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08 07:00:4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出口貿易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出口貿易總體戰略戰略地位商品結構市場選擇
1對外貿易的總體戰略
一個國家的對外貿易,按商品和勞務流向不同可分為出口貿易、進口貿易和過境貿易。不同國家根據本國經濟發展戰略的要求,結合國內外的客觀環境條件,對國際貿易的發展目標和實現手段,特別是對出口貿易和進口貿易或鼓勵或抑制的不同政策,都制訂有各自的戰略規劃,以作為本國對外貿易總的指導思想,即稱對外貿易的總體戰略。
西方經濟學家和一些國際組織,把近幾十年來亞洲和拉丁美洲一些發展中國家采取的對外貿易總體戰略大體分為三種類型。
一是進口替代型戰略。最早實施這種戰略的是巴西、阿根廷等拉美國家。該戰略主要是高筑貿易壁壘,限制進口,通過建立和發展本國的民族工業替代工業制品的進口,減少對國外經濟的依賴,保護和扶植民族的幼稚工業。為了解決本國工業發展進口機械設備所需外匯,也出口一定數量的資源型產品和初級產品。
二是出口導向型戰略。日本和亞洲四小龍等實施的是這種戰略。該戰略與進口替代型正好相反,主張大力發展外向型的加工業,擴大工業制成品的出口,促進整體經濟的發展和工業化。這些國家把國際市場作為本國經濟的活動中心,把制成品出口作為國民經濟發展的核心,其主要措施是鼓勵出口貿易的同時,也大量引進外資、技術、進口原料,以彌補內資金和原材料的嚴重不足。
三是混合型戰略。該戰略是上述兩種戰略的結合,把進口貿易與出口貿易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既不過分限制進口,也不過分鼓勵出口。印度在20世紀70年代一度采取過這種戰略。
以上三種戰略的共同地方是都包含有進口貿易和出口貿易,區別在于側重點不同:進口替代型把保護、限制進口作為戰略重點,出口導向型把鼓勵出口作為戰略核心,混合型二者兼顧,視為同等重要。
我國過去幾十年實行的究竟是何種對外貿易戰略,從來沒有過統一的認識和非常明確的定位。改革開放前談不上貿易戰略這個概念,當時按實際做法是在過分強調自力更生思想的指導下,基本上采取了閉關鎖國及幾乎封閉式的進口替代型。至于市場的選擇,更是反復多變、忽而是“東方”,忽而是“西方”,忽而又四面撒網。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與國際間的經貿聯系日益加強,對外貿易不斷擴大,但外貿戰略仍然搖擺不定。大體而言,20世紀90年代以前基本上實行的是類似進口替代型與出口導向型相結合的混合戰略;1994年以后,由外經貿部提出了以進出口貿易為基礎,商品、資金、勞務合作與交流的相互滲透和相互協調發展的“大經貿”戰略。這實際是一種內容復雜、實施困難、含糊不清的戰略。加入WTO以后,我國的對外貿易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期,但究竟應該實行什么樣的總體戰略。最后在爭論無果的情況下,又提出要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選擇可持續發展,“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比較自由的,配以適當保護的綜合戰略”和有管理的可調節的自由貿易政策。這更是一種沒有具體戰略的戰略。
2外貿總體戰略中出口貿易的戰略地位
盡管我國的對外貿易,在過去甚至今后的戰略選擇問題,總是沒有形成過完全統一的認識,但有一點是大家都無可爭辯的,這就是出口貿易在我國對外貿易戰略中始終處于主導的地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不僅是我國對外貿易的關鍵所在,更關系到我國對外開放的前途問題。實踐證明,正是這些年我國堅持了以出口貿易為先導,才以此帶動了進口貿易,推動了對外開放,促進了國民經濟增長,主要表現在:
(1)從外貿依存度方面,出口依存度始終高于進口依存度。從1990~2005年的16年間,出口貿易依存度有15個年份高于進口依存度,16年中出口依存度平均為20%以上,最高年超過30%,也就是說我國每年GDP的20%以上來自出口貿易。
(2)從外貿貢獻度方面,出口貿易是國民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出口的增長,必然會帶動國民收入的增長。根據林毅夫等學者的測算,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的外貿出口每增10.0%,基本上能拉動GDP增長1.0%。而進口貿易,由于20世紀90年代后我國國內市場一直處于供給過剩有效需求不足的狀況,對經濟增長不僅沒有貢獻,而且體現為漏損,二者呈負相關,進口每增長10.0%GDP增長為負0.56%。由此可知,我國目前的經濟總量已躍居世界第四位,出口貿易的大幅增長功不可沒。出口貿易已成為與投資,消費一起拉動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穩定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尤其在目前內需不足的情況下,出口這駕馬車顯得更有活力。出口的增長還會刺激消費增加和投資擴大,對后兩駕馬車起到一定的助推作用。
(3)出口貿易是我國換取外匯的重要來源。從1978~2005年我國年出口貿易額由97.5億美元增長到7620億美元,增長了78倍;1991~2005年的15年間,除1993年貿易呈逆差外,有14年都是出口額大于進口額,其中2005年順差超千億美元。多年的貿易順差為我國換取了大量的外匯,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大外匯儲備國。出口的迅速增長,同時也帶動了進口的增長。進口額由1978年的108.8億美元增長到2004年的6601.2億美元,增長了約61倍。
出口貿易能成為我國對外貿易的戰略重點,并在我國國民經濟發展中,發揮出如此重要的作用,是與我國的基本國情及實行對外開放的經濟發展戰略密切相關的。這是因為:首先,出口貿易是我國對外開放的需要。實行對外開放,就要大力發展外經貿事業,就要大規模地引進技術設備、利用外資、開展對外工程承包、勞務合作以及多邊、雙邊經濟合作等,所有這一些都需要出口貿易換取的外匯提供資金保證。其次是我國產業結構,乃至整個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的需要。一方面因為發展出口貿易必須積極發展國際市場需求的產品,這對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調整與優化具有巨大的促進作用;另一方面,出口貿易也為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引進先進技術設備所需資金創造條件。第三,我國具有發展出口貿易的比較優勢。如紡織服裝等勞動密集型產品的成本優勢,稀有金屬、煤炭等的礦產資源優勢,機電等制成品的工業基礎、生產規模和成熟的國際市場優勢,新開發生產的高科技產品優勢等都比較明顯。
3出口貿易的商品結構的戰略選擇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出口貿易的物質商品結構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發生了兩個明顯的轉變:一是由以初級產品為主向以工業制成品為主的轉變,20世紀80年代的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的出口商品是以食品、土特產品、礦物燃料產品等為主,工業制成品不占主要地位。到80年代后期,特別是90年代以后,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2005年初級產品的出口僅占全部出口產品的7.9%,工業制成品已占到92.1%。二是工業制成品中由粗加工型為主向精加工型為主的轉變。過去我國出口的工業制成品多屬于附加值低的勞動密集型產品。近年來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的產品逐漸增多。目前我國出口的幾大類產品中,高科技產品僅次于機電、輕紡排在第三位,而且還有明顯上升的趨勢。
