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11 08:14:1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大學課程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具體地說,我校“大學物理”課程由必修和選修兩塊教學內容組成,在教學實踐中實現整體優化.由于課時所限,“工科物理”必須在保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精簡學時,為后續選修課程騰出教學時間.我們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提高課堂效率,課時由128學時調整為112學時.必修課后,同學根據專業需要和自身興趣,必須任選至少一門后續選修課程,同時計入公選課學分.多年來,經過凝練內容,總結經驗,漸進實施,已經形成大學物理Ⅰ(必修課)+X(選修課)課程方案.首先,注重主干課程“工科物理”的建設.1996年起,以“教學內容現代化”和“教學手段改革”為核心,圍繞教材、資源、方法、效果等要素,博采眾長,持續發展.我們整體優化教學內容,出版了適應教改要求的“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工科物理教程》;倡導多媒體綜合教學手段,1998年率先完成的大學物理電子教案在國內有一定的示范影響;加強輔助學習條件建設,組織編寫了《大學物理綜合練習》等資料,建設了內容豐富的網絡學習平臺.總之,對“工科物理”成熟的課程模式,我們博采眾家之所長,以資源建設為先導,教學內容和手段現代化為核心,深化課程內涵建設,成果豐富,分別于2004年和2000年獲江蘇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一、二等獎.其次,2005年以來,以素質教育和創新能力培養為中心,進一步強化系列課程建設,融合創新,力創自我之特色.新的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包含現代物理知識、科學藝術交融、高新技術應用、創新實驗探究等.教學手段廣泛采用多媒體技術,所有課程都開發了多媒體電子教案,建立了網絡學習平臺,教學資源豐富.同時,針對不同課程的教學內容,探索以研究型教學為核心的多樣化教學方法.目前,“物理與藝術”已成為國家精品課程,并于2012年分別被遴選為國家精品視頻公開課和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工科物理”和“近代物理與高新技術”已建設成省級精品課程.系列課程建設成果于2011年獲江蘇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特等獎;2014年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
2文理交融培養素質
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相互融合有利于高素質的人才培養,物理教學在這方面有獨特的優勢,并發揮著重要作用.新的課程體系建設體現了文理交融、科藝相濟的先進教育理念.首先,從2005年開始,經過深入的調研和大量的素材積累,我們在全國率先開設了“物理與藝術”選修課,教學內容主要是以藝術家和物理學家相互平行的視角,闡述人們對宇宙圖像的建立過程和理解;對物質運動的基本形式的認識;分析比較他們在創新意識和思維方法上的共同點,以達到對學生進行科學與人文素質培養和提高創新思維能力之目的.經過近10年的教學實踐,已經構成完整的課程教學體系,主要包括:自然哲學到物理學與繪畫的開端;喬托的“透視”與伽利略的“參照系”;牛頓與達•芬奇;現代科學革命與現代美術革命;光與色彩的意義;空間的意義與立體主義畫派;時間的意義與未來主義和超現實主義畫派;量子風云與抽象主義藝術;宇宙與人文;對稱與不對稱;混沌和分形與抽象表現主義畫派;東方的藝術之道與西方的科學之道等.簡而言之,我們追尋著物理和藝術的發展歷史,探討它們之間的相互聯系,教學的重點就在于揭示它們發展的每一次重大革命中的創新點.“物理與藝術”課程建設是一個符合現代教育理念,具有重要創新思想,在國內率先完成,并取得優秀教學實踐效果和師生廣泛贊譽的教學成果.由李政道先生親題書名,楊叔子院士作序的“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物理與藝術》(附課件光盤)出版后,在物理教育界產生重要影響,2012年被評為國家級精品教材.其次,開設的“文化物理”面向全校各專業學生(包括文科類),文理兼濟,特色鮮明.課程采取“案例”式教學,追尋物理學歷史發展脈絡,通過分析物理學重大發現的社會背景和深刻影響,凝練出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相融合的教學內容,培養學生對自然世界(宇宙)的情感、科學研究的態度、創新性的思維方式和崇尚人文科學精神的價值取向.國家級“十二五”規劃教材《文化物理》特色鮮明,全書不依靠數學公式,而是以科學意義的圖片代替方程,科學內涵的圖景理解概念.用簡潔的語言和發人深省的科學故事,在科學文化的視野下,鼓勵學生欣賞物理學和體味蘊涵其中的深刻思想.
3聯系前沿激發創新
為了適應科技發展,培養創新精神,進行工科物理教學內容現代化改革成為共識.自2000年起,我們以現代教育思想為指導,以近代物理的基本思想、基本方法及其在高新技術中的應用為主線,針對不同專業學生,開設了“近代物理與高新技術”課程.在面向航空主機類專業的“近代物理與高新技術Ⅰ”課程的教學中,我們將激光武器、紅外探測與隱身、巨磁阻材料、清潔能源等方面的發展和成果介紹給學生,并且注意本校學生的專業方向特點.教學中結合航空航天方面的高新技術發展的事例,引起了同學們的極大興趣,如高能激光、激光制導、激光推進,飛機和火箭等飛行器的紅外輻射特征及其隱身技術等,使課程既具有強烈的時代氣息,又具有航空航天特色.在面向電子信息技術類“近代物理與高新技術Ⅱ”課程教學中,我們注意加強半導體物理與微電子技術的教學,并將最新的微電子制備技術和測試分析技術介紹給學生.
在開展課程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對象為大二、大三學生的特點,我們認真分析研究了他們已接受的數學、物理等方面課程學習的情況,精心編寫出版了《近代物理與高新技術》教材.全書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實施因材施教,注意不過多地涉及高深理論和技術細節,不強調理論的系統性和完備性,力求采用普通物理學的教學方法(即所謂的“普物化”)完成近代物理的教學.在內容處理上,適當鋪墊一些理論過程,既有一定的深入又不至于太難,又要淺出又不流于膚淺,使課程教學的深度、廣度、進度適合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使學生初步了解近代物理學和高新技術中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近代物理對高新技術的作用、當代高新技術的發展等,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和創新能力,為學生適應科學技術飛速發展打下基礎.在課程現代化建設中,我們認識到近代物理實驗可以培養學生運用近代物理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能力,初步掌握近代物理和高新技術中的一些基本實驗方法和技術手段.因此,我校利用“211工程”項目建設了近代物理實驗室,面向工科專業的學生開設了“拓展性近代物理實驗”課程.在原子核物理、原子物理、低溫物理、磁共振技術、微波技術、譜線分析、相對論、光信息處理、光纖通信等方面建立起基本的實驗手段,為適應培養新世紀高科技人才的要求提供了基本的實驗平臺.我們積極探索研究型實驗教學新模式.在形式上,不是要求學生簡單地重復或驗證實驗現象,而是組織若干個圍繞某一專題的物理實驗,比如,“STM實驗與納米技術”“狹義相對論和核物理技術”“光學信息處理技術”等8個專題性實驗,要求學生課前查找資料,自學專題實驗涉及的知識內容,然后自己動手,觀察和驗證現象,以科研訓練方式完成實驗,最終形成論文式的實驗報告.課程教學對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形成現代自然觀和提高創新能力有顯著的作用.我們以“特色化、精品化、現代化”的設計思想建設了一個“物理演示與探究實驗室”,并開設“物理演示與探究”選修課程.
一方面,購置各類原理性演示實驗,以配合大學物理課堂教學;更為重要的是,我們貫徹科研與教學相互融合的先進理念,把本校若干項重要的科研成果中的物理原理提煉出來,在相關專家指導下,設計開發物理與科研相互結合的演示儀器,并通過申請校內“大學生科研訓練計劃”資助,鼓勵有興趣的學生參與完成.這一過程性、研究型教育的設計思想和實踐,不僅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而且使他們體會到物理知識對他們今后專業發展的重要性.目前,整個實驗室建設和特色演示實驗儀器的研制已經形成一個由學生參與,不斷發展、不斷積累和不斷完善的學習過程.近代物理實驗和演示實驗向所有選課學生開放.近幾年來,學生參與研制的實驗作品60余臺,26次獲國家或省級創新競賽獎.其中,“大場景360°環視動態顯示系統”“數字水墻”分別榮獲十二屆和十一屆“挑戰杯”競賽一等獎;“旋轉磁場演示儀”獲全國高校物理演示教學儀器獎;還有20余項成果在江蘇省高校大學生物理及實驗科技作品創新競賽中獲獎.
