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3 11:38:5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民間美術與藝術設計學科融合研究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摘要:民間美術和藝術設計學科的融合是我國文化強國戰略與新文科建設的要求。該文分析我國文化強國戰略和新文科建設的要求,針對藝術設計學科教育主體(學生與教師)對于民間美術認知存在的問題,提出提升認知的建議,并論述民間美術與藝術設計學科融合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以期為兩者的融合明確內在機理。
關鍵詞:民間美術;藝術設計學科;融合;機理
在設計中有效融入以區域性民族民間美術為代表的傳統文化已經引起設計界的重視。現代設計在我國蓬勃發展,同時,一些有識之士注意到部分設計作品中傳統文化缺失的問題,并在各種場合提倡設計實踐應重拾中國傳統文化。在理論研究方面,張道一、潘魯生、靳之林等學者長時間致力于研究民間美術,為梳理以中國民間美術為代表的民間文化作出巨大貢獻;一些新生代的學者也紛紛撰文論述民間美術之于中國現代設計的啟示和意義,并針對民間美術如何作用于設計實踐提出了諸多獨到的觀點。在設計實踐領域,靳埭強、林家陽、貝聿銘、馬巖松等著名設計師都以對中國傳統文化符號的熟稔應用而著稱。從現實情況看,我國藝術設計學科教育的“中國化”任重道遠,在藝術設計學科教育中有效融入以民間美術為代表的傳統文化很有必要?;诖?,首先要厘清兩者關系的內在邏輯,并對兩者融合的機理開展必要的探究。機理是事物變化的理由與道理,指系統結構中各要素的內在工作方式以及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原理和運行規則,包括形成要素和要素之間的關系兩個方面。文章從國家文化強國戰略和新文科建設的要求、教育主體(藝術設計專業學生和教師)意識的缺失、如何提升教育主體的認知水平、客體(民間美術與藝術設計學科教育)融合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四個方面展開分析,探討民間美術與藝術設計學科教育的融合機理。
一、文化強國戰略和新文科建設的要求
我國歷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是文化資源大國。要想將我國建設成為文化強國,相關人員需要進一步挖掘我國傳統文化的內涵,在守正和創新的基礎上大力弘揚與傳播傳統文化,增強我國文化的影響力,從而推進文化強國戰略的實施。因此,國家高度重視文化建設。十九大報告指出要“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強調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促進“國家文化軟實力、中華文化影響力明顯提升”。2020年11月,《新文科建設宣言》發布,呼喚文科教育的創新發展,指明要“強化價值引領”“構建世界水平、中國特色的文科人才培養體系”。這就要求教育者在藝術設計學科教育實踐中,需要以高瞻遠矚的眼光研究和運用傳統文化的人文屬性,發揮其社會效益,基于文化自信增強教育自信,從文化自在走向文化自覺,注重傳統文化在藝術設計學科教育中的浸潤和涵化。中國傳統文化和教育融合是從國家宏觀戰略層面對藝術設計學科教育提出的建設要求與發展方向。藝術設計學科是國家高校教育體系的組成部分,有關人員應該積極響應國家的號召和要求,深入研究以民間美術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在尊重歷史文脈的基礎上創新應用,使藝術設計學科形成有中國特色的藝術設計教育體系,使培養的人才做出能夠詮釋中華民族文化心理結構的“中國設計”。
二、藝術設計學科教育主體對民間美術存在認知的缺失
在藝術設計教育實踐中,部分教師和學生對待傳統文化的意識還有待增強。相關學者對藝術設計教育中的傳統文化缺失問題有過論述,涉及從社會環境到大眾的藝術鑒賞力、從教育體制到學科建設、從意識到行為等因素,但歸結到一點,還是主體——人的問題,即藝術設計專業部分教師和學生主體意識的問題。1.部分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認知存在一定的缺失筆者結合相關文獻和自身多年的教學經驗,認為藝術設計專業的部分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知之不多,缺乏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觀認同,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信心不足。在中國有過數十年設計教育經歷的G.馬蒂亞斯指出,藝術設計專業的部分學生盲目借鑒歐美的設計樣板,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自己國家擁有的獨特設計文化[1];魏東也提到類似問題[2]。孫銘等認為,在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中,部分高校忽視了中國傳統文化基礎課的重要性[3]。張夫也認為,部分高校的藝術設計教育對培育學生的人文情懷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重視不夠,過于重視結果和成績[4]。部分設計類用人單位認為,藝術設計專業的一些畢業生缺乏人文精神和人文素養,對傳統設計文化了解較少,設計的創新性和原創性不足[5]。筆者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發現,藝術設計專業的部分學生存在“重技輕道”的現象。