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30 10:14:5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稅務會計實訓總結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會計;稅務會計;教學改革
一、新環境下稅收的職能及對會計人才的素質要求
稅收作為國家命脈,在公共財政體制下,日益成為政府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隨著經濟的發展、新興行業的出現、企業組織形式以及經營方式的變革,稅制日益復雜化。稅收征管水平隨著計算機、互聯網等現代技術的運用不斷提高,稅務違法成本在增加。稅金支出已成為企業最重要的一項日常支出,稅收負擔也漸趨成為壓倒大量中小企業的沉重枷鎖。精心財務操作,規避稅制風險,合理降低稅負已經成為全民企業漸趨強烈的需求,會計人員的稅收法律知識和法律意識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企業的興衰和命運,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對財務人員有了新的期望和要求。
隨著“營改增”的逐步擴圍,原營業稅納稅人必須對供應商、采購商等進行重新選擇,只有與增值稅一般納稅人進行合作,才能取得專用發票并抵扣進項稅額,否則稅負會比原營業稅加重。企業財務部門的工作任務不僅是賬務處理和財務核算,還應參與企業的購銷活動中。企業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所需增值稅專用發票必須由財務部門開具,不像原營業稅那樣可以由經辦人或收銀員開具發票。財務部門已成為企事業單位最重要的經濟信息系統和控制系統,由于財會工作的專業技術性很強,對從業人員的個人素質相對要求較高,會計人員不僅需要通曉財務、會計準則,更需精通現行稅制,精確納稅會計核算,否則無法在財務部門立足。企業對精通財稅與會計、能辦理涉稅事務、進行納稅籌劃的綜合應用型會計人才的需求急劇擴大。根據教育部就業指導中心公布2009~2011年全國普通高校規模以上本科專業的畢業生就業狀況及其規模分布情況整理的數據來看,稅務專業和會計專業躋身近三年就業前十專業行列,特別是稅務專業位居榜首。
表1 2009――2011年全國普通高校規模以上
本科專業畢業生就業狀況統計表
數據來源:教育部就業指導中心網站
表中數據可見,社會對會計人才的需求量遙遙領先,雖然會計專業的就業率不及稅務專業,但從就業的總人數看,社會對會計專業的需求量遠大于稅務等其它專業,會計專業仍承擔著為社會培養納稅崗位會計人員的重擔,且社會需求量呈逐年擴大趨勢。
二、《稅務會計》課程在會計人才培養中重要性及現實的背離
由于企業的計稅和報稅信息必須用會計語言表達,只有具備基本的會計知識才能將稅法知識落實到具體經濟業務上,也只有具備相關的稅收知識才能知曉對什么征稅,征多少稅,在哪個環節征稅。《稅務會計》課程作為《基礎會計》、《財務會計》、《稅法》等專業必修課程的后續課程,表現為《稅法》與《會計法》的處理方法在企業中的具體運用,因此,它是以企業的有關稅務經濟活動為對象進行會計管理的一門重要的應用性課程。它產生基礎在于稅務與財務報告目標的不一致性,稅務會計是以稅法為基礎,它著眼于為稅務部門和企業管理者提供征納稅款所需信息,處理稅務事項,其主要目標是按現行稅收法律法規計算應納稅額,正確履行納稅義務;而財務會計則是為不同信息使用者提供財務報告信息為目的,其編制的主要依據為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隨著經濟發展,稅制的完善,稅務會計與財務會計漸行漸遠,財務會計、稅法等課程代替不了稅務會計。然而,據筆者查閱我國多所大學(包括本科院校和高職院校)會計學專業的課程設置,部分代表性院校《稅務會計》等稅務相關課程的開設情況如下表所示:
表2 高等院校會計專業稅務課程開設情況調查表
資料來源:各院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查閱整理
天津財經大學和北京大學會計專業是開設《稅務會計》課程較早的學校,上海財經大學、廈門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大學的會計專業只開設《稅法》而未開設《稅務會計》課程,東北財經大學等院校將《稅法》設為必修課,《稅務會計》作為方向選修課。據查閱資料統計:目前高校中,本科院校設置會計專業的大約為42.9%,在本科會計專業中,開設《稅務會計》必修課的院校約占16.7%,開設《稅務會計》選修課的院校約占50%,有33.3%的院校會計專業未開設《稅務會計》課程。
就目前實際狀況來看,培養“賬房先生”仍然是高等教育的重點。然而,經濟發展所需的會計人員不僅應有高效、精準的會計核算技能,還應幫助企業規避納稅風險,靈活運用稅收法律,保護納稅人的合法權益。從陸續走出校園的會計專業畢業生的就業情況來看,畢業生素質與目前會計人才的市場需求存在較大的差距,能夠滿足企業需要,幫助企業進行財務分析和納稅籌劃、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理財的高技能人不足5%。筆者對近五年會計畢業生跟蹤調查,學生剛走上工作崗位時,某些技能相對不足,根據其嚴重性不同,排在前三位的分別是:納稅申報知識、稅務法規、銀行結算業務。這三項技能分別有71%、48%、34%的學生認為自己在此方面相對比較陌生。另外,在問及工作中必須熟悉的相關知識法規時,其中稅務法律規定和銀行結算法規分別位居前二位。此外,通過對企業負責人的訪談了解到,企業比較喜歡具備一定稅法知識的會計人員,熟悉稅務法規使得企業可以在最大限度內進行合理避稅,這種類型的稅務會計人員(畢業生)是非常受用人單位歡迎的。
《稅務會計》課程在會計專業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和職業素質養成中的全過程中起到了關鍵的支撐作用,在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具有重要地位。在以職業能力為主線、以崗位需求為依據、以工作過程為導向構建的會計專業的課程體系中不可或缺,是會計專業必須開設的一門專業核心課程。
三、培養應用型會計人才,《稅務會計》教學改革之我見
培養“復合型、應用型”會計專業人才,不在于培養目標定的多么遠大,培養方案制定的多么復雜,專業課程開設門數之多、涉獵范圍之廣,關鍵在于實現培養目標專業核心課程有高效的教學質量,課程之間銜接得當。縱觀國內高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設置,有通識課、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選修課、方向選修課等復雜的體系。有的院校開設40多門必修課,30多門選修課。細看課時分配,稅法54課時,財務模型分析與設計54課時,國際審計準則(英)36課時,國際比較會計36課時等等。稍動腦筋便知,復雜的現行稅制體系僅給54課時,恐怕連名詞也解釋不完,更何況國際審計準則英文版36課時,讀一遍的時間都不夠,想要達到能審計、理財、籌劃,有國際視野的培養目標純屬癡人說夢。開設門數越多,有限的時間越分散,學生學得越混亂,蜻蜓點水,華而不實。
會記賬是會計人員的第一本職,由于企業的每一筆業務,無論是購進還是銷售,幾乎都涉及稅在其中,需專業處理,因此,必須把《稅法》和《稅務會計》放在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的核心位置,才能培養能夠勝任基本會計工作的專業人才,才能為以后的投資理財、稅務籌劃、審計等工作打牢基礎。
提高《稅務會計》教學質量,培養會計專業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和管理意識,從筆者多年的教學經驗積累與社會企業調研來看,《稅務會計》課程教學從以下方面進行轉變創新:
(一)教學理念的轉變
高等教育作為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搖籃,只有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培養 “會做、能干” 的學生才能作為教學任務的完成。只有將教學過程適應工作流程,將學習的過程當作工作過程,才能增強學生學習理解力和實踐運用能力,才能達到融會貫通的教學目標。因此,會計專業人才培養必須遵從以就業為導向,以職業能力培養為主線的教學理念,才能達到教、學、做的有機結合,即做到學習的內容是工作,通過工作實現學習,實現工作過程與學習過程的對接。
就稅務會計教學而言,必須基于企業會計人員財務核算和財務管理的能力需求,對稅務員崗位進行職責分析,培養能正確核算稅額、會及時申報納稅、懂合理稅收節儉的稅務會計人員。首先以企業辦稅過程為依據,創建與實際崗位工作任務相一致的學習情境,以真實工作任務為載體,按照工作過程組織內容,通過模擬仿真,采用行動導向,任務驅動,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教學方式,進行情境教學。在教材組織上,必須拼棄以往按稅種來設計章節,而選擇按企業組織經營工作流程來安排章節,按崗位實際業務需求組織教學內容,按崗位能力要求設計教學問題。
(二)教學內容的重組
傳統的《稅務會計》教材,基本都是采用《稅法》的課程體系,按稅種布置章節。稅務會計就是在稅法的基礎上簡單加了幾個賬務處理,絕大多數的內容都是對稅法的重復。由于稅法是從法律的角度為了將稅種解釋清楚按屬性進行歸類、布置章節,與企業生產經營組織流程毫無聯系,稅務會計亦采用此種章節布置模式,學生一方面感覺不到教學內容的新鮮感,最主要的仍然是學不會用,不知道某個企業交哪些稅,那個階段繳納,如何繳納,學的與實際差距較大。
