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22 11:43:5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八年級音樂教學計劃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邵陽市教育局3月20日消息,《2018年邵陽市初中學業水平考試實施方案》已出臺,對今年初中畢業學業水平考試(以下簡稱“中考”)進行安排部署。根據該方案,今年的考試時間和總分值有調整。
根據義務教育教學計劃,今年“中考”科目安排為:九年級:思想品德、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歷史、體育、藝術(含音樂、美術)、物理實驗操作、化學實驗操作。八年級:生物、地理、生物實驗操作、信息技術上機操作。其中,思想品德、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歷史、生物、地理采取閉卷考試形式。英語學科考試時進行英語聽力測試,體育為現場測試。物理實驗、化學實驗、生物實驗、信息技術為操作能力考查,藝術科目為閉卷考查。
今年“中考”時間相比往年有所推遲,具體安排是:體育科目考試及物理、化學、生物實驗操作和信息技術上機操作能力考查于2018年5月30日以前完成。6月20日8:30-10:00化學;10:30-12:30數學;14:00-15:30思想品德;16:00-17:30歷史。6月21日8:30-10:00英語 ;10:30-12:00物理;14:00-16:00語文;16:30-17:30藝術。6月22日8:30-10:00地理(八年級);10:30-12:00生物(八年級)。
一、情境提問,情感共振
大家可能注意到這樣一個問題,當教師在課堂上具體提出一個問題時,學生往往不能夠快速并積極地回答上來,因為學生精神力不夠集中或者并沒有積極思考想要配合教師的提問,學生在課堂中不能發揮主體作用,影響到整個教學的效果。為了讓這種現象不要出現在我們的課堂上,就要設計情境提問。吸引住學生的目光。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八年級第三單元歌曲《大海啊故鄉》時,教師要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播放大海的音頻,讓學生聆聽大海的海浪聲,并提出問題“你聽到了什么?”讓學生仿佛置身于大海邊,感受大海的廣闊,大海的磅礴,接著要進一步播放大海的視頻短片,讓學生仔細觀察短片中都看到了什么?學生聽覺感受后的視覺感受會更具體更真切,讓學生感受大海在不同狀態下的不同表現,是平靜的大海還是活躍的大海,學生在這種創設的情境中,輕松的感知,正確的回答,然后教師帶領學生初次聆聽歌曲《大海啊故鄉》,讓學生體會說出歌曲的風格特點,感受歌中大海的樣子。學生很容易就能說出歌曲中的大海平和的特點,在反復聆聽的過程中感受曲中作者對大海故鄉的思念之情。
教師通過創設針對性的情境,巧妙地提問,這樣提出的問題才更容易解決,初中音樂課堂中要靈活運用情境提問,讓學生在特設的情境中感受、思考并解決問題,從而降低問題的難度,也避免了課堂教學的枯燥,讓學生輕松的學知識,在情境中提問讓學生用身心感知,從而達到情感共振,不知不覺地解決問題。
二、辯論提問,深入探究
初中生雖然比起小學生心理各方面成熟很多,但Ρ熱性質的各項活動仍然表現出很大的興趣,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我們可以采用辯論提問的形式,探究問題,這樣就能夠充分的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全身心地投入到課堂當中來,擺脫了教師自問自答死板式的課堂氛圍,把課堂真正地交給了學生,達成活躍課堂氛圍的效果。
例如教授人教版七年級第一單元歌曲《讓世界充滿愛》時,教師提出問題“怎樣讓世界充滿愛?”學生們針對這一問題展開激烈的討論,有的認為人與人之間相互理解相互包容才會充滿愛;有的認為僅僅做到這點還不夠,要幫助身邊需要幫助的人;有的認為從小家到大家,從點滴做起,在家孝敬父母,出門講求誠信,這個世界才會是充滿愛的世界,學生們各抒己見,激烈辯論,而教師適時地引導、適時地評價也很關鍵,既掌握正確的知識點,又形成正確的觀點。學生們在討論中漸漸理解了愛的真正含義,教師適時引導,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做一個有愛心的中國人。然后引導學生去聆聽《讓世界充滿愛》這首歌曲,感受歌曲當中的情感表現及音樂風格。學生在充分的辯論討論中更能抓住歌曲的情感主線,以情帶聲的歌唱。
事實證明采用辯論提問的形式展開教學,比單純的講授知識的教學方法更能吸引住學生,更能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有了,課堂參與度就大大提高了,音樂課堂的教學效果就明顯改善。所以我們在初中音樂課堂中要充分利用辯論提問的這種教學手段,促進學生深入研究,教師在整個辯論的過程中要正確引導,及時評價,讓學生在歡愉活躍的氛圍中掌握知識,愉悅身心。
三、逐步追問,升華素養
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的提問,不能是毫無計劃的隨想隨問,要緊扣教學主題,有目的的提問,在問題涉及中要環環相扣,逐步追問,從而順利完成教學計劃,讓學生的技能及素養全面提升,因此在上課之前教師要根據教材來設計好各個問題,要循序漸進地進行,做到層層深入,一環跟著一環,讓學生的思路由窄及寬縱深發展。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八年級第二單元歌曲《歌唱美麗的家鄉》時,教師在問題的設計上要很巧妙,首先聽原創歌曲,說出歌曲當中苗族家鄉之美,然后引申視頻資料展示自己家鄉的美,鼓勵學生用語言表達出來,說一說自己的家鄉美在哪里?然后拓展思維說一說自己的家鄉不美的地方有哪些?緊接著提出你作為家鄉的主人如何讓自己的家鄉變得更美?怎樣去建設自己的家鄉?這樣一個問題緊扣一個問題,讓學生的思維逐層深入,學生的思維會更靈活,避免了學生感覺回答問題吃力,也避免了課堂氣氛的尷尬,也讓整個教學環節更連貫更有層次,逐步追問更能抓住學生的思維,學生也能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找到,并養成了獨立思考、逐層分析的良好習慣,從而提升了音樂素養。