但是目前我國出口商品結構中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一是總體上講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的狀況仍未根本改變。輕紡產品中的絕大部分和機電產品中的相當一部分依然屬于勞動密集型產品,不僅在國際市場上的銷售價格上不去,而且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國際市場的激烈競爭和我國國內原材料價格、勞動工資的上升,我國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優勢也正在減弱。二是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品牌產品較少,市場競爭力不強。貼牌產品雖然市場看好,但我國付出的成本代價太高。
鑒于目前的現狀,對今后如何進一步優化我國的出口產品結構,筆者認為應根據我國傳統的比較優勢和國際市場的發展趨向,堅持走以輕紡類產品為基礎,以機電類產品為重點,以高新科技產品為發展目標的出口戰略,其內容如下:
3.1以輕紡產品為基礎
輕紡產品是我國的傳統出口商品,輕紡產品屬于勞動密集型產品,我國具有明顯的成本優勢,是我國發展出口貿易的根本所在,特別是紡織服裝、兒童玩具,國內有龐大的生產能力,在國際市場上享有較高的聲譽,出口大國的地位不易被撼動,是我國出口戰略的基礎。但是由于我國輕紡產品一般檔次較低、質量較差、名牌較少,競爭力不強,輕紡產品出口的主要市場國多為歐美發達國家,這些國家的貿易保護措施日趨升溫,對從我國進口的紡織品等歧視性限制逐漸增加,再加上國內成本優勢正在減弱,因此出口形勢依然嚴峻。今后要堅守輕紡產品出口這一根基不被動搖,就必須采取以質取勝、提高質量、提高檔次、創立品牌。3.2以機電產品為重點
把機電產品作為我國出口貿易戰略的重點,不僅這是我國目前出口的第一大類產品,出口額占全部出口的45%以上,還在于:一是機電產品中的一些產品技術含量高、附加值大,發展機電產品出口,可以改變長期以來我國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的狀況,優化我國出口商品結構。二是機電產品是我國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生產規模較大,與國民經濟其他許多部門有著廣泛而密切的聯系,加機電產業的發展,也可為其他部門提供更多先進的技術設備,進而帶動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三是發達國家由于產業結構調整步伐的加快,國內機電產業出現萎縮,所需機電產品多為進口;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因經濟發展中基礎設施建設規模的迅速擴大,對機電產品,尤其是對成套設備的需求也明顯增加。因此,機電產品的世界市場容量很大,貿易額占世界總貿易額的50%,出口貿易的空間較大。
3.3以高新科技產品為發展目標
自從20世紀50年代以來,隨著第三次技術革命而出現的計算機等電子技術、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航空航天等新的產業,代表著世界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和經濟發展的方向。這些新的高科技產業不僅本身在國際貿易中的份額越來越大,同時還通過新技術的推廣和應用,可以普遍提高其他產業的技術含量,增加其附加值,從而增強同類產品在國際貿易中的競爭優勢。因此下大力氣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及其產品的出口,不僅是我國出口貿易追求的戰略目標和新的增長點,更可極大改變我國出口商品的結構。
近年來,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增長迅速,2005年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占總出口額接近30%。雖然與發達國家仍有較大差距,但今后發展潛力巨大,前景良好。因此大力發展新技術產品出口,培育一批在國際市場上有影響的并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產品,作為我國出口貿易的戰略目標,是符合我國情況和千變萬化的國際市場需求,是保持我國出口貿易持續健康發展的根本保證和驅動力。
4出口貿易的市場選擇
我國出口貿易的市場選擇問題,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后曾明確提出實行“多元化的市場戰略”,其內容包括:繼續開拓歐(盟)、美、日等發達國家市場,穩定鞏固包括港、澳、臺在內的亞洲市場,加快發展俄羅斯等獨聯體國家市場,積極開發非洲、拉丁美洲市場。但不同時期,多元化市場戰略的側重點有所不同。今后這一戰略如何實施,筆者認為,鑒于我國加入WTO后國際經貿環境的新變化及國內“十一五”規劃經濟發展目標的要求,應當在堅持創匯增收、出口與進口相互協調相互促進、出口產品適銷對路、發展國家間友好合作關系等原則下,把紛繁復雜的國際市場分為三大不同類型,區別對待。三大類型是:以出口創匯為主要目標的市場,以促進進口、服務于進口貿易為主要目標的市場,以銷售中低檔次產品和發展國家友好關系為主要目標的市場。
(1)歐、美、日等西方發達國家和包括我國港、澳在內的東亞、東南亞市場,當屬于以創匯為主要目標的市場。這些國家和地區市場容量大、消費水平高、需求穩定,我國產品在這里享有一定信譽。因此長期以來這里一直是我國的主要出口市場,年出口額一般要占全國出口總額的85%左右,是我國名副其實的外匯收入的搖錢樹,同時也是我國現代化建設所需先進技術和設備的主要來源地。對于這些地區要在堅決鞏固的基礎上,不遺余力地向縱深發展。
(2)以促進進口,服務進口為主要目標的出口市場。這類市場包括俄羅斯、中亞的哈薩克斯坦、西亞的沙特、科威特、卡塔爾、北非的埃及、利比亞、阿爾及利亞、西非的尼日利亞、拉美的委內瑞拉、巴西等國家和地區。
我國不僅是出口大國,同樣也是進口大國,不僅要進口先進的技術設備,還要進口我國儲備有限但需求量很大的資源性產品,如被稱為我國發展瓶頸的石油、天然氣,以及鐵礦石、化肥、銅礦等,上述地區正是這些資源儲量、生產、出口的重要地,同時又不受發達國家所控制,因而是我國的重要進口基地,鞏固與這些地區的貿易關系對滿足國內經濟發展需要是十分必要的。維持與這些地區的貿易關系,一是要盡量保持貿易平衡,用擴大出口解決進口所需外匯;二是為建立可靠穩定的進口基地,應以提供設備技術、直接投資、勞務輸出等方式與對方建立多種經濟合作關系。總之,把這些地區作為我國出口貿易的市場選擇,不應以換取外匯為目標,而是滿足進口需要。
(3)亞、非、拉其他廣大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起步比較晚,工業制成品比較短缺,人民生活水平相對較低,購買力不高,我國出口的中低檔為主的輕紡類產品,價格低廉,非常適合這些國家的消費需求;我國的機械設備、操作技術要求不高,價格合理,與這些國家的產業結構、生產力水平相配套。因此這些地區理所當然的應是我國,特別是眾多中小企業產品的出口市場。此外,這些國家長期以來與我國保持著友好關系,在許多國際活動中是我國的忠實朋友與合作伙伴,加強與這些國家的貿易關系,進一步開拓出口市場既可落實我國出口市場多元化的戰略,又可以鞏固國家間的友好關系。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國應堅持以出口為主導的戰略方向,在出口貿易中發揮比較優勢,堅持創匯增收,同時通過技術設備引進及自我發展實現出口商品結構的優化。在出口市場多元化的戰略實施上,根據不同的目的,市場的選擇的側重點應有所不同。只有這樣,才能保持我國出口貿易持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榮林.中國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轉型的理論與實證研究[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1
江西省利用FDI現狀分析
