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07 10:53:4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nèi)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描寫長江的詩歌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chuàng)作。
通過寫景狀物來抒發(fā)內(nèi)心的情感是詩歌永恒的主題。高中語文課本中編排了大量的詩歌,是學生學習寫景狀物抒情的絕佳素材。文章圍繞四個方面闡述寫景狀物對抒情的鋪墊作用,旨在通過引導,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
【關鍵詞】
高中語文 詩歌 寫景 狀物 抒情
《中學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中學語文教學要培養(yǎng)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從寫景狀物中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從歷年高考試卷中可以看出,詩歌鑒賞是必考的試題內(nèi)容。詩歌總是借景抒情、或觸景生情,或寓情于景。因此,讀懂詩歌必須從讀懂寫景狀物來握詩人思想感情。只有在此基礎上才能進行形象、語言、意境、風格等方面進行賞析。
一、學習古人寫景狀物,通過描寫景物抒情
一直以來,詩歌在情感表達方式上總是通過一定的載體進行,這個載體就是景物。因此,古人就把思想感情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寫來獲得生命的共感。詩人通過觀賞山水等景物,在描寫過程中探索自然界的變化,并從中獲得人生的啟示。這樣,就借山水來拂去世俗的塵埃,消除心中的煩惱。感情的寄托總是與自然界一草一木息息相關,從與山水的感情交流中不僅領略了山水風景豐富多彩的美,而且也激發(fā)詩人對人世滄桑變遷的感慨。所以,詩歌這種文學作品最常用的藝術手法就是通過寫景狀物來抒發(fā)自己的思想感情。高中語文課本中無論是《詩經(jīng)》還是《楚辭》或者唐詩到宋詞等,在名家輩出的年代,涌現(xiàn)出一大批璀璨奪目的寫景抒情的詩歌。因此,在高中語文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通過寫景抒情類詩詞的學習,讓學生學會對自然景物的表寫來抒情。從寫景狀物中學會抒發(fā)自己內(nèi)心的情感,學會關心國家大事,學會關心人民的疾苦。這樣,在借助詩歌養(yǎng)分的同時把民族的根深深地扎在心里,從而在走遍天涯海角之時,也深深地打上中國人的烙印。
二、通過工整句式表達,使音律顯得抑揚頓挫
我們知道,詩歌講究嚴格的對仗句式。對仗就是我們所說的對偶,對偶能表達的意思更有氣勢、更充分,更節(jié)奏鮮明。從句式結構上來看對偶分為嚴對和寬對兩種。嚴對就是上下句字數(shù)相等,詞性一致,平仄相對,不重復用字。例如:杜甫在《登高》中有“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一句。這兩句集中的表現(xiàn)了秋天的景色,詩人在登高的同時仰望那茫無邊際的天空,此時正值深秋,那蕭蕭而下的樹葉,襯托詩人悲涼的心情。再俯視看看那奔流不息滾滾而來的長江水,一股愁緒涌上了心頭。其中對仗的是“天”與“風”、“高”與“急”、“沙”對“渚”、“白”與“清”,朗讀起來有節(jié)奏感。達到了奇妙難名的藝術境界。詩人在寫景的同時,便深沉地抒發(fā)了自己內(nèi)心的情懷。詩人寫景還用了“無邊”、“不盡”,讓下文的“蕭蕭”與“滾滾”更加生動形象化。這樣的描寫既讓人聯(lián)想到落木的聲音,以及長江之水洶涌之狀,在無形中透露出韶光易逝與壯志難酬的感愴。這也是杜甫沉郁風格的集中體現(xiàn)。
三、通過寫景借題發(fā)揮,推敲作者思想情感
鑒賞詩歌不僅看詩人如何寫景狀物,還要認真推敲詩人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詩人有不同的人生觀與表達技巧,所以往往從不同角度來表達。主要通過這樣的表達技巧:首先,是詩人對人生的理性思考,通過寫景狀物來借題發(fā)揮。例如:杜牧在《題烏江亭》時,他為項羽的自刎而深深惋惜,于是有“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的感慨。但是,王安石卻認為項羽的失敗是必然的,于是有了“江東子弟今雖在,肯為君王卷土來”這樣的感慨。其次,詩人能把歷史與現(xiàn)實結合到一起,進而發(fā)出對個人遭遇的感慨。例如:《赤壁懷古》中把周瑜與諸葛亮的建功立業(yè)與自己的遭遇結合到一起。而辛棄疾在《京口北固亭懷古》同樣把歷史人物與自己的遭遇結合到一起進行對比。最后,詩人抓住歷史史實來借題發(fā)揮,從而抒發(fā)自己的情感。例如:李商隱在《賈生》中的感情抒發(fā)。同樣對昭君出塞的史實,杜甫有“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的同情之情。而宋代的王安石卻有“人生失意無南北”的感慨。因此,寫景狀物只是借題發(fā)揮,我們必須從中來推敲詩人的思想感情。
四、抓住特征進行描寫,領會鑒賞詩詞意境