部分學生在美術高考前突擊強化繪畫技巧,進入大學后重視軟件制圖技藝,在一定程度上缺乏人文社科知識,對民間美術的認知有限,這導致他們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缺失文化底蘊和本土性,設計元素以借鑒網絡素材居多,作品容易出現雷同的問題。2.部分教師對傳統文化的重視有待加強導致藝術設計專業部分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缺失的因素較多,如社會環境因素、校園因素、家庭氛圍因素以及自身因素等。但從高等教育的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高校人才培養的職能和教師教書育人的使命看,應該更加注重教師對學生的教育引領作用?!皫熣?,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在藝術設計學科教育中,專業教師的指引是學生認知民間美術及其他傳統文化形式的關鍵。教師的學識、能力對學生有深刻的影響,同時,在施教過程中,教師對具體教學范疇的取向、對學生學習方向的指引,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效果。但從實際情況看,高校藝術設計專業的部分教師對民間美術等傳統文化形式的研究有限,這制約了藝術設計學科教育中傳統文化的應用和傳播。從客觀方面看,藝術設計學科的擴招在一定程度上使部分教師忙于教學,難以抽出時間從事民間美術的系統研究。從主觀方面看,部分教師對民間美術的忽視是最主要的原因。G.馬蒂亞斯指出,部分教師未重視對傳統文化的研究[6];張夫也指出,部分教師在教學中忽視設計歷史與理論的課程,導致部分學生欠缺設計審美和設計文化修養,一些畢業設計缺失文化身份和文化底蘊[7]。另外,從近十年(截至文章撰寫時)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立項情況看,全國明確以“民間美術”為研究對象的有7項,占比約3.7‰。顯然,以高校教師為主的相關學者對民間美術的研究力度有待增強。筆者通過多年的基礎調研,發現海南省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發展歷史、交通的終端性,傳統聚落中遺存有大量的古建筑、裝飾彩畫、雕刻、傳統工藝美術等民間美術的載體,且傳承狀態良好,其本身攜帶大量原真性的歷史信息和多元審美意象,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但這些民間美術缺少當地高校藝術設計專業教師和其他學者的關注與研究,筆者通過檢索文獻發現,針對海南民間美術的研究有限(除黎族民間美術相關研究外)。缺乏系統的研究也就難以在藝術設計學科教育中應用,更談不上對學生的知識傳授和創新引領。
三、如何提升認知
筆者基于多年的教學實踐,認為解決認知問題應該從認知思想和實踐行動兩方面著手。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導師,是指引學生學習方向的主要力量,因此,教師對民間美術的研究和認知是首要的。從學科建設的角度看,學術研究是學科發展的重要基礎,高校藝術設計專業教師應該立足于中國傳統文化,開展各區域民間美術的田野調查和基礎研究,摸清中國民間美術的家底,了解其歷史發展規律、藝術特征、人文意象,通過構建民間美術文化基因圖譜,為民間美術在設計教育和設計實踐中的轉化應用提供基礎素材。另外,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開展課程思政,大力推廣民間美術進課堂,倡導設計作品的本土化、民族化,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引導其做出“中國設計”。同時,教師可帶領學生成立相關研究小組,注重培養學生的調查研究能力,對當地的傳統工藝進行實地踏勘,收集、整理優秀的傳統工藝作品,實現傳統工藝的傳承與創新。教師還要強化學生的實踐能力,創建工作室,帶領學生體驗傳統工藝的材料特性和制作技術。學生應端正認識,避免受功利心的影響,系統、深入地鉆研藝術設計學科及相關學科的知識,尤其是傳統設計理論和傳統文化知識,培養人文情懷,全面提高設計能力和綜合素質?!兑讉鳌吩疲骸叭招轮^盛德,生生之謂易?!敝挥袑⑺枷牒托袆咏y一,才能使傳統民間美術代代相傳,賡續且創新,才能使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生生不息。
四、民間美術融入藝術設計學科教育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從宏觀上而言,中國傳統文化是一個大而全的概念,如果僅從造型藝術或視覺特性方面看,傳統文化中的民間美術也許能夠直接作用于藝術設計學科教育,但這并不意味著排斥其他傳統文化部類。民間美術融入藝術設計學科教育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可以從主客觀兩個方面論述,其中,必要性是主觀需要,必然性是客觀使然。