外資規模不斷擴大從江西利用FDI可以清晰看出,自1984年江西引進首個外資項目以來,全省利用外資規模不斷擴大。尤其是我國2001年加入WTO后,江西利用FDI迅速增長,到2007年底達31.04億美元。由于受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機影響,2008年和2009年利用外資有所下降。隨著全球經濟的回暖,江西利用外資規模明顯擴大,2011年全省新批外商投資項目812個,合同外資金額達84.45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金額60.59億美元。20余年來FDI大量流入為江西對外貿易和經濟發展起到了重大推動作用。外資來源地過度集中來自港臺地區的FDI超過了全省總額的80%,并且主要來源地均為我國附近的一些發展中國家,缺乏來自如歐盟、北美等發達國家的直接投資,這樣的FDI結構對于江西省經濟整體發展來說十分不利。首先,外資來源地過分集中于少數幾個國家或地區可能造成江西在融資中出現風險,如果某個主要外資來源地減少直接投資就會對省內經濟發展產生較大負面影響。其次,來自港臺企業的資金主要來自于中小企業,這使得江西經濟發展難以形成規模效應,對省內本土企業的發展帶動作用不明顯。FDI產業流向失衡江西省吸引的FDI主要集中在第二產業,以2010年為例,制造業資金來源中FDI額為15.33億美元,占了全省FDI的絕大部分,在近些年一直很熱門的房地產業中FDI額為0.43億美元。而外商對于江西省第一和第三產業的投資僅僅占很小一部分,如外商對江西省文化、體育和娛樂業的投資額僅為0.026億美元,對江西省教育業的投資甚至只有0.002億美元,在第一產業上的投資更是少之又少。外資區域分布過度集中從FDI分布區域來看,FDI投資地理方向呈現出一定的特點,即投資集中分布在京九線上GDP占全省前三位的南昌、贛州、九江。以2011年為例,江西省實際利用外資額為60.59億美元,其中南昌市為16.82億美元,占全省的27.76%;緊接著是贛州市為8.77億美元,占全省的14.47%;九江市為7.73億美元,占全省的12.76%。
FDI對江西省出口貿易影響分析
FDI對江西省出口貿易規模的影響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的加強,江西省與外界的經濟聯系也越來越緊密。大量FDI的進入,為擴大全省產品的出口規模、提高產品競爭力產生著重要影響,FDI對江西省出口貿易的影響雖然不是唯一,但其作用不容忽視。首先,從江西省實際利用外資額和出口總額來看。2001年,全省實際利用外資額為3.96億美元,出口總額為10.39億美元。到2011年,實際利用外資額達60.59億美元,與2001年相比增加了將近15倍;出口總額達到218.81億美元,其增加量為2001年的20余倍,無論是實際利用外資額,還是出口總額都實現了快速增長。這是在我國總體外向型經濟迅速發展的背景下,大量外商投資企業來江西安家落戶的必然結果。其次,從外商投資企業出口額與江西省出口總額的關系來看。2001年,外商投資企業出口額為1.12億美元,江西省出口額為10.39億美元,外商投資企業出口額占全省的10.81%,直到2008年其所占比例都在不斷增加,雖然在2008年以后出現下降趨勢,但總量一直保持著增加。最后,總結江西省實際利用外資額、外商投資企業及出口總額三者之間的關系,可以知道,除了出口總額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在2009年出現小幅下降外,三者一直都呈上升趨勢,而且隨著利用外資額的增加,出口總額也在不斷增加,同時外商投資企業出口額在出口總額中的比例也越來越大。FDI對江西省出口商品結構的影響江西是傳統的農業大省,農礦等初級產品出口一直是對外貿易的主要產品,隨著國外資金和技術的引入,形成了大批工業制成品企業的發展和壯大,對外貿易的商品結構發生了質的改變。初級產品總額在出口總額中所占比重不斷下降,工業制成品的比重不斷上升,而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出口商品結構的重要指標之一就是工業制成品出口額占所有商品出口總額的比重。江西省出口商品結構逐漸由初級產品占主導向以工業制成品占主導轉92變,而且在此出口結構中,工業制成品中的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又占了相當大的比例,機電產品及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增加意味著出口商品結構不斷優化。FDI對江西省出口貿易方式的影響FDI的迅速發展使得江西省近年來加工貿易保持著比較好的發展趨勢。江西省本來就具有許多發展加工貿易的優勢:首先,具有大量的廉價勞動力資源,而且這些勞動力對外流失比較少,這是加工貿易的重要條件。其次,具有豐富的有色金屬資源,這些資源富集且品質優良,為加工貿易提供了充足的自然資源。再次,江西省地處全國中部地區,在中國的全局發展中具有重要意義,中部崛起的發展戰略為江西省加工貿易發展帶來促進作用。最后,在大量沿海城市工業轉向內地的今天,具有緊鄰長三角、珠三角和海西經濟區的明顯區位優勢,大量加工貿易轉移到江西,使得加工貿易在該省發展欣欣向榮,大量外資流入為加工貿易發展提供了資金保障。2005年~2011年,江西省的出口貿易年均增速達45.36%,同期加工貿易的年均增速為55.37%,加工貿易的增長速度比出口貿易的增長速度要快,到2011年,加工貿易額占全省對外貿易總額的20.28%。雖然一般貿易仍然是江西省出口貿易的主要方式,但加工貿易以年均55.37%的速度迅速提高,這是FDI不斷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出口貿易方式的主要變化。如表3所示,江西省出口貿易方式趨于多樣化,而不是集中在一般貿易上。FDI對江西省出口地理方向的影響在經濟全球化的大環境下,江西省近年來外向型經濟發展迅速,作為新興的外商投資市場,對外貿易發展得到極大推動,外貿出口額持續增長,在對外經濟貿易領域取得了巨大成就,對傳統市場、新興市場出口同步高速增長,而且在對外貿易市場結構上也在發生著重大變化。除一些特別情況外,江西主要FDI來源國(地區)也是主要的出口貿易伙伴。結合表1和表3可以看出,2011年來贛投資前幾位的國家或地區是香港、臺灣、英屬維爾京群島、澳門、新加坡、美國等,2007年~2011年江西向香港、歐盟、美國等國家和地區出口額平均占全省出口總額的59.24%,該省FDI最主要的來源地香港也是最主要的出口地。一直以來,江西省與這些國家或地區之間的貿易保持著良好的增長勢頭,但隨著對全省直接投資國家或地區的變化,出口貿易地理方向也出現了變化。江西省的出口不但在傳統發達國家和周邊國家及地區得到發展,而且在發展中國家的經濟貿易中也得到了突破。隨著世界經濟的持續發展,在許多新興經濟體得到發展的同時,國內需求也得到近一步提高,對外貿易循序發展,這為江西省的對外貿易發展提供了契機,尤其是東盟、印度等鄰近國家(地區)的繁榮為中國外貿提供了機會,也為江西省這種資源豐富的出口省份提供了機會。2010年江西省對東盟、印度、伊朗、巴西等四大新興市場的出口額為15.54億美元、3.43億美元、2.47億美元、1.99億美元,相比2009年分別增長0.93倍、1.1倍、1.94倍、1.38倍。這些新興市場為江西省出口產品提供了廣大市場空間,促進了江西出口貿易的發展。總之,在大量FDI的推動下,江西省對外貿易經濟得到了長足發展,逐漸形成了以歐美市場為主的傳統市場、以新興經濟體為輔的新興市場,這種發展節奏有利于形成合理的外貿市場結構,減少外貿對單一市場的依存度,有利于形成合理的對外貿易格局(詳見表4)。
2008年下半年金融危機爆發,由于投資合同一般在年初達成,所以2008年FDI投資金額變化不大,但是危機后的2009年由于國際經濟環境不穩定和進入中國的FDI主要投資國經濟疲軟,使得2009年進入FDI投資額下降,此后由于中國國內穩定長的宏觀經濟,進入國內FDI再次反彈,2010年增長率達到17.44%,最新數據顯示,2011年仍然維持高增長,年增長率達9.72%。入世10年在外資大量流入我國的同時,我國的出口貿易也增長迅速,中國在2002年出口額為3256億美元,排名世界第五,到了2010年,中國出口15778億美元,成為世界第一出口大國,平均增長速度達到22%左右,尤其在剛入世的2003年和2004年,但是金融危機爆發的影響在2008年末就對中國出口貿易顯現,2008年出口增長率下降,2009年下降更為嚴重,中國出口貿易在入世后首次負增長,不過2010年快速回升。以上所述,可以看到FDI的流入和我國出口貿易總額呈現相同走勢。FDI從直接和間接促進了我國出口增長:首先,根據鄧寧的OIL范式,跨國公司進行對外投資,要具有所有權優勢、內部化優勢和投資國的區位優勢,前兩個假定是投資企業自身內在因素,而區位優勢是東道國吸引外商投資的核心因素,一般包括東道國的自然稟賦,經濟和政治政策等。我國有相對豐富的勞動力和資源,隨著改革開放和入世,經濟快速發展,并且對外資尤其是出口導向型外企有很多優惠政策,比如在200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頒布實施之前,內資企業的所得稅基本稅率為33%,而生產性外資企業稅率為24%,甚至有些特殊領域的外資企業所得稅率為10%或15%。自身比較優勢和經濟快速發展的環境以及超國民待遇還有入世后,我國更加透明的投資政策和不斷改善的經營環境鼓勵外資尤其是出口導向型外企的流入,直接促進了我國出口增長。從表1可以看到入世以來,包括在金融危機發生后,中國出口的半數以上來自外資企業,FDI出口對我國出口的貢獻不可磨滅。其次,FDI在直接從事出口貿易的同時,也帶動了我國內資企業的出口:進入我國的FDI增加了我國資本積累,帶來了先進技術,彌補了我國資金和技術的雙缺口,通過對內資企業的示范效應和技術擴散,推動國民經濟的發展,帶動內資企業出口增長。總之,國內很多學者從實證方面研究FDI對我國出口貿易的影響,如文獻綜述所述,并且結論基本都顯示出促進作用。
FDI對我國出口貿易方式影響的統計分析