4實踐應用影響廣泛
教學內容的拓展和課程模式的變革是我們課程改革的核心內容.首先對選修課的設置和教學內容,根據教學實踐不斷調整、完善,最終形成目前成熟的課程群.其次我們綜合運用課堂教學、探究實驗、網絡平臺、開放課題等不同教學媒介,形成開放的、動態的、個性化的學習過程.針對不同課程特點,實現了由單一的物理知識學習模式向多元化、混合型學習模式的轉變(見圖2).特別強調指出,我們的傳統“工科物理”主干課程,和后續系列課程不是割裂的,而是相互促進,協同發展.后續系列課程的建設成果不斷融入到工科物理的教學中,反哺工科物理的教學改革,使得整個大學物理教學充滿活力.這種由單一的物理知識教育向提高素質、培混合型課程群養創新能力轉變的教學體系,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少同學選修2門以上的課程.
關鍵詞:重修;大學英語教學
自我校實行學分制以來,學生必須獲得專業規定的學分才能畢業,筆者學校實行補考制和重修制并存的“雙軌制”,即課程結業考核不及格但又達到一定分數的課程給予一次補考,對補考后仍不及格以及課程結業考核達不到一定分數標準的課程,必須要進行重修以取得該課程的學分。大學英語一直是各專業的基礎必修課程,每個學期都有學生參加重修課程的學習,盡管學校和教師都相當重視重修課程的設置,但從實際情況來看,重修課程的教學效果并不理想。
筆者在2007-2008學年擔任大學英語(1)重修課程的教學工作。班級的曠課率高達近50%。筆者做過初步調查,發現重修課的出勤率普遍偏低,許多班級的曠課率都達到40%-50%。如何改變英語重修課的現狀,提高重修課程的教學效果,成了提高學生英語整體水平的關鍵。
現大學英語重修課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一、學生情感因素
1.學生缺乏學習興趣
“任何學習的成功都不能完全取決于智力因素,學習者自身的非智力因素(興趣、動機、情感、策略、性格等)在一定條件下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興趣是人樂于接觸事物,并力求參與相應活動的一種積極的意識傾向。興趣也是學習者入門的向導,是感情的體現,促使動機的產生。學習者有了興趣就會對相關活動表現出積極肯定的情緒。”(6,P103)反之,缺乏學習興趣,學習者就會缺乏學習動力和積極性,在課堂學習中會表現為曠課、注意力不集中、不參與課堂互動。
參加大學英語重修班學習的學生大多英語基礎比較薄弱,對英語學習沒有興趣,重修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補學分,而不是提高自己的英語水平。因此缺乏對英語的興趣是重修班學生學習英語的最大障礙。
2.學生學習壓力過大
參加大學英語重修班學習的一部分學生一學期內有幾門課需要重修,心理壓力和學業壓力都很大。白天的專業和基礎課程的任務就比較重,晚上還要疲于應付各門重修課程。繁重的學習任務和精神壓力往往會造成部分學生的厭學情緒。
二、師資配備不足,缺乏必要的指導
自大學擴招以來,多數高等學校都面臨師資嚴重不足的問題。許多擔任重修課程的教師,本身就課程教學任務就相當繁重,很難有充足的精力和時間制訂完善的教學計劃和設計有針對性的教學內容。
三、學時少,教學任務繁重
重修課在筆者學校只有12周的授課時間,而且每周的授課時間集中,一次4節課。相對正常教學周的時間來說,教學時間短,時間密集,對于基礎本來就比較差的學生來說,在短時間內,接受更多的信息量是不可能的。
四、學生基礎參差不齊
在筆者承擔教學的任務的大學英語(1)的班級中,英語水平出現嚴重的兩極分化,其中有一部分重修的學生是為了在這門課程中獲得更高的基點,這部分學生對獲得的大學英語(1)的成績不滿意,希望通過重修能獲得更好成績,其中有的是入校就進入快班從大學英語(2)開始學習的學生。這一部分學生大多已經通過了大學英語六級,英語基礎好,學習認真。而另一部分則是在大學英語(1)的期末考試和補考中都沒有及格的學生,英語基礎很差,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因此很難設計同時適合兩種學生的課程內容和教學計劃。內容太簡單,對于基礎好的學生,上課內容就會缺乏挑戰性;內容太難,基礎差的學生則會聽不懂。
筆者根據上述問題,提出一些初步解決的策略
1.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深層動機。動機分為表層動機和深層動機。表層動機通常與個人的前途直接相關,動力來自外部;深層動機一般不與學習者個人的前途和經濟利益發生直接的關系,學習動力來在對英語語言或文化本身的興趣“(1,P105)“具有深層動機的學生對學習外語感興趣,對外國文化感興趣。深層動機愈強,使用目標語言的欲望愈強,因此以來母語的可能性就越小。”(1,P109)也就是說,學生的對英語語言本身的興趣越大,即深層動機越強,自覺學習和使用英語的可能性就越大。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之產生深層動機,是外語教學工作的關鍵。
2.教育心理學家把英語學習的原因分為表層動機和深層動機,前者指物質刺激,如:證書、文憑、高工資等;后者指非物質刺激,如:興趣、愛好等。深層動機來源于對語言本身的濃厚興趣。如果僅為了獲得學分或通過四六級而學習英語,表現為“要我學”而不是“我要學”,缺少主動精神。因此教師應該運用多種教學手段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充分挖掘語言本身的魅力,讓學生感受到英語語言之美。引導學生認識到學習英語除了過四六級還為了未來的生存和競爭,更重要的是讓他們對英語語言本身和對英語國家的文化、歷史等感興趣。這種學習的表層動機和深層動機的融合與補充定能轉化為學生的學習動力。
《大學英語課程要求(試行)》明確指出“教學模式改革成功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學生個性化學習方法的形成和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成功的外語教學應該能激發和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獲得足夠的目標語輸入和交際實踐機會,并教給他們相應的學習策略,從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良好的師生關系也會影響學生的認知活動,表現為學生喜歡某位教師,其課堂氣氛往往就比較活躍,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濃厚。因此教師在英語教學中應該重視感情的投入,多傾聽學生的聲音,對他們多用積極的語言進行肯定與表揚,幫助學生保持良好的心態,增強他們的自信心,用真心去贏得學生的心,從而培養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
3.制訂有針對性的學綱
現英語重修的教學主要采取兩種模式:(1)重復教學——即將重修的課程的大學英語課本再重復講解一次;(2)習題教學——在課堂上進行大量的習題訓練,教學內容主要以習題講解為主。兩種模式都有其固有的弊端,重復教學,學生大多會表現出厭倦情緒,注意力難以集中,習題教學可以在短時間內提高學生的應試能力,卻忽略了學生基本語言能力的培養。制訂有針對性的教學大綱,選用同等難度不同的教材,教材講解與習題穿行,新鮮的語言材料避免重復,習題的穿插定期地檢驗學生的學習進展情況,有利于學生對課堂知識的消化和吸收。
選擇教學內容是應考慮為課堂教學提供最佳的語言樣本和有系統性、有針對性的語言時間活動的材料。并注意思想性、系統性與靈活性、可接受性與前瞻性、語言典范與時代氣息的關系。
4.尊重學生個體差異,實施重修課分層次教學
“因材施教,分層次教學”是一個指導性的教育原則。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可以嘗試布置作業,定期檢查學習進度的方式進行輔導,對出勤率不做要求。而課堂內容的設計主要針對基礎差的學生。
而基礎差的學生在上課前最好能參加一次語言技能考核,根據考核的成績分析各個學生的薄弱環節,布置相應的課后訓練任務,并定期對課后訓練的完成情況進行考核。課堂和課后雙管齊下,對于不能積極按時完成課后訓練的學生,教師也有權利取消其考試資格。
5.實施導師制
實施導師制,有針對性的進行一對一或一對多的學生學習指導。筆者發現許多英語成績較差的學生都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而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決非一朝一夕之功,如果能有一名經驗豐富的指導教師,提供課后指導和幫助,學生不僅可以得到更充分的指導,而且導師的積極引導可以促進學生積極情感的作用,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各個年級參加大學英語重修的人數并不是很多,導師制是一種切實可行的幫助基礎薄弱學生的有效方式。
重修課的教學對基礎較差學生的成功引導,不僅可以提高學校的英語整體水平,而且有利于改善整個校園的學習風氣。因此,高校管理部門和每位教師一定要高度重視,嚴格管理,合理安排時間,研究有效的教學方法,因材施教,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文秋芳.英語學習者動機、觀念、策略的變化規律與特點[J].《外語教學與研究》第二期,2001.
