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公文范文 > 傳統(tǒng)茶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分析
時間:2023-03-22 10:21:0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傳統(tǒng)茶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分析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chuàng)作。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黨和國家發(fā)展高等教育的鮮明特色,也是培育人才的重要手段。高校作為教育體系中的重要主體,承擔著培養(yǎng)社會主義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在新時期背景下,明確立德樹人的重要地位,將思政工作落實到育人全過程中,打造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新格局,是思政工作面臨的新要求和新問題。針對當前思政工作開展實效性不足的現(xiàn)狀,以我國特色的茶文化為引導,促進茶文化和思政理論的融合,發(fā)揮茶文化思想啟迪和道德觀念培育的功效,解決思政教育引導力和吸引力不足的問題,對高校思政工作的高效開展有著一定的促進作用。而如何充分思政工作內容,增加思想引導和啟迪的作用,發(fā)揮傳統(tǒng)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育人功能,利用好茶文化實施思政工作創(chuàng)新,是我國高等院校需要考慮和研究的主要課題。
1三全育人對高校思政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三全育人作為黨和國家針對當前思政育人現(xiàn)狀提出的改革意見,經過長久的實踐和完善,已經上升到教育戰(zhàn)略高度,成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開展的重要課題。三全育人教育理念主要是指在人才培養(yǎng)過程中,要實現(xiàn)全方位、全員、全過程育人的教育目標,以新形勢下的全新思想教育理念為指導,加強對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建設,確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fā)展方向。[1]這種新的育人理念具體應用在思政教育實踐中,有著對思政教學的全新的要求。首先,整體性要求需要教育工作者發(fā)掘新的教學資源,保障思政育人理論的豐富性,落實整體性的教育。其次,全程性要求需要在各個育人階段均實施思政教育,增加思想引領的作用。針對學生在不同時期表現(xiàn)出的思想差異,以現(xiàn)實情況為基準展開教育,使思政育人更具針對性和有效性。最后,全面性的要求需要樹立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目標,以多元化的教育手段開展豐富的育人活動,使育人工作輻射面積更為廣泛,育人目標落實到實處。三全育人對思政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使傳統(tǒng)教育模式下,以思政課教材為核心,以理論講解為手段,以思政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活動,無法達成全員、全方位、全過程育人的目標。因此,以我國特色的茶文化為資源,發(fā)揮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引導、啟迪功能,全面優(yōu)化思政教育的工作方法,強化育人的效果,推動學生全面發(fā)展目標的達成。[2]
2三全育人下茶文化融入思政工作的價值和意義
2.1茶文化的啟迪功能,可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茶生長于我國本土,吸收天地萬物之精華,有著枝蔓不偏不倚,茶樹堅韌不拔的特性。在這種生長環(huán)境和生長狀態(tài)下,茶葉有著不可替代的香氣,以及強身健體的保健功能。茶有著品茶、飲茶等用途,茶歌、茶藝、茶詩等都有著自身的藝術價值。[3]從這一角度來看,茶相關的物質和精神內涵,都有著其他物質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將這種特色的傳統(tǒng)文化融入到我國教育工作中,對于成長在新時代的青年學生而言,能夠發(fā)揮情感熏陶和思想啟迪的功效。具體而言,飲茶和品茶等活動,可使人處在寧靜淡泊的環(huán)境中,明確修身養(yǎng)性的重要性。茶健體強身的功能,可帶給人愉悅的精神體驗。茶葉甘露般的香氣,更能舒緩人的情緒,使學生審視自我和約束自我,端正自身的思想和行為,形成良好的品質和美德。以茶文化為引導,積極宣揚茶的高貴品行,可以讓學生不自私不浮夸,形成主動奉獻的高貴品格。同時,主動學習茶堅韌不拔的品質,促進學生良好道德觀念和道德品質的形成。