為提高教學效果,筆者嘗試項目教學法,將教學內容按企業組織經營流程設計為四個教學項目,即企業籌建環節涉稅會計處理、企業生產經營環節涉稅會計處理、企業進出口環節涉稅會計處理、企業結算環節涉稅會計處理,再將各教學項目中所涉稅種分解為若干各教學情境,每個教學情境又按稅制要素分解為若干教學任務,每個教學任務均從情境導入、基礎認知、稅費計算及會計處理、納稅申報和稅收籌劃等教學模塊進行教學。該設計思路打破傳統的按照稅種構建課程內容的組織結構,將流轉稅、所得稅、財產稅、行為稅等都滲透到企業具體經營環節的具體業務中,使學生既便于掌握每個稅種的征稅對象、納稅環節,又易于掌握每個稅稅額的去處(成本化還是費用化,價內還是價外稅),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和教育教學規律。實踐檢驗教學效果較好,深得專家認可。
因此,教學中只有以各稅種具體辦稅工作任務為載體,以各稅種辦稅業務的工作流程為依據,將稅收法令、會計核算、稅收籌劃的理論知識分解嵌入到各個辦稅項目中,才能實現課程教學內容與崗位職業要求融通對接,才能真正將教、學、做融為一體,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增強對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
(三)教學方法的改進
俗話說:沒有教不會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稅法內容的瑣碎與繁雜,稅制規定與會計準則的偏離,如果沒有一個適宜教學方法,教師完全控制課堂的“填鴨式”教學,學生只會感到沉悶而乏味,課堂因缺乏吸引力而使學生喪失興趣,筆者多年教學經驗總結,認為稅務會計教學行之有效的方法:
1、對比教學法
對比教學主要用于兩個方面:一是同一業務通過不同策劃或安排,計算稅額差異的對比。由于稅務會計任務并不是簡單的按現行稅制計算稅額并進行會計核算,保證納稅人依法進行納稅;它還應參與企業的預算和決策等管理活動,幫助納稅人合理合法地減輕稅收負擔。因此,稅務會計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將稅收籌劃的知識融入其中,通過對比教學,學生才能對稅務籌劃理解到位,才能體會到稅務管理的重要性。譬如商場搞促銷,三種促銷方式:百元商品打7折銷售、買100元貨物送30元禮物、買100貨物返30元現金,表面看似乎三種促銷沒大差別,但按照稅制進行核算,稅后利潤差異較大。
二是同一業務從稅法規定與會計準則兩方面對比教學,易于掌握稅務會計與財務會計的異同。由于稅務會計既要解決企業會計核算中的涉稅問題,又要解決企業稅收征管中的會計問題。它不是稅收理論與會計制度的簡單結合,而是要將稅收法規和會計核算有機的融為一體,當會計準則與國家稅收法規對某些業務的處理規定不一致時,必須按照稅法的規定進行會計處理。譬如:稅法中的以物易物交易與會計制度里的非貨幣性資產交換,通過對比可見,以物易物實質就是非貨幣性資產交換業務的一種,對此稅制的規定與會計準則并無多大差異,只是文字描述不同;再如稅法中的銷售折扣、折扣銷售與會計中的商業折扣、現金折扣進行對比,便于學生將稅收法律融合到會計制度中,真正將稅收政策用會計語言進行表達。教師在教學中習慣性地將各種業務從稅法規定和會計制度兩個方面進行對比講解、分析理解、最后融合三步走,可以幫助學生擺脫知識繁雜,記憶繁瑣的困擾,培養學生對知識的綜合與融合能力,才能提高涉稅會計處理工作的質量,做到學以致用。
2、現場教學與案例教學法
稅收法律和會計準則中有諸多專業術語,對從未走出校門的學生來說,現實經濟業務經過專業術語的描述變得高深莫測,學生難以準確把握。譬如:增值稅的稅率是按照貨物實行差別稅率,糧食、食用植物油13%,糧食內涵和外延究竟包括哪些,學生缺乏直觀感受真的很難準確把握,如果把學生帶進超市實行現場教學,很容易就能把糧食、農產品、工業制成品進行區分;把學生帶進飯店,觀察外賣窗口和室內服務的異同,學生很容易理解分別核算與未分別核算的稅制差異;把學生帶進火車站、郵局、銀行、電信等營業網點,學生很容易理解增值稅與營業稅的征稅范圍的劃分;現場教學和案例教學是掌握稅收法律的最有效方式,走出校門,離開沉悶的課堂,學生新奇又有激情學習,使許多晦澀的語言變成了簡單的常識。目前,許多院校處于安全和降低成本的考慮,將所有的課程都集中于課堂,筆者認為這是教育低質量的主要成因。我們可以探討更加安全的方式,比如將學生通過分批與輪流實現現場教學,也可以課后作業的形式讓學生分組自己進行。
(四)教學實踐的提高
囿于會計工作常涉及商業秘密,企業一般不愿意讓實習生接觸其真實的業務,而且企業一次接受實習生數量有限,學校難以在校外與很多企業合作建立實習基地,因此,通過校外頂崗實習鍛煉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的作用有限,認識實習和校內實訓成為稅務會計實踐教學的主要方式。
認識實習在會計實踐教學中非常重要,它不僅要在大學教育之初開設,應該貫穿大學教育的始終。專業教育之初,通過認識實習可以讓學生對會計工作有感官認識,通過身臨現場,對比不同企業的運作模式、業務范圍、收入來源等,對比高等教育與中等教育的內容的差異,選擇適宜的學習方法。在各門專業課授課過程中,適時加入一些校外認識實習,學生可以對書本上的業務描述有直觀地認識,避免在專業課學習過程中對業務生疏而靠想象理解,造成晦澀難懂、學不會用的結果。
縮短會計專業學生的就業適應期,實現學校與企業間的零距離,關鍵在于校內的單項實訓和綜合實訓的效果。就高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而言,表面上實習實訓都做得非常好,許多院校都將會計實踐教學定位為自己的專業特色,實行所謂的雙軌遞進等等招數,但實效甚微,學生走出校門一臉茫然、一無所知。筆者認為,提高會計專業實踐教學效果必須狠抓會計核心課程的單項實訓和綜合實訓質量著手,其關鍵在于實訓教師的水平、實訓素材的選擇、實訓環境的配備,三者有機結合,相互制約。
首先,實訓教師不僅應有較高的理論水平,還應有一定的職業經驗,理論與實際畢竟有一定的差距。比如土地增值稅,以土地流轉過程中的增值額為計稅依據,通過超率累進稅率調節級差收入,理論上完美無比,但增值額的計算在實踐中并不像書本上寫的那么容易,各省的地稅局對增值額的估算不盡相同。目前,許多高校的教師,碩士、博士畢業后直接走上講臺,理論水平很高,但缺乏社會根基,不能勝任實踐教學。既然學生走不出去,我們可以將教師請進來,尋求高校與事務所或記賬公司合作,因為事務所或記賬公司服務的行業多,業務范圍廣,可以說見多識廣。聘請事務所或記賬公司的業務經理或主管擔任專業課實踐教學,可以從實際需求出發,更高質量地完成實踐課的教學。
其次,實訓素材必須貼近實際。熟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教師水平再高,如果實訓資料都是脫離現實的無用之才,同樣也不會有好的教學效果。筆者多年承擔實踐課教學,一直苦于找不到一套合適的實訓教材。不是實訓教材數量少,而是質量低劣。比如,企業只要是增加固定資產項目,無論是何種固定資產,所給的素材基本都是企業以銀行存款購進固定資產,價款多少,稅款多少,運費多少,取得發票幾張。而現實中,企業的固定資產取得方式有多種,融資租入的、債務重組的,以物易物的等等,凡是復雜一點的業務在實訓教材中很少涉及。目前,高校的會計校內實訓大多數都是流于形式,照本宣科式簡單重復,實際效果極差。
再次,實訓環境的配備力爭與企業逼近。實訓室不在于裝修多么豪華,是否懸掛了銀行、海關、稅務局的牌子,桌子上是否擺了主管、出納的位子,關鍵在于實訓軟件是否裝備齊全。互聯網時代,要求會計無紙化操作,如果會計實訓還停留在手工操作上,報稅實訓無法網絡進行,那么,實踐教學對提高學生的操作技能意義不大。
(五)教學手段的利用
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不僅為我們工作和生活帶來了便捷,將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等高科技手段用于我們教學,可以仿真不同的教學環境,克服會計實習難的障礙,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來達到教學效果。
多媒體技術運用: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通過音頻、視頻、圖像、動畫等資料,做到圖文并茂,豐富課堂教學,加大課堂信息量,讓學生在生動形象的資料庫中進行學習,更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增加學習積極性,提高教學的效率和質量,從而成功達到教學目標。
網絡技術的運用:依托學校網絡課程教育平臺,開發豐富的稅務會計課程資源庫,包括電子教案、教學課件、教學錄像、實訓指導書、實訓報告、習題庫、考核模擬題、動畫庫、案例庫、視頻庫等,學生可以不受時空、地點的限制,隨時進行自主、個性化的學習,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擺脫學生對教師的依賴,真正做到開放式教學。
綜上所述,提高《稅務會計》課程的教學效果,培養實戰型會計人才,課程定位必須準確,課程設計必須符合知識掌握的邏輯,通過有效的教學方法,配合高效的教學手段,增強學生對知識掌握和變通能力。
參考文獻:
[1]夏桂香,王玲. “零崗培” 稅務會計實踐教學的構想[J].韶關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12(11):155―157