【關鍵詞】新課標;思想品德;智慧課堂;課前準備通過對《課程標準(2011年版)》學習,我們知道它的定位突出了以學生為本,尊重學生,關注他們成長的需求點,為他們全面發展提供幫助。如何以《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精神和要求為依據,著力構建智慧型思想品德課堂,真正讓學生的思維“動”起來,讓政治課教學“活”起來,讓思品教學效果“好”起來,我認為做好課前準備工作是前提和關鍵。
一、備優教師素養,為構建智慧型課堂準備良好的人文條件
思想品德教學是一種用情操陶冶情操,以人格培育人格的偉大德育工程。思想品德教師就是學生德育觀念的培育者,德育思維的導入者,德育行動的指導者,德育實踐的示范者。因此,思品老師必須以高尚的師德為學生的楷模,用高尚的言行舉止帶動學生修心立品;必須保持一顆向善的心、平等的心,不斷地自我反思,要尊重孩子的愿望,為孩子們樹立一個比較好的他者形象。
思品教師是德育理論的傳播者,理論是不斷與時俱進、完善發展的,這需要思品教師具備較強的終身學習和理論聯系實際能力。思品教師必須走出教材、走出課堂、走向社會、與國際接軌。平時要多留意國際、國內新聞,經常收看新聞聯播,密切關切各類報刊雜志,吃透政策,把握時事最新動態,做到“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讓自己成為學生擁有智慧的源泉。比如,當前思品教師就必須成為十精神的宣傳先鋒,必須結合教育教學實際,最大限度地鏈接教材內容,向學生進行生動而有效地宣講。
二、備實學生狀況,為構建智慧型課堂減少內在的溝通障礙
要讓你的思想品德課讓學生接受,自己必須切實了解和理解自己教育和交流的對象。普遍的說,當代少年兒童思想活躍,價值多元,崇尚自我,人生目標和價值追求主動,發展也日趨個性、多樣。但是,他們的行動缺乏遠大的理想信念支撐,他們反感束縛,但實際能力相對不足,心理較為脆弱,因此,他們所謂的自尊很容易受到傷害。
在實際備課過程中,我們完全可以創設發揮他們優勢、展現他們智慧的教學情境。如在準備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六課《網絡交往新空間》中的第一節《網絡上的人際交往》課程的時候,可以利用多媒體和校園網創設一個環節,讓他們展示自己網絡交往方面的能力,充分調動他們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在平時與學生的交往中,如果我們發現所在班級的學生中存在著說臟話,考試作弊,抄襲作業等不良行為的時候,以人教版教材為例,我們在準備八年級上冊第一課《愛在屋檐下》、第七課《友好交往禮為先》、第十課《誠信做人到永遠》、九年級第一課《責任與角色同在》等課的過程中,要有針對性設置環節,讓他們認識到這些不道德行為所帶來的危害和不利影響,從而自覺矯正自己的不良行為。
三、備熟教材內容,為構建智慧型課堂積淀嫻熟的駕馭能力
教師對教材的解讀過程,就是教師運用抽象思維對教材解剖、分析、加工的過程。因而教師的思維方式是否科學和智慧,對教材解讀至關重要。在實際學習和備課過程中,我們必須做到“三讀”教材:通讀、精讀、熟讀教材。通過“三讀”等方式熟練理解和掌握教材內容,領悟教材的精神實質,提煉出教材的精華,從而使我們擺脫純粹教教材,按照教材教等死板模式,而是站在完全掌控教材精華的制高點上游刃有余地駕馭教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如在準備七年級上冊第三課《珍愛生命》第一節《世界因生命而精彩》的過程中,我們通過“三讀”方式有次序地解讀出本節教材的關鍵詞:“生命精彩有價值”、“生命頑強也脆弱”、“尊重關愛生命”,最終我們完全可以甩開教材,讓課堂成為教師智慧展現舞臺。
四、備足教學資源,為構建智慧型課堂儲備充溢的營養成分
對于思品教師來說,教材是非常重要的教本資源,但是教材本身的資源一定是有局限性的,并且很多資源缺乏時效性,既無法滿足教師實際課堂教學的需要,也無法滿足學生攝取大批量信息的渴求,更不可能讓教師成為學生智慧的化身。因此,思品教師必須做有心人,平時注重資源的收集、歸類和保存。
1、從時政信息中積累資源。思品教師應該讓每天通過網絡、報刊雜志等媒介瀏覽時政信息應該成為一種符合職業特性的良好習慣,并對同教材密切相關的信息進行分門別類的貯存,作為教學備課和命題評價的原始素材資源。
2、從社區生活中收集資源。我們可以收集所在地市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名稱、主要事跡,所在地市人口、環境、資源、經濟發展等現狀,所在社區人們的精神生活方式,本地區青少年參與社會實踐的情況,最新流行的歌曲、音樂等。
3、從學校發展中發掘資源。學校本身的發展歷程和光輝的業績、學校在重大節假日舉辦的有教育意義的活動等都可以是我們可以校本資源。另外,學生自身也是資源,如好人好事、不文明行為、留守兒童等都是教學資源。
五、備妥教學設計,為構建智慧型課堂激活學生的主體意識