國學大師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寫景是為了抒情,在抒情過程中營造優(yōu)美的詩歌意境。詩歌具有優(yōu)美的意境,而意境總是通過意象產(chǎn)生的。我們在鑒賞詩歌寫景抒情的時候通常把是否到達“情景交融”的地步作為衡量標準。因此,探尋詩歌的意境是鑒賞寫景抒情詩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寫景、狀物是為了后面的抒情,而抒情又必須要借助景與物。例如:現(xiàn)實主義作品《詩經(jīng)》中《采薇》是以一個戍邊士兵口吻在寫景狀物的:“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這句詩歷來被認為是寫景抒情最好的詩句,其中的“雨雪”寫出了征人返回鄉(xiāng)途中的艱辛。此時,與來時的“楊柳依依”景色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從而抒發(fā)了“物是人非”的情感。但是,我們知道寫景、狀物與抒情在很多時候可以有所側重。有時候以寫景狀物為主,有時候以抒情為主。但都是對具體景物的內(nèi)心感受。因此,詩人不僅尊重景物特征來描寫。同時,在寫景狀物過程中帶上詩人的主觀感受。
總之,鑒賞詩歌必須從寫景狀物開始,通過景物來推敲詩人的思想情感。因此,在鑒賞詩歌時首先要看詩中如何描寫景,景物的特點是什么;其次,看詩人運用怎樣的技巧寫景狀物,取得的效果如何;最后,看詩人如何借助景物抒發(fā)思想感情。這樣,詩歌鑒賞能力就會逐步的提高。
【參考文獻】
【1】高武.尋找詩性的回歸――詩歌教學探微【J】.散文百家,2014(07)
關鍵詞:語文 教材 古代 送別詩
“多情自古傷離別”,離別時人們會產(chǎn)生迥異的特殊感慨。宋人嚴羽在《滄浪詩話?詩評》中指出:“唐人好詩,多在征戍、遷謫、行旅、離別之作,往往能感動激發(fā)人意。”因此歷代的文人墨客抒發(fā)離別之情的詩作很多,留下了許多流傳千古的送別詩名篇。在蘇教版中小學語文教材中大約有五首古代的送別詩,本文主要分析這些送別詩的思想內(nèi)容和藝術特色,并對相關內(nèi)容提出相應的教學建議。
一.蘇教版中小學語文教材中古代送別詩的內(nèi)容
同為古代送別詩,不同詩人筆下抒寫的內(nèi)容是不同的,從中反映出其特殊的感情體驗與人生體悟。下面我將從詩歌選用的景物、抒發(fā)的情感以及其中蘊含的美好祝愿三方面對送別詩的內(nèi)容進行研究。
1.對送別的景物與環(huán)境的描寫
在離別這樣一個特殊的情境中,詩人往往會借助身邊的事物或景物來抒發(fā)自己的情感,達到意在言外的效果。同時,由于詩人對事物的感知以及創(chuàng)作特色的不同,他們選用的景物也會有所差別。
有的古代送別詩的景物和環(huán)境于水路、水邊有關,李白就善于在離別時攝取眼前的流水,移情并寄情于流水。如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五年級上冊)一詩中寫道:“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李白出蜀不久,便結識了孟浩然。孟浩然將要去廣陵,他在黃鶴樓送別好友。“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一句,李白選用了“孤帆”、“長江”、“天際”等景物,此皆詩人遠望的景色,寫出友人別后的情境,正如后人所說“帆影盡則目力已極,江水長則離思無涯,悵望之情在言外。”長江向天邊流去,詩人對朋友的牽掛也隨江水一起流向天際[1]。由此可見,景是情的體現(xiàn),不同景物的選用表現(xiàn)出詩人離別中復雜特殊的情感。
2.抒發(fā)依依不舍與眷戀之情
雖說這些詩人作詩時選取的景物不同,使得作品風格迥異或是自成一派,但也都脫離不了性情中人的隊伍。其送別詩中所蘊的朋友情誼從詩詞中溢出,對友人的不舍之情或直露不掖,或委婉曲折,使人感慨。
楊萬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五年級下冊):“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直觀看來,這是一首描寫杭州西湖六月美麗景色的詩。然而詩人意不在景,全詩通過對西湖美景的贊美,曲折地表達對友人深情的眷戀。此外,我們能夠在在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八年級上冊)中感受到一種詩意的離別;也能夠從李白的《宣州謝I樓餞別校書叔云》(八年級下冊)中“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看到他在送別族叔李云時的那份不舍。
3.對友人的由衷贊美與美好祝愿
離別時分,文人多傷感之情,而有時,詩人們心胸又是那樣地豁達,他們反客為主,勸慰友人。在《宣州謝I樓餞別校書叔云》(八年級下冊)中,“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fā)”一句值得我們關注。東漢時學者稱東觀(政府的藏書機構)為道家蓬萊山,這里用“蓬萊文章”借指漢代文章。建安骨,指剛健遒勁的“建安風骨”,其文章風格剛健,下句則提及“小謝”(即謝I)詩清新秀發(fā)的風格。而李白在此提及,是用漢文、魏詩和小謝的成就來比并、稱許李云,表達了對族叔李云的由衷贊美。[2]王勃五律《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五年級上冊)中有“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一句,詩人在臨別前勸慰友人:不要像一般兒女一樣傷感,只要你我心音相通,為真知己,即便身各天涯,不是也像身居相鄰一樣嗎?詩人的豁達、豪邁之情從其對友人的勸慰語中自然地流露出來,同時也寄予了一份對友人未來的美好祝愿[3]。同樣的,楊萬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五年級下冊)中末句“映日荷花別樣紅”,詩人對荷花極盡贊美之詞,看似寫景,實則以荷花喻友人,委婉表達對友人未來的美好祝愿。
二.蘇教版中小學語文教材中古代送別詩的藝術
除了古代送別詩中的內(nèi)容,這些詩的藝術表現(xiàn)也是值得關注的一部分。如詩中現(xiàn)實主義是如何體現(xiàn)的,每首詩的藝術結構又是如何,以及詩人采用的寫作手法等問題都是需要探討的,下面我將來具體談談。
