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英語翻譯實習個人總結

英語翻譯實習個人總結精品(七篇)

時間:2022-12-05 15:33:2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英語翻譯實習個人總結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英語翻譯實習個人總結

篇(1)

【關鍵詞】英語翻譯 教學改革 教育模式

【中圖分類號】H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11-0124-02

國際交流與世界文化大融合是今后世界文化發展的大潮流,國家對外交往的必備條件就是擁有可以突破國界和語言障礙的語言翻譯人才,英語作為世界上使用最為廣泛的語言,其專業翻譯教學就顯得尤為重要,專業英語翻譯教學所培養出來的翻譯人才在國際交往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就目前來看,我國的專業英語翻譯教學還存在著很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高校英語翻譯教學模式因循守舊,教學培養出來的人才與社會需要的翻譯人才技能還有很大的差距,這也是造成目前我國高質量英語翻譯人才奇缺局面的根本原因,專業英語翻譯人才的短缺某種程度上已經限制了我國以更加積極的姿態參與到全球經濟、文化交流中的進程。為此,積極的進行專業英語翻譯教學模式改革是突破困境的唯一出路,在保留傳統教學模式精華和被證明為行之有效的方法的基礎上,大膽進行英語翻譯教學模式的創新突破,培養符合新世紀英語翻譯要求的人才,這是我國在今后一個時期的專業英語翻譯教學的關注重點,也是尋求英語翻譯教學長遠發展的立足點。

一、對于學生自主型英語翻譯教學模式的突破

專業英語翻譯教學自主型模式主要是以學生的主動學習作為突破口,強調人本主義,學校以學生為核心,承認每一個學生的語言自主學習天賦,針對語言系每個學生的特點而因材施教,設立特定教材,在英語翻譯材料方面多多加入符合學生日常生活和周邊環境的內容,激發學生的體會能力和學習興趣,盡量減少不同特點學生之間的橫向學分績對比,承認“術業有專攻”,在學生最感興趣的內容點上進行重點培養,這也符合我國乃至世界范圍內對于專業性和方向性具體的英語翻譯人才需求的標準,此外,在學習環境的塑造上,教師可以不必將課堂局限在教室,而是劃定范圍,盡量減少教師的命令式和強制性作業任務要求,這樣使得學生對于語言學習的自主性得到極大增強,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習效率也得到提升,是一種較為有效的新型翻譯教育模式。

當然,學生的自主型學習也會面臨部分學生投機取巧的可能性,這時設立定期性的專業英語翻譯質量評估就十分必要了,通過的同學可以被給予更大的學習自,沒有通過測試和評估的同學便不被頒發階段性通過證書,回爐重造,這樣就在自主學習和有效監督之間找到了平衡點,應該說,語言翻譯的教學不同于其他科學,其對于學生的感悟力和生活體驗力都有較為特殊的要求,只有認識到這一點,能夠提升英語翻譯教學質量的教學方法實施才是成功的,能夠符合專業英語翻譯需求的人才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能力改善。以人為本的專業英語教學模式同時也是使得翻譯教學從“要我學”到“我要學”的特征進行過度的必然考慮,只有充分的調動學生的主動性才有可能減少學生的抵觸情緒,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優化翻譯教學的成本投入,最重要的是突破了被動的“填鴨式”教學模式,教學氣氛由緊張變為輕松愉快,英語翻譯更像是一門技能滲透而不是作為枯燥的學科而存在[1]。

二、英語翻譯實習教育與課堂教學相結合的新思路

我國傳統的專業英語翻譯教學往往將學生局限于課堂,進行簡單和固定的知識灌輸,對于個別英語詞匯在特定語境下的意思和翻譯解釋不清,沒有對一詞多義和一義多詞情況進行語境及環境體會培養,因此往往造成學生的翻譯詞不達意,或者是本來知道詞匯的意思,但是放在特定的語境中就會翻譯出錯的現象,這也是我國大部分英語專業的學生在翻譯學習中普遍存在的問題,為此,針對語言靈活性及“源自生活而高于生活”的特點,大力重點的推進翻譯人員在基礎一線工作實習是改善生硬教學及翻譯古板的好模式。

具體來說,針對專業英語翻譯教學的專業性流向不同,將學生分為自然科學英語及社會科學英語等不同的群體,在國際合作英語研究部門、科研部門以及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和國防等專業性較強的部門,進行高校與地方、部門的翻譯教學合作,使得英語翻譯人員得以接觸到所專攻領域的常用及必備、重點英語語境和詞匯的運用,避免英語翻譯教學“一刀切”和“過于刻板教條”的局面,使得英語翻譯教學直接面對社會和國家對專業英語運用的需要,在英語翻譯的一線工作中加入舊人帶新人的模式,工作人員通過帶實習學生,自己也有溫故而知新的學習效果,重要的是,這種新型專業英語翻譯教育模式為我國帶來了一種新的高校教育模式改革的思考,即加強對于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達到在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中的平衡,減少學生的出校門后再有“二次教育”的成本。我國的社會部門眾多,對于各個專業的英語翻譯人才的需求都很大,這種具有單位自培性質和人才留用目的的統分結合翻譯人才教育模式將可以作為今后的一個教學改革方向而出現在高校教育中,結合學生家長、校方、政府以及企業部門的四方優勢,進行專業英語翻譯教學的資源投入豐富化和效率深入化改革[2]。

三、對于尋求筆譯教學與口譯教學平衡點模式的思考

受制于國情和經濟條件等原因,長期以來,從高校專業英語翻譯教育到職業培訓機構都將英語筆譯教學作為英語翻譯教學的重點,對于口譯教學的傾注力度和重視程度都遠遠不夠,因此學生往往會動手寫而不會與外國人直接交流,能夠達到實施口譯水平的外語人才極為稀缺,在這種教育模式下培養出來的學生就好像“缺胳膊少腿”的殘缺作品,不能達到實踐工作的要求標準,因此將傳統的單純筆譯教學進行大膽的揚棄是非常有必要的,這不僅是對于英語專業翻譯教學模式的新思考,也是改善我國英語翻譯教學質量的摸索式工作,對于打破原有的教條化、單一性筆譯教學模式具有重要意義[3]。

尋求專業英語翻譯教學的筆譯和口譯教育結合點要十分突出培養全面英語翻譯人才的重要性,學校要適當削減筆譯教學的課時,著力增加學生接受口語翻譯教學的課時數量,在專業授課教師的選拔方面,在對原有教師進行符合條件的口語教育選拔之外,還要大力引進優秀的口語翻譯人才,要做到這一點,必要的教育經費投入是必然的,可以選擇學生經費和政府經費、企業經費相聯合的費用承擔方式來解決教育經費問題,只有學生充分的認識到口語即時翻譯的重要性,將口語翻譯放到與筆譯相等重要的水平上來,翻譯專業人員的翻譯能力才能真正得到全面提高,同時也要提及教育部門和地方委培企業對于英語翻譯教育責任的追究,全社會對于新世紀、新國情的把握以及對于我國國際化進程中的英語普及教育的理解是推進專業英語翻譯教學及實踐操作使用水平的先天條件,也是這種在筆譯教學及口語教學之間尋找平衡點的新教學模式得以貫徹的基礎,在國際交往和經濟合作日趨深入的今天,能夠順利和達意的進行英語口語實時翻譯和交流不僅對于個人是能力的巨大提升,同時也是國家在國際交往中保持軟實力提升的重要保證。

四、課堂情景式教學改造作為英語翻譯教學改革的出發點

課堂情景式專業英語翻譯教學模式的改革包含兩個方面的思想,一是對于專業英語翻譯場合和環境的塑造,即模擬和仿真英語翻譯專業學生在走上工作崗位后的翻譯實務中使得學生對于英語翻譯工作有一個感性的認識,提前熟悉工作環境,這樣在進一步的專業英語翻譯中就能夠做到有的放矢,并且不斷修正翻譯學習中的錯誤方法和進程;二是對于專業英語翻譯教學材料的改革和更換,目前高校專業英語翻譯教學所使用的絕大部分教材內容都是取自老舊的英文資料,脫離生活現實,不具有實踐利用性,學生利用這些資料和詞匯只是受到了基本的英文翻譯寫作訓練,而不能進行例如國際貿易、國際交流和文化理解等領域的翻譯實務操作,即教學資源的老舊急需更新。

要做到專業英語教學的情景式改造,就要積極協調各方面資源,取得主管教育部門和校方的政策支持以及財力支持,建設類似于法律專業學生的“模擬法庭”之類的情景教室,將情景教學課堂參與作為重要的例循性課程加以重視,情景教學加入學生的學分績計算,同時積極聯系對外交流部門取得適合于專業英語翻譯教學的一手翻譯實務資料,有針對性的加以改造,編輯對話式、合同式以及報告式等的翻譯教學資料,舍棄翻譯教學資料中對于文學性和藝術性過多渲染的部分,進行專業英語教學教材的改革。情景教學模式強調對于學生的啟發性教學,而不僅僅是對于翻譯實務的單純模仿,學生在對于大量的情景接觸過程中會產生學習心理預期的自我調整,更加透徹的理解自己所從事的職業和可能面臨的困難、可能產生的業務類型等,為此,教育部門必須充分認識到這種教育模式的先進性,積極的進行試點和經驗教訓總結工作,普及情景啟發式教學在高校專業英語翻譯教學中的利用率,對于優秀教學部門和高質量教學集體進行表彰,將情景教學模式作為改變我國專業英語翻譯教學古板化和教條化面貌的基礎工作來加以推進[4]。

五、電子移動平臺等信息科技技術在英語翻譯教學中的利用

二十一世紀是電子數碼工具大行其道的時代,教師的英語專業翻譯教學再局限于黑板板書和口口相傳已經越來越顯得不合時宜,并且效率較低,對于人工和物料等的利用費用也較高,因此,充分發揮電子產品在翻譯教學中的作用非常必要,具體來說,可以加大幻燈片放映和數字翻譯材料的教學應用,將教學資料進行數碼格式的錄制,以方便學生在移動平臺例如MP3和隨身電腦中的操作取用,將教學信息資料作為共享資源而上傳專用數據庫,建立專用數據資源借口以方便學生和教師的隨時登陸查閱[5]。

電子平臺在翻譯教學中的應用可以在兩個方面提升教學質量,一是對于翻譯教學資料資源的共享和豐富化,利用互聯網獲取優良的翻譯資料還實現了教學資料的與時俱進,在教學數據庫中進行這些資料的分享和及時更新則保證了翻譯教學的實效性;另一方面是對于翻譯學習的便捷性的提升,翻譯教學真正的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不僅僅是專業資源,利用詞匯豐富的英美電視劇、電影等的字幕的參考利用還可以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改善了英語翻譯學習的枯燥性,學生無論是在教室、操場、食堂還是宿舍,只要利用電子平臺就可以隨時接入翻譯教學資源庫進行學習,減輕了教師的統籌管理工作的任務量,“隨時都可以學習,處處都是課堂”,此外,語言學習的特殊性還使得電子平臺發揮了交互式學習伙伴的功能,利用互聯網上的翻譯檢測和評分系統以及人機對話、錄播倒播功能,學生對于自己的翻譯作業任務可以進行及時的糾錯檢查,在無需投入過多冗余資源的同時就達成了教學相長的目的,因此電子信息平臺在未來的英語翻譯教學中必將扮演更為重要的角色。

參考文獻:

[1]王珂.關于英語教學模式的新思路[J].湖北教育,2011.( 8): 25-26.