教師在實際備課過程中要使教學過程生動、活潑、高效,必須精心設計和組織課堂,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設計方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幽默和智慧彌漫課堂,轉變教師角色,由“獨演”轉變為“導演”,實現師生交流互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啟發學生進行思考,努力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獨立意識和創新意識。如,在準備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三課《珍愛生命》第一節《世界因生命而精彩》教學設計時,可以利用多媒體的手段,以動畫片《獅子王》片頭唯美畫面和聲動效果與殘酷戰爭、嚴重環境污染等組合畫面形成鮮明對照,讓學生感悟出生命的精彩與珍貴;可以預先挑選學生擔任太空法官,在課堂上惟妙惟肖地模擬審判人類破壞生態環境所犯下的罪行,讓學生體驗出保護環境的責任感;可以預設幾個學習小組,讓學生通過合作討論,形成文字,分組依次向全班同學發出環保倡議,要求踐行低碳生活,從而升華教學目標。
總而言之,要思品課堂閃爍智慧,課前準備是一項復雜而繁重的工作,也必然有許多不夠完善之處及各種困難,若教師憑一己之力來解決,工作會難上加難。因此我們更主張師群體合作,實行集體討論式備課,實現教學資源和過程的全方面共享。這樣,會使思品教育教學計劃更完善,會使思品教育教學更加清晰明確,最終使整個思想品德課堂成為智慧、幽默、哲理輪番演出的舞臺。參考資料:
[1]《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2011年版)》修訂的說明 陸士楨
[2]《當前思想品德教育的發展趨勢及對教師的建議》朱小蔓
基于現在學校教育的一個普遍現象――音樂是課程中的副課,我們可將興趣分為被動興趣與主動興趣。被動興趣的培養自然是靠考試中的分數,而主動興趣則是發自內心的,不在任何壓力下形成的。
音樂相對于其他學科在興趣的培養上,會因確實被動興趣而處于弱勢,而這也恰恰是我們的優勢,因為,被動興趣往往會引發學生的厭學心理,從而導致沒有興趣。而音樂則會像一股甘泉,時時滋潤學生疲憊的心田。基于以上觀點,本人在教學實踐中悟出以下幾點:
一、轉變教學理念,正視學生興趣
“想唱就唱,唱得漂亮……”這首膾炙人口的流行歌曲隨著湖南衛視《超級女生》的熱播已深入中小學生的心里,李宇春、周筆暢、張靚穎……也已成為學生關注的對象。在各類信息中,最受學生關注的莫過于流行樂壇的趨勢動向了,加上包裝精美,令人目不暇接的音像制品、名目眾多的的排行榜,在可視的舞臺和銀幕上,是“燈光刺激、音響震撼、場面火爆、極具沖擊力”的視聽效果,這些都使音樂課本上的教學歌曲顯得那么蒼白、孱弱。
流行音樂作為一種流行音樂形式,具有它自身的特點:語言生活化、節奏明快、貼近生活、易與接受,學生對流行歌曲的喜愛是符合他們的正常心理的,如果一味排斥,在課堂上禁止流行音樂,這樣做也是不現實的,學生會很反感。如何利用這種對歌曲的喜愛心理進行積極的引導?本人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認為:音樂教師音樂也要轉變、更新教學理念,提倡百花齊放,不拘一格。任何一種音樂形式都有其獨到之處,比如流行音樂貼近生活、容易抒感,這些特點就是讓廣大青少年學生對其鐘愛的原因,關鍵在于如何引導學生正確對待流行音樂。如何在課堂上巧妙引入流行歌曲教學,合理取舍教材內容。對于廣大音樂教師而言,首先自己要正確認識流行音樂,然后才能引導好學生如何正確對待流行音樂。例如,在學唱歌曲《青藏高原》時,我先給學生范唱,因為熟悉,很快學生就和了進來,激起了學生的興趣。然后,我將其中歌曲創作介紹給學生,讓學生明白流行音樂的創作也會以民族音樂為素材。學唱歌曲《大中國》時,給學生講解其中的秧歌音調,告訴學生這就是民族的加通俗的優秀作品。講到這就要求我們教師,開放教學思路,轉變觀念,深入學生當中,了解并熟悉他們喜歡的音樂,哪怕是那些不良的,只有這樣,才能成為他們的朋友,進而更準更快地替他們去除糟粕,提高鑒賞音樂的能力。
二、創設情境,提高音樂欣賞興趣
情境,是運用語言、實物、音樂等手段,創設生動真實的情境,激發積極的情感,對學生進行個性的陶冶和人格的培養,提高學生的自主精神和合作精神,培養學生感受美、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蘇霍姆林斯基對課堂教學活動的心理因素做了生動具體的描述:"所謂課上得有趣,這就是說,學生帶著一種的激動的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在不斷的教學探索中,我發現一堂成功的音樂欣賞課往往會給人們一種神奇的、不可思議的感覺。它能給學生創造一種幻覺,即感受音樂似乎并不費力,在輕松愉快的玩樂中,頃刻之間即可產生美妙的感覺,參與者雖然并沒有很多的技巧或理論背景,卻也能很好學習音樂。
本人在教授八年級音樂欣賞課《黃河大合唱》一課中,根據情境教學的原理,把學生放入特定的環境中,通過情境熏陶,形成一定氛圍,以此來激發學生興趣,使其進入角色。在第七樂章《保衛黃河》中,讓學生自己擔當一定的“角色”參與體驗,請大家伴隨多媒體音樂畫面,分角色扮演“我軍”及“敵軍”,并共同進行齊唱、輪唱,讓他們感受在萬山叢中,在青紗帳里,我優秀兒女從四面八方掀起復仇的巨浪,把侵略者淹沒在人發戰爭的大海中。并用數碼攝像即時錄下并在大屏幕播放 ,學生親睹自己的“表演”,興趣異常高漲,參與性非常強烈,一節課收到了最佳效果。師生在特定的音樂審美情境中,觸景生情在情感共振中,獲得審美情感體驗,陶冶性情。創設音樂教學情境,目的是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心境,喚起他們的學習熱情。“激發學生對音樂的興趣,這是把音樂的魅力傳遞給他們的必要條件”。這是音樂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的名言。確實,心理學也指出:人的情緒和興趣,對人的認識活動有很大的影響,情緒高漲、精神愉快,認知效果就好,學習興趣強烈 ,這種場景能把學生帶入與教材內容相應的氛圍中,師生在此情此景中進行情景交融的教學活動。
