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9-25 03:26:2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化學創新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隨著高中課程教學的不斷改革,教材中將一些驗證性實驗改為創新探究性實驗,可使學生在情景中進行科學探索,讓學生處在一種主動分析知識,解決問題的狀態。教師咋實驗教學中應積極的利用這種變化,創新性演示化學實驗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創新求知欲,還可以使學生自覺的成為課堂的主體。人教版高中化學選修五中《糖類》的“科學探究”欄目有一個這樣的探究性實驗“:葡萄糖是醛糖,具有還原性。果糖是酮糖,是否也像葡萄糖一樣具有還原性?請你設計實驗探究果糖是否具有還原性”。而根據之前所學過的知識,葡萄糖具有還原性,因為它的分子結構中具有的醛基,而具有醛基的化合物都有較強的還原性。教材中也演示了兩個證明葡萄糖有還原性的實驗:一是葡萄糖溶液與新制的銀氨溶液發生反應,有銀鏡現象;二是葡萄糖溶液與新制的氫氧化銅反應,有磚紅色現象。但是用果糖溶液代替葡萄糖溶液做同樣的兩個試驗,卻可以得到同樣的試驗結果。這是否與酮沒有還原性相違背呢,在演示這樣的試驗時,應利用這種非正常的實驗現象,引導學生去主動思考,積極的去查找資料,激發學生自己去尋找答案,提高學生對化學的興趣。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積極的根據教學試驗中涉及到的問題,引導學生探究實驗中出現的問題,提出解決方案,促使學生去查閱資料、去分析思考,這樣可以避免讓學生沉浸在“看熱鬧”的狀態,讓學生在問題的激發下,根據自己所掌握的化學知識來判斷問題、解決問題,從而不斷提升學生的化學素養和化學探究能力。
二、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方案,提高生的實踐與創新能力
“聽到、看到,不如做到”,實踐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在高中化學實驗教學的過程中,讓學生引導學生設計不同的實驗方案,能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波利亞說:“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律、性質和聯系。”因此,在高中化學實驗的教學中,教師不必事事親躬,多給學生一些開放的空間,讓學生去實踐、去體驗,讓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提高自己的實驗創新能力。例如,在化學實驗教學中,筆者提出了這樣的問題,讓學生設計不同的實驗方案:現在有一種混合氣體,其成分可能是SO2和CO2的混合氣體,也可能是H2S和CO2的混合氣體。現在實驗時有這樣一些試劑和實驗儀器供同學們使用,濃、稀2種品紅溶液,濃、稀2種溴水,澄清石灰水,濃、稀2種鹽酸溶液、試管氣體發生裝置,洗氣瓶、試管洗氣裝置。請同學們設計不同的實驗方案分析混合氣的組成。問題提出后,筆者留下了充足的時間讓學生探討、交流,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創新能力,設計出不同的實驗方案。在這樣的實驗教學中,實驗方案的設計不是教師直接“給予”的,而是給學生營造了一個開放性、施展學生個性的平臺,更好地提升了學生的實驗能力和創新能力。
三、結束語
[關鍵詞] 學術刊物 學術論文 研究 失范性不足
[中圖分類號] G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5853 (2013) 04-0045-03
[Abstract] Nowadays, prevailing negative custom has seriously influenced the academic writing and academic research, such as inappropriate citation, and big, vague, amorphous topic, and overgeneralizations, simplex research method, etc. To eliminate the bad style of research and introduce rigorous scholarship, we should take comprehensive measures.
[Key words] Academic journal Paper Research Anomie
1 學術論文撰寫存在的不足
筆者從事學術刊物編輯工作多年,在審閱過程中發現不少好稿件,也發現有相當部分的稿件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不足。這些不足主要有以下十方面。
一是“原樣搬運”。主要表現是:論文引用他人的資料、觀點占了相當大的篇幅,甚至整篇文章基本是由“引用”別人的研究成果拼湊出來的。撰寫學術論文應嚴肅、認真、科學,尊重他人的著作權,引用或參考他人的觀點、資料后應于文后列出引文或參考文獻。論述性文章與綜述性文章有顯著區別,若是前者,就應以自己的“干貨”為主,除非是為己文評論、探討的對象,或為己論佐證以增強說服力可以適當引用外,其他情況如無必要,不宜引用。文獻引用對于撰寫學術論文意義重大,引用的合理、必要、準確及有效,對文章的質量具有決定性的影響。撰寫新論文時使用引文來佐證己論必須恰到好處方能起到正確引用的作用[1]。
二是“虛浮不實”。主要表現是題目宏觀而內容微觀。有些學術論文探討的僅是某個局部性、個體性的改革發展問題,涉及的僅僅是某個學科領域的橫向子系統或縱向子系統下面的某個問題,卻冠以僅適用于該學科領域整體改革發展的大題目,這就出現了題大文小的毛病。例如,題目為“論人才能力的培養”,但文章內容既不是某學科專業的整體人才培養,也不是所有學科專業的人才培養,而只是某個學科專業的某一層次甚至是某企業某部門的人才能力培養、培訓方法。這就導致題文不匹配,失去了學術研究的嚴謹性,是學術研究應該力戒的[2]。
三是“心浮氣躁”。主要表現是趕“時”趕“熱”,在沒有進行認真學習、深入理解和仔細研究的情況下,便對一些時髦的概念、觀點、理論和熱點問題匆匆發表見解,“書被催成墨未濃”,這對學術研究、學科發展是無益的。例如,高校在當前的社會經濟條件下是否應去除行政級別、取消內部層級的問題是人們關注的一個熱點問題,但什么是行政級別、高校行政如何運作及運行機制等,很多論者對這些問題的內涵和特點或不清楚,或一知半解,便去蹚所謂“熱點”的渾水,匆忙草率地撰文發表見解,認為高校不可去除行政級別、不可取消內部層級或必須要有行政級別,不宜取消內部層級,有的則人云亦云,照搬“行政化”“層級化”等概念,把這當作一個筐,什么都往里裝,隨便套用、粘貼,以致文稿內容自相矛盾,錯漏百出。