[2]宋麗娟.“模擬公司”教學法在稅務會計課程中的應用[J].會計之友.2009(10):82―83
[3]張艷莉. 《稅務會計》教學改革探析[J].現代教育.2011(8):182-183
[4]楊增凡. 稅務會計教學改革探討[J].決策探索.2011(5):49
[5]劉海英. 稅務會計教學內容改革初探[J]. 蕪湖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1):79―80
[6]張麗靜. 國外稅務會計教學對學生能力培養模式給我們帶來的啟示[J].中國商界.2009(4):155
[7]左曉敏. 會計專業《稅務會計》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考[J].中國證券期貨.2012(1):133
關鍵詞:高職教育;VBSE會計實訓;審計實訓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8937(2016)33-0149-02
審計實務課程是會計類的核心課程,而審計實訓又是體現其實踐環節的重要教學步驟。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更加強調學生對社會環境的適應性,要培養具有實務動手能力的技術型和專業型人才。因此,高職院校審計專業學生開設會計、審計實訓課程至關重要。
1 高職院校會計、審計實訓課程開展的現狀和問題
目前,各高職院校在開設審計類課程時,審計和會計的實訓一直是一個難點。大多數高職院校審計專業都開設有會計實訓,但是很多學校沒有開設審計實訓課程,使得審計實務教學整體上仍舊存在重理論、輕實務的現象;另有一些學校雖然開設了會計和審計實訓,但二者是分開,單獨進行的,會計實訓采用傳統的手工帳形式或會計電算化的形式,審計實訓一般是基于提供的整套報表資料讓學生編制手工工作底稿,這種審計實訓模式單一,死板,很難激起學生的興趣和熱情,根據筆者的教學的觀察,實訓的結果并不讓人滿意,學生的審計實訓最后完全變成了同一模板的審計工作底稿的大匯總,缺乏實踐性。面對這些問題,筆者基于本校已經開設的VBSE課程模式,新穎的提出了要以VBSE會計實訓結果為基礎組織學生進行審計實訓,作為審計實訓的審計客體,利用新道開發的商業虛擬環境,應用到審計實訓中,一方面可以充實審計實訓的內容,另一方面可以為編寫審計實訓教材的,豐富審計實務內容提供資料。
2 以VBSE會計實訓為基礎的審計實訓
VBSE財務綜合實踐教學平臺是用友新道公司開發的一款模擬商業社會環境、針對各類院校會計專業教學而設計的仿真實訓平臺。此平臺基于“把企業搬進校園”的實訓理念,讓學生在真實企業業務、數據以及物理資質章證的模擬環境中進行任務演練。通過實訓,使受訓者循序漸進地感知、認知財會及相關業務崗位的日常工作內容及職責要求;使學生的崗位技能最大限度的達到用人單位的用人要求,從根本上解決了財會專業學生“校內實習”的難題。
2.1 VBSE課程的流程
本校VBSE課程的對象是大三的學生,時間是在頂崗實習之前。針對全班的人數分多個小組,每一組模擬不同的公司實體,每一組的小組成員擔任該實體中不同的會計崗位。實訓教師通過總機向每個公司推送任務,相關人員會接受到任務,每個崗位人員在完成自己所在崗位任務后再將任務往下傳遞。
例如:實訓指導教師推送一筆業務給各個公司實體,5月1日銷售一批貨物,該業務執行流程如下:
該任務首先會傳遞至各個公司的銷售專員,扮演銷售專員的學生要完成找稅務會計開票的任務,完成任務后,該業務會推送給稅務會計,稅務會計完成手工開票,開票后交給銷售專員,銷售專員轉交給客戶,任務推送到應收會計,編制記賬憑證,傳達至財務部經理審核,審核后傳回稅務會計、應收會計登記明細賬。
通過VBSE課程可以使同學們深刻的了解所模擬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切實感受所扮演角色的崗位職責,實訓結束后會形成完整的賬簿會計資料:包括VBSE平臺提供的各模擬公司的電子數據資料和學生完成的該公司的手工賬簿資料。
2.2 以VBSE課程形成的會計資料作為審計實訓的對象
VBSE不同小組的成員完成會計實訓后,會形成完整的會計數據資料,以此作為審計實訓的對象資料。參與VBSE會計實訓的學生完成實訓后,再連續參加審計實訓,以其他小組的會計結果為審計實訓對象,進行交叉審計,例如A組成員VBSE會計實訓時,模擬的是長江公司,完成了對長江公司的會計業務,編制了其完整的會計憑證和賬簿,所以對該公司的情況比較了解,而各個公司實體的會計業務是一樣的,都是由VBSE實訓教師統一推送的,因此,在參與審計實訓時,為了避免自己審計自己查不出問題的尷尬局面,審計實訓對象變更為其他小組的VBSE會計實訓資料,在審計的過程中更容易發現跟自己當初做賬的不同之處,對這些不同之處進行比較分析,通過審計實訓可以識別之前自己作為財會人員角色時出現的問題、深刻的理解審計的本質。
2.3 以VBSE為基礎的審計實訓相比傳統實訓模式的 優勢
以VBSE為基礎的審計實訓,將會計實訓和審計實訓相互結合,體現了課程之間的連接性,豐富了審計實訓的內容。不同的學生VBSE實訓的最終成果,例如憑證、報表,不可能跟標準答案一致,這些錯誤點恰好就形成了審計實訓最佳的審計素材和案例,使得現有的審計從統一化向多樣化轉變、單調性向趣味性轉換,增強審計實訓的效果,切實的使同學們從審計的角度去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理解審計的含義,掌握審計程序,從傳統的純粹的編寫工作底稿這一審計模式中脫離出來,讓學生切實的感受會計角色與審計角色的不同。
3 會計實訓和審計實訓無縫對接的前提和挑戰
關鍵詞:VBSE;會計綜合實訓;課程設計
VBSE是“虛擬商業社會環境”的簡稱,是用友新道公司研發的實踐教學平臺。通過對真實商業社會環境中典型單位、部門與崗位的模擬,讓學生在虛擬的市場環境、商務環境、政務環境和公共服務環境中完成經濟業務的處理,高仿真的職能部門、工作崗位和業務流程,使學生體驗到真實的企業環境,認知并熟悉現代商業社會不同組織、不同崗位的工作內容和特性,學生所學的專業理論知識在實際工作中得到了應用。VBSE是職業教育信息化與專業實踐教學融合的成果,與傳統實訓教學中的模擬操作相比,具有不可比擬的優勢,運用VBSE實訓平臺在《會計綜合實訓》課程中開展教學,對提升教學質量具有很好的現實意義。
1 基于VBSE下《會計綜合實訓》課程教學的意義
1.有助于解決學生頂崗實習效果不理想的問題
眾所周知,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下,企業財務人員的工作量都很飽滿,他們騰不出更多的時間去指導實習學生,也不放心將工作交給實習學生處理,唯恐他們“忙上添亂”。同時出于對企業會計信息、會計資料保密性的考慮,很多實習學生都沒有機會直接參與會計工作,最多就是看看憑證,并完成整理憑證、裝訂憑證賬簿等事務性工作,實習效果強差人意。
《會計綜合實訓》課程引入VBSE實訓平臺進行教學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校外實習效果不理想的問題。VBSE通過在校內搭建虛擬商業社會環境,運用仿真技術把真實企業的崗位設置、崗位職責、業務流程和數據搬進課堂,學生通過自主選擇出納、會計、財務主管等財務及相關工作崗位并完成典型的崗位工作任務,學會了基于崗位的基本業務處理和業務決策,真實感受到企業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的流動過程,體驗到企業內部門間的協作關系及其與企業相關經濟組織與管理部門之間的業務關聯。
2.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VBSE的開放式教學設計,以任務為引領,倡導自主實訓。學生自主選擇工作崗位后,在高仿真的商業社會環境中完成課程學習,體驗了真實的企業工作環境,提高了專業技能,教師的教學也不再枯燥乏味,其中制作企業海報、制作視頻總結、小品演繹等豐富的實訓內容更是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為學生展示個人才華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
3.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與傳統的會計模擬實訓相比,VBSE下的綜合實訓將會計崗位涉及的上下游崗位及其業務串聯起來,實訓內容更為綜合、全面,學生經過這次崗前實訓,不僅鞏固了專業知識及操作技能,綜合能力也得到了全面提升。首先學生通過在出納、財務會計、成本會計、稅務會計等崗位上的實訓,親自完成具體的經濟業務,加深了對財務崗位的了解,提高了財務管理能力。其次,在實訓開始階段,學生對崗位的工作內容、工作流程不熟悉,理論知識掌握不全面,面對各崗位任務會顯得無從下手,這個時候他們會通過相互交流學習、彼此合作來完成工作任務;當業務處理出錯的時候,教師也并不是馬上進行糾正,而是要求學生先自行找出錯誤的原因并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在實訓任務完成的過程中,學生的溝通能力、思考能力、分析問題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提高。
2 基于VBSE下的《會計綜合實訓》課程設計
1.課程目標設計
通過《會計綜合實訓》課程的教學,要求學生掌握會計的基礎理論和基本知識,能獨立完成經濟業務的會計處理,具備會計職業崗位的實踐操作能力,包括填制會計憑證、登賬、成本計算、編制會計報表等會計核算能力和財務分析、納稅申報等會計管理能力。培養學生自我學習的能力、團隊協作能力、溝通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學生的全局意識和綜合職業素養。