三、開放教學評價,保證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以往的音樂教學評價中,教師往往采用讓學生唱一首課本上的歌曲來給學生進行評價,有的教師甚至憑主觀臆斷和對學生大體的印象給學生打分。這樣做會讓學生認為音樂課就是唱幾首歌,不必學其它知識,學習音樂的興趣會越來越低,甚至引起學生反感,教師也不能得到正確的教學效果及信息反饋,對提高教學質量不能起到積極的作用。為了克服這種弊端,我在教學中對學生的評價采用了平時積累法:即把學生平時在課堂中學習音樂的興趣和態度作為重要成績給予記載,期末再加上特長展示評價法: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特長進行表演以綜合評價,這樣一來,學生的積極性就很高,平時的音樂課也能保證他們的學習興趣,效果比較顯著。
一、有效的英語課要有引人入勝的導入
有效課堂應體現學生的主體性,要讓學生有興趣,積極參與。所以課堂上如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非常關鍵。常言道:“良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課的開始就如一幕劇的序曲一樣,好的導入能更有效地吸引來更多的“觀眾”。成功的課堂導入可以讓學生全身心投入學習,從而打開成功課堂的大門。
課堂導入要遵循以下原則:
1.即鼓勵性原則(對學生起激勵作用);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求知欲。
2.目標性原則(與當節課教學目標緊扣,起到暗示教學目標作用);緊扣教學目標和教學要點。根據不同的教學目的,教學內容及教學特點采用多樣化方式。
3.趣味性原則。導入要生動,形象,具有趣味性和藝術魅力。
4.相關性原則(與課堂教學目標相關,與學生已知相關),導入要具有關聯性,承前啟后,新舊知識之間要有緊密聯系的“支點”,從復習到導入新課要連貫自然。
5.簡潔性原則(簡短精悍,導入環節用時3到5分鐘為宜)。導入時間不宜過長,以免影響教學的進度和重點內容的教學,導入一般以不超過5分鐘為宜。
導入的方法有唱嘆法,音樂引入法,補充畫圖法,實物引入,繞口令,游戲引入法,創設真實情景引入等,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現狀和當堂課的教學目標靈活的設計當節課的導入。
二、善于把教學內容跟學生的實際生活交融起來,創設真實的語言情境,悄然把學生引入學習和使用新語言目標的境界
1. 具有實用性和生活話的語言才是真正有生命的語言。英語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創造性地設計貼近學生實際的教學活動,吸引和組織他們積極參與”。因此,在一堂高效的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努力創設生活化的課堂氛圍,把教材中的教學內容生活化,盡可能結合學生的現實生活,把課堂教學內容創設為生活中的真實情境,讓學生在真實的語境中,在有實際需求表達愿望中習得新的英語句子。如我們在進行教學八年級上冊第七單元How do you make a milk shake?我和廖素良老師采用在課堂現場制作芭蕉奶昔的方法來教學,從實物引入中教學生會認讀制作奶昔的材料和工具單詞,邊出示實物邊教新詞,從溝通交際中引入新的教學句型,讓學生在談論交際中學會新句型,再讓學生在現場實際操作中鞏固所學句型。在實際應用中學會新的詞句,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很好的提高了課堂的有效性,這就是“信息溝”的作用。“信息溝”(information gap)也稱信息差,是指交流雙方所占有的不同信息。信息溝的存在是交際雙方進行語言交流的原動力。“信息溝”是人們進行交際的基礎、誘因和出發點,它決定了人們交際活動的多樣性和持續不斷的特點。因此,在具體的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自覺地運用“信息溝”原理,有意識地創造具有“信息溝”的語境,引發學生用英語進行交際的內驅力,盡可能地使學生的語言交際活動真實而富有情趣,使英語學習表現出真實性、生動性和創造性。在操練的過程中,由于同學交流雙方所占有的不同信息,他們就有了要迫切想了解對方信息的欲望,有了這種欲望就有了進行語言交流的原動力和內驅力。在交流的過程中自然地使用了新的語言知識,這才是真實的語言交流,有效的語言學習。如我們在教七年級上冊第十單元Can you play the guitar?我采用彈吉他演唱歌曲的方法導入,然后與學生自然交流:I can sing.I can play the guitar.Can you play the guitar?讓學生自然交流他們can的事和can’t的事(從而讓學生實際應用中不知不覺走入了課堂,學了新語句和語法)。再在演示圖片中交談他人can的事和can’t的事,讓學生繼續鞏固所習得的新詞和語句語法。讓學生在實際交流溝通中習得新的語言目標后,再拓展延伸到實際生活,讓學生用英語為學校寫招聘教師的廣告或寫自己應聘學校某俱樂部成員的應聘書,現學現用,學會用Can……介紹自己或他人具有的特長和能力。實踐證明,在創設真實語境中讓學生通過溝通交流來學英語,會非常有效地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
三、教師在課堂中要靈活智慧的進行教學
課堂教學是教學準備后的實施而不是貫徹計劃,因此教師要根據課堂實施情景進行靈活性調整非常重要。導致調整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生課堂反應。在實際的教學進度上我們教師應采取學生能學多少,老師就教多少,宜快則快,宜慢則慢,靈活掌握,千萬不能只顧為了完成教師自己的預期教學計劃而不顧學生的反應和學習效果,只顧盲目地強硬把一大堆準備好了的內容亂轟亂砸了事。教師的素質是影響課堂質量很重要的因素,教師要有良好的基本功和應變能力,要有吸引學生聽課的自己的風格,如過硬的書寫和口語基本功,幽默風趣的語言,富有感染力的表情和體態語言,優雅的儀表等。教師要根據課堂上學生的反應,能靈活機動、隨時調整教學計劃,教師需要不斷學習和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和水平,教師要讓自己有較好的課堂駕馭能力和教學智慧。
