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6 16:52:2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深部開采回采巷道底鼓防治技術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我國煤炭資源開采強度大,大部分服務年限較長的礦井已進入深部開采,巷道圍巖的穩定性問題日益突出,尤其是軟巖巷道,采動后上覆巖層支承壓力傳遞至巷道底板,使應力在底板集中,引發巷道出現底鼓[1-4]。底鼓是巷道常見的動力現象,對巷道的行人、運輸、通風等造成嚴重影響,使巷道經常返修,增加維護成本[5-8]。國內外學者對底鼓的發生機理進行了大量研究,如康紅普[9]提出底鼓是巷道受動力影響發生的失穩現象,擾曲、彈塑性位移及擴容位移是引起底鼓三大因素。趙紅濤[10]以車集礦巷道為研究對象,對深度軟巖巷道圍巖變形原因進行分析,發現巷道在底板松軟、巷道底板及底角缺乏支護、圍巖應力及采動壓力等綜合影響下出現底鼓,并提出采用大直徑錨索束+反底拱+深淺孔注漿技術控制底板變形,現場取得較好的效果。賈進亞[11]等針對某礦-1000m軟巖巷道底部變形嚴重問題,采用FLAC軟件模擬分析不同底鼓加固措施效果,并最終優選底拱混凝土澆灌+底板錨桿底鼓治理方案,現場應用后底鼓量控制在30mm以內,取得顯著的底鼓治理效果。賀永年[12]認為底鼓是頂板巖層應力通過兩幫向底板傳遞,頂板與兩幫應力在底板集中,底板在應力擠壓作用下發生斷裂,引起底板隆起。雖然國內外眾多學者對底鼓的成因進行了大量研究,但是底板巖層性質及應力分布具有復雜性,應結合礦井的具體條件分析底鼓的發生機理[13-14]。常見的底鼓控制技術主要是對兩幫和底板進行提前卸壓,但常忽略了對頂板的卸壓,尤其是對堅硬頂板的提前卸壓,因此多數礦井很難控制底鼓[15]。本文以30201運輸巷為研究對象,分析了巷道底板發生剪切破壞的機理,提出采用底板錨桿+開挖卸壓槽聯合治理底鼓,根據監測巷道圍巖變形量可知,聯合法治理效果明顯,有效改善了巷道底板變形,為類似巷道底鼓控制提供了經驗。
1工作面概況
母杜柴登煤礦30201首采工作面位于井田南翼中部,302盤區東側,主采煤層為3煤,設計采高4.8m,生產能力4.2Mt/a。工作面設計長度3500m,寬度240m,為南北走向,向302盤區西部接續。煤層厚度為3.8~6m,總體南部厚,北部薄。煤層埋深為630.8~654.61m,南淺北深。煤層底板標高為+631.1~+646.132m,南高北低。整體為單斜構造,工作面煤層傾角1~2°,煤層傾向為北西向。煤層底板由泥巖、砂質泥巖構成,巖層強度低,上覆巖層高集中應力經兩幫向底板傳遞,并在底板形成應力升高區,在外界擾動影響下,巷道底板發生底鼓。因此,為保證工作面回采速率,需提前對巷道底板進行卸壓,避免底板出現應力集中。同時,加固底板,提高底板支護強度和穩定性。工作面兩巷采用錨網索+錨注聯合支護,支護參數如表1所示。
2底鼓發生機理
2.1力學分析30201運輸巷掘進后,圍巖的應力平衡狀態被打破,應力重新分布。底板軟巖強度低,上覆巖層高垂直應力經兩幫向底板傳遞,并在底板形成主動應力集中區,該區域內軟巖由彈性狀態轉化為塑性狀態。隨著應力載荷的不斷增加,底板主動應力區不斷膨脹擠壓過渡區煤體,使過渡區的煤體發生頻繁的剪切破壞,破裂面貫通被動區并延伸到巷道底板,巷道底板出現整體剪切破壞。
2.2數值模擬分析
2.2.1模擬方案采用FLAC3D模擬30201運輸巷開挖后圍巖應力分布及位移的變化情況,得到巷道圍巖變形破壞規律。建立200m×100m×50m的力學模型,垂直方向施加15MPa應力。