[2]李丹.對于我國高校英語翻譯教學模式的創新分析[J].英語教學研究, 2012.(1): 60-61.

[3]劉一鳴.高職院校革新英語翻譯教學的思路[J].鄭州大學學報.2012.(3):111-113.

篇(2)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英語作為當前國際上使用最廣泛的語言而備受推崇。目前,唐山三所本科院校(河北聯合大學,唐山師范學院,唐山學院)均開設了英語專業,每年向社會輸送本科畢業生300多人。這些人才的供應能否滿足唐山企業的需求呢?

唐山市英語人才供需現狀概述

唐山三所高校在英語專業學生的培養上均以培養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復合型高級英語人才為目標。英語專業開設的課程基本上包括綜合英語、高級英語、英語口語、英語閱讀、教學法以及計算機等。學生在校期間可以考取英語專業四級或八級證書,或BEC(劍橋商務英語證書),翻譯證,教師資格證等。另外,三所大學都安排英語專業學生在大三學年選修日語或俄語等來拓寬就業渠道。調查顯示三所高校的英語專業八級證書獲得率為50.3%,另有70%的學生根據自己的職業目標考取相關證書。這說明三所高校畢業的英語專業學生已具備了一定的英語語言功底和相應的職業能力,能夠從事基礎工作。

唐山企業針對英語專業學生的需求以各種英語類教育培訓居多,占到了60%,翻譯類占到了30%,外貿類崗位占10%,包括跟單員、業務員和報關員等。唐山大型企業如唐山鋼鐵集團,瑞豐鋼鐵,開灤煤礦等近三年來對英語專業畢業生需求較少。企業注重英語專業畢業生將英語與具體的業務相結合的實際操作能力,除此之外,電腦常識、個人素質和人際關系等都在考量的范圍內。

英語人才供需差距

唐山市三所高校在英語專業人才的培養方案和專業設置上以適應社會需求為導向,但與市場需求的應用型人才仍存在一定差距。

從人才供給上講,通過英語專業四級或八級的學生的英語實際應用能力略顯薄弱,特別是聽說能力。另外,由于各家企業要求的行業英語各有不同,而大學培養的是共性的東西,這就使得學生缺乏具體業務的操作能力。我們還應該看到還有一部分學生在畢業時英語基本功并不扎實,與實際市場需求有較大差異。另外,北京、天津與唐山相鄰,畢業生更愿意選擇一線城市尋求就業。

目前,從企業需求來講,唐山最需要英語專業畢業生的行業是英語教育培訓類行業,但這些崗位多屬于私人企業,缺乏穩定性。英語翻譯類崗位需要學生熟悉行業英語,特別是專業詞匯以及行業生產工序等,入職門檻相對較高。商務英語類崗位需要集聽說讀寫譯綜合能力、中英文商務談判和計算機實踐能力于一體的應用型英語人才,初出校門的學生一時很難滿足要求。對于唐山稍有規模的企業在選拔英語類人才時,首先看重行業經驗,其次才會考慮學校名氣和相關證書等。

人才供需現狀對策分析

高校在課程設置上應加大英語實際應用能力的訓練,特別是聽說能力,應該滲透到每節英語課中。另外,教師全英授課,聘請外教,開辦英語角,舉行相關比賽,多和國外大學進行文化交流都可以幫助學生提高英語應用能力。高校英語專業要涉及特性的內容,比如翻譯課上,如果老師能把翻譯最熱門的行業歸納分類為食品類,出版類,貿易類等,并總結出該類可能涉及的熱門詞匯和行業須知,將這些知識教給學生,那么學生在畢業后從事行業翻譯工作時,就不會“措手不及”了。

學校應多提供學生在校期間的實踐機會,建議學生入學后的每一個學期都應安排出1-2周的時間用于實踐,由學校或學生個人建立和企事業單位的聯系,在老師的指導下,深入到真正的工作環境當中,在實踐中發現自己的欠缺,獲得相應的工作經驗,助推今后的就業。學校應開設課程或舉辦各種活動,創造氛圍去培養具備開拓創新的思維能力、良好的個人素質、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和團隊合作的意識,并熟悉各類辦公軟件的綜合型人才,才能迎合企業的需求。

高校英語專業學生應始終把學習放在第一位,打好語言功底,充分利用學校提供的資源,也可通過實習或寒暑假兼職等方式,提高社會實踐能力。多參加學校舉辦的各種課外活動,多與同學或朋友交流,學會合作,掌握電腦的基本操作,最好拓展一項專業以外的技能;另外,要認清社會現狀,合理規劃并根據實際情況及時調整職業目標,在就業嚴峻的今天,先就業積累經驗,待時機成熟再擇業,也未嘗不可。

結語

篇(3)

關鍵詞:旅行社運行實務;吉林八景;雙語手冊

隨著中國的成長和日益開放,尤其在進入21世紀以后,中國的旅游資源吸引了許多國內外的游客,促使中國的旅游業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并且呈現出不斷上升的趨勢,為國民經濟的增長做出了巨大貢獻,逐漸成為第三產業的支柱。同樣對于旅游勝地吉林省(以下簡稱“我省”)來說也是一樣,旅游業的發展加快了經濟的發展。

吉林八景的新鮮出爐,使之成為我省的焦點。不僅國內旅游者紛至沓來,國外游客也與日俱增,按照這樣的發展趨勢繼續下去,中英雙語導游就變得炙手可熱,所以對中英雙語導游或者英語導游的需求一定會日益增多,從事入境旅游接待業務和計調業務的專業人員更是缺乏。經過大量的信息搜索和調研,我們發現目前我省省內乃至全國都沒有與吉林八景相關的比較系統全面的中英對照材料。外國人了解中國旅游資源的途徑主要有兩個:一是書本和媒體資料;二是互聯網信息。而我們所研究的內容正好可以補充進去,可以使導游人員、旅游文化與旅游英語三者相互交融、相得益彰。

課程組所研究的《吉林八景英漢翻譯本》使用方便、翻譯地道、實用性強,是學習入境接待、導游和計調業務最好的英文翻譯資料,有助于他們將吉林八景的內容更好地翻譯成英語或將英語翻譯成漢語。有了《吉林八景英漢翻譯本》不但可以豐富學生的知識,而且可以讓他們用地道的英語給外國游客進行講解,使更多的人加深對吉林八景的認識,讓他們了解吉林八景,喜歡上吉林八景。

我省是一個旅游資源大省,不僅具有得天獨厚的旅游生態資源,而且還具有別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基礎。近年來,我省旅游顯現出快速發展的勢頭,特色旅游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

《吉林八景雙語手冊》是在搜集大量信息資料、深入景點探究、開展調查訪問等工作下完成的。平時,分配人員負責一些具體的部分,然后根據負責的部分進行網上信息的查找與篩選,再深入自己負責的景點,并發動調查問卷等,希望通過一些具體的、身臨其境的感受對景點作一個更加具體全面的闡述,從而在最終匯總時把較準確、較全面、較具體的信息結合,最終形成完本形式。

一、建設方法

目前在我省省內的涉外旅游翻譯過程中的問題主要是缺乏對隱藏在翻譯背后的文化因素的認識,忽略了文化差異對人們旅游審美心理與語言表達的影響。所以我們的手冊要從游客的角度出發,在不影響原文思想表達的前提下,對信息進行適當重組調整,采取靈活的翻譯方法,力圖使譯文語言生動、表達簡潔。避免出現“詞匯空缺”或“詞義沖突”現象,并且在翻譯中注意用詞不當、基本語法錯誤、常識背景欠缺與譯名混亂等問題,同時還要顧及譯文讀者的文化心理和審美情趣,更加完整地透析歷史典故,克服由語言文化差異帶來的交際障礙,從而順利達成翻譯跨文化的目的。在研究此項目過程中我們將采取以下方法:

(1)“調查研究”法。在具體操作之前,將課程組成員平均分為兩組,分頭進行調查研究,收集資料,詢問了解一下課程組成員對雙語手冊的需求和建議。

(2)“分配式”法。在組內平均分配工作,每個人負責一項,使之在一定的時間內做出更加充足有意義的成效。

(3)“組合式”法。將每人負責的各項任務匯總,集中組織組合各項數據,力求做到完美。

(4)“研究討論”法。每位組內成員就形成的數據匯總結果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經組內成員研究討論完善成果。

《吉林八景雙語手冊》主要針對長春職業技術學院“旅行社運行實務”課程的教學制定,內容齊全、翻譯地道、便于應用。

二、建設步驟

由于《吉林八景雙語手冊》的設計和制作難度較大,因此,需要利用6個月的時間完成,具體分成幾個步驟:

第一步:調查訪問工作。搜集資料,走進我省青年商務旅行社、我省中國青年旅行社等省內知名、優秀旅行社進行調研,了解他們對入境導游、接待、計調的需求和要求。

第二步:對搜集到的資料進行篩選、分析,形成調研報告,并做好手冊的提綱。

第三步:課程組成員分工完成手冊初稿的設計。

第四步:聘請行業企業專家,對完成的手冊初稿進行評價,課程組成員根據評價意見進行修改和完善。

第五步:將成稿用于“旅行社運行實務”課程的教學中,預計在2013~2014學年上學期使用。

三、建設意義

(1)能準確把握旅游翻譯的本質和特點,更容易使學生掌握內容的真實性。

(2)更新翻譯理念與方法,全面涉及我省旅游景點,豐富旅游文本譯文的文化內涵。

(3)發揮旅游翻譯文本的實用功能,巧妙解決在旅游翻譯過程中凸顯的現實問題以滿足在校學生的需要。

(4)避免了在旅游過程中一些不確定因素產生的問題。此手冊具有便宜性、方便性、省時性等特點。

(5)作為“旅行社運行實務”課程入境業務教學內容所使用的資源,提高了學生入境業務操作的能力。

四、建設成果

該建設成果將會以“小冊子”的形式呈現出來,既方便在教學中使用,同時也方便學生在未來的實習和就業中隨身攜帶與查找,更加便利。與電子版相比就減少了查找翻閱的時間,可以在書上著重標出重點、難點,同時書中還會附帶各個景點的彩圖。

篇(4)

選對了專業進對了門

2004 年9 月,李文怡走進河南南陽理工學院。

出身于河南一個中醫世家的她,之所以來到南陽理工學院,是因為南陽理工學院下屬的張仲景國醫學院是當地知名的中醫學院。李文怡的母親希望女兒能到該院學習中醫,這樣將來能有個好的工作。

在學院進行軍訓期間,李文怡聽了一場關于國際軟件行業最前沿的學術報告,這讓她大開眼界,備受鼓舞。況且,她本人在讀高中時,就對計算機非常感興趣。之后,李文怡與家人商量,想改專業學軟件工程。媽媽一聽,態度非常堅決:“不學中醫,就莫進家門!”李文怡也很堅決:“不讓學軟件,我就不讀書了,也永遠不進家門!”最終,全家人不得不向李文怡的“固執”屈服。李文怡如愿走進了軟件學院,選擇了網站設計和編程專業。

對于學習,李文怡投以最大的熱情與激情。進校第一年,她便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9 個國際專業認證證書。而且還加入了學生會,任學生會辦公室主任一職。在自己的崗位上,李文怡很快具備了很強的溝通協調能力和團隊意識。

2005 年6 月,大學一年級課程剛剛結束,李文怡就幸運地被軟件學院推薦去微軟(中國)公司實習。能夠成為微軟的實習生,李文怡覺得這個機會太難得了。

微軟的實習生選拔有著非常嚴格的程序。第一步要通過所在學校老師和學校領導的推薦和選拔;第二步要進行微軟的筆試,筆試分專業考試、應變問答和英語翻譯;第三步是北京微軟中國的電話面試,主要考察專業知識和溝通能力;第四步是參加微軟中國北京總部的全國集中培訓;最后是在北京總部面試。

第一關李文怡過得比較輕松,因為她是學生會辦公室主任,組織參加過很多活動,并獲得了不少榮譽,獲得推薦并不困難。微軟的筆試和電話面試也進行得十分順利。這樣,李文怡順利進入微軟在北京郊區的微軟Helpdesk 技術支持集訓營。

集訓營里共有來自全國高校的50 名大學生,其中很多是名牌大學的學生。50 名大學生中,只有李文怡和她的3 名同學是大專生。這種集訓非常重視個人素質的培養,比如如何面對客人拜訪,怎么組織簡單的報告會等。李文怡十分努力,在培訓最后的分組考核中,其中有一個環節是講課,她在所在的那一組中獲得了講課第一名。

靠什么留在了微軟

集中培訓結束后,李文怡和其他培訓者一樣,站在了被選擇的起跑線上,只有30 個人可以進入微軟當實習生。在培訓期間,李文怡并沒有引起微軟培訓老師的特別注意。

富有戲劇性的是,其中微軟信息技術部很想要一名女實習生,挑來挑去,只有李文怡條件比較合適。所以他們選擇了李文怡,決定給她兩個月的實習期。負責培訓的老師這樣告訴李文怡:“你在微軟的生命期只有兩個月,如果把握不好,你進入微軟的大門就會永遠關閉。”

兩個月的生命期意味著什么,李文怡心里十分清楚。回家收拾停當后,李文怡坐了十幾個小時的火車來到北京微軟中國總部。李文怡最初的工作是在光纜上貼標簽。實習的日子一天天過去,每天,李文怡都能感覺到自己的成長,微軟的環境給了她積極學習的動力,不懂就問。當她獨立處理一些客戶的問題,給出客戶滿意的答案,聽到“謝謝”兩個字的時候,心里有說不出的高興。

身邊的每一位同事都是老師,李文怡虛心向他們請教,他們都會不厭其煩地講解。如果遇到無法回答客戶問題的情況,李文怡就會馬上請教同事,然后現學現賣,再把剛學到的東西講給客戶。

關于實習的那段經歷,李文怡在自己的日記中這樣寫到:在我的印象中,與其說微軟是一個大企業,不如說是一個大家庭,我就是生活在微軟的小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剛到微軟時,我就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嬰兒,對于工作,一點兒都不懂;對于微軟,就像小時候對父親一樣敬畏,擔心自己會不小心說錯話,做錯事,顯得畏畏縮縮。但微軟讓我感到家的溫暖和踏實,我一點一滴地學習,逐漸了解自己的工作。我漸漸長大,開始認識我們家里的成員,工作上開始有所感悟……

李文怡的努力贏得了大家的認可。6 周以后,她就可以上項目了,開始被允許從事內部技術支持工作。轉眼兩個月的實習期也將過去,李文怡不知道自己的命運怎樣,是留下來還是離開,她心里并沒有多少底。最后幾天,她收拾好了東西,準備在經理和督導與自己談話之后,立刻帶著東西回學校繼續上學。

兩個月過后,部門經理和督導并沒有找李文怡談話。“這樣看來,我還可以繼續留在微軟,這意味著我還有機會。”李文怡感到很興奮。很快又過去了兩個月,還是沒有人找她談話,李文怡心里才安定下來,她知道自己終于被認可了。

李文怡是靠什么留在了微軟呢?

曾經領導過李文怡的胡俊高經理說:“李文怡本身比較聰明和靈活,她身上有兩個比較突出的優點,一個是她性格比較開朗,善于主動做事情,能夠在比較陌生的環境里很快地適應下來并很好地開展工作;另一個就是她比較有責任心,工作交給她比較令人放心。”

后來部門經理調整,新任經理金萱任職時,督導就立刻找到金經理,對她說:“你一定要想辦法把李文怡留下來,她是個不錯的女孩!”

很快,李文怡的工作也得到了金經理的認可,她的評語是這樣的:李文怡在實習期間表現出了非常好的工作精神。她主動積極,遇到事情能思考并提出建議,這在大多數實習生當中很難見到。在與團隊的合作中,能很好地合作和溝通,并且努力學習和工作,使任務得以順利完成。相信在今后的工作中,她能更充分地發揮她的優勢,并能不斷地提高自己,掌握更多知識和更多與人溝通的經驗,逐步邁向成功。

簽約微軟,從3 萬學子中突圍

2006 年6 月的一天,公司老總找到李文怡,問她在正式轉正之前對薪水有什么要求。李文怡對這個提問感到有點突然,她說沒有任何要求,只是想在微軟多學一些東西。令她高興的是,老總還是把她的工資從實習期間的1500 元漲了好多。

微軟正式與李文怡簽訂了半年的工作合同。其實在簽訂合同的時候李文怡還有些猶豫,是留下來工作還是回去繼續上學,她有點拿不定主意,于是向自己的上司胡俊高經理討主意,胡俊高經理說:“在北京一邊上學一邊工作的機會多得很,我勸你還是留下來。”

之后胡俊高經理分析說,全國軟件專業的學生有4萬人,學習微軟課程的學生有3 萬人,微軟這次從中挑選的實習生只有30 人,而能夠留在微軟工作的只有3 人。所以可以看出微軟的要求有多么嚴格。而且,跟李文怡站在同一起跑線上的很多是清華大學、浙江大學等知名院校的學生。選拔實習生的時候,有一個名牌大學的學生是學生會主席,各方面都比較優秀,但是因為在面試的時候經常巧妙地拍考官的馬屁而被淘汰。

微軟的這種選拔制度讓李文怡很佩服。

2006 年6 月30 日,30 名微軟2006 實習生即將結束4 個月的實習生活,傳來的好消息是:李文怡等3 名實習生因表現優異被微軟(中國)公司信息技術部錄用,其他實習生大部分被另外一些知名IT 企業錄用。

簽訂合同后,李文怡就是微軟的員工了,但她時時刻刻都感到肩上的壓力。因為轉正以后,并非意味著成為微軟永遠的員工了,微軟員工的流動性非常大,被淘汰的現象經常出現。

李文怡知道,在微軟,員工的工作生命永遠只有6個月。6 個月的合同結束后,如果表現優異可以繼續留下來工作,如果不能勝任,合同到期將會立刻走人。李文怡心里很清楚,雖然說現在正式轉正,看似保險了,但如果不努力,走人是必然的。

每天,李文怡要整理一天工作的記錄總結,并制訂第二天的工作計劃。目前她的主要工作是,公司數字電話系統的維護和管理、Helpdesk 技術支持、Lab 服務器的日常維護、虛擬圖書館(Virtual Library)的建立、IT 相關技術文檔的翻譯。

李文怡租住的房子離單位很近,步行只有5 分鐘的路程。公司一般是每天上午9 點上班,下午5 點下班,但是上班時間并不要求打卡,上午晚來一段時間也沒有人查問。李文怡說,其實公司對員工的要求很寬松,工作時間可以自由出入,還可以到樓下的健身房鍛煉身體,

或者到沙發吧臺去休閑一下。渴了餓了可以到茶水間去吃東西,食品和各種飲料應有盡有,想吃什么和喝什么可以隨便拿,并且是免費的。

“盡管公司給我們創造了一個很寬松的工作環境,但沒有一個員工放縱自己,大家都很自覺。”李文怡說,“這里的員工工資都很高,他們有車有房,屬于不缺錢的一族,一個人到了不缺錢的境界,他工作是為了什么呢?”李文怡的反問讓人想起了他們的老板比爾• 蓋茨的那句名言:“每天早晨醒來,一想到所從事的工作和所開發的技術將會給人類生活帶來的巨大影響和變化,我就會無比興奮和激動。”