2.2茶文化的靜心功能,可促進學生自我提升和完善茶文化作為我國傳統(tǒng)文化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經過長久的發(fā)展,沒有被其他文化消解的主要原因,是茶文化不斷吸納其他文化內涵,形成獨特的茶文化體系。其中最具有教育的文化內涵,是“以禮相待”的思想精髓。而“以禮相待”的茶禮儀,對于大學生而言,有著重要的教育意義。[4]學生通過學習其文化內涵,領略茶清心靜心的意境,可使內心浮躁的學生平靜心情,在清凈自然的飲茶環(huán)境中修養(yǎng)身心,實現(xiàn)內心的充實。當前,網絡技術的快速發(fā)展,改變著學生傳遞信息的渠道,以及人際交往的方式。學生之間缺少溝通,使學生不能敞開心扉,學生群體缺少良好的交際氛圍。而在茶文化的影響下,學生能夠坦誠相待,并逐漸形成以禮相待的習慣,并產生與人溝通互動的欲望,營造出良好的交際氛圍,實現(xiàn)情感上的交流和互動。這種交際態(tài)度的出現(xiàn),能夠使學生處在大環(huán)境中,了解他人的看法和態(tài)度,從他人那里學習到良好的技能,并主動認識到自身存在的不足,獲得良好的啟發(fā),更好的審己自省,解決自身的困惑和疑慮,消解負面的情緒,從而樹立良好思想品質和良好心態(tài)。
2.3茶文化的教育升華功能,充實思政教育知識內容我國傳統(tǒng)茶文化具有屬于自己的文化體系,其文化內涵與我國傳統(tǒng)的藝術、文學、美學等都有著密切的關聯(lián)。特別是茶德作為茶道精神的升華,其倡導的“清廉、美育、和諧、尊敬”等品質,可為思政教育提供指導。同時,融入到思政育人全過程,可對學生的思想和道德進行浸潤,促進學生思想道德品質的提升,實現(xiàn)思政教育的升華。茶文化還可充實學生的知識體系,全面提升學生對思政工作的認知。例如開展以茶為主題的活動,將思政理論融入其中,并以茶文化交流活動為載體,促進全新思政理論知識的有效傳遞。這些實踐活動都能擴展學生的視野,提升學生的知識性,凸顯思政實踐育人的價值,促進思政工作的全面改革創(chuàng)新。[5]
3.1明確茶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價值與目標,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思想認識在三全育人發(fā)展背景下將茶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必須要明確茶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工作中的價值與目標,樹立明確發(fā)展方向,增強教育工作者對此方面的認識與重視。從而充分發(fā)揮其教育功能,帶動茶文化有效融入思政教育工作中,使大學生成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茶文化的傳承主體。首先,可通過定期組織開展以茶文化思政育人為主題的學術座談會,與其他教師共同研討、分析和研究,不斷豐富自身茶文化知識儲備、茶文化教育能力,探索出行之有效的茶文化融入路徑與方法。[6]其次,還應以高校大學生作為茶文化思政教育開展的重要主體,增強大學生對茶文化的認識與了解,引導大學生在明確認識中國傳統(tǒng)茶文化精髓與魅力的前提下,實現(xiàn)對茶文化思政教育創(chuàng)新。除此之外,思政教育工作者還應清楚認識到茶文化融入思政工作的作用、優(yōu)勢與可持續(xù)性發(fā)展價值,結合茶文化樹立滲透式與傳授式思政教育目標,將學生思想道德情操培養(yǎng)與茶文化傳承相連接,充分發(fā)揮茶文化人文價值功能,更好地促進高校大學生人格品質健康發(fā)展。
3.2借助網絡平臺整合茶文化思政教育資源,完善茶文化思政教育模式茶文化作為滋養(yǎng)與豐富高校思政教育的良好素材,將其融入思政教育工作當中,引導茶文化精神內涵進課堂,不僅有利于潤物細無聲的對學生展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還可有效激發(fā)思政教育活力,幫助思政教育工作者進一步落實“三全育人”教育目標。首先,思政教育工作者應深入挖掘茶文化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多渠道整合茶文化思政教育素材,利用網絡平臺與大數(shù)據(jù)分析處理技術,取之精髓構建為茶文化思政教學資源庫,定期更新和完善資源庫中的教學素材,為茶文化思政教育工作開展提供重要資源支持與保障。其次,思政課教師還應深入挖掘教學教材中蘊含的茶道精神、茶藝、茶德,利用茶文化使思政教育更加貼近生活實際,增強思政教育感染力。除此之外,還可通過將茶葉發(fā)展史與中西方對茶文化的不同認識、闡述和解釋作為重要教育元素,引入思政教育課堂,讓學生明確茶文化在不同國家的具體發(fā)展情況,感受到茶文化的獨特魅力所在。[7]
3.3建設基于茶文化的思想政治工作新格局,實現(xiàn)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高校課程均具有教書育人,培育學生成長成材的作用和責任,所有教職工都承擔著培養(yǎng)學生健康成長的育人責任。所以,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融入茶文化教育元素,不僅要發(fā)揮思政教育工作者職能作用,還應帶動專業(yè)課教師、輔導員等多方主體全部參與其中,構建全員參與、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新模式。以此來保證茶文化完全融入高校人才發(fā)展全過程,利用優(yōu)秀茶文化孕育高素質人才。首先,實現(xiàn)全員育人。需要加強對新時代茶文化思政育人觀念的宣傳與普及,利用新媒體與傳統(tǒng)媒體,包括微信、微博、校園廣播等多個媒介載體,大力宣傳茶文化思政育人作用、價值與優(yōu)勢,以此來不斷提高對茶文化融入思政教育中的重視,使之主動參與思政教育改革,為茶文化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融入打下堅實基礎。其次,深化全程育人,建設全覆蓋茶文化思政教育格局。可通過在思政課程體系中增設茶文化育人素材與課時,定期組織開展茶文化教育課程,為學生傳授優(yōu)秀茶文化知識、內涵與發(fā)展史,加深學生對茶文化知識的掌握和了解。然后,促進學校部門系統(tǒng)化聯(lián)動,生成育人合力效應,齊抓共管開展全程茶文化育人工作。組織全體學生積極參與基于茶文化的思政第二課堂,鼓勵學生通過志愿服務、社團活動等加深對傳統(tǒng)茶文化的體驗與了解,將傳統(tǒng)茶文化貫穿于思政教育全程。除此之外,實現(xiàn)全方位育人需要緊密結合當代大學生成長發(fā)展需要,依據(jù)大學生群體多樣性、差異化需求,借助多模態(tài)育人模式、多樣性育人場域以及多元化育人主體,采取媒介聚合、思想引領等措施,多維度開展傳統(tǒng)茶文化思政教育工作。將傳統(tǒng)茶文化融入思政課堂、校園文化活動等方面,利用優(yōu)秀茶文化精神塑造學生健康人格與道德精神,促進學生成為社會所需要的高素質人才。