2.課程內容設計
《會計綜合實訓》課程內容包括手工環節財務工作和信息化環境財務工作兩部分,每部分均包括期初建賬、出納業務核算、存貨業務核算、長期資產核算、往來業務核算、職工薪酬核算、收入費用核算、資金業務核算、成本核算、稅務核算及財務成果核算。課程內容以業務流程為主線,將財會活動與業務活動有機結合起來,要求學生完成全部業務編制會計憑證、登記賬簿及編制會計報表的核算工作,并進行財務分析。
3.課程實施設計
(1)實訓動員
在正式開課之前,召開動員會向學生介紹《會計綜合實訓》課程的目標、學習內容、學習方式和課程意義,通過向學生展示其他院校或往屆學生《會計綜合實訓》課程的學習成果,如學生設計的企業海報和業務流程圖、完成的證賬表等會計資料、總結PPT和視頻,使學生對課程有更深入的了解,充分調動每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最后明確課程的要求,包括考勤要求、著裝要求、學習要求等。
(2)團隊組建
《會計綜合實訓》課程以制造企業為模擬原形,核算其銷等經濟業務,核算對象是若干家組織結構相同、產品相同的制造企業,并設有客戶、供應商、銀行、稅務、政務和服務公司等六個機構,每家企業設有行政主管、生產主管、財務部經理、財務會計、成本會計、稅務會計、出納等七個崗位。學生在熟悉企業、了解業務背景后進行團隊組建,每家企業的行政主管可以通過競聘的方式選出,行政主管確定后再由行政主管組織自己企業的團隊,最后根據每個工作崗位的職責要求和團隊成員的學習所長完成工作分工。
(3)課程教學過程
通過VBSE實踐平成企業各崗位的日常業務處理。學生上崗后,首先要了解本企業的基本信息、業務類型、業務流程和業務處理方法,這一階段是學生為主體的學習,他們可以通過平臺提供的引導系統解決操作中遇到的問題,如可以查看系統提供的在線PPT里的樣例掌握單據填寫的方法;查看系統提供的WORD流程描述了解各業務流程;查看數據文件獲取完成業務所需的數據。教師作為學習的引導者和協助者,其任務是把控課堂的教學進度,
通過系統了解各企業學生完成業務的情況,適時推送任務。對學生在操作過程中的易錯點教師要及時進行點撥,對個別企業、個別崗位學生未能解決的個性問題要及時進行專門解答。
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及時收集學生的學習反饋信息,可以要求學生每天實訓結束后填寫實訓日記,總結當天工作未能解決的問題及收獲。第二天教師通過閱讀學生的日記及時了解學生學習的情況并及時解答學生的疑難問題,評選出優秀的實訓日記,并給與該學生所在團隊加分獎勵,這種師生溝通的方法很受學生歡迎。
(4)課程總結匯報
實訓結束,每個企業團隊及服務性機構都要求制作PPT或視頻總結,分享參與《會計綜合實訓》課程學習的收獲和感想。@個環節由學生進行PPT或視頻展示,教師提問,團隊成員回答問題,最后教師針對學生的答辯做出點評。
(5)教學評價
在《會計綜合實訓》課程的學習中,每個學生參與了不同的工作崗位,每個崗位的職責又不一樣,每個團隊完成的工作質量也有差異,因此課程的考核評價指標應該是多維度的。學生的成績可以由團隊成績和個人成績綜合構成,團隊成績根據團隊完成的任務情況評定,包括企業海報制作的質量、業務流程的演繹表現、實訓總結撰寫及現場匯報情況、團隊的協作性等;個人成績根據實訓過程的工作表現、實訓初和實訓末兩次系統在線測試成績、實訓物化成果(證、賬、表等會計資料)的正確性、規范性和整潔性給與評定。教師要記錄好學生在整個實訓過程中的點點滴滴,并分階段地進行匯總,最終得到一個全面的、公平的成績。
參考文獻
[1]劉曉英.“把企業搬進校園”的會計實訓模式.學周刊.2016(11)
[2]張宗民,王淑慶.基于VBSE下的高職會計崗前綜合實訓課程創新設計.楊凌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06)
[3]王逸遠.基于企業平臺的VBSE實訓項目研究.財會通訊,2013(13)
關鍵詞:“崗證一體”;“教、學、做一體”;“政、行、校、介、企合作”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5)018-000-02
廣州商學院會計學專業定位為“厚基礎、重應用、強能力”的人才培養模式,立足于滿足地方經濟建設和發展的需要,培養“動手能力強、崗位適應快”,服務于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型應用型人才。為實現這個目標,廣州商學院通過《以實踐應用能力培養為核心的校企協同模式下的會計學專業綜合改革》項目,積極探索、大膽實踐,總結出了一套人才培養模式。這一改革特色簡稱為“崗證一體”、“教、學、做一體”、“政、行、校、介、企合作”三大模式。
一、“崗證一體”模式
“崗證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是指盯住崗位,瞄準證書,實施精細化管理。
盯住崗位是指盯住崗位群,包括企業財務崗位群、企業會計崗位群。我院根據會計職業特點,優化課程設置,注重專業基礎課,突出專業主干課,擴大專業方向選修課,強化實踐實訓課,加強能力培養課。大一、大二專業基礎和專業骨干課程,大三突出專業方向課程,專業方向課程可設置若干模塊,如稅務會計方向、審計師方向、會計師方向、金融企業會計方向等。結合專業方向設置若干相應的課程組(包括理論與實踐課程)供學生選擇。
瞄準證書是指會計從業資格證和助理會計師資格證。我院教學緊緊與會計從業資格證和助理會計師資格證掛鉤,對課程建設、教材使用與教學方法進行改革,探索適合我院的辦學特色。加強能力培養課設置專業創新學分,根據專業特色,要求學生取得會計從業資格證及會計初級職稱資格證書,鼓勵學生參加注冊會計師及注冊稅務師考試,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為實現“崗證一體”模式目標,我院開設了兩個實驗班,構建了“崗證互通”的課程教學框架。在專業基礎和文化基礎課的基礎上,在大一第二學期開設《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和《初級會計電算化》課程,目的是讓學生大一就參加會計從業資格考試,從試點班來看,通過率比以往明顯提高,起到了良好的效果。我院將《中級財務會計》改《中級財務會計》(上)、《中級財務會計》(下)并且采用助理會計師職稱考試教材,在大二第一學期開設《經濟法》并且采用助理會計師職稱考試教材,目的是讓學生大二就能參加助理會計師職稱考試,同時經過大三、大四的努力,讓學生都能獲得會計從業資格證,50%的學生獲得助理會計師資格證。
建設精細化質量管理文化。從課程、教材、考證與競賽、師資、學生管理、實習實訓、就業指導、項目教學、畢業論文等方面建立精細化管理制度。主要措施有:第一,省級精品課程建設,已經通過立項的有《審計學》,正在積極準備的有《基礎會計》;院級精品課建設,正在進行之中的有《稅法》、《經濟法》。第二,教材建設,編寫《基礎會計實訓》教材。制定精細化管理措施,開展項目教學和精細化質量管理培訓,圍繞課程建設開展教材建設,與行業企業共同開發緊密結合生產實際的實訓教材,編寫突出職業操作內容的特色教材。
二、“教、學、做一體”模式
“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在教學方法上,以實踐應用能力訓練為中心,配制相關的理論知識構成教學模塊,并由一位教師同時擔任理論教學和實習指導,從而保證二者同步進行。實現教學內容選擇教學做一體化、教學環境學做一體化、教學過程學做一體化。理論指導實踐,而實踐操作又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實現“教學做合一”,使學生知識與技能掌握更加牢固。
構建雙軌雙循環立體化實踐教學體系,實現多模塊、全方位、全過程實踐教學模式。將“教、學、做、一體”的實踐教學體系貫穿教學全過程,強化基本操作訓練,不斷提高學生專業動手能力、文字表達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以適應社會對人才需求。
多模塊,全方位立體化實踐教學體系具體內容包括七大模塊。
1.課程實訓模塊。主要進行會計專業基礎及核心課程的實訓,按照由簡單到復雜的層次遞進,伴隨各門課程的教學,學做結合,邊學邊做。實習方式運用實驗室各仿真實習模塊,分為單項實訓、專題實訓和課程綜合實訓。如:基礎會計側重基本技能實訓,要求學生進行填制和審核原始憑證和記賬憑證、登記賬簿及編制會計報表等實訓。中級財務會計結合授課進程實行階段性專題實訓,如存貨業務實訓、固定資產業務實訓,銷售業務實訓等。
2.崗位實訓模塊。應對學生就業競爭上崗的能力需求,在學生主要專業課結束,畢業走向社會的前一個學期開設:出納業務實訓;納稅業務實訓;審計業務實訓;成本核算崗位實訓;財務案例分析實訓、財務報表編制與分析實訓等適應社會專業能力需求的實訓模塊,全面提升學生的崗位競爭能力。
3.綜合實訓模塊。模擬一個企業一個會計期間的全部綜合業務,進行整個專業知識的綜合實訓,需要學生將所學各門知識進行融會貫通加以應用,使學生所學專業知識進一步系統化,能力綜合化,全面提升職業綜合素質與能力。
4.行業特色業務實訓模塊。開設商品流轉業務實訓、施工企業工程成本核算實訓模塊、金融企業會計實訓模塊等,以拓展學生的專業能力及就業面向。
5.校園網開放案例實訓模塊。利用校園網絡平臺,進行管理會計、財務管理、稅法等課程的開放式案例實訓。學生在宿舍、實驗室、圖書館等進行自主學習、討論,克服時間、地域等限制。
6.雙重會計實驗教學模塊。電算化會計實訓,利用同一套數據,同時采用手工和電算化兩種實驗手段,并將其緊密結合,進而實現同一套數據、兩種實驗,取得雙重效果。