FDI進行的出口貿易方式一直以加工貿易為主,并且FDI還帶動了內資企業加工貿易,可以說FDI是我國的加工貿易快速增長的主要原因。國內學者在FDI對我國加工貿易的影響做了許多實證研究,多數得到結論FDI促進我國加工貿易的發展,比如祖強,劉海明(2009)利用時間序列回歸得到結論,FDI是我國加工貿易發展的重要推動作用。近幾年FDI對我國貿易方式影響的新特點值得注意的是,FDI雖然是我國加工貿易自改革開放以來迅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但是在近幾年尤其是金融危機后,卻顯示了新的變化:雖然加工貿易一直是外資企業貿易的主要方式,但是從數據可以看出外資企業加工貿易出口量占其總出口量比重呈下滑趨勢,尤其在2008年外商加工貿易出口下降明顯,2009年雖然回升,但是2010年下降到9年最低,分析原因如下:在中國的加工貿易主要以外資投資的IT機電行業為主,產業鏈短,受外部影響大,金融危機發生,加工貿易兩頭在外,并且外資資金問題出現,必然受到巨大沖擊,導致2008年加工貿易急劇下降;由于中國在金融危機后出臺鼓勵加工貿易的政策,使得2009年加工貿易回升明顯;由于日益上漲的勞動力成本和匯率,外資企業積極調整在華戰略,轉向附加值更高的一般貿易發展,在金融危機后,外資更加認識在到中國這樣的新興經濟體的重要性,在華注重研發投入,促進一般貿易出口,加工貿易占比在2010年降幅增大,并且該趨勢在2011年繼續。與此同時外資企業不但促進我國內資企業的出口,而且由于外資的技術溢出等效應,帶動我國內資企業出口升級,推動我國內資企業一般貿易迅速發展,其中技術密集型產品一般貿易的增長更為快速。案例———入世后廣東省貿易方式變化廣東省由于其地理位置和政策促進等因素,一直以來是我國出口大省,出口增長快速,其總出口量從2001年954.21億美元增長到2010年4531.91美元,其中外資出口從2001年的543.72億美元增長到2010年2828.47美元。廣東省加工貿易尤為突出,從入世后的數據來看,其加工貿易占該省總出口比重一直在80%以上,并且對我國整體加工貿易的貢獻率一直高達50%以上。和全國情況一樣,外資對廣東省加工貿易的發展推動巨大,外資企業加工貿易出口額占全省總加工貿易出口占比平均高達70%以上。不可否認加工貿易對廣東省乃至全國出口貿易的重要推動,以及外資企業的在其中的巨大貢獻,但是入世后的新趨勢值得注意,首先全省加工貿易占比下降趨勢明顯,從2001年的80.17%下降到2010年60.18%,但是在金融危機后由于出臺刺激加工貿易政策,2008年到2010年下降速度放緩;其次可以看到外資出口中加工貿易出口占比有所下降,也就是說外資一般貿易增幅大于加工貿易;再次外資加工貿易占全省加工貿易占比卻一直維持增長趨勢,也就是說外資從事加工貿易的增幅大于全省加工貿易增幅,可以得到內資在一般貿易上的增幅大于其在加工貿易上的增幅,并且大于外資在一般貿易上的增幅。究其變化原因有以下幾點:雖然,加工貿易依然是廣東省外向經濟的源泉和動力,但是因為其核心技術缺失,附加值低,產業鏈短等更易受到外部經濟的沖擊,據不完全統計,2008年,廣東加工貿易企業關停搬遷2452家,金融危機使得廣東省加工貿易生產和出口直接受到阻力,并且間接導致加工貿易模式的倒退。在廣東省積極出臺加工貿易刺激政策刺激下,2009年1至9月,廣東加工貿易出口同比增長9.7%,增幅回落明顯。珠三角多家加工貿易企業開始外遷,或者倒閉,其中外資企業尤為顯著。外部金融危機后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各國貿易壁壘使得中國加工貿易出口步履艱難,內部由于珠三角地區土地,水電生產成本的提高以及危機后的“用工荒”使得廣東省加工貿易的優勢弱化,外商投資的戰略已由原來進行勞動密集型加工出口,轉為大力投資研發,促進加工貿易升級以及推動附加值更高的一般貿易,比如杜邦、本田、日立、三星等知名跨國公司在廣東設立的研發機構就高達300多家,同時注重國內市場拓展。外資企業內外市場兼顧,研發投入增大,其“溢出效應”對內資企業促進作用明顯,加之我國對自主創新的政策鼓勵,從而內資企業實現了消化,吸收創新跨越式的發展,由于自主研發大力投入,其一般貿易出口發展快速且高出平均水平,比如,TCL集團,研制出超平彩電、音響電視等一系列產品,打響了TCL的自主品牌,國內外市場影響力巨大。總之,從統計和案例分析看出,入世后,我國加工貿易占比下降,一直作為我國加工貿易主力軍的FDI,加工貿易品的出口在其總出口的占比也不斷下降,雖然2009年受金融危機影響,我國出臺政策促進加工貿易的發展,當年加工貿易占比有所反彈,但是總體下降趨勢難以扭轉。原因如下:考慮到中國內部發展變化和外部經濟沖擊,外資積極調整戰略,更加注重附加值更高的一般貿易發展,同時通過“溢出效應”帶動內資企業出口升級,內資企業一般貿易增長更加迅速。
FDI流入對我國出口貿易結構的影響
“綠色包裝”(GreenPackage),亦稱其為“環境之友包裝”(EnvironmentalFriendlyPackage),是指對生態環境和人體健康無害,能循環復用和再生利用,可促進國民經濟持續發展的包裝。也就是說包裝產品從原材料選擇、產品制造、使用、回收和廢棄的整個過程均應符合生態環境保護的要求。它包括了節省資源、能源、減量、避免廢棄物產生,易回收復用,再循環利用,可焚燒或降解等生態環境保護要求的內容。綠色包裝的內涵隨著科技的進步還將有待發展完善。
二、綠色包裝對我國出口貿易的影響
我國在大力發展對外貿易的過程中,綠色包裝已成為我國產品出口到許多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遭遇到的一道門檻。盛行于世界市場的各種綠色包裝貿易壁壘直接威脅到我國企業出口貿易的發展,對我國外貿出口的負面影響至少包含如下三個方面:
(一)出口商品貿易額和出口市場相對縮小
我國進入WTO后,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呈現出從商品本身向商品包裝延伸的趨勢。據商務部統計,我國每年有價值近240億美元的出口商品因達不到國外發達國家的包裝要求而受影響,而新鮮水果、蔬菜、肉類和花卉作為我國出口產品中的大宗產品,由于包裝粗糙致使保鮮水平低下、運輸成本大大增加,損失率很高。我國出口貿易以低技術含量的制成品、初級產品為主,出口貿易的主要市場是日本、美國、歐盟、韓國、東南亞等發達或較發達的國家。其設置的綠色包裝壁壘,大都是我國產品在短期內難以達到的環境技術標準,使我國遭受了許多不合理的限制,出口市場相對萎縮。
(二)出口企業生產成本加大,削弱國際競爭優勢
為了達到進口國的包裝要求、符合其包裝法規,中國必須開發或進口新的包裝材料,并對產品包裝重新進行定位、設計等;為了滿足進口國對包裝物進行強制再循環和再利用的要求,中國不得不依靠進口國的銷售商或廢物處理中心來處理包裝廢棄物;為了獲得國外的綠色包裝標志,中國必須支付包裝的檢驗、測試、評估等費用,以及申請費和標志使用的年費;有時為了滿足不同進口國家的不同要求,中國的企業甚至要分別開發不同的包裝材料。這些費用使中國的出口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失去了因價格低廉產生的相對優勢,引起市場占有率的下降,使出口企業的效益下降,從而影響出口企業的經營積極性。當包裝要求達不到別國標準,或為達到標準使成本增加到無利可圖時,有可能會退出國際市場,嚴重制約了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
(三)綠色包裝壁壘引發貿易摩擦增多
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都通過制定各項法律法規,對本國商品和進口商品的包裝材料提出了越來越越嚴格的環保要求:如歐盟規定,從2000年起將不能復用或不能再生的包裝用品排除在市場之外;法國規定,生產商、進口商必須達到70%的廢舊包裝回收率。盡管存在國際環保公約、國際環保法規標準,但由于各國所處的發展階段不同,決定了其對環保技術開發、環保資金的投入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形成了各國環保標準的差異性,造成了國際貿易的摩擦。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由于我國在環境標準制定實施及資金投入、環境技術水平等方面與歐美發達國家存在較大的差距,所以綠色包裝壁壘對我國出口商品的阻礙作用不斷增強。
三、我國出口貿易實施綠色包裝的建議
(一)政府為主導,推進綠色包裝法制化、標準化、信息化建設
1.法制化。國外成功的經驗證明,對綠色包裝法制化,進行法律調控是必不可少且卓有成效的。我國現有法律對綠色包裝的調控還很不完善,必須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盡快制定綠色包裝法規。我國綠色包裝法制化主要目的在于對外應對技術壁壘、保障貿易利益;對內保護生態環境。必須明確“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禁止或限制非環保包裝材料的使用、強制包裝物的重復使用和回收率。