四是“愛好用舊”。主要表現是喜好使用過時的論據、資料等。當今社會,因特網無處不在,經濟、科技、文化、社會的發展十分迅速。因此,搞學術研究須有敏銳的目光和靈通的信息,要占有豐富的、新穎的和各種不同的資料,并尋找機會與國際學者交流,使學術研究避免“一葉障目”。這是進行科學的學術研究并能夠得出正確結論的必備條件,缺少這些條件,學術研究就會少了科學的內涵,就難以得到正確的結論。例如,有些論述當前國際高等教育發展的學術論文,引用的卻是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資料,時間這么久遠的資料作為推動當前高等教育發展的重要論據實在是很難具有科學性。殊不知,當前國際高等教育的實際情況相比三四十年前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那時的情況對于今日的高等教育實踐而言已成“陳年皇歷”,用它們代表今天高等教育發展現狀是不科學的。如此“愛好用舊”必然減弱研究成果的正確性、科學性[3]。
五是“長于套用”。即在探討某個學術領域的某個層次的子課題時,沿用母層次課題的既有觀點,貼上子層次的“標題”了事,而沒有對這個層次的特點作相應的揭示和論述,發掘其獨特之處。例如,有的探討如何促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研究論文,論點往往是:要貫徹“科學發展觀”方針,因為科學發展觀反映了時代進步的要求;要注重調查研究,因為調查研究是探討解決問題的前提條件;要理論聯系實際,因為這是實現主觀與客觀相統一、認識與實踐相一致的要求;要加強應用研究,因為社會對針對性、實用性的要求越來越多,越來越高等。但實際上,把這些觀點與高等教育學理論乃至與一般的社會科學理論研究相比較,幾乎沒有本質區別,只不過是標題不同罷了。有些文章盡管注意到了本層次課題的特點并進行了較詳細的論述,但由于無法避免對母層次課題已有共性思路或觀點的大量復述,導致文章的新意和特色被遮蔽。
六是“自我炒作”。作者對自己已經發表的文章情有獨鐘,撰寫新的文章時喜歡自引,或列為參考文獻。當然,有時確實需要引用自己已經發表的文章的觀點,但只有在自己所著新文的論述與已發文章的觀點有著內在聯系的情形下才可以這樣做。然而,有的學人在并不存在上述條件的情況下,動輒引用自己已發文章,或一一羅列為參考文獻。這樣的自引情況,其動機大概或是借機自我“顯擺”“炫才”,或是為達到某種功利目的,或是兩者兼而有之[4]。
七是“以偏概全”。主要表現是把個別當作普遍并依此得出規律性的結論。這種求證方法既不科學也不嚴謹,很容易犯下以偏概全的毛病。認識事物的普遍規律是理論研究的重要目標,要達到這個目標必須要有立論的主要依據,而這需要以大量的調查、統計數據和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例作為模型,從大量事物中抽象出共性的、本質的東西方可達到。但是,有些學人視野狹窄,或只關注那種沒有代表性的孤例,或只看到一個角落,或從媒體上看到或聽到某個事情的介紹就匆匆從其中引申出結論或將之當作某個觀點的論據。另外,有的學人把自己所專長或喜歡的,實際上是比較狹窄的領域、專業、體系中的臨時性、單一性或特指性術語概念當作普遍通用的術語加以利用,這就有意無意地產生了很多歧義,從而減弱了論文的科學性。
八是“旁求博考”。第一,熱衷于無謂的大量考證。有些研究者喜歡在談自己對問題的研究心得前,對文章中某個已經有了定論的一般概念作無謂的大段考證。例如,有些論述高等教育改革的文章,在轉到正題即“高等教育改革”上來前,對“改革”一詞的詞義、由來、變化作了長篇“考證”。事實上,對那些已經沒有任何歧義的常用詞語進行的反復“考據”,只不過是變換了一種手法去照抄照搬文獻或辭典工具書,而且與全文主題的論述不存在必然的內在邏輯聯系,實系“迂夫子”氣造成的。第二,離題萬里的空談。有些文稿盡管與論題有一定聯系,有的甚至還聯系得比較緊密,但大談特談那些人盡皆知、不需要證明就能夠明白的尋常道理和現象實在是顯得多余。例如,有些探討借鑒美國發展高等教育經驗的文章,字數大約七八千字,但文中對美國高等教育如何發達的介紹往往占去三四千字,列表格、做模型、擺數據,再進行縱向橫向的比較,多番折騰后,還要喋喋不休地反復強調美國高等教育如何發達。實際上,對大家都知曉的現象、觀點、道理,盡管其與主題論述有著緊密的聯系,也只需用少量的文字點明即可。第三,龐大的堆砌羅列。在解釋或解決學術研究領域中的某一問題時,需要運用某一相關學科理論,但卻沒有緊扣主題做深入的探討,而是離題萬里地去重復鋪陳和述評該學科理論是如何產生與發展的,又是如何變化的,其前景如何等。例如,有些文章在運用高等教育學、統計學、社會學等學科理論探討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相關問題時,總是先對這些理論的形成情況、發展進程、如何演變甚至創始人的生平經歷等做詳細的羅列。這就變成了生硬的理論資料堆砌,成了《莊子》所謂“文滅質,博弱心”,即花樣名堂過多,反而會掩蓋事物的本質,事物過于駁雜,會讓人糊里糊涂[5]。
九是“宏大敘事”。主要表現是研究題目偏好于那些有關整體、全局性的宏觀問題。有些學人比較輕視具體問題,不愿把問題細分后再做深入詳細的考察分析,而是慣于大而化之,把具體問題等同于枝節問題。他們以為,“宏大敘事”分量重、影響大,開展“宏大敘事”研究可以全面展現自己的學術水平。的確,研究工作的推進需要突破宏觀問題,但是,開展宏觀研究的前提必須是能夠全面透徹地了解問題及客觀準確地把握事物,同時要具備豐富的閱歷、寬闊的視野、敏銳的洞察力、扎實的理論知識、很強的統領宏觀問題能力、準確的文字表述能力、良好的抽象思維能力及長期的思考和積淀。從實際情況看,很多作者撰寫的宏觀問題研究論文,大多思想平淡,內容空洞,挖掘不深,遠離日常生活體驗,沒有抓住復雜問題的本質要害,更不要說揭示表象背后的本質和規律了。“宏大敘事”是有條件的,這就是要循序漸進,由小到大,由淺入深,逐步推進,逐層深入。若是本末倒置,只會適得其反[6]。
十是“方法薄弱”。研究方法單一,很多研究者習慣于定性研究,實證研究少且形式與方法尚需改善,更不用說引進質的研究了。研究方法單一會導致研究視角單一,從而制約研究的深度和廣度。同時,研究方法運用不規范。如思辨研究多半是基于未經證明的個別經驗、感覺和未經確證的某些觀念、說法,而沒有依據充分、可靠的事實和理論,并且概念含糊、內涵矛盾、漏洞百出、邏輯混亂,甚至“不講道理”就直接端出觀點和結論了事。定量研究規范、深入的很少,如很多問卷調查的問題設計沒有深度、表述含糊,樣本數量少且無代表性,得出的結論簡單粗糙,沒有實質內容。這都會影響研究質量甚至使研究工作失去意義[7]。
2 對學術論文撰寫中存在問題的調適
學術研究論文撰寫中存在的這些問題要求我們必須尋求解決路線圖,做好調適工作。