這,正是微軟企業文化的核心所在。

2006 年8 月上旬的一天,李文怡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感慨地說:有時候會覺得是老天太照顧我這個小女孩了,我在微軟的激情生活才剛剛開始,和其他同事的工作境界相比,我還有很多路要走。從一個起點到達另一個起點,我始終保持不變的是對工作的熱情和激情。站在新的起跑線上,我要讓自己的腳印更深,因為我堅信,堅實的腳印會讓我更有后勁兒。

微軟員工群體中,90% 以上都是碩士生、博士生。當記者問及李文怡能夠成功留在微軟的經驗是什么時,李文怡笑著說,自己僅是一個學習者,一名微軟的普通員工,真沒有什么經驗,如果硬要說“經驗”的話,她覺得從參加微軟面向政府大客戶的Helpdesk 技術支持集訓到集訓的考核,從獲得來微軟實習的機會到留在微軟工作,走過的每一步都留下了堅實的腳印。

(本文謝絕任何形式的上網、摘編和轉載)

李文怡個人小檔案

年齡:24

籍貫:河南新鄉

畢業學校:南陽理工軟件學院

專業:網站設計和編程

工作部門:微軟(中國)公司信息技術部(IT)

主要工作:公司數字電話系統的維護和管理、Helpdesk技術支持、Lab 服務器的日常維護、虛擬圖書館(Virtual Library)的建立、IT 相關技術文檔的翻譯。

篇(5)

關鍵詞:理工科高校英語專業 就業競爭力 對策

在2012年6月的《2012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中顯示,英語專業再一次被列為“就業紅牌警告”本科專業。究其緣由,是因為英語專業畢業生就業整體出現了供過于求的局面。隨著中國改革開放和加入WTO,英語人才成為我國迫切需求的資源,英語專業也是各高等院校的熱門專業。當下教育部陽光高考信息平臺顯示,全國已經有961所高校開設英語本科專業,無論是師范類院校,專門的外語院校,綜合性大學或者是理工科院校都有自己的英語專業。正因為如此,英語專業已經成為我國當前畢業生規模最大的本科專業,畢業生人數多達30萬人以上。對于師范類院校,英語專業畢業生擇業目標明確,學校的專門培養為其步入教師崗位打下堅實基礎;專門的外語院校因其名聲在外,其畢業生社會認可度較高;而理工類院校的英語專業畢業生則處于尷尬的地位,就業時往往會被以有色眼鏡看待之。面對當下如此浩浩蕩蕩的英語專業本科畢業生隊伍,面對目前由于金融危機大學生就業率持續走低的現狀,理工科大學英語專業本科畢業生又該何去何從呢?

南京理工大學作為老牌工科院校,經過半個世紀的發展,已成為一所以工為主,理、工、文、經、管、法、教、藝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高等學府。該校英語專業本科畢業生人數穩定在100人左右,連年初次就業率超過95%,年終就業率均在學校率先實現100%。本人作為南京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一名輔導員,在充分了解其就業工作的基礎之上,對影響理工科大學英語專業本科生就業競爭力的因素進行實證分析,從而總結出了以下幾點對策:

一、貫徹博雅教育理念,鞏固學生專業知識

近年來,南京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經過積極的思考和探索,遵循結合專業特色和學生特點、努力培養具有理工科背景、符合社會要求的高素質外語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現已經形成“以素質培養為內容,以博雅教育為手段,以學貫中西、習徹古今、文理兼備為目標”的育人理念。通過在學生教育、教學工作中貫徹“博學識,雅做人”的理念,鞏固學生專業知識。

(一)第二課堂

外國語學院一直堅持“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相輔相成”的培養模式,在加強“第一課堂”建設的基礎上,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為核心價值,構建提升大學生就業競爭力的“第二課堂”,以期實現與社會要求的平滑對接。

定期組織跟英語專業相關的“第二課堂”活動,如“表達能力提升工程”,包括英語口語角、英語配音大賽、英語演講比賽、英語辯論賽;同時重點打造“英語文化節”,“莎士比亞戲劇專場演出”等,以多彩的活動豐富英語專業學生的文化底蘊。

(二)學科競賽

英語專業作為文科性專業,可以參加的課外科技活動和各類學科競賽活動自然不能與理工科相提并論。為此,南京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經過專題研討,制定相應的方案,支持和鼓勵學生參加各類賽事活動,如“挑戰杯”、“創新杯”課外科技活動大賽、“21世紀杯”全國英語演講比賽、“cctv杯”全國英語演講大賽和“外研社杯”全國英語辯論大賽等。

依托“第二課堂”活動的開展,外國語學院也以這些高水平學科競賽為契機,構建全面的“學生學科競賽參與體系”。通過該體系,英語專業學生可以廣泛參與到校內外各項學科競賽中。因此,綜合素質高和專業能力強的學生可以獲得參加到全國性比賽中的機會,專業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其他不能走出校門的學生,其專業知識也得到了一定的積累,專業能力得到提高。

(三)考級考證

英語專業本科畢業生就業去向較廣,就專業對口來說,大部分畢業生會選擇英語教師、英語翻譯、外貿業務員等職位。而這些崗位的招聘啟事都會規定畢業生的英語等級要求,一般基本要求為專業英語八級證書,有的職位要求相關口譯或者筆譯證書。目前高校一般只對英語專業學生有專業英語四級和八級的要求,其他跟英語專業學生相關的證書,如:上海口譯證書、人事部口筆譯證書、商務英語等級考試證書等沒有硬性要求。眾所周知,英語等級證書對于畢業生來說可謂“黃金敲門磚”,就業單位也通過這塊“磚”來篩選畢業生。

通過在新生入學之初,對其進行專業等級證書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讓學生清晰地規劃好自己的考級考證的安排,增強自己的就業競爭力。

二、樹立正確就業意識,指導學生求職技巧

隨著高校擴招,大學生數量逐年攀升,大學畢業生規模也日趨龐大,而社會提供的就業崗位數量有限,勞動力供求總量矛盾突出,滿足不了大學生高漲的就業需求。可以說,在當前的就業環境中,大學生的就業形勢十分嚴峻,面臨巨大的就業壓力。這迫切需要大學生更新就業觀念,轉變就業意識,勇敢地迎接求職就業中的各種挑戰和沖擊。南京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一方面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意識,以積極飽滿的姿態面對就業,一方面也通過多種渠道提升學生的求職技能。

(一)簡歷制作大賽

面對浩如煙海的簡歷資料,招聘人員往往對求職者的簡歷快速檢索、快速決斷,他們沒有富足的時間來仔細了解求職者的情況,因此,一份好的簡歷是畢業生求職成功的關鍵。而相關數據表明,目前畢業生的簡歷合格率也才20%左右,大部分畢業生因為簡歷不符合就業單位的要求止步面試。

鑒于此,外國語學院在日常工作中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簡歷制作指導。一份好的簡歷應包含求職者的基本情況、教育經歷、工作經驗、培訓經歷、語言能力、IT技能、獲得證書和自我評價等多個方面。當學生按照框架要求制作好自己的簡歷后,學院利用社會資源,邀請相關公司或者單位的人力資源專家對學生的簡歷進行批評指導,以此來規范學生的簡歷制作,為邁入職場的第一步打下堅實基礎。

另外,小小的簡歷也可以發揮營造濃郁學風的作用。在求職時,往往簡歷內容豐富者容易獲得招聘人員的青睞,相反,簡歷過于單薄者則被淘汰。為此,學生可以按照簡歷制作要求,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在剛入大學時制定好自己的大學四年人生規劃,并按照自己的計劃一步一個腳印去努力、去實現既定目標,這樣在畢業階段就會有一份漂亮的簡歷了。

(二)模擬招聘大賽

當簡歷被招聘人員相中,下面就會安排求職者面試。為此,提升學生的“應聘能力”也是提高學生就業競爭力的核心因素。現在很多學生,雖然自身專業基礎扎實,但因為在招聘面試時缺乏勇氣、信心,不能很好地在幾分鐘之內把良好的內涵表達出來,因此與面試的工作失之交臂。

外國語學院通過“模擬招聘大賽”推進學生的“應聘功”。顧名思義,模擬招聘大賽是一種在模擬環境下進行的招聘。學院邀請相關老師、人力主管等作為評委點評學生的招聘表現。畢業班和準畢業班同學準備好職業規劃書和簡歷參加該賽事,把此次比賽當做真實的求職面試去準備,發現不足并及時改正。這樣,對于參加過模擬招聘大賽的同學來講,這種大賽對他們今后的求職應聘中掌握適當的方式方法、提升自信心和應變能力絕對是一次良好的鍛煉。

(三)求職禮儀指導

中國素來以“禮儀之邦”聞名于世,但是近年來太多中國人不注重禮節而帶給世界負面形象。究其原因,中國追求經濟發展的同時忽略了禮儀的教育。社交禮儀是每一名大學生都必須掌握的技能,良好的社交禮儀對大學生走向成功是不可或缺的。

作為文科專業,畢業生往往從事教師、銷售員、貿易業務員、人力專員等,而這些職業往往對一個人的禮儀素養要求特別高。南京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一直以來以“博學識,雅做人”的教育理念來培養學生,不僅要培養有扎實專業知識的學生,更要培養出有良好品行的學生。在求職時,學生的著裝、化妝、眼神、面容、動作,這一切無不在招聘人員的考量范圍內;邁入職場,得體的待人接物,規范的言談舉止也是學生與他人建立良好關系的必要條件。所以,學院邀請相關老師、專家為學生進行講座,講解職場禮儀;也通過觀看錄像等方式了解職場禮儀。

三、拓展學生社會實踐,搭建實習就業平臺

南京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一直倡導將“課堂學習”和“社會實踐”相結合,構建學生社會實踐普及和跟蹤機制,做到“班班有項目,人人有實踐”的長效局面,鼓勵學院學生通過掛職鍛煉、崗位見習等形式提升自己的就業競爭力。

(一)社會實踐

社會實踐對就業競爭力的提升有直接的促進作用。首先,學生可以通過社會實踐提升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在社會實踐中,學生要學會處理錯綜復雜的人際關系和社會現象,需要學會溝通達成統一意見,并學會協調人員關系完成任務,這也極大鍛煉了他們的心理素質和組織協調能力。其次,在社會實踐中,學生可以感受到國家政策和社會需求,感受國情和民情,增強自己的主人翁意識和社會責任感。第三,學生可以通過社會實踐檢驗自己的專業知識是否扎實,以便發現不足,及時改正并提高。