[2]王振濤,賀洪江.提高重修課程教學質量的方法探討[J].《河北建筑科技學院學報》第四期,2003.
[3]唐堅毅,汪寧.大學英語興趣教學的探究與時間[J].《創新教育》第二期,2008.
[4]王莉梅.大學英語學習策略探究及對傳統課堂教學模式改革的啟示[J].《中國高教研究》第一期,2008.
(一)認識滯后,體制不健全
部分老師仍然認識不到學生安全教育的重要性,認為安全教育課可有可無,甚至占用了專業課的時間,沒有將安全教育課擺到足夠的高度。體制建設方面,一是領導機制不健全,學校安全教育到底采取什么樣的運行機制,以什么形式納入學校教學系列,從上到下沒有特別明確的規定。二是存在零敲碎打的情況,部分安全教育內容是穿插在班會中進行宣教,致使學生安全教育沒有完全走主渠道。三是安全教育課的講授時間、內容、教師、考核等,都是比較隨意的規劃和計劃,因此,大學生的安全教育在學校教學工作中沒有獲得應有的地位。
(二)教師隊伍教學質量及科研建設有待加強
一方面“,講座式教學”和“照本宣科教學”的普遍性,由于近年來的擴招,每年入學新生有成千上萬人,以講座的形式將安全知識灌輸給學生,很難保證所有學生都能接收到,確保不了教學質量,只能在短時間內發揮作用,容易產生“左耳進右耳出”的效果。而“照本宣科”式的教學,不僅達不到教學目的,反而會使學生厭惡。安全教育課程特有的性質決定了講授該門課程應該以實踐為主理論為輔。合理分配實踐教學與課堂教學兩個環節的比率,提高授課教師的上課技巧、教學水平,特別是要掌握現代教學的各項方法和技能,才能保證教學效果。另一方面,大部分高校都還沒有建立《安全教育課程》教研室,教師隊伍缺少必要的交流和教研活動,教學改革相對滯后,安全教育方面的研究也比較薄弱。
(三)經費投入不足
目前在一些高校,安全教育課的課時費沒有完全按學校課酬標準支付,可能這也是部分老師不重視安全教育課的原因之一。另外組織安全演練、購買相關教學資料及設備、成立教研室、組織師資培訓、舉辦教研活動等,都需要經費的支持。
二、《大學生安全教育》課程改革途徑
(一)逐步完善大學生安全教育課課程體系
大學生安全教育課具有自身的特點,在遵循現代高等教育的規律和要求的前提下,從教學大綱、教學計劃、課程設置、課程實施、課程考核等方面著手,進行認真規劃、嚴格執行,從而使大學生安全教育課課程體系走向完善和規范化。只有構建科學完善的大學生安全教育課程體系,才能保證教學效果,達到培養學生安全意識、提升學生安全素養的目的。
(二)強化師資隊伍
一是要制定師資培訓學習計劃,逐步建成一支以主講教師負責、結構合理、人員穩定、學術及教學水平都比較高的隊伍,積極選送骨干教師外出參觀學習或者參加國內外與本課程相關的研討會,提高業務水平。二是成立安全教育教研室,采用集體備課的方式,進行課程研發。一方面定期開展教研活動,互相交流、同時鼓勵青年教師積極向有豐富教學經驗的教師學習,努力提高自身的講課水平,革新教學方式方法,有學者提出案例教學法在《大學生安全教育》課程中應用的實效性,本文建議可以在課堂中應用另一種教學方法—情境教學法,所謂情境教學就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并使學生的心理機能能得到發展的教學方法。安全教育屬于實踐與情境性較強的課程,利用情境教學法授課,讓學生角色扮演,親身體驗,過足“戲癮”,學生在參與的同時自然也加深了印象;另一方面積極參與科研工作,積累各種科研經驗,使自己在講課的過程中,能夠穿插大量的實踐知識,豐富課堂內容。三是重視學歷層次的提高,鼓勵青年教師攻讀碩士、博士,提高學歷水平。
(三)給予保衛干部更多的關懷
在大學生安全教育中,保衛干部起著支柱性的作用。近年來,高校安全保衛部門干部的學歷結構也發生了較大變化,一部分具有大學本科甚至研究生以上學歷系統地學習過法律和安全保衛工作專業的人員充實到高校安全保衛戰線,他們懂得安全方面的知識,又走在安全保衛的一線,已經具備資格和能力承擔大學生安全教育課教師的任務及組建安全教育教研室,但是目前保衛干部在職業培訓、風險津貼、職稱評定方面,都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這就使得個人成長受到一定的阻滯。為了鼓勵更多有志有才之士充實到安全保衛工作中,為學校安全及安全教育增添更多色彩,希望保衛干部在個人成長方面得到更多關懷和支持。
三、結語
1MOOC和SPOC簡介
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MassiveOpenOnlineCourses,MOOC),國內稱為慕課,一般是面向全社會開放。課程具有資源多元化,易于使用,受眾面廣,課程參與自主性等特點,國外主要的MOOC平臺有Coursera、Udacity、edX等,國內方面,也涌現出了“東西部高校共享課程聯盟”、“地方高校‘優課’聯盟”、“中國高校計算機教育MOOC聯盟”等校際的協同創新聯盟。愛課程網、中國大學慕課、學堂在線根據不同類型、不同層次高校的教學需求也提供了一批小規模定制的在線課程。小范圍限制性在線課程(SmallPrivateOnlineCours-es,SPOC)是在一定程度上MOOC的延續和發展。SPOC的“限制性”體現在對申請參加課程的學生設置限制性準入條件,達到要求的申請者才能被納入課程“小規模”指學生人數控制在幾十到幾百人,一般是面向某些學校或者某些特定學員開放的課程。SPOC基于在線優質課程資源,以在線學習和真實教室課堂為紐帶,將教師的知識傳授身份轉變為學習過程的指導者和促進者,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參與度和互動性,同時也便于教師全方面深入了解學生。從本質上來說,MOOC和SPOC都是一種教學的促進手段。MOOC平臺加劇了教學資源的聚集與利用,平臺越來越多扮演著教師教學支持平臺和教學過程數據聚集地的角色。針對MOOC+SPOC教育教學改革實踐,雖然教師在課堂上課的時間是有限的,但是在備課、準備教學材料、實施教學改革過程中投入了巨大、難以量化的工作量,完善的MOOC平臺可以將教師從學生成績填報、課程考核分析與評價等過程中解放出來,集中精力開展教學改革,有效支持教師的教學研究工作。
2“大學計算機”課程教學現狀
“大學計算機”是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的核心課程,屬于計算機基礎課程“1+X”體系的第一層次。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課程先后經歷“計算機文化基礎”、“計算機應用基礎”、“大學計算機基礎”等階段。“大學計算機”課程包羅萬象,知識點紛雜又不能深入展開,很多大學新生入學前不同程度接觸過信息技術課程,學生上課聽講內容“似曾相識”、導致教學和學生的關注點分離,“上課玩手機”等隱蔽性逃課等現象始終存在。部分高校囿于師資水平限制,任課教師教學任務繁重,更深層次上講,由于授課過程存在大量重復性勞動,教學過程流于形式,甚至退化為計算機培訓學校的軟件培訓課,更無從談起更高層次的“計算思維”教育。教育部的高校計算機課程教學文件對于構建起高校計算機課程的教學內容體系起到了規范作用,各高校通常以“理論知識傳授+計算機與常用典型軟件的操作”的形式開展。理論課堂上,事實與工具講的多而思維講的少,內容寬泛,講解淺泛,以概念講概念[1];實驗課堂實驗類型比例失調,以驗證性實驗為主,綜合性和創新型實驗比例很低,甚至沒有。課程內容沒有新意,學生課堂注意力不集中,容易給人留下課程水平低,作用不大,從而加劇了計算機“工具論”等狹隘的錯誤認識。大多數學校的計算機課程面臨著縮減學時、壓縮教學內容等現實問題,受限制于學時等因素教學內容面臨舍棄等選擇,教師為了完成教學內容“填鴨式教學”不可避免;同時學生被動學習之下學習積極性受挫,主動參與程度不高;另外師資數量的絕對不足和師資水平的局限,面臨超額的教學任務,課程成為“復讀機”式教學不能杜絕。針對學校實際和學生水平如何做到因地制宜,使得計算機課程在教學內容、教學形式、教學方法、教學手段、課程評價等方面進行改革,仍舊面臨諸多問題。近年來,MOOC作為一種新的教學促進手段大行其道,以其資源多元化,易于使用,受眾面廣,課程參與自主性等特點給吸引了世人的目光。接踵而至的SPOC將在線教學和微視頻、小眾教學、集約化教育等融合在一起,不僅能夠彌補MOOC教學“教師無法掌握學生的學習過程”、“缺乏科學有效的評價方式”的短板,而且可以做到與傳統課堂教學“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深度融合,因此選擇采用MOOC+SPOC混合教學模式來改造“大學計算機”課程成為教學改革研究的熱點。