一是要樹立真正關心學術的理念。在市場經濟迅速發展的今天,搞學術研究已成一種獲得名利的途徑,在這條途徑上奔走的人越來越多。目前的狀況是,似乎學術研究已經是人人都可為之事,人人都可以建立一門學科,杜撰一本專著,撰寫幾篇論文。事實上,學術研究的艱深性決定并非那么容易就能夠談出實質性的東西。只有對學術發展懷有虔誠之心的人,才會擯棄一切私心雜念,專心致志地開展學術研究,因為學術研究是一門需要全身心投入的事業,而不是抱著名利之心就可為之的。
二是要重視科學研究的嚴肅性。探求普遍存在的真理,揭示未知領域,探尋事物規律是科學研究的根本目的。科學性是學術論文的前提和基礎,創新性是學術論文的精髓和靈魂,而嚴謹求實的科研作風與科學性、創新性同等重要。因此,要想獲得豐碩的成果就必須要有百折不撓的精神,在科學的園地中孜孜不倦地播種、耕耘。要樹立良好的學風、文風,反對急功近利、浮躁草率的文風。在學術研究或論文撰寫中,要強化認真、細致、踏實、負責的態度及科學、求實、嚴謹、創新的意識[8]。
三是搞學術研究必須排除非學術目的的誘惑,耐得住寂寞。中外一流的學者都有甘于坐冷板凳的堅毅意志。不論外部的世界多么精彩,不論遠處的山水多么誘人,都無法吸引他們離開自己的書齋。如此,才使他們成為世界一流的學者。“有心栽花花不發,無意插柳柳成蔭。”正是這種超凡脫俗、疏遠功利的恬淡心境,才更有可能開闊學者的視野,活躍學術研究的生命活力,為人類文化庫存增添意想不到的財富。
四是要開展公開的學術批評和學術爭鳴,以形成一種良好的學術風氣。要提倡爭論和批評,積極、健康的學術爭鳴,有利于相互取長補短,有利于思想解放,有利于凈化學術空氣,有利于鏟除投機取巧、沽名釣譽者生存的土壤。要提倡就熱點課題或爭議性較大的問題展開不同學術觀點的交流、交鋒,也要提倡對已經發表的學術論文提出質疑、商榷,只有這樣,才能促進學術研究的健康發展[9]。
注 釋
[1] GB7713-87科學技術報告、學位論文和學術論文的編寫格式國家標準[S].北京:中國標準化出版社,2005
[2][6]別敦榮,彭陽紅.近10年我國高等教育研究的現狀與未來走向:以《高等教育研究》刊發論文為樣本[J].高等教育研究,2008(4)
[3][7]鐘秉林,趙應生,洪煜.我國高等教育研究的現狀分析與未來展望:基于近三年教育類核心期刊論文量化分析的研究[J].教育研究,2009(7)
[4][美]伯頓·克拉克著;鄭繼偉,張維平,張民選,等譯.高等教育新論:多學科的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2
[5]馮向東.高等教育研究中的“思辨”與“實證”方法辨析[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0(1)
[8]龔放,葉波.2000—2004年中國高等教育研究熱點與關鍵詞:基于CSSCI的統計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9)
(一)理論課教學內容落后
目前,北京林業大學院材料科學與技術學院林產化工專業的“有機合成化學”課程是以2004年版王玉爐主編的《有機合成化學》教材為主。它包含了有機合成的重要反應、選擇性反應等內容,體現了當前的合成反應內容,但該教材缺少林化產品應用的實例,因此需引入新的教材充實教學內容。
(二)實驗課教學內容和實驗方法陳舊
林產化學工業是以森林資源為原料進行化學加工利用的工業,是森林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制取人類生活和生產所需要產品的工業。當前“有機合成化學”實驗課程的授課內容為“樟腦氧化合成樟腦醌”的實驗,其選題和采取的實驗方法都已較為陳舊,不能滿足當前林產化工行業科技發展的需要。而且實驗設備數量有限、老化等原因使得實驗測試分析方法單一、落后,從而導致實驗數據誤差增大、高質量的設計性實驗無法正常開展。
二、“有機合成化學”課程教學改革的措施
(一)理論課教學內容的改革
針對林產化工專業“有機合成化學”課程教學內容存在的問題,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對課程教學內容進行了改革。
1.引入新的教材
筆者結合林產化工專業林化學科的發展趨勢,分析國內外相關課程的發展現狀,適時吸納有機合成化學方面的研究成果,對教學參考書的選擇進行了廣泛的調研,選擇出適合課程教學內容、具代表性的中外文教學參考書,如Morrison的《OrganicChemistry》原版專業教材。
2.增加新的教學內容
筆者認為教學新內容和前沿科研內容的引入,不僅使教師所授的理論知識更加全面、具有緊跟國際形勢的先進性,而且體現了林產化工產品的多樣性,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另外,筆者還將“有機合成化學”課程中沒有包含且屬于當前我國林產化工行業發展的熱點內容介紹給學生,目的是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激發學生對科學研究的熱愛、培養學生勤于觀察思考的習慣。
(二)理論課教學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有機合成化學”課程是在學生具備了必要的有機化學、分析化學等基礎知識之后必修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是承上啟下的課程。因此,筆者認為教師做好本課程的教學工作,對其進行教學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有利于提高林產化工專業人才培養的質量。
1.以現代教育理念為指導,制作高質量的多媒體課件
筆者認為采用“黑板+粉筆”的教學手段授課,教學效率低下,因此必須以教育教學理論為依據,采用現代教學工具和手段開展教學活動。在“有機合成化學”課程教學過程中,筆者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采用新穎多樣的多媒體課件授課,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如,筆者采用自己制作和搜集的與理論知識相關的反映實際合成反應現象和反應機理的模擬視頻和三維動畫片及部分生產工藝流程的錄像,開展“有機合成化學”課程的教學活動,使抽象難懂的“有機合成化學”課程變得生動形象,使抽象的反應機理直觀、清晰。學生在課堂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各種合成產物的準確結構和詳細反應工藝原理,這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對所學內容的理解,而且也可以使教師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為學生講授更多的教學內容及學科前沿知識。