南京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不斷加強與相關企事業單位的合作與交流,采用“校企合作,共育英才”的模式,推薦優秀畢業生直接就業或者推薦準畢業生到合作單位進行見習,增強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學院領導老師也高度重視學生社會實踐,經常走訪相關實習單位,了解學生的實習情況,及時總結,不斷完善學院學生社會實踐制度。

(二)文科專場招聘

做為理工類院校,每年到畢業季就會有很多單位來南京理工大學招聘。但是,在上千家“主動上門”的單位中,招聘英語專業畢業生的寥寥無幾,這也就迫使英語專業的畢業生不得不帶著簡歷四處奔波或者在網上進行“海投”簡歷。

外國語學院通過整合社會資源,組織文科專場招聘會,邀請社會上需要英語專業學生的單位,如英語培訓機構、外貿單位、翻譯單位等來校招聘,一方面可以減輕學生的負擔,一方面也可以讓招聘單位直接接觸學生,有利于提高獲得Offer的機會。

面對理工科英語專業本科生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畢業生能否順利就業對其個人是一個重要的實際問題,對學院也是一個不小的挑戰。只有發揮專業特色,找準理工科英語專業的定位點,把就業工作前置,從各方面挖掘學生的潛能,提高他們的就業競爭力,才能為畢業生美好的明天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學生畢業后有一份滿意的工作,是每一位學生工作者所期待的,也會是每一個學生工作者最幸福的事情。

參考文獻:

[1]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外語院校學生社會實踐與就業能力提升關系的研究課題組”. 外語院校學生社會實踐與就業能力提升關系的研究[J]. 出國與就業(就業版), 2011(03):67-69

[2] 郝雪蓮. 理工科大學英語專業本科畢業生就業問題探析——以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為例[J]. 出國與就業(就業版), 2011(01):97-98

[3] 唐雁峰. 樹立正確就業觀念,提高就業競爭力[J]. 華章, 2008(Z1):105-106

篇(6)

――北京大學與微軟亞洲研究院探索精品課程共建新模式

2.創新繼教形式培訓企業高管

――清華大學繼續教育學院與新興鑄管集團合作培養企業高管

3.精誠合作 互惠雙贏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與上海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合作辦學實踐

4.巨人肩頭站 手可摘星辰

――高校與IBM合作培養面向實踐的高素質IT人才

5.名校名企傲視同群

――華東理工大學與西門子公司開展多領域、高效率合作

6.多種模式實踐合作促進雙贏

――寧波職業技術學院與寧波海天集團全方位校企合作育人實踐

7.強強聯手 各盡所長

――上海交通大學與上海汽車工業集團的人才合作培養戰略

8.產學互動校企雙贏

――電子科技大學與德州儀器公司開展DSP技術研究與教學

9.因“需”施教培養創新人才

――重慶大學與長安汽車有限公司合作培養工程碩士

10.省略

2006中國高校與大型企業合作

人才培養十大案例之一

合作鑄精品 聯手塑英才

――北京大學與微軟亞洲研究院探索精品課程共建新模式

北京大學與微軟公司的合作始于2000年,當時,在全面建設現代化國家的過程中,我國提出了把北京大學等若干國內優秀大學辦成世界一流大學的目標。教育部為達到這一目標,提升我國高等教育的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能力,決定在全國高等學校中啟動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精品課程建設工作。為了響應教育部“精品課程建設”精神,支持高等學校計算機課程建設,教育部與微軟亞洲研究院合作實施“教育部-微軟精品課程”建設項目,促進企業的核心技術與高校相應課程建設緊密結合,探索校企共建精品課程的新模式,這一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擁有雄厚的教學師資力量,特別是在操作系統等傳統基礎學科的教學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微軟亞洲研究院是微軟公司在亞太地區建立的基礎研究機構,在致力于世界一流計算機研究的同時,還通過和微軟總部核心產品部門的密切聯系,幫助中國高校在課程、特別是與微軟技術相關的計算機核心基礎課程方面的建設。雙方的合作,不僅有利于企業的核心技術與高校相應課程建設緊密結合,也有利于高等學校提高教學水平,培養更多的符合市場需要的優秀人才。通過雙方的合作,總結出適合自身發展的模式。

合作編寫精品教材

為解決主流操作系統Windows有關的大量技術問題,教材與實際發生了嚴重的脫節問題,2000年,微軟公司參加主辦的首屆高等院校計算機系系主任座談會上,提出希望能有一本更多講解Windows操作系統原理的教材。同年10月在第六屆全國操作系統課程教學研討會上,許多教師也提出希望更多地了解Windows內核原理,以供教學需要。基于此,校企雙方決定共同組織一個“Windows操作系統原理”教材的寫作班子。目前一套圍繞Windows操作系統的操作系統教學平臺已經基本建立,包括了三本教材(《Windows操作系統原理》、《Windows內核實驗教程》、《系統分析及實驗教程》), 一套教學課件(《Windows操作系統原理》課件),上述教材已經多次印刷,累計出版了55900冊,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已經有數十所高等學校采用這些教材作為教學參考用書。

培訓高校授課教師

在成功推出圍繞Windows操作系統的精品課程基礎上,研究院通過各種渠道,包括“2005年全國操作系統授課教師廬山培訓班”,“全國第八屆操作系統課程教學研討會”,以及“2006年微軟亞洲峰會”等活動組織培訓全國各高等學校的授課教師。該建設項目總的特點是在教學內容的廣度和深度上盡快接近和達到國際一流大學同類課程;在保持內容相對穩定基礎上,加大反映當代操作系統發展和動向內容;既注重經典操作系統理論講授,也重視分析主流操作系統Windows中的具體技術實現;結合實習課程,使學生打下良好理論基礎并具備從事操作系統設計的能力。

校企共建精品課程

“校企共建精品課程”是一個促進大型企業與高校之間了解與交流的好模式,可以促進企業的核心技術與高校相應課程建設緊密結合,有利于高等學校提高教學水平,培養更多的符合市場需要的優秀人才。

目前,該合作項目已經被教育部批準為“教育部-微軟精品課程”建設項目之一。研究院將繼續努力,使合作項目成為優秀的“教育部-微軟精品課程”之一,并且在此基礎上,爭取盡早使該課程成為國家精品課程。并通過教育部精品課程網站把該精品課程資源推廣到更多的高校中去。同時,微軟公司已經決定向國內的高等學校開放微軟Windows操作系統源代碼,這一舉措將有力地推動微軟公司和國內各高等學校的合作,加快微軟先進技術的推廣和應用。研究院將在總結以往合作經驗的基礎上,和全國各高等學校一起,建設微軟源代碼共享、實驗平臺,為不斷提高高校的教學水平,培養大批的優秀軟件人才共同努力。

2006中國高校與大型企業合作

人才培養十大案例之二

創新繼教形式 培訓企業高管

――清華大學繼續教育學院與新興鑄管集團合作培養企業高管

新興鑄管集團有限公司是國資委直接管理的189家中央企業之一,是集資本經營和生產經營于一體的大型國有獨資公司。集團一直以“科技興企、科技強國”為使命,全面致力于企業科技創新與管理創新能力的鍛造。為求得更快發展,集團公司決定培養儲備一大批視野開闊和思路開拓,具有創新理念和創新精神,具備先進經營能力、管理水平和良好執行力的中高級企業精英,以大力提高集團公司的創新能力,適應集團公司“十一五”及長遠改革發展的戰略需要。清華大學是歷史悠久、世界著名的高等學府,云集了國內外各領域、學科的著名專家學者。在一個多世紀的歷程中,清華大學已為社會輸送了數十萬名各類高級人才,為國家的現代化建設、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和中華民族的振興做出了卓越貢獻。正是創建“學習型組織”、打造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共同愿望使名企與名校強強聯手:2006年元月20日,雙方在清華舉行了隆重的簽字儀式,并將項目定名為“新興鑄管集團公司現代企業管理高級研修班”。通過合作,雙方找到了適合發展的契合點。

互利合作各取所需

清華大學為了落實科技強國、服務社會的使命,在全球化新形勢下幫助企業構建學習型組織。新興鑄管集團希望在整個企業創建全員終身學習的環境,建成可以不斷推動企業持續創新的自主學習型企業。他們在實施“人才強企”戰略、構建學習型組織的過程中急需清華大學繼續教育學院這樣的支持,整合國內外一流的教育資源及時為企業高層管理人才培養提供高水平的個性化專業服務,協助企業創建學習型企業,打造優良的基因,進而從根本上增強企業創新能力。

培養計劃量身定制

企業對于培訓的需求多種多樣,學院打破傳統課程框架和教學模式,依據企業的特性、圍繞企業實踐和培訓需求量身定制,兼顧組織收益和個人成長而“量身定制”專門計劃。為達到預期合作效果,經雙方多次研究和探討最后商定,雙方的人才培養合作計劃經過逐步細化和優化,最終確定以更具針對性、更有實戰性的 “廠長書記高級研修班,經營副廠長高級研修班,生產副廠長高級研修班,副廠級領導高級研修班,中青年后備干部高級研修班”等培訓項目為依托來展開。學習是創新的前提,創新是學習的目的。清華繼續教育學院為新興鑄管集團定制課程以企業中高層管理人員為主要培訓對象,注重管理知識與實際工作經驗的結合,課程方案充分考慮企業的培訓需求,結合企業所處的行業特征、競爭環境、文化特質、人員特性和發展狀況等因素,采用課堂講授、案例討論、問題研討、經驗分享和分組練習相結合的教學方式,鼓勵學員貢獻和分享管理經驗,促成企業內部的溝通、合作與信息共享。授課教師不僅洞悉國內外經濟發展形勢,具備深厚的學術功底和教學經驗,而且對企業管理有較深入的研究,是資深的企業管理咨詢顧問。這樣依據企業的特性需求靈活設置的課程內容和教學方式均得到了參與培訓學員的高度肯定和一致贊譽。

課程設置注重實戰

通過到清華學習,不但使企業廣大參訓領導干部親身感受到了清華悠久的歷史傳統、濃厚的人文氛圍和博大深厚的文化魅力,比較系統地了解在市場經濟環境下經營企業的基本規律和管理企業的基本方法,學到了世界最先進的企業管理思想和文化,大大地豐富了理論和知識,而且開闊了視野、開拓了思路,培養了創新的理念和思維,啟發了思考、啟迪了創新,在學習的總結、討論以及同專家的交流探討中能夠學以致用,解決了許多實際問題。