3我校大學計算機教學改革情況
我校“大學計算機”課程面向全校一年級本科新生在每年秋季學期開設,每期學員人數五千多人。面向20多個專業學院的80多個本科專業學生開設。實施MOOC+SPOC改造前,在我校大學計算機基礎教育體系中,大學計算機課程分A、B兩個層次開設。A層次學時設置為56學時(理論24學時+實驗32學時);B層次48學時(理論16學時+實驗32學時);”兩門課程分別實施統一的教學大綱、實驗大綱、考試大綱。近五年來,我校一直在深化開展“大學計算機”課程教學改革。2012年,在全校范圍內開展了全部本科專業學生的計算機基礎水平摸底調查,通過調查問卷的形式發放4000份,回收有效問卷3711份,掌握了第一手的調查資料。同時結合我校綜合性院校特點,加強同各個專業學院的調研工作,結合人才培養方案優化課程設置及教學安排。以每學期師生懇談會、校際交流調研、對口支援高校培訓等形式進行實地調研、參觀考察,為開展混合教學積累經驗。從2012年開始,我們按照學科門類從全校選取了20%的有代表性的專業,涉及本科、民考漢、民考民等多種類型的學生,開展MOOC教學探索試點,通過設置部分自學內容以“專題考核”方式進行。2013-2014學年,在完善教學內容和總結經驗的基礎上,逐步擴大改革實施范圍,選取40%的大學一年級新生實施MOOC+SPOC教學改革,采用網上自主學習+線下面授的模式進行。2015年SPOC混合教學改革模式[2]進一步深化,通過校級公共課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立項項目形式,從教學方案實施與實踐、教學過程設計、案例教學方法、在線學習模式、學生成績評價機制等方面進行專題研究。2016年SPOC教學改革全面鋪開,以線上自學24學時+線下面授16學時的方式,實施滾動式并行流水化課程開設方法,根據學生人數和師資實際情況分批次獨立完成。同時以精品課程建設為契機,從教材建設、網絡教學資源建設、習題課建設分別推進,目前經過兩輪實踐檢驗的教學視頻已經在EOL教學平臺上線,配套的SPOC混合教學模式的教學案例也已編寫完成,截至目前主編參編出版國家級規劃教材2部,省部級規劃實驗教材1部,配套教學案例3部。
4MOOC+SPOC混合教學模式應用實踐
新生剛從中學傳統課堂進入網絡化的教學模式多有不適,學生們依舊希望大學教師在課堂講思路、講提綱、講重點、講難點、少術語、多示范,多提問、多討論,通過對學習內容實施指導與引導、輔助以通俗的語言案例講解、進行問答與互動來完成課程的學習。完全化的MOOC學習,容易導致師生溝通的缺乏,加之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尚未完全建立。因此,承認個體的潛能和差異的同時注重個性發展,給不同學生的學習提供具有差別性和多樣性的課程設計,在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上做到因學生而異。這種共性和差異性的存在,需要MOOC平臺和SPOC課堂有機結合,為此我們實施了以資源為中心的混合教學過程設計(圖1),以及混合教學實施模式(圖2)。4.1構建課程資源平臺,規范教學內容為便于開展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教學,參考國內“東西部高校共享課程聯盟”、“地方高校‘優課’聯盟”、“中國高校計算機教育MOOC聯盟”等MOOC教學平臺,以及愛課程網、中國大學慕課、學堂在線等平臺中的名校的高質量的教學資源,開展具有自我知識產權的“微課”視頻、習題庫、測試庫等全方位的教學資源建設。發揮互聯網思維以資源建設為核心,充分依托我校EOL網絡教學平臺,教學資源平臺,學生自主學習平臺,“東西部高校課程共享聯盟”等平臺,充分挖掘優勢課程資源,消化吸收后自主設計、重組教學內容,設計并完善現有教學案例,結合互聯網+大賽,微視頻設計大賽、多媒體課件立項等方式促進教學資源的收集與開發,豐富和完善教學資源。優化課程學時數,通過減少傳統課堂授課學時數,增加學生自主學習學時數的形式改造課程。通過網絡教學平臺、教學視頻點播等形式增加學時自主學習時間,在形式和內容上減輕教師的重復性勞動,“大學計算機”試點課程學時調整為40學時,線上自主MOOC學習24學時(理論+實驗),線下SPOC面授16學時。依據專業學科大類及學生受眾不同,動態調整授課方式及教學案例。4.2加強教學設計,滿足學生多層次學習需求開展混合教學環節設計和以資源為中心的教學過程設計[3](見圖1),構建混合教學實施模式(見圖2),以有效支持學生自主學習,降低混合學習的難度。在立足本校實際情況的基礎上,對現有的教學內容進行優化重構。以“講—節—測—練”為組織架構,以“微課”視頻為主線,將教學內容劃分為若干講,每一講由若干節組成,各節之間前后呼應,各講之間有機結合。每節之后安排小節測試,便于對學習內容進行即時測驗,考察自主學習效果;針對技能型操作內容,提供3-5個同類型的練習作業,為課下自我練習提供學習材料。通過內容的重構,爭取使學生線上學習做到“講、學、測、練”相結合。3.課堂教學2.在線學習4.學結與評價1.課前準備MOOCTHEOL測試題教師學生教學資料iCourse中國大學MOOC學生資源池練習題圖2混合式教學實施模式基于網絡教學平臺,豐富《大學計算機》精品課程線上教學內容,以線上線下互補相結合,提高學生的參與性、積極性、學習的主動性;以翻轉課堂,混合教學,小班教學等手段,豐富教學形式,延伸教學內容,提供多層次多樣化的教學課堂,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促進教育公平。4.3營造學習情境,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理設置教學目標,實施混合式教學實施模式(見圖2)。線下課堂教學充分利用啟發式教學,刺激學生的思維;在教師積極引導下,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索。線上自主學習重視師生溝通交流,多方協同共同營建討論區,使之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求助驛站,學習經驗的精華聚集區。線上學習由于缺乏線下課堂的教師面授的即視感,學習中遇到的問題不能及時得到正向反饋,而線上學習討論區的功能承載了問題求助、課程內容討論,學習情緒抒發等方面的內容。此外鼓勵教師利用口頭表揚進行鼓勵、對作業完成優秀的學生進行獎勵激勵,感受主動完成工作的愉悅感,從而形成良性刺激,感受自主學習的激情。4.4多方位作業評價,引導學生自評互評學生作業評價是檢驗學生學習知識掌握情況的一種手段,也是學生知識內化、遷移的體現。學生作業評價可以形式多樣化,具體可結合實際開展學生自評、學生互評、教師引導的學生自評與互評、師生共同參與的復合式評估等形式的作業評價。無論哪種形式的作業評價,都需要教師充分發揮主導作用,通過課堂上的直接觀察、回答問題、讀書筆記、師生座談、訪談等教學信息反饋手段對學生的學習從正反兩個方面給與客觀公正的評價。特別的,針對學生作業自評和作業互評,需要教師利用自己掌握的豐富評估知識和教學技巧,以通俗易懂的形式讓學生全面掌握評價體系,主要包括評價意義、評價標準、評價方法等。作業自評使學生以一種直觀的方式來審視自己的學習狀況;作業互評使學生換一個視角來審視學生的作業并進行評價,可以鍛煉學生的溝通技能、培養和他人合作能力,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無論是學生自評還是互評,教師都要及時引導學生的評價,根據學生理解的偏差修正評價目標、方法。適時抽查學生的自評與互評,及時掌握學生評價傾向,并在需要時提供建議。