2.2.2模擬結果分析①應力分布情況30201運輸巷開挖前后巷道圍巖應力分布情況如圖1所示。由圖1可知,30201運輸巷掘進前,巷道應力處于平衡狀態,垂直應力由上向下傳遞,并逐漸增大,但上下應力值相差不大。巷道掘進后應力重新分布,最大最小應力值相差較大,最大應力值為開挖前1.7倍。巷道圍巖周圍應力明顯升高,最大應力分布在巷道兩側,兩側應力向底板傳遞,并在底板形成應力集中區,使底板出現底鼓。②位移變化情況30201運輸巷未支護時巷道圍巖位移分布情況如圖2所示。由圖2可知,30201運輸巷掘進后若不及時采用支護措施,圍巖受動壓影響劇烈,在應力的作用下圍巖發生嚴重的變形破壞,圍巖變形量大,主要表現為頂板下沉、底板鼓起、兩幫移近。根據模擬結果可知,最大頂板下沉量為490mm,最大底鼓量為460mm,最大兩幫移近量為620mm。③側壓系數巷道圍巖塑性區范圍隨測壓系數增加而增大,頂底板增加范圍大,兩幫增加范圍相對較小。當測壓系數大于2后,巷道頂底板塑性區范圍明顯大于兩幫,表明底板發生劇烈變形破壞。
3底鼓控制技術研究
常見的底鼓控制技術主要有加固法、卸壓法和聯合法。加固法主要通過支護提高底板強度,本文主要對底板錨桿支護進行研究;卸壓法主要通過改變圍巖的應力狀態,使底板應力向深部轉移,本文主要對開挖卸壓槽進行研究;聯合法將加固法和卸壓法聯合使用,共同治理底鼓。采用FLAC3D模擬30201運輸巷采用底板錨桿、開挖卸壓槽及兩種方法聯合使用后的巷道底鼓量,選擇最合理支護措施及參數。
3.1底板錨桿
3.1.1模擬方案通過模擬錨桿不同長度、間距及傾角時巷道底鼓量,研究不同參數對控制底鼓的影響。設計3種不同支護方案,具體參數如表2所示。
3.1.2模擬結果分析①錨桿長度錨桿間距和傾角固定情況下,不同錨桿長度下的巷道底鼓量如表3所示。由表3可知,隨著錨桿長度的增加,巷道底鼓量逐漸減小,但減小速率逐漸放緩。因此,不是錨桿長度越長支護效果越好,錨桿過長反而會增加施工難度和施工成本。錨桿長度為2.8m時,巷道底鼓量為最小值175mm。②錨桿間距在錨桿長度和傾角固定情況下,不同錨桿間距的巷道底鼓量如表4所示。由表4可知,隨著錨桿間距的增加,巷道底鼓量逐漸增大,表明錨桿間距的增加對控制巷道底鼓量的作用逐漸減弱。當錨桿間距為0.5m時,巷道底鼓量為最小值125mm,較未支護時減小了72.8%,控制效果明顯。③錨桿傾角錨桿長度和間距固定情況下,不同錨桿傾角下的巷道底鼓量如表5所示。表5不同錨桿傾角時巷道底鼓量錨桿傾角/°底鼓量/mm15220302024519560177由表5可知,隨著錨桿傾角的增加,巷道底鼓量逐漸減小,治理效果變好。當錨桿傾角為60°時,巷道底鼓量為最小值177mm。模擬巷道底板錨桿不同長度、間距及傾角時的巷道底鼓量可知,錨桿長度及傾角越大、間距越小,越能降低底鼓量。在實際施工中,應綜合考慮礦井的地質條件、經濟效益及施工難度等因素,合理布置錨桿。
3.2卸壓槽模擬開挖卸壓槽不同深度和寬度時巷道底鼓量,設計卸壓槽長度分別為0.25m、0.5m、0.75m,深度分別為0.7m、1.4m、2.1m、2.8m,模擬結果如圖3所示。圖3開挖卸壓槽巷道底鼓量由圖3可知,當卸壓槽寬度一定時,隨著深度的增大,底鼓量逐漸減小;當卸壓槽深度一定時,隨著寬度的增大,底鼓量逐漸減小,但減小速率相對不同深度時小,表明卸壓槽寬度對控制底鼓量效果相對于深度小。卸壓槽深2.8m、寬0.75m時巷道位移變形情況如圖4所示。圖4卸壓槽深2.8m、寬0.75m時巷道位移變形圖由圖4可知,巷道開挖卸壓槽底鼓量明顯減小,相比未支護時,巷道最大底鼓量由460mm減小為140mm,減少了69.6%,最大頂板下沉量由490mm增大為505mm,開挖卸壓槽能夠有效控制底板變形,但對降低頂板下沉幾乎沒有效果。