關鍵詞:以學生為中心;探索;實踐
一、引言
《英語課程標準 》明確要求教師在英語教學過程中要始終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學生在英語教學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做人和學會發展,提倡面向全體學生,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創造相應的條件,尊重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教育規律。長期以來,在中學英語教學中,由于受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人們常常認為教師的任務是“教”,學生的任務是“學”。所以,教師們往往熱衷于“滿堂灌”,采取“填鴨式”,搞“一言堂”,形成了一個以“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寫、學生抄,教師考、學生背”的教學模式。在這以教師為中心,課文為中心的教育觀念支配下,教師研究的是教法,而忽略了學法的研究。即使在教育改革的今天,許多人往往還只是注重研究如何“教”。有些教師辛辛苦苦備課,認認真真上課,語法規則一條條,課文講解一句句,課后練習一堆堆;一塊黑板,一支粉筆,一本教材,一講到底,教師付出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結果收效甚微。正如李嵐清副總理所說的:“外語教學要在觀念、方法上進行更新、改變,以適應我國進行國際交流的需要。”為了改變現狀,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本人嘗試了“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把以“教”為主的課堂教學立足點轉換為以“學”為主。實踐經驗告訴我們,英語教學的成效,不是單由教師決定的,主要在于學生的學。
二、關于 “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
第一,從課堂教學來看,“以學生為中心”就是要積極創設有效的學習環境和氛圍,重視對學生學習生活的指導與幫助。調動學生自主性學習、創新性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研究性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能力。
第二,從教學模式來看,“以學生為中心”就是在教學過程中體現三大基本原則,一是“以學生為中心”。重在培養學生的語言綜合應用能力。二是課內課外有機結合,重在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三是課堂教學的設計,重在滿足學生的要求,以中學生的參與為衡量標準。把統一要求與多樣化、個性化的教育結合起來,制訂教學計劃要剛性與彈性相結合。否則會成為無序的、無目的的教育。同時,又要看到學生是有差異的,而且社會需要各種不同的人才。因此,必須因材施教,在培養模式、教學內容組合上應該多樣化。
第三,從師生關系來看,“以學生為中心”就是要改變傳統的師生模式,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在生活中師生關系應該是平等的、民主的、相互關愛的。在學習過程中,他們應該是相互交流、合作的。
第四,從教育過程來看,“以學生為中心”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培養和激發學生對學習的愛好和興趣。使學生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勇于展示自己、勤于思考、善于參與。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享受到學習的樂趣和其內在的價值。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使學生通過自身的努力獲得所需的知識從而提升自己的生命價值。
三、建構“以學生為中心”的英語教學模式
David Nunan 在 The Self-directed Teacher一書中運用了這句話: Jimmy said, “ I forget what I was taught. I only remember what I’ve learnt.” ( Patrick White ) 全國著名英語教育專家、北外劉潤清教授說:“English can’t be taught. It must be learned.” 在這一教學思想的指導下,我們必須建構“以學生為中心”的英語教學模式,使課堂真正成為學生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場所,真正成為學生鍛煉聽、說、讀、寫能力與發展智力的場所。那么,究竟怎樣建構“以學生為中心”的英語教學模式呢?下面談談本人的一些做法:
1.注重優化師生關系,努力創設學生學習的良好氛圍。