4.5改革課程評價方式,實施過程化考核由以往以期末考試為主的終結性評價轉向側重于知識考核、能力考核、計算思維能力培養為主的形成性評價。根據“大學計算機”課程內容特點適時實施過程性評價,形成性評價貫穿課程始終。形成性評價不僅僅關注學生課堂上學生的知識學習,還關注學生線上以及課堂學習對課程學習的態度、方式等。通過靈活開放的方式,如課上或課間師生片段性對話,電子郵件,讀書筆記,QQ,微信等形式,對學習過程進行動態化監控,便于教師指導學生的學習。圖3“大學計算機”課程平均成績對比改革后的大學計算機課程的課程評價公式為“總評成績100%=線上成績40%+線下面授30%+期末考試30%”。線上成績,占總成績的40%,包含MOOC視頻學習,知識點測試,線上討論等部分;線下面授包括出勤和平時作業成績,占總成績的30%,側重于課程相關內容的實驗作業,以應用型和設計性實驗為主,少量的綜合性實驗為輔,主要考察學生利用相關知識進行問題解決的能力;期末考試為無紙化考試方式,占總評成績的40%。期末考試以Office軟件操作技能考核為主,從課程SPOC實用教程中分模塊隨機選題,通過無紙化考試的方式進行上機作答。圖4“大學計算機”課程優秀率對比從近幾年學生的課程考試結果中平均成績(見圖3)和優秀率(見圖4)來看,其中2011為參照基準,為改革實施前的成績評價結果;2012-2015為混合式教學模式實施后的課程總評成績。2016年A、B層次合并,未列入對比。課程整體平均分穩步上升,優秀率大幅提高。
5總結
經過幾年的MOOC+SPOC教學改革實踐探索,我們通過建立以資源為中心的“大學計算機”MOOC教學平臺,結合混合教學過程設計,探索實踐出了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教學模式,取得了較滿意的教學改革效果。
作者:常耀輝 鐘福如 蔡文青 單位:石河子大學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戰德臣,聶蘭順,張麗杰,等.大學計算機課程基于MOOC+SPOCs的教學改革實踐[J].中國大學教學,2015,8:008.
[2]常耀輝.基于SPOC混合教學模式的程序設計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以“VisualBasic程序設計基礎”為例[J].工業和信息化教育,2017,(01):26-32.
論文關鍵詞:教學設計,大學英語,性質
一、教學設計的性質
所謂教學設計(instructional design),是在教學之前對教學歷程中的一切,預為籌劃,從而安排教學情境,以期達到教學目標的系統性設計。教學設計的目的在于幫助學生更好的學習。教學設計使學生在有效地教學歷程中間達成教師為他預設的教學目標。教學設計的完成需要系統完善的方法,在教學歷程的系統設計中,包括多個前后彼此連接的步驟,從開始的教學目標分析,到最后對目標是否達成的評量,每個步驟的設計均須符合實證研究的要求。教學實際的基本原理是以人類的發展心理與學習心理為基礎的。教學設計者應進一步研究研究人類在學習情境中,經由何種歷程獲得該能力。因此,教學時所采用的課程材料,教師不僅需要徹底了解,更重要的是如何教的學生喜歡并能把教材中的知識點學以致用。
二、大學英語教學設計的模式
1.確定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設計模式進行教學設計時,第一步工作是確定所學課程的教學目標。所謂教學目標(instructional goal),是指在教學之前預期教學活動結束之后,學生從教學活動中學到些什么教育學論文,是知識與技能,還是態度與觀念。教學目標的確定是根據:1. 大學英語課程的需要 2. 學生的能力與個別差異 3. 教師的教學經驗。
2.進行教學分析
教學設計第二步的教學分析(instructional analysis),是指在教學目標之下,對達成目標的過程當中學生學習所需技能的分析。以學生學習過去完成時為例,教師在教學之前必先了解學生是否具備應用過去時的能力。了解學習者需要哪些先備知識技能有利于達成教學目標。
3.檢查起點行為
所謂的起點行為(entry behavior),是指學習新經驗之前必須具備的基礎性經驗。面對新的教學情境時,學生們因起點行為的不同,而有個別的差異。英語教師者必先了解這方面個別差異的大概情形,然后才能決定如何教導他們學習。檢查起點行為的方法,可采用口頭問題的方式,也可采用紙筆測驗方式進行。
4.制定作業目標
根據前述之教學分析與起點行為分析,就可進一步制定作業目標。所謂作業目標(performance objective),是指教學設計者或教師,對學生預估其在教學后學的知識技能的具體表現。同時,在制定作業目標時,附帶制定出學習成敗的標準,即指明達到什么標準才算是及格。
5.擬定測試題目
根據前述之作業目標及教學內容進行學后成就測試的命題工作。學習之后的測試題目,必須以作業目標為范圍,如此才能從測驗結果中真實反映出每個學生學習的情形。
6.提出教學策略
根據前面五個步驟看,教學設計者或教師,即可進一步提出實際教學的教學策略。加涅提出在教學歷程中的九件教學事項時順序排列的:(1)引起學生注意。(2)提示教學目標。(3)喚起舊有經驗期刊網。(4)提供教材內容。(5)指導學生學習。(6)展現學習行為。(7)適時給予反饋。(8)評定學習結果。(9)加強記憶與遷移學習。教學策略中包括教材的講解、教學媒體的使用、問題及解答方式、測試及回饋原則、師生間與同學間互動功能之運用等。例如,在大學英語實際教學中,教師首先根據學生的舊經驗引導到新學習,是由教師先把要學的新知識的主題提出來,然后要求學生從長期記憶中所貯存的相關知識檢索出來與新知識核對。從舊經驗引導新學習的辦法相當于正式比賽之前的熱身運動。如此做法使得學生在學習之前先形成心理準備狀態,以便正式學習時對新知識特別注意。或是學生采用寓求知于生活的教學活動,這樣的教學活動使學校的教學活動方式與現實生活相結合,從而使學生們學到的知識更具意義。由此得出,如果教學目標只限于希望學生學到書本知識,教師主導取向的教學策略是較佳的選擇。如果教學目標時希望學生學到較廣的能力與氣質,學生自學取向的教學策略則是較佳的選擇。
7.選定教學內容
教學策略之運用,自然是以教學內容為范圍。教學內容主要是指學校規定的教材。現成的教材是固定的知識,在實際教學時教師如何靈活運用以及如何使用多媒體加強學習效果等,則須在方法上加以選定。
8.做形成性評量
形成性評量(formative evaluation)是指在學科教學未結束之前,為了了解學生學習與進步情形所做的評量工作。在教學之前的教學設計時教育學論文,預先考慮到形成評量的時機及進行方式,以便將來及時發現學生的學習困難,隨時予以補救.形成性量評的目的在性質上相當于段考,對教師而言可以借此獲得教學歷程中的連續性回饋,隨時知道學生們學習的成敗情形,據以作為隨時修正自己教學策略的參考。同理。形成性評量對學生也產生回饋作用,有評量結果獲知自己學習后的表現是完滿或是欠缺,從而肯定或修正自己以后的學習方式。根據預定的教學目標,然后核對形成性評量的結果,教師才能針對全班或個別學生的學習成敗情形分別給予輔導。形成性評量所采用的方法,可使用有教師自編的文字形式測驗,有學生回答后分析結果;也可以由教師平常觀察記錄或是對學生訪談,以了解學生學習進步的情況。
9.做總結性評量
總結性量評是指在學科教學之后,為了解學生學習結果是否達到預期標準,是否符合教學前制定的教學目標及作業目標而做的評量。通常是以期末測試的方式進行。總結性量評的目的有兩個:其一是在教學目標指導下,檢查學生一學期以來的學業以及人格成長達到了什么程度,從而判斷教學效果的得失。其二是根據總結性評量的結果,評定學生的學業成就。總結性評量時所采用的方法,除使用成績測驗之外,也須要靠老師平時觀察記錄的結果。
[參考文獻]
[1]馮忠良.結構—定向教學的理論與實踐——改革教學體質的探索[M].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
[2]何克抗.建構主義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與教學設計[J].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1997,6.