7.專業調查。實行專業調查與短期帶著問題進行實際崗位實習制度,例如,利用寒暑假給學生布置專業調查或專業實習內容,學生回校后上交專業調查報告或實習作業,學生的實習作業均在實習單位有經驗的實業界人士指導下完成,培養學生的專業實踐與溝通、社會社會交往與協調能力。
三、“政、行、校、介、企共建”模式
推行“政、行、校、介、企”多主體參與的校企協同專業建設模式。會計學五維(5W)一體的實踐教學體系包括政(府)、行(業協會)、校(學院)、介(事務所)、企(業)等參與進來,實踐教學的內容包括:校內實踐課程、校內實習環節、校外實習環節、校企協同、專業比賽等五個方面。要進一步改革與創新,完善五維一體實踐教學體系建設,特別需要加強校外實習環節與專業賽事的開展與管理,進一步促進校企協同培養的實習基地的建設,以推動五維一體實踐教學體系深入落實。
“政”代表會計主管行政機關,即財政廳、局,它們對本區域的會計工作負有監督和管理的責任。還包括教育行政部門、審計部門、稅務部門、證券監管部門對會計工作的監督與指導,要最大限度地發揮它們在專業建設上的作用。
“行”即行業協會,包括注冊會計師協會和會計學會,也要讓它們參與到我院會計專業建設。
“校”即指學院,責無旁貸地對會計專業建設負有直接責任。
“介”特指會計中介機構,包括會計師事務所、稅務師事務所、會計記帳公司、會計事務咨詢公司、會計培訓學校、會計勞務派遣公司等。它們既是中介機構,又是企業,具有雙重身份。借助它們可以實現專業實習,滿足實踐教學的需要,也是學生就業的快速通道。
“企”指各類企業、單位,是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的最終歸宿,是學生頂崗實習和就業的場所。
實行“政行校介企”多主體參與專業建設,有利于會計專業建設目標的實現,有利于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有利于提升學生會計職業能力,實現學校培養與學生就業的無縫對接。
推行“校中有所、所中有校”的校企協同培養模式,強化實踐教學。
以校內實驗室建設為基礎,吸納社會資源,探索建立“校中有所、所中有校”形式的會計實踐教學基地。由學院提供場地和設備,引進會計師事務所,組建校企聯合組織的實踐教學,為校內實訓創建真實的崗位訓練、職場氛圍和企業文化;將課堂建到工作過程一線,在實踐教學方案設計與實施、指導教師配備、協同管理、實習實訓安全保障等方面與會計師事務所密切合作。
四、結語
在校企通力合作、學校大力支持、師生共同努力,歷時近2年的《以實踐應用能力培養為核心的校企協同模式下的會計學專業綜合改革》項目取得了一定成功,形成了較豐厚的理論與實踐成果。課題組還要進一步深入總結本次教改的經驗,從理論到實踐、從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的更高層面,再用幾年的時間,使之更加完善、更加成熟。
參考文獻:
[1]趙溪.論會計學本科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模式[J].學理論, 2013(06).
[2]王亞萍,王遠利.會計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現狀及模式優化[J].會計之友(下旬刊),2010(05).
[3]蔣瑞紅.國外本科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模式及啟示[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05).
自從2013年以來,財政部進行了會計從業資格證的考試改革,考試由原來的紙質考試改為上機考試,考試題型也大幅度變化,尤其是三科一次性全部合格方能通過拿證,從而使眾多高職院校會計專業的學生考證通過率直線下降。同時,由于資金、人才的缺乏和管理理念的滯后,一些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教學理論教學與實踐、實際崗位需求脫鉤現象嚴重,學生實訓、實習亟待加強。文本通過以A職業技術學院會計專業為研究對象,調整人才培養方案來進行改革實踐,試圖解決這兩方面的突出問題。
二、改革的意義
1. 會計專業建設與企業緊密聯系的需要
高職教育的特點之一是要求工學結合。會計是一個專業知識豐富、實踐水平比較高的一項技能和經濟管理活動,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和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在建設會計專業的時候,就一定要考慮到企業的實際崗位設置與需要。目前眾多高職高專院校會計專業只是根據自身條件設置人才培養方案,而人才培養方案的優劣將決定高職高專本專業的成敗。會計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課程建設和實訓基地建設,都要與企業實際崗位需要緊密聯系起來,根據這些緊缺崗位的需求,進行人才培養方案的改革,培養企業用得上、留得住的應用型人才。但是目前高職教學與實際崗位需求存在一定的滯后性,使得教學工作的開展顯得力不從心,不能成為實訓課程知識的有效支撐。課程體系不能完全跟上企業需要的步伐,課程內容不能有效執行,也會給會計專業建設與企業需要的緊密聯系帶來一定的困難,從而使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難上加難。
2. 專業相關課程理論和實訓有效開展的需要
會計專業課程一般包括了基礎會計與實務、財經技能、財經法規與職業道德、稅法、財務會計、會計電算化、納稅實務、成本會計、財務管理會計、稅務籌劃、經濟法、審計學原理與實務、綜合仿真實訓等主干課程。很多課程的實訓量大,會計專業學生人數也多,對實訓設備的要求也高;同時很多課程的學習、實訓與相關會計崗位密切關聯。鑒于A學院會計專業實訓條件和實訓設備不足的實際情況,很多課程的實訓項目開展流于形式,不能完全做到一體化教學,更無法模擬實際的企業工作環境。教學效果不理想,培養出來的學生實踐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理論與實踐不能有效、緊密、及時結合,教學效果就會大打折扣,學生的專業技能水平就得不到有效提高,無法體現高職教育的優勢。
3. 提高學生考證通過率,進而提高學生就業率的需要
2014年度,隨著相關財政主管部門加強對會計從業資格證考試的監管,考證的難度相應加大,全國的考證通過率也降低了很多。為了及時應對這種變化,必須通過修訂人才培養方案,整合課程資源,合理安排考證課程的時間,提高師資力量配備,發揮老教師的指導經驗優勢來提高考證通過率。
4. 較高的考證通過率反而會促進學生實訓能力的增強
學生通過考證,豐富了理論知識,打好了專業基礎,增強了學習本專業的自信心,從而為開展實訓實習奠定了扎實的理論基礎。這樣,實訓、見習和實習起來就會游刃有余,少走彎路,提高效率,取得比較好的實習效果。
三、改革的舉措與實踐
1. 基于工作崗位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下,構建了專業課程設置創新體系
根據基于工作崗位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思路,匯聚行業企業的專家組成的專家建設委員會,凝聚專家們的經驗和智慧,結合人才市場對會計相關人才質量的最新需求,討論確定將相關職業崗位能力與課程設置有機結合,同時兼顧考證的需要。
2. 整合課程資源,服務于考證和實訓
在創新課程設置體系的基礎上,考慮到本專業現有人力資源和財力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只有通過整合課程、精簡課時,才能避免教師教學重復和學生學習的內耗,最大限度地利用好現有的課程資源條件。而目標則是有利于學生考證和動手實訓,使得學生學得輕松、教師教得輕松,建設服務于學生考證和實訓的人才培養方案。具體措施是調整了A職業技術學院會計專業2013級、2014級和2015級的人才培養方案。同時,采取針對性措施提高考證的通過率。具體包括:首先,將考證的核心課程之一財經法規與職業道德進行整合,將原來開設在第一學期每周2學時的財經法規和開設在第二學期每周2學時的稅法整合成一門課,開設在第一學期,每周6學時;其次,將原來開設每周4學時的會計電算化增加到每周6學時,加強上機實踐的時間;再次,主動聯系中華會計網校,利用互聯網信息化平臺,要求學生利用網絡學習加強考題訓練;最后,連續三年組織學生開展為期3個月的助理會計師培訓工作,提高初級職稱的考證通過率。同時,調整旨在提高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的實訓課程。例如,一方面通過購買相關實訓軟件和硬件設備,利用此實訓平臺,增加了出納實訓納稅申報實訓審計學原理與實務綜合仿真實訓等實訓課程。另一方面通過增加基礎會計與實務財務會計與實務成本會計實務和稅務會計等課程的課時量,從而加大實訓的力度。
3. 改變傳統教學方法
通過分崗位實訓室和財務服務公司的建設,打破了傳統教師教、學生聽為主的教學模式。通過專業財務軟件操作,以學生訓練為主、教師督導為輔,對接會計專業工作崗位,以項目為導向、任務為驅動模擬企業工作環境,使學生多去參與動手實踐。甚至可以將項目分成若干崗位,形成小組,進行團隊協作,推動學生該項目的實訓,尤其是體驗式的實訓和實習。實訓結束,指導教師認真檢查實訓項目完成的效果,要求學生認真填寫實訓體會和報告,目的是使學生快速上手操作專業技能。這樣,既鍛煉了他們的專業技能,也增強了他們團隊協作意識和溝通、組織協調能力。
4. 建立從教、學、做到技能競賽一體化的校內校外實訓基地