3.4結合茶文化豐富思政實踐教學活動形式,有效拓展茶文化融入路徑結合茶文化豐富高校思政實踐教學活動形式,真正落實“三全育人”教育目標,一方面可通過積極利用網絡新媒體平臺,大力宣傳以茶文化為載體的各類文化資源,引導大學生依托社團、學生團體積極開展各類茶藝活動,借助假期時間飲茶、品茶、泡茶,感悟茶藝之中的精髓與魅力,促使大學生通過親身體驗實現(xiàn)休身養(yǎng)性,引導大學生深入感受中華傳統(tǒng)茶文化精神內涵與價值,體會崇尚禮儀的儀式活動。另一方面,還可通過建設專門的茶文化社團,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茶文化實踐活動。比如,指引學生利用假期時間到茶葉種植基地、茶企業(yè)、茶葉生產車間等地參觀調研,了解當前茶葉發(fā)展現(xiàn)狀,明確茶文化在我國社會文明發(fā)展中擔任的重要角色,以此來增強大學生對傳統(tǒng)茶文化的理解與重視。
3.5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融入茶文化教育元素,發(fā)揮思政隱性教育資源優(yōu)勢校園文化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隱性教育資源,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融入傳統(tǒng)茶文化思政教育元素,開展豐富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不僅有利于實現(xiàn)茶文化在思政教育工作中的全面融入與滲透,還可真正落實“三全育人”目標,提升高校人才培養(yǎng)質量與效率。在具體實踐中,首先可通過積極利用校園新媒體聯(lián)盟等多個媒介載體,對傳統(tǒng)茶文化進行宣傳教育,改變傳統(tǒng)式思政教育模式,以多樣化教學形式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擴大茶文化傳播范圍。同時,學校還可通過定期舉辦與傳統(tǒng)茶文化有關的藝術社團活動,比如在校園內定期舉辦傳統(tǒng)茶文化藝術節(jié)、建立茶文化研究社團、組織開展茶文化演講辯論會、舉行茶藝表演、茶文化宣講活動等等。以多種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形式,構建學生樂于參與并積極活動的思政教育方式,引導學生深入體會中國傳統(tǒng)茶文化魅力,自覺傳承茶文化。其次,搭建校園微平臺,廣泛開展茶文化教育活動,引導學生通過線上線下兩種渠道,自主展開茶文化學習活動。并以茶文化為主題,借助網絡教育平臺展開跨文化交流活動,引導學生與外國友人共同討論茶文化,了解茶文化在其他國家的重要性與文化形式,并將我國茶文化帶出去,實現(xiàn)對茶文化傳承、弘揚與傳播的目的。總而言之,三全育人作為全新育人理念,是高校思政工作構建立體化育人格局的重要依據(jù),也是促進高校思政工作效能提升的重要舉措。面對新的發(fā)展趨勢,以及三全育人的新要求,傳統(tǒng)思政教育工作方式,已經不能滿足現(xiàn)實的需求。借助我國特色的傳統(tǒng)茶文化,充實和豐富思政工作內容,并發(fā)揮茶文化在教育領域中的思想啟迪、靜心、教育升華功能,可挖掘更多具有思政價值的茶文化內容,落實到教學實踐中,促進茶文化和思政理論的充分融合,全面提升思政工作開展的成效,也培養(yǎng)出更多具有較高文化素養(yǎng)的優(yōu)秀人才。
參考文獻:
[1]徐帥,唐雯.茶文化背景下學習強國APP提升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研究[J].福建茶葉,2022(01):142-144.
[2]何春連.文化自信建設下茶文化在職業(yè)本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滲透實踐研究[J].福建茶葉,2021(12):205-206.
[3]楊丹,夏愛萍.茶文化視角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融合高校輔導員與思政課教師耦合育人實踐研究[J].福建茶葉,2020(09):278-279.
[4]叢楠楠,王久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討——以中華傳統(tǒng)茶文化為視角[J].經濟師,2019(07):168-169.
[5]肖姣平,謝勇軍.習近平新時代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現(xiàn)狀分析與對策探究——基于廣東省高職院校的調查[J].職業(yè)技術,2021(07):18-25.
[6]周圓.文化自信背景下儒家文化思想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學生管理工作中的應用[J].吉林教育,2021(11):70-71+81.
[7]付曉玲,程鴻芳.“雙高計劃”背景下的“思政課教學改革”的路徑研究——以茶文化為依托[J].福建茶葉,2021(03):118-119.
作者:王雪蓮 單位:衡水學院黨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