關鍵詞: 專業信息素養 論文寫作 嵌入式教學 學期論文 教學改革
1.引言
隨著國家教育部“卓越工程師計劃”的實施,高校更注重學生能力、素質及社會適應性等方面的培養。長期以來,高校進行信息素養培養的常規途徑是借助新生入館教育和文獻檢索課程,但由于當前大部分院校對文獻檢索這門課程的重視程度不夠,再者課程開設得較早,學生還沒有涉及專業知識的學習,導致目前文獻檢索課程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大學生信息素養的要求,導致學生到后期的專業課程設計、畢業設計中遇到專業相關的工程實際問題時,依然無從下手,不具備專業信息檢索、管理、挖掘及應用的基本能力。為改變現狀,提高大學生的信息素養及科技論文寫作等綜合能力,我館嘗試與機械優集學院協同合作,開展了嵌入式學期論文系列課程教學改革。
2.圖書館嵌入式教學服務
圖書館嵌入式教學服務又稱課程整合式教學服務,是指圖書館學科館員(或教學館員)與院系專業教師協同合作,以一些特定課程為載體,從課程的教學培養目標的討論開始,逐步制訂出具備雙目標(專業知識教學目標和信息素養培養目標)、雙測評(專業知識和信息素養能力測評)的教學實施計劃,深入具體教學過程、發揮教育職能的重要方式,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積極、主動的專業信息服務模式。嵌入模式下的課程規劃集專業知識教學和圖書館信息素養等綜合能力實踐為一體,這不僅能提高高校圖書館的知識服務能力,對提高大學生專業信息素養、專業自學、專業科研創新等綜合能力也有積極作用,是未來高校圖書館服務的重要發展方向之一。圖書館嵌入式教學服務在歐美發達國家已經得到大力推廣,我國一些高校、學者都進行了相關的研究和實踐,如上海大學圖書館的熊惠霖對國內外高校圖書館嵌入式教學服務的現狀和具體案例進行了研究分析[1];五邑大學圖書館的勞立華將信息素質教育與畢業設計相結合,開展了嵌入式教學服務[2]。
3.嵌入式學期論文系列課程教學模式
鹽城工學院機械優集學院,通過多年的教改探索,結合卓越計劃的方針政策,構建并實施了“知行合一,能力為本”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嵌入式學期論文系列課程是該模式下與圖書館協同合作的一個特有的實踐教學改革環節,包括學期論文(1-3)共三個項目,分布在2、4、6學期進行,其教學目標并不一定要求學生寫出多高水平的學術論文,而是借助循序漸進的學期論文研究和訓練過程,培養學生在后續專業課程、畢業設計乃至未來就業崗位所需的專業信息素養及相關的綜合能力。
3.1嵌入式學期論文的教學流程。
嵌入式學期論文的教學實踐環節采取基于任務的學習模式,以具體的學習任務驅動教學。教學過程充分體現“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思想,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在學生選題、撰寫提綱、充實論文、制作PPT等過程中開展相關的知識講座、培訓和集中答疑,并對學生實踐的各階段的成果進行考核和評價。教學實施過程包含前期準備、論文撰寫、審查與整改和演講答辯四個階段八個環節,采取“集中+分散”相結合的組織形式,每個環節的具體任務及要求如表1所示。圖書館學科館員不僅要根據計劃安排開展相關的專題講座,更要和專業教師一起,在學生集中環節對學生進行指導和考核。
表1 嵌入式學期論文實施階段―環節―任務要求
3.2嵌入式學期論文的能力培養目標及途徑
嵌入式學期論文對學生能力的培養進行了明確的界定和分類,主要培養學生六個方面的能力。
3.2.1專業文獻信息處理能力的培養,培養學生利用網絡、學校圖書館數據庫資源進行各種專業文獻的檢索并進行篩選分析、優化組合、綜合利用、加工創新和創造的能力。在嵌入式學期論文的實施過程中,通過檢索相關專業文獻資料,了解專業相關主題的最新動態,獲得較有意義的選題,為自己擬定的選題提供解決問題的途徑或可借鑒的方法和思路,避免選題落后,論文組織缺乏邏輯性,甚至是低水平重復前人研究工作等。
3.2.2專業研究能力的培養,包括對專業問題的分析、解決方案的提出、新知識領悟等能力的培養。學生通過自主選題,文獻的閱讀分析、論文內容的組織撰寫等研究過程的訓練,發現值得研究的問題,對增強學生挖掘問題的敏感性、發現問題的能力、探索創新意識、研究能力都是非常有益的。
3.2.3科技論文寫作能力的培養,通過論文組織、確定大綱,論文撰寫、中文摘要撰寫、論文格式規范、參考文獻引用等方面的訓練,明顯提高學生的科技論文寫作能力,為后續的課程設計說明書、畢業論文的撰寫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畢業實踐教學;學術素養培養;電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G4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009―458x(2012)04―0069―05
一、研究背景
目前,電大的畢業實踐教學環節包括課程實踐和綜合實踐兩大部分,其中,綜合實踐又分為社會實踐和畢業論文(設計)。本研究主要聚焦綜合實踐部分。對于畢業論文(設計)的撰寫和答辯,有的電大采取本科生進行畢業論文(設計)撰寫并答辯、專科生只進行論文(設計)撰寫的方式,有的電大則采取全部學生撰寫論文并答辯的方式。目前,電大在學生進行綜合實踐之前,基本上沒有對學生進行較為系統的學術素養培養,導致這一環節存在較多弊端,無法達到原有目的,社會對電大學生學術水平也多有質疑。基于此,本研究擬對電大畢業實踐教學環節中的綜合實踐部分,進行改革探索,即嘗試在學生學習期間,給予學生學術素養方面的培養,變最終的學術“檢驗”為平時的學術“熏陶”。
二、國內外高校培養學生學術
素養的基本做法
國內外高校在學生學術素養培養方面有許多值得借鑒的做法,許多學者也提出了很多有價值的觀點。
(一)國內普通高校培養學生學術素養的做法
國內一些高校在學生的實踐教學環節,特別是畢業論文答辯環節上已經形成了比較成熟的做法,在培養學生學術素養的機制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開展了一些研究。一些高校在學生入校初期就開設了與論文撰寫相關的基礎課程和講座,并在指導學生閱讀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從閱讀數量上對學生提出要求,通過閱讀來提高學生的學術素養。不少學校都為學生提供了大量學習資源,都在中國知網、龍源網等期刊網站購買了大批電子圖書。學生在校園網內可以自由地在網上查閱、下載期刊。不僅如此,這些學校還常常聘請校內外的名家大師,為學生作學術專題講座,與學生互動溝通。通過這些環節逐步熏陶、提高學生的學術素質。[1]
例如,西安科技大學培養學生學術素養的主要做法是:① 邀請名師作學術講座,使學生通過聽講座得到學術上的耳濡目染,認識一些有學術價值的東西,為自己今后的學術研究打下基礎。② 在校園網上為學生提供往屆學生撰寫的優秀論文以供參考。 ③ 強制要求學生必須有一定的閱讀量。作畢業設計的學生,必須查閱大量相關的行業規則和近年來國家的有關政策法規。④ 在學生入校后,院系組織學生了解本專業的基本情況,如專業發展的現狀及最新的學術動態等等,使學生對本專業的研究方向有一定的了解,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同時關注一些科研方面的事情,積累相關科研材料。⑤ 給學生介紹搜集資料的方法,如圖書館查詢方法、網上圖書資料查詢方法以及互聯網的基本查詢方法,等等[2]。