2.遵循現代教學理念,使學生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
如果教師在課堂上采用“倉儲式”“填鴨式”教學方式授課的話,那么學生就會對學習產生厭煩的情緒。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筆者應用現代教學理念,結合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有機合成化學方面的素材進行講授,提高學生學習的趣味性,使學生真正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如教師在講授“應用萜類化合物進行香料的合成”“塑料用增塑劑的合成”等問題時,首先將學生分成小組,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查找資料;其次讓小組的代表在課堂上對這個問題進行講解,并讓學生對不明白的問題互相提問;最后由教師評出講解內容和所提問題都有深度的一組,給予適當的獎勵,目的是激發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3.將理論教學與科研、生產實踐相結合,提高學生的科研能力
筆者通過一些小型科研活動,讓學生掌握并設計出先進合理、貼合生產實際的目標產物的有機合成路線,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的科研能力。此外,還要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大學生科研訓練計劃及各類科研活動,這既拓展了理論教學的內容,又鍛煉了學生的科研能力。因此,筆者認為只有讓學生直接參與一些小型的林產化工學科實際生產的目標產物的有機合成路線設計,才能讓學生把所學的“有機合成化學”課程的知識真正應用到實踐中去,教師才能夠發現學生在實際應用中所暴露出的問題,并及時解決問題。
(三)實驗課教學的改革
高校實驗課教學的主要目標是培養學生對所學理論知識的應用和創新能力。實驗環節的教學不僅對學生鞏固有機合成化學基本理論知識具有重要作用,而且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實際操作、綜合設計等能力。因此,筆者認為必須深化實驗環節的教學改革,具體做法如下。
1.根據科研情況開設研究設計性實驗
在對實驗室進行建設的同時,筆者結合“有機合成化學”實驗課程教學內容及林化產品加工的特點,讓學生設計具有前沿科研性的實驗。如藿檀酯木香型香料(國際著名香精香料公司Symrise和Quest的產品)的合成實驗,學生利用α-松油烯(林化產品中間體)與缺電子親二烯體,通過Diels-Alder反應,合成一系列化合物,如與丁烯酮、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醛等物質通過雙烯加成合成不同香型的香料。筆者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證明,學生通過設計新的實驗,激發了對科學研究的興趣,提高了科研思維和創新能力,為其今后的畢業設計和將來從事科研開發工作提供了實踐平臺。
2.開展雙語教學
在“有機合成化學”實驗課程中有許多“人名”反應,翻譯成中文后會有很多不同版本,不易被學生理解,不利于“有機合成化學”實驗課程的講解,影響學科的發展。因為很多專業知識點用英語解釋時準確性較高,并有利于學生對專業知識點的理解,所以筆者在“有機合成化學”實驗課程中引入了英文版的專業教材,開展雙語教學活動。這不僅可使實驗教學內容緊跟國際科研前沿信息,及時將專業領域研究的最新發展和所學的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而且可使學生在實驗課教學中很好地掌握專業外語知識,為學生今后獨立查閱科技外文文獻打下良好的基礎。
3.采取靈活多樣的考核方式
在這次教學改革中,筆者建立了科學、系統、客觀、嚴格的實驗課考核方式,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對學生進行考核:①實驗操作;②對實驗常識性問題的理解與掌握;③對實驗過程突況的處理;④實驗報告書寫的規范性。筆者認為使用這種考核方式,教師不僅可以全面地考核學生對實驗內容的掌握程度,給出科學、合理的實驗成績,而且還提高了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
三、“有機合成化學”課程教學改革的效果
“有機合成化學”課程經過多年的探索與實踐,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水平和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都有了較大的提高。同時“有機合成化學”課程的教學活動得到了學校教學督導組專家的肯定,主講教師的授課多次被評為優秀、受到學生的熱烈歡迎和一致好評。
(一)理論課教學改革的效果
因為“有機合成化學”課程本身具有理論性強、概念抽象等特點,所以單純的理論授課很容易使學生感到枯燥。改革后的課程使教學內容更加緊跟國際先進趨勢,體現出林產化工產品的多樣性,更符合我國林產化工行業的發展趨勢,從而更能激發學生對專業課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自主創新、自主設計的能力。另外,教學理念的轉變活躍了學生的思維,使學生不僅在課堂上積極參與教師的教學活動,而且在課下踴躍思考、提出問題,收到了好的教學效果,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并使年輕教師的教學基本功得到提高。
(二)實驗課教學改革的效果
開設先進合理、貼合實際生產的設計性實驗課程,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動手能力,培養了學生科研思維和創新能力,使學生在畢業論文(設計)中涉及新產品的制備和應用的內容明顯增加。實驗課的全新考核方法真實地反映了學生的實際水平。學生普遍認為這一考核方法比較好,能較真實地反映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對他們的學習有良好的促進作用。
四、結語
【關鍵詞】傳統武術;發展困境;制約因素;對策
0 前言