1.現(xiàn)實主義的創(chuàng)作方法與多變的藝術結構
古代詩詞的創(chuàng)作,詩人多采取現(xiàn)實主義的寫實方法對身邊的景與自身的情進行渲染描寫。而在古代的送別詩中,更是不缺現(xiàn)實主義的運用。現(xiàn)實主義詩歌指的是在形象中能最充分地表現(xiàn)現(xiàn)實生活的典型特征的這一類型的詩歌作品。一般說來,這類詩歌作品具有三個特點:一是細節(jié)的真實性、形象的典型性與具體描寫方式的客觀性。
在蘇教版中小學語文教材中的這些古代的送別詩,大都描寫出了與友人送別時的場面,都是作者的真實經(jīng)歷。在《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七年級上冊)中,岑參以對邊塞壯麗雪景的描寫作為典型的環(huán)境,而雪中送別又表現(xiàn)出了將士們對戰(zhàn)友的真摯感情,字字傳神,含蓄雋永。包括前文提到詩人往往會借助身邊的事物或景物來抒發(fā)自己的情感,達到意在言外的效果,景物的選用也是現(xiàn)實主義的一種體現(xiàn)。這些都是通過典型的方法,對現(xiàn)實的生活素材進行選擇、提煉、概括,從而深刻地揭示生活的某些本質特征。正如恩格斯說的,要“真實地再現(xiàn)典型環(huán)境中的典型人物”。
蘇教版語文教材中的古代送別詩中大都使用了現(xiàn)實主義的創(chuàng)作方法,不同程度地反映了文人的生活方式、自己的真實經(jīng)歷和現(xiàn)實生活。
在藝術結構上,我們以《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七年級上冊)與《宣州謝I樓餞別校書叔云》(八年級下冊)為例,分析送別詩的三種不同結構。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七年級上冊)的結構是先景后情。詩歌前十句寫送別前的雪景,“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一句中一個“愁”字寫出了詩人為友人的長途跋涉而產(chǎn)生的擔憂之情,為轉入寫送別作鋪墊。以下八句再轉寫送別。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五年級上冊)是情景交融,“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一句是以景結尾,比較含蓄,啟發(fā)讀者想像品味。此外,同樣是李白所作的《宣州謝I樓餞別校書叔云》(八年級下冊)這首餞別詩,如歌如訴,感情跌宕起伏,充分體現(xiàn)了詩人豪放坦率的性格和懷才不遇卻又無可奈何的心態(tài)。隨著詩人情感的變化,全詩在結構上也有了大跨度的跳躍,其寫法與前兩首詩差別很大。
2.借景抒情、虛實結合的寫作手法
寫作手法的多樣使得作品的語言風格不同,不同的作者有著各自擅長的寫作手法。
在蘇教版中小學語文教材的古代送別詩中,詩人多是采用借景抒情的寫作手法來創(chuàng)作。我們可以從詩人對送別的景物與環(huán)境的描寫中能夠看出這一點。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七年級上冊)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虛實相生。前兩句直陳,只是泛說,為虛;后兩句描繪,展示具體形象,為實。虛實結合,相得益彰。二是剛柔相濟。后兩句所寫的蓮葉荷花,一般歸入陰柔美一類,而詩人卻把它寫得非常壯美,境界闊大,有“天”,有“日”。語言也很有氣勢:“接天”“無窮”。這樣,陽剛與柔美,就在詩歌中得到了和諧統(tǒng)一。而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五年級上冊)中“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一句也運用了虛實結合,前半句送別是實景,后半句想象揚州的美景是虛寫。而李白另一首送別詩《宣州謝I樓餞別校書叔云》(八年級下冊)中的“抽刀斷水水更流”運用了生動奇特的動作描寫,多樣的寫作手法使得送別詩各有各的亮點。此外,有的詩歌還使用了白描的寫作手法。
3.多樣的修辭藝術
李白的詩歌具有強烈的浪漫主義色彩,經(jīng)常采用想象、夸張、比喻等修辭豐富自己的詩歌內(nèi)容。在情感強烈的《宣州謝I樓餞別校書叔云》(八年級下冊)中就用了奇特的比喻:“抽刀斷水水更流”本是生活中的現(xiàn)象,現(xiàn)在用來比喻內(nèi)心的苦悶無法排解,這個比喻富有創(chuàng)造性。由于這一比喻源于眼前之景,合乎心中之情,因此讀來也感到是自然天成。
而與李白相比,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七年級上冊)則以一“奇”字開創(chuàng)新意。塞外苦寒,北風一吹,大雪紛飛。詩人以“春風”使梨花盛開,比擬“北風”使雪花飛舞,極為新穎貼切。春風吹來梨花開,竟至“千樹萬樹”,重疊的修辭表現(xiàn)出景象的繁榮壯麗。詩人將春景比冬景,尤其將南方春景比北國冬景,幾使人忘記奇寒而內(nèi)心感到喜悅與溫暖,著想、造境俱稱奇絕。在這首詩中,詩人還在“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一句中運用了頂真的修辭手法。此外,《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五年級下冊)中“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運用了大膽的夸張。
4.古體近體兼具的詩歌形式
形式,即體式,指詩歌的語言結構的組合方式,它是為內(nèi)容服務的,有時奇妙的形式能夠造成特殊的藝術效果,有助于讀者理解詩意、加深印象。