西北大學培養學生學術素養的主要做法是:① 每個專業給學生列出主要的閱讀書目,讓學生在畢業設計之前作必要的閱讀。② 每學期組織若干場學術報告會,使學生通過報告會提高自己的學術水平。有些專業要求學生聽完報告后撰寫心得體會,其中有的報告會就是專門講如何獲取支持論據和資料的,這些都有助于學生提高學術素養。③ 將歷屆學生的論文收集起來并掛到校園網上,使學生可以隨時查閱[3]。
(二)國外高校培養學生學術素養的做法
國外高校在培養學生學術素養方面,一般采用講授與討論相結合的方法,加之專家的學術講座,注重對學生進行學術上的訓練。[4]國外大學非常注重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學生入學一般都要辦兩卡:學籍卡和圖書卡。后者的目的主要是鍛煉學生查找資料的能力。
例如,南非納爾遜曼得拉都市大學(Nelson Mandela Metropolitan University)培養學生學術素養的主要做法是:① 學生進入大學后,就要作若干paper(即小論文),paper通常是圍繞專業的。② 學校要求學生必須組成學習小組,人員相對固定。大作業,包括后面的論文,小組成員均可分工協作完成。③ 學校開設有“研究方法論”選修課程,專門指導學生掌握學術研究方法。另有一門選修課程專門指導學生如何搜集資料。④ 學校提供便利讓學生進行學術研究,圖書館免費給學生提供要查詢的資料。只要學生把要求提出來,圖書館就可以在全國范圍內把相關的材料搜集好寄給學生。⑤ 圖書館有專人為學生搜集網上材料,而且是免費的。[5]
英國諾桑比亞大學(Northumbria University)培養學生學術素養的主要做法是:①國外留學生入校后一般有9個月的預科,在此期間除了學語言外,主要進行課程的準備,包括接受學術上的培養。②第一學期就開設專門課程讓學生學習如何寫論文,如何使用SPSS技術。③學生撰寫論文前,需要先確定論文的框架,撰寫essay(小論文),然后進行陳述。校方據此確定導師。④學生在每學期開學初都要通過專門課程學習研究方法,并與導師討論小論文。[6]
(三)電大系統培養學生學術素養的做法
電大對開放教育實踐教學制定有相關規章制度。中央電大開放教育漢語言本科專業開設過論文寫作訓練的選修課,教材為《中文學科論文寫作訓練》。[7]中央電大還編寫了通識課教材《信息檢索》。[8]中央電大有關系部,如財經部還制作了有關論文寫作的電視教學片。
電大系統內各學校在遵守中央電大統一規章制度的前提下,對畢業實踐教學環節采取了不同的做法,形成了一些值得借鑒的經驗。但總體而言,基本上沒有對學生進行專門的學術方面的培養與訓練。一些規范和要求對電大學生而言,明顯偏高。[9]電大開放教育漢語言本科課程“中文學科論文寫作訓練”采用的是北京大學的教材,教材集北大、南大、武大、復旦等高校學術之精華,其內容之深,遠非電大學生所能貫通。[10]《信息檢索》相對來說比較實用,但偏重于數字圖書技術領域,且作為通識課,只是供學生選修所用。[11]有關論文寫作的電視教學片的主講人是普通高校教師,授課只是照搬對普通高校本科生的理論教學。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國內全日制普通高校對學生學術素養的要求和培養方法比較規范,有很多好的做法,但學術要求比較高。國外高校更注重對學生學術素養的培養過程,采用的方法有不少獨到之處,能夠循序漸進,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提高學術能力,進而培養科學、嚴謹的學術精神。電大系統有較強的學術培養意識,也采取了一些教學和保障措施,但基本上沿用的是全日制普通高校的做法,對目前在職學習的電大學生而言并不完全適用。
三、研究的過程
本研究以西安廣播電視大學畢業實踐教學環節中的綜合實踐部分為例,針對電大畢業實踐教學環節存在的問題,嘗試對電大學生進行學術“熏陶”,探索一套能夠適應電大學生在職學習特點的學生學術素養培養機制。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獻法、問卷調查法、訪談法、因素分析法、SPSS數據分析法等研究方法。[12]
從整體情況看,西安廣播電視大學辦學30余年以來,一直堅持本、專科學生進行畢業論文(設計)撰寫和答辯的做法,制訂了一系列涉及論文指導規范性、論文撰寫規范性、論文格式、答辯程序、評判標準、答辯成員聘請等方面的規章制度,對社會實踐環節也有嚴格的要求,整個畢業實踐教學比較規范、嚴謹,對提高學生的學術水平曾發揮了較大作用。但是,近幾年,畢業實踐教學環節出現了較多問題,改革呼聲較強。
(一)問卷調查
本研究采用無記名和隨機的方式對西安廣播電視大學基層教學點參加畢業論文答辯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目的是了解學生對畢業實踐教學,特別是畢業論文撰寫、指導、答辯以及學術素養培養方面的意見。
2010年6月5日和6日,在西安廣播電視大學直屬一分校五味十字校區和直屬二分校長興校區共發放問卷150份,剔除未答完及未收回的問卷,有效問卷為118份。本次問卷調查主要涉及4大部分內容共28個問題,分別是:對論文寫作環節的調研、對論文指導環節的調研、對論文答辯環節的調研、對實踐教學的整體評價。
2010年11月27日和28日,在西安廣播電視大學直屬一分校五味十字校區、城南明德門學習中心、直屬二分校長興校區、直屬三分校城西學習中心,共發放問卷350份,剔除未答完及未收回的問卷,有效問卷282份。本次問卷調查主要內容涉及5大部分26個問題,分別為:對學術指導環節的調研、對論文寫作環節的調研、對論文答辯環節的調研、對電大學生學術培養機制的看法、對實踐教學的整體評價。
問卷調查數據采用SPSS軟件進行統計分析。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僅摘取核心問題的分析數據。
2010年6月有45.8%的學生(54人),2010年11月有49.6%的學生(140人)認為應該“電大本科生進行論文答辯,而專科生只要求撰寫論文”。 2010年6月有51.7%的學生(61人),2010年11月有45.7%的學生(129人)認為“不需要撰寫論文的客觀理由為:電大培養目標為實用型人才,對學術要求不高”。
2010年6月有50%的學生(59人),2010年11月有36.2%的學生(102人)認為“不需要撰寫論文的主觀理由是:個人水平達不到,完不成”。2010年6月有28%的學生(33人),2010年11月有46.5%的學生(131人)認為“不需要撰寫論文的主觀理由是:學校沒有提供良好的學術氛圍,撰寫比較困難”。
2010年6月有52.5%的學生(62人),2010年11月有52.5%的學生(148人)認為“電大的論文和答辯最應該關注的是學生學術素養的提升”。
在2011年6月的問卷調查中,在回答“您認為在參加答辯考試的考生中,論文有抄襲現象的比例為多少?”問題時,有92.6%的學生選擇“70%以上學生論文存在嚴重抄襲現象”,90%的學生在“您的論文是否存在嚴重抄襲現象?”的問題后選擇否定。這本身是矛盾的――別人都是抄的,就自己沒抄。盡管是無記名的,考慮到學生的自尊心問題,我們認為前者是比較真實的。
(二)專題調研