傳統武術發展正在走進問題時代,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法就是發現問題產生的社會文化動因。存在問題并解決問題,是傳統武術發展的真正動力所在。挖掘傳統武術的潛力,追索古樸剽悍的戰斗形式與意味,展現傳統武術的風采,是時代賦予武術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因此,本文以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從文化學、歷史學和社會學的視角出發,運用專家訪談法、邏輯分析、文獻資料等方法,對制約我國傳統武術發展的諸因素進行分析論證,最后提出傳統武術發展的對策建議,希望通過本文能夠對傳統武術的繼承和發展有所裨益。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中國傳統武術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
以中文體育核心期刊、武術教材、武術專著、歷年各體育院校博碩論文為主要參考文獻,為文章的論述提供理論前提和依據。
1.2.2 專家訪談法
對武術傳人、專家學者、民間拳師、社會大眾等進行訪談,了解他們對傳統武術發展現狀和發展對策的看法。
1.2.3 數據統計法
對調查的有關數據進行數理統計,并對統計的數據進行分析,以得出的相關數據進行對本文的論證支持。
1.2.4 邏輯分析法
對傳統武術相關概念的界定及其內涵進行邏輯推理,及對傳統武術的發展現狀、發展困境、制約因素進行歸納分析,為傳統武術發展策略的制定提供邏輯基礎,從而獲得本文的主要結論。
2 研究結果與分析
2.1 傳統武術的發展現狀
2.1.1 中國傳統武術在國際上的發展現狀
首先,國際武術聯合組織的建立越來越多。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由于我國運動員和教練員在國外的表演和宣傳,中國傳統武術在國際社會得到廣泛傳播。從1990年10月3日成立國際武術聯合會到現在,已有108個正式會員國,五大洲也相繼建立了洲際武術聯合會,促進了傳統武術在國際上的發展;其次,傳統武術在國外倍受推崇,習武人數越來越多、來華參加傳統武術比賽的人數也逐年增加。再次,傳統武術受到好萊塢的熱捧。最后,越來越多的傳統武術名家也經常奔赴國外教學,促進了傳統武術在國際上的傳播。
2.1.2 國內傳統武術的發展現狀
近年來,國家體育總局的領導和武術主管部門都把如何發展傳統武術放到了一個相當重要的位置。傳統武術在拳種的挖掘,技術動作的整理,比賽推廣,以及市場化運作等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但在看似繁榮景象的背后也隱藏著傳統武術發展的諸多不足和隱患。第一,武術類電視節目得到空前發展;第二,弘揚中華武術的國產電影越來越多;第三,近些年來,關于傳統武術的書籍、影像制品和科研論文如雨后春筍般紛沓冒出,呈現出繁榮景象;第四,練習傳統武術的人群急劇增加,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世界有近2億人練習武術,這個數字在中國至少有幾千萬;第五,近年來,以傳統武術為主要競賽內容的交流比賽或年會比較頻繁。
2.2 當前傳統武術發展面臨的困境
首先,中國傳統武術大量拳種消亡,隨著武術競技化的需求,把傳統拳種搬上了競技舞臺,在以爭牌奪金為目的的現代競技武術競賽規則引導與規范下,致使許多拳種都失去了自己的技術風格和原有的特色。加上在當今快節奏生活的前提下,人們大多不愿意花費很多的時間去修煉某一門派的功夫,而使傳統武術拳種逐漸衰退,產生了“人去藝絕”后繼無人的現象;其次,傳統武術倍受冷落,呈現競技武術一支獨秀的局面,從目前我們國家的指導方針上來看,上至國家武術管理部門,下至地方武術協會,競技武術始終是其工作重點和培養目標,在人才后備、學歷教育、競賽體系、科研力量等方面,競技武術仍然是國家重點扶持對象,而傳統武術只能在民間發展,且基本上處于自行發展狀態,步履維艱;再次,中國傳統武術呈現內冷外熱的反差性,在中國人中學習傳統武術的人正在減少,而外國人不斷增加;中國人學習傳統武術更注重形神兼備,而外國人更重視深刻的文化內涵;中國的學校武術絕大多數是名存實亡,而國外的部分學校正在增設武術內容。這種典型的“墻里開花墻外香”與“庭外開花庭內枯”現象,呈現出傳統武術內冷外熱的極強反差性;最后,傳統武術逐漸被異域體育項目蠶食,傳統武術的生存不僅面對著競技武術的沖擊與演變,更面臨著被很多異域體育項目蠶食的危險。受西方體育思想的影響,西方的體育運動項目大量涌入,不斷蠶食著傳統武術。
2.3 制約傳統武術發展的主要因素分析
當前,傳統武術的發展正在走進問題時代,“傳統武術的傳統是一個不斷變化中的傳統,自然這個傳統處在不斷變化中的傳統武術,就不可能是永遠不變的;時代在變,傳統在變,現代社會中的傳統自然也必須發生變化。傳統武術在現代社會發生變化是必然的,但是,其在現代社會所發生的變化卻并不是盲目的,而是人們在發現問題的基礎上促成的。”要解決問題的最根本的途徑,就是在堅定不移地堅持科學發展觀的基礎上,廣泛運用社會學、文化學、哲學等理論,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發現問題產生的社會背景、文化因素、自身因素,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從而推動傳統武術的發展。
2.4 促進傳統武術發展的對策建議
加強傳統武術科學理論體系研究,促進傳統武術科學發展;確立傳統武術體育性與本質性相統一的發展方向;簡化傳統武術套路并制定國家標準以促進其普及與發展;加強傳統武術的自身改革與創新;加強傳統拳種間的交流,借鑒太極拳的發展模式促進其他傳統拳種的均衡發展;政府對舉辦傳統武術比賽應給予一定的經濟支持;擴大傳統武術的宣傳渠道和加大向世界推廣的力度;以旅游為平臺促進傳統武術的傳播;在企業中開展傳統武術活動,促進傳統武術文化與企業文化有機融合;加強高校本土傳統武術文化傳承人的培養。
3 結論與建議
中國傳統武術有著幾千年的發展歷史,也鑄就了許多輝煌的成就,然而,時過境遷,傳統武術的現展面臨著大量拳種消亡、競技武術一支獨秀、內冷外熱和被異域體育項目蠶食的困境,并存在自身、社會、文化等方面的制約因素。
針對各種制約傳統武術發展的因素,提出以下建議:加強傳統武術科學理論體系研究,促進傳統武術科學發展;確立傳統武術體育性與本質性相統一的發展方向;簡化傳統武術套路并制定國家標準以促進其普及與發展;加強傳統武術的自身改革與創新;加強傳統拳種間的交流,借鑒太極拳的發展模式促進其他傳統拳種的均衡發展;政府對舉辦傳統武術比賽應給予一定的經濟支持;擴大傳統武術的宣傳渠道和加大向世界推廣的力度;以旅游為平臺促進傳統武術的傳播;在企業中開展傳統武術活動促進傳統武術文化與企業文化有機融合;加強高校本土傳統武術文化傳承人的培養。
【參考文獻】
[1]栗勝夫.中國武術發展戰略研究[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3:11.
[2]李寧,江百龍.中國武術史略[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6:28.