教師教好是為了學生學好,學生學好是為了將來工作中能熟練做好,而這個過程能夠有效展示的最好平臺就是技能競賽。因此,通過建設從系到院到省的一套完整的技能競賽系統,應是切實可行的思路。通過改革,首先有針對性地開設財經技能出納實訓和U 8操作應用等課程,為在院系層面開展比賽創造條件。其次,在院系比賽項目內容設計上逐步與省賽銜接。再次,在訓練平臺上網絡化,利用服務器信息共享,讓學生走出課室,能夠在學院任何一個地方進行訓練,從而實現大眾化訓練,達到以賽帶練、以賽促學的目的。最后,建立了幾家和本專業親密合作的校外實習基地,為學生提供分崗位的實習機會,并按照教師的要求進行督導,要求學生每天認真寫好實習和見習日志,實習指導教師認真批閱,檢查和處理每個學生實習中發現的問題。
四、改革實踐的預期成效
1. 考證情況分析
經過兩年的改革實踐證明,在會計證考證難度加大的背景下,2013級、2014級學生(兩屆學生人數基本持平)會計證和助理會計師考證平均通過率相比2012級明顯提高,遠遠超過預期成績。而考證通過率的提高,增強了學生學習本專業的信心和勇氣,為進行專業技能實訓的開展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2. A校技能大賽獲得歷史突破
從教、學、做到技能競賽一體化校內實訓基地的建立和學生考證通過率的提高,學生自信心的增強,使得學生學習、實訓的熱情相比往年明顯高漲,課上、課下都能看到學生點鈔、傳票、模擬報稅、賬務處理實訓的身影,連續兩年學院的會計技能大賽專業組和非專業組報名人數大幅度增加,優秀的技能人才越來越多。通過選拔最優秀的學生參加廣東省的會計技能大賽,連續兩次分別獲得三等獎和二等獎的好成績,取得了本校本專業在廣東省同類院校比賽的歷史性突破。
3. 用人單位對學生的滿意度分析
通過走訪調研A稅務師事務所和B會計事務所的管理人員分析來看,這兩家事務所兩年共安排了本專業約60名學生實習和部分學生實習結束就地工作,樣本有一定的代表性。用人單位對連續兩屆學生給予的評分具體如下:
從問卷調查結果的總體分析,用人單位對實習生的滿意度明顯增強。尤其是用人單位對2013級實習生的專業素養、知識結構和工作效率及質量三項指標滿意度認可度較高,說明本專業的人才培養質量有明顯的提高。
關鍵詞:高職院校;會計專業崗位;職業能力培養
一、會計崗位職業能力分析以及職業能力培養的必要性
1.會計崗位職業能力分析
一般來說,職業能力主要包含三個部分:職業品格、職業技能和職業知識。職業技能是職業能力的核心,職業知識是運用職業技能的基礎,而職業品格是決定職業技能的內在因素。第一,職業品格。職業品格是相關人員對職業行為、職業工作內容以及職業道德的認知,是職業能力的基礎和前提,對其他能力的發展有重要影響。在企業中,會計專業崗位人員形成良好的職業品格對于促進企業發展,提高工作效率有重要作用。良好的職業品格能夠促使會計人員從社會發展角度和職業利益角度出發正確進行職業判斷,較好地履行工作職責。為了促進社會經濟秩序完整、企業健全發展,會計人員必須要加強職業品格培養,形成正直、客觀、遵紀守法的工作理念。第二,職業技能。職業技能一般是由工作內容所決定的。會計崗位工作的主要內容為獲取原始單據-匯總-整理-分析-加工-編輯-做報表以及反映企業運行狀況的各類數據整理,以滿足企業領導對企業運行狀況的判斷,促進其做重大決策等等,所以會計人員必要要具備下面的幾種職業技能:第一,解決和分析問題的能力;第二,溝通協作能力;第三,分析匯總以及團隊合作能力;第四,監督管理能力;第五,應對工作壓力的能力。第三,職業知識。職業知識一般來說主要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即專業知識和基礎會計知識。專業知識是指會計方面的專業性知識,主要包含與企業運行相關的融資規劃、結構組織、經營管理以及運行環境相關的知識,同時包含審計鑒證、成本管理、信息技術、稅收、稅務相關的專業性知識。基礎性知識主要是指藝術知識、自然科學知識以及人文知識等,這些知識對促進會計人員的思想開闊、觀念轉變以及智力發展有重要作用。
2.會計崗位職業能力培養的必要性
第一,是促進學生就業的需求。當今的會計學生就是未來的會計人員,為了提高會計專業學生的專業知識培養專業素養促使其在未來的會計崗位上能夠較好地適應工作,必須要對其加強職業能力培養。如果在學校期間不加強學生的職業能力培養,容易導致學生缺少職業判斷意識和職業技能,不利于其較好地適應社會上復雜多變的經濟事項和社會環境,對于企業會計信息質量的完整性和真實性難以保證。第二,是會計準則改革的需求。新的經濟形勢下,會計職業判斷能力將會貫穿于整個會計工作中,職業技能越來越重要。隨著會計準則改革的不斷進行,國家給予企業越來越多的便利,不再規定企業的會計處理方法,允許企業依據具體運營狀況采用合理的處理方法,這就對會計人員提出了較高的分析、決策以及判斷能力,如果不加強會計人員的職業能力培養,就不利于提高和完善企業會計信息質量。
二、會計專業崗位職業能力的具體內容
1.出納崗位
出納崗位職業技能的具體內容主要有:銀行存款核對;現金和銀行存款日記賬登記、庫存現金的保管和記錄;發票領取開具以及信息核對;銀行結算;表格更新;費用發放以及審核等等。現金收付,主要是依據企業開具的收據發票等作為原始憑證,并根據由相關領導簽字的單據進行現金支付。銀行現金的提取要做好保密工作,及時通知保安人員的隨從,定期將公司業務款存入銀行,確保資金安全,同時要做好日清月結,及時進行電子賬務和實際賬務的核對。現金和銀行存款日記的登記要保證每筆業務的完整性和真實性,據實記錄,并將相應的回單和明細打印好已備賬務處理使用。
2.稅務會計以及基礎會計崗位
稅務會計崗位主要是處理稅務方面工作的崗位,其職業內容主要有依據本月企業運營收入計算稅費、稅款、及時了解國家的稅費體制,定時處理涉稅業務申報稅費、合理進行稅種分類等等。基礎會計崗位主要是指企業內部除了稅務相關內容之外的會計崗位,一般來說基礎會計崗位的職業技能主要有無形資產核算能力;對外投資核算能力;營業成本以及營業收入核算能力;員工薪資核算能力;貨幣資金核算能力;存貨核算能力;利潤核算能力;資本核算能力以及財務報表的編制等等。會計崗位所包含的內容較廣,在實際企業工作中,會計人員要依據企業的實際狀況采取合理的財務工作方法,并整合企業的發展和國家稅務體制進行稅務申報,及時進行報表編制,合理處理工商事務等等。高職會計專業教師要對學生及時進行稅務知識的講解和培訓,為學生將來適應專業崗位做鋪墊。
3.往來核算崗位
往來核算崗位的職業內容包含對往來賬目的記錄和催收;應收票據的計算;應收賬款的登記;本企業與合作單位的資金賬目對接、對賬;相關賬戶的往來管理;還款計劃的制定;應收賬款入賬等方面的工作。往來核算崗位是企業的重要崗位,高職會計專業學生在加強自身專業知識學習的同時要多了解賬務催收、資金還款記錄等方面的內容,完善催收方法,制定清晰明了的資金還款方案,為將來提高工作效率做基礎。同時,往來核算崗位要求相關財務人員要有較強的分析能力,謹慎的工作態度,這就需要學生在校期間要做好準備工作,在培養工作能力的同時端正工作態度,為將來的工作做好充分的準備。
4.財務審計崗位
財務審計崗位主要是對財務內容的審查和監督工作。定期對賬目進行清查;簽訂審計業務約定書;并依據工作內容擬定初步的審計計劃;同時協助其他部門進行企業內部資產和資金的清查;收集審計證據;實施審計程序;總結審計工作;編制審計工作底稿;并撰寫審計報告。(見表1)
三、加強高職會計專業崗位職業能力培養的對策
1.出納崗位職業能力培養
出納崗位主要是對貨幣資金的保管,對學生有較強的思想考驗,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加強專業知識的傳授,而且要培養學生廉潔奉公的意識,同時要加強正能量內容的宣揚,為學生將來公平正直工作做基礎。具體來說出納崗位職業能力培養的具體方法總計為以下幾種:第一,首先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授課模式,增添新鮮的課堂授課內容,在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過程中傳播教材內容,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第二,要多進行案例教學,找出實際生活中的財務案例,為學生明確工作中哪些事情是合理的工作事項,哪些是不可取的工作內容,為培養學生的奉公意識做鋪墊。第三,多為學生講解銀行存款以及銀行轉賬等業務的內容,增強出納崗位的實踐性工作內容。
2.會計崗位職業能力培養
第一,建立有效的考核機制,定期對學生進行財務知識的考核,通過考核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習效率。第二,建立模仿課程,讓不同學生模仿企業不同崗位人員,進行企業運行,設定主營業務收入、費用、發票開具等金額,最后考核學生的稅務申報內容,增強稅務方面知識的學習。第三,注重培養學生的溝通意識,為學生多講授工作中與國家單位溝通的方法,及時處理對公事項,同時要加強工商方面知識的學習,對工商局、社保局等單位的性質熟練了解。第四,加強專業知識的學習。會計崗位具有較強的專業性,學生在進行知識學習的時候務必要加強理論課程的練習,提高運用效率。
3.財務審計崗位職業能力培養
審計崗位主要是對財務內容的監督和審查,審計崗位的職業知識是建立在出納和會計崗位基礎之上的,所以審計崗位所包含的內容比較多。其職業能力培養的具體對策總結為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學校要建立校外實訓基地,加強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學校可以多和企業單位進行合作,為學生爭取定崗實習的機會,通過實踐學習鍛煉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二,組織學生相互合作,針對模擬案例進行財務審計,教師抽查審計報告的撰寫。另外,教師可以和企業簽訂合作協議,為學生爭取審計工作的實踐機會等等。