本研究于2011年9月至11月,隨機抽取西安廣播電視大學某分校21名正在撰寫畢業論文的學生進行專題調研。其中,17名為行管專業,2名為漢語專業,1名為旅游管理專業,1名為廣告專業。21人中有4名為本科專業,17名為專科專業。21人第一次提交的論文,經清華同方學術不端檢測平臺查驗,均屬抄襲,其中全文下載的為13人,達到62%。筆者與17名學生面對面或電話進行交流,他們表示,個人理論功底不夠,選題和撰寫論文比較困難,不知道該怎么寫,以前教師也沒教過,加之工作又忙,下載和抄襲也是無奈之舉。
2011年6月至11月,本研究還進行了相關的調研。調研發現,一些電大學生選題過大,比如《關于公共管理研究的評述及社會性內涵》、《淺談二十一世紀的中國餐飲》等等,這些選題電大學生是難以把握的,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抄襲的。再如某場次的漢語言本科專業畢業論文答辯,全天12人,有6人論文涉及魯迅作品,其中有4人寫阿Q;有3人寫紅樓夢。答辯教師說,不少論文東拼西湊,毫無新意,枯燥無味。調研還發現,雖然學校有嚴格的規定,比如,要求理工科學生進行實習或設計并撰寫報告,文經學生進行社會調查并撰寫報告。但實際情況是,大部分學生自行找單位實習、給出評語并蓋章,其真實性可想而知。
(三)專題訪談
筆者于2011年6月5日,分別采訪了曾經參加過電大論文指導的西北大學、西安文理學院等高校的向平、張青、廉澄文等教師,并與參加答辯的部分教師進行座談。他們認為,電大學生很多是在職的,一些學生結合自己的工作撰寫論文,確實很有價值,但很多學生的論文都是抄的,答辯教師也是無可奈何。很多人表示,嚴格按照電大的標準根本就無法進行評判,很多學生根本就不知道如何寫論文,也沒有接受過學術方面的訓練,答辯時,有的學生對自己的論文不熟悉、不了解、一問三不知。建議電大從根本上改革畢業實踐教學環節。
四、研究的結論
通過問卷、調研和訪談以及相關的因素分析,本研究得出如下結論:
(一)電大現行的實踐教學環節的要求太高。目前的要求和做法,電大學生難以達到,實踐教學機制不適應電大學生的實際狀況。
(二)論文抄襲現象較嚴重。近幾年,隨著計算機網絡的普及,下載網上資源變得非常容易,論文抄襲現象也愈演愈烈。加之現在的電大學生與以往的電大學生相比,無論是年齡,還是知識水平或個人工作閱歷等均發生了很大變化。
(三)實踐教學環節在很多情況下流于形式。論文(設計)選題盲目、重復、陳舊、宏大,論文層次結構不清,格式不規范,等等,造成了指導、寫作、答辯等環節形同虛設,失去了畢業實踐教學環節原有的意義。
電大原先設置畢業實踐教學環節的本意是為了檢驗學生的學術水平,但在日常教學過程中缺乏對學生進行系統的學術素養的培養。換句話說,電大沒有把對學生學術素養的培養列入教學的基本任務。這或許是導致當前實踐教學環節出現問題的最根本的原因。當然,這里也有學生學術能力不強、誠信度不高,指導和答辯教師工作不力等原因。因此,對原有的畢業實踐教學環節進行改革,勢在必行。
五、改革的思路及策略
根據電大培養實用型人才的目標,我們認為,電大畢業實踐教學環節的改革,應該從電大學生和教學的實際情況出發,“變檢驗為熏陶”,注重學術培養過程,培育良好的學術精神,打造基本的學術能力,在日常教學中增加學術素養培養的課時。
(一)進行全新的學術素養培養教學設計
學術素養的培養決不能臨時抱佛腳,應貫穿于日常教學中。可以將電大目前的社會實踐(3學分)和畢業論文(5學分)融合為一體,分解為學術素養課程(必修)和實踐考核,分別占5學分和3學分。
學術素養課程可以在第三學期和第四學期開設,內容包括:① 研究的方法。如信息檢索方法、基礎數據統計與分析方法等,特別強調對學生網絡信息檢索能力的培養。 ② 課題的選題。采用案例和評析相結合的方式,介紹科學選題的方法。③ 調研報告或論文撰寫要領。采用與學生實際工作相結合的方式,切忌艱深、空泛。④ 簡單課題或案例的訓練。⑤ 論文格式的要求。⑥ 畢業答辯的應對技巧。
(二)建設全新的學術素養培養教學資源
電大學術素養培養的資源較少,且缺乏系統性,今后應在如下幾個方面加強資源建設:① 建設相應的系列文字教材。如修訂已有的《信息檢索》教材,編寫《學術素養培養教程》,等等。② 建設視頻資源。聘請相關專家錄制與文字教材相應的教學視頻。對社會實踐過程可以以案例呈現的方式制作多媒體課件,靈活生動地表現實踐過程。③ 集成數字圖書資源。建立以課程為單位的數字化專業課程書架,提供強大的網絡資源支持服務。
(三)建立全新的學術素養培養質量保障和反饋機制
在學生從入學到畢業的整個學習過程中,都應該貫穿培養學生學術精神的理念,使教師、管理人員、學生樹立強烈的學術意識,同時要健全和規范制度,及時進行反饋。
1. 制定教學大綱、考核說明等相應的規章制度,指導實踐教學環節的落實。
2. 制定《學生學術素養培養指南》,讓學生清楚了解畢業綜合實踐教學環節的目的、意義、學習內容與資源、考核方式、學習平臺操作流程及步驟。
3. 制定《學生學術素養培養教師工作手冊》,明確教師的工作職責、工作標準以及平臺操作方法、步驟等。
4. 制定《學生學術素養培養教學管理及督導工作指南》,對教師教學過程和學生學習過程的數據進行統計和分析,了解和監督教師和學生情況,聽取意見,評估效果。
(四)提供全新的學術素養培養技術支持服務
通過網絡全面推廣過程性管理系統,利用數字化平臺對學術素養培養提供技術支持。改造遠程教學平臺,充分發揮畢業論文遠程指導系統的服務功能。
1. 將畢業綜合實踐教學視為一門課程,在該課程管理界面按照教學內容設置任務模塊,上傳學習資源。
2. 通過形成性考核平臺實現學術素養培養形成性考核任務的提交、批閱和成績查詢。
3. 拓展畢業論文遠程指導系統,增加系統功能,如對論文指導教師的管理、選題審核、對論文1至3稿指導過程的記錄等。
4. 在網絡上進行畢業綜合實踐環節的終結性考核。
(五)設計全新的學術素養培養考核體系
不同層次、不同專業應該有不同形式的畢業實踐教學考核,不能一概而論。可以分為以下三種形式:
1. 學生學術素養考查。以給出專題、讓學生查資料并撰寫報告的方式進行。比如,以《云計算是什么》為題,讓學生查找資料,撰寫文章。在對學生學術素養的考查中,要縮小“評”和“考”的成分。
2. 撰寫畢業論文(設計)。選題注重與學生工作實際相結合,一般不選純理論性質的研究課題。
3. 進行畢業論文答辯。改變以往“檢驗”的作法,將答辯作為提高學生學術水平的一次機會。
對不同層次、不同專業的學生可以根據情況選取不同的考核方式,比如:
對于非藝術、醫療、外語類學科的本科生,應撰寫畢業論文(設計)并進行畢業答辯。其考核由日常學術素養學分和畢業論文及答辯學分構成,比例為4:6。
對于藝術、醫療、外語類學科的本科生,可以采取撰寫畢業論文(設計)、學校統一評判的方式。其考核由日常學術素養學分和論文學分構成,比例為5:5。
對于各專業專科生,可以采取學術素養考查的方式進行。其考核由日常學術素養學分和學術素養考查學分構成,比例為6:4。
對于實踐性較強的專業,如藝術、醫療等,可增設實操考核。學分統一歸入學術素養考查的學分。比例為5:5。
(六)規劃全新的論文答辯規則和流程
改變以往論文答辯僅僅是考查的方式,對論文答辯的規則、流程進行全面改革。設計新的答辯內容、規則和流程,突出對學生學術素養提升的關注。答辯教師在聽完學生對論文的基本介紹后,不僅要對論文的選題、主要觀點進行評價,更要對該選題在學術界的影響、最新動態、各方觀點、研究方法、主要成果等相關知識進行介紹和講解,淡化考核色彩,強化對學術素養的關注,讓學生通過論文答辯在學術素養上得以提升。
目前,在學校領導和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課題組已選定西安廣播電視大學直屬一分校作為試點單位,正在制訂教學計劃,準備于2012年3月起進行相關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