詩歌有古體詩、近體詩之分,而近體詩又分為律詩與絕句。古體詩的寫作相對自由,格律上沒有嚴格限制,能夠讓詩人盡情發(fā)揮,體現(xiàn)出了音樂美,而近體詩格律非常嚴格,講究平仄,富含節(jié)奏美。在蘇教版的中小學語文教材中,選用的古代送別詩的詩歌形式包含了這兩種形式。古體詩有《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七年級上冊)、《宣州謝I樓餞別校書叔云》(八年級下冊),近體詩有五言律詩《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八年級上冊)以及七言絕句《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五年級上冊)、《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五年級下冊)。
三.蘇教版中小學語文教材中古代送別詩的教學方法
有人這樣來評價古詩文教學:“古詩詞教學必須確立這樣兩個基本點:固守語文本體,披文得意,緣意學文;顯現(xiàn)古詩詞以言造象、立象盡意的本色。”[4]以此結合蘇教版中小學語文教材中涉及到的古代送別詩特點,我們認為可以運用以下三種方法開展相關教學。
1.創(chuàng)設情境法
古代詩歌大都是富含意境之美的,而送別詩寫的是離愁別緒。其中有送別發(fā)生的時間、地點和復雜的情緒,在這種情況下,意境氛圍就通過詩人的筆觸營造了出來。在古代送別詩教學中,我們可以重點放在創(chuàng)設與詩的感情基調一致的情景中來。結合多媒體幻燈片,我們可以通過音樂、圖畫以及語言的渲染讓學生們把握全詩的整體基調,再讓學生誦讀,體會詩歌發(fā)生的情境,并融入到詩歌創(chuàng)設的意境中去。
在《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七年級上冊)的教學中,我們可以利用情境的創(chuàng)設,抓住重點字詞的理解,使學生理解詩歌大意。通過多媒體幻燈片投影出邊塞白雪皚皚景象的圖片,結合離別之樂,引入本課的教學。隨后讓學生自由誦讀,誦讀是為了促進讀者對作品的感知和理解,所以在課堂上采用誦讀教學的主要目的也就是為了促進學生對教學文本的感知和理解,這樣能夠使學生在讀中初步理解詩中蘊含的畫面與情感[5]。但在此之前可以提出一些問題,引導學生身臨其境地進入送別的現(xiàn)場。教學中需要預設,但這種預設最好是在對文本整體把握基礎上提煉出一個簡單而根本性的問題,而教學的生成需要自然而豐富,這中間離不開教師恰切的點撥與高效的歸納。簡單而根本的預設應該能清晰地指出目標,同時又能給學生留有揮灑個性的生成空間[6]。
2.聯(lián)想訓練法
中小學語文的古詩教學,不僅要讓學生識得古字,懂得其意,更要借助聯(lián)想和想象的方法,讓學生理解詩意,感悟詩韻。一是借助詩中提供的相關物象發(fā)揮聯(lián)想和想象,二是突破詩的有限形式的限制發(fā)揮聯(lián)想和想象。
以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五年級上冊)為例,詩中本就運用了想象的手法,可以借此拓展,煙花三月的揚州會是如何的吸引人呢?讓學生試用優(yōu)美的詞句將想象的畫面展現(xiàn)出來。這樣做不僅拓展了學生想象的空間,還訓練了語言,促使學生調動自己的語言積累并得以活化。在學生交流后,輔以課件展示詩中美景,讓學生感到真實且不空洞的美麗,為學生入情入境奠定了基礎。
3.知識延伸法
古詩作為中華文化中的一項瑰寶具有相當豐富的內(nèi)涵,在語文教學中對古詩也是相當?shù)闹匾暋K钥梢越韫旁娊虒W的機會,通過知識延伸法加強學生對古詩的感悟、發(fā)現(xiàn)、理解、表達等綜合能力,不局限于教材,使學生靈活地掌握課內(nèi)外知識以得到相應發(fā)展。
我們可以加強學生古今知識的延伸拓展,古代送別詩與現(xiàn)代送別題材的詩歌可以放在一起體悟學習。對于古代送別詩,其中包含很多典型的意象,但比較固定。而現(xiàn)代的送別主題詩歌中,意象的把握可能呈現(xiàn)出跳躍的趨勢。教學中我們可以將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八年級上冊)與席慕蓉的現(xiàn)代詩《渡口》相結合,同樣于水邊送別,比較兩者的差異,對比分析古今送別詩,這樣將古代與現(xiàn)代詩歌知識聯(lián)系起來分析。
總之,送別詩是在古代詩歌中一個重要的不可忽視的分支,以上我們通過對它們的內(nèi)容、藝術結構與相關教學方法的分析,對教材中選用的古代送別詩篇目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在今后的教學中要讓學生真正感受體悟到古代送別詩的美妙之處,做到真正掌握。并由此提醒學生應當珍惜友誼與人倫親情,擁有美好的心靈和充實的內(nèi)心世界。
參考文獻
[1]裴斐:《李白詩歌賞析集》,巴蜀書社,1986年
[2]俞平伯等:《唐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年,第494頁
[3]劉吉美:《送別詩的多樣情懷》,《文學教育》(下),2010年,第1期
[4]施茂枝:《古詩詞教學的兩個基本點》,《天津師范大學學報》,2006年,第1期
[5]夏崢嶸、胡根林:《誦讀是詩意的啟蒙》,《中學語文教學》,2013年,第6期
【關鍵詞】互導式課堂;詩歌教學;登高;場景描寫
古詩詞如何教學才能效果突出?估計這是很多語文老師的困惑所在。課堂上教師依據(jù)教參極盡全力對一首詩詞進行細致的講解,也許會把本來優(yōu)美的詩歌進行殘忍的肢解,學生感受不到詩歌的完美的意境與獨特的魅力,無法獲得美的享受。如何改變這一局面,很多語文老師一直在研究,本文想以蘇教版必修四“筆落驚風雨”專題中的《登高》為例,進行語文互導式課堂方面的探求。
“互導式課堂”強調“師生互導”,“師生互導”指教與學雙方信息的相互傳遞和相互作用,即反饋與回授。師生互導的過程就是主體間信息的輸出、反饋,調節(jié)和再輸出,不斷交替上升的過程。本節(jié)課嘗試“師生互導教學相長”的方式,“學”在教法引導下進行、“教”在學情引導下調整,師生互導,優(yōu)化課堂。那么,我是怎樣具體實施的呢?