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成功的教學依賴于一種真誠的理解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于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氣氛”。教師在教學中應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位學生,把尊重的話語送給每位學生,把和諧的微笑灑向每位學生。當我走進課堂時,用微笑的表情、親切的問好“Good morning!”與和藹可親的精神面貌告訴學生:老師喜歡你們,老師愿意教你們!在剛開始上課時就給學生創設適宜的學習環境,從點滴中培養和諧的師生關系。當學生在學習中出錯,會產生挫敗的心理,我告訴學生:“學習語言犯錯不要緊,學會犯錯的,只要肯改肯學就行。”這樣經常性的鼓勵學生,創造出一種寬松和諧、互相尊重的教學氛圍,會使學生產生最佳的學習狀態,輕松愉快地參與到教學中來。
2.注重優化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
贊可夫說:“教學方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心理需要,這種教學就會變得高度有效。”我在教學上,一直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注意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人只有在作為主體的能動活動中,才能真正獲得素質的發展。”
(1)趣味教學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乃是提高學生學習質量的關鍵。我常常采用音樂教學(唱英語歌)、游戲教學、課前或課后猜謎語等教學方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在教學生掌握現在進行時的過程中,為了加深學生對現在進行時的認識,我采用歌曲與游戲來達到這一目的。我先教學生唱"London Bridge" 這首歌,然后通過游戲的形式邊唱邊演,由兩個學生用手彎成弧形當做倫敦橋,其余的孩子站成一隊,從橋下穿過。唱到"My fair lady"時,橋倒下來,抓住其中一個學生。合唱時,倫敦橋把他來回搖擺。合唱結束后,游戲繼續進行,直到所有孩子都抓住為止。由"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 "來引出現在進行時,不僅達到了授新課的目的,也增強了教學內容的趣味性,這些教學手段,既可以豐富學生的知識,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情景教學
A.表演教學 初中英語新教材中的課文基本上都是內容生動、對話直觀的實用性用語課文。教師較容易設計情景教學,把課文對話放到真實的生活情景中去,用表演的方式進行教學。這樣既讓學生鞏固練習了學習內容,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整個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學會了語言的運用。 如現行初中英語教材Go For It八年級上冊Unit 2 What’s the matter ?一課,在學生掌握了如何詢問和表達身體的不適之后,我讓學生四人一組輪流登臺表演用英文詢問朋友怎么啦?學生的學習興趣相當濃厚,表演各有特色,平時上課不積極發言的學生也樂于加入其中,進行語言練習。通過學習與運用,學生知道了如何使語言知識真正溶入到生活中,讓語言知識生活化、交際化。
B.直觀教學 情景教學更需要直觀教具的輔助等。直觀教學形象生動,學生有興趣學,也學得快、記得牢。如現行初中英語教材Go For It八年級上冊Unit 7 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一課,我出示了做banana milk shake 的用具用品,還有步驟,既訓練了句型同時豐富了學生的課外知識。
C.電化教育 英語教學中運用電化教學手段進行教學,使課更易上好。如利用投影儀、投影片來教音標,清楚易懂;利用錄音機、錄音磁帶聽純正的英文,培養學生的聽力、音感;利用VCD、電視機來觀看英文動畫片,教學直觀明了,學生也感興趣……運用電化教學手段,多方面地調動學生的感官,讓學生多渠道地獲得信息,從而加大了課堂教學的密度。
(3) 注重優化課堂結構,促使學生獲得最佳效益。
在實施素質教育時,講究教學方法和教學藝術,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以學生為中心的整個課堂教學中,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是學習的內因,尤其是英語的課文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激勵指導學生自主的學習,才會讓學生學到最多的知識。
(1)知識趣味化 在課堂教學中我以游戲為主要形式,寓教于樂。如給七年級學生講on、in、under、beside四個單詞時,我讓學生用雙手做游戲:一手握拳,一手攤開,教師說“on”時,握拳的手放在攤開的手上;教師說“in”時,攤開的手抱住握拳的手;教師說“under”時,握拳的手放在攤開的手下;教師說“beside”時,握拳的手放在攤開的手的旁邊。學生十分喜歡這個游戲,既愛玩,也學習了單詞。(2)活動競爭化學生的自尊來源于自我能力的認識和肯定。所以課堂上我就多激發學生參與活動的興趣,或以比賽的形式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如在游戲中加入競爭,或進行具有競爭意識的比賽(在男女生中各選出2--3名程度相當的學生進行比賽)等,效果較好。如上面講的on、in、under、beside四個單詞時所用的游戲,就可以讓學生進行比賽,看看誰的動作又快又準確,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很高,既活躍了課堂氣氛,也記憶了單詞,又增添了學習興趣,同時還培養了自尊自信和獨立競爭意識。