清華繼續教育學院與新興鑄管集團的遠程教育合作不但使學院找到了自己的服務市場,找到了其教育服務社會價值的支點,而且使企業找到了培訓、儲備人才和提升品質值得信賴的資源,也為新興鑄管培育了企業持續創新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相互促進和共同發展中還可以帶動整個行業和國家經濟的全面發展。

2006中國高校與大型企業合作

人才培養十大案例之三

精誠合作 互惠雙贏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與上海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合作辦學實踐

上海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國第一家多元投資的商業化運營航空公司,2002年10月在上海證交所正式上市。幾年來,上航在國內地方航空公司的經營業績排名中名列前茅。上海工程技術大學是一所以工程技術為主,管理、藝術等多學科互相滲透,協調發展的全日制普通高校;上海工程技術大學與上海航空股份有限公司進行校企合作辦學的嘗試,合作構建起上海航空運輸學院,其建構模式與成功實踐獲得了有關專家的一致好評。

上海航空運輸學院是上海工程技術大學依托“朝陽產業”――民航運輸業與上海航空股份有限公司進行校企合作構建起的二級學院,企業向學校直接注入資金300多萬。運作十余年來,學院在辦學機制、專業特色、實踐創新、學生就業等方面不斷探索與創新。截至2005年已有10屆1000余名畢業生,總體就業率為97.4%,學生總體質量符合民航運輸業發展的要求,已有很多成長為民航運輸企業的骨干。在雙方的合作上有以下特色值得借鑒。

首先,體現在辦學機制上:領導掛帥,院務委員會制度卓有成效。航空運輸學院院長由學校委派,副院長則由校企雙方各委派一人擔任,學院的日常工作由這套班子主持。學院還設立了院務委員會,院務委員會由上海工程技術大學校長和上海航空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任主任委員,校企主要職能部門領導任委員,每年召開一次院務委員會會議,就學院辦學方向、發展規劃、管理制度、專業設置、招生工作、培養模式、學生就業等重大事項做出決策。由于緊貼市場,學院發展方向明確;由于領導支持,各項決策可保落到實處。

其二,在辦學理念上: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利益雙贏。企業每年向學院注入一定資金,支持學院學科發展。公司建立“上航獎教金”和“上航獎學金”制度,激勵教學、管理、科研和學習等方面表現優秀的師生員工,企業領導對學院的教學非常關心,親自推薦上航的英語翻譯來學院擔任英語口語教學,多次擔任“航空經營管理”專業學生的畢業論文指導工作,并參加學生論文答辯,使學生的畢業論文更具“實戰”特點。

其三,在專業特色上:知己知彼、揚長避短、錯位競爭、審時度勢。航空運輸學院在專業設置、培養計劃制定和實施過程中,更加注重市場調研,做到知己知彼,揚長避短,以市場為導向,審時度勢,你無我有,錯位競爭,使目前6個專業保持了鮮明的特點和市場競爭力,實現了專業設置與市場的零距離接觸。專業設置與上海其他高校相近專業形成了錯位發展、多層次為民航運輸發展做貢獻的態勢。

其四,在學生就業上:實行訂單式培養。市場是瞬息萬變的,適時、準確的專業調整會給大學生就業帶來新的機遇。由于專業特色明顯,并且依托產業辦學,學生有很好的就業保障,空乘專業畢業生至今幾乎全部被上航錄用。歷年來,學院學生的就業率在校內一直名列前茅,在上海市高校內亦處于領先水平,至2004年9月,已畢業804名學生中,上海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共錄用345人,占總人數的43%,其他國內外涉航企業367人,占46%,一般企業68人,占8.5%,扣除出國和專升本人員,總體就業水平為97.4%。

其五,在學科發展上:堅持發展是硬道理。十余年來,航空學院的學科發展穩步向前,師資、實驗條件逐漸完善,自身造血功能日漸健全;教學、科研開始同步發展;教學手段建設全面提升和展開;學生參加市數學建模比賽等二課堂活動增多,開拓了視野,提升了能力。為求發展,校企雙方進行了不懈努力:雙方領導支持并促成了學院教師去上海航空公司相關部門的見習,并參加公司課題的研究,使教師在實踐中有更多的鍛煉機會。上海航空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定期為學院青年教師講解飛機結構、系統和機務知識,指導青年教師熟悉飛機維護手冊;學院派遣青年教師赴上航掛職鍛煉;學院聘請航空院校退休的資深教授帶教青年教師、編制教材和教學大綱、建設實驗室。

經過多年努力,航空運輸學院已初步建成了與上航所提供實訓條件互補的實驗設施。如航空發動機實驗室、飛機部件拆裝實驗室等,教師隊伍逐漸擴大,知識與學歷結構趨于合理,具有專業特色的教材也基本編制完成。實踐證明,這種緊密的、優勢互補型的校企合作模式富有很強的生命力,使企業與高校互惠互利,達到雙贏。

2006中國高校與大型企業合作

人才培養十大案例之四

巨人肩頭站 手可摘星辰

――高校與IBM合作培養面向實踐的高素質IT人才

近年來,隨著中國軟件產業的迅猛發展,市場對軟件人才培養的數量和質量都提出了迫切的需求,中國軟件企業在軟件總體設計、項目管理和研發等方面的人才極度缺乏,建立復合型人才架構已經迫在眉睫。面對市場在軟件人才數量和結構方面的雙重需求,也源自IBM全球性的“天才孵化計劃”――高校學生創新實踐項目,是由IBM軟件部、IBM中國研究院和大學合作部聯合推出創新型人才培養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基于此,IBM“青出于藍”計劃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于2002年4月被引入中國的。

IBM“青出于藍”計劃(Extreme Blue)是一項匯集頂尖技術和商業人才、將極具挑戰性的創新技術研究與市場相結合的學生實踐項目。該項目為高校培養具有國際競爭能力的高層次、實用型、復合型、創新型人才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和更好的實踐環境。在項目進行的過程中,IBM以其雄厚的實力為學生們提供技術和商業方面的指導,并輔以一定的資金支持,在IBM中國研究院為學生們營造了一流的實踐環境。IBM通過“青出于藍計劃”與中國各大高校的緊密合作,已培養出眾多符合IT行業發展所需要的具有科技、商業綜合型,適合現代企業所需的高素質人才。

培養具有國際競爭能力的高素質人才

通過參加IBM“青出于藍”計劃,學生們可以充分利用IBM豐富的全球資源,深入了解先進的信息技術和科學的商業模式,獲得技術與商業相結合的完整的項目體驗和技術研究開發管理的經驗,極大地提高其自身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此外,這一計劃為各高校在國際舞臺上展現自身實力提供了很好的機會,對與企業合作、培養具有國際競爭能力的高素質人才方面也是一次有益的嘗試。同時,高校通過了解和接觸世界領先的研究方向和熱點領域,也促進了自身科研水平的發展與提高。

獨具特色的“青出于藍”計劃

IBM“青出于藍”計劃是通過學生報名、高校推薦、IBM面試的方式,由IBM和高校共同選拔出最優秀的信息技術專業和工商管理專業的學生參與由IBM精心設計的項目。IBM“青出于藍”計劃要求學生具備廣泛全面的專業技術知識和技能、優秀的中英文溝通和表達能力、敏捷的創造性思維能力、良好的團隊合作精神以及學習新知識的熱情,勇于面對挑戰和參與競爭,同時要有旺盛的工作精力和充沛的體力。特別值得一提的是IBM為該計劃組建了一支由資深專家、科研人員、高級經理組成的輔導團隊,為學生們提供專業指導,分享經驗,幫助他們在專業環境中繼續學習,掌握將技術推向市場的全方位能力。在項目進行的過程中,IBM還會為學生們組織內容豐富的技術講座等活動,學生們也可以自行組織各種交流活動,從而有利于培養學生之間的友誼和合作精神。

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人才培養模式

IBM通過“青出于藍計劃”與中國各大高校的緊密合作,已培養出眾多符合IT行業發展所需要的具有科技、商業綜合型,適合現代企業所需的高素質人才。他們目前大多在中國的各大現代化企業里為發展、推動IT產業奉獻智慧、創造價值。也有部分學員最終加入了IBM的大家庭,站在IBM這位藍色巨人的肩膀上。

此外,這一計劃還為各高校在國際舞臺上展現自身實力提供了很好的機會,在校企合作、培養具有國際競爭能力的高素質人才方面是一次有益的嘗試,同時,高校通過了解和接觸世界領先的研究方向和熱點領域,也能為自身科研水平的發展和提高起到一定的幫助作用。

未來中國經濟保持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在于對高素質青年一代的培養,IBM深信“青出于藍”計劃將為中國開發探索出適合中國國情的人才培養成功模式,為中國本土高素質研發人才的培養提供一片沃土。

2006中國高校與大型企業合作

人才培養十大案例之五

名校名企傲視同群

――華東理工大學與西門子公司開展多領域、高效率合作

西門子是享譽世界的國際大型跨國集團,且全部業務集團都已進入中國,目前在中國的業務正迅速發展成為其全球業務的基石。西門子自動化與驅動集團(A&D)是全球工業自動化領域的領先供應商,可在生產自動化、過程自動化、樓宇電氣安裝和電子裝配系統領域提供多種創新、可靠、高效優質、系統的解決方案和服務。華東理工大學是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的多學科研究型大學,是全國6所首批建立國家技術轉移中心的高校之一。從2002年開始,西門子自動化與驅動集團和華東理工大學進行了全方位、高起點、綜合性的科技研發、人才培養合作發展模式。

共建先進自動化技術聯合示范實驗中心

西門子(中國)有限公司與華東理工大學共建先進自動化技術聯合示范試驗中心,該試驗中心擁有高級過程控制系統6套裝置,高級自動化實驗系統6套裝置和先進控制系統4套(總價值70萬RMB,由西門子捐贈)。實驗中心采用西門子最先進的控制技術,融合了西門子全集成自動化(TIA)理念,是西門子全集成自動化系統的縮影。在教育教學方面,科研開發、技術交流與培訓方面和學生社會實踐方面等方面進行合作。

設立多項獎學金

為了加強西門子(中國)有限公司自動化與驅動集團(A&D)與華東理工大學的戰略合作, 雙方特設立“西門子A&D獎學金” 和“A&D SIMATIC 獎學金”作為戰略合作的一個組成部分。兩項獎學金均由西門子獨家提供資助,旨在獎勵學校在學習上刻苦鉆研、學習成績優異且畢業后有志加入西門子(中國)有限公司自動化與驅動集團工作的本科生、研究生。