論文摘要: 《建筑力學》是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的崗位能力核心課程,針對建筑力學課程傳統考核存在的問題,本文進行了教學改革、考核方式與考試內容的改革探索研究,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自學能力、系統掌握課程知識等,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
《建筑力學》是建筑工程技術專業重要的崗位能力核心課程,是學生最早接受工程觀點和工程知識的課程,與工程實際有緊密的聯系,課程內容既為后續課程奠定了良好的力學基礎,又可直接應用于工程計算,學生通過力學系列課程的學習后才可能走向工程[1],在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素質、工程能力與創新能力等方面都具有其他課程不可替代的作用。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考試內容、考試方法不改革,考試的導向功能就不能充分發揮,將嚴重地制約課程的教學改革和發展[2]。因此,課程的考核亦需要改革,我們需要改變考試觀念、更新考試方式,注重知識應用、分析解決問題等綜合能力的培養。
一、傳統課程考核存在的主要問題
考試是教學系統的重要反饋手段,對教學具有調節、評價作用。同時考試也是促進學生學習的重要手段,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都具有重要意義[3]。
傳統的《建筑力學》考試多采用一次性的閉卷筆試方式來確定學生的成績。學生為了應付考試,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死記硬背課本和筆記內容上,這樣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全面掌握,也不利于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不能充分發揮考試的作用。總結存在的問題,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
1.考試觀念陳舊
部分學校、老師、學生對考試的認識仍停留在傳統觀念上,僅把考試當作決定學生升級、畢業、獲得學位的考查手段;考試就是為了取得學分,能夠順利畢業,拿到學位文憑。這些錯誤的觀點既不利于學生鞏固所學知識,促進今后學習,又不利于教師改進教學方法,優化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效果,更不利于學校對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整體水平的了解[4]。
2.考試方式單一
以往的考核方式是期末一張試卷,總成績分為期末考試成績(占70%)和平時作業(占30%),主要表現為總結性考試、閉卷、筆試。這種檢查學生學習效果的方法有很多弊端,一些學生到考試前臨時突擊,平時作業盡管也能完成,但是完成質量怎么樣,教師卻無從真正了解。而且學生在考試時容易投機取巧,采用作弊手段獲得高分,總結性考試缺乏階段性考核評價,缺乏對學習過程的考核,存在平時松、考前緊、考后忘的現象,不利于引導學生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同時增加了學生學習的功利性。
3.考試內容片面
傳統的《建筑力學》考試內容不夠全面,多局限于書本中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記憶性成分占很大比重,只側重于考核學生記憶知識的水平,忽視了對學生實踐能力、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的評價,嚴重挫傷了學生的積極性,助長了考試作弊的不良風氣,從而影響了學校良好校風和學風的建設。
二、考核改革探索
為了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習效果,我們必須改進傳統的教學考核,采取多樣化的考核方式,改革考試方式和考試內容,否則,便不能充分發揮考試的導向功能,將制約《建筑力學》課程的教學改革和發展,我作了如下方面的改革探索。
1.課程教學改革
課程教學一改傳統的教師“粉筆+黑板”講授模式,在學習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將課程的學習整合為幾大模塊,結合專業特點,充分設計教學,實施模塊化教學。模塊化教學項目任務的實施是以小組的形式進行,將全班同學劃分為幾個小組,每個小組選出一名組長,負責小組協同工作。這在一定程度上可鍛煉同學們的自我學習能力與組織能力,培養團隊協作精神。
2.考試方式改革
要想改變“平時不學、考試突擊”這種狀態,只有改革考核方法。改革一次性總結性考試方式,可采用多種形式,以加強對學生平時學習的考核,并增加平時成績在總成績中所占的比例,注重過程考核。在學習過程中,注重引導學生自己動手、動腦、主動思考問題,重視學生獲得知識的方法、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激勵學生自主學習。平時考核采用模塊化學習任務、發現提問、小組討論、成果報告等多種形式。這種變一次性、終結性考試為學習過程的考核形式,有利于課程分階段目標的實現,可引導學生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減少學習的功利性,從根本上改變應試教育長期制約學風、考風建設的狀況,促進學生良好品質的養成,做到考試內容和形式的統一、學習知識與能力培養的統一。
3.考試內容改革
考試內容是考試改革的重點,也是培養學生創新素質的關鍵所在。因此,在保證基本知識、技能的基礎上,考試題目應具有靈活性大、知識面寬、綜合運用知識能力強的特點,這樣可以考核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同時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避免學生考前突擊、死記硬背、考時抄襲等不良行為的發生。針對建筑力學的課程特點,可加強對綜合性、工程性內容的考核,著重考查學生對所學專業及相關學科知識的了解和掌握。建筑力學中的很多知識來源于生產實踐,具有較強的工程訓練性,為此我們要培養學生用發散思維的方法來分析解決相關的實例。
三、結語
針對傳統《建筑力學》課程考核存在的問題,我們進行了上述改革探索,這些教學改革、考核方式與考試內容有利于學生培養學習興趣,系統掌握課程知識,提高自學能力,培養協同工作精神。課程考核改革是一項復雜的、系統的工作,涉及到教學內容、考核方式和考核內容的改革,還關系到教學秩序的穩定和教學質量的保證等,應當有計劃、分期、分批地進行。課程考核改革工作仍很艱巨,亦需要不斷總結經驗并逐步推進,最終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目標。
參考文獻:
[1]郭劍,張福明.如何激發學生學習建筑力學的興趣[J].山西建筑,2007,(2).