四、結束語
在英語教學中要真正提高學生的英語素養,英語教學應與學生的生活實踐緊密地結合,組織學生開展探索性、研究性的學習活動,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的作用在于成為學生學習英語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英語教學模式,使英語學習既有利于學生打好英語基礎,又有利于學生形成健全人格,更有利于學生去探索和創新。
參考文獻
[1] 常汝吉.英語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關鍵詞:小組合作;常見問題;解決方法
中圖分類號:G398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13-0220-02
小組合作學習是指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習小組為教學基本組織形式,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彼此通過協調的活動,共同完成學習任務,并以小組總體表現為主要獎勵依據的一種教學策略。不僅如此,它也強調組內競爭,讓每個學生發揮自己的特長和優勢,積極為集體服務。在多層次的競爭中,讓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增強集體榮譽感,增強互助意識,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力求達到個體在群體交往中發展、完善自我的目的。小組合作學習摒棄了原來課堂單一的模式,合作學習這種學習方式將學習中個體的競爭轉化為團體之間的競爭,有助于學生互相溝通,培養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能使學生優勢互補,實現每位學生的健康發展。
自從筆者參加市級立項的《學生真實性評價在新課程音樂教學中的探索與實踐》課題后,通過觀察發現合作學習在教學實踐中還沒真正發揮它的作用,也沒有取得理想效果,仍存在著一些有待于進一步研究和解決的問題。以下是幾個常見問題:
一、常見問題
1.合作小組的組建缺乏科學性,課堂秩序混亂。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在組織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活動時,往往沒有按照“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進行分組。導致每個組中成員的組織能力、學習能力、學習成績、思維活躍程度,性別等都嚴重失衡。表面看課堂氣氛活躍起來,但實際上很容易使課堂教學產生看似熱鬧實則混亂的局面。比如在音樂課上,當教師宣布為歌曲討論設計演唱形式時,前排學生刷地回頭,滿教室都是嗡嗡的聲音,每個人都在張嘴,誰也聽不清誰在說什么,教師讓小組回答問題時,因小組成員分工不明確,出現小組成員人人舉手,爭著要說,課堂上鬧哄哄等不良現。
2.參與度不均衡,影響部分學生積極性。筆者通過觀察發現,在音樂教學中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確實提高了學生的參與度,但即使全體學生都參與了,也是那些有音樂特長的學生在小組中處于主宰地位,承擔了主要的職責,而那些音樂方面不太好的學生則處于從屬或忽略地位。在合作學習時,音樂特長生的潛能得到了發揮,個性得到了張揚。而另一些學生則因為基礎薄弱,反應較慢,從而導致他們在討論和探究中,始終扮演旁聽的角色,而在發言時也不敢參與,怕遭恥笑。使學習困難的學生真正參與合作學習的機會很少,只是充當其他組員學習的陪客,致使他們越來越沒有興趣參與合作學習。
3.不能準確把握小組合作學習的時機。教師為了讓學生能廣泛的參與,不管問題合適與否、難易如何,都往小組合作學習這個“框”里裝。有些教學目標的達成,需要采用多種多樣的學習方式,而一部分教師硬是往小組合作上扯,學生沒有參與討論的興趣,讓學生逐漸感到厭倦,教學時間大量浪費,教學效率自然事倍功半。如在學唱《給未來一片綠色》時,教師讓學生聽完一遍后分組討論:“這首歌曲表現了一個什么主題,運用了哪種演唱形式?”其實,對于八年級的學生來說,答案是直白的,一眼就可以看出來的。
4.合作學習“無疾而終”。在小組合作學習時,教師由于引導掌控課堂教學的能力不足,在課堂上把小組合作學習當“花架子”使,往往是隨心所欲地宣布“合作學習開始”,不到兩三分鐘又莫名其妙地叫“停”。如在一次公開課上,教師讓學生分小組為《悍牛與牧童》配樂。剛分發下樂器沒一會,教師就讓學生分組演奏。可是有的學生剛投入,有的學生還在“嘗試錯誤”,教師就喊“停”,這樣合作學習也就“無疾而終”了,完全違背了小組合作學習的初衷。
5.教師對小組合作的評價模棱兩可。由于目前沒有一套完整的音樂評價模式可以借鑒,加上有些教師對“小組合作學習”的意義領會不透。在操作上興之所至隨意而為,缺乏科學評性。通過實踐發現,目前教師對小組合作的評價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在教學時,把評價過多地放在小組整體上;二是忽略了對學習過程與方法的評價,偏重于對小組合作學習結果的評價;在評價方式上,教師忽略了學生小組間的評價和學生間的互評,過多注重的是對學生的評價。這種不全面的評價極易挫傷學生參與合作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
二、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
對于大部分中、小學音樂教師來說,在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實踐中出現一些問題是也是正常的,那么,我們該如何解決問題,使小組合作學習發揮應有的作用呢?