一、學情調查 練習引路
依據(jù)江蘇高考詩歌鑒賞的考查要求,我先引導學生充分地完成了知人論世這一環(huán)節(jié),然后設置了三道練習題檢測學生的閱讀體驗:①首聯(lián)選取了哪些意象?營造了什么樣的意境?②前兩聯(lián)在描寫上有什么特點?③全詩抒發(fā)了詩人怎樣的情感?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
此時的學生還沒有選修《唐詩宋詞選讀》,沒有經(jīng)過系統(tǒng)的詩歌鑒賞的復習,所以練習的完成情況不夠好。對問題①的回答,學生抓取意象不全,甚至不理解意象的含義,答成了主謂結構的短語,或者只有簡單的名詞,而無表現(xiàn)形象特征的詞語;意境概括不全面,只寫出了“凄清”“肅殺”之類。對問題②的回答,沒有考慮到寫景的多角度多感官,要點不全;對問題③的回答,情感把握單一,體會不到詩人內(nèi)心深厚復雜的情感,甚至套路化。
二、以學導教 移情入境
“互導式課堂”要求教師不要成為文本研習結論的判定者與宣讀者,而應該作為教學活動的積極引導者和參與者。因此,教師要明確自己的角色定位,不要急于把自己的閱讀體驗和結論告訴學生。教師要把握好文本的教學重難點,努力去創(chuàng)設活潑的教學情境,讓師生充分的探討研習,培養(yǎng)學生形成對作品的審美體驗能力以及對細膩情感的表達能力。
學情檢測學生沒有答到我的預期答案,但反而給我下一步教學設置了新的目標。在學情反饋的引導之下,我沒有急于公布練習答案,而是重新調整了自己的教學設計,努力去創(chuàng)設活潑的教學情境。①帶領學生欣賞名家的《登高》的朗讀音頻。極力營造氛圍,使學生置身于那個天地同悲的宏大意境之中,展開自己的想象,在情感上與詩人達成共鳴,甚至就化為詩人本身,身臨其境去體味詩人當時的所思所感。②動筆描繪當時的場景。在描寫中再現(xiàn)場景,感受意境,體悟情感。
三、以教導學 深刻體悟
高二學生有文本為依據(jù),擴寫成一段兩三百字的小短文不是什么難事,但要準確感受意境、揣摩情感,用流暢的語言表達出來,卻需要教師的到位指導。我先就場景描寫的方法讓學生進行思考與歸納。交流討論之后,學生歸納出如下要點:
關于場景描寫中的景的描寫:抓住主要景物,緊扣詩中表現(xiàn)形象特征的詞語,運用聯(lián)想與想象,感受意境,全面描出特點(這一點可以回答學情調查問題①);要注意運用多角度、多手法(這一點可以回答問題②)。關于場景描寫中的人的描寫:要對場景之中人的肖像、神態(tài)、動作進行細致描繪,特別要突出人物的心理描寫,因為人物的心理就是詩人的情感(這一點可以回答問題③)。
指導了這些后,學生們繼續(xù)討論:關于景:詩人先描寫了迅疾的秋風、高遠的天空、哀傷的猿聲,接著筆觸由高處轉向低處,凄清的沙洲以及沙洲之上盤旋的孤鳥;然后詩人抬頭仰望,看到的是漫山遍野蕭蕭而下的木葉,低頭俯視,看到的是滾滾東流永不停息的江水;前兩聯(lián)描繪了一幅肅殺凄涼、雄渾高遠的長江秋日圖,從動靜、遠近、俯仰等角度,運用了夸張的修辭。關于人:描寫了一位常年漂泊、兩鬢斑白、多病纏身、獨自登臺、滿腹憂愁的詩人;常年漂泊而生羈旅之愁,雙鬢斑白多病纏身而悲韶華早逝,佳節(jié)之時獨自登臺頓感孤獨寂寞,家國艱難于是憂國憂民。
討論完了,學情檢測的答案也就無需教師再宣讀強調了。有了上面的鋪墊,學生就如同親身經(jīng)歷,場景描繪也就下筆如有神了。摘錄其中之一:
1300多年前的一個秋天,重陽節(jié),夔州的長江邊上。兩鬢斑白、衣衫襤褸的詩人步履蹣跚地爬上了江邊的一處高崖之上。形單影只的他滿腹憂愁,正在極目遠望。高遠的秋空下,迅疾的風呼呼地吹著,吹得江邊萬木凋零。木葉從天空中蕭蕭而下,漫山遍野一片枯黃。崖壁之下江水滾滾翻騰,急劇向前沖擊,不斷拍擊著崖壁,洗刷著水中的沙石,清水白沙騰起了陣陣寒意。遠處凄清的沙洲之上,一只孤鳥在迎風飛翔,盤旋不定,不時還傳來幾聲猿的哀鳴。重陽佳節(jié),本應是親朋結伴登高手持美酒祈求長壽的日子。可是此時,國家正處在動亂之中,詩人也漂泊異鄉(xiāng),窮愁潦倒,多病纏身,似乎已經(jīng)走到了生命的盡頭。面對萬里江天,面對孤獨的飛鳥,面對蕭蕭的落葉和不盡的逝水,社會的動蕩、人民的痛苦、韶華的早逝,羈旅的孤獨,百感千愁涌上心頭……
學生的小短文,抓住了主要景物,運用了多種手法,全面把握了詩歌的意境,深刻體悟到了詩人的復雜情感。這一節(jié)課,教師巧妙引導與調整,學生積極參與與反饋,師生互導,展現(xiàn)出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師生互導,互為主體,強調“教”對“學”發(fā)生作用和“學”對“教”發(fā)生作用,這樣就能教學相長,優(yōu)化課堂效率。當然,教學互導還是一個需要繼續(xù)研究的課題,本節(jié)課僅僅是初步嘗試,拋磚引玉,吸引更多的同行探究。
【參考文獻】
在《庭桔》中又用“漸漸”來描繪霜雪的融化,新穎而形象。孟浩然在詩中運用疊字的地方非常多,收錄于《全唐詩》的孟浩然詩句共有266首,而用到疊字的就多達39首,54處。疊字的運用使詩歌顯得新穎而具有表現(xiàn)力,同時,也賦予了詩歌復沓美,抑揚頓挫,層疊起伏地精練了詩的語句,造就了詩歌優(yōu)美的神韻。虛詞的運用是孟浩然詩歌的又一重要特點,有時在一個五言聯(lián)中就用到四個虛詞。而他的虛詞使用非常到位,能非常準確地表達他的思想,更加細膩地抒發(fā)他的情感。例如在他的五言聯(lián)“上人亦何閑,塵念都已舍”中,“亦”“何”“都”“已”都是虛詞,準確而生動地表現(xiàn)出上人拋開紅塵,逍遙出世的境界,詩人的贊美之情溢于言表。孟浩然對虛詞的使用在他的作品中多有體現(xiàn)。實詞是表現(xiàn)詩歌內(nèi)容的主要構成,在篇幅固定的情況下,虛詞的增加自然會造成實詞的減少,對詩歌內(nèi)容的表達也會減少,孟浩然詩風平淡也源于此。但是要指出的是,虛詞和實詞運用數(shù)量的不同,還會造成詩歌語言在氣勢、韻律和節(jié)奏上的不同。