[2]姜大源.職業教育學研究新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培養已成為一項重要的使命,是培養大學生創新技能和創新精神的基礎,建設大學生科技創新團隊對于提高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培養科研能力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抑制普通高校大學生科技創新團隊建設的幾種因素,并提出了建立學生自主管理的大學生科技創新團隊的方法和相應的管理辦法。為建立合適的高校大學生團隊和從事科技創新活動提供指導性建議。
關鍵詞:
教師科研;學生自主管理;科技創新團隊
普通本科院校把培養創新創業人才作為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標之一,通過創新創業訓練培養學生的創新技能和創新精神[1]。忻州師范學院通過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培養來探索培養創新人才改革體系和路徑,創新團隊作為人才培養的有效載體和形式,其地位和作用非常重要[2]。建立學生自主管理的創新團隊是學生提高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和手段。忻州師范學院大學生科技創新團隊建設已經初具規模,但大學生創新團隊的建設多側重教師對學生個體動手能力和思維能力的培養上,沒有涉及創新團隊本身的學生自主管理,只側重在創新團隊中學生個體的培養,而沒有考慮創新團隊的發展管理。構建學生自主管理的大學生科技創新團隊有益于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有益于團隊的自主管理和在提升中發展,能讓更多的學生參與,有益于培養更多的創新型人才,學生有更多的自由思維空間,更有益于大學生提高自身創新能力[3]。大學生科技創新團隊離不開學生、教師和學校的共同努力和投入。需要教師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建立學生自主管理的大學生科技實踐創新團隊,吸收不同年級不同專業的學生來參加,大四的學生畢業,大一的學生加入,創新團隊的發展具有可持續性,讓學生來管理,有選擇性的吸收優秀的新隊員,使創新團隊更加和諧地發展、不斷進步。學生自主管理的大學生科技實踐創新團隊是大學生科技實踐活動的未來發展方向。
1當前大學生科技團隊創新建設存在的問題
1.1大學生科技創新團中教師為主要管理者
大學生科技創新團隊主要是教師組建,教師從組建團隊,確定研究的方向,儀器的培訓到開始實驗,實驗結束撰寫論文,投入大量的精力,而學生只是在教師指導下完成一個項目,不能體現學生的主動性,自我創新能力也得不到發展。
1.2大學生科技創新團隊缺乏可持續性
普通的創新團隊成員往往是在一個年級或是一批學生,如果這個創新團隊起主要作用的學生離開,那么就需要組建新的團隊,團隊中良好的理念、思想、方法就不能夠很好地傳承下去,新的團隊在教師的帶領下從零開始培養,需要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不能夠實現創新團隊的可持續性。
1.3單一的科技創新團隊缺乏時間的保證
傳統的科技創新模式,學生用于科技創新的有效時間較短。學生通常在大二暑假開展科技創新,有效時間僅僅一個多月,開學后課程較多,沒有足夠的時間繼續創新工作,僅利用星期天想完成科技創新論文比較困難。
1.4科技創新團隊缺乏創新方向和自主能力
學生在進行科技創新前沒有了解教師的科研細節,要想了解并領會,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許多學生依賴指導教師擬定課題或直接參與教師的科研課題中,再者學生的進行創新實驗之前沒有參加專業的訓練,缺乏主動思考問題,獨立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1.5科技創新團隊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激勵機制
我院對學生申報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有規定,每位指導教師僅限一個學生申請,每項支持1500元,嚴重阻礙大學生科技創新團隊的建設和發展,科技創新成果也缺乏必要的保障措施和激勵機制,開展創新活動的經費資助較少,對科技創新活動的重視程度不夠,組建科技創新團隊也只能“紙上談兵”,無法付諸實踐。
2依托教師科研平臺構建學生自主管理的科技創新團隊的方法
2.1依托教師科研,明確科研方向
創新團隊的指導教師根據自身正在研究課題的內容和方向,從其中派生出若干小項目,把科技創新團隊分成幾個小組,學生課題可以相互獨立又互相聯系,這些項目本身來源于教師通過實踐的科學研究,不同于大多數傳統大學生實踐創新,能夠很好地把大學生課堂上學到理論知識與科技創新相結合,學生能夠獨立完成或者在指導教師的輔助下完成,從而更好地帶動學生提高自身的創新能力。
2.2學生自主管理,機動靈活組建創新團隊
依據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興趣方向,組織不同年級的學生參與的學生自主管理的創新團隊,項目小組由導師指派一人擔任小組組長,指導教師根據學生的個人素質和創新能力以及興趣方向并結合學生的個人意愿,選擇不同年級不同專業的多名學生組成各個小組,創新團隊的研究則是由多個項目小組組成,各個項目小組可以協作完成,也可以獨立完成一個創新實踐課題,項目小組和創新團隊的低年級學生在高年級學生組織和引導下,通過相互學習互相協作,彼此競爭可以很快地融入項目小組,融入整個創新團隊。同時這種團隊精神也會吸引更多的學生參與到科技實踐創新團隊中,實現科技創新活動可持續地發展。
2.3學科交叉、年級交叉,建立可持續性的大學生
科技創新團隊在組建科技創新團隊時,選擇不同專業,比如化學、生物、體育、地理系的學生,實現多學科交叉,又利于科技創新的發展,也可以讓大一到大四的學生同時參加,在團隊中逐步實現以老帶新,螺旋上升式發展,形成多層次、可持續的科研梯隊組織和學生自主管理的大學生科技實踐創新團隊,在整個創新團隊的發展過程中不斷有新成員加入,也不斷有老成員退出,把創新團隊已有的優秀的團隊精神,組織模式和管理機制承傳下去,同時還有不同的創新的管理模式加入。
2.4加強科研實驗室的開放程度,申報學生科研項目
加強科技創新實驗室建設,也是提高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具體途徑。團隊可以申請系里開放實驗室,給學生提供創新條件、創新環境、創新氛圍和創新平臺,有了實驗室這個創新平臺,一方面組織青年教師對在實驗室開展研究的大學生創新團隊給予技術指導,另一方面對學院提出要求,設立大學生創新基地,每年下撥一定的經費,還可以鼓勵學生依據本實驗的具體情況申請學校、省級和國家級的大學生創新項目,保證科技創新團隊的經費支持,使更多的學生能夠參與到科研工作中來,切實提高自身的創新能力。
3結語
依托教師科研,構建了學生自主管理的大學生科技實踐創新團隊,我院經過幾年的實踐和改革,取得良好的效果,不少學生有了創新成果,并且申報了大學生科技創新獎,通過創新團隊的有效管理和特色教育,不僅提高了本團隊內學生的創新能力,而且帶動更多的同學加入到科技實踐創新活動中來從而起到帶頭示范作用,加深大學生科技創新的意識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促進本科教學質量的全面提高,學生自主管理也不斷創新、不斷進步。
參考文獻
[1]黃佳木,彭小芹,劉天模,等.依托學科基地建設實驗平臺,培養材料專業創新人才[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8,25(6):13-15.
[2]尹潔,李鋒.大學生科技創新團隊協同創新能力培養研究[J].大學教育,2011,28(4):173-175.
[3]李紅艷,梁斌,黃健.設計性實驗與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有機融合的教學模式的探討[J].經濟研究導刊,2012(25):300-302.
[4]薛雙喜.依托教師科研構建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模式的探索[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9(11):20-21.
[5]史懷平,胡沈榮,郭超,等.依托高校科研平臺加強大學生科技創新團隊建設[J].教育教學論壇,2015,32(8):5-6.