1.教師要更新教育理念。《課程標準》提倡的是:既要讓每個學生獲得最基礎的數學知識,又要承認和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要真正確立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轉變教師的角色;評價的方法、手段及內容也要變化。教育改革是一個整體,教學組織形式是其中的一個部分,廣大教師只有認真學習《課程標準》所提出的理念,轉變自己的教育理念,才能搞好小組合作探索學習。
2.鑒于NBA的選秀制度,進行小組的重建和組合。在NBA籃球聯賽中,為了不讓強隊和弱隊的實力懸殊太大,NBA制度規定,積分墊底的球隊有優先的選秀權,也就是說弱隊可以優先把表現出眾的新人選走,補充自己的實力,從而使籃球比賽更加精彩紛呈。受此啟發,筆者把學生中綜合成績和能力比較突出的前6名同學選出來分別擔當6個小組的組長,同時從第六名的組長開始在班內“選秀”一名,然后依次到第五名、第四名的組長來選,到第一名的組長選完后,每組都有了一名成員,然后再從第一名的組長開始選,如此反復直到最后一名同學被選完。這樣選出的小組,綜合實力非常接近,而且是組長自愿選出的,對于以后的管理也很有利。同時教師鼓勵組長“高度自治”,指導組長形成組內一套完整的評價機制和獎懲標準,組長的獎懲情況將通過小組長會反饋給文娛委員和老師,同時小組長對于組員的獎懲標準和結果將和每個學生的成長欄掛鉤,真正做到處處有監督,時時有進步。課堂上變指名回答問題為小組推選組員回答問題,這樣那些平時膽小、沒有機會的學生也會被組員推選出來,有了榮譽感和集體感,會更積極的投入到合作和交流中,同時學習優秀的同學變回答者為策劃者,層次又提高了一層,也更樂于指導和幫助不積極的組員,尤其是他推選的人員答對問題時,他的興奮勁頭甚至比自己答問題時還要足。
3.確定合作學習的時機。合作學習只是教學中的一種方法,并不是全部。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學生的學習情況、已有的經驗合理設置合作探究。有的問題很淺顯,答案直白得一眼就能看出來,或者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略加思索就可以得出答案,就不需要合作探究。合作探究有利于集思廣益,優勢互補,但如果合作過頻,就會適得其反,且流于形式。筆者認為,合作學習應在下列情況下進行:1、出現了新知識、需要新能力時,要讓學生合作學習。如在上七年級音樂《非洲的靈感》這一課時,由于學生對非洲的情況相對陌生,那教師就可以布置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在課前進行合作學習。2、遇到了大家都希望解決的問題,而且有一定的難度時,要進行合作學習。如在為歌曲設計演唱形式或律動時,可引導學生進行合作學習。
4.合作學習時間要充足。教師要根據合作學習的任務量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特別是學生圍繞問題進行熱烈地討論或正在實踐的時候,千萬不能為了完成已設計好的教學計劃而中斷這種探究活動,應在設計教案時把這部分時間充分考慮進去,且留有一定的機動時間,這樣才能游刃有余。否則,將會泯滅學生創造學習的熱情,讓學生滋生敷衍了事的不良習慣,使合作學習流于形式。
5.采用多樣化的評價。評價是對學生的一種肯定,一種鼓勵,教師要制定多元評價方式。小組合作學習的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習的成果,也要關注學習的過程;評價不僅要注意小組活動本身,還要關注小組活動前的準備和小組活動后的延伸;評價的主體應該多元,可以是教師、同學、家長和專業人士;小組合作的評價不光要量化評價,還要給予評語式的評價。總之,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盡量要制定好評價活動表格,要體現鼓勵性和科學性。
總之,“合作學習”作為一種教學方法,教學模式,絕不是一種簡單的形式,不應該成為一種外部強加的過程,而應該是一個內部需要的自然過程,這是21世紀對人才的要求,也是新課程所積極倡導和當前課堂教學所必需的。教師在小組合作自由探究的課堂教學中的作用是很重要的。首先教師在課前的學案問題設計上必須深思熟慮,精心設計,設計富有創意的探究,使合作不僅僅是流于形式;其次在課堂小組討論的過程中教師要以平等的身份融入其中,做好宏觀調控,并且不失時機地進行引導、反饋、落實;最后教師還要根據問題難度的不同創設不同的學習情境,適時地改變學生小組討論的具體方式,只有這樣才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競爭意識。
參考資料:
[1]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S].2011.
[2]黃林佩璇.合作學習[M].臺北:五南圖書館出版社,2002.
[3]王坦.論合作學習的基本原理[J].教育研究,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