2.標準化。在國際標準化浪潮中,一些國家利用商品的包裝和標簽標準、法規給進口商品設置技術壁壘,增加技術難度和成本負擔。我國現有各類包裝國家標準約500項左右,構成了包裝標準體系的基本框架。但其中大部分與發達國家標準還有相當的差距,標準老化,可操作性差,相關標準不配套,不能完全適應國際市場的需求。因此,出口貿易實施綠色包裝戰略,需環境、經貿、商檢、工商、生產企業等部門從整體上進行系統地協調和安排,制定出切合我國實際,同國際包裝標準相結合的包裝標準體系,來指導我國出口商品包裝。
3.信息化。我國許多出口企業對進口國包裝物料、標準及規格等方面的要求了解有限,信息嚴重欠缺,造成出口包裝不適應國際市場。這客觀上要求國家相關職能部門應搭建溝通于國際法規標準制定和執行機構、進出口企業、包裝企業、專家和咨詢機構及專業媒體之間的多方的信息平臺,及時、準確、詳盡的傳達各國包裝法規、標準,普及綠色包裝知識,收集、跟蹤國外貿易壁壘的信息,及時通報各個分散的企業,并協調產品企業和包裝企業認真研究,以便采取積極應對措施,突破壁壘,為我國企業出口提供切實有效的服務。
(二)強化出口企業綠色包裝意識,構建綠色包裝體系
1.更新綠色包裝理念。體現“4R+1D”原則,即低消耗、可回收、再利用、再循環和可降解的綠色包裝是目前國際包裝的主流。而我國有些出口企業對此認識不足,導致出口包裝策略不當,如過于繁復的禮品包裝不僅在進口國海關受限,而且在市場上也得不到愛好環保的消費者的青睞。對此,我國出口企業包裝理念和意識都有必要進行更新。
2.加大科研投入和專業人才引進和培養。目前因國家對包裝環保項目沒有明確的投資、信貸和稅收等優惠政策,無法吸引大規模社會和民間投資,科技投入不足,致使包裝行業嚴重缺乏科技人才,技術開發能力薄弱。且由于包裝行業科技開發能力薄弱和力量分散,相互協作的功能就難以發揮,致使大批科技成果未能運用到包裝的生產中去。因而加大人才培養力度和研發投入勢在必行。
3.包裝材料、包裝設計方面要符合環保要求。出口商品的包裝材料只有符合進口規定,才能被準許輸入進口國。因此,出口商品的包裝應避免使用含有毒性的材料,盡可能使用循環再生材料,積極開發以植物為包裝材料的技術,選用單一包裝材料以減少多種材料之間的分離解體帶來的麻煩。在包裝設計上,設計者必須調查國際市場對環保包裝的具體要求;在設計中還應考慮突出環保營銷標志,這種標志用以表示某種商品上有特定的環境品質,走“綠色營銷”之路,取得消費者的好感而達到擴大出口的目的。
4.重視環境標志及環境管理認證工作。環境標志是指依據環境標準和規定,由指定的認證機構確認并頒發標志和證書,以表明其產品不僅符合質量標準,且該產品的生產、作用及處置等過程均符合特定的環境保護要求,對生態環境無害或危害性極小。在綠色標準已成為國際貿易新標準的時代背景下,企業應對綠色壁壘最有效的武器是通過環境管理系列標志ISO14000認證。因此,我國企業尤其是外貿企業應綜合提高環境管理水平和能力,爭取早日通過國際認證,全力推進外貿企業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發展戰略。
5.加強國內外企業間合作。企業要創造條件,加強與國外相關企業的聯系與合作,積極引進國外的成熟、先進技術,縮短與國外企業間的技術差距。同時,要加強國內企業的協調與合作,在依靠政府通過宏觀經濟手段進行管理、協調的同時,包裝企業之間要實現協作競爭,以整體的形象參與國際市場。
(三)充分利用WTO有關協定和爭端解決機制,盡量消除綠色包裝貿易壁壘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包裝技術水平還相差甚遠。面對發達國家設置的高于我國包裝技術標準的綠色壁壘,我國應充分利用WTO的有關協議和爭端解決機制,與設置有關包裝綠色壁壘的國家進行談判來解決問題。應充分利用《技術性貿易壁壘協定》中的非歧視及國民待遇原則、“例外條款”,防止發達國家對我國商品實行雙重標準,及時向WTO和有關發達國家申請技術援助和延長技術性措施實施的適應期或過渡期,以緩沖我國企業應對國外技術壁壘的壓力,增強對國外技術性措施要求的適應力。
1人民幣升值對我國出口造成的影響
從理論上講,貨幣升值實際上并不影響進出口商品本身的價值,而是通過改變它們在國際貿易中的相對價格,來削弱它們在國際市場的競爭能力,人民幣升值4.95%,就相當于產品成本提高了4.95%,其出口的競爭力降低了4.95%.一國貨幣升值后,通過出口商品的外幣價格上升,外國對其出口商品的需求下降,出口規模得以制約.
1.1外貿整體平穩中前行
根據有關數據,2006年歐盟繼續為我國第一大貿易伙伴,前5個月中歐雙邊貿易總額983.3億美元,增長20.2%.同期,中美雙邊貿易總值為973.7億美元,增長25.4%,美國為第二大貿易伙伴.憑借著791.3億美元的雙邊貿易額,日本繼續為我國第三大貿易伙伴.人民幣在對美元溫和升值的同時,也在對歐元、日元貶值,我方在使用歐元、日元作為結算貨幣的貿易上是刺激了出口.人民幣的溫和升值的步伐在短期將淘汰一些技術含量很少的產品和一些抗風險能力差的企業,這個在一定程度上為外貿大軍提供了良好的市場競爭環境.同時優秀企業開始加快技術革新,提高勞動生產率,加速開發新產品,增強了競爭力,也推動了出口外貿易。
1.2實列數據參考
根據中國海關公布的2006年1月—12月的總出口,以及2005年和2006年的出口同比增速變動情況,得到表1。表1數據顯示,2005年我國的出口月度同比增速基本上處于下降通道,但是7月之后的下降速度明顯加快;2006年的出口月度同比增速在1—7月也處于下降通道,但是自8月以后出現較大幅度起伏。2006年前8個月的月度同比增速低于2005年,但自9月開始增長幅度開始超過2005年。
表12005-06年總出口的變動情況
月度金額(億美元)2006/2005同比增長(%)2005/2004同比增長(%)月度金額(億美元)2006/2005同比增長(%)2005/2004同比增長(%)
1601.328.442.17803.022.528.6
2541.822.230.08907.432.733.2
3780.228.232.79915.930.625.8
4768.323.831.810881.229.529.6
5730.725.130.311958.532.818.6
6812.823.330.512940.824.818.2
數據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網站:商務統計專題
2我國出口企業應對政策
隨著人民幣匯率改革以及人民幣升值,出口企業面臨一個更加動蕩的外匯市場。外貿企業應該時刻高度關注外匯市場,采用金融手段積極規避外匯風險。國內銀行也正向企業開設越來越多的金融業務以幫助中國企業抵擋外匯風險的沖擊。然而最重要的是放棄僅僅依賴進口并不十分先進的技術,與我國廉價勞動力的結合,憑借低廉的價格取得的暫時優勢。人民幣的升值已經開始對一些低端、低檔產品,一些技術含量很少、入門門檻很低的品種進行淘汰或被逐步淘汰。我國要從貿易大國轉變為貿易強國,方法依然是提高出口產品質量,優化出口產品結構,開發具有更高技術含量的產品,依賴自主創新使技術產業化,從而確保中國企業獲得長期競爭優勢。
2.1實現產業升級,產業結構技術密集化
無論如何,人民幣不斷升值已經成為定局,變壓力為動力以實現外貿業更為健康發展才是當前大計。適當調整外資政策,減輕對外資的依賴,從根本上還是要加強中國的產業結構調整,確定優勢產業,努力增加產品附加值,參照技術壁壘質量標準要求,了解產品進口國的最新技術標準、提高產品的技術水平、以及制訂新的技術標準和規則、爭取與國際標準接軌;同時切實提高產品質量、加強質量安全管理、探索有利于各個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2.2企業自身要積極推進結構調整
企業應轉換經營機制,提高適應匯率浮動和應對匯率變動的能力。人民幣升值對勞動密集型產業的負面影響會大于資本密集型產業,但考慮到升值幅度比較小而且是漸進過程,即便是勞動密集型企業也有充分調整的能力和時間,因此整體而言,負面影響完全可以大為減少。
2.2.1適度提高出口產品價格
出口產品應該盡可能調高它在海外市場的銷售價格,數量可以減一些。如果企業的競爭對手是其他國家的商品,那么我們的企業可能不具有價格調整的優勢,而是由買方來決定價格。但有些產品是有價格調整的空間的,特別是很多產品是在中國廠商之間的相互競爭,人民幣匯率調整導致成本折合成外幣有變化之后,對中國的出口商來講,實際上大家都是等價的變化。在這種變化情況下,有可能使得定價機制發生有利于我們的變化。
2.2.2實行“走出去”戰略
很多有實力的企業應該到境外建廠,開銷售公司。實行國外接單、國內結匯的方法,可以有效地降低資產流失的風險。從目前情況來看,不僅境外工廠的經濟效益好于境內工廠,更大的優勢還在于以下兩點:一是通過境外辦廠,帶動了國內原輔材料的出口;二是將配額產品的半成品拿到境外加工,不再受配額的限制。
2.2.3應用金融工具,強化信用保險機制