論文摘要:高校藝術教育的目的是最大化地開發學生的潛能,提高學生自身的素質,使其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發展。高校藝術教育一定要滿足素質教育的要求,這就要深刻認識素質教育與藝術教育的關系,從而更好地在藝術教育中滲透素質教育。本文主要是就高校藝術教育與素質教育的關系進行的論述。
目前,我國正處在知識不斷更新,科技不斷進步,國際競爭日益激烈的時代,要想在這一時代中實現把我國建成中等發達國家的目標,關鍵在于人才,為此,我國提出了素質教育政策,想以此來培養更多的適應社會發展的各類人才。素質教育的提出引起了教育界的普遍重視,但由于中小學的升學壓力大,導致了應試教育仍然占有著重要的地位。在學生升入大學后,素質教育才真正以主題要求、學生自覺的形式表現出來。發展素質教育,就意味著要高度重視學生的特長和不斷挖掘學生的內在潛質。素質教育為藝術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藝術教育在素質教育中可以得到更好的開展,加強素質教育,不斷提高對藝術教育的認識和更好地實施藝術教育是搞好素質教育必不可少的一環。
1藝術教育和素質教育的內涵
1.1 藝術教育的內涵
藝術教育的根本是審美教育。審美教育有狹義和廣義兩種理解,從狹義上說,審美教育的內容主要包括藝術欣賞、藝術知識以及藝術創作的教育;而從廣義上講,審美教育還是一種注重培養人的審美觀點、審美情趣,提高人對美的鑒賞力和創造力的教育。總之,審美教育能夠增長人的智慧,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對美的鑒賞力,通過審美教育可以使人變得聰明、熱情、高尚。這種人能夠以樂觀的心態去面對現實,能夠在不斷追求美的過程中將自己培養成具有崇高理想的、對社會有用的人。因此我們可以說,審美教育是人類進步的需要,對培養全面型的發展人才具有重要意義。
1.2 素質教育的內涵
素質教育主要包括身心素質、文化素質、思想道德素質、藝術教育以及培養學生的專業研究能力和創造能力等。身心素質就是使學生具有充沛的體力及強健的體魄,使其在遇到困難和挫折時能夠迎難而上,樂觀豁達。文化素質就是使學生擁有淵博的知識和良好的人文修養,使學生的知識能夠結構化合理化,能夠應用自己所學的知識對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思想道德素質的宗旨是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道德觀和價值觀。藝術教育就是要培養學生的審美觀察能力、鑒賞能力、創造能力及適應能力等。
2高校藝術教育和素質教育的關系
2.1 高校藝術教育與身體素質的關系
藝術教育能夠提高高校學生的身體素質。心理學家對完全沉浸于音樂的人的研究發現,音樂對人的生理、心理、思想感情等都產生了良好的影響。優美平穩的音樂能使人心情平靜而愉快,能夠起到調節人的中樞神經的良好作用;歡快的音樂能夠使人心情舒暢,能夠促進人體胃液的分泌,從而起到幫助消化和增進食欲的目的。
2.2 高校藝術教育與科學文化素質的關系
(1)藝術教育有利于全面開發大腦的潛能
人的大腦具有左右兩個半球,右腦被稱為“形象腦”,具有非邏輯機能;左腦被稱為“語言腦”,具有邏輯機能。傳統的教育注重傳授給學生基本的知識和技能,注重對學生智力的開發,因此就存在重智育、輕美育的弊端,這就導致了學生的許多潛能得不到應有的開發,如果加強對學生的藝術教育,那么就會使學生的多方面潛能得到開發,由此可見,藝術教育對全面開發大腦的潛能具有重要的作用。
(2)藝術教育有利于提高人的記憶力。在傳統的教學中,許多學生都是死記硬背,這樣的做法從表面上看是學生記住了許多,但實際上這種記憶存在時間短,學生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會將其忘掉。而如果重視對學生的藝術教育,比如在高校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播放影片、音樂等形式為學生講解相關的內容,就容易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更深層次地理解所學內容的意義,學生通過這種方式記住的知識會長時間不會忘記,所以我們說藝術教育有利于提高人的記憶力,從而最終提高自身的科學文化素質。
2.3 高校藝術教育與道德素質的關系
藝術教育能夠使大學生的道德素質在無形中得到提升。我國古代的教育家孔子將音樂看成是教化的工具,他認為“移風易俗,莫善于樂”。音樂作為藝術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凈化學生的靈魂,優美動聽的音樂對學生的精神起到了潛移默化促進的作用,能夠激發學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欲望。另外,高校教師如果經常給學生放一些具有教育意義的感人電影,學生也會被影片中的人物事跡所感動,從而自覺地想這些人物學習,這樣學生就不自覺地受到了教育,提升了自己的道德素質。
2.4 高校藝術教育與審美素質的關系
社會是一個相當復雜的群體,在這一群體中,正義與邪惡、美與丑、高尚與庸俗是并存的,高校學生作為未來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他們的素質對社會的發展至關重要,所以,一定要通過藝術教育來提高大學生的審美素質。審美素質高的人高尚、優雅,而審美素質低的人庸俗、低級。一個畫家與一個從來都不作畫的人相比更能感受到線條及色彩的審美韻味;一個音樂家與一個完全不懂得音樂的人相比更能感受到和弦及音響的巨大魅力。
2.5 高校藝術教育與人文素養的關系
藝術教育是人文學科的組成部分,人文學科又比較集中地提煉和概括了社會中存在的人文因素,這些人文因素是人文教育課程中非常重要的內容。藝術在人文學科中是直接作用于學生的情感的,能夠凈化學生的心靈和陶冶學生的情操,從而使學生的人格更加健全和完美。人文教育使學生在自己的學習和生活中能夠更主動、更自覺、更高雅,使其逐漸成為具有高素質的合格人才。未來的社會充滿了更多的競爭和挑戰,為了培養適應社會的優秀人才,以后的高校教育將會更加注重藝術教育,更加注重對知識創新、人格健全人才的培養。高校的藝術教育是培養大學生人文素養的重要途徑。
2.6 高校藝術教育與創新學習能力培養的關系
我國高校藝術改革的一個重要的指導思想就是創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高校藝術教育的重要目標。研究證明,藝術教育中的音樂教育具有開發人的潛能和啟迪人的創造力的作用,所以在進行藝術教育的改革中要將新的思想和方法等引入到音樂教育中,比如要將教師對學生的被動灌輸改為學生主動的探索,將學生的被動接受改為學生的主動參與等。
綜上所述,高校藝術教育是一項系統的工程,這項工程需要高校師生的共同努力,只有這樣才能使每個人都真心地接受藝術教育,才能使學生的知識、思想、審美等各方面的素質得到真正的提高,才能使其成為適應社會的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楊恩寰.藝術教育與素質教育[J].錦州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1).
[2]魏世夫.加強高校藝術教育 全面提高學生素質[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