二、孟浩然詩詞的結構藝術
語言結構的不同是一個作家獨特語言風格的重要表現(xiàn),孟浩然詩歌的語言也有他自己的風格和特點。孟浩然的詩句中經(jīng)常使用多個動詞構成句子,有時在一句五言詩中會同時使用三個動詞。如在他的《早發(fā)漁浦潭》中,“飲水畏驚猿”就使用了“飲”“畏”“驚”三個動詞,還將“飲水”前置,使用了倒裝句的方式。動詞在詩句中高密度地使用,充分而又準確地表現(xiàn)出了吟誦對象的靈動和幻化,可以更加細膩而生動地塑造事物形象。使用倒裝句也是孟浩然詩歌的一個特點。他的倒裝句豐富多樣、變化多端。他常常把句中的某些名詞前置,而改變成別的假性句式。例如,他在《姚開府山池》的“館是招賢辟”中將“館”和“樓因教舞開”中的“樓”字前置,形成了假性句式,讓詩句變得更有力量,更具變化性。而將賓語前置,用定語作為賓語的句式更是孟浩然詩句的一大特點。他在《自洛之越》中將“山水尋吳越”中的“山水”提到句首,而將原來的定語“吳越”用作賓語,形成了一個主謂賓完整的假性句式。他有時候會將一句話的某一部分前置,單獨成句,然后與剩下的部分形成一個完整的句子。如《送吳宣從事》中將用作賓語的“平生一匕首”前置,然后與剩下的部分“感激贈夫君”形成一個完整的詩句。而《醉后贈馬四》中的“四海重然諾”本來是定語,現(xiàn)在被放在句首,而將主語留下,又省略了系動詞和標語,形成了一個主謂賓完整的假性句式:“四海重然諾,吾嘗聞白眉”(意思是我聽說白眉也就是馬良是天下最講信用的人),這種句式在詩中也很少見到。當然,這是我們按照現(xiàn)代語言的語法方式來進行分析的,孟浩然在當初作詩之時未必是如此構思,我們只是為了把問題分析得更簡潔明了。然而,把要強調的部分前置,將其放在突出位置,用倒裝句的方式來加強語氣,也使詩句更有力量,變化更多。這種句式在孟浩然的詩作中運用得非常廣泛、精妙絕倫。
三、孟浩然詩詞的創(chuàng)作藝術
語言是思想的傳遞者,是用來表現(xiàn)內(nèi)心世界的,孟浩然的詩句中運用到很多的語言技巧,充分地表達了他的思想和內(nèi)心,也體現(xiàn)了語言的魅力。運用比興手法增強語言氣勢、增加語言的感染力,也是孟浩然詩歌的一個重要特點。他在《秋登蘭山寄張五》中開頭就以“北山白云”起興,進而引發(fā)對隱者的描繪。暗用陶弘景“嶺上有白云”的意境,又寫到隱者的“只可自怡悅”,格調新穎,意境優(yōu)美,是首難得的佳作。在《贈蕭少府》中這樣寫少府的清明廉潔:“欲知清與潔”,然后用明月比興:“明月在澄灣”,貼切新穎,歌頌之情流露其中。運用暗用比興的敘述方式,將正義與比興巧妙融合,堪稱絕妙。他的《臨洞庭上張丞相》中,前四句描繪了洞庭湖的美麗景色,用洞庭湖的浩瀚與洶涌表達了詩人的廣闊胸襟和博大情懷,比興之妙不言而喻。后面則使用兩個比喻句:“欲濟無舟楫”和“徒有羨魚情”,用無船渡河和無鉤釣魚表達了仕途坎坷,為官無門,空懷一身抱負卻不能施展,無法報效國家的惆悵與苦悶,也含有希望得到張說的舉薦,能入仕為官的意思。比興,讓詩句顯得婉約含蓄而寓意深遠,是一種巧妙的詩歌語言藝術。孟浩然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還經(jīng)常用夸張和想象,寓實于虛,使詩句更加真實,具有感染力。夸張和想象是詩歌中不可缺少的一種表達方式。夸張和想象一般都是言過其實、虛幻縹緲的,但是孟浩然卻將它們化虛為實。“云夢掌中小”是孟浩然在《登望楚山最高頂》中的名句,意思是站在望楚山的頂上,看到云夢澤只有手掌般大小,是為了襯托出望楚山之高。其實唐代時期云夢澤早已經(jīng)不復存在,那孟浩然又是怎么看到它像手掌般大小的呢?這就是一種化虛為實的手法,用以襯托所描寫的對象,加強語氣。“鯤飛今始見”是他《曉入南山》中的句子,意思是在南山上終于看到了傳說中的鯤飛。而實際上,鯤只是傳說中的一種動物,現(xiàn)實中根本沒有,這其實是孟浩然運用化虛為實的方法把它描繪成親眼所見,來加強詩句的真實性和感染力。
四、孟浩然詩詞的思想藝術
山路梅花
馮 山
傳聞山下數(shù)株梅,不免車帷暫一開。
試向林梢親手折,早知春意逼人來。
何妨歸路參差見,更遣東風次第吹。
莫作尋常花蕊看,江南音信隔年回。
指出本詩描繪梅花的手法并加以賞析。
答:
二、閱讀下面的詩歌,按要求回答問題。
一叢花令
張 先
傷高懷遠幾時窮?無物似情濃。離愁正引千絲亂,更東陌、飛絮。嘶騎漸遙,征塵不斷,何處認郎蹤!
雙鴛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橈通。梯橫畫閣黃昏后,又還是、斜月簾櫳。沉恨細思,不如桃杏,猶解嫁東風。
1.本詞的上闋描繪了一幅什么樣的圖景?表達了抒情主人公什么樣的情感?
答:
2.詞的結尾運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用意?請簡要分析。
答:
三、閱讀下面的詩歌,按要求回答問題。
早發(fā)竹下①
范成大
結束晨裝破小寒,跨鞍聊得散疲頑。
行沖薄薄輕輕霧,看放重重疊疊山。
碧穗吹②煙當樹直,綠紋溪水趁橋彎。
清禽百囀似迎客,正在有情無思間。
[注]①竹下:地名,即黃竹嶺,在今安徽休寧西。②吹:通“炊”。
1.本詩頸聯(lián)“直”“彎”二字,與王維名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之“直”“圓”二字,在營造意境上,作用有何不同?試作比較分析。
答:
2.前人論詩,“作詩要有情有景,情與景會”,簡要賞析本詩是怎樣做到“情與景會”的。
答:
四、閱讀下面的詩歌,按要求回答問題。
渡百里湖
查慎行
湖面寬千頃,湖流淺半篙。
遠帆如不動,原樹競相高。
歲已占秋旱,民猶望雨膏。
涸鱗如可活,吾敢畏波濤?
結合全詩,賞析詩歌的寫作手法。
答:
五、閱讀下面的詩歌,按要求回答問題。
獨不見
沈期
盧家郁金堂,海燕雙棲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
白狼河①北音書斷,丹鳳城②南秋夜長。
誰謂含愁獨不見,更教明月照流黃③!