企業可以嘗試購買出口信用保險、在簽訂的合同中附上免責風險條款等方式,力求盡可能保障自身利益,有效使用金融杠桿。企業要學會運用金融市場上的各種工具,如遠期結售匯,人民幣與外幣掉期業務,通過固定成本,鎖定未來收益來保護自己。
2.3自主創新,增加核心競爭能力
當今時代的特征決定了自主創新在構筑一國對外貿易的特殊作用。只有不斷推進自主創新,提高產品的性能,技術含量和服務水平,才能不斷提高產品的競爭能力,開拓潛在的國際市場,從而推動外貿的發展。也只有不斷推進自主創新,才能避免國外產業對本國產業的沖擊。要通過科研開發、內部管理、產權制度改革、市場營銷多種方式提升整個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公司、大集團。大力推進電子商務建設,確立新的信息優勢。要有品牌意識,實現名牌戰略,提高綜合效益。與此同時也要注意人才的培養和外匯知識的積累。
恩施州既是少數民族地區又是欠發達地區,長期以來其出口貿易一直滯后于全國平均水平,但近幾年來,恩施州出口貿易發展迅速,出口額屢創新高,其中出口退稅發揮著重要作用。對恩施州出口貿易和出口退稅的現狀進行分析,重點對圍繞恩施州出口退稅額與出口貿易額相關性模型以及綜合退稅比率與出口貿易增長率的回歸模型的建立、數據的收集、模型的參數估計、相關系數檢驗幾個方面做了深入研究,以期為恩施州出口貿易的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關鍵詞:
民族地區;出口退稅;出口貿易;回歸模型
中圖分類號:
F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3)10006404
1 出口退稅與出口貿易增長的理論模型探討
1.1 出口退稅的理論
(1)出口退稅的概念。
通常認為,出口退稅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對已報送離境的出口貨物退還或免征其在出口前生產或流通各環節已經繳納的間接稅(我國主要包括增值稅和消費稅)稅款的一項稅收制度,其目的是使本國產品以不含稅價格進入國際市場,增強本國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促進對外貿易出口。
國內學者還有以下表述:出口退稅是指出口國在增值稅制度下,為避免本國產品遭遇雙重征稅,而將出口貨物在國內生產和流通過程中交納的間接稅退還給出口企業,使出口企業以不含稅的價格進入國際市場,屬于間接稅協調的范疇。
從各學者對出口退稅的定義來看,出口退稅主要是為了降低本國出口產品的生產成本,增強其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以達到促進本國出口貿易的目的。
(2)出口退稅的理論依據。
在開放的經濟條件下,確定國內商品課稅的管轄權一般有兩個原則:生產地原則和消費地原則。在二者并存的情況下,如果不采取協調方法就會產生雙重課稅,阻礙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流動,這樣就不利于經濟的發展。出口退稅正是這兩種征稅權協調的結果,學者們普遍認為消費地征稅要優于生產地征稅,假如每個國家都按照消費地原則征稅,那么本國就應該對出口商品退還在生產流通環節課征的稅收,于是便產生了出口退稅制度。
從理論上來說,出口退稅其實是為了避免本國出口商品遭遇雙重征稅而采取的一種中性稅收政策,在理想的完全自由競爭市場下,其出口退稅率應該與出口目的國對同種商品的征稅率一致,即“征多少,退多少”,這樣就不會對自由貿易造成扭曲。但由于國際市場的非完全競爭以及國家利益驅動等因素,出口退稅卻常常表現為非中性:如果同種商品的出口退稅率高于其在出口目的地的稅率,那么其生產成本就比目的國同種產品的生產成本低,會增加其競爭力。這就使得出口退稅制度成為了國家拉動出口貿易增長的有效手段。
(3)出口退稅的經濟效應。
出口退稅的經濟效應可以從圖1中體現出來。
圖1 出口退稅經濟效應流程圖
(1)因為出口退稅率與企業生產成本是反比關系,所以當一國出口退稅率增加時,企業生產成本降低,則企業在國際市場中的競爭力增強;反之,如果出口退稅率降低,企業生產成本增加,則企業在國際市場中的競爭力將會降低。從①到②的過程中,假如國家提高產品的出口退稅率,則本國企業生產成本降低,國際競爭力增強,并且企業可以在產品定價上有更為寬廣的空間,從而發揮非價格競爭優勢對企業出口產品價格競爭的替代效應。
(2)因為本國提高了出口退稅率,本國出口企業的生產成本降低,那么國外對本國出口產品的需求量一定會增加,即出口增量增加。當進口增量一定時,那么凈出口一定會增加,這就是②到③的過程。
(3)凈出口總量增加,將帶動國內生產總值以“乘數效應”倍增加,③到④就是外貿乘數發生作用的過程。
(4)隨著本國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本國稅收也會相應地增長,而稅收是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所以④到⑤的過程就是本國財政收入增加的過程。
(5)本國財政收入增加,那么作為財政支出的出口退稅就有了進一步增加的可能,也就是說⑤到①的過程反映出財政收入增長是對出口退稅制度的有力支持,同時也反映出增加出口退稅不一定會加重財政負擔。
出口退稅率的提高會降低企業成本,增加企業競爭力,擴大海外凈需求,從而通過乘數效應帶動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由此增加財政收入,并可以進一步對出口退稅提供有力支持。
1.2 出口退稅的模型
(1)出口退稅額與出口貿易額相關性分析模型。
出口退稅總額與出口貿易總額的相關性,可用一個一元回歸模型來分析,回歸模型1為:
lnYt=α+βlnXt-1
其中Yt表示本期出口總額,Xt-1表示滯后一期的出口退稅總額,然后將數據代入模型得出估計式,再對模型進行檢驗。檢驗模型的擬合優度,β的T統計量,D-W檢驗值。如果模型殘差存在一階正相關問題,則采用杜賓兩步法來解決此問題。
首先對模型1進行廣義差分變換,得到模型2:
lnYt=β0(1-ρ)+ρlnnYt-1+β1lnXt-1-β2lnYt-2+ut
其中μt=ρμt-1+ut,μt為模型1中的殘差項。對模型2應用OLS法,得到ρ的估計值。然后用ρ對原始數據進行差分變換,得到模型3:
Y*t=α*+β*X*t+ut
其中X*t=(lnYt-ρlnYt-1),T*t=(lnXt-1-ρlnYt-2)。再對模型3應用OLS法,求得參數估計值。然后再繼續檢驗模型3的擬合優度,D-W值。自相關消除之后,就可以得出分析結果。
(2)綜合退稅比率及退稅兌現比率與出口增長率相關性分析模型。
設定一個一元回歸模型4:Y=aX+bZ+c。其中,Y為出口增長率,X為綜合退稅比率,Z為退稅兌現比率,c為誤差項。可將數據代入模型得出估計式,再檢驗模型的各項參數,最后得出結論。
比較以上兩種模型,模型1很直觀的研究出口退稅額與出口額的相關性,而模型4是研究綜合退稅比率及退稅兌現比率與出口增長率的相關性,二者研究對象有差別。本人認為雖然兩種模型都有不足之處,但都能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出口退稅對出口貿易的積極作用。
2 出口退稅總額與出口總額的相關性分析
恩施州近幾年來出口退稅額與出口額大體上都呈現出上升趨勢,但個別年份上還有不一致的地方,圖2和表1顯示了1999年至2009年恩施州出口退稅額與出口額的關系:
圖2 恩施州出口退稅增長率與出口增長率比較
由圖2和表1可看出,在總體趨勢上,2003年恩施州出口貿易額驟增,2004年至2008年上升勢頭減緩,2009年又出現劇增;出口退稅額在2003年驟增,2003-2008年起伏較大,到2009年劇增。在同比增長率方面,出口貿易額僅在2001年出現過同比增長率為負的現象,而出口退稅額卻有3年出現過同比增長率為負的現象(分別為2002年、2006年、2008年),并且在個別年份還存在出口退稅額與出口額出現背離的現象。這說明出口退稅雖然是影響出口的一個重要因素,但并不是唯一因素;同時也反映出我國出口退稅的名義稅率與實際稅率的不一致。
造成上述出口貿易額與出口退稅額發展不一致現象的主要原因是恩施州出口貿易還處于起步階段,總體規模不大,出口額與出口退稅額基數偏小,而國家近幾年對出口退稅政策的調整也比較頻繁,所以當基數發生變化時,體現在增長率上就會波動較大。同時,出口退稅存在的時滯現象也是造成上述現象的原因之一。
2.1 模型的計算與檢驗
由于表1顯示的出口額是以萬美元為單位的,所以按照1999年至2009年每月的人民幣對美元的平均匯率計算出每年的平均匯率,然后把表1中出口貿易額乘以每年的平均匯率,得到表2所示數據:
于是得出估計式為:lnYt=-3.632+1.932lnXt-1。
對模型進行檢驗,據圖3可知道,該模型雖然只有72%的擬合優度,但是β的T統計量為4.56,可認為是顯著的,其D-W檢驗值為1.69,大于臨界值1.41,說明該模型不存在自相關問題,自變量的P值為0.0019,說明影響是顯著的,F檢驗值為20.76,也說明影響是顯著的。