四、影響高職會計專業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的因素分析
1.會計專業學生要正確認識會計職業的重要性,加強職業修養
任何階段的教育都具有其自身的終極目標,高職學校會計教學的主要目標是為社會培養合格的應用型會計人才,而會計專業學生只有認識到會計崗位工作的重要性,才能從根本上加強會計內容的學習,進而實現終極目標。會計職業能力作為未來會計人員必須要具備的職業素質之一,要求會計專業學生在校期間加強自身職業能力的鍛煉和培養,如果在學校期間學生不具有相應的職業判斷能力,那么畢業以后就很難適應復雜多變的社會經濟事項,對于學生本身進行會計崗位工作是一項重要的挑戰。加強會計專業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的方法有很多種,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職業能力方法的課堂講座,引導學生對會計職業內容了解,促進其學習會計知識的同時培養職業技能。同時,教師可以在意識上注重對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從根本上認識應該如何進行職業判斷,為什么要進行職業判斷等等,讓學生養成職業判斷的思維習慣。也可以鼓勵學生多看職業能力方面的書籍,通過書籍的閱讀,提高對職業能力的認識。
2.會計專業教師要加強職業能力培養滲透職業道德教育
教師是知識傳播的主體,只有教師自身的專業能力提高了,才能為學生傳授更好的知識,促進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因此,高職院校領導要加強教師的知識培訓,創造條件引導教師進行多種形式的職業能力學習,為提高教師的職業意識做鋪墊。高校領導要注重對會計專業教師實踐能力的培養,讓教師在專業知識上不斷得到提高和補充,可以將教師派到企業單位或者事業單位進行定期知識學習,提高實踐經驗,在工作過程中要加強管理,保證教師能夠真正融入企業的運營中,為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做基礎。同時學校可以從企業招聘經驗豐富的技術人員做兼職教師,為學生講述實際企業工作中遇到的問題,以及各種財務事項的處理方法,將最新的管理理念帶進學校,促進教師和學生的雙重熏陶。另外,影響高職會計專業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的因素不僅僅是教師和學生本身的職業能力高低,教學過程中所采用的教學方法也是重要的一個方面。會計專業是實踐性比較強的學科,在教學過程中必須要注重學生的應用能力,要為社會培養實用型人才而不是理論型人才,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采取不同的授課方法,培養學生的多角度思維方式。同時教學方法要進行革新,由教師為課堂中心向學生為課堂中心轉變,注重實踐環節的教學,由單一的教學方法進行多元化的教學模式轉變,注重對學生啟發式教學,培養領悟能力。例如,可以采用案例教學,讓學生針對某個案例進行小組討論,知識分析,重視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判斷能力,在授課過程中插入實物圖片或者加入金蝶、用友等財務軟件的操作演示,促進學生對知識的融會貫通。
五、結束語
新形勢下,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提高職業道德修養已經成為了社會發展的需求。高職會計專業崗位職業能力的培養目前還處于初級階段,雖然部分高校對學生加強了職業技能培養,并且已經取得相應的成效,但是就目前狀況來看,還有很多學校在會計專業崗位職業技能培養中存在一些問題,例如:定位不合理、重理論知識輕實踐知識、師資隊伍不穩定、課程設置不合理、教學方法沒有創新性等等。高職院校在培養學生會計專業崗位職業能力的過程中要采取一些措施,創新教學方法、注重對學生和教師職業道德教育、注重實踐知識的學習,以此來提高教學的效率,為國家培養實用型人才做更大的貢獻,相信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教學手段的不斷創新,高職院校會計專業學生的職業技能培養會更上一個新的臺階。
參考文獻
[1]丁常文.淺析高職學生會計專業崗位職業能力的培養[J].職業教育研究,2012年.
[2]王莉紅.對高職會計創新教學的設想[J].現代閱讀,2012年.
[3]張永欣.對高職會計專業學生核心競爭力培養的研究[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3年.
[4]李永清、劉強.如何創新高校會計實務與教學的對接[J].會計之友,2013年.
文章認為課程體系設計不合理,是應用型財務管理本科學生難以較快勝任財務管理工作重要原因之一。文章建議,將滿足財務管理工作崗位需要作為人才培養的目標,同時根據工作崗位需要確定學生的能力結構和知識結構,并據以確定課程體系。文章分析了現有課程體系的不足,確定了課程體系建設應滿足工作崗位需要、避免不必要重復,加強針對性和可操作性以及兼顧地區和行業特點等原則,并提出了具體課程建議。
【關鍵詞】
應用型;財務管理;課程體系
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的目標是培養既具有一定的理論基礎又具有較強實際操作能力的專業人才。經調查發現,大多數剛剛畢業的大學生動手能力差,難以滿足工作崗位要求。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專業課程設置與實施有不盡合理之處,大多數高校課程并沒有根據具體的工作崗位需求進行設置。
1 根據工作崗位需求確定人才培養目標
關于應用型財務管理本科人才培養目標有幾種不同的觀點。第一種觀點從市場需求角度進行論述,如葛文雷、吳麗賢、常珊珊認為財務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最終取決于人才市場對財務管理專業畢業生的需求。第二種觀點從就業領域和工作類別的角度進行闡述,如崔莉認為應用型財務管理本科專業畢業生畢業后在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從事投資、評估、企業理財、金融投資、財產保險、建筑工程造價、財務分析方面、財務會計等方面的工作;呂立偉、張周等認為應用型本科財務管理專業人才是能在事業單位及政府部門從事財務管理相關工作的“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國際化”的專門人才。第三種觀點則從能力角度進行闡述,如朱開悉認為財務管理專業建設目標是具備“寬、厚、強、高、熟”,專業能力素質要求高的財務管理專業的執業人才。第四種觀點從工作性質等角度進行論述,2012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公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提出財務管理本科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為“培養適應現代市場經濟需要,具備人文精神、科學素養和誠信品質,具備經濟、管理、法律和財務管理等方面的知識和能力,培養能在營利性和非營利性機構從事財務管理以及教學、科研方面工作的應用型、復合型人才。
我國學者對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的認識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也存在各自的不足。如第一種觀點提出了符合市場需求的本質要求,但缺乏市場具體形態的描述,不便操作;第二種觀點提出了具體工作類別,但提出的國際化等要求過高,難以實現;第三種觀點抓住了能力這一要點,但“寬、厚、強、高”很難做到;第四種觀點綜合了市場要求,素質、知識和能力及工作性質等,較為全面,但提出的能從事教學、科研工作的目標超越了應用型本科學生的能力,不切實際。
我們認為,應用型財務管理專業畢業生的市場需求其實質就是來源于財務管理相關工作崗位對人才的需求。這些可能的就業及發展崗位有出納、核算會計、總賬會計、財務經理、財務總監、投資部經理、投資部助理、理財部經理、理財部助理、融資部經理、融資助理等工作崗位。人才培養目標就是培養滿足這些工作崗位需要的人才。
2 根據工作崗位要求確定能力結構和知識結構
2.1能力結構
關于財務管理工作崗位所需要具備的工作能力有幾種具有代表性的觀點。楊克泉認為財務管理人才應具有嫻熟的會計核算、財務管理等業務操作技能, 并且精通企業理財之道, 具有全面的謀劃運籌能力[7]。葛文雷,吳麗賢,常珊珊認為財務管理專業人才應具有掌握語言表達能力、財經寫作能力、經濟分析能力、會計核算能力、納稅籌劃能力、財務分析能力、資本運作能力等專業技能。朱傳華認為財務管理應用型人才應有一定的溝通能力、分析能力、謀劃能力、業務能力、決策能力等[8]。李文靜則認為財務管理崗位應該具備一定的語言文字表達、人際溝通、計算機操作、信息獲取及分析、財務處理、金融管理等能力。劉其冰認為中小企業財務管理專業人才應具備會計核算、稅務籌劃以及實踐應用等業務技能。以上學者都從不同的角度闡述了財務管理工作崗位應該具備的工作能力要求。但是都是比較寬泛、抽象的概述,沒有進行概括和總結,缺乏層次感,不便指導課程體系的設置。