3.3聯合法模擬采用底板錨桿和開挖卸壓槽聯合支護時的巷道底鼓量,設計錨桿長度為2.4m、間距0.5m、傾角60°,卸壓槽寬為0.75m、深為2.8m的參數,模擬結果如圖5所示。由圖5可知,聯合法相對單一的底板錨桿、開挖卸壓槽來說,更能充分發揮各自優勢,控制巷道底鼓效果明顯,能避免底板應力集中,提高底板的穩定性,巷道最大底鼓量降至95mm,支護效果好。
4效果檢驗
30201運輸巷采用底板錨桿+開挖卸壓槽控制底板變形,通過對巷道圍巖變形量進行監測,掌握巷道底板變形規律,驗證治理的合理性。在巷道共布置5個測站,間距15m,每個測站布置4個監測點,分別位于巷道頂板、底板及兩幫,每天對巷道圍巖變形量進行監測分析。在監測的30d內,巷道底板變形量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增加,增加速率逐漸變緩,20d后底板變形量逐漸趨于穩定。根據對5個測站的監測,最大底板變形量分別為70mm、71mm、68mm、75mm、78mm,均值為72.4m。各測站的最大底板變形量均在安全范圍內,底板錨桿+開挖卸壓槽的聯合法控制底鼓量效果明顯,能夠有效提高底板的穩定性,保證了巷道掘進施工的安全性,為類似條件下巷道底鼓量控制提供了經驗。
5結論
5.1以30201運輸巷為研究對象,建立了巷道底板發生剪切破壞的力學模型。采用FLAC3D模擬巷道開挖后圍巖應力分布及位移變化情況,根據模擬結果可知,巷道掘進后最大應力值為掘進前1.7倍,圍巖應力明顯升高,在底板形成應力集中區,使底板出現底鼓,最大底鼓量為460mm。巷道圍巖塑性區范圍隨測壓系數增加而增大,當測壓系數大于2后,巷道頂底板塑性區范圍明顯大于兩幫,底板發生劇烈變形破壞。
5.2采用FLAC3D模擬30201運輸巷采用底板錨桿、開挖卸壓槽以及兩種方法聯合使用后巷道底鼓量,選擇最合理支護措施及參數。通過設計不同底板錨桿長度、間距及傾角時巷道底鼓量可知,當錨桿長2.4m、間距0.5m、傾角60°時支護效果最優。通過設計卸壓槽不同長度及深度時巷道底鼓量可知,卸壓槽深2.8m、寬0.75m時卸壓效果最優。根據模擬結果可知,采用底板錨桿+開挖卸壓槽聯合治理巷道底鼓量效果最好,巷道最大底鼓量降至95mm,在安全范圍內,治理效果明顯。
5.3在巷道共布置5個測站監測巷道圍巖變形量驗證支護效果,根據監測結果可知,最大底板變形量平均值為72.4m,各測站的最大底板變形量均在安全范圍內,底板錨桿+開挖卸壓槽的聯合法控制底鼓量效果明顯,能夠有效提高底板的穩定性,保證了巷道掘進施工的安全性,為類似條件下巷道底鼓量控制提供了經驗。
參考文獻:
[1]楊冉,郝兵元,劉世濤,等.多因素權重下底鼓巷道切槽深度分級研究[J].煤炭技術,2022,41(07):15-19.
[2]吳劍彪,吳銳,許宏偉,等.沿充填體掘巷高支承壓力下底板穩定性控制數值研究[J].煤礦安全,2022,53(06):187-194.
[3]趙治澤.敏東一礦軟巖回采巷道底鼓機理及控制對策[J].煤炭工程,2022,54(05):40-44.
[4]孫謙,楊東起.深部開采大斷面軟巖巷道底鼓防治技術研究[J].內蒙古煤炭經濟,2022(09):63-65.
[5]經來旺,嚴悅.高應力軟巖硐室底鼓發生機理與控制技術研究[J].煤炭工程,2022,54(03):112-117.
[6]王祥,譚維佳.復雜應力下巷道底鼓控制關鍵技術研究[J].能源與環保,2021,43(11):299-304+310.
作者:楊飛 單位:鄂爾多斯市伊化礦業資源有限責任公司