1.必要性人們可以從經濟學供求關系的角度理解民間美術融入藝術設計學科教育的必要性。從本質上講,一切能夠融合互贏的事物,都是既有各自的需求,又能夠相互供給,單方面地試圖融入另一方往往是徒勞無功的。民間美術在很大程度上繼承了原始藝術的特征,是中國藝術的母體,在器物造型方法、色彩觀念、材料運用、意象結構等方面對現代設計有重要的啟發作用。民間美術作品強調功能和形式的統一,本身就是一件件美輪美奐的設計作品,在歷史的長河中熠熠生輝,不但深受中國人喜愛,從中國歷史上的國際貿易情況看,也為世界所矚目。因此,G.馬蒂亞斯認為設計并非僅發生在20世紀,其開端也不是在歐洲,而是在中國[8]。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民間美術的發展在今天受到一定的影響。部分民間美術因缺乏實用價值而失去了市場空間,主要靠非遺傳承機構或博物館保護,一些手工藝人放棄了民間美術的創作。正如李澤厚所言,如果藝術品僅供審美觀賞,喪失了功能性,那么其就容易趨向衰亡。筆者多年的民間美術田野考察實踐也印證了這一點?,F代設計與市場和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一方面需要滿足人們的生活需求,具有實用功能,與市場深度結合;另一方面有自身的文化認同需求??巳R夫·貝爾認為,一件成功的作品一定是具備“有意味的形式”的;人類學家博厄斯認為,藝術品單純的形式因素只通過形式給人藝術的享受,而賦予藝術品更高美學價值的是形式本身具有的某種含義;在《美的歷程》中,李澤厚在闡述古代陶器紋飾的內涵時,也談到類似觀點。這些原理在藝術設計中同樣適用。但目前現代設計存在以下問題:第一,部分藝術設計作品過度依賴西方的視覺語言經驗,缺乏本土語言;第二,對計算機等輔助工具的依賴導致部分藝術設計作品的藝術性和審美性降低;第三,部分藝術設計作品缺乏文化內涵和人文關懷[9]。這從側面反映出藝術設計學科教育存在的不足。民間美術的需求是在工業文明時代為大眾提供文化的認同感和持續感,融入產業,展現自身的“被需要”;而其供給的是深厚的文化積淀和“天人合一”的造物觀念。民間美術“立象以盡意”的文化符號特征、意象特征、興象特征均給藝術設計學科教育提供了文化認同感和持續的靈感源泉?,F代設計和藝術設計學科教育自身的屬性決定了其必須與受眾、市場緊密結合,因此成為傳播和發揚民間美術的良好舞臺;而現代設計產業和藝術設計學科教育的短板則如前所述,是文化內涵的缺失。從供求關系看,民間美術與藝術設計學科教育的結合是合目的性和合規律性的,兩者的共鳴點在于用文化影響人類。這就可以明顯看出民間美術與現代設計、藝術設計學科教育結合的必要性。
2.必然性將民間美術融入藝術設計學科教育,使傳統文化在藝術設計學科教育中得到良性發展,除了上述的內在供求關系使然,在客觀上也是必然的。首先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使其必然,其次是中國文化的特質使其必然。近十年,在科學把握我國文化發展階段性特征的基礎上,我國提出了一系列推動文化建設的新觀點、新措施。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僅僅是經濟上的復興。文化是民族之魂,是中國人的精神寓所和棲息之地,但過去一段時期,一些人對中國文化的自信表現出波動變化。羅緒春在其博士學位論文《中國文化自信論》中指出,當下中國各方面的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與其他一些方面的發展相比,文化的發展相對滯后,需要進一步提升人們的文化自信,并在傳承和創新中發展中國文化[10]。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增強,我國越來越重視文化建設,人們對傳統文化逐漸表現出足夠的自信。從筆者多年對中國傳統村落的田野調查看,原住民對自身擁有的物質的、非物質的傳統文化倍感自豪,并表達出保護和傳承的強烈意愿,這是非常好的信號。藝術設計是文化產業重要的組成部分,相關人員應該順應時代發展潮流,認識到文化強國的重要性。自覺研究和應用民間美術是藝術設計學科教育發展的必然之路。中國文化的兼收并蓄與和諧觀也是促進藝術設計學科教育與民間美術結合的必然因素。數千年的中國文化發展史證明,自漢代以來,中國文化的發展就是不斷吸收、融合外來文化的過程,從外來宗教的傳入到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充分體現了中國文化兼收并蓄的特性。一方面,中國文化展現出開放性和包容性;另一方面,中國文化通過自身的消化,使由外傳入的文化中國化,最終融入中國社會,成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其實,這也與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根本——“和諧”分不開。中國傳統的“中和”思維善于求同存異、平等共生、互相滲透、融會貫通,此即李澤厚所說的中國文化是“樂感文化”,善于“求大同存小異”,經常以自身原有的一套方法解釋、貫通、會合外來的東西,最終實現“通而同之”。作為舶來品的現代設計,與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民間美術的結合也是必然的。
結語
從事物存在和發展的機理看,文化強國戰略和新文科建設、藝術設計學科教育主體(教師和學生)對民間美術認知的缺失是民間美術與藝術設計學科教育融合的內在驅動力;從必要性看,民間美術和藝術設計學科教育互通有無,相輔相成,相互成就;從必然性看,中國文化的包容性與創新要求決定了兩者融合的必然性。因此,了解教育主體(學生與教師)的意識在教育實踐中的前置地位、兩個客體(民間美術與藝術設計學科教育)之間關系的合理邏輯等機理,將進一步推動相關人員在實踐中努力探索將兩者結合的方法。
參考文獻:
[1][6][8]G.馬蒂亞斯,莫光華.我在中國做設計教育的20年——一位德國教授對中國藝術教育的心曲傾訴[J].美術,2011(1):116-117.
[2]魏東.如何加強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傳統文化教育[J].山西青年,2016(24):273.
[3]孫銘,王侯浴陽.基于文化自信的藝術設計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探究[J].產業科技創新,2019,1(12):121-122.
作者:李錦林 狄紅霞 董瑞云 單位:南熱帶海洋學院創意設計學院 海南工商職業學院思政課教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