建設產學研合作教育基地

自2002年起,雙方將上海西門子工業自動化有限公司(SIAS)確定為產學研合作教育的實習基地,主要用于學生實習實踐活動、畢業課題(設計)和參與生產、研發項目。基地每年提供學校至少兩次程度不同的集體實習機會,實習涉及參觀SIAS相關部門、聽取行業技術講座等多個方面,以了解自動化與驅動行業領域的概況,特別是關于技術應用和產品應用的情況。在此基礎上,SIAS通過系列程序選拔一定量學生,為其提供畢業課題(設計)的實踐機會。在此環節中,和學校聯合指導學生的畢業課題(設計),結合SIAS實際和專業現狀,確定“真實”的設計課題或是將SIAS的相關項目的一部分作為課題,課題一般與實習學生的崗位工作相一致或是崗位工作的一部分;在課題進行過程,指導方式采取雙導師制。企業導師和學校導師分工負責,共同指導。在此基礎上,西門子(A&D)會選擇在實習實踐中的突出分子,加入集團工作。另外,西門子(A&D)還為學生提供了形式各樣、內容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如暑期實踐活動、大型展覽等,為學子開拓了眼界,增長了知識。

加強技術信息交流與員工培訓

雙方以講座、研討會等形式,進行不定期關于自動化與驅動領域的生產、市場、產品等方面的技術信息的雙向交流與溝通。西門子(A&D)每年邀請學校的學者、知名教授和學生參加自動化與驅動領域的學術研討會并介紹產品的應用案例;同時學校也會邀請西門子(A&D)的工程師、高級管理人員來校講座,并不定期深入企業,與西門子(A&D)的工程師聯系共同解決生產實際問題。

通過合作,雙方共舉辦技術講座、學術研討會、經驗交流會等各種形式的交流活動十幾次,內容涉及自動化與驅動技術、自動化(包括PLC,DCS,ESD等)產品、自動化全集成系統(PCS7過程控制系統、WinCC人機界面、基于PC的控制系統等)及其應用、自動化培訓服務等方面內容,為中國高校培養高素質的人才,人才走向社會直接進入企業角色提供了有利保障。

2006中國高校與大型企業合作

人才培養十大案例之六

多種模式實踐 合作促進雙贏

――寧波職業技術學院與寧波海天集團全方位校企合作育人實踐

寧波海天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國目前最大的注塑機生產基地,為國家大型企業、中國塑料機械工業協會理事長單位、是聯合國技術信息促進系統(TIPS)認定的中國優秀民營企業。目前集團公司擁有總資產40多億元,2005年實現產值近50億元。寧波職業技術學院于1999年經教育部批準設立以來,已發展為國家重點建設的地方示范性綜合職業技術學院,擁有國家數控實習實訓基地,教育部高職高專師資培訓基地。寧波職業技術學院與寧波海天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沖破傳統的教育與生產的固有觀念,各自從不同的領域理解產學合作對推進高等職業教育和企業利益的相互驅動作用,從經濟與社會等全方位視角理解雙方合作的價值,并進行了多方面的實踐。學校深刻體會產學合作,以為企業服務;企業深刻體會產學合作,以為教育服務。在理解和不斷的自我改造中,尋找成功的合作點,多點的不斷突破形成了今天的全方位合作與雙贏機制。

理念的創新是雙方合作的前提,共同的追求是合作的基礎,時刻為合作者著想是合作的動力,模式的創新催生合作的活力。雙方經過實踐積極探索多種模式合作。

“學工交替”校企互動

寧波職業技術學院與寧波海天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借鑒德國的“雙元制”教學模式和其他發達國家的職業教育模式,實施了“學工交替”的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該人才培養模式的培養計劃以企業為主制定,充分體現了企業(社會)對高等職業教育培養人才的要求,這種人才培養模式突破了傳統的教學模式,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在增加了學習內容的同時,相應減少了一些課程的理論學時,使學生的學習內容更接近實際,更有實效。

“半工半讀” 校企滲透

該培養模式是基于學校的人才培養方案中沒有為學生提供個性化教育服務的不足而提出的。 “半工半讀”人才培養模式的推出,使學生能利用他們的業余時間,到企業有針對性地選擇學習內容。企業推出的“半工半讀”項目可由學生進行選擇,經企業考核合格即可以參與“半工半讀”教學活動。“半工半讀”項目的實施主要以企業師傅帶徒弟的方式進行,企業付給學生一定的報酬,學校也承認學生相應的實踐學分。

“訂單式(2+1)培養” 校企互利

該培養模式是學生在學校完成前2年的基本文化素質、專業理論等方面的學習后,第3年由海天和學校共同實施其專業教育和上崗適應性教育。與此同時,學生已經是企業的員工,享受企業員工同等待遇,企業實施的教育與企業對新員工的教育做到了有機的結合。由于該人才培養模式能按企業人才資源開發的要求實施,學生在畢業時即能達到上崗的要求,實現了以就業為導向的學校人才培養目的。

“項目化教學” 校企雙贏

該人才培養模式,是企業將設備和人力資源引入學校,學校為其提供場地和工作條件,以此推進更大范圍的校企合作,共同實施人才培養的高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模式。在人才培養中突出企業對專業人才要求的核心能力的培養,并由企業負責全程實施。以核心能力的培養為主線,以產品開發的流程為出發點,設計教學內容,達到企業對各個工作崗位的各項要求。

經過幾年的合作實踐,使寧波海天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對高等職業教育有了深刻的認識。學院不斷突破傳統的專業、學制體系的束縛,推出了各種企業樂于接受的教學模式改革,大大影響了企業的決策者和管理者。在與學校的合作中,企業體會到了舉辦高等職業教育所面臨的困難,也看到了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希望。

2006中國高校與大型企業合作

人才培養十大案例之七

強強聯手 各盡所長

――上海交通大學與上海汽車工業集團的人才合作培養戰略

上海汽車工業(集團)總公司是中國汽車工業具有代表性的特大型企業集團之一,躋身《財富》雜志世界500強企業行列。汽車產業是上海的支柱產業,發展迅速,但相對國外百余年的汽車發展史,中國汽車工業的自主開發能力存在較大差距。上汽意識到人才是發展的根本,而大學是人才的培養者和輸送者。上海交通大學是綜合性的研究型大學,把培養具有寬厚基礎知識、強烈探索精神、具有良好自學能力和動手能力的創造性人才作為人才的培養目標。而這一人才培養目標恰恰與上海汽車工業(集團)的人才需求不謀而合。為此,上海交大和上海汽車工業(集團)總公司開展人才戰略合作,實行跨學科的工程教育,實現工程教育的一體化和系統化。

雙方的人才培養合作始于1997年,他們以增強工程意識,拓展學習能力,培養創新意識為指導思想,以迅速發展的上海汽車工業為依托,將工程研究、工程教育、工程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通過以下形式對人才進行全方位、高質量的培養。

聯合進行車輛工程本科教學改革試點

上海交大和上海汽車工業(集團)總公司充分利用學校和企業的資源和優勢,開設車輛工程專業本科試點班,已為期十年。考慮到支柱產業大型企業集團對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型人才的需要,該試點班以工程綜合意識培養為中心,構建教學體系和環境,開展研究性的工程實踐。

構建培養綜合工程意識的教學體系和環境

針對信息化技術在汽車設計制造中的應用,汽車電子的迅速發展,加強信息和控制方面的課程和實驗,培養學生掌握機電一體化核心技術的能力。增加設計性、綜合性、創新性的實驗,使學生得到全面訓練。

建設研究性的工程實踐環節,加強工程素質培養

學生利用暑假進行集中實踐活動。校企雙方認真安排每一次實習計劃,確定實習導師和工作崗位,為學生提供集中的工程素質訓練場地,使學生得到具有職業性的、規范的、專業的實習機會。

畢業設計中實現知識、能力的集成和提高

車輛工程專業充分利用學科優勢,依托上海汽車工業,結合科研任務,提供畢業設計課題。學生不僅可以把所學的知識應用到實踐中,而且可以了解本領域的一些前沿問題,理論學習和工程實踐的結合,培養嚴謹的科學態度和踏實的工作作風。

實施學校與企業的雙導師制

學生參加導師的課題組,與博士生、碩士生組成研究團隊,共同學習和工作,在濃厚的學術環境中培養學生的科研興趣和能力;企業導師著重向學生介紹汽車工業迅速發展的形勢和需求,中國汽車工業的優勢和薄弱環節,企業對學生知識、素質和能力的綜合要求。

培養研究生汽車自主開發與創新能力

上海汽車集團在交大投入固定的經費,打造一流的科研平臺,支持高校的教師和研究生參與科技攻關。通過團隊合作,進一步培養自我設計、自我創造、自我優化、自我組織的能力。

結合企業需求開展繼續教育

上海交大與上汽集團合作培養在職人員工程碩士研究生已有八年。規模日益擴大,發展迅速,培養了一大批被企業認為“留得住、用得上”復合型的高層次技術與管理的應用型人才。

現在,上海交大數百名車輛工程的研究生,已成為上汽集團人才資源庫生生不息的源泉。學校和企業深深知道,創新能力的培養是研究生教育的靈魂。由上汽教育基金會提供教材建設費數十萬元支持了交大教師編寫“工業工程系列教材”,解決了工業工程教材短缺的困難,保證了培養工作的高質量。企業博士后在企業中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不僅可以有效地解決企業的技術難題,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同時也為企業引入高層次人才打開了一條新的渠道。

通過人才培養戰略合作,加深了學校與企業的相互了解。大學的工程教育和科學研究由于面對工業企業的實際需求而獲得了更大的動力,企業由于大學的參與,使自身的發展變革有了堅實的基礎,進一步推動產學合作科研發展。既提高了學生的科研水平,又能為企業解決實際工程問題,屬一舉兩得。