綜合以上對模型各項值的檢驗,可以確定模型是有效的,即估計式lnYt=-3.632+1.932lnXt-1是有效的,這表明恩施州出口退稅額對出口貿易額的影響是顯著的,當出口退稅額每增加1%時,就可以導致下一年出口額增加1932%。同時說明出口貿易的變化對出口退稅的變化反應非常敏感,恩施州出口貿易的增長對出口退稅政策的依賴性較強。
2.2 模型的不足之處
本文所建立的模型雖然在很大程度上說明了恩施州出口退稅額與出口貿易額之間的相關性問題,但是其本身還是有一定的不足之處。
首先,模型的自變量只有一個,雖然出口退稅額是影響出口額的重要因素,但是卻不是唯一因素,比如匯率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本文的模型沒有考慮匯率的影響,以致研究結果可能存在一定的誤差。
其次,模型沒有考慮到通貨膨脹的影響,由于本文所采用的數據資料主要來源于統計年鑒,其數據是根據當年即其額加總而成,沒有扣除通貨膨脹的影響。所以本模型所得出的結果也是沒有扣除通貨膨脹影響的,也存在一定的誤差。
再次,由于恩施州出口貿易起步較晚,所以模型的樣本數量偏小,以致分析結果可能存在一定的誤差。
3 綜合退稅比率與出口貿易增長率的實證分析
出口退稅的綜合退稅比率是反映出口退稅充分性的一個經濟指標。綜合退稅比率越高,說明出口退稅越充分;反之,綜合退稅比率越低,說明出口退稅不充分。圖4反映了我國綜合退稅比率與恩施州出口貿易增長率的關系。
圖4 綜合退稅比率與出口貿易增長率的比較
從圖4可以直觀地看出,出口退稅綜合退稅比率與出口貿易的增長率大致成正相關關系,即出口退稅率上調的年份出口增長就比較快,反之,出口退稅率下調的年份,出口增長就比較慢。但圖中所顯示也有綜合退稅比率與出口貿易增長率想背離的時候。由此也可以看出出口退稅率也不是影響出口貿易的唯一因素,出口貿易還受到其他的因素所影響。
3.1 實證分析
因為恩施州自2003年開始就不存在出口退稅少退和未退的現象,即恩施州2003年至2009年出口退稅兌現比率都為100%,故在此對模型4變形,去掉一個自變量Z,得到模型5:Y=aX+c。
將圖4中數據代入模型5,用eviews軟件進行回歸分析,分析結果為:
Y=0.667X-20.4
對模型各項數據的檢驗,擬合優度為85%,T統計量為4.73,可認為是顯著的;D-W值為2.11,絕對值大于2,模型不存在自相關問題;自變量的P值為0.0021,說明影響是顯著的。
綜合以上對模型的檢驗,可以認為模型的結果是顯著的。即Y=0.667X-20.4是有效的。這表明,綜合退稅比率每提高1個百分點,恩施州出口增長率將提高0.667個百分點,很明顯,出口退稅的充分性對出口貿易的增長有顯著的影響。
3.2 模型不足之處
由于恩施州出口貿易起步較晚,前期數據在一定程度上缺少參考價值,而2003年之后出口退稅的退稅兌現比率都為100%,故本模型沒有考慮出口退稅的及時性對出口貿易增長率的影響,有一定的缺陷。
4 基本結論
通過本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關于恩施州出口退稅與出口貿易的幾個結論。
4.1 出口退稅促進了恩施州出口貿易的快速發展
出口退稅政策的有力實施是恩施州出口快速增長的重要原因。上文對于恩施州出口退稅額和出口貿易額的相關性分析表明,出口退稅額的增加會帶來下一年恩施州出口額的增加;對出口退稅綜合退稅比率與恩施州出口貿易增長率的實證分析表明,綜合退稅比率的提高會帶動恩施州出口增長率的提高。出口退稅對促進恩施州出口貿易增長的直接效應是相當明顯的。
在出口退稅政策的支持下,恩施州出口貿易發展迅速,積極推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4.2 恩施州出口退稅與出口貿易是低基數上的快增長
恩施州出口貿易真正的發展是從近幾年才開始的,相對于國內其他地區,其出口貿易總額偏小,雖然增長較快,但屬于低基數上的快增長。而出口退稅受國家政策調整影響很大,從而又會對出口貿易造成一定影響。
4.3 恩施州出口產品是弱結構的高增長
恩施州出口產品雖然日趨多元化,但基本上還是以傳統優勢的農副產品為主,而附加值高的工業品生產企業目前雖然有一定的發展,但只是初具規模,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也只是在起步階段。總體說來,恩施州出口產品的結構屬于弱結構的高增長,一旦國家出口退稅政策做出較大調整,許多企業將面臨很大的風險。
4.4 出口退稅調節出口產品結構的效應還未充分發揮
理論上來說,出口退稅政策具有調節出口產品結構的效應,但從本文的分析來看,目前恩施州還是以傳統優勢的農產品出口為主,直到2009年,輕工業品、紡織品、機電產品的占出口的比重才首次超過農業品。如何利用好出口退稅政策對產品結構的調節功能,是恩施州今后進一步發展出口貿易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
5 對恩施州出口貿易的幾點建議
5.1 抓住新機遇,充分發揮出口退稅對出口貿易的促進作用
恩施州正處于出口貿易發展的上升期,出口貿易的各項經濟指標都在節節攀升,2010年更是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由于“兩路”的開通,長期以來制約恩施州經濟社會發展的交通瓶頸得到根本性的緩解,極大縮短了與其他地區的時空距離,會帶來大量的人流、物流、資本流和信息流,為進一步發展出口貿易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在此基礎上,政府應充分發揮出口退稅對出口貿易的促進作用,在國家政策允許范圍內最大限度地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增加出口企業的國際競爭力,為恩施州出口貿易的進一步發展鋪平道路。
5.2 培育壯大外貿出口主體,推進出口產品基地建設
由于恩施州主要出口商品的附加值還不高,出口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還較弱、核心競爭力還不強,所以恩施州出口貿易下一個階段的工作重點是不斷推進企業技術創新,提升產品技術含量,提高附加值,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大力扶持一批有發展潛力的中小企業,努力培育新的出口增長點;鼓勵和支持骨干民營企業發展外向型業務,培育更多競爭意識強、產品質量優、銷售渠道暢、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出口企業。
與此同時還要因地制宜、科學規劃,推進農產品、機電產品、藥化產品、輕工產品、礦產品出口基地建設,提升出口產品質量,擴大出口規模,形成出口產業板塊。
5.3 調整優化出口商品結構
恩施州優化出口商品的結構必須堅持兩手抓,一方面穩定農產品、紡織、服裝等勞動密集型傳統產品的出口,一方面擴大高科技、新材料、農副產品深加工等高附加值產品的出口,不斷加強品牌培育創建,提升產品競爭力。抓住產業轉移機遇,夯實工作基礎,積極引進外向型轉移企業,大力發展加工貿易。
與此同時,國家要發揮出口退稅政策對優化出口商品結構的調節作用,可以對民族地區的部分附加值較高,競爭力較強的工業品和高新技術產品適當提高出口退稅率,以鼓勵其發展,達到調節出口結構的目的。
5.4 不斷拓展出口產品市場
恩施州要進一步鞏固和挖掘亞洲傳統出口市場的潛力,深度開發非洲、拉美、歐盟等出口潛力大的新興市場,提高新興市場出口的比重,降低市場風險。并且政府應積極組織企業參加廣交會、東盟博覽會等國內外知名展銷會,幫助企業開拓國際市場。
參考文獻
[1]王志強,陳陽生.出口退稅政策調整對我國外貿出口影響的實證研究[J].涉外稅務,2009,(5).
[2]陳平,黃健梅.我國出口退稅效應分析:理論與實證[J].管理世界,2003,(12).
[3]鄭桂環,史德信,汪壽陽.出口退稅政策對中國出口增長的影響分析[J].管理評論,2004,(6).
[4]湯貢亮,李成威.出口退稅政策的經濟效應:理論分析和實證分析[J].稅務研究,2002,(12).
[5]張陽.我國出口退稅政策調整的影響效應分析[J].稅務與經濟,2006,(1).
[6]林發彬.出口退稅政策對我國外貿增長方式轉變的影響效應及建議[J].亞太經濟,2006,(5).
[7]Coughlin,C.C.and Cartwright,P.A.An examination of state foreign export promotion and manufacturing exports[J].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1987,27(3).
[8]Mihir A.D.,James R.and Hines J.The Uneasy Marriage of Export Incentives and the Income Tax[J].NBER working paper,2000.
