是為了應付考試而學習,這就嚴重地影響了中學思想政治的學科價值和學科功能的發揮。可見,中學思想政治課的現狀有悖于思想政治課設置的初衷,中學思想政治課需要作出改變,要改變以往僵硬的教學方式和過于理
論的教學內容,要逐步實現教學的生活化。
2.新課程改革的要求“生活化”
目前,中學階段進行新一輪的課程改革,新課改強調課程與教學要“回歸生活世界”,要以學生為本,強調人文性、生活性、實踐性、開放性。對于中學思想政治教學而言,新課程改革要求其在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方式上要做出改變,要逐步改變以往枯燥的授課內容,逐步實現教學的“生活化”。因此,中學思想政治教學要逐步實現教學生活化。
三、中學思想政治教學生活化有效實施的策略
1.教師要樹立“生活化”的教學理念
教師觀念上的改變是中學思想政治教學生活化實施的關鍵點之一。所謂教學生活化的教育理念是指三個方面:(1)以學生為本,著眼于學生的實際生活,以提高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為教學目標。(2)源于生活,但是高于生活。中學思想政治教學既不能脫離學生的實際生活,但又不能簡單地重復學生的生活,教學內容應該是對學生實際生活的提煉和升華。(3)基于生活,融入生活。教師要注重教學方法的多元化,要注重采用交往、體驗和反思的教學方式。因此,對于中學思想政治教師而言,要注重樹立以學生為本,教學內容生活化以及教學方式多元化的教學理念,摒棄以往照本宣科的觀念,只有從理念上接受教學生活化的理念,才能夠以貼近生活、貼近學生、貼近實際為原則,在中學思想政治的教學實踐中逐步實施教學生活化。
2.將理論與生活相結合,實現教學內容的“生活化”
中學思想政治教學生活化的特點在于要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目前,中學生對思想政治課毫無興趣最大的原因在于教師往往只注重思想政治的理論性,而忽視將理論與學生的生活相聯系,往往采取照本宣科的方式。因此,中學思想政治教學生活化要解決這些問題,首先要注重教學內容的生活化。筆者認為教師可以從三個方面組織教學內容:(1)教師要關注校園中的課
程資源。校園生活是學生最熟悉、最親切、最感興趣的內容。因此,對于中學思想政治教師而言,校園生活是該課程最好的課程資源。如,校園班級建設以及同學間的關系等等,甚至可以將新課改的實驗點,這些校園中發生的大事加入進經濟、政治學的課堂,這些與學生生活密切聯系的內容可使學生感到自豪感,更有興趣學習。
(2)關注社會中的教學資源。中學思想政治課新課標強調要將課程內容與社會生活相聯系,要注重反映社會中的熱點和焦點。因此,中學思想政治教學生活化的實施要求教師注重從社會中提煉生活化的教學內容,如“社會主義新農村”、總書記的八個“榮辱觀”等重大時政引入政治課堂,這樣既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又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3)注重家庭生活中的課程資源。中學階段的思想政治課堂,往往都能在生活中尋找到合適的課程資源。如,在上《債券和商業保險》《商品服務市場》等內容時,可就家庭的投資理財、家庭的消費行為、家庭的收入來源等包含極其豐富經濟學道理的生活例子入手教學。
總而言之,中學思想政治教學生活化的有效實施最關鍵的是教師樹立生活化的教學理念以及注重將教學內容融入生活中。
參考文獻:
[1]賀偉.高中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學模式的構建[J].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2008(8).
[2]鄧伽.論高中思想政治課的教學生活化[D].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08.
一、把握知識的深淺度
中學思想政治課教材知識面涉及較廣,在教學中,有時為了講清某些問題,必須對教材的內容加以深化和拓展。但這種深化和拓展必須有個“度”,要考慮教學大綱的要求和學生的接受能力。如果在講授中忽視了這個“度”,任憑教師隨心所欲、盡情拓展,這樣盡管教師費了功夫,講得頭頭是道,學生仍有可能不得要領。所以,深化和拓展教材要有“度”,要以大綱為依據,以幫助學生理解和運用基礎知識為原則。
二、課堂提問要適度
提問,是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一個精彩的提問,對于啟迪學生思維,激發學習動機,培養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一,提問要難易有度。如問題過易,沒有一定的思考性,學生張口能答,就失去了提問的意義;如問題過難,學生思維啟動不起來,就激不起學生答題的興趣。第二,提問要數量有度。盡管課堂提問的作用很大,但也絕非提問的次數越多越好。提問過于頻繁,使學生忙于應付教師的提問,精神高度緊張,不利于教學任務的完成,也不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第三,提問要“點”“面”有度。教師在面向全體學生的基礎上,可以按學生的不同水平設計問題,按問題的難易程度找不同層次的學生回答。要使中差生特別是差生有充分的機會回答問題,讓他們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增強學習的自信心,切忌把回答問題當作某幾個優等生的專利。
三、舉例證明要有力度
1.列舉的事例在量上要充足,具有足夠的說服力。中學思想政治課是對中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這就要求教師不能照本宣科,而是要結合學生的實際,運用具體真實的事例加以剖析、證明,以增強教育效果。而教材中所提供的事例畢竟有限,且有的離學生生活太遠不足以說明問題,因此需要教師在教學中適當地補充事例。
2.事例的選擇要典型,有代表性,切忌不加選擇地信手拈來。如果對事物不加篩選,就達不到教育的目的,也會影響教學效果。因此,要緊緊圍繞講述的重點慎重選擇,以增強說明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