綜合以上各個學者的觀點以及結合具體的工作崗位要求。可以將財務管理工作崗位所需具備的能力劃分為三種能力:技術技能、人際技能和概念技能。技術技能是指使用信息化等技術按照企業財務各個工作崗位的工作程序、工作方法、工作標準等完成財務工作的能力。人際技能是指與財務工作相關的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包括與上下級及稅務部門、銀行、客戶、證券等溝通和協調的能力。概念技能是指能洞察企業內外環境及經營狀況,從而合理調整財務資源、制訂財務管理制度,并及時發現問題,提出對策建議或作出決策的能力。
不同的工作崗位要求具備不同的技術技能、人際技能和概念技能。除財務經理、財務總監、投資部經理、理財部經理、融資部經理等領導崗位外,其他工作崗位都是畢業生可能的選擇,而從事領導工作也必須掌握其他崗位的技術技能。因此技術技能是所有工作崗位都必須具備的能力,也就成為應用型本科學生必須具備的基本能力。人際技能對于所有的工作崗位都非常需要,也是做好每一個崗位具體工作的技能之一。概念技能是財務工作領導崗位必須具備的能力。也是學生畢業后持續發展必須具備的能力。因此人際技能和概念技能也成為本專業所需要掌握的能力。對于大學生而言,這三種能力都需要培養,但重點應注重技能的培養。
2.2 知識結構
應用型財務管理專業學生所要求的技術技能、概念技能和人際技能,決定了學生必須具備相關的知識結構。
技術技能所應具備的知識結構。技術技能要求應用型財務管理專業畢業生具備的知識機構包括賬務處理方面的知識、財務分析方面的知識、融資方面的知識、投資方面的知識、全面預算等管理會計方面的知識、成本計算等成本會計方面的知識、公司戰略與風險方面的知識、稅收籌劃等稅務方面的知識、財務軟件等方面的知識等。
概念技能所應具備的知識結構。概念技能要求應用型財務管理專業畢業生所需要具備的知識是在掌握技術技能所需要的知識的基礎上,還需要熟悉國家的有關方針、政策、法律法規、經濟分析、企業管理理論、經濟法、財經寫作知識、風險管理等知識及其收集與分析方法。
人際技能所應具備的知識。人際技能要求應用型財務管理專業畢業生所需要具備的知識至少包括語言表達、邏輯思維、行為科學、激勵等方面的知識。
3 現有課程體系存在的問題和對策
3.1課程體系存在的問題
很多院校財務管理專業是會計專業的簡單復制。許多應用型本科院校開設財務管理專業目的只是為了招生人數,其開設的課程基本是會計專業的課程,再增加幾門會計專業沒有的課程。比如是針對財務管理課程用雙語教學等等。有學者通過實地調研發現,大多數珠三角地區獨立院校的實踐課程設置始終在會計學專業框架下;大多數財務管理專業只有一些會計專業的實驗室,如專業會計綜合實訓室,會計信息化實務實驗室等,并沒有針對財務管理專業的投資、融資等建設實驗室及實訓課程。
課程設置針對性不強,理論色彩太濃。現有開設財務管理專業的高校雖然定位于應用型本科,但是開設的課程體系中沒有針對財務管理專業畢業生的就業需求。如融資是財務管理專業畢業生的重要就業崗位之一,但是經過網上對開設財務管理專業的150多所高校進行調研,發現還沒有一所高校開設企業融資理論與實務課程;又如應用型財務管理專業學生需要掌握經濟學的一些基本的思想、理論和方法,不需要掌握每一個理論的推導過程,而幾乎所有開設財務管理本科專業的大學都開設了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理論性色彩太濃;再如,很多高校在財務管理本科專業開設管理學課程,傳授管理歷史、理論和規律,而對財務管理工作直接相關的企業管理內容很少涉獵。
課程內容交叉重復。現有課程體系系統性、科學性、合理性不夠,課程之間存在交叉重復。如《財務管理》課程中財務管理的價值觀念、投資的基本理論、項目投資、證券投資、現金管理、存貨管理、利潤分配、財務分析、財務預算、杠桿原理、資金需要量的預測等內容與《管理會計》、《證券投資學》、《財務會計》、《財務分析學》等課程重復。
課程設置操作性不強。首先沒有針對“應用型”設置專門的實訓課程,如沒有針對基礎會計學開設基礎會計實訓。其次每一門課程內容的設置主要側重于對概念、作用、原理以及決策工具和分析工具等知識的介紹,對于實際工作的流程、方式方法則一筆帶過,沒有對實際工作過程中的重點、要點、難點及注意事項等知識進行介紹,更沒有完整的實際案例讓學生了解實際工作的流程,也不能幫助學生掌握理論與實際結合的要領,學生學完一門課程以后也就很難動手操作。
區域性、行業性沒有妥善解決。現有的應用型本科財務管理專業的專業課程體系沒有體現行業性和區域性特征,沒有針對該高校所在地區的經濟特色設置有特色的課程。
3.2課程體系設置原則
滿足工作崗位需要。滿足工作需要即將滿足財務管理工作崗位需要作為人才培養目標,同時,根據工作崗位需要確定學生的能力結構和知識,并據以確定課程體系。融資是財務管理專業畢業生的重要崗位之一,要求學生掌握融資的基本理論、方法、程序等,相應地需要開設企業融資理論與實務、投資學等課程。
課程內容有效銜接,避免不必要的交叉重復。如開設中級財務會計課程之前,首先要開設基礎會計學,讓學生掌握會計的理論與方法、程序后,然后在中級財務會計課程學習如何運用這些理論與方法解決企業日常的財務問題,從而使課程之間有效的銜接。為了提高教學的效率,必須避免課程之間不必要的交叉重復。如現金流量表的編制放在中級財務會計課程,所得稅會計可以放在高級財務會計課程。
課程設置要具有可操作性。可操作性原則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開設操作性的課程。對于一些課程而言,在課堂上無法有效的實現實踐內容,就可以在該課程結束后,設置實踐周,由實訓指導老師提供真實的財務等資料按企業實際運行要求進行演練,從而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例如在基礎會計學課程的結束后開設基礎會計實訓實踐周,讓學生模擬企業做一套簡單的賬。從而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二,專業課程內容要兼具理論性和操作性,在課程內容、結構安排上可以理論作為先導,將實際操作流程為主線,并以實際案例及評析為支撐,以能力拓展訓練作為鞏固與擴展。
兼顧地區特點和行業特點。由于應用型本科一般是為地區或行業經濟服務,所以在開設課程的時候可以結合高校所在地區或行業經濟的特點來開設一些選修課程。比如在以服務業和旅游業為主的城市,開設一些旅游會計和酒店會計之類的選修課以及所在地區的經濟歷史、人文等課程,供學生根據可能的就業崗位進行選修。
3.3課程體系具體內容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應用型財務管理本科除公共課程外的課程體系包括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和專業選修課以及集中實踐性教學課四個部分。
專業基礎課就是指本專業的基礎性課程,具體開設的課程有:EXCEL在財會中的應用、西方經濟學、統計學、經濟法、財經應用文寫作、企業管理學和基礎會計學。
專業課程是根據財務管理相關工作崗位的工作內容和要求開設的核心課程,具體開設的課程有:中級財務會計Ⅰ、中級財務會計II、財務管理學、成本會計、會計信息化實務、投資銀行學、管理會計、投資理論與實務、融資理論與實務、稅務會計與稅務籌劃、網上銀行與網上報稅、資產評估學、審計學、財務報表分析、公司戰略與風險管理、高級財務管理、稅法、行業會計、財政學、專業會計綜合實訓。
專業選修課程是為了擴展專業的知識面,滿足服務地區或行業需要,開設的一些課程,包括企業會計準則專題、貨幣金融學、海南經濟概覽、企業設立與運行管理等。
集中實踐性教學。具體開設的課程有:基礎會計實訓、成本會計實訓、公司財務報表分析實訓、企業財務會計崗位實訓、企業投資和融資實訓;在第二學期以及第四學期開設暑假社會實踐課程。
【參考文獻】
[1]湯炎非、謝達理.應用型財務管理本科專業教材建設探索.經濟研究參考,2013年第17期;
[2]Xie da li,Tang yan fei. On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Converse and Dynamic Curriculum Take the Accounting Informationization,the excellent course in Hainan Province for example,載2013年6月Esucation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Science;
[3]葛文雷,吳麗賢,常珊珊財務管理人才建設的市場需求分析與培養設想.東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 年第4 期;
[4]崔莉,加強應用型本科財務管理專業教學思考.網絡財富,2010年第10期;
[5]呂立偉、張周.應用型財務管理人才培養目標引領下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財會通訊,2011年第21期;
[6]朱開悉. 財務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定位的思考. 湖南財政經濟學院學報. 2011年04期;
[7]楊克泉. 高校財務管理專業建設現狀及改革構想[ J ] . 財會通訊, 2006( 8) ;
[8]朱傳華.財務管理本科教育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研究,教育與職業,2008年第23期;
[9]李文靜.財務管理本科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課程設置――基于“3+1”人才培養模式,中國電力教育,2009年8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