一、出口退稅率調整對外向型經濟發展的影響如何看待這次調整所帶來的影響,應當說,既有利也有弊。我國出口企業作為外向型經濟發展的主體,它所受到的影響最能反映出,國家與出口企業之間利弊取舍的關系。因為,出口退稅率調整對不同行業、不同企業、不同貿易的影響程度也不同,所以,只有客觀地、綜合地去分析各個方面的因素,才能正確的做出評價。
(一)出口退稅率調整的正面影響。
一是防止國內資源流失,促進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的良性發展。
此次出口退稅率的調整,一方面有利于引導企業減少“兩高一資”、低附加值、低技術含量商品的出口,加大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商品的出口,擺正出口企業調整投資方向,避免盲目投資和產能過剩。另一方面,通過取消或降低出口商品退稅率,可以改觀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的不良勢頭。據海關統計,此次調整的2831項出口商品約占海關稅則中全部商品總數的37%,是去年9月出口退稅率調整商品的2.04倍。以此看出,國家專心治理重拳出擊的態度十分明朗,它必將帶動產業結構和出口商品結構的協調發展,對改變我國經濟增長方式意義重大。
二是縮減貿易順差間隙,緩解國與國之間的貿易摩擦。
截止今年6月底,我國外匯儲備額已達到了1.3萬億美元,外匯儲備多,固然意味著國力的增強,但是當超過一定的適度區間,就不可避免降低資源使用效率,甚至給經濟發展帶來阻力。據海關統計,僅2007年1-5月份進出口總額就達到了8013億美元,同比增長23.7%.其中:出口總額4435億美元,同比增長27.8%,進口總額3578億美元,同比增長19.1%,出口增幅高于進口增幅8.7個百分點,累計順差857億美元,同比增長83.1%.可以看出,我國進出口數額反差過大,比例失調。因此,此次調整出口退稅率,是抑制外貿出口過快增長,緩解外貿順差過大,保持對外貿易穩定,減小國際貿易爭端與摩擦的最有效手段。
三是優化產業結構,改變外貿出口的增長方式。目前,我國出口商品還是以附加值較低、密集型為主。雖然,經過多次出口退稅政策的調整,也未“封殺”住居高不下,出口縮減的局勢。此次調整,把主線放在了主導型商品出口上,通過大幅下調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稅率,(如:玻璃制品由13%下調到5%),促使企業優化產業結構調整,致力于提升產品科技含量,增加附加值,由簡單的數量競爭轉向質量競爭,實現優勝劣汰,擺脫我國部分出口商品低價競爭的局面,提高出口的整體效益。
四是國家稅收增長,減輕中央與地方財政負擔。從1994年最初的稅制改革開始,國家根據國際貿易變化的形勢曾多次調整出口退稅率,解決出口退稅指標不足,減緩財政壓力,促進稅收增長。今年的調整與以往不同的是,取消和下調退稅率的主導型商品具多,那么,相對的退稅會逐額減少,這樣一來,在一定程度上也減輕了中央與地方退稅超基數部分92.5:7.5比例分擔退稅的壓力。
(二)出口退稅率調整的負面影響。
一是出口退稅調整對經營利潤的影響。此次調整,除船舶及對外承包工程的出口企業在7月20日以前已備案的,仍按原退稅率執行以外,所有調整退稅率的出口商品不在執行三個月的“過渡期”退稅。出口企業不在擁有退稅率由高到低,有退到零調整變化三個月按原退稅率執行的準備期,所帶來的負面影響較以往要大。因為,許多出口企業為進軍國際市場,占有一席之地,往往以成本價格或低于成本價格的商品去參與市場競爭,在毫無贏利的情況下,只靠出口商品的退稅來換取利潤的做法比較普遍。退稅率調整后,他們的優勢競爭將失去保障,再用低于成本的商品去創造市場贏利,以無法實現。但短期內他們想通過調整產業結構,改換貿易經營策略去應對出口退稅率的調整,為自己帶來一絲生機,一時間也很難奏效。
二是出口退稅率調整對企業稅負的影響。出口退稅率降低后,企業的征退稅率之差將會增大,而出口收入乘以征退稅率之差作為進項稅轉出,減少進項稅額,應納稅額將會增加,從不同程度上,征退稅率之差的增大導致增
值稅稅負相應增加。如果,對全部貨物出口或出口比重大的企業來講,當征退稅率之差變大時,進項稅額轉出就越多,在全部進項稅小于進項稅額轉出時,還會導致與出口退稅政策不相符的“倒交稅”現象,這與“出口貨物實行零稅率”政策相悖。
三是出口退稅率調整對不同企業的影響。出口退稅率下調對出口企業的負面影響不言而喻。但對不同類型出口企業而言,其影響程度存在著不同的差異。據企業反映,出口退稅率每降低1個百分點,出口成本就增加1%,也就意味著企業的利潤減少1%.1、國內上市公司業績受到影響。上半年股市漲漲停停的泡沫現象,牽動著全國上億人的心。6月19日以來,股市大盤幾度調整,滬指大幅下跌,個股股價也普遍出現下挫。特別是出口營業收入比重較大的上市公司,與出口退稅率調整有著密切的聯系,可以講,是造成了股市近期大幅波動的原因之一。2、出口主導型企業經營處于徘徊期。如:玻璃纖維出口退稅率由現在的13%降低到5%.出口退稅率下調8%,致使成本增加了8個百分點,等于減少利潤8個百分點。這些商品都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包括服裝、鞋帽及箱包、工藝品等輕紡在內的一系列商品,都下調了退稅率。出口企業面臨著是內銷還是外銷的重新選擇,處于“不確定”的徘徊期。3、外貿流通企業比生產企業受到的沖擊大。由于外貿流通企業的利潤率遠遠低于生產企業,以紡織業為例,生產企業平均凈利潤率幾乎是外貿企業的3-5倍,因此,外貿流通企業對退稅率下降的反應要敏感得多。
四是出口退稅率調整對各類行業的影響。此次,降低或取消出口退稅率,對外銷比例大的行業影響極深,再加上由于沒有過渡期調整產品結構的準備時限,企業將處于兩難的境地。首先是部分涉及資源和能源高消耗的化工加工品,出口退稅取消涉及了385個品種,出口退稅下調到5%的有239個品種。出口退稅率如此大幅度的下調,無疑會對化工行業的經營業績帶來不利影響。其次是造紙、家具等行業,沖擊量也不可小估。再次是服裝、鞋帽、箱包、工藝品等輕紡行業,雖然,下調幅度不大但從出口利薄的角度看,也是困難重重。因此,短期內行業結構應適當、盡快調整,扭轉不利局面。
二、出口退稅率調整企業應對籌劃的建議雖然,短期內出口退稅率調整,對出口企業的影響是不利的,但立足長遠分析,它對改變企業經濟增長方式,改善國內環境設施,提升產業結構意義重大。出口企業應把不利影響降到最低,拋棄原有經營模式,尋求新的利潤點,盡快找出適應自我發展的途徑。
一是退稅率調整前后的測算分析。相對取消或降低出口退稅率的企業,在充分考慮政策調整和外貿出口增減等因素的基礎上,應自下而上地綜合分析出口退稅的增減實際,測算利潤的贏余空間,掌握謀求發展的第一手資料。只有這樣才是正確選擇經營方式、調整產業結構、應對退稅率變化的可行之道。
二是加強內購外銷的管理,逐步轉移退稅負擔成本。退稅率下調后,出口企業的征退稅率之差將會拉大,導致生產成本明顯增加,出口商品的價格戰更加激烈,國際競爭的優勢會逐步減弱。對此,出口企業需要調整其出口產品報價,也需要與國內購貨商、進口外商進行溝通,為減少出口退稅率降低造成的損失,可以考慮將以往從國外采購的原材料,改為在國內采購的辦法,控制原材料的成本;在與國內外原材料供應商交易時,盡量壓低采購價格,降低原材料采購成本,在自身適度負擔的前提下,有計劃實現轉嫁前移。
三是調整產業結構,提高商品技術含量。出口退稅率下調對出口企業來說是一次挑戰,要轉變原有思路,縮減低附加值、高耗能商品的生產,轉而開始研發和生產高附加值商品。例如,下調退稅率的服裝行業,在功能設計、外觀造型、包裝等方面有所創新,同時要以發展品牌為目標,培育自己的品牌,提高產品的品質和聲譽,從而增加產品的附加值。這些都是盡可能減少退稅率下調給企業帶來影響的上上之策。
四是改變貿易方式,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出口退稅率下調將直接影響出口企業利潤,但不同企業所受影響大小程度不一樣:出口收入占主營收入比重越大,且毛利率越低的企業,所受影響就越大。那么,通過延伸貿易鏈條,采取多種貿易方式同在的諸多措施又不失為一項良好的應對策略。其一以香港市場為依托,逐步向中東、東南亞、歐美市場延伸,克服出口地區過分集中和過分依賴中間商的被動局面;其二開展直接貿易,立足本企業商品,直接同外商簽訂合同、報關出口;其三開展委托加工貿易,根據客戶需求,將公司初加工產品向深加工成品出口,增加出口商品的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其四開展來料加工貿易,壓縮資金的周轉,靠出口商品的數量與免稅來贏得利潤。例如,紡織行業可以衡量國內、外棉花的價格,在國內價格高于國外價格的情況下,以來料加工方式運作,以求降低出口成本。
五是加強企業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