2006中國高校與大型企業合作

人才培養十大案例之八

產學互動校企雙贏

――電子科技大學與德州儀器公司開展DSP技術研究與教學

美國德州儀器公司(TI)成立于1930年,是一家全球領先的半導體公司,提供創新的數字信號處理器(DSP)和模擬技術,是國際最大的DSP生產商,2005年占世界DSP市場份額的58%。電子科技大學是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為“211工程”和“985工程”重點建設大學,是一所以電子信息科學技術為突出特色的大學,以彭啟琮教授為組長的課題組,長期從事通信與信息系統中的信號處理、高速信號處理和實時信號處理、DSP技術等方面的研究與教學工作,同時還參與了國家項目的模擬技術和裝備的研制及重要實驗任務。在雙方的合作中,德州儀器公司向電子科技大學捐贈DSP器件、開發平臺、相關軟件和教學資料,電子科技大學則面向研究生和高年級本科生開設有關DSP的課程和實驗,培養了大批掌握DSP技術的人才,滿足了經濟建設的需要,同時也加快了DSP的廣泛應用和人才本土化過程。

1997年,電子科技大學和德州儀器公司通過協商,合作建設了“UESTC-TI DSP實驗室”。這個實驗室由電子科技大學提供教學科研場地,由德州儀器公司提供全部實驗設備,包括計算機、DSP開發設備、先進的DSP開發軟件,用于電子科技大學的科研和教學,使國內大學和科研機構掌握了最先進的數字DSP技術,以滿足工業界對DSP工程師和專家的不斷增長的人才需求。2000年,隨著DSP在中國信息產業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大量產業界工程師希望有機會進修DSP的原理和系統設計的知識,為此,德州儀器公司和電子科技大學進一步協商,將“UESTC-TI DSP實驗室” 升級為“UESTC-TI DSP技術中心與培訓中心”,這使中心能夠為產業界提供工程師培訓課程,使該技術中心具有了培訓中心的功能。電子科技大學和德州儀器的密切合作,使校企雙方、學生、用人單位等多方面都有很大的收獲。不但培養了企業急需人才,為DSP技術的應用及科研工作提供技術支持,而且,通過雙方的合作,中心自行開發了較為先進的DSP實驗設備,不僅裝備了學校的DSP實驗室,還輸出裝備了國內數十個大學的DSP實驗室,并吸引了美國、加拿大、印度等國的大學來接洽購買。同時,急需DSP技術及解決方案的科研單位和企業,也紛紛來中心尋求技術支持,每年都產生了大量的合作項目。此外,也為為產業工程師提供培訓課程。通過雙方的合作,中心每年都舉辦DSP工程師培訓班和大學的DSP教師培訓班。數十個單位的上百位工程師和數十個大學的教師,都在這里接受過培訓。中心編著和出版的教材、實驗教材、以及技術參考書,已經成為眾多大學的教材和很多公司的培訓教材。

德州儀器與電子科技大學的合作,一方面對改善中國大學DSP的科研和教學的條件做出了貢獻,也為德州儀器在中國大學贏得了良好的聲譽,不但符合世界教育發展和改革的方向,而且也符合中國大學,尤其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改革和發展方向,真正做到利用本土人才,打造國際一流技術。

2006中國高校與大型企業合作

人才培養十大案例之九

因“需”施教 培養創新人才

――重慶大學與長安汽車有限公司合作培養工程碩士

長安汽車公司是具有140多年歷史底蘊的軍民結合大型骨干企業,在全國擁有15個汽車和發動機生產廠,擁有總資產近200億、員工近3萬名、占地面積2000多萬平方米的國有特大型軍民結合型企業。長安公司高度重視員工素質的不斷提高,把企業的人才培訓視為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關鍵,把更新觀念增強創新意識的教育和培訓列為企業發展的重要環節,要求公司上下從戰略高度形成共識。重慶大學是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并且也十分重視與企業開展合作,早在1997年重慶大學就與長安汽車公司簽訂了培養工程碩士的協議書。

創新是知識經濟發展的精髓,也是人才最有價值和最寶貴的素質,它能帶動傳統產業的改造,帶動高科技新興產業,帶動經濟的增長。在培養模式上,學校充分考慮企業需求與工程實際的需要制訂培養方案和實施教學計劃,校企雙方共同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新模式。

根據工程實際確立研究方向

根據工程實際,組織學院內相關學科力量和公司的技術人員,論證和確定了企業需要的若干重要研究方向,供工程碩士生挑選,并及時增補、修訂研究方向。

按照實際需要設置工程碩士課程體系

本著寬口徑、實用性的原則設置工程碩士課程體系,課程內容必須具有寬廣性、綜合性、先進性和實用性。公共基礎課程、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程的設置上都要本著多樣性、靈活性的原則,充分考慮研究生自身能力、素質、基礎、興趣以及工程的客觀需要,在工程領域較廣的口徑內,盡可能多地設置必修課程、選修課程。此外,選修課程中必須包括管理、經濟、經營、法律等方面的課程。

“分散”和“集中”結合制定教學方案

學生以“進校不離崗”的形式在職攻讀工程碩士學位。通過實踐和摸索,利用“分散”和“集中”相結合的原則靈活地制定和實施教學方案以緩解矛盾。對于分布過于分散的地區集中在重慶大學校內進行教學。無論何種方式均要求學生到校本部學習時間累計不少于半年,以接受學校學習和學術氛圍的熏陶。

“一般”與“個別”相結合 解決教學的矛盾

考慮工程實際需要后,帶來工程碩士生選課分散,安排任課教師困難,需考慮教學資源的合理配置和辦學效益。

集中教學 緩解“教學”、“工學”的矛盾

適當增加同一門課程的周學時數,相對集中教學、分散消化可以緩解教師和工程碩士生上課時間難以保障之憂。學校可以遵照企業及工程碩士生的實際情況,課程學完后,適當延后一段時間以便消化吸收然后再進行考試。

制定獨具特色的工程碩士學位論文標準

目前在我國,工程碩士主要從事“工程科學”的應用研究,傾向于改造世界。工程碩士生的論文選題必須來源于自己從事的工程領域的工程實際。論文可以是一個完善的工程設計,也可以是技術改造,技術攻關,新產品、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的研制和開發。

實施工程碩士的論文指導“雙導師”制

學生進校后,由學校為其在工作單位或就近聘請有豐富實踐經驗和從事工程研究的高級工程師擔任兼職指導教師,與校內導師共同負責工程碩士生的實踐環節、論文選題、課題指導,論文寫作等。工程碩士生進行論文答辯時的論文評閱人和答辯委員必須聘請企業中長期從事工程實踐和研究的高級工程師參加。

采取行之有效的課題組方式

學校在長安汽車集團掛職鍛煉的教師注意把工程碩士生與工學碩士生編入同一課題組,讓工程碩士生發揮實踐經驗豐富的優勢,工學碩士生發揮基礎理論及計算優勢,相互取長補短,出色完成企業工程技術課題。

經過幾年的合作中,雙方充分考慮企業需求與工程實際的需要制訂培養方案和實施教學計劃,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為企業培養了大量急需的工程碩士應用型人才,在長安廠的發展中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為長安汽車公司近八年來始終保持高速發展做出了貢獻。

2006中國高校與大型企業合作

人才培養十大案例之十

奧運號角吹響 校企共奏華章

――中國傳媒大學與中央電視臺合作培養電視體育轉播專業人才

中國傳媒大學的前身是北京廣播學院,從50年代起就開始為我國傳媒界培養各方面人才,并且是教育部直屬的國家“211工程”重點大學。學校一直致力于廣播、電視、電影、網絡、出版、報刊及新媒體高層次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是一所文、工、藝、管、理、經、法、教多學科協調發展,以信息傳播為特色的綜合性大學,被譽為中國廣播影視傳播人才的搖籃。中央電視臺是我國的國家電視臺,是黨和政府的重要喉舌。2008年在北京舉辦的奧運會是我國社會生活中的一件大事,關乎中國在整個世界面前的形象,也是我國綜合國力的一次集中體現,電視是承載這一任務的重要窗口,也是中國了解世界,世界了解中國的重要窗口,這次2008年奧運會體育賽事的轉播,中央電視臺也迫切需要學校為其輸送大量的體育賽事轉播人才。中國傳媒大學在電視攝影攝像人才培養上的獨特優勢,更為了配合國家對奧運會的整體戰略,學以致用,服務社會,所以2008年奧運會對中國傳媒大學而言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遇。正是這樣的緣由讓中國傳媒大學和中央電視臺再次走到了一起,共同承擔起為2008年奧運會進行體育賽事轉播的任務。

作為一所以培養復合型實用性人才為目標的高等院校,如何在進一步完善和發展現有的人才培養模式,為兩年后的奧運轉播工作輸送一批具有國際視野、業務過硬又具備一定管理能力的高級復合型、國際型人才,是學校目前最切實、最緊迫的任務。由于此次合作的時間長、任務重、要求嚴、頻度高,對學校的常規教學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從2008年的3月份一直到2008年的年底,參加合作的學生要全程服務于奧運會的賽事轉播,這就意味著這部分學生要耽誤近兩個學期的課程。為了保證奧運會賽事轉播的順利進行,中央電視臺在對這些學生進行培訓和考核后,還將再淘汰一部分學生。這就必然給學生的管理工作帶來一定的困難。所以學校力爭作到:

1.此次合作不能對本科教學的知識體系造成沖擊;

2.應用型人才必須要面對它所對應的社會實踐;

3.對學生的知識結構進行壓縮。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国产 | 成人做受黄大片|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高清 | 又大又黄又粗高潮免费| av无码av无码专区| 亚洲av成人无码久久精品老人| 久久亚洲sm情趣捆绑调教| 亚洲欧美在线x视频| 99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牛牛| 一本av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男同志网站|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偷窥日本少妇撒尿chinese| 国产乱妇无乱码大黄aa片| 亚洲熟妇av一区| 亚洲ⅴ国产v天堂a无码二区| 又粗又猛又黄又爽无遮挡|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观看| 国产精品va在线观看无码不卡| 国产h视频在线观看| 18精品久久久无码午夜福利| 欧美性插b在线视频网站| 国产寡妇树林野战在线播放 | 18禁又污又黄又爽的网站不卡 | 中文字幕av无码不卡免费| www国产亚洲精品| 极品熟妇大蝴蝶20p| 日本无遮挡吸乳视频| 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麻豆天美| 国产精品r级最新在线观看| 免费国精产品自偷自偷免费看| 浪荡艳妇爆乳jufd汗だく肉感| 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无码av天天爽| 沈阳熟女露脸对白视频| 亚洲国产成人av网站| 国产果冻豆传媒麻婆| 国产精品伦一区二区三级视频| 亚洲综合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99仓本 | 精品一二三区久久aaa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