[注]①白狼河:今遼寧境內(nèi)的大凌河。②丹鳳城:指京城長安。③流黃:古時女子居室的幃帳。
1.這首詩描寫了怎樣的情景?寄寓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答:
2.這首詩中間兩聯(lián)主要運用了哪些手法?請簡要賞析。
答:
六、閱讀下面的詩歌,按要求回答問題。
南鄉(xiāng)子 送述古[注]
蘇 軾
回首亂山橫,不見居人只見城。誰似臨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來送客行。
歸路晚風清,一枕初寒夢不成。今夜殘燈斜照處,熒熒,秋雨晴時淚不晴。
[注]述古:蘇軾任杭州通判時的同僚與好友陳襄,字述古。
1.本詞中的“亭亭”和“熒熒”兩詞極富韻味。請任選一個,結合詩句簡要賞析。
答:
2.請從情和景的關系角度,賞析詞的下闋。
答:
七、閱讀下面的詩歌,按要求回答問題。
詠梧桐
鄭板橋
高梧百尺夜蒼蒼,亂掃秋星落曉霜。
如何不向西州植,倒掛綠毛幺鳳皇。
這是一首借物喻人的詩。請結合詩句作簡要分析。
答:
八、閱讀下面的詩歌,按要求回答問題。
金山寺
王 令
萬頃清江浸碧山,乾坤都向此中寬。
樓臺影落魚龍駭,鐘磬聲來水石寒。
日暮海門飛白鳥,潮回瓜步見黃灘。
常時戶外風波惡,只得高僧靜處看。
本詩頸聯(lián)運用了什么手法?請結合詩句作具體賞析。
答:
九、閱讀下面的詩歌,按要求回答問題。
李思訓①畫長江絕島圖
蘇 軾
山蒼蒼,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
崖崩路絕猿鳥去,惟有喬木攙天長。
客舟何處來,棹歌中流聲抑揚。
沙平風軟望不到,孤山久與船低昂。
峨峨兩煙鬟,曉鏡開新妝。
舟中賈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②。
[注]①李思訓:唐代著名山水畫家,山水畫的創(chuàng)始人。他是唐朝的宗室,開元(唐玄宗年號,公元713~741年)間官至右武衛(wèi)大將軍。《新唐書》《舊唐書》均有傳。他的山水畫被稱為“李將軍山水”。②小姑:指小孤山。彭郎:彭浪磯,在小孤山對面。
先說意象,意象是包含作者主觀感情的客觀物象,像我們學過的詩歌《再別康橋》中的“金柳”“青荇”“潭水”,《雨巷》中的“雨巷”“丁香”,散文《聽聽那冷雨》中的“冷雨”等。它們沒有進入作者視野之前,都是客觀事物,沒有情感,而進入作者視野之后,便成為作者的表情達意的寄托,這就是意象。古詩詞中一些意象的代表意義是固定的,如“夕陽”,它多給人以失落、凄涼之感,古人常用它來抒發(fā)念古、思鄉(xiāng)之情。《天凈沙?秋思》中“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圖”等詩句就是如此。又比方說梧桐,它代表著凄涼、悲傷、愁苦。李煜《相見歡》中“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李清照《聲聲慢》中“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等,都是一種悲苦心情的寫照。因此,讀懂詩歌先要把握好詩歌中常見的意象。
再說意境,意境是詩人的主觀情思與客觀景物相交融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渾然一體的藝術境界,它由一連串的意象組成。作者在創(chuàng)作詩詞時,意象選擇只是第一步,把意象連串在一起營造出一種氛圍來表情達意,就是意境。如賀鑄《青玉案》中“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這三個意象組成一個整體,藝術地回答了“試問閑愁都幾許?”它不是三個意象的簡單相加,而是形成了一個凄美的藝術境界:閑愁像無邊無際的如煙青草,似狂飛亂舞的滿城飛絮,若凄清迷茫的黃梅時雨。再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這首詩由“黃鶴樓”“煙花”“孤帆”“長江”等意象組合而成,它們連綴在一起勾畫出了一幅融情于境的畫面: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立江邊若有所失的詩人形象,表達送別友人的深情摯意。
在理解了意象與意境的基礎上我們來探討借景抒情的兩種表達方式。借景抒情中的景與情往往有著兩種不同的表現(xiàn)關系即正相關與負相關,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與以景襯情兩種模式。每種模式在答題時都有一定的規(guī)律,下面舉例說明。
一、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如《西廂記?長亭送別》:
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黃花”“西風”“雁”,這些是古詩詞中描寫秋景常見的意象,“自古逢秋悲寂寥”,在古代文人筆下秋天就是一幅肅殺的景色,它不像春天萬象更新,不像夏天生機勃勃,也不像冬天純白無瑕,秋天是“天涼未寒”的季節(jié),似涼非涼,似冷非冷,這種感覺最是惱人,所以一般文人都用秋景營造一種凄冷、蕭瑟的氛圍,表現(xiàn)一種或痛苦或壓抑的感情。此時鶯鶯和張生剛剛新婚,本來應該開始一段幸福快樂的生活,結果卻因崔母對功名利祿的追逐,迫使張生新婚第二天就要去赴京趕考,就這樣新婚燕爾面臨分別,心中的無奈、痛苦不言而喻,因而此景正應此情,“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將離別的無奈通過凄清的景物全然表現(xiàn)出來。
再如張繼的《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在月落烏啼、霜天寒夜、江楓漁火這些意象組成的幽寂冷清的氛圍中,客子又聽到寒山寺的夜半鐘聲,一種羈旅的孤寂襲上心頭;而同時,又從這清寥幽美的風物中,領略到情味雋永的詩意美。
因此我們在賞析此類詩歌時應遵循這樣一種思路模式,即作者用怎樣的景物(意象)渲染了怎樣的氣氛(意境),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二、 以景襯情
如李煜《望江南》:
多少恨,昨夜夢魂中。還似舊時游上苑,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
在臺灣詩人的眾多鄉(xiāng)愁詩中,余光中的兩首鄉(xiāng)愁詩――《鄉(xiāng)愁》和《鄉(xiāng)愁四韻》,以其別具一格的形式,獨樹一幟的韻味,卓爾不群,一枝獨秀于臺灣詩壇浩翰的鄉(xiāng)愁詩之林,因而倍受讀者的青睞。
相同的審美追求
1、語言一樣的平實而又自然。就語言風格而言,余光中的詩大體可以分為兩類。一類典雅而又華美,如《等你,在雨中》、《碧潭》。此類詩歌乃深得西方詩歌與中國古典詩歌之神韻;一類是平實而又自然,此類詩歌又深諳東方詩歌與中國傳統(tǒng)民歌之韻律。《鄉(xiāng)愁》、《鄉(xiāng)愁四韻》和《民歌》等皆屬此類。
《鄉(xiāng)愁》的語言之平實近似口語,其敘述語言平靜而又舒緩:“小時候……長大后……后來啊……而現(xiàn)在”。就這樣,讓生命在時間的流程中自然流淌,沒有修飾,也無須雕琢,其抒情語言凝煉而又淡然。“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詩中只有客觀交待而沒有主觀情感,只有景語而略去了情語。
《鄉(xiāng)愁四韻》的語言自然如水流:“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如花開:“給我一張海棠紅啊海棠紅”,如雪飄:“給我一朵雪花白啊雪花白”,如梅香:“給我一朵臘梅香啊臘梅香”……不用刻意去尋找,也無需著意選擇,信手拈來,隨口吟出。
2、比喻一樣的準確而又貼切。比喻是傳統(tǒng)民歌的主要藝術表現(xiàn)手法之一,也是余光中詩歌創(chuàng)作的常用技巧。比喻忌濫喻,忌泛喻,更忌那種生拉硬扯的拼湊之喻。比喻貴準確,貴貼切,貴傳神。《鄉(xiāng)愁》和《鄉(xiāng)愁四韻》通篇都是比喻,且字字貼切,句句傳神。《鄉(xiāng)愁》采用的是暗喻:用郵票喻鄉(xiāng)愁之雖輕而沉重,用船票喻鄉(xiāng)愁之雖薄而珍貴,用墳墓喻鄉(xiāng)愁之雖矮而生死兩別,用海峽喻鄉(xiāng)愁之雖淺而天隔一方。詩分四段,四處設喻,先寫母子別,再寫新婚別,而后寫生死別,以上三別皆為最后寫故鄉(xiāng)之別烘托渲染。
《鄉(xiāng)愁四韻》采用的是明喻:“酒一樣的長江水”喻鄉(xiāng)愁之沉醉,“血一樣的海棠紅”喻鄉(xiāng)愁之燒痛,“信一樣的雪花白”喻鄉(xiāng)愁之焦慮,“母親一樣的臘梅香”喻鄉(xiāng)愁之芬芳。鄉(xiāng)愁為意,酒、血、信、母親為象,意象一旦生成,感人自然淋漓盡致。
3、旋律一樣的整齊而又優(yōu)美。詩的旋律由何而來?詩的旋律乃由結構而生,由節(jié)奏而動,由音韻而成。從結構上說,《鄉(xiāng)愁》和《鄉(xiāng)愁四韻》都是四段固定式結構,詩人采用最通用的民歌式結構形式:詩有定段,段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韻。在用詞上多是雙聲疊韻,反復吟詠。且四段四層,層層遞進,從而給人一種一氣呵成,渾然一體之感。在節(jié)奏上,兩首詩都是每段每行節(jié)奏諧調統(tǒng)一。《鄉(xiāng)愁》的每段每行的字數(shù)節(jié)奏是:三、十、四、五;《鄉(xiāng)愁四韻》每段每行的字數(shù)節(jié)奏是:十一、七、五、六、十一。這樣,全詩的結構在一致中有變化,節(jié)奏在整齊中有跳躍,讀來自然是朗朗上口。
由此不難看出,余光中似乎是在自覺不自覺地遵循新月派詩人倡導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這一詩歌創(chuàng)作規(guī)范。此并非所謂“英雄所見略同”,這恰恰進一步有力地證明了“美的規(guī)律”乃是任何藝術創(chuàng)造都必須遵循的共同規(guī)律。
迥然有別的情感韻味
1、平淡而又冷靜,濃烈而又摯熱。在《鄉(xiāng)愁》中,沒有一個字是直接表現(xiàn)情感的,讀者也幾乎感受不到作者的情感。詩人只是在平淡中描寫了幾種不同的寄托鄉(xiāng)愁之物,在冷靜中敘述了人生不同階段的幾段鄉(xiāng)愁經(jīng)歷。至于鄉(xiāng)愁的感覺是什么,鄉(xiāng)愁的滋味如何,作者既沒有表白也沒有流露。只要感同身受,讀者自會理解,自能體會。較之于《鄉(xiāng)愁》,《鄉(xiāng)愁四韻》的情感要濃烈得多也摯熱得多。在情感的表現(xiàn)上,《鄉(xiāng)愁四韻》是強烈而又直露的,從而給人一種難以抑制的渴求與熱望。詩的一開篇就將詩人久壓心頭的思鄉(xiāng)之情噴涌而出:“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給我……”詩中一連用了四個“給我”尚感不能盡情,在每一段的結尾又用了四個“給我”與之呼應。真可謂是一唱三嘆,一呼百應。
在用詞上,《鄉(xiāng)愁四韻》也多選熾熱之詞:酒、醉酒、長江水,乃同源之熱;血、沸血、海棠紅,乃同宗之熱;信、家信、雪花白,乃鄉(xiāng)音之熱;母親、鄉(xiāng)土、臘梅香,乃鄉(xiāng)情之熱。
2、在時間中延伸,在空間中展開。《鄉(xiāng)愁》中的鄉(xiāng)愁起始于“小時候”,延續(xù)于“長大后”、“后來啊”,高漲于“而現(xiàn)在”,直至于今后。可以說,鄉(xiāng)愁貫穿于詩人的一生,也困擾著詩人的一生。《鄉(xiāng)愁四韻》中的鄉(xiāng)愁則沉積于“長江水”中,凝結在“海棠紅”里,寄托于“雪花白”上,蘊含在“臘梅香”間。如此看來,鄉(xiāng)愁彌漫在詩人生活的點點滴滴,也影響著作者人生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